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车王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3 08:48:29

点击下载

作者:于文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战车王国

战车王国试读:

前言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科学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青少年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

科学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

在新的世纪,随着高科技领域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科普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纵观人类文明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随着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并且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点、现代化的战争、通讯传媒事业的日益发达,处处都体现出高科技的威力,同时也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使得人们对于科学知识充满了强烈渴求。

对迅猛发展的高新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不仅可以使青少年了解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而且可以使之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学好科学知识,长大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为此,我们特别编辑了这套“青少年科普知识”丛书,主要包括《战机大观》、《舰艇博览》、《导弹百科》、《火炮之库》、《战车王国》、《军事先锋》、《武器前沿》、《太空世纪》、《登月传真》、《空间站之窗》、《航空档案》、《宇航时代》、《时间奥秘》、《气象缩影》、《激光聚焦》、《通信展望》、《纳米研究》、《材料世家》、《核能前景》、《能源宝库》、《建筑奇观》、《仿生试验》、《农业新空》、《环保结锦》、《医疗革命》、《民航之窗》、《交通纵横》、《电脑新秀》、《网络世界》、《微生物密码》、《生活新探》、《人类未来》。这些内容主要精选现代前沿科技的各个项目或领域,介绍其研究过程、科学原理、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等,使青少年站在当今科技的新起点寻找未来科学技术的契入点和突破口,不断追求新兴的未来科学技术。

本套青少年科普知识读物综合了中外最新科技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前沿性、可读性和系统性,是青少年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谱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重型坦克、中型坦克、小型坦克

热兵器时代的到来,机枪和大炮的大量使用,使战场变得空前残酷。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历时10个月,法、德两军对垒,法军共伤亡55万人以上,而德军伤亡65万人以上。因此凡尔登被称为战争史上的“绞肉机”。

英国有个军事作家,名叫欧内斯特·斯温顿,他目睹士兵在碉堡林立、铁丝网密布的防线外尸横遍野的惨状,心情沉重,他冥思苦想,联想到欧洲中古骑士的盔甲与当时美国一种先进的履带式拖拉机,于是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士兵坐在装有钢甲外壳的拖拉机内实施进攻。

当时英国海军大臣,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英国首相邱吉尔听说后,非常支持,于是由斯温顿上校和克劳姆普顿上校负责开始研究设计。

1915年8月,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小游民”终于在英国诞生了。“小游民”坦克实际上是用拖拉机配上加长的履带并加上钢板改制而成,坦克后部加上了一对转向尾轮起转向和平衡作用。

1916年,英军又造出了性能优于“小游民”的第二辆坦克“大游民”。到了1916年8月,英国共造出49辆这样的战车。为了保密起见,英国人将这些战车戏称为“TANK”(水柜),音译为“坦克”,谁料想坦克这一名字竟一直沿用至今。

可别小看这样的改装,它却成为战车史上的里程碑,从此坦克在战场上出现了。在它面前,古代战车、铠甲骑兵相形见绌(音chù);机枪、铁丝网、堑壕甘拜下风,攻势凌厉的坦克成为名符其实的“陆战之王”。

坦克自诞生以来,经过近80个年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真可谓“人丁兴旺”,这些坦克虽说是各有特长,但其基本结构却大体相同,一般都是由车体、炮塔、武器、观察、通信装置、动力装置、传动装置和行动机构组成。就像人一样,模样虽不同,但都有头和四肢,坦克的整体结构也是基本相同的。

大家都知道,在体育比赛中,拳击、举重、摔跤等项目都是分级别进行的,坦克按体重也分为重型、中型、轻型坦克,好像大小级别不同的三兄弟。

重型坦克体重大多在40吨以上,是三兄弟中的老大哥,从外表上看,身宽体胖,“头”上安装的火炮口径大、炮管长、钢甲厚、负重轮个数多。

由于重型坦克体重大,行动就不方便,但它火力强,所以在战场上常常担负掩护步兵作战,消灭对方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摧毁对方的火力点和障碍物的重任。

1942年8月,前苏联最高统帅部获悉,德国正在研制一种火力更强,装甲厚的新式重型坦克。据此,苏最高统帅部也责成坦克工厂设计一种新式重型坦克。

不久,一种新式重型坦克诞生了,这种坦克重46吨。装一门122毫米加农炮,当时斯大林曾亲临坦克工厂视察并自豪地说:“我们要用这些坦克来结束战争!”从此这种坦克就被命名为“斯大林—2号坦克”。

斯大林—2号坦克比德国当时的“豹”式和“虎”式坦克性能都优越。希特勒统帅部认识到这一点后,命令德军坦克避免与斯大林—2号坦克正面交战。

前苏联1957年装备部队的T—10M式坦克就是在斯大林—2号坦克基础上改进的一种重型坦克,它的体重52吨,安装了122毫米口径的加农炮(在当时这是口径比较大的火炮了),它全长10.6米,宽3.56米,高2.42米,每侧有7个负重轮、60年代以后,由于中型坦克发展很快,许多性能超过了重型坦克。所以,现在人们不再生产和发展重型坦克了。

中型坦克的体重一般在30吨~40吨之间,有的国家也把50吨重的坦克算在中型坦克范围内。中型坦克本领最大,也最受人们青睐,因此它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

由于新技术广泛应用,中型坦克的战斗性能得到全面显著的提高,成为作战的主力,所以人们常把中型坦克叫做“主战坦克”。现在主战坦克的体重,有的已经发展到了原来重型坦克的重量,为什么这种坦克不叫做重型坦克,反而说重型坦克衰落了呢?这是因为现代的主战坦克在重量上虽与过去的重型坦克差不多,但它所具有的灵活性,机动性比原来的中型坦克还好,它担负了过去中型坦克的全部任务。因此,还是把它归为中型坦克,或叫做主战坦克。

从中型坦克发展到主战坦克,是坦克发展的一个崭新时代。目前,主战坦克已发展到了第三代,无论从火力、防护力,还是机动性等都比过去有显著提高。主战坦克和其他武器一样,都在向更高的水平不断前进。

轻型坦克是三兄弟中的小弟弟,体重在20吨以下。从外表上看,小弟弟与二哥中型坦克很难区分,但你仔细辨认还是能区分的。小弟轻型坦克个子小,车体窄,火炮口径也小,装甲较薄,防护力弱,负重轮也小一些、少一些,更具机动灵活性。

轻型坦克体重轻,动作灵活跑得快,适合于山地、水网稻田地、沼泽地区作战。它在战场上主要用来担任侦察、警戒、火力支援等任务。

轻型坦克有美国的M—551“谢里登”轻型坦克,英国的“蝎”式轻型侦察坦克等。由于新式步兵战车的问世,轻型坦克与步兵战车的差别越来越小,步兵战车受到人们重视,而轻型坦克的发展则放慢了速度。“魟”式坦克

最新式的轻型坦克要算是美国的“魟”(音hóng)式坦克,它有与主战坦克相当的火力,它安装了一门口径为105毫米的线膛炮,在轻型坦克中可算是火力强大,另外还装有并列机枪和高射机枪。“魟”式坦克防护采用合金钢装甲,防护力略显薄弱,但它2.4米高的低矮车型减少了被发现的概率,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魟”式坦克机动性能良好,完全可同最优秀的主战坦克相提并论,而且由于体重较轻,可用C—130运输机空运,所以它的战略机动性比主战坦克还好。目前,“魟”式坦克在东南亚一带很受欢迎,因为在山岳丛林地带它的本领能够充分发挥。

水中蛟龙水陆坦克

1944年6月7日,海空灰蒙蒙的。狂风呼啸,浪花扑岸,发出一片“哗啦、哗啦”的轰响。又是一个坏天气!守护在诺曼底海岸的德军炮兵们,慢悠悠的抽起烟来。这种天气,魔鬼都不愿意出窝,放心休息吧!“轰!”决不是海浪声,而是炮声!德军防线上的几门炮四分五裂,几个士兵的脑袋被炸到半空。炮兵赶紧躲进战壕。

前方的海滩上,仍是惊涛拍岸,可在波浪之间,冒出了无数“乌龟壳”——坦克。

最初的一刹那是最可怕的,吓呆的士兵显得那么可怜:“不可能!海里怎么会冒出坦克来?”

然而,不但可能,而且已摆在眼前。

两天之前,就是6月5日,英美联合舰队就集中5000艘船和2万辆军车,从英格兰南岸启航,48小时之内,要在诺曼底登陆,攻击德军。现在,盟军的步兵拥在坦克的后面,已经黑压压的向岸上冲来。

德军急忙用密集的排炮向登岸部队还击。晚了,钻出海面的坦克如疾风,一边炮击一边爬上滩来。部分海岸防线眨眼间被突破了。

在这场登陆战中,盟军使用的是坦克大家庭中一位特殊的成员——两栖坦克,或者叫水陆坦克。

两栖坦克之所以能涉水,因为车体是密封的,并用较薄的钢板制成,以增加其浮力。当这种“水中蛟龙”入水之后,尾部的推进装置就开始工作。

推进装置有不同种类,有的像船那样装有螺旋桨,有的装有喷水式推进器,有的就依靠特制的履带划水前进。

两栖坦克的运动方式与一般坦克也不同,有的采用半潜式推进,有的干脆在水底爬行,还有的在水里行驶,就像鱼一样。现在,有些先进的坦克,在水里1小时能走11公里,一旦登陆,时速可提高四倍,有很强的战斗力。

当然,两栖坦克不是盟军发明的,其老祖宗是在22年前问世的。一位名叫克里斯蒂的工程师首先想到:阻碍坦克前进的有铁丝网、弹坑、沟壕、掩体……但是,最大的障碍物是河流和湖泊。要是在急速的进攻途中,遇到了大江小河,难道立刻造桥吗?难道立刻填河吗?

克里斯蒂终于试制成第一辆水上坦克。他亲自驾着他的宝贝去试航,谁知刚刚下水就碰上了风浪,坦克一阵摇晃,便沉入水底。工程师差一点以身殉职。

出色的发明家们很少泄气。

第二年,克里斯蒂制造出第二辆水上坦克。它没有再被大水吞没。工程师亲自驾着它在水上游荡,时速确实很低,只有6公里,但谁都不能否认,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

克里斯蒂工程师整天想搞新的设计,他没有时间来骄傲自大,这位了不起的工程师认为,真正了不起的是比他大一千多岁的俄国公爵奥列格。

公元906年,奥列格公爵带上他的许多士兵,乘上无数单桅木船,顺着聂泊河顺流而下,要到黑海去。船队浩浩荡荡,一路上好不热闹,好不神气。

这举动引起希腊人的注意,他们又忌恨又羡慕,为了阻止奥列格公爵的水上之行,他们用大铁索把海湾的入口封锁起来。

这消息很快被奥列格公爵探得,他当即命令,船队停止前进,靠岸,把单桅木船统统扛上岸去。

士兵们扛着,拉着,推着,心里无不莫名其妙,船上岸不就成了废物?

夜幕渐渐笼罩了大地,河岸点起了熊熊篝火。奥列格公爵又下了第二道命令:给所有的帆船装上车轮。又是不伦不类的活儿。

整整一夜的苦干,当太阳刚刚露脸,奥列格公爵的船队已经变成一支奇怪的陆地战车,前呼后拥的向查理格勒冲去,升起的白帆鼓满了风。

希腊人遥遥望着水中的大铁索,还在暗自得意呢,奥列格公爵率领着士兵从他们后面冲杀过来。希腊人措手不及,鸟惊兽骇。

奥列格把盾牌挂到希腊人的城门上,那是在骄傲地宣称:我胜利了!

克里斯蒂工程师认为:奥列格公爵把战斗机械从水里引到陆地,才使他产生了逆向思维:为什么不能把陆地上的坦克嫁接到船上去呢?这促使他研制出坦克的新品种——两栖坦克。

空降坦克

这是一种能够通过飞机空运或降落伞空投到敌人后方,协同空降部队进行战斗的坦克,是坦克家族中的“天兵”。空降兵是现代战争中的一支“奇兵”,灵活机动,可以迅速穿插,突然抢占军事要地,或反击敌方坦克的反扑,给敌人以极大的打击。空降兵有了空降坦克,真是如虎添翼。

空降坦克一般都是较小较轻的轻型坦克。为了能使飞机便于空运,它的重量和体积都比较小,装甲较薄,防护力较弱,火力也较弱。空运时,空降坦克可以装在飞机机身内,也可以紧固在机身下面,可以机降,从飞机上直接开下来,也可以用降落伞空投下来,还可以利用低空投射技术,使坦克直接在较低的空中“跳”下飞机。

指挥坦克

这是一种专门供坦克分队以上指挥员以及参谋人员乘坐,在坦克部队作战时进行现场指挥的坦克。为了便于指挥,连以上指挥坦克通常装有两部或两部以上的电台。指挥坦克是坦克家族中的“首脑”。

指挥坦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与其他坦克外形差不多,只是多加装一根天线。另一种类型的指挥坦克,与坦克家族中的其他成员相比,外形有了很大变化。它没有长长的火炮,甚至炮塔都变成固定不动的装甲室,这样腾出了较大的空间,可安装较多的电台设备、观察设备以及计算机指挥系统,容纳几名指挥官和参谋人员。

布雷坦克

这是坦克家族中的“雷公”。为什么叫它“雷公”呢?因为这种坦克满肚子装的尽是地雷,可以边走边敷设,或是用火箭像“天女散花”一样散布地雷。俄罗斯以重型坦克的底盘为基础制造的布雷坦克,一次能携带并敷设800枚地雷,它是一种火箭布雷车。小朋友可别小看“雷公”,当大批坦克进攻时,突然,地雷像“天女散花”般散落在坦克周围,进攻的坦克前不能进,后不能退,这时就只好等着挨打了。你们说布雷坦克的作用大吗?布雷坦克在战场上可以迟滞敌人的行动并杀伤敌人的坦克和人员。俗话说,有矛必有盾,有了布雷坦克,也就出现了

扫雷坦克

。扫雷坦克

这是一种装有扫雷设备的坦克,它是坦克家族中的“排雷手”。坦克很怕地雷,因为地雷会把坦克的肚皮(车体底部)和脚(行走机构)炸坏。这时如果有了“排雷手”,就不怕了,它可以迅速而安全地扫除布雷区的地雷,为其他坦克和步兵开辟前进的通路。

扫雷坦克车体前面安装的特殊装置是扫雷器。扫雷器有好几种:第一种是犁刀式扫雷器,它的样子像个犁,用犁刀把埋在地里的地雷像挖地瓜一样,翻出地面,然后把地雷推向坦克的两侧。

第二种是盘式或滚压式扫雷器,它像旧时农村中常用的压面粉的石碾子,不过它不叫碾子,而叫滚轮。它利用圆盘或滚轮重量的压力使地雷爆炸。这种扫雷器的结构较笨重,自重在7~30吨。因此,安装运输较困难,扫雷速度也较慢。同时在起伏不平的地区扫雷时,因扫雷器的提升而容易产生“漏扫”。不过,这种扫雷器的机械强度高,在结构设计上保证触雷爆炸时,圆盘或滚轮能沿着垂直地面方向上下跳动。所以,一般能经受住8~10次地雷爆炸而不损坏。

第三种是撞击式扫雷器。它是利用钢索或链杆把地雷击炸,从而达到开辟通路的目的。这种扫雷器的优点是旋转速度高,缺点是扫雷时,尘土飞扬,严重影响驾驶员的视线。

第四种是装药引爆扫雷器。它是利用自身的火药爆炸的力量来引爆地雷。

所有这些扫雷器,都通过支架与坦克车体前端相连接,并以坦克的动力使其运动,从而进行扫雷。扫雷坦克保留了一般坦克上的所有火炮、机枪设备以及炮塔等,使它扫雷完毕还可以参加战斗,完成一般坦克的任务。扫雷坦克不愧为“开路先锋”。

各种扫雷方法都有长有短,不过要想大面积快速扫雷,还要靠装炸药引爆型扫雷器。

架桥坦克

1973年10月,中东战场上发生了一次坦克大战:叙利亚和埃及两面夹攻以色列,以闪电的速度,用突袭的计谋,初战告捷,以色列伤亡惨重。

可是,这场战争打到结束谁输谁赢呢?谁都想知道个水落石出。让我们先讲这个故事:

10月6日,埃及人曾渡过苏伊士运河,偷袭以色列。现在是10月14日,以色列人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重演渡河那一幕。

那天,以色列的炮群向苏伊士运河西岸猛轰,西岸埃及部队第二军和第三军的交界处,烟尘翻滚,弹云蔽日。两个兄弟军谁都没有注意这个结合部,谁都不重视这薄弱的一环。两个军的最高指挥官的看法是相同的:这是以色列人的正常骚扰。

骚扰还分正常与不正常的,真是战争生育的怪论!天色很快暗下来,趁此机会,以色列的大批军队向运河98公里处集中。随即,一种怪模怪样的坦克来到河边。士兵们大叫:“长臂将军来了,长臂将军!”“长臂将军”是坦克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正式的名字是架桥坦克。

架桥坦克的顶上没有炮塔,却驮着一个扁扁平平的可以伸缩的钢桥,只见它们来到河边,迅速把折叠桥梁的一头抬起,然后一折一折放开,桥梁的那一头一下子搭到水中,足足有22米长。前后只不过花了3分钟时间。

又一辆架桥坦克驶来,也把22米长的桥梁放入水中,并接起前一段浮桥。再一辆架桥坦克驶来……,不一会儿,河上的桥架好了(它的载重量是30~60吨)。

以色列军队的士兵和坦克从浮桥上鱼贯而过,到达对岸。

埃及军队听见人声、机声、脚步声,胡乱地打了几枪。漆黑的夜晚,敌我难分。

清晨,东方拂晓。以色列的700名士兵和20辆坦克已经到达西岸。埃及军队在河边掩体里向东岸观察,把大批正待渡河的以色列士兵,误认为是渡过河去的自己人。

以色列人发动了猛烈的攻势,首先全歼埃及的萨姆导弹阵地。然后,部队在坦克的掩护之下,向埃及国土的纵深挺进。后面的增援部队不断通过浮桥跟了上来,3天之内,就有1.5万名士兵和200辆坦克渡过河,他们占领了运河西岸25公里宽的河岸地带。

埃及的大部队正在东岸作战,以色列人却偷偷摸摸从后面直捣埃及人的老家!

埃及最高统帅部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命令东岸的埃及炮兵调过炮口,向以色列偷袭者开火。

千炮齐鸣,黑烟冲天。埃及炮兵不得已,把炮弹打在自己的国土上,解决后患要紧!

以色列部队不顾炮火,一举突破埃及第二军和第三军的交界处。数辆架桥坦克在部队中穿梭来往,见水架桥,使坦克驶过大苦湖,躲进棕榈树林隐蔽起来。

10月17日,以色列人以500辆坦克和2.5万名士兵的强大兵力,向埃及的苏伊士城发起总攻。事态相当严重!埃及军队拚死抵抗,又一场坦克战在运河西岸打响。

经过数天激战,以色列部队没能攻下苏伊士城,但已经占领大苦湖西岸,并切断了苏伊士城与伊斯梅利亚城之间的联系。

10月22日,国际组织出面调停。以色列政府和埃及政府都同意停战。以色列当面说和,台下踢脚。22日,以色列统帅部命令部队继续向南攻击,并出动飞机,配合坦克部队进攻苏伊士城。

埃及第三军给予以色列军队迎头痛击,一天就击毁以军坦克50辆。

10月23日,以色列重新发起总攻,终于包围了苏伊士城。兵临城下!晚上,埃以双方达成协议——停火。

以色列军队能在这次中东战争中反败为和,说句公道话:架桥坦克起了重要的作用。没有架桥坦克,他们就不能突袭敌后,把前方的危机缓和下来。

架桥坦克能架桥,也不是一“架”而不可收。战争结束,所架桥梁又可由坦克的乘员把它叠起收好,只不过所花时间与放下相比稍慢一些而已。

架桥坦克是一种在坦克底盘上装有特种桥梁和特种架桥装置的坦克,它的桥梁是可以伸缩折叠的钢桥,平时成折叠状态,背在坦克底盘上,战时遇到障碍,靠本身动力和装置,迅速将桥梁架好。

架桥坦克服务“周到”,等到坦克通过桥后,架桥坦克可迅速将桥梁折叠起来,仍然背在底盘上,然后随部队前进。

架桥坦克架的桥,一般长20~30米,桥梁载重为30~60吨,它架好一座桥需要2~10分钟,收起桥来则要5~15分钟,真是收放自如。桥梁的架设和撤收,由乘员在车内操纵。英国的“奇伏坦”架桥坦克,全重53.85吨,桥长24.4米,3分钟就可把桥梁从背上卸下架设好。

抢救坦克

这种坦克也叫坦克抢救牵引工程车,是坦克家族中的“医生”。

在战场上,在行军途中,坦克中的众多成员总会出些毛病,或者受伤,这时候“医生”就会赶来进行“治疗”。抢救坦克上面装备有各种坦克器材、修理工具和抢救牵引设备。有的抢救坦克上还装有小机床、电焊机和起重机,成为一个野战小工厂。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如果坦克或其他装甲车辆陷入泥潭、壕沟或翻倒、损坏,抢救坦克能把它们抢救出来;如果坦克或其他战斗车辆受了“轻伤”,抢救坦克上的人们可以利用所带的工具、设备,就地进行快速抢修;如果坦克或其他装甲车辆受了“重伤”,抢救坦克可把它们送回“后方医院”进行“治疗”。抢救坦克有火力装备,如高射机枪等,这样就有了一定的自卫能力。

血脉相连的近亲族

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先进武器装备越来越齐全,除了空中飞机、地面大炮的配合外,为了能够适应坦克的高速进攻,伴随坦克作战的还有许多坦克的近亲,它们的长相和坦克差不多,例如各种自行火炮、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导弹发射车等。它们与坦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装甲输送车和步兵战车。步兵战车已经越来越像轻型坦克,并且已经取代轻型坦克,在战场上执行更多的任务。下面,我们主要向大家介绍装甲输送车和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

这是一种具有高度通行能力、用于执行输送任务的装甲车辆。主要用于往战场上输送摩托化步兵分队的人员和对其进行支援,用于代替原来的卡车。

在军队中装甲输送车的多少是衡量军队机械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装甲输送车的装甲比较薄,只能防轻机枪弹,50年代初的装甲输送车上,没有装武器,载员的舱内也无射击孔,在途中遇到敌人只能靠步兵下车用随身携带的武器进行自卫。不过,不论从防护性还是越野性上看,装甲输送车还是比卡车强多了。用装甲输送车运送兵员和物资装备,可以深入到战火纷飞的一线部队,卡车却没有这种本领。现代装甲输送车有的不仅装有机枪而且载员舱有许多射击孔,遇到小股敌人,不用下车就可解决战斗。有的装甲输送车还装有25毫米机关炮、防空导弹和反坦克火箭筒。这样,装甲输送车的自卫能力就强多了,它不但能同敌人的步兵作战,即使遇到敌人的坦克或武装直升机也不会束手就擒。

目前,世界各主要军事大国都装备有装甲输送车,其时速都在45千米以上,最大可达80千米;这些装甲输送车不但可以陆上行驶,而且大多数还可以在水中行进。在水中,它可以利用其履带拨水作用前进。你瞧,这些装甲输送车还真是不简单!

装甲输送车是坦克的亲密战友、它伴随着坦克冲锋陷阵,攻无不克。步兵战车

它是机械化步兵用于行进和战斗的装甲车辆。最早出现于60年代,是履带车辆,具有同坦克一样的机动性能,通常都是水陆两用,与装甲输送车相比,它有更强大的火力,装有机关炮和机枪,可以击毁敌人的轻型装甲车、低空飞机。有的步兵战车还装有更大口径的火炮和反坦克导弹,并能防核武器,在有利的时机乘车进行战斗,提高进攻速度。当步兵下车战斗时,还可利用其火力支援步兵进行战斗。在现代战斗中,由于步兵战车重量轻,行动灵活,夜战能力强,并可空运和伞降。所以步兵战车有取代轻型坦克的趋势。

目前,俄、美、德、法、日等国都在积极发展步兵战车,其中有俄罗斯的GMⅡ一3型步兵战车、美国的布雷德利骑兵战车、德国的“黄鼠狼”步兵战车、英国的“武士”步兵战车等。这些步兵战车性能可优越啦。装甲遥控加油车

战车隆隆,硝烟弥漫,坦克部队正在追歼逃敌。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突然,先头坦克停住了,原来经过激战后坦克油料已所剩无几,驾驶员不敢再开足马力追下去了。这时,只见装甲战车上的指挥员一边命令部队继续开进,一边迅速与后勤分队沟通联络。一会儿,就见几辆类似步兵战车的装甲车辆高速从后面跃进到坦克部队的先头,与坦克等速前进。只见从这几辆车的尾部伸出了几根能伸缩的带喇叭状嘴的钢管,这些喇叭嘴像长了眼睛似的,一下子就搭到了需要加油的坦克油箱的加油口上,大约10分钟左右就给一辆坦克重新加满了油。有的还同时伸出3根喇叭嘴给三辆坦克加油。没想到飞机空中加油的壮观景像在地面也出现了。这就是坦克的新伙伴——装甲遥控加油车。

坦克名字的由来

1916年9月15日凌晨,索姆河战场大雾迷漫,四野死一般寂静。突然间,从远处传来阵阵轰响声。渐渐地,响声越来越大,迷雾被撕破,堑壕在抖动,一个个黑乎乎的庞然大物从迷雾中钻了出来,它们的速度和人跑得一样快,过障碍、越堑壕如履平地。原本屯自己的堑壕体系非常自信的德军,面对突如其来的钢铁怪物,一个个目瞪口呆,毫无还手之力,结果只能是尸横遍野、全线崩溃。这种新出现的战场巨人是什么?就是坦克。那么,人们是如何想到发明这样一个钢铁怪物,并给它取了这样一个怪名字的?

原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出现了一种人们预想不到的景象:机枪火力点、堑壕和铁丝网组成了异常坚固的防御体系,那种敲着军鼓、排着横队,端着步枪勇敢地冲向敌阵的战法,只能带来惨重的伤亡。为了打破战场上的状态,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将火力、机动、防护结合到一起的新型进攻性武器,人们自然而然地首先想到了具有强大的火力、坚固的装甲和良好的机动能力的军舰。由此,不少人萌生了制造一种能够在陆地上纵横驰骋的“陆地战舰”的想法。

第一个着手设计这种“陆地战舰”的人,据说是俄国工程师B.门捷列夫。他于1911~1915年详细拟订了若干个“陆地战舰”的方案。其中竟有一种与现代坦克惊人的相似。此外,英国人D.莫尔(1912年)、奥地利人C.布尔施滕(1913年)等也相继提出了自已的方案,但是这些方案都没有成为现实。

从战争一开始就在法国前线担任英国远征军观察员兼联络官的恩斯特·斯温顿中校,由于真切地感到了这场大战的残酷,对此作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并于1914年10月,向大英帝国防务委员会郑重地提出了建造“陆地战舰”的建议。但是,当时的英国陆军大臣吉齐纳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东西即使能造出来,也是“敌人炮兵绝好的靶子”,斯温顿的建议不过是“戏言”罢了。

正当斯温顿的建议将被束之高阁之际,当时任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偶然见到了斯温顿的报告,如获至宝。丘吉尔亲往英国首相阿斯齐兹处慷慨陈词:“为打破战场上的胶着状态,必须研制一种周身包裹盔甲、不怕机枪射击、能突破野战阵地的新兵器!”

阿斯齐兹首相批准了这一报告,责成陆军具体实施。陆军于1915年2月中旬开始了以美国制造的拖拉机为基础的预备试验。由于陆军对这项计划缺乏信心,结果以失败而告终。就在这时,还是在丘吉尔的推动下,海军成立了“陆地战舰”委员会,开始了“陆地战舰”的研制。

由于“陆地战舰”委员会的成员都是海军专家,他们就依照军舰的模样,设计了轮式“陆地战舰”的最初蓝图。从设计图纸上看,这是一个长30米、宽24米、高达4层楼、装着3个直径达12米的大轮子,重量超过1200吨的大怪物。很显然,这个大怪物在陆地上根本无法生存,因而不得不中途下马。

正在这时,英国从美国引进了“布劳克”农用拖拉机,给研制工作带来了新的希望。人们在“布劳克”拖拉机的基础上,换装了福斯特·戴姆勒汽油发动机,车体四周安装了军舰上使用的钢板装甲,这样首辆样车就出世了,历史上称之为“林肯1号车”。

1915年9月,针对样车试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英国人又对车轮等部位进行了改进,终于在年底前完成了新的样车,命名为:小威廉,它是设计者威廉·特里顿的爱称。按中国通常意译的名称,叫做“小游民”,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辆坦克。由于它外型像个巨大的水柜,为了保密,英国人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tank(大水柜),汉音读作“坦克”。此后,这个古怪的名字便名扬天下,延续至今。

陆战之王这一显赫的地位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小试牛刀,原以为一定会受到军界乙致的青睐,可是战后,各国对坦克的作用却产生了很大的争议。一些欧洲军界资深的大佬们,对来自英国海军部的“大水柜”不屑一顾,认为它火力不强,只能杀伤暴露的士兵;装甲不厚,口径稍大一点的炮弹就可以把它打得人仰马翻;机动能力更差,比人跑步快不了多少不说,而且跑不了多远就没油了。因此,他们一口咬定坦克在下一场战争中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甚至比不上骑兵的骏马和军刀。正是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以至20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还出现了骑兵打坦克的“壮举”。但是,一些军中的有识之士,特别是一些少壮派,却透过这只“丑小鸭”,看到了它称王称霸的潜在气质。

坦克,就是在这样的一片争议声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各国对坦克的发展做了各种各样的探索,研制装备了多种类型的坦克。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坦克的样子千奇百怪,形态各异,有的用现在的标准来看简直就是“畸形”和“怪物”。轻型、超轻型坦克盛行一时,还出现了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胎——履带式坦克、水陆两用坦克和装有两个以上炮塔的多炮塔坦克。但是到了30年代末期,坦克的样子趋于了统一,逐渐接近了现代坦克的模样。

这一时期,各国坦克的发展,直接与他们对坦克作用的认识和作战理论相关。法国人拘泥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十分强调坦克对步兵的支援作用,因此就制造了一些速度低、防护较强的“步兵伴随坦克”,如雷诺FT-17坦克。这一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曾让法国人大吃苦头,法国行动缓慢的坦克,根本不是德国坦克的对手。英国作为坦克的发祥地,有军事理论家、军事史学家富勒等一大批鼓吹集中使用坦克的军官,尽管他们的理论没有被当局采纳,但他们的机械化战争思想却对坦克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使英国人比较看重坦克的机动性能。于是英国人按照陆军分为步兵和骑兵的传统观念,同时受到坦克出生于海军的影响,别出心裁地将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也称为骑兵坦克)。前者突出装甲防护,后者则突出机动性。德国人初期因不重视发展坦克,在一战战场上吃过大亏,又因为战后被禁止制造坦克,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反而更加重视发展坦克,对坦克的作用也认识得更加清楚。以德国装甲兵的创建者古德里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军官提出了将坦克集中编组使用,并与俯冲轰炸机相配合,实施深远突击的“闪击战”理论,被当局所采纳。因此在坦克的发展上,德国十分注重机动性同火力相结合,使他们的坦克性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古德里安后来还晋升德国陆军上将。德国30年代末期制造的A7V型坦克,就是当时坦克中的佼佼者。该坦克重20吨,火炮口径05毫米,时速达到了40千米/时。

这一时期,除了上述三个坦克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外,还有一些国家加人了研制“水柜”的行列。这中间以苏联发展最快。1921年8月31日,第一辆苏制坦克“争取自由的战士列宁同志”号进行了行驶试车,它的外形很像法国的“雷诺”坦克。可以明显也看出,早期苏制坦克的设计思想深受法国人影响。进入30年代,苏联有一个叫做图哈切夫斯基的元帅,提出了大纵深乍战理论,主张将坦克集中编组为坦克师、坦克军,在其他军、兵种的配合下,对敌人昀防御阵地进行连续、大纵深地突击。这一作战理论彻底改变了苏联的坦克设计思想,使苏制坦克变得十分重视火力、装甲防护和机动性三者的有机结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入侵前,苏联设计制造了多种型号的坦克,使它一下子成为坦克生产大国。到1939年,苏军已经拥有15000辆坦克。在苏联研制的众多坦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12月开始装备苏军的T-34坦克。这种坦克代表了当时坦克技术的最高水平,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居于十分显赫的地位,被公认为现代坦克的先驱。T-34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过多次改进,出尽了风头,打得德国人闻风丧胆。

这一时期的坦克,特别是凹世纪30年代后期的坦克,与早期的坦克相比,早已脱胎换骨,不可同日而语。从外观上看,坦克再不像蠢头蠢脑的“水柜”了——虽然它仍然叫“水柜”,而是有了比较看得过去的模样和非同一般的“本领”,首先是“块头”大了,最重的坦克已经超过50吨,最轻的也将近10吨;第二是“拳头”硬了,普遍装有37~47毫米口径的火炮,有的还安装了75或76毫米口径的短身管榴弹炮,发射的穿甲弹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钢甲,并出现了火炮高低稳定器;第三是“身体”壮了,装甲厚度达到25~90毫米,普通的步枪机枪很难穿透它,为了对抗反坦克炮。还设计布置了倾斜装甲,并按照各部位中弹的概率分配装甲厚度;第四是“眼睛”亮了,开始采用望远式和潜望式光学观察瞄准仪器;第五是“耳朵”长了,安装了坦克电台;第六是“腿脚”快了,最大速度达到20~43千米/小时,并普遍采用了平衡式悬挂装置。总之,坦克再也不是“丑小鸭”了,它的王者风范已经初露端倪。

古代的战车

提起坦克,人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它驰骋黄沙黑土的钢铁英姿,但是,人们或许并不知晓,早在4000年前,现代坦克的鼻祖就出现了。

现代坦克的鼻祖是古战车。据史料记载,我们华夏的始祖黄帝最先使用了车。到了夏代,一个名叫奚仲的车辆管理官(当时叫“车正”)对原始车辆进行了改造,使车的行驶性能大为改进,所以,民间将他奉为“车神”,认为他是车的发明人。

大家都知道,早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争夺食物和领地,就相互进行攻击。最初使用的武器是天然的石块和树棍。后来,人们发现火,并能用石头“造”火,于是出现了青铜器,进而出现了刀、矛和弓箭。

刀、矛和弓箭都是进攻性的武器,可是人们发现,在战场上不光要巧妙进攻,更要灵敏防守,于是出现了盾。盾是一种防御性武器,那时的参战将士都是一手拿刀、一手拿盾牌,用刀去进攻敌人,用盾防卫敌人的进攻。然而,人们发现这种“一手拿刀、一手拿盾”的战法很不方便,迫切希望发明一种既能向敌人发起进攻,又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武器。

这种武器在夏朝诞生了,人们将狩猎用的田车改成了马拉战车,并很快成为主要武器。据资料记载,夏朝的第二代君主夏启讨伐有扈氏的战斗就是战车之间的战斗。战前,夏启向待命而发的将士发出庄严的战斗誓言,誓言中规定了每辆车上的车左、车右和御者的职责。在商汤灭夏的战斗中,商王成汤率战车70辆和敢死士6000人参加剿杀,大败夏桀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

商代战车已经比较先进,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在河南安阳就曾发掘出一处商代车马坑,战马的遗骨和战车的轮廓清晰可见。这种战车是木质结构,只在重要部位装有青铜件,车厢为方形,独辕,两个车轮,车轮的直径较大,每车有“车左”、“车右”、“御者”三人,“车左”是一车的首领,手拿弓箭;主管射击;“车右”手拿长矛,主管击刺,并有为车辆排除障碍的任务;“御者”主要负责驾驶车辆,只配供自卫用的随身短兵器。

公元前1066年,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打响了。当时正值商朝末年,商纣王暴行劣政,杀害老臣比干,宠爱妃子妲已,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周武王在姜子牙的帮助下,亲自率领300辆战车和3000名武士、45000名甲士进攻商朝的首都,两方军队在牧野发生了激战,周武王借助战车的威力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在周朝,几乎所有的作战均使用战车,战车成为当时军队的主要突击力量。部分历史学家甚至将夏、商、西周直至春秋绵延达千年之久的时间称为战车时代,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从祖先创造的象形字“军”、“阵”等字中均能找到“车”的痕迹。《说文·车部》对“军”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军,兵车也。”《玉篇》和《广韵》又将“阵”解释为:“阵,旅也”,“阵,列也”。把战车按一定作战意图排列起来,叫做军阵。由此更可看出战车在军队中的地位。

春秋时期,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诸侯间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战车的发展达到鼎盛。“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万乘之君”(拥有一万辆战车的国君)等都是表示了这些国家的国势强大。春秋末期的晋和楚;拥有战车的数量已达4000辆以上。公元前505年的柏举战斗中,秦、楚军与吴军交战双方出动的战车约2000辆以上,可见当时车战规模之大!春秋末期的著名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就曾多次提到战车及其车战。例如,在《作战篇》中,孙武就曾这样写道:“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在这里,孙武为我们描绘了一场无比壮阔的古代车战,你看,“驰车千驷”中的驷指的是四马战车;“革车千乘”的革车指的是用于后勤保障的车辆;“带甲十万”指的是兵卒十万。

然而,当时的战车太庞大、太笨重,——辆战车宽约3米,架上4匹马后,全长超过3米,这样,一辆战车占地面积就达9平方米,因而,必须在广阔平坦的地面上才能进行车战。

战国时期,弓箭的射程日渐增大,机动作战能力日益提高,目标高大的古代战车门渐失去优势。当然,战车退出战争舞台的过程是相当漫长和持久的,到战国时期,仍不时发生大规模的车战,如《史记·张仪列传》中就曾记载秦军“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当然,这时战车的主要地位已开始让位,尽管如此,一直到秦汉时期,战车在战争中仍发挥一定作用。

到汉代,汉王朝为了与匈奴军队作战,大量发展了骑兵。敏捷、机动的骑兵很快就崭露头角,日渐取代了战车的主导地位。昔日驰骋疆场、如排山倒海之势的凛凛战车终于被各种地形上均能机动作战的步兵和骑兵所取代。

中国人最早发明了车,但不是战车的最先使用者。约在公元前26世纪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最先使用了战车。苏美尔人的战车为木质,4辆,由2头驴牵引,车轮是很重的实心小轮,行驶速度很慢。

公元前2000年前后,辐条式车轮和马拉战车出现了,战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辐条式车较轻便,马又比驴要敏捷得多,故战车的机动性大增。公元前1674年,希克索人运用机动的战车和投枪、弓箭入侵埃及,以至于埃及人自认为“未经战争”就被希克索人征服了;之后,希克索人统治埃及长达一个世纪;最后,埃及人仿效希克索人,秘密制造出自己的战车,终于把侵略者赶出了国土,并称雄于中东之区。

古埃及的马拉战车有2或4个车轮,由1匹~3匹马牵引,车上有2名士兵,其中,一名是驭手,一名是兵器手。兵器手的主要武器是弓箭或投枪,士兵身着铠甲,作战时,车马飞奔,直向敌阵冲杀。

埃及战车使古埃及国威、军威大振。公元前14世纪末,埃及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调集20000余人,战车2000辆,为争夺叙利亚地区的统治权与小亚细亚的赫梯国王在卡迭石地区展开了会战,赫梯人也调集了20000余人,战车2500辆。起初,拉美西斯二世中计进入赫梯人的埋伏圈,险些全军覆没。后来,埃及的援军以严整的队形三线配置(一线为战车并有轻骑兵掩护,二线为步兵,三线步兵和战车各半),每25辆战车编成一个中队,猛攻对方侧翼。由于赫梯人的战车也较为先进,双方征战多日未分胜负,在之后的16年中,双方不断征战,但都未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由此足以可见赫梯战车的性能也极其优良。赫梯战车比埃及战车稍重一些,每辆战车上有3名乘员,第3名乘员是盾牌手。

公元前10世纪后,亚述帝国取代了赫梯人的地位,成为西南亚的霸主。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末,亚述帝国对外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并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亚述帝国之所以胜利是由于其军队兵种较为齐全,包括有轻装步兵、重装步兵、骑兵、战车兵、工兵等,其中,战车兵配备的重型撞城车是攻坚破城的有效武器。撞城车的车头有巨大的金属撞角,车体外有金属或棉被保护层,顶部很像现代的坦克,里面的弓箭手可以向敌人射箭。亚述战车较重,由牛牵引,有1名驭手,1名~2名弓箭手\两名盾牌手。在100多年的征战中,亚述战车与骑兵、步兵配合,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取代了亚述人,成了横行西南亚的霸主,波斯人进一步加强了骑兵的力量,使战车兵开始退出战场,尽管马拉战车开始在波斯销声匿迹,然而,波斯攻城车却独具特色。后面的章节,我们将专门介绍几种独具特色的攻城车。

到公元前3世纪,战车已被骑兵和步兵取代,然而,各大会战(如公元前333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与波斯王大流世三世的伊苏斯会战)仍投入了相当数量的战车。

到公元前1世纪,尽管在欧洲还有少数国家使用战车,然而,从总体上讲,骑兵已成为当时战场的主宰。

将车辆用于战争,是战争的一大进步,战车从战场上消失,也是战争的进步,经过数千年历史长河之后,坦克这一类似战车的热兵器出现,更是战争的进步,这就是军事辩证法。

坦克的排名

“陆战之王”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家族成员虽然有着大体一致的外貌,却各有不同酌本领。王室,的兄弟们大体可以分为两支,一支是嫡传的亲兄弟,他们主要是直接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另一支是旁系的表兄弟,他们主要提供战斗支援和进行战斗保障。“亲兄弟”们被称为战斗坦克,这些“表兄弟”们则被称为支援保障坦克或特种坦克。

这里我们主要看一看王室亲兄弟战斗坦克。50年代以前,这些王室兄弟是按战斗全重来排定座次的,分为了轻、中、重型坦克三兄弟乙所谓战斗全重,就是指每位兄弟全身披挂整齐,加足了油料、冷却液、弹药,随车用的工具、附件、备用件,再加上全部乘员后的总的体量。轻型坦克重为10~20吨,中型坦克重20~40吨,重型坦克重40~60吨。中国古代军事上有句老话,叫“战场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战场上,这3种坦克真像3个亲兄弟一样,各尽所能,互相支援,配合作战。“老三”——轻型坦克火炮的口径一般不超过85毫米,装甲防护较弱,但机动性最强,主要用于侦察、警戒,也可用于特定条件下作战。“老二”——中型坦克火炮口径最大为105毫米,有较强的装甲防护,机动性也很强,担负主要的作战任务。“老大”一重型坦克具有强大的火力,火炮口径最大为122毫米,装甲防护也最强,但机动性稍差,主要用于支援小型坦克战斗。60年代以后,情况有了很大变化,由于中型坦克发展很快,“老二”开始在众兄弟中不断“长大”,在火力和装甲防护方面,以及在体重上都完全可以取代重型坦克,因此,众兄弟只好重新排定座次,重型坦克和中型坦克合二为一,出现了主战坦克,“王室三兄弟”变成了“王室两兄弟”。

新的“大哥”主战坦克后面还要详尽的介绍,这里对一直甘心作“小弟弟”的轻型坦克专门作一个描述。

轻型坦克虽然按体重在“兄弟”们中排行最后,但它的?军龄“并不短。按照俄国人的说法,世界上第一辆坦克是他们研制的,名字叫做”越野车“。1915年2月1日,”越野车“按照俄国发明家A.A.波罗霍夫希科夫的设计,在西北方面军所属的修造厂中开始制造,当年5月份即正式试车。”越野车“的个头很小,战斗全重约3.5~4吨、长3.6米、宽2米、高(不带炮塔)1.5米。装有防枪弹装甲和机枪,是典型的轻型坦克。按照这一说法,排行”老么“的轻型坦克应该是坦克家族中的”头生子“。可惜,对于俄国人的说法,法国根本不承认,因为”越野车“始终只停留在试验样车阶段,而第一种轻型坦克应该算是出现于1917年的法国”雷诺“坦克。”雷诺“坦克采用旋转炮塔和弹性悬挂装置,具有现代坦克的雏形,对坦克以后的发展影响最大。从这一意义上说,轻型坦克还是其他”兄弟的榜样呢。

轻型坦克在20~30年代曾经盛行一时。因为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坦克主要用于突破由堑壕、铁丝网和机枪火力构成的防御阵地,支援步兵作战,对坦克的火力和装甲防护要求都不高。这一时期,轻型坦克的主要型号有:英国的“维克斯”Ⅳ型,法国的“雷诺”R-33和R-35,苏联的T-26和NC,日本的95式等。30年代后期,由于反坦克武器迅速发展,特别是“老二”中型坦克本领越来越高强,“老三”轻型坦克已经无法与“老二”对抗,因此,战场上的“主角”逐渐被“老二”中型坦克所占据,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轻型坦克只能退居“二线”,作为侦察、袭扰之用。战后,轻型坦克技术随着整个坦克技术的提高,也有较大的发展。50~70年代,轻型坦克开始采用铝合金装甲、间隙装甲或屏蔽装甲,安装了76~90毫米的火炮,有的还装有反坦克导弹和三防装置,火力和防护性能有较大的提高。机动性本来就是轻型坦克的优点,在这一时期发展得更快,已达到60~70千米川、时,而且有的已能空运、空投,有的还可以水陆两用。似乎“老三”轻型坦克命中注定要为整个坦克家族的发展闯出新路,这一时期有两项极具创新意义的技术首先在轻型坦克上采用,一个是美国M551轻型坦克上采用的炮射导弹技术,一个是法国AMX-13轻型坦克上采用的火炮自动装填机技术,前者大幅度地提高了坦克的杀伤威力,后者使坦克成员减至3人。这两项技术后来又被它的“大哥”夺走了,对主战坦克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意义。“老三”——轻型坦克就注定居于次要地位吗?80年代以来,局部战争成为主要的战争形态。局部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爆发突然,持续时间较短。因此,快速部署成为装甲部队行动的重要要求。同时,随着特种作战的地位不断提高,轻型坦克的发展又有了新的转折,轻型坦克的设计思想也脱离了主要执行侦察任务的传统观念,而着眼于在水网、丛林等特殊地域担负近战突击任务;或是作为轻型机动战斗车辆,快速部署到作战地域;或是深入敌后,执行特殊任务。轻型坦克的火炮口径普遍增大到105毫米,配有简易火控系统,火力性能已达到早期主战坦克的水平,在不增加重量的前提下,普遍采用新型材料,挂装附加装甲,改善外形,以增加防护性能。对于这种新概念的轻型坦克,有人称之为轻量级的主战坦克,它大有反超“老大”主战坦克之势。

坦克的发展历程

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出色表现,奠定了其帝王的基业。因此,战争结束后,坦克的发展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各国的陆军不约而同地走上了装甲机械化的道路。时至今日,坦克“王朝”的江山仍然稳固,已经传了三代:50年代是陆战之王一世统治时期,60~70年代由陆战之王二世统治,80年代以后就是陆战之王三世的天下了。

二战后直到50年代未,各国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设计生产了新一代的坦克,这些坦克与它初登“王位”时相比,显得更为成熟,首先是火力有了很大的增强,中型坦克火炮的口径达到90~105毫米,重型坦克则达到120~122毫米,能够发射各种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并开始采用火炮双向稳定器、红外夜视仪、光学侧距仪、机械模拟弹道计算机,大大提高了射击精度。其次是防护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装甲更厚,车体前部装甲厚76~127毫米,炮塔前部装甲厚110~200毫米,有的达到220毫米,并且更加重视形体防护,也就是把坦克的外形设计得不易被击穿,比如,把炮塔设计成半球形,车体前装甲设计成呈55~°60°的倾斜角,当炮弹不是垂直的命中坦克时,只能在装甲板上滑一道伤痕,而不会击穿。有的坦克装了三防装置。自动灭火装置也开始采用。防护能力提高了,坦克的重量也有所增加,中型坦克达到36~47吨,重型坦克达到50~60吨。另外,坦克的机动性能有了很大的发展,普遍采用坦克高速柴油机,发动机功率达到382~596千瓦,坦克最大速度达到50千米/小时以上,最大行程达到500千米。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坦克有:苏联的T-54、T-55中型坦克;美国的M48中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和M41轻型坦克;英国的“百人队长”中型坦克,“征服者”重型坦克;法国的AMX-13轻型坦克。进入60年代以后,“陆战之王”开始受到反坦克武器的挑战,其中有两次最为严重,大有逼其“退位”之势,最终导致了改朝换代。

第一次挑战是反坦克导弹诞生,它导致了“陆战之王”二世的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1944年,德国法西斯为了对付苏联的坦克,由其陆军武器局制定了代号为“X-7”的反坦克导弹。但它的诞生确实绐刚刚戴上“王冠”的坦克带来了不祥之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反坦克导弹得到迅速成长,终于在1974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给了坦克一次狠狠的打击。“陆战之王”一世的宝座受到严重的震撼。于是“陆战之王”二世勇敢地迎接了这次挑战,促使它的本事不断增长,并用新的技术和招数来武装自己,这就是60年代出现的战后第二代坦克,也就是第一代主战坦克,它的火力和综合防护力达到或超过以往的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时还具备中型坦克机动性强的优点,在作战中可以同时发挥两种坦克的作用。这样一来,发展传统意义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就失去了价值。于是在坦克的家族中,不再有中型和重型之分,出现了坦克兄弟的“新老大”——主战坦克,从此,坦克步入了“现代社会”。主战坦克具有和重型坦克差不多的体重,达到36~57吨,有的甚至达到60吨,但并不像重型坦克那样笨重,这是因为它的装甲虽厚,但却机动灵活,而且外加了许多其他的防护设施。而且,主战坦克的火力变得更为强大,普遍采用105至120毫米的线膛炮。除了火力的强大之外,更重要的是射击的精度更高了,因为,主战坦克普遍采用了现代化的火力控制系统。这种火控系统以火控计算机为中心,由火炮双向稳定器、各种传感器,测距仪、观瞄仪等组成。主战坦克虽然重,却很灵活、敏捷,最大时速已达50千米/小时,从静止起步加速到每小时32千米的速度只需12~16秒,这表明现代坦克不仅跑得快,而且爆发力好,能够急起急停,这样可以使坦克做出各种复杂的动作,摆脱反坦克导弹的追踪,减少被击中的机会。这一代主战坦克代表有:苏联的T-62、美国的M60系列、德国的“豹”1系列、英国的“奇伏坦”、法国的AMX-30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反坦克武装直升机的崛起,又对坦克构成了新的更大的威胁。特别是80年代以后,反坦克导弹的新产品——自动制导式导弹装上了武装直升机,使武装直升机对地面装甲目标的攻击能力大大提高,而且还出现了专用的反坦克直升机。反坦克直升机在火力、射程、精度、视野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地面坦克。于是,又有人对坦克的“王权”提出质疑,预言“坦克作为陆战主要兵器的地位将会让位给直升机”。这时,“陆战之之王”二世只好让位于“陆战之王”三世,也就是第二代主战坦克。它的总体性能有了显著提高,大多采用120毫米或125毫米的高压滑膛炮。有的坦克炮有自动装弹机,发射弹种较多,甚至可以发射反坦克导弹。一般都可击穿500多毫米厚的优质钢装甲。直射战距离1800~2200米。作为最先进的主战坦克,它们普遍装备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火控系统。同时,防护力大大提高,除尽量改善防弹外形,降低车高和加大前装甲倾角外,几乎都采用金属与非金属复合装甲。机动性能与上一代也不可同日而语。代表型号有:苏联的T-64、T-72、T-80系列、“黑鹰”,美国的M1A1、M1A2,德国的“豹”2系列,英国的“挑战者”系列,法国的“勒克莱尔”系列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