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球的魅力-篮排足三大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3 18:55:41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版球的魅力-篮排足三大球

新版球的魅力-篮排足三大球试读:

内容提要

篮球运动

是美国的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于1891年发明的。当时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正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旧译者田)市的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任体育教师。那是在1891年冬季,天气很冷,许多室外的活动因为天气原因而停止。所以,大家认为迫切需要一项适合在室内进行的体育运动项目。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试图把橄榄球、足球和曲棍球等项目移植到室内进行,但由于场地的限制,结果都不理想,他终于意识到,要把某种成熟的运动项目搬到室内,是很难收到理想效果的,只有重新设计才行。篮球运动

篮球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篮球运动的产生

篮球运动是美国的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于1891年发明的。当时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正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旧译者田)市的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任体育教师。那是在1891年冬季,天气很冷,许多室外的活动因为天气原因而停止。所以,大家认为迫切需要一项适合在室内进行的体育运动项目。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试图把橄榄球、足球和曲棍球等项目移植到室内进行,但由于场地的限制,结果都不理想,他终于意识到,要把某种成熟的运动项目搬到室内,是很难收到理想效果的,只有重新设计才行。

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为了使新的体育运动项目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他提出三点原则:1、为了消除人们对当时的体育运动由于粗野行为而产生的恐惧心理的误解(指橄榄球),新的运动项目必须是“文明”的,严禁粗野行为。2、为了弥补足球、棒球季节之间,特别是在冬季期间不受气候影响而能在室内及晚上进行的体育活动。3、必须改变过去采用那种瑞典、法国、德国式的枯燥的体操训练方法。这项运动使不同年龄、性别都能参加,特别是最容易吸引青年们参加。

根据以上三条基本原则,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借鉴了儿童时代“岩石上的鸭子”的游戏。这种游戏,是用放在岩石上的一块石头做鸭子,用手中的石块去把它打掉。这种游戏使奈史密斯设定新的游戏是以掷准为主,而且球门应该是水平而且放置在高处的。于是,他用两只装桃子的篮子分别悬挂在离地10英尺(3.048米)高的墙壁上,让学生用足球作比赛工具向篮内投掷,投球入篮得1分,最后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因为装桃子的篮子是树的枝条编成的,易于损坏,1893年才将桃篮改成铁质的球篮,在铁篮下沿挂了线网。由于每次投球入篮后需爬上梯子将球取出来,显得很麻烦,为了简化比赛程序,节省时间,1906年人们制成了拉线式空心球筐。篮底用铁网制成,用线绳牵住它能活动的底部,这样,球进筐后,只要将绳子一拉,球就会掉下来。由于比赛中铁制的筐底容易碰伤运动员的手,随后即有人设计了相同结构的线制篮网。到1913年才将网底打开,形成了近似现代的篮圈和篮网。篮球运动诞生后,詹姆士·奈史密斯的学生为感谢他们的老师,向他建议将这项运动取名为“奈史密斯球”,史密斯博士婉言谢绝了。因为此项运动投篮的目标是桃篮,使用的是球,于是给这项运动取名为篮球。

篮球运动发明的时候只是一项冬季室内娱乐活动,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也只有很少的学生参加这项运动,篮球运动的发明者詹姆斯·奈史密斯绝未想到这项活动后来得到了世界的公认,而且如今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在从事这项运动。

篮球运动遍及美国各个角落,它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在邻居里、教堂里、青年团体中、校园里,以及职业(专业)场所里广泛流行。也就是说,在美国的室内体育馆和室外的大型体育场到处都能看到篮球的影子。

在美国,令人着迷的篮球比赛主要有3次:每年3月末到4月初的大学男子、女子锦标赛和11月至第2年6月的职业篮球比赛。

篮球运动要求运动员各有所长,并溶为一个整体,因此训练的风格也是不尽一致的。有些教练员擅长对每个运动员进行严格的训练,而且使得每一个运动员都有一技之长。

篮球运动在美国迅速普及的原因很容易解释。这项运动简单易学,不需要很多的器械,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无论以前是否玩过都无所谓。这项运动的组织者还对那些擅长篮球运动的人予以奖励。许多大学还为中学优秀篮球运动员提供上大学的奖学金,大学运动员还可以转为职业运动员,并领取薪水。

1892年1月20日,世界上第一次篮球比赛正式举行,每方9名队员,因为当时奈史密斯的体育班中只有18名学生。奈史密斯的学生十分喜爱这项运动,没出两个月,第一次公开赛(学生队和教工队)便列入了日程。结果,学生队以5比1的比分击败了教工队,当时的观众仅有200多人。同月,进行了首次女子篮球比赛,这场比赛是女教师队对当地的女孩队。

这项运动很快越出斯普林菲尔德学院的围墙,学生们带着篮球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远涉他国比赛。以后的十五年里,篮球规则又有了很大的改进。1897年决定每队每次只上场五名队员。在这以前,上场参赛的人数不限,甚至一方就有五十人上场的纪录。另外对记分也做了规定,每进一个球得2分。罚篮要在4.5米线外进行,每罚一个球得1分。当时也规定罚篮只限在一次到两次。所谓“犯规”是指一方队员“打、拌、抓”另一方队员。

1896年举行了第一届五人制的大学篮球比赛,芝加哥大学队以15比12胜依阿华大学队。同年第一支职业篮球队在新泽西州的特连顿成立。第一支享有盛誉的篮球队是日尔曼公牛队,它成立于纽约州的巴法罗城。1892年,篮球运动进入加拿大。1893年11月篮球运动由凡梅尔·里都特介绍到法国,并于1894年传播到英国。

第一次大型国际篮球比赛于1917年11月在法国巴黎举行。1932年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成立。1936男子篮球运动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之一。

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篮球运动在美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但其普及性仍不如棒球和橄榄球运动。篮球运动在美国盛行于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这期间主要有一位体育专栏作家和一位加州大学运动员的积极宣传和倡导。

体育作家奈德·易里斯认为篮球运动场地需要大一些,况且优秀球队的比赛适合吸引大量的球迷。1934年12月起,他作为一名篮球运动倡导者,当时在纽约市麦迪逊花园广场上组织了两场表演赛。1934-1935年的比赛球票被抢购一空,但直到1936年易里斯才大获成功,当时举行的比赛是在长岛大学队(当时最佳球队)与加州大学斯丹福队之间进行的。

长岛大学队获胜四十三场并享誉海内处,斯丹福队是由身高1.88米的汉克·鲁赛堤率领,他以战术变幻莫测而闻名。当时篮球运动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了,平均每队每场得分在35分左右,队员们通常用双手投篮。而鲁赛堤却打破了这种模式,他善于护球和防球,尤其是他与其他队员截然不同的跑动中举手投篮。

校园篮球运动逐步受到国内的承认。在三年内,主要有两种比赛:全国大学体育运动员协会锦标赛和全国邀请赛。这两种比赛是由路易塞蒂倡导发起的,比赛规则有所更改。例如,犯规后不在中场跳起争球,比赛不停顿。得分后,球便给对方发球。

拉塞尔和张伯伦使篮球运动与橄榄球和棒球运动在美国并驾齐驱。到了六十年代,他们俩人在美国篮坛中声名显赫,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球迷。拉赛尔被认为是美国篮球史上最佳防守队员之一。张伯伦则以突破能手而闻名,他带球上篮时,几乎所向披靡,就连拉赛尔也很难阻挡他。

拉赛尔身高2.08米,为当时身高第一,他曾是旧金山大学篮球队的队长。后来成为职业队员,于1956年在波士顿赛尔蒂克斯队效力,在他十三年的篮球运动生涯中,他带领赛尔蒂克斯赢得了十一场锦标赛,获得“八连冠”的美称。拉赛尔以其卓著的功绩,一度成为身高2.18米、体重119公斤的张伯伦的劲敌。六十年代里,赛尔蒂克斯队和洛杉矶湖人队相遇六次,每次都是拉赛尔所在的波士顿队获胜。

1959年,张伯伦转为职业选手,1962年他打破了两项记录:在一次比赛中他独得了100分,而且在整个赛季平均每场投入30.4分。

拉塞尔、张伯伦和赛尔蒂克斯队将职业篮球运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美国篮球运动的第二个时代是以洛杉矶的加州大学队水平为标志的。从1964年到1975年12年的赛季中,洛杉矶加州大学队和该队的教练约翰·伍登十次荣获全国冠军。伍登是美国篮球运动史上最具有特色的人物,因为他不但作为一名篮球运动员(二十年代里坡杜大学队的球星),而且作为篮球教师而被选入美国篮球名人俱乐部中。

在业余篮球比赛中,每场分数在今天的年代里令人难以置信。大学队,象堪萨斯大学、杜克大学、路易斯安娜大学和得克萨斯大学平均每场几乎达到100分,俄克拉荷马大学则每场高出110分。但这些队远不能与洛杉矶荣耀拉玛丽蒙特学院的公牛队相媲美,因为这个队每场则超出123分。这说明,现在篮球比赛的分数越来越向高分数发展,也表明这是人的心理愿望。

奈史密斯于1939年去逝,他做梦也未想到会有这多少人玩他所发明的这个游戏。如果他有在天之灵,他会为今天的水平尤其是运动员所取得的精湛技艺而欣慰。

篮球运动发展

自篮球运动于1891年在美国诞生以后,以其特有的魅力迅速流传到世界各地。1892年传入墨西哥,1893年传入法国,1895年传入中国和英国,1896年传入巴西,1897年传入捷克,1901年传入日本和波斯(现在的伊朗)等等。

1904年美国青年会男子篮球队在第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进行了篮球表演。由于当时没有统一的规则,影响了国际上的交往。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竞赛规则,并用多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此后,篮球运动逐步在中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开展起来。

在1932年以前国际上没有统一规则,各国基本是引用美国的规则内容。一直到1932年6月,“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简称国际篮球)在瑞士的日内瓦成立,才正式出版了第一本国际篮球规则。

国际篮联成立后的主要任务是:

1、定期修改国际篮球规则。

2、积极组织世界性的竞赛活动。

3、举办教练员和裁判员训练班。

4、审批国际篮球裁判员。

国际篮联成立后,成员国从最初的八个国家发展到现在的178个国家和地区。

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入正式比赛项目。1950年和1953年分别举行了第一届世界男、女篮球锦标赛,并且相继举行了欧洲、亚洲、美洲等地区性的篮球锦标赛。

1948年,小篮球运动开始兴起,由于这项运动易于在少年儿童中开展,有利于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并为篮球运动提供后备人才,得到国际篮联的重视。在1968年成立了“国际小篮球委员会”。

1976年第二十一届奥运会篮球比赛增加了女子篮球比赛项目。1992年第二十五届奥运会向职业篮球球员敞开了大门,使篮球运动更具有迷人的魅力。

中国在世界上是篮球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篮球运动是1895年12月,由国际基督教青年会第一任秘书、天津青年会第一任总干事莱理会先生介绍传入中国天津市。随后传到北京、上海等几个大城市。开始,只是在教会学校中开展,后来,才逐渐传到社会上。

1901年,在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男子篮球被列为表演项目。1914年第二届全运动上男子篮球成为正式项目,女子篮球被列为表演项目。1930年在第五届全运动上,女子篮球成为正式项目。1910年至1948年中国男子篮球队曾12次参加国际运动会,其中包括十次远东运动会,两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但仅在1925年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上获得过冠军。

1949年以后,篮球运动才真正走向社会,在中国,无论是学校、工厂、机关,还是部队农村,各个单位部门大部分都设有篮球场。中国人中,参加篮球运动的人数,是任何一个国家也比不上的。随着篮球运动的普及,中国的篮球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中国最早接触高水平篮球队是1950年12月,前苏联体育代表团男子篮球队来中国访问。当时中国的篮球水平仍然很低,对苏队的快攻战术及全场紧逼盯人防守非常不适应。比赛的分数悬殊很大,使中国篮球产生了一个全新的观念。认清不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手上功夫,不重视身体素质的训练方式,中国的篮球是没有出路的。1954、1955两年中,国家男、女篮球队和解放军“八一”男子篮球队去前苏联和保加利亚学习。1956年、1957两年中,又先后聘请苏专家切特和拉古那维邱斯来中国讲学。使中国的篮球运动走上了正确的道路。1955年-1975年,中国确定了本国篮球运动的方向,那就是:“积极、主动、快速、灵活、准确”。1959年前后,中国男、女篮球队、解放军队,先后多次战胜过当时的世界强队。如匈牙利、前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巴西等队,解放军代表队在1960年-1966年中,曾参加过社会主义国家友军和公安篮球比赛。并获得过三次冠军,当时中国篮球的特点是快攻、跳投、紧逼三大法宝,是世界篮球比赛中小个队员依靠速度、技术打大个队员的典范。当时中国的篮球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十年动乱时期,中国篮球运动在1966年-1971年训练比赛一度停止。从1974年才第一次参加亚运会。当时,中国男、女篮双双获得第三名。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的篮球水平有升有降,但总的情况基本上是稳定的。中国男篮在亚洲范围内基本上能保持领先的地位,在世界大赛中只能在10名左右晃动。中国女篮不但在亚洲范围保持领先地位,在国际上的重大比赛中也多次进入前3名的行列。1993年大学生运动会获得冠军。

总的来说,中国篮球运动水平距欧美的一些强队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美国职业球员进入国际篮联大赛,中国篮球要想赶上世界水平,还需要长期的努力,但是,这一天是一定会来到的。

小篮球的兴起

自篮球运动在世界各地开展以后,以它特有的价值和魅力吸引着人们。对于儿童青少年也不例外,对提高儿童少年的集体配合精神,培养意志,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促进生长发育,开发智力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篮球运动的发展提高,也需要一支庞大的后备军,在儿童少年中开展篮球运动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篮球运动场地器材的限制,身小力薄的少年儿童在学习和掌握篮球技术时有一定困难。在是否有必要缩小篮球、降低篮框等问题上引起过争论,各国的专家学者均有其各自的看法。直至1948年,一位名叫杰伊·阿切尔的美国教师首先组织了一场8-12岁儿童的篮球比赛。他采用了较小、较轻的篮球和儿童们易于投中的较低的球篮,并称之为“小篮球”。

1962年2月,西班牙一份评论性杂志《篮板球》刊登了一篇有关“小篮球”的报告文章。那时正值西班牙篮球协会掀起大力发展篮球运动的高潮时期。这次宣传的目的在于通过“埃斯佩里亚全国俱乐部”推动篮球运动,特别是儿童篮球运动的发展。安·洛佩斯为当时最热心的倡导者,后被选为国际小篮球委员会主席。

小篮球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受到教育家们的重视和支持,所以小篮球的开展,在一开始就获得很大成就。1969年“埃斯佩里亚全国俱乐部”宣称它已经胜利地完成了西班牙篮联原来确定的任务。“小篮球”在西班牙的开展和普及,引起欧洲各国的关注,纷纷向西班牙索取规则。“埃斯佩里亚全国俱乐部”立即将规则分发各国,从而使“小篮球”运动得到进一步开展。“小篮球”运动得到国际篮联秘书长琼斯的重视。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之前,由他提议建立了一个临时性的专门委员会,负责确定“小篮球”运动的目的及成立世界性组织的轮廓。

1968年奥运会时召开的代表大会上一致确认了“小篮球”运动的发展并建立了“国际小篮球委员会”,洛佩斯任主席,阿切尔为副主席。

从此,“小篮球”运动在世界各地普遍开展起来。1970年国际小篮球委员会在马德里召开会议作出以下正式决定:

1.小篮球场地为26米长,宽14米,但可视具体情况调整,调整时要保持长和宽的比例。

2.球场界线与正式场地相同,罚球线距球篮的距离为4米。

3.篮板为90×120厘米,篮圈距地面的高度为2.60米,篮圈直径为45厘米,篮网长40厘米。

4.规则与正式篮球规则相同,比赛分4节,每节10分钟,每个队员上场至少打一节,替换下场后至少休息10分钟。

每个国家可视具体情况对以上规定作适当变动,主要目的是鼓励儿童们参加小篮球运动。

无板篮球

无板篮球为澳大利亚所创,它因靠一根铁柱支撑篮筐无挡板而得名。目前世界上有几十个国家开展这项运动,并有世界锦标赛。这项运动有以下特点:

场地、器材简单,耗费少。

技巧、规则不太复杂,易掌握而且娱乐性和趣味性强,便于普及。

上场队员多,运动量比较适中,规则限制不允许身体接触,很适合于女子。

根据以上特点,此项运动比较适合于在普通高校、中等专业学校和中学女生中开展。现将这项运动的比赛方法简介如后。

比赛方法

每队上场7名队员,队员命名有投篮队员GS(英语符号标志。下同)、守篮队员GK、攻篮队员GA、防篮队员GD、边锋队员WA、后卫队员WD、中场队员C,开局和进球后两队队员按站位。裁判鸣哨后队员按规则规定的区域活动(另见规则介绍)。

1.具体方法:(1)进攻一方的中场队员C在中圈内发球,裁判鸣笛后,进攻队的WA、GA或WD、GD迅速摆脱防守进中场接球,C可将球传给进中场区的任一队员。(2)WA、GA、WD、GD队员接球后,可将球传入前场区的WA、GA、GS或C均可。(3)球进入前场区后GS或GA迅速进入投篮区接同队队员传进来的球投篮。(4)防守队员在裁判鸣笛后积极防守。(5)投进球后重新在中圈里由C发球(发球轮转见规则)。

2.基本规则(1)场地、器材

场地:长30米,宽15米,全场平均分三个区,投篮区为4.5米半径划弧,中圈发球区0.9米直径。

器材:篮筐,就是篮球的圈;篮架,为一根长3.05米的管子,下面一个平座,顶端焊上篮圈;球,足球或掷球均可。(2)队的组成及基本规则

每队由14名队员、教练1至2人组成。比赛规则:①每队上场7名队员。每个上场队员按自己的位置带上投篮队员GS、攻篮队员GA、守篮队员GS、防篮队员GD、边锋队员WA、后卫队员WD,中场队员C的标志;

②由双方队长抽签决定发球权或进攻篮区。(3)位置及活动范围

每个队员的活动区域:

①投篮队员在前场区和投篮区;

②攻篮队员在前场区、中场区和投篮区,而且投篮队员和攻篮队员只有在投球区里投球有效;

③边锋队员在前场区和中场区;

④后卫队员在中场和后场区;

⑤守篮队员只能在后场区和对方投篮区,只有后卫队员和守篮队员可以进入对方投篮区;

⑥中线队员除投篮区和守篮区以外其它场区都可以进入。(4)发球

开局球:由获得发球权队的中场队员在中圈开球。从开球后投进球(不管那方投中球)均由两队轮流在中圈依次发球。

界外球:一方使球出界,由另一方在出界处发球,发球时一脚靠近边线。

任意球:某队队员违例,由另一方发任意球。发任意球时守方防发球的队员必须在离发球队员0.90米外处(以脚尖为准)防守。

处罚发球:

①某队队员犯规,由另一方处罚发球。处罚发球时,防发球队员的防守者必须站在发球队员的旁侧,等到发球队员把球传出或投出后才能防守;

②处罚发球在投篮区里面可以直接投篮。

跳球:双方队员朝自己进攻方向相隔0.90米站立,双臂下垂,裁判将球抛到两人之间,高度于最矮队员肩高时,双方可伸手抱球。(5)违例和犯规

违例:

①带球跑;

②滚动传球;③拍运球;④接到球后球掉地再次接球;⑤持球队员在三秒钟内未将球投出或传出;⑥一次传球越过一个区域(如从前场直接把球传入后场),均属违例,发任意球。犯规:①防守者触击持球队员身体;②触击持球队员手上的球;③与持球队员没有保持0.90米的距离(妨碍进攻);④手拉、挡其他进攻队员,均属犯规,发处罚球。双方犯规或违例:双方两名队员同时接到球和同时身体接触,为双方违例犯规。在就近地方跳球。(6)比赛时间与结果全场比赛分四局,每局15分钟,每局间隔5分钟;比赛中无暂停和换人。结果:投进一个球得1分,四局累记积分多者胜。(7)裁判两名,各判靠自己右边的半场。

篮球运动的特点和价值

篮球运动的历史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使篮球运动发展的更完美、更完善,也更受广大人民所喜爱。篮球运动有严谨的规则,而且经常不断的进行修改和补充。自从一九三六年第十一届奥运会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后,国际篮联规定在每届奥运会篮球赛后,对规则进行重新的审定并加以修改。使篮球运动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篮球运动的特点

篮球运动有激烈的对抗性和竞技性。参加篮球运动,不论水平高低都可以享受对抗和竞争的乐趣。2-4人即可以进行半场比赛,决出胜负,其激烈程度在自己水平基础上能充分体现。水平越高,其对抗性越强,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篮球运动员的身高、力量、速度的提高,使比赛的争夺范围更广,激烈程度更高。

篮球运动有较强的集体性。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项目。比赛的胜利是靠全队的努力才能达到的。而且比赛时激烈的场面,千变万化的各种情况,要求队员之间必须有意识上的默契,感情上的沟通,才能有精确的配合,齐心协力的去争取胜利。

篮球运动有较强的观赏性。篮球比赛,场面激烈,精彩纷呈,特别是高水平的比赛,球员高超的技艺就像专门的表演,高空的争夺就像克服了地球引力一样。娴熟的技巧,精确的动作,速度与力量的对抗,千变万化的场面,使观众目不暇接。美国职业篮球球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更引起人们阵阵掌声和笑声。

篮球运动的价值

篮球运动的技术动作是由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跑、跳、投组成的。学习和运用篮球技术的过程,就是提高和发展人体基本能力的过程。从事篮球运动能促进人体上下肢、躯干的全面发展,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青年的生长发育,促进人身体各种素质,诸如: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全面发展。

篮球运动复杂多变的比赛过程,能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进而提高大脑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人体的协调和灵敏性,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是发展灵敏、协调性的敏感期,从事篮球运动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篮球规则的演变和发展

规则是竞赛时的法律。是对比赛双方行为方面的规定,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是对球员行为的限制,另一方面可以说是对正确行为的鼓励和倡导。一百多年来,篮球规则的演变和发展为篮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它与技、战术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规则总是肯定正确的技战术,否定错误的技战术,使人体的能力更宜在运动中发挥,使篮球运动向更激烈、更快速的方向发展。

最初的比赛方式

最初的篮球比赛,场地大小没有明确规定;人数只要双方相等,并没有人数的限制;且比赛的时间也无统一规定。比赛时,双方队员分别站在两条端线外,由裁判员鸣哨并从边线中点处向场地中心抛球,双方队员从端线外向场地内跑去争夺球权开始比赛。持球者可以抱着球跑向篮下投篮。每投中一球后再站在端线外,重新开球,胜负可以以首先达到预定分数者为胜,也可以以规定时间内得分多者为胜。

原始的篮球规则

1892,篮球运动的创始人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借鉴了其它运动项目的规则,结合了篮球运动的特点制定了比赛规则。内容归纳为五项原则和十三条规则。以保证比赛在公平、对等的条件下进行,同时,限制了一些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主要规定有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连续三次犯规判负1分,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每半时15分钟。

攻守分明的三区制与二区制

1892-1895年规定参加比赛的人数有9人(三区制)和5人(二区制)两种。9人制比赛场地面积应不小于1200平方英尺,不大于3600平方英尺(381.54平方米),5人制比赛场地面积不大于1200平方英尺(127.28平方米)。

当时的比赛,规定队员在限定的区域内进行攻防。三区制是:三个前锋,三个中锋,三个后卫。二区制是:二个前锋,二个后卫,一个中锋。规则规定前锋不能回后场进行防守,后卫也不能越过分区线到前场参加进攻。只有二区制的中锋可以越区攻守,这种位置上的分工提高了传球与抢断球技术的发展,但也导致了技术上的分工,防守的专门防守,进攻的专门进攻,影响了队员技术的全面发展和比赛的连续性。直到1897年规则修改后,男子五人制比赛才打破区域的规定:全体队员可以在全场范围移动。这对队员的技术全面发展、战术内容的增加和比赛速度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得分后开球方法的变迁

在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发明了篮球运动的初期,比赛开始时,双方队员都站在端线后面,由裁判员鸣哨并将球向场地中间抛去,双方队员向场地跑去抢球开始比赛的。待一方投中得分后,重新用上述方法开球。由于裁判抛球后,双方队员是快速的迎面奔跑,所以往往发生双方队员之间互相冲撞的现象。有的撞得头破血流。这种现象于1894年才得到改变。

1894年增订了跳球规则。规定:凡是比赛开始、投中篮、罚中篮后在场地中间的跳球圈内进行跳球开始比赛(当时跳球圈半径是60厘米)。这种开球方法一直延续到1936年。

1936年奥运会上,每次投中篮后仍由双方在中圈开球。身体高大的美国队与矮小的日本队交锋时,每次跳球都会在观众中引起哄笑。无疑,球每次都被美国队拿走。据此现象以及为了提高比赛的速度和比赛的连续性,国际篮联在下一届代表大会上做出决定:把每次投中得分后在中圈跳球开球,改为由失分队从端线发球。一直延用到现在。

使人乏味的控制球战术

1910年开始,美国首先出现了“控制球术”的打法,当时也称这种打法为“拖延时间的打法”。所谓“控制球战术”是当某一队分数领先时,即停止进攻,球在后场传来传去,始终掌握着对球的控制权,以拖延时间,等到比赛结束。而防守者如全线出击去争抢球,又易造成篮下的漏洞,被对手趁机得分。这种打法的出现,使篮球比赛打得没有生气。如,在美国的一次大学生全国锦标赛中,一个获胜的队运用这一打法创造了连续控制球14分钟的纪录,球在同伴手中传递达345次之多。

这种现象在1932年才得到控制。1932年规则修改增订了10秒钟违例的规则,即控制球队必须在10秒钟内将球推进到前场。球进入前场内不得再回后场。这一变革,改变了防守放弃中场争夺的现象,使比赛速度大大提高。

因为规则不严谨,五十年代,“控制球”打法死灰复燃。五十年代初,在我国球场上出现过这样的现象。比分领先的进攻队员长时间控制球传来传去不进攻,防守者也不去争抢,观众席上哄骂连天,有的防守队员干脆坐到地上休息,使比赛成了一场滑稽戏。再如,1953年欧洲男篮锦标赛上,前苏联队与匈牙利队比赛。前苏联队分数领先后只传球、运球而不投篮,全场控制权长达18分钟之久。匈牙利队静坐在地板上以表示不满。这些都充分说明规则已不适应技战术的发展。

所以,1956年在墨尔本国际篮联代表大会上增加了30秒规则,即攻方在控制球后30秒之内必须投篮出手,从而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比赛的速度向快速发展。

两次加大的3秒限制区

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1920-1930年期间,篮下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很多进攻队员站在篮下接球,或突然向外移动接球,对防守构成了很大威胁,也造成了密集篮下的防守形式。为了使防守队在有得分威胁的区域内防守更有利和扩大比赛争夺的范围,于1932年增订了3秒钟规则的限制,这一规定限制了进攻队员在限制区内停留超过3秒钟。这样相应的减少了篮下进攻的威胁,加大了比赛争夺的范围,促进了中远距离投篮技术的提高。

当时,限制区的底部宽度是6英尺,相当于罚球区圆圈的半径。到1936年,场地规格由英制改为公制,限制区底部宽度为1.80米,与英制规格没有太大变化。

五十年代初,比赛中逐渐出现了许多高大队员。在1952年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十五届奥运会篮球赛中出现2米以上的高大队员。这些高大队员身高臂长,原有的限制区对他们几乎没有什么限制。所以国际篮球联合会在比赛结束后,研究修改规则,将篮球场的三秒限制区底部扩大到3.6米与罚球线相接成为长方形状。

1956年在墨尔本举行的第十六届奥运会后,国际篮联经讨论,感觉到超高大队员在篮下两侧的威胁仍然太大,高度的作用成了取胜的决定因素,长此以往,会影响技术,速度的全面发展,有必要再一次扩大限制区,所以第二次扩大了限制区,使底部宽度为6米,与罚球线相接成梯形状。适当地削弱了高大队员在篮下的威胁,扩大了全队进攻的能力,加强了全队进攻的整体性,迫使高大队员全面的掌握技术,使技战术更加灵活,比赛争夺得更激烈。

规则中有关全队犯规次数规定的演变

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60-70年代,比赛的速度、强度大幅度提高,篮球比赛的对抗性、激烈程度也大幅度提高。比赛中,各队为了取胜,犯规成了防守的主要手段之一。原有规则中个人5次犯规被罚下场的规定已限制不了比赛中出现的大量犯规。如:1972年在原西德慕尼黑举行的第二十届奥运会上,前苏联队与波多黎各队的一场比赛中,波多黎各队全队犯规共37次,前苏联队犯规共43次,双方都有队员被罚下场,比赛多次中断,而且使许多正常的技、战术不能发挥。由于犯规次数的增多对篮球运动的发展已产生了不良影响,引起国际篮联极大的重视。为此,在1976年规则增定了每队每半时全队累计犯规达10次后进行2次罚球的处罚,对投篮的队员的犯规,投中加罚一次,投不中“3代2”罚球。1980年第22届奥运会后,为了进一步减少犯规,使进攻与防守技术能正常的发挥,将每队每半时全队累计犯规10次改为8次。1985年又将每队累计犯规改为7次后罚球,执行1+1罚球规则。从此,对身体接触犯规现象做了恰当的限制,使比赛中的犯规次数得到了控制,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篮球运动向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三分球带来的冲击“三分球”是国际篮联在1984-1988年篮球规则中增订的条款。规定在离球篮6.25米以外远投投中得三分。规则实行后,三分钟的地位一直成上升趋势,它改变了很多人的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三分球规则实行以前,距球篮6.25米以外的远投是很少的,一般只有在被迫无奈时才出手以盼奇迹发生,从日常训练中一般也不涉及这个内容,可以说对这种远距离投篮普遍是持否定态度。实行三分球规则的初期,人们仍没有意识到它真正的作用。以我国为例,1985年全国首届“贺龙杯”男篮邀请赛统计,发现投中“三分球”所占比例很少。平均每场球占总得分的10.7%,最高场次为15.3%,最低场次仅为3.6%,而且很多三分球是被迫投出而偶然投中的。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发现6.25米的距离已拦不住各队的神投手了。到了90年代,三分球已成球队训练的必修课,已升格为比赛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代表篮球运动最高水平的美国职业队中的纽约人队为例,一个赛季共试投1147个3分球,投中386个,命中率达33.7%。湖人队教练雷利表示“三分球已经成为一种我们对它充满信心的进攻武器,在开始时,教练们都认为它是一种低命中率的投篮,如今的观念已彻底改变了。”

三分球的作用不仅是得分比例的增加,还在于它对整个篮球运动的影响。远距离投篮扩大了攻守的范围,缩小了小个队员和大个队员的差距,它迫使防守范围加大,提高了对脚步动作的要求,进而为突破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内线与外线的结合,使比赛争夺得更激烈,更立体化。随着篮球的发展,三分球的作用将会进一步提高,成为比赛中克敌制胜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规则的发展趋向

从1891年到1993年,篮球运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100多年来,篮球运动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技、战术还是规则都已发展得更完美、更系统、更合理。在这100多年来,随着技、战术的发展,规则也在不断的修改,不断地发展着,规则的修改使篮球运动向着更完美的方向发展。纵观这100多年来规则演变和发展的过程,规则发展的趋向有以下几点:

1、数量上的变化:从1892年原始的13条,到1985年的93条,规则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中间有些反复,但总的内容上是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1990年颁布的规则改为86条,已呈简化趋势。

2、时间的限制,为了加速进攻速度,1932年规则修改增订了10秒规则,在球出界,由原控制球队的队员掷界外球,裁判中止比赛以保护受伤队员,并由受伤队员同队队员掷界外球时,30秒计时不再从头开始,而是从时间中断处开始计时。对进攻速度的要求更高了。目前美国NBA职业篮球赛已将30秒规则改为24秒,而且投篮不碰篮圈将不重新计算24秒,在同队队员获得球后,24秒计时从投篮的中断处开始计时。根据以上情况分析,30秒规则会进一步缩短。

3、争夺范围的变化:①球场不断加大,从篮球开展初期381.84平方米到长26米宽14米,1985年又改为长28米宽15米。②限制区不断扩大,把争夺的范围不断扩大。1932年修改并增订了3秒钟规则的限制,当时限制区底部宽度6英尺,1936年统一公制是1.80米,1952年十五届奥运会后将限制区底部宽度增加到3.6米,1956年15届奥运会后规则修改,把限制区底部加宽到6米,成目前的梯形状。③增加了3分投区。1985年球场面积加大后,增加了3分投篮区,距离是6.25米,目前美国NBA职业篮球赛,3分投篮区距离是6.75米,国际篮联的规则会向这一距离靠扰,使争夺的范围加大,进一步削弱大个队员的优势。

技、战术的演变和发展

投篮技术的一次革命,“跳起单手肩上投篮”。

篮球运动发展初期,投篮技术很简单,只有双手低手投篮或双手胸前投篮。当时的投篮技术,既无手腕动作,球也不旋转,没有什么抛物线,几乎是直线式的擦板投篮。在二十年代前后出现了单手胸前投篮,但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二十年代末,美国宾夕法尼亚的路易斯·谢里弗·赞那,把单手投篮技术由原来的单手胸前发展到举球至肩出手。他在运用这个技术时,首先提出了投空心篮及瞄准点的问题,并注意利用了手指手腕的力量使球旋转的技术。

当时标准的投篮动作是双手胸前投篮。投篮先要立定,双脚并拢。所以,当时路易斯·谢里弗·赞那的投篮动作被很多人看成是古怪的投篮方法。后来,他的投篮动作有了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在身体腾空离地时出手的技术。这就是早期的跳起单手肩上投篮,虽然离现在的跳起单手肩上投篮还有一段距离,但他的技术解决了原地投篮的问题,使持球队员从移动中到投篮之间的转换大大缩短时间,为其过渡到投篮动作提供了基础。

到四十年代初期,跳投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特点是:当身体上升到最高点时投篮出手。当时的代表人物是长岛大学的康尼柏·霍利勃和索塞·克里科尼。中国的黄柏龄在五十年代初任国家青年篮球队长,他的“停空单手跳投”,在世界青年联欢节运动会上出尽了风采。他的跳投动作发展得已基本成熟,能够在运动中突然起跳,并能保持住身体的平衡,在比赛中防不胜防。

今天的跳起单手肩上投篮,仍然是比赛中重要的投篮方法之一,它是其它投篮动作的基础,在今天的教学训练当中,它是重点内容之一。

运球技术及其发展

运球技术并不是与比赛同时出现的技术动作。因为在篮球运动初创时期,奈史密斯博士认为运球对篮球运动是有害的。但是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规则规定不能持球移动,所以运球是个人携带球移动的唯一方式,尽管奈史密斯博士反对运球,制定规则也对运球作出了种种限制,如1901年规定运球队员不能投篮等,但运球技术还是应运而生了。1897年以后,运球技术才有了较快的发展,当时运球的方法是用单手、双手或单双手交替击、拍球,使球借助反弹的力量向前推进。1928年后,由于部分地区大学教练的一再要求,从规则上明确规定了运球的正确技术,从而结束了过去对运球技术的各种否定,为了使运球技术得到合理和正确的发展,从而规定出了“两次运球”和“空中运球”的概念。

运球技术中的各种变向动作,如,变向运球、换手运球于1908年就出现了,后来又出现了运球转身及背后运球,但当时受技术和素质所限,并没有显示出它们的威力。二十年代末很多队员运球非常熟练。直到五十年代,运球技术可以做各种动作,防守队员很少能从运球队员手中抢走球去。

现在运球技术已发展得更为完善。特点是控制球能力强,移动范围大,起动快。运球突破是重要的得分手段。运球本身也是青少年初学篮球,提高控制球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历史上非常流行的战术“跳球战术”。

1897年规则修改,进球得分后的开球方法改为跳球开球后,中圈跳球快攻配合很快就出现了,各队根据自己的条件,制定过很多跳球战术。下面介绍一种最有代表性的跳球战术配合。中锋在中圈跳球时,力求把球拍给一侧向外拉的前锋,另一侧前锋这时向篮下迅速切入,接拿球前锋传来的球上篮。这时中锋拍球后也绕过对方向前场切入,如切入的同伴被对方防守,则拿球的前锋将球传给中锋投篮。这种方法当时非常流行。直到后来取消了得分后的跳球开球方法,改为得分后端线开球,这种配合才失去了它的作用。但时至今日有些队在比赛开始跳球时仍采用这种配合。

从“固定位置的打法”到策应战术配合

固定位置的打法是篮球运动开展初期,在“队员定位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进攻的基本配合方法。这种进攻方法是前锋固定在对方篮下,同伴队员在后场获球后把球传给他投篮。如远距离传球没有机会,则采用传球推进方法将球转移到前场,这时固定在对方篮下位置的队员,突然向外移动接同伴传球后投篮或运球突破。从现在来看,实际就是一种内线进攻方法,但在篮球运动早期,战术配合一般都采用较为固定的形式,因为技术水平的原因,所以配合中对队员的配合形式都固定得很死。固定位置的打法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从内线队员接球后进攻没有机会,一般都将球传给外线的同伴队员,逐渐发展到自己进攻没有机会则首先考虑将球传给切入篮下的队员,或先考虑传球给切入的同伴,没有机会再考虑自己投篮或突破,这就形成了策应配合雏形,当时称为沉底进攻法或叫潜在威胁进攻。当时,因受技术和其他战术发展的影响,不可能出现更多的变化。随技术和相应战术的发展,策应配合才逐渐发展到今天的形式,所以说,战术的发展是建立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但战术的发展也给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字型进攻战术“8”字型进攻战术是匹兹堡大学教练H·C·卡尔森于1922年首创的,是因为队员跑动的路线象“8”字形而命名的,主要是针对篮球运动早期贴人防守而出现的一种战术配合。“8”字型进攻战术的特点是队员们周期性不停的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同伴队员通过迎面跑动中的交叉错位来打破对方的贴人防守,如果对方采用换人配合,则连续进行跑动,在周期性的跑动中,利用对方的失误,寻找进攻机会(如图五),这是一种连续的综合性的进攻方法。它需要队员有熟练的运球和传球技术,并且有快捷的反应能力。这种进攻方法打破了过去那种原地固定配合的模式,向移动中的配合发展,它不但在当时进攻盯人防守中有很好的效果,也为以后的战术发展及培养队员的配合能力,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在现代篮球运动中,很多队都把“8”字型进攻方法作为训练内容之一。在80年代国际比赛中,有些国家女篮还在使用这种战术。“8”字型进攻战术配合是篮球史上固定战术配合的一个伟大发明。

连续不停的进攻

所谓连续不停的进攻,指的是当快攻结束后,对手立足未稳,在来不及调整防守阵形时不减速度的连续进攻。1970年以后,职业球队就开始采用,当时国际篮球组织的比赛,除古巴、巴西等身体素质较强的队外,很多队在进攻中,快攻未成功时,即降下速度,调整进攻阵形,依靠一些固定的进攻配合去撕破对方已调整好的防守阵线,这里,一方面是教练员的意识问题,另一方面它受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全队能够上场的人数的限制。以中国男篮为例,当时全队上场人数只能是5-6人,其他队员换不上场,只凭5-6人去采用这种连续不停的打法,运动员从体力上根本就承受不了。1980年以后,连续不停的进攻已是高水平球队的标志,快攻结束到阵地进攻开始已没有了明显的界限,整个比赛就象一架不停的机器,始终在高速运转着。对运动员的要求更高,需要在高速度中迅速做出判断并做出反应,在强对抗中正常发挥技术,这使比赛的速度、强度变得更大,比赛的激烈程度更高,观赏性更强。

移动进攻——当前进攻战术的代表

篮球运动的进攻战术随着规则的演变,防守技、战术的发展,在向着实战性更强、运用更灵活,实效性更好,更利于发挥运动员的技术待点的方向发展。

早期的全队进攻战术,如“固定位置进攻法”,“8”字进攻法等,特点是位置,移动路线比较固定,队员容易掌握。参加人数多,从战术配合设计来看,比较严谨。但实效性差,攻守双方任一方没有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就可能导致配合的失败。

移动进攻法特点则不同,它没有固定的配合路线和攻击点,没有固定的进攻位置。简单说:移动进攻是不停顿地连续传球、空切、掩护、策应、转移球、交换位置,在运动中配合以寻求攻击机会的一种机动攻击法。

移动进攻要求场上5名队员要经常保持移动状态,有球一侧进攻时,另一侧无球队员必须移动,配合无球队员的切入与移动,持球队员应多传球,少运球。队员得球后不能投篮、切入时,不要传球太快,应持球2-3秒钟,避免传球的盲目性,寻找更好机会。队员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等等。移动进攻对运动员的技术水平,配合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队员的的应变能力及自觉能力,是进攻战术发展的趋势。

防守战术及其发展

篮球运动开展初期,人们的目光是集中在进攻上面的,一切努力都围绕着“进球”这个问题,而如何让对手少进球则受到忽视。所以防守技战术的水平较低。当时防守战术很简单,主要采用盯人的形式,每个人紧紧盯住自己防守的对象,而对方位置的变换和防守换位以及篮板球都不注意,当同伴防守有困难时,也不注意互相帮助,各自为政,也谈不上互相之间的配合。这样的防守非常消耗体力,人们逐渐感到对无球队员,特别是在离球篮较远时,不用步步紧跟,这样可以节省很多体力。1900年前后,逐渐出现了“五人一线落位防守”,丢球以后,五人便立即退到中场附近站成一线,进攻队越过中线后,依次找人防守对方。为了防止对方偷袭或反击需要留一至两名防守队员拖后,这就出现了“五人两线落位防守”的形式。1910年,在“五人两线半场盯人防守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固定区域的防守。”

固定区域的防守特点是每个防守区域比较明确,对手进入到自己的区域,就全力以赴的防,完全是以人为主。特别是半场的固定区域防守,要求五人密集篮下对付对方进攻,在当时中远距离投篮命中率不太高的情况下,还是十分有效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教练约翰·劳利斯在固定区域的防守基础上发展,首创了区域联防。他要求队员退到罚球线以内,每人负责一定区域,但不是像固定区域防守的那样,在自己区域内盯人不放,而是根据场上情况,特别是进攻队员的位置,跑动路线,攻击的可能范围有目的的在自己区域内上、下,左、右移动。只有对持球队员才全力以赴的进行防守。

191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丁顿·马绍尔学院布里斯托尔队教练卡姆·享德森提出了“以球为主”的新概念,他要求队员在区域防守时注意力从人转向球,把初期“以人为主”,“以球为辅”改变为“以球为主”,“以人为辅”。把各人防守各自的区域连成一个防守的整体,全队五人的移动是互相呼应,是整体的协调配合。

1920年-1930年期间,是区域联防的全盛时期,在美国几乎所有的球队都使用这种防守战术。但是由于区域联防的出现及拖延时间的控制球战术使当时的攻守速度都显得比较缓慢,所以1927年后,早期的全场盯人防守战术又复苏了,所以出现了人盯人、人与区域联防两个防守体系。

1932年国际篮联成立后,出现了第一部国际上统一的规则。国际间的交往大大增加了,特别是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将篮球列入正式比赛项目,更加促进了篮球运动的发展。由于规则的不断修改和完善,促进了攻守技战术的发展。1932年增订了10秒钟规则和3秒钟规则的限制使控制球战术及高大队员死攻篮下的局面得到了控制。1937年取消每次中篮后均在中圈跳球开始比赛的规则,使攻防的速度加快了,全场的争夺更激烈了。这一段时间里,美国布里托斯队教练卡·享德森创造出一种把区域防守和人盯人防守结合起来运用的战术,这种战术当时称之为“血液循环式”,而区域联防与人盯人这两个防守体系也日趋完善,形成了完整的整体配合的防守战术。但当时的防守仍然缺乏主动性,整个防守都是跟着进攻转,这一阶段的防守,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消极等待对方犯错误,而不是逼使对方犯错”。

1940年-1950年,尤其是跳投技术的产生和完善,更加促进防守战术的发展,人盯人战术获得突破性的发展,美国出现了“紧逼人盯人”的概念,“紧逼人盯人”要求队员在全场范围内牢牢盯住自己对手,最大限度控制对方活动,积极干扰和破坏对方的配合。这样的防守对运动员的配合意识,身体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促使运动员的防守技术向着攻击性的方向发展。1956年第16届奥运会美国队成功的运用了全场紧逼人盯人战术,决赛中以89:55的优势战胜了前苏联队。使紧逼人盯人战术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紧逼人盯人战术使整个防守体系有一个大的突破,从过去被动的防守发展到积极的具有攻击性的防守。1960年前后,具有攻击性的紧逼人盯人防守在当时的防守战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1970年左右全场的区域紧逼防守得到了发展,这是一种结合联防和盯人的优点,并将二者紧密地结合的一种防守配合,在紧逼盯人的基础上更合理地分配人力,使配合更具有整体性,对防守队员的意识,素质及防守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80年以后,进攻与防守已进入全场的争夺,进攻中快攻与阵地战之间已没有界限,由攻转守,由守转攻的转换也衔接越来越紧密。防守战术配合也是百花齐放,在人盯人与区域防守这两大体系下,衍生出许多防守配合形式。但总的看来,防守战术的演变和发展是趋于防守的范围越来越大,攻击性更强、防守配合的形式更灵活和不固定,防守战术配合对运动员的配合意识、素质及防守技术的要求更高。

篮球小知识

什么是带球跑?

简单的说,带球跑是比赛中队员持球移动超过了规定的限制。它是违例(违反规则而未造成犯规)的一种。人们也常称之为持球走或走步。

原则上篮球运动是不允许持球移动的,但在一定限制范围内是规则允许的。如:1.队员静立(即接球时两脚着地)时接球,允许任何一脚做中枢脚进行旋转。在另一只脚移动时,中枢脚不能移动,否则被判带球跑违例。2.在移动中接球或运球结束时,允许采用两拍节奏停步或脱手。两拍节奏停步是合法停步,超出两拍节奏停步则被判带球走步违例。两拍节奏停步,是指队员在接到球的一刹那,如任何一脚已接触地面,或两脚离地时接球,在接球后任何一脚或双脚同时接触地面,这是第一拍。第一拍后,任何一脚或双脚同时接触地面时为第二拍。第二拍后,队员持球停步,叫做两拍节奏停步。两拍节奏应该是连续的,不间断的。

判断带球跑,确定中枢脚是关键。队员持球合法停步时,如两脚分前后站立,则只准用后脚做中枢脚进行旋转,如两脚是平行站立的,则可以用任何一脚做中枢脚进行旋转。两脚是前后或是平行方向的确立,是以持球队员停步时躯干的方向为准的,面对的方向为前,背对的方向为后,它与球篮及来球方向无关。

前面提到两拍节奏是合法停步,当然,一拍停步也是合法停步,如,队员跳起接球,接球后两脚同时落地就是一拍停步。如在队员跳起接球,左脚落地时已经停步,虽然右脚随着也接触地面,但二拍之间有间断,则被看成是二拍停步,在这里,确定中枢脚与两拍节奏停步不同,不管右脚落在左脚的前、后侧的那一边,则都应以先落地的脚为中枢脚。

中枢脚的问题确定以后,要注意规则对中枢脚的两点规定:1.如持球队员投篮或传球,可以提起中枢脚,但必须在中枢脚再次接触地面前将球脱手。2.如持球队员运球,则必须使球先离手后提起或移动中枢脚。否则将被判带球跑违例。

例如下列情况都是带球跑。

1.队员接球停步或运球后拿球停步,两脚分前后,后脚(中枢脚)向前并步进行投篮或传球。

2.队员移动中接球两拍节奏停步,左脚在前,右脚(中枢脚)在后,运球时先提起右脚,然后球再离手进行运球。

3.队员持球跳起投篮或传球,球未出手而人又落地或球脱手落地后人又触球。

4.队员运球过程中,左脚接触地面右脚迈步拿球,再跨左脚上篮。5.队员持球在地上滚动或倒在地上获球后,再持球站起。

6.静立接球后,将球抛在空中,往前跑几步然后在空中将球接住。

一般说,裁判宣判带球跑还要考虑有利与无利的原则,一般在后场并无防守的情况下,对带球跑的尺度可放松,因为此时进攻队员并没有因此取得利益。

什么是非法运球?

队员控制球后,将球掷、拍、反弹或滚,在球接触其他队员之前再与球接触为运球。但每次运球中必须使球与地面接触,队员运球后,用双手触球的一刹那,或使球在手中停顿的一刹那,运球就算结束,在球失去控制之前,如果再运球,即为非法运球,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两次运球违例。

这里重要的是明确什么情况属于运球结束,什么情况不属于运球,什么情况下可以再运球。

1.下列情况属于运球结束:

①队员运球后,双手触球一刹那即为运球结束。这里包括双手拿起球,双手同时拍击球,都视为运球结束,不得再运球。

②队员运球后,使球在手中停顿即为运球结束。这里包括单手拿起或托起球,运球时手掌出现向上的翻腕动作,运球时球落在腿上或身上出现停顿都应视为运球结束,不得再运球。

③队员运球时,球在空中连续两次接触身体而中间没有与地面接触,即为运球结束,这里包括一手连续接触,单手接触后再碰到身体,两手依次连续接触,都不得再运球。

2.下列情况不算运球:

①连续投篮,即使没接触篮圈、篮板,获球后可以再运球。

②队员接球不稳,致使球落地,不算运球,拿起球后可以再进行运球,如在运球后,拿球不稳,落地后可以再拿起,但不得再运球。

③队员与对方队员抢球时,用连续挑拍的方法达到获得球的目的不算运球,获球后可以再运球。

④队员打落别人手中的球或拦截别人传出的球后获得球,可以再运球。

⑤原地抛接不算运球。

3.队员运球后,如失去了对球的控制,可以再运球,如下列情况:

①投篮后重新获球,可以再运球,但不得故意碰篮板或球篮以图重新控制球,否则应判违例。

②被另一队员接触后,重新获得球后,可以再运球。

③手中的球被对方打落后,获球后可重新运球。

什么是球回后场?

控制球队的队员在前场,不得使球进入后场,如果控制球队的队员在前场接触球而使球进入了后场,该队员或该队队员又接了球,即为球回后场违例。

首先应明确后场的范围。根据规则规定:对方球篮后面的端线与中线近边之间(不包括中线)的场区,是某队的前场,余另一部分场区,是某队的后场。球进入后场,是指当球触及有部分身体接触中线或位于中线后的该队队员,或球触及后场地面后又被该队队员触及。

1.下列情况都是球回后场违例:

①从前场掷球给位于后场的同队队员,包括掷前场界外球时掷球给位于后场的同队队员。

②两个同队队员骑跨中线传接球。因为两人均有一只脚在前场,一只脚在后场,应看成前场掷球给后场队员。

③从前场掷球给骑跨中线或接触中线的同队队员,因中线属于后场,接触中线的队员也应看成是位于后场队员。

④队员骑跨中线跳起接后场同队队员传来的球。在前场的队员跳起接后场同队队员传来的球,接球下落时又骑跨中线或落入后场。因该队员虽然跳在空中接球,也应看成是前场队员,持球落下骑跨中线或落入后场,应看成该队员携球进入后场。

⑤队员从后场跳起,接前场传来的球,接球后落在前场。因接球队员是由后场跳起,应视其为后场队员,虽在空中接球,也应看成是前场传球给后场队员。

⑥队员骑跨中线运球或沿着中线运球应看成球回后场。因这时队员两脚与球交替在前场或后场,应看成使球回后场。

⑦队员由前场起跳,断得对方传球后,持球落在后场。因断球队员从前场起跳,应看成前场持球落入后场。

2.下列情况,不判球回后场违例:

①一名队员从他的前场跳起,在空中直接从中圈跳球中获得球,并一脚或双脚落在后场,不是违例。

②骑跨中线掷界外球时,球可以传给后场队员。

③队员从后场运球向前场时,骑跨中线停住并持球在手不算球回后场,但不得抬起在前场的脚。

④队员在前场触摸到对方传球,但没有控制球也不是故意将球拍向后场,同队队员在后场接到此球时,不算球回后场违例。

⑤队员在前场投篮,碰到篮板后弹回后场,被同队队员获得此球,不算违例。

⑥队员在前场抢篮板球时,直接将球拍到后场被同队队员接到此球,不算违例。

什么是三秒违例?

某队控制球时,该队队员在对方限制区(端线至罚球线远边之间)内停留不得超过待续的3秒种。否则将被判三秒违例。

首先应明确限制区的范围。限制区的各条线都属于限制区的一部分,队员触及任何一线都算位于限制区内。

其次应重视控制球问题。在某队控制球时该队队员进入控制区才可能构成三秒违例,这种限制在所有掷界外球情况下均有效,其计算应从掷界外球队员在界外掷球时开始。在投篮的球正在空中、或篮板球、或成死球时、或双方队员在空中挑拨球时、或双方队员争拨在地上滚动的球时可不受3秒钟规则的限制,因为此时任一队都未控制球。队员在限制区内停留3秒钟时,可允许他向篮下运球投篮。

对有关3秒违例情况的认识。

1.某队队员抢到后场篮板球并在后场运球,其同队队员在前场限制区停留超过3秒钟,应判3秒违例。该队无论在前场或后场控制球,3秒钟规则均有效。

2.某队队员掷界外球时,同队队员在前场限制区内停留超过3秒钟,应判违例。

3.进攻队员骑跨限制线,接近三秒钟时,提起限制区内的脚,然后又放在限制区内,应判为违例。如提起的脚放到限制区外的地面上是可以的。

4.进攻队员在限制区内停留接近3秒钟时,为了避免违例而跑到限制区的端线外是不行的,因有取巧行为,应判为技术犯规。

5.当投篮的球离手后,不受三秒钟规则限制,连续投篮多次,即使超过了3秒钟,也不应判3秒违例。因为每一次投篮,都是失去了对球的控制,3秒钟规则就失去它应有的作用,直到他或同队再控制球时,重新计算在限制区停留的时间。

什么是5秒违例?

5秒违例包括罚球队员5秒违例、掷界外球队员5秒违例、场内持球队员被严密防守5秒违例。

1.罚球队员5秒违例是指:在裁判递交球后,罚球队员在5秒钟内未将球投出手,即判违例。不论是两次还是三次罚球,违例一次,则失去一次罚球权,而其余罚球应继续进行。如罚球队员在执行最末一次或者仅有一次罚球时5秒违例,则失去球权,由对方在正对罚球线的边线外掷界外球。假如罚球队员执行的是1+1罚球时,第一次罚球或第二次罚球5秒违例,都失去球权,由对方发边线球。

2.掷界外球违例是指:裁判递交球后,掷界外球队员5秒钟之内未将球掷向场内,即判违例。失去球权,由对方掷界外球。

3.场内持球队员5秒违例是指:场内持球队员被严密防守,5秒种之内没有传、投、滚或运球时,即判5秒违例。由对方发边线球。

在认识场内持球队员5秒违例时,关键要明确什么是严密防守。严密防守是指一名或多名防守队员靠近持球队员,积极挥臂和移动防守位置,争取使持球队员5秒钟之内不能传、投、滚或运球。如防守队员不是严密防守,则持球队员不受5秒限制。

什么是合法防守位置?

篮球比赛中,10名队员在有限的空间里高速的奔跑、争夺,相互攻守,会频繁的产生身体接触,这些身体接触造成的犯规现象,由谁来负责,裁判的判断的原则之一就是看队员占据的是否是合法防守位置。

规则规定:当防守队员面对对手,双脚以正常的跨立姿势着地,两脚之间的距离一般与其身高成比例,与肩同宽或比肩稍宽,不得采取不正常的跨立姿势。

合法的防守位置还包括队员垂直面的上空。他可以举手过头,但必须是垂直的。合法的防守位置还可以被看作是垂直的长方形,底面是两脚之间,两个长边由脚着地点垂直向上,在空中的另一短边位于场上任何队所能跳起的高度之上。

比赛时,任何队员都有权占据没有被对方占据的位置。在你先占据的位置上,保持合法的姿势,如发生身体接触,应由对方负责。但要注意,在占据位置时,离对方不准太近,速度不准太快,以免对方没有时间反应及变向。否则应负主要责任。

篮球比赛中为何看不到1、2、3号队员

在激烈的篮球比赛中,队员轮流上场,可总是看不到1、2、3号队员。球场上的运动员号码是4-15号之间的。原来,在比赛中裁判经常以手势向记录台表示场上的判罚情况,这些手势中经常需要伸出1、2、3根手指来表示,如、1次罚球、2次罚球、3次罚球,队员投篮得分时表示得1、2、3分、三秒违例时,也是伸出三根手指表示。而裁判在向记录台表示几号队员时,也是用伸出的手指表示。如有1、2、3号队员,就很容易与上述情况相混淆,国际比赛时,裁判,运动员来自世界各地、语言不通更容易出错,因此国际篮联规则规定,参加比赛的12名队员的号码是从4号到15号的(职业篮球除外)。

中、远距离投篮时为什么要求球向后旋转?

在篮球比赛的中、远距离投篮时,可以看到球是旋转着飞入球篮的,而旋转的方向是很重要的。在投篮的技术教学训练中,教师要求学生在投篮出手时,用手指拨动球体,使投篮的力通过球体重心的下方,使球产生后旋。

为什么这样要求呢?用应用最普及的单手肩上投篮动作为例来分析一下。一方面来说,球篮高,人的位置低,而投篮又都是向前用力的,使球后旋更符合人体的生理解剖特点。因为单手肩上投篮时,手是放在球的后下方的,这样在用力时,伸臂、屈腕、拨指的动作最容易使球后旋。

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使球后旋可以提高球在空中飞行的稳定性,提高投篮命中率,球落在球篮上时,球在球篮上原地跳动的机率大,不易一下弹得很远。这是因为,一个球体向后旋转着向前飞行时,球体的上部的速度要快于球体的下部,因为两部分的速度不同,上部与下部就产生了压力差,根据物理学原理,速度较快部分的空气压力要低于速度较慢部分的压力,球体下部压力大,就会使球产生一定升力,这种升力使球飞行得更稳定,更容易投入球篮。再有球的后旋会使投到篮脖或投到篮框上的球前冲力减小,而更易于使球在篮圈上原地跳动,就像乒乓球的下旋球,碰到球桌上会原地跳动一样。所以在中、远距离投篮时均要使球后旋。

投篮时球飞行抛物线的弧度为什么不能太高或太低?

投篮时,球从手中飞出到进入球篮,会有一条抛物线,一般也称投篮弧度,它是影响投篮命中率的因素之一。球飞行的弧度一般可以分为高、中、低三种弧度。在投篮时,根据投篮者的出手高度,及与球篮的距离远近也关系着投篮弧度的控制。以比赛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及对比赛影响最大的中、远距离投篮来说,投篮时,用中等弧度更有利于提高命中率。这是因为,弧度不同,球篮暴露在球下面的面积也不同,如用高弧度投篮时,球下落时,与球框平面的角度较大,球篮45厘米直径的整个面积,几乎全部暴露在球的下方。而低弧度投篮时,如球下落的入射角在30度时,直径45厘米的球篮暴露在球下方的面积只有50%。如从下落的球的角度看,圆形的球篮则变成了一个椭圆形。所以说,低弧度的投篮等于将篮圈变小了。小的球篮当然不宜投中了。而高弧度呢?篮圈暴露的面积最大,为什么也不适宜采用呢,因为高弧度的投篮会使球飞行的距离无形中加长许多,等于加长了投篮距离,当然,距离变远了也是不宜投中的。所以,中远距离投篮时,应选择中等抛物线,选择中等抛物线对于球飞行的距离和篮圈暴露的面积都是较适中的。

趣闻轶事

“三长”篮球运动

1895年,美国莱会理(Dr·Lyons)博士被基督教青年会北美协会派入中国,并同时将篮球运动带入中国天津。篮球运动在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开展后,青年会院中的草地上经常有会员们打篮球。场地上的“三长”现象真叫人啼笑皆非,在场地上打球的中国会员个个都穿着长袍,都长着长辫子,留着长指甲,剧烈的奔跑,个个气喘嘘嘘,汗流浃背,可就是不肯将长袍脱掉,手上的长指甲常因接球不慎将其碰断,搞得鲜血淋淋。只有长辫子好办,盘在头上就不碍事了。当时,这种现象常受到一些外国人的耻笑。后来,这种现象才逐渐消失了。

别出心裁的“盖帽”

前苏联的中央俱乐部篮球队一直是全苏男篮的盟主,始终保持着国内甲级联赛冠军的地位。一次,该队又增加了一位世界著名的中锋,叫阿赫塔耶夫,身高2.32米,篮下的攻击力极大。

在一次篮球比赛时,对方为了对付阿赫塔耶夫的身高优势,突发奇想,使出了篮球史上前所未有的招式。在阿赫塔耶夫篮下得球正欲投篮时,只见对方两个队员交换了一下眼色,其中一人迅速骑到另一人的肩上,两人加起来,比巨人阿赫塔耶夫还高出一大截,只见骑在肩上的队员一挥手,“啪”的一声,一个干脆的盖帽,将巨人阿赫塔耶夫的球击飞。阿赫塔耶夫当时就愣住了,没想到有人会用这种招式来“盖帽”。裁判看到这种情况也没了主张,这处情况还是第一次碰到,吹守方犯规吧,又未造成人体接触,吹技术犯规吧,又没这种条文和先例,可这种方法显然是不符合篮球竞赛精神的,观众为这哄堂大笑。为这篮球史上罕见的精彩镜头拼命鼓掌。后来,这种方法才得到禁止。

聪明的教练

在一次篮球锦标赛中,保加利亚男队与前捷克斯洛伐克男队争夺小组出线权。根据小组赛的胜负情况,保加利亚队只有净胜捷克斯洛伐克队三个球,得失分率才能领先而获得出线权。可是在离比赛结束还剩8秒钟时,保加利亚队仅领先一个球,在场的观众心里都明白,保加利亚队出线已经无望,因为仅剩8秒钟,具有发球权的保加利亚队利用8秒钟,要想进两个球,已是无能为力了。可这时,保加利亚队教练临危不乱,要了一次暂停,向队员面授机宜。暂停时间到了,捷克队全部退守篮下,严阵以待,球发进场内了,接球的保加利亚队员没有向对方篮下进攻,反而运球跑向自己的球篮投进了一个球,钟声响了,比赛结束,结果是平局,根据比赛规则,还要加时赛。在加时赛的5分钟内,保加利亚队士气大振,敢打敢拼,最后终于净胜了三个球,全场观众无不为之鼓掌喝彩,保加利亚教练置于死地而反生的战略真是高明呀!

水底篮球赛

香港潜水教练协会曾发起组织过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比赛,一场在游泳训练场进行的水底篮球赛。队员们都身穿潜水服,球是一只注满盐水的吹气球,球篮也在水中,观众们则透过玻璃观看,开始前,双方队员先下水围绕池子游一圈,向观众致意,然后站在池子两端等待开球,只见裁判将手一挥,双方队员一起奋力向中圈的球游去。比赛开始了。

在水中打篮球,球传出去像放慢动作一样,而且再使劲也传不远,队员一般都是带球移动,碰上对方队员过来抢球,闪躲不及就抢成一团,有时双方数名队员一起抢,只见水里上下翻滚,你来我往,就像一场生死博斗。有时球滑开了,可有些队员不知道,仍抢成一团,有时球眼看就要到手了,没人碰它,但涌来一股涡流,眼看着球自己改变了方向。要投篮了,而球又因水的阻力从篮筐边滑走了。再加上水中双方队员体态各异,有些姿势优美,有些滑稽可笑,使隔着玻璃观看的观众,时而鼓掌喝彩,时而捧腹大笑。

一场球赛独得144分的纪录

在1986年欧洲“克拉奇”男篮锦标赛上,前南斯拉夫男子篮球运动员兹登科、巴比奇创造了一项欧洲纪录——在一场篮球赛中独得144分。

在这次锦标赛的第一轮比赛时,巴比奇所在的扎达尔队与阿佩埃尔队相遇。双方队员进攻速度都非常快,而巴比奇更是超常的发挥,在上半场结束时全队所得的87分中占了82分。在下半场比赛时,巴比奇锐气未减,又得了62分,全场个人独得了144分,从而打破了南斯拉夫已故运动员科拉奇保持的一场比赛中一个人独得101分的欧洲纪录。在这场比赛中,扎达尔队最后以192:116战胜了阿佩埃尔队。

赛场风波引起的规则修改

1954年10月22日,第二届世界男篮锦标赛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在分组赛乌拉圭对前南斯拉夫的一场比赛中,上半时23平,终场时,记分牌上显示出比分是51:49南斯拉夫胜,南队应获小组第一,进入前八名,但记录册上却标明是51平。必须加时再战。原来,比赛中乌队其中投中的一球,裁判员判为无效,负责记分牌的人理解裁判员的意思,所以这两分没记,但记录员没弄明白裁判取消这个球的手势,仍给乌队加了两分。因当时记录员没有跟记分牌上的比分核对,在比赛结束时才发现这一差错,但裁判员明知有错,仍坚持以记录册为准(规则规定记录册与记分牌上的比分出现差误时,以记录册为准)。两队只好进行加时赛。结果负者变成胜者,乌拉圭队以55:52取胜,进入前八名,而前南斯拉夫队名列小组第三,只能参加第九至十二名的争夺。此事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这对南队来说是一个悲剧。

事后追究责任时,发现责任之一是裁判员给队员发底线球造成的混乱。因而自那时起(实际上是从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开始)篮球规则上明文规定,除进球得分后由另一方发底线球外,其它情况都发边线球,以免造成混乱。

酷爱篮球的国王

不丹国王吉格姆·辛格·旺克是一个篮球爱好者,篮球运动是他身体锻炼的主要项目之一。他不仅是一般的玩玩,而且还具有一定水平。他要求本国驻联合国的代表定期把美国篮球比赛的实况录相送回国,以便欣赏和学习研究,以提高自身水平。国王身高1.73米,是不丹最佳篮球选手之一。在王宫院子的篮球场上,几乎每天下午都要举行篮球比赛。经常对阵的是本国首席法官为首的军队队与国王率侍卫组成的宫廷队。国王是本队的主要得分手,他最拿手的绝招是勾手投篮,他娴熟的动作常常使对手防不胜防。当然,对裁判的要求是很高的,既不能错判也不能偏向,从头到尾都是战战兢兢的,因为稍有差错,国王是要发脾气的。

一场靠观众取胜的球赛

事情发生在1963年5月,巴西里约热内卢正举行着第4届世界男篮锦标赛,这一天,南美最大的“马拉卡那济奥”体育馆座无虚席。两万名观众吹着小号,敲着鼓,汇成震耳欲聋的声流揭开了比赛的序幕。原来这一场比赛是(前)苏联队与东道主巴西队相遇。比赛还没开始,正在做准备活动的苏队就受到来自巴西方面的进攻。只见一个个巨大的爆竹频频向苏队扔来,爆竹发出一声声巨响,红光闪过后喷出一团团黑烟,再加上浓烈的火药味,就像来到了激战的战场。苏队队员不得不频频挥动运动服以驱散这呛人的烟雾。

比赛开始后,体育馆内的喧闹声响成一片,一个个爆竹在巴西球篮上空爆炸,苏队队员要冒着危险向篮下进攻。终于上半场比赛结束了,苏队以42:43落后1分。中场休息时,一个意外的事件发生了。巴西队教练苏阿里斯·卡涅拉面部阴沉走近担任这场比赛的乌拉圭裁判员帕季里奥身边,一记耳光将帕季里奥打倒在地,顿时全场骚动,巴西观众为本国的教练有如此勇猛的行为大声喝彩。观众更加狂热了。在苏队走回更衣室的途中,一个从看台上扔来的爆竹,准确的击中在苏队教练戈麦尔斯基的额头上,爆炸起火,烧伤了他的右眼和右侧的眉毛。戈麦尔斯基被送进了医院。鉴于卡涅拉的粗暴行为,仲裁委员会取消了他临场指挥的权利。然而,这样的处罚并不能阻止卡涅拉继续指挥比赛。下半时比赛开始后,卡涅拉坐在看台上,通过信使指挥比赛。看台上的观众都在帮助他。只要他想要替换那一位队员,全场球迷会异口同声的将他的指示喊出来。当然帮助并不仅如此,用爆竹封锁本方球篮还是必要的。最后,由于巴西观众的努力,巴西人终于以90:79获得胜利。在场的外国人都为巴西观众充沛的精力感到惊奇,因为,没完没了的吼叫声伴随着铃鼓声、小号声,自制玩具的哒哒声几乎响了整整两个小时。一位当时在场的法国记者认为:观众使用这种方法去帮助某队获胜,这在篮球史上是闻所未闻的。

篮球引起的上诉

美国弗吉尼亚州法院接到一份起诉书。32岁的妇女贝特西·纳尔逊状告该州的福尔斯丘奇体育用品商店。因该店的店员的无礼行为使自己无故蒙受精神上的痛苦,要求该店赔偿60万美元。

原来,前几天,这位妇女在这家体育用品商店买东西,由于她已怀孕,腹部显得很大,临出门的时候,该店的营业员将她叫住,怀疑她偷了一个篮球。竟外的指责使她感到异常的愤怒。事后,虽然得到店员的道歉,但她感觉受到污侮,造成自己精神上痛苦,遂向法院起诉,法院决定受理此案。经过调查,认为该店营业员无故怀疑触犯了有关人权的法律,因此判决纳尔逊太太胜诉,对福尔斯丘奇体育用品商店处以罚款。在法院宣判后的第二天,这位妇女生下了一个漂亮的男孩。

得而复失的冠军

1972年5月第20届奥运会在前联邦德国慕尼黑举行。男篮的冠亚军争夺战在美国队和前苏联队之间展开。美国队自1936年至1968年连续夺得7届奥运会篮球比赛冠军。前苏联队多次获得世界篮球绵标赛冠军,是美国最强的对手。美-苏之间这一场冠军赛争夺得十分激烈。水平不断上升的苏队在前35分钟的比赛中始终处于优势。在最后几分钟时,美国队奋起直追,将比分追至48:49,只落后1分。此时,美国队柯林斯向篮下运球突破投篮,苏联队防守犯规。时间只剩下三秒钟,裁判判给柯林斯两次罚球。在这决定胜负的时刻,何林斯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两罚皆中了。场上场下响起了一片欢呼声。就在柯林斯开始罚第二个球时,前苏联教练向记录台发出请求暂停的要求。根据国际比赛规则,只有在球进入比赛状态之前教练员才有权要求暂停。所以拒绝了苏队教练的要求。开球后三秒钟瞬息即逝,苏队未能得分,正当美国队场上、场下队员一起欢呼雀跃再次夺得冠军时,国际篮联秘书长琼斯插入宣布苏队教练暂停要求有效,最后三秒种必须重打。出于无奈,美国队只得服从琼斯秘书长的裁决。大出人们竟料的是苏队一记长传给前场篮下的中锋别洛夫,别洛夫在美队后卫的严密防守下竟将球投入网内,苏队反而在最后1秒钟转败为胜。

赛后,目瞪口呆的美国队当场向国际篮联两个委员会提出抗议。但在14小时后,美国的抗议被仲裁委员会否决。为此,美国队拒绝接受银质奖章,因为他们认为他们应得的是金质奖章。

最远的一次投篮

在篮球比赛中,三分线以外投篮就算远距离投篮了,篮球运动员都希望提高自己中远距离投篮的命中率,但对后场的超长距离投篮命中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但有些事情是不能用普遍规律去衡量的。1979年2月17日,美国20岁的篮球运动员威廉斯在一次比赛中于距篮约27米处投篮命中,引起人们惊呼。无独有偶,1980年1月21日,在美国的另一场篮球比赛中,运动员勒·汉森在27.2米的距离上投中了一球,使场上爆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这两次投篮虽然也只能算3分,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值得人们记载的一页。

运球接力跑520公里

1990年左右,法国一所篮球俱乐部创造了一项独特的纪录:运球接力跑520公里。为了搞好这次活动,篮球俱乐部事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组织了25名男女篮球运动爱好者,每周训练一次。然后寻求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准确的测量运球接力跑的路线。经过长达一年的准备,接力运球跑终于开始了。25名参加者一同从巴黎出发,由1人从出发点开始运球跑,每跑5公里换一次人,昼夜不停。经过64小时45分钟的时间,这支运球接力队到达终点——距巴黎520公里的斯特拉斯堡市,并由一名女队员把篮球投入安置在市中心的一个篮框里。

欧洲“克拉奇”杯赛的来历“克拉奇”杯赛是欧洲最重要的篮球锦标赛之一。它仅次于欧洲篮球锦标赛和欧洲杯赛而位居第三。该杯赛是国际篮联为纪念世界著名篮球运动员拉迪沃奇·克拉奇而设的。始于1973年,每年举行一次。

拉迪沃奇·克拉奇,前南斯拉夫队员,身高2.04米。是整个六十年代世界篮坛最著名的球星。他1939年出生于贝尔格莱德附近的索姆博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青年时没经过正规训练就跳越1.82米高度。后来加入贝尔格莱德的O·K·K、青年队,继而升入成年队。当时他每场进球平均达22分以上,在国家队的一场比赛中,曾一人独获44分。1965年在一场比赛中他个人得分曾高达101分。1966年在对美国东弗尼吉亚队的比赛中,罚球十五次全部命中。克拉奇1961年第一次参加欧洲杯赛,就被评为最佳投手。他三次参加奥运会,其中1960年在罗马奥运会和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都被评比为最佳投手。克拉奇参加国际比赛157次,是1960-1969年前南斯拉夫国家队不可替代的王牌,为前南斯拉夫队在在各种国际比赛中取得较好名次立下汗马功劳。

著名的前南斯拉夫国家队教练热拉维察称他为最理想的天才运动员,是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篮球事业的优秀运动员。热拉维察称赞他有事业心,自觉遵守纪律,具有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和强烈的上进心。克拉奇谦虚好学,体育道德高尚,为人正派,倍受同伴尊重和信赖,在国内外都享有崇高的声誉。可是正当他的事业达到高峰时期,因交通事故而不幸丧生,死时年仅30岁。

1969年6月,在意大利的克拉奇准备赶回去参加国家队在萨拉热窝进行的一场准备性质的比赛,虽然教练已准他请假,但他不顾路远坚持前往,但正巧没有当天的飞机票。于是他决定自己开摩托车赶往训练地点。6月2日从早到晚风雨交加,公路上异常难行;克拉奇驱车艰难的在公路上行进着,当他准备超过前面的一辆已经让路的旅行车时,正巧迎面驶来一辆大卡车。他紧急刹车,但为时已晚,克拉奇被撞出数米,倒在另一辆车轮底下,当人们救起他时,已经不省人事了。送到医院后20小时,终于不治身亡。消息传开,全国上下悲痛万分,成千上万的人含着眼泪去和他的遗体告别。

为纪念这个对篮球事业曾作出重大贡献的篮坛巨星,国际篮联决定在欧洲每年举行一届“克拉奇”杯赛。

午夜篮球赛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在半夜时分,内城体育馆经常发出一阵阵喝彩声,加油声与激烈球赛声。进去一看,发现参赛的选手都是本城街头的“著名”人物,洛杉矶声名狼藉的如“血腥”、“残废”等流氓团伙的成员。

原来,洛杉矶的青少年犯罪现象非常严重,该市有五至十二万青年流氓团伙成员。他们无恶不作,酗酒、吸毒、抢劫、强奸、打架斗殴,而且团伙之间,也你争我夺,划分势力范围,稍有争端,便集体械斗,把整个城市搞得乌烟瘴气。很多人成了进入警察局的常客。

为此,很多专家大伤脑筋,尝试了很多办法,效果都不太理想。芝加哥大学体育教育专家拉瑞·柯·金斯的作法提供了一个好的方式,拉瑞·柯·金斯先生最近组办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午夜篮球队。组织很多有犯罪前科的青少年在夜晚10点-午夜2点在体育馆训练和比赛,他们与职业队一样,球员穿统一的球衣,签订合同,训练非常严格。这支球队加盟的球员半年内无一人做过犯法事。

洛杉矶“青年团伙改造服务委员会”仿芝加哥的模式,因为晚上10点-午夜2点是青年团伙干坏事最多的时间。所以也采取午夜篮球赛的方式,把团伙成员(也有少量的一般青年)组成“半夜篮球联盟”,并为他们募集了11万美元的活动经费。如今已有8个队加盟,每个队代表一个社区,很多青少年都想在此一显身手。

比赛每周有三个晚上进行,比赛持续整个夏季,然后再组织下一个循环。为了确保安全,委员会提供车子,负责接送球员,并有10名警察带着步话机轮流值班。

自从组织午夜篮球赛以后,初步成果是不错的,青少年团伙案件有了下降趋势,它为教育街头青少年,改造青少年犯罪团伙开辟了一条新路。

名人风采

特卡钦科——历史上世界最佳中锋之一

特卡钦科是前苏联队的著名中锋,也是世界上最有威胁的中锋之一。从1978年起他就取代了前南斯拉夫的著名中锋乔西奇,在马尼拉世界锦标赛上被专家评比为世界最佳中锋。

特卡钦科身高2.20米,体重135公斤,他身体灵活,能跑能跳,动作舒展协调,全面掌握攻守技术,在比赛中攻击力极强,是各个比赛防守的重点人物。在第八届世界锦标赛上,虽然他平均上场21分钟,但每场得分平均为15.25分,命中率66.2%,每场比赛抢前、后篮板球4.55次,盖帽2.63次。在第九届世界锦标赛中,他平均每场得分12.63分,命中率72%,每场抢前后篮板5次。他在各种比赛中都有效的牵制了对方的防守,经常两人前后防守他,为同伴创造进攻机会。特卡钦科进攻技术简单而有实效,接球后用单、双手扣篮,或在3-4米距离上跳投,在同伴机会好的情况下,及时传球助攻。为同伴策应、挡人更体现了他高大身体的优势。他篮下的防守最有威胁,任何中锋都不能在他面前轻意的起跳投篮。他的身高、体重的优势,再加上移动速度快,是苏队内线的中流砥柱。

特卡钦科1957年出生在俄罗斯的索奇市。1969年开始打篮球,在学校参加篮球训练,后来被吸收到市少年体校训练,1972年被乌克兰教练看中,开始到乌克兰首都基辅打球,他开始在“建设者”俱乐部少体校,然后到波里斯·多维钦科的健将队。1973年被吸收到国家青年队,参加了欧洲青年锦标赛。1975年他代表国家队参加欧洲锦标赛,这时他还是一名初见世面的新手。直到1977年他才成了国家队的主力队员,在富有经验的老教练戈麦尔斯基指导下,特卡钦科进步神速。1980年以后,他日渐成熟,在比赛中,不能个人进攻,策应、助功都显出巨大威力。为苏队在各个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立下了汗马功劳。

谢苗诺娃——篮球史上的传奇人物

谢苗诺娃是前苏联女篮著名中锋。从1968年加入前苏女篮开始,到1987年隐退。在篮坛驰骋近20年,为前苏联国家队立下了赫赫战功。是苏队的支柱。

谢苗诺娃身高2.12米,体重125公斤,她异乎寻常的高度使对手在防守上束手无策,场上经常出现2-3个对手围守她,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谢苗诺娃双手一接到球,同伴们就可以考虑回防了。她不但依仗身高的优势,而且中近距离投篮准确,特别是篮下侧身勾手投篮几乎是防不胜防,百发百中。

谢苗诺娃1952年出生在立陶宛的一个小城市。14岁时即身高二米,离开家乡到里加队,她代表里加俱尔部队15次登上前苏全国冠军宝座,13次获得欧洲俱乐部冠军杯赛。谢苗诺娃在国家队期间,前苏女篮获得1976、1980奥运会冠军,1971、1975、1983年世界锦标赛冠军,1968-1985年十届欧洲锦标赛冠军。

谢苗诺娃代表前苏联最后一次国际比赛是1987年法国举行的“龙切蒂”杯篮球赛,她在与意大利米兰队一场比赛中独得42分。当时已经35岁的谢苗诺娃雄风犹在。全队仍围绕着她一人打。最后苏队夺得“龙切蒂”杯冠军。

谢苗诺娃的存在甚至影响许多篮球专家对篮球运动的看法,认为只要有谢苗诺娃这样的运动员,就可以稳操胜券。这种看法在当时盛行了很多年。这种看法使前苏女篮遇到具有男子风格的美国女篮时,尝到了苦果。

谢苗诺娃在立下了多年汗马功劳之后,于1987年无声无息的离开了球场。1987年底,谢苗诺娃加盟于西班牙马德里队。热情的西班牙球迷热烈的欢迎着谢苗诺娃。

萨博尼斯——世界第一中锋

1988年汉城奥运会,前苏联队战胜了主要对手老牌劲旅美国和前南斯拉夫队,获得了冠军,头号功臣当属主力中锋萨博尼斯。在与南斯拉夫这场冠军争夺赛中,萨博尼斯充分发挥了他争抢篮板球和篮下强攻的威力,在苏队比分开始落后的情况下,逐渐超过南队,最后以76:63取胜,这场球赛中,萨博尼斯抢篮板球15次,得20分,居两队之首,而且多次助攻、策应,为苏队立下汗马功劳。

萨博尼斯身高2.23米,尽管身材高大却异常灵活、协调。他观察力强,反应敏锐,攻防技术运用合理,他的威力不局限于身体高度和个人的强攻,在整体的配合中,他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可以巧妙的为同伴挡人、传球制造投篮机会,可以运投,可以近攻,是不同于其他高大中锋的一个技术全面的中锋。在防守中,他几乎控制了整个三秒限制区,成为对方很难逾越的屏障。苏主教练戈麦尔斯基曾经宣称:“萨博尼斯是苏联篮球史上最聪明和最有天赋的中锋。”

萨博尼斯出生于立陶宛的考纳斯。九岁起就开始了他的运动生涯。15岁时,身高已达两米多,被选进了立陶宛青年队。一年后,被苏联国家队的教练们看中而入选国家青年队,并随该队取得欧洲青年锦标赛冠军。以十七岁年龄和2.15米的高度作为国家队正选队员参加了在哥伦比亚举行的世界男篮锦标赛,为该队夺得冠军立下了大功。

哥伦比亚世界男篮锦标赛后,苏联挑选了几名最年轻的队员顺路访问美国,和素享盛誉的美国一些大学生队进行了较量,苏队取得9胜1负的好成绩。萨博尼斯球技超群,格外引人注目,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洛杉矶莱克斯队愿意以1000万美元重金聘请他。这对于一个不满20岁的青年来说,在美国也是罕见的。

萨博尼斯在国内锦标赛中,在“扎利基里斯”队,与队友一起,曾战胜长期保持冠军称号的苏军中央体育俱乐部队而取得冠军,后来又多次战胜中央俱乐部队。

1988年,萨博尼期因腿伤接受美国邀请,前往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大市治疗,在这之前腿伤使他已离队一段时间了,在24届奥运会前才赶回队里,仍然能与同伴密切配合,这也可以看出他优秀的篮球运动员素质。

萨博尼斯于1988-1989年被评为全苏最佳篮球运动员。随后,他正式决定赴国外效力,并已获得本国政府的批准。原先曾希望赴美国波特兰队打球,但由于国内原因只能与西班牙一个甲级队签订一年合同,合同规定他将得到一百万美元。

黄柏龄-中国篮球史上的神投手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双手原地投篮是比赛的主要投篮方法。跳起单手投篮也开始被人们应用。当时的跳起投篮,一般都采用边跳边投的方法,即人体跳起时,在上升阶段投篮出手。这种方法比原地投篮机动性强,起动快,便于摆脱防守。但空中稳定性差,命中率受到影响。

中国的黄柏龄创造了一种跳投方法,当时人们称之为“停空投篮”,则是在起跳后,身体上升到最高点,人体处于相对静止的一刹那投篮出手。这种投篮技术使人体在空中保持了身体的稳定,把起跳动作对投篮的影响缩小到最小限度。

黄柏龄的跳投命中率高,是著名的神投手。当时他在大公队和后来在国家队时,一场比赛得分一般要占全队总得分的1/2-1/3。而命中率一般都在70%-80%之间。在1951年全国篮排球比赛大会上,华东对华北两队决冠军的一场比赛中,黄柏龄下半场才上场,在半场时间里,他投篮九次,投中八个球,命中率为88.8%。

黄柏龄出生于福建的泉州,从小喜好篮球,受当时一些归国华侨球星的影响,对篮球更是有了新的认识。他吸收了当时归国华侨蔡文章(原菲律宾华侨群声队球星)双手跳投的长处。并结合自己的特点,每日苦练,终于练出了一手投篮的真功夫,当时,“停空单手投篮”已具雏型。后来加入晋江队,投篮技术日渐成熟。1948年,黄柏龄的“停空单手投篮”技术已基本完善。当时他在上海读书,成为当时上海篮坛劲旅大公队的主力队员,先后转战宁、沪、杭,出征东南亚,名噪一时。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是第一任国家队队长,征战国内外,“停空单手跳投”技术,经受了中外实战的考验而得到同行和观众的赞赏。

张勇军——中国的三分神投手

第十届亚运会,中国与南朝鲜男队的冠亚军决赛激烈的进行着,在时间还剩7分钟时,中国队处于劣势,落后11分,所有关心中国队的人都捏了一把汗。时间不多,差距不小,正常的进攻很可能来不及了。投三分球,这重担就落到了张勇军的肩上,在这关键时刻,张勇军毫不手软,大胆果断的连中四个漂亮的三分球,使中国队转败为胜,为中国的夺冠立了头功。1989年第五届鱼尾狮杯国际男篮邀请赛,对台湾鸿源队(有三名美籍球员)打到下半时仍落后8分时,张勇军在重重严密防守下,巧妙利用个人的积极快速摆脱和全队的默契配合,连射七个3分球,及时扭转战局面取胜。我国篮协领导人在1990年底全国甲级联赛时谈到:“我国篮球今后要在培养投手上狠下功夫,目前还未涌现出一批象张勇军、丛学娣这样高水平的男女投手。”

张勇军1963年1月出生于湖北黄石市,从小爱打篮球,小学就参加了校篮球队,1976年,黄石市业余体校篮球班公开招生,上初中的张勇军被录取了,从此张勇军开始了正规的篮球训练。

当时张勇军身高1.78米,教练对他说:“你身高不算突出,要在远投上多下功夫,应该千方百计练出自己的绝招。”张勇军训练十分刻苦,每天投篮二三百次。1978年,张勇军做为主力后卫,代表黄石市业余体校参加湖北省少年篮球比赛,一举夺冠。年底,应召进入省业余体校。1981年,张勇军进入湖北省青年队。当年即参加全国青年队联赛,每场得分均在25分以上,成为对手重点防守的“危险人物”。1982年,张勇军进入中国青年队,赴菲律宾参加了亚洲青年锦标赛,他准确的投篮,为中国队夺取亚军立下了战功。

1984年10月,张勇军被调入国家队。1985年,规则增加了3分球规则,身高1.88米的张勇军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及发展方向,远投水平及与其它技术结合的能力更高了。1985年6月,在长春的全国联赛中,在与山东队比赛时,他投3分球13次,10次中的,仅3分球就独得30分。在第10届世界男篮锦标赛上,中国队获得第9名,张勇军在强手如林的激烈比赛中每场平均得分14.4分,3分球每场平均3.5个。被评为世界第3号最佳3分手。1991年全国篮球联赛(第二阶段)被评为最佳前锋。

张勇军身高不占优势,在高人的运动中,能发挥出如此巨大的威力,是他平时苦练的结果,每一个场上的得分都是无数次场下的练习堆积而成的。有了真功夫,方能在激烈的对抗中发挥技术水平。艺高人胆大,真本领在身,关键时刻才能心里不慌,手上不软,而真本领真功夫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唯一的途径,是平时的苦练。

孙凤武——矮个巨人

在中国国家篮球队比赛的时候,随时都能看到一名身高仅1.85米的后卫队员在高人如林的篮球场上,时而运球突破上篮、时而远投得分,在组织进攻时的妙传及抢篮板球时的弹跳力,给人一种在球场上如鱼得水的感觉,这就是国家队主力后卫——孙凤武。

孙凤武1982年入选国家队,至今共参加了3次世界锦标赛,两届奥运运会,2次亚运会、5次亚洲锦标赛,3次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这些比赛中,孙凤武武与队友一起获得过6次亚洲冠军,世界锦标赛第9名、奥运会第10名以及大学生运动会第5名的成绩。

孙凤武是在江苏的篮球之乡——淮安长大的,父亲是县业余篮球队员,曾多次参加过省、地区级比赛。孙凤武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就喜欢篮球,经常和邻居的孩子在自制篮圈的场地上打球,后来参加了校组织的篮球队,并参加省儿童比赛获得了第二名。在这之后被省队的刘恩荣教练看中,调入省重点业余体校集训。但因为身体条件差,仅三个月就被退了回去。但他并没有气馁,回去后加劲苦练,终于在1978年初再次被招进省体校,半年后就与队友们一起获得了全国重点业余体校的比赛的第二名,当时担任后卫,每场都能得20-30分,回来后就调入江苏省队。1980年8月,孙凤武被调入国家青年队,在第六届亚洲青年锦标赛上,以机动灵活和娴熟多变的技巧,使防守者防不胜防,每场球都要得20几分,为中国队夺得青年锦标赛冠军立下汗马功劳。

在第十二届亚洲锦标赛中,他以令人叫绝的妙传,急停跳投和强行突破上篮及积极有效的防守,使专家和观众们大为赞赏。为大胜南朝鲜和日本等队起到了核心的作用。被大会授予“最佳球星”、“最佳防守”两项奖励,并被选入亚洲明星队。

孙凤武现在已经是“老”队员了,多年的大强度训练,使他多处有慢性损伤,但他没有抱怨、没有退缩,而是一次次向着自己新订的目标奋斗着。用他自己的话说,“人生本该如此,总是在不断的进取中从一个台阶迈向另一个台阶,在逐步提高和完善中实现自我价值。”

郑海霞——中国女篮最佳中锋

身高2.04米的中国女篮著名中锋郑海霞,是中国篮球史上第一个灵活协调能攻能守的女巨人。她不仅有身高的优势,而且有全面的攻守技术,在比赛场上始终是对手防守的重点对象。随着球龄的增长,郑海霞日渐成熟,在1991年全国联赛第二地阶段中,被评为最佳中锋;在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与世界强队古巴比赛时,对方经常两名队员紧紧防守她,郑海霞发挥身高的优势和移动快、弹跳好的特长,时而甩掉防守突破上篮,时而晃过对手跳起投篮使对手防不胜防。在这场比赛中郑海霞独得23分,为中国队以高比分击败古巴队进入决赛立下汗马功劳。在与独联体比赛时,她不仅自己独得15分,而且成功的防住了独联体中锋的强大攻势,使对方在12分钟比赛中只得了6分。赛后,不少专家指出:“在本次比赛中,郑海霞是各队防守独联体中锋最好的一名。”

郑海霞1967年3月出生于河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5岁上小学就鹤立鸡群,上课坐最后一排。12岁时已长到1.77米,因她年少身高,而且体态匀称,反应灵敏、灵活,学习成绩优秀,1979年9月被商丘地区业余体校正式录取,从此,一个从没有摸过篮球的农家女孩,开始了篮球运动的生涯。

在业余体校里,郑海霞把朴实,吃苦耐劳的作风用到了篮球训练上,一年多的刻苦训练,素质、技术都增长得很快。14岁时,身高已达到1.88米,被武汉军区女篮队录用,第二年又被选入“八一”队。在“八一”队三年里,经过系统的训练,郑海霞像一块被琢磨的玉石,逐渐放射出光彩来。

在她17岁的时候,被选入了国家队,并被推到了主力中锋的位置上。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女篮夺得铜牌,郑海霞投篮命中率高达59%,居全队之首,被外国记者称为“中国的长城”。

1985年5月,在中国女篮参加的“波罗的海杯”国际篮球邀请赛上,郑海霞获得“最佳得分手”、“最佳篮板球手”、“最佳阵容手”三项殊荣。

随着多次大赛,郑海霞技战术水平日臻成熟。在1986年连续参加的亚洲锦标赛,世界锦标赛和亚运会篮球赛中,大显身手,受到世人瞩目。

郑海霞性格开朗,谈吐风趣,为人直率,在比赛中球打得好,不争功,输了球不埋怨,认真训练。从12岁开始摸球,至今已有14个年头。由于长时间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身上已伤痕累累,但她仍然坚持训练,争取多一次为国争光的机会。别人劝她:“身体有伤,还是见好就退吧”。她说:“我就是要争这口气,要为国家和军队赢得金牌。”郑海霞就是用这种精神,来继续为祖国争得荣誉的。

国际篮球组织及重大比赛

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国际篮联)

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于1932年6月在瑞士的日内瓦成立。它的前身是国际业余体育协进会的篮球技术委员会。在1932年-1940年,总部设在意大利的罗马。在1940年-1956年,总部迁到瑞士的泊尔尼。1956年到现在设在德国慕尼黑。国际篮联现有会员协会178个。

国际篮联的宗旨是:促进、监督和指导国际业余篮球运动的发展,制定比赛规则和场地设施规定,监督按照国际篮联所制定的规程进行国际性和奥运会篮球比赛,经管国际裁判的指定工作,处理会员国的运动员和裁判员转国籍问题以及管理业余队同职业队相互比赛问题。

国际篮联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代表大会。代表大会每4年召开1次,一般在奥运会期间召开。每个会员协会可派2名代表出席,但只有1票表决权。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央局负责国际篮联的经常工作。现任主席是基里安,秘书长是B·斯坦科维奇。国际篮联下设技术委员会,规则委员会、财务委员会、国际组织委员会、女子委员会、青年男子委员会、青年女子委员会、国际小篮球委员会和资格委员会。

国际篮联举办的比赛,除奥林匹克运动会男、女篮球比赛外,还有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世界男、女青年锦标赛、世界俱乐部锦标赛。1974年7月,国标篮联在波多黎各举行的中央局会议上做出承认中国篮球协会的决议。国际篮联在1989年4月做出准许职业选手参加奥运会等世界大赛的决定。

亚洲篮球联合会

亚洲篮球联合会于1958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目前已有30个会员协会。亚洲篮球联合会总部设在秘书长所在城市,现在马来西亚吉隆坡。

亚洲篮联的宗旨是:促进、发展和管辖亚洲篮球运动,通过比赛,提高亚洲篮球运动水平,增进亚洲国家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亚洲篮联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代表大会。代表大会每二年召开一次,一般在奥运会、亚运会以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期间召开,每个会员协会有1票表决权。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亚洲篮联的日常工作由执行委员会负责。执委会由主席、执行主席、9名副主席,秘书长、联合秘书长、兼司库、2名副秘书长和8名执委组成,经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任期4年。现任主席是香港篮协名誉主席程万琦,秘书长是马来西亚林文泽,中国篮协主席牟作云和秘书长杨伯镛任亚洲篮联副主席。

亚洲篮联举办的正式比赛有:亚洲男子锦标赛、亚洲女子锦标赛、亚洲青年男女锦标赛。

中国篮球协会

中国篮球协会成立于1949年。它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领导下的单项运动协会之一。中国篮协是国际篮联和亚洲篮联的会员。它的任务是:在全国开展群众性篮球运动,举办全国篮球竞赛和教练员学习班,提高篮球技术水平,加强与国际篮联、亚洲篮联及其所属机构的联系,参加国际篮球竞赛与训练等活动,领导和检查全国篮球竞赛、训练、科研等活动,选拔代表国家的篮球运动员、教练员,评定等级称号,修订全国篮球规则及裁判法,组织全国性的裁判员训练班,主持国家级裁判员的考试工作。

中国篮协设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下设男子教练、女子教练、青少年教练、竞赛裁判和科学研究等5个委员会。现任主席是牟作云。

篮球重大国际比赛

1.奥运会篮球比赛

篮球比赛是奥运会竞赛项目之一,每4年举行一次,包括男子、女子篮球比赛。一般规定为12个国家参加,产生这12个国家办法是:上届奥运会前3名,欧洲预选赛和美洲预选赛前3名,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各1名。分组循环赛后在第二阶段比赛中决定名次。但因每届奥运会的情况不同,也经常变更参加的方法。

2.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

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是国际篮联主办的世界性比赛,始于1950年,每4年举行一届。参加比赛的队数视具体情况而定,参加办法也经常变更。如1986年第10届锦标赛参加队有24个队,这里包括:主办国,上届冠军,非洲、北美各两个队,南美、中美、亚州各三个队,大洋洲一个队,欧洲6个队,主办国特邀队两个。1990年第11届锦标赛参加队有16个队,参加方法也是包括主办国、上届冠军,主办国邀请国、各洲代表等等。

3.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

是国际篮联主办的世界性比赛。始于1957年。每4年举行1届,从1957年-1990年已举行11届。参加队为14个队,参加队是:上届锦标赛前三名,上届奥运会前三名,主办国,亚洲、非洲、中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各一个队,主办国邀请一个队。比赛方法是:上届锦标赛冠军和主办国直接进入决赛阶段,其它队分三个组进行预赛,各组前两名进入决赛阶段与上述两个队一起争夺1-8名,预赛各组第3、4名进行9-14名的比赛。

4.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

亚洲篮联主办的洲一级比赛,始于1960年,每两年举行一届,参加队数一般为12-14个队。比赛办法:预赛分三个组,各组前两名进入决赛阶段,争夺1-6名,预赛各组第3、4名争夺7-12名或7-14名的名次赛。

5.亚洲女子篮球锦标赛

亚洲篮联举办的洲一级比赛。始于1965年。每两年举行一届。参加队一般有7-10个队,最多13个队。比赛办法不固定,取决于参加队的多少。队数少时则采用单循环制,队数多时则采用预赛分组,各组前两名进入决赛阶段,争夺1-6名,预赛各组第3、4名进入争夺以下名次。

6.世界青年男、女篮球锦标赛

国际篮联主办的世界性比赛。男子锦标赛始于1979年,女子锦标赛始于1985年,均为每4年举办一次。男子比赛一般为14个队参加,由国际篮联所属各洲和地区冠军队参加。比赛办法:预赛分三个组,各组前两名与上届冠军和主办国进入决赛阶段,争夺1-8名,预赛各组第3、4名,进入争夺9-14名的名次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