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领袖人才奠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1 02:42:37

点击下载

作者:王殿军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为领袖人才奠基

为领袖人才奠基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为领袖人才奠基作者:王殿军排版:KingStar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5-10-29ISBN:9787100115780本书由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一)

看到“领袖”一词,我们容易联想到“政治领袖”,其实“领袖”还有一个更宽泛的意思,指能为人表率的各行各业楷模与领军人才。清华附中的校长王殿军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为领袖人才奠基’应该是清华附中的灵魂”,其中所说的领袖正是取后者之意。他希望清华附中的学子们寻找自己的优势领域,发现自己的兴趣专长,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我,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人。英国诗人威·柯珀曾说:“领袖是世界之光,人类之星。”从清华附中的学子身上,人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光芒。《为领袖人才奠基》以一种具象的方式将清华附中学子的光芒呈现了出来,它告诉我们这光芒源自何处,何以闪耀以及它希望照耀的未来;这些夜空中闪耀的点点繁星在用尽全力发出自己的光芒,给世界以方向。

刘延东、杨振宁、钟道隆、马鼎盛、王迈、史铁生、蒋澄宇、廖理纯、吴军、秦志宇……看到这些名字,我们不禁充满敬意,他们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更是清华附中的骄傲。读完本书,大家就能够清楚他们人生发展的轨迹,明白教育是如何把学校的核心价值与精神追求深深刻进了学子的生命,并随着他们的成长,在他们的人生路程中得以彰显的。

本书从学生、家长、教师等角度,全方位呈现了清华附中的教育。这里有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学生曾经的梦想与今日的感言;这里有作为附中教育的参与者——学生家长过去的想法与今日的认知;这里有在附中工作多年的从教者——教师昔日的手记与今日的随笔。所有这一切,让我们看到了一所不一样的中学。(二)

领袖人才,作为某一领域的杰出人物,自然要有一定的天赋,但是他们的知识积淀、做事态度、探索方式,却与自己所受过的教育密切相关,所谓“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清华附中的教育“以人为本”,通过走多样化、特色化的道路,为领袖人才奠基,让清华附中的精神在一代代学子身上传承不绝。

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全面发展,不是让他们样样精通,而是在各个方面都有发展的同时,让其发现自己的专长,在某一两个领域成为“领袖人才”。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教育的公平不是体现在整齐划一,而是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发展空间,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并提供恰当的引导和辅助。清华大学作为世界一流的大学,为清华附中的学生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高三阶段学生会分班,“部分学生编入清华大学基科班,归基科班管理,原则上选修基科班的课程,所学的课程成绩和学分大学予以承认。另一部分学生归附中理科班管理,原班建制存在”,这就为有相关研究潜能的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不会给其他学生太大的压力。学校通过数学嘉年华、探测空气球、走进大学、对话大师、科技俱乐部、创客空间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带着好奇进入各个领域,“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我们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因为这是一切学习与发展的原动力。

使学生有坚毅的品格、合作的意识。清华附中的马约翰体育特长班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体育人才,而对体育的重视,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类体育项目,并在了解的基础上,逐渐发现自己的爱好。当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会将体育作为专长去学习,但是对体育的热爱却会让学生从中受益终生。体育不只让学生有强健的体魄,更让他们学会吃苦耐劳,懂得合作,而这也是培养领袖人才所必备的。

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与学习交流的平台:在诗社,学生们在别人的诗歌中感知生命的曼妙,在自己的创作中发现自我,他们在切磋中学习技巧,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在国学社,他们学习国学知识,了解传统文化,领略经典的魅力;在小语种社,他们学习不同的语言,了解不同的文化,打开另一扇文化之窗,捕捉不一样的风景;在模拟联合国大会上,他们不只关注中国,更要了解世界,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音乐让他们感受生命的律动,美术让他们看到生命的色彩,他们从这里起航,认识自己,了解世界,胸怀抱负。

正因为有不一样的选择,才会有不一样的人生,才会有学生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未来。(三)

在教育部全国首届优秀校长高级研修班上,我说过:“教育无小事,它事关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家庭的兴衰,它事关国计民生,因而,教育无小事。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教育也没有什么大事,教育无非就是学校组织的一堂堂课,一次次活动,是学校的一草一木,是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做好每件小事,学校就能培养大师”。

清华附中深得教育之精髓,它不追求教育改革的轰轰烈烈,而追求每项教育举措的扎扎实实。所以,这才成就了清华附中今日教育的辉煌。记得在给王殿军校长个人文集作序时我说过:无论是与王校长两个人交谈,抑或是与一批校长交流办学体会的时候,王殿军校长最喜欢谈的就是清华附中的马约翰体育班。有些校长对此很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对于清华附中这样的名校,一个体育班能算什么?对于清华附中而言,一个体育班确实算不上什么,它并不能给清华附中脸上贴多少金。在当下不少校长的内心深处,只有当一所学校升学率比不上别人的时候,才会去讲体育或者艺术特长。显然,清华附中并不是一所拿不出升学率的学校。

确实,有不少校长问过我,如何才能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我的回答是:第一,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优势与特长;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三,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千万别让学生陷入机械刷题的陷阱。对教育而言,最可怕的是,让学习成为可怕的事。

很多校长并不以此为然,想刷题的照样刷题,不过,他们的升学率却未见明显提高。清华附中的孩子充满了求知的激情与报国的冲动,最终他们大多都成才了。这就是教育的艺术,清华附中的教育是教育艺术的代表之一。本书是这一艺术的反映,相信它对我们教育同仁会有很多启示。陈玉琨2015年10月于华东师范大学丽娃河畔第一章历史的使命,时代的责任—— 清华附中为领袖人才培养奠基的传承与发展

领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他可以引领一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可以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可以引领一个时代的发展,甚至可以对全世界和全人类产生巨大的影响。尽管个人相对集体来说是渺小的,就像领袖对于国家是渺小的,但是你不能否定他的这些作用。作为始终以“为领袖人才奠基”为教育目标的清华附中,在不断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以及各个领域及行业的优秀人才,涌现出了国家领导人,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经济学家等杰出校友。在他们成长、创业的过程中,对领袖素质有了一些独特的理解和感悟。第一节从这里走出的领袖风云人物式的领袖们刘延东

清华附中高61级校友,1党,是清华附中第一位学生党员。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党组成员,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

2014年11月30日,虽然已近隆冬,但是校园里的气氛格外热烈,清华附中校友刘延东返回母校,与高612班校友们共同庆祝高中毕业50周年,这是他们的大日子。刘延东深情回顾了在清华附中的求学经历。她说,53年前进入清华附中学习,在附中度过的三年时光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当时物质生活贫乏,但附中优良的师德校风让自己受益终身,同学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然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拥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崇高的理想追求。刘延东表示,高612班的全体同学是幸运的一代,经历了中国的大变革和时代的大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到抗美援朝,再到改革开放,大家见证和参与了中国的建设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了贡献。高612班的同学们时隔50年相聚,共叙同窗情谊,是真挚的同学之情让大家紧紧相连。她还充分肯定了清华附中近年来在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教学科研、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教育教学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希望清华附中在清华大学的关心和支持下,继续发挥名校的优势带头作用,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杨振宁

提起杨振宁,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清华附中的前身——成志学校1933届毕业生,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4年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45年考取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科学家。

2010年,清华附中95周年校庆,杨振宁回到母校。在庆典大会上,他回忆起1929年秋天踏入成志学校的日子。88岁的杨振宁先生自称是庆典现场“年龄最大的校友”,不过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他鼓励年轻的校友们“年轻人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偏好”。给母校的题词——“求达到世界水准”,始终激励着清华附中向着国内一流和世界名校的目标迈进。钟道隆

这位老人年近九十,是清华附中的前身——成志学校1949届毕业生。曾先后任总参通信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总参通信部科技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少将副院长(教授)、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与发明奖电子组副组长等职。写出专题总结与专著200多万字,搞成功技术革新十几项,大部分经国家鉴定后在全国推广。1978年,因科技工作成绩突出,出席了总参谋部通信部和总参谋部科技大会,并被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钟道隆总结他的“逆向英语”学习法,出版了《逆向法巧学英语》等五本有关英语学习的专著,并研发出了智能复读机。他先后写作和翻译了《巧用电脑写作与翻译》《巧学巧用五笔字型》等37本书,还结合实践经验写成了《记忆的窍门》等书。钟道隆少将的传奇经历体现了清华附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践行了“行胜于言”的校风。马鼎盛

喜欢军事节目的观众对马鼎盛这个名字应该不会感到陌生。马先生是清华附中初61级校友,香港军事评论员、凤凰卫视主播、中国近代军事史学会会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客席研究员。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马先生在凤凰卫视主持的《军情观察室》深受观众好评,被称为民间军事评论家。

2008年,马鼎盛回到母校做了一场千人报告,报告一开始他就做了一个民意调查,内容是关于是否读过《水浒传》与《红楼梦》,看到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马先生感到非常高兴,他表示这是当年附中每位同学必读的名著。他说,附中对他影响很深,那几年,学校培养了他热爱传统文化、关心天下大事的品格,而且锻炼了强健的体魄。在2010年清华附中95周年庆典大会上,马先生回到了母校,当提到有人问他“马鼎盛没念过军校,为什么能做出一个贴近事实的评论和判断?”时,他打趣道:“我可是念过清华附中的!”“在智力方面,在校时我并非优等生,但是记得老师们重视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求知欲,鼓励多读课外书,养成终生学习的嗜好。” 马先生还说自己十分怀念清华附中的体育传统,“在60年代初,寒冬的清晨6点钟起床,起床铃一响3分钟内就要离开宿舍楼,不然的话就要受处分。然后全校早锻炼保证一天精神饱满。此后几十年来,我一直坚持打各种球类,直到今天还坚持冬泳,争取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王 迈

他是第一个用实际行动实现“千里走单骑” 的传媒人——清华附中高62级校友王迈。1982年,王迈徒步黄河后发表了《黄河的儿子》;1990年单骑自黑龙江至海南三亚,成为中国第一个贯通南北单骑万公里的记者;1992年成为我国第二批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之一;1994年获第二届“长江新闻奖”提名;1995年跟踪报道“红旗插上北极点”;1996年到达珠峰大本营,并且单骑穿越大戈壁。18年间,他单骑纵穿神州南北,独身横贯华夏东西,越戈壁、登珠峰、探险北极,创下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多项第一。

2014年12月,王迈回到母校参加清华附中百年校庆首场校友召集人联谊会,他向大家展示了他骑行过程中收集的印章,还有越戈壁、登珠峰、探险北极的照片。他还将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送给母校,并且分享了母校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对他的影响。早在清华附中上学时,他就是长跑队队长,并且是学校1500米纪录的保持者。特别是北极探险的一次“冰缝重生”让他记忆深刻:裂开的蓝色口子下是数千米深的海水,他在用相机拍摄一座蓝宝石一样的冰山时,右脚一下子陷进冰缝,王迈说,他当时脑子里只有一句话“我一定能活着出去!”“坚毅,是清华附中给我留下的最宝贵的一项品质,他支撑着我活着走出了北极”。史铁生

文坛巨匠史铁生是清华附中初64级校友。1969年他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成尿毒症,靠着每周三次透析维持生命,曾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激励了无数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去世。

他的发小兼密友孙立哲(清华附中初64级校友,和史铁生是清华附中初中同学,现为美国万国数据通信公司总裁、美国万国国际出版公司董事长,中国美迪亚公司、华章公司、先知公司等多家公司董事长,并兼任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教授)也是清华附中的杰出校友。为了纪念史铁生,孙立哲写了一本回忆录——《想念史铁生》。在这本书中,孙立哲这样描写和史铁生一起在清华附中的日子:“我和铁生相识在附中的业余活动小组。那时清华附中为新生开列了多个业余活动小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一到两个。除了各种文艺、体育小组以外,还有无线电小组。我早就听说了铁生作文好、朗诵好,却没想到在无线电小组与他相识。记得那会儿聊到音频电路时,铁生说推挽式放大方式像是合唱团里高低音部互相配合,不但输出功率大,音域也能加宽。听史铁生的问题,我想,天下怎么会有这种多面手?会朗诵、会作文,还这么懂无线电!一来二往熟悉了以后,我知道了铁生更喜欢无线电和美术,根本没打算报名参加朗诵组或其他的文艺表演组,他想上清华大学,读理工科。假如没有后来这么大的人生曲折,我想他定会成为一个建筑设计家,或者物理学教授,或者工程师。虽然他的作文好,但我敢打保票,史铁生绝不会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不过,命运专指未来的不确定性,是人生的迷途。命运历来不相信预测,也不兑现保票。”“铁生以伤残之躯以毕生超越荒谬、超越困境、超越恐惧、超越功利、超越虚无、超越自身极限攀临的人类精神高地”,其伟岸“确证了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确证了个体、族群自我救赎的可能”。铁生以他的超越精神诠释了领袖的内涵。蒋澄宇

清华附中高80级校友,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学士,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系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先后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奖金,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妇联巾帼建功标兵。

近十年来,除了在第六届青年女科学家颁奖典礼上的获奖感言以及发表在《新清华》上的一篇名为《姥爷教我如何做人》的文章,鲜见蒋澄宇公开发表的言论。然而就在为数不多的几次公开演讲中,她就提到了清华附中:“看到在座的很多未来的科技之星,让我想起了我的中学时代,在清华附中生物小组做科研的时候,那时候也参与了一些科协举办的活动,得到了一些科学的训练,1981年,北京市科协举办的中学生科技小论文竞赛中,我获得了一等奖,那是我踏上科学之路的重要起步,也是第一步。”

蒋澄宇口中提到的生物小组和科技小论文,在后面的章节都有详细介绍。由此可见,清华附中所做的一些教育尝试在若干年之后,真的实现了为领袖人才“奠基”的功能,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谈的“奠基”并不是空谈,而是可以实现的。廖理纯

清华附中高81级校友。北京市第十一届、十二届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八、九、十届委员,中央直属机关青年联合会常委,中央党校《理论视野》理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客座教授。获2014年度十大“北京榜样”。24岁掌管联想广州分公司;28岁创办自己的企业;39岁企业年销售数亿;2004年起,他从公司管理中脱身,投身公益事业,参与沙漠植树;2011年起,为了固沙防尘、治理雾霾,他开始自筹资金,在内蒙古、河北等地组织建立绿化志愿者基地,并带领千余名志愿者植树上百万棵,为北京蓝天种下绿色防护带。

2015年4月16日下午,廖理纯作为“青年榜样之校友榜样”活动的嘉宾回到了母校,向同学们介绍了他已组织的近百次先遣团赴正蓝旗和张北草原两个基地绿化的情况,畅谈了他对崇高和人生的理解。他常年不畏艰苦斗严寒、战酷暑,以实际行动践行崇高精神的壮举让人深深感动。这种精神领袖的品格再一次深深影响了领袖训练营的学生们,很多同学会后表示要向廖理纯校友学习,奉献社会。吴 军

清华附中高81级校友,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著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硅谷风险投资人。是获奖畅销书《浪潮之巅》及《数学之美》的作者。吴军博士是谷歌公司早期员工之一。在谷歌,他和辛格(美国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搜索专家)等三位同事一起开创了网络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并因此获得谷歌工程奖。2003年,他和谷歌全球架构的总工程师朱会灿博士等共同成立了中日韩文搜索部门。吴军博士是当前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在谷歌期间,他还领导了许多研发项目,得到了当时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的高度评价。2010年至2012年,他加盟腾讯公司,出任负责搜索和搜索广告的副总裁,同时担任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2012年回到谷歌,负责开发了被认为是“下一代搜索”的谷歌自动问答系统。同年,他作为创始合伙人共同创立了中关村硅谷风险投资基金。吴军博士在国内外发表过数十篇论文,曾获全国人机语音智能接口会议的最佳论文奖,还获得了十余项美国和国际专利。

在2014年隆冬的一次校友回访中,吴军博士回首了在清华附中的那段青葱岁月。他说,中学阶段,清华附中给了他相对自由的环境,使他在学习之余有更多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人生,去广泛阅读,去锻炼身体,这些对他人生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为了让人高尚。他回忆说,自己在附中学习时,万邦儒校长就提出:附中追求的不是升学率而是成才率。其实所谓的成才率,就是如何让人变得高尚起来,变成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中学阶段是培养通才的阶段,同学们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培养广泛的兴趣,超越分数,提升自我。秦志宇

清华附中高97级校友,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工科学士、硕士学位。毕业后效力于千禧管理和世坤投资量化交易团队,历任高级研究员、副总,研究全球股票和期货市场的中高频量化交易方法。现任涵德投资总经理,研究中国期货市场的中高频量化交易算法和投资组合优化方法。

2013年的一次采访中,秦志宇谈到,在清华附中就读的高中三年,学校的老师帮助他完善了自身性格、了解了自身特点,以至到大学时他已经可以独立完成科研实践项目。在提到领袖人才素养时,他说,能够成为一个行业或领域中的领袖,三方面的因素不可或缺:第一是深刻理解所在行业和领域,具有业务专精基础上的远见和洞察力;第二是恒心;第三是要能够超脱个人利益的范围,从更大更广阔的角度考虑问题。前两点思虑深远、持之以恒是才,最后一点境界高远是德。所谓领袖,必须德才兼备。教师手记五则自强不息,善于规划——高906班班主任 徐海鹰

吴晓江,清华附中90级毕业生,北京大学医学部肿瘤学博士,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胃肠外科专科博士,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务处副处长,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会员,国际胃癌学会会员(IGCA)。获国家专利一项,获2012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获奖成员之一),2012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获奖成员 之一)。

提起吴晓江,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各个都会竖起大拇指,不仅是因为他现在取得的成就,更是因为他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善于规划的能力。他的这些特点在高中时就表现得尤为突出。

从学习成绩来看,他并不是最突出的。但是,在担任班级学习委员期间,就表现出非常强的工作能力,尤其是他善于规划的能力。比如,他根据每科教师的教学计划制订出了班级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等表现,在同年级同学中显得非常突出,效果也很好。所以,即便是在普通班学习,成绩进步仍然很明显。

此外,自强不息也是吴晓江同学的一大特点。当时,学生中喜欢运动的不在少数。吴晓江同学喜爱足球,从高一开始,他就积极报名参加校级足球队,用他的话来说,要做就做到最好。正是这股子劲儿,使得他在活动中时时用心训练,处处精益求精,既提高了运动水平,更培养了他不断克服困难的意志品德,为高中繁重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这些品质的形成和习惯的养成无不源于清华附中对他的影响。他在入学之初,学校就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进行了阐释,并在之后的军训中不断地进行引导和训练,让自强不息的特点在他身上得到了彰显和传承。同时,建校百年的清华附中所形成的成长规划体系对吴晓江品质和习惯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学校关于学生成长的规划主要是开设生涯规划课,助力学生成长。积极对学生进行成长规划指导,结合自身特点让学生对高中三年进行成长规划,甚至进行职业规划,使学生在明确目标的同时,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深度挖掘自身的潜力,让他们的学习和训练更有针对性。现在我们不难发现,吴晓江的成功已不足为奇,因为自强,所以成功。他回忆母校时说:

高中毕业,拜谢老师,挥别附中;同学举杯,互道珍重,依依不舍;时光荏苒,转眼20年,怀念附中。附中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母校给予我最大的精神财富,让我完成了人生最美的蜕变,让我破茧而出,自由翱翔。每遇挫折,总以校训振作精神,同学聚会,不忘相互鼓励!

感谢母校的培养,孕育了我心中最顽强的精神力量,引领我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进取,成为中国最优秀的胃癌外科团队中的主要成员,成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中层管理干部。幸运来自于锲而不舍的追求——高0408班班主任 白建娥

宋迪,清华附中高0408班的领军人物,2011年8月成为花旗银行香港分行的管理培训生,而且在同届16个管理培训生中,她是唯一一个内地背景并且在内地接受本科教育的学生。仅仅两年时间,她已经跻身花旗银行环球企业银行部中国企业部的经理。为何宋迪如此幸运?仅仅是因为她的聪明和勤奋?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宋迪在班里不算聪明,但是学习十分刻苦,永不言弃,具有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记得她说过一句让我记忆犹新的话:“白老师,我发现一分钟也是可以做大事的,昨天数学考试,我就是在最后一分钟发现最后一道题做错了,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把它改对了!真的,我们不能轻视一分钟的作用啊!”后来,在许多场合,她都谈到了“一分钟”的重要性。她体育很好,不过每次长跑后反应都异常激烈,难受得要呕吐。尽管这样,她连续三年在校运会上都报名参加了800米中长跑比赛。

宋迪当年是以高出清华大学分数线20多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考前,她有20分的“北京市优干”加分和清华自主招生20分的认定。据孟卫东老师后来透露,她在笔试中表现一般,可在群体面试中一下子就脱颖而出,教授们不是折服于她的观点,而是折服于她“没理也要抢三分”(孟老师原话)那种一定要说服他人的坚持和睿智。她具有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儿。上了清华后,她成为清华经管学院“优秀领导力人才培养计划”成员(200多人中10人入选),这是我们意料之中的事。2009年7月,她赴英国剑桥大学参加了“企业管理及领导力青年论坛”,后来又多次组织领导了考察活动,成了名副其实的队长。每次有同学回来看我,一谈到宋迪,钦佩之词溢于言表,说那是个“吴仪(当时国务院副总理)式的人物”。

宋迪是幸运的,但她的幸运主要来自于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具有领袖气质的人应该具备的精神,也正是作为清华人薪火相传的精神。宋迪在谈到母校时说:高中生活充满了乐趣,也充满了挑战。每次面临挑战和面对挫折的时候,都是母校的老师、母校传承的精神在鼓励着我、影响着我,我的幸运是母校给予的。

正如宋迪所说,宋迪的幸运是母校给予的。人生成长,不仅是学习能力的比拼,也是耐力和毅力的比拼。清华附中在入学之初就组织学生进行军训,在军训中让他们领悟“自强不息”的内涵,在这三年中,也多次组织拓展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磨炼意志。这些精神在宋迪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这也正是宋迪幸运的关键所在。达成自我,兼济天下——初0407班班主任 卢静

清华附中毕业的学生历年历届精英荟萃,如闪耀的繁星汇成专属于清华附中的星空。徜徉其中,我常问自己:做了那么多年的班主任,教了那么多学生,这其中什么样的孩子能成为领袖?在国家飞速发展、各行各业急需牵引人才的时代,集众多优势和灵气于一身的清华附中又该肩负怎样的育人责任?

李子夷是清华附中初04级和高07级的学生,2010年考入清华大学。2012年暑假他参加了去湖北枣阳的支教。这是一个由美国公益组织发起的活动,由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以及清华、北大的学生共同参加。

当地学生的条件之艰苦可以想象:19人一间的通铺、闭塞的交通、匮乏的教育资源、极低的升学率。子夷成为这个团队的核心,出色的英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真诚友善的行事风格、幽默风趣的语言,受到了大家的喜爱。他组织活动,组织义演募捐,每天只有不到五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终生难忘”,子夷从枣阳回来以后感慨道。

我问:为什么感触这么深?子夷回答:因为清华附中。

他说,那里的孩子境遇困顿,三分之一左右的孩子可以从初中升入高中,四分之一左右的孩子可以从高中继续接受教育,而要上一本的大学则是难上加难的事情,没有学可上之后的生活乏味,令人看不到希望,最可怕的不是贫困,而是他们缺少脱离贫困的机遇。

他说,到此才切身明白,清华附中给了他怎样的教育和舞台,让他拥有如此的自信和能力。也让他明白,享有这样的教育平台和资源不仅是幸运,更是责任。“我会继续鼓励那里的孩子。而且,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做慈善,而且要做教育方面的慈善。”

在他的目光中,我看到了以前没有的成熟,不是年龄变大了的成熟,而是一种悲天悯人又坚定自信的成熟,我想这应该就是领袖气质散发出来的魅力吧。

回到我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能成为领袖?

那些各种舞台上光鲜的人物,他们诚然令人钦佩,被人视为领袖,但总感觉这里面有些不对,是不是少点儿什么?

平凡的人有性命,优秀的人有性命和生命,领袖则应有性命、生命和使命。如果我们培养的领袖(比如有头衔的一方管理者)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语),那这个领袖还能不能叫领袖。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有些人,不为挣钱、不为个人利益,只为把自己这个行业做强做大而不懈努力的精英和领袖,他们因为一种使命而担当,是一个行业或领域的真正的领袖。再比如197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的特蕾莎修女,她一生清贫,但仍是一方精神领域的领袖。我想我们需要的领袖,应该是这样致力于为社会做出深层次改变的人,想要为别人创造机遇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社会阶层的面貌,给更多的人带去希望,这应该是领袖存在的另一个意义所在吧。自古英雄出少年——金帆民乐团办公室主任 胡军

胡岩,2007年考入清华附中,历任附中金帆民乐团低音声部首席、声部长,乐团学生团长之职。2010年随乐团赴日本参加了“第七届中日文化交流比赛”并获得大赛金奖。2011年2月,协助老师带领乐团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并独奏《查尔达什舞曲》,获得专家与听众的好评。2012年带领乐团在联合国欧洲总部万国宫演出,获得当地侨界盛赞。2012年10月22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独奏《查尔达什舞曲》,被报纸赞为“用西洋舞曲连接中欧文化的少年音乐家”。现为北京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演出协会经纪人、中国传统文化推广人。

长期的乐团生活和管理经验,让他把“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在高考填写志愿时,胡岩毫不犹豫地填写了“中央音乐学院”。2013年9月,他以全国专业第三名的骄人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艺术管理并兼修低音提琴演奏。2014年3月,胡岩自筹资金三万余元,策划、组织并演出了以古琴和昆曲为题材的品鉴会《昆红惊梦》,第一次把中国两种“非遗”文化巧妙地集合到了一起并发扬光大。文化部原部长陈晓光,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原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原主席、著名作曲家傅庚辰,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政委孟宪华,北京音乐家协会主席王秉锐出席了品鉴会并给予高度称赞。《北京日报》发表题为《青年策划人为“传承非遗”合纵连横》的赞誉报道。

2014年9月,只有19岁的胡岩被北京市音乐家协会破格吸纳为会员,成为北京音协历史上最年轻的会员。自由与独立,热情与投入——模拟联合国协会指导老师 邱磊“渔,非鱼”,这是中学生,尤其是学生中的佼佼者铭刻在心中的要则,模联活动本身不是英语技能的熟练或者谷歌信息的摸索,模联社团不是对学生教条、礼仪的灌输,而是一个平台,让社员通过自己的发掘去找到发生在自己身边事情的背后线索,靠自己的精彩表现赢得他人的尊重。活出自我、兼济天下,这正是清华附中模联协会的要旨。

这是附中高09级刘若水在学生自主课程——模拟联合国选修课上的演讲词。在刘若水身上闪现出的是清华附中学生的自由与独立,是对自己兴趣的坚持和对人生选择的执着。

刘若水在高一选报校本课程“模拟联合国”之前,她已经在初三毕业后的暑假接受了系统的“模联”培训。但抱着兴趣来听了两节课的她显然是不满意的。当课堂上我频繁出现对于模联议程的陌生甚至误解时,她开始指出我的含混之处,并善意地进行修正,那时候她应该开始有了参与课程的想法,直到2010年借鉴其他学校学生自主开设模联课程经验后,刘若水决定自己组织团队开展模拟联合国选修课。

在那个学年的最后,教务处老师提醒她准备一份上课纲要,她很爽快地应承下来。要求一个中学生拿出一份详细的课程规划,对此我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但一段时间后,刘若水上交了一份迄今为止我认为是学生做的最完备的计划书:详细地列出了第一学期每一周课程的安排,之后就有五个附录,分别从初期的招新到新高一骨干分子的培养再到期中的模拟会议……我很惊讶,也很振奋。

很快,她和她的团队走上了前台,按照既定的计划,刘若水有条不紊地安排授课“老师”的次序,督促其授课任务,也联系校外指导,同时还要负责模拟会议的组织与总结。在北京市范围内,她还要与其他学校的同学商讨与计划,这么多任务压身的她还能保证自己的成绩名列前茅。

有时候我在台下听着他们上课,尽管确实有那么一点儿课前演讲的青涩,但总是感叹:“还有什么比年轻人的激情与投入更宝贵呢?”我想,这就是附中倡导的青年领袖应该具备的气质吧。后期采访——邱磊

1.本文中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很成熟的青年领袖形象,事情从策划到执行都很完美。她的这种能力是怎么形成的呢?

邱磊: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家庭对刘若水的影响,使她进入高中时就已经具备比较强的能力。其次就是学校对刘若水的影响,使她有了展现能力的平台。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校给她提供了很多的实践平台,使她能够锻炼能力、继续成长。

2.在做这个模联课程的过程中,她是怎样从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领袖的呢?别的同学也有能力很强的,为什么最终形成了以她为中心的团队呢?

邱磊:刘若水准备得更细,计划得更有条理,对模联的做法等掌握得更准确,所以其他同学都慢慢跟着她走。换句话说,业务熟!此外,她还有一个明显的个人特征——计划控。

……

后记:清华附中的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挖掘并发展学生身上的领袖气质,以上事例就是老师眼中具有领袖气质的学生,在此只列举了很小的一部分,在清华附中还有很多很多像他们这么优秀的学生,在他们身上都散发着领袖的魅力,具有领袖的品质。这些魅力和品质是学生以后发展和成长的不竭动力和无尽源泉,是学生一生无形的财富。即使有些学生没有成为领袖人才,但只要我们的教育能够在他们身上留下烙印,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我们认为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清华附中培养的领袖人才都活跃在各个领域,他们有的已经改写了历史,有的正在书写新的历史。领袖可以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可以引领一个时代的发展,甚至能对全世界和全人类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领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时代发展的引领者。要成为领袖,需要具备一定的天赋和潜质,但是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离不开社会的影响,更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和培养。第二节全面培养领袖才能

简单而宏观地讲,每个学校都应该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但是,每个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学校情况不同,社会行业分工对人才的需求也千差万别。所以,每个学校也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没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就无法适应多样化的人才需求。陈玉琨教授曾说过:“办学要办奥运会,教育不搞世界杯。”世界杯往往只有一个或者极少的项目,最后只有唯一的冠军是胜利者,而奥运会项目众多,各路豪杰均有用武之地,而且设有金、银、铜牌,成功者众多。所以,学校只有如规划纲要所倡导的那样,走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只有为不同潜质、兴趣的学生提供适应其个性发展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多样化的杰出人才,才能满足国家发展壮大的需求。

清华附中现任校长王殿军认为,我国的各类著名中学,必须把“为国家所需要的各行各业的领袖人才奠基”作为自己的教育使命,要力争把学生培养成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让自己的学生具有领袖那样的气概,具有领袖那样的坚韧刚毅,具有领袖那样的卓越追求,具有领袖那样的素质修为。

中国正面临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当前全球面临的金融危机要求中国加速经济的转型。以往单靠劳动密集的发展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我们不能不考虑,只靠简单的没有核心技术的“代工厂”,中国的经济还能持续地高速发展吗?建设创新大国就需要有一大批领军人物,这些领军人物就是各行各业的领袖。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此外,多元智能理论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实践都告诉我们:学生是有差异的。差异是宝贵的教育财富,是学校应该而且可能办出特色的基础。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智力类型方面有突出的才能和潜力。如果承认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就不能对学生求全责备,必须彻底改变对学生的培养和评价机制,允许学生多元成功、多元卓越。所谓多元成功,不是多方面成功,更不是全面成功,而是选择自己的优势方向、感兴趣的方向去努力发展并最终取得成功。作为学校教育,就要肩负起发现学生智力优势方向、为学生实现多元成功创设平台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在某些方面极为优秀的杰出人才,使他们某方面的领袖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一个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一生就如一场持久战,而培养人才就如一场马拉松式的接力赛。这个接力赛是换接力棒、换运动场,不换人。整个培养过程,就是一棒接一棒地传递着,一个运动场到一个运动场地奔跑着。许多时候,我们把每一段都视作一个短跑,一次决赛,让孩子全力以赴去冲刺,去冲高分、去冲状元,完全没有整体概念。如此反复,我们耽误了太多有天赋的孩子。

一个杰出的人才,一生最重要的贡献往往就在一两个领域之中,人才最重要的是有特长、有专长,在某一领域是领袖。但是,我们在培养、评价和选拔中,都采用N项全能,必须让孩子全面发展,样样精通。教育方针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们不否认知识学习应当全面,但是,并不一定非要科科卓越。在一定意义上,每科都优秀远不如每科都合格而某一科极其突出更有意义。但是,现行评价和选拔机制的导向是全面优秀,而不是全面合格、专项卓越。

人的许多能力的培养都有一个最佳时期,在最佳时期培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才教育和创造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就是中学阶段。高中阶段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发挥英才培养的奠基作用。中学是培养人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最重要的时期,所以英才培养应该从初中和高中开始。

我们的教育发展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我们不能等待我们理想中的教育均衡实现之后,再去考虑英才培养的问题,那是对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不负责任的做法。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国家的英才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大胆创新,勇于改革,虚心借鉴国际英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认真研究英才教育规律的同时,开创出中国英才教育的新局面。

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领袖素质与领袖才能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领袖精神、领袖素质和领导能力。对于已经表现出一定领袖潜质的学生,学校应当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全面培养他们的领袖才能,为他们未来成为某个领域的领袖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领袖人才奠基,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具备这些领袖素质。应该注意到,世界上许多杰出的人物、大师和领袖,早在中小学阶段就崭露头角,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因此,在中学阶段,甚至小学阶段,及早发现、保护和培养好富有天赋和潜质的学生,毫无疑问,这是教育非常重要的责任。

第一,奠定健康身体之基。健康的体魄是实现梦想的资本。我们强调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为未来大展鸿图奠定强健的身体基础。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最重要的时期,要均衡营养、加强锻炼。我们要努力让学生养成爱好体育运动、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第二,奠定能力之基。这里的能力包括领导能力:积极进取、勇于表达,锻造凝聚他人的魅力、影响他人的实力、号召他人的魄力;协作能力:不怕竞争、学会合作,尊重团队、乐于付出,真诚待人、善于沟通;创新能力:培养超常意识、战略眼光,想他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排疑能力: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能力:了解社会、理解社会、适应社会,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造社会;抗挫折能力:遇到挫折能够自我调整,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继续奋斗,坚持不懈。

第三,奠定习惯之基。习惯决定命运,中学影响一生。在中学阶段,我们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人:多看别人的优点,多从别人身上学习好的东西;对事:付诸行动,行胜于言。话说得很满,事做得很差,不会赢得人心;兑现比承诺更重要,人生要勇于承诺,全力兑现。这样才会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机会。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主动、高效地学习,不断反思、总结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方法与学习重点。培养兴趣、投注热情、保留激情。与他人探讨、与老师互动,自己寻找答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全掌握,在完全掌握后收获更多。健康用脑、轻松自然。养成好的沟通习惯:平等、尊重、自尊、耐心、真诚,发自内心地与同学、老师、父母、社会沟通。在社团活动中,既要抒发己见,又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要学会团队合作,分享成果。培养精准、生动的书面、口头、肢体表达与演讲才能。

作为“领袖人物”,还必须在认识事物时表现出视野的开阔性,在分析形势时表现出判断的准确性,在组织活动时表现出策划的缜密性,在实施计划时表现出控制的有效性,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表现出应变的机敏性,在实现目标时表现出坚定性,在面对挫折时表现出坚韧性。当然,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不可能要求一个学生领袖满足所有条件,只希望通过努力,能够促进学生把自己的个性才能发展与培养目标有机结合,为学生树立一个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目标,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第三节领袖人才培养的探索

清华附中的教育理念是: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为了每一位学生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确立的培养目标是:品德高尚,理想远大,全面发展,学有所长。附中想努力体现的特色是:大中小学衔接进行多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改革试验,努力培养高层次的杰出人才。

在秉承清华大学精神和文化的基础上,附中形成了自己“民主、宽松、和谐、大气”的校园文化。我们沿用了与清华大学一样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们营造着与清华大学相一致的文化:德先于智,行胜于言;我们有着与清华大学一脉相承的追求:明德启智,修己树人。我们让老师们牢记“今天我影响你,明天你影响世界”这句沉甸甸的话。我们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进去,带着感悟学出来”。我们充分认识到了作为清华大学附中的独特优势,继续了前辈们在衔接培养人才方面的改革和探索。

大胆而明确地提出了要“依托清华,衔接培养”,要充分挖掘传统优势,背靠大学优越的资源,办出自己的特色,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

大学和中学衔接进行多种培养模式的教改试验,为一流高校,特别是清华大学输送了各类优秀学生,是清华附中突出的传统特色。早在20世纪60年代,清华大学和清华附中就开始在高中生中试办“大学预科班”。80年代,为探索优秀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途径,与清华大学一起开办了“马约翰体育特长班”。90年代,为探索理科拔尖人才培养,受原国家教委委托,清华大学和清华附中又试办了“高中理科试验班”。1998年开始,我们的“一条龙”整体教育改革实验计划开始启动,试办了“一条龙”试验班。2000年开始,又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一起试办“高中美术特长班”。这些实验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意义深远。

近一百年的发展历史,充分体现了清华附中作为探索大学和中学衔接的“一块教改实验田”这一创立之初的理念,这也成为清华附中探索创新之路的坚实基石。

当今时代,青年领袖人才的培养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青年领袖” “领导力”等词语也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从2009年开始,我们继承了清华附中勇于改革的精神,针对学生普遍缺乏大视野、大追求的问题,我们开办了“学生领袖训练营”,这也是学生成长模式的一次创新。

训练营立足于清华附中优秀的学生资源,希望培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国际视野、追求卓越的领袖人才。通过开设系列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创新精神和领袖气质,使学生在责任意识、优秀能力和多元文化视野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第二章领袖的品质,附中的认识—— 清华附中关于领袖人才素养漫谈

灵魂、灯塔、舵手……对于领袖,我们不能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但会形成一个共识:作为领袖,应该具备带给人希望的人格魅力,强烈的责任感、超强的意志力以及积极的感召力。因此,我们也在努力挖掘学生身上的领袖气质,探寻适合学生成长的途径。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舞台,都具有领袖的潜质。或许学生身上的某个闪光点会造就某个领域的领袖,或许学生心中的某个奇思妙想会成就一个发明。这就是清华附中老师们一直努力的方向。第一节领袖素养面面观

于我而言,所谓“领袖”,并非狭义的领导,而是能成功地规划、领导好自己所涉及的每一件或大或小的事的人。大到为国家、为社会、为世界,小到为自己人生中独一无二的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应明晰自己应为了什么去做些什么。

我想,我们聚在一起不是为了一起走多远,而是互相扶持着学会如何去走,该往何处走,在今后注定要自己走完的前路上不再迷茫。

这是清华附中学生李肖雯参加学生领袖训练营后对“领袖”的感触。始终致力于“为领袖人才奠基”的清华附中,定期组织领袖训练营,每一次活动结束,学生对“领袖”都有很多感悟。学生感悟之一:

大概是2009年的秋天,我加入了附中的领袖训练营。记忆中的彼时,除了屋外瑟瑟秋风苦寒意,银杏落叶独窗前,还有萨特、尼采和维特根斯坦。那时手里捧着“大部头”的哲学著作,看着演讲台上各行各业的精英讲述他们的曾经和梦想,我突然明白领袖不只是毛主席,也是这些始终不忘初衷的人们——他们或是“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的学者,或是“为官心存天下,不计身家”的官员,抑或是毕生舍身求法、念念慈悲众生的大德。他们身体力行,勤恳求索,并且颇有建树,最重要的是,他们始终乐此不疲,始终坚守初心。“我们从哪里来,又会往何处去?”这是人类千百年来悬而未解的疑惑。广袤无边的宇宙里,我们小小的存在究竟为何?看不透的万象,理不清的情缘,面对如此种种,玄奘踏上了西域求法的艰苦历程。他孤身一人远行万里,翻过雪山,穿过沙漠,到了遥远的印度,九死一生。

他废寝忘食地学习,足迹踏遍整个印度土地;他以极为严谨的逻辑取得了宗教辩论会的胜利,又以虚怀若谷的心胸宽恕了那些心藏杀机的人;他不仅创建了唯识宗,发展了严密的佛学因明,而且撰写了“稀世奇书”——《大唐西域记》,翻译了庞大复杂的佛学经典,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而玄奘的传记也正如梁启超所言:“在古今所有名人谱传中,价值应推第一。”那是一部无法逾越的名人传记,更是一段不能忘却的真实历史。

这些有关领袖的才能和素质,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也像云深不知处的隐者,它是对生命的觉醒,对执着的放下,对每一个当下的体悟和对每一个万物有情的慈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路的苦难和一生的艰辛都没有让玄奘忘记初衷,因为他在他的事业中感到了无尽的喜悦和安顿。他快乐地活在当下,这尽心即是完美。倘若教育可以唤醒我们对周遭事物的一丝热爱,它就是伟大的教育。因为一切都是缘的和合,更是心的造作,育人即育心。教育出的这颗心若是如冬日的暖阳,再坚硬的冰也会化为柔水;这颗心若是如林间的和风,再躁动的叶也会置身清凉。

来到这世间,我们往往忆不起初心的模样。就算偶尔记起来了,也难免在和一群人走着走着的岁月流年中颠倒妄想。对信念的坚守是初心勇敢的担当,因为初心,玄奘担起了直面生死之题;因为初心,我们践行着无愧做人之道。在人格的完善上时时鞭策,在心念的生灭中善护己念,这大概也是教育的初衷吧。

我眼中的领袖并不是不知疲倦,只是他们乐在其中;我眼中的领袖也并不是生来就有超世之才,只是他们没有忘记初衷。因为热爱,所以心包太虚,量周法界;因为初心,所以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连漪学生感悟之二:

作为美国梦的代表,奥普拉如今建造起了属于自己的媒体帝国,但她也曾有一段不忍提及的遭遇。出生在密西西比的乡下,自幼没有父母的呵护,曾被欺负的惨痛回忆使她一度认为生活就是混乱而糟糕的。在多年后的一次采访中,与一位嘉宾谈到相似经历时,她终于解开心结,曾经的悲剧并不是她的错,而她所能选择的就是对自己负责,对以后的生活负责。从此她走出阴影,她的风格逐步确立,在一砖一瓦建立媒体帝国时,她发现,真诚领导者并不是一味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是要激发身边的人取得最佳的表现,她完成了自我的超越,并意识到有义务去鼓励别人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一个领袖的心理历程,也引导我们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并唤起他人团队精神的真诚领导者。—— 李筱筱学生感悟之三:

做领袖,先做一个人,一个好人,然后在别人依旧准备的时候“先走一步”,在别人走得慢的时候“多走一步”,在别人停下来休息的时候“再走一步”。这每一步并不一定要一直不停地做事与学习,而是在做之前先了解,有一个宏观的计划。做的时候要加倍努力与细心,同时也要注重创新。做之后要好好地归纳与总结,反思前期发生的错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从现在开始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希望未来有所改变,就应从自己做起,接纳现状,并改变自己,只望有一天,见中华之崛起,回首往事,只觉一生无愧于心间。—— 周美辰学生感悟之四:

不必说传统的个人品德,因为那是人应具有而领袖则必备的,有一句话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认为,“领袖生于平凡而超越平凡”,使之脱颖而出的应当是其高远的理想抱负、广阔的胸怀气度、深刻的分析理解和无私的奉献服务。更重要的是,领袖是历经千锤百炼而不折不屈最终铸就了非凡品质的人,恰如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也恰如《True North》中提到的,领袖的品质总是在挫折中历练出来的,可谓真金不怕火炼。我努力做一个好人,努力把天下揽入胸怀,于是领袖提与不提,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柳裕文学生感悟之五:

我认为先驱者亦是领袖的一种。他们首先要具有极高的专业素养,在自己的领域做到创新,将整个行业带到全新的高度。这些杰出的科学家最后都是哲学家。他们极善于融会贯通,领悟力与思维都出类拔萃;他们将爱好与职业升华为对人生的思考,他们对于大众与后来人的引领不仅局限在一门学科,而更在人生。—— 张梓璇

……

从学生的这些感悟中可以看出,领袖训练营带给他们的不仅是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而且让他们对领袖有了一个深刻而理性的认识和理解:领袖不仅是实现自己的价值,更是不断激发身边的人实现价值;领袖不仅是生于平凡,更是超越平凡;领袖不仅是比他人先走一步,更是比他人快走一步。领袖也不再是被神化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可感的具体形象。因此,当被问及现实当中的领袖究竟是什么样时,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清华附中的王殿军校长。

提起校长,没有多少学生会感觉到自己的校长有多么亲切,更谈不上喜爱自己的校长。仔细想想,或许是因为学生将学习上的压力和课业上的负担归结在校长身上;或许是因为校长和学生之间有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使校长的形象变得模糊……然而,清华附中的学生对王校长的印象却是真实而清晰的。照亮前行方向的灯塔—— 高1206班 陆欣宇

在学校常能遇到王校长,但是深入的交流还是很难得的。不过,后来有了领袖训练营,校长作为营长,在开营式上专门为我们新一期的营员做了一次演讲。从那时起我开始对“领袖”有了真正的认识。而后来,关于领袖,我在校长身上了解了更多。

领袖,当人懵懂彷徨之时,予人以方向。

王校长演讲中的一段话使我印象很深,他这样讲道:“走入中学,走入清华附中以来,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希望在我们这样一所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大背景的学校里,能培养出一批热血青年,这批青年能有不同的信念、不同的追求。这批青年除了关心排名、分数和考入什么样的大学之外,还能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情,他们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忧国忧民;这批青年能立志成就大业,立志成为影响未来时代潮流的人,立志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引领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