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现场(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7 16:54:02

点击下载

作者:李坤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史的现场(精)

历史的现场(精)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历史的现场/李坤著.—北京:中华书局,2019.6

ISBN 978-7-101-13816-0

Ⅰ. 历… Ⅱ. 李… Ⅲ. 中国历史-通俗读物 Ⅳ. K20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46474号书  名 历史的现场著  者 李 坤责任编辑 朱 玲装帧设计 周 玉出版发行 中华书局(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100073)http://www.zhbc.com.cnE-mail:zhbc@zhbc.com.cn印  刷 北京市白帆印务有限公司版  次 2019年6月北京第1版2019年6月北京第1次印刷规  格 开本/787×1092毫米 1/32印张7 插页2 字数150千字印  数 1-3000册国际书号 ISBN 978-7-101-13816-0定  价 48.00元走进历史的现场

历史既似璀璨的星空,也如幽邃的黑洞,永远弥散着无穷无尽的魅惑。这一点,在中国人心目中尤甚。可以说,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中华民族那样,两千多年来,居庙堂之高者和处江湖之远者,各自都以一种庄敬感或者好奇心,以不同的路径记录、刻写着前人和时人的点点滴滴,这些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流淌不息、绵延至今的血脉。

这本谈史小品(这是我对这部作品的定性)的作者李坤先生,不是史学界的新锐,更不是史学界的宿儒,而是一位来自西安基层法院的法官。他的生长、生活之地——八百里秦川、十三朝古都,曾经很长时间一直都是中华文明的中心,这个不须赘述了。我一直觉得,这片具有厚重历史沉淀和文化养蓄的土地上发育起来的人,都会长着一副具有沧桑历史感的面孔,这位敦厚的陕西汉子,就浑身洋溢着一种古淡、质朴的历史感。

由一位具有历史感的陕西汉子来讲述历史,相信读者诸君会从中体会到一种鲜活的现场感。我一直认为:好的历史作品,不应该是作者的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而是致力于营造一种现场感,让读者身临其境,在其中凝视、沉思、咏叹、唏嘘。当然,这种现场感可能是孤寂的,也可能是喧嚣的,可能是沉郁的,也可能是冲撞的,这些都是历史的本色,无需润色,更不必调色。

现场感的营造自然是需要料作的,这种料作就是独特的史家文字。在这部小品中,作者以事件或者人物作为一个横截面,在这个横截面上融写实与写意于一炉,开合起落,娓娓道来,游刃有余,展现了一个历史讲述者的成熟姿态。这种如叙家常、如数家珍的笔法,对于一个业余作者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历史是未有穷期的时空交织。我期待李坤先生能够继续在历史时空中穿梭逡巡,为我们带来更为生动而丰富的风景描摹与解读。

是为序。2018年8月最酷烈的宫斗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号称雄才大略。他的出身就很离奇,他的母亲王氏在进宫之前已经结婚,曾嫁给金家,并生有一女。她的母亲,也就是武帝的外祖母,极其强势地将她从金家夺回,奉献给皇太子,就是未来的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生于公元前156年,在公元前141年登基,实际年龄还不足十五岁。刘彻总共在位五十四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享国最长的君主之一,直至18世纪,这一纪录才被康熙皇帝打破。而他在位期间发生的一场宫斗,创下了宫斗时间持续最长的纪录,且其斗争之激烈、范围之广大直至帝制结束仍未被打破,真正地空前绝后。

刘彻富于胆略,也极具想象力,很多方面都不为世俗所拘。比如母亲改嫁并生有金氏女,一般人都怕丢人而隐匿不说,他听到这件事情后,公然寻访自己同母异父的姐姐,并赐给她名号田宅。刘彻的皇后卫子夫,本是姐姐平阳公主家的歌妓,公元前139年,刘彻在平阳公主家一见倾心,就在更衣的轩车中临幸了卫子夫,并带回宫中。十年后(前128年)生子刘据,卫子夫即被立为皇后,公元前122年刘据被立为皇太子。

卫子夫的同母异父的弟弟是卫青,太子刘据就是卫青的外甥。卫青本是平阳公主家的骑奴,因卫子夫之故投身军旅,建功立业,竟然位至大将军,且在平阳公主的丈夫去世后,娶其为妻。他和武帝互相娶了对方的姐姐,两人互为对方的姐夫。

母亲是皇后,舅舅是大将军,有他们罩着,刘据的太子生活看起来一片光明,谁知有一天有个人唱了一首歌,他的光明前景就被罩上了一层乌云。

武帝手下有个叫李延年的,曾受过宫刑,担任养狗的职务。后来因为擅长音乐歌舞,受到武帝宠爱。公元前112年的一天,李延年唱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叹息,认为世上再无这样的美人。在场的平阳公主就说:“李延年的妹妹有倾国倾城之貌,且歌舞俱佳。”(平阳公主适合保媒拉纤。)李延年的妹妹就被召进宫中,果然绝代佳人。刘彻倾倒,不顾美人的娼妓身份,纳为妃,人称“李夫人”。李夫人生子刘髆,封为昌邑王。

谁知红颜薄命,李夫人忽然染疾,一病不起,眼看形销骨立,容颜憔悴。武帝亲来探病,李夫人用被子蒙住头,将幼子和兄弟托付给汉武帝。武帝再三恳请让他见上一面,李夫人坚决不同意,最后竟然将身子转向里面,背对着武帝哭泣。武帝无奈,只得怏怏而去。

武帝离开后,旁边服侍者纷纷抱怨李夫人:如果见皇上一面,当面托付效果多好,怎能如此对待皇上?李夫人叹道:“之所以不让皇上见面,就是为了更好地托付儿子和兄弟。”

李夫人真是聪明!以色侍人者,必然最恐惧色衰而爱弛,尤其是侍奉有三宫六院、随时会喜新厌旧的帝王。李夫人因为美貌得宠,久病之后形容憔悴,武帝若见到必然厌弃,说不定恶心之下,逃走的可能都有,怎么还会重视李夫人所托之事?只有坚决不见面,武帝心中的李夫人永远是绝世容颜,永远不会老去。

果然,李夫人死后,武帝陷入长久的思念,作赋“秋气潜以凄泪兮,桂枝落而销亡”。他令画师画了一幅李夫人的画像,挂在甘泉宫中日日观看,以慰相思。

有一天,一个叫李少翁的方士自称能够将李夫人的魂魄招来。武帝大喜,按照李少翁所说,于夜间设置帷帐,点上蜡烛,武帝则坐在另一个帷帐中等待。不知这方士用了什么法术,武帝远远看见设置的帷帐中有一个女子,很像李夫人,一会儿坐,一会儿又站起来慢慢走动。武帝想走近看,李少翁称这样会吓走魂魄。武帝无奈,作诗:“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上述招李夫人魂之事只是传说,因为史籍记载,李夫人死时,李少翁早已死亡。《资治通鉴》认为招魂一事是指另一个受武帝宠信的王夫人。

武帝是有名的冷酷无情,能够对李夫人如此念念不忘,说明李夫人在他心中占据了独一无二、不可动摇的位置。即使再有年轻美貌的嫔妃,谁又能和死人相争呢?李夫人生前坚决不见武帝的举动,真是令人佩服。

想到李夫人生前的嘱托,武帝任命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李延年的弟弟李广利为将军。武帝认为,现在对匈奴的战争已经取得重大胜利,匈奴已不是汉朝的对手,任命李广利为将,可以在比较容易获胜的战争中立下军功,从而封侯,得以富贵(汉无军功不得封侯)。

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取得优势后,西域诸小国纷纷来朝。有大宛国,以出汗血宝马闻名,自认为路途遥远,汉朝势力无法到达,没有来朝。武帝欲求宝马,派使者带黄金二十万两和纯金所铸的一匹马前往大宛,想要换取宝马。大宛国王自恃有精兵六万,是西域大国,态度极为傲慢,一口回绝使者的请求。使者以天朝上国自诩,不想竟受此挫折,气愤之下出言不逊,并击碎了金马。大宛国王驱逐使者离开,并唆使人在路上将使者杀掉,夺走黄金。

消息传至长安,武帝即命李广利率兵远征大宛。因汗血宝马在大宛国贰师城,故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

公元前104年第一次远征,李广利因为轻敌和指挥不当失利,武帝大怒,不许李广利入玉门关。第二次远征,汉朝作了充分的准备,出师的大军有六万人,还有很多“良家子”自愿出征,另有战马三万匹,牛羊骆驼无数。这一次出征声势浩大,大宛国人恐惧,杀掉国王,将人头献给李广利投降。李广利挑选了数十匹最好的汗血宝马和中等马以下及母马共三千匹凯旋,武帝封其为海西侯。

说是凯旋,汉军入玉门关时,仅剩士卒万人,战马千匹。但此战破城杀王,宣威于西域,政治上所得甚多。

太子刘据长大后,“性仁恕温谨”,汉武帝嫌他不像自己雄才大略,怕他不能继承自己的事业。加上其余皇子陆续出生,继嗣有了选择的余地,所以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的宠盛就变为宠衰,使得太子不自安。汉武帝对卫青说:“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这段话说明武帝虽不满太子“不类己”,但鉴于秦朝故事,又怕“亡秦之迹”再现,实际上是处于徘徊之中。

卫青死于元封五年,即公元前106年。卫青虽不结党干预政事,但其戎马生涯多年,威望甚高,是谁都不敢忽视的巨大存在。卫青去世,太子失去了可以凭依的强有力的外家,导致臣下竞相构陷太子而无所惧。

卫青死,太子危。

汉武帝晚年,爆发了“巫蛊之祸”。

征和二年正月,即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孙贺死于狱中。公孙贺的妻子是卫子夫的姐姐卫君孺(武帝任命公孙贺为丞相时,公孙贺恐惧流涕不愿受命,因前面几个丞相均死于非命)。

公元前91年,汉武帝生病,传说宫中有巫蛊牵扯到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武帝派江充彻查,江充怕太子继位后对自己不利,离间武帝父子,被太子抓住处死。武帝与刘据各自召集军队,在京城大战五日。武帝派人收皇后印玺,卫子夫自杀。丞相刘屈氂是武帝的侄子,颇得信任。他受武帝之命,作战尤力,太子刘据败走湖县(今河南灵宝),被围自杀。

刘据自杀后,他的后代只剩下出生才几个月的太子孙刘病已,被收押在大鸿胪郡邸狱。

汉武帝患病,有望气者称“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武帝震恐,派使者将长安城中所有罪犯,“无轻重,一切皆杀之”。因为管理监狱的丙吉以命相阻才保全了刘病已的性命。

据宋代的洪迈《容斋续笔》,因“巫蛊之祸”被武帝杀掉的人极多,“大臣无罪夷灭者数十家”,说明武帝对待“骨肉之酷”。但是洪迈所列武帝亲属,除了后来被杀掉的刘屈氂外,基本上都是卫氏家族的人物,卫子夫及其子、女、媳、孙。卫子夫的两个女儿诸邑公主和阳石公主,于征和二年闰五月死于公孙贺一案中,而公孙贺一案正是太子巫蛊之狱的前奏。卫子夫的血亲还有姐姐卫君孺和弟弟卫青的儿子卫伉,以及外孙曹宗,皆被处死。所以《汉书·外戚传》说:巫蛊狱兴,“卫氏悉灭”。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公孙贺之狱与太子刘据之狱,都是武帝针对卫氏发动的,目的还是在于更换继嗣。至于推动武帝对太子刘据清算的力量,虽不能说是李广利一方,但至少他们乐见其成。

太子死,武帝属意谁为继嗣之人,还暂不可知,但昌邑王刘髆无疑是强有力的人选。

刘屈氂与李广利是儿女亲家,李广利的女儿嫁给了刘屈氂的儿子。太子刘据造反,刘屈氂带兵与刘据死战,是打算除掉太子而立昌邑王刘髆为太子。所以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说刘屈氂对太子“必出于死战,此其心欲为昌邑王地耳!太子诛,而王以次受天下,路人知之矣。其要结李广利……屈氂之慝,非一日之积矣”。

汉武帝征和三年,匈奴入侵边境,武帝令李广利出征。临行前,丞相刘屈氂为李广利饯行。二人相约,助李夫人所生的昌邑王刘髆为太子。

刘屈氂与李广利希望立昌邑王刘髆为太子,但是此时汉武帝尚未属意诸庶子。太子死后,田千秋上书辩冤,武帝醒悟,族灭江充全家,建思子宫,又建归来望思台,一步步为太子昭雪。

唐代诗人许浑有《读戾太子传》诗:佞臣巫蛊已相疑,身没湖边筑望思。今日更归何处是?年年芳草上台基。

在武帝统治的最后三年内,曾经在巫蛊事件中因迫害太子而封侯的马通、商丘成、景建、张富昌、李寿等全部被杀或被逼自杀。

其中马通、商丘成、景建皆死于后元元年,即公元前88年。同一年,昌邑王刘髆死,死因不明。他的儿子刘贺继承了昌邑王王爵。

李广利出征期间,有人告发刘屈氂的妻子对武帝不满,请巫祈神,诅咒武帝早死。又有人告发刘屈氂与李广利共同祷神,希望昌邑王刘髆将来做皇帝。

汉武帝以巫蛊咒诅罪名腰斩了刘屈氂,并将李广利之妻收押。这时李广利已经出征匈奴,闻讯后向匈奴投降。武帝诛李广利全族。

不久,李广利因为卫律(与李广利本是旧相识,因怕被李广利牵连,从汉朝来降)陷害,被匈奴单于杀掉祭神。

公元前84年,汉武帝临死前,将最小的儿子刘弗陵立为太子,年仅八岁,是为汉昭帝。同时杀刘弗陵之母钩弋夫人,因为武帝认为“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又以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太仆上官桀三人共同为辅政大臣,又任命桑弘羊为御史大夫。

汉昭帝去世,因无后,霍光与皇后商议之后,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天子。二十七天后,因为“昏乱”被霍光联名宰相杨敞废黜。

丙吉上书霍光,推荐刘病已为皇位继承人。霍光认可,上书太后,迎立十八岁的刘病已为皇帝,是为汉宣帝。

昭帝无后,继承皇位的人选或者是昌邑王刘贺,也就是李夫人之孙;或者是刘病已,即卫子夫之曾孙,令人深思。

别忘了,霍光是霍去病的异母弟弟,而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

刘贺被废后,到公元前64年,已经在位十一年的汉宣帝刘询仍然关心刘贺的情况,接到山阳郡守张敞的报告,确认刘贺已不足为虑。公元前63年,刘贺又被贬为“海昏侯”,后在秘密监视中去世。

也许直至此时,卫子夫与李夫人的宫斗才画上句号。回顾二人的斗争史,李夫人死前以绝顶聪明在武帝心中留下了不可替代的完美形象,毫无疑问占据上风;卫子夫色衰爱弛后希望凭借母以子贵,母仪天下三十八年;武帝却在卫青死后发起了对卫氏家族的清算,先是逼迫卫子夫的姐夫丞相公孙贺自杀,然后太子刘据与卫子夫先后自杀,卫氏似乎一败涂地,偏偏太子留下一个才几个月大的孙子刘病已,而刘病已命悬一线时竟有丙吉舍命相救;李夫人一派则有李广利与丞相刘屈氂结成死党,力保李夫人之子昌邑王刘髆;孰料武帝改弦易辙,为太子昭雪,李广利、刘屈氂各就死地,刘髆也死于此时;钩弋夫人所生的刘弗陵成为汉昭帝,宫斗的结果似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数年后昭帝去世却无后,暗流涌动之下立刘髆之子昌邑王刘贺为帝,李夫人看似已胜利;不料峰回路转,刘贺仅仅当了二十七天皇上就被霍光以“昏乱”废掉,新立的皇上刘病已正是卫子夫的曾孙,以平民身份成为皇帝的汉宣帝刘询,似乎是卫子夫终于笑到了最后。

所以,卫子夫与李夫人之间虽无明争,却有暗斗。不仅生前,就在她们死后两股势力仍然持续缠斗了数十年,千万人头落地。但是,无论卫子夫、李夫人还是钩弋夫人,都是输家。对于她们的命运,千年之下我们只有一声叹息。

2011年,江西南昌发现了海昏侯大墓。2016年3月,经过数年挖掘整理,确认墓主人为刘贺。

天意从来高难问,虎兕相逢大梦归。刘秀和成语

汉光武帝刘秀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成功人物,有趣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些成语都和这位光武帝有关。推心置腹

王莽败亡后,天下大乱,造反的武装大大小小几十支,以临近邯郸的“铜马”武装势力较大。24年,刘秀出兵征讨“铜马”。经过鏖战,“铜马”食物匮绝,连夜逃走。刘秀纵兵追击,至馆陶,大破之,“铜马”请降,刘秀准许。正在受降的时候,又有另外两股流民武装从东南而来,“铜马”于是不肯再降,会合这两股流民再向东南逃遁。刘秀一路急追,战于蒲阳,又大败之。“铜马”再度请降,刘秀不计前嫌,仍许之,封其首领为列侯。“铜马”虽已投降,但曾经降而复叛,唯恐刘秀不满,心中不免忧惧。刘秀命“铜马”首领回营,他要亲自入营慰劳。诸将听说,大为惊恐,认为刘秀是自投虎穴。刘秀说:“我害怕,‘铜马’更害怕!他们初降,惊魂未定,不如此不足以安其心。”执意不听,带十几骑,奋然入“铜马”大营。

刘秀敢进“铜马”大营,等于将自己的性命交到“铜马”手上,这是对“铜马”最大的信任和尊重!“铜马”从首领到士卒,无不感叹:“萧王(刘秀当时是更始政权的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于是再无异志,真心归顺。刘秀收编了“铜马”几十万武装,实力大涨,被称为“铜马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7年,刘秀的宰相邓禹因为屡败于赤眉,急于复仇,遂不听刘秀的命令,在湖县又向赤眉挑战,战败。大将冯异来救邓禹,双双落败。冯异与赤眉约期会战,挑选精锐,穿上赤眉的服装,混战之中,赤眉无法分清敌我,军心动摇,刹那瓦解,冯异追到殽底,再次大破赤眉,投降的有八九万之众。

刘秀下诏慰勉冯异:“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思是说:你虽然开始在回谿坂垂下翅膀,但终于在渑池重振双翼。可以说早上在东方失掉的东西,晚上却在西方获得。有志者事竟成

29年,刘秀手下大将耿弇请缨讨伐在今天山东一带的齐王张步。双方大战,流箭射中耿弇的大腿,耿弇抽出佩刀砍断箭杆,连左右卫士都不知道主帅受伤。经过浴血奋战,张步溃败,汉军杀伤敌人无数,死尸相连八九十里。

几天后,刘秀抵达临淄,将耿弇与韩信相比,甚至功劳更超过韩信:“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韩信袭击已降,将军独拔勍敌,其功又难于信也。”又对耿弇说:“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意思是说:将军你从前(27年)在南阳提出扫平故齐王国的策略,总以为规模太大,难以实现,想不到只要立定志向,终究可以成功。披荆斩棘

30年,冯异到首都洛阳觐见刘秀。刘秀对文武大臣说“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又与冯异回顾起兵时的艰辛“仓卒无蒌亭豆粥,虖沱河麦饭”。冯异以春秋时期齐桓公和管仲的事迹作答:“愿君无忘射钩,臣无忘槛车。”刘秀手下诸将争功时,冯异不参与,总是坐在一棵大树下,人称“大树将军”。其实,当初刘秀起兵时,冯异曾经作为王莽新朝的颍川郡掾,抗拒刘秀的汉军,后被俘,归降刘秀。

刘秀奉更始皇帝刘玄之命,经略河北。那时的河北,割据势力众多,尤其是王郎,诈称汉室宗亲,起兵称帝,势力最为强大。王郎以十万户悬赏刘秀的首级,刘秀等少数人正如丧家之犬,疲于奔命。他们抵达饶阳城外的无蒌亭,又累又饿,一筹莫展。冯异不知从哪里搞来一碗豆粥,刘秀在天寒地冻穷途末路之际,一碗豆粥真是天赐。但是其他人都饥肠辘辘,一行人遂诈称王郎的“邯郸使者”,冒险进入饶阳,在传舍吃饭。这一群人饿得狠了,争抢起来,引起传舍官吏的怀疑,险些不免。他们离开饶阳,兼程赶路,顶霜冒雪,“面皆破裂”。

他们赶到曲阳,传闻王郎追兵在后,随从官员都很害怕。到滹沱河,探路的回报说河水解冻,没有船,无法渡过。刘秀命王霸再探,王霸为了安抚人心,假称河水已经结冰,坚实可渡。奇怪的是,他们抵达河边时,河水果然结冰。一行人刚刚渡过滹沱河,河水就解冻了。他们冒着大风雨赶到南宫,在路旁的空房子休息,冯异又不知从哪里搞来了麦饭,刘秀才填饱肚子。

刘秀赶到信都,太守任光出迎,刘秀才安定下来,从此走上了削平群雄一统天下的道路。

春秋时期,管仲曾经射中齐桓公的衣钩,齐桓公装死才逃得一命。齐桓公知道管仲大才,不计前嫌,打算重用,又怕鲁国不放人,以报仇为名,要求鲁国将管仲放在槛车中送到齐国。管仲后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冯异曾经被刘秀俘虏,所以用管仲对齐桓公说过的话回复刘秀,也是一段君臣遇合的佳话。置之度外

30年,长江、淮河、山东一带的所有独立政权都被刘秀扫平,最后剩下的只有盘踞在甘肃一带的隗嚣和在四川自称“白帝”的成家政权公孙述。但是连年的战争使刘秀感到厌倦。此时,西州上将军隗嚣派自己的儿子来充当人质,而成家帝公孙述又远在偏远的西南边陲,刘秀告诉众将:“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遂命令将士们在洛阳休养,而把大军调防河内郡。之后刘秀多次给隗嚣和公孙述写信,分析利害祸福,企图用政治手段解决。实际上刘秀是不允许在他之外还有独立政权存在,所以政治手段解决不了,战争就是政治的继续。得陇望蜀

32年,刘秀出兵征讨隗嚣,隗嚣溃败,死守西城、上邽两城。后颍川盗贼群起,攻占多县,河东守兵亦叛,京师洛阳骚动。刘秀回兵平叛,临行赐书给手下的大将吴汉、岑彭等人:“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意思是说:人总是不知道满足,既得到陇地,又进一步想得到公孙述的蜀地。每次决定出兵,头发胡须都为之发白。

王莽时代,刘秀曾在长安上学,因为资用不给,他和同学集钱买驴,替人载物挣钱,也曾出面代理自己叔父的诉讼,显示出精于算计。在王莽末年寇盗风起的时候,刘秀也跟随哥哥刘起兵,在昆阳以三千人马大破王莽四十万大军,成就了“昆阳十三骑”的传奇,以至后世的左宗棠怀疑昆阳之战只是刘秀的一次梦境。在刘被更始皇帝刘玄杀害之后,刘秀自知自己的力量与其难以对抗,不但不为兄报仇,反而亲见刘玄,并且不为刘穿孝服,表示丝毫没有芥蒂,但很可能他此时已经确定了今后的长远目标。之后,刘秀接受刘玄的任命经略河北,经历千辛万苦,从小到大,终于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得以争霸天下。东汉末年袁绍争霸天下的路线图就是效仿刘秀,奈何敌不过自己的愚蠢。

刘秀具有军事天才,他手下的大将征战时,将兵力分布、地形地貌等情况向他汇报后,刘秀立刻就能指出利弊所在,而战争的发展也一再印证了他的眼光。有人说他“见小敌怯,见大敌勇”,黄仁宇先生分析说一定是大敌已在他预料之中,若不规避,一定是准备好一决雌雄,所以能临危不惧。反而是小敌会出其不意的出现,需要警惕,否则处置不当,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刘秀应该是最早掀起舆论战的皇帝。在与四川成家政权的公孙述解释“公孙为帝”的谶语时,刘秀凭借手中的一支笔与公孙述论战,取得了舆论战的彻底胜利,争得了天下人心。此外,他多次致信给割据一方的势力,均表现出自己长远的战略眼光和超人的智慧。在给河西一带的窦融的信中,他明白无误地指出必有人劝窦融效仿南越王赵佗割据一方的事迹,使得窦融及手下大惊,也对刘秀千里之外洞察世情深为敬服。

在对待打江山的功臣问题上,刘秀也要比刘邦宽容许多,甚至传说“杯酒释兵权”的宋太祖赵匡胤也不能与刘秀相比,因为刘秀不仅表现出了自己性格中一贯的柔和,更展现出了赵匡胤没有的自信。“大树将军”冯异,曾以重兵守卫关中。有人上书诬告他“号为‘咸阳王’”,刘秀派人将上书转交冯异,冯异惶恐。刘秀说:“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即使对待降将,刘秀也是宽宏大量。更始皇帝刘玄手下大将朱鲔,曾参与谋杀刘秀之兄刘,又曾阻止刘玄派刘秀经略河北,本是刘秀不共戴天的仇敌。但他投降后,刘秀封其为扶沟侯。

虽然黄仁宇先生认为说他“内圣外王”甚为牵强,但也承认刘秀在天下大乱的时候起兵,“具有领导的天才能力不能否定”,“同时他对大小事宜,都亲身督查经营,毫不松懈。他也常在局势艰危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亲临前线”。也正因为如此,刘秀才能削平群雄,中兴汉室。也正因为如此,他才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充满智慧的成语。马援与成语

刘秀手下大将众多,号称“云台二十八将”,以应天上二十八星宿。但有一个人,北击乌桓,南征交趾,功勋卓著,却不在这二十八将之列,他就是马援。

马援在王莽的“新”政权崩溃之后,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他与四川的公孙述自幼一起长大,自己又任职于隗嚣的政权。马援与这两个当世的枭雄感情甚好,但他认为“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他后来认定刘秀能够统一天下,结束战乱,就义无反顾地投到刘秀政权。与刘秀相似的是,马援也有一些著名的成语流传至今。老当益壮

马援年轻的时候,因为家境贫穷,曾经在北地放牧,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意思是大丈夫立志,穷困时更坚定,年老时更壮大。堆米成山

在刘秀准备讨伐隗嚣的时候,曾召马援询问军情。马援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在刘秀面前聚米为山谷,指量形势,指明进军路线,往来分析,昭然可晓(这可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立体军事地图)。刘秀说:“虏在吾目中矣!”画虎不成反类狗

49年,马援南征交趾,听说自己的侄儿马严、马敦行侠仗义,喜爱抨击别人,就写信给他们说:“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杜季良豪侠好义……不愿汝曹效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意思是说:你们学习杜保,如果不能有他那种气质,将堕落成为轻浮子弟。这就是成语“画虎不成反类狗”的由来。马革裹尸

44年,马援对孟冀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孟冀回答:“谅为烈士,当如此矣。”就是说大丈夫当身死战场,用马皮裹住尸首下葬。怎么能躺在病床上,死在哭泣的女人和孩子们手中?后来(49年)马援果然在征武陵时,感染瘟疫而亡,确以“马革裹尸”还。

马援病死军中,却不知自己已经被人诬告,而刘秀派来调查他的人已经在路上。这些人罗织了马援的罪名,陷害马援。刘秀大怒,撤除马援“新息侯”的爵位。马援的妻子儿女在大变之下,惊骇不已,不敢将马援的灵柩运回祖坟安葬,只是草草掩埋。他们知道马援的罪状后,前后六次上书诉冤,刘秀皆置之不理,具体原因至今仍是个谜。

马援在东汉初年是一个身份极其特殊的人物。他就职于隗嚣天水政权,隗嚣与他感情深厚,同榻而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与马援是同乡和发小。他与刘秀的第一次见面,是28年,当时他接受隗嚣的委托,去成都考察公孙述。

他本以为公孙述会和幼时一样与他不拘形迹把酒言欢,孰料公孙述摆足了皇帝的架子才接见他。公孙述封他为大司马,马援拒绝了。他前往洛阳考察刘秀。刘秀仅仅戴着头巾笑脸相迎,说道:“卿遨游二帝间,今见卿,使人大惭。”就是说:先生遨游两个皇帝之间,今天看到你,使我惭愧。马援说:“臣今远来,陛下何知非刺客奸人,而简易若是?”刘秀笑答:“卿非刺客,顾说客耳。”马援说:“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这是将刘秀与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相提并论了。

可以说,马援与刘秀的这次见面,是东汉初年一次非常重要的风云际会。马援从此毅然舍弃隗嚣和公孙述的高官厚禄和深厚感情,投入刘秀的阵营。

马援与刘秀的君臣相知,足以与刘备三顾茅庐相提并论。从此,马援一生都在战场,北击匈奴、乌桓,南征交趾,为刘秀的东汉政权立下殊勋。

48年,马援要求出征今湖南武陵一带的叛乱。刘秀怜他年老,不肯答应,马援表示自己仍可披甲上马,并立刻骑在马上以示可用。刘秀笑:“矍铄哉是翁!”就是说:好一个神采飞扬的老头儿!君臣默契,尽在这一笑之间。

马援就是在这次战争中,感染了瘟疫,住在一个山洞。每次叛兵鼓噪时,马援总是强撑病体爬起来,到洞口观察敌情,身边的卫士望着这位老将军的背影,无不泪下。最后马援病逝军中,马革裹尸。

马援身死战场之后,却引起了政治风暴!以前与他相知相契的刘秀,一改一贯平和的性情,更无给我们留下脍炙人口的成语时的智慧闪光,表现出的竟是失去理智的狂怒。对待手下的功臣大将,刘秀还是柔和的;对待自己的皇后,最终也没有辜负“做官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的誓言。但他在马援身死后的翻脸无情,马援妻子的忍气吞声不敢辩驳,至今仍让人难以理解。如果说马援的进军路线有问题,但这路线是经过刘秀同意的;有人把他预防瘟疫带着的一车薏苡诬告成金银珠宝,也不能引起刘秀如此激烈的反应,所以必有不可宣诸于口的原因。

刘秀与马援的君臣相知相得,在历史上实不多见。这种相知贯穿了马援的一生,却在他死后烟消云散。

令我们珍惜的,是他们君臣初见时的相知相惜,纵论天下时的豪情壮志,堆米成山时的胸有成竹,“矍铄哉是翁”时的相视一笑。

虽然未能名列“云台二十八将”,但谁也不能抹去马援的功绩,历史记住了“伏波将军”,我们也记住了他的背影。同样,明朝时王守仁以平定宁王叛乱之功,封新建伯,身死后数年,嘉靖皇帝将爵位剥夺。但是,又有谁不知道阳明先生的大名呢?

往事追维,为之三叹。我们对于刘秀与马援的君臣际遇,留下一声叹息,但是他们留下的成语,却时刻伴随在我们身边。马援留下的成语虽然没有刘秀多,但他的“画虎不成反类狗”一直是响在人们耳畔的警钟;“马革裹尸”更是千余年来,鼓舞了无数热血青年捍卫国家民族的豪情壮志。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诸葛亮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人物。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郡阳都人。在人们的印象里,他总是身穿八卦仙衣,手摇羽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的好戏。

诸葛亮曾隐居南阳,在刘备三顾茅庐时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田余庆先生曾指出,历史上以数言定天下的大计,有萧何、韩信在汉中时请刘邦收巴蜀、出三秦,与项羽逐鹿中原;邓禹追刘秀于邺城,进说“立高祖之业”之事;王朴对周世宗柴荣陈述用兵之略及诸国兴亡次第,淮南(南唐)可最先取,北汉必最后亡,其后继承后周的北宋平定四方,与王朴所说基本一致。

以上诸人均被看作影响一代历史的政治家,他们对时局发展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卓乎当世。他们都是以已知的基本条件作为根据,经过分析,推测未知条件,从而估计形势变化趋势,以判断历史的归宿。这其中,从后世广泛称道而言,无疑以《隆中对》为最。《隆中对》是建安十二年(207年),也就是赤壁之战的前一年提出的,给刘备提供了一个基本正确的政治选择。当时,曹操已经牢固占据北方,“此诚不可与争锋”,并且,曹操即将借此向南方用兵。南方尚有扬州的孙权、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三股势力,如果处理得当,刘备也会取得发展壮大的机会。因此,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取刘表、取刘璋、结盟孙权的近期目标和入蜀、治蜀以及自秦川、宛洛北伐等远期目标。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还认为天下大有可为,他出山帮助刘备攻取荆州,拿下益州,真正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但是,没有想到关羽失荆州,刘备又不听劝阻,集合全国的力量连营七百里伐吴,惨败而回。《隆中对》的战略规划,一变于赤壁之战后孙权与刘备中分荆州,再变于刘备主力入蜀,三变于关羽失荆州,最后大变于刘备夷陵惨败,已经不可能实现了。因此,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关羽毁败,秭归蹉跌”,主要是因为三变和四变,使他明白难以成事。他所面临的已经不是开拓而是如何守成,《隆中对》远期目标的北伐出宛洛、秦川两策已经只剩下奋力秦川艰苦一途。

刘备对于诸葛亮,始而有鱼水之喻,终而有白帝托孤之词。

诸葛亮的可敬,是因为他的使命感,明知不可为却仍然去做。诸葛亮在蜀中主管一切政务,励精图治,赏罚分明,并注意改善和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诸葛亮带荆襄及全国的人才入蜀,首要的问题就是与当地的势力相结合。蜀汉绝对要依靠巴蜀两地的世家大族,要仰仗四川的兵源和物资。他自己兼任丞相和益州牧两项职务,丞相代表蜀汉中央,益州牧代表地方。他以个人的诚信、威望和亲和力使这两股力量结合。诸葛亮对四川的融合基本上是成功的,四川的贤才都可以在蜀汉政府升到很高的职位,帮助诸葛亮一起管理巴蜀。

蜀中原来就有本土势力,刘焉、刘璋父子入蜀,又有了自己的部属。刘备、诸葛亮从荆襄带来了全国的人才,但这些人是新人,与旧人相比人数较少却居于要职。新人与旧人如何各得其所,彼此相安,是治蜀的第一要务。刘备白帝城托孤,是以“亮正严副”,并受遗诏辅政,因为当时蜀国真正的祸患不在魏、吴,而在于萧墙之内,即蜀国群臣中的新旧纠葛,是蜀政中的最大隐忧。诸葛亮和李严这二人恰好就是“新旧”各自一方的代表人物。

刘备在李严面前告诉诸葛亮,“如其(刘禅)不才,君可自取”,后世多认为是君臣相得,也有个别人认为是刘备的乱命,或者是对诸葛亮的猜忌,据田余庆先生分析,为了保障新人的地位,必须使其代表诸葛亮在李严面前有独特的地位,预防旧人另有图谋。如果真的有不测的事情发生,诸葛亮“行伊尹、霍光之事”都无济于事的时候,还可以走向前台,自取帝位,以应不时之需。所以,刘备临死前,赋予诸葛亮的角色,很像是后世打鬼的钟馗,这个鬼就是李严。

诸葛亮当政,其用人策略首先就是要巩固新人地位,稳定旧人,协调新旧关系以求安定,并进一步消灭新旧界线。

李严曾劝说诸葛亮受九锡,晋爵为王。诸葛亮回复:“若灭魏斩叡(为明帝曹叡),帝还故居,与诸子(指李严等)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诸葛亮以“并升”尊崇李严,显示自己委曲求全之心,也是对李严政治试探的强烈表态。

但是新旧之间的矛盾,不是能够轻松化解的。李严辅政,居永安为外镇,力图在江州扩大实力,与成都有分陕之势。他还要求与诸葛亮一样开府,使巴蜀分庭抗礼的局面长期化、合法化,这是诸葛亮所不能允许的。所以建兴九年,诸葛亮废徙李严,是当时的一件政治大事,是解决新人与旧人之争的关键。

诸葛亮在蜀中,实行严刑峻法,以法治蜀,主要表现在用人上。陈寿评诸葛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张裔传》中张裔说诸葛亮“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因此蜀汉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已经到了路不拾遗的地步。《三国志·诸葛亮传》说诸葛亮:“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所以,诸葛亮去世后,曾经被他处罚的廖立大哭:“诸葛丞相在,我还可能回朝,从此我再也不能回朝了!”

蜀汉由荆襄带来的全国人才,虽然未在四川消耗,但人会老病。所以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道出老人损折死亡殆尽,时不我予,非借重当地的新生力量不可。

由此也可知诸葛亮积极开发南中的原因。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是因为在四川实力太小,资源太薄,若不开拓新的疆域,有可以回旋的战略纵深,遑论北伐中原,连苟延残喘也不容易。所以,他翻山越岭,深入到今天的滇缅地区,也是为了取得南中的资源:马匹,铜铁……以及南方的兵源。在冷兵器时代,没有马匹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军力。

诸葛亮开拓南中,得到了滇马。滇马虽然体型较小,却是战马,能够用于征战。他也开发凉州,取得羌人的支持,也搜罗到像姜维这样的人才。马超被列为五虎上将,他的重要性在于他代表凉州的兵源,兵强马壮,又有羌人作为后援,是蜀汉的主要武力。姜维后来能够在西北维持下去,靠的也是凉州兵。没有羌人的军粮与凉州的兵马,他无以为继。

诸葛亮实际上是卓越的行政人才,他对于军事,未必以智计见长,所以,诸葛亮的敌人司马懿,对他最佩服的是行军安营有规矩。陈寿说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其实,军事不是儿戏,像白起、陈庆之那样的军事奇才能有几人?清朝的曾国藩,就是以“扎硬寨、打死仗”为信条,因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推荐的军事人才向宠,从来就不见赫赫战功,却擅长军事管理。诸葛亮希望恢复汉室,但是蜀汉地方太小,东汉十三州,曹魏拥有七八个州,其人口是蜀汉的十一倍,蜀汉难与曹魏争夺天下。

南中的开拓使蜀汉增加了人口、土地,也取得了南中的资源,使蜀汉增加不少力量。孟获就是南中的大族,后来做到御史中丞,相当于副宰相。

诸葛亮平定南中,但他依然要靠南中当地强大的地方势力来管理南中,使得南中反而出现了一些世袭的地方官。没有收服南人之心,未能将南中和巴蜀成功地整合在一起,所以云南、贵州的独立性并没有因为诸葛亮南征而降低,一直到了南朝,南中仍然是遥远的地方,和南朝的政局没有多大关系。

并且,诸葛亮七擒孟获使南中不复反,并不符合事实。诸葛亮回师不久,南中即有反抗,李恢率军平定。

许倬云先生认为:诸葛亮留下的两篇《出师表》,据说有人考证《后出师表》是后人的伪作,不过很符合诸葛亮的心情。两篇《出师表》的背景不同,《前出师表》是在北伐前夕,诸葛亮表达了受刘备托孤之重,谆谆教诲后主刘禅治国用人的主要问题,也预见到蜀汉日后面临的困境,一片耿耿忠心:“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后出师表》诸葛亮几次北伐未竟后,总结经验教训,主要是粮食转运困难,所以决心在关中渭上屯田,长期抗敌时期所作。那时,蜀汉人才凋零,其实已经不可能恢复中原。诸葛亮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是在做最后的告别:“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诸葛亮的忠心虽然是针对刘备,但不是君臣之义,而是朋友之义。如果不是刘备三顾茅庐的那种诚意,诸葛亮不会呕心沥血,为刘备的事业打拼,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逆天行事”,打出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这就是信守对朋友的承诺。

诸葛亮治蜀很成功。老辈的四川人爱在头上裹块白布,传说是给诸葛亮戴孝,这个孝一直戴了一千多年。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竹林七贤之嵇康与山涛

竹林七贤是指在魏晋时期,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常在一起聚会,三人年龄相仿,嵇康的年龄稍小些,另外还有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其中阮籍、阮咸是叔侄。他们七个人,互相友善,常在竹林下聚会,饮酒抒怀,号为“七贤”。《资治通鉴》说他们“皆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

竹林七贤各具风采,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嵇康与山涛。

嵇康(223—262年),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人,魏末名士,官至中散大夫,人称“嵇中散”。有奇才,卓尔不群,《资治通鉴》说他“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任奇侠”,常言养生服食之事。他不满司马氏专权,“非汤武而薄周孔”,为礼法之士所嫉恨。后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有《嵇中散集》。

所谓“服食”,是指魏晋时期流行服食“五石散”,又称寒食散,是由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五种金石类药,再配以其他药物调制而成,其药性皆燥热猛烈,服后使人全身发热,所以服食后要宽袍大袖行走以散发药性,怪不得那时有些人总爱裸体。“五石散”产生一种迷惑人心的短期效应,当时的人认为服食“五石散”,不但可以治病,而且也觉得神志清楚,情绪畅快,实际上是一种慢性中毒。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林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这是说,嵇康风姿秀美出众,见到他的人都说:“他举止潇洒严正,气质豪爽清逸。”有人说:“他畅快有力犹如飒飒作响的松下之风,高远而舒缓绵长。”山涛说:“嵇康的为人,高大挺拔如孤松傲然独立;他喝醉酒时,像高峻的玉山将要崩塌。”

嵇康与吕安很友好,每当想念对方时,即使相隔千里,也要长途驾车前去探访。吕安后来有一次去拜访嵇康,正巧嵇康不在家,嵇康的哥哥嵇喜出来迎接。吕安不进门,在门上题了一个大大的“鳯”字就走了,嵇喜很高兴,认为是夸奖他。嵇康回来告诉他:“鳯”字拆开是“凡鸟”之意。

吕安的妻子很漂亮,但被吕安的哥哥吕巽强奸,吕巽还倒打一耙,以“不孝”之名诬陷吕安,这在当时是大罪。嵇康仗义执言,终于被牵扯进去。钟会说嵇康曾经想要帮助造反失败的毌丘俭,并说:“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

钟会是三国时期魏国重臣、书法家钟繇的儿子,深具聪明,又是贵公子,名重一时。在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掌握魏国大权的时代,钟会实际上是司马昭的谋主。钟会与邓艾灭蜀之后,钟会入成都,手握雄兵二十万,想割据蜀地做第二个刘备,却因部下反叛而失败,自己也死于乱兵之中。

钟会为什么要害嵇康?我们来看一看二人之间发生的事情。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

这是说:钟会作了《四本论》,论说人的才能与德性的同、异、合、离的问题,《四本论》在三国末期是很流行的清谈命题之一,他很想让嵇康看一看,已经走到嵇康的住所,又怕见了嵇康被诘责问难,就不敢把揣在怀里的文章拿出来当面给他,只是在门外远远地扔进去,便转身急急忙忙地跑了。

钟会以前不认识嵇康,有一次,他邀请当时的贤能杰出之士,一起去寻访嵇康。嵇康当时正在大树下打铁,向秀帮他拉风箱鼓风。“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会起身要走,嵇康才问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起先很仰慕嵇康,但受到嵇康的冷遇,怀恨在心,所以在司马昭面前构陷嵇康,嵇康终于被杀害。《世说新语·雅量》又载: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这是说嵇康临刑时说:“袁准曾经请求跟我学奏此曲,我吝惜固执,不肯教给他,《广陵散》从此要失传了!”当时,太学生三千人向朝廷上书,请求以嵇康为师,不被准许。嵇康被杀后,司马昭随即也后悔了。

嵇康有一个特殊身份,他是曹操的曾孙女婿(一说是孙女婿),在政治上坚决反对司马氏当权,“毌丘俭反,康有力,且欲起兵应之。以问山涛,涛曰不可。俭亦已败”,参与了反抗司马氏的政治活动,至于思想激进,则是次要因素。所以钟会能够在司马昭面前谗害嵇康,即能动司马昭之心,确实因为嵇康有颠覆性的活动。“人才不为我用,即为我杀”,故嵇康必死。所谓司马昭后悔云云,惺惺作态罢了。

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说与嵇康“居山阳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山涛(205—283年),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做官累迁尚书吏部郎、太子少傅、右仆射。

有人曾经问丞相王衍:山涛探究名理的学问怎样?与谁相当?王衍回答说:“此人初不肯以谈自居,然不读《老》《庄》,时闻其咏,往往与其旨合。”这是说,山涛从来不肯以善于清谈自居,可他虽然不读《老子》《庄子》,却时常听到他的吟咏,倒是每每与老庄思想主旨符合。

山涛任晋武帝的吏部尚书,任人唯贤,大公无私,每选官员必承皇帝之意,再加上自己的意见,时称“山公启事”。《世说新语·政事》记载说:山司徒前后选,殆周遍百官,举无失才,凡所题目,皆如其言。唯用陆亮,是诏所用,与公意异,争之,不从。亮亦寻为贿败。

这是说山涛在曹魏和西晋前后两次担任吏部官职,所选几乎遍及百官,选用的人没有一个是不恰当的。凡是他品评过的人物,都像他说的那样。只有任用陆亮,是皇帝下诏决定的,与山涛的意见不同。山涛为此事争辩过,皇帝没有听从(山涛推荐的是阮咸)。陆亮不久也因为受贿而罢官。

他曾经举荐嵇康,“山公将去曹,欲举嵇康,康与书告绝”。

这是说:山涛将不再担任选曹郎的职务,举荐嵇康代替自己。

嵇康与山涛同为“竹林七贤”,本是好友。但嵇康不愿做司马氏的官,他认为山涛并不了解自己,就写信给山涛绝交,列出自己“七不堪、二不可”,表明自己不愿为官的态度,这封信就是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篇体现文人独立性格的讽喻佳作。

奇怪的是,嵇康被抓前,将儿子嵇绍托付的人,既不是自家的亲戚长辈,也不是与他关系最好的向秀,偏偏是绝交的山涛。嵇康对嵇绍说:“巨源在,汝不孤矣!”

山涛对待嵇绍,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将嵇绍培养成才,并将他推荐给晋武帝,留下了“嵇绍不孤”的成语。

王戎品评山涛:“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意思是:“他就像浑金璞玉,人人都看重他是宝物,但就是不能形容他的气度。”

嵇康的儿子嵇绍(253—304年),字延祖,在晋武帝时为秘书丞,后官至侍中。有人曾经对王戎说:“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王戎回答:“君未见其父耳!”《世说新语》说嵇绍“清远雅正”,这是说嵇绍志向高远,本性正直。

嵇绍在晋室为官,曾经引起争议。有人说嵇康被司马昭所杀,嵇绍却效忠于晋室,是为不孝。其实,嵇康将嵇绍托孤给山涛,别有深意。嵇康自己既然不容于司马氏,难道也会让儿子与自己一个下场?山涛是司马昭的表兄,嵇康与山涛划清界限后,山涛仕途畅通,最后官至“三公”之一的司徒,难道不是嵇康有意而为之?所以嵇绍出仕司马氏,正是秉承嵇康之意。

永安元年(304年)“八王之乱”时,东海王司马越挟持晋惠帝司马衷与成都王司马颖交战,大败于荡阴。

晋惠帝司马衷,都说他是“白痴皇帝”。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事迹,是臣下报告他,百姓没有粮食吃饿死,他反问:“何不食肉糜?”

司马颖的士兵杀到晋惠帝面前,晋惠帝脸上受伤,被射中三箭,百官与侍卫溃散,只有嵇绍身穿朝服,登上晋惠帝的御辇,以身护卫晋惠帝,被杀于帝侧,血溅帝衣。

在被司马颖掳至邺城后,周围的人要给晋惠帝洗去龙袍上的血迹,晋惠帝说:“嵇侍中血,勿浣也!”以至于几百年后司马光感慨:“孰谓帝为憨愚哉!”

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道: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嵇侍中血”说的就是嵇绍血溅帝衣的事迹。

黄仁宇先生认为:我们听过法国大革命时,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格丽特·安东妮闻及百姓没有面包吃,曾叫他们吃蛋糕的故事,对于此类传闻,不能认真。晋惠帝司马衷在晋室皇位极端艰难之际,庸懦无能,必然属实。否则也不会有如此的传闻编排在他头上,并且记入信史了。

晋惠帝后来被东海王司马越用毒饼毒死。

山涛的儿子山简也很有名,山简(253—312年),字季伦。《世说新语》说他“疏通高素”,就是说山简通达且高洁纯真。“绍、简亦见重当世”,是说嵇绍和山简在当时也很受尊重。

永嘉三年,山简任征南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四州诸军事,出镇襄阳。他悠闲度日,经常外出畅饮,每饮必醉。有人编了一首歌谣: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

我们欣赏一下唐朝诗人王维的《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其中的“山翁”就是指山简。

竹林七贤可能给我们留下一个清谈误国的印象,但黄仁宇先生认为他们共同的达观,并不就是消极。就等于我们了解到最后太阳系统的生命必同归于尽,因这了解有时我们产生一种不同的人生观,但并不因此,就要放弃日常生活的兴致与一切志趣和希望。

陈寅恪先生认为:竹林七贤是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竹林”是假托佛教名词,是Velu或Veluvana的译语,是释迦牟尼的说法处,“历代所译经典皆有记载,而法显(见《佛国记》)、玄奘(见《西域记》)所亲历之地。此因名词之沿袭,而推知事实之依托,亦审查史料真伪之一例也”。“七贤”所取为《论语》“作者七人”的事数,嵇康等七人,是中国历史上之人物,但“竹林”是中国和印度名词杂糅的结果。东晋之初,僧徒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实际上,王戎与嵇康、阮籍饮于黄公酒垆,都是东晋好事者捏造出来的,竹林并无其处。

此是另一说。竹林七贤之阮籍

阮籍(210—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三国时期魏国思想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生活的时代,正值我国多姿多彩的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而其生活的魏国,也经历了政权逐步归于司马氏的过程。

239年,魏明帝曹叡病死,司马懿和曹爽受遗诏共为辅政大臣。曹爽大权独揽,司马懿隐忍十年,于249年杀曹爽及曹操的养子何晏等,之后魏国发生“淮南三叛”:251年司马懿击败王凌;255年司马师攻灭毌丘俭;257年诸葛诞起兵,被司马昭所灭。

这一时期,在254年,夏侯玄被杀,同年九月,司马师废魏帝曹芳为齐王,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260年,司马昭手下贾充杀高贵乡公曹髦;263年,蜀汉灭亡;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以晋代魏。

政权交替的过程,充满了惨烈的政治斗争,曹魏皇帝一死二废,无数人头落地。以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如果确有竹林悠游之事,经考证或在255年至260年之间,在矛盾激化的时代,他们经历了选择不同政治阵营的过程,或死或降或佯狂。《世说新语·任诞》记载:“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座,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总有这样一些奴才,迫不及待的要在主子面前卖力表现,以显示自己的忠心。

这个满口仁义道德的何曾,每天用餐的费用需一万钱,却仍然抱怨没有值得下筷子的菜,奢侈浪费到何种地步!他的儿子何劭“青出于蓝”,每天的餐费二万钱。何曾死后数年,何家满门被杀光。

阮籍作《大人先生传》,他认为这些名教的卫道士、正人君子们“群虱之处乎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

你们犹如藏在裈中的虱子,躲在深缝坏絮中,以为住的是吉宅,走路不敢离开缝际,行动不敢跑出裈,还自以为守规矩。

对于这样的假君子真小人,阮籍总是以白眼对之,“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自己的母亲去世,难道阮籍一点都不悲伤吗?《世说新语·任诞》记载:“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穷”是孝子哭丧说的话,表示穷极无奈,极度悲伤。阮籍在葬母时,只是叫了一声“穷矣”就吐血了,卧床不起很久。

我已经悲痛到极点了……但是,我不用把自己扮作那些道貌岸然的高尚人士,种种作为都是表演给上级和世人看,都是为了自己进一步升迁。

但也要小心,这么乱的世道,这么残忍的掌权者,这么多居心叵测的人……《礼记·曲礼上》说:“居丧之礼……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故司马昭认为饮酒食肉并不违反丧礼。

既然司马昭都知道,恐怕阮籍心里更是清楚这一点吧!

山涛因为与司马懿的妻子有亲戚关系,所以很快进入司马氏阵营,尽忠晋室;王戎出身琅琊王氏,与司马昭手下钟会友善。钟会是著名书法家钟繇之子,与邓艾一起攻灭蜀国,伐蜀前曾问计于王戎,王戎此时无疑已经是司马氏一党。嵇康是曹魏之婿(一说为曹操孙女婿,一说为曾孙女婿),坚决站在曹魏一方,且与钟会不睦。钟会数次在司马昭面前诋毁嵇康,指控其与毌丘俭勾结谋叛,“非汤武而薄周孔”,司马昭遂杀嵇康。

其实,阮籍反对名教,言行比嵇康厉害多了,但是司马昭反而对其多加维护,所以嵇康提倡自然反对名教,并非其致死原因。司马昭杀嵇康,正与司马懿诛何晏、司马师戮夏侯玄一脉相承,嵇康是参与了反对司马氏的活动,并且他是曹魏姻亲,故必死。

向秀“应本郡计入洛。文帝问曰,闻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秀曰,以为巢许狷介之士,未达尧心,岂足多慕?帝甚悦”。

钟会拜访嵇康,嵇康打铁,毫不理会钟会,在旁边为嵇康鼓风的就是向秀。嵇康被杀,向秀也面临政治选择。他来到洛阳,见到了司马昭。

古时尧想将帝位传给巢父,巢父不受;想传给许由,许由隐居箕山,尧又想召许由为九州长,许由认为污染了自己的高洁,赶快去洗耳朵。

司马昭问向秀:“听说先生有箕山之志,又怎么来到这里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