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罗万象千字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7 21:40:01

点击下载

作者:肖川

出版社:岳麓书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包罗万象千字文

包罗万象千字文试读:

全书导读

明代学者吕坤曾对《千字文》的学习做过这样的评述:“读《千字文》,以明义理。”《千字文》包括了自然、社会、天文、历史、伦理、教育等多方面的知识,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本书中,是较深的一本。《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训蒙教材之一,用一千个汉字就勾画出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长诗,也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字思纂,生活在南朝宋、齐、梁、陈之中的梁时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梁武帝时官拜员外散骑侍郎,武帝常命他做文章。六朝历史上著名的《铜表铭》《檄魏文》等文章,都出自他的手笔。本文作于梁武帝大同年间,距离现在有一千四百多年了。三国时期的书法家钟繇曾写过一篇《千字文》,但毁于西晋的动乱之中。王羲之又重新编缀过一篇,但文理音韵皆不佳。

梁武帝有感于没有好的识字教材来教育子侄,令周兴嗣再次编撰。相传梁武帝从王羲之的遗墨书迹中拓出一千个不相重复的字,然后把这些纸片交给周兴嗣,说:“你才思敏捷,可用此千字给我编出一篇韵文出来。”于是,周兴嗣绞尽脑汁,只用了一夜的时间就编好了,但当他交文的时候,已经鬓发霜白了。

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排列组合,形成了这样一篇音韵谐美、朗朗上口的四言长诗,更难得的是,其内容包括天地、历史、人事、修身、读书、饮食、居住、农艺、园林、祭祀等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从这一千个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国文化的基本轮廓,能够找寻到中华文化的“遗传基因”。《千字文》全文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化被草木,赖及万方”,主讲宇宙与人生。这一部分从宇宙的诞生、开天辟地开始讲起,讲到日月星辰、气象物候、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一直讲到人类出现以后,中国太古和上古时期的历史。最后以人类社会组织的出现和王道政治制度作为结尾。这部分内容既自成体系,又是下面三部分的奠基。

第二部分:从“盖此身发,四大五常”到“坚持雅操,好爵自縻”,主讲伦理纲常与自我修身。这一部分落实到人,因为天地人是三才,人顶天立地,是世间最重要的。不会做人就不会做事,事在人为,做人是根本。这一部分紧紧围绕着五常之德展开,是全文的核心。

第三部分:从“都邑华夏,东西二京”到“宣威沙漠,驰誉丹青”,主讲先秦文明。这一部分讲述了与上层建筑,也就是国家、政权、政治、政令等有关的内容,最后用几句话赞美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壮丽的山河和秀美的景观。

第四部分:从“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到“欣奏累遣,戚谢欢招”,主讲士大夫的生活。这部分内容既自成体系、独立完整,同时也是前三部分内容的推进,整篇《千字文》在此部分达到高潮。从文字数量上看,这一章是整篇《千字文》文字最多的一部分,描述了温馨的人情和恬淡的田园生活,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默默奉献且不为名利所羁绊的人们。

第五部分:从“渠荷的历,园莽抽条”到结尾,主讲世俗生活,讲述了古人对生活方式的追求。《千字文》全篇主题清晰,章句文理一脉相承,层层推进,语言优美,词藻华丽,几乎是句句引经,字字用典。这是其他几篇也被公认为不错的训蒙读物不能比的。所以历代书法家都竞相书写。相传,王羲之的七世孙书法家智永和尚曾临摹了《千字文》八百册散发赠友,江南各个寺院几乎都保留了一本,这对《千字文》的广为流传功不可没。其他书法家如怀素、欧阳询、赵佶、赵孟頫、文征明等都有留传至今的帖本。到清代时,《千字文》已成为流传最广、最久的蒙学课本,几乎长幼咸知,以至文书编卷都采用天、地、玄、黄……来排列分类。清初学者顾炎武称赞《千字文》“不独以文传,而又以其巧传”,道出了其传世经久的缘故。

序言

当今社会,“国学热”方兴未艾,解读国学名著的学者文人通过电视传媒的方式更是被万众景仰。这些学者文人对中国文化的解读,甚或对中国古代人们深层心理的深刻分析,都不乏真知灼见,其讲解也如金声玉振,字字珠玑。当然,人们对国学的热衷,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人们对解读者的追捧,其实是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散发的思想魅力深深吸引。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诸多先天的缺陷,诸如太多的封建时代的思想、缺乏充分而严格的论证等,我们在了解和学习时,需要剔除其糟粕,汲取其精华。这对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小学生来说尤其是值得注意的事情。

作为现代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小学生,我们无需也不必把所谓国学的经典(“四书”“五经”之类)像古人一样读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甚至悬梁刺股、韦编三绝,以至于孜孜以求、皓首穷经。我们其实只需要对国学有所了解,有所辨识,有所吸收就可以了。我们需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需要知晓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渊源,进而辨识其与现代文化思想的同与不同,以不使自己作为中国人而数典忘祖,以不使自己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者而洋洋自得。同时,在此学习的过程中,使自己成为具有现代思想的中国人。

我们这套书也在解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我们并不想从古代中国成人所读的那些“四书”“五经”去分析,也不从那些国学中的显学人物孔子、庄子的思想去解读,而是眼光向下,俯首去解读那些古代孩子们读的蒙学读本,以此去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蒙学读本也称“蒙养书”“小儿书”,是专为学童启蒙教育编写的在庠序、书馆、塾学使用的课本,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小学语文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都是中国古代蒙学读本中流传广泛、影响久远的经典之作。

这些蒙学读本,不仅有识字的功能,还有增长见闻,了解社会,接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功能。这些蒙学读本“包罗宇宙天地人,纵贯华夏五千年”,包括了“天文、地理、历史、人事、修身、读书、农艺、宫室、祭祀”等方面的内容,而且“意蕴精微,深寓于十三经、二十五史、诸子百家”,是真正的“袖里通鉴纲目”。可以说,这些蒙学读本浓缩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凝聚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中国古代有“化三千”的说法,就是“教化蒙童须读《三字经》《千字文》,以习见闻,以明义理”。“化三千”的说法,凝炼地表达了《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读物对儿童的教化作用,以及对儿童今后思想所起的奠基似的功用。当然,这其实也是对一个民族的思想所起的奠基作用,更是对整个中国文化所起的奠基的作用。

因此,如果你要想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探寻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大可不必埋首于那些皇皇巨著的“四书”“五经”中去寻找答案,只要认真阅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这样的古代传统蒙学读本就能找寻到中国文化的精髓,就能探究到中国人深层的文化心理。要知道,一个人在少年儿童时期读的书决定着他今后思想发展的方向。因为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在这个时期所读的书,所受到的思想和文化的熏陶将影响到他的整个人生态度、意志信念与精神品质。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认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因此,你如果想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不仅要看他成年之后所读的书,更重要的是要看他少年儿童时期所读的书;你要理解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文化心理,不仅要看这个民族的文化经典,也要去看看这个民族的国民在少年时期所读的蒙学书籍是什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涵盖了我国古代蒙学读物的精华要义,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韵味。这些书的内容精简易懂,其行文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既适合中小学生诵读记忆,又能满足中小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需求。当然,我们反复要强调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始终是应当坚守的原则。譬如《三字经》所宣扬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千字文》所乐道的“世禄侈富,车驾肥轻”,无不留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它滋养着我们,也塑造着我们。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当今社会所追求的自由、平等、民主、博爱、人权等普世价值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是缺失的,这是我们的文化处境。因此,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真诚的文化自觉,需要意识到中华文化的可资利用的元素,同时意识到它的局限性,在我们自觉的文化追求中,把我们自己培养成为在全球化时代具有人类意识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

有鉴于此,我们精心编写了这套面向中小学生的《名师导读丛书》,力求在保证经典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剔其糟粕,彰其精华,有意灌注新的文化血液,提升其时代意义。

这套书以中小学生为阅读对象,因此,书中相应的“

国学故事

”“

文化常识

”和“文化解读”都是以中小学生所拥有的知识背景为前提而编写的,不仅对于中小学生了解这些蒙学读本的原文、注释、译文有所帮助,更主要的是帮助中小学生理解原文中相应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同时,可以让同学们在阅读本书时,与自己所学过的语文教材和历史教材的相关内容互为印证,提高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总之,《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作为我国古代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读本,同学们应该了解其内容,掌握其知识,批判性地吸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帮助我们成为具有现代观念的中国人,并使中华文化最终能够贡献于一个“基于生活质量而非个人财富无限积累的可持续性的文明”。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导读

第一部分从宇宙的诞生、开天辟地开始,涉及日月星辰、气象物候、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一直讲到人类出现以后,中国太古和上古时期的历史。最后以人类社会组织的出现和王道政治制度作为结尾。这部分内容既自成体系,又是下面三部分的奠基,非常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里历来是文史不分家,不懂史就无法理解文,就会歪曲文义,张冠李戴。中国的历史如果从伏羲氏算起,应该约有一万两千年之久;如果从黄帝开始算起,应该有约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文字、历法、衣冠、音乐、医学都出现了,所以黄帝是人文初祖。到西周初的周公,第一次系统整理周以前的中国文化,是三千年有文献可以考证的历史。春秋末期,孔子第二次整理之前的文化,集中国文化的大成,删诗书定礼仪,作《春秋》。孔子根据当时能看到的、确切可信的史料,修订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就是《春秋》。从孔子著《春秋》算起,至今约二千五百年。

黄帝至今约有五千年,神农氏至今约有九千年,伏羲氏至今至少约有一万两千年。再往前推是母系氏族的女娲氏,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树上搭窝的有巢氏,再到远古时期的三皇氏,再往前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氏了。《千字文》开篇就把中国文化如此久远的源流论述得简洁明了,鸿篇巨制也无法达到如此效果,真是非同凡响,震撼人心。

天地玄黄[1],宇宙洪荒。[2]

日月盈昃[3],辰宿列张。[4]

译文

世界在刚刚形成的时候,天空是苍蓝的,大地是灰黄的,到处都是大水,举目所见一片荒凉,天地万物都处在一种混沌蒙昧的状态之中。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后,天地之间慢慢澄清了,这时可以看到太阳有升有落,月亮有缺有圆,群星布满天空。

注释[1]玄黄:指天地的颜色。玄:高空的深青色,为天色。黄:大地的灰黄色,为地色。[2]宇宙:时空的总合。宇,上下四方无限广大的空间。宙,古往今来无限久远的时间。出自于《淮南子》:“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洪荒:古人想象中远古宇宙一片混沌、蒙昧的状态。洪:大,大水。荒:杂草丛生。[3]盈:月光圆满。昃(zè):倾斜,指太阳西斜。[4]辰宿(xiù):星辰。辰:星体的总称。宿:星群、星座。列张:陈列分布。

寒来暑往,[1]秋收冬藏。[2]

闰余成岁,[3]律吕调阳。[4]

云腾致雨,[5]露结为霜。[6]

译文

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寒暑循环变换,秋天收割粮食,冬天存储于库。人们设置闰月、闰年,以缩小纪年纪月的误差,人们还用音律来确定二十四节气。云气蒸腾可以化作雨水,露水遇寒可以凝结成霜。

注释[1]寒来暑往:形容季节冷热的交替。[2]秋收冬藏:农家按照一年四季来耕作的情形,即春耕、夏作、秋收、冬藏。[3]闰:闰月、闰年。余:多出的、剩下的。成:变成。岁:指一年。[4]律吕:本指古人用来调节音调、音节的设备,后作为音律的统称。阳:节气。[5]腾:上升。致:引致,这里指形成。[6]结:凝结。为:变成。

金生丽水[1],玉出昆冈[2]。

剑号巨阙[3],珠称夜光[4]。

译文

金沙江盛产黄金,昆仑山出产美玉。最有名的宝剑叫“巨阙”,最珍贵的珍珠叫“夜光”。

注释[1]丽水:即丽江,又名金沙江,自古盛产黄金。[2]昆冈:即昆仑山。昆,昆仑山的简称。冈,山岭。[3]巨阙(què):古代一把非常名贵的宝剑,名字叫做“巨阙”。这把名剑是越王勾践命欧冶子造的,非常锋利,能穿破铜、铁、金,而剑身却丝毫无损。后代常用作宝剑的通称。[4]夜光:即夜明珠。传说南海鲸鱼的眼珠,在黑夜中能发出光亮。

果珍李柰,[1]菜重芥姜。[2]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3]

译文

水果中最珍贵的是李子和花红,蔬菜中最离不开的是芥菜和生姜。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鱼儿在水中潜游,鸟儿在空中飞翔。

注释[1]珍:珍贵稀奇。李:李子。柰(nài):一种沙果,俗称花红。[2]重:贵重。芥:芥菜。[3]鳞:泛指鱼类。羽:泛指鸟类。

龙师火帝,[1]鸟官人皇。[2]

始制文字,[3]乃服衣裳。[4]

译文

龙师即伏羲,火帝是炎帝,鸟官是少昊氏,人皇是三皇之一,他们都是上古时代的帝王。仓颉创造了文字,嫘祖教人养蚕取丝,人们因此穿上了遮身蔽体的衣服。

注释[1]龙师:即伏羲氏。相传他用龙给百官命名,故名龙师。火帝:即炎帝。传说炎帝以火纪事,命名百官,并自为火师。也有指传说中教人钻木取火的燧人氏。[2]鸟官:即少昊氏,传说他以鸟为图腾,并用鸟名为官名。人皇: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与天皇、地皇合称三皇。[3]制文字:相传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汉字。[4]服衣裳:相传黄帝的妻子嫘祖创造发明了养蚕治丝法,教民制作衣裳。衣裳:在古代,上身穿的衣服叫衣,下身穿的裙子叫裳。

推位让国,[1]有虞陶唐。[2]

吊民伐罪,[3]周发殷汤。[4]

译文

主动把君位禅让给功臣贤人的是英明无私的唐尧和虞舜。安抚百姓,讨伐暴君,有周武王姬发和商君成汤。

注释[1]推位:把帝位让给有才能的人。让国:让贤能的人来治理国家。[2]有虞:舜的国号,舜又称虞舜。陶唐:尧的国号,尧又称唐尧。[3]吊民:安抚慰问受害的百姓。伐罪:讨伐有罪的人。[4]周发:指周朝的建立者姬发,又称周武王。殷汤:指商朝的建立者成汤。

坐朝问道,[1]垂拱平章。[2]

爱育黎首,[3]臣伏戎羌。[4]

遐迩一体,[5]率宾[6]归王。

译文

古代贤明的君主端坐朝廷,与大臣们探讨治国之道,垂衣拱手,无为而治,很从容就把国家治理得有条不紊。他们爱抚、体恤老百姓,四方各族的人都俯首称臣。举国上下无论远近都统一在一起,所有老百姓都心甘情愿地归顺于贤明的君主。

注释[1]坐朝:君主端坐在朝廷上,指治理国家。问道:与群臣商议为政的道理。[2]垂拱:垂着衣袖,拱着双手,表示无为而治。平(pián)章:辨别彰明。平,辨别。章,彰明。[3]爱育:爱护照顾。黎首:指普通老百姓。[4]臣伏:即“臣服”,归顺称臣的意思。戎羌:指的是四方的外族。[5]遐迩:远近。一体:一个整体。[6]率:都。宾:服从。

鸣凤在竹,[1]白驹食场。[2]

化被[3]草木,赖及万方。[4]

译文

欢唱的凤凰栖息在竹林间,白色的马驹在牧场里吃草。贤明君主的仁德能使草木也得到感化,贤明君主的恩泽能惠及天下所有的百姓。

注释[1]鸣凤:凤凰鸣叫。在:栖息。竹:竹林,因为凤凰吃竹的果实(竹米)。[2]驹:小马。食场:在牧场上吃着青草。[3]化:教化、感化。被:遍及。[4]赖:“利”的意思,福利、恩泽。万方:天下所有的百姓。国学故事

1. 盘古开天地

传说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有一个不知道为何物的东西,没有七窍,它叫做帝江(也有人叫它混沌),它的样子如同一个没有洞的口袋一样。帝江有两个好友,一个叫倏,一个叫忽。有一天,倏和忽商量为帝江凿开七窍,它同意了。倏和忽用了七天为帝江凿开了七窍,但是帝江却因为凿七窍死了。

帝江死后,它的肚子里出现了一个人,名字叫盘古。帝江的精气变成了以后的黄帝。盘古在这个“大口袋”中一直酣睡了约一万八千年后醒来,发现周围一团黑暗,当他睁开蒙眬的睡眼时,眼前除了黑暗还是黑暗。他想伸展一下筋骨,但这个像鸡蛋一样的东西紧紧包裹着他的身子,他感到浑身燥热不堪,呼吸非常困难。

盘古不能想象可以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去,于是他拔下自己的一颗牙齿,把它变成威力巨大的神斧,抡起来用力向周围劈砍。“哗啦啦啦……”一阵巨响过后,“鸡蛋”中一股清新的气体散发开来,飘飘扬扬升到高处,变成天空;另外一些浑浊的东西缓缓下沉,变成大地。从此,混沌不分的宇宙一变而为天和地,不再是漆黑一片。人置身其中,只觉得神清气爽。

为了防止天地再次重合,盘古脚踩大地,头顶天空,将身体作为天地的分界线。盘古每天长高一丈,天和地的距离就增大一丈。终于有一天,天终于不能再高了,地也不能再厚了。这时,盘古已耗尽全身力气,他缓缓睁开双眼,满怀深情地望了望自己亲手开辟的天地。啊!太伟大了,自己竟然创造出这样一个崭新的世界!从此,天地间的万物再也不会生活在黑暗中了。盘古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慢慢地躺在地上,闭上沉重的眼皮,与世长辞了。

伟大的英雄倒下了,但他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于是,临终前,他把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春风和天空的云雾;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了皎洁的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千万缕头发变成颗颗星星,点缀美丽的夜空;鲜血变成江河湖海,奔腾不息;肌肉变成千里沃野,供万物生存;骨骼变成树木花草,供人们欣赏;筋脉变成了道路;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供人们使用;精髓变成明亮的珍珠,供人们收藏;汗水变成雨露,滋润禾苗。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化作了东岳泰山(在山东),他的脚化作了西岳华山(在陕西),他的左臂化作南岳衡山(在湖南),他的右臂化作北岳恒山(在山西),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在河南)。传说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2. 仓颉造字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了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

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弩弓、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专门负责管理记录的史官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能记住各种事物和事情的符号来。

相传,有一次,仓颉看见打猎的人根据地上的脚印来认定不同野兽的逃离方向,不禁突发灵感:既然一个脚印能代表一种野兽,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特定的符号来表示特定的东西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果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像,大家不就都能认识了吗?而且组合起来,不是可以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了吗?

从此,他开始注意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等,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并按照它们的特征,画出图形,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把一些符号拼成句子,拿给人看,经他解说,人们都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仓颉把这种符号叫做“字”。

仓颉把这些字献给黄帝,黄帝看后非常高兴,立即召集各部首领,让仓颉把造出的字传授给人们。于是,最早的汉字开始应用起来,并逐渐形成了如今世界上独一无二魅力非凡的汉字体系。

3. 嫘祖——蚕的故事

黄帝战胜了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大家一致推选黄帝为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五谷,驯养动物,制造生产工具。黄帝的妃子嫘祖则带领妇女上山摘野果、剥树皮、织麻网,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进行加工,做成衣服。

有一次,嫘祖带领妇女们上山采野果,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了很多白色的小果。妇女们以为是某种野果,就摘下来带回部落。回来后才发现这种“野果”怎么也咬不动。有人提议把这种“野果”煮熟后再来试试。于是,她们就把这些白色的“野果”都倒在瓦罐里加上水用火煮,并用木棍搅拌。搅了一阵子,想把木棍拽出来时才发现,木棍上缠绕着许多像头发那样粗细的白丝线。没多久,煮在罐里的白色小果全部变成了雪白的细丝线,看上去晶莹夺目。

嫘祖觉得很稀奇,摸摸这些白丝线,觉得柔软异常,而且非常坚韧,她心中一动,觉得把这些白丝线连缀在一起,不就可以织成布了吗?

第二天,嫘祖又来到了那片桑树林。经过观察发现,那白果子并不是树上结出来的,它是一条蠕蠕而动的虫子口中吐出的细丝绕织而成的。嫘祖给这些树上的小虫,起初取名叫天虫,后来把天虫两字合起来就叫做“蚕”,结成的白色的像小果一样的东西就叫“茧”。为了得到更多蚕吐的丝,嫘祖就开始养蚕。她把细细的蚕丝拧成细线,织网捕鱼,轻巧耐用;她又用蚕丝织成布,代替树、叶、兽皮,穿在身上又轻巧又暖和,从而结束了穿树叶、披兽皮的生活方式。

自此以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就在嫘祖的领导下开始了。后人为了纪念嫘祖的功绩,尊称她为“先蚕娘娘”。有的地方还建庙祭祀她。

4. 巨阙剑和夜明珠

宝剑里面最有名的是巨阙剑。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位著名的铸剑大师叫欧冶子,他平生铸了五把最有名的宝剑,其中三把是长剑,两把是短剑。长剑的第一把就是巨阙剑,第二把叫纯钧剑,第三把叫湛卢剑。两把短剑就是胜邪剑和鱼肠剑。三长两短五把剑全都锋利无比,其中以巨阙剑最为锋利。相传巨阙剑刃长三尺有三,柄长七寸,刃宽约五寸,重约五斤,挥动时剑气纵横。此剑铸成后,欧冶子将它献给了越王勾践。

传说越王勾践正于露坛上观赏此剑,忽见宫中有一马车失控,横冲直奔,惊吓了宫中饲养的白鹿。于是勾践拔出正在观赏的宝剑,指向失控马车,欲命勇士上前制止。但就在这拔剑一指时,手中的剑气竟将马车砍为了两节。越王勾践又惊又喜,命人取来一个大铁锅,用此剑一刺,便将铁锅刺出了一个大缺口。越王勾践才知道这把剑是天下第一的好剑,于是便将此剑命名为“巨阙”。

中国古代,有一本专门讲神怪故事的书,叫《搜神记》,里面有一个“隋侯珠”的故事。汉朝有一个在隋地被封为侯的贵族,代表国家出使他邦。隋侯在路上看到一条受伤的蛇,在沙地里翻滚,马上要死了。他赶快用水把蛇救活,并将蛇带到有水草的地方放生了。一年以后的一个晚上,隋侯做梦见到蛇来报答他,送他一颗夜明珠。梦醒一看,枕边果然有一颗明珠,照得满室通明,这就是“隋侯珠”。

隋侯珠与和氏璧是我国珠宝玉石文化中最重要的代表,古代就有“得隋侯之珠与和氏璧者富可敌国”的说法。只是由于历代的战乱,隋侯珠早已不知遗落到历史的哪一个角落中了。

5. 黄帝和指南车

在指南针未发明前,人类赶路,辨认方向全靠天上的太阳和星星。当时的古人,晚上通过观察北极星定方位,白天则利用日影来分辨方位。

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是中国古代四项重要的发明。其中指南针的发明是最早的。两千多年前,当时的人们就知道把磁石制成“司南”,利用它来定南北方向,所以“司南”可以说是指南针的前身。不过,同样可以辨认方向的指南车,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出现了。

大约在四千多年前,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族群和部落。黄帝是传说中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这时候,在东方有一个九黎族的首领名叫蚩尤,不仅十分强悍、凶猛,还对黄帝心怀怨恨,不愿服从黄帝。后来,蚩尤联合他的八十一个兄弟,和黄帝展开大战。为了对付这个拥有各式各样铜制武器的顽强敌手,黄帝苦思对策,终于发明了战斗的锐利武器——弓箭。又因为北方风沙大,时常刮起阵阵的大风沙,为了不使士兵们迷失方向,黄帝的部下成功地制造了“指南车”。两军在涿鹿交战,蚩尤的士兵虽然勇猛,但遇到黄帝的军队,却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退。这时战场上虽然没有刮起大风沙,可是却升起了浓雾,白茫茫一片,两队人马,根本就分不清东西南北。而黄帝的“指南车”上放着一个用铁做的人,铁人的手永远指着南方,靠着“指南车”指引方向,黄帝的军队在大雾中也能辨明方向,于是将蚩尤打败,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这就是“涿鹿之战”。文化常识

1. 宇宙

宇宙二字连用,始见于《庄子·齐物论》曰:“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古人解释为,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上下四方又叫六合,所以宇是空间的概念;古往今来是历史的承续,是时间的概念。“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间。“宙”代表古往今来,即所有的时间。“宇”:无限空间。“宙”:无限时间。所以“宇宙”这个词有“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意思。把“宇宙”的概念与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这与现代科学里“时空”的观念非常吻合,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超凡的智慧。

在现代科学中,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宇宙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宇宙是多样又统一的。它包括一切,是所有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没有时间和空间就没有一切,所以它包含了全部。

2. 洪荒、远古、上古

洪荒是指地球形成以后的早期状态,即五十亿年以前(太阳系形成)的地球,那时地壳很薄,温度极高。造山运动引发了洪水,“洪”字的本义就是大水,指地球上的早期洪水。地球上的洪水至少闹了三次,大禹治水的一次是最近的一次,大约在四千年以前。大禹平水患,定九州,这是人类史上出现的改造自然的最早范例。“荒”的本义是草木的蒙昧,指代的是远古时期,离现在至少是五百万年,人类还没有出现,地球还处在混沌蒙昧的状态中。“洪”和“荒”分别指远古时代的两种自然界现象。

中国的远古时代指的是夏朝以前的三皇五帝时期及更早的历史时期,相当于青铜器时代以前的史前时期。

上古时代是指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上古时代没有当时直接的文字记载,那个时候发生的事件或人物往往带有神话色彩,因为一般无法直接考证。

3. 日、月与二十八宿

中国的天文学不同于西方天文学,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是中国传统科技的一部分。日、月是最容易观察的,同时也是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体。因为:其一,日月离我们距离近。月亮距地球三十八万公里,太阳距地球一亿五千万公里。其二,我们在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阳表面直径一样大。中国人将日叫做太阳,把月叫做太阴,再加上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就叫做七曜或七政。七曜,就是七颗光明闪耀的星球。

广义的宿指的是星宿。星和宿不同,单颗的称“星”,一颗以上的一团星、一组星,就叫“宿”。中国天文学里星域是分区的,它把天球分成三大圈,又叫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垣是院墙,就是把星域分成三进的大院套。然后再按东西南北,像切西瓜一样把星域分成四块,每一块选择七组星辰,四七二十八,加起来是二十八组,就是二十八宿。

西方人不叫星宿,叫星座。星座是一个星群,如有大熊座、仙女座、双鱼座等。西方天文学本有四十八个星座,以后希腊人又加上四十个,总共八十八个星座,都是根据西方神话传说的人物、动物、器皿等命名的,例如射手座、水瓶座、金牛座等,和我们中国的不一样。按中国古人的说法: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实际上是把二十八宿连起来以后,看它的形状像这四种动物。

4. 闰余成岁

中国的天文历法,历来是太阴(月亮)和太阳合参,以太阴纪月,太阳纪年。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以公元纪年的太阳历,是根据太阳周天三百六十度,运行三百六十五天制定的历法,简称阳历。中国很早就有太阳历,宋朝的科技著作,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就有详细论述,但没有正式颁布使用,因为太阳历与月律(月亮的节奏、节律)不符。月球质量轻、自转速度快,绕地轨道是椭圆。月亮盈亏朔晦,一个周期近地点时是三十天,远地点时是二十九天,平均是二十九天多一点。这样,一年加起来是三百五十四天,按照太阳历算是三百六十五天,中间差了十一天,这就叫闰余。闰的意思是多余,一年相差十一天,三年加起来就差了三十三天,多出一个月。这样历法与物候节律就不符了。怎么办呢?只能每三年,多加一个月,这样加出的这个月叫闰月,加闰月那年就叫闰年。平年是十二个月,闰年就是十三个月。多出的这个月加在哪呢?加在有节没气的那个月。二十四节气中有十二节、十二气,平分到每个月是一节、一气。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气。阴历的月律与年律有日差,转三年以后就有一个月有节没气,因此设闰就加在这个月。所以读历史,有时候闰八月,有时候闰十二月,不一样。三年一闰只消化了三十天,还多三天。五年闰两回,天数又不够,后来发现十九年闰七次最合适。

阳历也同样设闰,阳历三百六十五天为一个自然年,但一个回归年(岁)是三百六十五天又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多出的五个多小时,四年就累计到二十四小时了,多出一天,必须设闰将其消化掉。因此,阳历每四年一闰,将多出的一天放入二月份,这样平年的二月是二十八天,闰年的二月是二十九天。“闰余成岁”的“岁”与“年”是两个概念。年表示从今年的正月初一到来年正月初一的这一段时间,为自然年。岁表示从今年的某一节气到明年的同一节气的一段时间,为回归年。岁的本义是岁星,岁星就是木星,木星运行的轨迹叫太岁。用岁星纪年是我国天文历法的另外一种。木星(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三十度,为一个岁次。用之记载历史事件,就记为:岁在某某。太阳历纪年,岁星历纪岁,这样年岁相符,就是“闰余成岁”。

5.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中国的物产,黄金和玉石都是非常珍贵、非常稀有的天然物产。

黄金是百金之首,众金之王,现代科技证明它的抗氧化作用很强,可以长久保存不变色、不变质、不生锈,自古以来都用黄金做流通的货币。古人认为,黄金可以驱邪避凶,故此多用黄金做佩戴的首饰。中国最有名的沙金产地在丽水,就是云南的丽江。当地的土人都在江边筛沙沥金,丽江因为出金沙,所以自古就被称为金沙江。

玉石也是很珍贵的物产,相传玉是山石千百年来受了日精月华而变化的,所以有“观祥云知山有美玉”的说法。好的玉石叫暖玉,拿在手里感觉很温暖,不像普通的石头,冰凉梆硬。昆冈是西北的昆仑山,在中国的西北边陲,今天的甘肃一带。昆仑山分为三面八支,其中的一面在上古时代的中国境内,也是黄河的发源之地。昆仑山以出产美玉而闻名,是古代中国采玉的主要矿脉,同时它又是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王母娘娘的洞府据传就在西昆仑之上。

6.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龙师是伏羲氏,他是中国太古时代的三皇(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之首。火帝是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他是人类文明的奠基人。有了火,人类才告别了黑暗,进入了光明的文明时代,所以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火帝。

五帝的第一个是少昊氏,他是黄帝的儿子,因为学会了太昊伏羲氏的学问,所以人称少昊氏。那个时候是太平盛世,有凤凰飞来,因此他手下的文武百官都用鸟来命名。比如有凤鸟官、玄鸟官、青鸟官等,所以称他为“鸟官”。鸟官是中国太古五帝的头一位。少昊氏,代表了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

人皇是人皇氏,代表了远古史上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文化解读:洪荒到文明

我们的世界充满惊奇,从原始的蛮荒历经无数的年代,生命的诞生和演化来之不易。重大的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曾经威胁到所有生命形式的存在,但生命延续了下来。大约两三百万年前,改变这颗星球命运的生物出现了,这就是人类!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在近两百万年的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中,我们的祖先不仅经历了“能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的艰难转变,而且也步履蹒跚地从蒙昧(旧石器时代)、野蛮(新石器时代)走向了文明。

在历史学中,与“文明”相对应的“文化”通常用来指代尚未发明文字、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社会或时期;但它的广义是指知识和艺术成就,如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文明”一词源自近代欧洲,法国的启蒙学者最早使用这一名词,最初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方式,和“有教养的”、“有礼貌的”、“开化的”这一类词意思相似。另外,“文明”也有“公民的”、“市民的”这种含义。在后来的使用中,“文明”的含义逐渐具有了社会意义,用以指代一种先进的文化。很多学者用“文明”一词专指与“原始社会”相区别的较高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也就是“阶级社会”,或称“文明社会”。

可见,“文明”与“文化”并不完全等同,但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一言以蔽之:文明是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当某个阶段的文化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文字,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经初步形成,社会成员已经被划分为阶级或等级,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出现了巨大的公用建筑甚至城市中心,产生了国家政权,那么,发展到这一阶段的“文化”就可以被称作“文明”。

文明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有一个漫长的准备期,这个准备期最早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创造了石器打制技术、人工取火技术和有声语言,这些分别被看作是当今机器制造技术、能源转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雏形,也是这三大技术的发明与发展,为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明产生过程的转折点在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发生成为其产生的加速器。农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类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生存所需的剩余产品。这样,在保证了生存基础之上的为进一步满足生活需要的商品交换出现了。开始是物物交换,后来发展为用某些商品(如猪、玉器等)来作为一般等价物。在交换活动中,氏族首领掌握着交换的权力。起初,交换的产品归氏族公有,但随着交换活动的频繁和扩大,氏族首领便利用职权,化公为私,将经他们手换来的东西据为己有。这样,私有财产和私有制便产生了。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分化的加剧,这在考古发掘中突出表现为墓穴规格差异、随葬品悬殊等。社会产品有了剩余,就养活了更多的人口。这些增加的人口可以从事基本的农牧生产以外的其他事业,这促成了社会分工的发生。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发生在东大陆原始社会后期的三次大分工:第一次在野蛮时代中级阶段,原始农牧部落从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第二次在野蛮时代高级阶段,原始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在文明时代的门槛——商人阶级的出现阶段。随着新的社会分工,产生了不同的社会群体和集团。

从洪荒到文明,是从野蛮到文化到文明的演化过程,也是人类思想进化的历史进程。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导读

《千字文》的第二部分落实到人,因为天地人是三才,“人”顶天立地,是世间最重要的。这部分内容紧紧围绕着人的五常之德展开,是《千字文》全篇的中心之所在,它既是第一部分的延伸,也是独立完整的一部分。

这部分内容的主题就是谈如何做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人的世界,把人做好是我们这一生的头等大事。这部分首先从人的两重属性开始论述,详细阐明身与心、德与名的关系,指导我们应该怎样端正思想、修正行为,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德业。最后将重点落实在心性的修正上面,也就是“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如果真能够身体力行做到了,自然就会“好爵自縻”。

盖此身发,[1]四大五常。[2]

恭惟鞠养,[3]岂[4]敢毁伤。

译文

我们人的身体发肤由地、水、火、风四种物质所组成,称为“四大”。人的行为应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称为“五常”。我们要时时怀着恭敬的心情,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怎么敢随便地将身体毁伤。

注释[1]盖:文言文中的发语词,没有具体意义。身发:身体和头发,代指人。[2]四大:佛教以地、水、火、风为四大。另外,道家称道、天、地、王(人)为四大。五常:仁、义、礼、智、信五种伦理道德。[3]恭惟:恭敬不安地想。惟:思考、思量。鞠养:指父母的养育。鞠:养育、抚育。养:照顾。[4]岂:难道、怎么。

女慕贞洁,[1]男效才良。[2]

知过[3]必改,得能[4]莫忘。

译文

女子崇尚具备坚贞和自洁等高尚品德的妇女,而男子应效法有才能、有见识的贤人。发现自己有过失必定要改正;学到一种知识或技能后,要经常使用练习,不可遗忘。

注释[1]慕:仰慕。贞洁:坚贞和自洁的品德。[2]效:摹仿、效法。才良:有才有德的贤人。[3]知过:觉察自己有错误的言行。[4]得能:学得一种知识或技能。

罔谈彼短,[1]靡恃[2]己长。

信使可覆,[3]器[4]欲难量。

墨悲丝染,[5]《诗》赞羔羊。[6]

译文

不要妄谈别人的缺点,更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为人要诚实守信用,言行要经得起检验。胸襟要相当宽阔,气度要大到无法测量。墨子悲叹洁白的蚕丝被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而不能再复原,《诗经》赞美君子品德如洁白无瑕的羔羊毛色。所以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远离恶行,一心向善,保持像羔羊的毛色一样纯洁的品德。

注释[1]罔谈:不谈论。彼短:别人的缺点。[2]靡恃(shì):不凭借。[3]信:诚信。可覆:经得起考验。覆,审查。[4]器:器量。[5]墨悲丝染:墨指墨子,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据《墨子间诂·卷一》,墨子看到染丝者而悲叹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里是要人们保持善良的天性不被污染。[6]《诗》赞羔羊:《诗·召南·羔羊》赞美刚出生的小羊毛色纯正,以洁白的“羔羊之皮”来比喻君子品德高洁。

景行维贤,[1]克念作圣。[2]

德建名立,[3]形端表正。[4]

译文

一个人只有具有崇高的德行,才能成为贤人。一个人只有克制住了私欲,才能成为圣人。德行建立了,名声就自然树立起来。气质端正了,仪表自然会端正。

注释[1]景行:高尚的德行。维:语气助词,无实义。贤:有才能、道德的人。[2]克:克制。念:私欲。作圣:成为圣人。[3]德建:养成好的德行。名立:树立好的名声。[4]形端:形体端直。表正:仪表端正。

空谷传声,[1]虚堂习听。[2]

祸因恶积,[3]福缘善庆。[4]

尺璧[5]非宝,寸阴是竞。[6]

译文

空旷的山谷里,声音可以传播得很远。空荡的厅堂上,说话能听得到回音。做人应该虚怀若谷,能容纳万物。灾祸是由于长久作恶多端而致,福运是多行善事的余庆。一尺长的璧玉其实不是什么真正的珍宝,一寸短的光阴才值得珍惜。

注释[1]空谷:空旷的山谷。传声:传播声音。[2]虚堂:空荡的厅堂。习听:重复听到,指听见回音。[3]祸:灾难。恶:罪过、不良的行为。积:长久积累。[4]福:幸福,吉祥幸运的事。缘:由于,因为。善:行善事。庆:吉庆,福。[5]尺璧:直径一尺的璧,比喻很珍贵。[6]寸阴:比喻极短的时间。竞:争取。

资父事君,[1]曰严与敬。[2]

孝当竭力[3],忠则尽命。[4]

译文

奉养父亲,侍奉国君,要严谨且恭敬。孝顺父母应当竭尽全力,效忠君主则要不惜生命。

注释[1]资父:奉养父亲。事君:侍奉国君。[2]曰严与敬:严谨且恭敬的态度。[3]竭力:竭尽心力。[4]忠:为国君尽心做事。尽命:不惜牺牲生命。

临深履薄,[1]夙兴温凊。[2]

似兰斯[3]馨,如松之盛[4]。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