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8 20:20:49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一、中国建筑之特征

1.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的特征(1)以木料为主要构材

①材料对结构的重要性

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结构法,更因结构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②中国建筑材料与世界建筑材料的对比

a.世界其他建筑材料

世界它系建筑,多渐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故仅于石面浮雕木质构材之形,以为装饰,其主要造法则依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

b.中国建筑材料

第一,中国始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

第二,在结构方面之努力,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

第三,匠师既重视传统经验,又忠于材料之应用,中国木构因历代之演变,形成遵古之艺术。(2)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

①“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

a.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枋,牵制成为一“间”(前后横木为枋,左右为梁);

b.梁可数层重叠称“梁架”。每层缩短如梯级,逐级增高称“举折”,左右两梁端,每级上承长榑,直至最上为脊榑,故可有五榑,七榑至十一榑不等,视梁架之层数而定;

c.每两榑之间,密布栉篦并列之椽,构成斜坡屋顶之骨干;上加望板,始覆以瓦葺;

d.四柱间之位置称“间”,通常一座建筑物均由若干“间”组成。

②“梁柱式建筑”构架制的特点

a.在使建筑物上部之一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

b.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枋,不借力于高墙厚壁之垒砌;

c.建筑物中所有墙壁,无论其为砖石或为木板,均为“隔断墙”,非负重之部分;

d.门窗之分配毫不受墙壁之限制,而墙壁之设施,亦仅视分隔之需要。

③中国建筑结构与欧洲相比的优越性

a.欧洲建筑中,唯现代之钢架及钢筋混凝土之构架在原则上与此木质之构架建筑相同;

b.中国建筑之有赖于此构架制之绝大伸缩性,可自热带以至寒带,由沙漠以至两河流域及滨海之地,在极不同之自然环境下始终适用。(3)以斗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

①斗栱的结构方法

在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渡处,施横材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栱”。

②斗栱的功能

a.斗栱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栱承受上部结构之荷载;

b.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为大建筑物所必用。

③斗栱的演变

后世斗栱之制日趋标准化,全部建筑物之权衡比例遂以横栱之“材”为度量单位,犹罗马建筑之柱式,以柱径为度量单位,治建筑学者必习焉(图2)。

④中国建筑的法式

a.中国建筑以柱额、斗栱、梁、榑、瓦、檐为其“词汇”,施用柱额、斗栱、梁、榑等之法式为其“文法”;

b.砖石之建筑物,如汉阙佛塔等,率多叠砌雕凿,仿木架斗栱形制;

c.斗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对于斗栱之认识,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识。图1-1  中国建筑主要部分名称图1-2  中国建筑之“ORDER”图1-3  宋·《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图样要略图1-4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大式木作图样要略(4)外部轮廓之特异

①翼展之屋顶部分

a.屋顶的重要性

屋顶为实际必需之一部,其在中国建筑中,至迟自殷代始,已极受注意,历代匠师不殚烦难,集中构造之努力于此。

b.屋顶的构建方法

第一,依梁架层叠及“举折”之法,以及角梁、翼角,椽及飞椽,脊吻等之应用,形成屋顶坡面;

第二,脊端及檐边,转角各种曲线,柔和壮丽,为中国建筑物之冠冕,被视为神秘风格之特征,功用且收“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溜远”之实效。

c.建构屋顶的注意事项

最可注意者,尤在屋顶结构之合理与自然。其所形成之曲线,乃其结构工程之当然结果,非勉强造作而成也。

②崇厚阶基之衬托

a.中国建筑特征之一为阶基之重要,与崇峻屋瓦互为呼应;

b.周秦西汉时尤甚,高台之风与游猎骑射并盛,其后日渐衰弛,至近世台基阶陛遂渐趋扁平,仅成文弱之衬托,非若当年之台榭,居高临下,作雄视山河之势;

c.宋辽以后之“台随檐出”及“须弥座”等仍为建筑外形显著之轮廓。

③前面玲珑木质之屋身

a.屋顶与台基间乃立面主要之中部,无论中国建筑物之外表若何魁伟,此段正面之表现仍为并立之木质楹柱与玲珑之窗户相间而成,鲜用墙壁;

b.左右两面如为山墙,又少有开窗辟门者;

c.厚墙开辟窗洞之法,除箭楼仓廒等特殊建筑外,不常见于殿堂,与垒石之建筑状貌大异。

④院落之组织

a.概况

凡主要殿堂必有其附属建筑物,联络周绕,如配厢、夹室、廊庑、周屋、山门、前殿、围墙、角楼之属,成为庭院之组织,始完成中国建筑物之全貌。

b.单坐殿院落特点

第一,单座之建筑物鲜有呈露其四周全部轮廓,使人得以远望其形状者;

第二,单座殿屋立面之印象,乃在短距离之庭院中呈现其一部。

c.院落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中国建筑物之完整印象,必须并与其院落合观之。国画中之宫殿楼阁,常为登高俯视鸟瞰之图。其故殆亦为此耶。

⑤彩色之施用

a.彩色发展历史

第一,春秋之世,藻饰彩画已甚发达,其有逾矩者,诸侯大夫且引以为戒;

第二,唐宋以来,样式等级,已有规定;

第三,明清之梁栋彩绘,鲜焕者尚夥。

b.彩色在装饰方面的原则

分划结构,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绿与纯丹作反衬之用,其结果为异常成功之艺术,非滥用彩色,徒作无度之涂饰者可比也。

c.彩色在建筑中的应用

第一,在建筑之外部,彩画装饰之处,均约束于檐影下之斗栱横额及柱头部分,犹欧洲石造建筑之雕刻部分约束于墙额及柱顶,而保留素面于其它主要墙壁及柱身上然;

第二,盖木构之髤漆为实际必需,木材表面之纯丹纯黑犹石料之本色;与之相衬之青绿点金,彩绘花纹,则犹石构之雕饰部分;

第三,屋顶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则,庄严殿宇,均限于纯色之用。

⑥绝对均称与绝对自由之两种平面布局

a.绝对均称

第一,以多座建筑合组而成之宫殿、官署、庙宇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

第二,庭院四周,绕以建筑物,庭院数目无定;

第三,一切组织均根据中线以发展,其布置秩序均为左右分立,适于礼仪之庄严场合。

b.绝对自由

第一,优游闲处之庭园建筑,则常一反对称之隆重,出之以自由随意之变化;

第二,部署取高低曲折之趣,间以池沼花木,接近自然,而入诗画之境。

c.两种布局的作用

两种传统之平面部署,在不觉中含蕴中国精神生活之各面,至为深刻。

⑦用石方法之失败

a.表现

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

b.原因

第一,匠人对于石质力学缺乏了解。

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与木性相反。我国古来虽不乏善于用石之哲匠,然而通常石匠用石之法,大多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

第二,垫灰之恶劣。

垫灰材料多以石灰为主,然其使用,仅取其黏凝性;以为木作用胶之替代,而不知垫灰之主要功用乃在于两石缝间垫以富于黏性而坚固耐压之垫物,使两石面完全接触以避免因支点不匀而发生之破裂。

2、环境思想与其它建筑历史背景不同(1)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

①观念的内容

a.古者中原为产木之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b.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

c.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

②观念的弊端

a.满足于木材之沿用,达数千年;顺序发展木造精到之方法,不深究砖石之代替及应用;

b.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历代增修拆建,素不重原物之保存,唯珍其旧址及其创建年代而已。(2)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之制裁。

古代统治阶级之建置,皆征发民役经营,故以建筑为劳民害农之事,坛社宗庙,城阙朝市,虽尊为宗法,仪礼,制度之依归,而宫馆,台榭,第宅,园林,则抑为君王骄奢,臣民侈僭之征兆。(3)着重布置之规制

①古之政治尚典章制度,至儒教兴盛,尤重礼仪;

②先秦两汉传记所载建筑,率重其名称方位,部署规制,鲜涉殿堂之结构;

③嗣后建筑之见于史籍者,多见于五行志及礼仪志中。记宫苑寺观亦皆详其平面部署制度,而略其立面形状及结构。均足以证明政治、宗法、风俗、礼仪、佛道、风水等中国思想精神之寄托于建筑平面之分布上者,固尤深于其它单位构成之因素也;

④结构所产生立体形貌之感人处,多见于文章诗赋之赞颂中。中国诗画之意境,与建筑艺术显有密切之关系,但此艺术之旨趣,固未尝如规制部署等第等之为史家所重也。(4)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

建筑在我国素称匠学,非士大夫之事。

①建筑工匠不重视书籍

建筑之术,已臻繁复,非受实际训练,毕生役其事者,无能为力,非若其它文艺,为士人子弟茶余酒后所得而兼也。然匠人每暗于文字,故赖口授实习,传其衣钵,而不重书籍。

②建筑书籍缺乏

a.数千年来古籍中,传世术书,唯宋清两朝官刊各一部耳。此类术书编纂之动机,盖因各家匠法不免分歧,功限料例,漫无准则,故制为皇室官府营造标准;

b.术书专偏,士人不解,匠人又困于文字之难,术语日久失用,造法亦渐不解,其书乃为后世之谜。对于营造之学作艺术或历史之全盘记述之作,则未有也。

二、中国建筑史之分期

1.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以前)(1)时间界定

自上古以至秦。(2)建筑遗存

①此期间文献与实物双方资料皆极缺乏;

②殷周战国以来城郭官室陵墓遗址虽已有多处确经认定,但尚有待于考古家之发掘。殷以前则尚无实物可考焉。

2.两汉时期(公元前204~公元220年)(1)发展特点

此四百余年间为中国建筑发育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2)建筑遗存

①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为丰富,建筑之结构形状则有遗物可考其大略;

②现存真正之建筑遗物,仅墓室墓阙数处,他为间接之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90)(1)发展表现

①在当时政治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仍极为澎湃;

②佛教之兴盛为建筑活动之一大动力;

③实物之在艺术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之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2)建筑遗存

遗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4.隋、唐时期(590~906)(1)发展表现

①唐佛道两教兴盛,宫殿寺观之建筑均为活跃;

②天宝乱后,及会昌、后周两次灭法,建筑精华毁灭殆尽。(2)特点

唐之建筑风格,既以倔强粗壮胜,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见长,诚蔚然大观。(3)建筑遗存

①现存实物除石窟寺及陵墓外,砖石佛塔最多;

②隋代一石桥,唐末一木构佛殿,则为此期间最可贵之遗物。

5.五代、宋、辽、金时期(906~1280)(1)发展表现

①五代赵宋以后,中国之艺术,开始华丽细致;

②宋中叶以后趋纤靡文弱之势;

③宋、辽、金均注重于宫殿之营建;其宫殿虽已毁尽,其佛寺殿宇之现存者,尚遍布华北各省;至于塔幢,为数尤夥。(2)特点

作风手法,特征显著,规例谨慎,循旧制之途径,增减嬗变不已。(3)建筑遗存

此期除遗留实物众多外,有《营造法式》一书,为研究中国历代建筑变迁之重要资料。

6.元、明、清时期(1280~1912)(1)元、明、清三代,奠都北京,都市宫殿之规模,近代所未有,此期间建筑传统仍为古制;(2)明清之交,始有西藏样式之输入外,更由耶稣会士,输入西洋样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之刊行,为清官式建筑之准绳;(3)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醒于新异,标准摇动,以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一时呈现不知所从之混乱状态。民居市廛中,旧建筑之势力日弱。

7.民国时期(1912年以后)(1)民国初年,建筑活动颇为沉滞,欧美建筑续渐开拓其市场于中国各通商口岸,留学欧美之中国建筑师起而抗衡,欧式建筑之风大盛;(2)建筑师始渐回顾及中国固有之建筑,采其式样以营建近代新建筑;(3)建筑师对于其设计样式均有其地域或时代式样之自觉,不若以前之惟传统是遵。

三、《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1.《营造法式》(1)重要性

我国关于营造之术书极少,宋清两朝,各刊官书一部,为研究我国建筑技术方面极重要资料。(2)作者简介《营造法式》,宋李诫著。诫,徽宗朝将作少监也。(3)著作结构

①全书三十四卷。

②样式制度

a.壕寨制度,说基础城寨等作法;

b.石作制度,说石作之结构与雕饰;

c.大木作制度,说木构架方法,柱、梁、枋、额、斗栱、椽、榑等;

d.小木作制度,说门、窗、隔扇、藻井,乃至佛龛、道帐之形制;

e.瓦作制度,说用瓦及瓦饰之法;

f.彩画作制度,说各级各色彩画;

g.此外尚有估工算料等方法。最后更附以壕寨、石作、大木、小木、彩画、雕作等图样焉。(4)发展历史

①书初刊于崇宁二年1103,八百余年来,名词改变,样式演变,加之士大夫之蔑视匠术,故其书已几无法解读;

②民国十八年,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十余年来,从事于是书之研究,先自清代术书着手,加以实物之发展与研究,其书始渐可读。(5)大木作制度

大木作制度为全书最重要部分,要点可归纳为:

①材契“材”有二义

a.是指建筑物所用某标准大小之木材而言,即斗栱上之栱,及所有与栱同广厚之木材是也。材之大小共分八等,视建筑物之大小等第,而定其用材之等第;

b.一种度量单位。两材之间,以斗垫托其空隙,其空隙距离为六分,称为栔。凡高一材一架即高二十一分之材,谓之足材。

②斗与栱

a.斗栱由若干斗与拱垒叠而成,总称铺作。在柱头上者称“柱头铺作”,在柱与柱之间者称“补间铺作”,在角柱之上者称“转角铺作”;

b.铺作中构材有斗,栱,昂三类,而斗又有四种,栱有五种;

c.在结构上,最重要者为集中全铺作重量之栌斗,及由栌斗向前后出跳之华栱;

d.栌斗中心及每跳跳头或施横栱,谓之计心,或不施横栱,谓之偷心。横栱用一层者为单栱,双层者为重栱。

③梁

a.梁因长短及地位之不同,各有不同名称。殿阁如用平暗即天花板,则平暗以下梁栿,谓之明栿,或作月梁,或作直梁,平暗以上另有草栿以承屋盖之重,不加刨整;

b.梁断面之大小,按长短而异,但其断面之高与厚,则一律以三与二之比例为准则。

④柱

a.柱之长短,及柱径大小,虽有规定,但不甚严格,视屋之种类及大小,自径一材一栔至三材不等;

b.柱有直柱及梭柱之别,梭柱上段三分之一,卷杀渐收;

c.用柱之制的注意事项:角柱生起,自当心间向角,将柱渐加高,可以加增翘起之感;

侧脚,立柱时令柱首微侧向内。此两者俱能增加安定之感。

⑤举折

a.概念

举折即定屋顶坡度及屋盖曲面线之方法也。

b.特点

第一,其坡度最缓和者,如两椽小屋,为二与一比之坡度,最陡峻者如殿阁,为三与二比之坡度,其余厅堂廊屋等各有差,谓之举高。

第二,其曲线则按每榑中线,自上每缝减去举高之十分之一,次缝减二十分之一等等。愈低而减愈少,然后连缀以成屋顶断面之曲线,谓之折屋。(6)瓦及瓦饰

①对于鸱尾蹲兽之大小与数目,依殿屋之大小亦有规定;

②屋瓦有筒瓦、板瓦,为我国数千年传统定法。屋脊用板瓦堆叠。则后世所不见。(7)彩画作制度

色调以蓝、绿、红三色为主,间以墨、白、黄。凡色之加深或减浅,用叠晕之法。其方法亦自唐至清所通用也。

2.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1)著作时间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雍正十二年(1734)清工部所颁布关于建筑之术书也。(2)著作结构

①全书七十四卷;

②前二十七卷为二十七种不同之建筑物:大殿、厅堂、箭楼、角楼、仓库、凉亭等每件之结构,依构材之实在尺寸叙述;

③自卷二十八至卷四十为斗栱之做法;安装法及尺寸。其尺寸自斗口一寸起,每等加五分,至斗口六寸止,共计十一等,较之宋式乃多三等焉;

④自卷四十一至四十七为门窗隔扇,石作、瓦作、土作等做法。关于设计样式者止于此;

⑤以下二十四卷则为各作工料之估计。(3)著作缺陷

①就著书体裁论,虽以此二十七种实在尺寸,可以类推其余,然较之《营造法式》先说明原则与方式,则不免见拙矣;

②此书之长在二十七种建筑物各件尺寸之准确,而此亦即其短处,因其未归纳规定尺寸为原则,俾可大小适应可用也;

③如栱头昂嘴等细节之卷杀或斫割法,以及彩画制度,为建筑样式所最富于时代特征者,皆未叙述,是其缺憾;

④在图样方面,仅有前二十七卷每种建筑物之横断面图二十七帧,各部详图及彩画图均付缺如。(4)著作内容

①材之减高

a.材料变化

第一,宋代材高即材广十五分,厚十分,栔六分,故足材高二十一分;

第二,清式似已完全失去材架分之观念,而代以斗口。

b.斗口

即宋式之材厚也。

c.斗栱

比例亦以斗口之倍数或分数为准。如斗口一寸,则栱高一寸四分,谓之单材栱,所谓正心枋或栱者,高二寸,此十与二十之比,即宋式材厚十分与足材广二十一分之比之变身也。

d.柱心线

第一,宋式用多层柱头枋,枋与枋间以斗垫托,其空隙或以灰泥抹塞;

第二,清式以多层正心枋足材相贴叠垒,不复留斗,或栔之余隙矣。除此基本观念之改变外,铺作中各件间之比例与关系,仍大致保持古制。

②柱径柱高之规定

a.清式柱径规定为六斗口,其柱高六十斗口,为径之十倍;

b.比例上,柱大而斗栱小,遂形成斗栱纤小之现象。其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乃增多至七八朵。

③以斗栱攒数定修广

清式补间斗栱增多,铺作间相互之距离规定为十一斗口,柱之分配,柱间之距离,面阔进深之尺度,皆以两朵间距离十一斗口之倍数为准则。

④角柱不生起

清式角柱与平柱同高,且柱均为直柱,无卷杀,故不若宋式轮廓之秀丽与柔和,但侧脚则仍为定法。

⑤梁断面之加宽

a.宋式梁枋断面高宽均为三与二之比;

b.清式改为五与四或六与五之比,在力学上不若宋式之合理。且其梁之宽,不问实物大小,一律为“以柱径加二寸定厚”,亦为最不合理之做法。梁均为直梁,月梁之制为清官式所无。

⑥举架

a.宋称之为举折之制,其先定举高,然后自上而下,每榑缝下拆少许,而成曲面线;

b.清式自下起,第一步(即宋所谓缝)五举(即第一步举之高等于第一步水平长度之十分之五);第二步六举,第三步六点五举;第四步七点五举乃至九举。各步举度递增,相缀而成曲线,其结果清式屋盖较宋式屋盖陡峻,遂成为两时期各有特征之一。

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填空题

1.我国建筑发展的特点是官式建筑时代特征明显,而民间建筑则_____特征明显,而各种建筑类型空间构成同质化倾向显著,都有_____布局的特点。【答案】地域性;院落式

2.《营造法式》的著述者为北宋时期将作监_____,汇集_____之法,对技术的总结与传播起了很重大的作用。【答案】李诫;历来工匠经久可行

3.斗栱中出跳的跳头上置横栱的构造做法称为_____。【答案】计心造

4.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_____。【答案】大木作

5.宋代的“材”作为用料度量单位取自斗栱的_____。【答案】栱高

二、单项选择题

1.《营造法式》中“材、栔”、“举势”分别是指(  )。

A.建筑用材、屋架结构

B.计量单位、屋架结构

C.计量单位、屋面坡度

D.建筑用材、屋面坡度【答案】C【解析】“材、栔”都是宋代建筑的计量单位。屋面坡度的概念来自“举势”。

2.下列哪项关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描述不确切?(  )。

A.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

B.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C.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D.强调天圆地方【答案】D【解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3.按清代工部《工程作法》规定,大木小式建筑的面阔尺度由下列哪项来确定?(  )

A.斗口尺寸

B.斗栱尺度

C.檐柱高度

D.明间面阔及檐柱径【答案】D【解析】大木小式建筑不用斗拱,与斗口尺寸及斗拱尺寸无关。明间面阔视基地条件及业主愿望而定;柱径一尺,柱高一丈,二者关系固定。

4.《工部工程作法》和《营造法式》两书分别成书于(  )。

A.清朝、宋朝

B.宋朝、清朝

C.唐朝、宋朝

D.明朝、唐朝【答案】B【解析】《营造法式》于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颁布,成书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过程;《工部工程作法》又称《清工部工程做法》,是指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颁布的《工部工程作法则例》,其中主要对27种重要的建筑类型进行了具体论述。这两部书是中国古代由官方颁布的关于建筑标准的仅有的两部古籍,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重要地位,建筑学家梁思成将此二部建筑典籍称为“中国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

5.以下哪个建筑采用了“分心槽”的平面划分方式?(  )

A.晋祠圣母殿

B.山西应县木塔

C.唐大明宫麟德殿

D.蓟县独乐寺山门【答案】D【解析】独乐寺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有中柱一列,符合宋《营造法式》所谓“分心槽”的平面划分方式。晋祠圣母殿殿堂结构为单槽式,即有一排内柱,殿四周除前廊外,均为深一间的回廊,构成下檐,基本上遵照了《营造法式》的定制,表现了北宋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意识,为我国古建国宝。应县木塔(释迦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唐大明宫麟德殿,殿本身由前、中、后三殿聚合而成,故俗称“三殿”。前殿进深四间,中、后殿约进深五间,除中殿为二层的阁之外,前后殿均为单层建筑。

三、名词解释

1.枋心[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研]

答:枋心是指梁枋彩画的中心部分,长度约占整个梁枋的三分之一。彩画是我国古代建筑上极富特色的装饰,用色彩、油漆在梁、枋、斗拱、柱、天花板等处刷饰或绘制花纹、图案乃至人物故事等,除了具有装饰作用外,还可增加木料的防腐防蛀性。

2.侧脚[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研]

答:侧脚是指为了增加建筑形式和结构的稳定性,建筑的外檐柱在前后檐方向上向内倾斜千分之十柱高,在两山方向上向内倾斜千分之八柱高,角柱向两个方向倾斜。侧脚源于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目的在于借助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明代以后,侧脚逐渐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

3.举折屋面画法

答:举折屋面画法是中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举,是指屋架的高度;折,是指在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使得的屋面横断面成折线。它的作用是使屋面呈一条凹形优美的曲线。举折越往上越陡,利于排水和采光。

4.拱

答:拱是斗拱在结构上的四种重要的分件之一,略似弓形,位置与建筑物表面平行。根据所在位置可分为三种:①在柱头上的拱称柱头科;②在屋间额枋之上的称平身科;③在屋角柱头之上称角科。

5.举架

答:举架是指中国古建筑确定曲面曲度的方法。建筑在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的方法推算屋面坡度,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从而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有利于减小屋面风雪荷载,形成了古代汉族建筑独特的风貌。举架的做法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举架,在宋代《营造法式》中称举折。

6.偷心造

答:偷心造是汉族木结构建筑跳头上不置横栱的斗拱构造形式之一,其横拱的设置少于斗拱出踩,如斗拱各向内外两侧挑出三拽架称为七踩,应列有七列横拱,但在制作时却省去一列或数列横拱。

四、简答题

1.举例论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四个阶段。[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研]

答: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在瓦没有发明以前,宗庙、宫室都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夏商两代宫室仍处于“茅茨土阶”阶段。例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遗址。二里头与殷墟中区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图1-5  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宫殿遗址平面图(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陕西岐山凤雏西周早期宫室遗址已经出现瓦,但数量不多,可能还只用于檐部和脊部,春秋战国时,瓦开始广泛用于宫殿,各诸侯国竞相建造高台宫室。例如春秋时晋故都新田(山西侯马)、战国时齐故都临淄(山东临淄)、赵故都邯郸(河北邯郸)、燕国下都(河北易县)、秦都咸阳(陕西咸阳)等。高台宫室的遗风延绵达2000多年之久。图1-6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平面图(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秦统一中国后,在咸阳建造规模空前的宫殿,分布在关中平原。渭水之北有旧咸阳宫、新咸阳宫和仿照六国式样的宫殿,渭水之南有信宫、兴乐宫和后期建造的朝宫——阿房宫前殿,骊山有甘泉宫,还有许多离宫散布在渭南上林苑中。阿房宫所遗夯土基址东西约1km,南北约0.5km,后部残高约8m。西汉初期仅有长乐、未央两宫,文、景等又辟北宫,武帝大兴土木建造桂宫、明光宫、建章宫。未央宫是汉帝的主要宫殿,现存前殿台基残高达14m左右。图1-7  陕西咸阳秦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商周以降,天子宫室都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汉、晋、南北朝都在正殿两侧设东西厢或东西堂,备日常朝会及赐宴等用,三者横列。隋文帝营建新都大兴宫,追绍周礼制度,纵向布列“三朝”。唐高宗迁居大明宫,仍沿轴线布置含元、宣政、紫宸三殿为“三朝”。北宋元丰后汴京宫殿以大庆、垂拱、紫宸三殿为“三朝”,三殿前后不在同一轴线上。元大都宫殿中轴线前后建大明殿与延春阁两组庭院应是蒙古习俗的反映。明初,朱元璋刻意复古。南京宫殿仿照“三朝”作三殿,在殿前作门五重。图1-8  清北京故宫三大殿平面图

2.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答:(1)结构

①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重量都由构架承受,墙不承重。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其中抬梁式使用范围较广,在三者中居于首位。

②建筑外形上主要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个部分组成。

③斗栱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有构件,常作为鉴定建筑年代的主要依据。(2)组群布局

①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建筑体系,在平面布局方面形成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其规律为首先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其次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②建筑群体一般都有显著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物,两侧次要建筑物多作对称布置。(3)艺术形象

①从整个形体到各部分构件,单座建筑利用木构架的组合和各构件的形状及材料本身的质感等进行艺术加工,达到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

②随着组群的性质与规模大小,组群建筑的艺术处理产生各种不同方式。其中宫殿、坛庙建筑,多以各种附属建筑来衬托主体建筑。

③随着起居习惯和装修、家具的演变,中国古代建筑的室内装饰逐步发生变化。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以及绘画、雕刻、书法是建筑装饰重要灵感来源,建筑装饰色彩综合运用各个方面的卓越成就。

3.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

答:(1)优势

①材料供应方便。木料相较于其他材料更容易就地取材,能够迅速经济地解决材料供应问题。

②适应性强。中国古典木建筑属框架结构体系,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离,“墙倒屋不塌”,并且只要稍作改变就能适应于南北方不同的气候条件。

③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木结构建筑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在一定限度以内可减少地震对这种构架的危害。

④施工速度快。

⑤便于修缮、搬迁。

⑥比较环保。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因而,木结构建筑是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2)不足

①资源的匮乏。木材越来越少,过度伐木会造成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

②易受破坏。木结构建筑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很容易遭到破坏。

③木结构建筑的建造空间有限制。无论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五、论述题

1.《营造法式》简评。

答:(1)概述《营造法式》是北宋政府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是中国古籍中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该书编著的历史背景是王安石变法,其目的为了规范当时的建筑营造活动,力图防止贪污浪费,同时保证设计、材料和施工的质量,以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2)内容特点

①模数的制定和运用

大木作制度规定“材”的高度分为十五“分”,而以十“分”为其厚。大木作的一切构件几乎全部用“材”、“栔”、“分”来确定的。这是模数制在我国建筑业最早的运用,并且《营造法式》将其作为一种法规确定下来。

②设计的灵活性《营造法式》对各工种的操作规程虽然都有相应的做法规定,但并未对群体建筑的布局和单体建筑的平面尺寸等有所限制。因此,设计人员可根据每个个体设计在各作制度的总原则下,对建筑单体和构件的比例、尺寸按照实际情况来确定,以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性。

③技术经验的总结“总例”中列举了圆、方、六棱、八棱等形体的径、周长和斜长的比例数字。既是为了便于施工,也是为了便于工匠们掌握。

④装饰与结构的统一《营造法式》对石作、砖作、小木作、彩画等都有详细的说明和图样,明显地体现出宋代建筑在艺术形象和雕刻装饰等加工工艺方面比唐朝建筑更精致、更全面。柱梁、斗栱等木构件,在规定它们的结构尺寸和构造方法的同时,也规定了它们的艺术加工方法。

⑤建筑生产管理中的严密性《营造法式》突出了施工管理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功限(劳动定额)和料例(材料消耗定额和质量标准)两个方面。在计算劳动定额时,首先按四季白天的长短分为中工、长工和短工三种时段,工值以中工为准,长、短工各增或减10%,而军工、雇工还有不同的定额;其次,对每一工种的不同构件(或部位),按等级、大小和质量要求。料例部分各种材料的消耗都有详细而具体的定额,执行起来十分方便。(2)历史价值

①《营造法式》揭示北宋宫殿、寺庙、官署、府邸等木构建筑所使用的方法。

②它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③该书是研究宋朝乃至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重要的资料,也是人类建筑遗产中的一份珍贵的文献。

第2章 上古时期

2.1 复习笔记

一、上古

1.原始时期

穴居而野处。

2.殷商以前(1)黄帝“邑于涿鹿之阿。迁陟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当时显然未有固定之城郭宫室。(2)尧之时“堂崇三尺,茅茨不剪”。(3)舜时的居所

①“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初期都市已开始形成;

②“禹卑宫室,致费于沟域”,宫室已渐华侈。

3.殷代末年(1)纣王

①纣王广作宫室,益广囿苑,箕子自朝鲜“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而伤之;

②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掘发现若干建筑遗址。其中有多数土筑殿基,上置大石卵柱础,行列井然。若干处木柱之遗迹尚宛然存在。除殿基外,尚有门屋,水沟等遗址。(2)周朝

①与殷末约同时期的周文王之祖父太王由原始穴居之情形下,迁至岐下,相量地亩,召命工官匠役,建作家室宗朝门庭,咏于《诗经》;

②《诗经》中所记当时陕西一带建筑以版筑为主,然而屋顶之如翼,木柱之采用,庭院之平正,已成定法;

③文王作灵囿,内有灵台灵沼,为中国史传中最古之公园;

④成王之时,周公民“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此为我国史籍中关于都市设计最古之实录;

⑤盖自三代以降,我国都市设计已采取方形城郭,正角交叉街道之方式。

二、春秋战国

1.春秋时代(1)宫殿建筑

①经过长期战争,人力物力渐渐集中,诸侯如晋平公、齐景公皆营建渐侈;

②吴王夫差,亦“次有台榭陂池焉”;

③“使由余观秦,秦缪公示以宫室积聚。由余曰‘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2)宗庙建筑

①中国为崇奉祖先之宗法社会,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其宗庙建筑,均有一定刻度;

②有违规逾制者,则见于史传。其中如鲁庄公“丹桓宫之楹而刻其桷”,“子太叔之庙在道南,其寝在道北”等皆此例。(3)住宅

卿大夫住宅“唯里人命次”,规则尤严,故当鲁文公欲驰孟文子及郤敬子之宅,皆以违礼不敢闻命。(4)园囿

当时盛游猎之风,故喜园囿。台为最常见建筑物,台多方形,以土筑垒,其上或有亭榭之类,可以登临远眺。

2.战国之时

①对建筑之观念,不若前此之简朴。自周中世以降,殿基高巨之风盛行,数殿相连如赵之丛台,即其显著之一例;

②故宫博物院藏采桑猎钫上有宫室图,可以考知在此时期,建筑技术之发达至若何成熟水准,秦汉唐宋之规模,在此凝定,后代之基本结构,固已根本成立也。图2-1  采桑猎钫拓木宫室

③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在渭水流域秦亘古未有之建筑活动,自此萌芽。古代工程闻名于世界之万里长城,于战国之世亦已由各国分段兴筑。

三、秦

1.咸阳宫(1)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孝公时代商鞅所营咸阳宫廷冀阙为核心而扩大增益之;(2)“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3)“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4)公元前206年,项羽火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周秦数世纪来之物资工艺之精华,乃遇最大之灾害。

2.秦始皇陵墓(1)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徙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从臧清之”;(2)“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3)“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树草木以象山”;(4)然仅三年,项羽入关,即被掘盗取其财物。

3.秦长城(1)始皇因各国长城之旧,使蒙恬将三十万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2)秦长城为土筑,今甘肃西,或尚有秦时原物。河北省一带砖甃长城,均明中叶以后增筑。

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填空题

1.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广大地区都已进入氏族社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有主要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的_____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_____房屋。【答案】干阑式;木骨泥墙

2.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_____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_____的出现。【答案】瓦和瓦当;高台宫室

3.我国现存最早的宫殿遗址是:_____朝,_____,其平面反映了我国早期_____的面貌。【答案】夏朝;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封闭庭院

4.我国一直最早由绑扎转为榫卯连接的木构建筑遗址为_____,最能体现多组团向心布置的聚落遗址为陕西临潼_____遗址。【答案】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姜寨仰韶文化村落

5.先秦老子《道德经》书中“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_____,_____”的精彩论述堪称我国最早的建筑空间论。【答案】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是(  )。

A.夏代

B.商代

C.战国时代

D.南北朝时期【答案】B【解析】汤武革命后建立起的商代,在不同时期建设的都城显示了城市建设已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影响后世数千年的城市基本形制在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中已显雏形。建于商代晚期的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则在维护王朝统治的基础上,强化了与周边地区的融合,在中国都城建设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2.战国时期对城市的发展及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的重要著作是(  )。

A.《管子·度地篇》

B.《孙子兵法》

C.《周礼·考工记》

D.《商君书》【答案】D【解析】《商君书》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3.目前我国已知最早、最典型的农耕聚落遗址是(  )。

A.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

B.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C.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D.西安半坡村遗址【答案】B【解析】从农耕聚落遗址时间排序上看,A项,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4000年。B项,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5000~7000年。C项,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距今约3000余年。D项,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约4000年。

4.我国古代城市雏形形成于下列哪个时代?(  )。

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春秋战国时代【答案】B【解析】中国奴隶社会的城市是在奴隶主封地中心(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如: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安阳的殷墟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

5.《周礼·考工记》体现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是(  )。

A.以管子为代表的自然至上理念

B.崇尚商品经济和世俗生活的规划思想

C.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

D.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答案】D【解析】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朝王城建设的制度,是按封建等级而规定城市用地、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的差别。其城市布局为皇城居中,社会等级分明。其城市规划思想,体现了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三、名词解释

1.副阶周匝[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研] [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研]

答:副阶周匝是指塔身、殿身的周围环绕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通常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例如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2.燕下都

答:燕下都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达4公里,是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城址中部有一道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五个部分,西城则为一防御性的附城。

3.姜寨遗址

答:姜寨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村落遗址。位于陕西临潼,它为研究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依据;揭露了一处保存完好、布局清晰的半坡类型聚落遗址;发现的大量遗迹、遗物,有利于了解仰韶文化诸方面的内容。

4.半坡村

答:半坡村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位于陕西西安,总面积约五万平方米。临河高地是居住区,在其中心部分,有一座规模相当大的、近于方形的房屋,可能是氏族的公共活动的场所。居住区内和沟外分布着窖穴,是氏族的公共仓库。居住区沟外的北边是公共墓地,东边是窑场。

5.面朝后市

答:面朝后市是《周礼·考工记》里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朝”指外朝,也就是处理诉讼、颁布法令的重要场所;“市”为商品交换市场。面朝后市则是说,在王城前为“朝”,后为“市”。“朝”是王权的象征,将它置于王城的前面,更加突出了它的尊严性。

四、简答题

1.原始社会晚期代表性居住遗址。

答:(1)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该遗址总面积约五万平方米。临河高地是居住区,布局颇有条理。在居住区的中心部分,有一座规模相当大的房屋,可能是氏族的公共活动的场所。居住区的周围有一条防卫用的壕沟。居住区内和沟外分布着窖穴,是氏族的公共仓库。居住区沟外的北边是公共墓地,东边是窑场。(2)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河姆渡遗址是一处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聚落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遗址中出土有各种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艺术品6700余件。并发现了丰富的水稻栽培和大面积木结构建筑等遗迹,以及驯养的猪、狗、水牛和捕猎的野生动物遗骸,采集的植物果实等遗存。展示出当时这一地区灿烂的原始农业文化。

2.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期的居住建筑遗址在规模及空间布局上有什么变化?

答:(1)仰韶文化

①仰韶文化出现于母系氏族公社,位于黄河中游肥沃的黄土地带。

②仰韶文化已经出现了房屋和聚落。聚落遗址多位于河流两岸的阶梯状台地上,或者在两河交汇处比较高亢平坦的地方。

③仰韶文化的聚落布局与氏族公社社会结构相适应,一般是小住宅围绕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包括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等部分。(2)龙山文化

①龙山文化出现于父系氏族公社,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②与仰韶文化的住房相比较,龙山文化的多数房屋的面积有所缩小,大体上与一夫一妻制个体小家庭生活的需要相适应,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

③龙山文化出现套间式半穴居,既有圆形单室,也有前后二室相连的布局方式。

五、论述题

1.《考工记》评述。

答:(1)含义《考工记》的作者不详,是战国时期齐国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官书。它记载了西周时期营国制度,是中国最早的有关城市规划学说。目前,除曲阜鲁故都与之比较相近,尚未发现一处完全符合这种布局模式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汉代时《考工记》成为正史。(2)内容《考工记》全文约7000多字。据传西汉时《周官》(即《周礼》)缺《冬官》篇而以此补入,得以流传至今。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

①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类,共计30个工种,其中6种已失传,后来又衍生出1种,实存25个工种的内容。

②书中分别对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乐之器等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进行了介绍,还总结了数学、力学、声学、冶金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与经验。

③《考工记》中记载的西周时期营国制度主要有: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图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些营国制度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都城设计与规划。(3)意义

①将宮作为中心区,来进行都城规划,突出了主体,奠定了都城的主框架。

②《考工记》建立了一种礼制秩序,使祖、社的地位得到很大提升,影响后世。

③井田制的经纬道路是其内容的来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④依据军制计算,推算出城市人口。再通过人口规划,确定了城市的规模。

⑤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用平面几何形描绘君民关系,体现了史官文化,表现了中国特有的思维结构。

⑥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第3章 两 汉

3.1 复习笔记

一、文献上两都建筑活动之大略

1.长安城(1)营建过程

①汉高祖(公元前202年)奠都长安(秦离宫),城狭小,萧何据龙首山冈建长乐;

②嗣营未央,就秦宫而增补之,六年(公元前187年)城乃成。(2)城市格局

①城周回“六十五里”,每面辟三门,城下有池周绕,“石桥各六丈,与街相直”;

②城之平面不作方形,盖因宫室布局及河流之势影响,而成曲折之状,后人乃倡城像南北斗之说;

③长安城内诸宫散置,有长乐、未央、明光、长信及桂宫、北宫六处。有九市,百六十里,八街,九陌。市楼皆重屋,有旗亭令署里门弹室之设。(3)布局特点

①城中地广人稀,道衢里市,均宏阔;

②公卿田宅,得求穷僻处,不乏城市山林之趣;

③宫阙之间,民居杂处。(4)评价

全城之布置,既未遵古礼对称均齐之法,亦未若后代之有皇城宫城区分内外,实为历代都邑之变体。

2.宫室(1)西汉长安诸宫

长安城内诸宫散置,有长乐、未央、明光、长信及桂宫、北宫六处,其宫殿繁复之部署,嵯峨之外观,实达高度标准,但其结构原则,仍以殿为单位,不因台榭相接而增烦难。

①营毁历史

a.萧何营建长安,因秦故宫以修长乐,据龙首山以作未央;

b.惠文景之世,均少增作;

c.武帝时,大兴宫殿,广辟苑囿。在长安城中,修高祖之北宫,造桂宫,起明光宫,更筑建章宫于城西,于是离宫别馆,遍于京畿;

d.王莽篡汉,“坏彻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阳,大台,储元宫及平乐,当路,阳禄馆,凡十余所,取其材瓦以起九庙”;

e.王莽之败,未央宫被焚,其余宫馆则无所毁;

f.光武建武二年(26年),赤眉焚西京宫室,长安汉故宫遂毁,虽于光武之世屡次修葺,终难复旧观。

②基本结构

汉代之称宫者,大都指由多数之殿乃至其它台榭阁廊簇拥而成之集体而言。

a.全体之外,绕以宫垣,四面辟门,门外更或有阙;

b.宫垣之内,除皇帝朝会之前殿,及综治政事之寝殿,后宫帝后妃嫔寝处殿舍之外,尚有池沼楼台林苑游观部分。

③主要特点

a.诸殿均基台崇伟,承战国嬴秦之范,因山冈之势,居高临下,上起观宇,互相连属;

b.苑囿之中,或作池沼以行舟观鱼,或作楼台以登临远眺,欲近神仙;

c.各宫之间,阁道之设,因台而生,绵亘连属,若长桥飞虹,互相通达,以便行幸。

④重要宫室

长安城内外诸宫,其规模尤大,史籍记载较详者,为长乐,未央,建章三宫。

a.长乐宫

故秦之兴乐宫,而汉修缮之,此宫基本格局为:

第一,宫周回二十里,在长安城内之东南部;

第二,其前殿东西四十九丈七尺,两序中三十五丈深十二丈。除去两序,其修广略如今北京清宫太和殿。

b.未央宫

汉代新创之第一宫,萧何主营,技术方面负责人为梧齐侯阳城延(筑长安城亦其功),壮丽非凡,周回二十八里,在长安城内之西南部。

今计其殿角台池堂室门阙之名可考者八十余,其中形制或特征之较可考者有:

第一,前殿,东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疏龙首山为殿台,不假板筑,高出长安城。“雕楹玉碣,重轩镂槛”,高帝所建而武帝增饰者也;

第二,宣室殿,当在前殿之北,为汉诸帝之正寝,又曰“布政教之室”;

第三,温室殿,“冬处之温暖”,“以椒涂壁,被之文绣,香桂为柱。设火齐屏风,鸿羽帐。规地以罽宾氍毹”;

第四,清凉殿,“中夏含霜”,“夏居之则清凉也”,“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

第五,殿阁之有特殊用途者,如天禄阁“以藏秘书,处贤才也”;石渠阁“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承明殿“著述之所也”;金马门,为“宦者署,武帝得大宛马,以铜铸像立于署门,因以为名。东方朔……等皆待诏于此”;麒麟阁 “宣帝图画功臣像于此”;

第六,后宫诸殿,未央宫后宫分为八区,其中椒房殿皇后所居,“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芬芳也”;昭阳舍,成帝为昭仪又增华饰;漪澜殿尝称画殿,王夫人生武帝于此。后宫细靡绮丽之发展,略可想见。

第七,游观建筑,则有柏梁台,“高二十丈,用香柏为梁殿,香闻数十里”。仓池,池中有渐台,高十丈;

第八,除朝会起居娱乐用各建筑外,宫中更有殿中庐供臣子止宿;“织作文绣郊庙之服”之织室;藏冰之凌室;及“掌宫中舆马”之路軨厩等等实用部分焉。

c.建章宫

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建,尤为特殊。宫周二十余里,在长安城外之西,与未央之间有“跨玑池,作飞阁,构辇道以上下”相属,其主要建筑为:

第一,宫南面正门阊阖,“玉堂璧门三层,台高三十五丈;玉堂内殿十二门,阶陛皆以玉为之。铸铜凤,高五尺,饰黄金,栖屋上,下有转枢,向风若翔。楼屋上椽首薄以璧玉,因曰璧门”。门内列凤阙及宫之东阙,均高二十五丈,亦均以铜凤凰为饰;

第二,太液池,在宫之北,有渐台及蓬莱方丈等仙山。其旁宵游宫,成帝所建,“以漆为柱,铺黑绨之幕,器服乘舆皆尚黑色;宫中美御皆服皂衣。”此外尚有虎圈及狮子园焉;

第三,神明台,在璧门右,武帝造以求神仙者。高五十丈,上有九室,其上又有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

第四,井干楼与神明台对峙,亦高五十丈。“结重栾以相承,累层构而远济,望北辰而高兴”,盖极复杂之木构架建筑也。

⑤离宫苑囿

三辅离宫苑囿甚多。

a.上林苑

位于长安东南,“周袤三百余里,离宫七十所,能容千乘万骑”。

b.甘泉宫

位于云阳甘泉山,本秦所造,武帝置前殿,紫殿,通天台,及宫馆数十。紫殿“雕文刻缕黼黻,以玉饰之”;“通天台……以候神人”,“台高三十丈,望云悉在下。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上亦有承露仙人”。(2)东汉洛阳诸宫

东汉之洛阳略作长方形,“东西七里,南北十余里”,跨建洛河两岸。南宫在河南,北宫在河北。初平元年(190年),董卓焚洛阳宫庙及人家,“火三日不灭,而京都为丘墟矣”。

①德阳殿

洛阳诸殿中,史籍纪述唯北宫正殿德阳殿最详,其基本格局为:

a.殿南北七丈,东西三十七丈四尺。“周旋容万人。陛高二丈,皆文石作坛”;

b.“激沼水于殿下,画屋朱梁,玉阶金柱,……望朱雀五阙,德阳其上,郁嵂与天连”。

②评价

终东汉之世,洛阳城邑宫阙,规模气魄,均难与西汉之长安比拟。(3)宅第苑囿

两汉季世,皇室衰微,王侯外戚,宦官佞幸,竞起宅第园囿,尤以东汉末叶为甚。

①王侯宅第

前汉梁孝王武,鲁恭王馀,后汉济南安王康,琅玡孝王京,均好治宫室苑囿,尤以鲁恭王之灵光殿,因王延寿之赋而著名于后世。

②外戚宅第

外戚佞幸之宅第,则成帝之世,王氏五侯“大治第室,起土山,渐台,洞门,高廊阁道,连属弥望”。

③梁冀宅第

宅第之最豪侈者,莫如东汉桓帝朝大将军梁冀。冀大起第舍,其妻孙寿“亦对街为宅,殚极土木,互相夸竞。……又多拓林苑,禁同王家。……又起菟苑于河南城西,经亘数十里,发属县卒徒,缮修楼观,数年乃成……”而帝都宫阙之工事反无所闻。

二、汉代实物

现存汉代建筑遗物之中,有墓,石室,阙,崖墓,为实物;明器,画像石之类,则为间接资料。

1.墓(1)帝陵

①基本布局

西汉诸帝陵,均起园邑,缭以城垣,徙民居之,为造宅第,设官管理,蔚然城邑。

②现存遗址

今长安附近,汉帝诸陵虽仅存坟丘,其缭垣及门阙遗址尚可辨。

③主要结构

a.坟丘,名曰方上,多为平顶方锥体,或单层或二三层,最大者方二百六十余米,高三十米;

b.帝陵之附属庙殿,均无存焉;

c.帝陵之地下工程,其制度虽载在史籍,然在未经发掘以前真相难明。(2)民墓

墓之简单者,仅用木椁,或累石卵为外墙。其稍大者以砖石构成羡道(多为南向)及墓室。墓室配列无定则,数目亦多寡不一。就结构言,约略可分为四种:

①井干式木构墓,如朝鲜南井里彩画冢;

②叠涩券墓,如辽宁营城子“二号墓”;

③发券墓,如山东金乡县朱鲔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