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野哲平的器物:由土而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1 19:06:06

点击下载

作者:(日)小野哲平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野哲平的器物:由土而生

小野哲平的器物:由土而生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小野哲平的器物:由土而生作者:(日)小野哲平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8-01ISBN:9787540482046本书由天津博集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从我十几岁开始,内心和身体就对来自外界毫无理由的管束和压力产生了警觉,

我感到难以融入大人的世界和社会,很不自在。

我想从不自由中获得解放。

艺术让我得以从不自由中解脱,

所以我相信我也能通过我的作品,让别人感受到艺术的这份力量,

只是这样而已。

我想,艺术不仅拥有反抗的力量,也具备释放情感的能力。小野哲平

与泥土对话

访谈:由土而生

——当初为什么想成为陶艺家?

小野哲平:我在高二的时候,决定要去读美术大学,但一开始想做的是比陶瓷更广义的美术,或者从事设计,觉得也很帅气。我在爱媛县松山市长大,那是一个很重视教育的地方。用学习、体育活动把孩子的生活塞得满满当当。可能是出于对此的逆反心理,我总想着尽快逃离那种保守的、被人束缚的环境,所以总是在思考哪里才有自由。而艺术在我看来,就是能自由地活下去的方法,于是我才决定走上这条路。美术大学的入学考试我也参加了,但对陶艺的向往逐渐变得更加强烈。我长大的老屋里有不同风格的陶器,深深吸引我的是冈山县备前地区产的一种朴素的陶瓷,所以我去了那里,成为当地一位陶艺家的弟子。那年我20岁。我决心成为陶艺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从束缚中得到解放。

——聊聊您拜师学艺那段时间的事情吧。

小野哲平:备前是日本传统的陶瓷产地。我当时跟着一位传统工艺会的人学艺。在日本,有“传统工艺展奖”的评选活动,这是每个陶艺家立身扬名的“龙门”。那位教我陶艺的人说过的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是:“想要在陶艺界生存下去,不能不懂政治。”意思是让我和有权势的人搞好关系,但这种观念让我非常不自在。我意识到这里不是我想要待下去的地方。离开后,我拜冲绳的一位陶艺家为师,虽然在他身边看他工作,可我觉得我们的方向也不同。怎么说呢,感觉对方很独断,对于追求自由地活着的我,无论如何都无法适应。我当时每天都很苦闷,觉得这里也不是我最终该待的地方。

——后来是怎么摆脱这种困境的呢?

小野哲平:我碰到了真正称得上“师父”的人。当时《美术手帖》杂志有一期陶艺特辑,我在上面读到了爱知县的陶艺家鲤江良二的采访。虽然记得不太清了,但印象中对于“为什么创作”,他写得非常通俗易懂。我当时很受震动,直接去爱知县找他了。我在常滑站下车,去车站附近的艺廊询问,正巧当时有一位良二先生的陶艺家友人也在那里,就开车把我送到了良二先生那儿。当时我告诉良二先生我在找工作,他说:“那就来吧。”欣然接受了我。那时我24岁。现在回想起来,我其实一直在寻找能被我称得上“师父”的那个人,而和鲤江良二先生初次见面,直觉告诉我“就是他”。事实证明我的直觉没出错,如果当时没有遇到良二先生,就没有今天的我。

——在鲤江先生那儿都做些什么?

小野哲平:捏土、上釉、装窑等,他工作的时候我一直在一旁帮忙。

——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

小野哲平:虽然说是第一次遇到自己认定的“师父”,但精神上的压力还是很大。我当时寄居在师父家,每天都在一起。工作结束,他总会追问我对自己的认知。问得非常细,每个意见都不放过,我一发表观点,就会斥问我:“那么你怎么样?你有多大能耐?”是位非常严厉的人。创作的意义、生存的意义,以及究竟该呈现什么——与良二先生共事的那段时间,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透彻的思考。

——当时有创作作品吗?

小野哲平:最初创作的不是器物,而是大块头的东西。

——大块头的东西?

小野哲平:是装置艺术。在几平方米的四方地面上一层层砌土、上色,然后把大量的便器碎片排在上面。在常滑有一家陶器制造商INAX,所以能收集到便器的碎片。公募展的时候,我把作品装在卡车里带进会场,铺满整个会场。也许年轻的我认为那就是所谓的艺术吧。

——当时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小野哲平:当时的我认为这就是艺术的表达方式,也是受了良二先生的影响。他教导我所谓表现手法,就是像这样用具体的方式创作,来呈现自己的想法。涉及器物也是如此,比如良二先生说过:“饮器之时,嘴巴必须被划破。”他的意思是喝东西的时候,器必须能把嘴巴划出血来。对我来说,这样就意味着做什么都不算出格,都是自由的,让我觉得很新鲜。那个时期我也很尖锐,无所畏惧。现在看当时做的马克杯,拿在手里都很扎人,像是要把手割破。

——从那个时期转变到现在的风格,其中的机缘是什么?

小野哲平:这当中有各种因缘际会,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我的内心也慢慢在发生变化,不再喜欢创作暴力的、具有攻击性的东西,或者说那种充满自我标榜、自我主张的作风,而是渐渐意识到能“包容对方的东西”才是好的。从时机上讲,正是我和家人一起出国旅行的时期吧。

——最初开始旅行是什么时候?

小野哲平:是1984年。当时带着只有1岁的大儿子一起去了泰国。在泰国我看到了一些画家的作品和活动,它们明确地传达出作者的观点。我当时旅行的目的,就是要明确自己的创作意图,所以当地的艺术家为了生存而进行艺术活动,并明确地表达自己,于我有很大的魅力。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几乎每年都会去泰国、印度、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旅行。有时候甚至在那里待上大半年才回日本,在当地生活、制作器物。在这些国家的生活中,我看到了金钱以外的价值,遇到了那些不为了追求物质上的富足而活着,而是拥有自己精神世界的人。在与日本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中,我触摸着那片土地上的泥土,用它们制作器物。在当地所感受到的,我想一定就是生活的本质吧。对于生活,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在日本时,常常容易忽略扎根于一片土地里生活这件事,而在这些异国的生活,让我对此有了切身的认识。于是顺其自然地,我也找到了自己创作的意义。

——创作的意义吗?

小野哲平:对,如果制作器物不是为了钱,不是为了替换损耗,而是为了支持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意义在哪里?通过旅行,我感受到了一种物品自身的珍贵,这种可贵无法用肉眼看见,因为通向心灵。泰国、印度那些国家的人,都有着自己心灵的依靠,生命和大地紧紧相连。其实,与其说是在这些国家的生活影响了我,创作出了怎样的器物,倒不如说是内心受到的触动不断积累、沉淀,才有了今天的我。我开始期望能做出有灵魂的器物。

另外也在同一时期,一位和我关系很好的陶艺家的朋友对我说:“你做的东西太过反叛尖锐了!”我行我素的作风,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强行灌输给别人,无视他人而只有自己的世界——以我的理解,这就是他对我的作品的看法。如今回想起来,友人的这句话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和转折。如果只是一味地表达对这个社会的不满、不舒服,而没有以自己的方式提示出人之心灵该有的状态,那就不会有任何变化发生。当我开始这样思考,也就逐渐看清了自己的方向。我意识到“带着与他人和谐相处、包容对方的感情做东西,这行动本身就是创作的意义。”器物是被人捧在手里使用的东西。我想,如果制作的是能拉近和对方距离的器物,就能更好地传达这份感情。

——聊聊现在的生活吧。

小野哲平:我从1998年开始搬至高知县香北市一个叫作谷相的地方生活,一直到现在。最开始,我们在只有石墙和仓库的一片土地上搭建起自己的家和工坊。和常滑不同,这里并非陶瓷的产地。常滑有制作所需的泥土,材料一应俱全,办展的空间和机会也很多,是非常适合工作的地方。但我所追求的不是效率,而是在能让内心有所触动的场所创作作品。我的工坊正对着一片广袤而美丽的梯田,村民在那儿种植稻米。无论是种田还是割稻,一眼望去,呈现的是无论谁都能感受到的平凡的美。我虽然不会种稻米,不过柴窑、浴室、取暖火炉用的柴都是自己砍的。看着柴堆成高高的高墙,让我内心很充实,觉得不管发生什么都没关系。木柴有能让人安心的力量,这是我从这里的生活中学到的事情之一。

——每天都转辘轳吗?

小野哲平:每天都转。有时候为办展览或旅行而有一段时间不在家,摸不到陶土的时候,就归家心切。

——用的是什么土?

小野哲平:我用的是常滑和唐津的土,从山里挖出来的新鲜原土。

——一年烧几次柴窑呢?

小野哲平:一年大约三四次。

——具体聊聊柴窑吧。

小野哲平:在高知县有了自己的工坊后,我想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搭建一个柴窑。我花了三年做了这个柴窑。

——烧一次大约花多少天?

小野哲平:点火之后要花三天,彻夜地投柴。如今有来自全国各地立志于做陶的年轻人来帮忙,柴烧的时候昼夜交替,轮流作业。看到年轻人来从事这项工作,我很欣慰。

——柴窑上最费心的是什么事?

小野哲平:应该是常常不能烧出自己希望的样子吧。柴窑如同有生命一般,会呼吸,因此每次的状态都不一样。也会随季节、气候或是风向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我一直是依靠推测窑炉里的状况来烧制。烧法很重要,但决定什么时候停止投柴也同样重要。窑是全封闭的,所以对时机的判断每次都很考验人。

——还有其他窑吗?

小野哲平:还有气窑,我每个月都会烧好几次。

——气窑和柴窑的区别是什么?

小野哲平:烧气窑的时候,我也是通过慢慢升温来煅烧的。对于铁化妆的器皿,用相对容易操控的气窑才能烧制成预期的颜色效果。如果用柴窑,釉药、陶土等的颜色都会变深,哪怕是用相同的土和釉,烧出来的颜色深浅也和气窑完全不同。不过,我想用相同的眼光看待气窑和柴窑这两种工具。并不是说柴烧就更好,它们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烧制方法罢了。只是在柴烧的时候,我会有一种自己和窑炉在对峙的感觉,好像自己的身体在与火对抗。

——这是很棒的体验啊。

小野哲平:停火后要花四天等待窑炉冷却,才能开窑,对于会烧成什么样,不管烧多少次,我都很忐忑。

——一年会举办几次展览?

小野哲平:每年都不太一样,个展的话一般五到六次。

——对您来说,举办展览的会场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小野哲平:就是能和使用我的器皿的人直接见面,亲手把器皿送到他们手里的地方。也是能客观地看待自己所做的器皿的地方。平时都是在工坊安静地制作,所以能和人见面,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作品,我很开心。

——在推广现代美术的艺廊里办展的体验如何?

小野哲平:我一直认为,陶艺也好,音乐、电影也罢,包括所有被称为现代美术的东西,它们都是从人的情感和意志中诞生的,并不存在隔阂。但包括手艺人在内的大部分人,却往往把陶艺看作区分于纯粹艺术的另一种工艺门类。在这种认知情况下,能在展出现代美术作品的艺廊里办展,就是能让从未与我做的那些东西有过交集的人看到我的作品,也让更多人从感受艺术的角度,更深刻地看待我的作品。同时,这也让我确信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想法。也许每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的经历和知识的积累很重要,但对我来说,在与物相遇的那个瞬间所感受到的和被其触动到的,这才是最重要的。

——最近不仅在日本,您在国外也办了不少展。

小野哲平:2016年在北京和台湾都举办了个展。另外,为了筹备2017年在纽约的个展,我两年前就去美国做准备了。虽然在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陶艺人和普通大众之间还是有距离感的,但我想无论在什么国家,都渴望重新找回那些被现代社会的人渐渐遗失的情感,即人与生俱来对“从土里诞生的东西”“从火中诞生的东西”的亲近。我祈愿大家通过我的作品,能触动内心,有所感受。

——您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什么样的人看到和使用?

小野哲平:器皿应该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被频繁地使用。如果我的器皿在不知不觉中被大家不断地使用,我会很开心。另外,我还希望让那些眼光挑剔、对器皿有较高要求的人评价它。

——今后想要做什么样的东西?想要在什么样的地方工作?

小野哲平:前面我也提到,我走上陶艺之路的最初,做的不是实用器皿,而是不具备任何功能的作品。之后的三十年里,我始终在制作生活器皿。但是最近,我感到有必要再次面对内心长久以来沉睡的冲动和情感。于是最近除了器皿,我又开始制作没有实用功能的作品了。至于想在哪里工作,比起技术上的便利,我更看重场所本身的意义性。只要能遇到有意义的人和事,不管是在什么国家,我都愿意去。

——对你来说,旅行,即使是为了展览的旅行,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吧?

小野哲平:是的。我年轻时就和家人一起旅行了。如今孩子大了,我和由美两人每年都会休一次长假,一起旅行。2012年我们一起去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看了猴面包树,非常触动。亲临现场,用自己的双眼见证和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我经常被问,旅行是不是对我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其实我旅行的目的,并非要直接从中获得什么灵感。我在意的,是通过旅行看到了什么,想要看到什么,充分感受才是最重要的。长年旅行所收获的丰富体验和感动,就是我和家人的财富。而且不仅是旅行,在山间生活的每个时光,都塑造了我这个人,并由此投射在了我的作品里。

——最后,有什么要对中国读者说的吗?

小野哲平:将挖出来的土不经加工,直接拿来做胚,再用从山里砍伐来的原木当柴连着烧好几天——一直以来,我就是用这种原始而又低效的手法,融合自己的所思持续制作着器物。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更贴近从土与火中诞生的器物,能在内心深处受到感动。采访/构成:祥见知生

1982年~1990年

师傅说:“辘轳会录下情感。”

兴奋,觉醒,然后释放。铁绘方碟19cm×20cm h4cm钴蓝绘壶Φ12cm h12cm失透釉马克杯Φ9cm h8cm铁绘茶杯Φ5.5cm h7.8cm 长石釉茶杯Φ6cm h8.5cm 失透釉茶杯Φ5.5cm h7.8cm 钴蓝茶杯Φ6cm h8cm铁绘台皿31cm×16cm h5cm铁绘带柄盖罐Φ18cm h17cm

在小野先生的父亲小野拙郎60岁那年,他对小野说:“给我做个骨灰罐,趁我还活着的时候做好,可以长寿。”于是便有了这件作品。盖子上的动物是小野先生的大儿子小野象平小时候徒手捏的作品,现在他和父亲一样走上了陶艺道路。小野先生的父亲生于1929年,现在和小野一家在高知县一起生活。铁绘圆盒Φ17cm h11cm铁绘广口罐Φ32cm h27cm铁绘锣形钵Φ32.5cm h7cm铁绘大碟Φ34cm h5.5cm

1990年~1998年

为了什么而“释放”?长石釉盖碗碗盖Φ13cm h6cm 碗Φ16cm h6.5cm铁绘茶杯Φ9cm h7.2cm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