常青藤精英教育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6 01:47:04

点击下载

作者:张问渠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常青藤精英教育法

常青藤精英教育法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常青藤精英教育法作者:张问渠排版:KingStar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5-01ISBN:9787801874825本书由北京紫云文心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精英

两百年前,美国建国后的第2任总统亚当斯就曾说过一句话:“任何社会,最终都将由精英统治。”从此,精英治国成了美国的主流思想,直至今日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美国总统克林顿是一个典型无背景、无势力的穷小子;

黑人奥巴马,竟然从一个普通的议员直接入主白官……

美国总统布什父子都在耶鲁大学毕业,接受“常青藤精英教育”……

分析这些奇迹你会发现,他们虽然没有显赫的家世和通往高官的途径,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有着优良的“常青藤教育”背景。不仅其本人,甚至妻子都毕业于耶鲁、哈佛等“常青藤名校”。“常青藤精英教育”有助于他们本人素质的提升,最终将他们推向精英阶层的“宝座”!

我们该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精英呢?

现在许多家长已经跳出传统教育的圈子,试用一些新方法新理念来帮助孩子成长。然而,这些“小伎俩”可谓是换汤不换药,或是看着这家培养了个哈佛女儿,那家养育了个普林斯顿的儿子,教子经验就照搬过来。由于没有及时变通、没有把握好原则,以至于孩子依旧偏离了轨道,与普通高校都无缘,成为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

要想把孩子教育好就需要因材施教,进行“精英教育”,这就需要我们借鉴美国常青藤教育的一些理念。真正的精英教育应该从小开始,常青藤教育就是这样的。它主张在孩子一岁之前,家长就针对孩子的自身特点,制定合适的家教策略,并且动态跟进,一直到他长大成人,成为值得信赖的优秀人才。

也许您会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精英教育呢?既然社会精英只是一少部分人,那岂不意味着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梦想?

许多人都这样误读了精英教育,以为精英就一定是享受着高级生活、在社会各行业的高端叱咤风云、没事就去打高尔夫球的人,闲了就去巴厘岛度度假,精英教育就是培养这样的人。其实不然,常青藤教育是一种成功导向教育。它并不是教我们培养一般意义上的“权势”与“财富”的成功,而是作为“人”的成功,培养一个在灵魂、品格和能力这三方面都尽可能完美的人,一个能让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不管你是平民、中产阶级还是富豪,常青藤教育都可以让你的孩子成功地改变自己的命运,脱胎换骨,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成为下一代人的领袖!

在本书中,我们会向您详细地介绍常青藤教育的方法,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为您提出恰到好处的实施建议,帮助您为孩子量体裁衣,制定最优的常青藤教育方案。书中将要提到的美国加州的摩尔教授,他收养了两个中国孩子,让他们在美国读幼儿园、上小学,在美国社会成长。他在写给我的邮件中说:对中国孩子采用常青藤教育的方法,他们会变得比美国孩子更优秀!

这是因为,中国孩子出生在传统的东方文化的环境里,本身就具备很多美国孩子没有的优点,比如中国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使他们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更加快速,效果更好;中国孩子较为听话,如果家长的引导是正确的,他们的进步就会更明显,因为他们的执行力远远强于美国孩子!中国孩子本身具有的汉语能力,在抽象性和发散性思维方面,都远强于英语国家的孩子。因此,只要教育方法得当,我们的孩子在下一代的竞争中将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一个最优秀的人!

然而,在国内从事儿童教育这些年,我却见到了许多自作聪明的家长,他们戴着民主的面具对孩子“威逼利诱”,像训练一只宠物般来教育。长期这样下去,孩子没有了创造力也没了自主性,长大进入社会之后在同龄人中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即使幸运女神降临,大把机会上门,也是一个都抓不住!这就是不成功的家庭教育的缺陷,它只能培养听话的镙丝钉,只会让孩子成为别人脚下的铺路石,不要说为他人创造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都很难保证。

常青藤教育的所有方法,都是建立在“互动交流,平等讨论”的基础之上。让孩子在互动、交流及讨论中得到智慧,体验到尊重,收获到责任。当然,我们不是要每个家长都辞职回来专职教子,平时在家里就可以创建一个气氛融洽的“常青藤讨论班”,为孩子提供一个思维无局限的自由平台。父母一节课,胜过学校教几天。记住: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精英!chapter 1父母们一定要知道的“常青藤教育”

世界并不公平,任何社会最终都将由精英统治,所以我们要让孩子接受常青藤教育,成为那20%的精英!美国总统布什父子都在耶鲁大学毕业,国务卿希拉里和丈夫克林顿是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校友;美国各大跨国公司、华尔街的证券公司、媒体和律师等所有行业的翘楚,都与“常青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这条精英生产线的成功产品。常青藤教育是美国精英的“必修课”

常青藤教育的价值:它是美国精英的必修课,责任是培养未来社会的领袖,而不是一部机器听话的“零件”。“当父母不容易,当中国孩子的父母更难!”

52岁的专栏作家大卫·摩尔教授从美国给我发来邮件,谈到了他收养的两个中国孩子的成长情况,发出了这样一句典型的中国式的感叹。

摩尔夫妻在6年前收养了男孩童童,3年前又收养了女孩琳琳。在与我的多次深入交流中,他以一个美国父亲的身份,谈到了对中国孩子实行常青藤教育的一些方法和心得。

他的经验是:在传统的中国环境中出生的孩子,如果能尽早采取常青藤教育,将会成长得更加出类拔萃。

美国的常青藤教育,这正是我们要谈到的。你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在你的精心哺育下,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与他从小经历的教育方式有着莫大关系。

谁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爱心父母呢?可是有爱心未必就是好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大部分家长都缺乏明确的方向和必要的科学办法,还在依靠传统的经验和习惯来教育孩子,凭借几千年来一直沿习的训教意识,无形之中让孩子沿着一条80%的人都在走的人生之路向前。可是要知道,那20%的群体才是这个社会的精英,他们代表着民族的未来,是引领潮流的人。

因此,我给中国父母的建议是:厚德载物,兼收并蓄,不妨学习美国常青藤教育的原则,并且听听本书对这一教育理念的通俗讲解。作为美国加州大学的文学讲师、当地知名专栏作家的摩尔教授,他和妻子一起,用常青藤教育理念,将两个普通的中国孩子培养得非常出色。当我亲自去他家拜访过后,更增添了向广大中国家长推荐常青藤理念的自信与热忱!

什么是常青藤?“常青藤”指的是美国东北部最著名的8所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康奈尔、布朗、达特茅斯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它们是美国历史上最悠久、也是最为精英的高等学府,治学严谨、底蕴深厚,同时代表着美国教育的最高水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和商业家都在这8所大学毕业。可以说,由这8所最著名的大学形成的常青藤盟校,培育着美国一代又一代的精英阶层。

从字面意义上来讲,常青藤最初是这些名校体育联盟的名字,它们彼此之间有固定的体育项目比赛。为什么体育联盟的名字会被美国人拿来命名自己的精英教育?因为在西方人眼中,体育比赛最能锻炼人的领袖才能、团队精神和遵守规则的纪律意识,以及必胜的信心、竞争的勇气和面对失败的乐观精神。这正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游戏规则,将之渗透到教育层面,尤其是拓展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就可以及时地让孩子具备最符合未来需要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技能。

● 常青藤教育的内容:强调教育的互动性和对话性,要求父母或老师尽可能地与孩子形成最有效的交流,让孩子成为可以承担责任的未来精英。

● 常青藤教育的价值:它是美国精英的必修课,责任是培养未来社会的领袖,而不是一部机器听话的“零件”。

像成立于18世纪中期的哥伦比亚大学,走出了64位诺贝尔奖得主,14位纽约市长,10位纽约州长,以及数不胜数的文学、体育和科学界的名人。看看肯尼迪、福特、小布什等人,他们从起步到成功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高度自信的精英气质,这就是“常青藤”教育带给美国人的标准的成功范例!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精英——“任何社会最终都将由精英统治”

一辆汽车在马路上高速行驶,精英就是方向盘、发动机和油门操作杆,控制这辆车的速度、安全和前进的方向。其他多数人只是车皮、车厢、座椅和车皮上的油漆,虽然同样重要,但却并不关键。

常青藤教育的目标,就是打造这样的精英人士。

一个成功的家庭教育,是让孩子成为社会精英。成为精英,就等于握住了幸福的方向盘。我想不会有人反对这个观点,除非他仍然死抱着“卑贱者聪明,高贵者愚蠢”的平民主义不松手,如果发现我的家教中心有这样的老师,我会第一时间请他立即走人,因为他在误人子弟!

只有精英能够自己把握命运,并且承担起神圣的社会责任,普通人只是他们的追随者。两百年前,美国建国后的第2任总统亚当斯说过一句话:“任何社会,最终都将由精英统治。”从此,精英治国就成了美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无论是宗教、文化还是教育,每个层面都以让人达到最完美的标准为理想,从而造就了现在的美利坚合众国。

正因为每个人都以成为精英为目标,所以在亚当斯说过这句话的两百年后,美国人成为了世界上整体素质最高的群体。但是尽管如此,真正掌握着美国经济和国家命脉的,还是一批很少数的各界精英,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都来自于常青藤盟校。比如美国的联邦最高法院,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常青藤校友俱乐部,几乎所有的大法官都出于这个教育联盟。在美国公司500强的董事会里,接近10%的理事毕业于美国最好的13所寄宿私立中学。他们都在同一个培养精英的教育环境中长大。

再发达的社会,也是由精英进行统治的。因为精英是社会中最优秀的那个群体,他们拥有最丰富的知识、最理性的思维、最宽广的视野和最卓越的远见。因此,只有他们才有资格支配社会绝大多数的资源,替另外的80%做出有关于未来的决定。一辆汽车在马路上高速行驶,精英就是方向盘、发动机和油门操作杆,控制这辆车的速度、安全和前进的方向。其他多数人只是车皮、车厢、座椅和车皮上的油漆,虽然同样重要,但却并不关键。

常青藤教育的目标,就是打造这样的精英人士。

美国总统布什父子,都在耶鲁大学毕业,小布什还取得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商业管理硕士;

副总统切尼也曾就读于耶鲁大学;

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伯南克则获得了哈佛大学经济学的学士学位;

现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和丈夫克林顿是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校友;

美国各大跨国公司、华尔街的证券公司、媒体和律师等所有行业的翘楚,都与“常青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这条精英生产线的成功产品。

会有父母发出这样的疑问:既然精英只能是少数人,成功的概率很低,那为什么还非让孩子成为精英呢?

这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最重要的不是让孩子变得多么聪明,而是引导他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聪明与智慧并不相等,这个世界上碌碌无为的聪明人很多,智者却极少。所以,当你用精英的标准去培养孩子时,他至少能成为一个可以自己把握幸福的人。因为,他具备了最全面的素质和较高的人生起点。

有位家长问我:“什么是精英的标准?奢华的生活,昂贵的名牌,还是像精英那样的高档次的生活?”我反问他:“你认为是什么?”他回答不出来,但从他的眼神中,我明显感觉到了他对以上三种选项的向往。那是极其危险的眼神,因为这暗示着他可能将这种对奢华享受的“伪精英”追求,完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很多人都在误解精英教育,包括国内教育界。比如某名牌大学,曾让学生把高尔夫球当做必修课,美名其曰“培养精英”。从高尔夫球场挥着球杆教出来的是精英吗?败家子还差不多!

常青藤教育要培养的精英,是能够对社会和大众承担责任的人,不是只会享受生活的富家公子。就像最好的商人留给孩子的遗产,不是十亿财富,而是一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心,让他自己去获得财富,成就一番事业。

世界并不公平,所以我们要让孩子成为精英。我想这个理由已经足够,常青藤教育的第一课,就是让孩子知道,只要他愿意,他就有机会成为这个社会上最优秀的那个人!常青藤的理想:培养一个完美的人

她告诉我:“与其让孩子学会做游戏,还不如让他们知道该如何解决一件现实问题。”显然,这个现实问题指的是实际的生活经验,是对生活的处理能力。

完美的人是电脑神童或者运动天才吗?不是!他们在某方面有超于常人的天赋,但远远达不到完美的标准。完美,意味着一个人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宽广的心胸,还要具备非凡的修养和优秀的品格:诚实守信、坚忍不拔、善于沟通、对国家和民族有强烈的责任感等等,完美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常青藤的这种教育理念来源于美国独特的清教传统。清教起源于十六世纪初英国的宗教改革后期,严格地说,这并不是一种宗教派别,而是一种文化精神。清教徒的生活虔敬、圣洁,他们反对专横、腐败和形式主义,强调人在上帝面前的平等性,认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跟上帝交流。最重要的是,他们反对奢华纵欲的享乐主义,提倡勤奋和节俭的奋斗精神。

清教徒的信仰影响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美国文化最主要的源头,也形成了常青藤教育理想的基础,那就是立志于培养完美的人:不仅拥有超凡的能力,还要具备无可挑剔的人格与道德修养。

可是,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则是另一码事。大人都达不到的目标,小孩哪会事事如你所愿呢?所以,家长如果过于固执地想让孩子沿着一条完美的成长轨迹前进,很容易就会形成横加干涉的坏毛病,反而对孩子不利。

那么,怎么办?如何要求小孩做到“完美”?

在美国加州,我去拜访摩尔教授之前,在一所幼儿园见到了一位出色的幼教老师。她告诉我:“与其让孩子学会做游戏,还不如让他们知道该如何解决一件现实问题。”显然,这个现实问题指的是实际的生活经验,是对生活的处理能力,不是坐而论道的空泛标准。

不一会儿,老师叫孩子过来分吃水果。由于想吃大苹果,一个身材较棒的孩子和一个身材弱小的孩子争执起来。他们两个人的四只小手抱住这个苹果,互相瞪着对方,谁也不想主动退出。身材较小的孩子怯怯的,露出害怕的眼神,一看就没什么底气。

这时,老师就在旁边淡淡地看着,好像这件事与她无关。我在一旁观望,想看看他们之间的“战争”会以什么方式收场,美国老师会如何对待这种“利益分配”产生的纠纷。

老师的态度“鼓励”了那个高大的孩子,他动手了,将竞争对手推倒在地,接着就要把苹果放进嘴巴。此时老师走过来,阻止了他下一步的行为:吃掉苹果,没让他把“抢劫”变成事实。“你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我想吃这个苹果。”“想吃就要动用武力吗?”

孩子转动眼珠,继续辩解:“我以为你并不反对。”

老师这时才批评了他:“篮子里面还有许多大苹果,如果想吃可以去拿,但是不能到别人的手中去抢!虽然你的身材高,力气大,但是这种行为一样会被大家瞧不起的!明白了吗?”

孩子听了很服气,主动过去道歉。

老师找到“受害者”,这是一个挨了打却不敢吭声的孩子。“刚才你为什么不大声向老师求救?”

孩子小声地说:“我不想让大家认为我是一个懦弱的人。”“现在你不仅失去了苹果,还挨了打。难道这不懦弱吗?”孩子轻轻地摇头,显然他明白自己是在把脑袋埋在沙子里,逃避困难。

老师又问:“以后再遇到这种事的时候,你该怎么办?”

孩子大声说:“拒绝他,如果他打我,我就告诉老师!”

老师满意地点点头。

我把这个教育案例命名为“一个苹果的纠纷”。面对“不道德”的“抢劫”行为,中国父母或老师一定马上过去把苹果夺回来,再把大个孩子狠狠地训一顿,或许还会让他罚站。但在常青藤教育理念中,这样的处理方式对两个孩子都不公平。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他们只明白了抢夺别人的果实是不对的这个事实,却没有了解遇到这样的纠纷应该如何处理。前者学到的是常识,后者才是能力。所以,怎能谈得上是完美的呢?美国老师的处理方式,非常平和地让两个孩子掌握了处理纠纷的能力和应该遵守的规则。一个完美的人,其实就是在这样的细节教育中培养出来的。

类似于“一个苹果的纠纷”这样的事情,在孩子们中间每天都在发生着,父母或老师怎样处理,决定着他们的未来。“完美的人”不是书本教出来的,而是通过现实性极强的实践锤炼出来的。在一件件的小事中让孩子积累各种高贵的品质和正确的生活技巧,比空洞的说教更有作用,也更容易提升他们的人格,完善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贵族是世袭的,而精英是社会竞争中产生的

常青藤教育会告诉你:与其留给孩子一座金山和一顶责族的帽子,不如留给他一身点石为金的本领,让他去创造新的财富和名声!

未来社会是精英社会,不是贵族社会,所以要让孩子做精英,而不是成为所谓的贵族。随着人的流动性越来越大,“贵族”这个词也将面临最后的衰落,一个以优胜劣汰为唯一标准的精英集团将成为社会的领航者。

常青藤对精英的培养,是以塑造完整的个人为宗旨,与单纯的才艺教育相比,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念:

● 常青藤:让人学会怎样竞争,占据社会的制高点,学到的是“道”。

● 才艺教育:教人怎么生存,掌握的是“术”。

简单一比,高低立见。现在很多家长,不惜工本送孩子去学钢琴、学舞蹈、学书法,好像不学这些就成不了贵族,前途就一片黯淡似的。其实,才艺训练固然重要,但不是最终目的。如果孩子没有竞争思维,掌握再多本事也没多大用处。知识是死的,而社会每天都在不停地发展,新的知识源源不断,只有学会如何运用才能无往而不利。一个缺乏竞争思维的人,丰富的知识对他来说反而是一种累赘。

在美国,越是精英的大学,越务虚而不务实,他们重视学生认识社会、把握社会的能力,而不是拘泥于生存的实际技巧。像耶鲁大学,选择历史专业的学生高居第一,达到了15%,其次是政治学和经济学,这都是纯理论性的,是从宏观角度认识社会的学科,并不是教你怎么赚钱、怎么炒股、怎么弹奏一首著名的钢琴曲。而排在最末一位的,恰恰是我们中国人最感兴趣的商学。

生意经在常青藤教育中排在最后,是不入流的课程,奇怪吗?一点也不奇怪。中国的父母往往在孩子的教育中,过度地灌输长大后怎么升官发财、如何光宗耀祖的观念,忽视了让孩子学会分析社会的重要性。但是后一条才是一个人是否能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美国不少家庭的孩子,才十三四岁的年纪就已经开始计划读大学、周游世界、认识这个星球,主动争取机会到贫穷地区和国家去锻炼,了解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全球社会的积极参与者。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的过程,培养的就是他的竞争活力,避免成为失去生机的年轻人,让他成为一个积极竞争的、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社会精英和行业领袖。

一个身无一文的人,在美国也可以白手起家,进入上流社会,没有什么等级秩序来限制一个优秀人才的自由发展。卡内基,从给人当童工开始,几十年就成为了世界钢铁大王,他自己工厂的钢铁产量甚至超过了整个英国。还有比尔·盖茨、范德比尔特等人的传奇生涯,都证明美国是一个精英社会,而不是一个贵族社会。

这样一个人人有机会的社会环境,和常青藤的教育理念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在这种教育环境中经过社会竞争成长起来的人,统治着当今的美国。通过继承产生的是必将衰落的贵族,通过竞争产生的才是活力四射的社会精英。常青藤教育会告诉你:与其留给孩子一座金山和一顶贵族的帽子,不如留给他一身点石为金的本领,让他去创造新的财富和名声!

所以,无论你是有钱的父母或是普通的家长,从现在起,就对孩子进行严格的训练,培养他们的竞争能力吧!孩子越小,教育投资的回报越大

有句老话叫做“央之毫厘,谬以千里”。孩子的成长也是这样,小时候养成的性格、思维和价值观念,看上去可能只是很小的差别,但在他们长大成人以后,人生之路已经咫尺天涯。

一个人的一生是什么时候决定的?许多家长说:“当然是在学校,不好好学习就没出息,成绩好就有前途!”他们认为6岁以后最重要,顶多在3岁后开始一些学前教育。家长们觉得,这时候的教育投资没多大用处,学的东西也记不住,而且小孩子顽劣不懂事,讲道理他又不听,还不如让他尽情地玩。而且,童年越快乐,就越利于形成孩子健全的人格,若是过早教育,可能会影响他的人格发育,对成长不利。

这种观念其实存在误解,以为过早实施教育会压制孩子的天性,让他的童年不快乐,长大了不幸福。这是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实际上,决定孩子一生的恰恰在3岁左右的阶段。这时候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小孩进了学校不爱学习,不是他脑子笨,而是在3岁之前没打好相应的基础。追根溯源,3岁之前采取好的教育方式,不仅不会扼制孩子的天性,反而有利于挖掘和保护孩子的潜力,从而实现较大的教育投资回报。

● 常青藤教育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在他出生时就介入,用常青藤的哲学、原则和方法对他(她)进行培养。即使没有办法送他进入常青藤盟校,也要尽可能创造一个类似的教育环境,使其具备“常青藤素质”。

为什么说孩子越小,教育投资的回报就越大呢?

有句老话叫做“央之毫厘,谬以千里”。孩子的成长也是这样,小时候养成的性格、思维和价值观念,看上去可能只是很小的差别,但在他们长大成人以后,人生之路已经咫尺天涯。

在3岁之前,你可以不教他读书写字,这对他将来能找一份什么工作影响不大。但如果你不能让他具备一个正确的是非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对同伴和社会产生友好的态度,那他未来的成长高度肯定会降低。

精英不是学校教出来的,学校只能培养专项人才,不能塑造总统。一个人成为精英的最初原动力,往往是童年时期养成的某些好习惯,你在孩子3岁前为他做的一切,能给你带来什么回报,将会在20几年后得到验证。

摩尔教授说,他对中国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感到失望,因为童童和琳琳都在这个时期错过了最重要的教育。童童初到美国时胆小怕事,对新环境感到畏惧,对陌生人充满警惕。尽管福利院无法代替温馨的家庭,但仍然是工作人员的失职,如果童童感受不到温暖,将来他很难融入社会。

所以,摩尔夫妇丝毫不敢怠慢。他们知道,从与童童见面的第一天起,自己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每一个细节,都对这两个孩子的将来至关重要。但是,他们又不会过于溺爱,将温暖与疼爱廉价地送给孩子,因为这会让童童和琳琳的成长走向另一个极端。

这就是早期教育应该注意的两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尽早对孩子采用常青藤教育,越早得到的回报越大,孩子将来也会更优秀;其次,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成长环境等具体因素,制定最恰当的策略。比如童童和琳琳,他们来自福利院,从一个冰冷的环境突然去到异国他乡,教育方式的转变,就需要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在他们能够认知的前提下进行。

这个原则对普通的家长也是一样的,不是只要教育得早就可以,而是要注意“因地制宜”,回报才会大。

作为父母,我们在孩子小时候采取的教育,对他未来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甚至不可逆。早教育早受惠。因为一个人最基本的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再想改变就需付出巨大代价。这同时表明,早期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帮孩子形成一个创造性的思维,在他思维的形成初期给予正确的引导。chapter 2从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开始,常青藤教育便开始了

家庭教育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最好?3岁之前让他尽情地玩,给他一个快乐而不后悔的童年?或是6岁之前都放任不管,6岁后交给学校的老师负责?这种自生自灭的方式绝对是培养不出精英的!孩子将来什么样,从他在襁褓中时就决定了,从他的第一声啼哭开始,便可以在孩子脑中撒播精英的种子了!一岁就上常青藤

一岁就上常青藤,并不是要求把一岁的宝宝真的就送到美国常青藤盟校去读大学,而是想告诉家长: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常青藤教育就已经可以撒播精英种子了!

一位旅美华人教授曾发过这样的感慨:你的孩子将来能否成为社会精英,取决于他还在父母怀抱的时候是否接受了常青藤的家教。他在耶鲁大学亲身体验了美国人的教育方式,汲取精华,融合在了对女儿的培养中。在她一岁之前,就开始贯彻常青藤教育,效果斐然。

在一次回国做教育交流时,看到国内一些大学生亦步亦趋、不敢迈越雷池的学习方式,他感慨说:“我庆幸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教给了她创造的勇气!”

常青藤教育,从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就开始了。而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极高,但正因此,管教时又犹豫不决,特别是在孩子年幼时过于宠溺,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好的习惯不去培养,理由是“现在正是玩的时候”;坏的习惯不去纠正,借口是“长大了自己就改掉了”。在家长的纵容和漠视下,坏习惯生根发芽,等过了三岁习惯根深蒂固在潜意识里的时候,就很难更改过来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主张要在一岁之前就对孩子进行常青藤教育的原因。

从一岁开始并不难,方法很简单。只要坚持五项原则:

淡化自己的权威性;

与孩子平等对话;

不要让孩子仰视自己;

不要限制孩子的发言;

不要以不容置疑的态度要求他遵循某种固定的思维框架。

这些原则幼小的孩子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平等对话才会让他没有压迫感,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才会在最大限度上被保护,个性才能自由成长。我常对家长说的一句话:一岁之前,让权威去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说,在与自己的孩子说话时,哪怕他不足一岁,还是个只会盯着你看的可爱小爱伙,你也要蹲下身尽量贴近他,把自己的脸降到跟孩子的脸同一高度,使他没有仰视的感觉。莫要忽视这个不起眼的细节,因为这种物理上的平衡会导致心理上的平等,最终在孩子的大脑深处种植下来,当他的思维能力开始成长时,就会沿着这样一种“平等”的习惯前行,在将来遇到困惑、束缚时,就具备了更强的质疑与突破权威的勇气和力量!

相反,如果家长在与怀里、或刚学会走路的宝宝交流对视时,总让宝宝费力地昂着小脑袋,像看星星一样对你仰望,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过度尊重与强迫性服从的思维习惯,“畏”与“怕”的种子,一旦种下就难以铲除。

有一位美国社会学家在她的《不平等的童年》这本书里,也曾讲到过不同教育方式对早年孩子的巨大影响力。她发现,父母如果经常对年幼的孩子使用“不行”、“闭嘴”这样的词汇,以武断和权威的态度对待尚不懂事的孩子,那么孩子长大后常常是沉默寡言,缺乏主见,甚至连提问的能力都没有。

采取平等讨论方式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进入社会后则会表现得相当活跃,思路清晰,善于创造,在谈判、沟通等能力方面表现得极为突出。

这样的优秀品质,在一岁之前就可以打好基础。当然,每个家庭的现实情况都不一样,一岁就上常青藤,并不是要求把一岁的宝宝真的就送到美国常青藤盟校去读大学,而是想告诉家长: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常青藤教育就已经可以撒播精英种子了!一哭就抱,这是婴儿级的“讨论班”

在妈妈怀里长大的孩子是幸福的、安全的,没事多跟他讲讲“废话”,这是常青藤最佳的互动方式。

很多家长都认为,一哭就抱会让孩子养成娇气的心理,现在一些育儿书也主张“做自己的事,让孩子哭去吧”。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观念。那些一抱就放不下的孩子不见得就是家长惯出来的,大多数是由先天气质决定的,有些孩子需要的爱多一些,有些需要的少些,每个人性情不同。如果你真的因为一抱就娇气了而不理睬他,任他哭泣,这样妈妈和孩子都不会快乐,都受着伤害,何必呢?

给婴儿多做抚触,多和孩子对话、交流、皮肤上的接触、语言上的交流,这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是有好处的,虽然常青藤教育的内容里没有明文规定说孩子一定要“一哭就抱”,但在我看来,孩子从出生开始,一哭就抱,无疑是最根本、最初步的常青藤教育。

常青藤教育讲究的是互动、对话。在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哭就是与父母交流的方式,它代表着“妈妈,我饿、妈妈,我不舒服、妈妈,我怕……”而母亲温暖的怀抱就是回应她的最好方式。他哭的时候你让他闭嘴,打着培养独立性的旗号,却深深地把他隔离了起来,阻碍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正常交流,而且长大后还可能因为缺乏爱而有挫折感。“一哭就抱”是鼓励孩子“发言”,当他感觉到啼哭这种交流工具非常必要、有效,那么他就会乐于使用这项工具,从而增进和大人间的互动。与外界的互动越多,智力和情商就增长得越快,这才与我们的常青藤教育吻合。给孩子足够的爱,他长大后才能更好地去爱别人,这关系到他将来如何对待周围的人,关系到他的婚姻,甚至生活的态度。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不会爱,不懂得怎么去爱,这个问题很可能与婴儿期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从常青藤盟校里出来的人,或许他们不是最优秀的,但都是懂得如何关心别人、体贴别人的。因为他们从小就接受着“爱的教育”,从第一声啼哭时,与这个世界的沟通交流便开始了,父母亲切而积极的互动,使他们从小就对这个世界产生了爱,这是“哭也不抱”的父母所不能给予的。

也有许多新手父母,看到孩子哭泣,便心疼不止,立刻抱起来晃呀,摇呀!这样的爱也有些过头了。其实,孩子哭的时候先不要那么着急,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看要不要抱孩子。

可以先检查一下宝宝的尿布,看有没有大小便,是不是该换尿布了,如果便便了,穿着湿裤子,小屁股脏脏的,肯定不舒服了。这时一般给他换洗干净就又笑逐颜开了。然后要看一下宝宝是不是饿了、渴了,是不是需要吃些奶或喂些水,“用餐”时间饿着肚子当然不好受了,吃饱了才有力气玩耍。

再看一下是不是给孩子穿多了。许多家长都把孩子当粽子一般包着,唯恐冻着了。如果温度适宜宝宝背部却出了一身汗,就要适量减衣服了。如果不嫌麻烦,还可以给宝宝量下体温,是不是发烧了,如果没什么不适的话,就不要抱着,干你的活,让孩子哭去吧,因为哭对婴儿来说就是一件工作,不用理会他。

如果宝宝是想妈妈了,那就肯定要把他抱起来,和他说说话,做做游戏。孩子需要爱,需要对妈妈撒娇,需要和你交流,这时你就可以抱起他和他交流。不要以为初生的婴儿什么都不懂,他懂得妈妈的笑容和怀抱传递的安全感。当然也不不需要抱太长时间,只要宝宝开心了,哭得不厉害了,就可以放下了。

孩子困了,要闹腾着睡觉,就不要马上抱起他来了,以避免日后养成睡觉要妈妈抱着哄、抱着摇的习惯。如果孩子在睡着哭闹不止,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躺在床上,一边抚摸着孩子的头和小手,一边轻轻地跟他说话或唱儿歌,这样孩子就会感到安全、幸福,很快就会睡着的。

如果以上原因都不是,宝宝的冲锋号角却还是彻响不止,那不妨就让他吊吊嗓子吧,哭也可以锻炼婴儿的肺活量。当然你也可以给他拿些玩具让他玩,以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样孩子长大后会养成独立的性格,不会动不动就哭,也不会太依赖父母。

在妈妈怀里长大的孩子是幸福的、安全的,没事多跟他讲讲“废话”,这是常青藤最佳的互动方式。别指望哭泣的小婴儿像绅士一样,孩子就是孩子,撒个娇,赖在妈妈怀里,多正常啊!谁都不会拒绝爱与温柔的,除非你真的没时间。但也要区分什么重要,家务活可以先放放,给孩子温暖的怀抱却不能少。所以,当宝贝儿哭泣时,抱起他吧,多和孩子互动互动,这样,他长大后也会更积极地与人交流!唤醒孩子内心沉睡的巨人

常青藤教育认为,从一岁开始就可以唤醒孩子内心那粒强者的种子了,家长应该通过观察、感觉和引导,将孩子心中沉睡的自尊与自信唤醒,帮助他们建立自身的优势,并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我认为常青藤教育就是一门唤醒的艺术,唤醒孩子的思想,让他从沉睡中醒来,生根发芽,发出自己的声音,独立生长,最后形成一个完善的、健康的、优秀的自我,确定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里,家长、老师和学校起到的最多是一种传递钥匙的作用。不管你怎么与孩子进行交流,钥匙都要交到他的手上,由他去打开自己人生的大门。

这就是唤醒,看上去表现很差的孩子,会变成一位优秀的年轻人;本来就素质突出的孩子,可以在你的引导下激发更多的潜力,变得更强和更有竞争力。在一个充满唤醒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突破自我极限,成为真正的强者。

家长的疑问:怎么唤醒?

常青藤的解答:尊重孩子,就是唤醒!

方法就是“尊重”,这个词和压制是相对的。就是说,别让孩子在喝令中发育,戴着镣铐跳舞。在他成长的道路上,别让他背着由家长或老师施加的沉重石头爬山。

如果你总是习惯于命令他去做什么、怎么做,不厌其烦地向他灌输你的理想,希望他遵照你的“指示”走完人生之旅。那我说,这不仅不是尊重,而且是“隐藏在家长权威之下的精神虐待”。这不是唤醒,是对孩子的天性与自我认同意识的扼杀。“唤醒”培养的不仅是人才,而且是精神强者,“压制”只能培养出唯唯诺诺的精神侏儒。

摩尔教授注意到了童童和琳琳身上表现出来的这种迹象,他们不习惯主动发言,似乎也不想提出任何要求,哪怕他们有权利这样做。比如童童到美国的第一天,睡觉时保姆为他铺好了床,那卷太空棉被是漏气的,一点也不暖和。这是保姆的一次失误,但童童一夜没有发出声音,没有提出更换的要求,尽管他可能很冷。“他宁肯抱着身体捱到早晨,然后等我主动去发现,噢,被子是坏的,也不想着把我叫过去,告诉我这个问题。”

摩尔教授说,童童的个性没有得到唤醒,依旧处在一种压制的状态。为让童童的天性和自我意识释放出来,他和妻子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跟中国孩子打交道,而且是以亲人的身份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几年前在青岛,有位家长找到我,唉声叹气的苦恼极了,说他现在不知如何是好。原来,他六岁的宝贝女儿越来越烦他,见了他就躲得远远的,如见虎狼,吃饭时也不跟他说话。

从女儿三岁起,他就让她每天背十首古诗,通读一篇《论语》。也许有不少家长会说:不过分啊,女孩子就该懂点人文修养,何况学习传统文化是应该的。不过,这位父亲显然有点过分,他命令女儿必须完成每天的任务,背不下来就不许吃饭,站在饭桌前看着爸妈吃,然后还得洗碗刷盘子,用这种办法惩罚她。

我当时就很同情这个女孩,从三岁到六岁,她遭受了多大的精神折磨呀!这位父亲将自己当年没有熟习古代文化的遗憾,转寄到了下一代身上,希望她从小打好基础,在这方面有所建树。愿望是好的,可却不是鼓励引导,而是采取了喝令教育、灌输教育以及盆景教育的“三棒合一”,三根大棒齐刷刷地挥向年幼的女儿。这和童童的情况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内心真正的需求被压制,在一个固定模具的挤压下痛苦成长。

女孩本来的特长也许是唱歌、数学或舞蹈,这些属于她的天性和优势,本该在发出第一声啼哭的时候,就得到很好的保护。但在喝令教育的棍棒下,在盆景式教育的强硬束缚下,天赋全被无情地掩埋了,哪里还谈得上唤醒?!

常青藤教育认为,从一岁开始就可以唤醒孩子内心那粒强者的种子了,家长应该通过观察、感觉和引导,将孩子心中沉睡的自尊与自信唤醒,帮助他们建立自身的优势,并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要想做到这一点,家长首先必须告别灌输式、喝令式和盆景式的传统教育模式,永远不要再使用这些“工具”,向常青藤的唤醒原则靠拢,以平等积极的态度关注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求,开发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其次,应该在尊重孩子选择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建立自己的优势。

就像海伦·凯勒所说:“当一个人有了高飞的冲动,他又怎会甘于在地上爬行呢?”我们应该给孩子一对飞翔的翅膀,让他们敢于张开翅膀飞向天空,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内心强大的力量,而不是让他们在家长的牵引下,向着某个固定的方向爬行。即使吸收“死知识”,也有活方法

死记硬背的方法只是将单词作为一个符号存入了大脑,没能在孩子心中形成抽象的意义。孩子无法深刻地理解单词的含义,也不知道它代表的具体事物形象,那在实际使用时不能根据情境灵活应用也在所难免了。

怎么让孩子用最高的效率记住那些必要的“死知识”?常青藤教育自有“活办法”!既能记住这些知识,同时还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表达能力,一举两得,受益终生!

我们几千年来传统的办法是让孩子死记硬背,比如,在教孩子学英语时,写出单词和它们的意思,就开始让孩子使劲地背,不停地刺激大脑,以达到记忆的目的。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记住了单词,却不会熟练地组合应用,而且过一段时间就忘了,需要回过头重新记忆。不是有个英国人说嘛:“你们中国人讲的英语,我们英国人都听不懂。”

原因就在于,死记硬背的方法只是将单词作为一个符号存入了大脑,没能在孩子心中形成抽象的意义。孩子无法深刻地理解单词的含义,也不知道它代表的具体事物形象,那在实际使用时不能根据情境灵活应用也在所难免了。

一位长期采用常青藤理念的家长,跟我分享了他教女儿学知识的好办法。女儿上小学四年级学化学知识时,他在家中为她开办了化学课,女儿叫它“化学工程”。他让女儿用面粉、水和盐,像妈妈那样在一个盆里和面,一边和一边用DV记录下整个过程,直到将面和出最佳效果。然后,他们再重放DV,交流其中的化学与物理原则。

这个办法具备两大优点:

一是参与性、互动性。保证了孩子对知识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二是形象性、抽象性。亲身经历整个过程,亲自动手全程操作,通过视频回放、与父亲交流等多种方式,在孩子的脑海深处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保证她把这方面的知识记得牢牢的!

在女儿幼时识字、记字方面也有妙招。学英语单词的时候,父亲会将词义与它的用处形象化地结合起来。比如“小狗”、“小猪”这些动物名词,他一定会争取带女儿去宠物园或乡下见一见实物,加深对词汇的印象。再比如“土壤”、“肥料”、“玉米”这些农业名词,他会带女儿去郊区以视觉、触觉的形式,加上自己的讲解,让她形成实质性的概念。一家人还共同度过了一次轻松的周末旅行,女儿的收获又何止学到了几个单词呢?!

这位家长采取的便是“有机认字法”,既让孩子记住了相关的词汇,又让她有了实际的操作经验。像和面的过程,一个活动学到多方面的知识,还锻炼了综合的思维能力。

这符合常青藤教育的原则,也是我们的建议:学习知识时,尽可能让孩子在一个操作性强的过程中完成,既要记住知识,也要完成一次独立的思考!鼓励孩子提问、质疑、辩论

要让孩子有提问、质疑和辩论的机会,给他的个性成长提供空间,而不是只让他们被动地接受和遵从父母老师的意志。因为只有平等地对话,才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增加他们的自信与自尊,以及承担责任的勇气。

美国一位社会学家曾做过调查和研究,她发现,采用常青藤家教和传统教育方式的父母,他们都同样爱自己的孩子,也同样给孩子创造读书的机会,但方法的不同,让拥有相同起点的孩子未来人生也截然不同。

前一种父母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并耐心地为他们解答,不论是讲故事还是学习各种知识,始终都保持一种平等对话、自由讨论的交流氛围。

后一种父母,他们不仅对孩子的提问很少解释和回答,更多时候甚至阻止孩子的质疑意识,比如他们会说:“这不是你关心的问题!”或者说:“别这样想,你只需要记住这些数字就行了!”只关心孩子能否完成课程规定的阅读训练,记熟课本上的方程式和几页基本的字母,然后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而不关心孩子的思维是否得到了锻炼。

两种孩子的家教环境是如此不同,以至于他们坐到教室里,会很快显示出成长的差距:

接受常青藤家教的孩子在完成阅读训练方面,表现得或许没那么好,但当老师问他:“嗨,约翰,谈谈你对这则故事的感想怎么样?”“若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办?”这时,他不仅可以轻松自如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还会加入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那个接受传统教育的孩子,在阅读与背诵方面表现得相当出色。但是面对老师启发性的提问时,他会不知所措,想不出该怎样回答。你可以想象得到,缺乏讨论锻炼的孩子,此时他们的脑海定是一片空白。出现这种情况,责任完全在父母!

许多中国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没有提问的意识,话还没说人就先发慌,心跳加速,眼睛都不知该往哪儿看。老师讲完一个问题,问他们懂了没有,下边一片沉默。即使有疑问,第一选择也是自己看书,第二选择才是发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从小受到的教育方式脱不了干系。父母是孩子心中不可置疑的权威,从来没有得到过质疑的权利,到了学校,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将老师作为父母的替代者,当成新的权威供在讲台上。

在这个模子里出来的孩子,习惯于服从,不擅争辩。等他们长大了,如何适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如何谋得一席生存之地?还在抱着大棒不放的家长们应该好好问问自己:究竟想让孩子在将来成为哪种人?

要让孩子有提问、质疑和辩论的机会,给他的个性成长提供空间,而不是只让他们被动地接受和遵从父母老师的意志。因为只有平等地对话,才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增加他们的自信与自尊,以及承担责任的勇气。所以家长要欢迎他质疑,引导他提问,由一个问题引出更多的问题,锻炼他的发散思维,并且鼓励他主导辩论、交流的过程,成为辩论的主人。

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还可以培养他们将具体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这样孩子长大后才敢于表达观点,据理力争,在不断地提问和质疑中更理性、更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幼儿园是帮孩子开发情商,而非开发智力

家长和老师应该以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为主,但在具体的成败上,则要宽容对待,不要给孩子们施加压力。

家长们都期待幼儿园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可是聪明的标准是什么?大部分中国家长选择智力:会做多少游戏,识多少字,背诵多少篇唐诗宋词……其实,对6岁前的孩子来说,这些都并不重要。

幼儿园的主要目的不是帮助孩子开发智力,而是培养合格的情商。

在常青藤家教看来,情商就是一个孩子内在的品质,是决定他人生高度的几个基本素质。比如坚强、勇敢、讲礼貌、爱好卫生、尊重他人、喜欢学习、永不服输,这些远比会做几道难题重要得多,并且随着他年龄的成长影响也就越大,直接决定了他将来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有一次我去南京一家幼儿园参观,看他们是怎么带孩子玩、如何给孩子上课的。结果大失所望,我没能看到期盼中的常青藤原则,尽管他们不停地跟我强调这一点。整整一天,我看到的全是机械化的益智游戏,每个细节的设计都试图让小孩变得更聪明,使他们的大脑更具实用性。这种典型的功利教育,完全违背了幼儿园最基本的教育使命。

家长一定要记住的忠告是:

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是为他的人生打基石。教育是为了他的将来,绝不是现在。只要孩子的情商发育正常,教育就是成功。

智力开发型的幼儿园如今到处都是,他们打着各种各样的名目,比如搞成贵族式幼儿园,让家长觉得“越贵效果就越好”。其实这种教育恰恰最有害,一味强调智力开发,以可见的量化标准来判断孩子的高下,往往会提前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有些题目做不出来,家长一顿猛斥,在不知所措的同时,恐慌感在孩子内心也就扎下了根。他会想:“爸爸一定嫌我笨,看来我真是太笨了!”今后他不仅害怕失败,还会陷入自卑。

在幼儿园,快乐应该比智力更重要,这是培养孩子情商的最好办法。家长和老师应该以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为主,但在具体的成败上,则要宽容对待,不要给孩子们施加压力。

在培养情商方面,下面这些细节,是家长和老师应该格外重视的:

教孩子学会如何与小伙伴相处,比在游戏中战胜对方更重要;

教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良好心态,比学会读写和计算的能力更重要;

学前教育的重点不在“学”,而是“学之前”;

让孩子在步入学校之前,先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充满爱的心灵;

在这个阶段,最担心的不应是孩子不听话,应该是孩子太听话;

让孩子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哪怕是错误的;

积极上进的勇气,比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

一个人的人格在6岁时就已经奠基,在12岁左右已完全成型。对此,幼儿园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学前优势是泡沫优势,经不住时间考验

奋斗比天赋更重要,在这个观点上,常青藤和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一致的,儒家就不相信天才,而是相信勤奋和执着。“勤能补拙”,决定人生高度的不是天赋,而是他的努力和机遇。

那些在某方面成为大众榜样的优秀人物,如果仔细看看他们的童年,往往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在小时候经常是被邻居、老师和小伙伴瞧不起的笨家伙。但是,那些聪明的同学和小伙伴,长大后大多却失败了,许多人甚至连失败的机会都没有,只有那个笨笨的取得了成功。

这是为什么?

我的回答是: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小时候是看不出来的。不要认为天资可以100%地决定孩子的未来,实际上天资只占1%。因为人生很漫长,学前优势有时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有的孩子特别聪明,在幼儿园表现得鹤立鸡群,每天都受到老师的表扬,比如:他有一个很棒的身体,跑得快、跳得远;她心灵口快,说话办事很有“眼色”,特别符合大人的胃口;做纸风筝能比大家快半小时完工;能比其他小孩多记十个英语单词;在做游戏的时候反应迅速,有很多鬼点子。

孩子的这些表现是好现象,说明他有一个良好的成长基础。但是,在没有经过社会的检验之前,任何的学前优势都只是泡沫,只能表明孩子在起跑线上领先了一步,但不能证明未来会怎样。长跑比赛,第一个起跑的,通常很难第一个跑过终点。漫长的人生就像马拉松比赛,毅力和综合素质才是一个人成功的法宝!

就像前面讲的,好的情商远比智力重要,家长切不要因为孩子的某些天赋而沾沾自喜,从而放松对他的要求,更不要向孩子灌输“你比别人聪明”的错误观念。

这个观念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第一,他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在小伙伴面前可以居高临下,颐指气使;

第二,他还会骄傲自满,滋生惰性,不愿学习,从而形成自大等人格缺陷。

法国历史上有一位最具天赋的人,叫做本杰明·卡斯坦特。他很小就能吟诵诗歌,读书过目不忘;还是个写作方面的少年天才,才思敏捷,出口成章,震动当时的法国文坛。人们都认为他在文学方面将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但结果是什么呢?直到他死,也没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

毁掉他的就是常人引以为傲的“天赋”,因为他有这份众星捧月的天资,长大之后开始骄傲满足。他不再读书,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值得他读的书。他沉溺于赌场和女色,对生活失去了兴趣,慢慢就磨平了锐气,泯于众人,最后一事无成,在穷困潦倒和众人的嘲笑声中死去了。

中国“伤仲永”的故事,家长们应该也都记得吧,想必谁也不愿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像方仲永那样的流星。奋斗比天赋更重要,在这个观点上,常青藤和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一致的,儒家就不相信天才,而是相信勤奋和执着。“勤能补拙”,决定人生高度的不是天赋,而是他的努力和机遇。所以,哪怕你的孩子是个公认的小天才、未来的爱因斯坦,也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和娇纵。

对于有天资的孩子的教育,更要讲究技巧:夸赞时不要拔高他的智商,而是应该着力于赞赏他处理问题的技巧,增加他继续提高的兴趣;要避免拿孩子与小伙伴对比,不要说出“你比某某更聪明”这样的话;应该赞扬孩子“比某某更努力,更讲究方法,所以才做得更好”,这会让孩子养成勤奋的好习惯,避免“伤仲永”。当孩子表现出色时,家长也要避免骄傲情绪,因为骄傲是会传染的。先让孩子有实际经验,再帮助他用语言来表达这些经验

常青藤教育鼓励家长培养孩子的主动学习能力,而不是向孩子硬性灌输那些干涩枯燥的知识。

实践,这个很常见的字眼,在很多家长看来,就是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事情,只要参与了,就觉得他获得实际经验了,却不管他是否能真正从中汲取有用的营养。

常青藤的办法是,让孩子通过具体的操作掌握相关的知识,从中总结经验,并且一定要清晰地将这些经验表达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能让孩子明白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并能增强动手能力;养成总结经验的好习惯,不能过去的事情就忘了;培养孩子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的能力。

曾亦琛是在哈佛留过学的教授,回国后,他在上海一家理财公司任高管。我曾在摩尔教授的引荐下拜访过他,经常与他交流中美两国的教育理念。有一次,我邀请他到我开办的幼儿教育讨论班,请他向众多的中国父母讲述他对常青藤教育的体会。

他以自己五岁的女儿妮妮为例,讲了一个教孩子从生活实践中感知事物、从感知中汲取生活经验的办法。具体说来就是六个字:体验—总结—表达。

最近他新买了一只德国牧羊犬,妮妮对它又喜欢又畏惧,既想摸摸它,又怕被它咬上一口。曾教授就把牧羊犬牵到花园里,让女儿保持一定距离跟着,仔细观察这只犬有哪些特征,喜欢做哪些动作,然后再把书上相关的知识讲给她听。这两个步骤做完了,他让妮妮再去观察牧羊犬,然后很郑重地请妮妮当一回“老师”,为他讲解德国牧羊犬的历史、特点等等。

曾教授的花园里种着一些花草和青菜,他让妮妮跟着自己亲身参与、体验,为她开辟几块土壤,让她种下一些植物,每天浇水、精心养护,让她从这个过程中学到了许多植物的知识。不仅如此,他还要求女儿向家人介绍这些植物,就像老师在讲台上讲解一样。

与死记硬背比起来,他这种育女方式就高明多了。妮妮不仅学东西快,而且印象深,学过的知识就忘不了,掌握的经验不容易丢失。更重要的是,妮妮养成了注重实践、懂得总结和表达的好习惯。

常青藤教育鼓励家长培养孩子的主动学习能力,而不是向孩子硬性灌输那些干涩枯燥的知识。就像曾教授与我们交流的那样,把学习与实践设计成一个与生活交流的有趣过程,让孩子在动手的同时产生兴趣,既要收获经验,还要能把它表达出来。这样的能力,不正是未来社会需要的吗?!chapter 3不要只依赖权威、专家、老师,更需靠父母自己

当我们忙着把孩子送往好学校,找个好老师时,美国的家长却纷纷把孩子接回家,进行专职的家庭教育。当然不是每个家庭都具体这样的条件,但如果把孩子往学校一送就当起了“甩手掌拒”,不在他身上做任何“情感投资”,那“收益”肯定不会大,孩子以后要读什么大学做什么职业只能听天由命,看他自己的造化了。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只有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真正的精英!不要把家庭教育寄托在“权威”身上

常青藤家教对父母的第一要求,就是必须做到长期跟孩子探讨与互动,就像是开讨论班一样,每天至少保证四小时与孩子的互动时间。

不要把家庭教育寄托在权威身上,孩子的成长首先靠他自己,其次是父母。父母与孩子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就是在幼儿期最好的常青藤教育。常青藤主张平等、激励、开放和灵活的教育态度,这八个字本身就拒绝权威。一旦“权威”成为教育过程中的指挥棒,成为父母奉之若神明的“圣经”,盲目去追捧市场上流行的教育产品和教育理念,让孩子沿着设计好的路线成长,就会对孩子产生最大的伤害。

李建海和妻子都是南方某大学的老师,正值中年。儿子李春浩生下来就显得聪明可爱,学什么都非常快,亲朋好友说他是个小天才。因为两人的工作都很忙,照顾孩子的时间少,他们就买了许多流行的教育产品,来帮助小春浩学习知识,用于早期的智力开发。

据后来的统计,他们购买过的相关产品有各种儿童益智电子游戏、宣称对3-5岁的孩子大有裨益的某品牌系列读物和光盘,该产品据说在美国销售额达两亿美元,是孩子早期智力开发的经典产品、帮助儿童背诵古诗、朗诵古文的音像制品。

这些产品每天轮番上阵,将小春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早晨听古诗,中午看光盘,下午玩游戏,晚上还要看那些连环画和有趣的读物。夫妻俩都去忙工作,家里的保姆是个年轻小姑娘,不会带小孩,只管保证他的安全就行了。孤零零的小春浩坐在地板上,与一堆毫无生命力的电子产品相伴。

一年后,两人突然发现,相比每天由爸爸或妈妈专职教育的孩子,小春浩的智力发育明显滞后。不仅没有表现出教育产品应该带来的效果,反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趋势:经常盯着电视看使小春浩的视力有了问题;对外界信息的反应变慢;每天靠光盘学习,掌握词汇的能力不但没有提升,而且有了巨大下降;记忆力降低,状态十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