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元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逝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8 08:56:19

点击下载

作者:郑明武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建军元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逝世

建军元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逝世试读:

前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同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罔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蘑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上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2010年1月

一、带病工作

●朱德说:“这是党安排的工作,我怎么能因为身体不好而随便不去了呢?”

●朱德说:“我们被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党和人民委托我们贯彻执行宪法规定的职权,责任重大,任务很艰巨。”

●在病重中,朱德还把秘书叫到自己的床前,问道:“今天是党的生日,报纸该发表了社论了吧!念给我听听。”

对周恩来逝世的不尽哀思

1976年1月11日上午,在北京医院太平间的大厅里,哀乐低回,哭声起伏。

周恩来的遗体覆盖着一面鲜红的党旗,四周摆着一簇簇洁白的马蹄莲,两名手持钢枪的战士肃立左右,佩戴黑纱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们依次缓步走进来。

年迈的朱德拄着手杖站在灵床前,老泪纵横,低声呼唤:“恩来!恩来!”他鞠罢躬,又挺直身躯,缓缓地抬起颤抖的右臂,庄严地向周恩来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才被人搀扶着慢慢离去。

在向周恩来遗体告别时,朱德一路上都在掉泪,在车上他一直摘下帽子,以示对周恩来不尽的哀思。回来后,他一句话不说,茶饭不思。

周恩来的追悼会就要举行了。秘书见朱德悲痛过度,连续几天彻夜不眠,身体特别虚弱,怕他撑不住,就征求他的意见:“去不去参加?”

朱德根本就不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马上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可是,就在要上车出发的时候,朱德却两腿软得厉害,怎么也站不起来了。他坐在沙发上难过地叹气:“唉,去不成了!这怎么对得起恩来呦!”

猛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连忙吩咐说:“快把电视机打开!就是坐在家里,我也要参加这个追悼会!”

电视机打开了,朱德怀着对老战友的哀思,随着低回的哀乐,眼含泪花,送走了那系着黑纱的灵车……

1976年6月26日,朱德因病情加重,被送往北京医院治疗。

就在5天前的早晨,朱德刚一起床便感到身体不太舒服。他的夫人康克清劝道:“立刻休息,不要再工作了。”

朱德听后,摇了摇头道:“这是党安排的工作,我怎么能因为身体不好而随便不去了呢?”

于是,朱德吃了药,便乘车前往人民大会堂。

上午,朱德走进庄严宏伟的人民大会堂,按照有关方面的安排,他老人家要会见澳大利亚联邦总理马尔科姆·弗雷泽。

由于会见的时间推迟,朱德在放有冷气的房间里等了近一个小时。朱德回到家中,便感到身体不舒服,经医生诊断,是患了感冒。

那时,由于周恩来的去世,朱德总觉得这时自己要多承担些工作,才能使他的这位老战友得到安息。

朱德在那段时间总是说,总理去世了,毛主席身体也不大好,他应该更多地做些工作。

89岁的朱德,他老人家承担了大量的外事活动,频繁地会见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议会领导人以及友好代表团,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仅仅是出席接受国书的仪式,就达到40多次。

自从进了北京医院接受治疗,他老人家的病情稍稍有了缓解。

其实,对于89岁高龄的老人来说,连续不断的繁忙工作,健康状况又怎么能不出现问题呢?

朱德之所以加紧工作,这也是有原因的。

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朱德主持了开幕式。

周恩来带着重病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重新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此次会议还确定了以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人选,朱德则继续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这时,朱德已是88岁的老人了。

朱德在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说:

在庄严的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我们被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党和人民委托我们贯彻执行宪法规定的职权,责任重大,任务很艰巨。我们一定要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勤勤恳恳地努力工作,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以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身份,领导全国人民向四个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朱德,这里的精神非常振奋。

朱德为了表达自己坚定的革命意志,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多次提笔写下了“革命到底”的条幅。

1975年7月11日,朱德正准备到北戴河去休养,突然接到周恩来的卫士高振普的电话:“请朱总在去北戴河之前先来见见。”

就在前几天,朱德曾经想去看周恩来,因为周恩来身体很不好,不愿让朱德总看到他在病榻上的样子,就没有请他过去见面。当时,他老人家也不想影响总理的正常治疗。当周恩来得知朱德去北戴河需两个多月才能回来时,担心到那时自己的身体不会比现在好,于是迫切地让朱德过来一见。

17时50分,朱德走进周恩来的会客厅时,看见周恩来已经换下了病号服,就远远地迎了过来。

朱德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声音有些颤抖地说道:“你好吗?”

周恩来回答说:“还好,咱们坐下来谈吧。”

由于年纪大了,朱德的动作有些迟缓,当卫士走过来扶他坐到沙发上时,周恩来关切地问:“要不要换一个高一点的椅子?”

朱德说:“这个可以。”

这一天,朱德同周恩来交谈了20多分钟。

周恩来知道患有糖尿病的朱德有按时吃饭的习惯,为了不耽误他老人家吃饭,18时15分,周恩来就让朱德回去了,两位老人依依不舍地握手告别。

警卫员搀扶朱德上车,周恩来一直目送汽车远去。

朱德同周恩来有着半个多世纪的深交,1922年朱德就在德国由周恩来介绍入党。50多年来,他们生死与共,可朱德万万没有想到,这次竟是他同周恩来的最后相见。

周恩来的病情不断恶化,毛泽东的病情也在加重。朱德为此忧心不已。

1976年1月8日,人民的好总理,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60多个春秋的周恩来,带着全国人民的敬仰离去了。

在当时,朱德的身体也不好,才出院不久。组织上怕朱德悲伤过度,没有立即告诉他有关周恩来病逝的消息。

就在当天下午,朱德还接见外宾,接受比利时新任驻华特命全权大使舒马克递交的国书。

回来后,康克清想让他对周恩来逝世有个思想准备,便慢慢地对他说:“总理病情最近又有恶化。”

朱德听了后,沉默了一会儿,说:“不会吧,他的手术做得很成功,怎么会这么快就恶化了呢?”

20时,收音机里传出周恩来逝世的讣告,朱德惊呆了。尽管他已经知道周恩来病情恶化了,但他还是无法接受周恩来逝世的事实。

听着收音机里不断传出的哀乐,看到家人个个泪流满面的样子,他才肯定这一切是真的了。

眼泪从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流了下来,他坐在沙发上,沉默了很久很久……

工作人员告诉朱德,总理临终遗言是要把骨灰撒在祖国的大地和江河里。

这时,朱德说:“总理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个真正的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啊!”

他一边说,一边流泪,他还问到:“你们知道总理的革命历史吗?”

大家说:“知道一点,看了一些别人的回忆。”“你们应该了解总理的革命历史!”说着,朱德就开始讲周恩来革命的一生。

在当时,家人怕他过分伤心,身体受不了,没有让他说很多,但他仍然不时的自言自语:“你们知道总理的革命历史吗?”他自己则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

就是从这时开始,朱德决定用加倍的工作来告慰周恩来的在天之灵。

在北京医院病榻上,与病魔搏斗的朱德一边想着赶快好起来,继续工作;一边还在担心毛泽东的病情。

在朱德得知毛泽东因心脏病发作处于昏迷状态时,焦虑万分,他嘱咐身边医疗组的医生们赶紧到主席那里看看。

医生们看到朱德这样,都很难过,便尽力劝慰他,因为他的病情更为令人担忧。

朱德在病中的谈话与寄托

1976年7月初,在病榻上的朱德,他向看望他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说:“我看还是要抓生产。哪有社会主义不抓生产的道理呢?”

进入7月后,朱德的病情就越来越重了,多种病症并发,心脏衰竭,糠尿病加重,心肌也有问题,又增加了肠胃炎等,高烧一直不退。

可就是在病重中,朱德还是把秘书叫到自己的床前,问道:“今天是党的生日,报纸该发表社论了吧!念给我听听。”

在之后,朱德又提出要给他念书、念文件。秘书为了让他能安静休息一会儿,只好含着热泪悄悄地躲到别的房间去了。

于是,朱德总是断断续续地发出轻微的声音:

我还能做事……要工作……革命到底。

朱德就是这样,一心为革命事业,为人民奉献着自己的生命,在病中,想到的还是工作。

在周恩来去世后,他不顾身体虚弱,带病坚持工作,每天早起晚睡,自己给自己加大了工作量。

康克清曾多次劝朱德注意身体,但他每次都说:“毛主席身体不好,恩来也不在了,现在,我要尽最大努力。”

从1976年2月到7月初,在5个月中,他会见外宾18次,找人谈话3次。其中有一次,是朱德亲自到中央党校,看望老教授成仿吾。

那是5月18日,成仿吾将新译的《共产党宣言》送给朱德提意见。

朱德19日收到这本非常熟悉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20日就把书中字大的章节逐字逐句认真地看了一遍,字小的地方则由秘书念给他听。然后,他提出要去党校看成仿吾。

身边工作人员劝阻:“您老人家年纪这么大了,还是把成仿吾接来谈谈吧!”

朱德不同意:“为什么要让人家来看我呢?他的年纪和我差不多,还是我去看他吧!”

5月21日,90岁高龄的朱德专程来到中央党校成仿吾教授的宿舍。

在当时,朱德鼓励成仿吾说:“这个新译本很好,没有倒装句,好懂。这对学习普及马克思主义很重要,这个工作很有意义。”朱德还详细了解了成仿吾的工作情况。

当成仿吾问到朱德的健康情况时,他回答:“中央对我照顾得好。消化情况不坏。”

在临别时,朱德嘱咐成仿吾:“工作一定要跟上形势,要保重身体。我们队伍中老同志不多了。”

成仿吾陪着朱德坐车绕着校园看了一下,便握手告别了。

由于过度紧张和劳累,朱德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了。在病榻上,朱德看到邓颖超、聂荣臻、李先念等许多老战友熟悉的面孔,还听说叶剑英几乎每天都要他女儿打电话来询问自己的病情时,他的心情激动不已。

老一辈的革命家,都是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们总是念念不忘为人民服务。

就在朱德去世前,他还在用这样的思想教导自己的女儿。

那一天,是1976年7月4日,不知是谁,把一盆兰花悄悄地摆放在朱德的病房里。

当朱德看到兰花时,就笑了。

这时,朱德女儿朱敏在隔壁房间里,突然听到父亲在大声呼喊自己的名字,便跑了过来。

朱德紧紧地拉着女儿的手,瞪大眼睛望着女儿,张了好几次嘴想说什么可又说不出来。

朱敏泪水簌簌往下流,俯下身子在父亲的耳边轻轻地说:“爹爹,您别讲了,我明白您的意思,要我们听党的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您放心就是了。”

听了朱敏的这些话,朱德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朱德的病越来越重,多种病症在朱德身上严重出现了。7月5日,朱德的病情急剧恶化。

当他看见站在病床前的李先念、聂荣臻、王震、邓颖超、蔡畅等这些风雨同舟几十年的老同志时,他的嘴唇翕动着,想和他们说话,但张着嘴却没有发出声来。

朱德努力地要抬起右臂和他们握手,却终于没有抬起来。

当年驰骋疆场、威震敌胆的总司令,现在被病魔折磨得如此虚弱,在场的人们都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很快,朱德又进入昏迷状态。

朱德带病视察海军建设

1976年7月6日下午15时01分,朱德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朱德带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永远离开了亲人儿女与中国人民,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救国强国的伟大事业。

朱德是共和国的第一位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还始终关心着共和国军队的建设。

早在1974年8月初,身患多种疾病的朱德就住进了北戴河机关干部疗养所。

到北戴河一边休养一边工作,多年来已成了朱德的惯例。然而,这一年他到这里来,心里却无论如何也清静不下来。

毛泽东身体不好,周恩来不久前做了手术,加之党内纷杂的政治局面,使朱德不得不为之担心。

海军司令员肖劲光此时正在北戴河休假,当他得知朱德到来的消息,便立即来看望。

朱德不顾旅途疲劳,在背山面海的居所接见了肖劲光。几句简单的问候过后,他们的话题便转到海军建设上。

朱德说:“好多年没到海军看看了,不了解海军的情况。最近毛主席接见外宾时,用小拇指作比喻说,‘我们的海军只有这样大’。”

肖劲光听后,当即介绍说:“这些年海军有了一些发展,水面舰艇有了导弹驱逐舰,水下有了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性能都不错。当然,问题也不少,发展不快。”

接着,肖劲光又向朱德介绍说:“中央军委已颁发命令,将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1号’,已经编入战斗序列。”

朱德对这些情况非常关心。他听得很专注,还问了一些具体问题。

最后,肖劲光提出:“总司令有时间请到海军看看!”对此,朱德愉快地答应了。

1974年8月19日的清晨,在秦皇岛码头,碧水蓝天,停靠在港内的艘艘战舰都升起了旗语:

热烈欢迎首长亲临视察!

向首长致敬!

在通向市区大路一侧的码头口,停靠着海军某部驱逐舰“223”号。这是一艘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新型战舰,武器以导弹为主,是特为接受朱德检阅昨天才从青岛匆匆赶来的。

8时40分,朱德总司令在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副司令员刘道生的陪同下来到了码头。

朱德下了车,像一个普通的战士那样,扶正了帽子,又整了整深灰色的制服,然后,在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副司令员刘道生的陪同下,稳健地向“223”号驱逐舰走去。

舰长、政委在舷梯口立正、敬礼。舰长报告:

总司令同志,海军“223”舰全体指战员热烈欢迎您!全体指战员接受您检阅!

朱德也认真地以军礼相还,并且笑容满面地与舰长、政委一一握手,随后登上军舰。

朱德总司令一登上军舰,舰值日的战士立即吹响哨子,全舰干部行举手礼,战士行注目礼。

朱德依次看望了各岗位上的战士,之后,他通过两层陡立的梯口,进入舰会议室。刚刚落座,当日参加操演的几艘舰艇的舰长、政委依次走进来。他们是来汇报工作的。

朱德一边示意他们坐下,一边问道:“海军现在还有多少老红军?”

肖劲光沉吟了一下,作了回答。

朱德语重心长地说:“军队的老干部都是宝贝呀!”

海军陪同人员将各舰长、政委一一作了介绍。

朱德又详细地询问了“223”号驱逐舰的装备性能。

听舰长介绍了“223”号驱逐舰的排水量、航速及导弹射程后,朱德显得异常高兴,于是问道:“舰艇、装备都是国产的?”

刘道生回答说:“不止这艘舰,今天参加操演的4艘舰艇都是国产的。”

朱德听后,高兴地说道:“现在海军变化大了。这是在毛主席领导下走自力更生道路的结果。我们要继续走自力更生这条路,把海军建设搞得更好,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看到朱德高兴的样子,肖劲光也感到非常激动。他贴近朱德耳边亲切地说:“海军初建时,您就穿着海军服来过海军,您也是我们海军的总司令。”

刘道生接着说:“您过去是我们的总司令,现在还是我们的总司令!”

朱德谦虚地笑了,并一字一句地说道:“团结最重要,要加强团结!团结起来,才能有力量。海军要团结,陆、海、空三军要团结,军民要团结。军队要听党的指挥……要学习毛主席的建军思想,坚持毛主席的建军路线,部队团结起来。只要我们大家都团结起来,就有希望,就能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就能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

舰艇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破浪前进。而在会议室里,朱德与大家亲切地议论着。大家看到,朱德委员长虽然年事已高,但却是精力充沛,思路清晰,也都很高兴。

10时,“223”号驱逐舰抵达操演区。朱德在肖劲光、刘道生陪同下,登上舰指挥室。舰艇操演检阅开始。

朱德手握望远镜,坐在指挥台上,巡视着远近海面。

这时,海面骚动起来,激流打旋,涛翻浪涌,一艘潜艇冒出水面。这是中国自己制造的“162”号潜艇。“162”号潜艇以高速靠近从“223”号驱逐舰左舷缓缓通过,舰首激起的层层海浪像迎风摇曳的朵朵白莲。

朱德专注地观看着,称赞说:“这个潜艇好哇!”“下面过来的是核潜艇。”刘道生介绍说。

这时,“长征1号”核潜艇已经驶到“223”号驱逐舰近前。与过去的常规潜艇比起来,核潜艇要大得多,但行动灵便自如。

按照表演预案,航行中紧急下潜,转眼又突然上浮,然后高速前进,海面上激起的浪花有100多米。

朱德看后,非常振奋,问道:“这也全都是我们自己造的吗?”

肖劲光回答:“没有一个零件是进口的!”同时,他对朱德说:“在核潜艇试验过程中,八一厂拍了一个内部片,回到北京给您送去。”

朱德听后,点了点头,接着又说道:“这么短时间他们已操纵得很熟练,谢谢大家!”

肖劲光听后,当即命信号兵将委员长的话传达给核潜艇上的官兵。

很快,核潜艇上发回信号:“为建设强大海军,为保卫海防贡献我们的一切!”

接下来,又一艘新型战舰“297”号猎潜艇作了搜寻、追歼等战斗表演。

猎潜艇舰首高高昂起,飞驶而过,激起的水幕像瀑布一样压向甲板、泻向两侧。

朱德看得连连点头称赞不已,还不时的向身边同志提出疑问,与大家进行交谈。

看了舰艇操演,朱德深有感慨地说:“这些舰艇都是我们自己造的,造船工业大大发展了。建国初期,我们连一艘小炮艇也造不了。只要团结起来,造船工业发展就会一年比一年快。”

12时,“223”号驱逐舰返回军港。

经过3个多小时的航行,朱德依然是精神饱满,没有丝毫的倦意。

朱德同水兵们一起照相后,又同列队的几十名干部战士一一握手告别,在肖劲光、刘道生陪同下离开军舰。

回到休养所,朱德意犹未尽,亲笔题写了一幅大字:

增强革命团结,加速人民海军建设。

并派人立即送到“223”号驱逐舰。

1974年9月初的一天上午,肖劲光一上班就接到朱德办公室的电话:“委员长讲,肖司令如果不忙,请到西楼大院来一趟。”

肖劲光放下电话,便立即驱车赶往中南海。在肖劲光走进朱德客厅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中共中央联络部部长耿飚已经在座。

朱德向肖劲光招手说:“我们一起看看你送来的片子,你来作点介绍。”

接着,核潜艇试验的纪录片开始放映。在放映过程中,董必武、耿飚一边观看,一边询问。

大家被核潜艇的性能、威力所震撼,同时也被海军官兵的吃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深深感动。

朱德说:“很好,很有成绩,鼓舞人心。这是吓人的。再弄几十条,帝国主义就怕了。”

肖劲光听后,立即表示:“一定将各位领导的指示向负责整体研制工作的周总理、聂帅汇报,向参试人员、海军官兵传达,把今后工作做得更好,切实提高海军的战斗能力。”

朱德听后,露出了慈详的笑容。

二、沉痛悼念

●病榻上的毛泽东听到华国锋向他报告朱德逝世的消息时,他用低哑的声音问道:“朱老总得的什么病?怎么这么快就……”

●以毛泽东为首的69人组成治丧委员会发布公告说:“从讣告发布之日起,至11日,在首都天安门广场、新华门、劳动人民文化宫、外交部下半旗志哀。”

●华国锋致悼词:“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清,悼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人民爱戴的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同志。”

朱德治丧委员会发布公告

1976年7月6日,病榻上的毛泽东也刚刚从生命垂危中被抢救过来,他听到华国锋向他报告朱德逝世的消息时,他用低哑的声音问道:“朱老总得的什么病?怎么这么快就……”

处于生命垂危中的毛泽东嘱咐华国锋一定要妥善料理朱德的丧事,并感叹:“‘朱毛’,‘朱毛’,不能分离。现在朱去见马克思了,我也差不多了!”

7月7日,中央组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包括华国锋、叶剑英、韦国清、刘伯承、许世友、汪东兴、陈锡联、李先念、李德生、宋庆龄、郭沫若、徐向前、聂荣臻、邓颖超、康克清、粟裕、王震、余秋里、杨成武、梁必业、张宗逊、肖劲光等69人的治丧委员会。

治丧委员会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名义发布了公告。

公告说:

为深切悼念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朱德同志,定于:1976年7月8日向朱德同志遗体告别。9日、10日举行吊唁仪式。1976年7月11日举行追悼大会,同日全国下半旗志哀,停止娱乐活动一天。

自发表讣告之日起至11日,首都天安门、新华门、劳动人民文化宫、外交部下半旗志哀。

按照我国的惯例和礼宾改革,决定不邀请外国政府、兄弟党和友好人士派代表团或代表来华参加吊唁活动。

特此公告。

1976年7月6日

讣告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首都天安门、新华门、劳动人民文化宫、外交部均下半旗志哀。五星红旗缓缓而降,表达了亿万人民的沉痛哀思。

朱德的逝世,在世界各国或地区的领导人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他们纷纷发来唁电、唁函,表示深切的哀悼,并且高度评价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中国领导人。

中国政府对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党派(组织)、友好团体、各界友好人士、一些国际组织的负责人,许多国家的驻华使节、在华的外国朋友,旅居国外的台湾同胞、爱国华侨、港澳同胞和中国血统外籍人士以及许多马列主义政党和组织发来唁电、唁函表示衷心感谢。

在唁函中,各国表示深切地哀悼,并对朱德高度评价到:

本世纪最伟大的民族领袖之一。

中国红军之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象征。

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传奇式的统帅和战士。

对于世界各国的深切悼念,朱德同志治丧委员会于1976年7月31日发表公告说:

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朱德同志逝世后,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党派(组织)、友好团体、各界友好人士、一些国际组织的负责人,许多国家的驻华使节、在华的外国朋友,旅居国外的台湾同胞、爱国华侨以及港澳同胞和中国血统外籍人士发来唁电、唁函,表示沉痛哀悼。朱德同志治丧委员会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电台播报朱德逝世消息

1976年7月,广播事业局局长邓岗传达说:

宣传规格除报道统一安排的治丧活动以外,不组织和报道各地及群众的悼念活动,不报道反应,治丧期间除11日追悼会这一天全国停止娱乐活动外,电台文艺节目减少。

对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实际出发,灵活作了安排。

7月6日晚22时20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关于朱德同志逝世的讣告”,并播放了哀乐。

讣告说: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沉痛宣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朱德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76年7月6日下午15时01分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朱德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

讣告广播用时共3分35秒,同时还公布了治丧委员会的名单和公告。

原来规定在晚上22时播出讣告,因拿到的稿子太晚,来不及录音,而且只有一份,当时又没有复印设备,几套节目不能同时录音,故推迟了20分钟。

治丧期间连续安排共播出讣告28次,其中包括1次记录新闻。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对8日到10日的治丧活动都及时作了报道。

8日,电台播报了机关干部和群众代表3000多人在北京医院向朱德委员长遗体告别的情况。然后朱德委员长遗体被护送到八宝山火化。

9日、10日,电台又播报了1.5万人进行吊唁的悲痛情形。

根据治丧委员会公告,朱德追悼会于11日下午15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5000人参加。

按照治丧规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电视台没有转播追悼会实况。

追悼会消息于16时定稿,中央电台在18时连同悼词一起首播。当晚播出6次,其中包括1次记录新闻。

按照治丧期间“文艺节目减少,而不是停止”的规定,中央电台文艺节目的播出,从6日播出讣告后减少,整个治丧期间不安排播出欢快的娱乐节目,如相声、曲艺、戏剧等。

朱德戎马一生,为我军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军队中享有崇高的声望,电台便特意选择播出了庄严的军乐和部队生活的作品。

如《长征回忆录》的有关章节,还反复播出《长征组歌》、《万水千山》等歌曲,并且,还专门赶录播出了军乐《人民军队忠于党》。

在11日举行追悼会这一天和12日,停止播出一切文艺节目,除保留4套节目的全天播音开始曲和结束乐曲、保留《全国联播》节目和《新闻报摘》节目的开始曲以外,其他节目的开始曲一律取消。

治丧期间,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所有节目进行严格审查,除了取消与现实口径不同的提法以外,全台节目的内容、用语、播音基调、节目气氛都要与治丧气氛协调一致,取消节目中的配乐、间奏乐和节目之间的补充音乐。

这期间,整个电台的播音基调低于平时,与人民群众的悼念和电台节目气氛相协调。

在北京医院举行遗体告别

朱德逝世后,康克清让孩子和秘书尹庆民、警卫员李廷良、徐宏、刘炳文以及护士盛菊花等给朱德换衣服。

可是在家里找来找去,竟没有找到一件像样点的。直到最后实在找不着了,家人这才想起来他根本就没有新衣服。

孙子朱和平泪如泉涌地说:“爷爷辛劳了一生,一定得让他穿身新衣服!”于是,临时在红都服装店给朱德做了一身内衣,外衣中山装仍是他穿了多年的那件。

1976年7月8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党、政、军各部门负责人、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和首都各界代表3000多人,怀着悲痛的心情,前往北京医院向朱德遗体告别。

前来告别的有:华国锋、叶剑英、宋庆龄、李先念、陈锡联、汪东兴、韦国清、苏振华、倪志福、郭沫若、徐向前、聂荣臻、陈云、谭震林等。

朱德躺在鲜花翠柏之中,遗体上覆盖着党旗。看上去,他是那么沉静,那么安祥。

朱德夫人康克清以及家属站在朱德遗体左侧,悲痛欲绝。

跟随朱老总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浴血奋战走过来的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们,看到自己的老司令的遗体,都万分悲痛,泣不成声。

首都各界代表也满含悲痛,来到北京医院送别深受人民爱戴的朱德委员长。“朱德”这个英名在中国人民、全军将士的心目中,是一座巨大的丰碑。

他曾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在近50年中,“总司令”这一敬仰而亲切的称呼,深深扎根于人民和军队之中。

尽管他还曾担任过党和国家以及军队的其他重要领导职务,但人们还是习惯地称朱德为“朱总司令”。

遗体告别仪式现场,一片“总司令”、“朱总司令”的哀悼声此起彼伏,每个人都是肝肠寸断,悲痛欲绝。

这其中有一位朱德总司令的老部下,哭得是尤为悲痛,后来据他回忆说,当时他似乎又看到朱德总司令带领着千军万马驰骋在战场上,他似乎又看到1949年朱总司令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三军的情景……

朱德的话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他的音容笑貌似乎也在眼前浮现,然而逝者已逝。

在遗体告别仪式上,每一个人都泪流满面,痛不欲生,朱德的去世是中华大地上空又一颗巨星陨落了。

大家久久凝望着朱德的遗体,不忍离开。

在文化宫举行吊唁仪式

1976年7月9日,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为朱德逝世举行隆重的吊唁仪式。

太庙大殿门口上方,挂着一条巨大的横幅,上面写着:

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永垂不朽!

吊唁大厅里挽联低垂,黄白相间的菊花掩映着党和国家领导人送来的花圈,这些花圈寄托着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政协全国委员会、中央军委全体领导人的哀思。

毛泽东等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也送了花圈。

在大殿的门外平台上,摆满了党、政、军各机关和群众团体、港、澳、台人士及爱国华侨送的花圈;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政府、外国友好团体和组织、外国驻中国使节也送了花圈。

首都工人、农民、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机关干部、学生1.5万多人,怀着沉痛的心情,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以两路纵队进入吊唁大厅。

在排成长长的队伍里,人们胸前佩戴着白花,胳膊上系着黑纱,有的抽泣着,有的痛哭着。

人们眼含泪水静静地走上前去,在朱德的遗像前低头站立,默哀并三鞠躬。然后,迈着沉重的步伐,从左右两侧退出大厅。

从9日到10日两天,每天上午、下午各安排4000人。这4000人在9时至11时30分、14时30分至17时两个半钟头内有序地走完。

这两天,文化宫内哀乐低沉,人们心情沉重。有百余名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先后轮流为朱德守灵。

党和国家领导人陈锡联、乌兰夫等,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姬鹏飞、中联部部长耿飙、外交部部长乔冠华,在大厅分别接待前来吊唁的兄弟党领导人、友好国家政府领导人和驻华使节等外国朋友,向他们表示深切谢意。

朱德是德高望重的元戎,但他一向谦虚谨慎,从不居功。他那无私的高风亮节和坦荡胸怀深深赢得了人们的爱戴。

许多马列主义政党和组织,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政府,外国友好团体和组织,外国驻中国大使、大使馆,正在北京的外宾、专家、留学生、实习生送了花圈。其中有:“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委员会,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缅甸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泰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马来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中央代表团;北加里曼丹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文铭权;巴西共产党;葡萄牙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意大利马列主义共产党人组织中央委员会;意大利马列主义布尔什维克共产党人组织;美国十月同盟中央委员会。比利时国王;乍得国家元首、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部长会议主席;丹麦女王玛尔格蕾特二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统;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总理、政府和人民;意大利共和国总统;日本国天皇,日本国总理大臣三木武夫;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总统迪迪埃·拉齐拉卡;马里全国解放军事委员会主席、政府总理、国家元首穆萨·特拉奥雷;挪威国王奥拉夫五世;巴基斯坦总统,巴基斯坦总理;菲律宾共和国马科斯总统和夫人;瑞典摄政王;多哥共和国总统埃亚德马;突尼斯共和国总统布尔吉巴;土耳其共和国总统;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扎伊尔共和国总统蒙博托和人民;阿根廷共和国政府;加拿大政府和人民;希腊共和国政府;荷兰王国政府;新西兰政府和人民;秘鲁人民和政府;瑞士联邦委员会;日本外务大臣和菲律宾外交部长。”

前往劳动人民文化宫吊唁的有缅甸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德钦巴登顶,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中央代表团团长、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尤素福·阿吉托罗普,以及正在北京访问和常驻北京的外国同志和朋友。

各国驻中国的使节和外交官员,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驻北京办事处代表,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代表,也前往吊唁。

10日16时30分,从北京医院出口到八宝山的马路两侧,挤满了臂缠黑纱、胸戴白花悲痛的人群。

朱德的灵车徐徐从北京医院开出,灵车四周,饰有用黄、黑两色绸带扎成的花球,垂着长长的丝穗。

丝穗随着灵车的行进和哀乐的节拍而飘动,把人们的心都搅碎了。

长安街两旁数万名群众含泪为朱德送行。多少人抹泪,多少人抽泣,多少人痛哭失声,中国人民再一次沉浸在悲痛之中。

灵车缓缓地开进了八宝山革命公墓,工作人员轻轻地把遗体放在“大白床”上,抬进了八宝山礼堂。

吊唁之后,在一片悲痛声中,朱德的遗体开始火化,他的遗体化为了熊熊火焰。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追悼会

1976年7月11日下午,首都隆重举行朱德追悼大会,追悼大会的会场庄严肃穆,四周挂着黑纱,巨大的横幅上写着:

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永垂不朽!

会场正中悬挂着朱德的遗像,遗像下安放着覆盖党旗的朱德同志骨灰盒,周围摆满了兰草和鲜花。

15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为朱总司令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全国下半旗志哀。

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华国锋、叶剑英、宋庆龄等都送了花圈。

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也送了花圈,他们是:陈云、刘伯承、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许世友、汪东兴、李德生、郭沫若、韦国清、谭震林、李井泉、张鼎丞、蔡畅、乌兰夫、阿沛·阿旺晋美、周建人、许德珩、胡厥文、王震、余秋里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沈雁冰、帕巴拉·格列朗杰也送了花圈。

送花圈的还有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政协全国委员会,中共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群众团体,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国防科委、各军兵种、军事院校、各大军区,29个省、市、自治区的党委,台湾省爱国同胞,以及南昌市、井冈山地区、延安市、晋东南地区、四川省仪陇县的党委。

朱德的老战友、夫人康克清以及子女送的花圈,放在骨灰盒的前面,两侧礼兵持枪肃立。

康克清参加了追悼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康克清和亲属表示亲切的慰问。

在京的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的负责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国防科委、各军兵种、军事院校、北京部队和北京卫戍区的负责人,中共北京市委的负责人,首都工、农、兵代表和爱国人士,在朱德同志身边工作的人员和医务工作人员共约5000多人参加了追悼大会。

追悼会开始,奏哀乐,全体肃立默哀。

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在追悼大会上致悼词。华国锋在悼词中说: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悼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人民爱戴的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同志。

华国锋同志说:

朱德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是坚持继续革命的一生。朱德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英勇斗争,无私地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朱德同志对建设和发展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对建设和壮大革命根据地,对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建设我国的革命政权,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党为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华国锋接着说:

几十年来,朱德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在反对国内外阶级敌人的斗争中,不屈不挠,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华国锋最后说:

在悼念朱德同志的时候,我们要学习他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学习他坚定勇敢地对敌斗争的革命精神,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学习他无产阶级的优良作风。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为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而奋斗!

追悼会结束后,朱德同志的骨灰盒,由陈锡联等护送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安放。

全国各地举行哀悼吊唁

朱德于1886年12月1日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的一户农民家庭。朱德逝世的噩耗传来,举国哀痛,故乡的人民更是痛哭失声。

在当晚,中共仪陇县委向北京“朱德同志治丧委员会”发出了致哀电。同时,又两次电报请求派代表去向朱德遗体告别和出席追悼大会。

早在7月9日,中共仪陇县委向各区、社,县属各单位发出了《关于悼念朱德同志的通知》。各区、社、单位都组织了广大干部群众收听追悼大会实况。

此外,永兴公社等不少单位,还自发地组织召开了追悼大会。7月11日,在首都举行追悼大会的同时,由县委常委、马鞍区委书记黄映健主持,在朱德故居召开了有数百人参加的追悼大会。

在故居的大门前,挂着朱德的遗像。门上端贴着:

沉痛哀悼敬爱的朱德委员长

两根圆柱上贴着书写的对联:

戎马倥偬,打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

光照大地,创造一支雄赳赳的解放军

朱德一生“功高不自居,位高不自私,德高不自显”,为全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沉痛悼念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新华社香港分社7月11日在中国银行大厦举行了隆重的吊唁仪式。

香港、澳门各界爱国同胞、台湾省同胞、海外华侨一万多人,怀着沉痛和崇敬的心情前往吊唁。

吊唁大厅的正面,悬挂着朱德同志的遗像,大厅内摆放着新华社香港分社等驻港澳机构,港澳爱国工会、社团、学校、报社、工商企业、台湾省同胞、海外华侨、港澳知名人士以及外国朋友送的花圈。

在港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各爱国机构负责人、职工代表,港澳工人、农民、渔民、学生和各阶层爱国同胞,社会知名人士,从四面八方来到中国银行大厦,在敬爱的朱德同志遗像前肃立默哀,深切悼念。

参加吊唁仪式的港澳各界知名人士当中有:杨光、费彝民、利铭泽、胡百全、汤秉达、王宽诚、李崧、石慧、吴康民、郭增恺、庄世平、张光斗、李聘周、潘静安、金石、章骥、李子诵、陈丕士、陈君葆、郑栋材、崔绮云、苏务滋、高卓雄、庄重文、郑正训、何善衡、李福和、胡汉辉、邓锦发、柯正平、梁培、何贤。

途经香港的联合国副秘书长唐明照和夫人也参加了吊唁仪式。

香港英国总督的代表、香港政府政治顾问唐纳德和港英其他官员,也前往参加吊唁仪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