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沧桑无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8 04:56:51

点击下载

作者:王充闾原著,张书婷编注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沧桑无语

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沧桑无语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沧桑无语/王充闾原著;张书婷编注.—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10(2019.11重印)(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

ISBN 978-7-5473-0225-5

Ⅰ.①沧… Ⅱ.①王…②张… Ⅲ.①散文-作品集-中国-当代 Ⅳ.①I26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第188381号沧桑无语出版发行:东方出版中心地  址:上海市仙霞路345号电  话:021-62417400邮政编码:200336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印  刷:昆山亭林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开  本:890×1240毫米 1/32字  数:205千印  张:7.375插  页:2版  次:2010年10月第1版 2019年11月第10次印刷ISBN 978-7-5473-0225-5定  价:25.00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序于漪

读书对人生建树的重要性,中学生均略知一二,有的理解得还比较深刻。难的是如何把认识化为行动,使书(当然是精品、佳品)成为自己的亲密伙伴,深深地爱,从中吮吸养料,滋润精神成长。

怎样才能化解艰难,养成读书的习惯?首要在真正提高认识。行动受思想指挥,认识模糊、低下,行动必然朝三暮四,摇摆不定。须知:读书是人独有的神圣权利。北大教授贺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语重心长地对新大学生说:人是能读书著书的动物。读书是划分人与禽兽的界限,也是划分文明人与野蛮人的界限。读现代的书即与同时代的人作精神上的沟通交谈,读古人的书能承受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读书可以享受或吸取学问思想家多年的心血的结晶,所以读书实为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这段话认真咀嚼一番,可思考的内容甚丰。人有文字,禽兽没有,文字承载文明,传久行远,恩泽后代。后代要继承文明,健康成长,进而发展创造,须臾离不开文字的杰作——书中的醍醐与琼浆。

然而,在当今生存的环境中,金钱至上、物欲横流、急功近利思潮泛滥,对中学生精神的成长构成了种种威胁。读书的意识淡薄了,读书的欢乐消失了,嗜书如命的那份执著已凤毛麟角,读书的神圣权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冷遇。责任在谁?求学不下工夫读书的局面形成,确实有多种因素,学业负担重,题海围攻围堵,难辞其咎。即使如此,中学生仍要坚定读书的信念,冲出不良气氛的包围,做一名爱书、读书、心灵充实、大脑富有的人。

有一种观点,认为做现代人,只要是电脑操作的行家里手,与键盘为友,需要什么资料,都可以搜索,可以下载,要花工夫读那么多书干什么。这不仅对“现代人”的内涵缺乏深入的探讨,而且太小看了自己。走向现代化的中国,迫切需要现代人去发展创造。现代人要求具有崇高的人格和道德观念,具有宽厚的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基础和自主求索、运用知识、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观念和能力。或者说,要具有现代的文化心理素质,主体意识、进取意识和创造意识能充分发挥。一句话,须全面提高素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它不是以某种能够运用的技术为基础,而是以整个知识进步为基础,因此,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主要不是看某一方面的技能运用,而是要看人才的整个知识的结构、知识的容量、知识的水平、知识积聚和更新的能力。也就是说,知识方面也需要综合素养。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对人的全面发展、道德修养、文化素养的要求越高。

全面提高素质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读书。其他姑且不论,单是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青年都敞开着,只要有入深山探宝的精神走进去,你会受到清澈的思想、精辟的见解、深邃的洞察力、文字的生命力的感染,如行走在山阴道上,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读书要慎加选择,绝不滥读。而今,由于利益驱动,平庸的作品,乃至坏书,经包装与炒作,搅乱人的视线,以时尚、时髦诱惑年轻的读者。坏书犹如疯生狂长的野草,伤害庄稼,使庄稼枯死,它戕害人的思想、情感往往无影无形,令人受害而不自知。人不可能活二百年,人生苦短,特别是青春年少的黄金岁月,更是应万分珍惜,不能让坏书、无益的书销蚀自己的青春。有人说得好: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读,就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但那里有心血,有智慧,有学问,有价值,能使你精神上获得了财富。“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的编注者不仅深知阅读杰作对青年人的人生建设的重要与必要,而且躬身践行,体会成长的快乐。为此,怀着对中学生的关心与爱护,从现当代经典散文的编注入手,引领大家与作品中的一个个个性极其鲜明的作家、伟人对话、交流,沟通心灵,认识他们的思想,感受他们的文采,体悟他们洋溢时代精神的人格魅力。

读书要虚心。无谦虚心理,狂妄自大,就难以入门,更不用说登堂入室。书中常会有“罅缝”,可深思,可探究,绝不是拿来审问。当今读书有种倾向,不管什么读物,先“批”字当头,否定,贬斥,美其名曰自己高明,批判性思维强。殊不知这种阅读连浅尝辄止都谈不上,又何能从阅读中收到成长的实效?经典之作不可能迎合你的思想,也不可能轻而易举就完全能得到其中的真谛。要想真心实意地得到他们的教诲,须进入他们的思想,辛苦探寻,用力打凿,比较辨识,熔炼吸收。读书是辛苦的,而人也就是靠辛苦的陶冶而成其为人的。朱子说的“读书须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执著追求的读书精神,在现代社会仍然闪发光芒。

祝愿中学生朋友在学业繁重的情况下,挤时间阅读编注的这套经典之作丛书,集众人之精气神,打好做现代中国人的文化基石,为明日的发展蕴孕充分的底气。

于漪,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编注者说

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常常向往一种诗意的人生境界,对他们而言,日常生活应具备一种诗性的象征,成为人的精神自由舒卷、翕张之地。在《沧桑无语》中,我们追随作者的足迹,漫游在青山碧水、云淡风轻的优美画卷中,感受着自然万物之中栖居着一颗弹跳的“诗心”,聆听着一位智慧老人的梦幻与期待,又似乎,这里那里伫立着一位亲切、平和的讲故事的民间艺术家身影。

读史的意义莫过于让今人能“鉴前世之兴衰,察当今之得失”。无论是“青山魂”中潇洒绝尘的诗仙,还是“用破一生心”中的中兴第一名臣,读着读着,我们便一步步地走进历史,转眼似成古人。正因为有了现代思想的照耀,山川人物就有了光彩,历史的幽火若没有现实的块垒,便不能温暖今世人的心。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学科,读《沧桑无语》,我们从王充闾的文章中,感受到彼时的语文已经是一场融历史、地理、科学、人文于一体的大综合,接受并融入这种大综合中,查疑补缺,学习变成了一种检验和提升自我的方式,而不再是仅仅为了获取高分,在繁重的功课之余轻轻传阅这本小书,将它变成你学习生活中的一本启迪智慧的大书。

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结合每章后面给出的提示书目,结合着来读,每一篇文章都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希望我们的同学放开视野,学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从静态的文字中读到清风白水,读到柳暗花明。阅读是学生时代的重要生命体验,也许此时的我们因为学业无法学习古人那种漫游山川,游学四方的侠心剑胆,但是经典的永恒性让我们同样可以感受文字带来的魅力。

另外,读一个作家的作品需要读全集,单一的文章不能构成自我的健全性理解,书中的这十篇散文是王充闾历史文化散文中的精品,建议学有余力或对文史特别感兴趣的同学通读王充闾的其他作品。寻找和阅读的过程也是一种非凡的体验。

在纷繁的世界中,读书,守住为人的本性,守住心灵中那一片干净澄明的天空,通过已逝岁月中那些打动心灵之处的遥想,展示生命的激情。第一单元 千秋叩问千年之后,斯人已逝,然读文读诗都能合上古人心率的拍子,为何,因为个体生命体验在时空上是如此相似,许许多多的体验是一代代人所通感的,无一例外地引发着共鸣,由李清照入篇,不管是政治国事还是爱情家庭,阅读本单元听作者叩问千秋,听自己叩问心灵。终古凝眉   (李清照)梦寻     (陆 游)春梦留痕   (苏 轼)叩问沧桑   (古都洛阳)千载心香域外烧(王 勃)终古凝眉一

那两弯似蹙非蹙、轻颦不展的凝眉,刀镌斧削一般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象中的易安居士,竟然是这样,其实,也应该是这样。李清照(1084—1155),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文学家。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

斜阳影里,八咏楼头。站在她长身玉立、瘦影茕独的雕像前,我久久地凝望着,沉思着。似乎渐渐地领悟了或者说捕捉到了她那饱蕴着凄清之美的喷珠漱玉的词章的神髓。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李清照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其作品少有这样壮阔豪迈的气概。读之,不禁想到其另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我暗诵着她流寓金华时题咏的,现时书写在塑像后面巨幅诗屏上的这首七绝。

八咏楼坐落在金华市区的东南隅,是一组集亭台楼阁于一体的风格独特的建筑。楼高数丈,坐北朝南,耸立在高阜台基上。登上百余级石阶,凭栏眺望,南山列嶂,双溪蜿蜒,眼前展现出的画卷,俨然一幅宋人的青绿山水。

八咏楼初名玄畅楼,为南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时任东阳郡太守的沈约所建,至今已有1 500多年历史了。因为沈约曾在楼上题写过八咏诗,状写其愁苦悲凉的意绪,后人遂就此名之。唐宋以降,李白、崔颢、崔融、严维、吕祖谦、唐仲友等诗人骚客,都曾登楼吟咏,畅抒怀抱,一时云蒸霞映,蔚为壮观,遂使它成为浙中一带具有深层文化积淀的著名人文景观。当然,要就写得苍凉、凝重,大气磅礴,堪称千古绝唱这一点来看,易安居士的这首题诗当为压卷之作。

在创作上,易安谨遵以诗言志、以词抒情的固有传统。在其有限的传世诗篇中,这一首是颇具代表性的。际此强敌入境,国脉衰微如缕的艰难时世,漫天匝地、塞臆填胸的只有茫茫无际的国恨家愁。“愁”字为全篇点睛之笔。

现今的八咏楼为清代建筑,前有亭廊,重檐歇山顶,亭内塑有沈约胸像,壁间综合介绍了建楼的历史;后面是一组三进两廊的硬山顶木架结构,展厅气势闳阔,朱红的楹柱托举着高大的屋顶,正中悬挂着郭沫若手书的“一代词人”匾额,下方是一座雪白的易安居士雕像,四周陈列着她的生平经历和诗词文赋代表作品。由踏访古迹“八咏楼”自然引出本篇主人公李清照。

这种前轻后重、喧宾夺主的现象十分耐人寻味,它使人联想到成都的武侯祠,明明是昭烈庙,里面却主要陈列着诸葛武侯的文物。说来道理也很简单,“诸葛大名垂宇宙”,他的声望要高出先主刘备许多。较之沈约,李清照在后人心目中也是如此。叙述与解释历史,必然带有叙述主体的选择、判断的痕迹。历史不能回避也无法拒绝后人的当代阐释,它的影子总要打在现实上。二

拾级步下层楼,我们穿街越巷来到了婺江的双溪口。此间为武义江与义乌江两水交汇之处,故得名双溪。婺江流到这里,江面陡然变宽,水域十分开阔,所以,沈约在《八咏楼》诗中有“两溪共一泻,水浩望如空”之句。现在处于枯水季节,尽管水量还不算少,流势却显得纾徐、平缓,已经见不到当年那种双流急泻,烟波浩渺的气势了。

我们不妨把时针拨回到860多年前的初冬十月。就是在婺江双溪口的水旱码头上,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的易安居士,旅途劳顿,面带倦容,风尘仆仆地走出了船舱,她是从临安登上客船前来此间避难的。散文中有意借用了戏剧情境和戏剧冲突,巧妙设计悬念。突破了散文平铺直叙的表现方式,使之引人入胜,摇曳生姿。“客子光阴诗卷里”,“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转瞬间,已经由金风飒飒变成了煦日融融。禁不住窗外“绿肥红瘦”、“淡荡春光”的撩拨,她曾多次动念,想要走出那褊窄、萧疏的住所,步上八咏楼头,然后再徜徉于双溪岸畔,面对着滔滔西下的清溪和载浮载沉的凌波画舫,重温一番已经久违多年的郊外春游。

我们知道,她是特别喜欢划船的。少女时期,她常在溪上贪玩,“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结婚之后,还曾在“红藕香残”的深秋时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可是,这一次却偏偏错过了大好春光,她虽然痴痴想望,实际上,却未曾泛舟溪上,而是了无意绪地恹恹独坐空房,捧着书卷,暗流清泪,哪里也不想去。正如她所表述的:“纵然花月还相似,安得情怀似旧时!”最后,她抛书把笔,写下一首调寄《武陵春》的春晚词,以大写意的笔触,把一个心事重重、满腔悲抑、双颊挂着泪珠的愁妇形象及其凄苦心境,活脱脱地描绘了出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

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

动、许多愁。这首词是宋绍兴五年(1135)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所作。当年她是51岁。当时的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丈夫已死,珍贵的文物也已散佚,自己流离失所,故词情极其悲苦。

这是一个特定时间——正值残红褪尽、风光不再的暮春时节,它与人生晚景是相互对应的。太阳已经升起老高了,女主人公还呆呆地坐在床前,懒得把头发梳理一下,含蓄地表现了她的内心的凄清、愁苦。接着,就交代这凄苦的由来:于今风物依然而人事全非,令人倍增怅惋。正因为所遭遇的是一种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变化,故以“事事休”一语结之。在这样凄苦的情怀之下,自然是还没等说出什么,泪水就已潸潸流注了。为了摆脱这冰窖似的悲凉和抑郁难堪的苦闷,女主人公也打算趁着尚好的春光,泛轻舟于双溪之上;可是,马上她又打消了这种念头。她担心蚱蜢一般的小舟难以承载这塞天溢地、茫茫无尽的哀愁,因此,只好作罢。词中叠用“闻说”、“也拟”、“只恐”,把矛盾、复杂的心理变化,刻画得宛转、周折,细致入微。

自北朝庾信创作《愁赋》以来,善言愁者,代有佳构。形容其多,或说“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或说“茫茫来日愁如海”,“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通过诗人的巧思,看不见摸不着的悲情愁绪形象化、物质化了:“浓如野外连天草,乱似空中惹地丝”,“闭门欲去愁,愁终不肯去;深藏欲避愁,愁已知人处”。而到了易安笔下,则更进一步使愁思有了体积,有了重量,直至可以搬到船上,加以运载。真是构想奇特,匪夷所思。易安的“愁”之所以有体积,有重量,是因为她有着数倍于他人的国恨家仇。三

易安居士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息非常浓厚的家庭里,受到过良好的启蒙教育和文化环境的熏陶。她在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也像其他女孩子一样,对人生抱着完美的理想。童年的寂寞未必没有,只是由于其时同客观世界尚处于朴素的统一状态,又有父母的悉心呵护和优越的生活条件的保证,整天倒也其乐融融,一干愁闷还都没有展现出来。及至年华渐长,开始接触社会人生,面对政治漩涡中的种种污浊、险恶,就逐渐地感到了迷惘、烦躁;与此同时,爱情这不速之客也开始叩启她的灵扉,撩拨着这颗多情易感的芳心,内心浮现出种种苦闷与骚动。那类“倚楼无语理瑶琴”、“梨花欲谢恐难禁”、“醒时空对烛花红”的词句,当是她春情萌动伊始的真实写照。

那种内心的烦闷与骚动,直到与志趣相投的太学生赵明诚结为伉俪,才算稍稍宁静下来。无奈好景不长,由于受到父亲被划入元祐“奸党”的牵连,她被迫离京,生生地与丈夫分开。后来,虽然夫妇屏居青州,相与猜书斗茶,赏花赋诗,搜求金石书画,过上一段鹣鲽相亲、雍容闲适的生活。但随着靖康难起,故土沦亡,宋室南渡,她再次遭受到一系列更为沉重的命运打击——中年丧偶,再嫁后遇人不淑,错配“驵侩之下才”;与丈夫一生辛苦搜求、视同生命的金石文物,在战乱中损失殆尽;晚年孑然一身,伶仃孤苦,颠沛流离。这一切,使她受尽了痛苦的煎熬,终日愁肠百结,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易安晚年想到此景此情,怕也会潸然泪下吧。

易安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境凄凉,用她自己的话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而其内涵又极为驳杂、丰富,一如本人所说,“怎一个愁字了得”。翻开一部《漱玉词》,人们不难感受到布满字里行间的茫茫无际的命运之愁,历史之愁,时代之愁,其中饱蕴着作者的相思之痛、婕妤之怨、悼亡之哀,充溢着颠沛流离之苦,破国亡家之悲。

但严格地说,这只是一个方面。若是抛开家庭、婚姻关系与社会、政治环境,单从人性本身来探究,也即是透视其用生命创造的心灵文本,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悲凉愁苦弥漫于易安居士的整个人生领域和全部的生命历程,因为这种悲凉愁苦自始就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这种生命原始的悲哀在天才心灵上的投影,正是人之所以异于一般动物、诗人之所以异于常人的根本所在。

这就是说,易安的多愁善感的心理气质,凄清孤寂的情怀,以及孤独、痛苦的悲剧意识的形成,有其必然的因素。即使她没有经历那些家庭、身世的变迁,个人情感上的挫折,恐怕也照例会仰天长叹,俯首低回,比常人更多更深更强烈地感受到悲愁与痛苦,经受着感情的折磨。

正是由于这位“端庄其品,清丽其词”的才女,自幼生长于深闺之中,生活空间十分狭窄,生活内容比较单调,没有更多的向外部世界扩展的余地,只能专一地关注自身的生命状态和情感世界,因而,作为一个心性异常敏感,感情十分脆弱且十分复杂的女性词人,她要比一般文人更加渴望理解,渴望交流,渴求知音;而作为一个才华绝代、识见超群、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女子,她又要比一般女性更加渴求超越人生的有限,不懈地追寻人生的真实意义,以获得一种终极的灵魂安顿。这两方面的特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必然形成一种发酵、沸腾、喷涌、爆裂的热力,生发出独特的灵性超越与不懈的向往、追求。反过来,它对于人性中所固有的深度的苦闷、根本的怅惘,又无疑是一种诱惑,一种呼唤,一种催化与裂解。古代才女往往在对外界遭遇变故、人生苦难、爱情婚姻方面比寻常女子感受更深。敏感脆弱多思的性格使她们更渴望事物的美好,对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的细微处也能体会深切。蔡文姬、李清照,甚至文学作品中的林黛玉均是这样的多思女子。四

而要同时满足上述这些高层次的需求,换句话说,要达到精神世界异常充实和真正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则需要从两个方面提供保证:一是真情灼灼、丝毫不带杂质地去爱与被爱;二是通过卓有成效的艺术创造,确立自己特殊的存在。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必须能够真正求得一种心灵上的归宿与寄托。

应该说,这个标杆是很高很高的了。好在易安都有幸地接触到了。就后者而言,她能自铸清词,骚坛独步,其创获在古代女性作家中是无与伦比的;而前一方面,通过与赵明诚的结合,也实现了情感的共鸣,灵魂的契合,生命的交流,尽管为时短暂,最后以悲剧告终。为了重新获得,她曾试图不惜一切代价,拼出惊世骇俗的勇气,毅然进行重新选择,然而所适非偶,铸成大错,使她陷入了更深的泥淖。至此,她的构筑爱巢的梦想宣告彻底破碎,一种透骨的悲凉与毁灭感占据了她的整个心灵。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去世后,经历了众多苦难,在情感与生活中都非常需要一个依靠,而张汝舟则刚好是出现的那个人,然而婚后张汝舟如得了志的中山狼,露出本来面目,对李清照的文物虎视眈眈,李清照第二次婚姻可谓遇人不淑,孤独悲凉的晚年生涯是她人生的又一次劫难。

这样,她就经常生活在想象之中。现实中的爱,游丝一般的苍白、脆弱,经受不住一点点的风雨摧残;只有在想象中,爱才能天长地久。前人有言:“诗人少达而多穷”,“盖愈穷则愈工”。现实中爱的匮乏与破灭,悲凉之雾广被华林,恰好为她的艺术创造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灵泉。“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等一系列千古绝唱,就正是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

一个灵魂渴望自由、时刻寻求从现实中解脱的才人,她将到哪里去讨生活呢?恐怕是唯有诗文了。我们虽然并不十分了解易安幽居杭州、金华一带长达20余载的晚年生活,但有一点可以断定,就是她必定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文中去。那是一种翱翔于主观心境的逍遥游,一种简单自足、凄清落寞的生活方式,但又必然是体现着尊严、自在,充满了意义追寻,萦绕着一种由传统文化和贵族气质所营造的典雅气氛。

诚然,易安传世的诗词不多,比起那些著作等身、为后世留下更多精神财富和无尽话题的文宗巨擘,未免显得有些寒酸,有些薄弱。可是,一部文学史告诉我们,诗文的永生向来都是以质而不是以量取胜的。如同茫茫夏夜的满天星斗一般,闪烁着耀眼光芒的,不过是有数的几颗。

作为有限偶在,“一代词人”李易安早已随风而逝;可是,她那极具代表性的艺术的凄清之美,她那灵明的心性和具有极深的心理体验的作品内容,她那充分感性化、个性化的感知方式和审美体验方式,却通过那些脍炙人口的词章取得了无限恒在,为世世代代的文人提供了成功的范本,像八咏楼前“清且涟漪”的双溪一样,终古润泽着浊世人群的心田。读完本文,再读读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篇,同是写李清照,方式、角度各不相同,可比较体会文化散文的写作特点。梦寻一

人生往往是一个悖论,自由飞翔的愿望和现实的种种羁绊之间,仿佛永远有一道无形的穿不透的墙。古人喜欢用“心游万仞”、“神骛八极”之类的话语来状写人的心志的放纵无羁。可是,实际上,却是有时被弃置在灵魂的废墟上,徒唤奈何;有时被拘禁在自己设置的各种世俗陈规的樊篱里,不能任情驰骋,像一只笼鸟那样,即使开笼放飞,也不敢振翮云天。只有酣然坠入了黑甜乡,在梦境中,神魂才会在大脑壳里的盈寸之地,展开它那重重叠叠的屏幕,放映出光怪陆离、千奇百怪的画面。既没有人去约束它,也不可能有计划地加以规范,完全处于一种自在自如的状态。

梦境,有的凄苦,有的甜蜜;有的使我们震怖,有的使我们焦急,有的却令人留连追恋,想望不置;有的使我们忧伤,有的却会带来现实中难以体味到的欢愉。

其实,梦境中表现的那个自我,往往比清醒状态下的更真实、更本色。因为在梦中任何人都会撤下包装,去掉涂饰,从而露出每个人的本来面目;而且,梦境是一部映射心灵底片的透视机,可以随时揭示出人们灵魂深处的秘密。但梦境却又是幻影婆娑,扑朔迷离,像日光照射下的林间碎影,像勉强连缀起来的残破的网片,又像是迸落在岩石上飞流四溅的浪花,不仅错乱复杂,不易解读;而且,电光石火一般,稍纵即逝,难于把握。梦境如同默片一样,无声无息融入心底,让人肝肠寸断。

不过,有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就是说梦是现实生活中某些缺憾的一种补偿,是一种愿望的达成,是生活中某种追求的反映。亲人死去了,觌面无缘,人们便把重逢的希冀寄托在梦境之中;一件想望已久的事情,由于条件的限制或礼法的约束暂时无法实现,便把它付诸余生梦想,希望通过置身梦境如愿以偿。所以,歌德说:“人性拥有最佳的能力,随时可在失望时获得支持。”他说,在他一生中有好几次是在含泪上床以后,梦境用各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安慰他,使他从悲伤中超脱出来,从而得以换来隔天清晨的轻松愉快。

看来,德国的这位大诗人是善于做梦的了。无独有偶,在中国,也有一位大诗人最懂得在梦境里讨生活。我敢说,古今中外的诗人中,陆游堪称是最善于做梦的一个,而且,许多梦中情境又能通过诗篇记叙下来。在现存的八十五卷《剑南诗稿》中,专门记述梦境的诗达99首之多,里面记叙了许许多多现实中未能实现而在梦境中得到补偿的快事。当然,这仅仅是他的纪梦诗的一部分。他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四十二岁之前,他大约作诗18 000多首,经过自己两次删定,只留下了94首,其中纪梦诗只有一首。料想在人生多梦的青年时期,他一定会做过更多的梦,写过更多的纪梦诗,可惜,绝大多数已经删除,后人无缘得见了。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

陆游的梦,和他的诗一起留传下来,其中最能撄人心魄的还是围绕着沈园展开的那段凄怆感人的爱情故事。沈园——便是陆游寻梦的开始与终结。

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杭州、绍兴住过一些时日,曾经去沈园游览过两次。那时,里面的景观刚刚恢复,许多被人占去的园地还没有退还,看了不免有荒凉、褊窄之感。好在越中明眼人毕竟很多,他们没有在昔日名园周遭摆上座座华堂广厦,而是尽量让它保持一种雅淡、萧疏的韵致,不使它为“都市文化”所熏染。假如为了招徕游人,追求洋化,硬是在荒园内外布下种种现代设施,那就无异于给白发翁媪套上蝙蝠衫、牛仔裤,弄得不伦不类,令人意兴索然了。这句极妙,回想自己也曾几何时看到过类似的游览景点,读到此忍俊不禁。

距离那次初游沈园,一晃儿又是十几年了,听说那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次恰好有永嘉、雁荡之行,我曾想,待浙南之旅结束后,再去绍兴看看沈园。不料,因为有急务等着处理,只好打破原来的计划,直接飞回关东的沈阳,而浙东的沈园竟失之交臂。闷坐在“抟扶摇而直上”的北行客机上,心中总觉着有一点缺憾。秋宵苦短,一眨眼的工夫,夕阳的猩唇已经吻别了地母,四围陷入了沉沉的夜幕笼罩之中,我也就斜倚舷窗和衣睡下了……

突然,听到有人招呼:“到了,到了,带上背包,下来吧。”我也没有弄清楚这是什么所在,便稀里糊涂地随着人群走进了一处园林。推开两扇虚掩着的园门,迎面是一座绵延的假山,山上有石筑方亭,鹊然耸立,为全园的制高点,两旁廊柱上嵌着一副对联,上联的词语忘记了,下联似乎是:“石亭无语俯瞰今古情缘。”凭高四望,一览无余,更觉得整座园林实在是过于狭小了,而且,游观的景点也不多。只是由于它具有比较丰富的历史内涵,留出颇大的艺术空筐,可供人们遐思无限,浮想联翩。何况,荒疏之美,堪入画本;天然平淡,容我低回盘桓,正不妨暂时抛却那些世务酬答,享受一番“城市山林”的逸趣。

山下,静卧着一湾水池,窄狭处横架着一座石桥,看去宛如系在葫芦颈上的一条绢带。我心想,这就是那个葫芦池了。还没等跨上去,就见白石栏杆上题着“春波”二字,看似郭沫若的笔迹。记得20世纪60年代初,郭老来过这里,还写了一篇纪游文字,填了一首词,有“宫墙柳,今乌有。沈园蜕变怀诗叟”之句。三十年过去了,今天,大体上还是这般风色,也没见到有太多的变化。这次我来,恰好也在秋天,金风送爽,细雨霏微,正是“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天气。湖畔柳槲成行,照影清浅。这里那里,点缀着一簇簇黄花瘦朵,衬着静水闲云,确也不乏野趣。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路缓步踏来,惠风和畅的天气里欣赏着云卷云舒,闲散舒缓的笔法犹似《老残游记》。

雨滴稀稀落落地漫空飘洒,葫芦池上泛起轻轻的涟漪。但游人的兴致并未因之稍减。一对对情侣林亭对坐,池畔勾留,偶尔也有二三男女青年踏着芳草闲花,笑闹嬉游。时代不同了,他们可以不受外在压力干预,自由地选择着自己的感情客体,因而也无从尝到旧时代封建婚姻的凄苦况味。他们哪里想到,就是迈出这么“普通的一步”,前辈足足走了几千年的时间。

我突然想到,应该去看看当年的题壁词,留个影。走到墙角处,却见一个城建部门的招商广告牌挡住去路,上面写着要建一批饮食服务设施,什么“杏花深巷”的美容厅,“又一村”的桑拿室,还有什么“大酒楼”,我已无心细看,只觉得心里有些堵得慌:利用名人效应,在这里建起这些楼堂馆阁,肯定能够赚大钱;可是,原有景观的萧疏、雅淡的韵致,却将破坏无遗了。我想找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却无论如何也转不出去……

情急之下,蓦然苏醒,却是沉酣一梦。睁开眼睛,静了静神,感到十分诧异的是,梦中情境竟是那样清晰。谁说梦影婆娑,扑朔迷离呢?“梦由心生”啊,至少原来刚才所看一幕幕景物竟是梦境一场,然而毕竟能从中悟到作者心中所想。

前些年,我曾见过一幅古代流传下来的《沈园图》,画面上楼阁参差,林亭掩映,小桥流水,花影重重,兼具幽雅与华美、秀丽与萧疏的特点,是一座典型的宋代园林。但是,“江山也靠文人捧”,它之所以名传后世,不与古代的无数园林同倾共圮,湮没无闻,还不是因为它极为幸运地遭遇了一位大诗人!

公元1155年的一个春日,陆游在这里与其十年前的爱侣不期而遇,留下了一首哀婉动人的词,后来由于“爱屋及乌”,还写过许多有关沈园的诗。从此,便地以人传,园以诗传,世世代代活在人们的心里。二

在二十岁这年,陆游和舅舅的女儿唐婉结婚了。唐婉是一个美貌多情的才女,对于诗词有很好的修养,和陆游兴趣相投,因此,他们婚后的生活十分美满,情深意笃,以白头偕老相期;又兼亲上加亲,按说家庭关系也应该处理得很好。谁料,陆游的母亲竟然对自己的内侄女很不喜欢,最后甚至蛮不讲理地硬逼着儿子和她仳离。如果处在今天,夫妇完全可以不去管它,至多离家另过就是了。可是,在那理学盛行的时代,在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威压下,陆游是无论如何也不敢违抗“慈命”的,他只能向母亲婉言解劝、百般恳求,而当这一切努力都毫无效果之后,就只好含悲忍痛,违心地写下了一纸休书。一对倾心相与的爱侣,就这样生生地被拆散了。后来,陆游奉父母之命另娶了王氏,忍辱含垢的唐婉也在叩告无门的苦境中,改嫁给同郡的赵士程了。又一曲《孔雀东南飞》,不同的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生不能相依,死却也相随,而陆游和唐婉却生离死别,郁郁终生。

光阴易逝,转眼间十年过去了。在一个柳暗花明的春天,陆游百无聊赖中,信步闲游于禹迹寺南的沈家花园,偶然与唐婉及其后夫相遇。尽管悠悠岁月已经逝去了三千多个日夜,但唐婉始终未能忘情于陆游。此时,见他一个人在那里踽踽独行,情怀抑郁,唐婉心中真像打翻了五味瓶,说不出是酸是苦,分外难受。赵士程为人还算豁达洒脱,当下已经觉察了妻子痛苦的心迹,便以唐婉的名义,叫家童给陆游送过去一份酒肴。

陆游坐在假山上的石亭里,呆呆地望着伊人“惊鸿一瞥”,转眼已不见了踪影;温过的酒已经变冷,肴馔也都凉了。他眼含清泪,一口口地吞咽着闷酒,体味着唐婉深藏在心底的脉脉深情,心中霎时涌起一丝丝的愧怍;想到人世间彩云易散,离聚匆匆,不禁百感交集,顺手在粉墙上题下了一首凄绝千古的《钗头凤》词: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

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

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上阕透过眼前的实景,忆述当日美满姻缘的破坏经过及其沉痛教训;下阕写春光依旧而人事已非,昔日温存仅留梦忆。

原来,古代诗文有口头与书面两种传播形式,题壁属于后者。当诗人意兴淋漓、沛然发作之时,往往借助题壁的方式来发抒磅礴的逸气,浇洗胸中的块垒。这种“兴来索笔漫题诗”,就古代文人自身来说,自不失为一种富有艺术情趣的生活内容和抒怀寄兴的方式,其间总是蕴含着层次不一的非语言的信息;而对于普通读者,则是一种近乎大众化的免费的精神享受,包括着对于诗人襟怀的解读以及诗情、书艺的欣赏。题壁诗皆有感而作,随兴而来,有所寄托。不过题壁佳作非才思敏捷、才艺突出者不能为之。著名的题壁作品有王安石的《梅花》、苏轼的《题西林壁》、陆游的《钗头凤》……这些题壁名作,被千古传唱。

有人考证,题壁始于汉代,已见于《史记》的记载;到了唐、宋时期,便成为骚人墨客惯用的一种写作方式,几乎达到无人不题、无处不题的程度。陆游是题得最多的诗人之一,正如他自己所说:“老去有文无卖处,等闲题遍蜀东西”,“酒楼僧壁留诗遍,八十年来自在身”。

相传,唐婉后来重游沈园,看到了陆游的题壁词,不胜伤感,当即沿袭前调和了一首: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

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想忘记以前的美好时光,难;能和远方的你互通音信,倾诉心事,难;在这个世情薄,人情恶的环境中生存,更是难上加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

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我想在别人面前隐瞒我的病情;隐瞒我的悲伤;隐瞒这种种悲伤都是来自对你的思念!可是,又能瞒得过谁呢?不久便悒郁而终。

清代诗人舒位曾就陆游、唐婉的这场爱情悲剧写过一首七绝:谁遣鸳鸯化杜鹃?伤心“姑恶”五禽言!重来欲唱《钗头凤》,梦雨潇潇沈氏园。寥寥四句,下笔如刀,无情地鞭挞着以“恶姑”为代表的封建宗法势力,揭露了造成这场人为的悲剧的社会根源。三

纯真的爱,作为人类一种自愿的发自内心的行为,作为自由意志的必然表现,是不能加以强制命令的。外力再大,无法强令人产生情爱;同样,已经产生的情爱,也不会因为外在压力的强大而被迫消失。陆游,这个生当理学昌盛时期的封建知识分子,没有、也不可能以足够的觉悟和勇气,去奋力抗击以母亲为代表的封建宗法势力,但在他的内心世界,却始终不停地翻腾着感情的潮水,而且,一有机会就冲破封建礼法的约束,作直接、率真的宣泄。诚如他自己说的,“放翁老去未忘情”。他年复一年地从鉴湖的三山来到城南的沈园,在愁绪恨缕般的柳丝下,在一抹斜阳的返照中,愁肠百结,踽踽独行。旧事填膺,思之凄哽,触景伤情,发而为诗。这种情怀,愈到老年愈是强烈。沈园是陆游一生爱情生活的见证,也是他留下许多回忆,情牵一生的地方。

陆游五十九岁这年,正伏处故里山阴。一次夏夜乘舟中,他忽然听到岸边水鸟鸣声哀苦,像是叫着“姑恶,姑恶”,当即联想到他和唐婉的爱情的悲剧结局,随手写下了一首五言诗。诗的最后四句是:“古路傍陂泽,微雨鬼火昏。君听‘姑恶’声,无乃遣妇魂?”

九年之后的一个深秋,陆游重游沈园,看到蛛网尘封中,当年的题词尚在,而伊人已杳,林园易主,流风消歇,不禁怅然久之。于是写下一首感旧怀人的七律: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晋朝的潘岳曾任河阳县令,后人遂以“河阳”来指称他。潘岳写过三首悼念亡妻的诗,在文学史上很有名。陆游的这首诗,寄托了对已故去多年的唐婉的深切怀念,同样具有悼亡性质,因而便以“河阳”自喻。诗翁满怀深情地说,林亭回首,泉路无人,如今幽冥异路,重见难期,只能心香一炷,遥遥默祷了。

陆游七十五岁这年春天,再一次重游沈园,怀着更加沉痛的悲情,写下了两首七绝: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从诗中可以推知,唐婉大约在陆游三十五岁前后故去。诗人感叹好梦难寻,韶光不再,四十载倏忽飞逝,回思既往,益增唏嘘。这时,陆游已届风烛残年,知道自己亦将不久于人世。但老怀难忘,仍然耿耿钟情于这位无辜被弃、郁郁早逝的妻子。

对于美好的事物,人们总是无限追恋的。当残酷的现实扯碎了希望之网时,痛苦的回忆便成了最好的慰藉。七年后的秋天,他又写了一首七绝:初恋那段纯真美好的过往,成了永远的旧伤疤。想象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独坐槐树下想念妻子,终其一生的爱情,浓烈到连死亡都不可阻挡,只盼着终有一天黄泉相见能再续前缘。诗人的爱情残酷到唯美。城南亭榭锁闲房,孤鹤归飞只自伤。尘渍苔侵数行墨,尔来谁为拂颓墙?直到八十四岁高龄,他在《春游》诗中还写道: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在恋人的眼里,唐婉永远是美目流盼的丽人。诗中的“幽梦匆匆”,乃是追叹他们夫妇美满生活的短暂;“美人作土”云云,似是哀惋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总逃不脱陨灭的厄运。

此刻的诗翁已经临近了生命的终点,死神随时都在向他叩门;但是,他那深沉、炽烈、情志专一的爱的火焰,却伴随着生命之光仍在熠熠地燃烧着。一年过后,诗翁也辞别了人世。

犹如春蚕作茧,千丈万丈游丝全都环绕着一个主体;犹如峡谷飞泉,千年万年永不停歇地向外喷流。爱情竟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历数十年不变,着实令人感动。就一定意义来说,爱情同人生一样,也是一次性的。人的真诚的爱恋行为一旦发生,就会在心灵深处永存痕迹。这种唯一性的爱的破坏,很可能使尔后多次的爱恋相应的贬值。在这里,“一”大于“多”。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提到爱的哲学高度加以反思,而不应用封建伦理观念进行解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描写爱情伟大的诗句不胜枚举。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生活,在吃人的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下,最终的结局注定是悲剧性的。因为爱情栖身的社会首先是一种现实,然后才是理想。但是,陆游与唐婉的感人诗章和美好形象,却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四

我相信古人说的:“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所以,每当读了某人的诗文集,我总要沉思默想一番作者的音容笑貌、品性丰神,努力使他(她)在眼前挺立起来,活灵活现。

读过了陆游的《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和关于他的几部传记,仿佛觉得这位老诗翁就在我的身旁,倾吐着他的“忧国复忧民”的积愫,愤切慷慨地朗吟着他那豪情似火的诗章;凌晨起来散步,耳边也似乎回响着老先生情深意挚的娓娓倾谈。但诗翁的形象却并不十分鲜明。虽然他的诗里有“团扇家家画放翁”之句,但我却没有见过几幅他的画像。按照明人黄道周对他的形象的描述:“供之千佛经前,又增得一幅阿罗汉像也”,我想象他的个头不会太高,面相是和善的,甚至看起来有些憨态,没有李白那种丰神俊逸、潇洒出尘之慨。但是,应该说,两人的“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却是一致的。除了爱情,陆游的一生都与“建功立业”、“忧国忧民”联系在一起。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在欣赏陆游诗作过程中,我习惯于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透过那些炽烈喷薄的诗章,看到了诗翁的盘马弯弓之姿、气吞残虏之势,感受到的是诗人的雄豪雅健;可是,同时却也体味到了他的英雄失路、托足无门、壮士凄凉、宝刀空老的悲哀。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对祖国、对爱情的执着坚定、至死靡它的精神,简直可以说是感天地而泣鬼神。如果用一种意象来表达,我倒觉得放翁诗中反复咏赞的“雪虐风饕益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的梅花,可以略相仿佛。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十月十七日,风雨大作,波涛滚滚,陆游出生于航驶在淮河上的一只官船中。父亲陆宰带着家眷奉调进京。此时的政局正和天气一样,处于艰危动荡、风雨飘摇之中。女真族的军队于是年二月扑灭了辽朝,十二月又大举侵宋,占领了燕山府,然后兵临太原。徽宗仓皇退位,钦宗上台,第二年京城开封陷落,钦宗向女真军队投降。金人纵兵屠杀劫掠,然后尽俘后妃、公主、赵氏宗室、皇亲国戚以及百技工匠、倡优僧侣、儒士生员等3 000余人连同徽、钦二帝一并北上。陆游就是在这种政治环境中,开始了他的童年生活。

他接受的人生第一课,便是随同家人四方逃难。“儿时万死避胡兵”,在诗人幼小的心灵上,铭刻了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团结御侮、保境安民的愿望。

他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多是一些爱国志士。正如他在一篇文章中谈到的,每论及时势,他们“未尝不相与流涕哀恸,虽设食,率不下咽引去”。从青年时代起,诗人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铸就了一个热血丹心、刚肠铁骨的英迈形象。

恰如钱锺书先生所说,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他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这股热潮有时甚至泛滥到梦境里去。即使是残年老病,政治上遭受重重打击,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诗翁也从不叹老嗟卑,仍旧期待着重跨战骥,披坚执锐,奔赴杀敌的前线: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但是,命运对他实在过于苛酷,终其一生,也难得一遇大展长才以酬夙志的机会。许多愿望只能靠梦中结想、梦中追忆。他在七十七岁时,追忆征西幕中旧事,有“不如意事常千万,空想先锋宿渭桥”之句,可说是很好的概括。

陆游的爱情生活饱经颠折,仕途更是十分坎坷。二十九岁赴临安参加省试,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名师的指点,他在经义与诗文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很有录取第一的希望。可是,偏偏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前来应考,并已授意主考官,必须位列前茅。主考官陈之茂是一个公平正直、不畏权势的人。他在阅卷中,发现陆游比秦埙考得好,便把陆游擢为第一,秦埙列为第二。秦桧得知,大为震怒,在第二年殿试时,公然把陆游刷掉;并且要查办陈之茂,只是由于这个权奸不久就死去了,才算作罢。

直到三十四岁,陆游才谋取一个福州宁德县主簿的职位,后来又担任过镇江府、隆兴府的通判,却又屡遭弹劾。原来,在强敌压境的危难关头,主战是有罪的,结果以“交结台谏,鼓吹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罢归。后来,入蜀为参议官,他“乐其风土,有终焉之志”,这也不行,结果又以“恃酒颓放”为由,再次罢官。六十五岁时,一度入朝参与修高宗实录,他趁机建议朝廷“缮修兵备,搜拔人才”,挽救弊政,以图恢复,不但未被接受,反而因频发逆耳之言而被劾去官。

但是,陆游的骨头是很硬的,从来不谄事权贵,不向投降势力屈服。“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诗翁吟咏落梅的名句,正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不惧冰雪,凛然开放于山崖水边,陆游一生写梅的诗词众多。梅花那不畏严寒不与百花争艳的品格与陆游全然相似,所以得到了陆游的特别钟爱。五

既然梦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不足的补偿,那么,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东西就只有凭藉梦境来兑现了。

说来,梦也真正是个好东西。哪怕是天涯万里,上下千年,幽冥异路,人天永隔,也可以说来就来,说见就见。梦中似乎不存在时间与空间的概念,也不大考虑基础和条件。清人胡大川《幻想诗》中有“千里离人思便见,九泉眷属死还生”,“大地有泉皆化酒,长林无树不摇钱”之句,现实生活中根本做不到,可是,梦境中却能够实现。而且,由于梦具有补偿缺憾的功能,能够提供渴望获得而未能到手的东西,因此,许多梦都是甜美的。梦虽甜美,却短暂缥缈,就像陆游与唐婉的爱情生活甜蜜而匆促。美好的事物总是来不及抓住就溜走了,而得到的那刻瞬间就是永恒。

当然,一切事物都是得失相兼、利害共生的。正由于梦不顾及时空条件,因此,往往虚无缥缈,了无踪迹,如电光石火一般,倏然而逝,所谓“绮梦难圆”者也。更主要的是,现实中得不到的,梦境中也未必就能如愿以偿。林黛玉魂归离恨天,贾宝玉到了潇湘馆号啕大哭一场,意犹未尽,还想在梦中见上一面,细话衷肠,于是,诚心诚意地独自睡在外间,暗暗祷告神灵,希望得以一亲脂泽,孰料“却倒一夜安眠,并无有梦”。大失所望中,只能颓然慨叹:“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第一次愿望没有达成,又寄希望于第二次,结果,照样是一无所获。

大抵人们做梦,不外乎由内在与外在双重因素促成。所谓内在,是指精神上、心理上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梦是心头想”,“昼有所思,夜有所梦”。而外在因素,即是指身体上、生理上的,比如,心火盛即往往夜梦焦灼;四体寒凉则梦见风雨交袭。古人把前者叫做“想”,把后者叫做“因”。两者结合起来,决定了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做什么梦。陆游有诗云:“心安了无梦,一扫想和因。”话是这么说,实际上,一个人只要活在世上,就必然与外界事物接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又怎么可能无“想”与无“因”呢?

当然,想是一回事,而究竟梦见什么又是另一回事。有时,梦中情境同所期望的恰相悖反,像俗话说的,本意是去草原,却一头栽进了马厩,这也是常见的事。比较起来,陆老诗翁是幸运的。现实中得不到的,他都一一寄托于梦境,常常能够得到补偿。

他于四十九岁这年的八月底,在嘉州以权摄州事身份,成功地主持过一次军队的秋操检阅。他由此联想到,国家并不是没有抵抗侵略的武装力量,只是没有很好地组织;自己也不是不能用武的文弱书生,只是没有这个机会。否则,“草间鼠辈何劳磔,要挽天河洗洛嵩”,那是毫无问题的。陆游的一生都想着建功立业,保国杀敌,在他身上流露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然而他的一生却仕途坎坷,多次受到当权者的排斥打击。现实中无法抒展自己报国的鸿愿,就常借助诗文和梦境来表达,在陆游的诗中,写梦中战场杀敌的场景较多,这是陆游诗歌的一大特色。

凭借这个因由,九月十六日晚上就做了一个梦。梦境中,他率同大军驻扎河东,声威赫赫,所向披靡,当即派出使者,招降敌人占领下的边郡诸城,“昼飞羽檄下列城,夜脱貂裘抚降将”,“腥臊窟穴一洗空,太行北岳元无恙”。尽管不过是黄粱一梦,但是,当时那种称心快意的劲头,实非笔墨所可形容者:“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

这类令他快然于心的梦,后来还做过。一次,梦中随从皇帝车驾出征,全部收复所失故地。“驾前六军错锦绣,秋风鼓角声满天。”“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沦陷区人民兴高采烈投入祖国的怀抱,不仅重睹“汉家威仪”,而且,连梳妆打扮都与京城趋同了。

陆游一生中最称心的岁月,是在南郑前线的半年时间。当时,抗战派首领王炎任四川宣抚使,驻节南郑,掌握着西北一带的兵力和财力,看来是很可以有一番作为的。陆游过去虽然也喜欢谈兵论战,划策筹谋,但毕竟都是纸上空谈。这次,有幸来到王炎的幕下,而且深得信任,正是一展长才的机会。于是,他向主帅“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

除了帮助首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他还经常骑着马巡视各方,传达指令,并且到过大散关下的鬼迷店和仙人原上的仙人关,这两处都是宋、金对峙的最前线,有时身披铁甲,骑着骏马去追击敌人。出兵临阵之外,主要的生活是行围打猎。一次,正在催马扬鞭,纵横驰骋,突然一阵风起,一只猛虎蹿出,陆游挺起长矛戳去,正中老虎的喉管,“奋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苍崖血如注”。一场令人惊怖的搏斗,就这样胜利地结束了。

可惜,这样的战斗生涯只过了半年,随着王炎的调回临安,欢快的生活亦告终结。虽然像一场短梦那样,还没来得及仔细地玩味就惊醒了,但却刀刻斧削一般,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永生难以忘怀的印象。九年后,他已经回到故乡山阴赋闲,当忆起这段生活时,曾经写道:“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又过了十年,他已经六十七岁了,在一首《怀南郑旧游》的七律中,再次惋叹:“惆怅壮游成昨梦,戴公亭下伴渔翁。”

反复慨叹往事如烟,旧游成梦,一方面说明这段生活的短暂,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对这段美好经历是何等的珍视。西线陈兵,简直成了陆游的一个永生不解的情结,因而不但反复忆起,更是多次结想成梦。他自己曾说过:“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慨然此夕江湖梦,犹绕天山古战场。”一部《剑南诗稿》中,记载这方面内容的梦中之作不胜枚举,有的在题目上还直接标明“梦行南郑道中”、“梦游散关渭水之间”。如果说,往事如梦如烟,那么,这段往事再进入梦境之中,并且把它形诸笔墨,那就真正是梦中说梦了。征战沙场是诗人毕生的夙愿。直到临终也仍然记挂着九州分离,山河破碎的局势。留下了千古吟诵的《示儿》诗。

陆游胸中的另一个情结,就是早年离异的爱妻唐婉,使他梦绕魂牵,终生不能去怀。料想在他四十二岁之前,肯定会有大量的这方面的纪梦之作,只是由于绝大部分已经删除,剩下的只是千分之五,所以,后人就无由得见了。现在硕果仅存的是诗翁八十一岁这年,梦游沈氏园亭写下的两首七绝: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倍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虽然爱侣仳离,劳燕分飞,已经整整过去了一周甲子,距离他们的最后一次相见,也经过了半个世纪;但是,唐婉的音容笑貌以及寄托着他们无限深情的沈园,却常萦梦寐,久而弥新。路近城南,沈家园里,伤情无限的又何止陆游自己,千载以还,有谁驻足其间能不抛洒一掬同情之泪呢?千年之前的这一对爱侣又一次因为传统封建礼教而劳燕分飞,想起诗人舒婷在《神女峰》中曾写到一位女子“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那份惊世骇俗里的执著里藏着对中华文化中一个千年痼疾的背叛。六

写到这里,我忽然记起了一桩往事。20世纪60年代初,我在一家报社编文艺副刊,一次采访中,偶然结识了乡先辈凫潜先生的孙女、在中学执教的赵剑霞女史。她在闲谈中提到,祖父凫潜翁民国初年,曾在绍兴、萧山一带督学,公余之暇,常去鉴湖、三山、沈园一带访察,于陆游、唐婉的爱情悲剧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就此写过专题文章。反“右”斗争时,先生还在世,怕招来祸患,连同其他一些文稿统统烧掉了事。剑霞姊妹多次听祖父讲过民间流传的关于陆、唐结褵和婚变的轶事。

据说,唐婉字蕙仙,早慧多才,父母去世后,往依临安从政的叔父。因陆、唐两家是世代姻亲,经陆游的老师曾几作伐,便嫁到了陆家。蕙仙能诗,而且雅善弹琴、赋曲,陆游的双亲望子成龙心切,唯恐夫妻间耽于燕婉之欢,而误了儿子的功名。加上尼姑算命,说唐婉命注孤鸾,克双亲,损夫寿,折子息,使陆母尤其厌恶,于是断然下令,逐出家门。陆游曾另外找了一个地方把她藏匿起来,两下暗中来往,后被母亲察觉,登门问罪,只好彻底分手。

离散十年后,唐婉与陆游偶然在沈园重见,有馈食、和词之举,此后,她的那首《钗头凤》,便和陆游的词一同流传下来。据说,唐婉辞世前还写过许多诗,备述她与陆游婚后鹣鲽相亲的生活和离异、被逐后的相思之苦。剑霞女史仅从祖父那里录下来一组七言绝句:款款情深展素心,西楼一霎悟前因。渔郎识得桃源路,二月春浓欲问津。——《遇合》记得花荫并影时,湖山痴恋晚归迟。十年怕作长堤忆,旧梦分明感不支。——《湖游》芳衷脉脉漾愁波,独立东风损黛蛾。底事花前无一语?梨林缟素似银河。——《幽怀》弦断音稀岂夙因?千秋薄命属才人。零笺碎简愁难遣,恨袅西风日半沉。——《恨别》

诗章情文双至,感怀真挚,凄怆动人,若非亲身经历,自难措手。但我仔细斟酌,总觉得与唐婉情况未尽合榫;而且,风格也与宋诗迥异,以唐氏之词加以比较,也有文野之别,倒是颇像晚清、民国年间报章上登载的作品。或是浙东一带后世某一女郎与唐婉有类似经历,却又出于种种原因,不便也不愿抛露头角,便将己作假托唐婉之名,借以流传,也未可知。“姑妄言之姑听之”吧,记在这里,聊助谈资。能为研究陆游婚恋情况的诗人、学者提供一点民间的传闻,总还是可取的。诗文真假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忧伤的诗文记录了在封建礼教下一个女子的爱情悲剧。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如果相信这些诗作确实出自唐婉之手,有的读者可能要问:陆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