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十三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8 11:01:15

点击下载

作者:孟陆亮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儿科学(十三五)

中医儿科学(十三五)试读:

前言

中医药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新时代中医药行业多样化人才、传承中医药技术技能、促进中医药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职责。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32号)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简称《纲要》)等文件精神,尤其是实现《纲要》中“到2030年,基本形成一支由百名国医大师、万名中医名师、百万中医师、千万职业技能人员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发展目标,提升中医药职业教育对全民健康和地方经济的贡献度,提高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岗位胜任能力严密对接,突出新时代中医药职业教育的特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组织完成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建设工作。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是全国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唯一出版基地,为国家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细则、实践技能指导用书、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和细则唯一授权出版单位,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建立了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职业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是全国唯一的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于2016年启动了教材建设工作。通过广泛调研、全国范围遴选主编,又先后经过主编会议、编写会议、定稿会议等环节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在千余位编者的共同努力下,历时1年多时间,完成了83种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

本套教材由50余所开展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专家及相关医院、医药企业等单位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中药学、康复治疗技术、护理6个专业使用。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以教学指导意见为纲领,贴近新时代实际

注重体现新时代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教育部新的教学指导意见为纲领,注重针对性、适用性以及实用性,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符合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际。

2.突出质量意识、精品意识,满足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求

注重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从教材内容结构设计、知识点、规范化、标准化、编写技巧、语言文字等方面加以改革,具备“精品教材”特质,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的需求。

3.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原则,按照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写,教材内容涵盖资格考试全部内容及所有考试要求的知识点,满足学生获得“双证书”及相关工作岗位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

4.注重数字化融合创新,力求呈现形式多样化

努力按照融合教材编写的思路和要求,创新教材呈现形式,版式设计突出结构模块化,新颖、活泼,图文并茂,并注重配套多种数字化素材,以期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院校教育平台“医开讲-医教在线”数字化平台上获取多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符合职业院校学生认知规律及特点,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此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教学单位、教学人员及广大学生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年1月《中医儿科学》编委会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主 编

孟陆亮(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副主编(以姓氏笔画为序)

代建忠(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刘 菁(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李勇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唐 艳(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丹谊(广西中医药大学)

刘玉兰(承德医学院)

吴建沙(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张重州(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胡 盼(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段生艳(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秘 书

孙晓盈(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编写说明

本教材是根据国务院《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的精神,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宏观指导下,以全面提高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质量、积极与医疗卫生实践接轨、为临床服务为目标,依据中医药行业人才培养规律和实际需求,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建设的,旨在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

本教材以培养高等技术技能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国家中医助理执业医师考试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中医儿科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使学生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综合素质。较上版教材在内容上增加了小儿便秘、胎怯病、蛲虫病,在编写形式上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在“学习目标”中增加了技能培养目标,去掉了原教材“知识链接”内容,增加了“案例训练”内容,注重中医临床思维训练,突出“双师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针对学生临床处置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每一病案中列出现代医学处置方案,增强教材的实用性。为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教学需要,本教材制作了PPT教学辅助材料及习题答案,教师和学生均可通过手机扫二维码随时进行浏览和学习。本教材力求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

本教材集中了全国中医药行业各高等职业院校中医儿科专家的智慧,广泛地反映了本学科众多专家的临床成果和教学经验。编委会全体成员以对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和中医人才培养高度的事业心,抱着极大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参与这项有价值的工作,在体例规格统一、语言文字规范、表述科学准确、内容精炼实用等方面做了多方面努力。来自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遵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西中医药大学、承德医学院、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专家参加了本教材的编写。

本教材的编写分工为:孟陆亮编写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儿科诊法概要;段生艳编写小儿生长发育、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刘玉兰编写儿科治法概要;吴建沙编写儿童保健;李勇华编写肺系病证;胡盼编写脾胃病证;张重州编写心肝病证;刘菁编写肾系病证;唐艳编写时行疾病;代建忠编写寄生虫病、小儿杂病;王丹谊编写新生儿病证;孙晓盈编写附录。

本次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得到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大力帮助和真诚付出,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本教材是在前一版教材基础上修订完善的,在此向前一版教材主编秦艳虹及编委会各位参编人员一并表示衷心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若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中医儿科学》编委会2018年9月总论 中医儿科学基础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扫一扫,看课件【学习目标】1.了解中医儿科学的起源与发展。2.熟悉中医儿科学在宋代以后的重大发展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新贡献。3.掌握中医儿科学的优势,树立继承和发展中医儿科学的信心。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以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

数千年来,历代中医儿科学家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临床实践中,在小儿喂养、保健、预防和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宝贵的临床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新生一代的健康成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儿科学与其他临床各科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分为4个主要阶段: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阶段(远古至南北朝时期)

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四千余年前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龋”(龋齿)、“蛊”(寄生虫病)等涉及儿科疾病的记载。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小儿医的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在现存最早的古代医学专著《五十二病方》里,有“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成书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18卷,其内容汇聚了春秋战国以来积累的大量医学实践,奠定了中医药理论的基础,是各科疾病防治的指导原则。该书论述了小儿生长发育、先天因素致病,以及泄泻、喘鸣等病证及预后。这一时期,具有里程碑医学成就的医学家是东汉末年张仲景,他不仅在治疗小儿外感疾病和其他杂病方面卓有疗效,而且在《伤寒杂病论》中论述的脏腑辨证,还为宋代钱乙创立小儿脏腑寒热虚实辨证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指导意义。这一时期,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疗小儿“气鬲病”的记载,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儿科医案。

总之,这一阶段对儿科疾病的防治经验及疾病理论研究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一些散在的记载,尚没有儿科专家和儿科专著,是中医儿科学的萌芽阶段。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阶段(隋朝至宋朝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医儿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隋朝巢元方著的《诸病源候论》,第一次较全面、系统地对疾病的证候及其病因病理进行了论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其中介绍儿科疾病6卷,包括小儿病证255候,对小儿疾病的病源认识和证候的描述都很详细,对儿科学系统理论的形成有很大启发。

唐朝孙思邈著的《千金要方》,置“少小婴孺方”2卷于《千金要方》之首,将儿科病分为9门,并详论其理法方药。此外,唐朝重视医事教育,设立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中医儿科专业的发展。

相传《颅囟经》是我国第一部儿科专著,成书于唐末宋初。书中首创“纯阳”理论,并对小儿脉法、囟门诊察法及惊、痫、疳、痢、丹毒等病的证、治、方、药论述较详。书中内服药多采用丸、散剂,共载方56首(其中外治方达28首),广泛用于小儿内、外、五官诸科疾病。

钱乙是北宋时期具有杰出贡献的儿科医家,从事儿科专业40余年,学术造诣精湛,主要学术思想体现在其弟子阎季忠收集整理编写的《小儿药证直诀》中。该书共3卷,其上卷论脉证治法,中卷列医案23则,下卷为方剂。其学术贡献主要有:①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充实了中医儿科学的理论体系;②在诊断方面,四诊中尤重望诊,对面上证、目内证、痘疹类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记述详细;③在辨证治法方面,首创五脏辨证理论,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成为中医儿科辨证的重要的方法。各脏证有虚实寒热,治疗从五脏补虚泻实出发,注意柔润清养、运补兼施、攻不伤正;④创立了134首五脏补泻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异功散、泻白散、泻黄散、导赤散、七味白术散等,许多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各科广泛应用;⑤对儿科4大证“痧、痘、惊、疳”的认识有较详细的论述,在疾病治疗中,十分注重脾胃的调理等,堪称中医儿科学的精髓。钱乙的学术思想为后世儿科医家所推崇,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贡献巨大,被后世医家誉为“儿科之圣”。其传世之《小儿药证直诀》一书被称为“活幼之真谛”“全婴之规范”,成为中医儿科学形成的主要标志。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

北宋时期,天花、麻疹等传染病流行。与钱乙同时代且年少的山东名医董汲精于治疗痘麻斑疹,善用寒凉,反对滥用温热,对后世用清热解毒法治疗传染病有很大启发,著有《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成为小儿痘麻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其后,南宋名医陈文中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首创用桂、附、丁香等燥热温补之品,治疗阴盛阳虚之痘疹,每多获效,实为痘疹用温补学派的创始人,著有《小儿痘疹方论》,打破了用寒凉治疗痘疹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启了中医儿科痘疹治疗的寒温之争。这种学术争鸣,对儿科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中医儿科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宋刘昉等编著《幼幼新书》40卷,取材广博,内容详尽,集宋朝以前儿科学术成就之大成,医论证治分列627门,方剂2000余首,许多散失的宋以前儿科著作被收录其中而得以流传,是当时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有较高的学术及文献价值。

总之,至宋代,中医儿科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小儿的生长发育、喂养保健、生理病理、疾病诊治、理法方药等方面都自成体系,出现了众多的儿科专家和专著,是中医儿科学的形成阶段。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阶段(元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金元时期中医学又掀起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发展高潮。这一时期名医辈出,学术思想各有特点,著书立说盛行,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独立发展。

“金元四大家”大多一专多能,擅长各科,在他们的著作中均有关于儿科的论述,如刘完素在《宣明方论·儿科论》中提出:“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主张用辛凉苦寒、泻热养阴以治小儿热病。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对促进儿科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他的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等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张从正善用攻下法治热性病,为小儿治疗热病采用“上病下取”提供了理论依据。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对儿科阴虚体质及热病伤阴而采用滋阴法治疗具有很大影响。

明清时期,是中医儿科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①从事儿科专业的人员激增,大批儿科专著涌现。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尚存的近500种儿科学专著中,绝大部分为明清医家所著;②对儿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③临床实践方面取得较大成就;④温病学说的发展对儿科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⑤痘麻专科形成,并取得显著成就。

明朝世医万全,字密斋,著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片玉心书》等儿科著作,对后世中医儿科学发展影响巨大。其学术贡献主要有:①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的观点,高度概括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对小儿的保育与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②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薄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奠定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理论基础;③对天花、麻疹、惊风等病证有独特见解,对痘疹的治疗,摒弃了以往医家的偏见,主张“温补凉泻,各附所宜”;④治疗疾病注重顾护胃气,提出“五脏以胃气为本”的思想,处方用药精炼而切合病情,所创“万氏牛黄清心丸”到目前为止,仍是治疗小儿急惊风的有效良方;⑤首先将推拿疗法运用于儿科,丰富了中医儿科的治疗方法。万全的这些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清朝儿科医家夏禹铸的《幼科铁镜》重视望诊,提出“有诸于内而形诸于外”的著名论点,主张从望面色、审苗窍来辨脏腑的寒热虚实。重视推拿疗法,并用“灯火十三燋”疗法治疗脐风等证。对治疗惊风提出了“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必先解热,解热必先祛邪”的理论,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清代医家谢玉琼著《麻科活人全书》,综合各家治麻心得,加上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对麻疹每个阶段的辨证与治疗作了详细的介绍,是一部有影响力的麻疹专著。

陈复正为清朝具有代表性的儿科医家之一,字飞霞,著有《幼幼集成》,该书是一部集大成的儿科名著。首创“赋禀”“护胎”理论,认为胎婴在腹,与母亲的精神、饮食、劳逸等有密切关系,所以孕母必须十分重视调摄。书中还详细论述了初生儿疾病的防治和诊法。他对小儿指纹诊法,既不全盘肯定,亦不全盘否定,而是根据实际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归纳了“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的指纹辨证纲领,为多数儿科临床医生所采纳。后世医家又补充了“三关测轻重”,更符合临床实际,现仍为3岁以下小儿的重要诊法之一。

清朝医家吴鞠通在所著《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总结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生理特点和“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以及“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用药特点。丰富了中医儿科生理病理的内容,对防治小儿疾病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明清时期,天花、麻疹等时行疾病流行,这一时期的儿科医家特别重视麻痘疾病的防治,现存麻痘专书120余种,绝大部分出自明清时期。如蔡维藩的《小儿痘疹袖金方论》、徐谦的《仁端录》、万全的《痘疹世医心法》、聂尚恒的《活幼心法》、吴建钮的《异传稀痘经验良方》等,从这些宝贵的著作中可以看出明清医家在痘疹的防治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16~17世纪,我国应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技术已相当成熟,并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国,比英国琴纳氏发明的“牛痘接种”要早200多年,为世界免疫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从以上可见,17世纪以前,我国是世界上医药学比较发达的国家。四、中医儿科学的创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民政府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医药学犹如枯木逢春,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中医儿科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了迅速发展,广大的中医儿科工作者在全面继承、整理古代医家宝贵经验的同时,不断发展、创新,中医儿科学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学教育 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中医中等及高等教育,70年代开始进行中医儿科学硕士研究生教育,80年代开始进行中医儿科学博士研究生教育,90年代开始进行在职医师的继续教育,中医药院校不仅培养了大批的中医儿科人才,而且使中医儿科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成为学科发展的有力保证。

2.中医儿科学术交流活跃 1983年9月成立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儿科学术委员会,全国许多省市也相继成立了中医儿科学会,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1984年出版的由王伯岳、江育仁主编的《中医儿科学》达130余万字,集古今儿科之精华,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儿科巨著。汪受传主编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全面反映了现代中医儿科的临床进展,介绍了中医儿科学的科研方法,适用于中医儿科学专业医疗、科研、教学的实际需要,推动了学科学术发展。

3.预防医学 大力开展儿童预防保健工作。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通过“按时接种十四种疫苗,预防十五种传染病”的接种工作,基本控制了麻疹、小儿麻痹、小儿结核、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等疾病的流行。其他传染病,如流行性脑炎、乙型脑炎、乙型肝炎、甲型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也由于采取了广泛的预防措施,发病率明显下降,极大地保障了儿童的生命健康。

4.中医儿科临床 随着全国各级中医院的建立,相继开设了中医儿科门诊和病房。中医儿科医生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的科学技术、最新科研成果,使儿科疾病的防治和科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世纪50年代取得了用中医中药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成功经验,不仅提高了治愈率,而且降低了后遗症的发生率。对小儿常见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秋季腹泻、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哮喘、癫痫等病的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剂型改革方面,开发研制了各种新型儿科剂型,如冲剂、口服液、栓剂、泡腾片、注射剂等,中药免煎颗粒已成为儿科常用药品,使传统的儿科制剂面貌焕然一新。

综上所述,中医儿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目前正在向着学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练习题】

A型题(请从备选答案A、B、C、D、E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1

1.相传至今的我国第一部儿科专著是(  )

A.《颅囟经》    B.《小儿药证直诀》

C.《幼幼新书》    D.《全幼心鉴》

E.《活幼心书》

2.首创小儿“纯阳”理论的著作是(  )

A.《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 B.《颅囟经》

C.《小儿药证直诀》   D.《景岳全书·小儿则》

E.《温病条辨·解儿难》

3.论述小儿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是(  )

A.《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B.《小儿药证直诀》

C.《幼幼新书》    D.《小儿痘疹方论》

E.《博集稀痘方论》

4.汇集宋代以前儿科学术成就,为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著是(  )

A.《颅囟经》    B.《幼幼新书》

C.《活幼新书》    D.《全幼心鉴》

E.《保婴撮要》

5.提出烧灼断脐法预防初生儿脐风的著作是(  )

A.《幼幼新书》    B.《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C.《全幼心鉴》    D.《保婴撮要》

E.《婴童百问》

6.痘疹用温补学派的创始人是(  )

A.钱乙     B.董汲

C.陈文中    D.曾世荣

E.张琰

7.中国古籍记载的第一个儿科医生是(  )

A.华佗     B.钱乙

C.扁鹊     D.孙思邈

E.淳于意

8.被誉为“儿科之圣”是指(  )

A.张仲景    B.华佗

C.扁鹊     D.孙思邈

E.钱乙

X型题(请从备选答案A、B、C、D、E中选择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答案)

9.万全的儿科著作有(  )

A.《保婴撮要》    B.《全幼心鉴》

C.《育婴家秘》    D.《幼科发挥》

E.《幼科折衷》

10.钱乙创制的方剂有(  )

A.泻白散    B.导赤散

C.异功散    D.七味白术散

E.六味地黄丸扫一扫,知答案第二章 小儿生长发育扫一扫,看课件第一节 小儿年龄分期【学习目标】1.熟悉小儿年龄分期的标准及临床意义。2.掌握各年龄阶段的名称及划分的起止时间。

小儿从出生到成人,始终处于一个不断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中。小儿年龄分期,是根据小儿环境的改变、饮食的转换、体格的发育、牙齿的更换、性腺的发育,以及精神智慧的发展,对整个小儿时期所做的阶段划分,以便更好地指导小儿喂养保健和疾病防治。《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大小论》记载:“当以十四岁以下为小儿治。”但现代临床将18岁以内规定为儿科的就诊范围。小儿成长可划分为7个阶段:一、胎儿期

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称为胎儿期。

胎龄从孕妇末次月经的第1天算起,为期40周,280天,以4周为1个妊娠月,即“怀胎十月”。此期,胎儿完全依赖于母体而生存,孕妇的健康状况和卫生环境均可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在整个孕期内,尤其在妊娠早期12周的胚胎期,胎儿的各系统器官逐步分化形成,孕妇若遭受不利因素的影响,如感染、药物、劳累、物理、营养缺乏,以及不良心理因素等伤害,往往可导致流产、死胎、先天性疾患或缺陷。妊娠中期16周,胎儿各器官迅速增长,功能也渐成熟。妊娠后期12周,胎儿以肌肉发育和脂肪积累为主,体重增长快。后两个阶段若胎儿受到伤害,易发生早产。因此要做好胎儿期的保健,主要是做好妇女孕期保健,指导孕期卫生,预防感染,保证饮食营养丰富,心情舒畅,劳逸适度,避免外伤、放射线照射,减少不必要的用药。

目前国际上将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生期。这一时期小儿死亡率最高,因而应特别强调围生期的保健。围生期保健包括胎儿及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观察和疾病防治,孕产妇的生理卫生和适当处理。围生期医学是指分娩时胎儿的监测技术,高危新生儿的集中监护和治疗,某些先天性疾病的筛查和及早治疗等。二、新生儿期

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

新生儿脱离母体而独立生存,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在这一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由于小儿形体发育不够完善,脏腑功能也未健全,神志发育尚未成熟,调节功能不足,因此对外界的适应和防御力都较差,容易患病,且容易变化,死亡率也高。其中很多疾病与胎内、分娩及护理有关,如早产、畸形、窒息、脐风、脐部疾患、胎黄、惊风等。因此需要加强预防措施,在喂养、保暖、隔离消毒、皮肤护理等方面应特别重视。三、婴儿期

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亦称乳儿期。

这个时期的小儿生长发育特别迅速,1周岁时体重为出生时的3倍,身长为出生时的1.5倍,头围增大1/3左右。由于生长发育迅速,因此对营养物质需求高,但脾胃消化功能较弱,故容易发生呕吐、泄泻、疳积等脾胃功能失调疾患。6个月以后的婴儿,从母体获得的免疫力逐渐消失,而自身免疫力尚未健全,抗病能力低,容易罹患肺系疾病、脾系疾病及时行疾病。此期,小儿发病易从热化,易动肝风,常出现高热、惊风、昏迷等病证。故应注意合理喂养,及时正确地添加辅助食品,按时进行各种预防接种,多晒太阳,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四、幼儿期

1周岁后至3周岁为幼儿期。

这一时期的小儿体格增长较婴儿期减慢,生理功能日趋完善,乳牙逐渐出齐,语言、动作及思维活动发展迅速。此期要注意按时断奶及断奶后的合理喂养,若喂养不当、饮食失调则容易发生各种脾系病证。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户外活动逐渐增多,接触时行病气的机会增加,故多种小儿时行疾病如痄腮、水痘、丹痧、手足口病等发病率明显增高,应做好消毒隔离等预防保健工作。还应重视对幼儿的早期教育,防止发生中毒、烫伤、跌扑摔伤等意外事故。五、学龄前期

3周岁后到7周岁为学龄前期,也称幼童期。

这个时期小儿由体格的迅速发育转为神经、精神的迅速发育。与成人接触更密切,理解和模仿能力增强,语言逐渐丰富,对不少抽象概念,如数字、时间等开始理解。这一时期的小儿具有高度可塑性,要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此期,小儿的抗病能力较前增强,肺脾二脏的发病率降低,但传染病仍有发生,水肿、风湿热痹及紫癜等也好发于这个年龄段,因此要继续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另外,还须注意防止触电、跌仆、溺水等意外事故的发生。六、学龄期

7周岁后至青春期来临(女12岁,男13岁)称学龄期。

学龄期泛指进入小学以后至青春发育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这一时期,小儿的体格发育稳步增长,大脑的形态发育已达到成人水平,综合分析能力、体力活动均有进一步发展,已能适应复杂的学校和社会环境。这是增长知识、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学校和家庭均应重视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此期的儿童对各种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疾病的种类及表现基本接近成人。水肿、哮喘为常见病种,应注意清除原发病灶,预防龋齿,保证营养,劳逸结合。七、青春期

青春期受地区、气候、种族等影响,有一定差异。一般女孩12~18岁,男孩13~20岁,为青春期。

青春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其生理特点是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生殖系统发育趋于成熟,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出现遗精。体格生长出现第二次高峰。精神发育由不稳定趋向成熟,易产生相应的月经紊乱、性心理障碍、酗酒等生理、心理、行为、精神方面的疾病。应继续做好本期好发疾病的防治工作,合理进行生理、心理和性知识教育,保障青春期的身心健康。第二节 体格发育【学习目标】1.了解小儿体格生长测量的常用指标。2.熟悉小儿体格生长的特点。3.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正常规律。4.具有测量小儿体重、身高(长)、头围、囟门、胸围的能力。

小儿体格生长可以用易于测量的形态指标来表示。通过大规模实际测量的数据统计后得出生理常数,用以衡量和判断小儿生长发育水平,为某些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为了实际应用方便,按照小儿体格发育的规律,用一些计算公式大致对各年龄段的儿童生理常数进行推算。一般临床常用的体格指标有:体重、身高(长)、头围、囟门、胸围、牙齿等。一、体重

执考提示体重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体重是各器官、系统和体液的总重量。

1.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测量体重,应在空腹、排空大小便、仅穿单衣的状况下进行。小儿体重的增长不是匀速的,在青春期之前,年龄越小,其增长速度越高。正常新生儿出生时的体重平均约为3kg,出生后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0.7k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0.5kg;12月龄时婴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且为第一个生长高峰。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2岁后至12岁之前,每年体重平均增长约2kg。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小儿体重:

≤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时体重+0.7×月龄

7~12月龄婴儿:体重(kg)=7+0.5×(月龄-6)

1岁以上:体重(kg)=8+2×年龄

执考提示身高(长)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临床意义 体重易于测量,是最为容易获取的反映小儿体格发育和衡量小儿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也是儿科临床中计算热量、用药剂量及输液量的主要依据。体重增长过快常见于肥胖症、巨人症,体重低于均值85%以下者为营养不良。二、身高(长)

身长是指从头顶至足底的垂直长度。测量方法:小于3岁的小儿卧位时测量身长,3岁以上小儿站立位测量身高。测量身高时,应脱去鞋袜,摘帽,取立正姿势,枕、背、臀、足跟均紧贴测量尺。

身高(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与种族、遗传、营养、内分泌、运动及疾病等因素有关,且呈现小儿年龄越小,增长越快的特点。正常新生儿出生时的身长平均约为50cm。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25cm。第二年增长速度减慢,约10cm;2岁时身长约85cm。2周岁后至青春期前,身高增长平稳,每年增长约7cm。进入青春期,身高增长出现第二个高峰,增长速度达儿童期的2倍,可持续2~3年。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2~12岁儿童的身高(长):身高(cm)=70+7×年龄

身高(长)主要反映机体骨骼发育状况。身高(长)低于正常均值70%者,应考虑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等。此外,还有上部量和下部量的测定。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的长度为上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的长度为下部量。上部量与脊柱增长密切相关,下部量与下肢长骨的生长密切相关。12岁前上部量大于下部量,12岁以后下部量大于上部量。三、头围

执考提示头围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用软尺,自双眉弓上缘处,后经枕骨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即为头围。

胎儿期脑发育占全身各系统的领先地位,足月新生儿头围为33~34cm。出生后前3个月和后9个月各增长约6cm,1周岁时约为46cm。出生后第2年头围增长减慢,2岁时头围约为48cm,5岁时增长至50cm,15岁时接近成人,为54~58cm。

头围的大小与脑的发育有关。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头围过大常见于解颅、佝偻病后遗症;头围过小提示脑发育不良。四、囟门

执考提示囟门的测量方法、闭合时间及临床意义

囟门有前囟、后囟之分。前囟为额骨和顶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后囟是顶骨和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前囟大小以菱形对边中点连线长度进行测量,出生时为1.5~2cm,以后随颅骨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在12~18个月时闭合。后囟在出生时即已很小或已闭合,最迟出生后6~8周闭合。

检查前囟对儿科临床很重要,囟门反映小儿颅骨间隙闭合情况,对某些疾病诊断有一定意义。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为脑积水、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等。囟门凹陷,可称为“囟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脱水),或极度消瘦者;囟门凸出,可称为“囟填”,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脑积水和脑肿瘤等。五、胸围

用软卷尺由乳头向后背经过肩胛骨下角,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取呼气和吸气的平均值。胸围的大小主要与肺和胸廓的发育有关。新生儿胸围约32cm,1岁时约44cm,接近头围,2岁后胸围渐大于头围。

执考提示胸围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营养不良、佝偻病或缺少锻炼的小儿胸廓发育较差,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较晚;营养状况良好的小儿,则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提前。六、牙齿

人一生有两副牙齿,即乳牙和恒牙,乳牙20颗,恒牙32颗。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尚未萌出乳牙者,为乳牙萌出延迟。出牙顺序是先下后上,按切牙、第一乳磨牙、尖牙、第二乳磨牙的顺序依次萌出。乳牙在2~2.5岁出齐。6~7岁乳牙开始脱落,更换为恒牙。出牙为生理现象,但少数小儿可有低热、流涎及睡眠不安、烦躁等症状。

执考提示乳牙和恒牙的萌出时间、数目、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可用以下公式推算:乳牙数=月龄-4(或6)

营养不良、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和先天愚型等患儿,可出现出牙迟缓、出牙顺序混乱、牙质差等表现。七、呼吸、脉搏

执考提示呼吸、脉搏的正常值及与年龄增长的关系

呼吸、脉搏的测量应在小儿安静时进行。小儿呼吸频率可通过肺部听诊或观察腹部起伏状态获得。对小儿脉搏的检测可通过寸口脉切诊,或心脏、股动脉听诊检测,注意脉搏的速率、节律和强弱。临床表现为:年龄越小,呼吸、脉搏频率越快。各年龄段小儿呼吸、脉搏比较,见表2-1。表2-1 各年龄段小儿呼吸、脉搏比较(每分钟)八、血压

测量血压时应根据不同年龄段选择不同宽度的袖带,袖带宽度应为上臂长度的1/2~2/3。小儿年龄越小,血压愈低。

不同年龄小儿血压正常值可用公式推算:

收缩压(mmHg)=80+2×年龄

舒张压=收缩压×2/3(注:1kPa =7.5mmHg)

执考提示血压的正常值及与年龄增长的关系第三节 小儿感知、动作、语言的发育概况【学习目标】1.了解小儿感知、动作、语言的发育情况。2.熟悉小儿感知、动作、语言发育的特点。3.掌握小儿感知、动作、发育的临床意义。4.具有判断小儿发育正常与否的能力。

小儿智能发育与体格生长一样,是反映小儿发育正常与否的重要指征。智能发育指神经心理发育,包括感知、运动、语言、性格等方面。智能发育除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后天所处环境及受到的教育等密切相关。一、感知发育

执考提示感知、动作、语言发育特点

1.视觉 新生儿已有视觉感应功能,强光可引起闭眼,能看见15~20cm以内的缓慢移动的物体,可出现一时性斜视和眼球震颤,于3~4周内消失。新生儿后期视觉感知发育迅速,1个月可凝视光源;2~3个月出现头眼的协调运动,4~5个月开始认识母亲的面容,并且初步分辨颜色。

2.听觉 出生时中耳鼓膜中有羊水潴留,听力较差。3~7天新生儿听觉已相当好,对声音有呼吸节律减慢等反应。3~4个月时头可转向声源,听到悦耳声时会微笑;6个月对母亲的语言有明显的反应;1岁时能听懂自己的名字;2岁后能区别不同声音;4岁听觉发育完全。

3.味觉与嗅觉 新生儿对酸、甜、苦等味道已有反应。4~5个月婴儿对食物的微小改变很敏感,因此应适当添加辅食,使其习惯不同的味道。小儿嗅觉发育较慢,6个月以后才能分辨香臭。

4.皮肤感觉 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和深感觉。触觉是引起某些反射的基础,新生儿已很灵敏。眼、口、手掌、足底等部位,触之即有反应。痛觉较为迟钝,于第2个月逐渐开始改善。3个月时,能够区分水温差别。

5.知觉 包括空间及时间知觉。5~6个月时已有手眼协调动作;1岁末开始有时间和空间知觉;3岁能辨上下;4岁辨前后;5岁辨自身左右;4~5岁有早上、晚上、今天、明天、昨天等时间观念;5~6岁能区别前天、大前天、后天、大后天等。二、动作发育

动作、运动发育又称为神经运动发育,有赖于感知等的参与,又反过来影响其他功能区及情绪的发育。小儿动作的发育包括粗大运动及精细运动。发育规律是:自上而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先正向动作后反向动作。

1.粗大动作 如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走、跑、跳等。新生儿仅有吸吮、吞咽等反射性活动和不自主活动。一般小儿3个月抬头较稳,6个月时能双手向前撑住独坐,8~9个月可用双上肢向前爬行,10个月会被扶着走,1岁能独走,2岁会跳,3岁能快跑。

2.精细动作 精细动作是指用手完成的动作。新生儿时双手握拳,出生后3个月能有意识的握物,3~4个月时能玩弄手中物体,6~7个月时出现换手、捏、敲等探索性动作,9~10个月能用拇指、食指配合取小物品,12~15个月会用匙、会乱涂画,2~3岁会粗略的翻书页、用筷子,3~4岁时会穿简单的衣服或自己穿衣。小儿精细动作的发育表现在握物的方式上。三、语言发育

语言作为表达思想、意识的一种方式,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是衡量智能发育的重要指标。语言能力分为理解和表达两方面。小儿语言发育除了与脑发育关系密切外,还需要有正常的发音器官,并与后天教养有关。

小儿学语,先理解后表达,先学发音后才能用词语和句法。新生儿啼哭是语言的开始,然后咿呀作语;6个月时能发出个别音节;1岁时能连说两个重音,会叫“妈妈”,先单音节,后组成句子;4岁时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5岁能唱歌;6岁时说话流利,句法基本正确;7岁以上能较好地掌握语言。【练习题】

A型题1

1.按公式计算5岁小儿的体重是(  )

A.16kg     B.18kg

C.20kg     D.22kg

E.24kg

2.2岁小儿的平均身长是(  )

A.50cm     B.60cm

C.75cm     D.89cm

E.95cm

3.关于头围的增长,下列错误的是(  )

A.出生时平均34cm

B.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小

C.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D.胸围大小与肺、胸廓、骨骼、肌肉、脂肪等发育有关

E.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3cm

4.正常小儿前囟闭合的时间是(  )

A.8~10个月    B.10~12月

C.12~18个月    D.16~20个月

E.18~24个月

5.小儿开始更换恒牙的年龄是(  )

A.5周岁左右    B.6周岁左右

C.7周岁左右    D.8周岁左右

E.9周岁左右

6.小儿开始能讲述简单故事的年龄是(  )

A.1.5岁    B.2岁

C.2.5岁     D.3岁

E.4岁

7.1周岁婴儿正常呼吸次数是(  )

A.45~40次/分   B.40~30次/分

C.30~25次/分   D.25~20次/分

E.20~18次/分

A型题(病案型单选题。请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2

8.患儿,12个月。体重10kg,身长65cm,前囟闭合,乳牙7个,不会摆放积木。其中不正常的是(  )

A.体重     B.身长

C.前囟     D.乳牙萌出

E.精细运动

9.患儿,3岁。体重11kg,身高93cm,精神好,食欲差。应当先考虑的诊断是(  )

A.佝偻病    B.肥胖症

C.侏儒症    D.解颅

E.营养不良

B型题(共用备选答案题。每一组试题只有一个答案,每一个答1案可重复选用)

A.囟门隆起    B.囟门凹陷

C.囟门迟闭    D.囟门早闭

E.囟门宽大

10.脑炎的常见体征是(  )

11.失水的常见体征是(  )

A.新生儿时期    B.婴儿期

C.幼儿期    D.幼童期

E.儿童期

12.体格生长发育特别迅速的时期是(  )

13.乳牙开始出齐,动作、语言及思维活动发展迅速的时期是(  )扫一扫,知答案第三章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扫一扫,看课件第一节 生理特点【学习目标】1.了解小儿生理特点,16字表述。2.熟悉小儿生理特点中“纯阳”“稚阴稚阳”“三不足,两有余”理论。3.掌握小儿生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4.具有运用小儿生理特点及理论,对临床相关疾病进行防治的能力。

小儿与成人相比在生理方面有很多的不同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为:儿童尚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且小儿的生理机能发育未成熟、完善,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需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育成熟。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执考提示小儿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脏腑即五脏六腑。娇,指娇弱,不耐攻伐;嫩,指柔嫩。形,指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肌肤筋骨、精血津液等。气,指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脾气等。充,指充实、完善。所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即小儿时期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都尚未成熟,生理功能都是不完善的。在整个儿童时期,都是处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状态,该生理特点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一)脏腑娇嫩

1.含义 从脏腑娇嫩的具体内容而言,五脏六腑的形和气皆不足,尤其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故曰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

2.表现(1)肺常不足:肺位在上,为娇脏;主一身之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小儿肺脏未充,主气功能未健,而小儿生长发育对肺气需求较成人更为迫切,表现为呼吸不匀,息数较促,容易感冒等。小儿肌肤薄嫩,腠理疏松,卫外不固,因此外邪由口鼻皮毛而入,首当犯肺。而其他脏腑病变亦可累及于肺,继之发病。肺气有赖于脾气滋养方能充盛,脾胃健运,肺卫方固,故“肺常不足”。(2)脾常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主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禀未充,运化力弱,而小儿要不断生长发育,因而对脾胃运化输布水谷精微营养的需求则更为迫切,这种比较弱的运化功能相对于比较强的生长发育需求,显得不足。此乃“脾常不足”更深的含义。由于小儿“脾常不足”,每因饮食不当引起运化功能异常而发生疾病。(3)肾常虚: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内寓元阴元阳。小儿肾气需赖后天脾胃不断充养,才能逐渐充盛。小儿“肾常虚”表现为肾气未盛,肾精未充,“天癸”未至,骨骼未坚,齿未长或长而未坚;婴幼儿则二便不能自控或自控力较弱等。

小儿心、肝两脏同样是未充实、完善,心肝两脏体阴而用阳,故表现为“心常有余”“肝常有余”。“肝常有余”在生理上主要是强调肝主疏泄在升发条达全身气机中的作用旺盛,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心常有余”在生理上主要是指小儿时期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与心气旺盛有余密切相关,而非指“心火亢盛”。(二)形气未充

形气未充,主要表现在五脏强弱不均衡,以及五脏关联较为脆弱,脏腑功能容易失衡。朱丹溪、万全针对小儿五脏强弱的不均衡,提出“三不足,两有余”(肾常虚、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学说。主要表现为:某一脏腑的轻微变化,容易引发其他相关脏腑,甚至五脏关系的失常,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一般情况下,较易呈现脾虚肝旺、肾虚肝旺、肺虚肝旺、肾虚心(火)旺及心侮肾、肝侮肺等证候。(三)稚阴稚阳学说

清代医家吴鞠通从阴阳学说出发,认为小儿时期的特点为机体柔嫩、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充等,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将此特点归纳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奠定了“稚阴稚阳”学说基础。所谓“阴”,指体内精、血、津液等物质;“稚阴”指精、血、津液,以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皆未充实和完善。所谓“阳”,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稚阳”指各脏腑功能活动均属幼稚不足和处于不稳定状态。“稚阴稚阳”学说说明小儿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的和不完善的,需要不断的生长发育、充实完善。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1.含义 小儿充满生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方向发展。这种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在年龄越是幼小的儿童,表现越是突出,体格生长和智能发育的速度越快。

2.纯阳学说  《颅囟经·脉法》说:“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纯”指小儿先天所禀之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如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理现象。“纯阳”学说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阳充阴长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纯阳”,是我国古代医家关于小儿生理特点的学说之一。不能将“纯阳”理解成正常小儿为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正如《温病条辨·解儿难》说:“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纯阳指小儿先天禀受的元阴元阳未曾耗散,因而成为后天生长发育的动力,使小儿显示出蓬勃的生机,迅速地发育成长。第二节 病理特点【学习目标】1.了解小儿病理特点16字表述。2.熟悉小儿病理特点中“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之含义。3.掌握小儿病理特点及其临床含义。4.具有运用小儿病理特点及理论,对临床相关疾病进行防治的能力。

小儿疾病的发生,病因虽与成人相似,但由于小儿体质及生理特点与成人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小儿对不同病因致病及易感程度有明显差别,因而也表现出与成人不同的病理特点。

执考提示

病理特点及临床意义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一)含义

小儿在生理方面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的物质和功能均未发育完善,称之为“稚阴稚阳”。这一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体质嫩弱,御邪能力不强,不仅容易被外感、内伤诸种病因伤害而致病,而且一旦发病,病情变化多而又迅速。由于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越幼小的儿童表现越突出,所以,年龄越小,发病率也越高,病情变化也越多。(二)临床表现

1.发病容易 小儿发病容易,尤其突出表现在易于发生肺、脾、肾疾病及时行疾病方面。

小儿肺常不足,生理功能活动尚未健全,加之小儿寒温不能自调,家长护养常有失宜,故形成易患肺系疾病的内因、外因。肺为呼吸出入之门,主一身之表,六淫外邪侵袭,先犯于肺。所以,儿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占儿科发病率的首位。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常不足,包括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用全而未壮,乳食的受纳、腐熟、传导,与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功能均显得和小儿的迅速生长发育所需不相适应。加之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