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活动这样做(幼儿园教师胜任力培训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9 21:32:32

点击下载

作者:林剑萍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阅读活动这样做(幼儿园教师胜任力培训丛书)

阅读活动这样做(幼儿园教师胜任力培训丛书)试读:

前言 阅读教学,让教师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很感激至上李慰宜培训学校“爱上课”俱乐部,让十几名热衷阅读的幼儿园老师结缘。大家对早期阅读的热爱和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关注,让俱乐部的活动精彩纷呈、快乐无比。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而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所以,我们希望老师在教学之前自己先真实感受阅读的美好,并体验心灵的变化和由衷的感悟。用教师的情弦去拨动儿童的心弦,使儿童快乐阅读,促进他们语言、情感、思维、想象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从而走进体验与感悟的阅读活动。

这本书是“爱上课”俱乐部早期阅读组老师们的智慧结晶,见证了老师们从懵懵懂懂走进阅读的问答篇,再到经实践打磨后体验阅读的教案篇,最后到反思后感悟阅读的反思篇。

老师们将早期阅读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交流自己的教学想法和体会,一起探讨、互相启发,共同享受教学的乐趣。正是在这种教研互动的氛围中整个团队成员学会从更广阔的背景下去思考中国的幼儿教育,感悟了道德价值观的魅力,得到了智慧的启迪、素养的提高及境界的提升。

在促使老师们具备对阅读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敏锐洞察力时,俱乐部创新打造她们敢于挑担子的勇气和与时俱进的新思维,提升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体而言,以“麻辣评课”和“群体反思”的方式激发老师个体的内心驱动力,努力实现“为行动而进行反思”、“在行动中的反思”和“行动后进行反思”三者的螺旋式上升。每次的设计、观摩、评议活动,都让老师们通过倾听、观察、思辨方法等来领悟和理解蕴含在他人行为中的技巧、经验和思维方式,让她们在反思总结中生成有益的经验。同时,要求老师整理和总结活动设计、发言提纲、研讨记录等,及时用适当的语言符号表达出来,转化为集体的显性知识,再将学习的外部显性知识与自己原有的隐性知识进行实质性的连接,内化为对自己更加有用的隐性知识。

总之,俱乐部的研讨活动在有效的反思中创设了一个知识共享的环境和场所,让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得到创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实现对幼儿学习的引导、支持和促进。教师和孩子共同充实,快乐成长。这也是我们“爱上课”俱乐部追求的目标。

走进阅读 问答篇

01 如何解读绘本

童乐幼儿园 顾莉玲

解读,是教师对阅读材料进行选择、分析、思考的过程。教师在解读绘本时,要仔细品味作品的趣味和情感,挖掘作品中丰富的价值内涵,为设计活动寻找思路。

教师在解读绘本时,要以“假如我是孩子”进行定位:假如我是孩子,看到画面后,会迫不及待地想看下去吗?会怎么理解画面上的内容呢?最后的结果是不是符合孩子的期望呢?就算与孩子想的不同,是不是能令孩子接受呢?这样定位,教师在解读画面的时候,心中便会有另一双眼睛——孩子的眼睛,真正地学会用童心解读绘本。

通过细致的解读,能够捕捉到作品中的亮点,设计活动时能有意识地突出重点、亮点,以此帮助幼儿更全面地感受作品,体验阅读带来的乐趣。当然,每个人理解作品的角度不同,解读的角度也各有差异,容易造成焦点的缺失。此时,需要借助教研伙伴的智慧,把价值点一一罗列出来,大胆“削枝强干”,聚焦最具有价值的内容。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本班特点、时机环境等),适当地筛选原作,使作品的画面更鲜明、更生动,更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一、分辨作品体裁

解读绘本的第一步,是分辨作品的体裁。随着信息量的增大,映入教师眼帘的早期阅读的新材料层出不穷。在这些材料中,有的体裁很新颖,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常见的体裁有故事、散文、诗歌、独白(无情节点)等。故事式的体裁是最多见的,由于其独特的情节性,容易被幼儿所接受。因而,我们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大多以故事式体裁为主,我们认为有明显起伏的情节更能吸引孩子。虽然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精致优美的画面,但由于没有明显的情节,令我们望而却步。事实上,不同体裁的作品,有着自身无法抗拒的魅力,它所带来的阅读乐趣,是其他体裁不能替代的。

如绘本《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描绘得更像是一组无厘头的漫画,没有明显的情节,从头到尾都是一只没完没了、麻烦至极的老鼠在向男孩提出各种要求,男孩不停地满足,可最后老鼠又回到第一个要求,真令人哭笑不得。最初,我们对这样的体裁很犹豫,如果设计成一次集体阅读活动,孩子会不会很难接受?教师会不会很难把握?但困难并不意味着忽略,经过几次推敲,我们仍然决定尝试这一新体裁,并最终把活动目标落在了“感受作品风格”上。对这类作品不必强调情节,也不必刻意突出人物,而是营造一种轻松、温馨的氛围,边看边讨论,最终比较完整、生动地凸显了这部作品的风格特点。

就好像在分析一篇文章前,我们必须要通读一遍,辨认出它的体裁,再开始着手分析。早期阅读不是讲述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将孩子引入文学殿堂的美好过程。重要的是,教师学会了根据体裁的差异来设计活动,尽可能避免同种体裁、同类内容的教材的重复,让阅读多元化,师幼彼此都会受益。二、体会材料内涵

我相信:每一个作者在撰写一个作品时,一定融入了他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作品的内涵。因此,阅读的过程,也是升华情感、引起共鸣的过程。那么,每一份教材,能升华哪种情感、引起哪种共鸣呢?有益于孩子发展的,才是有价值的,这是教师必须思考的。思考的维度亦决定了我们对教材内涵的把握。毫不夸张地说,一种解读,就是一个设计雏形。

有时候,成人认为生涩难懂的哲理,在孩子眼中往往会变得简单。因此,我比较赞成“层层推进,点到即止”的方式。不必为了刻意表现而苦恼,我们可以试着用深入浅出的方式,通过对作品的细致解读,找到适合孩子的入口,甚至可以让孩子成为一个共读者,点到即止,留下一点空间给孩子去回味。

比如活动《打瞌睡的房子》,是一次融合了图书阅读、媒体阅读的活动,表现了一幢房子里由静转动的趣味,而活动现场先静后动,所有人仿佛都沉浸在故事场景里,回味无穷。这样的设计,也是源于对作品的反复解读。《打瞌睡的房子》也是个没有明显情节的作品,大家始终在同一个场景中,从睡着到醒来,仿佛没有人能打扰到自己。喜爱这个绘本的老师们纷纷罗列出自己的解读观点:有的认为绘本表现的是不同人物的睡姿动态;有的认为这是一个叠加式的语言体裁;有的认为它在向孩子描绘一个睡着后的世界;有的则欣赏绘本的和谐用色……但是,提到设计的角度,我们又无法确定哪个更合适,似乎每个都不太完整,我们觉得好难。最后,我们决定削枝强干,回归作品本身,以孩子的发展作为出发点来挖掘价值。

我们把整个绘本假想成一个独幕话剧,以作品画面的背景为基础,开始留意人物的细小动作,突显出人物之间的亲密无间,更发现了色调的微妙过渡,暗示着气氛从安静到欢快的转变,而一切的变化都由一个不起眼的小家伙——小跳蚤引起。带着这样的解读思考,教师如同找到了突破口,设计时也有了主心骨:一静一动,充分体验,尽情表现,适时出现小跳蚤引出转折。

教学效果证明孩子对这个绘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一遍遍翻阅着画面,每个小细节都令他们津津乐道,最有趣的还是——跳蚤!此时,我们不禁心中一乐:摸着了门道,找对了思路!

可见,作品的内涵解读决定了教学设计的适宜性,一切都在于教师如何理解作品,是否能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解读,进而与选择何种表现方式有关。好的作品,经过教师的推敲和编排,就会呈现出无限魅力及深远的教育价值。

02 如何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绿川幼儿园 薛冰

在学前幼儿的任何活动中,环境都堪称是孩子的第二位老师。孩子们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往往会获得许多家长、老师以及同伴都无法给予的指引与帮助,这通常也是幼儿的一种学习能力。在早期阅读活动中,适宜的环境同样重要。那么,如何为幼儿创设一个适宜、舒适的阅读环境呢?经过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一、适宜的位置

一个理想的阅读区,应该允许孩子们能够舒适地坐着欣赏图书,不会被来来往往的其他孩子推挤,更不会被邻座正在热闹地玩飞行棋的孩子的欢声笑语所影响。此外,光线是否充足也是老师们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安静的地理位置

相对于其他区域而言,阅读区对于“安静”的要求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可以思考,班级中哪些区域是相对安静的?比如:数活动区域,一般都是一两个孩子在其中安静地游戏、学习、摆弄操作材料,发出大声响的可能性很低;又如美工区,一般也是孩子们安静地绘画、玩色、制作橡皮泥作品等。所以,如果将阅读区的“邻居”设置成这样相对安静的区域,阅读区的“安静”需要就比较容易被满足。

温馨小建议:

1.安静的“邻居”:数活动区、美工活动区、语言活动区(听录音故事、排图讲述等)、棋类区(围棋、国际象棋,供两个人游戏且要动脑筋的棋类)等。

2.与角色游戏结合时:小、中班可以与娃娃家的“书房”相结合;

大班

可以与“图书馆”、“编辑部”、“小课堂”等角色游戏相结合。(二)柔和又充足的光线

孩子看书写字时,如果光线暗淡,常能得到成人的劝导,而在较强的光线下的阅读活动则往往会被成人忽视。实际上,强光对眼睛也是有害的。因为太阳光含有紫外线和红外线,如果经常在强光下看书,眼睛受紫外线刺激过多,眼球前面的结膜和角膜就会受到损伤,出现眼睛刺痛、流泪、怕光、睁眼困难等现象。红外线的穿透力比紫外线更强,眼睛受红外线刺激过多,眼球内部的视网膜就会受伤。所以,阅读时候的光线是老师们考虑阅读区选址的重要标准。那么,什么样的光线更适合孩子们阅读呢?

首先,自然柔和的光是最好的。我们可以在教室靠窗的位置找到明亮却又不是阳光直射的位置,孩子们可以在那样一个场所畅游书的海洋。

其次,如果教室的采光不足,我们不妨尝试给孩子们准备一盏台灯,20—40瓦的灯泡所发出的光亮比较适合孩子阅读。

温馨小建议:

1.找到靠窗的、阳光直射的范围,在它的边上划出一块,即可作为阅读区域。

2.准备一盏台灯,配上40瓦的灯泡,在教室采光不足的时候使用。二、舒适的布置

阅读是需要有个场所的,像在沙发上阅读,给人的感觉绝对是温馨、舒适且全然放松的。作为老师,为孩子们布置阅读区时,温馨、舒适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温馨、舒适的环境需要哪些道具呢?沙发、软椅、靠垫、地毯、软垫、大沙包等都是非常好的选择!一个安静的角落,放上一两个书架,铺上软垫,放上沙发,扔几个长毛绒玩具,一个温馨、舒适的阅读角就诞生啦!

温馨小建议:

1.阅读区里需要这样柔软的区域,同样也需要有培养幼儿正确阅读姿势的角落。

2.有些孩子对长毛绒玩具过敏,可以用其他诸如靠垫、抱枕之类的物品替代。三、适当的书籍

一本好书胜过一位好老师,而一本好书往往是由一位好老师呈现到孩子面前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用心为孩子们挑选适宜的好书并且考虑合适的呈现方式,让孩子们可以“看到”这些好书。那么,在阅读区中陈列多少书、如何陈列、陈列什么书,就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一番的。(一)适当“量”的图书

英国学校图书馆协会主席、法吉恩儿童阅读贡献奖得主艾登·钱伯斯曾说:“陈列完美的图书不仅是最佳的装饰,更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深深影响他们的阅读心境。”因此,图书的陈列方式和阅读环境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与图书的量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书零零星星地散置在书架上是很难看的,但若放上太多书,同样会让人眼花缭乱。因此,在实践中,我发现,既能让孩子们看清每一本图书的封面,又能方便孩子们拿取的图书的量是比较合适的。

温馨小建议:

1.在倾斜式书架上,把一本本图书平铺开来摆放,方便孩子们寻找和取放。

2.在小中班的水平书架上,可以把图书封面朝外竖起来摆放;在大班的水平书架上,除了上述摆放方式外,也可以把书竖起来陈列。(二)适当“内容”的图书

什么是“好书”呢?我觉得,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说到“适合”,就离不开对绘本本身以及幼儿年龄特点的分析。但个人认为,在阅读区中,有时无须把年龄段细分到大、中、小班,或许只要是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就可以被陈列、被阅读。

温馨小建议:

1.无论画面是细腻、唯美还是粗犷、写意,只要是能够引起孩子阅读兴趣的,都是合适的。

2.与当前主题结合的图书、最近听过的故事图书、可以为幼儿提供搜索资料的图书等,都可以被陈列。同时,不妨将上述图书分类陈列并设计相应的装饰。

当然,阅读的乐趣绝不仅仅取决于其场所,与书的类型、阅读时的心情、阅读的时间等因素都有很大的关系,更别提阅读态度与阅读动机。只是,我们首先能为孩子们做的,便是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了。

03 如何用声音演绎绘本——一场关于“绘本朗读”的探索之旅

浦南幼儿园 刘佳玺

犹记得小班刚开学时,孩子们的情绪很不稳定,可当我拿起绘本读故事的时候,教室里突然就安静了下来。三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我手里的书,这样的安静一直持续到故事朗读结束。后来,为了能让三十个孩子都清楚地看到画面内容,我每次在读书前都会把绘本扫描下来制作成PPT。再后来,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自主阅读的需求也在增强。我索性就把故事录制成了CD,放在阅读角里,供孩子们随时听赏,而这场关于“绘本朗读”的探索之旅就是这样在冥冥之中开始的。

关于绘本朗读,许多理论研究都阐述过它的重要价值。康长运教授说,它是帮助孩子们进入图画故事世界的桥梁。松居直先生说,图画书本来就是给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却发现“绘本朗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绘本的组成结构很特殊,它是文字与画面的有机整合,文字理解偏向逻辑思维,画面理解偏向感性。因此,一本成功的绘本必须要实现理性与感性的互补,而针对绘本的朗读也应遵循这一特质,除了读出文字内容以外,绘本朗读还需考虑到绘本的精神价值。然而,如何将“精神价值”有声化呢?最初,我想到了“音乐”。

音乐能有效激活大脑右半球的神经活动。右脑主要负责形象思维,指向人类情绪、感悟、想象的产生。因此,适合的音乐环境有益于催发幼儿的情感共鸣。我挑选了两本“个性”差异较为显著的绘本作为第一次尝试。第一本是《獾的礼物》,我选择了舒缓的音乐,特意用低沉缓慢的语气来朗读;第二本是《我的名字克里桑丝美美菊花》,我选择了欢快的音乐,用比较活泼天真的语气来诠释。结果显示:相较其他同类型的“有声绘本”,这两本绘本的完整听赏次数与重复阅读次数更高,可这种方法只对文字信息与画面信息比例较为均衡的绘本有效。在绘本文学中,尤其是针对中小班幼儿的绘本,它们绝大多数都表现出文字少而画面丰富的特质。例如《十四只老鼠》系列,它的文字精练简单,叙述的空白部分都由画面来承担。这类绘本只读文字是不够的,单纯的音乐铺设也无法诠释画面中的细节内容。可画面信息又该如何被清楚地“朗读”出来呢?这一次,“音效”给了我答案。

进入学前期的幼儿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声音经验,对大自然、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具备了基本的听辨能力,这为运用音效来“有声化”画面信息提供了可行条件。例如在绘本《十四只老鼠吃早餐》中“起床”这一页,“奔跑的脚步声”可以体现画面中小老鼠们起床时的忙乱场景;“掉落声”再加一句画外音“哎哟”可以体现老大掉下床的画面细节;“布料声”可以体现老二为了叫醒老幺一下子掀开被子的动作。运用这个方法,一本只有20句话的绘本作品在音效的润色下被拉长至17分钟。实践运用也证明,幼儿不仅能够安安静静地跟着声音完成这17分钟的自主阅读,并且还表现出强烈的重复阅读和分享叙述的欲望。多数幼儿都表现出根据声音信息寻找画面信息的阅读行为,部分幼儿还会跟随故事情节出现表情变化。可见,听觉与视觉的多重感官刺激能够激发幼儿的阅读情感,音效化是增加绘本戏剧效果、实现“绘本精神”形象化的有效手段。

当然,仅仅依靠技术上的支持是不够的。绘本的朗读者是成人,倾听者是儿童,两者之间的心理差异导致了他们所能接受的阅读方式迥然不同。如果不去研究幼儿是如何读绘本的,再多的音效堆砌也只会让这场“朗读”沦为噱头。

幼儿的阅读思维缓慢,需要时间思考,所以,我在完成每页的朗读后都会在翻页前空出一段留白时间。小班每页停留7秒左右,虽然小班绘本简洁明了,但幼儿阅读的盲目性较大、阅读经验不够,他们需要充足的时间来消化阅读信息,并处理听到的文字与书面语言的对应关系。

中班

在停留时间上与小班差异不大,但中班绘本的画面信息较为复杂,令幼儿处理的信息量增加,幼儿需要自行到画面中寻找细节线索来填补文字空白,足够的等待时间才能让孩子有机会进行深度思考。不过,大班情况会有所转变,伴随着阅读经验的丰富以及阅读技能的成熟,大班幼儿更渴望处理整本书的信息,而非“一页书”的信息。他们会通过前后页阅读、重复的完整阅读等更综合的方式来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处理,这令他们对“等待时间”的需求逐步减弱,甚至达到同步。

音乐环境的设计同样需要尊重年龄差异。给小班幼儿朗读绘本,语速必须缓慢、清晰,且语调极富情感,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注意力不稳、专注时间不长,因此不建议铺设背景音乐,音效的运用也应该简单、少、直观、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此举旨在通过熟悉的感官刺激,激发幼儿的阅读热情。例如朗读图画书《蹦!》,在“青蛙,蹦!”后添加青蛙的叫声;在“猫咪,蹦!”后添加猫咪的叫声;“鱼,蹦!”的音效则可以用鱼跃水时的水花声来体现。中大班绘本的故事性较强,需要音乐烘托氛围,音效的戏剧效果可以带有感情色彩,数量上也可以酌情增加。只不过,任何事物过犹不及,“饮水思源”才是最佳的效果。选择哪种音乐、哪种语调、哪些画面细节的“有声化”可以最大化地激发幼儿仔细阅读、反复阅读的热情,这就需要朗读者自己先去品味阅读,经历思考。

这场关于“绘本朗读”的探索旅程至今已走到第四个年头,每一本书的朗读制作至少需要花费一周的时间,也有朋友向我建议:这样读绘本是不是麻烦了点?对此,我也有过疑惑,但实践结果却让我有了更坚定的想法:如果只是听故事,确实太麻烦了,但如果是为孩子提供一边自己阅读一边听的故事,那是值得麻烦的。一本优秀的绘本本身就是作者精心设计的结果,简单的文字朗读又怎么能让孩子体会到它的精神价值?

幸运的是,网络资源与软件设计的飞速发展令声音制作不再那么困难重重。目前为止,我的音效都是在网上搜罗并通过Cooledit软件处理完成的。虽然制作速度缓慢,但可以跟随主题。每次针对一个主题制作两到三本的有声绘本朗读,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毕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绘本朗读”的大队伍中来。他们有的是老师,有的是作者,有的是家长,有的只是单纯地喜欢绘本。可见,在这场旅行里,我不是唯一的一个,也不会是最后的一个。

04 如何用最少的提问交流最丰富的感受

浦南幼儿园 祝晓隽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曾说过,让幼儿厌烦看书的主要原因就是成人在其阅读后立刻抛出的不恰当提问。大量来自成人的同一认识水平的提问如同地毯式轰炸,无情地夺走了孩子们原本热切的阅读兴趣,使得阅读分享成了内心的负累。长此以往,孩子们开始害怕阅读。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方案时,为了引导教师关注提问设计的质量,尝试有意控制预设提问的数量。

这个要求一经提出,老师们就陷入了矛盾之中,因为习惯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立刻有老师指出,这个要求肯定做不到。为什么老师们会拒绝接受这个要求呢?其原因在于:老师们认为阅读强调的是每个孩子的内心感受,但是集体教学活动必须通过充分的分享交流才能完成经验的梳理和提升。处于学前阶段的孩子其思维的逻辑性和表述的条理性往往都不够强,所以教师不得不通过更多的预设提问来引导孩子寻着线索慢慢走向共识。另外,随着幼儿年龄增长,他们阅读的绘本往往篇幅较长,内容情节较复杂,需要交流的话题比较多,预设的提问也会相应增多。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不禁思考,帮助孩子寻找线索只能通过提问来实现吗?经过交流讨论,我们发现引导幼儿寻找阅读线索,不是只有提问这一种方式。

方法一:在大班阅读活动中,可以尝试运用图符、线索图等来帮助孩子理清线索,引导孩子发现事物间的联系。

方法二:在阅读活动中,要特别关注提问后的“等待时间”,让孩子能在接受一个提问后有充足的时间去理解问题,并有充足的时间到书里去寻找答案。

方法三:有的问题可能会引发孩子们许多不同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往往会引发同伴间的很多质疑,难以在短时间内达成共识。不妨为孩子们提供一段结伴讨论的时间,让他们在小组交流中先达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来交流分享。这样可以让孩子们不会出现思考上的“南辕北辙”。

方法四:有的绘本篇幅较长,情节复杂,应该选用分段阅读的方式,减少孩子阅读理解上的困难,使孩子在理清了一部分线索后,再继续之后的阅读交流。

方法五:教师在回应不同幼儿时,所运用的策略,如赞扬、追问等,也能非常有效地引发孩子间的共鸣,使得他们在短时间内理解该绘本。

换种思路,众多方法应运而生。要使阅读成为孩子的最爱,我们必须学会用最少的提问来引导幼儿交流最丰富的内心感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集体阅读活动的价值。

05 如何在“趣”中实现早期“悦读”的选材

海贝幼儿园 孙丽芬

绘本,是一种以简练、生动有趣的语言和精致优美、引人入胜的画面组合而成的儿童文学作品。如今,绘本阅读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正走进课堂。在绘本阅读的切身体验中,也引发了我们对绘本阅读教学的一系列思考,激发了我们对绘本阅读教学的研究和学习热情。“趣”无论在幼儿学习的任何阶段都是需要首要考虑的一个原则。怎么样让幼儿在绘本中读出“趣”来?有趣的选材是让幼儿爱上早期阅读的第一步。一、幽默夸张的“趣点”和熟悉的题材多能打动幼儿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洛姆·布鲁纳这样阐述阅读指导,“一开始,教师得先为儿童读故事,慢慢地,用比较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整个作品。”戏剧化的方式即幽默夸张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更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地利用绘本本身所含有的幽默有趣的元素,用生动、夸张的手法来呈现故事,则幽默的更易懂、生动的更直观,在绘本的基础上用动作、神态、多媒体等辅助语言来“演”故事。从有趣的绘本情节出发,激发幼儿打开绘本一探究竟,幼儿的动机也从单纯对了解绘本的好奇心升华成为对阅读绘本的热情,使“阅读绘本”过渡到“悦读绘本”。

例如绘本《小猪变形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本哲学书。只是借了绘本的形式,所以变得特别轻松幽默!选择这个绘本的老师一定是被绘本中可爱且极具人的特点的动物的各种夸张表现所吸引。比如,小猪给自己画斑马纹时,不但刷子是斑马纹的,连颜料本身也是斑马纹的!更为夸张的是,它一路走还一路用尾巴吊着刷子。这种幽默滑稽的小细节随处可见,使整个故事读来荒诞又充满童趣!在这样的绘本阅读中,老师本身要是能采用夸张幽默的语言来演绎小猪的所作所为,那孩子们便会开怀大笑、兴趣高涨,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悟主题。

又如绘本《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封面上有一头大大的霸王龙。恐龙是很多孩子的最爱,书还没开始读呢,“关于恐龙的故事”自然已经吸引了大多数幼儿的眼球。有了“趣”的素材、“趣”的话题,孩子自然跟着来。特别是有的孩子刚开始可能不喜欢阅读,但他总有自己喜欢的事物或活动,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把孩子对其他事物或活动的兴趣转移到阅读中来。二、注意文化差异,“趣点”应贴近中国孩子的经验范围

在大量的绘本中,很多都是国外作家的绘本,其中不乏幽默夸张的元素,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元素并不符合中国孩子的经验范围,教师在选择这类绘本时要有所筛选。幼儿最感兴趣的是与自己的真实生活或想象世界密切相关的人、事、物。如果故事中讲的就是幼儿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或是他们经常喜欢想象的情形,幼儿就容易理解、产生共鸣,也更愿意去阅读。反之如果绘本中的语言过于平淡,情节没有起伏,结尾毫无意外,这样的故事也很难引起幼儿兴趣。只有能够反映幼儿情趣、爱憎、充满想象力的“趣点”才最能打动幼儿。所以,我们还是要选择贴近我国幼儿生活,且易于大多数幼儿理解的阅读材料,只有适宜的“趣点”才能使幼儿把阅读活动和愉悦的情绪体验联系在一起。

比如,德国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的《父与子》系列漫画。其中,幽默诙谐的画面,虽寥寥几笔,却给读者带来了许多快乐和思考的空间。但是,教师在选择的时候却要注意其中的“趣点”是不是孩子所能够接受的。例如《父与子》中,父子骑马、溜冰、量身高等画面简单易懂,“趣点”符合孩子的经验,孩子在读完几幅连贯的画面以后真的会捧腹大笑。但是,有些内容却并不符合中国孩子的生活经验,那就很难引起共鸣了。

只有在选材时选择有趣的教材、合适的趣点才能在阅读过程中真正体验有趣、夸张、幽默,从而使幼儿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并爱上阅读,使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使之终身受益。

06 如何在“趣”中实现早期“悦读”的设计与执教

海贝幼儿园 孙丽芬

有了既有趣又合适的绘本后,如何使绘本中的“趣点”让幼儿也能感同身受,这就需要教师的执教艺术了。一、“趣”提问

一个智慧的教师善于把绘本中的内容与幼儿心理上的求知欲、好奇心、探究欲联系起来,善于运用问题来营造一定的悬念,激发幼儿思考和读下去的愿望。

例如,《一颗超级顽固的大牙》中的小女孩塔碧莎为了让自己嘴里松动的牙齿掉下来,可以说是用尽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最后牙齿掉了吗?又是怎么掉的呢?这类有趣的提问吊足了孩子们的胃口,让他们有迫不及待地阅读书中的有关章节的愿望,并为塔碧莎在故事中能想出这么多有趣、富有创意的办法而拍手叫好!让孩子觉得“原来换牙的过程这么好玩”。

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没有提问直接让幼儿阅读,幼儿在绘本中仅仅了解了一件事情,但是有了教师的执教,情况马上就不一样了。先引出故事的开始,却不介绍故事的发展,通过教师抛出的问题让孩子心里的疑问变大,然后再去阅读,幼儿的阅读过程就会变得更有目的,效果也会更好!二、“趣”体验

对孩子来说,阅读并非成人意义上的看、理解的思维过程,它更像一种游戏、一次体验。因此,在让幼儿手拿书本翻阅时,从幼儿的特点出发,把过程游戏化,在过程中体验。阅读的过程既是一个游戏过程,也是一次体验过程。孩子是寻宝者,而书中的角色和剧情就是宝藏。

如“嘟嘟熊”系列故事中《你好》:“嘟嘟熊与很多小伙伴打招呼,咦?后来的小动物怎么只露出了一部分的身体呢?”幼儿根据这一部分的身体特征来辨别嘟嘟熊到底遇到了谁?和谁打招呼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关注图书,积极思考,自己翻书,寻求答案。小班常见的翻翻书和布布书都是如此。

此外,在阅读活动过程中,为幼儿创造多种活动情境或条件(提供表演的头饰、道具、绘画的纸笔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材料表演故事片段或者画出自己的想法。例如:《猪先生去野餐》中猪先生想方设法地装扮自己到最后弄巧成拙的情节,教师哪怕再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课件也不及幼儿亲自扮演来得直击笑点。又如绘本《米歇尔,一只倒霉的羊》,米歇尔的种种状况看似倒霉却每次化险为夷的故事,让大班的孩子哄堂大笑,主动猜测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还主动用绘画的形式设想可能的情节,分享时也无不充满了愉悦。孩子的兴趣被激发了,体验到了阅读的趣味。三、“趣”感悟

只有自己感悟得来的东西才是记忆最深刻的。绘本简单明了的文字、诙谐有趣的图画、明亮艳丽的色彩对于儿童心灵本身就是一种震撼。这种震撼连同各种精致的画面所流露出的情感、所表达的寓意,只有通过幼儿的眼睛、幼儿的思考、幼儿的创造才能真正内化为幼儿内心感受到的美。因此,教师的阅读并不能完全代替幼儿自身的感受、感悟。

如绘本《狐狸爸爸鸭儿子》,狐狸从一开始纠结于吃鸭肉还是吃鸭蛋到努力保护蛋不受伤最后照顾鸭儿子的故事中,孩子从笑——感动——笑,这是笑中有泪、破涕为笑的过程,诙谐有趣却敲击心灵。从孩子的经验出发,把握绘本本身的节奏。执教过程中,教师与孩子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悟。

教师指导孩子阅读的过程,其实更像是在分享一颗快乐种子的过程。准备趣的土壤、情的雨露、爱的阳光,当种子种进心灵时候我们收获的注定是满满的爱。许许多多的爱铸成了孩子的精神空间与心灵家园。

爱阅读的孩子是幸福的,爱阅读的孩子是快乐的!

来吧!现在翻开绘本,让我们和孩子们共同享受绘本的精彩,让我们手牵手,“趣”阅读,“悦读”去!

07 如何在绘本教学活动中进行智慧回应——以大班为例

嘉定区实验幼儿园 黄婷

经过两年的阅读培养,大班幼儿的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活动中表现得更独立自主,观察、思考和表达也更有个性。教师在绘本教学活动中该如何把握大班幼儿的阅读特点,更有效地凸显以阅读为前提的回应机制呢?总结实践探索中的经验,教师应在大班幼儿绘本教学活动中做到智慧回应,其策略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潜移默化概括式

大班幼儿对画面的观察更为仔细,语言的表达渐趋于流畅,但是他们却缺乏将零散的信息进行概括表达的意识。此时,教师应在活动中示范如何使用精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回应,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幼儿的词汇,提升其概括能力。

例如:在《收集东,收集西》的活动中,孩子们将乌鸦收集的东西逐一进行讲述,此时教师有意识地使用了“奇怪”一词进行概括和示范,幼儿一下子就能明白原来只要用一个词语就能把话说清楚。举一反三,在说到妈妈喜欢收集些什么时,幼儿就会回答:“妈妈收集的都是我们小时候用过的东西。”二、欲擒故纵启发式

大班幼儿求知欲强,思维更趋独立,在活动中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教师虽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但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方法更利于幼儿的终身发展。在幼儿已有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只要正确把握大班幼儿的阅读特点,并不直接揭晓答案,而是鼓励幼儿抽丝剥茧,以启发的方式和幼儿共鸣,让幼儿在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享受阅读带来的惊喜。

例如:在《第五个》的活动中,幼儿对故事开始部分小甲虫推开门产生质疑,于是教师回应:“到底是谁打开这扇门,里面又是什么地方?”通过欲擒故纵启发式的回应既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又促使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往下看。看到故事最后出现和蔼可亲的医生爷爷时,答案就浮出水面了。三、思维碰撞调动式

大班幼儿阅读的个性更趋于明显,在表达想法的同时也会与同伴的思维发生碰撞,出现意见分歧。此时,教师就是润滑剂,若话题是围绕目标开展,则应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思维,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让幼儿的思维在碰撞中激发出璀璨的火花。

例如:在《小房子》的活动中,说到小房子的陈旧与周围城市化发展的矛盾时,教师提出是否要将小房子拆掉?孩子们纷纷跃跃欲试,想要表达自己的意见。基于大班幼儿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及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师马上调整教学策略,开展了一场小型辩论会。这个话题激起幼儿讨论的千层浪花,“同意拆掉”和“同意保留”的具体理由如下表。四、精准表达提升式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孩子进入大班后语言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过渡到小学阶段的学习,受益终身。大班幼儿虽然认知和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时常也会用词不当,或者得出错误的结论,教师应该以科学、规范的语言针对幼儿的应答进行回应提升,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思考、整理和提升自己的经验。

例如:在《棒棒天使》的活动中,幼儿用高低不同来形容棒棒和胖胖的高矮不同。于是,教师及时说明在形容人个子的时候要说高和矮。又如:在《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的活动中,幼儿知道霸王龙很凶猛,喜欢吃肉,教师适时使用了一个科学名词“食肉动物”以提升幼儿对霸王龙的认知经验。五、聚焦话题回拉式

在活动中,通常我们会碰到有的幼儿一个问题还没说完,就急于表达与当前问题无关的话题的情况。此时,教师往往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回应,有时甚至打断幼儿,将其拉回到当前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教师尊重幼儿,幼儿进行的话题虽不是当前讨论的,却是与教学活动有关的,不妨满足幼儿当前的需要,之后再把上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加以完善。在这样的回应中,教师既给了幼儿表达的机会,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同时又婉转地提醒幼儿听清楚当前我们讨论的话题,逐步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学习聚焦话题讨论,为入小学做准备。

例如:在《收集东,收集西》自主阅读后的交流环节,说到妈妈喜欢的东西时,有个孩子直接提到了弟弟喜欢收集的东西,此时教师还是让孩子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说清楚并进行小结,因为活动中也有说弟弟喜欢收集的环节,之后通过“可爱的弟弟最喜欢的妈妈喜欢收集什么呢?为什么妈妈要收集这些东西呢?”将话题又拉回到原点。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潜移默化概括式、欲擒故纵启发式、思维碰撞调动式、精准表达提升式、聚焦话题回拉式等五种回应策略恰恰是大班绘本教学实践中对这一要求的有益探索。只有深入地关注和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及认知需要,教师才能有的放矢、恰到好处地做好回应,让活动更精彩。

08 如何抓住集体阅读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关键点

浦南幼儿园 祝晓隽

在集体阅读活动中,师幼互动是教师们极为关注的话题,因为每个孩子对于同一个文学作品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如何在相对集中的讨论中,实现幼儿个性化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老师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之一。今天,就让我们来说说集体阅读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关键点吧!一、智慧地运用材料,解决幼儿可能遇到的阅读困难

在集体阅读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常常会预见到一些孩子们必定会碰到的阅读困难。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利用自制材料来给予幼儿隐性的支持与帮助,从而减少集体活动中无效或低效的师幼互动。例如:小班集体阅读活动中,我们也会尝试运用小图书,让每个孩子翻阅小图书其实对于小班孩子而言是个很大的挑战。由于每个孩子的阅读经验不同,所以他们翻书的方法和翻书的节奏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而在集体活动中,如果教师用了大量时间解决孩子们翻书出现的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幼儿活动的有效性,更会严重破坏文学作品本身的完整性和生动性。为此,我们通过尝试,发现可以在提供给小班孩子阅读的小图书上“下点功夫”。

活动前,我们在每本小图书的右侧页码处贴上了拇指盖大小的小手印,且每一页上所用的小手印颜色也有所区别,重点理解图片选用了三原色,以便幼儿之后分享交流时便于表述和寻找;活动中,当幼儿准备翻阅图书前,老师就会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小手印标志,然后用一句简单的介绍帮助幼儿了解翻书的方法——“捏住书宝宝的小手轻轻地翻”;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孩子都能在情景中,带着情感认真仔细地翻书,大大减少了集体阅读活动中不必要的纠结。二、强调画面的观察,鼓励幼儿自己寻找并发现答案

阅读活动的原则是“手不离书,眼不离图”。所以在集体阅读活动中,教师必须意识到,任何问题出现时,首先应该引导幼儿回归绘本的画面,让幼儿通过阅读画面,自己寻找并发现问题的答案,这样也能真正发挥师幼互动的高效能。

例如:在集体阅读活动《每一步,可比可》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讲述到小熊迷路的情节时,很多孩子纷纷提出了帮助小熊的办法。有的说“可以打电话给妈妈”,有的说“可以找警察叔叔帮忙”,还有的说“可以看看地图找到家”。尽管这些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不错的主意,可是在绘本故事中,这些方法却是难以实现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不急不躁,没有着急否定孩子的答案,而是引导幼儿看看画面,想想在偌大的空旷森林中,这些方法哪个才能行得通,带着问题孩子们又一次耐心地阅读起绘本中的相关画面。通过观察,他们自己找到答案,明白了方法的可行性问题。此时,教师成功地推进了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样的师幼互动才是直接影响到幼儿阅读能力发展的有效互动。三、重视提问后的“等待时间”,支持幼儿的深入思考

阅读,作为一种挑战幼儿综合能力的活动,需要幼儿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语言思维能力。由于年龄小的孩子无法借助绘本中的文字来理解故事,所以阅读理解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较成人来得更大。因此,在集体阅读活动中,教师应该特别重视提问后的“等待时间”,真正支持幼儿的深入思考。

所谓“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直至邀请第一个孩子回答问题中间的这段时间,我们往往会忽略对这段时间的把握,常常是一提出问题就立刻请孩子回答。长期以往,孩子不仅无法养成仔细思考问题的习惯,而且一些相对谨慎的孩子就会逐渐放弃表达的机会,成为集体活动中的“听众”。这对于孩子们的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集体阅读活动中,教师应该特别关注一下重点、难点问题后的等待时间,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自然地给予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

例如:在绘本阅读《七只瞎老鼠》的活动实施中有两个难点问题,老师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提供了孩子合适的等待时间。第一次在了解了大量信息后,让孩子们猜测究竟七只瞎老鼠遇到的是什么动物时,老师用了生动的描述,带着孩子们按序回忆了所有信息,并鼓励孩子们模拟瞎老鼠“边摸边听”,之后再提出问题,孩子们很快猜出了答案。第二次在进行互相竞猜的游戏时,老师又鼓励幼儿分组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之后再进行游戏,孩子们通过自由讨论更好地确定了各自需要表述的信息,并有了足够时间的表述练习,待到游戏时就显得胸有成竹了。

可见,重视“等待时间”会为师幼互动建立良好的心理基础和必要准备,使得幼儿不会手足无措,而教师也能应对自如了。四、巧妙地运用追问,推进幼儿的理解与表达

在集体阅读活动中,提问与回答往往是主要的互动形式之一,而师幼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的预设与幼儿的生成常常存在一定的差异。面对这样的情况,执教教师通常会用追问的方式来引发幼儿生成后的进一步讨论,以实现集体参与、共同讨论的目的。那么,如何合理运用追问,来推进幼儿阅读能力及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呢?通常情况下,针对小班幼儿我们并不建议频繁地运用追问,因为孩子年龄小,面对教师的追问,有时会显得慌乱紧张,反而影响他们的阅读表达兴趣;针对中班幼儿,我们可以在一些从观察到猜测的问题上采用追问的方式,层层推进,严格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孩子步步深入思考。运用追问时,教师应尽量将面向一个幼儿的问题推向全体幼儿,借助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难点问题。进入大班后,我们则可以大胆尝试针对一个幼儿的回答提出追问,挑战幼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鼓励幼儿将内心的想法完整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能更好地引发大班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他们能大胆地想、大胆地说了。

例如:在大班阅读活动《花娘谷》进行时,孩子们看到扉页上花娘谷的房子,立刻自言自语地交流起来,“这是古时候的故事吗?里面的房子都是很老的老房子啊?”听到了孩子们的议论,教师没有急于重复孩子的讲述,也没有草草结束对扉页的阅读,而是机智地追问道:“奇怪,你们是怎么看出来这个故事是古时候的故事呢,画面上的房子究竟和现在的房子有什么不一样呢?”问题一经提出,孩子们立刻活跃起来,他们将画面中的细节一一讲述了出来,而这些细节成功地引导孩子进入了故事所描述的时代背景,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也有效地建立起了阅读的氛围。这样的互动一举多得,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当然,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互动能力,除了牢记以上四个关键点,还应加强日常的自我锻炼。多多观察记录每个幼儿的行为,用心聆听他们的声音,勤于记录平常时刻中与孩子相处的故事,这些都能很好地帮助我们掌握丰富的互动策略,最终成为一个能真正了解孩子并支持孩子发展的合格教师。

体验阅读 教案篇

小班

活动1-1 小玻上幼儿园

明日之星幼儿园 詹卓妍

设计思路“小玻上幼儿园”活动表现的是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故事中的小玻由妈妈陪着来到幼儿园,见着老师打招呼,和朋友们一起玩游戏、学本领、吃午饭、睡午觉,还在操场上玩,这些画面很好地表现了幼儿的现实生活。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能让他们感受幼儿园生活的快乐,获得愉悦的情感,稳定情绪并学会礼貌用语。

活动采用大图书阅读的方式。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大图书阅读能够直观地让幼儿感受到阅读的概念。比如图书是一页一页有顺序地翻;图书上的画面可以用话说出来;可以告诉我们一个故事等。所以,其中有几幅画面是老师一页一页连续翻给孩子看,然后再一页一页地说说画面的内容。过程中还穿插了唱歌、跷跷板等肢体的体验,让幼儿在动静交替中感受阅读的快乐。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观察小玻上幼儿园的有趣故事画面,感受上幼儿园的快乐。

2.愿意学说故事中的简单对话。

活动准备

大图书《小玻上幼儿园》、小狗玩具、音乐《我爱我的幼儿园》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1.(出示小狗玩具)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新朋友,看看是谁啊?他的名字叫小玻。(引导幼儿和小玻打招呼)

2.(出示第一幅画)

——小玻长大了和我们一样也要上幼儿园了,今天是小玻第一天上幼儿园,小玻可高兴啦,瞧他是怎么上幼儿园的?

小结

小玻要上幼儿园了,瞧,小玻带上心爱的小书包和妈妈一起高高兴兴地向幼儿园走去。

二、阅读理解,体验小玻的快乐经历

过渡语:不一会,幼儿园到了。

1.(出示第二幅画)

——看,是谁在教室门口迎接小玻啊?(和老师、朋友打招呼)

——熊老师打开了门,还有好多朋友呢,看看他们是谁?(引导伙伴们相互问好)

过渡:幼儿园真开心,有这么多的朋友啊!幼儿园还会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2.(连续看第三、四、五、六幅画)

——你看到幼儿园里有什么快乐的事?(幼儿随意说说)

3.一起看书、搭积木(出示第三幅画)

——幼儿园真快乐,小玻和朋友们在干什么?

——你在幼儿园会和好朋友做什么?

小结

在幼儿园和好朋友在一起真快乐。

4.一起学本领(出示第四幅图)

——叮叮咚咚,美妙的琴声传来了。看,朋友们和熊老师一起快乐地唱歌呢。咦,谁不见啦?

——原来小玻不会唱歌躲起来了。不会唱歌有关系吗?

——我们请小玻一起唱吧。(师幼一起唱《我爱我的幼儿园》)

小结

在幼儿园里和朋友一起学本领真快乐。

5.欢乐聚餐会(出示第五幅画)

——咕噜噜,咕噜噜,是什么声音啊?肚子饿了,该吃午饭啦。熊老师为小动物们准备了好吃的东西,看,是什么啊?我们一起帮熊老师来分食物吧。(学说:××,请你吃……)

6.快乐做游戏(出示第六幅画)

——吃饱了,有点困了,我们休息一下做个美美的梦。哦,睡醒了。

——看朋友们在玩什么啊?跷跷板怎么玩的啊?我们一起来试试。(蹲下去,翘上来,一上一下,真好玩。)

7.放学了(出示第七幅画)

——时间真快啊,放学了,妈妈来接小玻了。

——熊老师对小玻说:“小玻,再见。”

——小玻有礼貌地说:“熊老师,再见。”(引导幼儿和熊老师说再见)

小结

小玻第一天上幼儿园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和朋友一起玩积木、学本领、吃美味的食物、一起做游戏,真快乐。

三、完整欣赏

教学解析

初入园的小班幼儿,还未具有阅读能力,比如不会翻书、不会观察、不会表述等。“小玻上幼儿园”作为幼儿入园后的第一次阅读活动,我们在活动设计中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实际能力。

1.动态和静态相结合

阅读是一个静态的过程,但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意注意时间很短,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融入些动态的元素。比如,见到熊老师,可以带着幼儿和熊老师打招呼“熊老师好!”;回家的时候和熊老师说“再见”;在操场上,小朋友一起滑滑梯、跷跷板,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一起玩一玩,“蹲下去,翘上来,一上一下,真好玩”,一起体验跷跷板的快乐。这些动态的体验可以让幼儿进入故事情景中,适时地提高幼儿积极性,使其感受到阅读活动的愉悦感。

2.音乐与画面相结合

阅读中加入了音乐元素而且运用得很巧妙。先用很生动的歌曲,让幼儿知道要和老师一起学本领了,很自然。但是放了一半音乐就停止了,这里就有一个情绪的转折,然后用很疑惑的语气问谁不见了,自然而然地带着孩子进入故事情境。在起床这个环节也运用了很动听的音乐,恰到好处。巧妙地运用音乐,让幼儿不仅阅读了丰富有趣的画面,更通过音乐让幼儿更好地融入到故事中。

3.单幅和多幅相结合

小班幼儿是以单幅画面的观察为主的,但是在这个活动中加入了连续多幅画面的阅读。连续画面的阅读是为了让孩子感知要一页页地看画面,并不需要幼儿说出来,所以连续阅读时老师不需要用语言,可以用手指点一下需要关注的细节,让孩子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在经过连续阅读让幼儿感知后,幼儿能够回忆出多少就多少,幼儿说到哪一幅就把这幅画找出来即可,让幼儿感知到画面内容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也就是感知语言和画面的对应。之后再进入单幅的阅读,这时候就要细细阅读了。

附故事

小玻上幼儿园

小玻要上幼儿园了。今天,小玻背上心爱的小书包,和妈妈高高兴兴地向幼儿园走去!

不一会儿,幼儿园到了。瞧!熊老师已经等在门口迎接小玻了,笑眯眯地对小玻说:“小玻,早上好!”小玻轻轻放下书包,有礼貌地对熊老师说:“熊老师,早上好!”哇,幼儿园里朋友真多啊!原来小伙伴早就来啦!

幼儿园里真开心,小玻和好朋友们一起看书、搭积木,玩得可高兴啦!

听,叮叮咚咚,好听的琴声传来了,原来熊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唱歌呢。咦?少了谁?原来,小玻躲在桌子底下呢,他小声地说:“我不会唱歌。”大家安慰他:“没关系,我们一起学吧!”小玻在朋友们的鼓励下高高兴兴地学唱歌呢!

吃午餐的时间到了,哇!好吃的东西真多,有小鱼、肉骨头、松果,还有好吃的胡萝卜!大家都吃得饱饱的。吃过午餐,该休息了,小伙伴们一起睡了一个美美的午觉。

起床后,熊老师带着大家到外面玩,滑滑梯、跷跷板真好玩,大家玩得乐呵呵!

很快,就到了放学的时间,妈妈来接小玻了。小玻有礼貌地对熊老师说:“熊老师,再见!”熊老师笑眯眯地说:“小玻,再见!明天早点来哦!”小玻笑着说:“好啰!”说完高高兴兴地回家了。活动1-2 老鼠妈妈的礼物

翔殷幼稚园 杜丽萍

设计思路

本教案中运用到的绘本书名为《老鼠阿姨的礼物》,它是一本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小班年龄阶段阅读的绘本。整个故事以“送的礼物是什么?”为故事线索,深深吸引着幼儿,在谜底揭晓前不断激发着小班幼儿的好奇心。故事中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动物朋友为主角,贴近幼儿的经验:兔子的长耳朵、小猪的大鼻子、青蛙的阔嘴巴以及松鼠的灵巧小手,暗示着它们能用各自的本领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充分挖掘了绘本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并把活动目标定位在“理解小动物用各种感官猜测礼物的情节,体验故事的趣味性。”通过运用多媒体,以故事作为教学情境,将送礼物的故事引出来,现场充满新奇感和期待感,幼儿始终期盼着活动继续进行,并能随着故事情节进一步明确五官和手的功用。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理解小动物用各种感官猜测礼物的情节,体验故事的趣味性。

2.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课件PPT、礼物盒、糖果

三、体验感受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提问:听,这是什么声音啊?

小结

嗯,是呀,这是新年的歌声。它告诉我们新的一年马上就要到来啦!

2.提问:瞧瞧,谁也来啦?

小结

鼠妈妈是来给大家送礼物的。

二、观察画面、理解故事

1.老鼠妈妈今天要送礼物了,几个礼物盒子呀?会把礼物送给谁呢?

2.观察局部特征,引导幼儿大胆猜测(兔子、小猪、青蛙、松鼠)。

3.讲述故事:老鼠妈妈拿了四份礼物,它要送给小动物们。小兔、小猪、小青蛙、小松鼠高高兴兴地跑过去说:“老鼠妈妈,我要你的礼物。”老鼠妈妈说:“好的,一人一个真正好。”礼物是什么呢?老鼠妈妈说:“今天我要把礼物送给聪明的小动物,你们不能用眼睛看哦。”

4.观察图片,看看小动物用了什么办法。模仿小动物的方法来猜猜礼物盒中放了什么礼物。

5.继续讲述故事:小动物们对老鼠妈妈说:“老鼠妈妈,谢谢你!”老鼠妈妈笑着说:“不用谢。”

1.老鼠妈妈也为我们准备了礼物,你有什么好办法来猜呢?(个别幼儿)

2.游戏《拆礼物》

鼓励幼儿通过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的办法猜猜盒子里到底藏的是什么。

教学解析

绘本原名是《老鼠阿姨的礼物》,活动中将“阿姨”改名为“妈妈”,是因为“妈妈”二字更能让孩子感觉到生活化,更亲切,更贴近幼儿。另外,教师以“老鼠妈妈送礼物”直入活动主题,因为收礼物是孩子最为高兴的事情,孩子的期待、惊喜、享受都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来。

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将绘本拍摄下来,并做成动画效果,充分调动幼儿的多感官参与。运用课件辅助教学,对活跃教学氛围、帮助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灵活性是很有帮助的。

故事里的四个动物“兔子、小猪、青蛙和松鼠”,它们分别用了不同的方法猜测礼盒里的礼物。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了不同的方法让四个小动物出现,有听声音猜一猜的“呼噜呼噜的猪声、呱呱呱的青蛙叫声”,有看局部猜一猜的“小兔的长耳朵、松鼠的大尾巴”。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有效地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倾听及回顾已有经验,辨认动物,在观察的过程中,幼儿的观察能力有了提高,对五官、手的外部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此外,故事中,“兔子的长耳朵、小猪的大鼻子、青蛙的大嘴巴以及松鼠的小手”,都在暗示它们在用各自的本领解决问题。幼儿听着简单的故事,理解身体各部位的作用,以五种感知觉为基础进行猜测,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逻辑思维及创造力的发展。

最后环节,老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了礼物,为每个幼儿提供操作探索的机会,将故事情节迁移到幼儿的亲身体验上。幼儿在真实的情境操作中,对自己的五官和手产生积极正面的认知,猜测正确也能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附故事

老鼠阿姨的礼物“孩子们,快点过来吧!”

小动物们一个个,都拿到了礼物。

老鼠阿姨送的礼物。

是什么,是什么?“猜猜会是什么礼物呢?”

小兔子支着耳朵听声音……

小猪哼哧哼哧用鼻子闻闻气味……

小松鼠小心地用手摸了摸……

小青蛙放到嘴里尝了尝……

老鼠阿姨送的礼物,是什么,什么呢?

是,糖果哦!“老鼠阿姨,谢谢您!”活动1-3 排好队,一个接一个

绿川幼儿园 薛冰

设计思路

孩子还在家里的时候,好吃的“是我的”,玩具“是我的”,几乎没有要和别人轮流的意识。小班孩子初入幼儿园,面对的就是集体生活的规则:轮流、排队、一起玩等,而不遵守规则的结果往往是孩子不能接受的糟糕事。因此,我选择了图书《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希望通过阅读这样的图书,将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引入孩子们的生活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