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典历险故事·野外历险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3 07:58:37

点击下载

作者:马金诚,周成龙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经典历险故事·野外历险卷

世界经典历险故事·野外历险卷试读:

前言

惊险故事,就是危险、使人惊讶紧张的故事。惊险故事是在探案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探案故事从19世纪中期开始发展。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被认为是西方探案故事的鼻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段时期,称之为西方探案故事的“黄金时代”。仅英美两国,就出现了数以千计的探案故事。当时阅读探案故事已不仅仅是有闲阶级的一种消遣,下层阶级的人也竞相阅读。

探案故事从19世纪末引入中国以来,也是长盛不衰。20世纪80年代以后,翻译探案小说大量出版,总数可能达到2000部以上。本土探案小说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解放前著名探案作家的作品直到现在仍有再版,当代探案小说的创作每年也有百部之多。

探案故事不论是民间流传还是真有其事,都代表人们不平则鸣的心声。在侦破故事中,忠诚与奸诈、勇敢与怯弱、正义与邪恶、公理与私刑、智慧与愚昧、文明与落后、真善美与假丑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激烈的矛盾经过冲突、斗争、较量,一切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我们不得不对邪恶产生强烈的憎恨,对正义产生强烈的追求。

惊险故事与探案故事不同的是,惊险故事侧重于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探案故事则注重破案的过程,虽然破案中也不乏惊心动魄的情节,但主体是以追踪犯罪线索为构架,而惊险故事则不受这个限制。

我们编辑的这套《世界经典历险故事》,共有4本,包括《海上历险卷》、《陆上历险卷》、《探奇历险卷》和《野外历险卷》。这些作品汇集了古今中外著名的惊险、历险故事近百篇,其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阅读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启迪智慧、增强思维,还可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

本套丛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权威性和完善性,是全方位展示国内外惊险作品的经典版本,是青少年读者的良好读物和收藏佳品。

人狮共处半个世纪

1986年2月9日,生物学家焦耳季亚当松在非洲草原上度过了他的80岁生日。为他庆祝生日的有弟弟吉连斯和助手们。夜幕降临,当生日蜡烛点起来的时候。吉连斯一边大嚼着,一边对年轻的助手们说:“你们知道吗?我哥哥已经陪伴野狮生活了50年了!”“50年!”他的话引起了助手们的兴趣,急于了解这位老人传奇的一生,于是他们都喊着要焦耳季讲讲他的故事。

80岁的焦耳季老人微笑着,开始从50年前那次狩猎的经历讲起。

当时,30岁的焦耳季已经学会了辨别野兽等多方面知识,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猎人。一天,他跟踪野兽来到一条小溪边,发现溪水变红了,还散发出腥味。原来,偷猎者一次杀害了几十头河马,还残忍地剥去了河马皮,割掉尾巴,敲光牙齿。河马的血染红了整条小溪。焦耳季是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的,他发誓要用自己的力量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的权利。

经过考察,焦耳季发现,野狮子不善捕食,繁殖率低,成活率也不高,它们的命运是野生动物中最值得关注的。于是,1970年,世界上第一个放养狮子的自然保护区就在肯尼亚的科拉建起来了。

从此,每天清早,焦耳季就和弟弟一起开着车去那里喂狮子。当浑身上下只穿着一条短裤的焦耳季跳下车时,狮子们便冲向他,咆哮着要吃的,争先恐后地拖吃他扔下的肉块。年复一年,一些当初还幼小的狮子已经长大了,它们都很爱焦耳季。每次喂完食,焦耳季总要和狮子并排躺下,摸摸它们的鬃毛,给它们捉捉跳蚤,狮子们此刻也会温顺得像只家猫。

50年来,狮子带给焦耳季的不仅仅是相互的信赖,也有痛苦和不幸。在从事保护野狮的工作中,焦耳季失去了得力的助手和亲爱的妻子。有一天,一只名叫博亚的狮子饿得发疯了,突然一跃而起扑向焦耳季的助手斯坚利,猛地将他掀翻在地,一口咬断了他的喉咙。当然,对这只残暴的野狮,焦耳季也没有宽恕,他当场开枪打死了它。焦耳季的妻子琼也是位自然科学家,她是在一次野外考察时被偷猎者打死的,焦耳季因此更加痛恨那些偷猎者了。尽管野生动物资源越来越稀少,为了赚钱,总有冒险者围着科拉保护区转。焦耳季虽然老了,但反对偷猎者的行为却一天没有停止过。焦耳季没有孩子,他把几十年朝夕相处的狮子看成自己的孩子。这就是焦耳季·亚当逊——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和野生狮子和平共处的科学家的故事。

发现维多利亚瀑布

当赞比西河河水充盈时,每秒7500立方米的水汹涌越过维多利亚瀑布。水量如此之大,且下冲力如此之强,以至引起水花飞溅,远达40公里处均可以看到。维多利亚瀑布的当地名字是“Mosioa-tunya”,可译为“轰轰作响的烟雾”。彩虹经常在飞溅的水花中闪烁,水花能上升到305米的高度。

1855年11月,苏格兰传教士和探险家戴维·利文斯敦成为第一个到达维多利亚瀑布的欧洲人。他初次听到关于瀑布的事是在4年之前,当时他和威廉姆·科顿·奥斯威尔抵达赞比西河岸以西129公里处。然后,在1853~1856年之间,利文斯敦希望非洲中部能向基督教传教士们开放,从非洲南部向北旅行,经过贝专纲(现在的博茨瓦纳),到达赞比西河。然后,他向西到安哥拉的罗安达沿海。考虑到这条线路进入内陆太困难,他又调头东向,沿着赞比西河前行,1886年5月到达莫桑比克沿海的克利马内。

奇怪的是,探险家们并没有因发现了维多利亚瀑布而兴高采烈,尽管他后来对此事有“如此动人的景色一定会被飞行中的天使所注意”这样的描述。对利文斯敦而言,这瀑布实质上就是一垛长1676米、下冲107米的水墙,也是基督教传教士们试图到达内陆土著村落的实际障碍。对他而言,旅行的重点是发现瀑布以东的巴托卡高原。如果赞比西河被证实是可全线通航的话(它不能通航),在他看来,这一地方可作为潜在居民点。尽管他对发现瀑布失望,但利文斯敦还是承认瀑布是如此壮观,以致只能以英国女皇维多利亚的名字命名。

瀑布只是一条壮观的河道的起点,因为水雾缭绕的河流在通过这一狭窄的峡谷途中立刻变得波涛汹涌。峡谷来回曲折72公里,这些急转弯是由岩石的断层引起,几千年来,岩石一直受到水力的侵蚀。赞比西河逶迤穿过由一层层的砂岩和玄武岩构成的高原,而断层形成的地方正是这些不同岩石的交汇点。

南极探险

南极洲是一片宁静的大陆,它气候寒冷,经常刮狂风,下暴雨。这儿没有人烟,只有少数几种动植物可以生存。

人类征服南极的过程极为悲壮,极为漫长。早在200多年前,一些探险家破冰进入南极圈,然而他们始终未能见到南极大陆。

1911年,挪威探险家阿曼森率领一支探险队向南极进发了。他们的交通工具是四架雪橇,每个雪橇都由13只狗拉着向前跑。

阿曼森每跑一段路,便放下一批食物,并将它们储藏在冰雪中,用作返回时的口粮。

狗拉着雪橇飞快地向前奔跑。这些狗都是经过严格训练极耐寒的狗,它们与人生死与共,成为征服南极的勇士之一。

阿曼森他们经过53天的漫长旅程,终于胜利到达南极。人们欢呼雀跃,南极第一次有了人类的足迹。阿曼森成为征服南极的第一人。

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像阿曼森一样胜利抵达南极,许多人在前往南极的途中,或是在返回途中,因为遭遇风暴或是食物缺乏,最后牺牲在这片神秘的大陆上。

爱斯基摩人

北极地区是世界上最寒冷、风雪最大的地区之一,人类在这里生存是相当困难的。历史上,有一些欧洲居民前往北极地区居住,然而,他们很快发现,他们没法适应这里恶劣的环境,于是,都纷纷返回。

可是,在北极地区,却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爱斯基摩人。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冰雪大地上,在这里繁衍、生息。

爱斯基摩人,又叫因纽特人,他们个头矮小、鼻宽、皮肤黄、头发又直又黑。他们是最不怕冷、最能吃苦耐劳的民族。他们在冰雪大地上自由自在地活动,靠捕鱼、打猎为生。

海豹是北极地区的一种动物,爱斯基摩人最擅长捉海豹。他们手握鱼叉,站在冰层上,耐心地等候海豹浮上来换气。海豹刚一露头,便遭到迎头一击,顿时就毙了命。

爱斯基摩人将海豹肉冻起来储存着,用它的皮和骨头做成独木舟。勇敢的爱斯基摩人,就驾驶着这种小舟,在海上穿梭往来。

爱斯基摩人的房屋低矮、结实,这样可以抗击大的暴风雪,房屋多用石块和泥土垒成。爱斯基摩人生性淳朴、热情,假如你去做客,他们一定会拿出最好的食物来招待你呢!

环球航行第一人

你知道世界上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海的人是谁吗?是西班牙人费尔南多·麦哲伦,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地球是圆的。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5艘大船出海。他想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绝不是地球的尽头,那么,再往前去是哪里呢?

两个月以后,船队横渡大西洋来到南美洲巴西海岸。麦哲伦率船队努力寻找通往美洲西海岸的海峡,直到南半球的冬天降临了,依然是一无所获。

天降大雪,寒风呼啸,气候变得不适于航行了,船队只好驶进圣胡利安港湾过冬。

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麦哲伦下令船队限制用水、缩减口粮,并用武力镇压了少数船员的叛乱。

5个月的冬季过后,船队重整旗鼓,向南航行。走了近两个月,在南纬52度海岸,发现一个海口。麦哲伦率船队开了进去,摸索前进。咦,水一直是咸的,而且水流很急。“海峡!这就是海峡!”

麦哲伦兴奋地叫起来。他判断得不错,这就是被后人命名的“麦哲伦海峡”。

这海峡,东边通南大西洋,西边通南太平洋。28天后,船队驶出563公里长的海峡,在人们面前突然出现了一片浩瀚的洋面!

船队在大洋上航行了3个多月,居然没遇到一次大风浪,海面上平静极了。船员们都说:“这真是一个太平的海洋。”从此,“太平洋”就成了这个大洋的名字。

麦哲伦的船队在太平洋上航行时间久了,船上饮水缺乏,水质变臭;因为缺少蔬菜,许多船员全身浮肿,得了坏血病,甚至因病死去。几乎绝望时,他们到达了关岛,补充了水、肉食、蔬菜。

一星期以后,船队来到菲律宾群岛。麦哲伦的仆人亨利用马来语去问土人此地叫什么名字,对方一开口大吃一惊,原来他们的语言竟能相通!这证明,麦哲伦的船队已经来到真正的东方!

1521年4月初,麦哲伦在宿务岛正式登陆,和岛上总督签订了协约,规定了西班牙人在该地区享有贸易专利权。

有趣的是,这里的铁比黄金贵,14斤铁可以换15斤黄金。船员们纷纷找铁换黄金,只恨自己带的铁太少。

不久,宿务岛总督请求麦哲伦帮助他平息他所管辖的马克坦岛土人的叛乱。麦哲伦听说马克坦岛土人拒不交纳给西班牙的礼品,大为生气,立刻答应总督出兵。

1521年4年27日,麦哲伦率60人组成的武装登陆队冲上马克坦岛。岛上的土人在首领西拉布率领下,打败了手持枪支的西班牙人,当场杀死了麦哲伦。

麦哲伦死后不久,船队驶离宿务岛,返回西班牙。

麦哲伦的死是不光彩的,但是他在地理学和探险史上的贡献远远超过同时代的人。他的探险队发现:从西班牙出发一直西行,居然能从东方又回到西班牙!

从此,人们不再怀疑地球是圆的了。

最后一块神秘的大陆

南极洲,被人们看做是一块神秘的大陆,因为那里有着太多的不解之谜。

在南极附近航行的船员们,时常发现南极洲的一些冰山呈绿色,煞是好看,至于什么原因造成,一直未被人知晓。

美国一位地理学教授称,这是露出水面的淡黄色生物体,与蔚蓝的大海交融,在太阳的照射下显示的绿色。

相信谁也不愿意错过观赏这独一无二的奇异景观。

探险家们发现,在南极洲的对岸、接近印度洋之处有许多巨型冰雕,像海豚、海狮等多种动物造型。

这些动物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即使睫毛、爪子也是清晰可辨;高大的有50多米,矮小的也有20多米,在海面上四处漂浮。

南极动物冰雕,究竟是天然形成,还是人工斧斫,目前依然是一个谜,游人尽可大胆想象。

20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们发现,在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了一个大洞,这就是“臭氧空洞”。

臭氧是地球的“天然屏障”,虽然宛如一层轻纱,却保护人类免受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损伤,同时还会避免引起“温室效应”,避免因此而导致海平面上升。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臭氧层的减少,是工业污染和人类不注意环境保护的结果。

然而,在南极洲,50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人迹罕至,何来污染?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所以,前苏联的一位科学院通讯院士奥杰科·奥杰科夫指出: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出现,是外星人从地球外对地球进行科学考察的结果。他还说,世界大洋平面近100年来上升了32~35厘米,也是受地外文明的影响。

现在,“臭氧空洞”出现在荒无人烟的南极洲,在那里集中了地球上93%的纯净的雪和水,因此,只能是外星人“污染”的结果。

关于南极洲的秘密,有一个更加奇异的传闻。

比利时不明飞行物研究中心(BUFOC)的研究员埃德加·西蒙斯、本·冯·普雷恩和亨克·埃尔斯豪物等公开声称,南极洲有一些德国纳粹的基地。

比利时学者说,当时德国人有三项计划:制造原子弹;开发南极洲;研制圆盘状飞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的潜艇很可能把德国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器材运到了南极洲。

在此之前的1939年,希特勒曾经把他的亲信阿尔佛雷德·里切尔派往南极实地考察。

所以,纳粹余孽把南极洲当作基地进行了飞碟研究并不是什么胡言乱语。

西班牙的一位研究专家安东尼奥·里维拉认为:“如果我们认为,纳粹德国的科学家和军人确实来了南极洲,那么人们就完全有理由认为,除了货真价实的外星的UFO外,南极洲很可能存在着地球人的另一种。”

美国两位玛雅文化研究专家埃里·乌姆兰德和克雷格·乌姆兰德在《古昔追踪——玛雅文明消失之谜》一书中指出,南极洲在过去并非全部被冰层覆盖,曾经是“适于人类生存”的地方,因此成为神秘的玛雅人在地球上生活的第一个基地。

在南极洲的冰层下,“可能还遗留着他们所用的器材”,“甚至还会找到玛雅人的遗体”。

这也许可以解释,即使在50年代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依然携手对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

而且,玛雅人或其他“史前文明人”似乎在今天仍然生活在南极洲厚厚的冰层下面。

1929年,美国海军上将、著名的飞行家、探险家理查·拜德有过一次难忘的南极飞行,并在飞机上作过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飞行广播。

拜德将军说,他穿过朦胧的光雾后,进入一个布满不冻湖的绿色地带上空;在“草原”上,有一种像美国野牛似的巨兽,一些别的动物和类似“人”的生物。

当听众们津津有味地想进一步了解情况时,广播突然中断,有关方面声称,拜德将军的广播报告是在精神暂时过度疲劳和有幻觉的情况下进行的。

事后,有关此次南极探险的经历和报道的“内幕”均没有公开,当事人也没有作任何解释。

前不久,美国和俄罗斯的人造卫星发现,在南极洲的冰原下,竟然有一个隐藏着的城市。

专家们介绍说:这个城市位于南极冰原下约1.6公里,直径有16公里长,市内有高楼大厦,而且有移动交通。

据悉,“冰城”建筑在一个圆拱形空间内,城市使用某种类似核能的能源,足以容纳2000人居住。

太空专家们称:这些生命代表的文化,已有5万年至10万年的历史,那时,人类尚处于穴居和茹毛饮血的洪荒时期。

而美国航空及宇宙航行局的科学家们进一步推测:“冰城”内的生命,可能是宇宙中一个已经消失的文化人群的后代。

南极洲,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块谜团四伏的大陆。

穿越非洲

100多年前,非洲在世界上还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有个年轻的英国人大卫·利文斯通在取得医学硕士学位以后,开始了对非洲的横贯探险。

在炎热的非洲,长途跋涉是非常艰苦的。在沙漠地带,风像刚从炼铁炉里冲出的热浪,吹得人口干舌燥;在热带森林,犹如闷在蒸笼里,看不到太阳却浑身大汗,还要不停地用砍刀开路。

在非洲的探险路上,人迹稀少,由于白人曾经把黑人大批地运到美洲当奴隶,因此,遭到黑人的仇视。利文斯通和同伴几次遇到土著部落的袭击,黑人手执利器要杀这些“白猪”,他们一次次死里逃生。

后来,利文斯通沿途为生病的黑人看病、治疗,渐渐取得了当地人的信任和帮助。

利文斯通从青年到老年,一直从事非洲探险。东走到印度洋西岸,西走到大西洋岸边,对沿途的地理、动物、植物、气候,还有大自然的奇物现象都详尽地记录下来。

举世闻名的莫西奥图必亚大瀑布,是非洲的骄傲。利文斯通是第一个把它介绍世界的探险家。他远离妻子和孩子,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

1873年,60岁的利文斯通病倒在探险途中,死在一个极偏僻的小村庄。

无数黑人痛哭流涕,按自己的习俗把他的心脏埋在当地,然后把他的遗体抹上香油,裹上白布,抬着他走了1500英里,护送到印度洋海岸某城市的英国领事馆,由那里把利文斯通送回了英国——他的故乡。

周穆王西游探险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推翻了商纣王的暴虐统治,建立了国号为“周”的周朝,统一了天下。在后来的数百年间,周朝繁荣昌盛,社会安定,工商业都相当发达,这为各地人民的往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公元前10世纪的时候,周穆王即位。周穆王是一个喜欢旅游探险的人,他下决心要走遍天下,使各个地方都有他的踪迹。在战国时期,有一部名叫《穆天子传》的书籍,讲述的就是他周游列国的故事。据说,有一次,周穆王乘坐着一辆由八匹骏马拉的车,由中国历史上最闻名的车夫造父驾驭,经过漳河、漳沦河,出了雁门关,一直往西走,他们走了上千里的路程,到达了一个名叫“巨虽”的部族居住的地方,受到了当地人最高礼节的款待。这个部落的人,请周穆王喝白鸽的血,用牛马的乳为他洗脚。

研究周朝历史的学者认为,周穆王西游探险的路线,是从洛阳出发,往北经过漳河、漳沱河,出了雁门关,再往西转向西南,到了今天青海的积石山。然后,他们再往西,沿着昆仑山的北麓,过了帕米尔高原,到了赤乌,就是今天的兴都库什山的西部,又到了西王母的城邦,也就是今天伊朗的德黑兰。然后,周穆王他们向北,越过高加索,进入了东欧大平原,到了华沙。最后,他们回头,经过今天芬兰附近的拉多加湖、伏尔加河、威海、伊塞克湖、蒙古沙漠、太行山,回到了洛阳。

看来,周穆王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往西探险的人了,也是走得最远的人了。

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是汉武帝时候的人。当时,我国北方的匈奴民族,常常向南方进行侵扰,使得汉民族不得安居乐业。而在北方,还有一个名叫“大月氏”的民族,它也常常被匈奴侵略。有一次,匈奴打败了大月氏,把月氏王的头骨拿来做成了酒杯,逼迫大月氏向西逃到了西域,也就是现在的新疆一带地方。所以,大月氏非常仇恨匈奴,他们想联合别的民族,共同反抗匈奴人。

当汉武帝听到这一消息后,就决定派人去大月氏,联合大月氏国,共同攻打匈奴。汉武帝出榜招募愿意去西域的人,张骞应募了。

汉武帝派张骞带领着100多人出发去了西域。在跟随张骞一同去的人中,有一个人名叫堂邑父,他善于射箭,也是匈奴族人,懂匈奴的语言、文化。当时,去西域要经过现在甘肃省的西部,这里也是匈奴人占邻的地区。结果,他们走到中途,就被匈奴俘虏了。

张骞被匈奴人扣留了10多年。匈奴人强迫他留下来,娶了妻,生下了孩子。可是,张骞并不屈服,最后,他还是想办法逃跑了,继续向西去寻找大月氏国。

因为张骞为人宽厚,又能信任人,沿途各少数民族的人都喜爱他。因此,尽管他一路上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这些困难,都被他一一克服了。因为堂邑父善于射箭,他们在路上没有东西吃的时候,堂邑父就射飞禽走兽来充饥。

他们走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国,经过康居国,最后才到了大月氏国。但是,大月氏国离汉朝太远了,他们不了解汉朝的情况,不愿意与汉朝联合起来,攻击匈奴,张骞只好回来了。

张骞这次出使西域,一共用了13年的时间,与他一同出去的100多个人,回来的时候,只剩下两个人了。

回到汉朝以后不久,张骞又对汉武帝说,匈奴和大月氏中间还有一个乌孙国,也被匈奴征服了,对匈奴不满,汉朝如果派使臣带上大量财物去联络,与乌孙国结为兄弟国,可以割断匈奴的右臂。汉武帝接受了张骞的建议,又派他带领300人,每人骑两条马,带着大量的金银财物,出使乌孙国。

张骞到了乌孙国,与乌孙国的国王谈得很好,乌孙王派了几十人随同张骞来到汉朝,向汉武帝表示友好。从此,汉朝每年都要派十几批人马,去西域各国;西域各国的人,也不断地来到内地。随着汉朝与西域之间的人员的来往,乌孙和大宛出产的名马,西域出产的葡萄和乐器也传来中国内地,而中国内地的丝绸等物产,也传到了西域各国。

张骞通西域,一方面牵制着匈奴,减轻了它对汉朝的威胁;另一方面,使我国的疆土在西北开辟了一大片。张骞为我国立了大功。

首次穿越南、北极的环球探险

1979年9月2日上午,英国首都伦敦的泰晤士河码头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本杰明·鲍英号”轮船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徐徐驶离码头,英国王储查尔斯向渐渐远去的轮船频频挥手,祝愿船上的人们一帆风顺。是什么引起查尔斯王储对此的关注?原来,船上载着以兰努尔夫·菲内斯爵士为首的英国环球探险队,他们将开始人类历史第一次穿越南、北极的陆、海、冰上环球探险。查尔斯王储把这次探险活动称作“荒诞不经而又美妙绝伦”的探险。

令人惊奇的是,提出这一别出心裁而又气势磅礴的探险计划的人,不是兰努尔夫爵士或别的男子汉,而是兰努尔夫爵士的妻子弗吉尼亚。酷爱探险的兰努尔夫爵士对这项计划极感兴趣,为此他花了7年时间收集有关资料,制定详细计划,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因为他知道,南极和北极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任何一点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这次环球探险的失败。

这次不同寻常的环球探险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自愿报名参加探险队。经过严格的挑选,兰努尔夫挑选了查理斯·伯顿和奥列佛·谢伯德,都是军人出身,具有强壮的体魄和丰富的野地生存经验。他们三人是探险队的突击队员,后备队中有三人负责后勤和支援工作,还有两名飞行员,爵士夫人则负责通讯联络,另外布林·坎贝尔只是参加部分探险活动,主要负责摄影和新闻报道。

这支精悍的环球探险队开始探险的第一阶段,是从陆路穿越法国、西班牙和阿尔及利亚。尽管路途遥远,但由于他们走的是旅游路线,所以没碰到什么太大的困难。真正严峻的考验,是从登上南极大陆开始的。

南极大陆连同南纬60°以南的岛屿合称南极洲,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七大洲中占第五位。

南极洲平均海拔2350米,是世界各大洲中最高的一洲。南极大陆的95%以上被冰雪覆盖,南极冰盖的平均厚度近2000米,有的地方冰层厚达4000米以上,冰的总体积约2450万立方公里,占地球上冰量的90%,占全世界淡水总量的70%,素有“冰雪大陆”之称。

南极大陆地处高纬,海拔很高,气候恶劣,是地球上最冷、最干和风最大的地区,被称为“世界的冷极”、“白色荒漠”和“暴风的故乡”。

每年11月到第二年3月为南极的“夏季”,但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4~10月为冬季,气温低到-60℃~-50℃。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东方站(南纬78°27′,东经106°52′,海拔3400米)曾测得-88.3℃的低温,这是迄今地球上最低的气温记录。与北极相比,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要低20℃以上。

南极大陆是一个孤立的大陆,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所包围,距最近的南美洲也有970公里。南极大陆的海岸线长达24000公里,其中有7500公里的海岸线被终年不化的冰架包围着。南极大陆沿海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17℃~-10℃之间,最低和最高的气温分别为零下40℃和零上13℃。与大陆邻接的海域,一年中有九个月(3~11月)被厚度为1~3米的冰层封锁。每年3至10月,通往南极大陆的海上航道被海冰堵塞,使它成为与世隔绝的大陆,只有在每年11月~第二年3月,探险考察船才能接近南极大陆。

1980年1月初,英国环球探险队利用南极短暂易逝的夏季在南极大陆胜利登陆。

探险队员一到南极的萨尼,就忙碌起来,他们把几百吨重的燃料和其他物品从船上拖到岸上的营地。在宿营地,他们搭起了为此次探险特制的绝热卡纸板棚子。在这种装拆方便、轻巧暖和的棚子里,探险队员们度过了在南极大陆的第一个难忘的日子。他们发现,此时虽是南极的夏季,但气温仍在0℃左右,而且风力很大。

不久,探险队那架带起落橇的飞机按时抵达萨尼。这架飞机的任务是把90吨燃料和物资运到离萨尼300公里外的博加。探险队在海拔2000米的博加设立了越冬宿营地,突击队员将在那里度过长达8个多月的漫长极地之冬,等到来年夏天再向极点进发。飞行员和机械师不愧是极地飞行的老手,他们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飞行了80个来回,圆满完成了运输任务。一切准备就绪,爵士、奥列佛和查理斯就驾着摩托车离开萨尼,向博加挺进。

博加和萨尼之间是一片广阔的冰隙地带,深不见底的冰隙上的雪桥经常断裂,葬送了许多探险家的性命。爵士他们为确保万无一失,每辆摩托车的后面都用一根15米长的绳子拖一个装满货物的雪橇。这样,如果摩托车掉进冰隙,绳子与雪橇之间形成的角度就能刹住雪橇,从而拖住下滑的摩托车,人就能攀绳爬上来。不过,有了这种保护措施,仍有不少人葬身在冰隙之间。所幸的是这种厄运没有降到爵士他们头上。他们仅用三天半时间,便完全通过危险区,抵达博加宿营地。

与此同时,不准备在南极过冬的探险队人员都已乘船撤离南极,正驶入好望角。博加营地只剩下爵士夫妇、奥列佛和查理斯,还有一条狗。

南极的冬季是黑暗、寒冷的极夜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探险队的三男一女却过得井然有序,怡然自得。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爵士负责管理住棚和燃料,他在住棚和货物箱之间挖了一条长沟,上面再加个盖,取东西就方便多了。爵士夫人负责通讯联络。安装收发报机的棚子离住棚有几百米远,她每次去那里,都得抓住一根绳子,顶着狂风,冒着严寒,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奥列佛的主要任务是记气象日记和管理发电机、摩托车。查理斯则负责每天的伙食。尽管在这里干事费时费力,比他们原先设想的忙得多,但他们同心协力,和睦相处,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度过了漫长的南极冬季。

1980年10月29日,爵士、奥列佛和查理斯三人乘摩托车拖着雪橇,离开博加营地,向2000公里之处的南极极点发起冲击。当时,南极的夏季刚刚开始,气温低至-30℃左右,风速高达每小时七八十公里。虽然天气寒冷,但气温越低,雪橇也就越坚硬,反而给他们探险增添了几分安全系数。

他们选择的路线,大都是前人所未走过的。爵士在前面开路,奥列佛懂得机械,在后面收尾,以便修复可能出现的机器故障。他们每个人都备有帐篷、食物、绳索、铲子、发报机和收音机,以防一旦被风雪分开也能单独生存下去。他们每天坚持行驶10小时,每小时休息五分钟,吃些干粮,到晚上宿营时才煮一顿饭。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们对胜利都充满信心。每天晚上,他们还要和留守营地的爵士夫人联系一次,以免她挂念。其实,自从爵士他们离开博加后,她总守在收报机旁,随时准备收报。

爵士一行行进了近400公里,遇到了一个连绵200多公里的大雪槽。雪槽地带坎坷不平,沟隙密布,摩托车经常翻车,跌入沟内,这时,驾驶员就得立即跳出车外,以免被雪橇板撞伤。在剧烈的颠簸中,爵士的硬橡木雪橇被震裂出一条3米长的大口子,他只好忍痛割爱,把损坏的雪橇连同物资一起丢弃。幸亏其他人的雪橇是不锈钢制作的,没有损坏。

爵士一行继续前进,当他们走了一半路程,来到预定的物质供应点时,却什么也没见到。飞行员没有按照预定计划,准时把物资运送到这里。时间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宝贵了,然而,在这块生态资源极差、除了科学考察人员之外、地球上唯一没有人居住的大陆没有充足的物资保障,那就意味着死亡。他们只好耐心等待。17天后终于等来了运送物资的飞机。探险队补充了足够的物资,开始向极点作最后冲刺。12月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南极极点,12月23日,他们又精神抖擞地奔向几百公里之外的斯科特基地。这段路程的主要障碍是斯科特冰川。他们准备顺着冰川,驾驶摩托车从山上滑到罗斯冰障上。这种大胆的行为是前人从未试过,甚至从未想过的。爵士一行经过认真准备,开始了这段惊险的行程。冰川上冰隙密布,摩托车在下滑时很难刹车,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地缓慢行驶,尽量减少停顿。当摩托车和雪橇在冰桥上通过时,经常地听到冰桥发出吱吱的破裂声,使人不由得心惊肉跳,极度紧张。经过一路险象环生的折腾,四天后,他们终于到达位于南纬78°9′的罗斯冰障,这是一道几十米高的冰墙。一直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1841年,英国探险家罗斯首先发现了这条冰长城,因此被命名为“罗斯冰障”。以后的路就比较平坦,容易行走多了。1981年1月11日,爵士一行安抵斯科特基地,从而结束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穿越南极大陆的探险。这次探险总共用了75天,比1958年英国—新西兰联合探险队首次穿越南极走的路程更长,而用时更短。

结束了穿越南极大陆的探险,英国环球探险队又踏上前往北冰洋的航程。1981年7月,“本杰明·鲍英号”来到北美洲的阿拉斯加的育空河口。由于河口布满浅滩暗礁,船只能停在距岸20公里的海面上。探险队必须在两星期内赶到道森,因为北冰洋西北航道上的冰山正日益增多,每延误一天,就增加被冰山包围的危险。爵士决定和查理斯各驾驶一只充气船冲向北冰洋。布林·坎贝尔乘上了查理斯的船。

两艘充气船开始了艰险的航程,排山倒海般的恶浪劈头盖脸地向他们打来,小船在海浪无情的冲击下,上下颠簸,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突然,查理斯被一排海浪掀起,从布林的头上翻入海中,紧接着小船也被海浪掀翻了。查理斯敏捷地爬上朝天的船底,把布林也拉了上来。他们竭尽全力也没有能把船翻过来。爵士看到这种情况,立即把船上的几桶油推入海中,以减轻船的负重,然后前来营救他们。两只船在狂风恶浪中猛烈地摇晃着,撞击着。经过一番艰苦努力,爵士的船总算靠上了翻倒的船,他跳上查理斯他们的船底,刚想用绳索把两船连起来,船又被大浪冲开。在这危急的时刻,爵士勇敢地跳进翻腾的大海,奋力向他的船游去,经过一番努力,爵士终于爬上了他的船。他驾驶小船尽力靠拢,然后甩出一绳索让查理斯系在翻船的船帮上。做完这一切后,爵士开船向东,查理斯和布林则用力向西拽绳,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小船翻转过来。可是小船的引擎发生了故障,怎么也发动不起来,他们3人不得不挤在爵士的船上返回“本杰明·鲍英号”轮船。

爵士他们稍事休整后,又踏上从育空河口到埃尔斯米尔岛的艰险旅程。在这段近5000公里的旅程中,探险家们使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充气船和波士顿捕鲸船。他们从育空河逆流而上,又沿着马更歇河上游顺流而下,直贯波弗特海,然后北上穿过狂风雾浓、冰山出没的西北航道,于8月21日到达北冰洋埃尔斯米尔岛的坦奎里湾。爵士和查理斯徒步穿越该岛,到达该岛北岸的越冬地点。3个月后,探险队的飞机给他俩送来了雪地摩托车和其他物资。当北极的冬季来临之际,他们踏上征服北极极点的路程。

由于北冰洋海流的影响,埃尔斯米尔岛上的冰层一层压一层,把那些破碎的冰块挤成道道冰墙,这一地区成为北冰洋有名的“压力地”。这些冰墙平均高3米多,但高达十几米的冰墙比比皆是。雪地摩托车是难以翻越这么高的障碍的,爵士和查理斯起初曾用斧子砍出一条通道,但这总不是个办法。他俩商量以后,决定放弃摩托车,徒步向北前进。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走出几十公里后,道路才比较平坦。他们立即与留守埃尔斯米尔岛的爵士夫人联系,不久,飞机又给他们送来摩托车。他们顾不得劳累,骑上雪地摩托车继续前进。在行进途中,爵士不慎连人带车跌入水中,他在查理斯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才爬了上来,但摩托车、雪橇等所有装备和物资都无法打捞了。

征服北极的旅程真是险象环生,稍有不慎,就会遭遇厄运。有一次,他们帐篷附近的冰层突然发现爆响,爵士和查理斯急忙跑出帐篷察看。冰层虽未破裂,但可怕的响声从四面八方此起彼伏地传来,令人感到万分恐惧。爵士和查理斯沉着机智、顽强勇敢地面对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一路上砍呵,铲呵,拖呵,终于在1982年4月11日,把英国国旗插上了北极极点。

离开北极极点,爵士他们踏上这次穿越南、北极的环球探险的最后征程。爵士计划在6月初冰层破裂前到达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再滑雪通过岛上多山的地区,到岛的另一边与“本杰明·鲍英号”轮船会合。从极点到轮船停靠地有好几百公里的路程,谁知,他们出发不久,冰层竟提前裂开了。迫于无奈,他们选择了一块坚实的浮冰,在冰上搭起两个小帐篷,打算随冰漂流到达目的地。

在度过99个艰苦的日子后,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回到“本杰明·鲍英号”船上。久别重逢的探险队员们互相紧紧拥抱,都难以抑制胜利的喜悦。

当英国环球探险队胜利返回英国出发地时,码头上欢声雷动,人们对这些探险英雄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英国环球探险队历时3年,行程3万多公里,终于实现了人类首次穿越南、北极的环球探险,在世界地理探险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

爱斯基摩人为何能在极地生存

1906年春天,加拿大的探险家史提芬生,从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顺着陆路从马更些河到哈谢尔岛。他预定在哈谢尔岛参加英美联合的极地探险队,然后乘坐达契斯号向东方的维多利亚岛前进。但是,史提芬生根据自己的北极知识观察,认为这艘没有补助引擎的探险船,绝对无法到达哈谢尔岛,于是便从加拿大南部乘坐火车北上,再改乘小船滑马更些河到哈谢尔岛,假使探险船不来,他就到马更些湾的爱斯基摩人部落里等待。史提芬生对于仍然是一个谜的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和文化,一度有着深厚的兴趣,因而他以人类学者的身份被邀请参加探险时,便极其高兴地答应了。

8月份,史提芬生于到达哈谢尔岛时,达契斯号果然没有还没踪影,他把在北极生活所需的装备全部准备好,就住进爱斯基摩人的部落里。

史提芬生认为参加探险队和队员们在一起,实不如和爱斯基摩人一起生活好。他后来写道。“刚开始时,我是以第三者的立场,带着好奇来观察爱斯基摩人的,然而,现在我和爱斯基摩人一起生活,已经可以完全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不像初次接近他们的牧师和商人,对样样事情都觉得稀奇,却又忽略了他们生活的内部。加上我本来就两袖清风,收入没有捕鲸船员或骑马的警官多,更没有什么权力,所以爱斯基摩人不是特别对我表示敬意,这使我能够清楚看到他们的本来面目。”

史提芬先生进入哈谢尔岛上的马更些爱斯基摩人的部落,很快取得了爱斯摩人的好感,他们将他视为其中的一份子而一起生活,他们还慷慨的把自己穿的衣服和吃的食物都分给他。同时,史提芬生也帮助他们狩猎和钓鱼,并参加他们的游戏,渐渐地,爱斯基摩人便把史提芬生当成了他们最好的朋友。

从1906年到1907年3月的冬天期间,史提芬生对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已有相当的了解,然而,他认为若要更深入了解爱斯基摩人,必须继续在北极居住5年才行。虽然爱斯基摩人的语言并不好学,但当冬天结束时,他已经学会了基础的对话,这使他与爱斯基摩人的关系更为密切。

1907年春天,探险家查理·克林金巴的“奥尔嘉”号开抵哈谢尔岛,克森金巴为史提芬生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奥尔嘉号在哈谢尔岛东方的班克斯岛过冬时,克林金巴和他的船员发现了使用银器和弓箭,不曾和白人接触过的爱斯基摩人。

这使史提芬生非常感兴趣,因为他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在班克斯岛和维多利亚岛外,美洲大陆北岸竟然还有未曾见过白人的爱斯基摩人存在的事实。他揣测,这些爱斯基摩人是遇难的佛兰克林队,或是为搜寻佛兰克林队的搜索队队员的子孙。

1907年冬初,史提芬生返回加拿大,计划再度前往北极地区的事宜。克林金巴这方面,则继续指挥奥尔嘉号,大量捕捉鲸鱼赚钱,筹备探险所需的资金。

史提芬生返回加拿大时,才获知达契斯号的消息。据说去年冬天将来临时,达契斯号就被冻结在巴罗角无法动了,当它漂流到阿拉斯加北岸佛拉克斯曼岛时,终于被流水完全封闭,英美联合探险队的探险计划了就“流产”了。

史提芬生意欲探索爱斯基摩人的计划引起了美国自然博物馆的馆长的极大兴趣,博物馆决意提供足够的资金给史提芬生,让他深入研究爱斯基摩人。当时,由于博物馆的推荐,对于北极地区的鸟兽有相当研究的动物学家安达逊博士,也成了史提芬生的伙伴,他们携手同行。

1908年5月,史提芬生和安达逊从育空河前往哈谢尔岛,决定在那里完成充分准备后,坐上捕鲸船前往维多利亚岛。史提芬生的准备十分简单,他和安达逊博士都带着照相机和底片,以及两只长枪和弹药。此外,为了雇请爱斯基摩人帮忙,他们又准备了六只长枪和散弹,以及爱斯基摩人最喜爱的香烟。

当然,他们也都带了帐篷、笔记、文具、望远镜及烹铁器具等北极探险所需的东西。8月中旬。他们雇请了两位爱斯基摩人做向导,这两人都到过维多利亚岛。出发时,由于他们并没有准备火柴,两人只好回到巴罗角,在那里过了一个平静的冬天。在那里,史提芬生和雇请的爱斯基摩人纳克夏变成了好友。纳克夏确是最好的向导,他知道很多爱斯基摩人的方言,并且热心地教导史提芬生和安达逊博士有关雪地的生存技术,史提芬生学得很快,而安达逊则为了急于收集动物标本,经常前往山区,并没有认真学习。

1909年8月,史提芬生、安达逊和纳克夏、塔纳鸟密克(另一名爱斯基摩人)4人,从巴罗角来到哈谢尔岛,他们前往维多利亚岛南方,又花了1年的时间。史提芬生的目标,是要寻找克林金巴所看到的爱斯基摩人,不料他在冬天里患了肺炎,只得返回马更些疗养。复原以后,便与继续调查动物的安达逊分手,于1910年4月ZI日,继续向无人居住的美洲大陆进发。

一直走了8天,他们才在巴里岬发现了一个爱斯基摩人的部落,但是那里好像已经很久元人居住了,纳克夏和塔纳鸟密克都认为那儿绝对无人居住,但是史提芬生却从地形位置的观察,怀疑可能还有人住。

5月9日,史提芬生在维多利亚岛南海岸的维斯岬发现了一块可能是人类用工具切开的流木。第二天,他又发现了人类的足迹和雪橇的痕迹。5月13日上午,他们来到了1个部落的废墟,史提芬生为了仔细观察四周的情形,爬上了一间冰屋的屋顶。他立刻看到远处的海豹洞旁边,坐着几个爱斯基摩人正拿着木棒在等猎物。于是,他们就向着那些爱斯基摩人走去,当塔纳乌密克快接近他们时,其中一个猎人忽然拿着一把金属刀子跑过来,吓得塔纳乌密克赶紧解释自己不是敌人,结果,那个爱斯基摩人便抓住塔纳鸟密克的手腕,以确定他是否是人类。

当确认是同类后,那些狩猎中的爱斯基摩人便带领着史提芬生等人,返回他们的部落。部落里所有的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全都从房子里跑出来以惊异的眼光望着他们。经过介绍后,就有许多人为他们准备食物,女人们纷纷回到自己家里,男人们则手里拿着雪刀,戴上工作手套,开始为史提芬生3人建造冰屋。

史提芬生发现自己所看到的并不是古代文明的遗物,而是活生生的石器时代的人,觉得十分惊异。史提芬生后来写道:“我们是这里的爱斯基摩人第一次看到的白人,他们纷纷邀请我们到家里做客,并且很亲切地款待我们。”

冰层完成后,爱斯基摩人便为他们准备海豹油灯,并且还在里面为他们做床,床上还铺了驯鹿及麝香牛的皮毛。

爱斯基摩人给他们盖好冰屋后,为庆祝客人的到来,还宣布停止狩猎,休息一天。

他们这么做,也许是因为过去从来没有人从遥远的地方来拜访他们,而且,他们也很想知道远方世界的情形。

为了表示友好,史提芬生便为这些海豚群海峡的爱斯基摩人,教导使用硫磺火柴的方法,然后又演示卡枪射击。由于这些爱斯基摩人所讲的语言,和史提芬生在马更些河从爱斯基摩人所学的语言很类似,所以他们一开始交谈便能充分互相了解。

住了两天,史提芬生便设法探知他们的宗教信仰。另一个令史提芬生感兴趣的题目,便是对于他的蓝眼睛和茶褐色胡子,他问爱斯基摩人对此是怎么想的。

爱斯基摩人说,他们多半都是蓝眼黑发、但是,他们在东北方的同伴,也有和史提芬生同样是蓝眼褐色胡子的,史提芬生忍不住,请他们带他去看看。于是第二天早上,当地的爱斯基摩人便带着他们前往维多利亚岛的另一个部落。

史提芬生一行人走了大约30公里左右,终于到达那个部落。这个部落的人非常多,据说有维多利亚岛哈尼拉古密多族爱斯基摩人的半数,当时,他们正在睡觉,听到通知,纷纷都从家里跑出来,集中在访客们的周围,经过一番兴奋的问答后,才知道来了一群友好的客人。

几乎所有的爱斯基摩人都很好客。哈尼拉古密多爱斯基摩人使用煮过的肉,和海豹、驯鹿的血,熬成一道油脂很厚的汤来招待他们,然后,便以很快的速度建造冰屋,供他们休息睡觉。

史提芬生和居住在维多利亚岛柯内欣湾附近部落的爱斯基摩人一起生活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这段期间内,他直接看到了可能是爱斯基摩人和白人的混血人种,这些人后来被称为“金发爱斯基摩人”。史提芬生是根据人类学者的立场来观察,认为这些人都有淡褐色的胡子,所以会有金发的感觉(大部分的爱斯基摩人,如北美洲的爱斯基摩人,都把胡子连根拔掉),而且1000个爱斯基摩人当中,大约只有10个金发爱斯基摩人。同时,他又依据这些金发爱斯基摩人的外形,认为他们很可能是到格陵兰建设殖民地的北欧海盗的子孙。

那些几百年前被认为全部在格陵兰死亡的人,很可能遣遇了如下两种情形,一种是生存下来,和格陵兰的爱斯基摩人混血。另一种则很可能向西移居到北美洲,和原住在北美洲的人一起定居下来。住在维多利亚岛的爱斯基摩人,称为柯巴爱斯基摩人,史提芬生最感兴趣的,就是他们的生活方法。他们自己制造简单的铜器和狩猎用具,因为他们为了生存必须不断地狩猎、捕鱼。史提芬生认为,只要能够像爱斯基摩人一样自给自足,佛兰克林探险队就不会发生饿死的情形了。

那些早些年探险的英国人在一个个饿死时,可能并不知道在自己的周围,正有无数人不必使用长枪或优秀的工具帮助,仍然能够生活得很富足。

一年后,史提芬生和纳克夏又坐着雪橇,到握拉斯顿半岛参加爱斯基摩人的交易祭典。春天,他们来到了亚伯特湾附近,史提芬生爬上高处用望眼镜向四周了望,发现亚伯特湾的中央冰上,也有一个定居的部落。史提芬生一行人接近以后,才发觉这是他们过去看过的所有部落中最大的一个。

这个部落里的爱斯基摩人比其他地区的爱斯基摩人更接近欧洲人的生活习惯,他们的生活水平也比其他部落高,他们的特征是每年都定期移居,而且对所有的地形都了解得很清楚。此外,他们也由父母们的嘴里,知道当白人在搜索佛兰克林队时,曾有很多大船在维多利亚岛的西方来来去去的事情。

史提芬生长期对爱斯基摩人的研究,是对世界人类史的一大贡献,正是由于他的努力,使人们对北极以及对爱斯基摩人才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使极地的秘密越来越大白于天下。

黑人之谜

17世纪,人类已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而巨大的非洲陆块,其神秘的面纱尚未被西方欧洲世界的地理学者揭开。但是,全长36700多公里的海岸线,已由葡萄牙及继起的探险家发现,并将其画在地图上;一些从事各种交易的欧洲国家,也在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岸的几个地方,建立了少数的要塞,做为贸易基地,或奴隶收容所;此外,非洲沿岸少部分地区已被辟为殖民地,如葡萄牙人为了到赞比西河约480公里的上游探寻黄金,将非洲东南海岸的莫桑比克作为他们寻找黄金的基地。荷兰人则以非洲南端的开普敦为基地,向东进入大鱼河沿岸,往西北到达面临南大西洋的橘河河口。

但是,经过了350年的非洲探险行动之后,从非洲南部的库鲁曼,到现在的马利国境内的通木波克托之间的热带非洲地图,却仍像是一张白纸。

15世纪初期,在非洲探险的初期,欧洲人对于非洲内陆的种种,所知道和了解的情况,大部分是根据长久以来对神秘非洲的传说,或是再加上传说想像得来的。在欧洲人一般的观念里,非洲大陆是块野蛮,充满神秘色彩,而令人感到害怕的荒地,他们相信非洲内陆的土著都是些矮人种和食人族。

提起“非洲”,人们似乎就看到一幅充满了独角兽、狼人、或是“头部是从肩膀下长出来”等怪人的图画。而也有少部分采用新说法的人们则相信,非洲就好比世界桃源,是一块充满了喜乐、天真、朴实的“高贵的野人之地”。但是,不管人们对于非洲人的观感如何,有一件事实是人人都没有怀疑过的,那就是在这片广大神秘的大陆上,一定隐藏了许许多多的财富。

在种种传说中,也有不少的事实。如非洲也确有矮人族和食人族。而所谓的独角兽,实际上就是犀牛,犀牛头上的角正巧就在以前人们想象的位置上。

另外,在非洲,不管是黄金或是钻石,产量都非常丰富。据知,目前全世界70%的黄金,82%的钻石及大部分的天然象牙都产于非洲。19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利用各种不同手段争取非洲的财富。从前,非洲贸易的最大利润,是从买卖人口中获得的,自1450年到奴隶贸易正式结束的1880年之前,非洲有1000多万黑人被白人买卖。

非洲人从18世纪末开始抗拒外来的人侵者。当时冒险到非洲内陆探险的人,很少能活着回来的,少数能侥幸回来的,从此视非洲内陆为白人的坟墓!此外,部族间的相互斗争,旱灾、饥荒及疫病的蔓延,给非洲黑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长久留在非洲海岸的欧洲淘金者,愈来愈无法抑止一股强烈的欲望——想发现这块神秘大陆上究竟蕴藏了多少财宝的欲望。但是,他们知道,在他们前往寻宝的路途中,横亘着无数需以无比毅力才能克服的困难。这块蛮荒的非洲大陆比整个欧洲还大,所有的道路都是为了便利运送奴隶而开辟的,而且仅通达内陆几百公里而已。纯粹为了打猎所辟的小径,根本无法继续延伸到内陆。同时,也完全没有详细的地图可供探险者参考!

探险家不敢相信本地的向导,他们只能靠着天上的星星辨认方位或自己摸索前进。自然的环境非常残酷无情,沙漠上几乎见不着半滴水,但是在沼泽地或是热带雨林一带,水却过多。大部分河川的情形,对探险队来说是有利的,而朝东流入印度洋的河川,却只能溯行几百公里。

除了池城障碍外,非洲大部分的土著都是可怕的战士,其中有些部落还拥有精锐强大的军队,这些军队都是由各部落自己所挑选出的“战王”训练出来的精锐队伍。他们随时可驱逐入侵者。

非洲人常常会做出一些残酷异常的事:在激烈的搏斗过后,有些残酷的胜利者会吃食敌人的肉,借以表示对敌人的蔑视及自己的勇武。土人们相信吃人肉可以增强体力。但并不是所有的黑人都和白人发生争执、对立。住在海岸的大部分黑人部族,会主动协助白人,甚至有些黑人们也请白人协助他们和对付敌人。

此外,非洲土地上的疾病也异常肆虐,其中以虐疾最厉害,除了虐疾之外,尚有其他疾病困扰探险者,例如黄热病、赤痢、伤寒、热带性溃疡、腺鼠疫等等。当欧洲人迁移到非洲内陆之始,医学并不十分发达,一些疾病如虐疾、黑水病的病因,都尚未被发现,直到数10年之后。这些疾病的预防方法才被研究出来。这些热带非洲疾病,不但严重地伤害人类,也严重地危害到其他动物。搬运货物的马,或是其他动物受到壁虫、及某种苍蝇的感染,它们很快就会死亡。这种情况使得探险队不得不雇用土人搬运货物,但是,这些受雇用的土人因病或意外事故死亡的频率也非常高。

前去掘金的探险队只要进入非洲内地,就很难出来。有的探险队在内地经过了2年、3年、6年,甚至7年,才重返文明。但是有些探险队根本就杳无音讯了。虽然有重重的障碍与危险,但仍有不少意志坚强者克服无数困难得以生还。

这些探险家中有显赫的贵族、平凡的庶民;也有优裕的富人和贫困的穷人;有为人忠厚老实之学者;也有一心只想捕猎动物的猎人。甚至有虔诚的基督教传教士。不可否认的探险家都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不过,在他们之中有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不计任何代价,不惧任何危险,一定要探知到底有哪些人种分布在那些地方!那些地方有些什么样的东西?

探险家们把他们在探险过程中发现的河川、湖、山、热带雨林和森林等,全都记录在地图上,他们还发现,各种身高和肤色完全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且非洲的祖先们在此定居的时间,要比欧洲、印地安族,以及中国的祖先们要早得多。

据考古发现,人类最早生存的地方可能就是在非洲。果真如此,那么,世界各地的祖先可能是好几万年前从非洲迁移出来的。而其中可能有一部分重新再回到非洲。

非洲人类起源说的地理根据,是在肯尼亚地区。因为,在那儿,探险家发现了一些古老的人骨化石,根据考古学者推断,那些可能是在1400万年前,或是超过100万年以前的人骨化石。而且,这些化石被认为是人类祖先最早的化石。如果按照这种理论推断,大约175万年前在肯亚地区就出现了和人类相似的动物。这种动物能够直立步行,在当时可能已经会使用粗制的石器,它们渐渐开始进化。根据人类学者所主张的理论,以器具的制造和使用作为人类和类人猿区别的基准的话,这种当时以吃腐肉为生的动物所进化成的古代人类,可说是真正的人类。而这种动物,可能就是我们人类的直接祖先。

人们的凝问是:这种非洲“类人”,到底和后来的非洲人种有无关联?如果有?又有什么关联呢?这点,到目前为止都还是个谜。但是在非洲,很早以前就有人类住在那儿。学者们在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发现了现代人类的化石。由于这个发现。几乎可以完全证明在很早以前,就已有人居住在非洲。而且这些人骨的年代,可能还要追溯到10万年以前。

人类的祖先在非洲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岁月后,渐渐地适应了非洲的环境。在这段期间里,原来的非洲人分成了好几支种族。再加上与亚洲移来种族的互相通婚,形成了新的集团。经过了这种的分裂及通婚,非洲因而出现许许多多民族。

公元1500年以后,非洲的人种被分类成四至五种,其中布希族被认为是非洲最古老的种族。布希族和荷天特特族一起被叫做悠以桑族,通常不列为黑人种,因为其肤色呈黄褐色,平均身高在152公分左右。他们是一群打猎的民族,由几个家庭所构成的小集团,到处流浪。除了狩猎动物和食用植物以外,也靠挖食土中的爬虫类和树根等维生。公元1世纪,欧洲人第一次看见布希族时,曾将他们赶到沙漠地带。曾有一位人类学者称布希族为“温和的民族”,目前,布希族大约仅存5万人左右,面临绝种的危机。

布希族所用的语言听起来十分奇怪,因为使用这种语言在吸气时,会发出滴答的声音。所以被称为“滴答语”。和布希族有血统关系的荷天特特族,也讲这种滴答语。虽然,荷天特特族是游牧民族,但是他们常到海岸边打渔,或是收集些被冲到海岸线的海豹,及鲸鱼的肉。

人们在苏丹,或是在撒哈拉南缘的赤道雨林曾发现了最早期的黑人头骨。这些头骨据推断大约是公元前4500年左右的人骨。由于曾在古代的墓地里发现了钓鱼钩及鱼叉,因此学者们认为,黑人原来可能是以捕鱼为生的渔民,而且,他们也是最早过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一群非洲人。

在非洲中部和苏丹地区,有一种黑人被称为厄罗族,这种黑人有着高瘦的身材。和身高210公分的尼罗族比较,住在刚果森林地带的小黑人族身材则显得很瘦小,甚至比布希族人更为瘦小。这些小黑人,其一般的身高大约在135至140公分之间。

提起非洲人,大家就会千篇一律地想到“黑色人种”,其实,并非所有的非洲人都是黑人种。褐色皮肤的哈姆人,他们的祖先从西南亚洲千里跋涉到达非洲,并居住在北非和东非等地。古代的埃及人和现在的埃塞俄比亚人、索马里的加拉人也都是属于哈姆系的人种。

公元100年左右,讲“班特语”的黑人诸族,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开始从璀奈和利亚东部大批地迁移到中非洲。1000年后,他们又陆续的扩散到南非一带,并且几乎完全占据整片广大的非洲南部。尤其是定居于东非和南非的各族最占优势,然而,实际上他们并不属于同个人种,只是操共同祖语——班特的方言。这些部族可细分为数百种,甚至可能是由好几千种大大小小的部落所构成的,其人口已达到了8000万人。

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有许多探险家想一窥神秘非洲的真面目。初期最有名的热带非洲探险家是哈尔克夫。他是古代埃及的梅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