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5 11:14:08

点击下载

作者:张大春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见字如来

见字如来试读:

序 见字如见故人来

在讲唱文学的开头,有一段用以引起下文主题的文字或故事,在唐变文叫“押座文”(让在场座客专注而安静下来的一段文本),宋代以后的话本有一个特别的形式,从唐代讲唱文学的押座文形式承袭演变而来,意思就是说:讲唱者在引出正文或主题之前,先另说一段意义或情境相关的小故事,这种故事一方面能针对稍晚要说的故事、要发的议论做一些铺排,另一方面,也有安定书场秩序的作用,这种段落,一般称之为“得胜头回”,也写作“德胜头回”。

是不是在书场之中运用了祝福军队作战胜利所演奏的凯歌旋律?有人这么推测。不过,更可能是在庶民语词里,借用了“得胜”一词,所表达的却是对人发财、得利、成功……的祝福。这是一个口彩,让观众一听到就开心——尽管也许是个令人悲伤的故事。《见字如来》收录的四十六篇说文解字的文章里,每一篇都有一段“得胜头回”,说的是我生活中的一些小风景、小际遇。这些风景和际遇多少和后文之中所牵涉的字符构造、用字意义、语词引申等等方面有关。一部分的故事甚至与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有密切的联系。

更具体地说:对我而言,有许多字不只是具备表意、叙事、抒情、言志的工具。在探讨或玩味这些字(以及它们所建构出来的词组)之时,我往往会回到最初学习或运用这些字、词的情境之中,那些在生命中有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的光阴,那些被现实割据成散碎片段的记忆,那些明明不足以沉淀在回忆底部的飘忽念头,那些看似对人生之宏大面向了无影响的尘粉经验,也像是重新经历了一回。

这样的经验无时无之。最奇特的一次是在机场休息室的公共厕所里,正在面壁之际,忽然之间相邻便斗的使用者大大方方跟我说起话来:“张先生!对不起、打搅啊!我知道你懂很多字啊,那我就有一件事不明白,要跟你请教了——我记得我小时候学的厕所都叫‘茅司’,现在都没有这样念的了,是吧?这是怎么回事?一个字,过个几十年,就不一样了吗?你说奇怪不奇怪啊?”“茅司坑?”从反射神经冒出来的答复,我记得这个词汇。“对对对,茅司坑。茅司嘛,就是茅司嘛!”那人抖了一抖,接着说,“没错罢?我记得没错的。茅司。现在跟谁说茅司,人都不信!奇怪了。这一下好,你说有就有,以后我就跟人说,我问过你了。”说完,也没有要我继续解释下去的意思,他就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面对着瓷砖和便斗,我忽然想起一九八〇年夏天,召开一个会议,许多留外学人应邀返回台北住在当时名为“三普”的大饭店,我代表报社副刊去接待几位学人,其中一位是历史学者余英时。我们在“三普”楼下大厅会面,寒暄了一阵,准备进入采访阶段,余先生忽然招手叫服务生过来,问道:“请问,你们的茅房在哪里?”那服务生一脸茫然的表情,直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

字与词,在时间的淬炼之下,时刻分秒、岁月春秋地陶冶过去,已经不只是经史子集里的文本元素,更结构成鲜活的生命经验。当一代人说起一代人自己熟悉的语言,上一代人的寂寥与茫昧便真个是滋味、也不是滋味了。我始终没有忘记余英时先生说“茅房”二字的时候,顺口而出,无比自然;显然年轻人听来一时不能入耳,恐怕也无从想象:茅房就是“W.C.”,更无从明白茅茨、茅厕之窳陋建筑究竟如何设计使用。不过,我猜想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位“三普”大堂的服务生应该也不会狐疑太久,甚至,她当下就忘记听见了什么外国语。

然而我记得,记得之后还会形成一种蠢蠢欲动的推力,让我想要把那些和生活事实镕铸成一体、却又可能随风而逝的字词一一揭露、一一钻探、一一铭记。

于是,这些我姑且称之为“得胜头回”的段落之后,便是关于字的形、音、义与词组的说解、甚至延伸变化。这一部分的内容原本来自我多年以来为《读者文摘》杂志所写的一个专栏,专栏名称“字词辨正”。

不过,早在数十年前,还是林太乙女士主持《读者文摘》编务的时代,便已经邀请散文家、也是翻译家梁实秋先生开创了这个专栏,每一两个月,就会刊出一次,当时我还在初中就学,每一次拿到当期杂志,总会先读这份“考卷”——十道四选一的选择题,考验读者对常用字辞文义的了解程度,记忆中,每十题答对两题以下是“差”,答对三到五题是“可”,六到七题是“良”,八到十题是“优”。我的程度从来没有超越过“可”;可是我对于这个专栏的兴味则远超过“开怀篇”,而且在记忆中,我还常因为自己的答案错得离谱而乐得哈哈大笑——其开怀之效果不亚于读笑话。

梁先生晚年不多写作,专栏易手,一度由电视台《每日一字》《每日一词》节目的撰稿人、也是作家林藜(本名黎泽霖)操刀,持续了不多久,又中断了。林藜先生于二〇〇一年过世,而这个曾经复活过的专栏,于我而言已经收纳在典型的二十世纪风华档案之中,它若是在本世纪还能出现,应该是天大的意外。

然而生命中总还是会发生些意外的。

二〇一一年,《读者文摘》国际中文版的编辑张青和陈俊斌向我约专栏稿,我觉得自己没有以散文行世的资历,岂能擅开专栏?不过,如果能承接梁、林二位前辈所曾从事的工作,倒是可以为文字辨识教育略尽绵薄之力。较之于两位前贤,我是幸运得多了,我的总编辑多给了两页空间;如此一来,就有充分的篇幅让读者在猜谜之余还能够获得解谜的乐趣。十个考题的对错分明,乃是知其然;多了两页说解,便还能够从文章里识其答对答错之所以然。

如果你要问我:书名为什么要叫见字如来?这本书跟如来佛有什么关系吗?的确,“如来”(梵语Tathāgata)二字脱不开它在佛教或佛学里的诠释。不过,我的学问没有那么大,顶多只能就这两个字最浮泛的意义来说:“如”,好像;“来”,来了、接近自我了。如来,就好像来了一样。什么来了?就说是每一个字背后所启迪的生命记忆来了罢。对任何人来说,生命只走过一回;但是字却将之带回来无数次——只要你愿意读。别害怕!每个字都是文言文——怕,是一种深刻而变化多端的情感,早在字中一一展现。

百多年的近世以来,每到有人想起文化或教养这一类问题要紧的时候,就有打倒旧学或缩减古典的议论;或以为只有让假设为多数的年轻学子学得更轻松、更惬意、更愉悦、更家常,则他们对于文化教养的排斥心就越低,文化教养的传承就有救了。

我的看法不大一样。我总是拿认字的流程来想象文化教养的浸润历程。当有人认为文言文在教材的比例上应该降低,以免“孩子们”尽学些他们不懂而又迂腐、保守的文本和观念,我只有一句话可以反驳:当真正的学习展开的时候,每一个单独的字,都是文言文。这,得从头说起——

刚开始上文字学课的时候,有一种极大的恐慌,直以为汉字以千万计,莫说学得完,即使想要撮其要旨、窥其数斑,怕也不是三年五载可以有什么进境的事。这个念头一动,在许慎和段玉裁面前,就显得特别萎靡。

教授文字学的王初庆老师又特别重视考征引据,但凡某字某文有异说,就要满黑板抄录,不只是作古几个世纪的前贤,还有近现代甚至当代的学者:金祥恒怎么说、弓英德怎么说、唐兰怎么说、龙宇纯怎么说……那些个说法,多少涉及了由一些个别之字所显示的构字原理,到普遍的造字法则,也就因之而提示学生:在解剖一个字的诸般元素之际,我们不只要发挥和造字者类似的想象力,将字符合所要表述的对象、意义甚至思维和情感都还原一遍,而且尽可能找到有规律的性质。

对于我这个从来就是不耐操心的门外汉而言,就呼应了先前所说的:每一个单独的字,都是浓缩了不知道多少倍的“文言”。

比方说,我的两个孩子刚刚在隔壁房间打闹,一个说:“你不要害我啦!”另一个说:“你才不要害我!”两个人说话的时候都间杂着笑意和笑声,这使我能够继续放心地写下去,因为他们所使用的这个“害”字,并没有常用意义上(如陷害、残害、毒害、杀害)那样令人害怕。

我们懂得这个“害”字吗?根据当年王初庆老师随手抄录引用的那些文字学家的看法,表现在口语中如此简单、平易的一个字,却有着三言两语解释不清的“义法”——也就是这个字之所以能够创造出来的背景思维。“害”字的顶上是个“宀”(读若“棉”),意思是屋宇、房舍;更多的时候,所表述者,家也。在这个家里,形成祸害之事,泰半起于口舌纠纷,所以字的下方有一个口,象征着吵架、争执。在屋顶和口角之间,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字形——丯(读若“介”),表现出丛草散乱之形。这可以解释成家人一面口角、一面扭打或破坏家具的情状。试问:单单这么一个“害”字,究竟是多少生活里的经验所累积、而又不能不透过明朗可解的字符拼合组建起来的呢?把这一个字的来历说清楚之后,回头再看看这孤零零的一个字,它又是多么凝练的一个符号呢?

然而,“害”,还不只是一个字而已。

汉语一字单音,同音字很多,本来一个字就能表义,可是为了不与同音字混淆,常常加一个字成为语词,以便区别。比方说:国要说成国家,民要说成人民,军要说成军队……不胜枚举。怕,也不例外——我们也常说成“害怕”。

害怕,人情之常,可是害这个字是怎么放在怕字之上的呢?害,原本不就是灾祸、妨碍、使受损伤吗?不,害也有怕的意思。害怕,居然是同义复词。近世语中的“害羞”“害臊”本来就是指怕羞、怕臊;而用害字表达怕义的渊源却更早。《史记·魏世家》里有这么一幕:楚国的宰相昭鱼请谋士苏代出主意,要让魏国的太子继新死的田需之后,当上宰相,昭鱼才放心。从楚国的立场来说,若非魏太子,而是秦国的张仪、韩国的犀首或齐国的薛公入魏为相,对楚国是大大不利的。司马迁如此写道:“魏相田需死,楚害张仪、犀首、薛公。”这里的害,就是忌惮和害怕了。接下来为了在用字上调节变化,一连两处重复以昭鱼的观点叙述此事,司马迁是这样写的:“田需死,吾恐张仪、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可见“害”,就是“恐”,也就是“怕”。“恐”字的来历相当具象。早在(可能还早于甲骨文的)陶文之中即有()。底下的心表示情绪,上面一个又像ㄞ(编者注:台湾拼音符号,读āi)、又像五的字符,就是“拱”(抱)之形,人害怕了,蜷缩似拥抱,好像也很合理。

心字部表达害怕的字还真不少,这一类的形声字音符大多具备实际的意思。

怯,一看音符是个去字,就知道那是因惧怕而要逃避。怖字的音符(布)是祀神所献贵重之物,而深恐其污损不洁;布当然十分贵重——它还是货币呢。

怵,读若“黜”,这是因为作为音符的术是一种野生的苦草,可以入药;人不是怕吃苦吗?怵,便也表述了惧怕。

悚,是个简化字,原本写作“愯”。而这个愯字右半边的声符不是“只(隻)”,却又是一个简化了的“双(雙)”字。双,又与害怕有什么关系呢?两个极端相似之人忽然相对,也许还真会令人错愕罢?

惶,也是常常用来表达恐惧的字。皇,盛大貌;那么,惶字所呈现的恐惧就有了敬畏的意涵。

还有,惴;除了惧,还有忧义,也就是担心害怕。这种怕,不是基于突发的情况,多带着一份惶恐。那是由于“耑”为草木初生的幼苗又若难耐风雨寒暑,用意层次就复杂多了。

还有惮,也有惧义。这一点很好解释。你怕孤单吗?不要逞强,你怕的。

比起“惧”来,“怕”这个字虽然易写又常用,却难以意会得多。惧(懼)字的音符是瞿,上边一双瞪大的眼睛,底下则是鸟身,活脱脱“鹰隼之视”;被一只猛禽怒目而视,岂不害怕?

倒是这个“怕”,甲骨文、金文皆不见,据文字学家判断,此字原来不念“帕”音,而是“泊”,表内心恬静,了无激动之义。白,是日出之前所显现的微光,有一种单纯、高洁的气度。《老子·二十章》说了:“我独怕(读若“迫”)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只有我独立而无所作为,没有外在的形迹征候可见,就像婴儿还不会笑一样。)

虽然怕字原本不怕,可是后来为什么怕了呢?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谜。我们大约也只能在杜甫的诗句“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和元稹的诗句“侠客不怕死,怕在事不成”中推测:那是中古以后书面文字追随方言俗语而导致的变化。毕竟,我们有时候还真说不上来为什么我们会怕!字词辨正有什么好怕的?

一、下列哪一个词中的“害”字与他者不同?

①害酒②害病③害臊④害渴

二、下列哪一个“怕”字表达的是猜测之义?

①孔子删定三百,怕不曾删得如此多②脚下震震摇动,吓得魂不附体,怕是山倒下来③自心思忖,怕咱做夫妻后不好④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三、从文字构造上看,“怯”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

①谨慎②恐慌③逃避④畏缩

四、“怖”字的本义与下列何者有关?

①巨大之物②贵重之物③罕见之物④丑怪之物

五、良药苦口,可是人却怕吃苦药,这形成了哪一个表述惧怕的字?

①怵②怕③悚④悸

六、哪一个跟害怕有关的字含藏着忧虑呢?

①惧②惴③惶④怯

七、害怕的时候,紧紧蜷曲身体,拥抱双臂,与下列哪个字有关?

①怵②怯③惧④恐

八、“怕”的本义是:

①脸色苍白,不能自持②情绪起伏,作息难安③疑神疑鬼,动辄惊栗④内心恬静,了无激动

九、下列哪一个字所表现的畏惧之中含有敬意?

①悚②恐③惧④惶

十、出个题外题:“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的“孩”是什么意思?

①童真②恐惧③哺乳④嘻笑答案:③、①、③、②、①、②、④、④、④、④礼是礼、貌是貌,因貌而知礼——外表不像样,就没有本质;这是中国人讲礼的精神。

各人以本分相待,这在我的原生家庭三人组合里,就是关于礼貌的简单注脚。是以我年幼时关于“礼貌”这件事的认知,几乎就是“本分”二字。正由于家中人口简单,上一代七兄弟、二姊妹,一堂数十口成员的光景倏忽零丁,父亲内心是相当焦虑的,总会对我说:“打小没有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的,你很难学做人。”

这话,我是在长大之后许多年、自己都成了家、开始养儿育女之后,才逐渐体会到的。其中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就是:我的孩子没有叔、伯、姑姑,无论我如何解释:山东祖家那边有多少多少亲戚,他们的反应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看在我的眼里,直觉自己没有尽到什么该尽的本分,换言之:没有礼貌的是我。

父亲当年关于礼貌的教训自有章法脉络。他总会在最欢乐的场合,注意我是否忘形失态,随即耳提面命。所以,我受训斥的记忆常与愉悦厮闹经验的记忆绑在一起。比方说:入学之前我在家里没有玩伴,一旦有客人来访——特别是访客还带着与我差不多同龄的孩子,通常我都会格外撒泼淘气,大人每每呼为“人来疯”的一种毛病。

每当访客离去,父亲就会抬手扶一扶眼镜框,那就表示他要认真骂人了。开场白一向是:“常言道:‘人前训子,人后训妻。’这是要面子的人干的事;我呢,总想着替你留点面子,所以呢,还是等人走了才说这些。刚才……”刚才如何呢?还不就是我闹“人来疯”、说了哪些不该说的话、玩了哪些不该玩的把戏;总之也就是失了分寸、没了礼貌。

有些时候,就算不闹“人来疯”,这种教训也如影随形。那一年,我已经大学毕业,进入研究所攻读,无论从年纪、经历种种方面来说,都是个大人了,居然还在应对进退上给“人后训子”了一番。大年初一大清早,住在同栋三楼的汪伯伯叩门拜年,我开门迎客,拱手为礼,还道了几声恭喜。

不过就是这么几秒钟的交接,待汪伯伯离去之后,我关门转身,看见父亲又是一扶眼镜框,叹了一口气,道:“多大的人了,你连个年都不会好好拜吗?怪我没教好罢!”原来父亲在意的是我那开门一拱手。在老人家看来,拱手相贺,是同辈人之间相施之礼;晚辈见长辈,是不能拱拱手就算数的。要拜年贺节,就得深深一鞠躬。他这几句话一吩咐,我的眼泪都掉下来了。一方面觉得自己没出息,一方面也懊恼父亲不留情面。这,不是大过年的吗?开春头一天,就给我来这套干吗呢?

日后逢年过节,无论是在自家之中、抑或是在江湖之上,但凡与长辈贺节,我都谨守鞠躬之礼,有人受了这一礼,表情并不自然,似乎还觉得我礼过其分,可是我也安之若素,有一种一意孤行的快意。

礼是什么?礼,不外就是各尽本分,安则为之。

礼(禮)的左侧偏旁是一个“示”,代表神祇。右上方ㄩ形的容器里放着一个“珏(玨)”,这是用以敬神、祭神的贡献之物。虽然“珏”是一个完整的字,指一对成双的玉器,不过,在此处似乎也不必拘泥,就算献祭的玉器多过一双或者少于两个,也无碍于礼的进行——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之所以用“珏”(对玉),可能只是为了表示祭物丰富而又能展现字形平衡罢了。

至于“礼”字右下方的“豆”,原本为盛肉之具,也是标准的礼器,径一尺、容积四升,后来成为黄豆、绿豆之类名,是由于同音假借的缘故。从字形的各个组成部分来比合推断,礼,就是敬神的仪式了。也由于敬神之虔诚肃穆,是一种文明的锻炼,以及行事的规范,于是,“礼”甚至还具备了道德上的含意。

在中国文字里,会意字的出现是一个奇特的现象。许慎《说文》序中解释会意字所用的文词是:“比类合谊,以见指撝。”这里的“谊”,不是情谊、友谊,而是指意义。

一个字,必须先拆分成各个字符,从而再想象出各字符整合起来的意义。许慎在“会意”这一造字概念之下所举的字例是“武”和“信”两个字——乃有所谓“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也就是说:各部分独立的字符要连缀在一起,才能表达一个新的意思,而这个新的意思,则是组成之字的字义。礼,便是这样的一种字。

以礼字造词,今天最常见的就是“礼貌”,说人与人交接对待的时候,应该表现出恭敬谦逊的态度。不过,这两个字最早出现于《孟子》,所指涉的根本是两回事。

礼,按照制度或规矩待人接物;貌,则是施礼者自然流露的态度。如果行礼如仪而“貌衰”,也就是表现出不诚恳的样子,则“礼”的本质和精神就算破坏了。孟子正是以“貌”来判断诸侯对待士人之诚恳与否,才会说:“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礼貌衰,则去之。”

自古礼、仪并称,从《诗经》《周礼》到《史记》都有这个字眼。仪字出现得晚,至少在现有的甲骨文资料中尚不得而见。而在钟鼎文里,仪(儀)和义(義)根本是一个字(),义字添了一个人作为偏旁,内涵并没有什么区别,多以强调人之判断事物,需有一定的准则。所以许慎《说文》认为:仪者,度也——也就是衡量的判准。

仪,相当少见地,是一个几乎没有负面意义的字。如果跟它的孪生兄弟“义”比起来,义尚且有“假”的意思(义肢、义父);而仪,就是指容止、礼节、制度、礼器、标准、效法、推测……或者,还有一个不常见的用法,指称神明或稀有的祥瑞(如凤凰)来到人间,亦谓之“仪”,“惟德动天,神物仪兮”“有凤来仪”等是。顶多“仪床”一词,人们不大爱听,它指的就是灵床。

仪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用来代表人物的特别多。

人们提到战国时代的纵横家,就会说“仪尚”(张仪、靳尚),“仪衍”(张仪、公孙衍),“仪秦”(张仪、苏秦),“仪轸”(张仪、陈轸);提到会造酒的人,就说“仪康”(仪狄、杜康);提到有才华的兄弟,就说“仪廙”(丁仪、丁廙)。此外,作为名字的仪,也通“娥”,舜妃娥皇也被呼为仪皇,甚至嫦娥也被呼为仪,月亮便有了“仪景”这个别名。

据明代流传下来的笔记小品声称:到了端午节那一天,人们不只抹黄酒、插菖蒲、食米粽、赛龙舟,以及“采百草以制药品,觅虾蟆以取蟾酥”,还会在家中楹柱之上倒贴手书的“仪方”二字,为的是“避蛇虺”。然而——恰如罗大佑所唱的——那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事:为什么“仪方”这两个字会让虫蛇害怕呢?

谁能告诉我?字词辨正礼乎?仪乎?

一、“豆”的本义是:

①一种谷类植物②细小的物件③盛肉的器具④外形圆而光滑的东西

二、三国时代,皇甫规的美才女遗孀拒绝再嫁给董卓,詈骂不屈而被鞭扑致死,死后为世人尊称为:

①礼宗②礼阁③礼容④礼阃

三、“礼三本”是指:

①天、地、人②天地、先祖、君师③周礼、仪礼、礼记④老子、孔子、孟子

四、“礼先一饭”一语与年纪大小有关,说的是:

①在家中共食,长辈先用饭②招待宾客,要请年长的客人吃饭③年齿相差即使是一顿饭的时间也要讲究④年辈大的人要负责照料年轻人饮食

五、古代端午节时,书写哪两个字倒贴在楹柱之上,以避虫蛇?

①仪令②仪方③仪刑④仪天

六、“心仪已久”的“仪”,表达了仰慕之情,其原意是指:

①揣测②效法③礼敬④馈赠

七、“仪床”是指:

①婚床②摇篮③文案④灵床

八、下列哪一个词语不是指称两个人?

①仪秦②仪轸③仪康④仪景

九、下列哪一个语词所指称的不是凤凰?

①仪禽②仪羽③仪鸾④仪凤

十、下列哪一个“仪”字所指不是礼金?

①祭仪②赆仪③程仪④奠仪答案:③、①、②、③、②、②、④、④、③、①无所用心,不如博上一把——宽容、通达、竞争、换取,还有什么不是博?

我在二十三四岁的那两年里,每逢农历正月初五,都会到当时任职《时报周刊》发行人的简志信先生家拜年。拜年是借口,主人客人都明白,所谓“宴无好宴、会无好会”,大家午间去、午夜不散,本来就是红着一双眼来,也红着一双眼走,为的是赌“马蚱”。“马蚱”,拟音之词,就是简易版的牌九。用麻将牌的三十六张筒子、加上四张白皮,四十张洗乱成一锅,一轮庄、四家拿牌打两锅,旁人插花可以插到二三十家不止。输赢看点子大小,八点以上翻倍,摸着了对子牌,则从四倍起跳,名之曰“豹子”,最大的白板一对,叫“板豹”,拿着这副牌,可以收取十三倍的押庄钱。

那些年平日在周刊打工,我的工作是编辑,薪水之资,不过维持开销而已,听说简公家开局放赌,虽然是一场迎春贺喜、带有团拜性质的聚会,多多少少也巴望着趁趁手气,赚一笔横财。这心情,人人有之。据说有人还深通赌行乞灵弄鬼之术,不外就是里面穿上艳红内衣、内裤之类的把戏。

在第一年里,我的输赢究竟如何?已经不复记忆,第二年则输得痛不欲生。事后回想起来,大约就在半夜两点钟前后的半个小时里,我非但输光了身上的现钞,还欠下一笔至少折合月薪三个月的赌债。

我的债权人是资深记者赵慕嵩,他老人家早年是《联合报》资深的社会记者,在我入行之前多年就已经是退休之身,由于放不下追根究柢、风闻记事的生涯,遂于花甲之年仍受聘担任《时报周刊》的特约采访。在简公家大年初五的赌局里,赵老大向来是豪情一掷、福惠众家的财神爷。他原本也是出于好意,借了我几张大钞翻本,不料瞬息之间,风云巨变,一路翻赔,再无恢复之势。即使其间当上了庄家,也往往是以一赔三,还要加码打发那些秃鹰也似的插花客,终不免越陷越深,回天乏术。

最后,只听见赵老大在我身后低声说了两句:“留得青山在,明年再回来!”

消磨了运气、又失去了奥援,大丈夫坐困愁城,也没有人愿意再跟我耗下去了。一时之间,我只能扼腕太息,深恨不已。随众人没滋没味地喝着一碗粥,听赵老大说些社会上曾经发生过的因赌而败家、因赌而丧命、因赌而入狱的小故事。他的意思是:我这点小小折损,算得了什么呢?“在简公这里,只是小小江湖而已!”他说。

然而对我来说,认真想想自己的人生,大概可以说是“已经跌入了谷底”。只能幻想赵老大忽然之间大发慈悲,说:“毕竟是过年,咱们的债务一笔勾销罢!”然而,这事并未发生——我的债权人只能慷慨到让我分期摊还的地步,每个月五号,也就是报社发薪水的日子,赵老大都会从高雄的时报办事处打电话给我,提醒我:“大春啊!你的小江湖到期了!”

赌,一般不以为是件好事,可是“赌”字之构成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得从它右边的声符“者”字说起。者,本义是分别事物之彼此,所谓“别事词”,有如今天我们口语中的“这”。而“者”(),根据古文字学家严可均广泛证诸钟鼎文字的解释)的字形字音又和黍米有关,由于黍米颗粒众多,而众多之物又必须彼此分别,“者”便是直指众多事物之一;王衍的《醉妆词》即是:“者(这)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

写《醉妆词》的王衍是五代人,他有一个同名同姓的老前辈,比他早出生六百多年,是个风雅飘逸的士族。此公雅好谈玄,鄙恶俗物,尤其讨厌妻子贪爱钱财。有一回,他的妻子想试试他,趁他睡着时令婢女拿钱绕着床铺堆放,让他起身之后无法举足。王衍醒来见四周摆满了钱,却连钱字都不肯出口,只高声叫唤婢女:“举却阿堵物!(拿走这些东西)”此事逐渐传扬开来,“阿堵物”反倒成为钱的代称了。

阿堵,就是“这”,也有个“者”字音符,而钱之为物,不正和黍米一般,总是聚积多数吗?尤其是逢着赌博的场合,局戏一开,胜负相争,莫不求多。赌字从者字发音,谁曰不宜?至于左边的形符“贝”,自然就是筹码了。

王衍之后一百多年,是谢安的时代,淝水战前,偏安一隅的东晋朝野大为震恐。此时谢安奉命为大都督,却把亲朋族友聚集在山间别墅里大事赌棋,后人以成败论英雄,称之为“赌墅”,表示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这个例子提醒我们:以赌字造词,未必全与金钱游戏有关。赌春,是拼酒的意思;赌气,是负气的意思;赌狠,是逞能的意思;赌咒,是诅咒自己以表心迹的意思。此外,相传尚有“赌空”一词,说来简单,就是猜猜我手里抓了什么?“赌书”所竞争的是学问,一曰书法优劣,二曰背诵生熟,都可以用这个词。果然,赌不一定是耍钱。

赌博二字连用。一般说来,博字给人一种广大通达的印象,是个好字。此字甲骨文中不见,金文()、小篆()则十分相似,都是一个“十”(象征广袤周匝之义),再加上声符“尃”(读若“夫”),这个字含有散布的意思。称道人“博学”“博闻”“博涉”,即赞其能广知散于四方之事。至于跟赌字连成一词,其情不喻可知:钱财也就要辗转散布于四方了。

不过,细究起来,十方收来复散去,博字之作为“大通”解,原本有出有入。所以也常包含着“交换”的意义,俗语“博君一笑”“博君一粲”“博君一噱”,都是利用笑话或逗趣的方式,促人一乐。罗隐《炀帝陵》之句,深为隋炀帝不值:“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炀帝下葬之处)数亩田。”这感慨,尽在一个“博”字之中了。

博字用为赌戏,也往往比赌字看来正当得多。《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的教训可以转译为:“整天吃饱了饭,什么都不想,真是太难成材了!不是有捉宝可梦(编者注:游戏,大陆译名《口袋妖怪》)的吗?划划手机,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博士”算是成材了,然而,未必一定指博古通今或者学位高尚。古代对于拥有某种技艺、或者是从事某一专业的人,也带着些许微讽的趣味,以此敬称之。“酒博士”是榷酿酤酒之人,“茶博士”是伺候茶水之人,“染博士”则是染布的工匠。明人黄省曾《吴风录》云:“至今称呼椎油(榨油)、作面、佣夫,皆为博士。”

至于真博士如何?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勉学》里说:“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一口气写了三张契纸,怎么连个驴字也没有呢?博士的想法应该是:若不絮絮叨叨打一番哑谜,以为博戏,岂不辜负了这一肚皮赌资?字词辨正居然赌字从多来

一、“阿堵物”常用来指称:

①书②钱③人④墙

二、下列何者比较接近“博弈”之意?

①赌气②赌狠③赌春④赌咒

三、“赌墅”是指:

①从容不惧,有大将之风②聚精会神,见专注之力③荡尽家产,有豪迈之气④落魄街头,无家宅可归

四、除了比赛书法之优劣以外,“赌书”还有什么意思?

①以家藏书卷为赌资②不惜抛售善本、珍本之书③与人竞争藏书之多④比赛背书的记忆力

五、“赌空”究竟是在赌什么?

①竞猜胜负却不以钱财为注②手中握着东西让人猜③输到家徒四壁④将全部赌资押在一注之上

六、下列句中,哪一个“博”字意义与他者不同?

①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②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③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④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七、“博投”是哪一种赌戏?

①掷骰子②射箭较准③斗叶子牌④围棋

八、“博士买驴”是形容:

①旁征博引,曲尽形貌②落笔细腻,娓娓道来③章句杂凑,炫耀学识④文辞繁冗,不得要领

九、下列哪一句诗中的“博”字意义与他者有别?

①且博千金买笑歌②市头博米不用物③多博村酤劳苦辛④英雄几夜乾坤博

十、下列哪一个词语不是地名?

①博浪②博鱼③博望④博山答案:②、③、①、④、②、③、①、④、④、②人若宽心不怕肥——现代人以肥胖为丑、为病,甚至还是社会负担,那么从前呢?

我在开始出现老花征兆的那两年里,同时体会到加西亚·马尔克斯对于年老的警醒之语:“年老,就是感觉到器官的存在。”如果不太计较器官二字的医学定义,我觉得腰围也算数。

那两年,我还有一点维持外观的心思,积极运动,每周四五天,都在健身房里骑一个小时单车、在跑步机上快走十多公里、游泳两千米,有时还做一点重量训练。有如上瘾一般,让腰围向二十八吋收缩,便成了我人生极大的目标。我的朋友谢材俊不止一次警告过我:“运动量不要太大,不然撑不久。”

我已经习惯了健身机具上所显示的数字,只觉得维持那数字(甚至经常刻意增加一些)并不艰苦,自然没有把过来人的忠告当一回事。直到有一天,巨大的倦怠感就像天顶打下来的一个霹雳,摧毁了两年来积淀的一切努力。我忽然口占了一首诗:“原地圈圈奔似飞,平生何啻减腰围。楚姬纤细邀谁看?人若宽心不怕肥。”

楚姬,楚国后宫之中的女人——虽然不一定只是后宫,也不一定只是女人。《荀子·君道》说的是:“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似乎并无性别专称。

到了墨子那里,则把这件事数落在楚灵王头上。《墨子·兼爱中》说:“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一饿饿上一整年,饿得脸色发黑泛黄,确实需要超凡的意志力。

另据《墨子·兼爱下》相似的记载:“昔荆灵王好小要(腰),当灵王之身,荆国之士饭不逾乎一,固据而后兴,扶垣而后行……而灵王说之。”说的仍旧是:楚灵王喜欢臣子有细腰。所以朝中的大臣,每天只吃一顿,以便控制腰围。不仅此也,百官上朝议事之前,都要屏息缩腰,得扶着墙壁才能站起来。这是多么艰苦的修行?可是不如此,似乎不能讨楚灵王欢喜。此时,“姬”还没有出现;换言之,为邀楚王之顾盼而饿得发昏的,应该还是朝臣。

到了韩非子笔下,喜欢小蛮腰的还是楚灵王,可是借由瘦身而邀君侯之宠的,已经不只是朝中之“士”,而是广大的国人了。《韩非子·二柄》说:“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成书必不在春秋时代的《管子》可能出于后人所伪托,却也没有放过这一条带有讽喻性质的琐语:“楚王好小腰,而美人省食;吴王好剑,而国士轻死。”这是先秦关于“楚腰”的记载中第一次直指靠腰取宠的是女子。

之后,汉代成书的《淮南子·主术训》:“灵王好细腰,而民有杀食自饥也;越王好勇,而民皆处危争死。”稍晚一些的刘向编写《战国策》,在《战国策·楚策·威王问于莫敖子华》中记载:“灵王好小腰,楚士约食,冯(凭)而能立,式而能起。”这一段的故事与墨子所言没有太大区别,主旨还是在说明:权柄的威胁或诱惑能够让人拂逆求生的本性。

然而,典故虽然有其命意,寖假渐久,歧误滋多,连唐代的大诗人刘禹锡也留下了自己的注脚,他说这事应该归之于楚襄王,其《踏歌行》有句:“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似乎宁可相信:忍饿瘦腰的,还就是宫娥而已。

我眼看着将近两年来的汗水白流,颇有刘玄德“髀肉徒增”之叹。然而,继续运动下去的意志消磨殆尽,只觉得生而不做楚臣楚姬,为什么要为他人之悦目而斤斤计较自己的日益宽肥呢?在那首诗后面,我写了一行小跋:大丈夫何患无腰?

写罢了才发现,腰字写错了——我写成一个“月”字偏旁。

讲究用字的人会非常在意书写的微细差异,像是部首在“玉”,听不得人说这是“王字边”;部首属“虫”(读若“毁”),不容人说这是“虫(蟲)字边”。只有“肉”和“月”同化得相当接近,除了初识字的学生考试为难之外,不大有人在意。

若真要分别,也还算简单——但凡是与动物身上脏器、组织、成分等有关之字,都归于“肉”部,其余如“朕”“望”“胜”之辈则通通赶去“月”字的麾下。

我倒是上过一次当。初中三年级,国文老师申伯楷先生忽然在黑板上写下“月一盘”三字,问我们盘里盛了什么。课堂上自觉脑筋兜得转的都嚷起来:“是肉!”“错了!”申先生笑道,“是山药。”山药亦称“薯药”,蜀主孟昶每月初一都茹素,爱吃山药,宫人进膳时给起个风雅的名称,颇能讨皇帝的喜。

时人重养生美容,医学专家也屡屡呼吁人们控制体重。这使“肉”部的许多字看来可厌,非仅不悦目,更隐隐带来健康的威胁;而“胖”字必是其一。

就常民语意来说,肥已不可救,胖却常随身,是挥之不去的阴影。然而,这个字最初是将牲口破体中分,左右各半的意思,读若“判”,所指的乃是动物胁侧的薄肉,并没有肥大之义。根据古籍载录,大约同时出现的一个读音是“盘”,意思是“安舒”“愉悦”;“心广体胖”指此,表现了一种以开阔心胸为快乐之本的教训。“胖子”“胖大”则是后来才衍申出来的音义。分肉、安舒、肥大,三个意思,三个读音。

毫无疑问地,“肥”即多肉。有的文字学者把这个字的右边解作“卩”(节字的省写,就是骨节),骨节本无肉;一旦有肉,肯定是肥。于是,丰厚的食物、丰满的肌肉、丰美的壤土、丰裕的情境,都能以“肥”来表示。《毛诗传》指称“同源而异流”的水为“肥”;但是《水经注》却认为“异源而同流”的水才是“肥”。这两种说法恐怕谁也驳不倒谁。

杜甫诗里不止一次出现“轻肥”的用语,无论“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或“掌握有权柄,衣马自肥轻”所形容者,皆是非比寻常的富贵。朱门巨室中人,穿衣何啻保暖而已?衣裘讲究的“轻”,当是择取上好的丝织品与毛织品。

而“肥”字意思更为复杂。这个字,早在《易经》的卦传里就和“遁(遯)”字连用,不只是形容多肉而已。由于肥有“饶裕”的意思,“遁”卦上就有一种“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况味,处境如此,持盈保泰之道,唯有隐退,所以“肥遁”连用,还有提点那些掌握极高权柄的人“见好就收”的教诲。

中外文字对油脂的恶感略同,grease是油脂,浮华少年也常被冠以greasy的形容词,grease the palm of即是贿赂;中文“揩油”之喻类此,“肥差”“肥缺”“肥秩”,哪有不暗示当权之“自肥”的呢?“膏粱子弟”说的是富贵之家的纨绔,而“膏”字本解就是融化的脂肪。

除了浆、糊而带油性的状态称为膏,春风化雨,沾衣不湿的情味,也常以“如膏”形容。再抽象一个层次,“如膏之雨”所及,润物而不至于成灾涝,“膏沐”便可以拿来比拟清官善政以及在上位者所施予的恩德。大约除了“膏粱子弟”之外,令人不安的“膏”也就只有“病入膏肓”了。这个词是汉医用语——心下有微脂,鬲上有薄膜,病侵此处,针药不能到,就算没治了。

低脂、少油的流行讲究会逐渐让这一类滑腻的字益发使人不快,不过,最新的医学研究指出:只要不过胖,身体脂肪较多的人比瘠瘦的人长命。请低头看看“腴”处——那儿是小腹;你有长寿的本钱吗?我可是积累了不少。字词辨正肥胖何须尽在身

一、“月一盘”三字听来风雅,它究竟是指什么呢?

①盘中堆白肉②盘中注清水③盘中盛山药④盘中铺面饼

二、“脂水”一词,所从来久矣,但是不包含以下哪一个意思?

①石油②煮肉所得的高汤③妇女盥洗后剩下的水④人体组织因溃疡而分泌的液体

三、在指涉动物身体之时,“腴”特指哪一个部位?

①面颊②腋下③胸乳④下腹

四、“轻肥”说的是:

①微胖②略瘦③贫弱④富贵

五、“肥遁”在古代指称:

①聚敛②退隐③逃亡④剽窃

六、“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此处的“胖”是安泰舒适的意思,读若:

①盘②绑③庞④判

七、“油云”所形容的是:

①微抹之云②飘浮之云③疾飞之云④浓厚之云

八、“油浸枇杷核”意思最接近以下何者?

①油锅上的蚂蚁②油瓮里捉鲇鱼③琉璃蛋④油煠(炸)猢狲

九、“膏”“兰”二字并举,成为一个隐喻之词,是在比拟什么样的人?

①损己利人之人②损人利己之人③贫贱出身之人④纨绔贵游之人

十、“油回磨转”意谓:

①峰回路转②回心转意③非常着急④十分忙碌答案:③、②、④、④、②、①、④、③、①、③醉里乾坤大——饮酒不只放松情绪,喝着喝着,还有很多字可以认得。

那是四十年以前的一个春天,我和同系又邻宿舍的几个同学相约饮酒。为什么要喝?除了感觉这样有些长大的气息之外,似乎没有旁的缘故。喝什么?倒值得仔细研究。

有人根本不喜饮,但是舍不得错过大伙聚会,便主张喝酒精度数比较低的啤酒;有人想夸示自己的酒量,便主张喝高粱、大曲;也有人对酒体没什么成见,但主张调和中庸,觉得绍兴、陈绍不那么辛辣,也不至于撑肚子,加之以话梅、柠檬,还颇有些甜酸饮料的风味;也有人认为独沽一味不如百味杂陈,想喝什么?何不饮者自理,到时候想尝尝别人的喉韵滋味,就相互换盏,也算是一种风趣了。

日后想来,那一番讨论却比喝酒的景况更耐人寻味。我们随即扩散了邀约的范围,去至更远的寝室,也旁及其他的科系。大部分的人一听到“要不要喝酒?”之一问,无论参加与否,脸上都会流露出那种“要干一件不大得体但是一定很好玩的事”的欣羡之情。真正参与中文系酒约的外系人口其实不多,他们甚至像是商量好了的一般,也都没有“自备口粮”,多半浅尝即止,混两三杯霸王酒,拍拍屁股就走人了。

我说“拍拍屁股就走”不是一句套语。因为相约的地点就在文学院荷花池外的一片草地上,春夜草长露湿,起身时总会沾黏满裤子的草渣。我们挑了一棵花枝满簇的树下,席地而坐;当时谈些什么、唱些什么、甚至闹乱些什么,这么些年下来,大抵不记得了。记忆中最鲜明的,是人手一只有500cc刻度的玻璃杯。那型式的玻璃杯似乎是跟着高雄牛奶大王而风行起来的,自南徂北,即使不爱喝木瓜牛奶的人,也多以之为泡茶盛水的器皿。

我也有那么一只500cc,我也用那只杯子经验了我生平第一次醉酒,喝醉的原因很简单,我自己准备的大曲三两下就被哲学系的白赖客解决了。然而意兴正浓、酒水不济,只好随意喝别人的。喝谁的呢?喝林国栋的。他是从高雄上来读书的同学,平日俭省惯了,约喝酒虽然不忍错过,却只愿意喝比较便宜的酒,那天晚上,我就是蹭着他的乌梅酒大醉而归的。

喝乌梅而大醉,是一次难忘的体验。我跟很多喝酒的朋友交换过心得,人人都说:醉在乌梅上的体验无比难受。然而,对我来说,林国栋慷慨分润的情谊实在难能再得。我和他人手一只500cc玻璃杯摇摇晃晃回宿舍,还能够攀爬空心砖墙上二楼阳台,究竟是如何办到的?我们第二天都说不明白。不过,这也都没什么,最让我难忘的是:天亮醒来之后,我们都发觉一桩怪事,那就是我们的500cc是半满的,里面盛的既不是大曲、也不是乌梅,而是无数落花。“太诡异了!什么时候落的?”我问林国栋。

这个文青笑笑,说:“我们的青春啊、我们的青春!”

四十年后想来,尤然。

酒的甲骨文()是个尖底的酉字,就是酒尊,左边看似楷书的水字偏旁,却不是水,而是溢出的酒汁形状,可见古人造字是有主张的,那水字偏旁,是在模拟酒浆发酵的情状,而非泛泛指涉液态而已。

到了金文(),我们看到的仍然是一个尖底的酒尊,只不过尊身刻画的图形略有变化,溢出的三滴酒汁省略了,酉字也扩充了它的涵义,为地支的第十位,也用来指称八月(这是由于夏历建寅的缘故),到了这个月份,谷类成熟,农事完毕,可以酿酒了。著名的毛公鼎底部的铭文就有“毋敢湎于酉”的文句,这是周宣王勖勉毛公“不可酗酒”的教训。

根据《周礼·天官》上的记载,有“三酒”之称。有事而饮,谓之“事酒”;无事而饮,谓之“昔酒”;祭祀而饮,谓之“清酒”。有事容易理解,无论私家成礼,或者是官家典仪,都可以用酒来助引情感。可是“无事而饮”,还有个“昔酒”的名目,就颇费思虑了——推测这个昔,不是往昔的昔,而是“昔肉”(干肉)之昔,后来写作“腊肉”。没事喝一点,配腊肉,这是古人最简单的娱乐了。

关于“酉”字,司马迁《史记·律书》里有文字学角度的说明:“酉者,万物之老也。”这个说法,自然是从前述八月农事熟毕而来,但是到了晋代的《搜神记》,竟然会以年岁老大的“龟、蛇、鱼、鳖、草木之属”为“五酉”,认为这些东西老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变怪。

在文字演进的过程中,“酉”字成为一个部首,旁边加上一个兼具意义的声符,就会形成庞大的形声字群组。关于酒种,甜酒称为“醴”;薄酒称为“醨”;厚酒称为“醇”;清酒之用为祭祀者称为“醍”;味浓而美者称为“醑”;酒汁、酒滓相混的浊酒称为“醪”;用米谷为糜和上酒曲而发酸的饮物则称为“酰”——也就是今日我们习称的醋了。

关于制造,施以曲糵发酵,称“酝”“酿”;去糟粕、取菁华,也就是漉取,则谓之“醡”;一夜间发酵速成的酒也有专称,谓之“酤”,右边居然是个“古”字,好像很不合乎字面义。至于发酵之后尚未过滤的酒,就叫做“醅”,醅上的浮沫,则称“蚁”或“绿蚁”,见诸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形容喝了酒的状态,也有大量的字。微微有点儿意思了,谓之“醺”;一点儿意思都没有,谓之“醒”;意思到了,谓之“醉”;意思过了头,甚至失去了知觉,英文谓之“black out”,也有专字,谓之“酲”;比“酲”之不相上下的,还有一个词语:“酩酊”;无论意思多少,一旦上脸,就叫“酡”;酒品不好,醉后逞凶的,叫做“酗”。有时候这个“酗”字的右边不写“凶”,写“句”,说来也没什么道理。

至于饮酒场合和环节,也有不少讲究。古礼严明的时代,饮食皆须祭祀,喝酒之前,必须倾酒以祭地,还有个名堂,叫做“酹”,苏轼的《念奴娇》:“一尊还酹江月”说的就是这码事。而在《前赤壁赋》里,东坡写曹操,用的是这几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酾”就是滤去浊酒中的酒糟,取其清者。不过,多掌握几个语词,也还称不了“酒博士”,这个名号,是给伺候酒桌者的专呼。

我不知道你下回与人共饮的时候喝些什么?酒量几何?然而,如果席间只是翻来覆去“来”“喝”“干”那么几个字,就实在有些乏味了。酒之味,酒之趣,酒之风流,应该都不是神智舒张弛荡就算数了。再仔细想想:能够经得起一醉的落花,该有多少,才能填满青春的杯子呢?字词辨正酒中滋味字中求

一、酉月谷类成熟,农事完毕,那么是指农历的几月呢?

①八月②九月③十月④十一月

二、毛公鼎内铭文有“毋敢湎于酉”,是周宣王勖勉毛公:

①不要造酒②不可酗酒③不守礼法行酒④不以时令饮酒

三、“事酒”是有事而饮之酒,“昔酒”是无事而饮之酒;那么“清酒”是:

①庆功之酒②联姻之酒③时之酒④祭祀之酒

四、“酉”也可以指:

①万物之奇而不群者②万物之巨而茁长者③万物之老而成怪者④万物之熟而腐坏者

五、饮酒而乐的意境,应该用哪一个字表达?

①酖②酣③酩④酡

六、酒汁酒滓相混的浊酒,可以用下列哪一个字代称?

①醪②醨③醚④醅

七、下列何者不是指称造酒的工匠?

①酒人②酒大公③酒太公④酒博士

八、酤,原义是:

①长年发酵制成的酒②一夜之间酿成的酒③勾兑多次制成的酒④重复发酵制成的酒

九、古时会饮,推举年长的人为代表,以酒祭地拜神,这个节目叫做:

①醴饯②斟酌③酬酹④酣醑

十、“醉吟先生”是下列哪两位诗人的别号?

①白居易、皮日休②皮日休、元稹③元稹、欧阳修④白居易、欧阳修答案:①、②、④、③、②、①、④、②、③、①歧路之羊何其多——在羊肉炉和羊毛衫之外,现代人跟羊的关系疏远了,丢失的羊字还真不少。

大四那年,选修课里有一门孔德成先生教授的《礼记》。老夫子上课相当无趣,每登讲台,危然肃坐,极少板书,也极少与学生接目交谈,所言不外梳理章句、说解文字而已。孔老夫子说的又是一口山东曲阜方言,直到期中考过后,我才逐渐发现:全班能听得懂夫子的话的,只我一人而已。

有一次说到《礼记·王制》:“天子社稷皆大牢,诸侯社稷皆少牢。”意思是:周天子祭祀土神、谷神时用牛牲;诸侯祭祀土神、谷神时用猪牲、羊牲。出人意表地,我们的衍圣公老夫子忽然咂了咂嘴,像是自言自语地嘟囔了一句与课程无关的废话:“羊肉饺子拌什么做馅儿啊?”全班没有人听懂,也就没有人作答。我听懂了,但是想耍个调皮,故意拿书遮住脸,用我家的济南话高声喊了一嗓子:“胡萝卜!”

老夫子根本没有想到有人会回答,也没有想到回答的人使用的是他熟悉的方音。他有点儿错愕、有点儿不敢置信,根本不能辨别答话者所在的方向。坐在我附近的同学当然知道是我公然吼叫,但是却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吼叫,也不知道我吼叫了些什么。我只能忍住笑,看老夫子左顾右盼,好像在寻找一盘失落的羊肉饺子。

羊肉胡萝卜,成了我这一辈子和孔夫子最接近的一个话题。小时候家里大人都教过的,山东人吃饺子,一共就三种馅料:猪肉韭菜、牛肉白菜和羊肉胡萝卜——而且颠倒错乱不得;这就叫规矩。

羊字()很鲜明,跟日月同属一目了然的象形文,感觉上比牛、马、龙、象都容易辨识。不过,在连缀他字以成词汇之后,就往往要绕些弯子,加之以时移事异,农业社会、畜牧环境,于今都不是文明生活的普遍样貌,所以有些语词还显着冷僻。

由于羊性和顺,予人以安详平静之感,古人便用这个物种来征兆人间顺遂安好的处境,羊字遂与“祥”字相通。

这个通假的习惯,早在汉代就出现了。溯其源,羊是主要的肉食材料,味甘而厚,以羊字为部首的常用字,也多具备美好、合宜、爱慕的意思,像“美”“义(義)”“羡”等皆是。

就连日后转化成耻感的“羞”字,原本也是指美好的食物,即珍馐之“馐”的本字。大凡与脂肥油厚有关的意象,都有羊的加持。以“羊”建构出来的日常语汇之中,大概只有“羊羔利”不为人所喜——那是高利贷的意思。但是,这个词时下也很少人使用了。

也因为羊是姓氏,许多带有羊字的语汇包含着复杂的人事。战国时代有复姓羊角、单名一哀字的士人,与左伯桃缔交为友,这两人有志一同,属于战国末期主张“合纵”一派的谋士,相商投奔楚王,冀获大用,为小我谋功名,为大局开太平。这一番美好的愿景不受上天庇佑,就在他们赴楚途中,忽遇大雨雪,计不能两全,左伯桃便将衣粮交付羊角哀,自己活活冻死在树洞里。

这个故事还有悲壮的下半场——羊角哀终于辅佐楚王而功成名就,不料有这么一天,左伯桃却来托梦,说是当年临时殡葬之墓,近旁就是荆轲的坟茔,荆轲刺秦不遂,反而成了阴间怨鬼,左伯桃每夜都遭到荆轲冤魂的骚扰、凌虐,着实不堪其苦。

羊角哀醒来之后,竟然拔剑自刎了,立时以鬼魂之身,驱灭荆轲。其激越悲壮,真堪为武侠传统别开一方灵异又豪迈之生面。于是,人们一旦说起“羊左”,称许的就是刎颈之交。

说到“羊公”,或“羊公碑”“羊碑”甚至“堕泪碑”,都是指羊祜,西晋名宦,也是中国历史上鲜少能与之并驾齐肩的好官。他担任荆州都督、镇守襄阳十年,有德政于民,死后百姓为他在岘山上立碑。相传当时人人睹碑思人,无不泣下。到了唐代诗人的笔下,羊碑还是极通俗的典故,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首》:“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即是千古名句。

羊祜德高望众,和他交上朋友的人,也有并世之名。一个是有“《左传》癖”的杜预,也在他之后成为荆州都督,也有政绩,于是时人以“羊杜”合称。此外,羊祜任事荆州的时候和东吴大将陆抗对峙,虽然各司其国、各为其主,可是两造使命交通,略无猜忌,又留下了“羊陆”的佳话。

羊公带头的词,只有“羊公鹤”与羊祜无关。典出《世说新语·排调》。此鹤的主人叫羊叔子,平时鹤舞翩翩,十分悦目,等羊叔子跟朋友们吹了牛,都到府中观赏,那鹤却又文风不动了。羊公鹤,自此便喻为名不副实的人。

以羊字姓氏流传的故事里,似乎只有“羊孙”(指汉景帝时代的羊胜、公孙诡)没有好下场——据说他们替梁孝王刘武策动了刺杀大臣袁盎的行动,也替主谋的刘武顶下了罪过,双双为汉景帝赐死。

羊氏本来不是大姓,跟羊有关的事典也常湮灭不闻。举个例子:今人说“阴沟”“阳沟”,以覆盖与否为别。实则古来阳沟写作“杨沟”或“羊沟”,指的是宫院中的水沟。写成杨,是因为沟旁常栽植杨树;写成羊,则能唤起更有趣的画面感,那是说羊喜欢以角抵触墙垣,不得不筑一道沟渠隔离,兼之以疏通水流,真是一举两得。据说,这羊沟还是古代皇室贵族斗鸡的场地。

羊之为物,既有贵盛的一面,也不无猥贱的用处。《后汉书·刘玄传》上说那些个出身“膳夫庖人”(也就是厨子)的小人一旦得势,穿绣面衣、着锦缎裤,呼号詈骂于街市之上,全无士大夫的风范,于是“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的骂名就流行起来,所辱者就是这种出身不高、品流自坏的贪官。

在湮没无闻的群羊之中,还有一头叫羊欣的,值得认识。羊欣十二岁时就以隶书优美而知名,很受当时吴兴太守、大书法家王献之的赏识——你要问如何赏识?据说羊欣喜欢穿白练裙,王献之就趁着羊欣在夏日里睡午觉的时候,在他的裙和带上写字,“书裙数幅而去”。这文人之间雅赏爱重的小故事不期然让我们发现:原来男子也穿裙,而且是一层又一层的款式。字词辨正吉羊斗阵夸福气

一、是哪位皇帝给哪位大臣起了“羊鼻公”这样的诨号呢?

①汉高祖/萧何②隋炀帝/杨素③唐太宗/魏征④明太祖/刘基

二、“羊踏菜园”说的是:

①茹素的人偶尝荤腥②柔弱的人发动冲突③温和的人失去理智④鲁莽的人破坏环境

三、“羊碑”是指:

①确认牧民的地界②称许书家的字迹秀美③献牲于天的祭坛④颂扬官吏的德政

四、古语有“羊羔利”“羊羔儿利”,说的是:

①宰羊刀具的锋锐②小孩子聪明颖悟③美酒顺口④高利贷

五、关于“羊沟”,下列何者叙述错误?

①流经宫院的沟渠②羊行于沟中,专注向前,不为外物所乱③由于羊喜欢以角抵触壁,故筑沟于墙边以隔绝之④古代斗鸡的地方

六、除了“卖羊的商店”之外,“羊肆”还有什么意思?

①祭祀所用的全羊②以羊拉行的小车③羊癫疯发作④驯羊失去控制

七、以下何者表示猥贱的小人成为污滥的官吏?

①羊胃羊头②羊质虎皮③羊狠狼贪④羊头狗肉

八、“羊公鹤”是指:

①洁身自爱的人②勇于表现的人③名不副实的人④畏首畏尾的人

九、文人之间相互雅赏爱重,会用哪一个语词来表示?

①羊袖②羊裙③羊毫④羊裘

十、以下并称的二字都是指古人姓氏,哪一组说的不是交情,而是阴谋诡计?

①羊左②羊杜③羊陆④羊孙答案:③、①、④、④、②、①、①、③、②、④赛季开门——争胜是天性?那么,在人生的起跑点上,还有好多字……

我的第一份正职是在当时号称全台第一大报的副刊担任主编秘书。那是一个凭空打造出来的职缺;所干的活儿,除了处理主编高信疆先生的往来信件、整理文稿档案之外,也支援些校稿、改稿的业务;由于忍不住手痒,还经常包揽一些采访报道和代笔的业务。几个月以后,才发现报社主编根本没有秘书的编制,之所以破格任用,是因为副刊编辑满额,高先生聘秘书,根本是因人设事。

这份任命当然令其他版面的主编不太顺眼,只不过当时我还没有足够的智慧察觉这种使人侧目的处境。有一天,某位元老级的主管趁着办公室四下无人,忽然冲我开训了:“这个社会啊!就是竞争。而且呢,一开始就决定了。进来是个什么姿态,出去就是什么姿态。你小子一进来就被人白眼,到离开的那一天呢,应该还是被人白眼吧?”“所以呢?”我还真不明白他的意思。“所以啊,”他叹了一口气,翻着白眼,竖起大拇哥,说,“你就继续跩吧。赢的人反正无论如何都会赢的,是吧?”

如果在今天,我一定知道这话里的讽刺意味;偏偏那个当下,我还以为元老是鼓励我应该在人生的诸般竞争之中大无畏、做自己呢。“赢的人反正无论如何都会赢的,是吧?”

这就引出了一个故事。

南朝萧梁开国大将曹景宗非但以武力帮助萧衍(梁武帝)夺取政权,还攻讨北魏元英、杨大眼,立下了不世的战功。凯旋归国,梁武帝赐宴于光华殿,给群臣办了个分韵赋诗的节目,由当时知名的大诗人沈约主持。

曹景宗原是一介武夫,始终没有分得参与作诗的韵字。这本来是文人之间附庸风雅的游戏,他未必擅长,梁武帝更不愿意在为他接风洗尘的庆功宴上让他出乖露丑;可是曹景宗执意参加,一再请求。拖延到最后,待轮到他的时候,只剩下“竞”和“病”两个韵字了。曹景宗略一思索,随即吟道:“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一时举座为之叹服,不只钦佩他才兼文武,更震慑于这诗的气象雄浑恢阔,元气淋漓。这个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都包含着“竞争”,而赢的人又是无论如何都会赢的人。

后来,这个小典故浓缩成“竞病”二字,代称作诗用险韵,特别内行的人会把来称赞那些行伍出身,可是偏爱写诗的将军。像苏东坡的“老守亡何唯日饮,将军竞病自诗鸣”、朱松的“将军竞病诗成处,南浦春归兰玉丛”皆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