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位决定地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3 15:57:22

点击下载

作者:张然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品位决定地位

品位决定地位试读:

前言

品位是什么?品位是指包括人的仪表、言行、气质、情趣、思想、道德、情操、修养等在内的综合质量水平和社会价值含量。我们知道地质学家总要用品位这个概念来评价一块矿石的质量;同样,我们移花接木,也可以用品位这个概念来评价一个人的质量。任何人都具有一定标准的社会价值含量,这个含量就是一个人的品位。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含量越高,则其品位越高。品位越高,则其展示出来的形象、行为、语言、气质、作风等的社会层面和价值档次也越高。

人不一定长得漂亮,但一定要活得漂亮,就是活出一种精神,一份至真至爱的精彩,这就是品位。无论什么时候,广博的知识、良好的修养、高尚的情操、得体的举止、优雅的谈吐、超俗的气质、负责的态度、宽阔的胸怀、独特的魅力和一颗充满慈爱的心,都是人有品位有内涵的表现和象征。

有修养、有事业、有追求的人就是有品位的人。

物以类聚,人以“品”分。人的表面的品位与灵魂的品位是对称的,相通的,互为表里的,相辅相成的。

品位有好多种,有文化品位、思想品位、价值品位、生活品位、穿着品位等之分,社会在进步,人也越来越讲究,凡事都讲品位,都在追赶品位。

品位是人内在的价值含量,但绝不含外在的物质和金钱。因此,品位不是金银珠宝,不是满身名牌,不是山珍海味,不是名车豪宅。品位来自于内而呈现于外,是经过长期的内在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文化修养,一种价值取向,一种道德情操,一种生活细节,是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不经意间而流露出来的一种气度和从容,一种情趣和风范。

品位用选择说话,以行动上色。无论是挑选一件衣服的品牌,还是选择一本书、一张唱片;无论是选择一种职业,还是选择一个伴侣,好品位都在影响和指导着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选择诠释着人的举止和风格,也决定了人的价值和品位。

品位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和语言,品位决定了我们穿衣、吃饭和谈话的方式;品位决定了我们该拥有什么、该和谁交往;品位决定了我们的工作态度和生活习惯。

品位是一张标签。告诉人们你是谁,你要什么,以及你有着怎样的生活方式。

品位是一张通行证。它引领你呼吸时尚的空气,触摸流行的脉搏,融入与你气味相投的社交圈子。

有品位的人,会有一颗永远向上的心。更重要的是与有品位的人相处,可以学到优秀之人的处世为人之道,可以不断地提升做人的综合素质,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优雅气质和高贵做派的熏陶。

品位是成熟果实所散发的芬芳,在风雨之后仍显示出的人格魅力。健康积极的生活习惯,工作态度,学习欲求,体现着高贵的品位。那些在生活中透出淡定、自信和深邃的有品位的人,总给人以安全感与亲和力。

个人有品位了,团队才有品位,集体才有品位,社会才有品位,国家才有品位。

让自己活出一种令人赞美、艳羡的高品位来,是每个有上进心的人的殷切愿望和执着追求。但是,高品位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提升自己的品位呢?本书试图集中归纳、提炼成功人士的有益经验,从思想、言行、举止、心态、交往等诸多影响品位的要素入手,打造一把开启品位之门的金钥匙,带领读者朋友登堂入室,领略一幅幅成功时尚的全景图,并帮助你打造内在价值含量更高的的品位。

记住这句话:品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种辛辛苦苦、认认真真的修炼,是一种“自我超脱”的心灵砥砺。明白了这一点并积极努力去做,高品位的人生就一定会与你牵手相伴。

真心祝愿每一位朋友都能成为真正有品位的人,有档次的人,有涵养的人,有质量的人,有地位的人!作者2009年4月于北京

第一章 通过仪表看品位——一张展示内心的世界的X光片

仪表包括人的仪容、姿态、举止和风度。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性格品质、道德情操、文化修养作为内在美的因素的话,那么仪容、姿态、举止和风度就可以称为外在的仪表美的因素。一个人的风度仪表是展现一个人外在和内在魅力的主要方式之一。端庄、富有气质的仪表是一个真正绅士的固有形象。即使是最普通的职员,只要他们行为得体,举止规范,自然会使人肃然起敬。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与他自己的风度仪表相关联,注意这些小节并使之规范化,会给你的形象增添无限的光彩和魅力,会增加你在别人眼中的分量,因而你的社会地位也会随之提升。

外在形象是内在素养的载体

就正常情况而言,一个人的仪表风度、言谈举止、服饰穿戴等,即是一个人内在观念素质的体现,内在素质的外化。可以说,外在形象是内在素养的载体。

由此,评价一个人的品位,仅从其仪表就可窥见一斑。

人的衣装打扮、内涵和个人形象的关系就如一份礼物。衣装打扮是包装,而内涵就如包装下的那份礼物,个人形象就是整份礼物。一份昂贵而又精美的礼物,如没有包装或包装得不好,就不能第一时间引人注目,以及不能给人留下印象,甚至被忽略;但一份礼物包装得非常抢眼,拆开来一看,里面却令人大失所望,就会大大影响送礼的意义。

记得有位记者说,她在采访张海迪之前,总以为她一定是个梳着一对羊角辫,穿戴朴素的姑娘,没料到,现实中的张海迪——当代的保尔,竟是一位秀发披肩,身穿西装,谈笑风生的“时髦”姑娘。对此,那位记者深有感触地说,心灵与外表两者是完全可以统一的。

有这样一位推销员,经中间人介绍,去同某位老总谈一笔合作的生意,而这位推销员所销售的产品正是这位老总急需的,可以说这是一笔双赢的生意,而且做得好还会大赢。

看到合作的美好前景,双方的积极性都很高。在这位推销员自我介绍并出示名片之后,老总也拿出友好的姿态,递上了自己的名片。但这位推销员只用单手把名片接过来,一眼没看就放在了茶几上。接着他拿起了茶杯喝了几口水,随手又把茶杯压在名片上,那位老总看在了眼里,明在心里,随意谈了几句话,起身告辞。

事后,那位老总郑重地告诉中间人,这笔生意他不做了,当中间人将这个消息告诉这位推销员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拍桌子说:“不可能!他们是非常需要我们的货的?”立即打通那位老总的电话,一定要他讲出个所以然来,那位老总不得已道出了实情:“从你接我的名片的动作中,我看到了我们之间的差距,并且预见到了未来的合作还会有许多的不愉快,因此,还是早放弃的好。”

闻听此言,这位推销员放下电话痛惜失掉了生意,更为自己的失礼感到羞愧。一个接名片的动作的失礼,就丢掉了一桩生意的事实,使他认识到,在生意场上,人们不是只看产品质量,更要看人的素质。

人的内在素质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长期积淀,有意识的培植。

法国人说,告诉我你吃的是什么,我就能说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有一个美国人说,你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你就能变成什么样的人。人们似乎活着活着突然发现自己其实连穿衣吃饭都不懂,需要从头学起,礼仪素养就这样被人们提到了重要的日程。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丰富和复杂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在交往互动中,在重内容的基础上有越来越注重形式的趋势,交往互动日渐符号化、形式化,外在形象成为个体交往的“名片”。翩翩的仪表风度、不俗的言谈举止、得体的服饰穿戴等外在形象所展示的个人魅力,是一个人赢得他人亲近、认同、尊重的重要因素。

古人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又云:“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是指内在素质或内容的重要性。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快节奏的全球化、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又有多少时间来慢慢体味他人的内在素质呢?人们更多的是通过外在形象来认识、了解他人。

研究表明,经验的密度、知识的厚度、思考的深度、魅力的强度,以及是否具有创造力和个性,乃至资质愚笨或聪敏,善良还是险恶,城府深浅,所有这些都能显示在人的相貌特别是眼睛和神气中。而这种相貌仪容,虽有先天的因素,但更多的则是后天由环境、精神、修养锻炼以及人格所塑造的。

日本经济学家、教育学家小信三曾说:“精于艺或是完成某种事业之士,他们的容貌自然具有平庸之士所不具有的某种气质和风格。”印度著名文学家、诗人泰戈尔曾这样说过:一个人在30岁之后,就得对自己的长相负责。

另外,外在形象是个人增强其识别性的重要方面,以服饰为例,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无声语言。美国华盛顿联邦银行总裁辛克利时常告诫属下的主管:如果你要别人以专家对待你,你就必须穿得像一个专家。一个人的着装往往能从一个侧面传递出一个人的修养、性格、气质、爱好和追求。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能已经明白了一个人的仪表是可以展示人的内心世界的,可能也有的人可以举出有的名人不注重仪表的例子,但只要我们稍做观察就能看出,他们之所以在某些方面是优秀的,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劣根使他们再不会有什么其他的优秀之处了。

悦己而及人者君子也

不但自己高兴,也将自己好的感受让别人得到分享的人无疑是一个君子。“美的东西,永远令人心旷神怡。”而你的仪容,应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是你礼仪之美的外在基点,否则,那就是你的错误。因为“明星是塑造出来的”,一个人的仪容并非出于天赋,它主要得益于自我训练。培养出来的仪容的内在美才是真正的悦己及人的本钱。

有人向林肯总统推荐一个人为内阁成员。林肯没有用他。林肯的理由是:“我不喜欢他那副长相。”“哦,可是,这不太苛刻吗?他不能对自己天生的面孔负责呀!”林肯说:“不,一个人过了40岁,就应该对自己的面孔负责!”其实,不仅40岁以上的人应该对自己的面孔负责,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仪容负责并承担由此造成的事业的后果——成功或者失败。

仪容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容貌,它包括头发、脸庞、耳朵、眼睛、鼻子、嘴巴等。仪容的整洁与否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往往是这些无声的语言,最直接、最无保留地向别人传达着你的心情和状态。所谓第一印象,也往往是凭借观察对方的仪容和着装而留下的。

仪容美并非全指天生丽质,凡是符合礼仪要求的仪容就是美的仪容。它包括三个要素:

第一,仪容的自然美,即先天容貌潜质。拥有漂亮的外貌,无疑会令人赏心悦目,感觉愉快。但是,即使没有娇好的外貌,我们也不要气馁,相信通过自我训练,也能获得令人喜爱的美的外表。

有人统计,90%以上的人曾有过体相烦恼。此时,身体形象在自我意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身体形象决定着自己在同龄人中的威信和声望,对自己的长相容不得半点差错。一些人片面放大了自己长相“缺陷”,比如有的人过分在意青春痘,整天照镜子,越照越没信心。

有了体相烦恼,正确面对很关键。有位女士,身高165厘米,体重75公斤。她觉得太胖了要减肥,为此很难为情。其实她误解了真正意义上的仪表。事实上,无论美与丑、胖与瘦,可当你真正地理解了仪表的真正含义时,你都可以展现出应有的仪表来,对此,我们可以看看成功人士如何面对自己的长相。很多人印象中的凌峰,是一顶被阳光浸透的旧草帽,一张被岁月镌刻得千沟万壑的古铜色的脸。有一次一位记者问:“凌峰,你为什么长得这么丑?”凌峰说:“我长得很中国,中国五千年的苦难和沧桑都写在我的脸上。”

光头葛优曾被评为“影帝”,有人说葛优不好看,葛优自嘲说:“热闹的马路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长毛。”

其实,上帝把每个人都设计得很奇特,当你发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你应该觉得自己很美丽!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像你,你是独一无二的!

第二,仪容的修饰美。常言道,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一个人的容貌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也可以通过得体的修饰做到仪容整洁,来为你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加分。人们之间的好恶亲疏往往也是对这第一印象“有感而发”的。同样一个人的能力虽分高下,然而稍加注意,都能做到仪容整洁,这起码体现了一种做事认真、留意细节的态度,这些也都是出色完成工作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整洁的仪容除了悦人外,还能悦己。仪容干净整洁,滴水不漏,更容易让别人亲近,在旁人赞许的眼光中,你的自信也就一点一点建立起来了。因此职业人士对这方面千万马虎不得,要时时刻刻保持仪容整洁,别让一时的疏忽给初次见面的他人造成不可逆转的坏印象。

第三,仪容的内在美。仪容的内在美是指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准,培养自己高雅的气质与美好的心灵,让自己有内涵、有底蕴、有品位、更时尚。使自己秀外慧中,表里如一,好似酿造的葡萄美酒,时间越长酒味越醇厚,香味越浓郁,色泽和外观越美好。仪容内在美还教你学会如何欣赏、鉴别,了解哪些美是适合我们的,哪些是不适合的。

人们的审美观各有不同,你不一定要长相完美,但你温和的个性、体贴人的特质,甚至于你的一颦一笑,都可能吸引别人。所以,与其花精力烦恼长相,不如多做正面“投资”,如知识、艺术修养、待人处世的诚恳等等,做个有魅力的人!

这三者之间,仪容的内在美是最高境界,它不但能使仪表美得到升华,还会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更深层次的陶冶,因为只有内在美,才决定了要将你所得到的一切美感向别人进行传递。

运用形象的魅力是成功者的智慧

所谓的魅力形象,是指一个人通过培养而形成的体现在自己面部和行为举止上的令人感到倾慕的一种感受。它不是天生的,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企业领袖靠的不仅仅是自己杰出的才华,他们如同一个最好的演员,靠的不仅仅是自己能带给追随者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承诺,更重要的是他们非常懂得形象的魅力并能够运用这种魅力,把这些承诺的价值具体表现出来,把属于集体智慧结晶的思想生动地表达出来,让追随者把他的形象与自己追求的未来结合为一体。他们个性化的外表及人格化的魅力也是让他们能够呼唤、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追随者的重要原因。形象能够产生魅力,运用形象的魅力是成功者的智慧之一。

形象是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成功的外表形象为你事业的成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那些追求成功的人,创立一个可信任的有竞争力、积极向上、有时代感的形象,无论你在什么群体中都能获得公众的信任,从而脱颖而出。

在中国,常听有人把一些国际礼仪的行为称为“不符合中国文化”。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生活在日益扩大,我们的生活概念也在随着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相融而日益增多,崭新的概念、意识,如潮水般地拥入我们的生活空间,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这种时代,缩小了与世界各民族、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商务交易中,是我们顺应国际的标准,还是要让世界仍然把我们看成是有待进化发展的蛮夷?而领导者作为一种榜样,更不可不注重形象这个问题。如果你看起来像你护照上的照片,你最好还是不要出现在众人面前。

那么,做为领导者的魅力形象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梳洗总是随时随地而又必须做的事情。男士们千万别忘了带一套小型梳洗用具或一把袖珍剃须刀,以便在参加傍晚或凌晨举行的商务会议以前,改变自己面容憔悴、风尘仆仆的模样;女士们当然都会心细,大多数都随身携带着几种化妆品,有的可能还时刻准备着精致的首饰,这些总能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和一种愉悦感。

其次,没有任何不雅的小动作。

有时候,一个看似习惯性的动作,就会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形象,从而让别人顿生厌恶之感。人的一举一动往往都会给自身形象造成很大的影响。不良的习惯和小动作对形象而言是一种损害。马西姬·雷德将其称之为“魅力磨损”现象。这些情况大都是:下意识地拉衣角、玩钥匙或硬币、用手敲桌子、撕纸片、抖动双脚、用手抓鼻子、眨眼睛等等。作为一个注重形象的人,此类小动作一定要杜绝。

第三,与人接触潇洒得体。

比如握手,握手是社会交往中的基本礼节,依次而论,一般应由主人、上级、长辈、女士主动先伸手,以便尊重对方是否愿意握手的意愿。女士主动与客人、下属、晚辈、男士握手,或是身份相当、性别相同的人主动与对方握手,则显示出他们对对方的尊重。

从礼貌起见,握手时身体应适当地前倾并同时致以敬语。握手时,切不可左顾右盼、心不在焉;除了很亲密的同性亲友外,握手不可时间过长或用力过大,否则会使人感到唐突;握手也不可松而无力,让人感觉像握条“死鱼”一样,显得不够热情;握手不能戴手套,更不能指掌伸直如同一块硬板,只等别人来握,否则便是失礼。男女握手时,一般不宜全掌接触,也不宜过于用力。除残疾人、病人和年老不便者外,其他人均不应坐着与人握手;同性之间握手时要精神高度集中,目视对方并致以笑意;男士与女士握手一般不宜凝视对方,以免对方窘迫。不可用左手跟别人的右手握,不可同时跟两个人握手,也不可一边跟对方握手,一边却跟其他人说话。握手前,手凉者应温手,手汗者应去汗,手脏者应净手,手湿者应擦干。

再有,体现在举止上的魅力形象。

行姿作为领导者,尤其要体现出一种昂然向上的积极状态。在行走时,应抬头、挺胸、收腹,腰背笔直,目视前方;身体不可前倾,步态轻盈而不失稳重;步速适中,不要过快或过慢;在特定场合,走姿和步速应与当时、当地的气氛相协调,但无论在何种社交场合,落步均不宜过重、过响。

站姿

站立时应振作精神,并有意识地头往上顶,挺胸拔背并稍微收腹,这样容易给人以气宇轩昂的好印象。如非特别亲密的人,不要与人勾肩搭背甚至拍臀搂腰,以免显得俗不可耐。更不要随意把左右脚移来移去,可以保持立正或稍息姿势,给人以庄重稳健的形象。

坐姿

坐着的时候两脚分开与肩膀宽,在全身保持正确的站姿后,再屈膝缓坐,这样有利于保持坐姿端正;落座之人不宜卷起裤腿,也不宜架起腿抖动不止;不宜半坐半躺地挺个肚子,把头仰到坐具后背,却把屁股溜到坐具边缘;在热天不宜脱鞋去袜以图舒适;也不可把脚放在坐具或茶几上。女士落座前应先理一下后裙,落座后应将收拢的裙子放在两腿之间;落座时不宜架起腿或张开腿,应两膝并拢并适当侧坐为宜。

不同场合对坐姿还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讲,比较严肃的场合应正襟危坐,倾听年长者言谈不能坐得太深,身体要略向前微倾以示尊重;一般社交场合可适当放松,但不能有失礼或失雅的行为。

总之,作为一个领导者总有他成为领导者的理由和条件,更主要的是他拥有一些不同于常人的魅力,这种魅力体现在形象上无疑就成了他不同于常人的资本。

要想当主管,样子就要像主管

衣服是人人都要穿的,但从一个人的穿着上也能看出其品位和地位来,这标明着穿着本身体现着文化和素养。形象设计大师索尔比给热爱成功的商界人士的忠告是:你的职场目标是什么,你就穿得像什么。如果你现在只是保险公司的初级文员,你想成为推销员,那就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十足的跑街先生。如果你的目标是公司的副总,那就像目前的那位副总一样,用国际名牌来武装自己。

在这里我们为什么非常强调主观的选择穿着呢?因为作为人的仪表的一部分,穿着也反映着人的意志,你穿出自信,也会增强你的自信。许多人以为有实力就够了,只要能力强、工作表现好,升迁机会绝对少不了。不过,在大家能力相当、表现也都出色时,你的整体形象就显得格外重要。

有位主管朋友讲了他同事的“悲剧”:

那位女同事其实工作能力很强,与同事相处也都融洽,惟一美中不足的一点是:她的外表实在有点邋遢,不喜欢化妆,也似乎对自己的不修边幅毫不在意。她常常搞不懂为什么自己工作非常认真努力,可是为什么升迁总是轮不到她?

她的主管背地里说:“其实,旁观者都看得出来,这是因为她的外表实在很吃亏,而不是工作能力的问题,可是谁又能开口告诉她呢?每每遇上重要的业务欲让她接洽,却总担心客户以貌取人,认为这是一家不注意形象,不专业不敬业的公司,毕竟公司输不起自身的形象。”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也就不难得出她不能升迁的原因了。形象设计大师乔恩·莫利就说过:“那些穿着不合身的化纤西服、陈旧的衬衣和耀眼的领带的人,是没有机会走到公司的上层的。”《迈向CEO之路》一书中也提醒:如果你看起来没有那个“架势”,你就不可能有机会去展现你的沟通能力、个人魅力、个性,以及你精彩的思考与创意。

据著名形象设计公司英国CMB对300名金融公司决策人的调查显示,成功的形象塑造是获得高职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美国著名形象设计师莫利先生曾对美国《财富》排名榜前300名公司的100名执行总裁调查,97%的人认为懂得并能够展示外表魅力的人,在公司中有更多的升迁机会;100%的人认为若有关于商务着装的课,他们会送子女去学习;93%的人会由于首次面试中申请人不合适的穿着而拒绝录用;92%的人不会选用不懂穿着的人做自己的助手;100%的人认为应该有一本专门讲述职业形象的书以供职员们阅读。

就连大家认为最不重视穿着打扮的科技界,曾经有家公司要找一名高级主管,国内外上百封应征信如雪片般飞来,几乎人人都有博士学位与丰富经历,层层筛选最后挑出两人,落败者之所以坐不上大位,就因为他“看起来”没有主管的样子,会坏了公司的形象,而结果也一定是那样。

现实中,有多少优秀的人才长年在一个位置上停滞不前,是他们不再努力,还是缺乏才智?都不是,而是他们没有展示出他们的潜力,他们的形象就让人相信:“他不适合更高的位置!”

在成功的每一个台阶上,都包含着理性的修炼、自我成长的哲学、在现实社会中的处世原则、对人性心理的理解、灵活而多维的思维方式以及高瞻远瞩的雄伟气魄。这些正是现实中很多身在职场的人所缺少的,因而导致许多有才能的人不能走向领导阶层。

穿得像在位人是敬业,为下一个职位而穿则是智慧。这里所说的为下一个职位而穿就是穿衣打扮稍微升级一些,让自己看起来是同阶层中最好的,特别当大家的能力不相上下的时候,透过衣着的编码展示出一个与期待的职位相符的形象,展现出一个有潜力、值得信任的形象,的确可以创造出自己在团体中的“能见度”,进而脱颖而出。

在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有些人因穿着而在应聘时落选,或是在提升竞争时失败,决定不是纯粹的穿着问题,而实实在在的是指使你穿出彼时样子的内心所致。

美人的迟暮也是美的

一个人的俗与不俗,不是刻意装扮出来了,而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培根说:“单是为了名副其实,人也需要有极大的美德才华,就像宝石一样,宝石如果不需要用金箔来陪衬的话,也就必须本身具有极大的价值。”他又说:“有些老年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美人的迟暮也是美的。’而有的年轻人尽管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虽然他们贫穷,但他们热爱生活,欣赏生活,保持着洁身自好的良好的习惯。这种不因贫穷就“自废”的风雅气度,是真正高贵的品位。

让我们再听听“七嘴八舌说品位”里其中一些人士的见解,他们基本上都是认同品位首先在一个人的品格修养和文化内涵,而与名牌或金钱这些耀眼的“光环”没有必然联系。

北京的王小姐是一位28岁的中学教师,她说:“品位我也说不好,是生活水平?是审美意识?是生活见识?或者是教养?反正我认为那些以穿某某品牌的衣服或喝某某牌的酒为有品位的人,是可笑的。”

上海43岁的服装设计师管春说:“一个有品位的人应该是自然的。我有许多朋友,他们对人真诚大方,不矫揉造作,不粗俗,有修养。他们中,既有大企业的老板,也有普通的工人,但我觉得他们都是有品位的人……有些人很有钱,从头到脚全是名牌,可是一身脂粉气,实在算不上有品位。大商厦里的许多营业员,40多岁的人了,却把头发弄得像违章建筑,还染成枯黄色,妆化得很夸张,一张嘴抹得血红血红的,大嗓门咋咋唬唬的,还不时露出几句脏话。这些人自我感觉良好,其实一点品位都没有。”

范干平是一家拍卖公司的副总经理,按他的理解,品位是一种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结合。穿得很华丽整齐,可是肚子里什么“货色”也没有;或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却不修边幅,都不是有品位的人。他谈到一位老先生,平时的生活很清苦,家里也没有任何昂贵的摆设,可墙上几幅水墨丹青,书柜里几件彩陶,一点一滴的细节显示着主人的艺术修养和品位。“我觉得,品位是一种对生活的欣赏。对一个有品位的人来说,无论是富贵还是贫穷,无论是衣食无忧还是需要整天为生计而奔波,他总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快乐。”

沈阳的李百灵是一名公司打字员,月收入只有400元,她说:“多数人认为有钱才有品位,其实不然。别看我的收入少,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有品位的女人。”她说她从不去大商场买高价衣服。她在平价商场花50元买的衣服穿在身上,同事们看了以为是几百元买来的。

香港的王宇女士,50岁,是中学图书馆主任,她说:“所谓品位,其实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观,一种对生活文化的认同。当今市场上打出的所谓‘品位’招牌,只是商家在设法掏你口袋中的钱。”

人有无品位,不在地位、金钱、学历、相貌,而在人品、道德、德行、教养、文化底蕴、内在素质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有了内心的完善和充实,“贫女”也自有风雅的气度;没有内心的完善和充实,“士君子”也会无品位。

要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德行是第一位的。而德行又总是要通过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外在形象表现出来。德国大文豪歌德说:“行为是一面镜子,在它面前,每一个人都显露出各自的真实面貌。”莎士比亚说:“服饰往往可以表现人格。”雨果说:“人的面孔常常反映他的内心世界,以为思想无形无色,那是错误的。”

品位是人的内在素质与外在形象的统一,不能想像一个举止猥琐,言谈粗俗,衣着邋遢的人,他会有风雅的品位。而看上去,一个人气宇轩昂,那么,他的内心也一定是不俗的。

古代南朝宋时的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里记载过曹操的一件逸闻:曹操被封为魏王,将接见匈奴使者,自认为形貌不够“酷”,不足以让远方国家敬畏,于是让手下人代替他接见,他自己则执刀站在旁边。接见完后,曹操派人问匈奴使者对魏王印象如何?使者说:“魏王很威风,但旁边那个执刀的人,更显英雄气概。”曹操听了汇报,怕使者回去说破,竟派人追杀了使者。

从这个小故事可看出,一个人的个性、气质,往往会通过外表自然而然流露出来,是很难掩饰的。因此,要培养自己优雅的品位,不能不注意外在形象的修饰。

有一位行为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本人以不同的打扮出现在同一个地点。当他身穿西服以绅士模样出现时,无论是向他问路或问时间的人,大多彬彬有礼。当他打扮成无业游民时,接近他的多半是流浪汉,或是来对火的,或是来借烟的。这说明,一个人的外在仪表即使不会是全部,至少也会部分地反映他的个性、爱好和人品。因此,一个有着良好品格和品位的人,不会对他的外在形象掉以轻心。或者反过来说,对自己外在形象的约束、修饰,也是一个人良好品格和品位的必然表现和自然流露。当然,这种修饰不是矫饰,而是服从于人品修养的发自内心的自然举动,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或精神显露于举手投足之间。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十分注重品格和教养。他提出修身的五德:温,温和平易;良,善良;恭,庄重严肃,谦虚和顺;俭,朴素节俭;让,先人后己,谦逊礼让。《论语》里记载了孔子的举止言谈和衣食住行,从中可看出孔子的生活品位:《论语》里说:“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就是说孔子平日在家时,衣冠整洁,举止端庄斯文,个人和居室卫生搞得很好。外出坐马车或牛车,孔子必定是站得直直的,握住当扶手用的带子,不回头,不高声说话,不指手画脚妨碍他人,既注意乘车安全,又尊重他人,的确很有涵养。公元前479年2月,孔子病了,他预感到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一天早上早早起床,拄着手杖站立在门前,自吟自歌道:“泰山快要崩塌了!梁柱快要折断了!哲人快要枯萎了啊!”七天后逝世,享年73岁。他死得从容自信,一如他平日的为人。孔子的修养,尽管有他那个时代的局限和烙印,但是从他的行为仪表上所流露出的茫然之态,一看便知他是一位圣人,这是有同感的。

有气度自然也有高度

现实中,人对许多事、许多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应该说都源于一个人的气度,人们常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理解和忍耐等等都是有气度的表现。

罗曼·罗兰说:“气质之美与其说是来自内心的修养,不如说它是来自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这种欣赏力会使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不同流俗。”

汪国真说:“美是一朵鲜艳的花,风度是一棵常青的树;时间是美的敌人,却是风度的朋友。”

气度的概念很广,它不单单指一种品德,或是一种心胸,它是人品的考验,更是成功的要素。某市有一家知名公司要招聘一位德才兼备的总经理,社会上很多人才都来应征这个职位,但连续几天下来,竟然没有一位能通过董事长的“考试”。

又一天过去了,一位看起来气度不凡的留美博士前来应聘,因为董事长很忙,所以通知这位博士在凌晨3点的时候直接到他家里面去接受考试,于是这位博士在凌晨3点按响了董事长家的门铃,但奇怪的是一直未见有人来开门,就这样这位博士一直等到早上8点钟,才有人来给他开门。

接下来的考试题目是由董事长口述,董事长问他:“你会写字吗?”博士说:“会。”于是董事长拿出一张白纸说:“那么,请你写一个白板的‘白’字。”博士很好奇的写下这个字,然后疑惑地问:“就这样吗?”董事长静静地看了看他,回答:“对!就这样!”博士越发觉得很奇怪,这怎么能算得上是考试呢?

可是就在第二天,董事长就在公司宣布,这位博士通过了一项严格的考试,被录取了!董事长还说:“这么一个年轻的博士,聪明与学问对他来说一定不是问题,所以我考了他更难的。首先是牺牲的精神,我要他牺牲睡眠来参加考试,他做到了;然后我又考他的忍耐,要他空等5个小时他同样做到了;之后我又考了他的脾气,他也一样向我展现了他与众不同的气度;最后,我还看到了他的谦虚,让一个博士写五岁小孩都会写的字,他也愿意写。一个人已经拥有了博士学位,又具备牺牲的精神、忍耐、好脾气、谦虚,这样德才兼备的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挑剔他呢?所以,我想我们能够聘用到这样一个人,绝对是公司的荣誉。”

如此的气度成就了他的未来,成就了他的梦想。所以,一个人有时必须具有一定的气度,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出现情绪上的躁动。

古人说话总是内藏乾坤,比如“吃亏是福”这句话,就让人可以琢磨良久,其实这句话里的吃亏,就包含了与气度同样的概念。气度的修炼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气度是经过长期磨炼而成的精神,总是在为一些小事而伤神伤心的人,完全体会不到气度带给人身的清爽感,气度让脚下的大地也能变得像天空一般广阔。

有气度的人的表现总是自信而从容,威严而深沉,虽然雄厉独居尊位,却也能胸容大地,心纳大海。历经挫折,却坦然面对。傲眺苍穹却没有漠视浮尘,刚毅坚韧中不失大度宽容,从容沉稳中又见气定神闲。可以说,没有底蕴的人则没有气度,没有气度的人则没有高度。

气度对于一个讲究品位和看重自己身份的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魅力武器,一个人的气度如突兀矗立的悬崖,伟岸且挺拔,正面看去一目千里,豁然开阔,平坦中透着宽广与博大,侧面看去则是峰峦壑谷,互相掩映。虽然有绝壁般的陡峭,却内敛得不露锋芒,然而在这看似不刻意的收敛中却依然显露出其高峻的本来面目。一个有气度的人有海一般的心胸,浩瀚而博大,辽阔而无边。就算偶尔会有狂风怒号、巨浪翻滚,却依然保持一份坚韧与隐忍,在涨跌之间显示沉稳之气,在沉浮之中展现非凡气魄,在得失之中透露不凡胸襟。

气度,不同于风度,风度是举止、谈吐等方面的外在表现,而气度则是纯内在的素质修养。似乎我们总把气度与伟人联系上。有了气度,就会在发生争执时深吸一口气,而不是气急败坏;有了气度,就会在遇见困难时冷静理性,而不是自暴自弃;有了气度你会自然而然增添几分豪气和魅力。一个人会因为自己宽宏的气度而提升品位,进而为自己的一展身手打下坚实的基础。

泰然自若,与众不同

无论在何种状态,是尊是卑,是伸是屈,都能保持自己泰然神情的人,是有品位的人。

人的成功素质包括德、识、才、学。德识在先,而才学在后。如果从心理学角度粗略地加以分类,才学属智力因素,而德识则属非智力因素,要成功参与竞争,智力、技能固然重要,而良好的竞技状态更是成功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

这些素质就是表现在情商的多个方面,主要包括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注意力的集中,克服焦虑和波动,以及适度地控制等。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当人处于良好的竞技状态时,思路开阔,接受能力强,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

良好的状态会使你在各方面上产生极大的变化。你的外表、你的感觉及你的行为,这些表现在情商方面的诸多要素,都会使你同别人接触时,会给他人带来愉快,会给自己带来自信,也就会更容易把事情办得成功。

当然,每个人都是有情绪的,但是无论人的情绪喜也好,乐也好,怒也好,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一个人思维活动的结果。

比如当你遇到的结果超乎你的预料时,就认为事情不应该是这样子的,感到自己丢了脸面,脸色一定变了,接着便是一些冲动的相伴动作。其实这样的想法和行为都是很愚蠢的,只会给别人留下缺乏沉稳、小家子气的印象。

而思维是可以改变的,如果你换一个角度思考,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每个人都可能出错,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你的情绪也会随之改变。

除了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之外,还要注重自己的仪表与行为。一个有良好素质和高品位的人的自信和良好的状态,体现在他生活的一切过程中。

一辆长途大客车中途出现了故障,一会走一会停,车厢里还伴有很大的噪声,开始时旅客还能理解,较安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旅客开始抱怨起来,乘务员一直用好话来安慰旅客,可时间一长,所有的旅客都加入了抱怨,甚至责骂的行列,但只有一位先生默不作声,并且还规劝大家,那位乘务员向这位先生感谢说,你肯定是一个当官的。

可见,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神情的泰然自若,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因为它首先是一种涵养,一种内心的充实,一种对自己充满信心的表现。风度不等于漂亮,不等于外在的时髦与亮丽。一个绝顶漂亮的人不一定有风度,一个貌不惊人的人却可能风度翩翩,这是风度的辩证统一,风度是一个人精神境界、情操修养的外在体现,是一个人完美人格的自然流露。正如罗丹所说:“我们在人体中崇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外表形象,而是那种能使人透明发亮的内在的光芒。”所谓“大将风度”、“绅士风度”,是指超凡脱俗的风度,使人觉得是一种力量,一种尊严,一种气势,一种和蔼亲切,是一种可亲可敬的大家风范。

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平素工作中,表现得有条不紊,稳妥可靠,精明强干,才会让别人信任自己,使交往对象钦佩自己。比如,谈话时不要手舞足蹈,指手画脚,不能对下属颐指气使。拿取物品时,要先看清情况,然后眼到手到,一举成功,不要磕磕碰碰,“声东击西”,摔杯子打碗,把事情弄得一塌糊涂。

一个成功者,举止动作应该稳重,显示出泰然自若、沉着稳健的办事风格。切不可毛手毛脚,风风火火,让人觉得为人处事不够沉稳熟练,难负重任。

一个人对自己的举止言行是一点都不能放任自流、无忌惮的。言行举止应当大方、得体、自然,显出良好修养。不要有过分的矫揉造作,应做到率直而不鲁莽,活泼而不轻佻,工作时紧张而不失措,休息时轻松而不懒散,交谈时谦虚而不迂腐。

没有品位的人,总会有一些让人不舒服的形体表现,比如不雅的站姿——双臂交叉站立,给人以不严肃的感觉:驼着背、弓着腰、眼睛不断向左右斜视;一肩高一肩低,身体抖动或晃动,这样给人以漫不经心或没有教养的感觉;双手或单手叉腰,这种站法往往含有进犯之意;无精打采、东倒西歪,耸肩或懒洋洋地倚靠在支撑物上,容易给人懒散的印象;把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于胸前,这样做会给人敷衍、轻蔑、傲慢等感觉和印象。

正式场合不宜下意识地做小动作,如摆弄打火机、香烟盒,玩弄衣带,咬手指甲等。这样,不但显得拘谨不大方,给人以缺乏信心和经验之感,而且有失仪表端庄。

走路也是一个人仪容的重要体现。有的人在走路时,老是摇头晃脑,歪歪斜斜,左右摇摆,随随便便,给人以庸俗、无知和轻薄的印象;有的弯腰弓背,低头无神,步履蹒跚,给人以压抑、疲倦、老态龙钟的感觉;还有的人摇着八字脚,晃着“鸭子”步,或几个人勾肩搭背,推推搡搡,这些走路的样子都十分难看,因为它破坏了人体美,令人不快,给人一种不安的扭曲感。

总之,一个人的品位和行为气质不是装出来的,是一点一滴培养和磨炼出来的,而你的前途事业,你的人生价值如何,既可以通过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也可借用这种情绪的流露,为你添光增色。

小节体现修养

举止的文雅,谈吐的谦虚,表情的和蔼,这是对现代所有人的要求,它也是打造现代成功人士的一个关键要素。

言谈举止为何有这么大的作用?因为身体任何一个部位的姿态和动作都能传递一定的信息。所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就是气质修养、精神状态的体现。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尤其是男青年,体态松松垮垮,弯腰驼背,或是一站一坐东倒西歪,给人一种精神不振、气质不良的感觉,这有损于自我形象,容易被别人轻视。这就需要在平时注意形体训练,至少要做到体态端正、庄重,不论坐、站、行,都要抬头挺胸、收腹提臀,目光平视,一般可以稍高一点。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意识,只要有心是不难做到的。

一位大学毕业生到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应聘面试。一进门,他就旁若无人地大声说笑;未经考官允许一屁股坐在沙发上,跷起二郎腿,悬起的那只脚还不停地抖动;考官和他交谈时,他的手指不是相互碰撞,就是在桌边上敲击。尽管他的专业和外语水平都不错,但他却没有通过面试。

他对此感到迷惑不解,经打听落选原因,才知道人家觉得他的举止浮躁浅薄,是个不踏实、不可靠的人。后来,他吸取这个教训,注意改善自己的体态,经常注意并进行深刻地反思,结果在应聘另一个单位时成功了。

同样的业务水平,两次面试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说明了体态语言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也说明了一个人的体态语言是可以通过训练而改变的。

体态语言的表情达意尽管不如有声语言那么具体明确而完善,而且大多是配合口语表达、起辅助作用,但它在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和气质等方面却具有有声语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这是因为人所说的话可能是真实可靠的,也可能是虚假的;而人的体态语言却大都是心理活动和内在气质的真实表露,有许多是习惯性、下意识的,尽管在体态语言中存在假面具的表现,但正常的情况下,假面具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相互适应、表示礼貌的“润滑剂”,并不存在欺骗性;至于某些装模作样和存心欺骗的假面具,必然会由于各种体态语言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显露出某些不和谐的破绽来。

我们可以认定,体态的默默而语在表露人的心理活动和内在气质方面,比有声语言更真实可靠。这种无声胜有声的特点,更加表明了体态语言的交际能力是不可忽视的。

体态就是信息,举动、眼神都是在显露自己的心理和气质,轻则损害个人形象,重则有损国格。其实体态语言的奥秘正在于“小节见精神”。达·芬奇说,“精神应该通过姿势和四肢的运动来体现。”当然,还应包括面部表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对某些售货、营业、开车、开电梯等的服务人员说声“谢谢”。要说小节,这件事可算够小的了。可是你说声“谢谢”时,能不能让你的体态传达出相应的信息,给对方的感觉就大不一样了。你说“谢谢”,要有恰当的体态:头部轻轻一点,目光要注视对方,而且要伴随着真挚的微笑,有时还可以握手。这样,会在对方的心里引起强烈的反响,被你的真心诚意所感动。

单就眼神来说吧,讲究礼仪的人不可不拘这类小节。一般情况,一个人与他人见面交谈,眼神要亲切自然,表达出真诚的情感,既不能冷漠呆板,也不能滴溜儿乱转。眼神要随着交谈的内容和对方的反应而适当变化;如果谈到了令人喜悦的事情,眼神自然该流露笑意;如果谈到令人悲伤的事情,眼神就要表露出哀伤的情感。

最主要的是目光要注视对方吸引对方的注意,但又不能死死盯住对方的眼睛不动。即使对方的眼睛很美、神采动人、脸蛋漂亮,你也不能过久地盯住不放。再细小的体态语言也有一个是否得体的问题。与人交谈的眼神,不论是轻松微笑之时,还是凝重思考之间,都要亲切自然而又适当灵活,在面对许多人的场合,还不能只盯在某个人的脸上,不要忽略了坐在角落里的客人或听众。

见面握手,这已是相当平常而普遍的礼节了。各种握手看似没什么区别,但实际上,握手的姿势如何、用力大小、时间长短,所表达的态度和情感极不相同。掌心向下,表示“我高人一等”,是支配型;掌心向上,表示“我愿顺从你”,是顺从型;只有掌心向内,用力适当,才是平等相待、合乎礼仪的握手。在上下级、长晚辈和男与女等不同身份的人之间,一般是上级、长辈和女方伸手后,下级、晚辈和男方再伸手相握,至于“抓指尖式”以及戴手套、伸左手等握法,更是不得体、缺乏修养的表现了。

常言说:“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在行为上就是小节,小节体现的韵味,传达的信息可不少,它可标明你是哪一个品位的人。

气质体现精神面貌

一个人具备什么样的气质,也体现着这个人的精神面貌。人的容貌如同一朵花,季节性很强,它总有凋零之时,而人的气质所带来的风采,则是与日增辉的。俗话说,风韵犹存,就是指的这个意思。的确,由气质带给人的美感,是不受服装打扮和年龄制约的,它总是随时随地自然地流露出来。所有这些,就是许多人看重气质的所在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气质呢?所谓气质,一般而言是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风格和气度。气质有多种多样,如有的人性格开朗,风度潇洒大方,气质表现为聪慧;有的人性格沉稳,风度温文尔雅,气质表现为高洁;有的人性格直爽,风度豪放雄健,气质表现为粗犷;有的人性格温柔,风度秀丽端庄,气质表现为恬静……以上各种气质,是由每个人所处的不同环境及其心理因素所决定的。

良好的气质,是以人的文化素养、文明程度、思想品质为基础的,同时,还要看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一个怀有高尚理想和志趣的人自然也是一个朴素和谦虚的人,表现出一种旺盛的生活热情。许多青年将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事业结合起来,他们感到充实,总是精神振奋,神采飞扬,给人以生气勃勃的感觉;有的人在逆境面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给人以自强不息的感觉,使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只注意穿着打扮,并不怎么注意自己的气质是否合乎美的标准。诚然,美的容貌、入时的服饰、精心的打扮,都能给人以美感。但这种外表的美浅显短暂,如同天上的流云,疏忽即逝。如果你是有心人,则会发现,气质给人的美感是不受年龄、服饰和打扮的制约的。

一个人的真正的魅力主要在于其特有的气质。这种气质决定着人们对自己的评判和肯定。

气质美首先表现在丰富的内心世界,理想则是内心丰富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理想是人生的动力和目标,没有理想和追求,内心空虚贫乏,是谈不上气质美的。品德是气质美的又一重要方面,为人诚恳,心地善良是不可缺少的。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生活的气氛和后代的成长,此外还要胸襟广阔。

气质美看似无形,实为有形。它是通过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个性特征、言语行为等表现出来的。

比如:一个人的一举手,一投足,走路的步态,待人接物的风度,皆属此列。朋友初交,互相打量,立刻产生好的形象,这个好感除了言谈之外,就是举止的作用了。要热情而不轻浮,大方而不造作。

气质美还表现在性格上。这就要注意自己的涵养,要忌怒,忌狂,能忍让,体贴人。温柔并非沉默。更不是逆来顺受,毫无主见。相反,开朗的性格往往透露出天真烂漫的气息,更易表现内心感情,而富有感情的人更能引起别人的共鸣。

高雅的兴趣也是气质美的一种表现:爱好文学并有一定表达能力,欣赏音乐且有较好的乐感,喜欢美术而有基本的色彩感等等。

许多人并不具备天生的外在气质,但在他们身上却流露着夺目的气质美:如工作的认真、执著;聪慧、洒脱、敏锐;精明、干练;所有这一切都是后天修养的结果,当一个人培养起了高尚的情操,树立起了一个远大志向,并尽力地用自己的内力向外传递的时候,他的气质就随之流露和展示,这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

第二章 通过语言看品位——好马出在腿上,好汉出在嘴上

二战刚结束,美国专家搞了一次调查研究:世界三大战略武器是什么?结果一公布叫人大吃一惊!“三大战略武器”的排位是金钱、原子弹、演讲。无独有偶,六十年后美国专家又搞了这项调查研究,排在世界第一战略武器的是——舌头。演讲与舌头讲的都是口才。这一结果验证了中国一句古语“好马出在腿上,好汉出在嘴上。”卡耐基说:“一个成功的人,15%取决于技术知识,85%取决于口才艺术。”走过来的人都信服这句名言。认真想一想,长大了一旦干上工作,才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用上10%就不错了,但是只有口才是跟你一辈子。尤其对在社交方面的成功者而言,都是以好口才取胜。一个人的说话水平,可以决定他的生活层次和品位。

语言风度体现人生高度

一个人的讲话水平和在讲话中是否表现出合体的风度直接影响到他是否对对方具有吸引力,关系到他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同时,还影响到他能否在与别人谈话时表现出自信,能否具有自如谈话的勇气。所有的成功者的谈话都会在自己的语言中体现出这种特征。

组成谈话风度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每个人谈话的内容,谈话时选词造句与谋篇布局的材料、手段,谈话的语气、语调,谈话的身姿、手势、表情……都可以折射出他是否具有谈话的风度。

风度,是指美好的举止、姿态及表情等。谈话的风度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言语表现,是一个人涵养的外化。使自己的谈话具有风度,是增强谈话魅力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谈话风度,往往具有吸引力,无论是男士谈话中那刚毅稳健的气质,还是女士谈话中那风姿绰约的魅力;不论是外交官那彬彬有礼的谈吐,还是政治家那稳重雄健的言论,都会令人仰慕不已、倾心无比。正如德国戏剧家莱辛所说:“风度是美的特殊再现形式。”

孔子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风度正是外在语言和内在气质的恰当融合。首先,风度是一种品格和教养的体现。如果一个人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没有优雅的个性情趣,其谈话必然是粗俗鄙陋、琐秽不雅。其次,风度是一种性格特征的表现。比如性格温柔宽容、沉静多思的人,往往寥寥几句的轻声细语就能包含浓烈的感情成分;而粗犷豪放、性情耿直者,则谈话开门见山,直来直去。再次,风度是涵养的一种表现。这主要表现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卑不亢,雍容大度。最后,风度是一个人谈话时选词造句、语气腔调、手势表情等等的综合表现。如法官在法庭谈话时,则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咬文嚼字、逻辑缜密。

谈话的风度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洋洋洒洒、侃侃而谈是风度,只言片语、适时而发也是风度;谈笑风生、神采飞扬是风度,温文尔雅、含而不露也是风度;解疑答难、沉吟再三是风度,话题飞转、应对如流也是风度;轻声慢语、彬彬有礼是风度,慷慨陈词、英姿飒爽也是风度。每个人在培养自己的谈话风度时,应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情趣爱好、思维能力、知识结构等有所选择。另外,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下,其谈话的风度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课与在家里跟家人闲聊时,则表现为两种相差甚远的风度。

谈话的风度是人的一种自然特色,是与时代相吻合的。我们反对脱离时代追求风度,我们也反对脱离自己的个性、身份去讲究风度。任何东施效颦、搔首弄姿、没有个性的谈话都毫无风度可言。

在日常的谈话、判断或讲座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同样的话,这个人说,我们就很愿意接受,而换成另一个人说,我们不但不愿接受,还会产生一些反感情绪。为何会出现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呢?这实际上牵涉到一个人谈话的态度问题,而谈话态度又是谈话人风度的最直接体现。

我们谈话的目的是为了把自己的意思告诉他人,让他人明白、了解、信服或同情我们。如果说了话,别人没什么反应、不信服或产生反感,这就没有意义了,说了还不如不说。那么,怎样才能锻炼出一种说一句是一句的理想口才呢?这就要求谈话者既要了解自己又要了解对方,力争营造出一种相互了解的气氛。

也许,人人都懂得,对方无论讲什么都无关紧要,最重要是他的态度。如果态度好,大家都愿意跟他谈,即使他不同意我们的意见、不满意我们的行为,我们也仍然愿意跟他谈。如果态度不好,就是再好的话题也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良好的态度呢?就是对人要有正确的了解和充分的同情,这两点是良好态度的基本内容。然而如何把我们对人的了解与同情让对方感觉到呢?态度良好的重要表现正体现于此。如果我们不注意这种表现,那么即使我们是很有同情心的人,也可能会被认为是冷漠、骄傲、自私的人。因此,我们要注意一下在别人的心目中我们究竟是什么样子,而且要设法了解在别人的心目中希望我们是什么样子,喜欢我们是什么样子。

那么,在一般的情形下,即在日常生活中,在与普通朋友的正常交际场合中,别人会希望我们有什么具体的表现呢?

首先,别人希望我们对他的态度是友好的,希望我们愿意和他做朋友;别人希望我们能体谅他的困难、原谅他的过失;别人还希望我们能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思考他们的问题,并对他们提供有用的建议,与他们成为友好的、忠实的、热心的朋友。

其次,别人希望我们对他本人、对他所做和所讲的事情均感兴趣。因而,我们最好能做一个对什么都感兴趣的人。本来我们的兴趣也跟一般人一样,常常容易被有趣味的人物、谈话所吸引,而却忽略了不太引人入胜的人或物。如果我们是同情心很强的人,就不该如此,而应该学会能顾及全体,并且特别照顾那些不被人注意的人。当我们谈话时,我们要把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看到,我们的双眼,要随时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停留片刻,对于那些没有讲什么话的人和那些看似不太自在的人,特别要注意,要设法找些话题跟他们交谈,以便解除他的紧张和不安。

总而言之,一个有品位的人,一个成功者的语言一定是既能表达人们感兴趣,又能传递友善的、良好的、赞美的,又满含祝愿的语言。

从谈吐识品性

看一个人是否有品位,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完成,方法就是与他交谈。良好的第一印象往往来源于人的仪表谈吐。优雅的谈吐姿势,可以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体现出一个人的品性美。

有人说,外表漂亮的女人不一定优雅,但自信的女人却一定有她别样的魅力。魅力来自于美好的仪态,一个优雅的女人,通过她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姿势体态、语言谈吐,就能看到优雅的影子,她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将女性的魅力展现于人们面前。

所以说,想要成为一个有着优雅气质的女人,单单有美丽的外表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拥有良好的仪态,仪态是身材、容貌、谈吐、气质、内涵的综合体现,包含了娇媚、温柔、情趣、自信、学养等复杂内容,既有先天的,更多的则来自后天。你可以不断通过各种仪态方面的训练和内在的修养,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个优雅的女人。

还有人说,喜欢高谈阔论的男人不一定优秀,但谈吐不凡的男人却一定有他别样的风度。若要窥视一个男人,了解一个男人,只需听一听他的谈吐,便可“窥斑见豹”,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喜欢高谈阔论的男人,似乎天上的事他知道一半,地上的事他也全知道,一副“万事通”的架势。这样的男人,一定是知识贫乏的男人,免不了时常闹出“歪批三国”、“乱点鸳鸯谱”之类的笑话。

说话诙谐而幽默,博古通今,旁征博引,出口成章,妙趣横生,这样的男人,一定是知识丰富、内涵丰富的男人。

男人和女人不一样的谈吐举止,展现着他们不同的气质。

但是,不管男人还是女人,要想赢得人们的尊重,除了英俊的外表外,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优雅的言行举止来展现自己的非凡气质。

一个男人张口闭口就是骂人的话,像老子、他妈的……骂出了水平,甚至骂出了境界。这样的男人一定是谈吐粗俗鲁莽的男人。

一个擅长装酷耍帅的男人,这种人其实内心很虚,只是装出很酷的样子来掩饰内心的无知和胆怯。这样的人谈吐举止一般注重个性,就是为了突出自我。

喜欢吹嘘自己路子广,动不动就说某某局长是他的什么关系,某某主任是他的什么亲戚,这个官员他也认识,那个官员他也熟悉。这样的人,一定是爱拉关系、走后门、说大话、吹牛皮、什么事情也干不了、干不好的人。这样的人将一事无成。心胸狭窄的人,胸怀不够开阔,遇到事情很难释怀,往往找不到原谅别人的理由,不能容人,不懂得宽恕别人,小肚鸡肠。这种特质很容易成为以后事业发展中的“瓶颈”,对人际交往、个人的事业以及人生都很不利。

见了领导就哈腰,开口领导如何好,闭口领导怎样有水平,遇事领导说怎么办就怎么办。这样的人,是爱拍马屁,无主见的人。

飞扬跋扈的人,自我感觉往往很好,除了自己,眼睛里没有别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自己全是对的,别人全是错的,跟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自己是绝对的权威,不容别人有所挑战,否则会动用武力解决问题。这种人的下场往往不好,因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有钱的人,谈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象征。当代社会,当你刚遇见一个有钱的人,他一般不会马上就把自己的有钱身世向你表白,而是像平常的普通人一样与你交流。如果遇上一个天天说给你送钻戒的人,纯粹就是一个感情骗子,根本就不是真正有钱的人。真正有钱的人,他是不会告诉你这么多的,越是有钱的人,他就越害怕自己的爱情不保险,害怕他的朋友是为了他的钱才和他在一起。把自己夸得越多,越是穷光蛋的象征。反之,把自己夸得越少,甚至对自己有实力的经济只字不提的人,才是真正有钱人的象征。

一个极品的人谈吐一定不凡,即说话体现出涵养、品位、潇洒的风度。

既要讲理,又要讲礼

通过人的谈话看品位,不仅仅是因为他讲的动听又满含哲理,其实在许多语言交流情形中都可评判一个人的品位,比如处在矛盾中的谈话,既讲理又不忘讲礼,即是君子所为。

在公共汽车上,常常都能碰到这样的事:

一个人不慎踩了另一个人的脚,这个人马上诚恳地向对方表示歉意:“对不起!”而被踩的人虽然疼痛未消,却也表示了谅解:“没关系!”

双方客气的礼貌对答,使刚才的不愉快顷刻间烟消云散。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就会出现另一番景象:

踩人者无动于衷,佯装不觉;被踩者怒火中烧,骂骂咧咧。于是,双方开始了一场舌战。被踩者怒斥:“你没长眼睛吗?干什么踩人?”踩人者理直气壮:“这是身不由己,怕踩,你坐小车去啊!”都是噎人的话语,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双方吵得不可开交,甚至闹到“君子动口也动手”的地步。

发生同一件事,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和结果呢?假如孔子在世的话,我们相信无论是他踩了别人的脚,还是别人踩了他的脚都不会有上面的情景发生。答案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其实,在公共汽车上无论踩人还是被人踩,都是经常发生的事,如果讲道理的话,恐怕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是如此一来,就会导致吵闹和纠纷。相反的,如果以讲“礼”代替讲“理”,则会使一场无谓的争吵化为乌有。

人在社会上生存,仅靠讲“理”是很难立足的。聪明的人,不但在自己理亏的时候更加注重讲“礼”,而且在自己理直气壮的时候也能够多讲“礼”少讲“理”。

下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一家餐厅里,有位客人突然高声喊叫:“小姐!你过来!你过来看!”他指着面前的杯子,满脸寒霜地说:“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一杯红茶都糟蹋了!”“先生,真对不起!”服务小姐满脸含笑地赔不是说:“请稍等,我马上给您换一杯。”

新红茶很快端上来了,跟前一杯一样,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乳。小姐轻轻地把这杯红茶放到客人面前,又轻声地说:“我是不是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

那位客人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匆匆喝完茶,就走了出去。

旁边的人看到这一幕,便笑问服务小姐:“明明是他土,你为什么不直说呢?道理都在你这一边嘛!他那么粗鲁地叫你,你为什么不让他难看一下?”

服务小姐笑了:“干我们这一行的,就是要讲礼貌,永远把‘对’留给客人。其实,我没有对他讲‘理’,而是讲‘礼’,效果不是更好吗?”

很多人只知讲“理”而不知讲“礼”,甚至“得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结果只会把自己逼入死角。多讲“礼”,不仅能息纷解争,改善与他人的关系,更会提升一个人的公众形象和社会地位。

君子讷于言

在交流中总要说上句,高人一等,或在说话上与人斗狠的人没什么品位。交流应是传递友好和信息,好说上句,把自己摆在高位置,或者与人斗狠都是不懂交流主旨的人,他们只知以自己的情感为重,是一种浅薄的人。君子多讷于言。因为一些话语比打人更伤人心。虽然我们不用匕首,但“语言像匕首”,语言的伤害比刺刀的伤害更可怕。

那些溜到嘴边的刺人的反驳,如果说出来,可能会使对方太难堪。布雷姆夫人在其《家》一书中说:“老大爷禁止我们说那些使人伤心痛肺的话,有些话语甚至比锋利的刀剑更伤人心;有些话语则使人一辈子都感到伤心痛肺。”

会做人的人在说话方面也如同在任何其他事情方面一样,总是注意自我克制。那些聪明和懂得自我克制的人总是避免心直口快、直言无忌,绝不以伤人感情为代价而逞一时口舌之快。比如,有的人在工作中看到别人干活干不好时,他不会在旁边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更不会把别人撵走,显示他的能干,而是很客气地说:“我试试看怎么样?”这样说了,即使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干不好也不会丢面子;如果干得好,即使别人嘴里不说,心里也会佩服他。尤其是他没伤别人的面子,又替别人干好了活儿,别人会从心底里认为这个人“够意思”,为人稳重、扎实,又有真本事。

孔子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即君子为人,总是行动在人之前,说话在人之后。

古代印度有一位国王要考考他的一位大臣是否聪明,他给这位大臣高矮、大小、胖瘦、色泽全同的三个小金人,叫他辨明三“人”的各自特点。这大臣苦思冥想,心无旁顾,也不知所以。叫下边人看,个个搔首语塞。一个年轻人听说了,自告奋勇来辨认。他凝思片刻,要了三根草棍。他用第一根从一个小人耳通入,从口中出来;用第二根通入第二个小人耳,从另一耳出来;用第三根通入第三小人之耳,草棍伸入肚中。然后他说:第一个“人”的嘴浅,听到什么便说出去,不受人欢迎;第二个“人”心不在焉,听了什么这耳进那耳出,他始终生活平庸;第三个“人”深沉、谨慎,听进什么藏在心中,不轻易表现自己,所以他容易成功。年轻人话音未落,满座为之叫绝。

这“三个小金人”的故事表明为人应该谨慎说话。谨慎说话,不是保持沉默,也不是乱说话,而是善于说话,惜言如金。

君子讷于言,却善于言,在与人交流中,他们更善于听。

尽量不说话。主要是倾听。当然,尽量不说话是指对可说可不说,尤其是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事情如此。否则,不说话也是不可取的。

尽量少说话。在不得不说的情况下,尽量少说,不夸夸其谈,不乱讲滥说,不信口雌黄,不妄发议论,多言多失,少言少失,不言不失。所以,在不得不说、非说不可的时候,还是要保持“少说为佳”的态度。

不传流言。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随随便便说别人的短处,轻轻松松揭别人的隐私,不仅有碍别人的声望,且足以表示你为人的卑鄙。当你听到流言蜚语时,惟一的办法是听了就算了,不做传声筒,不记挂于心,不向外传播。

不说空话。说到做到,力戒空谈,是品质修养的重要内容。一个人整天空话连篇,不干实事,那他将一事无成。爱因斯坦给成功确立的公式是:成功=行动+正确的方法+少讲空话。

不说假话。马克·吐温说:“我们千万不能说假话,因为我们不知道何时需要说假话。”假话一旦被揭穿,便会失去人们的信任,落得说话无人听,办事无人理,成为令人厌恶的人。

会说话就是有的放矢,能把话说到点子上、心窝里,既达情又达义,不但让人听了觉得舒服,又从心眼里感佩。

投其所好,引领主题

在与人交谈中,喜好以自己为中心,只顾夸夸其谈,哗众取宠,丝毫不顾及旁人意愿的人也是缺少品位的人,这种人越是显示自己,结果却越发遭人嫌弃。与此相反,善于与人交谈的人总是受人喜爱和尊重。

为什么会受到喜爱和尊重呢?因为他抓住了对方的性格和兴趣,“投其所好”。当然,我们所说的“投其所好”,并不是在世俗生活中我们常见到的那种人——他们专嗜揣测他人的意图,逢迎他人的喜好,以使自己作出讨人喜欢之举。这种人不值得效仿,但有一点对我们应有所启发:他们为何要逢迎他人?无非是有人喜欢他们如此。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要忽视这一点,即满足他人的兴趣。不能只顾自己的喜乐爱好,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一旦你的兴趣与他人产生冲突时,就会给你们的交往设置一种障碍,造成一种难以克服的劣势。

凡到过牡蛎湾拜访过罗斯福的人,对他广博的知识无不感到惊奇。“无论是一个牧童,猎骑者,纽约政客,还是一位外交家”,勃莱特福写道,“罗斯福都知道同他谈些什么。”那么罗斯福是如何做到由弱而强的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无论什么时候,罗斯福每接见一位来访者,他就会在这之前的一个晚上阅读有关这个客人所特别感兴趣的东西,以便找到令人感兴趣的话题,防止自己在谈话方面处于劣势。罗斯福同所有的领袖一样,懂得与人沟通的诀窍就是:“谈论他人最引以为贵的事情。”这是由品位衍生出的艺术。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和蔼的费尔普不但是一位自然科学家,还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成功学家,他说过,他的学识的积累和名望的形成更得益于品性的修养。“小时候,有一个周末,我去拜望我的姑母林慈莱,那天晚上赶上有一位客人来访,他与姑母寒暄之后,便将注意力注意于我。当时,我正巧对船很感兴趣,正在姑母家摆弄一艘船的模型,那位客人除了与姑母对话外,我觉得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和我谈论船的话题上了。他走后,我向姑母热烈地称赞他,说他是一个多么好的人!对船是多么感兴趣!而我的姑母告诉我说,他是一位纽约的律师,其实他对有关船的知识毫无兴趣。但他为什么始终与我谈论船的事情呢?”“姑母告诉我:因为他是一位高尚的人。他见你对船感兴趣,所以就谈论能让你喜欢并感到愉悦的事情,同时也使他自己受人欢迎。”费尔普说,“我永远记住了我姑母的话。”在此后的成长中,特别注重与人谈话的艺术。而我们说,这一点对任何想讨人喜欢的人来说都是必须的。

但是利用别人的兴趣来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必须注意,你一定要把自己的那种兴趣表示出来,而且你的兴趣必须是真实的,是发自内心的真爱。光说你很感兴趣,实际上自己并不真感兴趣是远远不够的。

用这种方法,与别人交往时,我们切记要待人诚恳!如果你说你的爱好和别人相同,而实际上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那么不久你的假话就会被人看穿!对于别人感兴趣的事,你一定要设法培养出这方面兴趣,这样你要表示出这些兴趣,就不是一件难事了,甚至你常常可以不必设法表示出来,别人自然而然就会发现到,并且将为他的发现而深感喜悦!

幽默是哲人的天分

幽默本身就具有高品位的特质,也是常出于各类大师嘴边的声音。

心灵的灿烂才能带来脸上真挚的微笑,真正的笑,是发自内心的。它首先是一种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是对人对己的宽容大度,是不计较得失的坦然心胸。

山间清泉之所以汩汩流淌,是因为它的下面有大地永远不竭的水源;幽默者之所以语言风趣幽默,是因为他的内心永远都是一种豁达开朗的境界。

心情沉重的人,是笑不起来的;充满狐疑的人,话里肯定不会荡漾着暖融融的春意;整天牵肠挂肚的人,话里肯定有着化不开的忧郁。只有心胸坦荡、超越了得与失的大度之人,才能笑口常开,妙语常在,话中总是带着对他人意味深长的关爱,带着对自己不失尊严的戏谑。

人们都喜欢听幽默的语言,就像喜欢听动人的音乐、欣赏美妙的诗篇一样;我们和谈吐幽默的人在一起,往往就像置身于蔚蓝的大海边或壮美的大山中一样让自己陶醉。幽默风趣的人,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我国书画家启功成名之后,经常有人上门求字求画。启功先生为人谦和,心地善良,不愿拂人之意,无奈上门的人太多,严重地影响了老人的工作、创作和身体健康,所以,他常在自己的门上挂着一个牌子,上书:“大熊猫病了!”来者通常会心一笑而回。

有一个老将军,有一次与士兵一起开庆功会,在与一个士兵碰杯的时候,那士兵由于紧张,举杯时用力过猛,竟把一杯酒都泼到了将军的头上,士兵当时就吓坏了,可老将军却用手擦了擦头顶的酒笑着说:“小伙子,你以为用酒能治好我的秃顶啊,我可没听说过这个药方呀!”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幽默和度量有关,缺乏幽默感的人也往往是比较容易生气的人。幽默与性格的内向外向无关,性格内向的人不能说就是没有幽默感的人;有的人乐于自我幽默,有的人则相反,这也许是癖性不同的缘故吧!

幽默并非某些人的独家专利,而且幽默是一门任何人都能掌握的语言艺术,但幽默却很少出于低俗人之口。林语堂在论及幽默时说道:“幽默是由一个人旷达的心性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其语言中丝毫没有酸腐偏激的意味。而油腔滑调和矫揉造作,虽能令人一笑,但那只是肤浅的滑稽笑话而已。只有那些巍巍荡荡、朴实自然、合乎人情、合乎人性、机智通达的语言,才会虽无意幽默,但却幽默自现。”

阳光普照大地,无为无欲,却造就了自然界的勃勃生机;幽默的人,说出话来虽让人感到如憨似傻,却因心境豁达,反而令人感受到幽默者厚实的天性和无穷的智慧。

当我们也拥有一份旷达朗润如万里晴空的心境时,我们说的话,其实也可以达到“无意幽默,但却幽默自现”的境界。

剧作家萧伯纳某日接到一位小姑娘寄来的信,信上说,“您是一位我最敬佩的作家。为了表示敬意,我打算用您的名字来命名人家送给我的一条狮子狗,不知您同意不?”

萧伯纳回信说:“亲爱的孩子,读了来信颇觉有趣,我赞成你的打算。但重要的是,你必须同狮子狗谈一谈,看它是否同意?”

作为情感的凝聚物,幽默对幼稚和纯真总是不吝啬自己的爱抚。由此折射出幽默者宏大、宽厚、仁爱的品格。

幽默粗听起来好像只是一种调侃,实则是一种高性情、高品位的流露。

有德行的人首先要会控制嘴

说话要注意口德,这是对为人处世的一种警示,之所以提出这一警示,是因为嘴不仅是品尝美食的圣地,还是“魔鬼”经常出没的洞巢。当然,有德行的人是不允许魔鬼在自己的嘴里出入的,常人就很难说了。

失败不总是因为自己的头脑不够灵活,有时也是嘴巴惹的祸。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以谋财为效益的嘴;有谎言伤天害人似的嘴;有口若悬河律师似的嘴;有见风使舵变色龙似的嘴……俗话说“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这句话用在现实工作中作为警醒的名言是再好不过了。这句话从字面上讲是告诫人们不要有事没事就“西家长东家短”的,诋毁别人之前要静坐下来,想想自己的缺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正人先正己”,管住自己了,才有资格议论别人的是非,但是有意见应该当面锣对面鼓,不要当面不说背后乱说。这种做法是最让人反感的,时间久了就让人敬而远之,就会失去信任,失去朋友,导致自己打败自己的结局。

古希腊哲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控制自己的嘴是人类必须学会的第一美德。”一个人有无德行很容易从他的谈话中评判出来。生活中能做自己嘴巴主人的人,让每一句到他耳中的话都到此为止,就像到了终点一样;也有人管不住自己的嘴,他的嘴就像是一把利刃,随意亮出来伤人;另有一种人就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就是能不能管住自己的嘴全凭自己心情的人。

第一种人也许会是个不善言谈的人,也许他的性格开朗,但是能否管住他的嘴与他的性格无关,只关乎他的处事方法。他会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因此他会有很多的朋友,也许平日里并无往来。但是当他的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想到他。

第二种人因为嘴的出言不逊会伤害很多的人,他会把他听到的话或者是所猜想的事情,随时随意的散播给每一个他接触过的人,他不在意他说出的话会不会伤害到别人,只知道自己会一吐为快,他还会故意制造一些事端,给在他看来不顺眼的人的身上“涂鸦”,这是一种不知生活规则的可怜人。

第三种人并非他本人意愿把听说的事情散播出去,因为他并没有想到他说出去的话会伤害到别人,这样他会经常的被人利用,而他自己却觉得十分的委屈,因为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做出什么伤害别人的事情,功过皆因一张“嘴”。

但不管如何想、如何解释,不知控制自己嘴的人不是有健康思维的人,或者说他们是一群被动生活、处世浑噩的人。

在工作中,多数人比较注意对嘴的约束。因为人们在一天中,同事相处的时间最长,谈话也可能涉及到工作以外的各种事情,“管不住自己的嘴”常常会给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事与同事间的谈话,如何掌握分寸就成了人际沟通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在与同事的相处中,有一些行为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性子直、爱说话,喜欢向同事倾吐苦水……这些不恰当的行为往往会破坏你在同事中的形象,或引起同事对你负面的看法。但是研究调查,只有不到1%的人能够严守秘密,其他的都会多多少少地透露点。所以,当你的个人危机发生时,最好不要到处诉苦,不要看不清同事的“友善”和“友谊”,以免成为办公室的注目焦点,也容易给老板造成问题员工的印象。因此,记住这些务必需要避免的做法,对一名职员与同事的交往至关重要。

有些人喜欢争论,一定要胜过别人才肯罢休。如果你在口头上胜过对方,其实上你损害了他的尊严,对方有可能从此记恨在心,说不定有一天他就会用某种方式还以“颜色”。

作为一名职场上的人员,切记不要成为“耳语”的散播者。只要人多的地方,就会有风言风语。有时,你可能不小心成为“放话”的人;有时,你也可以是别人“攻击”的对象。这些耳语,比如,领导喜欢谁,谁就是领导身边的红人,谁又有绯闻等等,聪明的你要懂得,该说的就要把他说出来,不该说就绝对不要乱说。

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它不只是一种生存需要,也是一种修身处世的需要,因此,要学会做自己嘴的主人。人们赞赏“沉默是金,”要张嘴就应把话演绎得尽善尽美。该不该沉默,什么时候沉默,多一点理性分析还是很有必要的。做自己嘴巴的主人,实质上就是一个会做人的人。

看人说话,适应对方

与人谈话,无非是以下几种目的:或者加深了解,发展相互间的合作关系;或者托人办事,有求于人;或者批评别人的错误,使对方弃旧图新;或者申述事情的原委,让对方弄清真相……但要达到上述目的中的任何一种,都必须首先使对方乐意听你谈话。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又必须了解对方,熟悉对方。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时是惊人的。独特的个性,独特的爱好,独特的生活习惯,独特的知识结构,尤其是独特的心理态势,这些综合起来就使某个人成为独具异彩的“这一个”。我们与人谈话,就要力求了解站在你面前的“这一个”的方方面面。以个性为例,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位豁达开朗热情活泼的谈话者,那么你在谈话时就可以更加大胆坦率一些,即使偶尔有一两句话失度走火也不要紧,对方决不会与你计较;但假如站在你跟前的是深沉多虑,内向含蓄的人,那么你谈话时就得小心,要字斟句酌,切不可信口开河。以心理态势为例,有的人的心理依然沉睡在传统文化的阴影之中,依依不舍地留恋着过去,你如果跟他大谈改革的方法、步骤,他是不会感兴趣的,对这样的人,你首先要把他们从沉睡中唤醒,要通过你的谈话在他的心理上打开一扇窗子,让他呼吸一点时代的空气。《鬼谷子·权篇》将“看人说话”的技巧演绎得淋漓尽致:“与智者谈话,要以渊博为原则;与拙者谈话,要以强辩为原则;与善辩的人谈话,要以简要为原则;与高贵的人谈话,要以鼓吹气势为原则;与富人谈话,要以高雅潇洒为原则;与穷人谈话,要以利害为原则;与卑贱者谈话,要以谦恭为原则;与勇敢者谈话,要以果敢为原则;与上进者谈话,要以锐意进取为原则。”说这些原则,其实就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谈话的习惯。

不同的人爱听不同的谈话内容,这是容易理解的。但困难的是面对一位陌生的谈话者,你怎么知道他爱听什么、不爱听什么呢?这就要“看”人说话——边“看”边说,边说边“看”。这“看”,即是观察:在与对方谈话时,要善于一边说一边察言观色。

合适的看应该是:(1)看面部表情

狄德罗曾经说过,一个人“心灵的每一个活动都表现在他的脸上,刻画得很清晰,很明显。”有时对方口头表示赞同你的意见,但他的眉头却不知不觉地紧皱了起来,或者他的嘴唇突然紧闭,而且嘴角向下撤。这些表情恰恰是内心不愉快的流露。因此他说的赞同的话其实是言不由衷的,或者碍于情面,或者屈于权势,才不得不这样说的。(2)看体态表情

几乎每一种体态,每一种动作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都在宣泄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问题在于我们要能看懂这些体态表情,要能领会它们的内在含义。假如与你谈话的人双脚并立,双臂交叉在胸前,这就表明此人对你怀有某种敌意,他在作自我防卫;而当他不仅双臂交叉,而且双拳紧握时,那就是说他不只在自卫,还要向你进攻了。又如,如果谈话者常向你摊开双手,这就表明此人是真诚坦率的,他对你毫无提防之心。(3)看语言表情

与人交谈时不但要看他说什么,而且还要看他怎么说。这就是要从对方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腔调等等看出他的言外之意,听出他的弦外之音。这是因为说话声音的种种变化不但是表现一个人的性格——急性的人说话节奏快、声音响亮,慢性子说话节奏缓慢、声音低沉——而且能够表明一个人的情绪与心境,例如,忧伤时语速慢,声音低,节奏平缓;而兴奋时与之相反,语速快,声音高,节奏强烈。

所谓“看人说话”,主要是“看”上述三种表情。从这些表情变化中,我们便可随时猜度对方的心理态势,透视对方的心理需要,然后也就可以随时调整自己谈话的内容与方式,使之更适应对方的思想线索。这样,说话便可获得预期的良好的效果。

另外,若使对方更尊重、倾听自己的谈话,还要注意如下方式:

言简意赅。即用最精辟、凝练的句子表达最大的信息量,就像诗一样。

要使用口头禅。就像演员冯巩每逢出场就首先一句“我想死你们了”,一下子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口头禅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口头语,总是以这句话来介绍自己,来强调自己,使别人听来亲切自然,也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独特的商标。

多一些幽默。幽默的话,易于记忆,又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正是自我标榜的商标,这样,必能使你永远活在别人的心目中。

句子短些。短句子说起来轻松,听起来省力,吸引力也强。最好一句话一个意义,一句话的含义过于复杂,听者费力,交流就多了一层障碍。

要有顺序。选择什么线索来整理说话内容,可看需要而定。要注意通俗易懂,忌讳古词语、专业用语。至少要吐字清晰,语速适当。

说话时坚定而自信。说话时力度要适中,眼睛正视对方,这样才显示你是充满自信和颇有能力的。若讲话时眼睛不敢正视,握手软弱无力,会使人觉得你意志薄弱,容易支配。

要站着讲话。开口前先等几秒,等大家都望着你时再说。与别人谈话时,身体稍往前倾,会让别人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

适时运用手势,但不可指着别人的脸晃动手指。讲话慢而清晰,语言简短,等于告诉对方:“我有能力控制一切。”

适当地引用典故。知识面越广,越能令你在各种场合充满自信地加入别人的谈话。

总之,讲话中露出不俗,那是讲究品位的人的必备素质。

谦卑的语言,尊贵的品位

在与人做语言交流时,时时把“我”挂在嘴上,而很少谈及“你”是不合时宜的,而嘴上常挂着“我”的人其心里也一定是凡事以我为中心的人,是没有任何前途的人。这种人是把拳头往自己嘴里塞的人,也是“我”字的专卖者。

人们最感兴趣的就是谈论自己的事情,而对于那些与自己毫无相关的事情,众多的人觉得索然无味,对于你含有最大兴趣的事情,常常不仅很难引起别人的同情,而且还觉得好笑。年轻的母亲会热情地对人说:我们的宝宝会叫“妈妈”了,她这时的心情是很高兴的,可是旁人听了会和她一样地高兴吗?这是很清楚的。谁家的孩子不会叫妈妈呢?你可不要为此而大惊小怪!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会叫妈妈的孩子才是怪事呢。所以,你看来是充满了喜悦,别人不一定有同感,这是人之常情。

竭力忘记你自己,不要老是啰啰嗦嗦,谈你个人的事情,你的孩子,和你的生活。人人喜欢的是对自己最熟知的事情,那么,在交际上你就可以明白别人的弱点,而尽量去逗引别人说他自己的事情了,这是使对方高兴最好的方法。你以充满同情和热诚的心去听他叙述,你一定会给对方以最佳的印象,并且会热情欢迎你,热情接待你。

在谈论自己的事时,和人家执拗或与人争辩等,都是不明智的表现。但还有一样最不好,就是在别人面前夸张自己,在一切的愚笨行为中,再也没有比夸张自己更愚笨了。例如,你对别人说,“那一次他们的纠纷,如果不是我给他们解决了,不知要弄到怎样,你们要知道,他们对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不过当着我的面,就不敢妄动了。”即使这次纠纷,确因为你的调停而得到解决,可是你只说一句“当时我恰巧在场,就替他们排解了”的话,不是更使人敬佩?这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被人发觉之后,人们自然会崇敬你,但如果你自己夸张叙述出来,所得到的效果恰恰相反,人们自然会认为你自己在自吹自擂,大家听了你的自我夸张,反而会轻视你。一句自我夸张的话,犹如一颗稗草的种子,它是由你的口里,播种在别人的心里,从而滋长出憎恶的幼芽。

爱自我夸大的人,是找不到好朋友的,因为他自视甚高,睥睨一切,不大理会别人的意见,只会自己吹牛。他一心只想找朋友,找那些奉承和听从他的朋友。可是这样的朋友,对他尊而远之、惟恐避之不远。他常以为自己最有本领,如果他做生意,他觉得没有人比得上他;如果他是艺术家,他就以为自己是一代大师。要是他在政治舞台上活动,他会觉得只有他自己是救世主。自己若是具有真实本领,那些赞美的话应该出自别人的口,自吹自擂,其结果是自己丢脸而已。凡是有修养的人,必定不会随便说及自己,更不会夸张自己,他自己很明白,个人的事业行为在旁人看来是清清楚楚的,无必要自己去说,人们自会清楚。

一个低调有品位的人是不会自吹自擂的,与其自己夸张,不如表示谦逊,也许你以为自己伟大,但别人不一定会同意你的看法,自己捧自己,决不能捧得太高,好夸大自己事业的重要性,间接为自己吹捧,纵使你平日备受崇敬,听了这话别人也觉得不高兴。世间没有一件足以向人夸耀的事情,自己不吹捧时,别人还会来称颂,自己说了,人家反瞧不起。

一个低调有品位的人也不会与人为难,有的人专门喜欢自己与别人意见不同。如果你说这是黑的,他就硬说这是白的,但是,如果下一次你说这是白的,他就反过来说它是黑的,这种处处故意表示自己与别人看法不同的人,和处处随声附和的人,一样被人看不起,甚至被人们所憎恶。口才是帮助你待人处世的一种方法,口才的本身,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没有人愿意作一个口才很好,而到处不受欢迎的人,不要为表现你的口才,而到处逞能,惹人憎恨,口才一定要正确而灵活地表现,而不是为了自吹自擂,借以宣扬自己。

听了对方说话之后,发现其中有点与自己的意见不同,立刻就提出异议,而对方一听就也立刻以为自己的意见全被否定了,这当然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在这种场合,我们一定要先说自己同意的方面,然后指出自己与对方意见不同的那一方面。这样,对方很容易地接受你的批评或修正,因为,他知道双方对于主要的部分其意见是完全一致的,你所不同意的地方是对方的次要方面的意见。这样做,对方才体会到这是老实的表现,是真诚而又实在。

一个有品位的人从不抹杀人家的意见,在行动上也如此,如果抹杀了人家的一切,别人的好处一点也不承认,这样,谈话就可能不融洽,要再继续谈下去也有困难。无论你的意见和对方的意见距离有多远,冲突得多么厉害,我们要表现出一切可以商量的胸怀,并且相信,无论怎样艰难,大家都可以得到比较接近的看法,使双方不致造成僵局。

在浩渺无边到处都可以航行的谈话题材的大海洋里面,也有一些大小礁石,要留心避开,对于你不知道的事情,不要冒充内行。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你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没有人要求你作一本百科全书,即使是最有学问的人,也不可能无所不知。所以,坦白承认你对于某些事情的无知、不知道,这不是耻辱,相反的,这是使别人对你的谈话,认为有值得参考的价值,没有吹牛,没有浮夸,没有虚伪。对于陌生人不夸耀自己的私生活,例如:你个人的成就,你的富有,或是向别人说自己的孩子怎么怎么了不起。不在公共场合把朋友的缺点和失败当作谈话的资料,不重复同样的话题,不到处诉苦和发牢骚。

总之,少表现自己,多谈些“你”和对方感兴趣的内容是有品位的人的习惯,也是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的资本。

第三章 通过行为看品位——高尚的行为体现着绅士的特征

行为品位可以说对人的社会地位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行为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总称,没有行为的人在理论上讲是不存在的。人的心态、气质、情趣、胸襟、品格等一切要素都要通过的他的行为最后表现出来,所以,一个人的品位是高还是低,是真有品位还是装出来的品位,行为最具说服力。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是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它是人的思想的实践者,是目标的执行者。因此,一个人的行为无不体现着他的爱与憎,是与非,雅与俗。以祥和态度和人交往,以平等的心情去应对事物,以圣人的高尚心志相期许,守住自己的才能以等待奉献的时机,这样的人必定是人们心中崇敬的绅士,是时代的精英和未来的主人。

行为决定作为

年华似水,面对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我们不愿只是一个匆匆过客,都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名留青史。然而,丰功伟业不可能在我们宏伟的梦想中得以实现。一个人能有多大作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归根结底取决于我们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人生就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卑鄙、消极的行为,终将只会让人生碌碌无为,一败涂地;而高尚、智慧、完美的行为,自然会促成完美的结局。

当年,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期,有一次因灾难随众人外出谋生。在某地,这群难民受到善良的沃尔逊人的款待,狼吞虎咽地吃着食物。接着,难民群中出现了一个例外的青年人,他就是哈默。他与其他难民不同的是,他要求镇长给他活干,如果不让他干活,就不吃不劳而获的食物。镇长最后只得答应让他为自己捶背。小伙子高兴地为镇长捶背之后才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而结局是富有戏剧性的,镇长的一双慧眼从哈默的这一行为中发现了他美好的人品,并留他在庄园,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以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行为,更是一种尊严,这正是哈默与众不同的人格,也正因为哈默这种人格而得到别人的赏识和尊重。正是这样的行为奠定了哈默以后成为石油大王的基础。

成功者的历程和行业领域总是不同的,但他们行为和精神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重视自己的所作所为,深知自己的不同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不同的结果,他们总是在深思熟虑之后才谨慎地迈出前行的脚步,而这关键的一步可能就决定着他的未来。

2008年4月,一条新闻再次在中国商界爆响,一个中国人心目中卓越的“绅士”、曾经闻名中外的原微软中国总裁唐骏再次“跳槽”了!

2008年4月15日,唐骏在北京饭店宣布正式加盟新华都集团出任总裁一职。

此前加盟盛大获得260万股期权的唐骏已经赢得了“打工皇帝”的美誉,不过对于擅长“打工”致富的唐骏来说,他的财富之路在离开盛大之后变得更加宽广。新华都集团董事长陈发树更是阔绰地开出了高达10亿元的“转会”加盟费。

据唐骏以往的“打工史”,其在担任微软中国总裁的时候,收入超过了1亿元;此后在盛大担任总裁时,加上期权、薪金,其收入超过了4亿元。换言之,在以往的打工生涯中,唐骏通过“打工”累积的个人财富达到了5亿元左右。

尽管具备去做投资或是创业的条件,但是唐骏仍然选择了继续坚守职业经理人的岗位。原因在于,中国不缺创业者,也不缺投资人,中国缺的是职业经理人。

4月3日盛大网络正式宣布唐骏卸任总裁。唐骏当时就表示自己是一个喜欢新的挑战的人,觉得未来4年在盛大不可能再做得比过去4年更好。接受新的挑战,对自己和盛大陈天桥都是最好的选择。

唐骏就职盛大总裁四年期间,仅期权收入就超过了4亿元人民币,为IT产业中身价最高的职业经理人之一。而唐骏在完成这一跳槽后,将刷新以前的纪录,成为国内价格最高的“打工皇帝”。

就职业经理人而言,唐骏还是有美德、有城府的。这是个成熟的男人,选择放弃了一些东西,比如核心业务的把控;而在其他一些东西上求得进步,比如针对创始人的拾遗补缺。正是这样的选择,更加促进了唐骏离开互联网的步伐。互联网是一个创新快速的行业,不创新毋宁死,而创新需要打破陈规。这是集野心、胆识于一体的陈天桥们擅于干的事情,而做惯了职业经理人,在这些事情上难免乏力。

在一个包含地产、零售等成熟商业模式的多元化的企业,在一个管理水平可想而知不怎么高的民营企业新华都集团,唐骏的空间显而易见大得多。并且,他还成功把自己的价值套了现。微软的光环和国际经理人的价值,被到美国上市的盛大用上了。而在盛大这个集民营、家族、上市于一体的企业里磨砺的城府和美德,以及投资经验,被新华都看上了。此番离去,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其实唐骏当年在微软“混”的时候,就是靠着自己发明的一些小专利在微软站稳脚跟,并且一步步占据了微软中国总裁的位置。其中很多协调博弈攻守进退的节奏和技巧,他每次都拿捏得很好,才能够不断更上一层楼。

而当他预感到在微软的事业已经遭遇天花板的时候,又能够毅然“委身”于民营企业,为一个比自己年轻十几岁,没有海外经验的创业者所用。当时他显然是冒着不少的风险,最终能够修成正果。唐骏在这些过程之中的心态调整和角色扮演,不能不让人赞叹。

我们没有必要苛求唐骏是一个“完美”的职业经理人,既能带动实业飞腾,又能提升管理水平,还能帮助企业实现资本市场的“惊人一跃”。就人力资源和人才价值而言,帮助顾主解决某个阶段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则其自身价值才能最大化。新华都集团的董事长陈发树“买”的就是唐骏助推“惊人一跃”的本事,而唐骏“卖”的是过去被证明的这种能力,两厢情愿成就一段中国职业经理人的佳话。

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作为一个符号,无疑唐骏沾了微软盛名和盛大成长的光,但不可否认,老东家们给予的高度评价,反证了唐骏的特殊价值。而唐骏的跳槽证明,“中国的打工皇帝”同样可以成为众多职场人的榜样,而不仅仅是老板和他们的那些传奇创业故事。

一位伟人说:“要么是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将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无疑,唐骏的所作所为证明了他是自己生命的骑师。唐骏的不平凡的行为决定了他的辉煌灿烂的作为。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的追求,不断地自我完善,只有我们具备了奋斗的素质,良好的心态,良好的习惯,完美的品性等,并努力把它们化为实践,变成行为,那么,我们一定会有好的作为,有丰硕的回报。

行为决定你的作为,行为决定你的人生。我们自己是命运的主人,我们要主宰自己的生命。让我们一起摆脱不良行为的纠缠和束缚,挣脱生命的枷锁,打开心扉,去迎接那美丽而迷人的人生风景吧!

肯替别人着想,是第一等学问

人的行为如同人的语言是源于心的。但它和语言相比更能反映人真实的内心世界,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容易从一个人的行为当中判断出他是庸俗小人还是圣贤之人,是凡人还是领导者。

孙叔敖是中国春秋时的一位贤相。小时候有一天,孙叔敖哭着回到家,母亲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孙叔敖说,他回来时在路上遇见了一条两头蛇。据说遇见两头蛇的人就要死,他很害怕。母亲又问:“那你怎么办了?”孙叔敖说:“我怕别人遇见了也要倒霉,就把蛇打死了。”母亲说:“孩子,你不用怕。你有这样的善心,是不会死的。”

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现了做人的一个良好品质,就是明人吕坤说的“肯替别人着想”。吕坤认为这是做人的“第一等学问”。肯替别人着想,表现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良和仁爱。有句老话讲:“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这里面还存有企望回报、以自己利益为处世圆心的功利目的。而真正的“肯替别人着想”,则完全抛开了这一狭隘的心思,是一种真正高尚的品行。美国著名的舞蹈家邓肯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深刻:“一个被人称为自私自利的人,并非只因为他寻找自己的利益,而在于他经常忽视别人的利益。”一个人人品的高下或者是否真正为别人着想,经常可以从这不经意的“忽视”处看出。

有一位先生谈到过这样一件事。他说,有一个残障人在义卖原子笔,两支100元。他的一位朋友心肠很好,给残障人100元却没拿笔就要走。结果那位义卖的残障人很生气,瞪着他。朋友吓一跳,赶快转身回来拿笔。这位先生说,只给对方钱,却不拿笔,好像施舍一样。若拿笔,表示我很愿意赞助你,感觉和意义大不相同。他说,为人要有“同理心”,不一定是“同情心”。同理心是表示,同样是人,你比较不幸,我比较幸运,如此而已。假使我是你,我也有同样感受,这叫同理心。“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不愿意被人轻视,我也不能轻视别人。我不愿意降低自尊,我也不能让别人有尊严受损的感觉。同情、施舍、怜悯……虽然也是好心善举,但总有那么一种居高临下的救世主的感觉。真正的“替别人着想”,应该是平等相待,是体谅对方,是宁可自己吃亏而救人之难,成人之美。这种品德要靠自觉养成,父母、亲友、师长,都是无法强迫你去“替别人着想”的。《当代警察》杂志曾登过一篇短文《出生入死时》,作者说,他有一个刑警朋友,是刑警队的头。那一天他正在队里采访,突然紧急通知,有重大案情出现,且案犯携有枪支。于是紧急部署,几件防弹衣摆了出来,数了数,是五件。可队伍不下十几人。作者的刑警朋友没有吱声,不经意地拿起一件穿上了。旁边的几个刑警也争先穿上了。作者心里很不舒服。这次任务完成得十分漂亮,朋友一马当先,立了功,据说申报的是一等功,但上面批的是二等,理由是没有流血。作者捉弄朋友,说:“你如果不抢一件防弹衣穿上,也许就能混上一等功了。”朋友先是一愣,继而苦笑着说:“我们队一共只有五件防弹衣,碰上有危险情况,我们谁都会抢先穿上一件。你知道吗?我们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你穿上了防弹衣,就必须冲在最前面,你就要先面对死亡!”作者这才知道自己误解了朋友。生死关头,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这种“肯替别人着想”的境界,是值得我们肃然起敬的。我们也不能想像一个平日里不肯替别人着想的人,在关键时刻会有这种牺牲精神。

肯替别人着想,这是真品行、真性情和真作为,比如遇到受难的人群,肯替别人着想的人,又有能力,他就会捐一所大楼或一笔巨款;而没有能力的人则会蹲下身子,去亲吻一个贫穷的孩子。“肯替别人着想”,就是道德品质中最伟大、最宝贵的原则之一。“从血管出来的都是血。”一个有着高尚品质的人,总会在与人交往中,体现出他处处“肯替别人着想”的细心、耐心、关心、爱心和尊重的举动来的。

比如,人们喜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是一位这样的伟人。

在抗战时的重庆,一次,为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疯狂反共,民主党派和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决定发表一个联合声明。其中有一个人不愿签名,负责签名的一位干部对他讲了一些不满和讥讽的话。周恩来知道后,对这位干部说:任何一件事,都要设身处地想一想,不能强加于人。要想一想对方的处境。你能做到的,他不一定能做到。强加于人,只会丢掉朋友,甚至把他推到反对我们的一边去。要以诤友的身份耐心地帮助他们。——周恩来替别人着想,设身处地,不勉为其难,结果反倒赢得了朋友。

1953年,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慰问驻旅大的苏军。在招待宴会上,苏军一位中尉翻译周恩来的讲话时,有一个地方译错了,被我代表团的一位同志当场纠正。这使苏驻军司令大为恼火,他马上走过来,要撕下这位中尉的肩章和领章。周恩来忙上前劝阻说:“两国语言要做到恰到好处的翻译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讲的不够完善。”然后他又慢慢地重述了自己刚才讲的那段话,让翻译圆满无误地翻译出来。然后,又同苏军军官干杯,还特地同翻译干杯,翻译深受感动。——把过错揽在自己身上,替别人解难,这就是周恩来的修养。

对于我们普通百姓而言,能否“替别人着想”,经常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马路上有一块石头,肯替别人着想,就会随手将它拿到一边,免得行人被绊,或汽车碰到时伤人。进出玻璃弹簧门,在推门之后,看看后面有无人跟进,如有则挡一挡门,免得后来人被撞。坐电梯时,发现有人赶过来,不妨按住开门键,等等后上的人……这些都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但往往从这些小事上,就能看出你是否肯替别人着想。

应该说,替别人着想,而做出的一切行为举动都是高尚的,有品位的,能这样行事的人都是令人尊敬的和不凡的。

负责任的人是高尚的人

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可见,责任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简单地说,责任心也是一种担当,一种约束,一种动力,一种魅力和一种承诺。

成功者,是那些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据统计,在全球500强中,近20年来,从美国西点军校毕业出来的董事长,有1000多名,副董事长也有2000多名,总经理或者董事这一级的人才则高达5000多名!世界上也许没有任何一家商学院能够培养出这么多的顶级人才!为什么不是商学院培养了企业领导人,而是西点军校呢?

我们可以看一下西点军校学员们要求的标准——准时、守纪、严格、正直、刚毅,这些都是任何一家优秀企业对其领导人要求的最基本的最值得挖掘或培养的领导素质。这些优秀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任。

毛主席曾用洗脸来比喻做人的责任心,他说:“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

美国总统肯尼迪也说过:“不要问国家能给你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点什么?”“活在责任和义务里”这句名言,是已故台湾著名国学大师耕云先生在台北和北京多所大学里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他一再告诫学子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要尽到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又是家庭的一分子,也要尽到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他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对社会和家庭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就少了许多纷争和掠夺,少了许多奸险和罪恶,而多一些安定和祥和。

梁启超说:“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于我自己打主意要做的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呢?

第一,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体现在对国家、对民族的尽责上。

大家知道,德国和日本同为二战的战败国,二战结束时,两国的经济几乎遭到彻底的摧毁,而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两国的综合国力又排在了世界前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国民有责任心,他们办事认真,讲究原则,一丝不苟,这不是少数人,也不是多数人有这种品格,而是全体国民,整个民族,形成了强大的民族精神,岂有不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理?

第二,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体现在对事业、对工作的尽责上。

有了责任心方能敬业,自觉把岗位职责、分内之事铭记于心;有了责任心方能做到,不因事大而难为,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多而忘为,不因事杂而错为。

有这样一件平凡而真实的事。

武汉市鄱阳街有一座普通的6层楼房,始建于1917年,设计者是英国的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就在前几年,收到了来自英国这家设计所的一份函件,提醒此楼业主,该楼80年的设计年限已超过,敬请注意。经历了80多年,当时的设计者怕早已不在人世了,然而人不在了,责任却没有丢,对远在异国的这样一座小楼,始终有人对它负责,能做到这一点真是令人赞叹。

日本工程师在世界上享有相当高的声誉,这得益于其严谨负责的工作作风。青岛市某企业引进日本机械设备,由日本的工程师负责安装,当看到他们完成了机房的装修,按照惯例应该去开香槟庆祝的时候,却每人拿出一把小扫帚,一人一个分区,将机房内施工留下来的线头、胶皮碎屑等小心地打扫干净,当时中方负责人对他们说,“这些琐碎的事情由我们来干”,而日本工程师却说:“不,这是我们应做的工作。”正是这一代代被笑为“工作动物”的工程师,使日本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保持着竞争力。可见,责任就是爱岗。

第三,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体现在对他人、对社会的尽责上。

媒体报道过这样一条消息:大连市公共汽车公司司机黄志全,在行车的途中突然心脏病发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用最后的力气做了三件事:把车缓缓地停在路边,并拉下手动刹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将发动机熄灭,确保了车和乘客的安全。做完了这三件事,他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这只是一名平凡的公共汽车驾驶员,他在生命最后一分钟里所做的一切,也许并不惊天动地,然而许多人却牢牢地记住了他的名字。因为他在自己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履行了自己的责任。

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赴日本考察采访归来,在东方时空栏目做了数期“岩松看日本”节目。有两点对人感触很深,一是日本人在乘坐公交车和地铁时,车内都很安静,没有人说话,因为他们都自觉恪守着在公共场合不打扰他人的理念,二是他们的环保意识和作为令我们赞叹,尤其是垃圾回收,他们要将垃圾分成17类保管,还要记住不同的时日投放不同的垃圾。一个老太太,将一个瓶子的塑料盖拧下来,将盖和瓶分放在两个回收袋中,而且所有的瓶子都洗得干干净净,每一个国民都能这样的对他人对社会尽责。

第四,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体现在对家庭、对亲人的尽责上。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一位母亲和婴儿被压在废墟中,母亲没办法给孩子哺乳,于是咬破自己手指,让孩子吮吸自己的血液……7天后,救援人员发现了这对母子,孩子奇迹般的还活着,小嘴还在舔着母亲的手指,而母亲却因饥饿和失血过多而离开了人世,在危难时刻,母亲仍履行着做母亲的责任,这种责任也衍生出了无疆大爱。

第五,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体现在对自己说的话、对自己做的事负责上。

一位外国妈妈带着8岁的女儿到中国山东一户人家里来做客。女主人对外国母女说:“今天我做西餐给你们吃”,8岁的女孩心想:中国人做西餐肯定不好吃。于是,当女主人问她吃不吃的时候,小女孩坚定地回答:“我不吃。”等女主人把西餐端上来的时候,小女孩一眼就看到了漂亮的冰淇淋。这么好看的冰淇淋味道肯定很好!小女孩有点迫不及待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吃冰淇淋。”女主人很高兴小女孩能够喜欢自己的冰淇淋,就高兴地把冰淇淋端到小女孩面前,说:“来,吃吧!”谁知,女孩的妈妈严肃地对女主人说:“不行,我女儿说过她不吃西餐,她得为自己所说过的话负责,今天她不能吃冰淇淋!”无论女儿怎样央求,妈妈根本不为所动,只是对女儿淡淡地说:“你得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

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踢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美国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这12.50美元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美国男孩每逢周末或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在回忆起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第六,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体现在对对分外事、对身边事的尽责上。

责任心是一种习惯性行为,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素质,是做一个优秀的人所必需的。一位大公司的老板曾经讲过这样的故事。有个人来他公司应聘,经过交谈,他觉得那个人其实并不适合他们公司的工作。因此,他很客气地和那个人道别。那个人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时候,手指不小心被椅子上跳出来的钉子划了一下。那人顺手拿起老板桌子上的镇纸,把跳出来的钉子砸了进去,然后和老板道别。就在这一刻,老板突然改变了主意,他留下了这个人。事后,这位老板说:“我知道在业务上他也许未必适合本公司,但他的责任心的确令我欣赏。我相信把公司交给这样的人我会很放心。”可见,有责任才能成功。

事实证明,一个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没有责任心的人,很难形成社会的归属感。生活品质的内涵就是责任心,它是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轻小节”是国人精神家园里的杂草

有位叫许博渊的记者在网络发表了一篇《“轻小节”是国人精神园子里的杂草》的文章,说起了他几年前自己亲历的一件小事:

那一次,中国驻澳大利亚媒体记者联合采访总理霍华德,一些当地华文媒体的记者也闻风赶去参加,其中一位女士的发音不准,提问时霍华德听不懂,重复几次后,霍华德故意侧过脑袋,把右掌放在耳后,说:“对不起,请大声点,我有点耳背。”我们立刻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而霍华德却强忍着笑,和蔼地等着这位女士。过后我反复想这件事,为什么我们不假思索地就笑了起来?是因为我们没有养成尊重别人,爱护别人面子的习惯,只觉得自己没有恶意,笑一下无所谓。而这一笑不要紧,那位女士立刻满面通红。现在一想起来,我还为自己的轻薄害臊。

在历史上,西方人对外族是没有礼貌可讲的,甚至没有人性可讲,但在内部却很注意相互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待人接物、举止言谈,其核心是尊重别人,不使别人难堪。他们把这看作一个人的品位,一个人如果没有这些修养,说明他的品位不高,不像上流社会的人。家庭和学校都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特别是私立学校。他们的中小学没有宗教课,也没有政治课,不讲大道理,就重视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有些私立中学,打出来的牌子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上流社会的人物,或政治家,或企业家,或社会活动家。那里毕业的学生,不仅有知识,而且一个个风度翩翩,魅力四溢。

相比之下,我们却不大注意这些小节。我们的学校往往注意大问题,讲大道理,国家大事,世界大事,世界观,人生观等等。但是,如果这些大道理没有小节作铺垫,恐怕将是无根之萍,不牢靠的。试想,你不知道尊重别人,体谅别人,关爱别人,如何能做到爱国家爱人民?事实上,这些大道理并没有能够进入学生的心,不过是背诵一些句子应付考试而已,与个人的品德修养并不挂钩。其结果是,大道理也没有懂,小道理也没有懂。一些家长的道德教育不是教育子女如何尊重人,而是教育他们如何对付人,计算人,如何压倒别人,认为这是竞争社会必备的素质。

人的精神是一个园子,它不长鲜花,就长杂草。这些年学生中的暴力倾向令人担忧。前些时,报上说一个女大学生,因为男朋友和她分手,就用硫酸泼向前男友的脸。还有报道说一群小学生居然把一个同学残忍地打死了。即使是所谓佼佼者,其品德修养也大成问题。如所谓少年作家,因抄袭而败诉后居然拒绝道歉,一副英雄气慨。还有的少年作家在网上骂人,污言秽语,不堪入耳。所有这些,根子都在于心目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不知道尊重别人的生命、权利、利益、人格、尊严。想起来实在可怕,有这么一群人组成的社会,将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社会。

其实,人的素质表现在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小节中,而这些并不是靠讲大道理和张贴在各种公共场所的各种《守则》能一下子提高和实现的。根本上说,它是一个人从小受到的各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的,比如:家庭成长环境、社会环境(邻里、影视、学校、公共场所)、所接受的教育(家庭的和学校的社会的)等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样形成的特性或者说习惯很难用强制的手段在短期内改变。而且“小节”中体现的这种人的素质和修养,与人的学历、学识、能力等并不一定成正比的。

某公司一位员工,是位北大哲学系硕士生,当时在公司的网站做编辑,可以说是满腹经纶,知识面也很广,谈起某个话题头头是道,见解独特,还曾在强国论坛发表过不少有见地的文章,但其行为举止却颇不受大家欢迎。比如,也许是从小在家里的习惯,坐在电脑前总喜欢把一只光着的脚弯腿踩在座椅上。提醒过他多次这样的坐姿不容许在办公室出现,但他依旧不改;公司规定,夏天男员工不容许穿背心,可这老兄也是依旧;更令人不能接受的是往办公室的地毯上吐痰,为此公司给过他100元的经济处罚。后来因为其所做内容违反规定大量抄袭而被公司开除。但不久人家竟然又考上了北大的博士生,之后一年的一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一次儒学国际研讨会,他还作为大会发言之一在台上宣读研究论文。

有的人的礼貌行为是分场合和对象的,其实也是一种素质的体现。这类人在上司和不太熟悉的人面前表现出很有礼貌,其言谈举止绝对够文明,显得有教养和素质。但对地位比他低的人或是在某些影响了他的利益的情况下,就会暴露出其没素质和粗野的本性,或拍桌子瞪眼无端指责或破口大骂。其实这类人的本质还是没有修养。

国人在日常诸多方面表现出的缺乏礼貌和素质的习惯行为更是不胜枚举,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也诸多见于各种媒体。

比如,在北京行人穿过人行横道过马路,虽然交通规则里有“行人穿过人行道机动车要礼让”的规定,但那些国人开的机动车却总是飞快地与行人抢人行横道,丝毫没有礼让的意思。而在人行道上那机动车缓缓减速或停下让行人先过的,大部分驾车的都是外国人,有时是白种人有时是黑种人,并从车窗里对行人微笑示意,这让人不得不感慨。国人能有私车的该是有一定经济能力并相对来说受过高教育和社会地位也高些的人群吧?

再如,平时不管是去宾馆还是商场或者乘坐电梯,只要在门口遇见外国人,100%的老外都会给女士开门让行,大概这是西方女士优先的礼仪所为。而国人很少有男士这样做的(公司同事除外,因为同事中一起走路遇见这种情况,大多数男同事都能做到礼让),许多时候甚至是与女士抢门,有的人明明在女士身后却挤到前面进出,连起码的顺序都不懂。

其实,我们并不是崇洋媚外,相反,我们更反对那些有“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圆”的观点,但许多时候你不得不面对事实承认事实。上面这些例子以及说这些小节问题,目的只是为了想让更多的国人注意和共勉,点滴之中见精神,每个人都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做好自己该做的和可做的、能做的,这样,整体国民素质提高的步伐就会迈得快些了。

真正的大家有功不居

一个大家可以做到别人有财富,我坚守仁德,别人有地位我坚守正义,即在行为上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有点功劳就喜欢炫耀的人显得轻浮。这样的人其形象定位就是浅薄,相反,如果能做到有功不居,你的功劳不会因为“不居”而减少,而且别人会觉得你大度、有涵养。

某厂的研发部门成功研究出一种新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率。厂长专门为研发部办了庆功会,该项技术的主要研究员张某,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重点介绍了自己的成功经验。张某的朋友在散会后劝张某说:“怎么搞的?你也有点太居功了吧!你应该多提你们领导和同事,我在台下听着你怎么好像把功劳都说成你一个人的了!你这样做太缺少品位了吧。”张某对朋友的劝说嗤之以鼻:“本来功劳就是我最大,论功行赏,难道你还要让我把功劳让给别人呀!他们做什么了,不就是打打下手吗?我当然要多提自己刻苦攻关的事儿!”最后,朋友临走时扔给了张某一句话:“你也就这点出息了。”不久,张某就觉得组员对他的态度出了问题,以往需要什么配合,他们都会主动去做,但现在却要他三催四请,对方不但不配合,还常常揶揄他:“哟,大英雄来了!我这无名小卒能帮上什么忙啊!”总是这样,张某也受不了了,他怒气冲冲地去找组长,说:“组员们都不愿配合我的工作!”组长却说:“不能吧!你可是咱们组的明星人物,他们怎么敢得罪你?”张某呆了,从组长的说话语气中,他终于反过味来了。张某无论在人缘上还是在业绩上都很快沉寂了。

张某研究出了新技术,但对人情世故却缺乏了解,他不明白,居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它会给你制造出许多敌人。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养成居功的习惯,在功劳面前要谦虚,要避让,这样别人才会对你欣赏有加。

郭解,是西汉的一位侠客,为人行侠仗义,在当时很有声望。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所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有高人一招的棋,有更技巧的处理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个事,听说洛阳当地许多有名望的人也来调解过,但都没有调解成。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我把这件事解决了。但我毕竟是个外乡人,占这份功劳恐怕不好。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我这个外乡人来解决了,未免会使本地那些有头有脸的人感到丢面子。”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让人以为我没办成,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头面人物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是他们调解成的,好不好?拜托了!”

郭解很懂得照顾别人的面子,因为他知道,那些当地的头面人物是爱面子的人,如果得罪了他们,以后还怎么在这里混?所以自己还是当个幕后英雄,成全他们的美名吧。

明朝的王守仁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以后,江彬等人嫉恨他的功劳,散布流言蜚语说:“王守仁以前是与朱宸濠同谋的,听说各路大军开始征伐了,才擒拿了朱宸濠以自脱。”王守仁听了这种传说,于是把朱宸濠交给了协同参战的张永,使皇帝能够亲获朱宸濠,满足自己御驾亲征、生擒逆首的虚荣心。后来张永也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王守仁的赤胆忠心和谦恭的美德,皇帝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不但未纠过去的旧事,还嘉奖了王守仁。

可见,凡是大家是不在乎功名的,他们的行事规则都是以道义和事理为重的,这也正是他们得以成大家做大事的原因所在。

行为魅力就是你的领导力

应该说,这一世界上只有一件东西能够给予一个人真正而持久的力量,那就是个人的行为魅力。一个人的行为魅力是成功的没有理由的理由,是最让人不服气的,同时,又是最让人服气的。今天我们提起那些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几乎很少就事论事地讨论他们的功绩,我们津津乐道的,是他们的行为魅力。

行为魅力有如此大的作用,那么它是一种什么魅力呢?顾名思义,这种魅力一定是体现在行为当中的,比如,狼族当中最能体现行为魅力的是头狼,咆哮、怒吼、追逐、撕咬是撼人心魄的,是别的狼的表现所不及的,这就是行为魅力。

如果谁想成为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那就要有一个头狼所具有的魅力,当然,这种魅力还要比狼更具一些理性。

有行为魅力的领导者更具领导力,这道理也是再简单不过了,有魅力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有一种征服人心的力量。他们当然更容易成功。

这样看来,领导力与行为魅力是相互促生的:你越具领导力,就越有行为魅力;你越有行为魅力,就越具领导力。

既然行为魅力决定领导力,那么,每个胜任领导职务的领导者就无不是具有行为魅力的人,这种表现在行为上的魅力应包括以下特征:(1)保持标志性仪态

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一半以上受你的外在形象影响。而你的形体就是你的产品包装。要培养一种让你自己感觉舒服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能恰当地表达你,以及你想展现的形象。(2)自如掌控肢体语言

塑造一个标志性的仪态只是拓展领导魅力的第一步。你还必须敏感地注意你的肢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如果你的肢体语言表现出缺乏自信,你的信誉和专业精神都将受到质疑。(3)以眼神建立特殊联系

富有领导魅力的人都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眼神,使自己看起来就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物一样。与人直视表现出一种自信,而大家都喜欢自信的人。同时,这也表现出你的正直与诚实。(4)迷人的个性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无论对方有什么样的背景,是什么样的出身,你都应该保持你自己的本色,对他们一视同仁。那些真正杰出的人物在对待每一个人的时候所表现出的永远是自然、坦率和诚实。(5)展现平易近人的迷人姿态

当你面对一个笑容满面的人时,你很难不对他报以微笑。微笑使人觉得自己受到欢迎,心情舒畅。但对人微笑也要看场合,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使用幽默也能令你显得平易近人。幽默可以用于表达看法,显示信心,舒缓气氛。(6)把握言语时机和内容

富有领导魅力的人似乎总是知道该说什么和什么时候该说。他们说话时从不吞吞吐吐或是拼命地找词,他们用词精确,发音清晰,显得威严、有力。但是这种令人羡慕的表现并不是机会所赐,而是精心准备的结果。(7)称赞别人以赢得称赞

称赞让我们觉得开心,并且我们不时需要这样的感觉。所以,当某人称赞你的时候,微笑着、优雅地说一句:谢谢,坦然接受这份礼物吧。(8)少指责别人

伟大的心理学家席莱说:“我们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同样的,我们也极为害怕别人的指责。”(9)尊重对方

你企图用说话去左右别人的意志,比如你请求别人办一件事,别人答应了你,这时你已左右了别人的意志。

永远使别人感觉重要。而让对方帮你一个忙会使他觉得你很尊重他。

杜威教授曾这样说过:“自重的欲望,是人们天性中最急切的要求。”贾姆斯博士说:“人们天性的至深本质,是渴求为人所重视。”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10)具有快速决断能力

有人在分析过16000多人之后,发现一项事实:领袖人物一向都是具有快速决断能力的人,即使是在并不太重要的小事中也是如此;追随者却永远不会拥有快速的决断能力。

要成为一个真正富有领导魅力的人,你还必须学会扩充你的内心世界。但是,仅仅是内心的情感丰富还不够,你还要学会如何把这些感受通过行为传递给其他的人。让人们从中得到理解和分享,这样你的领导力还会进一步增强。

把握了这十种能力,你就成了一个有品位的、有行为魅力的、有领导能力的领导者。

成人之美是真君子

人们都知道,成人之美是帮助别人做成一件得意的事,而这帮助,可能只是举手之劳那样简单,也可能是自己要为此舍弃一些既得的利益,甚至舍弃的也可能是自己的至爱。而这里的关键是提供帮助的人是从心出发,被帮助的人所得到的满足会比自己得到的更有意义,这也正是自愿提供帮助的人的可贵之处。

当今这个过于复杂的社会,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经营企业,都需要成全别人,都需要完善自我,拥有一颗谦卑的心,在生命的舞台里尽情的释放。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这样说过,我们往往能够从别人的脸上看到自己的表情。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却深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生活在当今这个复杂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船上的帆,要么顺风飘扬,要么逆风而上,要么摇摆不定,要么孤立无援。当我们在抱怨尘世凄凉而苍白的时候,当我们在埋怨别人与社会不公正不和谐的时候,却忘记了成全,忘记了在某个航程里的牵手与放手,忘记了有一种爱叫成全与责任,忘记了成全与担当同样重要。因为我们不懂得成全与放手,不懂得成人之美的道理,不明白成全别人就等于成全自己的内涵,所以我们活得很辛苦很累。

有一天,一个学生问孔子:“如果老师只给我一个字让我过一生的话,您会给我哪个字?”孔子想都没想立刻回答学生说:“恕,宽恕的恕。”

宽恕别人的同时,你也是在宽恕自己。在一家医院里,有一名小护士正满脸通红地为一位大爷扎针,但扎了两次都没有扎进去,大爷的手臂处泛起了青包,但他却微笑着轻声安慰小护士说:“不要急。”终于在扎第三针的时候,小护士顺利地把针扎了进去。满头大汗的小护士一脸歉意地说:“谢谢您,我是刚来实习的,要不是您这样宽容,我真的不敢再下手了。”大爷只是微微地笑着,眼睛里泛着一丝温柔。

以不计较之心宽容待之:大家在一条路上,难免磕磕碰碰,所以宽容就是生活中的润滑剂,宽容别人我们不会失去什么,反而会收获平和,使得“交”“通”顺畅。这就要求我们把心态放正,你会发现周围的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把赞许送给他人,并不是抬高他人,贬低自己,也不是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而是真诚地肯定他人,激励自己,让自己更加进步。相反,如果没有宽广的胸怀和健康的心态,就会恶语伤人,或实施破坏,最后必定害人害己。

其实,在生活和工作中,朋友和同事都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你好;同样地,你对别人冷淡,别人也会对你冷淡。一个人在其所处的单位中人缘怎样、表现如何,往往可以通过同事们对他的态度和评价折射出来。每一个与我们一起工作的人时时刻刻都会对我们形成看法、做出评价,并用这些看法和评价影响他们对我们的行为方式。一个人充满热情、待人和善、善于交往,同事们也必然乐意与之接触并给予其较高评价;相反,如果一个人自私势利,待人虚情假意,处处设防,那么同事们对之自然会冷漠无情。镜子永远是最客观、最真实的参照物。或许,人际关系本身就是一种选择——你可以选择看不惯一个人,但也可以选择看得惯;当初我们总是觉得对方看不惯自己,其实是我们自己先选择了看不惯对方。

生活在尘世中,没有哪个人生下来就是天才,也没有人永远是真正的强者,就如我们无法挣脱岁月的蹉跎一样,在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烦心事或者遭遇困难,那时我们会迫切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希望得到别人的支持和成全。

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德”,“德”乃是如何对待别人、如何“成全”别人,而最重要的“德”,乃是如何看待自己、如何“成为”自己。“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粒瓜子“修成正果”,不是上了天堂或者入了仙境,而是成为它自己的果——有皮有瓤、有更多个瓜子的西瓜,此之谓“生生不息”。“道德”二字无他,无非是我们看待自己,和别人打交道的“法子”、“路子”。所以说成全别人的同时,才能完善自己!

有时候一个人的枷锁与烦恼都是自己造成的,而不是别人给我们加压,有时一个人的恐惧猜测怀疑,都是因为我们的欲望贪婪凝结成的。不是别人给我们制造的事端,而是我们自己被自己无止境地暗示下去,结果自己便成了杀死自己的凶手。就像同事中总有人在抱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大有不被理解和体谅的痛苦。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别人错了,还是自己的认识方式出了问题?

只要生活和工作中,真诚、热情地对待周围的所有人,不但能够得到对方相应的回报和帮助,更能够让我们清楚客观地认识自我,找准自己的定位。因为成全别人,会使我们感到人与人之间多了一些宽容、多了一些理解,我们就会对生活充满希望。

当我们在为任何事情争得无法调和的时候,当我们因为矛盾与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