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懂一点怪诞心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3 18:02:28

点击下载

作者:耿沫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每天懂一点怪诞心理学

每天懂一点怪诞心理学试读:

前言

你是否觉得人的行为里有古怪的一面?

你是否对吉卜赛人神奇的占卜术心生向往?

你是否对一些科学也似乎说不通的事不得其解?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迈入了怪诞心理学的殿堂。

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的心理是很神奇的,人们不光难以掌握他人的心理活动,有时连自己的心理也不甚了解。特别是当你发现他人或者自己有些异常的行为或想法时,你是否觉得非常无所适从?“为什么人们容易喜新厌旧?为什么说谎要比讲实话容易得多?为什么有些人之间会产生心电感应……”《每天懂一点怪诞心理学》将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与方法,为你揭秘生活中这些看似合理、常见但又不合情理、不同寻常的事物与现象。

本书展现了各式各样怪诞的人性、思维、行为与现象,透过心理学的“放大镜”,将生活中的“古怪”摊在你面前,让你真正认识自己、重新了解他人,并且学会用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生活。

怪诞心理学,真的有点儿怪!

第一章 怪诞的人性: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为何相信“经验之谈”

衡量丑小鸭“丑”的标准是什么?百闻真的不如一见吗?为什么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些有趣的故事和现象隐含着一个心理效应——晕轮效应。

丑小鸭的标准《丑小鸭》的故事相信许多人都读过,之所以被认为是“丑”小鸭,是因为它长得不像其他的小鸭那样漂亮。它受尽排挤和折磨,最后离开鸭群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只白天鹅,并从此获得新生。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白天鹅无疑要比小鸭更高贵、更优美、更恬静……那么,为什么它当初却如此受排挤、受折磨呢?

或许有人会说它是进错了“圈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物以类聚”,它聚错团体了。

或许又有人说是因为其他小鸭以“鸭”的标准来衡量它,而它达不到它们的标准,所以就被否定了。很明显,这里小鸭子们的标准过于“狭窄”,达不到它们的标准并不等于“丑”。可是,究其根源,在小鸭子中流行的那一套标准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从心理学角度说,这便是“晕轮效应”,亦称“光环效应”。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指出,“晕轮效应”是以个人喜好来判断对象和认知一切的。

在“晕轮效应”的作用下,当一个人被贴上“卓越”标签的时候,他就像被“卓越”的光环笼罩着,大家也会对他赞许不断。例如某些歌手一旦成名以后,他以前的一些不出众的作品也会焕发青春,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同样,当白天鹅被“鉴定”为“丑小鸭”的时候,它从此就笼罩在“丑”的阴影生活中,除非它离开鸭群,否则前途堪忧。

因此,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给自己贴标签,更喜欢给别人贴标签,如“毒舌评委”、“高富帅”、“小清新”等。似乎贴了标签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了,而有了“定位”似乎就能事半功倍。其实这都是“晕轮效应”的“功劳”。

经验中的“陷阱”

人们说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可以吃一堑长一智,可以少走一些弯路。一些企业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各出奇招但效果甚微。当企业无意中请名人代言一次或者做一次广告,发现效果很好,那么以后这些企业就会继续请名人代言和宣传他们的产品,并一路延续这个做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企业的产品也慢慢被淘汰。这时候,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曾经的辉煌、保持的纪录和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不再管用了呢?”

有一个小孩,在农场搬小木块。他搬了许多小木块,很顺利。后来他遇到一块大木块,想尽各种办法,最后还是无济于事。他走到爸爸跟前,告诉爸爸自己失败了。他的爸爸问他是否确定已经想尽各种办法了。他说是的。然后,他的爸爸告诉他还有一个办法他没尝试过。他很迷惑。他的爸爸笑着说:“儿子,你还没有请我帮忙呢!”

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经验就是宝藏,就如同这个小孩和一些企业,紧紧抓住“曾经的好方法”不松手,可是回过头一看,却忽略掉了不断创新的“活方法”。

差异中存在“火花”

在日常生活中,医生经常告诫人们,包括家中的长辈也会叮嘱:饮食要均衡,避免只食用自己喜欢的食物。科学已经证明,一种食物如果长期食用,会产生毒素。“多元化”的食物确实有益健康。

经常旅行、游山玩水的人们一定能体会到一句古诗的妙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是一个人的所见,因角度和距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这是何等的奇妙!但是如果你是住在对面山上的一个小屋,看到的永远只是“成岭”,而别人告诉你既可“成岭”也可“成峰”时,你一定会觉得可疑。因为你不可能花大量时间踏遍“千山万水”来证实所有的可疑。所以你需要一个开阔的胸怀,集思广益。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其实这里的“见”也要区别对待,要看是谁的“见”、在何种情况下的“见”。踏遍“千山万水”后的“见”可以相对借鉴,而住在山对面的小屋里的“见”,则要慎重考虑。他们说应该这么搬,徒劳无功;他们又说应该那么搬,不见成效。经验的威力,让彼此疲惫不堪。

企业也好,健康也罢,关键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避免依赖个人的喜好、外界贴的标签和曾经成功过的经验。

企业用对人,就如同身体得到均衡的营养一样至关重要。虽然求贤若渴,必要的调查研究、实践鉴别、严格考验,还是十分重要的。而他曾属的“圈子”、有何“标签”要退居次位。这样可以减少“晕轮效应”,也可以避免“偏食”,最终让“多元化”的人才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人人都是“路西法”

为什么权力容易使人腐化,进而升级为一种扭曲的控制欲?为什么人总是会在看到别人插队后插队,进而升级为一种“插队合理”的思想?为什么置身弱势的群体常常以沉默面对问题,进而升级为一种对于情感的漠然?……

撒旦不要钱,当当没关系

20世纪中期,在美国有人曾经做了一个很著名的实验——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带着一队研究人员进行了一次有趣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个实验像一枚重磅炸弹,引爆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之前对于人性的天真想法。

这个实验是这样的:首先精心挑选自愿担任受试者——他们都是身心健康且情绪稳定的大学生;然后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把被实验对象随机分配为“犯人”和“狱警”两种角色。实验刚开始的时候,实验者便收到强烈的角色暗示。“犯人们”要准时作息并且承认自己的罪行,而“狱警们”则秉承暴力执法,对监狱的秩序进行严格的控制。在实验第六天的时候,情况开始变得复杂——随着角色扮演的深入化,原来单纯的大学生已经转变为残暴不仁的狱警和精神麻木、情绪崩溃的犯人。最后,官方不得不停止了实验并对这批大学生进行心理治疗。

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就可以让人轻易地改变性格——这就是路西法效应。

角色扮演和团队动力往往可以让平凡的人变成残忍的魔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自己所需要扮演的角色:老师和学生、父母和子女、丈夫和妻子、医生和病人、上司和下属、杀手和警察……然而在这些社会角色的规范和束缚下,我们是否会像上帝最爱的路西法一样,不知不觉地“坠落”进地狱而变成撒旦?

给我一个封印“比克大魔王”的电饭煲

曾经看过一部美国的卡通电影《麦克迈》(又译《超级大坏蛋》),这是一部颠覆传统概念的英雄电影:来自外星的两个英雄小孩,一个坠落在政府官员的家中,一个坠落在监狱里;一个拥有超人的能力和气魄,一个拥有超人的智慧和气质。然而生长环境和社会形态的角色扮演却让这两个超人有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成了维护城市的英雄“M先生”,一个成了处处和“M先生”作对的“麦克迈”。

但是路西法效应就是这么神奇——既可以让一个人由天堂坠落进地狱变成撒旦,又有能力让一个人由地狱直上九天变成大天使。

机缘巧合的一次角色变幻改变了麦克迈,随着环境的改变和爱情的滋润,这个曾经的大坏蛋也展现出了少有的柔情。随后在一次华丽的逆转之后,成为了这个城市新的“英雄”。

我们总是很难定位我们身边的人是“天使”还是“撒旦”,然而让他们成为“路西法”的可能恰恰就是你。

给你一个封印“比克大魔王”的电饭煲,你可能就可以决定你朋友的性格和命运。

西方早在20世纪初就在研究这种强烈的大环境下的精神干预。研究人员跟踪调查了100名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儿童二十年的历程:他们把这100名儿童分成两组,让他们进行了同一份测试,然后对其中50名说他们是天才儿童,而对另外50名儿童说他们资质平平,以后勉强在社会生计就不错了。二十年过去了,跟踪小组惊奇地发现,当年那50名“天才儿童”中的大部分果然成了社会精英分子,而另外50名儿童则大多干着加油、洗车、跑腿的工作,其中的大部分人甚至都有过蹲牢房的经历。

中国人常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白的进去,五颜六色的出来。这句古话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么一个现实的问题。人人都可以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就像卢旺达大屠杀里的原本善良的村民,一样可以杀死手无寸铁的100万无辜村民。所以,决定你内心强大与否,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你自己,而是你自主选择相信的内在潜意识力量。我们中的很多人倾向于过度自信,总是觉得个人的力量足以打败一切情境和系统力量,甚至会认为自己“武功盖世,一统江湖”——犹如金庸小说中的东方不败一样。可是,这种心态常会让我们轻视那些潜在的、非常理可循的力量,从而使自己成为这种环境力量的俘虏,被它操纵。

逃不过的“路西法”

我们常常会被身边的环境煽动——看见有人插队,自制力薄弱的人就很容易跟风;看到大家都去抢盐,即使上一次抢来的盐还没吃完,还是会一窝蜂哄抢。这一点就像人们都有排队情节——据说你如果在上海经贸大厦站着做排队状,不出10分钟你的后面就会有一堆人跟着排队;排队人还会互相询问“这个在排队买什么?”“不知道,排着就是了”。

人生就像一个RPG的游戏,如果在你出生的那一刻就有一大堆的村民告诉你:“少年啊!你是这个世界的救世主,我们需要你打倒大魔王。”而在接下来的旅程中也有无数可怜的妖怪告诉你:“少侠啊!我们是罪不可恕的妖怪,谢谢你来拯救我们!”最后连大魔王都说:“英雄啊!你要与我决战吗?你可以等我5分钟做一个热身操吗?”那么,你就会无比坚定地认为自己是整个世界的救世主。

这就是路西法效应:人人都可以是坠入地狱的撒旦,人人也可以是高高在上的大天使长;你坚信是命运在召唤你,其实是你自己在朝着命运奔跑罢了。

很多时候,让一个正常人腐化的往往是社会角色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当你痛斥政府高官的时候,其实只是在痛斥那个职位而已。时势造英雄,时势也会造浑蛋。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往往不是命运本身,而是盘旋在命运身旁的环境因素。因此,试着去了解一下撒旦,也是很好的事情。就像我很喜欢的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的那样:“认清黑暗,将更明白在何处点亮。”

“仇富”心理缘从何来

LV手提包仅仅是用来放东西的吗?法拉利跑车仅仅是行走工具吗?瑞士手工制造的高档手表仅仅是用来看时间的吗?这些奢侈品的背后隐藏着经济学上的“稀缺品”概念、心理学上的“平衡心理”概念。

当暴富遭遇仗义

有研究显示,在完善的社会制度下,产生一个富豪需要很昂贵的时间成本。而在社会发展初期或者社会高速发展中且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的时期下,产生富豪需要的是宝贵的机会成本。当有一些人抓住机会,一夜致富,而另一些人却没能很好地把握时机时,平衡心理就会跑出来“作祟”。

心理研究表明,个人在他人或集体面前得到信任和尊重以及特有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肯定的时候,就能够很好地保持平衡心理。

在我们生活中,常常会看到一些新闻报道:一夜暴富的煤老板一次团购150万元、购买美国悍马车20辆、大量购买京城豪宅……而关于他们捐款救灾的报道却“鲜为人知”。

没能把握好时机的人和正在寻找机遇的人总是觉得自己才华横溢,却缺乏一个机会。可当一次又一次的机会与他们擦肩而过的时候,他们又被身边的这样报道不断地刺激着——内心觉得很不平衡,于是会产生“分一杯羹”的心理,美其名曰——劫富济贫。这念头的产生就像一颗顽强的种子,随着法拉利跑车如雨后春笋般地“茁壮成长”。

当法拉利跑车“下凡”到闹市区里的时候,一些开桑塔纳的人突然冒出“截车”心理——我要慢慢开,不让你过,看你怎么牛。同时也会真的出现这样的“仗义”行为。而开法拉利的人则想:“开个桑塔纳,你也好意思上街!”这一刻,“心理失衡”占据了上风。

随处可见的“露财”

出席酒会或者参加活动,人们常常见到上万元的丝巾搭配着LV手提包,再加上几十万的全手工制造的高档手表,心里不禁要问:“LV手提包的功能是什么?高档瑞士手表的作用是什么?”“当然它们不仅仅是携带东西和看时间的工具,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们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代表着某种社会地位。”自言自语说。

而富人们的心理是:能拥有这样的奢侈品是能力的体现,同时,这样的穿着和佩戴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有这样的能力就将这份自信展现出来,这有何妨呢?确实,人的心境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高档的日常用品、穿戴、别人对待的方式和目光,都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我是富有的、我是有能力的、我是自信的……

你一定有这样的经历:在夏天逛街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身材姣好的女生将她们美丽的曲线和白嫩的肌肤表露无遗;与此相对,那些没有好身材的女生,看到沿街的“美丽风景”,内心难免有些失落,将自己“武装”得很严。在这些女生的眼里,姣好身材的女生就是“富人”,而且这“财富”是不需要经过奋斗得来的。这便是对心理平衡提出的更大挑战。

别样的财富——平常心

金钱是财富,年轻是财富,美貌是财富,聪明也是财富……

人们常常认为有财富便会有幸福。所以,人们常常会在金钱、年龄、外貌、学历和家庭背景上面,加加减减,计算着自己的“幸福指数”。但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项——一颗平常心,一颗健康的心。

古代有个工匠在每张桌子的四面都要雕上花纹。后来别人劝他靠墙的那一面就不用雕了,因为别人看不见,只会徒劳无功。但是他说自己看得见。

从心理上讲,他是跟从自己的内心在制作桌子。他不在乎这么一点时间成本,也不去跟别人比较,所以他具有了一颗平常心。

人们常常在劝诫别人想开点儿的时候,经常会说:“心中有事天地小,心中无事一床宽。”这说的就是要我们看淡一切,减少痛苦,拥有一颗平常心。

生活中,人们经常会走进这样的心理怪圈:越是与别人比较就越会出现心理失衡,越计算得失就会越陷入负面情绪。但是,如果不断地提醒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我们所面对的困境就会逐渐克服,生活也会变得十分美好。因此,时刻提醒自己:平常心,永远行!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家里的铁闸和防盗网加固、加粗能保护一生的人身安全吗?为什么IT男的约会总是遭遇尴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句话隐含着一种“可怕”的心理——社交焦虑失协症。

网络与寂寞

小石是“北漂一族”,来京已经八年了,从事计算机编程工作。他从小不爱和不熟悉的人说话,性格非常腼腆。如果有谁一次听他说话超过十句,那可以说是破他的纪录了。坦白讲,他长得不算帅,但是心里藏着许多美好。

平日不爱多说话,但他自己的小生活过得也不错。然而,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他已经到了适婚年龄。看到身边的朋友都成双结对,只剩下他自己一个孤单只影,父母和朋友都为他着急。他知道自己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因为他生活圈子小,如果再不主动一点,肯定不会有女生发现他的优点和灵动一面。

他发现网络上有一些人,通过视频将自己的特长展示出来——“寂寞哥”等。还有一些将自己的另类一面展示出来——“凤姐”等。他觉得这或许是他能找到另一半的一个好途径。于是,他也为自己“打造”了一段能充分展示自己优点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上面。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竟然有几十位女生邀约他见面或者是参加派对。他终于尝到网络带给他的惊喜,赶紧赴约。但是,现实和网络总是存在差距,而且落差还不是一般的大。

女生见到小石之后,发现他本人与网络视频上相差甚远,感觉被骗,甩手走掉了——小石当着女生的面时,非常木讷,一句完整的话都被他说得“七零八落”。

小石感叹,有了网络,怎么反而更寂寞了呢?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小石就是患上了“社交焦虑失协症”。

社交焦虑失协症是对社交场合感到恐惧或强烈的不安、焦虑的精神疾病——在陌生人面前、需要被人们关注而且是高度关注的社交场合中,患者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恐惧感,担心自己的表现得不到别人的认可,甚至是被人羞辱。所以有些患者拒绝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即使平时一般的互动——打打电话、到大型商店逛逛等,都会觉得不适应。

刻意的沉默

曾经一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影视作品,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在一些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或者是执行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再加上在媒体曝光不断有人冒充“弱势群体”来欺骗钱财的行为下,让人们变得更加关注如何保护自己的人生安全和财物安全。于是出现了把家里的铁闸加固再加固,防盗网加粗再加粗;父母在孩子上学前叮嘱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走在街上,不认识的人问路不给回应……

身边不断发生的事情、铺天盖地的“无情”报道,让越来越多人陷入恐惧之中,而社交焦虑失协症便是引发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关于焦虑,心理学家也无法说清。有时可以控制,有时却无法把持。此时我的焦虑,只是怎样开口吃掉后面的棉花糖。

陷阱与舞台

一些人谴责那些欺骗的行为、抱怨大环境的“污浊”,久而久之,恐惧到人群中去。但是,你是否想过身边发生的那些例子和媒体报道的事情,不过是生活诸事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你将这些事例放大化,让自己社交活动范围不断缩小,甚至切断与不认识人的关联,是不是会变成第二个小石呢?

小石是性格所致,如果再加上人为的因素,那么我们的社会要出现多少“社交焦虑失协症”患者呢?

不过小石最终解决了自身的问题,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完成的。

他知道自己的问题根源所在,便不断告诉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先从心理上给自己肯定、树立自信,然后尝试参加少量人的活动,如两三人一起去喝茶,其中便有一位是不认识的朋友;再参加五六个人的活动,如打牌、下棋、打球等;最后参加朋友的生日派对,并主动上台献歌一曲。

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分辨出哪些是陷阱,要小心提防;同时也要学会了利用舞台,带给别人欢乐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社交能力,展现了自己的优点和魅力。

如果你也可以像小石一样可以自如地展示自己的魅力,那么,交友、恋爱,甚至是社交公关,对你来说都不会再是问题。通过自我克服“社交焦虑失协症”的心理障碍,不仅丰富了生活,甚至还可能改变了未来的事业和平凡人生。

抢来的东西为何特别好吃

人家的果子怎么那么甜?别人家的饭菜为什么这么香?不管是什么,只要是抢来的就是好东西?

抢夺不息,战斗不止

俗话说,抢来的东西就是好吃。人们总是误以为别人手中的东西就是比自己的好——别人的食物、别人的成果、别人的幸福……于是羡慕、嫉妒、恨、抢夺……产生了。小到一颗糖果,大到一个生命……甚至一场战争,似乎只要是抢来的,不管是什么,俨然成了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从小我们就在“排排坐,吃果果”的歌谣声中长大,但更多的我们要面临争抢与被争抢的局面——一支铅笔、一本图书、一朵红花……似乎争抢成了幼时玩伴间的主旋律。而不论争抢的是什么,或者为什么争抢,只要是抢来了就是好样儿的!

然而,越长大越发现,这种游戏不仅仅是幼儿园的玩伴才会做的事,大人的世界里更是在此起彼伏的抢夺中“厮杀”。你死我活的明争、钩心斗角的暗斗,时时上演。而这般争抢的背后,又是怎样的怪诞心理在作祟?

我就要坐你坐的那个座位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小苏来到楼下咖啡厅闲坐。她清爽的面容、安静的姿态,无不给人一种安逸、舒适的亲切感。不久,邻桌来了一对男女,女生小玉突然发现男伴小志的眼睛总是时不时地往小苏那儿瞟,于是突然发难——叫来服务员要求换桌,而且点名要换小苏坐着的那桌。

小志连忙出言制止,并说小玉是在无理取闹。小玉听后,更是恼怒,声音也不由得大了起来。这个原本安静、惬意的咖啡馆,顿时变得嘈杂。此时,小苏不得不抬起头来,刚才闲适的心情一扫而光。而当她发现矛头直指自己时,更是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小苏只好招手叫来服务员。而早已被小玉的无理要求折磨得“遍体是伤”的服务员,瞬间像被打了鸡血似的直奔小苏。一阵诚恳的道歉之后,硬着头皮向小苏转达了小玉的要求。

小苏觉得,其实换不换座位这个问题不大,大的是小玉的强硬态度,毕竟是自己先来,要换座至少该有个恰当的说法。因此,她觉得有必要表明自己的立场,于是请服务员叫来了小玉,询问理由。小玉也不正面回答,就说觉得这个座位的视野比较好。可是小苏觉得小玉和自己都是靠窗的座位,且两人是邻座,不存在太大的视野差别。

小玉不耐烦起来,还埋怨小苏把自己叫过来又不肯让座。小苏顿时觉得很可笑,反倒是自己成了“罪魁祸首”。“我就想坐你坐的这个座位!”小玉大声道。

小志终于看不下去了,打断了小玉,忙对着小苏道歉,然后拉着小玉走回了自己的座位。“没关系的,反正我已经打算走了,你们坐吧,再见!”小苏站起身,转头就走。

此刻,小玉终于不说话了。可是坐在刚才小苏坐过的座位上,小玉却依旧高兴不起来。小志叹了口气,道:“如你所愿,换了座位了,你这回高兴了吧!”

小玉一肚子憋闷说不出口,在喝下一大杯黑咖啡后,把小志偷看小苏的事情说了出来。而听到这个原因的小志简直哭笑不得,只好解释道:“我哪里是在看她,就是因为她手上拿了一本书,所以下意识地多看了几眼,这你也能生气?”“啊……”小玉开始后悔自己的唐突,意识到自己刚才的无理取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抢夺来自潜意识,可控范围内缓压“我就要坐你坐的这个座位”,一句简单的感叹句,却是抢夺心理的最好诠释。

抢夺心理的发生是在潜意识驱动下寻求内心刺激的结果。究其根源,是人作为一种生物所具有的冲动的本能。

在抢夺过程中,潜意识会受到复杂理性支配和理性典范控制的双重刺激,将界限外的刺激因素作为攻击对象,造成破坏、伤害或是征服的动力。

换句话说,抢夺心理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弹性的解压,是一直存活于你我心中的小恶魔。因此,任何一个结点都有可能激发,虽然会给周遭带来一定的损伤。但只要在可控范围内,抢夺之后的快感,就像是被父母管束多年的青春期少年突然被松了绑,会激动、兴奋,会跳起来用力大喊!然后释放出内心的负能量,微笑前行。

这就是抢来东西的魅力所在。怎一个“抢”字了得!

说谎怎么这么容易

为什么人们爱说谎话?为什么说“美丽的谎言”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为什么人们会用谎言来解决问题?

说谎与自我保护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人是一种爱说谎的动物。根据研究统计,人们在打电话的时候说谎的比率最高,竟然达到37%;其次是人们面对面交谈的时候,为27%;而发短信的过程中,说谎的百分比只有21%……

人们为什么爱说谎呢?为什么谎言会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呢?说起来也简单——谎言有时可以起到一种自我保护的作用。

当你有不愉快的事情闷在心里的时候,面色会很难看。碰巧一位细心的熟人发现了你的苦闷,便询问苦恼的原因。但是你认为此时因场合不适或者你的烦恼不适合倾诉给他人等,就会随机应变、临场发挥,说出“谎言”。“谎言”内容可能有以下选择:一、答非所问,说了另外一件事情;二、直接表达自己没有什么事,谢谢关心。那么,第一种情况对方可能完全不知道你对他说了谎,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你和他的关系,也不会影响其他人和其他事。第二种情况,他或许隐隐约约感觉到你在说谎,但同样无妨,因为他不好介意或许根本就不介意,完全可以体谅你。

美丽的“扭曲”

你一定听说过“美丽的谎言”这句话。可是“谎言”怎么会变成美丽的呢?

有经验的人都会有同感,谎言“出没”的频繁期是在男女恋爱的时期。当你刚刚和你的女朋友或男朋友经历了吵闹之后,对对方打来的道歉电话,很大一部分会充耳不闻,不接听。此时,你或许想静一静,或许还生气,或许担心接起之后会继续争吵……

第二天,她或他会向你发问:“为什么不接电话?是不想接我电话吗?”如果你这时候回答“是”,你们准备和好如初的念想极有可能瞬间“凝结”。如果聪明地说“不是”,然后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或者借口搪塞过去,这一刻你们的感情可能会极速“回暖”。这便属于正面的谎言。正面的谎言对自己或他人都会产生有利的影响,从而成为人们交往中的“润滑剂”。

还有一种情况,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遇见特别不自信的人——他们认为自己不够聪明、不够漂亮、不够受欢迎……这时候,我们如果用肯定的语气给他们鼓励,即使他们真的不够聪明、不够漂亮、不够受欢迎……他们自身也会产生积极的变化。

这便是“美丽的谎言”的美丽和魔力,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有意义。

但另外一种情况就不能相提并论了。或许你一直想寻找一份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一个适合自己的房子……但一些“伪劣”专家为了自己的利益给出你错误的建议,让你一错再错,到最后还可能会出现“全盘皆输”的局面。这便属于负面的谎言,当然也是人们最憎恨的语言。在任何情况下,负面的谎言都是会被人谴责和憎恨的。

真诚与技巧

有些人会认为,与其说谎哄他们开心,还不如用真诚的态度将他们的优势充分挖掘出来。是的,这无疑是更好的办法。

你可以挖掘出你的女朋友或男朋友与你真正有共鸣的喜好——当你们沉浸在因共有的爱好而营造出的氛围当中时,争吵自然就会远离你们,取而代之,幸福、欢乐、浪漫等将围绕在你们的身边。

你也可以在苦闷的时候多想想开心的事情,让苦闷从此不敢轻易靠近你。时常面带笑容,多与人交谈——当你再次遇见熟人时,让他们产生“什么事让他如此开心?”的疑问。

无论是哪种层次的谎言,哪怕是正面的谎言,我们如果可以用行动或者避免的方式去“化解”它们,相信我们的人际交往会变得更和谐、更健康。

安眠药和维生素

两颗维生素等于一夜的安眠?吃大蒜和韭菜可以增加性功能?胡萝卜能帮助恺撒大帝获取胜利?这些看似怪诞的“偏方”背后都有着同一个东西的影子——安慰剂。

当安眠药遇上维生素

心理安慰剂是一个神奇的东西,早在几百年的英国,临床医生就发现了这么一个神奇的现象:晚期病人在服用医生给予的维生素、葡萄糖片等没有药理作用的药剂时,常常因为医生鼓励性的话语——这是一种特效药、这是最新研制的专门治疗你这种病的药,而产生信心,并在心理作用下得以痊愈。并不具备药理作用的安慰剂,却对服用者产生了神奇的效果,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

在这个世界上,有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男,但是你一定不知道还有日本的经济适用药。

这种经济适用药虽然神秘却很简单,它的成分就是简单的维生素。在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失眠症困扰着很多年轻的上班族,使得他们不得不服用大剂量的安眠药来维持最基本的生理睡眠。但是因为长期服用安眠药对人体的副作用十分大,于是日本的医生就借助病患对于医生的信任,把维生素当成安眠药开给那些重度失眠病人,并对其声称这是一种刚研发的特效药。但是结果却出乎医生们的预想:这种神奇的“特效药”居然帮助当时60%的病人解决了深度失眠的困扰。

之后,这种精神疗法就在日本开始大面积地推广。而日本人也真是一个经常使用安慰剂的民族——乐观的日本人不仅会发明一些诸如“吃大蒜和韭菜可以增加性功能”的养生方法,甚至医院开的病例上都会直接标明“所开的药只能期望达到预期效果,并不是有针对性的药理治疗”。由此可见,安慰剂在日本的医疗界已经是一种很常见的药了。

中国人常说:“心病还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其实这句话道出了“特效药”的工作原理——心理暗示。

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被牵着鼻子走,或者不加反抗地接受别人的意见或想法。当这种潜意识里的心理暗示上升为一股力量时,这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就会变成一种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便自然“进可修身治国平天下,退能治病养生得安慰”。

世间最强大的安慰剂——春药

如何让一件普通的东西功效百倍呢?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经历——口耳相传某位神医手上有一件治病奇药,疗效快、疗效好,一位病人被治好之后,附近的百姓就开始奔走相告。中国人常说“三人成虎”,当舆论上升到精神力量时,威力无比。因此,很多时候这种精神暗示的力量往往比真实的药物更具药用效果。

生活中这种奇药还有很多,比如“春药”。有时候明明只是很普通的强健身体的补品,但是经过社会舆论的肯定和亲朋好友的推荐后,便真的可以起到“非一般”的效用。这如同古罗马人认为常吃胡萝卜可以提高性能力一样。他们认为当男人把胡萝卜和大蒜一起干嚼咽下去的时候,往往可以得到神奇的力量——不仅可以在妻子面前树立雄风,就算是上战场也可以获得上天的眷顾。于是胡萝卜在那里就成了和非典时期的白醋一样稀罕的东西。久而久之,这样的传说居然成了传统,据说现在的亚平宁半岛,不仅遗留了许多胡萝卜的壮阳配方,甚至当地一些少数民族女性还有用胡萝卜制作香水吸引异性的习惯。闹钟在软床上振动不停,转身看看“小不点”睡得如此香甜,扭过头,就当自己从没醒过。呼、呼、呼……

三人成虎,有些说法在被社会肯定之后逐步演变成为一种秘方。甚至到了最后,胡萝卜有没有没传说中的功效已经不再重要,因为光是它的安慰剂效应已经足够让吃胡萝卜的人满足了。

当然,安慰剂的功效还不止于此。安慰剂往往能使我们完成一些不可能的事情——利用好这种潜意识里的信念,许多晚期病人居然在安慰剂的作用下跳过了化疗,快乐地多活几年。甚至有些疾病会在安慰剂的作用下无药自愈。

在平时的生活中,安慰剂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剂方式。中国人有时候也会用数羊的方式解决失眠,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这只是一种对西方人有效的心理暗示方法,但是许多中国人躺在床上难以入睡的时候,还是会用数羊的方式来给自己的失眠症打上一帖安慰剂。

生活中的“心想事成”

还记得《哈利波特》里哈利波特在魁地奇比赛之前给罗恩吃的“心想事成灵药”吗?其实哈利波特只是给了罗恩普通的水,但是罗恩却在比赛中以为自己吃了“心想事成灵药”而充满自信,实力自然也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往往需要这种“安慰剂”的激励作用——在加班的时候默默告诉自己“加班=工资+升职机会+业务提成”。虽然这只是一种心理安慰,但是在这种心理安慰的挑逗下,工作似乎变得简单了,精力似乎变得充沛了。

从另一个方面讲,心理暗示往往能让你变得更加强大。不知道你是否有同感,每当你的观点被人赞同的时候,心中自然而然的升起一股满足感,在这种满足的驱使下做任何事情都会变得精力充沛。

中国人常说教训别人要“给你一巴掌,再给你一颗甜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这种潜意识上的肯定能够弥补批评带来的不满。因为人在得到赞同之后,就会自行形成一个“其实我还不错,只是美中不足”的心理暗示。

生活中往往需要这样的“安慰剂”。每当人生进入低谷的时候,回头看看自己获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给自己一句“那么艰难的过去都熬过来了,同样的困难一样会过去”,那些困难似乎就没那么强大了。

邪恶的“恋童癖”

看到可爱的小萝莉就难以自制?不爱红装、武装,只爱“娃娃装”?难道自己成了怪叔叔中的一员?这样的纠结心态展示的正是一种对现实、成人世界的恐慌与逃避。“女王”重压下的“恋童癖”

假如你生命中有个“女王”为你安排好了一切,并且要求你按照她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度过你的人生,对此你是否觉得万分无奈、厌倦,甚至是恐惧?此时,你的人生出现了歧路,你开始将目光转向孩童,因为成人世界是如此复杂,而与儿童的交往却是如此轻松。

这样的偏差心理经过长期的沉淀与“发酵”后,将会演变为一种心理问题——恋童癖。“恋童癖”是一种多数以10~15岁孩童为爱慕对象,通过性交或者其他方式来获得性满足的性变态。有着这种性变态行为的患者多数为男性,特别是中年男性,当然也不排除极为个别的女性。

在日本动漫中,我们时常会见到“女王”、“御姐”、“萝莉”、“正太”等字眼。而“女王”通常用于形容那些强势、成熟、能干又具有领导风范的女性。这些女性习惯于主导一切,给人以压迫感。相对的,她们的伴侣若没有极佳的心理素质与才干,将很容易产生对“女王”的恐惧之感,进而对成人间的情感、性生活等失去兴趣,转而对儿童产生了一种恋慕之情,甚至是性需求。“恋童癖”患者通常性格怯弱、能力不强,无法成熟应对生活与工作中的挫折与困难,当遭遇重大打击时,就只能逃避现实,渴望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在这样的逃避心理主导下,患者将愈发恐惧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情感表达与工作接触,对成熟的异性也就更加不感兴趣。然而对可爱的孩童却萌生了一种邪恶的渴望之情,将其作为满足自己性欲与性快感的对象。当然,除了由于逃避现实的打击而产生的患者外,还有部分“恋童癖”患者是由于智力发育迟钝或者其他脑部疾病,使其很少有接触正常成年异性的机会,因而对儿童产生了性幻想。甚至还有些患者则是因为过度喜爱孩童而发展成为“恋童癖”。“萝莉控”与“正太控”

曾经在2003年荣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并且囊括纽约影评人奖、旧金山影评人奖等多项最佳纪录片奖项的美国电影《抓住弗里德曼一家》,就是改编自一宗轰动全美的猥亵儿童的性犯罪案件。

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一个普通中产家庭的故事。这个家庭本来幸福美满,由双亲和三个儿子组成。父亲阿诺德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小儿子杰西是他的教学助理。但有一天,警方却接到控告阿诺德和杰西猥亵儿童学员的报案。经过警方的搜索,发现阿诺德藏有大量与恋童相关的淫秽杂志,父子二人双双被控,并且被判处徒刑。

可见,“恋童癖”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已经演化为一种社会伦理问题,得到普遍的关注。

其实,“恋童癖”是一种心理问题而非犯罪行为,即其本身不属于性犯罪,但是倘若“恋童癖”患者的行为给孩童造成了生理或心理上的侵害,那法律就会根据受害人的年龄和性别予以惩处,以保障孩童的身心健康。

如今,有时会将“恋童癖”形容为“萝莉控”或者“正太控”。“控”字在日语中指的是那些对某种事物有着狂热喜好的人,通常带有负面、贬低和病态的意味。我们知道,喜欢不是错误,但是凡事还是需要讲求一种“度”的把握。喜欢,应该是使其具有最大的幸福感,而不是给其带来某些伤害。喜欢孩童更是如此,要关爱、保护,使其健康、快乐成长,而不是占有、控制和伤害。要知道,以爱为名的伤害比复仇式的伤害要大得多。

切勿讳疾忌医

从根本上说,“恋童癖”是一种心理疾病,患者必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帮助自己摆正心态。

其实,“恋童癖”与许多心理疾病一样,有着不同的层次。轻微的症状可能只是表现为极其喜爱孩童,见到可爱的小孩就情不自禁的激动与兴奋;稍重的症状可能会渴望碰触孩童,通过一些身体接触,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感;更严重的就是通过伤害孩童,满足其变态的欲望。因此,根据不同的层次,都有着相应的处理方式。

第一个层次的患者,通常只要通过稍加控制自己的情感、言行,使其不至于向深度发展,就没有太大的问题。

症状严重者,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厌恶疗法。当“恋童癖”患者碰触到孩童或者孩童模型时,重复性地给予其痛苦刺激,如电击、注射药物等,从而使患者产生条件反射,也就不再“恋童”甚至“伤童”了。

而对那些由于社交障碍而引起“恋童”的患者则是建议通过心理辅导,使其内心强大起来,不再将注意力放在孩童上,转而回归成年人的社交圈,过上正常的社交生活。

第二章 怪诞的思维:那些想得通和想不通的事

无人不晓的“鬼压床”

你有没有体验过深夜时全身僵硬、无法动弹的感觉?你相不相信睡梦中真的有鬼将你压住,无法翻身?“鬼压床”真的有那么可怕?

女子与“鬼压床”

阴冷七月,山村小镇上出现了一个脸色苍白、神情慌乱的女子。她匆匆闪进镇上唯一一间诊所中,然后略显急促地跟大夫讲起了自己的恐怖经历。

求医的女孩名叫白秋,本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但自从今年的鬼节之后,她的生活开始发生了一些转变。原本睡眠质量一直都很好的她,最近在睡梦中被一种奇怪的力量束缚着。用农村里迷信的说法讲:她遭遇了“鬼压床”!几乎每天晚上,只要一闭上眼睛,渐渐进入梦乡,她就会在梦境中感到身体越来越重,好像巨石压在身上一般,然后呼吸开始变得困难。此时,她意识中已经醒来,并且非常想睁开眼睛,逃出这种困境。但眼皮子仿佛被注了铅块一样,沉重地一直紧闭着,不能睁开半分。她想要张口尖叫,但自己拼尽了全力,却只能发出非常微弱的哼哼声。她想要挣扎着起来,手脚却不听使唤,连一个手指头也动不了……

白秋妈妈发现后,轻轻碰了一下她——她好像接触到某一个开关一样,一下子把她身上的屏障全部切除掉了,又恢复了正常。

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在白秋的身上重复地发生,让她非常苦恼。她开始恐惧夜晚的来临,害怕传说中的“鬼压床”事件再一次发生。“医生,我的父亲刚刚去世不久,请问这是不是真的因为七月鬼节的关系,我的父亲回来找我了?”白秋带着恐惧的眼神看着经验老到的齐医生。

齐医生摇头笑了笑说:“白姑娘,你要降妖除魔,我这个乡间医生实在是爱莫能助。但是你说的事情,我想除了‘鬼压床’之外,还有另外的解释。”“鬼压床在西医学的范畴中被称为睡眠瘫痪症,属于睡眠障碍的一种,遭遇这种症状的时候,会出现半睡半醒的状态,神志清醒,但是身体却不听使唤。这根本不是你父亲的灵魂所带来的病症,而是你自己的心病。这种睡眠瘫痪症会在人体遭受巨大压力、睡眠不良的情况下发生。你最近遭遇的一系列事情让你的心理压力很大,并且因为你惧怕睡觉,更加导致你睡眠质量下降,最后诱发了睡眠瘫痪症的发生。”

白秋听了后,如释重负。在医生的指导下,白秋进行了心理上的辅导和药物上的治疗。以后的日子,白秋果然没有再出现“鬼压床”的病症。“鬼压床”中的“妖孽”

相信很多人和白秋一样,都遭遇过同样的境况:在某一个梦醒时刻,突然发现自己不能出声、不能动弹,只能非常清晰地思考着。那么很不幸,你也正在经历“鬼压床”。

既然白秋的病症里,压着她不能动弹的鬼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我们无法捕捉的灵魂,那么我们遭遇的“鬼压床”里面的鬼,又是什么东西呢?

在神经医学上称呼这种现象为睡眠瘫痪症。在心理学上,这种症状主要反映的是人在高压状态下,因为恐惧而产生的一种身体性能短暂失控的情形。究其根本原因,鬼压床里面的鬼,主要是来自人们的心理压力和恐惧。

高强度的心理压力会让人的脑电波在睡眠之前仍然处于兴奋状态,进而大脑会将这种兴奋带到睡梦中去。所以在睡梦当中,大脑仍然是活跃的,但是由于身体在劳累一天后已经非常疲惫,一旦休息下来,必定是处于休机调整状态。当某一个时刻,意识的刺激点增高,比如突然想到或者梦到某些事情,让大脑神志开始脱离睡眠,变得清醒。这时候,大脑已经开始运作,但它的指令并没有完全下放到肢体之上,让肢体和意识暂时处于脱离状态。

因为大脑不能随心地控制意识,会让我们的心理产生焦虑,这种焦虑不仅仅不能帮助我们的肢体恢复活动,反而会让恐惧感刺激精神,让你感觉到非起来不可。不过你的身体却更加不听使唤,焦急和身体的慢反应一冲击,恐惧便开始放大,“鬼压床”的症状也开始更加明显。

因此,科学地将“鬼压床”解剖,就可以发现所谓的鬼压床并不会出现超乎认知之外的“鬼魂”力量。所谓的鬼其实就是人在高压、恐惧心理下诞生的短暂身体机能失控状态。

破解“鬼压床”咒语“鬼压床”的境况并不少见,一方面由于我们日渐增重的工作压力,一方面源于我们对于自身机能失控的恐惧感的放大。为了减少“鬼压床”现象的发生,我们倡导对自我的压力进行分析和排遣,让自己每天不要带着过重的心事入眠,同时也认识到所谓的“鬼压床”都是正常的身体状况,不要对这种现象过于恐惧。同时调整好睡眠姿势、调理好身体、让身体处在健康状态下,也可以减少“鬼压床”状况的发生。

当我们真的不小心撞到了“鬼压床”,又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明白这个时候你的意识已经清醒,虽然身体不能动弹,接着可以分三步走:

1.放松心情,不着急动弹。

2.从最简单的转动眼球开始,慢慢掌握对身体的控制。可以从睁开眼睛,到慢慢动弹手指,到尝试动弹手脚。

3.不要着急坐起,多躺一会儿,待身体已经可以完全听从意识的指挥,再试着活动。

因此,在面对“鬼压床”的时候,就是让已经先于慵懒的身体的意识先缓一缓,然后和身体保持同步,用清醒和理智的意识去唤醒沉睡的身体,破解“鬼压床”的咒语。

为什么星象占卜说得准

为什么人们觉得星座分析人的性格特征很准确?结婚真的需要选日子吗?每天默念一百遍“我是快乐的”,就会心想事成吗?这些奇妙的现象隐含一个“狡猾”的效应——巴霖效应。

每日运程里的奥秘

小米是一位星座迷,迷恋的程度到了“每日运程”必看,少看一天就会觉得茫然、不知所措。朋友们都说她的行为准则都是以“每日运程”为导向的。她自己也不否认,从衣着的搭配到室内装修的色调,从外出旅行的时间安排到签证,还有应酬朋友的生日会和婚礼等,无一能离开星座的“指点迷津”。

朋友们问她为什么如此深信不疑。她觉得星座分析得非常到位,尤其是她自己的星座。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她星座资料上面的显示:她是“落入凡间的精灵”——双子座。有趣、悦动、睿智是这个星座基本的特点。

她觉得描述非常准确。平时,无论是公司领导还是同事,都惊叹她在社交场合上的“睿智”,带动气氛恰到好处,而且语言表达也如诗画般营造着无限意境。整个人给人沁人心脾的感觉……

一位学心理的朋友听完她有声有色的描绘,微微一笑,给出她心理分析——这属于“巴霖效应”,也称“巴纳姆效应”。

这个心理效应取名源自著名的魔术师肖曼·巴纳姆。巴纳姆的魔术表演当时受到了普遍观众的喜爱,当问其成功的秘诀的时候,他说:“其实要让大家喜欢一个表演很简单,那就是在节目中放入普遍人都喜欢的东西就可以了。”

大众的眼光基本是一致的。巴纳姆只是利用这种让观众喜欢的概率更大的表演来赢得越来越多人的喜欢。而星座运程,正是这样一个符合大众喜好心理的测验、笼统阐述大众观点的心理游戏。

一位心理学教授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有意思的实验:他想出了一段很笼统、概括性很强的、几乎对任何人都适用的话,然后让课堂上的学生们来说出这段话是否适合自己。结果怎样?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教授的这段话说得非常准确,能够细致入微地描述出自己的状况。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星座和肖像书刊能准确指出一些人的性格特征。原因是星座里那些所谓描述一个人性格的词句,大多是“人之常情”。换句话说,基本上对谁都适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那些描述得“情真意切”的句子,本质上没有什么作用。

你选自己想要的那一面镜子

虽然心理学上早有相关研究,小米却觉得星座简直说到了她的心坎上——这其实是因为在描述她的语句当中,充分使用了各种美好的修饰词:精灵、睿智、有趣……请问有哪个女孩子不愿意被这么夸奖?女人就像猫咪一样,一旦被捋顺了毛发,就会舒服地“打呼噜”。而星座描写当中,一般都会将使用非常优美的文字,模棱两可地描述,将一些显而易见的人性特点摆上台面。小狗不相信这一切,一丝一毫都不相信。但我要说一切无法改变。你的命运就是这样,信不信由你!

中国有句古话:信则有,不信则无。当我们在某一时刻,发现某一个星座的描述突然撞到心坎上的时候,会非常高兴。仿佛知己一样,猜中了自己的心事。于是每一次,都会带着“这说的就是我”、“嗯,好像是这样”的赞叹去看待每一个星座运程的描述。尤其是我们会潜意识地积攒我们所知道的故事,去验证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说到底,星座学所占领的位置,就是我们愿意选择的那一面,是一面把我们照得漂漂亮亮的镜子。

心理学家证实:大部分人都是更愿意听好话,相信美好的事情。我们会有意无意地将一些我们不爱听的、负面的消息屏蔽掉,这种心理效应叫作“沉睡效应”。所以你可以看到,在星座学的描述当中,大部分是将各个星座的优点放大,讲得淋漓尽致,哪怕是有点小毛病,也会说得让人觉得情有可原,并且非常有个性。好像巨蟹座的逃避现实,被称作一种对世俗的不屑——它们喜欢在壳里面躲一躲。说完缺点之后,紧接而来的必定是表扬,但是巨蟹座的人一旦坚强起来,也是智慧得让人可怕……此话一出,听的人必定会觉得:“就是嘛,我虽然有时候爱躲避责任,但是我乐意承担的时候,也是很勇敢的!”

不得不说,所谓算得最准的占卜大师,或者是最有经验的星座大师,肯定都是一位心理学的大师,他们太知道人们最爱听怎样的解释、愿意遵从怎样子的劝告了。

做个快乐的小巫女

虽然把星座和占卜层层剖析之后,失去了太多浪漫、唯美的解释,但是不管你是一个爱做梦的小女生,还是一个平日里正常上班的大男孩,有时候借星座和占卜来给自己一些正面的暗示,也不失为一个让自己快乐起来的好方法。

让自己快乐,总是没有错的。不盲目地去跟从星座,而是理智地看待它带给我们的期待和赞美,未尝不是件好事。做个快乐的小巫女,用星座和占卜给自己的星空点亮一些色彩,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啊!

一个处女座的人在伤心失意的时候,翻了一本星座书:处女座的女孩一般追求完美,是个具有细腻心思和超强行动力的女孩。她们凡事要求做到最好的态度,有时候会给她们的生活带来挫败感。所以在这个时候,不必伤心、失落,利用自己缜密的心思和超强的行动力,就可以让一切事情变得顺利!

这样暖心窝子的话,一下子会让失意的人充满了快乐的能量——追求完美没有错,偶尔发生点小挫折也没事,反正总会变得更好的嘛!

在积极的星座占卜学说的暗示下,我们能看见更加美好的自己。用唯美而充满诗意的星座解说,给自己的生活一份浪漫的描述,其实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还等什么,做一个快乐而理智的小巫女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