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50位作家,50种视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8 06:00:32

点击下载

作者:[意]马帝欧·佩里柯利,廖婉如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窗:50位作家,50种视野

窗:50位作家,50种视野试读:

序 世界窗景

马帝欧·佩里柯利

十年前的一天,我在纽约上西区公寓的窗前驻足,心有所感。当时妻子和我正要搬出那一房一厅的公寓,我心头涌上一股渴望,想把那幅窗景卷起来一并带走。那景致我观看了七年,日复一日,窗外那些楼宇错落排列,深印我脑海。不知不觉中,那幅窗景成了我对纽约最熟悉的印象。它成了我的一部分,可是我将从此与它挥别。

要密切留意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的事物并不容易。“它们明天还是会在那里。”往往要等到即将失去,或者已经失去,才赫然明白它们的重要。我纳闷的是,我怎么会没有多加留意窗外的景色。这疏忽让我不禁寻思,我们如何体验与感知窗外的一切。说到底不外是,我们如何体验与感知生活。

对我来说,窗口和窗景就像某种“重启按钮”。好比眼睛累了会眨一眨一样,每当我想让脑袋放空、思绪停顿,我会默默地任目光穿透玻璃,在窗外游移,不加分析,无意识地解读。我的双眼单纯只是瞥向某个景致,并没有真的盯着什么看,而下意识里对于那些景致的熟稔——寻常的屋顶、众所周知的檐口线脚、附近的中庭、远方的山丘,反倒会让我分心恍神。我不经意地望穿一片玻璃,这玻璃把我和世界连接起来,也把我和世界分隔开来。

因此,2004年的那天起,我终于开始专注于我的窗景。我甚至试图拍照,但很快便发觉拍照行不通。照片仅单纯呈现窗外景物,无法传达我眼中的风景。于是我取来铅笔和粉蜡笔,把窗景画在一大张包装用的牛皮纸上,将窗框等一切都画进来,并且第一次注意到,我观看了那么久的风景里竟然蕴藏着那么多的事物,而之前我竟浑然不察,它们都躲哪儿去了?

从那时起,我花了好多年的时间素描一幅幅窗景。2004年至2008年,在为一本以纽约市为主题的书进行调查研究时,我发现作家们常常和我有类似的处境:在书桌前一坐就是数小时,所以他们不是把书桌摆在靠窗的位置,尽可能饱览风景,就是刻意避开窗景。当我邀请作家们以文字描述他们的窗景,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我在素描里捕捉到的元素,都由他们的文字补足了(甚至是补强了)。

这就是2010年起在《纽约时报》发表以及后续刊在 《巴黎每日评论》里的“世界窗景”系列的发想与初衷:描绘全世界作家的窗景,并附上他们的一段文字——线条和文字透过有形的观看角度结合在一起。本书里的五十幅素描(有些从未发表过),每一幅都提供了一座观景台,也可以说是一个“视野”,让你在五十趟环游世界的行旅中歇息和沉思。

经过这些年,我终于学会在窗前停留更久一点,也往往会思索着:假使我拥有那些窗景,我会有什么感受?它们会如何影响我?如果我天天看着那些楼宇或树木或船只经过,我会有所不同吗?我慢慢体会到,一扇窗终究不仅仅是与外在世界接触或分隔的界面,它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向内的凝视,投射回我们自身的生活。

奥尔罕·帕慕克

ORHAN PAMUK

我写作时大半时间都在构思下一个句子。我的脑袋忙着形成字句之际,我的视线会不经意地从纸页和墨水笔尖移开。过去十五年来,从我伊斯坦布尔工作室的窗户望出去,看到的就是这幅景致。左边是亚洲,中间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开口向着马尔马拉海,以及五十八年来我每年夏天都会造访的岛屿。右边通往金角湾和伊斯坦布尔居民口中的旧城,奥斯曼帝国在此定都四百年,城区里有托普卡匹皇宫、圣索非亚大教堂、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

有时候我会自豪地说,我的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红》(My Name is Red),故事场景就设定在我放眼望去,触目可及的地方。好奇的宾客和来访的记者老爱问:“有这么美妙的风景,你不会分心吗?”我的回答是不会。其实我知道,我的某部分总忙于徜徉在那风景里,随着海鸥翱翔、树梢摇摆和光影游移,跟着船只出海,以确认这世界总在那里,始终迷人有趣,永远挑战着你去书写它:一种让写作者继续写下去,读者继续读下去的笃定感。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土耳其作家,著有多部小说与纪实文学

他的著作被译成六十余种语言

帕慕克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012年他在家乡伊斯坦布尔打造了纯真博物馆

埃特加·凯雷特

ETGAR KERET

我待过最棒的写作地点是麦道尔艺术村。在那里我的工作室周围环绕着美丽的覆雪森林,望向窗外时,我时常能看到鹿。住在那里的期间,有位朋友来找我。黄汤下肚后,他问我:“你周遭有这么多美景,可是从你电脑摆的方位来看,我发现你写作的时候只能看到厕所,这是为什么?”

答案很简单。我写东西的时候,只看到故事里的风景。等到我搁笔,才看得到真实的风景。在我家,我写作的空间向来是我们公寓里最糟糕的地点,那是唯有忙着写东西的人才能忍受的地方。就目前来说,那是摆在起居室和厨房之间的一张金属制小桌子。我停下笔的时候,才会注意到路的另一侧有一棵美丽的大树,据说是六十年前一群以色列最优秀的儿童诗人种的,还有我和儿子当天稍早前在阳台玩乐留下的一团乱。不过这也只是一时片刻,大部分的时间我只看得到我的故事,而这些通常比阳台地板更凌乱。特拉维夫,以色列

以色列作家,代表作《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Suddenly, a Knock on the Door)、《美好的七年》(The Seven Good Years)

珠玛娜·哈达德

JOUMANA HADDAD

起初,那里有大海,没将小女孩淹没吞噬的大海,彻底拯救她,并向她彰显“自由”意义的大海。“自由”这个她在成长过程中从未体会过的词,后来她用一辈子时间学着一次次紧紧抓住它。“自由”教会她梦想、呐喊,在她心里,也在纸上。这字如今以阿拉伯文刺青,文在她蜕变成女人的右臂上。每当她失足跌倒,“自由”帮她站起来。“自由”总会在旅途的尽头等着她,闪着微光,就像永无止境的探索。

没错,起初那里有大海。这个小女孩,在几乎给不起她良好教育的贫苦家庭出生、成长,在被战争蹂躏的贝鲁特,只能从一处贫民窟里的小公寓阳台上瞥见大海。她得爬上一把塑胶椅,才能真的看到海,不过她以前确实就这么做,顽固、无惧,更重要的是,带着渴望。在她眼里,大海是映着更美好未来的一扇窗,看着大海,她对自己承诺,有一天,她的生活将会不一样,她的父母也会过得不一样。等到那一天,当她醒来,打开卧房窗帘,会有一整片海洋映入眼帘,敞开怀抱迎接她深情的凝视。她尽一切力量兑现了这个承诺,无非是为了从前那个无助受困,经常在脑里飞越地中海的小珠玛娜。“大海啊大海,有一天我会拥有你。”她在心里反复这么说,当外头的民兵组织发起一波波抵抗,当她内心的抗争遭遇一波波挫折……

而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她在梦寐以求且历经长久奋斗得来的房子里凭窗而望,朱尼耶的蓝色海岸在她眼前一览无遗,她终于懂得:大海,就像她向来所渴望的自由,从来都不能被拥有。

她学到,如果你够幸运,大海和自由将会拥有你。朱尼耶,黎巴嫩

黎巴嫩作家、新闻记者、女权运动者

长年致力于文化及社会改革

于2014年3月入选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的阿拉伯女性

近年作品有《我杀了雪赫拉莎德:一位愤怒的阿拉伯女子的自白》(I Killed Scheherazade, confessions of an angry Arab woman)、《超人是阿拉伯人》(Superman is an Arab)

亚拉·阿斯万尼

ALAA AL ASWANY

我打开窗,开罗市中心的这栋楼背对着我。

住在城里工薪阶层街区的人,不会因为贫穷而感到羞愧。在从我的窗口看出去的这栋楼房里,我看到了他们对抗贫困的勇气。这里的居民多半是生意人和公务员。曾经有一段时期,他们收入充裕,过得舒适,但艰困时局像一阵大浪突然袭来,淹没了一切。

那栋楼一楼的窗户原本镶着装饰玻璃,破了之后修过不止一次。最后一次,屋主为了省钱,安上了一块木板。

在富足的年代,那一家人会坐在藤椅上,在露天的门廊纳凉休憩,度过愉快的夜晚。那些藤椅现在都坏了,当父亲的没钱买一组新的,但他还是把散了架的椅子靠着墙摆在入口内。另一个梦延宕,不可能实现了。附近的墙上本来有个开口,那是为安装空调预留的。屋主也把那开口封了起来,漆上油漆,他深知永远买不起空调了。

这风景里最美的事物,是二楼晒衣绳上晾着的家居服。这些衣服很朴素,但它们的主人不轻言放弃。她在衣服的上身和袖子加了简单的设计……穿起来肯定更好看……我由衷赞叹的,是这种面对贫苦毫不屈服的骨气。贫苦很不幸,但不屈服的骨气展现了某种高尚。我只要打开窗看着这栋楼,心头就会涌上一股强烈的慈悲。

尽管贫困蹑足爬行,从不停歇,也从不宽贷,但我仍愿看见许多透着人性光辉的事。一位少年写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封情书,怕被他妈妈看见,藏在化学课本里。一位少女,自己锁上卧室的门,裸着身子在镜子前跳舞。年轻恋人在屋顶的暗处急切热吻。新婚头几夜的笨拙交欢。小宝宝呱呱坠地的哭嚎。枯槁的老人断气前最后一次的颤抖嗓音。

不管场景如何多变,窗传递出来的,无非是浮世人生。开罗,埃及

埃及作家,生于1957年,执业牙医

著有畅销小说《亚库班公寓》(The Yacoubian Building)、《芝加哥》(Chicago)以及短篇小说集《友善之火》(Friendly Fire)

目前定居开罗本段文字原文为阿拉伯文,此处系依据杰夫·D. 波特(Geoff D. Porter)的英译文所译。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写作写得不顺时,我会做两件事,把文句诱引回来:读几页我喜爱的书,或者观看世界。当我待在尼日利亚拉各斯港城的家里,看到的就是这幅景象。再平常不过的景象,家家户户靠得很近,车子挤进转角,每一辆都紧贴着大门口,街道上报摊星罗棋布。然而这景象也充斥着故事,因为这里头充满了人。我看着他们,想象他们的生活,替他们编织梦想。

时髦的年轻女子在隔壁的货摊卖电话卡,豪萨族男孩推着手推车兜售塑料瓶装水。报童抱着一叠报纸,吹着号角,眼巴巴地望向走廊。早晨,卖豆子的妇人头顶着一口大锅四处走动,不时朗声叫卖。街角的工人会跟妇人买豆子,他们经常相互推挤,通常打赤膊,中午过后偶尔会在阴凉处打盹。

我会拉长耳朵听他们交谈。一回,我看见两名工人在盛怒之下大打出手,但很快就结束了。另一回,我看见一对情侣手牵手走过,这情景很稀罕。又有一回,一位身穿蓝色校服,绑着整洁辫子的女孩,抬眼看到我,对我这十足的陌生人说:“早安,女士。”同时以约鲁巴的传统方式行屈膝礼,这令我开心不已。这扇窗上的金属框——防贼用的,我们都这么说——有时让街景像有缺口的拼图,等着被拼成一幅完整图像。拉各斯,尼日利亚

生于尼日利亚,著有《紫木槿》(Purple Hibiscus)、《半轮黄日》(Half of a Yellow Sun)、《你脖子上的东西》(The Thing Around Your Neck)、《美国史迹》(Americanah)《美国史迹》荣获2013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奖”

罗蒂米·巴巴顿德

ROTIMI BABATUNDE

隔着窗子俯瞰着我书桌的“绿巨人”肯定是对我手下留情,因为至今它们还是很克制地没砸碎我的头。

殖民主义叙事会来一段野蛮人——不管高尚与否——在树荫下彻夜击鼓的情节,国际新闻频道会报道从矮树丛下现身的儿童兵或难民。不论如何,此情此景呼应着人活着本质上的乏味无聊,这里从没有什么戏剧性的事情发生,除了松鼠胆大地从一根树枝跳到另一根摇晃的树枝,伸出爪子矫捷地朝空擒住倒霉的猎物,以及偶尔,当我的“绿巨人”中的一棵倒下,震动大地,发出雷霆般的声音,向天地发送讣吿。

以这翠绿背景为衬底的,仅是一台有故障的发电机和两个水缸,它们发出粗嘎声,让人想起这个国家当前的艰难处境。

也许这些大树正以花为暗语,在推特(Twitter)上发送鸟儿迁徙的讯息,或者和在树干上攀爬的动物是脸友(Facebook friends)。说不定基于某个古怪的理由,它们同仇敌忾对抗着“洛杉矶湖人”,或者暗地里力挺“北伦敦枪手”,谁晓得呢?它们会不会梦想着有朝一日在无人的小巷里遛狗?这些事没人说得准,就像没人能打包票说,这些树木会继续对我手下留情,因为这些巨人只是一直站在那里,威严而沉默。

在这非洲人口最稠密的城市扩张地逐渐消失的雨林一隅,我坐在书桌后方,而这书桌可能正是那些盯着它看的大树的先人,我由衷感激周遭沉默的大树。伊巴丹,尼日利亚

著有《孟买的共和国》(Bombay’s Republic)

这部小说让他荣获2012年“非洲坚尼文学奖”

定居于尼日利亚的伊巴丹

宾亚凡哥·瓦纳那

BINYAVANGA WAINAINA

过去一年我住在内罗毕靠近恩贡森林的这个狭促小屋里。在国外度过许多个冬天后,我发现自己无法待在室内工作。六月和七月,内罗毕变得很冷,但我工作时不喜欢被房屋囚困住。我喜欢夜声像套头毛衣般笼罩着我,林声婆娑,凉风习习,远处传来车声和音响声。有时候我会合上眼,跟着脑中鲜明的零碎片段猛撞太阳穴的感觉挥动胳膊。这些片段几乎总是已然形诸文字的心境,转瞬生灭。当这些片段形成某个人物或可能的故事线,我的手指开始猛烈敲打键盘。如果我停下来,整个世界就会崩溃。如果片段充斥的世界崩溃,我就会停下来。然后日子一天天过,有时心情会坏上好几周,直到一股冲劲又回来。打网球很有帮助,发酵的小米酒也是,还有我的爱人。内罗毕,肯尼亚

出生于肯尼亚的纳库鲁,kwani? 杂志的创办人

著有回忆录《有朝一日我将书写这地方》(One Day I Will Write About This Place)《纽约时报》2011年最受注目好书《时代杂志》2014年“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努鲁丁·法拉赫

NURUDDIN FARAH

我通常住在一个地方,书写另一个迥然不同的地方。我的第一部小说是在印度求学时写的,书写最新一部小说期间,我经常往返于英格兰的纽卡斯尔、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和南非的开普敦之间。这很适合像我这样活在自己心中甚于周遭有形世界的写作者,我根据记忆写作,而我对索马里——我小说场景的所在地——的知识以及我的想象力,则丰富了我的记忆。

下笔之前,我先到摩加迪沙做研究,然后在作品出版前重返当地。在这段期间,城里居民的态度、穿着,甚至饮食习惯,都因这国家政治倾轧的局势而改变。

在晴朗的天气里,从各个制高点都可以饱览这座美得令人屏息的城市。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注意到它被战争蹂躏、空前未有的破败,几乎每栋建筑都被子弹打得千疮百孔,很多住房倾倒、塌陷。

只要从高楼的屋顶眺望,你都可以看见巴卡拉市集,那里是最近一次埃塞俄比亚占领期间的反抗中心;迷宫般的防御工事依然是好战的伊斯兰组织青年党的作战中心。山坡下是五星级阿鲁巴饭店半毁的塔楼,这饭店已不再营业。这会儿你置身于哈马维恩和尚加尼地区,城里最古老的两个街区,在摩加迪沙跻身国际大都会,在非洲这块土地上脱颖而出的那些年代,这里曾经有金子和罗望子市集。

所以我在摩加迪沙看到了什么?我看到年少时住过的那个老城。随即我把昔日的和平荣景叠印在当前的粗鄙现实上,在这粗鄙的现实里,城市已经面目难辨。摩加迪沙,索马里

1945年出生于拜多亚,该城目前乃索马里所属

成长于卡拉佛,其属于埃塞俄比亚辖下的欧加登地区

创作有“倾颓三部曲”(The Collapse),分别为《连环》(Links)、《绳结》(Knots)、《骷髅》(Crossbones)

该书入围“赫斯顿/赖特遗产奖”(Hurston / Wright Legacy Award)的决选名单

罗莉·库布兹尔

LAURI KUBUITSILE

我在庭院中与主屋分开的书房写作。我的窗面向一小片草地,草地上放置了鸟儿的戏水盆和喂食器。我花不少时间盯着那些来到小小鸟屋的访客看。鸟跟人一样,独一无二。在走运的日子里,会有小苍鹰——一种食雀鹰——来造访。它一现身,其他鸟儿都害怕地飞走了,可是它却是所有鸟儿当中最容易受惊吓的。它非常想戏水,但大半的时间都在侦察天空,防备敌人。或者,会有一对家八哥来,它们俩是我们这一带的恶霸,天不怕地不怕。有时会有一群安哥拉蓝饰雀路过,客气又随和,但总是来去匆匆,没办法闲晃久一点。或者,有时会出现笨拙的环颈斑鸠,一只在喝水,它的另一半就在树上看守着。我最喜欢那群欢乐的燕八哥,它们总爱嬉闹着泼溅水花,离开时一定是全身湿漉漉的。当我要寻觅对的字眼或句子或情节转折时,观看鸟儿很让人放松。我想,就很多方面来说,鸟儿和我们没有那么大的不同。马哈拉佩,博茨瓦纳

住在博茨瓦纳

两度赢得非洲最主要的儿童文学奖“金树奖”

入围2011年“凯恩非洲文学奖”决选名单

纳丁·戈迪默

NADINE GORDIMER

从我的窗看出去是我的“丛林”。

树蕨、海芋、茂密的罗勒,还有俗称“蓬莱蕉”的植物的硕大叶片剪影,交织成一片墨绿,它们全都生长过剩。四棵缅栀树有着纤细的灰色枝干,树叶繁茂,一枝枝素雅的花正盛开,很像摆在丛林里的一扇拉开的屏风。

我的书桌背对着窗,在窗的左边。坐在书桌前,我面对着一堵空白墙壁。写作的时候,我人虽在约翰内斯堡的家,不过就如每个写小说的人都懂的,意识和感官交融一气,处在故事发生的任何其他地方。我想到两位好友蒙格尼·瓦历·瑟罗特(Mongane Wally Serote)和阿莫斯·奥兹(Amos Oz)的例子,虽然他们的情况不同。实施种族隔离期间,瑟罗特在单独监禁的牢房里写诗,他眼前绝非监牢墙壁,而是更远处的风景;奥兹则在家里几分像地窖的地方,写出启迪人心的小说,勾勒出中东政治、历史和心灵状态下的以色列。

我不认为小说家需要有窗景的房间。他或她眼中所见的,是写作者赋予生命的人物的成长背景、周遭环境和个人境遇。小说人物经历、看到什么,写作者便经历、看到什么。

我们不需要风景;我们全然沉浸在小说人物的所见与所思之中。约翰内斯堡,南非

南非作家,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作品关注种族隔离政策下的南非社会

荣获1974年“布克奖”、“法国人文艺术最高勋章”、“法国荣誉军团勋章”等诸多奖项

代表作品包括《七月的人民》(July’s People)、《我儿子的故事》(My Son’s Story)等

丽迪娅·迪莫科沃斯卡

LIDIJA DIMKOVSKA

这扇窗伴我度过童年尾声和整个年少时光。我在这幅窗景前开始写作,而且总是坐在一张低矮的小桌子前,现在依然如此。以前会用打字机,现在则是用笔记本电脑,但我最喜欢的是在画线的小笔记本上写东西。

我经常望向窗外,所以对这风景很熟悉。一对兄弟和家人以及老母亲一同住在那栋楼里,老母亲很娇小,总是一身黑,常对着孙子们吼,动不动就打孙子,或追着他们跑。小孩子也常常大声嚷嚷,嘈杂声回荡在空气里,直到他们的爸妈下班回家才停止。后来我发现,老母亲被他们从一楼换到地下室住,最后在那里过世。她的一个媳妇是塞尔维亚人;有一次这个塞尔维亚女人差使我和几个朋友跑腿,替她到店里买一瓶很特别的Fructal牌柳橙汁。她请我们喝,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喝这款我们家买不起的果汁。

那栋楼的屋顶总在我的视野内。晨间有只鹳鸟会栖在屋顶的烟囱上,透过窗户凝望,我们四目相对,了解彼此。它是我的天空,我是它地上的朋友。我不可能不写作。斯科普里,马其顿共和国

马其顿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1971年生于斯科普里

2013年“欧盟文学奖”得主

目前定居斯洛文尼亚

鲁列塔·柳沙那库

LULJETA LLESHANAKU

我偏好在克鲁亚儿时家里的卧房内写作。窗前的院子里有着老式生活的痕迹:吊着晾干的床单;俗称magrips的陶瓮,那是有六十年历史的老物件,祖父曾经用来装橄榄油,如今瓮颈被切断,充当花瓶;曾经围着番茄圃的坍塌墙篱;俗称lambik的净水器,那是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干活儿后取水洗手的器具。还有很多消逝的人事物历历在目:我和姐姐常在美妙的夏日早晨爬上后来被砍掉的李子树;妈妈下班后筋疲力尽之余,大嗓门依旧;还有会招惹昆虫但也带来美味香气和桑葚糖浆的桑葚树(俗称pegmez);过节前涂上石灰粉的门槛;亲戚们曾经在院子里进进出出的身影。

在这逃不开的熟悉舞台上,我可以聚焦于单一有限情境的深长渊远。就我来说,自由创作不见得要追逐新风景。这环境把我带向某个明白无误的东西,这也是某种自由。克鲁亚,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诗人,生于爱尔巴桑,出版多本英文诗集

并有多本诗集以阿尔巴尼亚语和其他语言出版

泰耶·泽拉西

TAIYE SELASI

今年夏天,我首次以意大利文写了一篇文章,探讨这“永恒之都”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远走他乡的作家。我用有限的意大利文,归结出三点——它的美丽、温暖和朴实——当我凝视着这景致,脑里浮现的就是这些字眼。当夕阳渐渐滑落贾尼科洛山镀金的翠绿背后,我总会凝望着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每每令我屏息。这座古城的绝美——教堂之恢宏、树木之浓密,建筑立面的粉柔色彩、云朵的妖娆——从这儿尽收眼底。

我的手表是特拉斯特维雷区圣母教堂顶端的那口钟,钟声渗透在喋喋不休的谈话、车喇叭声和笑声交织而成的一片欢闹喧嚣里;听着人们聚会的快乐,你会跟着快活起来。然而最令我陶醉的是罗马的瑕疵:海鸥的嘎嘎叫声、修女斗嘴、从墙上剥落的漆彩,全都吸引你纵情于此。罗马,意大利

生于伦敦,在马萨诸塞州长大

耶鲁大学美国研究学士,牛津大学国际关系硕士《非洲女性的性生活》(The Sex Lives of African Girls)是泽拉西的第一本小说

名列“2012年美国最佳短篇小说”

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加纳必须走下去》(Ghana Must Go)于2013年出版

蒂姆·帕克斯

TIM PARKS

要在喝卡布奇诺之前或之后推开百叶窗?这是我每天要做的第一个决定。我必须看看外面有没有下雨。百叶窗的纽带已经磨损,如果拉得太用力,百叶片会卡住。风景随百叶窗向上卷起扑面而来,慷慨开阔。这是米兰下层街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盖的楼房里很常见的中庭;我的小阳台悬挂在这栋楼的主要入口上方,从这里可以眺望左上方的其他小阳台,其中一些因为种有植栽、养狗、养猫或金丝雀而生气勃勃,其他的则堆放着旧单车、婴儿车和零星的家具。中间有一块手帕似的草坪,一棵高大的七叶树,仲夏时树叶呈金黄色,入冬则枯萎,提醒着我们大自然的存在。若非如此,一概是水泥、灰泥和瓦砖。不会令人不快,不会有压迫感,也不令人兴奋。(对街)有家咖啡厅,中国来的新移民开的,供应很棒的咖啡和可颂。在咖啡厅待了十分钟后,我回屋里开始背对着打开的窗工作,狗吠声传来,还有年轻人在阳台上讲手机的声音,以及街上某个激动的家伙边走边爆出的零星吼叫。门房扫着落叶和烟蒂,以不懈的热情跟每个来者聊天。但我塞着耳塞,她的声音听起来闷闷的。十点半左右,太阳追捕到我,亮晃晃的灼炽光线揭发了我有多久没吸地板。很久很久。我皱了皱眉,把照在我正要打进电脑的这另一面窗的光线往上挪动。米兰,意大利

著有十五本小说,包括“布克奖”决选名单入围作品《欧洲》

四本备受赞誉的回忆录,着墨意大利当代生活;多本纪实文集

并翻译莫拉维亚、卡尔维诺、卡拉索、马基雅弗利等人作品

丹尼尔·凯曼

DANIEL KEHLMANN

我设法不注意那窗景。当我坐在书桌前,总是背对窗。当我抬头——虽说这年头人们已经不再从手稿抬头,仅仅是把目光从荧幕移开——我只看见书脊沿着书架罗列。我不会看到阁楼斜窗,不会看到柏林最主要的河——施普雷河从我后方弯过,不会看见远处宏伟的博德博物馆,尤其是,我也不会看见车子和行人川流不息的那三座桥,以及桥下朝河的上下游行驶的庞大驳船。有些驳船运货,有些载客,随着甲板上跳舞、喝啤酒干杯的人群爆出音乐,虽然坐在船上的大多是拿着相机、像小学生一样专注的观光客。我总是在想,他们都在拍什么。多半是拍被人称作“眼泪宫殿”——也就是坐落在从前东、西柏林边境的一栋玻璃检查哨;如今那里面是空的,很快会有舞厅进驻。有些人也会拍柏林室内合奏团的主场地,那里最初是布莱希特所创立和经营的剧院;它就在我窗外的左边,我得倾身往外探才看得到。然而最重要的东西是相机拍不到的:柏林围墙曾经矗立的那一道隐形的线。“消失”无法被捕捉,最先进的相机也无能为力,因此观光客只能徒劳地举起相机对着新大楼灰灰的立面,对着一排排一模一样的窗户按快门,而其中的一扇,在靠近屋顶的高处,始终开着,窗后有个朦胧身影急速转身,回到他的书桌前继续工作。柏林,德国

1975年生于慕尼黑,居住于柏林和纽约

荣获“憨第德文学奖”、“克莱斯特文学奖”,

德国“世界报文学奖”、“汤玛斯曼奖”

作品包括《丈量世界》《名声》《我承认,我撒了谎》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