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陕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5 18:50:47

点击下载

作者:朱祖希

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美丽陕西

美丽陕西试读:

天人协和,穷极造化 总序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习近平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陆地国土面积最广大的国家之一。在这广袤的版图中,有巍峨的群山,雄壮的高原,辽阔的盆地,坦荡的平原,奔腾的江河,晶莹的湖泊,漫长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岛屿,同时还有宽广的近海海域和大陆架。

我国的国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纵跨纬度49度多。西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边的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省抚远县境内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西相距5200千米,横跨经度62度,东西两端时差达4小时以上。当松花江上已是正午烈日当空的时候,帕米尔高原却刚刚迎来黎明的曙光;当北国已是千里冰封的隆冬时节,南海诸岛依然是郁郁葱葱、蓝天白云的夏日。广阔的国土使生活在其上的中华民族,时刻能感受到大尺度的空间变化和变化中的万千景象。

我国的地貌格局错综复杂,西高东低的阶梯分布是其宏观大势和主要特征。有着“地球之巅”和“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以其巍峨的雄姿和莽莽的身躯横亘在祖国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正是它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一级阶梯。自北而南横卧其上的山脉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等。全世界海拔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全都坐落在青藏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和西缘的喀喇昆仑山两大山脉之中。从青藏高原北缘和东缘起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地貌单元的镶嵌分布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正是这些高原和盆地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二级阶梯。此外,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一线以东,分布着辽阔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广大的东南丘陵等,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这些平原和丘陵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三级阶梯。

广袤的国土,独特的地理位置,错综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典型的季风气候等,造就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异彩纷呈的自然景观。由南向北,因太阳辐射和温度的变化,分布着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纬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依次呈现出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等的变化。自东南而西北,受东亚季风和青藏高原的影响,降水分布呈现出十分强烈的规律性,形成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等经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也依次呈现出森林、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等变化。此外,在高山和高原地区,因海拔高度和所处地理基带的不同,自然景观也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

阶梯式逐级下降的地势,还决定着我国主要河流由西而东的基本走向。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生动地描绘了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顺阶而下的奔腾气势。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也发源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它穿越横断山脉奔流进入第二阶梯后,又切穿了巫山山脉,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长江三峡。尔后,像一条驯服的巨龙,缓缓地流过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后注入蔚蓝的东海。

雪峰皑皑,群山巍峨,高原雄壮,盆地辽阔,丘陵起伏,平原坦荡,戈壁浩瀚,沙漠似海,森林寂静,草原葱郁,河川蜿蜒,峡谷幽深,湖泊晶莹,海域蔚蓝,景观殊异,美不胜收。大自然的恩赐,让中华民族拥有了如此多样的大好河山。

在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中,我国旧石器时代的远古祖先活跃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之上。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20处,包括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的遗址。除青藏高原外,这些遗址几乎遍布我国第二和第三阶梯。

随着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的进步,以秦岭—淮河为界,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河中下游至辽河上游的广大地区之间,“南稻北黍”的格局正在形成并渐趋定型,其他地区或处在向逐水草而居的粗放游牧经济过渡,或仍处在采集狩猎为主的渔猎经济,因而,保留下来的文化类型和文化遗址也更多。

随着中华民族的逐渐形成和5000年文明史的开创,我们祖先在中华大地之上挥洒着勤劳与智慧,真可谓“天人协和,穷极造化”。当时以炎黄部落联盟为核心的华夏族,最早在黄河中游的汾、渭等支流地区形成。此后,华夏族不断与周边地域其他民族进行长期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形成了由数十个民族构成且活动地域仍存在差异的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创造了博大精深、延续5000年之久、闪耀着璀璨光芒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并保存了不计其数、无与伦比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毫无疑问,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饱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作为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拥有众多的从世界级到国家级再到省市级的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区,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不计其数的和具有普遍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工具、器具、用品、用具、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代工程、古代城池到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历历可见者为数众多,琳琅满目。截至2014年6月25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达47项,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其中,自然遗产10项,文化遗产3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而同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达38项,居世界第一。

山河壮丽、文化璀璨。而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则是“穷极造化”的现代表现,是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美丽中国”丛书,是中国地理学会组织数十名地理学家策划,并编撰的一套科普性地理旅游类普及读物。该丛书旨在通过通俗而优美的语言、流畅而精致的笔触和绚烂而精美的图片,向读者展示出本已存在于中华大地上的名山秀水、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以及当代建设成就,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提升我们做中国人的底气。这是我们出版这一套丛书的基本出发点和全部工作的追求目标。

丛书共35册,其中,第1册是全国总册,其余34册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分册。丛书内容包括区域印象、自然奇观、人文胜迹、民俗风情、著名市镇、现代建设成就、特色资源等。在丛书编撰过程中,我们力求践行三个原则,一是让读者了解自然与历史、敬畏自然与历史;二是体现人与自然相契合的天人合一精神;三是用精选的图片表达出诗般的柔美。

但愿“美丽中国”丛书,能为读者打开一扇认识中国美,并不断探索其真谛的大门。中国地理学会“美丽中国”丛书编委会

陕西省行政区划图

概况

陕西省简称陕,地处我国黄河中游,北部跨黄土高原中部。北接内蒙古,西邻宁夏、甘肃,南接川、渝、鄂,东与山西、河南为邻。全省面积约21万平方千米。有汉、回、满、蒙古等民族。省辖10个地级市、3个县级市、80个县、24个市辖区。省会西安市。

地形

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自北而南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自然地理单元。其中,陕北高原具有典型的塬、梁、峁等地形,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华山。秦岭的太白山为本省最高峰,海拔3767米。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汉中盆地、安康盆地均为农业发达地区。关中平原向有“八百里秦川”之称。东有黄河,北有无定河、延河,西有嘉陵江,南有汉水,中有渭、泾、洛三河以及丹江等河流。渭河全长787千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气候

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自北向南分属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陕北冬冷、夏热,冬春干燥,秋夏多雨;陕南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全省年平均气温9~16℃,其中北部7~12℃,关中12~14℃,南部14~16℃;1月平均气温-11~3.5℃,7月21~28℃,山区偏低。年无霜期150~170天。年平均降水量680多毫米,南北差别比较大,陕北仅400毫米,陕南则在900~1000毫米以上。由于季风气候,7~9月为多雨期,冬春易旱,且有风沙、寒潮侵袭。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已发现80多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60多种,储量在全国前三位的有10多种,前十名的有30多种,主要有煤、铁、锰、铜、铝、钼、铅、锌、金、磷、石油、石灰石、石墨、石青、天然碱、耐火黏土。

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583条,其中流域面积1000~5000平方千米的有55条;地面径流量438亿多立方米;河流水能蕴藏量1437万千瓦,可装机2.5万千瓦以上的大中型水电站有28处。

生物资源种类多、生长量大。有森林面积470.8万公顷,林木蓄积量2.95亿立方米。仅秦巴山区就有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2150多种,还有许多栽培植物的原始类型和野生亲缘种,是我国最大的生物基因库之一。有兽类140多种,鸟类360多种,两栖爬行类60余种。珍惜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黑鹳、苏门羚以及被列为“国际保护鸟”的朱鹮。

农业

以粮食生产为本,农、林、牧综合发展。农作物耕作制大致为陕北一年一熟,主产谷子、糜子、玉米;关中二年三熟,为著名小麦、棉花产区;汉中一年二熟,主产水稻及亚热带作物。经济作物有油菜、棉花、柑橘、棕榈、蚕丝、苎麻、茶叶、核桃、板栗、胡麻、烟叶、甜菜等。

养殖业以羊为主,头数约占全省畜种的80%,兼养牛、驴等,为全国最大的奶山羊基地;“秦川牛”、“关中驴”等优良畜种闻名全国。

交通

以铁路为骨干,航空、公路、水运并举的综合运输网初具规模。

铁路:有陇海、宁西、宝中、襄渝、宝成、阳安、西太、西包、西康线等,铁路营业里程4083.4千米。

公路:以西安为中心,主要有包茂、福银、连霍、京昆、青银、沪陕等高速公路和连接各地的干线公路。公路里程151986千米,其中高速公路3803千米。

水运:内河航运里程1066千米。

民航:有西安、汉中、榆林、延安、安康等机场,可通国内50多个城市,西安有通往日本及韩国的航线。

01 印象陕西 厚重的历史,辉煌的文明

陕西省位于今河南省陕县西南的陕原之西,并因此而得名,简称陕。战国时期大部分为秦国疆域,故又简称秦。陕西居我国中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地原点就在境内的泾阳县永乐镇。正规统一使用的北京时间是由陕西天文台测定的。

陕西省的关中平原开发历史较早,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西安及其附近建都,历时1100多年,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我国近现代革命史上,陕北是革命老根据地,延安是著名的革命圣地。

新中国成立后,陕西作为西北地区的东大门,是联结西北、西南、华北、华中地区的交通要道,处于经济建设由东部向西部战略转移的前沿,是开发大西北的人才中心和科技中心。

21世纪的陕西,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向正规,走向世界,向人们展示着陕西独特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采。

三秦大地 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史记·留侯世家》:“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留侯张良眼中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陕西省山川形势复杂,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南北长,东西窄,酷似秦始皇陵跪射兵马俑的形象。

基本地理特征

陕西北部属于黄土高原,中部为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陕北黄土高原主要是由塬、梁、峁和沟壑组合而成的起伏丘陵地、局部地区分布有中低山,比较著名的山脉有坐落于西北部的白于山(海拔1823米),延安和甘泉之间的崂山(海拔1413米),陕甘交界的子午岭(海拔1845米),陕北东南部的黄龙山(海拔1783米)、关中西陲的陇山(海拔2240米)以及陕北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之间的北山。这些山岭构成了黄土高原上大小河流的分水岭。

关中平原俯卧于陕西省中部,西高东低,地势较为平坦。关中平原的南缘,秦岭山脉拔地而起,山势庞大而险要,横贯本省中南部,是我国著名的大山之一。从西到东有紫柏山、玉皇山、太白山、终南山和华山,其中以太白山为最高,海拔3767米。横亘在川陕交界的大巴山,是陕西省的第二大山脉,被任河分成两段,西段称米仓山,东段称大巴山,主峰化龙山海拔2917米。

本省的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黄河是秦、晋两省的界河,两者之间河段长约710千米。黄河在禹门口以上河谷深切并嵌入黄土高原,至潼关港口转折东流,成为豫晋界河。在陕西省境内,黄河的主要支流有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清涧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和南洛河。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纵贯关中平原。由于秦岭北坡陡峭,河流短小,水流湍急,峪口众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北交通的要道。秦岭以南为长江水系,发源于陕西省的重要支流有汉江和嘉陵江。汉江在陕西境内的支流最多,较大的支流有玉带河、黑河、濂水河、褒河、水河、酉水河、子午河、金钱河、丹江等。黄土台塬塬是黄土堆积受流水侵蚀残留的高原面,地表平坦,坡度1~3度,如泾河上游的董志塬、洛河的洛川塬等。塬面被沟谷强烈侵蚀后称为破碎塬。在大的地堑断陷谷地里,断裂往往呈复式阶梯状。覆盖其上的黄土塬称为黄土台塬。黄土台塬通常保存较完整,如汾渭断陷谷地里的黄土台塬。梁在平面上呈长条形,顶部宽度不大,多数仅长几十米到数百米至数千米,面积约2平方千米。

特色迥异的三大地貌区

由于地貌南北的的差异,明显地将陕西省分为三种完全不同的类型,由北到南分别为高原、冲积平原、皱褶断块、山地。这种地形特征,是地质作用的结果。根据上述山川形势和地貌特征,本省可分为三大地貌类型区,即陕北高原、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地。

陕北高原位于内蒙古、陕西交界至北山之间,海拔1000~1900米。北临长城、毛乌素沙漠,西达白于山、子午岭和六盘山,东临黄河西岸,南以凤翔、耀州、韩城以北的北山山脉为界,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45%。陕北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发育着沙滩地貌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沙地主要分布在长城一线以北,北与内蒙古伊克昭盟沙地连片,南接黄土高原,西连宁夏沙区,东至神木窟野河,主要包括定边、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等县市的北部地区,面积14431平方千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比较平坦。著名的毛乌素沙漠就位于这一地貌区域内。汉中油菜花田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大巴山,气候温和湿润,是陕西的鱼米之乡,素有“小江南”之称。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位于风沙滩地与关中盆地之间,东以黄河为界,西至陕甘交界与陇东黄土高原相连。这里经过流水、重力等营力的长期作用,地面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特征。甘泉县以北为黄土梁、峁、沟壑结合的丘陵地貌;以南为黄土梁、塬和沟壑地貌。从区域组成来看,绥德、米脂一带是以峁为主的峁梁沟壑丘陵区,延安、延川是以梁为主的梁峁沟壑丘陵区;洛川原是陕北高原保存较为完整、面积较大的黄土塬;破碎塬主要分布在宜川、彬县、长武一带。

关中盆地介于秦岭与黄土高原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北至北山,南至秦岭,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800~1000米,东西长360千米,西窄东宽,西安以东最宽处约100千米,西至宝鸡逐渐收缩成峡谷。关中盆地次一级地貌类型主要有河道、河漫滩、阶地、黄土台塬、山前洪积扇。分布特点是以渭河河道为中轴,向南北两侧依次出现河漫滩、阶地、黄土台塬、山前洪积扇。

河漫滩主要为渭河滩地,主要分布在宝鸡至洛河口段,有夹心滩、边滩等。沿渭河滩地两侧伸展的一、二级阶地称为川地,高出渭河水位约10米到20米。黄土台塬为分布在渭河二级阶地外侧的黄土高阶地,面积约占关中盆地面积的五分之二。渭河北岸台塬比较宽广平坦,分布连续成片,是关中主要的产粮区。渭河南侧的黄土台塬断断续续,均高出渭河几百米,呈现阶梯状或倾斜的盾状,从秦岭北麓向着渭河缓缓倾斜。著名的台塬主要有五丈原、神禾原、白鹿原、少陵原、阳郭原等。山前洪积扇分布在秦岭北麓和北山南麓,沙石多,壤土少。关中盆地总的特点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发展。

秦巴山地北邻关中盆地,南至省界,呈东西走向,长约450千米,宽约300千米。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44%。主要地貌类型为秦岭山地、大巴山地和汉江谷地。

秦岭山系横亘在渭河平原与汉江谷地之间,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也是我国南北方的天然分界线。山高坡陡,山峦叠嶂,大部分山地海拔在1500~2500米,是在皱褶基础上断裂抬升形成的南俯北仰的巨大断块山地。秦岭北坡陡峻,断崖如壁,峡谷深切,河流短而流急,多急流、瀑布和险滩;南坡较缓,河流源远流长,宽谷与峡谷交替出现,间或有山间断陷盆地出现,因盆地中常见中生代、新生代的红色岩系,故称红色盆地,如洛南盆地、商丹盆地、山阳盆地、商南盆地、太白盆地、香泉盆地等。陕西凤县秦岭

汉江谷地介于秦岭、大巴山之间,以800米等高线为界,西起宁强县的烈金坝,东至白河县,东西长约450千米,南北宽10~60千米,峡谷与盆地相间出现。自烈金坝向东至丹凤县武关镇,为汉江上游河段,河谷宽约2千米,局部地区河川坝子与小峡谷交替出现。武关镇至洋县龙亭铺,为富饶的汉中盆地,长约100千米,宽5~20千米。汉江两岸还发育有四级阶地。其中第一二级阶地构成汉中盆地的主要川地,地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是陕西省的主要稻谷产区。

大巴山地处汉江谷地以南,在陕西省的部分主要是大巴山的北坡,东西长300千米,是汉江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大巴山虽然不如秦岭高峻,但由于皱褶、抬升、断裂等作用强烈与秘籍,故有些地方山崖山势峥嵘,并不亚于秦岭。

差异显著的三种气候类型

陕西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由南至北可分为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个气候带。秦岭南麓和巴山北坡属北亚热带气候,秦岭北坡、关中和陕北南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为中温带气候。秦岭是南北气流的天然屏障,对北上热气流有抬升作用,对南下冷气流有阻缓和减弱作用,加上山体高大,气候垂直分异明显;另外,汉江谷地、关中盆地、陕北部分地区由于地形的影响,东西之间气候也有一定差异,表现为热量东部多与西部,水分西部多于东部。综上所述,陕西气候总的特点是:季风气候南北差异大,东西有区别,北部大陆性比较强。

中温带气候区包括吴旗、米脂以北的长城沿线各县。冷期长,降水少,风沙大,大陆性气候明显。无霜期140~160天,年平均降水量350~500毫米。农作物一年一熟,谷、糜子和春小麦是主要农作物。

暖温带区北接吴旗、米脂一线,南至秦岭主分水岭以北,包括陕北高原的大部分,整个关中盆地及秦岭山地的中、高山区。日照充足,温差大。无霜期160~220天,年平均降水量500~800毫米,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大多数地区可以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陕西洋县汉江汉江,全长1577千米,其中陕西境内干流长657千米,湖北境内长920千米,总落差1964米。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在历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

北亚热带区包括秦岭南麓低山丘陵及其以南地区。纬度较低,冬季因有秦岭的屏障作用,气温比国内东部同纬度平原区高。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暖湿,属华中气候区。无霜期可达2602天,是陕西省农作物生长期最长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750~1300毫米,夏季易受湿热的东南季风的影响,温暖多雨,是陕西省水热条件最优越的地区。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川道盆坝区,多种植水稻、小麦和油菜,一年两熟。其地理景观和人们的生活习惯,都具有明显的中国南方特色。

蕴藏丰富的自然资源

陕西是中国的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目前已经发现的137种矿产中,已探明储量的有91种。储量居全国第一的有锶、铼、水泥灰岩等9种;居第二位的有天然气、钼、汞、高岭土等9种;据第三位的有煤、石棉等11种。全省含煤面积5万平方千米,探明储量11亿吨,探明储量7.6亿吨,保有储量5.1亿吨。陕北神府煤田是世界上最大、最洁净的优质动力煤田之一,探明储量1349亿吨,煤质好,低硫、低磷、低灰,高热量。陕北天然气是中国最大的陆上整装气田,预测储量2万多亿立方米,探明储量3500多亿立方米。

陕西现有森林面积593公顷,森林覆盖率28.8%。天然林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关中、黄龙山和桥山。有野生植物3300余种,其中珍稀植物37种。动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野生脊椎动物有75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79种。大熊猫、金丝猴、金毛扭角羚、豹、云豹、虎、朱鹮、白鹳、黑鹳、大鸨、褐马鸡等13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陕西的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金毛扭角羚被誉为四大国宝。

历史沿革 源远流长的三秦大地

陕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曾是中国古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孕育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这里,曾是十三朝古都所在地,是华夏文化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这里,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远古文化的摇篮

陕西,是中国远古文化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A 半坡遗址出土的储粮罐B 蓝田人头盖骨复原图

1963年7月,在陕西蓝田县西北约10千米的泄湖镇陈家窝发现了一颗女性下颌骨化石;次年5月,又在公主岭发现了一颗基本保存完整的女性头骨化石,这是目前中国所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中保存最为完整、存在时间最长的猿人头骨化石;此外,在公主岭,还出土了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各种石制工具,如砍砸器、刮削器以及石片等。专家们把这两颗头骨化石一起命名为“蓝田中国猿人”,简称“蓝田猿人”或“蓝田人”。据专家测定,距今约115万年到7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灞河的两岸生息繁衍,并开始了最原始劳作,他们制作和使用了原始的工具,并学会了采集果实、狩猎鸟兽。

1978年,大荔县段家乡甜水沟崖壁上又发现了一颗保存完好的头骨化石,被专家命名为“大荔人”。据专家测定,此化石为距今23万年到18万年之间,属于中更新世晚期的旧石器时代。轩辕黄帝陵牌楼

距今为止,陕西已发现800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上万件珍贵文物,遗址遍布陕西各地。

新石器时代早期为仰韶文化,遗址主要包括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彬县下孟村以及华县元君庙。1953年,人们发现了距今6000年左右的半坡文化遗址,经过多次发掘,共发现45座房屋遗址,200多个地窖,2处圈栏,6座烧制陶器遗址以及250多座墓葬等,鲜明生动地展示了母系氏族人类的生产活动。

五千年前,华夏始祖炎帝、黄帝带着部落迁至今陕西一带,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后稷在今陕西开启了农耕文明的先史;仓颉创造了汉字……

经历十三朝的陕西

陕西从西周起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西周是在陕西境内建都的第一个全国性王朝。“陕”这个地名,是在西周初年出现的。周初分封,周公和召公的封邑以陕(今河南省陕县西南)为界,陕以东周公治之,陕以西召公治之。后人因此称陕以西地区为“陕西”。

公元前246年,赢政即位。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中国,并建都咸阳。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将全国约12万富豪迁入咸阳,使得咸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秦王朝将天下分为36郡,其中陕西北部为上郡,陕南为汉中郡;并在渭河流域设内史,主管京都附近的畿辅区域。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建都于栎阳(今陕西临潼县),高祖七年(前200)从栎阳迁都长安。西汉时,将秦的内史管辖的渭河流域一分为三:即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史称为“三辅”,治所均在长安城。

25年,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立东汉王朝。关中仍保留“三辅”称号,长安仍维持京兆府的名义,汉中郡由益州刺史管辖,陕北属并州刺史管辖。

三国时期,陕西关中属魏的雍州所辖;今石泉以东的陕南各县,属魏国的荆州所辖;陕南西部为蜀国的益州所辖;陕北各处,为羌胡各族的游牧地区。

313年,晋怀帝被杀,司马业在长安即位,是为晋愍帝。316年8月,刘曜进兵关中,11月,晋愍帝出降,西晋从此灭亡。319年,刘曜改国号为赵,定都长安,史称前赵。前赵时期,关中和商洛地区为其所辖。陕北由后赵占据,汉江上游为成国占据,今石泉以东地区为东晋辖地。328年,后赵羯人石勒在洛阳生俘刘曜,次年进军关中,取长安,前赵灭亡。

350年,氐人苻洪乘后赵内乱进军关中,次年其子苻健在长安称帝,史称前秦。357年,苻坚即位。370年,苻坚用谋士王猛的建议,迁燕地王公及鲜卑人4万余户到长安;次年,又迁关东豪强和其他少数民族15万户到长安和关中,关中经济较前有所恢复。384年3月,鲜卑人慕容泓占据华阴,自称雍州牧、济北王,4月建元燕兴(史称西燕)。385年,慕容冲率西燕兵战败前秦入长安。

386年4月,姚苌乘西燕内乱攻入长安,改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后秦时期,关中和陕北为其统治,陕南地区为东晋所占。417年8月,东晋刘裕攻入关中,后秦亡。

413年3月,曾投奔后秦的匈奴人赫连勃勃(于407年建立大夏国),在朔方之北、黑水之南,建国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红墩界乡)。418年,赫连勃勃率大军南下,攻陷咸阳,占据长安,称帝,改元昌武。419年,赫连勃勃还都统万城,留太子守长安。425年,赫连勃勃死。次年,北魏攻占了统万城和长安。统万城遗址

535年,鲜卑人宇文泰立南阳王宝炬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西魏时期,陕西关中、汉江上游,均为其控制。556年,宇文泰死,其子宇文觉嗣爵。557年,宇文觉称天王,建立北周。581年,北周为隋所代。

581年2月,北周相国杨坚废周建隋。隋初,仍都长安城。604年,杨广弑父杀兄夺取帝位后,施行暴政,激起民变。617年9月,从太原起兵的李渊渡过黄河,攻占朝邑(今陕西大荔县东),11月占领长安。618年5月,李渊逼恭帝禅位,正式称帝,定都长安,建立了唐王朝。

唐代的行政设置,在州(郡)之上加设道一级。唐初全国为10道,今陕西的关中和陕北属关内道管辖,陕南届山南道。唐中叶,全国分15道,陕西属4个道管辖:从关内道分出京畿道,辖今长武、韩城一线以南,宝鸡、凤翔以东地区,治所在长安;关内道由京官遥领;今安康市以东属山南东道,治所在今湖北襄樊;今安康市以西为山南西道,治所在今汉中市。唐代还在陕西境内设了三个府:京兆府(治所在长安)、凤翔府(治所在今风翔县)和兴元府(治所在今汉中市)。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6月,安禄山军攻破潼关,唐玄宗等仓皇逃出长安。叛军在长安大肆烧杀抢劫3天,长安城被掠夺一空。757年9月,唐代名将郭子仪收复长安。“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国势逐渐衰败。

881年,黄巢率农民起义军攻入长安,在大明宫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883年2月,沙陀贵族李克用带兵进入关中,4月黄巢率军退出长安。904年,朱温强迫昭宗迁都洛阳,长安城被彻底破坏。

宋元明清时期的陕西

北宋建立后,行政设置改道为路。宋初设陕西路。之后,行政区划变化,陕西的大部分归兴军路(治所在今西安市)管辖;今麟游、周至以西,南至凤县、留坝、属秦凤路(治所在今甘肃省天水市);今佛坪、镇巴以西属利州路(治所在今汉中市);今宁陕、石泉以东属京西南路(治所在今湖北省襄樊市);今神木、府谷、佳县属河东路(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今榆林、横山、靖边、定边等县为西夏据有。

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1222年11月,蒙古将领木华黎率军先后占领同州(今陕西大荔县)、蒲城。1230年6月,蒙古军破金京兆(今西安市);10月占领同(今大荔县)、华(今华县)等陕西东部;次年4月占领凤翔,8月破凤州(今宝鸡西南),占兴元(今汉中)、洋州(今洋县)。1253年,蒙古大汗分封诸王,关中成为忽必烈的封地。1271年,忽必烈迁都燕京(后改为大都),国号为“元”。1272年,忽必烈封第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建藩于陕西。元代在路之上设行中书省。陕西行省(治所在今西安市)的辖地包括今陕西全境,还有甘肃兰州以东和内蒙古伊克昭盟中部以南各地。元代中叶,安西王府被废除,安西路改名奉元路。

1368年1月,朱元璋称帝,国号明。1369年3月,明军徐达部进入陕西。4月占领奉元城,遂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同月克凤翔。5月克延安。8月陕西平。

明代在元的行省基础上,除北京、南京外,在全国设13个布政使司。陕西布政使司辖今陕西全境和甘肃嘉峪关以东、今宁夏和内蒙古昭盟的大部、青海湖以东部分地区。明代实行封王建藩,陕西布政使司境内有7个藩王,其中3个封在今陕西境内:洪武十年(1378)封于西安的秦王、宣德九年(1429)封于凤翔的郑王、天启七年(1627)封于汉中的瑞王。

清代废去明布政使司的称号,仍称行省或省。清初陕西省辖今陕西全部,今甘肃、宁夏和青海东部。康熙二年(1663),以陕西右政使驻巩昌(今甘肃省陇西县),五年(1666)改为甘肃布政使,移驻兰州;左布政使仍驻西安,管理西安、延安、凤翔、汉中四府及兴安州。从此陕甘分治,陕西的区域最后确定。明清两代陕西省治均在西安。清顺治六年(1649),将明西安城东北部划作驻防城,通称满城。

1900年8月,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西逃,于10月26日到达西安。《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等于1901年10月6日由西安起程回京。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10月22日,陕西革命党人领导新军在西安起义响应,是北方第一个响应起义的省份。23日下午,起义军攻破满城,西安光复。10月27日,陕西军政府成立。西安光复后,除汉中(1912年4月光复)外,全省大部于11月底光复。

现代陕西

陕西是一个欠发达的内陆省份,但又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陕西地处中国腹地,具有承东启西的作用,连接了祖国南北的区位。

陕西在全国的地理位置居中,被称为“中国的西部,西部的东部”。它东邻河南、山西,西接甘肃、宁夏,南达重庆、四川、湖北,北靠内蒙古,我国铁路大动脉陇海线横穿陕西中部,是“新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进入我国大西北的“门户”,还是中国西北、华北、西南、华中之间的门户和枢纽。此外,宝成铁路、西渝铁路贯穿西北,连通中国西北、华中和西南,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之便。省会西安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陕西拥有相当的科技实力,可以对西部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挥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丰富的矿产资源与东部经济发展有较强的互补作用,可以成为全国能源和部分原材料工业的重要接续地。陕西是黄河、长江上中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主战场。西安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可以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多种服务功能。

2013年,陕西省经济总体呈现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6045.21亿元,比2012年增长11%;对外贸易增长迅速,全省进出口总额201.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新时代西安

壮美三秦 西部重地,丝路起点

两千多年前,一条东起长安、西达罗马的“丝绸之路”,不仅连接了我国与亚欧各国的贸易通道,也成为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就是这条美丽纽带上那颗熠熠生辉、璀璨夺目的明珠。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得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响应。而陕西则迎来了全新的发展空间。

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

陕西地处中国西部与中东部的结合部,亚欧国际经济大通道“新亚欧大陆桥”横贯中部,又有包西(包头至西安)、西渝(西安至重庆)两条铁路贯穿南北。是连接整个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是西部经济区域与中东部经济区域各类商品、劳务和生产要素融通的最便捷的市场,在中国经济由东向西推进中,陕西既可以成为生产要素的首选承接地,又可以成为生产要素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起点,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传导和辐射作用。

陕西能源、矿产、生物等资源丰富,机械、电子等加工工业基础较好,科技教育实力雄厚,以文物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与东部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良好的装备加工基础和丰富资源的有机结合,为陕西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和内在动力,对于资源深层次加工,发展壮大一批特色产业;对于不断吸收消化科技成果,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均创造了必要条件。在西部地区产业成长中具有“增长极”的作用,处于西部大开发“第一阶梯”的位置。

而陕西的省西安则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是交通枢纽、通信枢纽,是国家9条高速公路的中心的,也是9天国家主要光缆的交汇点,是西北地区经济、金融、信息、商贸和教育文化中心,在西部大开发中可以发挥多种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陕西在西部大开发的区域布局上成为“桥头堡”,在开发步骤上成为“第一阶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陕西业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和资金流的汇聚地。延安革命纪念馆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做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战略构想。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斯之仇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2000年前,张骞从长安出发,用脚步连通了中国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1000年前,大唐开放包容的恢弘气度在丝绸之路上延伸,使长安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的国际化大都市。从西汉到唐代,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东起长安、西达罗马的丝绸之路成为连接古代东西方的纽带,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缔结出繁荣的发展图景。所以陕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陕西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和桥头堡。

丝绸之路经济带当前的境外建设重点是在中亚地区,而陕西的产业结构与中亚地区也有一定的互补性。陕西是我国重要战略型资源的接续地,而中亚地区的能源也可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资源支持。目前陕西已经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冶金、机械电子、航空、科技教育、文化等一系列优势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可以和中亚地区在众多领域展开深入的合作。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过程中,陕西实施了“一带一路”战略,其基本定位是,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根据陕西位于全国几何中心的特点,着力打造通江达海的立体化交通枢纽。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和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积极探索内陆地区开展自由贸易的新模式。在扩大开放中打造新的支柱产业,实现结构优化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围绕创新城市形态建设城镇群,努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以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为重点,促进经济带沿线国家民心相连互通—放、包容、合作是丝绸之路的核心精神元素。顺应多层次沟通交流的需要,加快构筑务实互利的合作平台。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已然秣马厉兵,必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坚固的桥头堡。

界限明显的文化区域

陕西省的文化区域大致可划分为三大块:关中平原文化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区和陕南文化区,与自然区的划分相吻合。安塞腰鼓舞起来头裹白羊肚毛巾的陕北汉子,安塞腰鼓舞起来,粗犷的舞姿,尽显阳刚之气,鼓声震天,尘土飞扬,透出汉子们使不完的力量和充沛的精气神。

关中平原文化区相当于八百里秦川,这里是陕西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区域。关中气候温润,少有天灾,传统的麦作农业生产方式,使关中有稳定的粮食收成可以足用,造成关中人敦厚、稳重、保守的群体性格。受气候条件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关中人聚族而居的聚落规模比较大。因为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地平坦宽阔,加之河谷盆地气流稳定,关中农村房屋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独特魅力。

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区,因为气候比较干燥,雨水不多,古代半农半牧或者游牧的生产方式养成了尚武质朴的民俗。由于人们熟悉黄土的特质,加之林木缺乏,陕北形成了以黄土窑洞为主的民居建筑。黄土高原的深切沟壑,多风的气候,广阔单调的景观,使得陕北的乐器多亿羌地、唢呐和锣鼓为主,信天游和秧歌是最典型的文化产物。

陕南文化区属于秦巴山地,气候湿润,经营稻作农业,多山与潮湿的生活环境,使得陕南人形成信巫重鬼神且灵活多变的性格特征。汉水流域,地处川陕交通线上,民风受蜀地影响,民间信仰巫风较重。陕南地区由于土性不坚,降水丰富,在民居上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林木资源,以茅屋、草棚为主,也有一些板屋。由于地广人稀,居民多为客户,所以民居非常分散,单丁独户或是三五成村。A 骊山晚照光明现B 咸阳古渡几千年C 灞柳风雪扑满面D 雁塔晨钟响城南E 华岳仙掌首一景F 太白积雪六月天G 草堂烟雾紧相连H 曲江流饮团团转

关中八景

遥望华山,朝阳峰危崖上掌迹五指,历历分明,如同一只巨人的左手掌迹;残阳如血,西望骊山,如同一匹“火焰驹”驰骋于夕照之中;灞桥折柳,自古伤心送别之地,阳春三月,柳絮飘飞如同雪花扑面,森森古意袭人心;秦镇草堂寺井中烟雾升腾而出,与周围山岚水气及草堂寺上空缭绕的香烟混为一体;黎明时分,城南钟声悠扬,唤醒睡梦中的长安城,小雁塔在晨光中塔影彤彤;皇帝曲江赐宴,新科进士置杯于盘上,盘随曲江水流转,转至谁前,谁就执杯畅饮,成为一时盛事;六月盛夏,七月流火,太白山中郁郁葱葱,山巅却是白雪皑皑,在莽莽天际银光四射,景致格外壮观;咸阳渭河古渡,为连通西北西南的要路津,舟船往来,渡商旅行人无数,悠悠千年;时人称为“长安八景”,是为古时关中美景之盛。

02 自然奇观 山色波澜,云水共远

黄土高原、汉中盆地、秦巴山地,这是陕西地貌的三大板块,独特的地貌造就了陕西独特的自然风光。从北往南,陕西的自然景观依次为:风沙草滩地、黄土梁峁丘陵、黄土丘陵沟壑、黄土高原沟壑石质山地、渭北山地、黄土台原、渭河平原、秦岭山地、盆岭相间的江汉河岭和巴山山地。由于物质组成、地表形态结构、含水蓄热状况及人文活动特征的各不相同,而出现特殊的差异化景观。加之黄河贯穿山陕,子午岭分割陕甘,自东向西又出现别样的景观特色,在大景观分区中又包含着独特的小景观。

各种地貌形态、岩性、构造、水系特征的充分发育与镶嵌布局,有重点分布地区,有复式组合地区,从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山景水色。秦岭大山,隔断南北,太白西起,华岳东布,壶口横跨,子午纵列,汉江孕育了南国水乡,黄土承载着北国风光,关中平原麦菽千重浪,长城沿线草地见牛羊……构成了雄伟多姿而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秦岭 我国气候的重要分界线

巍巍秦岭,重峦叠嶂,在古代就被称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险峻”。陕西的秦岭随地异名,华阴以南称太华山,西安以南称终南山,眉县以南称太白山,宝鸡以南称大散岭。在关中,人们习惯上把秦岭称为“南山”,与渭河以北的“北山”相对应。

横亘在我国中部的高山峻岭

秦岭山脉,西起甘肃省东南的迭山和岷山,东到河南省西部的熊耳山、伏牛山,山势西高东低,西部海拔4000~5000米,东部仅1000~2000米;在陕西省境内的中段,海拔2000~3600米。其北侧断裂陷落成为渭河平原,由平原南望秦岭,峭壁千仞,高峰插云,最高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

秦岭介于关中平原与汉江谷地之间,东西长约400~500千米,南北宽约100~150千米,面积5万平方千米。秦岭不仅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更是陕西省工矿、森林、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秦岭东西横亘,海拔一般在1500~2500米,高出关中平原1000~2000米。北麓有大断层,断层崖明显,稍大的溪涧有72条,统称“秦岭七十二峪”。在峪口外有由洪水冲积物形成的山麓洪积扇。由于秦岭的分水脊偏北,北坡短而陡峭,从山麓到分水脊不超过40千米。南坡是断续数条近东西向山岭和山间盆地组成的“盆地山岭”,坡面长而倾斜缓和,从山麓到分水脊在100~130千米。南坡的河流把山岭切割成断续状,山高谷深,峡谷宽坝较多。主峰太白山,雄姿巍峨,海拔3767米。

宝鸡以南的秦岭分为三支:北支是大散岭,古代秦蜀往来的要隘、兵家必争之地——大散关就位于其上;中支是凤岭,介于其间的构造盆地自西向东有双石铺、凤州、安河、平木、靖口等;南至是紫柏山,海拔2500米。西安以南的秦岭,海拔2000~2900米,分水脊狭长,较高的山岭有四方台、首阳山、东光秃山和终南山等。秦岭东段呈手指状分布。太华山作东—东北向,最高峰是草链岭,海拔2645米。以险峻闻名中外的西岳华山,五峰林立,状似莲花,山势挺拔,松柏竞秀。蟒岭和流岭呈西—西北向,北坡陡而短,南坡缓而长。介于这些山岭之间有商丹、洛南、山阳、漫川、富水等红色盆地,南洛河、丹江及其支流银花河等穿流盆地,形成冲积小平原,向外是起伏的红色丘陵。由于岭谷相间,构成两山夹一川或两川夹一山的特殊结构。

秦岭南北气候上的巨大差异秦岭抱龙峪冬景抱龙峪位于西安正南30余千米处,东接天子峪,西通子午峪。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就出生在天子峪,后来从抱龙峪将他抱出。此外,峪中有李世民操练兵马的唐王寨。

如果说,秦岭南北在盛夏季节里,到处都是大地葱郁,那么在隆冬季节,自然景色却形成了鲜明对比。秦岭北侧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侧则是青山绿野,郁郁葱葱。秦岭北坡秋色秦岭是我国南北的分界线。此外,秦岭以其屏障作用,还是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的重要分界;在水文上,它还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由于我国低层大气中气流多偏南北方向,秦岭等东西向的山地对气流及天气系统的屏障作用明显。因为冬季风厚度较小,受高大的秦岭阻挡,中下层冷空气难以越过秦岭,使得冬季秦岭南北的气温有较大的差异。从气候方面来看,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其南侧属亚热带范围,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0℃,且雨季较长,年平均降水量为750~1300毫米;其北侧属暖温带范围,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日平均气温底于0℃的寒冷期普遍在30天以上,雨季较短,年降水量一般不超过800毫米。

秦岭不但阻挡热量交换,对于水汽北上也有阻滞作用。从东南吹来的太平洋湿润气流,在爬越秦岭时,给南坡带来了丰富的降水;气流翻过山脊线后到北坡降水大为减少,有时甚至下沉增温,形成干热风,影响渭河平原冬小麦的丰产。

正因为秦岭对冬夏季风的屏障作用,使得秦岭南北的气候迥然不同,从而构成我国南北气候的一条重要分界线。

南北迥异的植被特色

由于秦岭南北的气候差异明显,因此,南北的自然景色也截然不同。植物、土壤和动物是自然景色的一面镜子:在秦岭北坡及其以北的关中,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与森林草原—褐土地带;在秦岭南坡及其以南的汉江谷地,是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和黄褐土地带。秦岭山地约有木本植物70科、210属、1000多种,其中包括常绿阔叶木本植物38科、70属、177种(含变种),约占木本植物总种数的17.7%。这些常绿阔叶木本植物,除北坡生长的多毛子树以外,南坡都有生长;而北坡只有21属、46种,占总种数的4.6%,具有暖温带或高山特性。A 终南山秦岭终南山被誉为“洞天之冠”、“仙都”和“天下第一福地”。“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指的就是终南山。B 秦岭大熊猫秦岭大熊猫是大熊猫的一个独立亚种,具有独特的分布格局和种群进化史,被称为大熊猫秦岭亚种。C 秦岭南坡风光A 朱鹮又名朱鹭,俗名红鹤,素有“东方宝石”、“稀世珍禽”、“吉祥鸟”、“美丽之神”、“天下第一鸟”等美称。被列为国际极危级、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秦岭南北的自然景色迥异,反映在垂直自然带的性质上也有两组垂直自然带谱。例如,太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分为五个带层。在海拔1150米以下是暖温带稍干的低山丘陵侧柏疏林—褐土地带,由于人类活动影响,自然植被仅有散生的侧柏以及榆、桧、栓皮栎和刺槐等阔叶落叶树,林下是山地淋溶褐土和薄层粗骨褐土。这些都代表了暖温带的土壤植被类型,其上的各垂直分带也反映了以暖温带为基带的类型特种。

兴隆岭南坡,从山麓到山顶分为四个带层。在海拔900米以下是暖热稍干的浅山丘陵落叶阔叶间有常绿阔叶树—黄褐土地带,丘陵是栽培植被和典型黄褐土,浅山是栓皮栎、麻栎、马尾松和薄层粗骨山地黄褐土。这是以北亚热带为基带的垂直自然分带类型特征。

秦岭南北的动物差别也较大。仅以兽类分布来看,以秦岭为其北界者有23种(亚种),占总数的42.1%,秦岭以南有猕猴、金丝猴、大熊猫、黄腹鼬、鼬獾、大灵猫、小灵猫、果子狸、云豹、羚牛、苏门羚、毛冠鹿和中华竹鼠等南方成分。而在秦岭以北分布者仅有8种,占总数的10.53%,主要有白齿小麝鼩、白股阔耳蝠、长耳蝠和黄鼠等。B 秦岭羚牛秦岭羚牛是羚牛的一个亚种,分布于秦岭山脉寒带山林。体型较大,除了鼻部和四肢为深棕或黑色,其余地方都为白色略带黄色,老年则颜色变深,呈金黄色,无脊纹。幼体则颜色更深,一般为灰棕或棕褐色。

南北东西动植物的交汇区

秦岭位于我国中部,又是南北气候分界线。因此,成为我国东西和南北动植物的交汇区域。

从植物区系组成成分来看,除秦岭特有种属,像陕西泡桐、庙台槭和陕西金银花等以外,华中区系成分主要有岩栎、新津栎、冬青等亚热带常绿阔叶植物种,华西植物区系的华山松是秦岭山地松林的优势种,其他喜马拉雅区系成分有黄果悬钩子、野珍珠梅、喜马拉雅旌节花等。华北植物区系的主要植物有油松、辽东栎和白桦等。秦岭也有地质时期的第三纪残留植物,如坚桦、槐、黄连木、栾树、黑枣、白蜡树、山胡桃等,更有世界性的单种属植物如猫屎爪、刺榆、刺楸、翼朴、山拐枣、连香树、银杏、杜仲和山白树;藤本植物有串果藤,草本植物有独叶草、桔梗和款冬等。

秦岭既具有古北界动物区系,也具有东洋界动物区系,区系成分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混杂性和复杂性。古北界种类中,欧洲—细胞里亚种类是由北方向南方移来的;东北—中国种类是由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到达的;中亚种类是经新疆、甘肃延伸而来的;青藏种类是由西南方向的青海南部一带侵入的;东洋界的中国—缅甸种类则是由南向北分布。秦岭有较多的典型亚热带种类,如饰纹姬蛙、翠青蛇、红翅凤头鹃、马铁菊头蝠、针毛鼠和果子狸等。南方的小麂、东部丘陵地区的豪猪、毛冠鹿、中华竹鼠以及画眉亚科的一些种也分布在秦岭。西南的小熊猫、华西雨蛙和金丝猴等分布在秦岭。西藏的藏鼠兔、北方的狍以及跨古北界和东洋界的白冠长尾雉、血雉等在秦岭均有分布。

秦岭珍禽便览

秦岭复杂多变、富有特色的地质地貌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并以秦岭南北不同的气候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物种。其中,秦岭山区的鸟类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秦岭山脉共记录到鸟类338种。在这些鸟类中,国家保护鸟类、特有鸟类近20种,包括朱鹮、白鹮、苍鹰、赤腹鹰、雀鹰、松雀鹰、血雉、红腹角雉、白冠长尾雉、鹰鸮、领角鸮等,其中朱鹮主要分布在陕西洋县,是一种十分珍贵的鸟类。棕头雀鹛白冠长尾雉苍鹰朱鹮橙翅噪鹛毛脚鵟赤腹鹰金雕褐耳鹰红角鸮领鸺鹠纵纹腹小鸮

西岳华山 天下奇险第一山

古人云:“五岳归来不看山。东岳泰山如坐,西岳华山如立,南岳衡山如飞,北岳恒山如行,中岳嵩山如卧。”据《尚书》记载,华山是“轩辕皇帝会群仙之所”,金庸小说中的“华山论剑”更是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众多评论中,人们知晓了华山的险峻、雄伟、神秘。

巨峰一座,昂然天外

华山位于陕西省东部的华阴市南5千米处,东临潼关,西至华县,南连秦岭主脉,北临渭河平原,总面积184.4平方千米。华山四壁如削,雄姿挺拔,三峰插天,气象森严,居两都之间(长安和洛阳之间),南依秦岭,控扼江汉;北遏黄渭,遥对中条太行;东眺崤函,俯视中原;西望昆仑,翘首陇蜀。唐人僧一行认为,中国南北东西两大山系和水系的灵气,皆交汇于华山。

华山之所以雄奇瑰伟,风姿独具,首先就在于它的主体由一块纯粹完整的巨型花岗岩构成。这块花岗岩东西长约20千米,南北宽约7.5千米,高达2000余米。这一天造地设的自然壮观,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由于花岗岩体特殊的纵横节理和断层交错。华山主峰的整座山体呈柱体状,其主体山峰为四方如削、峭陡壁立、高耸云天的五峰。

华山五峰,即东峰朝阳峰、西峰莲花峰、南峰落雁峰、北峰云台峰和中峰玉女峰。其中南峰海拔2160.5米,北峰海拔1614.7米,西峰海拔2082.6米,东峰海拔2090米,中峰海拔2042.5米。其中东、西、南三峰最高,故此古代诗文描写华山常用“三峰耸立”、“天外三峰”、“三峰如削”等语词。五峰之外,又有70多座山峰环拥拱卫,可称名者36峰。故此杜甫诗云:“西岳竦处尊,诸峰罗列如儿孙。”石峰罗列的华山分而观之,则各自为雄,合之则共同构成磅礴奇伟的壮观。若从西岳万寿阁眺望,华山外形犹如一朵凌空怒放的莲花,三峰以外诸峰,如同莲瓣,三峰则如莲蕊。华山也由此而得名。华山东峰杨公塔杨公塔位于华山东峰的北段,为爱国将领杨虎城所建。东峰塔为四面,均刻有杨虎城亲自书写的字迹,东面是“拓迹巍峨”,南面是“高掌远跟”,北面是“万象森罗”,西面是“众山之长”。

华山是怎样形成的呢?现代科学的解释是:距今约30亿年前,华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距今28~23亿年前,海底震荡,岩浆喷发,形成了后打5000米以上的海相火山沉积岩层,也就是今天分布在华山主峰花岗岩体周围的古老的“太华群”变质岩层。在距今2.5~5.7亿年前,岩浆活动由海底火山喷发为主转为地下入侵为主,形成元古代地层和元古代花岗岩。这里的海域不断缩小,陆地不断增长。强烈的内力地质作用,使关中地壳隆起,形成狭长的鱼脊形陆地,即古秦岭的雏形。此后,在南北向构造运动挤压下,断裂构造发育,地壳继续上升。到了白垩纪时期,古秦岭的狭长地带产生了很多花岗岩入侵到海相火山岩中。巨型的华山岩体就是这次入侵形成的岩体。新生代初期(距今约0.6亿年前),华山岩体主体开始抬升,北麓沿山前大断裂开始相对下陷,形成了渭河构造盆地。又经过漫长的地壳运动和自然侵蚀,在距今2400万年前,华山的变质岩层和花岗岩体逐渐剥露于地表。花岗岩节理在河流切割、风雨冲刷下,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前,形成了今日挺拔雄险、翠黛如莲的华山。因此,从华山形成的历史来说,它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山。

华岳独灵,草木恒新

华山是一座宝山,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在华山的地下,有金、钼、铁、铜、硒等矿产,地表有茂密的植被、珍贵的动植物。花岗岩的节理发育,形成了华山特殊的植被景观。既有生长在危岩峭壁上的参天松桧,又有万紫千红的奇花异草,还有附着在山石上的地衣苔藓。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华山云台观》一诗中写道:“华岳独灵异,草木恒新鲜。山尽五色石,水无一色泉。”虽历经千载,华山地区至今仍然是中国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华山南峰日落美景华山南峰海拔2154.9米,是华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岳最高峰,古人尊称它为“华山元首”。

据相关专业调查发现,华山的植物种类多达1200余种,仅维管植物就有146科,631属,108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1种,二级重点保护的17种,省级重点保护的9种,华山特有种6种,另外以华山命名的有“华山新麦苗”、“华山脐鳞”、“华山假友水龙骨”等10多种。华山“苍龙岭”苍龙岭是华山著名险道之一,以其苍黑色的外表和悬龙般的地势而得名。岭长约100米,宽不足3尺,中间凸起,两旁凹陷,游人在上面行走,心旌神摇,非常惊险。

古诗称赞华山“有苗皆是药,无石不生云”。自秦汉以来,华山出产的药物就屡载典籍,其中的茯苓、细辛、菖蒲、黄精、白莲等据传有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功效。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古意》一诗中夸赞:“太华峰头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痊。”据调查,华山药用生物有800多种。

华山所处的地理位置,造成本地区野生动物区系的组成呈现出古北种和东洋种彼此过渡、相互渗透的态势,在动物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据调查,华山脊椎动物204种,隶属24目,65科。鸟类122种,14目,36科,几乎占了陕西省鸟类的二分之一。兽类52种,5目,17刻;两栖爬行类21种;鱼类9种。此外还有昆虫1500余种,隶属20多目。珍稀动物123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3种,国家二级保护的20种。种虎凤蝶华山亚种,仅产于华山和太白山,且为数甚少,可谓世界上罕有之物。

雄峭奇险的华山,蕴秘蓄奇。五色缤纷的花草树木遍布于峰岭沟壑,多姿多彩的珍禽奇兽出没于悬崖雾谷,使华山充满了生机,也增重了名山的神韵灵气。

耸峙关中,照临西土

华山,崛起于黄河、渭水之滨,北临平原,南接重峦,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意识中,也是崇高无极、坚毅昂扬的精神象征,因而有“民族之魂”的美誉。早在原始社会,华山就是原始先民祭祀的神山,华山脚下的“横阵”“龙窝”等地迄今仍存留着仰韶时期原始先民活动的遗迹,传说中华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尧舜都曾祭祀华山。夏商周三代对华山“一岁三祷”。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秦晋诸侯国为争夺华山的祭祀权,常诉诸武力。华山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可想而知。

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把华山列为国家级祭祀的名山。从此,华山便成了集神权与皇权于一身的象征物。汉武帝时,华山又成了闻名遐尔的仙山。汉宣帝时确立了五岳祭祀制度。这项制度,为历代王朝所尊奉,延续了2000多年,一直到清末。其中,汉武帝、北周武帝、唐高祖、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光绪皇帝等,曾以帝王之尊驾临华山,祭祀膜拜。明太祖朱元璋虽未亲临,但连做梦也想登览华山,写有《梦游西岳文》。而今,华山虽然失去了国家祭祀的殊荣,但是每年三月三的民间朝山活动,依然热烈火爆。华山挑山工千百年来存在的华山挑山工,永远是华山的一道靓丽的风景。他们是一群以背货物上山来谋生的本地农民,年龄从20岁到60岁不等,他们身上的物资多半是山上商店的商品或者施工所用的建材。

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说:“五岳如五经,华则《春秋》也。”的确,在华山存留着大量的体现中华民族文明史的珍贵文物。华山脚下,已经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唐等文化遗址24处,庄园别墅遗址14处,墓葬22处。其中横阵、西关村等地地原始社会遗址,与举世闻名的西安半坡遗址有同等重要的历史价值。魏长城遗址及遗址上保存完好的春秋战国遗址,比秦长城早145年。从华山山麓到封顶,遍布宋元以来的摩崖石刻,共计570余处,并有东汉以来的碑刻遗存300余方,其中东汉延熹八年(165)刊石的《西岳华山庙碑》,有“汉隶第一品”的美誉。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竖立的《西岳太华山碑铭》,高50尺,是全国最高大的石碑。

华山是久负盛名的道教圣地,有名列道家十大洞天的第四洞天“太极总仙洞天”,有全国闻名的道观玉泉院、镇岳宫、东岳庙等。从文化意识方面来说,华山是中国道教的萌生地之一,早在东汉末年,就有方士在华山隐居学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华山教团为推进北方道教的发展发挥了纽带作用。而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新老“华山派”和“龙门派”相继涌现,钟离权、吕洞宾、陈抟等人在华山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全真派的王重阳、马丹阳、丘处机等高道及其门徒都对华山道教的发展付出过辛劳。华山西岳庙“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的道路更是中国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迹。据文献记载,在秦昭王时期,古人就已经开始了攀登华山顶峰的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开辟了从华山峪登华山绝顶的道路。隋唐时期,主要险道有了部分石窝的开凿和石梯磴道的修砌,宋、金、元、明、清屡有修建。这条登山道长约20千米,穿行于山体峭直如削的悬崖绝壁上。其中的千尺幢、百尺峡、苍龙岭、上天梯,古时登山者必须身贴悬崖,脚踩石窝,下临万丈深渊。长空栈道、鹞子翻身三面临空,一面绝壁,凿孔插木架磴,宽约尺余,惊险异常。华山古道与华山山体珠联璧合,雄浑一体,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不畏艰险的伟大创造力。

骊山 盛世繁华消散处

骊山,是秦岭北侧的一个支脉,东西延绵20多千米,最高海拔1256米。在古代,骊山就是帝王游乐的宝地。这里遗留下来的众多离宫别墅,诉说着它们曾经的盛世繁华。

苍山秀岭映离宫

骊山东西长约10千米,南北宽约7千米,形似一个不规则的矩形。满山林木苍郁,从远处眺望,很像一匹清俊的骊马屹立在渭河平原上,故此得名骊山。每当夕阳西下,云霞满天,苍山秀岭,景色极为美观。这就是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晚照”。

在骊山西翼的北麓,有着涓涓溢流、非常清澈的温泉水。我国历史上曾有13个朝代先后建都于西安及其附近,帝王贵族利用骊山背山临水的地形和温泉的自然条件,在这里兴建了富丽堂皇的宫殿别墅。相传3000年前,周幽王曾在石瓮寺沟瀑布旁首建离宫,此后各个朝代均在此有所兴建。尤其是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兴建了规模最大的华清宫,利用温泉水筑城华清池。今日华清池的名称,即由此而来。这里的温泉水具有医病功能,故此人们纷纷来此沐浴游览,因此骊山与华清池便形成了我国古代最繁华的游览胜地。其盛况峥嵘东汉张衡在《温泉赋》中描写的那样:“于是殊方跋涉,骏奔来臻。士女煜其鳞萃,纷杂沓其如烟。”俯瞰骊山骊山是秦岭北侧的一个支脉,陕西省著名的风景区之一。自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成为帝王们的游乐宝地。周、秦、汉、唐以来,这里营建过许多离宫别苑,吸引着各地的文人雅士。

而今骊山的离宫遗迹,最著名的就是华清池。华清池区域内有九龙池和莲花池。九龙池及其周围建筑,皆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池中以石筑龙堤为界分为上下龙池,堤半壁之间有九龙戏水,还有壮丽美观的石舫,清水碧波,杨柳依依,仙花异草,倒映水中。九龙池西侧有多处浴室,其中以“九龙汤”最为著名。九龙汤原为唐玄宗洗浴的池名,池北是飞霜殿,红柱挺立,画檐飞展,金匾高悬,显得格外壮观。莲花池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池中心有荷花阁、五间厅、桐荫轩等,依山兴建,高低错落,别有特色。莲花池西岸有贵妃池,原名“芙蓉汤”,是杨贵妃沐浴的地方,著名的“贵妃出浴”就发生在这里。

千方万国而来宾

骊山为什么会有温泉,于此地的地质构造有很大关系。在骊山附近的断层很多,主要有两组:一诗华清池南的东西向断层,一是彼此平行的东北西南向断层。华清池的温泉水,是地下热水沿着这两组断层交叉的裂隙,上涌流出地面的。温泉出露的高程,海拔约450米,共有四个泉眼。泉水无色透明,水温43℃。温泉水的化学成分很复杂,水中阳离子以钠和钾含量最高,阴离子是以氯离子和硫酸根为主。温泉水的化学成分于丽珊的岩石性质有关,如水中的硫酸根,是因变质岩中有金属硫化物,而钾和钠等是和变质岩、花岗岩中的长石、角砾石等矿物有关。由此可知温泉水是来自深部循环热水。骊山烽火台

华清池温泉是我国最早立于泉水沐浴、医疗和发展农副业生产的。温泉的利用,早在秦朝以前就开始了。北魏元苌的《温泉颂》说:“千方万国之民,怀疾忱病之容,莫不宿粮而来宾,疗苦于水。”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温泉之所以有医疗疾病的效果,是因为温泉热水具有一定温度和含有化学元素,故此对皮肤病和肠胃病有特殊的疗效。A 骊山遇仙桥B 华清池五间厅西安事变旧址。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时,蒋介石就居住在此。

唐代诗人王建在《华清宫》一诗中写道:“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园内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描写了早在唐代。华清宫繁华热闹的盛况,特别是阐述了在我国北方寒冷的冬天,利用温泉水,提高气温培育农作物,提前了生长季节,能在二月中旬向宫廷进献瓜的事情。从而可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温泉水发展农业生产的国家之一。

而今,除了赫赫有名的温泉,离上上还遗存着记录“西安事变”的兵谏亭,唐代华清宫朝元阁遗址之老君殿,祭祀女娲的老母殿,更有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戏点烽火的烽火台。站在骊山之上,极目北眺,北山若隐若现,八百里秦川就在眼底,渭河如遇带蜿蜒东流,一幅山川美景图。华清池位于骊山北麓,以温泉汤池著称。华清池融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于一体,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帝王都在此修建离宫别苑。景区仿唐建筑大气恢宏,园林风光别具一格。

翠华山 罕见的山崩奇观

山崩是一种极其可怕而壮观的自然奇观。山崩发生时,巨石飞滚,尘土遮天,能量极大。崩塌物高速下落时产生的巨大气浪,能使成百上千吨中的巨石飞向空中,飞驰到很远的地方。翠华山的山崩奇观,虽然没有文字记载当时的盛况,但是山崩形成的残风断崖、石海和堰塞湖等却保留至今,成为人们研究山崩的“教科书”。

山崩景观的成因

翠华山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境内的秦岭北坡,距西安市区约20千米,主峰海拔1414.6米,面积约为1785公顷,与南侧不足10千米的终南山连为一体,是秦岭终南山的一条支脉。周围群山环抱,奇峰林立,怪石嶙峋,水碧山青。A 翠华山嶙峋怪石翠华山,因山崩而形成的各种特殊地貌而著称。这些规模宏大的山崩地貌,结构非常典型,保存也非常完整,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

为什么翠华山会发生这样规模宏大的山崩奇观呢?原因概括起来有两方面:一是构造因素,二是地震因素。

翠华山出露的岩石,是距今19亿年前的元古代变质岩和1.5亿年前的燕山期花岗岩。翠华山的主峰,就是由侵入的花岗岩岩基组成的。在翠华山上升过程中,曾伴随着几次断裂运动,使关中盆地不断下沉,从而在秦岭北侧形成了一条东西向的大断裂带,翠华山正处在这条大断裂带上。该区花岗岩山体由于受到多次构造运动的作用,山体岩石均发育有近于直立的节理面和裂隙面,太乙河亦顺此巨大节理和构造面由南向北流人橘河;第四纪以来(距今二三百万年),由于新构造运动使秦岭翠华山急剧上升,太乙河强烈下切浸蚀,使这一带山峰与谷底高度相差较大,山坡坡度变陡;加之受节理面和断裂带影响,使本来就高峻陡峭的山坡变得不甚稳定。这些构造因素为山崩发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另外,秦岭北侧的气候条件导致翠华山岩石物理风化强烈,使本来节理就很发育的岩石,裂隙变得更加长大,这也为山崩发生创造了必要条件。上述因素是山崩发生的内因。真正引起山崩发生的触发因素(外因)还是地震。

最早有关地震与山崩的记载是:“幽王二年(前780),西周山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由此推断,翠华山山崩最早可能始于两千多年前。据史料记载:唐天宝年以前,翠华山没有湖泊、风洞和冰洞。到唐代天宝年间,因西安一带发生大地震,使山谷两侧谷壁崩塌,巨石堵塞山谷,谷内水流受阻,汇成湖泊,起名太乙池(天池)。B 太乙真人峰翠华峰是由多个山崩留下的残峰所组成的,其中有一个小峰孤立于其他残峰之外,面对群山,昂然挺立,此峰即为“太乙真人”。相传太乙真人常在翠华山峰旁昂首群山,久久不愿离去。

根据地震史料分析,周幽王二年的地震,可能引起翠华山局部地段崩塌。唐天宝年间的地震可能使天池周围山体崩落,后来于公元793年发生在西安以东的6级地震,以及公元1487年发生在临潼的6.2级地震,都对山崩有影响。在多次地震的震撼下,山体岩石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加上长期的暴雨和连阴雨浸润岩体结构面,大大降低了岩石结构面间的磨擦力。到公元1556年华县发生8级大地震时,强烈的地震波使山崩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今日之现状。

神奇的大坝和堰塞湖

从秦岭北麓的太乙峪口进山,沿陡峭的“V”字型山谷溯源而上,顺着涓涓细流太乙河,绕过数座交错山嘴,可见前面陡峭的岩壁上有两条银白色水帘从天而降,滔滔之声不绝于耳。水帘从高处猛跌到基岩,珠玉四溅,迷漫的白色水雾在阳光照耀下,形成一道七色光环,绚丽夺目,蔚为壮观,这是人工修筑的“正岔水库”。因水流从35米的坝顶顺两条溢洪道泄下,形似瀑布,故有翠华山第一景——人造瀑布之称。

过正岔水库不远,山谷开阔成“u”字型,山谷中突然横卧着一个雄伟壮观的大坝,把山谷堵得严严实实。其实,这个高约200米,宽约350米的“毛石大坝”并非人工砌成,而是由翠华山崩塌下来的巨石、碎石和粘土堆砌而成。山崩后山谷两侧形成的垂直断裂面,犹如刀削过一样,光滑陡峻,十分险要,气势极其磅礴。天然大坝堵截了太乙河上游的山间流水,在坝后1千米处形成了一个面积为0.14平方千米的天然湖泊——堰塞湖。当地群众称其为“天池”、“水漱池”、“翠华湖”、“太乙池”等。翠华湖翠华湖,又称“天池”或“太乙池”,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翠华湖是因山崩而形成的湖泊,湖水碧绿,群山环绕,清明如镜,碧波荡漾其中,一片诗情画意的好景致。

沿大坝侧面陡峻而崎岖的小道盘旋而上(人称“十八盘”)到坝顶,地形豁然开阔。站在坝顶眺望,但见坝上到处巨石林立,有一块屹立在天池北侧坝顶上的巨石,高16米,宽10米,巨石上凿有一洞,洞内还供着八尊真人大小的“八仙”塑像。洞口的岩壁上雕凿着两行苍劲大字:“景泰六年岁次乙亥九月吉日,本山道童马德云等开打。”当游人得知脚下1000余米宽的巨型大坝是山崩堆积物筑成时,无人不惊叹大自然神工鬼斧般的神奇魅力!

大坝南侧的堰塞湖,平均水深7米,湖水清澈碧透,微波荡漾,周围苍山环抱,山影倒映湖中,湖中有山,山中有湖,游人泛舟湖面,可尽情享受山水之美。

在太乙河上游源头,还有一个堰塞湖——干湫池。干湫池位于干湫峰下,面积0.2平方千米,由于水源不足,池水严重渗透,现已成干涸之湖,故名干湫池。干湫池一带山崩堆积物规模更大,山崩堆积体厚达500多米。据初步测算,整个翠华山山崩堆积物总体积达3亿立方米,山崩遗迹分布范围约5.2平方千米。在天池西南方宽广的谷地上,堆满了山体崩塌下来的巨大石块。巨石形态奇特,千变万化,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蘑菇,有的像巨型方柱,有的像一座座歪斜着的高楼堆砌在一起。无数巨石相互叠置,远看犹如石头的“海洋”,故名石海。摩崖石刻林翠华山摩崖石刻林留有100多幅作品,其创作者包括王维、祖咏、司马光、于右任等诗人,还有赵璞初、刘自犊、魏俊秀、陈少默、邱星、茹桂、赵步唐、吴三大、杜中信、萧云儒、雷珍民、李成海、赵熊等现代书画家。

太白山 太白积雪六月寒

太白山位于陕西省眉县、周至县、太白县的交汇点上。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太白山在地貌上具有高山深谷和冰川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和动物等具有鲜明的垂直分带现象,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之一。

残存的古冰川地貌景观

太白山为秦岭群峰之冠,这是由于吕梁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使太白山块体急剧上升,渭河谷地想对地顺着深大断裂迅速下陷,其结果使太白山地块北部翘起,形成极为险峻的高山。黄昏中的太白山日落的余晖将西边的云彩染得通红,似锦,如缎,整个地笼罩在太白山上,为太白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人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了仙境般的世界,美不胜收。

太白山在地质构造上包括秦岭皱褶带和海西皱褶两个部分,岭北全属于秦岭皱褶带,是一条具有大断层的山地,山峦重叠,壁峭谷险;岭南多属海西皱褶地带,由一系列南北延伸的并列山系构成。经长期的侵蚀作用,一般沉积岩遭到强烈的风化,而受影响较小的花岗岩在各山脊上构成了独特的奇峰,在地质上呈现出古冰川侵蚀地貌的特征。

太白山的古冰川地貌包括冰川槽谷、冰斗湖、冰蚀湖和冰碛堤,其中冰斗湖、冰蚀湖和冰川槽谷的分布和形态特征明显受断裂构造的影响。

冰川槽谷是冰川活动所造成的一种独特的谷地形态,它的横断面呈比较圆滑的“u”字形,故称u形谷。太白山主峰八仙台附近分布有五条古冰川槽谷:大爷海槽谷、二爷海槽谷、三官殿槽谷、红水河槽谷和佛爷池槽谷。这些槽谷在平面分布上以八仙台为中心呈十字形展布。

冰斗湖和冰蚀湖基本上分布在八仙台的南北槽谷的谷端,典型的冰斗有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和玉皇池等。大爷海位于八仙台的西北侧,海拔3550米左右,偏踞于大爷海槽谷的左侧源头,东、南、西三面斗壁合围,朝北敞开,呈圈椅状。冰期时冰斗冰川挖掘作用形成深陷的洼坑,冰川消融后积水成湖,形成大爷海湖泊,成为太白山山顶冰斗冰川的见证之一,也是太白山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鲜明的动植物垂直分布

在中国的自然区划中,秦岭南坡为暖温带混交林带,为暖温带像亚热带过渡的垂直结构带;秦岭北坡为温带夏绿阔叶林带,属暖温带森林区。太白山为秦岭山脉的典型代表,因海拔、气候的影响,植被类型复杂多样,种类繁多。据统计,种子植物有1550余种,隶属121科,640属,占秦岭植物总数的59%以上,苔藓植物有300余种,隶属63科,142属。野生动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鸟类达200余种,占全省鸟类总数的53%左右;兽类达70种左右,占全省兽类总数的50%。

由太白山北坡的山麓到山巅,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自然植被类型的不断变化,导致野生动物的分布随着植被的变化而不同。总的来说可以分成5个带。A 太白积雪太白山山顶由于空气稀薄、气候寒冷,终年积雪不化。从春至秋,中低山坡郁郁葱葱,姹紫嫣红,山巅仍白雪皑皑,银光四射,远观甚为壮观,被誉为“太白积雪”,是关中八景之一。

分布在海拔500~800米之间的为侧柏林黑线姬鼠喜鹊带。这一地带为人口稠密的农作区,地势平缓,水源充足。在荒山草坡和撂荒地之间,均有侧柏分布,其余多为人工栽培树木,林下灌木有狼牙刺、黄栌、孩儿拳、铁扫帚等,地植物有大披针苔草、牡蒿、北柴胡、白草等,表现出了平原向山地过渡的山麓地区特征。鸟类多为常见品种,兽类以农田鼠类为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