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9 23:07:18

点击下载

作者:矢野香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会说话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会说话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试读:

前言

入职公司的三年是近来的风险企业经营者从进入公司到独立创业所需的时间。

也就是说,进入公司后,他们在三年之内便得到了上司及客户的信任,并成功独立。

十年磨一剑的观念已经过时。也可以说,公司里的就职经验,就是得到信任并独立创业前的一步棋。

这种现象,并非仅限于创业,在公司内打拼也同样如此。

如今,尽管所需时间因职场不同而有异,但快的话,进入公司后三年之内,彼此间便会拉开很大的差距,未来之路已分。

所谓社会人士,第一步,就是进入公司这一“组织”。

而所谓“组织”,就是获得他人评价的地方。只有得到组织好评与认可的人,才会在公司里出人头地,或独立创业,迈向成功。

我的专业领域是心理学中的他人认知。作为国立大学的一名老师,一直在研究不同的说话及交流方式会让对方作出怎样的评价。

换句话说,就是“提高他人对自己评价的专家”。

这几年,经常有公司邀请我为新员工做培训。但因为之前专门从事总经理等领导层培训,我就拒绝了。可对方说,“只针对预备役领导进行特别培训”,于是,答应下来的就越来越多了。所以现在,为培养出未来的领导层,我也在从事针对新员工的培训。

在培训中接触的未来总经理们,不分男女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全是刚进公司便受到了上司及前辈的喜爱。从进公司第一年起,便让他们一起出席重要会议,带他们到其他公司拜访等。他们从一开始便得到了周围领导层的认可和喜欢,被领导层记住,另眼相待。结果就是他们的自身价值得到认可,得以做自己想做的工作,工作中也充满活力。

也就是说,他们从一开始就不同,而非经年累月,一点一点地慢慢积累信任。

这种不同,到底在哪里呢?

不同,就在他们的言谈举止里。在他们身上,无不具备被领导信任的“严谨得体”。

组织对一名新员工的评价标准就是其交流能力。其中,“照顾对方感受”“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又是言谈的三大基础。

也就是说,要得到组织认可,拥有此三项能力,具有“严谨得体”的言谈魅力非常重要。

我的偏差值只有四十多,毕业于一所地方女子大学,没有耀眼的学历,所以从找工作开始,就一直以“严谨得体”武装自己。结果被NHK录用了,并且,从工作第一年开始,就被安排做新闻主播的工作。现在主要针对以国会议员为代表的政治家、上市企业干部、企业经营者等领导层,从事交流方面的指导。

正因这样的自身经历我才认为,即便对自身能力没有信心,但只要说话时紧紧抓住“严谨得体”,就能得到周围的好评和认可。

而只要不断得到好评,那无须多久,就会一点点地具备真正的自信。“严谨得体”的言谈,是获取信任的武器。“严谨得体”的言谈,是保护你的铠甲。

以“严谨得体”的言谈为武器在社会中奋斗的战士,才是真正的社会人士。

从进公司第一年起,怎样做,周围才会认为你为人“严谨得体”,是一位“有能力的员工”?本书对交流方式的介绍紧扣这一最基本的要点,虽然对已经掌握的人士来说都很简单,但若进公司三年仍未具备,就是有些“难堪”的基本知识了。

周围人的信任,不需要你取得多么巨大的成功,而是要避免一切小小的失败,不断积累。不是去进攻,而是用“严谨得体”这副铠甲来守护。

而最终,你将获得周围人们的绝对好评。如果你进公司还在三年之内,那就依然还有机会。这本书,将帮你“刷新”人生,即所谓“作为社会人士,闪亮登场”……以“告诉您一个好消息”“告诉您一个坏消息”开场

商务谈话,特别是向上司做报告,切忌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用于构建故事,以达到让听者心里捏把汗或大吃一惊的效果。学生时代喜欢的说话方式,或许是能在聚会、联谊等活动中活跃气氛,整个交流的过程起承转合,话到最后有噱头,可能还会时不时抖个包袱。但在商务交流中,这样会显得磨蹭、啰唆,太浪费时间。商务交流的重点在于,先说结论。

先说结论时,有一点需加倍注意。即该结论是好事还是坏事,要先亮出来。比如,一到上司面前就说,“有个好消息要向您报告”,或者相反“有个坏消息要告诉您”。即先说明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为什么呢?因为听的人马上就能知道,是安心听下去就好,还是应严肃对待。

这就是播音员在播报新闻。新闻播报一上来就开宗明义,“令人开心的好消息来了!”或是“这样下去,形势严峻,难有进展”,之后再播报新闻内容。向上司汇报工作也是一样的。

依报告流程,可分为三大部分:结论、本论与结语。

并且,报告要在1分钟内结束。最初15秒说结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剩下的45秒报告详情。报告花1分钟左右结束后,就回答对方提问。细节内容,在回答提问时补充即可。

下面,就以具有实战性的例子向大家介绍。务请参考。以下为1分钟报告例文。

最初的15秒,报告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有个坏消息向您报告。

上周,我们负责的案件,接到了A公司投诉。

但最终,A公司也表示了理解。

接下来,向您报告详细情况,可以吗?”

剩下的45秒报告详情“投诉与A公司的〇〇案件有关。上周二,是负责人田中先生接的电话。为处理此事,当天我便前往A公司,进行了△△。最终,A公司也表示了理解。我考虑,这次纠纷的原因之一,会不会是■■。目前,正在拟定日后对策。”

如果一开始就讲详情,啰啰唆唆3到5分钟,听报告的人就会不耐烦。报告要简洁,控制在1分钟之内。一开始就要明确说,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好好说话的规则先说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电子邮件用于“彩排”和提前通知

业务中遇到困惑或棘手之事,要找上司或前辈商讨时,可以先用电子邮件预先告知对方。

比如,“想就此事跟您商讨,能拨冗一见吗?”事先就商讨内容发一封电子邮件。并且,见面时要开门见山:“就邮件中所写一事,想跟您谈一谈。”

事先发邮件,是为给对方思考时间。如果见面之后突然说“有事相商”,上司可能也无法马上回答。

比如,如果是人事问题或法律性问题,要让对方当场回答,可能会有困难。

即便当时说:“好吧。我调查一下吧。”但对方也有日常工作要处理,可能会忘记或延后处理。

有事商讨,只要棋先一着发封邮件,就能让对方作好回答的准备。如此,之后的正式商讨也就顺利了。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迟到,绝不能用电子邮件通知了事,而是要用电话郑重告知对方。

因为就交流方式而言,电子邮件是单向的,也无法确保对方会回应。也就是说,如果迟到了用电子邮件联系,那上司想生气都找不到对象。进一步而言,可以说这就是一种暴力。

事情难以启齿,才更不能用邮件,而是要郑重地电话相告。

电子邮件用于“彩排”和提前通知。会面才是“正式演出”。“想就此事找您商讨,能否拨冗一见?”邮件询问之后,正式商讨是面对面进行。

最终,双方见面,在能看到对方感情的情况下商讨,并作出判断。这一点非常重要。好好说话的规则最终要面对面进行交谈!“请问……”会让人感知到你的热情

因事求教时,第一句话非常重要。“不好意思,打扰一下。您现在有时间吗?有点事想向您请教……”

有的人,就是这样小心翼翼开场的。可对方正在忙工作而被打断,开场白一长,自然会不耐烦。“什么事?快点说。”

所以,搭话第一句就开门见山,“请问……”更能带来好感。

开场白长的人,喜欢用“呃……”。

比如,“有件事想问您。呃……这会儿可以吗?”“呃……”的使用,会让要说的话啰唆、冗长,不推荐使用。反而是“请问,这儿该怎么处理?”问得言简意赅,效果更好。“请问!”这句话,有的人说不出口,于是,就直接依靠自己的判断采取行动了。

能理解这种心情,但自己判断有可能造成失误。

若导致返工重来或损害了公司利益,那可就不堪设想了。“这点事还要问,多丢人啊。”要抛开这样的想法,如果自己查来找去仍不明白,就大大方方地把这句话说出来——“请问……”。

进公司第一年,有可能连该问谁都不知道。遇到这种情况,就问上司或前辈:“这事,该问谁好呢?”

有可能,这位上司或前辈会直接教你,也可能告知适合你求教的人。

对多数企业来说,如果是进公司第1年,最初6个月应为试用期。这期间,不明即问,无须介意。在周围人眼里,这样的新人富有工作热情,反而会得到大家的喜爱。为尽快熟悉公司业务,早日独当一面,不停地问下去吧。好好说话的规则“呃……”让话变得啰唆冗长,令人不耐烦学会在人前“致意和感谢”

熟悉业务前,有很多事需向前辈或上司请教。得到了指教,千万不要忘记致意和感谢。“让你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是这种态度,那就没有下次了。“因为你刚工作,就教了你,可你倒好,像‘无师自通’的一样。这家伙教不得啊。”一旦给人留下这种印象,对你自身的损害可就太大了。

无论是谁,一开始都会教你。但教你之后,如不致意和感谢,就不会有第二、第三次了。

●实例 能写出这样的邮件就可以!※笔者受领于客户的例文

没人还会对你说:“再遇到不懂的,尽管来问我。”

致意和感谢,并不是要你送什么东西。而是说,如果有人教了你什么,说一句“谢谢你”致意,说一句“多亏有你,真帮大忙了”表达感谢。

此外,莫贪天功,礼让于人也很重要。要点在于,在他人面前让功。

比如,上司表扬你说:“企划书写得很好啊!”“谢谢。写的时候,承蒙〇〇前辈指教。都是〇〇前辈的功劳。”如此,即可让功于前辈。

受教于人,进展顺利时,绝不能摆出一副全靠一己之力的样子。

做一个善于得到他人指教的人吧。好好说话的规则“你教我是理所当然”?不!不!不!并非如此学会封闭式提问

进公司第一年,很难避免这样一个倾向——等待指示。但作为社会人士,这会被视为无用而被厌恶。

不给人这种感觉的关键在于提问的方式。

不能总是说“不明白”“请问”“我该做什么”,而是一定要作封闭式提问。

所谓封闭式提问,就是问可用“是”或“不是”回答的问题。相反,所谓开放式提问,对方则无法用“是”或“不是”回答,比如“怎么办”。

举个例子,让你整理企划书时,不要问“怎么整理”这样的开放式问题。这会让对方认为你只会等待指示。

所以,要问能在“是”与“不是”之间二选其一的封闭式问题,且提问要具体。比如,“让我整理企划书,可不知道格式,能给我看一下吗?”

而“我不懂,能教教我吗”就过于笼统,教的人也不知道该教什么。

不能问“部内会议快结束了,该怎么办呢?”而是要问:“课长,部内会议快结束了,我正在做资料,有没有必须放进去的数据?”。这样具体问,对方既能感受到你的积极态度,也能明白你的想法。

所以,提问要着眼于具体工作、具体事物,即请教什么才能让你的自身业务顺利开展。好好说话的规则请教时,提问要具体请人帮忙说具体,大家就会喜欢你

事情说具体的好处,不只表现在提问中,求人帮忙时也一样。

比如要出席会议,因上司很擅长做简报,你也想让自己的简报像他一样漂亮。这时,就可以求他帮忙,但所求之事一定要具体:“您之前做简报时用的演示文稿(PPT)资料,能给我用一下吗?”或者“有什么参考资料吗?”就这样去求他,冲他撒娇。

上司手边的会议、简报资料中,应该有他的批注。而这些批注,就是你的至宝。

进公司第一年,会想当然认为“这样求人不好”,能避就避。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脸皮稍微厚一点儿,试着“毫不客气”地去求他吧。当然,进公司都五年了还这样,确实令人头疼,但第一年就把这当特权吧,撒娇就好。这反而会让你成为受人喜爱的部下。

上司被部下追捧或依靠,他也开心。

最重要的是,培养部下是上司的职责所在。并且,对上司自身而言,能被部下依靠同样很重要。培养出部下的战斗能力,尽快让他们适应工作,正是上司尽职尽责的表现。首先,要让上司感觉你“是个值得培养的部下”。就用具体事情去求上司,让上司觉得你是可造之材吧。

不要想“资料什么时候都能看,现在就算了吧”“会议上可以看到演示文稿,算了”,考虑到将来跳槽,或独立创业,在现在的公司里,能学到的就要学到手的态度非常重要。好好说话的规则上司的工作,就是成为部下的依靠,并培养部下出现重大失误,要问“我现在能做什么”

对社会人士而言,个人危机管理非常重要。非向上司道歉不可的事不要隐瞒,而要悉数报告。总有一些事,只要可以就不希望上司触及,但对你和上司而言,重要的是“毫不隐瞒”的态度。而在赔礼道歉时,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让对方知道,你“并未隐瞒什么”的态度。

商务活动中,最容易遭到批判的做法就是,事后,再一点点透露加以隐瞒的信息:“实际上,还有这么一件事……”

就赔礼而言,道歉之后,必须立即公开所有信息,毫不隐瞒地公开事实经过。

话虽如此,但实际上,当造成重大失误时,晴天霹雳之下,有时候连歉都道不了。这种事我也经历过,当自己铸成大错,大脑还一片空白时,还是周围的人代我道歉的。

造成重大失误时,本人会一时处于“休克”状态,呆若木鸡,动都动不了。这种时候,首先要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现在能做什么?”

当然,必须赔礼道歉,但着急之下,就是一直不停地说“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也于事无补,解决不了问题。所以首先要问,“我现在能做什么?”

大错已然铸成,过后再挨骂,现在要问的,是自己必须去做的是什么。

这就是应急处理。在此基础上,当一切尘埃落定再郑重道歉,说一声“对不起”就可以了。

比如会议迟到。当然可以找理由说:“对不起,电车晚点了!”或者说:“身体不舒服……”等等,但像下面这样问一句,无疑更有建设性:“对不起,还可以参会吗?”“还能进会议室吗?”“是不是应该在外面等会议结束?”等等。即问一下现在该怎么做。好好说话的规则造成失误时不要找借口,而要问该做什么避免引发不信任感

造成失误或处理不当时,重要的是毫无隐瞒地说出来。

针对企业如何召开新闻发布会赔礼道歉,我曾做过应对媒体(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宣传媒介)的培训。而我最先对客户说的,就是“发布会,要一次性结束”。

发布会要开好,就要让记者们知道“所有信息全都公开了”“没有任何隐瞒”。

但有时候,新闻发布会都开完了,对这家公司的责难却蜂拥而至了。像这种情况,基本都是事后再一点点公开事实,后续会继续发声:“实际上……”“不,实际上……”

要把新闻发布会开好,就要向与会者明示:毫无隐瞒,全都讲了。

首先,要提前把资料交给将要到会的记者。发布会前,先用电子邮件等把资料发过去,并告诉他们:“关于此事,将由本人亲口来说。”而在发布会当天,只要时间允许,就要在记者提问中回答所有的问题。

如果把这类应对技巧应用到商务现场,那适用的就是赔礼道歉了。即出现某种失误时,可将其应用到向上司报告或向客户道歉的情景当中。

成为社会人士的第一年,要有意识毫无隐瞒地和盘托出,真挚以对。对客户,要做实况转播,比如“关于这一次的数字错误已经报告上司,目前正在调查。明天就能知道结果,届时再与您联系”。

这就能让对方感觉到你对他毫无隐瞒。

而最不理想的应对方式,就是事后再一点一点地挤,“实际上,这个也搞错了”“那个也搞错了”……“是不是隐瞒了什么?”让人产生这样的想法,最容易引发不信任感。如果想要避免这种情况,需要我们毫无遗漏地悉数报告事实经过。好好说话的规则毫无隐瞒地说出事实避开三大禁词,会给人好感

因被问后的回答不同,有的人会给人留下好印象,有的人则会留下坏印象。印象不好的人,基本会用三大禁词。

这三大禁词是:“知道了”“的确如此”“可以参考”。“知道了”虽是常用语,但作为商务礼仪,一般不对上使用。虽没有语法错误,但会让人认为失礼,还是避开为好。“的确如此”则用于上面对下面的意见作出判断。对上司用有失礼貌。“可以参考”同样有失礼仪,因其带有以下的语感——“虽会参考,但你的话我可不听”。其危险性在于,会让对方感到:“难得告诉你,就只是参考一下?”

这些词,尽量换个说法,成为一名给人好感的新员工吧。

×知道了→ √懂了/就照您说的做

×的确如此→ √对我很有帮助

×可以参考→ √务必允许我借用您的想法/务必允许我照您所说的做好好说话的规则会破坏对方心情的用词要换个说法,让印象加分作出反应,交流成功

现在刚进公司第一年的这一代有个特点,就是表情中没有变化。

就是回答他们的问题后,像戴着“能乐”面具一样,面无表情地答一声:“明白了。”但是回答问题的人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有没有理解。

只是,因为面无表情就说他们无感,却又并非如此。在员工培训中,因为听讲的新员工们没有反应,就反省是不是自己讲的没让他们满意,可过后告诉我他们的听讲感想却是“很受感动”。

要确认自己是否面无表情,可以面向前方,只将目光朝下,笑一笑就知道了。笑的时候,若看不到自己的脸颊肌,就说明脸上没有表情。看不到自己的脸颊肌时,对方在你脸上看到的,就是一副“能乐”面具。

面无表情,交流将无法进行。交流,需要用表情传达你在不同时刻的不同情感。

但也并不是说,总是笑眯眯的就不可以。重点在于,要回应给对方你在交流中的反应。

当问题得到回答或是收获到新知识时,人们通常会现出吃惊的表情。就算被告知的内容是消极的,人们也会面现吃惊:“啊!是这样!”

吃惊时,人的眉毛会下意识上扬。比如上司对你说:“这哪行啊!刚才你对客户说,‘我会考虑’,对吧?说‘考虑’太失礼啦!”“哎?是这样!”并立时现出吃惊的表情试一试。

在上司眼里,会从这一表情中接收到“我明白了”“感谢您的教导”“我会改正”等信息。

如果提出的问题得到了回答,却又不用表情回应,就像你抛球后,对方打了回来,你却完全无视一样。

遗憾的是,进公司第一年,很多员工似乎只会这种无视回球般的交流。不要只把球投出去就完了,而是要接着接球。好好说话的规则要传达自己的临场感情,就要学会吃惊的表情正确使用敬语

敬语的使用,要根据双方关系而定。较之公司外部,公司内部的敬语使用尤其令人烦恼。但考虑到对方与自己的距离,即人际关系的“远”“近”,是否要用敬语也就清楚了。

若是部长、前辈与新员工3人在场,则前辈近,部长远。在这种情况下,对离自己远的人,即部长,就要用敬语。

测量人际关系距离远近的窍门是,说“我们”的时候,谁是“我们”中的一员。

假设你隶属营业部。当营业部长、总务部长、营业部前辈和自己在场时,到底谁在“我们”之中呢?

无疑,营业部长、前辈和自己就是那个“营业部的我们”,而对不在“我们”之中的人,就要用敬语。在这一场景中,即只对总务部长使用敬语。因总务部长和营业部长都是部长就都用敬语,是错误的。

像上面的例子一样,说“我们”时,想到团队的范围边界,对谁使用敬语也就容易把握了。再强调一遍,对不在“我们”之中的人要用敬语。

最好理解的就是去其他公司拜访的时候。自己公司的人,即便是上司也在“我们”之内,不要用敬语。

再比如,跟其他公司的人组成项目团队一起工作时,就算所在公司不同,但只要是该团队成员,就是“我们”中的一员。明明一起推动项目实施,却因对方是其他公司成员就一直小心谨慎地使用敬语,就没有团队的一体感了。大家都是同一项目中的伙伴,即便措辞稍有不周也并无大碍。

●谁,是“我们”中的一员?

敬语区分使用的困难之处在于,公司内外的人们混杂一处时如何判断。这种情况下,就要考虑说“我们”时谁在其中。如此,跟上司也好,跟客户及其他公司的人也罢,交流都会顺利进行。

区分说话方式时需要考虑的,不是前辈、部长、客户等职务、地位或所处位置,而是谁在“我们”之中。

善于开业务性玩笑的人,会特意将客户纳入到“我们”之中。“对我们消费者来说,这款商品会帮大忙吧”,或者“对我们孤身生活的人来说,这种设计样式不错吧”,等等。即将客户纳入到“我们”之中,营造一种共有感。

也有人会以“‘我们’之间的秘密”这种方式,神不知鬼不觉地拉近彼此距离。“对客户这样推荐,但对〇〇先生(女士)您,我推荐这个。”即只告诉〇〇先生(女士),以示其特别。好好说话的规则确认敬语使用对象时,考虑“我们”的范围眉毛上扬,会加强亲近感

与公司外部人员,比如有业务往来的人、客户等初次见面时,对有可能还会见面或你想再次见面的人,一定要在下次见面前保持联系。

联系方式可以借助电子邮件、明信片或电话等。第二次见面时,如果对方说“谢谢你的邮件”“谢谢你的明信片”,即有意为双方交往“铺路架桥”,那以后再见时,印象就会直线蹿升。

若是公司内部的人,就不知道第二次见面会是什么时候了。既可能在电梯里不期而遇,也可能在酒会上意外坐到一起。

这种情况下,突然看到对方时的表情非常重要。“啊!〇〇先生!”心里一动时,脸上现出的神情当然要开心。即用表情告诉对方,很高兴与之不期而遇。

不用说,眉头紧蹙给人的感觉很不好,而面无表情,也会给人以不知道你在想什么的阴森感。

为突然看到谁而高兴时,人的眉毛会瞬间上扬。这叫“眉毛快闪”。

要让人对你有好感,看到他的瞬间,眉毛上扬很重要。

最理想的是,在看到他的那个瞬间眉毛同时上扬,但可能很难做到。没有扬眉习惯的人表情比较僵硬,眉毛是扬不起来的。怎么办呢?不妨试一试“看对方两次”的小窍门。

留意到对方时,暂时将视线移开,打招呼时再扬眉即可,“啊!〇〇先生(女士)!”

还有一个办法。吸气时,人的眉毛也会上扬,所以,也可以在吸气之后再打招呼,“啊!〇〇先生(女士)!你好——!”

不吸气就打招呼,眉毛是不会动的。所以,一定要在打招呼前吸一口气。

●眉毛上扬,会让你表现出开心的表情

让人产生好感的人都是什么表情呢?请比较上面的插图。是的。她们的眉毛差别很大。眉毛是上是下,给人的感觉是好是坏,一目了然。顺便说一句,吸气,眉毛就会上扬。

用鼻子大大地吸一口气,并且,打招呼时一定要带上“啊!”

先吸气,眉毛自然上扬中,“啊!〇〇先生(女士)!你好——!”看到这样的表情,应该没人不心生好感。好好说话的规则“啊!先生(女士)!”绽放你的开心表情。第二次面谈的正确话题是致意和报告

初次见面之后,第二次会面时说什么才会加深对方的信任呢?

简单又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说上次见面时谈的事情。比如可以说:“上次见面,承蒙您指教,非常感谢!”建议加上“上次”,道一句谢。

再比如,可以说“多亏您,客户非常高兴。谢谢您!”即报告上次交谈的结果。无须用邮件或电话报告的事情,就加上“上次”说出来。

另一个方法,就是选择被称为“季趣新旅电家健工服食住”(季节或天气、兴趣、新闻、旅游、电视、家人、健康、工作、服装、美食、居住)的,既无伤大雅又活跃气氛的话题。

这些话题,会让对方心生同感,也没人会说“不,这不对”。天气之所以被人们视为好话题,是因为当你说“真热啊”时,应该没人会反对说:“不,很冷。”

那从第三次起呢?

跟第二次见面时一样也可以,比如最初见面时如何如何,或“见面前,我们在邮件里交换过这样的意见”,等等,总之就是以最初接触时的事情为话题。

若再上一个等级,则建议进一步充实第二次见面时对方所传达的信息。

比如,“您说喜欢落语,前几天,我生平第一次去曲艺馆看,有些地方不明白,能否向您请教?”即从双方有同感的事物中,生发出某种新的话题,对方也会高兴,如此,谈话接发球就能展开了。

什么样的话题都可以。重要的是,在谈话接发球得以展开这一事实中,对方会感受到一种信任。好好说话的规则只要谈话接发球得以展开,什么话题都可以落座之后,不要在自己与对方之间放任何东西

第一印象要好,寒暄很重要。而寒暄的要点,则在距离。

即先进入对方的私人空间(人与人的舒适距离),拉近双方距离。

我在NHK负责新闻节目时,曾有政治家、部长来做嘉宾。这种地位的人,一般是在正式演播开始前直接进入演播室,无法事前寒暄,只能在VTR(节目录制)过程中补。但因挂的麦克风有线,寒暄时又不能站起来,但我会将身体稍稍靠近,拉近双方距离。

靠近,可以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比如,假设你进入会议室时,先到的前辈坐在很远的地方。虽在入口处道过“辛苦”,但若进去后直接坐到自己的位子上,那好不容易达到的寒暄效果也会缩水。所以,尽管在入口处道过一声“辛苦”,也还是要走到他面前,鞠躬致意后再坐回自己的位子。寒暄,尽量在靠近对方以后。

这样,对方会因你特意近前寒暄而心生好感。

并且,寒暄时不要在自己与对方之间放任何东西,这才算完美。也就是说,不要用东西在自己与对方之间划出界线。在两人之间,就算只有一杯茶也是一种妨碍。

如果是宾馆休息室,中间可能会有餐巾架,只要你们之间有东西,再小也一定要移开。

有领导能力的上层人士一定会做这件事。试想,总经理走到新员工面前,啪地拍一下对方肩膀:“很努力啊!”仅此一言一行,这位员工就会很开心不是吗?好好说话的规则进入对方的私人空间寒暄试一试“啊!我今天也想吃鱼了。”点餐时,跟上司点一样的

动物界中,一起开心进餐的大概只有我们人类。其他动物,基本都是躲起来吃。

所以,这一行为也是相互展示作为人的一种本能。正因如此,一起进餐才容易建立起良好的个人关系。

一起进餐时,希望大家有意识养成一种习惯,喝的要跟大家一样,像所谓“先来杯啤酒!”

大家都点了一样的,就不要自己一个人点不一样的。

吃午餐时也一样。假设A套餐是肉,B套餐是鱼。若上司点“鱼”,那自己也点“鱼”,要点相同的套餐。套餐一样,就可以创造出共同话题,像“这鱼真好吃啊!”等等。

如果是恋人,当然可以共享不同美食所带来的乐趣:“你点肉?那,我点鱼,俩人各一半,分开尝尝吧。”但这只有关系亲密的人才可以。

所以,若上司点了鱼,就暗示对方“你也一样”,比如说:“啊!我今天也想吃鱼了。”

有了共同话题,意识到拥有相同的感觉,会快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一起进餐,是建立良好关系的绝佳机会。好好说话的规则进餐时,点一样的菜就会拥有共同话题,并会因此建立起良好关系饮料温度一样,交谈节奏也会合拍

刚才说,跟上司共进午餐时,点餐一样比较好,但若每次都说“我也一样”,就会让人感到不自然。若给人留下“没有自主性”的印象,那就本末倒置了。

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将意识放到“温度吻合”上试一试。

比如,如果上司点了热咖啡,那你就不要点完全相同的热咖啡,而是点一杯热茶。重点不是咖啡还是茶,“热饮”才是关键。

为什么要温度吻合呢?因为喝的时间节奏一致。

热咖啡很热,得一点点啜饮,喝得比较慢。但冰咖啡,有时候甚至会拿吸管一饮而尽。如此,喝的时间节奏不同,交谈的节奏也就不一致了。

此外,饮料温度吻合了,也更易于品味双方的相同心情。心理学实验中有这样的事例,若手里端的咖啡冷热不同,其后的判断结果也会有异。

选择温度一样的饮料,情绪张度、节奏感就会跟对方一样,交谈会很有气氛。

在这里,顺便谈一谈高级篇。

若所谈之事消极,或有事相商时,适于喝热饮。叹气的时候,会“呼——”一声吐出一口气。喝热饮时也一样,也想“呼——呼——呼——”地吹一吹。

相反,当话题比较积极时,则适于喝冷饮。饮料的选择不因季节而定,夏天就喝冷饮,冬天就喝热饮,而是结合话题内容确定饮料温度,这,就是高级篇。“有个好消息向您报告,您有时间吗?”这时候要是喝热热的咖啡,情绪就会低落下来。

但如果点一杯冰咖啡,一饮而尽:“合同,签啦!”

那双方的情绪也会高涨!这要是热饮,喝的节奏太慢,气氛也不会热烈起来。

饮料选择不只根据季节,也要结合谈话内容,如果你掌握了这个技巧,就向成为一名成功的商务人士迈出了一步。好好说话的规则饮料,要结合谈话内容进行战略性选择尽量不要说“忘记了”

想着要报告,却一时疏忽给忘了。这时候实话实说,说自己“忘了”并不理想,会给人留下做事马虎、不认真的印象。

若对电视台行话“闲料”有所了解,遇到这种情况就能有所帮助了。

所谓“闲料”,是指什么时候都能用的“无限制库存材料”。

新闻——NEWS,是由NEW(新)的复数形式演化而来。正常而言,当天采到的消息若不当天播放就不是NEWS(新闻)了,但“闲料”不同,因多是应季花卉,或是儿童话题,晚两三天再播也没关系。那在新闻节目中,已经过去两三天,不再是NEWS的“闲料”,又是如何处理成新闻的呢?

方法之一,就是用“前几天”一词。

若播放内容并非当日话题而播报准确日期,观众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今天播啊?”这时候,就要用“前几天”进行模糊处理。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