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40年:中国海油改革开放的闪亮记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8 20:16:01

点击下载

作者:《奋进40年》创作组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奋进40年:中国海油改革开放的闪亮记忆

奋进40年:中国海油改革开放的闪亮记忆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奋进40年:中国海油改革开放的闪亮记忆/《奋进40年》创作组著.—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8.12

ISBN 978-7-5183-3066-9

Ⅰ.①奋… Ⅱ.①奋… Ⅲ.①报告文学-作品集-中国-当代 Ⅳ.①I2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67618号出版发行: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2区1号楼 100011)网 址:www.petropub.com编辑部:(010)64243803图书营销中心:(010)64523633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印 刷:北京中石油彩色印刷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12月第1版 2018年12月第1次印刷787毫米×1092毫米 开本:1/16 印张:35.75字数:550千字定价:98.00元(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我社图书营销中心负责调换)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奋进40年》编委会

主 任:杨 华

副主任:汪东进

委 员:李 辉 吕 波 袁光宇 陈 壁温冬芬 钟庆明 徐可强

执 委:高建华 贺群慧 张彦甫《奋进40年》创作组

主  编:沙 林

组  长:林建功 刘洪波

执行统筹:郝艳军 张飞虎 王晓蕾

撰  稿:郝艳军 夏雪峰 吴 鹏 贾天怡刘 坚 沙 林 刘晶晶 牟银滔徐 宏 仝明磊 岳 明 李豫黔张光明 吴 华 杨 洁 张飞虎张宗鹭序言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40年前,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了中国海洋石油对外开放的决定。4年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长安街的一座小楼挂牌成立,后来她被外国媒体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驶出的一艘巨轮”。

正是在那一年,我大学毕业,来到成立不久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为一名海洋石油人。一晃36年过去了,其间我亲历了许多中国海油发展的里程碑事件,也见证了许多历史性时刻。

回想这4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始终验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只有将个人的命运、企业的发展融入党和国家发展战略、时代大潮中,才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才有梦想实现的可能。

作为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直接受益者,我感恩时代,让我有了靠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作为毕业后首批加入中国海油的员工,我感恩企业,让我有机会投身国内第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海洋石油行业,直接感受、学习国际化的理念、管理和技术,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进步。

抚今追昔,从莺歌海海面上冒出的汩汩油气苗,到闪烁在华尔街电子屏上的CEO股票代码;从精耕细作、圆梦“海上大庆油田”,到拓荒海外、扩大全球朋友圈;从抱着录音机苦学英语,到在跨国并购的谈判桌前从容不迫、屡有斩获……连接这些片段的历史如此丰厚,细节如此丰满!

回望中国海油的历史,海油人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重托。当年,与深圳特区相呼应,成立中国海油也是国家通过设立“海上特区”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探索。作为国家工业行业改革开放的“探路者”,40年来,中国海油始终保持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与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开启了一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40年来,我们矢志增储上产,践行“在经济领域为党工作”的使命,从成立之初年产原油9万吨,短短数十年,就实现年油气产量突破1亿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我们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完整的海洋石油工业体系;我们积极延伸产业链条,逐步由一家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上游公司,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较完整、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综合型能源公司;我们持续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国企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国企转变。

回首40年峥嵘岁月,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中国海油既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和获益者。海洋石油的跨越式发展历程,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精彩缩影,充分证明我国改革开放是完全正确的,也充分说明国有企业是完全可以搞好的。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改革开放不仅赋予了中国海油发展的机遇,更让中国海油形成开放包容、主动学习、创新求变、自我超越的文化基因,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思考40年不平凡的历程,我们发现:全面对外开放、合作双赢是海洋石油高效高速发展的根本前提;学习一流、追求卓越是海洋石油高效高速发展的内在基因;始终坚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是海洋石油高效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则;持之以恒推进改革是海洋石油高效高速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些成就了中国海油的过往,也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海油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时序轮替中,始终不变的是奋进者的身姿;历史坐标上,始终清晰的是改革者的步伐。

感谢创作组,让我们看到:在不断刷新的一项项纪录背后,是一张张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在载入史册的成就幕后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成就辉煌事业靠的是平凡而又不凡的海油员工队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位海油人都是这本书的创作者。从字里行间,可以感知,一代代海油人面对挑战、挫折和迷惘时,表现出的担当、坚韧、执着和始终如一的赤子情怀;可以看到,个体命运是如何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一家企业又是怎样沿着改革开放的航线乘风破浪、一路向前。

风劲帆满海天阔,同舟共济再出发。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能源转型、数字化变革等一系列挑战,我们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不少难关要闯,唯有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跋山涉水、开拓向前。让我们一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跟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把握历史机遇,向着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的目标奋勇前进,努力开创海洋石油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最后,祝愿大家在新时代书写出新的壮丽篇章,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2018年12月编写说明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按照中国海油党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部组织编写了《奋进40年——中国海油改革开放的闪亮记忆》一书,以反映中国海油作为改革开放“海上特区”40年的奋斗历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取得的突出成绩,从一个行业的角度印证了改革开放的成就辉煌。

本书采用报告文学形式,记叙改革开放以来的海油道路、海油经验以及“海上特区”的传奇故事。近十余年来,中国海油还没有一部兼顾宏观叙事与个体叙事的大型纪实性作品,此部报告文学的编写出版,希望可填补这一空白。

须加以说明的是:

一、本书共收录12篇文章,其中,首尾两篇(《“海上特区”写传奇》和《“海油精神”耀青史》)——一则偏“述”,是中国海油40年“大事集成”,总揽全书;一则偏“传”,是中国海油40年“精神礼赞”,收束全书——为与其他10篇报告文学有所区分,不列为“章”。

二、本书资料来自历史档案、年报以及书籍、报纸、杂志、电视等公开出版物,书末列出“参考文献”;除了重要引文外,一般不在正文中注明出处。

三、本书兼顾书面语和口语,为真实还原历史声音,本书未全部加以区分。如:“中国海油”是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或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17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更名为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的简称,口语中常作“海油”“总公司”“集团公司”;“中海油”是中国海油旗下上游勘探开发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简称,口语也称“油公司”“有限公司”;“中海油服”是指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口语中常作“油服”;“海油工程”是指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口语中常作“海工”;“中海炼化”是指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口语中常作“炼化”;“气电集团”是指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口语中常作“气电”。其他类似情况,正文有所标注,在此不再赘述。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海油大事云集、英才辈出,本书篇幅有限,创作者们面对汗牛充栋的素材,虽欲博采众长,但也仅能撷取重要历史节点和事件,以点带面加以呈现。如有错漏,敬请指正。《奋进40年》创作组“海上特区”写传奇一个行业,因历史选择而风云际会,成为中国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开放的“首发站”。一个工业,因改革开放而沧桑巨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路标”。一个企业,因时代大潮而拔节生长,成为世界观察“中国奇迹”的最好“窗口”历史,总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1978年,就是这样的年份。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作为国家工业行业第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海上特区”的40周年。如同施展了魔法,在40年的时间里,中国海油走完了发达国家石油公司上百年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落后时代到走在前列”的历史跨越,开创了规模空前宏大、影响前所未有的中国海洋石油大业,缔造了属于中国“海上特区”的无数传奇。回眸这40年,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杨华指出,中国海油的跨越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海油的今天。中国海油的发展不仅得益于改革开放,反过来也是对改革开放政策无比正确的最好验证。改革开放如何赋予“海上特区”传奇品质?当我们倾听前辈的心跳、触摸历史的温度,就会惊奇地发现,在其背后,隐藏着读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工业实现伟大转折从而走向繁荣富强的独特“密码”。“开放中国”潮起中国海

2018年3月26日,中国原油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挂牌上市。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我国首个国际化的期货品种——人们期待已久的人民币原油横空出世。

巧合的是,时光上溯40年,同一天,同样在中国石油界,同样发生了一件轰动全球的里程碑事件。

自那一天起,中国改革开放率先发轫于“海上中国”;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个讯号,闪现在世界的东方。

由此诞生的“海上特区”,丰富了时代内涵,它与小岗、深圳、海南、浦东、雄安等“改革地标”,串联起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辉煌灿烂的40年。

正如外国学者费正清所说,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通过发展“海上中国”及对“大陆中国”的改造,最终形成了海上与陆上有机结合的国家整体战略。

也是从那一天开始,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敢为天下先的中国海油,以大思路、大手笔、大智慧,重塑和再造海洋石油。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由此打破中国石油界延续几十年的“自力更生”传统,迈上了一条与陆地石油工业迥然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破冰之举历史是民族灵魂的原乡。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有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有烛照黑夜的思想光芒。海洋石油正是中国对外开放思想的先行者和践行者。在中外政界、商界的推动下,海油先辈热眼向洋,为中国由封闭半封闭走向开放破冰。党中央作出了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的伟大决策。石油外交,成为中国融入世界的问路石。海洋石油对外合作,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决策和划时代事件。“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这是一首传唱不绝的经典歌曲,讲述的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深圳为试点启动了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改革开放的“春天的故事”。

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中国海上画了一个圈,而且比深圳要早了一年。

那是一个明媚的春天。

北方的天气还带着几许寒意,但昔日凝辉的残雪,已化作一泓春水,潺潺流向远方。

沉睡许久的小草破土而出,仿佛给大地披了一件新衣,那稚嫩而醒目的新绿,似在宣示中国大地正在告别一个漫长的冬季。

这是中国划时代变革的前夜,一代文豪郭沫若激动地喊出“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

虽然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但对中国海油来说,开放的步伐,在这个激动人心的“科学的春天”已经迈出。

1978年3月26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华灯齐亮。

中国石油工业的领军人物齐聚一堂,静静等待着见证中国海洋石油事业一次伟大的转折。

15时30分,除了还在主持全国科学大会的邓小平,中共中央、国务院最高层领导人几乎一应步入会场。

如此浩大的阵仗,意味着将有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

这件大事一经公布,更是震惊了西方世界。

多年以后,在整理美国、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近二十位不同学科学者的笔谈后,《开放时代》杂志的南和志在《中国石油外交与中美缓和》一文中写道:“这个前所未有的举动震惊了美国企业家和政府官员”。

这一“前所未有的举动”即1978年3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集体研究了五六个小时后一锤定音,作出的一个破天荒的决定:在指定的海域,购买外国设备,雇用外国的技术人员,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和所采石油偿还其投资,来进行我国的海上石油资源的开发。亦即海洋石油对外合作。

今天看来,对外合作稀松平常,但在当时尚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的中国,则堪称石破天惊,西方世界也为之震动和错愕。

南和志指出:“70年代的中国,虽然(从美国以外的国家)进口了诸多外国技术,但是一直拒绝用任何合资的方式开发海上油田……然而,中国突然撤回之前的决定,邀请四家美国石油公司向中国派遣的代表,讨论共同开发海上油田的可能性。”

前后对比,中国的态度何以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拐弯?

这一切,要从中美关系说起。

1972年,毛泽东与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横跨太平洋的握手,打破了中美冻结20余年的坚冰。

然而,尚未来得及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就因“水门事件”提前下台。

继任总统福特,由于种种原因,也未能实现中美关系的新突破。

尼克松和基辛格绕开国会与中国达成的共识,在尼克松下台后,也并没有得到美国的确切承认。

两个大国,多年间只有联络办,而无大使馆。

而此间,中东石油禁运造成的石油危机,已让美国不胜其苦。“全国的同胞们:今晚,我要向你们谈谈在今后的岁月中,我们必须共同面对的一个严重的问题——能源问题……我们正在走向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能源不足的时期。”

1973年11月7日,尼克松就能源的紧急事态发表了电视讲话,呼吁发动一场旨在于1980年之前达到能源自给自足的“独立计划”。

40多年后的今天,美国“能源独立”终于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对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和全球能源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当时的“独立计划”,由于违反了市场原则,不但没有缓解石油危机对美国的冲击,反而造成了石油市场的混乱,“在1980年实现能源独立”的目标更成了历史笑柄。

带来石油危机的是中东,缓解石油危机的必然是下一个中东。

下一个中东在哪里?答案是:未来的“石油大国”——中国。

然而,冷战时代的中国对外石油政策十分复杂,这导致中国对美国石油商人要求出口石油的回应始终并不积极;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支持对西方国家出口石油,也遭到了“四人帮”的批判,被认为是忽视人民利益的卖国主义行为。

直到1976年,美国商人代表团在中国得到的回答依然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石油的可能性很小,中国虽然继续开发新的油田,但是不会借助于外国。”

中国虽然不对美国出口石油,也不屑于美国的资本力量,但对美国的石油技术表现了浓厚的兴趣。从1972年起中国开始进口西方的石油技术,特别是海上勘探技术。

不过,由于中美两国尚未正式建交,中国在进口石油技术时经常把日欧企业放在技术水平世界最高的美国企业之前,这引起美国商人对两国关系进展缓慢的强烈不满。

20世纪70年代末,全球局势突变,美苏关系的缓和局面破裂,导致更加激烈的军备竞赛。苏联在石油产地附近影响力的扩张,威胁到美、欧、日等国家的石油供应。同时,由于苏越军事同盟威胁到了中国的国家安全,邓小平立刻实施了新政策,比以前更积极地引进美国先进技术。

于是,在中国与美国政界、商界的共同推动下,以石油为触媒、先手棋和“问路石”的中美关系正常化拉开了序幕——1978年1月5日,新中国的第一个石油代表团,在美国总统的邀请下,在邓小平的批示下,踏上了美国的国土。

在美国访问的25天,中国石油代表团的19名成员,感受到了“资本家们过度的热情”,也因美国海洋石油大工业而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自1947年美国在墨西哥海湾用钻井平台打出第一口商业油井以来,世界的海洋石油事业发展之快,早已超出了中国人的想象。

尤其是美国在中东波斯湾连续发现海上大油田后,世界海洋石油业的影响,几乎可以像“一战”“二战”那样的战果一样支配着人类的发展命运。

回看中国,近20年的出生入死,无问西东,海洋石油人一次次向世人昭示什么是为国担纲,什么是为党工作,什么是信心不死。

然而,面对与太空同样难以征服的大海,海洋石油人始终没有看到春暖花开,却尝尽了人间血泪,换来的也仅仅是最高年产约16万吨原油的开采水平,竟不及挪威一个石油公司一个小时的海上开采量!

原石油工业部部长王涛无数次感慨:“那时候,海上的石油工人不缺雄心,做梦都想着要像大庆那样,在海上拿下大油田,可是由于缺乏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海洋石油的创业过程非常艰难。”

毛泽东、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都曾承认,中国海洋石油开采技术和装备十分落后,如果开发海上油田,中国需要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

如果说世界海洋石油工业已进入“航母时代”,那么,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还徘徊在由苦难、悲壮、英雄主义精神以及落后的技术与装备构成的“小米加步枪”阶段。

而由于“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装备”,中国不仅海洋石油工业落后百年,控制海洋的能力也大打折扣,在无情逼来的“蓝色圈地运动”的刀光剑影中黯然失色。

1978年3月26日,当领略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中国石油代表团,将对当今世界的深刻观察反馈给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国最高层从坦然到诧异,从疑惑到明悟,从怀疑到沉默,从犹豫到果决。

这是历史交汇处时代幻化的表情,是痛苦的思索与艰难的重塑,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高度发达的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海洋石油,由是迈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如果说,1978年3月26日拉开了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的序幕,那么,1978年年末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方针,则进一步确定了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的主导思想。

从此,海洋石油行业,因这一历史选择而风云际会,成为中国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开放的“首发站”。

从此,海洋石油工业,因这一历史选择而沧桑巨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路标”。

从此,中国海油这样一个企业,因这一历史选择而拔节生长,成为世界观察“中国奇迹”的最好“窗口”。巨轮起航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两个重要转折点。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产生不同的影响。后者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一种改造。建国以来,没有什么能像改革开放那样,如此彻底地改变着中国。而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从根本上来说,是党和国家对“海上中国”的再造和重塑。为了改变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落后面貌,使其由“边缘”进入世界石油“中心”,党和国家从合同形式、合作领域、法律基石、思想准备等诸多方面开辟特殊通道。“海上特区”从此巨轮起航。

历史和现实总是在恍惚中交错、更迭,犹如梦境重现。

百年时光匆匆,山水轮回,王府井十字路口东北角那栋哥特式小楼,依然矗立在苍穹下,犹如饱经沧桑的老人,向人们细语喃喃。

这座最早基督教青年会的经院、后来某北洋政客的府邸,见过暗夜中风尘仆仆的口外驼队,目睹了“五四青年”的大游行,听到过日本军人列队践踏的皮靴声,也回应过开国大典的震天欢呼……

有一天,它也见证了一群带着油味、身着中山装的人,把中国第一个国家石油公司的牌子,挂在自己身上。

这是1982年2月15日,黛色灌木上卧几抹浅雪的一个早春。

这一天,长安街上人潮涌动。

几个金发碧眼的外国记者,正从北京饭店出发,到马路上拍摄“自行车王国”“十亿蓝蚂蚁”的“微缩景观”。

也许很少有人注意到,北京饭店东侧的三层小楼,正在更换牌匾。

那题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牌匾白底黑字,尺寸巨大,制式达到了部委级别。

也许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一种流行色,或许是因为本身就是一种无须装饰或渲染的隆重,中国海油的挂牌仪式显得格外冷清。

然而,这个静悄悄问世的公司,却在国际社会引起极大的震动。

国外有媒体惊呼,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战略举动”。更有人把它比作中国开启国门后驶出的第一艘面向世界的能源巨轮。

这艘能源巨轮是中国“摸着石头过河”实施对外开放的产物。

自1978年3月起,党和国家以海洋石油为开放先导,通过对外合作这种史无前例的方式,加速推进对“海上中国”的改造与重塑。

海洋石油对外合作是一条前人未走之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中国在合作领域上,以“物探普查”为先手棋,逐渐向全方位、全海域合作过渡,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度。

1979年4月到7月,中方先后与外国公司签订了8个物探协议,有13个国家的48家石油公司参加。中外混合编队用一年时间,在南海、南黄海完成了42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性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发现了大批构造。这次大规模的海上物探普查,为国际招标作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准备。

但仅仅停留在物探普查上,中国依然难以独立开发海上大油气田,更深层次的中外合作势在必行。

1980年5月29日,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批示和推动下,中法、中日分别在北京、东京签署了有关渤海湾、北部湾石油勘探开发合同。至此,海洋石油对外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对外合作中,如何维护国家主权、尊严与民族利益,寻找并架构出能够与世界接轨的合作模式,对刚刚走向世界的中国至关重要。

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中方了解到,国际石油对外合作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租赁、技术服务、风险合同。

中方经过深入调研英国、挪威、巴西、印尼四国石油合同模式,反复研究、推敲和论证,推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标准合同模式,即由外商独承勘探风险,油田开发阶段中方参股,政府征收税费,限额回收操作费和双方投资,余额扣除中方“留成油”后双方分成,并规定分成率随原油年产量高低而滑动等,使利用外资与引进技术相结合,风险与责任相统一,既维护了主权国的利益,又使外商有利可图,成为以后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的基本模式。

当一纸合同,把两种不同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的人群,倏然聚集在“蓝色国土”之上,各种形式的冲突与碰撞注定此起彼伏。而在大江南北的“黄土地”上,“对外合作是爱国还是卖国”的大讨论也正激烈交锋。

这是一个决定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前途与命运的重要时刻。

这也是一个吸引着国际石油界战略家深邃目光的关键时段。

这同样是中国一代伟大政治家密切关注的敏感的时间之窗。

新中国,这个在所谓的“竹幕”下存在了30多年的神秘国度,是否将从此再度关闭刚刚露出那一束光亮的门楣?

1981年,在邓小平的批示下,海洋石油先辈与全国各界专家,就中日石油合同是否损害国家利益,海洋石油工业对外开放是否将就此打住,进行了激烈的论证。最终,海洋石油人以翔实的论据证明了对外合作的合理性,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支持。

这不仅成功地化解了一次可能会毁掉改革开放成果的危机,也为加速推动我国对外合作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你们的法律呢?能保证我们公司的合法的投资回报与利益实现吗?”

当大量的美元抛向浩瀚而辽远的大海,任何一个清醒的、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基本目标的洋总裁,每作出一项重大决策时,都会向中国政府发出这样的质询。

按照西方思维方式,法律无疑是最好的承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及其配套的30多个通用法律法规,经国务院批准,于1982年1月30日正式对外发布执行。

一个国家为一个公司立法,这不仅是一个破天荒事件,也奠定了海洋石油日后铸就“海上大庆”辉煌大厦的法律基石。

对外合作需要一个能够执行中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的平台,与外国石油公司平起平坐的公司法人,而不是一个政府机构。

于是,1982年2月8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这不仅为海洋石油对外合作提供了组织保障,也意味着国家在“蓝色国土”上开辟的“海上特区”露出了它清晰的轮廓。

正如邓小平同志对深圳经济特区所作的精辟概括那样,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也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

这个“海上特区”,特就特在特事特办。

中国海油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国家公司,统一负责我国对外开采海洋石油的业务,享有在对外合作海区内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并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

这种得天独厚的优惠政策,既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经济利益,也让外国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得到了法律保护,保证了对外合作能够在平等互利原则上得以顺利推进,大大加快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速度。

它特就特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场”——允许通过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对进口物资给予关税减免;企业所得外汇可留在企业;所生产的石油可用美元作价以国际市场价格销售……

实际上,改革开放初期,虽然一些国有企业率先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工作,但要打破传统计划经济的桎梏,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改革之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却还要等到多年以后。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海油所享有的特殊政策别具深意。这实质是国家选择“海上特区”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的一种探索,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率先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五花大绑”,成为一个按照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经营发展的国家石油公司,按照国际石油公司模式规范运作的经济实体,以及石油和石油化工业改革开放的“领头羊”……

从此,充满诱惑的中国海,以及“海上特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像巨大的磁铁一样,吸引着世界各大石油公司带着各自的方案与梦想,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海国图志在“往事越千年”的中国大辞典中,数不尽“望洋兴叹”!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139年后,此前一直主张“自力更生”的中国石油业,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全球石油资本历史的事件——新中国第一个国家石油公司,向全世界发布招标公告。昔日寂寂的中国海上,中外混编石油巨舰开始鸣号致远;中国海油由当初年产9万吨的“海上石油新兵”,向“海上大庆油田”挺进。《海国图志》出版151年后,世界海洋石油大国的桅杆群里,终于再次高高飘起中国的旗帜。从那时起,中国海油不仅实现了《海国图志》的梦想,也不断用中国品质为世界加油。

2005年夏天,美国国会曾一度与小布什政府剑拔弩张。

出人意料的是,让他们针锋相对的,不是医疗保险、战争、贸易汇率、总统换届等关系到美国国计民生的重大话题,而是昔日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中国海油的“油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

导火索是一条爆炸性新闻。

就在那年夏天,中海油这个年轻的中国公司,准备闯入“美国后院”,宣布将以约每股67美元的价格、股本总价值约185亿美元,全现金方式竞购美国有100多年历史的老牌石油公司——优尼科。此举在国际市场引起轰动,也震动了美国朝野。

然而,这个“你情我愿”互利共赢的“友好收购”,却引发了美国64名国会议员的过分反应,称此举危及美国能源与安全,要求美国政府从中干预;美国众议院则以333票赞成92票反对,禁止小布什政府批准中海油并购优尼科。

政治因素横加干涉,迫使中海油不得不退出竞购。

但从宣布竞购到撤出的40天内,中海油市值净增80亿美元,股价共上涨33%。

同时,中海油在国际社会名声大噪。世界主流媒体连续一个多月对中海油进行了大量报道。几乎是一夜之间,全世界认识了中海油。

在众声喧哗中,华尔街日报则饶有兴趣地关注起中国海油的成长史:“在许多方面﹐中国海油都是中国三大国有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中最西方化的。公司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业务范围是勘探和开发海上石油和天然气田﹐员工总数远远小于另外两家国有油气公司的规模……”

更有趣的是,中国海油起步之初开采油气水平比美国落后百年,今天的对手恰恰是当年的“学生”和“老师”,“通过与雪佛龙等外国大石油公司建立近海石油开发合资企业﹐中国海油广泛地接触了西方的管理和技术。”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海油是如何师夷长技以自强,最终和“老师”并肩屹立于世界潮头的?

这要从1982年2月16日说起。

这一天,在整个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日子。

这一天,对于中国现代海洋石油工业来说,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奠基日。

这一天,整个世界都在注视着北京,聆听着来自北京的声音——那是中国发布的中国海洋石油第一轮国际招标公告——20世纪世界石油舞台上演得最雄浑、最壮丽的交响乐章。

在这一交响乐章中,中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的第一轮国际招标,进入了程序化运作阶段。来自十多个国家的数十家石油公司,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世界著名的“石油七姐妹”,除了莫比尔石油公司外,都在北京闪亮登场。来自欧洲、美洲、亚洲以及世界各地的航班在首都机场频繁降落。

中国海油刚刚挂牌的那幢小楼,立刻宾客盈门。

截止到规定时间,来自11个国家的40多家石油公司,向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递交了投标申请并领取招标文件。

自此,中国海油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与实践中,走上了“从引进国外公司在中国海上开展合作,到完全具备自主勘探开发生产海上油气的能力,再到积极‘走出去’”,这样一条具有海油特色的对外合作发展道路。

一幅盛大的海国图志画卷,从此在广阔的中国海上华丽上演。

放眼望去,道达尔、埃克森、BP等国际石油公司齐聚中国海。从渤海湾到莺歌海,从东海大陆架到珠江口盆地……在辽阔的中国海,到处都可以听到中外混编巨舰激荡前行的脚步声。

这样的招标公告,中国海油仅在公司成立的第一个十年,就先后向全世界发出四轮。

通过开展四轮国际招标和双边谈判,我国南海、渤海、南黄海、东海全海域实现了对外开放;共与外国公司签订39个石油合同、21个物探协议、19个联合协议,合同区面积达到98.13万平方千米,勘探投资超过32亿美元。

对外合作这个高起点,犹如一架云梯,让中国海油一下子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跨越式发展犹如蛟龙出海,气势如虹。

一组数据雄辩地证明了对外合作是中国海油起家之本:1982年到2007年,25年间,中国海油勘探开发区块共计82个,其中对外合作区块多达72个。目前我国海洋油气产量中大约有1/3来自合作油田。

截至2018年10月,中国海油通过公开招标和对外招商等形式,吸引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海上合作勘探开发油气资源,已与21个国家和地区的81家公司签订了224个对外合作石油合同,引进外资500亿元人民币,占中国近海勘探总投资的47%。海洋石油工业成为中国吸引外资最多的行业之一,中国海油也成为世界上签署对外合作石油合同最多的国家石油公司之一。

在引进资金、管理和技术的同时,对外合作也为海油人合作与自营“两条腿走路”摆好了课桌。“理念”“技术”“管理”等一系列前沿知识,是海油人怀着时不我待的坚定信念拿下的。

学习、双赢、自立,三级跳式的跨越发展,是海油人怀着知耻而后勇的坚强决心实现的。“国际标准”“国际规范”“国际惯例”始终是四海流行语。

他们相信,只有如饥似渴地拿来,才能治愈历史留下的顽疾,才是清醒的爱国主义。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塑造了中国海油鲜明的精神品格,队伍素质、技术水平、作业能力、创新能力等与时俱进。这使中国海油加快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有核心技术体系,掌握了300米水深范围内油气勘探开发的系列配套技术,并逐步向深水进军,勘探成功率在行业内保持领先水平,刷新了新油田建设投产的世界纪录,创造了众多崭新的边际油田开发模式,包括技术体系、装备体系、工程体系和管理体系在内的完整的海洋石油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完全具备了自主勘探开发生产海上油气的自营能力。

中国海上最大的自营油田——渤海绥中36-1油田等一批自营油气田的勘探发现、开发建设、成功投产,是中国海洋石油核心竞争能力全面提升的最好展示。

合作与自营如同一条高速铁路的双轨,引领海洋石油重返海洋的特快列车,一路呼啸,迅猛向前,中国海油迎来了一个个新的勘探、开发和生产高峰,海洋油气资源得到高效开发利用。统计显示,中国海油在渤海、南海东部、南海西部和东海四大海域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40余亿吨,生产油气6亿多吨。

2010年,中国海油国内油气年产量,从1982年的9万吨,跃升到5000万吨,建成“海上大庆油田”。“建成‘海上大庆油田’,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标志着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格局完成了从‘以陆地石油为主’,向‘陆海统筹、海陆并重’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石油工程技术、大型装备制造等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时任中国海油总经理傅成玉说。

众多的日益深入的国际合作,不仅让中国海油有效地利用了国际资本,掌握了国际化管理经验、理念,造就了一支深谙国际规则的骨干队伍,改变了海洋石油落后面貌,也促使中国海油以开放的姿态快速融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去。

1994年,中国海油与外国合作伙伴在中国海域签下第100个石油合同。也是在这一年,中国海油旗帜鲜明地迈出了“走出去”的第一步——投资160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阿科公司在马六甲海峡区块32.5%权益,拥有了第一个海外油田。

进入21世纪,中海油在提升东南亚区域资源开采权益的基础上,又斥资13亿美元,先后在印尼和澳大利亚“连下三城”,完成3宗海外收购。其中,以5.85亿美元收购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五个油气区块的权益,这是“中国首宗大型跨国并购”。

后续,中海油又多有斩获,全面进入东南亚油气领域。

2005年,中海油又以1.5亿加元收购加拿大MEG公司16.69%股权,首次进驻北美油砂资源市场。“海外并购的意义在于,一是增加了储量和产量,使公司持续保持高质量的增长比例,二是提高了海油的国际竞争力。海外并购既能按照国际油公司模式分散地域风险,也能通过与国际一流石油公司合作增强我们的国际资产运作能力……”原中国海油总经理卫留成说。

虽然海外开拓的脚步受挫于美国,但永不言败的中国海油,继续在全球市场寻找优质油气资源,一步步完成海外布局,先后进入尼日利亚OML130项目、美国鹰滩页岩油气项目等世界知名油气区域。

最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2月26日,蛇年年味尚未散去之际,中海油发布了一个震惊全球能源界的消息:完成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交易,交易总对价约为151亿美元。

时任中海油董事长王宜林的声音,通过电波传遍全世界:“我们非常高兴通过收购尼克森,使公司获得一个国际领先的发展平台。我们坚信收购尼克森符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并将为我们的股东带来长远的利益。”

这是当时中国公司完成的最大一笔海外收购,一举增加证实储量约30%、产量20%,并战略性进入加拿大西部、英国北海、墨西哥湾、尼日利亚、圭亚那等海上油气富集区,在国际原油市场上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布伦特原油价格中也首次有了“中国元素”。

如今,中国海油已在6大洲4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能源合作,建立海外油气生产基地,海外资产超4000亿元,占总资产近40%,海外油气勘探开发业务涉及20多个国家,勘探作业面积近6万平方公里,掌控石油探明可采储量达19亿桶及大量油砂和页岩油气资源,在大西洋两岸参与发现了数十亿吨级的“世界级”油田及油气构造……

中国海油还在澳大利亚参与了首个世界级LNG(液化天然气)生产基地——柯蒂斯项目,进一步拓展了进口LNG的资源池,增强了“美丽中国”的清洁能源保障能力。

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100大跨国公司及跨国指数,中国海油跨国指数为32.61%,居中国石油企业第一位。

这份成绩的取得,缘于中国海油在投资上游区块提升我国能源供应水平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全球能源合作当中,为世界送去中国装备、中国技术、中国产品等,用中国品质为世界加油,加速全球油气市场的要素流动与供需平衡。

2002年1月4日,“渤海九号”钻井平台缓缓驶离大连港,远赴非洲打井。这是中国海洋石油国产钻井平台,首次以独立承包商身份进军国际钻井市场。

此后,具有中国海油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数控成像测井系统等新技术新装备,不断输入中东、印尼、缅甸等海外市场,助力亚洲、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海上油气田工程建设方面,中国海油也基本完成东南亚、非洲、欧美、中东四大国际区域网络布局。纵横跨越世界版图的一个个“鸿篇巨制”重塑着中国经济地理新坐标,特别是出色地完成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全球最大的北极LNG项目——亚马尔项目的核心模块建造工作,对中国海外能源合作、提升国际清洁能源的供应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海油的下游产品,也沿着“一带一路”扬帆出海,使“中国制造”扬名海外。

自2001年“中海油36-1”沥青实现我国重交沥青国际贸易零的突破以来,中国海油的沥青品牌先后出口韩国、乍得、澳大利亚、赤道几内亚、马达加斯加等多个国家与地区,并应用于2014年巴西世界杯和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场馆建设。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海油化肥板块。2008年以来,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富岛”牌大颗粒尿素和“天野”牌小颗粒尿素远销美洲、大洋洲及东南亚,为改善世界土壤质量、解决粮食问题作出了卓越贡献。

恰如“一带一路”倡议设想的那样,能源合作不仅让中国海油的技术、装备和产品服务跨洋过海,以产业引领的姿态投入到国际市场浪潮中,也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了力量。

多年来,中国海油将履行社会责任的视野扩大到全球范围,不仅始终关注各国的重大自然灾害和民生疾苦,为当地政府和百姓谋利益,也在国际公共政策方面发挥了作用。

历经多年的世界公民实践,中国海油的“双赢”理念与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张“名片”,确保了企业在“一带一路”的能源之旅上的一路畅行。

中国海油通过走对外合作发展道路取得的成绩,不仅精彩诠释了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也从企业、行业微观层面验证了我国当前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重大意义,更印证了“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中国,也改变了世界”这一论断的正确性。“我们相信,只有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中国企业才能深度融入国际能源体系,深度参与全球油气产业链价值链重塑,增强在全球能源新版图的话语权,为世界能源经济包容性增长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杨华说。“关键一招”改换新天地改革开放40年来,贯穿中国海油的一条主线,就是以“日新”精神,推动改革创新,为发展开出中国药方。40年来,中国海油革故鼎新、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敢为天下先的兴海强国之路。40年来,中国海油把脉“大企业病”,破解大企业“衰败逻辑”的世界难题,不断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引。40年来,中国海油一往无前、与时俱进,在开放融通的世界潮流中变革创新,充分彰显了中国力量。“关键一招”即是“制胜一招”,它不断扫荡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增强内生动力,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助推了中国海洋石油事业的超常规发展。

美国东部时间2010年11月8日上午,在位于波士顿查尔斯河对岸的哈佛商学院一间教室里,拥有45年教龄的乔伊·鲍威尔教授,对65名来自全球各地的企业高管说:“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和探讨一个不同寻常的中国企业,案例的名字是《中国海油:打造世界一流能源公司》……”

中国海油的成长故事,在这座几乎和管理学本身历史一样悠久的校园,被全景式展开。

哈佛教案的开篇强调了这样一组数字:2009年,中国海油的营业收入是2096亿元,年产油气4766万吨,是1982年的500倍,员工数量却只增长了一倍,公司的净利润和资产总额分别是1982年的5242万倍和185倍,核心资产市值与上市之初相比增长近16倍……

全球顶级商学院的教学案例中至少有80%来自哈佛商学院,而其中以综合模块课程作“全景式”讲授的少之又少。从2010年秋季起,中国海油即登上这个经典MBA的大雅之堂,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哈佛商学院开讲“海油故事”,是对中国海油以“日新”精神,“永远走在今天前面”,以改革创新为引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发展的一种肯定。敢为天下先中国海油素有敢为天下先的改革传统。敢为天下先,是一种敢闯禁区的开拓精神。敢为天下先,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敢为天下先,是一种重于山、大于天的发展责任。敢为天下先,是勇者的无畏,是奉献者的无私,是自信者的魄力和智慧者的昂扬……勇敢地推开国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40年来,中国海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观念的碰撞。中国海油的改革,一次次掀起“滔天巨浪”。

中国海油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

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初坚持对外合作发展道路,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40年来,始终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任岁月风霜雪剑,不曾被磨灭,那就是敢为天下先。

敢为天下先是一种敢闯禁区的开拓精神。

40年前,当中国大地仍困顿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体系时,海油先辈乔装打扮到“头号帝国主义国家”取经,推动国家作出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的重大决策。

当中国人还对资本主义国家心存敌意时,海油先辈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旋风般出访欧、美、日,并把洋人请进北京。

当许多中国人还震惊于刚刚听说的“合资”“合作”概念时,海油先辈已开辟多个“石油战场”,让“多国部队”的物探船驶抵中国海,在中国近海“秀”起了“闹海神技”。

当个体户摆摊经营还要偷偷摸摸时,海油先辈却“大逆不道”地和老外在中国海开发石油,然后分成……

是立志改变落后面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驱使他们“国家把对外开放的大门打开一个缝,我们努力把它推得更大”,并无畏于被批判成“卖国主义”。

中国海油敢为天下先开展的海洋石油对外合作,对中国石油工业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仅从塔里木油田就可见一斑。

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热土,塔里木油田是受“海油模式”影响较深的一个。

原石油部部长王涛,曾是海洋石油行业改革开放最前沿阵地的一员。塔里木石油会战前夕,他把一整套“海油模式”带到了“死亡之海”、带到了“勘探禁区”塔里木。

于是在塔里木油田,我们可以看到一段和“海上特区”相近的历史——建立中国特色“油公司”管理模式;对外招投标;实行甲乙方制度……

中国海油敢为天下先的海洋石油对外合作,到底顶住多大压力?同样能在塔里木找到答案。

上世纪90年代初,姓“社”姓“资”大讨论,还在塔里木此消彼长。而这距1981年决定海洋石油命运的“渤海论证会”,已过去了十多年时间。

敢为天下先,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

最早打破大锅饭,最早杜绝石油系统“近亲繁殖”,最早实行全员聘用制,最早实施分配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中国海油都早于国家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实施时间。

中国海油的雇员制,是国企劳动用工改革的一大亮点。

1991年、1992年,是中国海油推进雇员制改革的重要时间窗口。雇员制改革试点率先在南海东部石油公司启动。

那时,西江24-3油田投产在即。海上队伍组建能否成功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实现雇员制改革,成为中国海油决策层与南海东部公司领导层关注的焦点。

第一次接受雇员制改革考验的,是应聘而来的20名大中专毕业生。

尽管在招聘时,东部公司人事部便透露,他们可能实行雇员制。但,一旦成为事实,并要在有红色印章的合同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大中专毕业生还是发起了一场激烈的拒签运动。

雇员制究竟是什么?与临时工、打工仔又有什么区别?出于对未来前途的焦虑与恐惧,他们这种强烈反应不难理解。

原南海东部公司副总经理罗汉,亲自应对了这一棘手问题。

为了推进雇员制改革,尽快为即将投产的油田配备好新体制的员工队伍,那一个月,他几乎成了“空中飞人”,9次往返在塘沽、湛江之间。

签与不签,双方僵持不下。

小青年们铁了心,任你八面来风,我自岿然不动,就是不签。

海上油田用人在即,培训还需要一个过程,签字时不我待。

如何有效地攻破这个小团体?

罗汉与其他人反复研究分析,把突破口放在小团体的核心人物——临时党支部书记小单身上。

那是一个星期天,座谈会一直开了整整一个下午。

晚餐后,他们采取了新的策略——由集体同时签字,改为个别单签。首选对象就是核心人物小单。

小单内心斗争非常激烈。“临时工”“卖身契”,这不是他想要的,但他是一名党员……

签完字后,所有的毕业生都跑到酒店里,喝了一通大酒。

对他们20个人来说,这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成为国有企业第一批雇员。

对中国海油来说,这同样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国海油用工制度的改革又深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层面。而这,比国务院出台全员雇员制改革整整提前了6年。

敢为天下先,是一种重于山、大于天的发展责任。

1998年的岗位薪级工资制,是中国海油在改革之路上敢闯敢试的一次重要尝试。

就在这一年夏季,时任中国海油总经理王彦手中的一份经营预测报告,让所有与会者“不寒而栗”:即使全年原油产量按1650万吨、天然气按36亿方计算,油价按1~6月平均价计算,成本按去年水平计算,全年公司也将亏损3000万元!

如果预测变成现实,那么,全体员工包括离退休人员必须降低工资;三个1000万吨和发展下游的大项目将严重受阻。更重要的是,在国家正需要骨干企业为实现8%增长目标出力时,中国海油的利润却从30多亿元变成亏损,这将极大地影响公司在党和国家及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那段时间,中国海油第一次向员工工资加压,实行分配制度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岗薪制。它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所有人员的岗薪工资和岗位奖金一律下调10%,离退休人员也按一定比例减了工资。

实际上,岗薪制不只是降工资那样简单。这种改革强调了几个原则:

一是实行以岗位薪级工资为主体的工资制度。根据岗位责任、管理幅度、工作量、工作环境、技术难度等要素,以岗定薪,增大工资中与岗位挂钩的比例,加大按劳分配的力度。

二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坚持效益为主的原则。公司的工资制度要经国家批准,同时受工效挂钩指标完成情况和每年工资控制线的控制。

三是工资制度与用人制度相配套,做到人员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换岗换薪,推动人才合理流动。

四是实行工资、福利、保险的制度配套,机制互补。

五是简化工资结构和操作办法,建立科学、合理、在较长时期内稳定运行的工资制度……

通过岗薪制改革,中国海油干部员工被迫从传统的“发工资”的概念,转变到“挣工资”的市场观念上来。这为中国海油顺利走出1998年那场低油价寒潮立下了汗马功劳。

敢为天下先,是勇者的无畏,是奉献者的无私,是自信者的魄力和智慧者的昂扬。

尽管中国海油许多“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改革措施,曾经不被理解,遭到抵触,被认为是“瞎折腾”,但后来的事实一再证明这些改革并非“杞人忧天”“庸人自扰”,而是超越时代的大智慧。

敢为天下先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没有勇气,就不敢面对问题和困难,改革无从谈起;没有智慧,没有成熟的改革方案、稳步推进的措施,改革就只剩下一厢情愿的豪迈或生不逢时的叹息。

40年来,中国海油的改革时刻闪烁着智慧和自信的光芒。

中国海油的一大改革智慧源于对外合作发展的高起点。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产物,中国海油一诞生就具有世界最先进石油公司的基因。这赋予它的改革以全球视野、超前思维、赶超世界的胆略和一往无前的气魄,并成为贯穿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内在逻辑。

中国海油的改革智慧,源于服从服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大局的政治自觉。“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中国海油的改革发展和战略实施,时刻主动对接、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从未因跟不紧、慢半拍而错失良机、贻误战机。

中国海油的改革智慧源自一以贯之的战略定力。正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所说:“每当你看到一个伟大的企业,必定有人作出过伟大的决策。”中国海油始终强调战略管控的引领作用,从“两条腿走路”到“五大战略”“六大战略”“建设国际一流能源公司”“二次跨越”,再到如今的“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能源公司”,中国海油发展战略一脉相承,始终一张蓝图绘到底,理直气壮地把中国海油做强做优做大。

中国海油的改革智慧也源于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源于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并遵循发展规律,源于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统一,源于始终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源于始终坚持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相统一……直击“家天下”当今中国,放眼望去,国企人头涌动的“家天下”格局和“大企业病”依然存在。中国海油却始终风景这边独好。从公司成立那天起,中国海油就以攻城拔寨式的改革,与国企“家天下”作斗争。改变国企“家天下”局面,需要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需要一种舍我其谁的血性担当,需要程门立雪的耐心坚守,需要“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的政治魄力与智慧……中国海油从不缺乏这些。与“大企业病”作斗争,不是简单的“瘦身”,而是一次次的“脱胎换骨”。这些改革立得住,树得起,叫得响,过得硬。

规模庞大,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利润摊煎饼,挣钱多、上交少、一言堂……这是国企“家天下”的通病。中国海油从公司成立那天起,就以攻城拔寨式的改革,与国企“家天下”作斗争。

改变国企“家天下”局面,需要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

以秦文彩为首的中国海洋石油开放时期的决策层,果敢地开创并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海洋石油自己的独特精干高效之路。

为了建设一个新型国家石油公司,中国海油在公司成立之初便树立效益和效率观念,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大刀阔斧地实行“反承包”、平行作业、经理负责制等改革。

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大中型国有企业来说,中国海油率先推行的总经理负责制,是具有创新意味的,也是激发企业整体活力的重大改革举措。

各地区公司也上行下效,调整主体经营结构,探索多种经营模式,在改革上“快人一步”。

渤海公司率先推行勘探开发、支持保障、社会服务三条线分离的重大改革举措。专业公司在模拟独立发展的过程中,渐现强势。基地则积极探索、推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南海西部公司推进以经营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举措,把公司所属的二级公司按其主营业务分成五类:海上生产、通用行业、多种经营、外围办事处、财务补贴单位,并分别制订了相应的经济责任制。

精干高效是中国海油人事管理的重要原则。中国海油刚一成立就组建了人事委员会,专门讨论、研究、决策公司架构、人员组成等有关人事劳动的重大问题,副总经理专门负责人事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对人事委员会的作用评估,秦文彩曾说,一是把住进人关,防止走后门一类问题的发生;二是对人的任用、选拔决策,可以集思广益,集体讨论,防止个人独断。

1983年成立的南海东部石油公司和南黄海石油公司,就是标准范本。

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两个精干、轻灵的地区油公司相继诞生。异曲同工的是,它们都是“百人队”,都没有后勤、没有任何“拖油瓶”。这种有别于国有企业传统模式的新型油公司,一经亮相,便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改变国企“家天下”局面,需要一种舍我其谁的血性担当。

关停技校,是中国海油改革中的一记重拳。

对于渤海公司的技工学校,原中国海油总经理钟一鸣有着独特的感情。

这所现代化的技工学校,是他在渤海公司担任总经理期间,一手筹建的。

他还专门陪同康世恩参观了渤海技工学校的先进设施。

康老鼓励说:“你们这里有个搞现代化的样子,好!”还在留言簿上题了字:我国石油钻井的落后状况,要从你们狠抓技术培训着手,大有希望。

钟一鸣对教育本身也情有独钟。改革开放前,他作为海洋石油勘探局的副局长,曾经主抓过一段教育。

然而,1987年,他却把改革的“枪口”对准技工学校。

长期以来,传统的思维方式、企业文化、员工自身与家庭利益、员工与企业的关系等,那长期构筑起来的牢不可破的堤坝,仿佛在一夜崩塌。

从襁褓时期就为孩子设计好的前程——幼儿园、子弟小学、中学、技校,再在父母身边谋上个差事——这样一条无忧无虑的成长道路,一下子被堵死了。

这场强烈的“飓风”,在渤海湾、北部湾掀起了滔天巨浪!迷茫、困惑、愤怒,集体上访,联名上告……渤海公司总经理办公室,再也放不下一张安静的办公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