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峰峏山杨妇科经验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7 23:55:06

点击下载

作者:张东鸣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张丽峰峏山杨妇科经验集

张丽峰峏山杨妇科经验集试读:

前言

家父张丽峰,字学水,安徽省首届名老中医。幼入私塾五年,一九四六年,杨氏十八代传人杨应侯先生悬壶安徽省含山县福山乡,巧遇家父。杨先生见家父聪明过人,好学灵动,有志医学,遂破其例收为徒,并立投师状以为凭证。随后,家父赴峏山大杨村拜杨先生为师,苦读三载,精研医理,尊师事若严君,深得杨氏上下赏识,故杨先生倾囊相授经、带、胎、产之经验。三年师满,出师之际,杨先生又秘传杨家“七方八法”等妇科精髓。家父学成之后悬壶故里,因疗效卓著,名噪一时,方圆数十里无人不晓,上门求治者不计其数,时送“小神仙”之雅号。

家父从医五十余载,平生博览经典古籍,《黄帝内经》《伤寒论》《济阴纲目》《傅青主女科》《竹林寺女科》《妇科良方》《医方集解》等常置案头,终身卷不释手,内、妇兼攻。家父在学术上倡导“治肝肾即调冲任”“肝脾肾三脏失调乃妇科百疾之根,气血失济乃妇科百病之首”,故用药遣方之中,无不体现对肝脾肾之呵护,对气血调理之兼顾,尤其重视肾精、肾气之作用。他以“尊古而不泥古、创新却不离源”之治学态度,毕生倾心研究杨氏妇科理论之精华及用药之特色。家父在继承杨氏妇科绝技的同时,结合西医学理论和诊疗手段,力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组方用药严谨精良,疗疾时标本兼顾,重视气血变化,灵活运用杨氏“七方八法”治疗妇科诸疾,每获良效,颇具心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和治疗方法。

峏山杨氏妇科乃安徽省中医妇科三大流派之一,自明始传,鼎盛于清,传承至今,代不乏人。在近七百年的历史中,有史料记载之医学名流就有近百人之多。其家学之所以历传不衰,关键在于其有独特之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然限于封建思想之束缚,杨氏妇科一直对外秘而不宣,外姓人氏则更难窥其门径,故其学术专著传世甚少,这些无疑影响了杨氏妇科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家父平生撰写论文多篇,但终因诊务繁忙,憾未有专著面世。今逢中医学之盛世,为使峏山杨氏妇科得以发扬光大,笔者于繁重工作之余,致力于家父峏山杨氏妇科学术思想之整理,计划将其学术思想和盘托出,与同道共享,以造福后人,此举亦是家父多年之夙愿。

作为杨氏妇科传人,整理出版杨氏妇科经验责无旁贷,如能对安徽省中医妇科流派的传承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则更是一件意义非常之事。此次整理之诊余笔记、临证医案及临床资料,概是家父退休后所录。如何在家父晚年近万例临证医案中,挑选出既具杨氏特色,又代表家父学术思想之精彩案例,我们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我们认真、逐条地阅读了每个医案,再加以遴选、点评。工作量巨大,也耗时、劳心、劳神,为此我多次产生放弃的念头。但是在学界同仁、师长好友及杨氏后人的鼓励下,我坚持了下来。家父早期医案,因书写于特殊历史时期,被完整保留下来的十不及一。又因家父晚年诊务繁忙且精力有限,医案记录多简短、潦草,行文亦有欠畅之处,故读者读来可能偶有晦涩之感,在此表示深深的歉意。但我们为求真实,最终决定对家父原案不加修改,尽量让所选病案达到典型、真实、可靠之标准,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峏山杨氏及家父学术之风貌和治学特点。另外,家父书写处方时,因师承或地域等原因,习惯将药名写成三个字,或体现道地,或体现炮制加工,如“台乌药”“左秦艽”“杜红花”“潞党参”“桃仁泥”等;而某些药物用的则是别名,如“金毛犬”即“金毛狗脊”,“坤草”即“益母草”,“川根朴”即“川厚朴”等;有些则习惯简写或略写,如“乳香、没药”写成“制乳没”,“二至”即“女贞子、旱莲草”,“二花”即“金银花”,“二冬”即“天冬、麦冬”,“焦三仙”即“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等等。不一而足,在此一并说明。

最后,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特对在整理编撰过程中给予帮助的姚丽女士、胡承晨女士、张曈先生、郗传忠先生及杨祖亮、杨华等杨氏后人,再次表示真挚的谢意。特别是对家父同窗好友李济仁先生、徐经世先生二位国医大师给予的鼎力支持与厚爱,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在编写人员共同努力下,本经验集获得安徽省卫计委2016年度中医类科研基金项目支持,获此殊荣是中医学界对我们整理安徽省名老中医经验及挖掘研究新安医学妇科流派工作的一种肯定与鞭策,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书质量,以供再版时修正,诚恳地希望读者及杨氏后人雅正。张东鸣2016年10月记于合肥第一章 学术思想精要

张丽峰先生,字学水,生于1932年,安徽省含山县福山乡人。张老幼入私塾,1946年,峏山杨应侯(字仪亭)先生来福山为其叔祖母治病,与张老相遇。杨先生即安徽省三大妇科流派之一的“峏山杨氏妇科”第18代传人,因在家行三,故时人称其为“杨三先生”。杨先生发现张老聪颖智慧,敏捷好学,颇有志于医,遂收为门徒。通过一年考核,张老于第二年(1947年)正式递帖拜杨应侯先生为师,为杨先生开山门徒。张老聪慧过人,加之勤奋好学,故深受其师喜爱,杨先生倾囊而授其家传“七方八法”和秘制大丸药的配方及传统加工工艺,使三年师满悬壶乡里的张丽峰即因疗效卓著被乡亲们称为“小神仙”,也使张老成为新中国成立前杨氏家族之外唯一没有改为杨姓而独立行医的外姓传人。1952年,张老在家乡组建中西医联合诊所,任副所长。1953年,考入芜湖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期间与师弟承源、承祥从芜湖名医杨仲书处抄得《峏山杨氏妇科秘传》与《求诊便览》勤加研习。1958年,张老在合肥参加安徽中医学院针灸师资班,并跟随师叔杨新五临证学习,毕业后以优异成绩成为少数留校任教人员之一。1965年,张老调入安徽省建设厅职工医院(现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历任中医科主任、副院长等职。期间,他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零五医院西学中班、合肥卫校医士班、安徽省卫生厅业余医专班等单位,讲授中医妇科及针灸学。20世纪60年代起,张老专心整理编写临床医案及杨氏妇科经验集,多年来从未间断,写有近百万字的医论专著手稿,可谓著作等身。1996年,他被评为“安徽省首届名老中医”。张老晚年诊务繁忙,对待患者,上至省市政要、社会名流,下到贩夫走卒,皆一视同仁,精心诊治。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张恺帆曾嘱托张老要“中西医结合,创造祖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并欣然提笔留念。

张老在繁重的临床与带教工作之余,还经常参加省、市中医学会举办的各类医学讲座及医学学术会议,交流自己的医疗经验,撰有《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治疗肾炎病的体会》《糖尿病辨证施治》《月经病失调辨证施治》《试论中医对脑血管意外的认识和治疗》《漫谈中医处方用药》《席汉综合症治验四则》等文章。张老现存手稿有《中医妇科讲稿》,此书分总论和经、带、胎、产、杂病等篇,约30万字。此外,尚有《临床验集》《济阴赋》《峏山妇科》《温病医方歌括》《伤寒论讲稿》等著作手稿存于家中。正当准备结集出版时,奈何天不假年,张老于2006年病逝于合肥寓所,享年七十有四。书未成,人已逝,令人唏嘘。

张老治学素以中国古典医籍为基础,参合历代医家著作为辅翼,深究妇科医术专著,汲取西医学知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张老在学术上历来主张:为医者当吸收新知,发扬古训,融会贯通,实行中西医结合,采各家学术之长为我用,弃自己偏执之短避不及,以临床为基础,以疗效为标志,坚持不懈,努力探索,不断总结,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在50多年的临证生涯中,张老在师传的基础上融汇各家,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精审四诊,明察八纲;推重肝脾肾,调和精气血;继承师传,发扬秘法;汤丸并举,针药并用;中西医并重,辨病辨证同举。一、精审四诊,明察八纲

张老平素临证讲究精审四诊,根究病源,常谓:“病邪往往藏奸于独处,中医的四诊合参,恰犹如老吏断狱,以望、闻、问、切四法查奸,则不致遗漏点滴线索,如若诊查不细,则易误诊、漏诊,终致误人。”其根据师传经验,诊查妇人时,首先注重望色查目。张老晚年曾回忆当年在峏山大杨村跟师学艺之时,杨先生就曾叮嘱说:“五脏六腑之精上注于目,查目神为诊断之首要。目珠露突者,其肝气必盛;眼白起红筋者,内热为甚……。”此外,杨家所传其查胸腹虚里、视经水异色等妇科诊查绝活,亦被张老完整地继承并灵活地运用于平日临证之中。

张老除重视四诊外,还要求明察八纲。此八纲之诀亦为杨氏所秘传,与平日教科书所言“以阴阳为总纲,以辨表里寒热虚实”为主的“两纲六辨”有稍许差异。今余在此,公布张老所传杨氏八纲口诀,以惠苍生。此八纲为:“寒、热、虚、实,气、血、痰、湿。”读来朗朗上口,摈弃了阴阳两个哲学概念较深的总纲,而侧重于实际的临床辨证,使人易于领会、学习、运用。还望后学不陋其简,用心体会,定有助于临床。

总之,张老尤其善用“四诊”,并结合妇女经、带、胎、产、哺乳的生理特点来治疗妇人之疾。其在辨证中不仅注意月经期、量、色、质等特异之处,同时还结合妇人全身证候,运用杨氏“八纲”理论以辨别疾病的属性,必要时亦结合西医学妇科检查及实验检查,以助诊断。二、推重肝脾肾,调和精气血

数十年来,张老每每临证,均以此为准绳,处处着意从肝脾肾入手论治,立调理肝脾肾之法,尤其在妇科疾病论治上,已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学术特色。

鉴于妇女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和足厥阴之脉分胁肋入毛际、络阴器之生理特点,肝的病理变化对妇科疾病的影响就更为突出。妇人之疾临床常见到经、带、胎、产,杂证诸病,其病理机制多为肝体不足或有余,肝用之失司和气血之逆乱。前阴为厥阴循行之地,其病重点在肝。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和藏血,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任何可致人精神情志过分变动之七情刺激,或肾水不能涵肝木,均会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成为肝经气郁或肝阴不足的原因。女性患者多郁善感,故由肝气郁结引起的病证更为多见,正如叶天士所云:“妇科病的诊治,奇经八脉固属重要,其最重要为调肝。”因女子以肝为先天,阴性凝结,易于怫郁,郁则气滞,血亦滞。“气为血帅”“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故张老临床上对肝气郁结的患者,治疗上在劝诱开导的同时,采用疏肝理气,养血解郁,常获良效。常用方药有春柴胡、炒枳壳、川朴花、香附、栀子、郁金、白芍、蒺藜、代赭石、荔枝核、金橘叶、当归、川芎、川楝子、绿萼梅等。但对素体虚弱患者,则并不一如常法,而要慎用芳香辛散香燥之药,以免伤阴血、散元气,此时则运用扶正解郁法治之。对素体阴虚而兼肝郁者,则用养阴解郁法;对气阴不足之肝郁者,处以益气健脾解郁之剂;而对肾气不足之肝郁者,拟予益肾解郁之方。张老认为,不论治本治标都应辨证施治,始可获效。

张老宗前贤“脾肾虚损不能摄血归经”之经验,对素体脾虚气弱,统血失司,血不循经之崩漏、月经过多之患者,先以益气健脾摄血,取得良好效果,用补中益气合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加用乌贼骨、茜草炭、煅花蕊石、煅赤石脂诸药。对肾气不足,冲任不固之崩漏、经量过多之患者,宜予补肾益气止血,常采用参麦地黄汤去泽泻,加狗脊、桑寄生、续断肉、补骨脂、甘枸杞、乌贼骨、贯仲炭、地榆炭、乌梅炭,合二至丸,取得良效。若见气滞血瘀型崩漏或月经过多之患者,则以理气活血化瘀为主,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制乳没、五灵脂、蒲公英、紫丹参、川郁金、元胡索、制香附、荔枝核、苏木、赤芍药、益母草等,效确敏捷。

肾藏精,为先天之本,命门附焉。张老对命门火衰、肾阳虚损的男妇病证,投熟附片、肉桂、甘枸杞、巴戟天、淫羊藿、淡大云、大熟地、杜仲、金毛犬、补骨脂、鹿角霜(茸、胶)、阳起石等味,以温肾填精,使肾气旺盛,生化有源。临床上常用此法治疗席汉综合征和宫寒不孕及男子阳虚精少、阳痿等证,都取得较好疗效。对于奇经八脉与肾的关系,张老尊崇“八脉皆属于肾”之说,尤其是冲任二脉与肾的关系,张老生前常言“补肝肾即调冲任”,认为冲任二脉只是经水运行的道路,而肾则是周身一切物质生化的源泉与根本。肾中元阳与真气乃诸气之根,气火同源,无火则无气,火微则气弱,故有“肾中元阳乃诸气之本”之说。临床上遇有因禀赋素虚或房劳伤肾而致冲任督带诸脉失和不固,胞络失约,精不化血,遂成月经失调、崩漏带下、习惯性流产等病者,张老常用金匮肾气、十全大补汤为基本方药,随症加减,临时变通,以益气血,填精助火,温煦奇经,以期阳生阴长,冲任调和,病自除矣。一言以蔽之,张老临证时刻以“肝肾为要,主调脾胃”为准绳。三、继承师传,发扬秘法

张老受业于恩师杨仪亭,老先生乃世传医家,名振大江南北,据皖《巢县志》记载,杨氏先祖受衡山道僧传授以女科医术,大显于时。有自制妇科“七方八法”良方,世代秘传,迄今已有20余代。张老尽学之,临床50余载,遇证投之,颇见奇效。所谓杨氏家传妇科“七方八法”,其中龙灵大丸方、保胎方、顺胎方、催生方、通脉调经方、治胎咳方、治胎痢方,是谓七方;开血府生血法、化血法、治胎气法、泻胎火化湿热法、损伤保胎法、长胎复活法、产后无根虚气法、产后消导法,是谓八法。

杨氏“七方八法”,药物配伍十分考究,方药组成结构严谨,随症加减亦颇灵活合理。张老根据临床体验,选用其中方药,只要符合病机,即可取得较好疗效。鉴于杨氏“七方八法”,加减之多,内容丰富,限于篇幅,不能一一枚举,现只选述一二,便可见窥一斑。如化血法,其方药组成有煅花蕊石、赤石脂、五灵脂、红花、桃仁、三七等。此化血法方,原是主治产后恶露不下,加乳香、没药治小腹疼痛,适用于经行不畅,血瘀崩漏等证,临床实践,屡用屡效。张老根据心主血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气滞血瘀之理,在此方基础上加丹参、薤白头、广木香、制香附、檀香等,大胆用于内科,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数十例均获显效。又如保胎方,由黄芪、甘枸杞、山萸肉、川断肉、甘草、益智仁、杜仲、山药、补骨脂、阿胶、茯苓、地黄、黄芩、白术、当归身、桑寄生、艾叶、黏米、苎麻根、银元等诸药组成,见阴道出血加栀子炭、陈棕炭、地榆炭。杨氏用此方于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患者,确为有效。但张老并不拘此方名之主治证,而是根据临床见证,辨析病因病机,扩大保胎方治病范围,如妇女子宫功能性出血,多为脾肾不足或肝郁血热,且有阴有阳、寒热并兼,析杨氏保胎方中的药物组成配伍和性味功能,为益气血、补肝肾、固冲任,多符合妇女子宫功能性出血之病因病机。故张老大胆将保胎方用于妇女子宫功能性出血之患者,果见良效,遂深感对经方、时方、家传秘方和自拟方、单验方,都不可教条死守,作茧自缚,而要全面理解,掌握方中的药物组成和性味功用,如能符合病因病机,不论内外妇幼等科疾病,均可选用,而不拘泥于汤药具体名称。只要临证时掌握辨证施治,随证化裁,通权达变,不盲目投药,自可提高中医临证水平。四、汤丸并举,针药并用

张老临证时除常用汤药外,亦喜自备丸剂治疗痼疾。此举实乃继承杨氏妇科善用丸药之举。杨氏妇科一直认为:“丸散有渣滓之力,水之力单薄,又有忌水饮之弊。”故杨氏疗病除以“七方八法”为主打方法外,尤以同时配服丸药为其一大特色。杨氏大丸药以其卓越的疗效而远近闻名。在杨家亦有“不会搓丸不是杨家正宗”一说。杨氏曾把能否完整地掌握制作丸药的流程,作为是否得到真传的标准之一。张老日常诊疗除常选用杨氏家传龙灵大丸外,又根据自己的临证经验自拟了不孕得效丸、消瘤丸、益肾种子丸等十几种自制丸药,从长期的临床实践来看,疗效颇佳。

张老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针灸师资班,故其平生亦善于用针。其注重辨证取穴,选穴少而精当,常常用穴不过三五处。如曾治一位18岁耳鸣少女,自其10岁许因燃放鞭炮致面部灼伤,用艮他霉素后双耳听力减退,始终未愈。此女13岁月经初潮,期、量、色、质基本正常。平素白带重,舌质淡,脉沉细。张老从其舌脉及平素白带之况,辨为脾虚血瘀、气滞络阻。选穴以手少阳三焦经的中渚、外关、耳门为主,以冀清热通络,开窍益聪,间辅以手太阳小肠经听宫,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每日1次,连针7次后患者病遂愈。此针方妙在中渚配外关而有疏肝行气、活络通窍之效;合谷乃引针气行于头面,似方药之药引;又配以听宫、耳门穴,而使此针方效专力宏。从此案即可管窥张老针灸根底之扎实。五、中西医并重,辨病辨证同举

张老虽为名老中医,但亦不排斥西医知识,尤善学习及接受西医学观点和最新科研成果。其家中常年订阅几十种中西医权威期刊,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张老生前常言:“西医检查是一个重要手段及必要参考,治病之时,既要辨病也要辨证。”但其亦不被西医所禁锢,有时在中西医不能相合之际,往往弃西选中,坚持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在临床上常常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如遇脑卒中患者时,张老认为卒中不论何因、何期,病机主要在于“血瘀”,应不失时机攻瘀通下,化瘀之中内寓温通开窍,可加强活血化瘀功能,再配合通腑可使神志转清,腑气调和。常自拟验方化瘀开窍汤进行治疗,其组成药物主要有桃仁、赤芍、白芍、川牛膝、丹参、当归、茯苓、生地黄、京菖蒲、川芎、川黄连、天竺黄、白芷、炒水蛭等。观此方主要以活血化瘀、开窍涤痰为主。对于脑梗死患者固然得当,但对于早期脑出血患者,一般医家多不敢以活血化瘀立法处方用药。张老则通过辨病辨证相结合,辅以颅脑CT等检查结果,判断患者处于出血稳定期后,即以此方为主方进行加减治疗,且认为越早介入疗效越好,并不庸固于“西医治疗早期脑出血原则上应以止血为主”的观点。张老随后总结临证经验,撰写了“化瘀开窍汤治疗卒中三则”一文,刊登在1989年《中医临床与保健》。当年此文刊登前,期刊副主编张笑平先生担心选登此文会引起广大读者的质疑与探讨,故登门拜访张老征询意见。张老毅然决定全文刊登,并随时接受读者的质询。张老事后在给张笑平先生回信时称:“此法完全得于临证实践,可提供患者原始病历备查。”

对于经闭、月经失调的患者,张老往往中西互参,衷中参西。立法处方常与西医学的“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生理环路相对应,分四期(行经期、经后期、排卵期、黄体期)进行中医人工调周治疗。张老认为,行经期主要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经后期则以养血益肾、补气培元为主,排卵期以通络活血、温阳利湿为主,黄体期以疏肝理气、益肾培元、养血和血为主。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老往往通过子宫内膜的厚薄来处方用药。如子宫内膜在B超下显示厚于8mm而经水久闭不行者,张老常以破血逐瘀贯穿整个周期治疗;对于内膜薄于8mm的患者,张老则常以益肾培元,养血温阳为主,正值经期亦是如此,而并不赞同经期一定要活血化瘀,一味强通。他认为,即便月水已通,也是点滴而下,并不利于子宫内环境的修复。

对于药物的选择,张老亦是中西互参。如经行腹痛及经行吐泻的患者,张老辨证若实属寒凝气滞,则常用厚朴、木香、枳壳、甘草、白术、砂仁、豆蔻仁等药,温中理气以治之。药理学研究亦证明,此类药物具有缓解平滑肌痉挛,促进胃肠蠕动等解痉止痛的作用。此举既符合中医辨证,又符合西医机制,自然临床疗效显著。

张老出身贫寒,祖代居于偏僻山区,体百姓缺医少药之艰难,故最重医德。在临床教学之际,常承实习医生之询,简述医德之要:济困扶危,救死扶伤,乃医之责也。对危重疑难病症,不袖手旁观,不巧避嫌疑,诊治护理,必尽心着力,从疑难病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更不能对患者草率从事,敷衍塞责,要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如曾有一女工夏某于酷暑炎天之际,产后大出血,病情危急,其夫深夜求其出诊,张老立即随往,诊视患者失血亡阳,命在垂危,当即连夜亲自为之配煎中药,为观察用药后病情变化和疗效,虽炎夏暑热,亦衣不解带,彻夜不寐,悉心守护,终使患者转危为安。

张老业医一生,虽享有盛名,亦从不骄傲自负,尊敬同道,善于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平素对待就诊者,不论高低亲疏,干部工人,男女老少,均慎思切问,精心治疗,毫不异视。有患者特赠“当代扁鹊”之匾以赞之。

张老在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的同时,秉承传统中医救死扶伤,拯病患于危难之际,挽病员于生命垂危之间的传统美德,无私忘我的治病救人,其医德与医术必为后世所铭记。第二章 方药精华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有其规矩与讲究。和其他传统行业一样,中医作为一门手艺活,中医师其实也就是一个“匠人”,或说是一个“手艺人”,因此中医也就有其独特的“匠心”之处和“手艺人”的规矩。比如,中医教学上十分看重“父子相承,师承授受”,自古就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之说”;学艺时则讲究“帮师三年”,往往师傅会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以了解徒弟的品行,认可之后方会传授技艺,当师傅以维系一家人“身家性命”的技艺倾囊相授之时,可以说此时的师傅已完全认可了徒弟,而师徒关系也已达到了“师徒如父子”的程度。师傅毫无保留地教给弟子绝活,一是当徒弟出师后不至于辱没师门,二是弟子亦可凭真才实学闯出一番天地,甚则可以使师门发扬光大。当弟子出师时师傅还会赠匾请客,以告知四方相邻。当然徒弟一般也不会留在当地行医,避免同行相争。另,从医德上讲,老师要求弟子一定要能“济困扶危”。无论从做人还是做事上,张老都完整地经历了严格的、传统式的学徒生涯。他的勤劳与付出,得到了杨先生的认可,最终全盘继承了杨氏妇科的方药精华。

张老晚年对于杨氏的家传“药对”及诊疗口诀,仍能朗朗上口地诵背出来。杨先生曾对张老说:对于中医临证,最重要的就是“理、法、方、药”四字。“明辨医理,通晓治法,择方用药”是张老常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这也是杨先生的谆谆教诲。然而最终中医落到实处,考验医者疗效,体现医生水平的还是“择方用药”。故杨氏对于妇科诸疾有自己的“打底方”,这就是“七方八法”。而疗效和水平的体现,则往往表现在两三味药的加减变化上,这就是杨氏家传“药对”。杨氏“药对”,有两味一组,有三味一组,甚则有四味、五味一组。对于两味药以上的“药对”,又有人称之为“药队”或“药组”。

张老在几十年的临证生涯中,对这些“打底方”及“药对”,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心得,或多或少有了些变化和发展,但放在过去亦都是不传之秘。如今我们打破陋习,分“心得用药”与“心得验方”两部分,分别介绍较有特色的杨氏家传和张老的经验“药对”。而对于一些常用、常见的药对,如“三棱、莪术”“女贞、旱莲”“黄芩、白术”“蒲黄、五灵脂”等,在此不再一一介绍;所选验方则以医案中出现的张老自拟经验方为主,以方便读者阅读时相互参照。杨氏的“七方八法”则在后文另做专门详述。一、心得用药

1.龙胆草—赤茯苓

此药对乃杨氏家传药对,常用于调经方中。杨氏认为“妇人月经不调,常有肝郁化火、湿热带下之证”,且“调经必先问带”。龙胆草配合赤茯苓有清肝胆热,除湿净带之功。另,迁芜湖市中二街杨仲书一支则常用夏枯草合赤茯苓以清热化湿。

2.制乳没—炒五灵脂

此亦杨氏家传药对,常用于瘀血阻滞型痛经。杨氏认为此两药合用有祛瘀散结之效,可“化血为水”“血结如石亦可融化”,故在经期常用此二药溶血化瘀,并无使经量变多之虑。对于经期月经过多,渐有崩中之势者,则用五灵脂炭以止血化瘀。

3.元胡索—川郁金

杨氏家传药对。众所周知元胡索自有止痛之效,川郁金较之广郁金,其活血祛瘀之力更胜一筹。实则,元胡索尚有“主肾气,暖腰膝”之功,世人所罕知。故杨氏主要在行经期用此二药,以活血定痛,兼以疏肝益肾。尤其对于行经期腰腹俱痛者,效果明显。

4.花蕊石—赤石脂

杨氏家传药对,两药相合有“荡腐化瘀”之效。瘀祛则新生,经有“瘀血不祛,新血不生”。此组药对极适用于症见腹痛,月经量多,伴大量血块,甚则迁延日久不净者。若有经行腹泻,尤属对症,可放胆用之。此即今人所谓“膜样痛经”也。东垣有言“胞衣不出,涩剂可以下之”,故此药对亦可用于产后恶露不净者,并无止血留瘀之患。

5.黑白丑—赤小豆

杨氏家传药对,常于经期使用。杨氏认为,此二味相伍有“冲墙倒壁”之功,乃调经止痛、破癥散结之要药。西医学研究表明,经期子宫平滑肌不协调地剧烈收缩,使收缩间歇期子宫持续痉挛,无法得到适当地放松,这种情况下,血液流动受到限制,血流阻力增高,毛细血管内压力增加,组织液生成增加,造成组织水肿及子宫缺血、缺氧,进而导致厌氧代谢物贮积,刺激疼痛神经元,从而引起痛经。而二丑、赤豆,功善化瘀活血、利水祛湿,实有“去菀陈莝”之妙用。经期用此二药,既合中医之机,又符西医之理。故此药对,张老常用于剧烈痛经、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等疾,效极佳。

6.苎麻根—银器

此乃杨氏家传药对,口诀为“银耳坠子苎麻根”。“银耳坠子”为巢湖地区方言,即农村妇女所戴银耳环。此药对常用于先兆流产,尤其是腹痛见红,苎麻根为必用之品。银器为大寒大凉之物,《本草再新》记载其有“舒肝气,定心志,滋肾水”之效。加用银器,既可镇静安神,又可凉血滋阴,佐苎麻根,更有加强止血安胎之功。

7.地肤子—白鲜皮

此二药乃张老生前喜用。常用于皮肤疮疡肿疖及阴痒、淋浊、湿热带下等疾。张老认为此二药性凉,功擅“清热解毒、疏风止痒”。其中,地肤子常于“通利小便以撤热,亦可去皮肤中之积热”,而白鲜皮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可疗“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张老对于阴痒一症,常加此二药外洗,效果颇佳。另,用白鲜皮取“以皮治皮”之意。

8.代赭石—刺蒺藜

此为张老心得药对,其曾言:“乃从临床实践中所得,实受杨氏善用金石之品启发。”代赭石,当今临床多用于治疗呕吐、嗳气等疾,实则其亦是理气调经之佳品。此石重坠,故可平肝潜阳。潜阳一法,善用附子者常相配伍;平肝一法,则主要取其“重镇降逆”之性,可平抑妄动之肝阳,故尤其对于性急易怒之妇人,用之辄效。而刺蒺藜主要疏肝气,理滞气,并兼有通络之功。故此组药对,张老主要用于治疗经前乳胀、乳房小叶增生等乳房疾病。对于代赭石调经之功,张老亦有言:“赭石色红,有活血之力,性凉有止血之效,实可凉血而活血,止血而不留瘀。”张锡纯亦曾言:“赭石质重,其镇坠之力原能下有形滞物。”故此药可用于胞宫有热、肝火扰动经水,甚则迫血妄行之月经先期而量多且兼有血块者,多在经前三五日用之,经行时亦可用之,并无致经崩之虑。然历代本草均记载代赭石有“堕胎”之力,故妊娠者应慎用。张老言“有故无殒亦无殒”,只要辨证得当,妊娠呕吐也可用之,但总要以“审慎”为好,切忌孟浪,孟浪者美其名曰“有胆有识”,实则不可取也。

9.苍耳子—香白芷

此药对张老主要用于治疗头痛。《本草汇言》中曰:“(苍耳子)通巅顶,去风湿之药也,甘能益血,苦能燥湿,温能通畅,故上中下一身风湿众病不可缺也。”而张元素则在《医学启源》中,称白芷“治手阳明头痛,中风寒热,解利药也”。张老认为,苍耳子有升散之功,入巅顶,主行肝经,故其可疏肝散邪;而白芷气味芳香,其性辛散,主入阳明胃经,故可治阳明头痛。北宋时就有“都梁丸”一方,其仅白芷一味也,可见其止痛有桴鼓之效。二药合用可清利头目,通窍止痛。另外,张老还将此药对常用于阴痒、带浊及皮肤瘙痒等疾。

10.桃仁—赤芍—红花

杨氏家传药组。桃仁配红花,主要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之效。历来最有名者,莫过于桃红四物汤。张老曾言“桃仁亦有润肠止咳之功”,经行便秘或经行咳嗽,用之其效颇佳;而红花世人多知其攻伐之性,实则亦有“入心养血”之效,可补血虚,故产后多用之,可逐败血,可止血晕。杨氏在桃红相伍的基础上再加赤芍,主要是认为妇人多郁,久易化热,而赤芍主入肝经,有凉血散血之效,故此三味相配,可清肝凉血、散瘀止痛。

11.海藻—昆布—贝母

此药组,张老常用于乳房小叶增生、子宫肌瘤、输卵管不通及产后诸疾。因其有软坚散结之功,尤其加用贝母,使软坚散结之力更雄。张老曾言:“此药组由‘杨氏无根虚气法’变化而来,因贝母有化痰解热、开郁散结之效。特别化痰之功,为取效之关键。”临床以川贝母为最佳,若无道地川贝母,可用浙大贝代之,但浙大贝用量要重,一般至少30克浙大贝方可见效。

12.木瓜—秦艽—晚蚕沙

杨氏家传治疗经行转筋、产后身痛药组。木瓜味酸,以产自安徽宣城为佳,张景岳云:“用其酸敛,酸能走筋,敛能固脱,得木味之正,故尤专入肝,益筋走血。”此物舒筋缓痛,善治筋脉挛急。秦艽味辛,功擅祛风除湿、通络舒筋,疗虚热,退黄疸,既可疗虚又能治实,出入于表里之间,难怪前人有“风家润药”之赞。然秦艽“通络之功,又在理湿之上”,故加用化湿之晚蚕沙,其效实如汤泼雪也。另,晚蚕沙有通经之效,秦艽有祛湿之能,木瓜有走血之功,故对于湿滞血脉者,此三味相伍,有活血化湿之妙,因此经行转筋者,用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疗效。二、心得验方

1.活血调经汤

组成:西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泽兰、坤草、丹参、赤芍、制香附、制乳没、五灵脂、川郁金、广木香、元胡索。

功效:活血祛瘀,调经止痛。

适应证:月经后期,经量过少,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等。

该方系张老根据杨氏“七方八法”之一“通脉调经方”,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化裁而得。

2.不孕得效方

组成:炙黄芪、大熟地、茯苓、山萸肉、川断肉、当归、桑寄生、川芎、炙甘草、炒白术、菟丝子、炒白芍、淮山药、潞党参、炒杜仲。

功效:益肾健脾,填精种子。

适应证:不孕症。

该方系张老临床治疗各类不孕症的常用方之一,以杨氏“龙灵大丸药”方为基础,进行化裁而得,临床运用灵活多变,随症加减,多在经净后服用,有良好的促卵泡生长及促排卵助孕功效。此方亦常做成丸散使患者服之,因杨氏认为:“(妇人)有病多年,如血塞、癥瘕、痞块等病,则非水剂所能愈,则必用丸药以磨之,或散涤之,是以妇科书中丸散方法居其大半。”

3.滋肾安胎方

组成:生熟地、淡黄芩、苎麻根、女贞子、旱莲草、桑寄生、炒白术、地榆炭、炒杜仲、生黄芪、淮山药、川断肉、党参、艾叶炭、山萸肉、当归、陈棕炭、阿胶。

功效:滋肾健脾,固冲安胎。

适应证:先兆流产,胎漏,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

该方以杨氏传承“七方八法”之一“保胎方”为基础方,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创制,临床运用亦随症加减。

4.清盆汤

组成:春柴胡、败酱草、凤尾草、浙大贝、二花、赤白芍、当归、芡实、车前草、青陈皮、薏仁米、粉萆薢、牡丹皮、炒白术、淮山药、红藤、紫丹参。

功效:清热祛湿,活血行气。

适应证:慢性盆腔炎,附件炎,带下症。

5.化瘀通络饮

组成:大熟地、赤术、白术、紫丹参、西当归、川芎、路路通、石打穿、蜈蚣、乌药、皂刺、泽兰、红花、花槟榔、制香附、广木香、威灵仙、络石藤、生黄芪。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适应证:输卵管炎症、水肿、粘连而引起的不通或通而不畅之不孕症。

6.益肾种子丸(男性)

组成:大熟地、黄精、巴戟天、淮山药、西当归、党参、何首乌、牡丹皮、金毛犬、枸杞、淫羊藿、蛇床子、五味子、生黄芪、川断肉、炒白术、山萸肉、败龟板、茯苓、菟丝子、沙苑蒺藜。

功效:温肾健脾,生精种子。

适应证:男性少精症、弱精子症,不育症,性功能障碍等。

此方在“不孕得效方”的基础上,结合杨氏“龙灵大丸药”化裁而得,适宜制成蜜丸或膏剂服用。

7.净带汤

组成:春柴胡、椿根白皮、茯苓、炒黄柏、山萸肉、川郁金、车前子、牡丹皮、制香附、薏仁米、败酱草、二花、生地黄、土茯苓、芡实。

功效:柔肝滋肾,清热利湿。

适应证:带下过多,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等。

8.燥湿止痒方(外用熏洗剂)

组成:土茯苓、炒黄柏、椿根白皮、生黄芪、白鲜皮、川楝子、地肤子、刺蒺藜、枯矾、蛇床子、苦参、野菊花、陈艾叶。

功效:燥湿止带,杀虫除痒。

适应证:带下过多,各类外阴瘙痒症。

9.益肾固冲汤

组成:炒杜仲、川断肉、金毛犬、女贞子、旱莲草、仙鹤草、党参、桑寄生、菟丝子、二冬、坤草、生黄芪、侧柏炭、荆芥炭、乌贼骨。

功效:补肾益气,固冲摄血。

适应证:月经过多,月经先期,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10.消瘤丹

组成:生黄芪、茯苓、桂枝、鳖甲、二丑、赤白芍、水蛭、三棱、莪术、桃仁、土鳖虫、元胡索、猪苓、制香附、炒山楂、五灵脂、制乳没、紫贝齿、赤小豆、牡丹皮。

功效:软坚散结,化瘀消癥。

适应证: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腺肌症。

11.产后身痛散

组成:炒白术、炙黄芪、淮山药、补骨脂、木瓜、大熟地、当归、防风、鹿角霜、嫩桂枝、寻骨风、威灵仙、络石藤、千年健、紫丹参、焦三仙。

功效:温经散寒,舒筋活血。

适应证:产后身痛,虚寒,酸楚,乏力,恶风怕冷,头痛,纳呆,产后诸疾。

该方以杨氏“八法”之一“产后无根虚气法”为病因、病机,结合临床实践而创制。

12.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经验方(三首)(1)导痰祛脂汤

组成:苍白术、青陈皮、茯苓、姜半夏、薏仁米、车前子、泽泻、广木香、制香附、当归、川芎、山楂、肉桂、川椒目、蛇床子、陈胆星、天竺黄、前胡、海浮石、艾叶、荷叶(无寒去肉桂、川椒目、艾叶)。

功效:化痰祛脂,暖宫祛寒。

适应证: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之不孕症,经前服用方。(2)活血化瘀祛脂汤

组成:桃仁、赤芍、西当归、川芎、红花、香附、泽兰、丹参、坤草、木香、山楂、陈皮、苍白术、半夏、茯苓、薏仁米、川郁金。

功效:活血化瘀,祛脂调经。

适应证: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之不孕症,经期服用方。(3)消脂种子汤

组成:制香附、苍白术、茯苓、陈皮、制半夏、当归、川芎、枳壳、川根卜、石见穿、路路通、炮山甲、蛇床子、川断、杜仲、桑寄生、金毛犬、甘枸杞。

功效:化痰通络,益肾助孕。

适应证: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无优势卵泡之不孕症,经后服用方。第三章 临证验案精选第一节 月 经 病一、月经先期案1

余某,女,13岁,省委党校职工子女。1995年12月21日初诊。11岁月经初潮,一次即停汛,半年后复潮。每次月经来潮先期10天左右,血量较多,历时10天左右始净,近半年尤为突出,甚至淋漓不净,或间隔7天又见阴道出血,末次月经12月19日来汛,先期15天。现值经行期,小腹痛不明显,纳呆便溏,有时恶心欲吐,甚则吐食物,性急易怒,夜寐时好时差,舌质红,苔薄,脉细弦数。拟方:大熟地14克,川断肉14克,生黄芪15克,女贞子14克,麦门冬14克,覆盆子14克,旱莲草15克,炒杜仲14克,茜草炭14克,地榆炭14克,山萸肉14克,潞党参12克,炒白术14克,淮山药15克,茯苓12克,甘草5克,4剂。

1995年12月26日复诊。药后经净,现无特殊不适。拟方:大熟地12克,女贞子15克,嫩青蒿14克,杭白芍14克,旱莲草15克,地骨皮14克,淮山药15克,茯苓14克,山萸肉14克,炒杜仲15克,坤草14克,川断肉14克,炒白术12克,10剂

1996年1月12日三诊。药后本次月经于1月11日来汛,周期22天,血量一般,小腹无痛,无特殊不适。舌质淡红脉缓。守人参归脾丸固之。

按:月经先期指月经周期提前7~15天,连续发生2个周期以上(含2个周期)。主要的病机为气虚冲任不固和血热血海不宁,治疗原则重在调经止血,针对病机或补或清。张老认为对月经先期者,滋养肝肾、益气健脾系治疗之本,故拟方熟地黄、川断肉、女贞子、覆盆子、山萸肉、杜仲、麦门冬滋补肝肾,黄芪、党参、白术、山药、茯苓健脾益气,因现正值经期,故加用旱莲草、茜草炭、地榆炭凉血止血。药后经净,继服补益肝肾、健脾益气之方,守人参归脾丸以固疗效。张老曾指出:对于阴虚肝郁化火之人,可予青蒿疏发肝气而不伤其阴。案2

余某,女,32岁,省地矿测绘技术院职工。1996年5月20日初诊。婚后足月剖宫产一子,6年前曾做人工流产1次,而后男方避孕。月经基本正常,至今年2月中旬经来,血量甚多,在外院清宫及抗感染治疗,住院7天血止。术后每次月经先期10天左右,血量较多,历时7~10天始净。上次月经4月19日来潮,本次月经5月12日来汛,量尚多,历时已8天尚未净,腰腹不痛,头昏神疲乏力。既往胃脘胀满作饱,二便正常,曾在6年前患急性黄疸性肝炎,住院治愈而出院,偶发期前收缩,诊刮止血。盆腔B超:子宫附件未见异常。舌质红暗,脉沉细。拟方:知柏地黄汤合清经散加味为治,5剂。

1996年6月6日复诊。药后经净,现无特殊不适。面部湿疹微痒,舌质红暗,苔薄,脉沉细数。拟予原方加地肤子15克,白鲜皮15克,刺蒺藜15克,5剂。

1996年6月28日三诊。病情同上述,药后好转,拟予知柏地黄合清经、二至化裁,7剂。

1996年10月5日四诊。本次月经于9月20日来汛,周期基本正常,血量仍多,历时6天而净,腰痛、腹痛基本消失,平素白带甚多如水,色微黄混浊,舌质红,苔薄,脉细弦数。拟方:补中益气合杞菊地黄加二至、何首乌、浙大贝、红藤,7剂。

按:经水赶前,古人归于热,朱丹溪谓:“经水不及期而来,血热也。”(《丹溪心法·妇人八十八》)血热则迫血妄行,经水也就超早而来。本例属于水亏火旺,阳盛血热,经行先期量多者。《傅青主女科》云:“先期而来少者,火热而水不足也……先期而来多者,火热而水有余也。”上例盖久病后,血虚则气亦亏、气不摄血、经量多,张老喜用知柏地黄丸合清经散、二至丸以滋阴清热,资天一之癸水,使水充木涵而气火不亢,后拟补中益气汤加减健脾益气以摄血。而月经先期经量甚多,系湿热壅滞,热伤血络。二诊时患者出现面部湿疹微痒,此乃湿热内蕴不化,上犯头面所致。张老治疗皮肤瘙痒时常喜用地肤子、白鲜皮、刺蒺藜,认为诸药合用有疏肝风、清湿热、滋肝肾之效。案3

刘某,女,11岁,学生,合肥市自行车厂职工子女。1997年5月20日初诊。因月经先期2周来吾处就诊。拟方:乌贼骨12克,大熟地10克,炒杜仲12克,川断肉12克,桑寄生12克,桑螵蛸10克,覆盆子10克,菟丝子12克,西当归10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山萸肉12克,山药14克,5剂。

1997年6月11日复诊。本次月经6月4日先期来潮。血量一般,历时6天而净,小腹无痛,时而出现小便失控,舌质红暗,苔薄,脉细弦数。拟方:桑螵蛸14克,菟丝子14克,杭白芍14克,女贞子14克,乌贼骨14克,炒杜仲14克,牡丹皮12克,旱莲草14克,大熟地12克,益智仁7克,覆盆子14克,五倍子8克,西当归14克,五味子6克,茯苓12克,7剂。

1997年7月7日三诊。末次月经6月24来潮,量多,历时13天净,舌质红暗,苔薄,脉细数。拟方:炒黄柏12克,山萸肉15克,黄芪15克,旱莲草15克,肥知母12克,五味子12克,桑螵蛸14克,乌贼骨12克,麦门冬12克,茯苓15克,女贞子15克,东阿胶10克,生地黄12克,覆盆子12克,淮山药14克,红枣7枚,7剂。

1997年8月12日四诊。本次月经8月2日来潮。过期9天,血量较多。历时6天而净,舌质红,苔薄,脉细数。拟方:阿胶珠150克,生黄芪300克,红枣250克,分10次服,每日1包煎服;另,知柏地黄丸,1次8粒,每日4次。

1997年9月4日五诊。本次月经8月28日来潮,先期5天,血量较多,经水历行3天后血量减少,淋漓至今已7天,尚未净,伴腰酸,白带少,小腹无痛,惊恐,时或噩梦,时小便失控。拟方:山萸肉12克,炒杜仲14克,桑寄生14克,川断12克,金毛犬14克,生黄芪15克,菟丝子12克,阿胶珠10克,覆盆子12克,大熟地12克,桑螵蛸12克,五倍子12克,乌贼骨12克,地榆炭12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15克,10剂。

药后经尽,小便自如。

按:《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有“(月经)先期而至,虽曰有火,若虚而挟火,则所重在虚,当以养营安血为主。矧亦有无火而先期者,则或补中气,或固命门”。西医学认为,月经频发多是黄体功能不足,排卵性月经失调。一般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归属中医学“月经先期”论治;有盆腔炎症体征者,亦会引起月经先期。

本例年少,杨家习惯把此阶段“天癸将通未通之间所生天癸诸证,名为‘小限’”,又称为“小限之疾”。详究本案,当属肾气未充,肾气虚弱,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因“肾主前后二阴”,遂致月经提前而至,或小便固摄无权。所以治疗上张老在前两诊中重用补肾固精收湿之品以固经水,后继加知柏地黄丸、二至丸调之,资后天以养先天,滋肾调经,故药后而收效。二、月经后期案1

蒋某,女,35岁,省房产开发公司职工。1997年6月13日初诊。婚后足月产一胎,人工流产2次(末次人工流产带宫内节育器受孕,于1996年10月刮宫3次)。现男方避孕。月经每月过期数天,血量一般,历时5~6天净。末次月经5月28日来潮。平素腰酸痛,小腹两侧隐痛,盆腔B超:未见明显异常。舌质红暗,苔薄,脉细弦。拟方:车前草15克,甘草10克,元胡索12克,广木香6克,薏仁米20克,制香附14克,炒白芍14克,川郁金14克,当归14克,紫丹参15克,山各楂15克,制乳没8克,川芎8克,鸡血藤15克,台乌药10克,大熟地12克,5剂。

1997年6月19日复诊。药后少腹两侧隐痛减轻,月经尚未来潮,舌质红暗,苔薄,脉缓。拟守原方步之,上方加红藤15克,5剂。

1997年7月16日三诊。脉弦。拟予疏肝养血丸1料。

1998年2月23日四诊。两侧少腹隐痛不适,白带或多或少。末次月经1998年2月13日来潮,历时5天而净,血量一般,小腹微痛。舌质红暗,苔薄,脉沉细涩。拟方:败酱草15克,丹参14克,炒杜仲15克,大熟地14克,茯苓15克,山萸肉15克,薏仁米20克,乌药14克,山药15克,甘枸杞15克,甘草10克,桑寄生15克,生黄芪15克,败龟板10克,7剂。

按: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连续2个周期以上(含2个周期),称为月经后期。青春期月经初潮后1年内,或围绝经期,周期时有延后,而无其他证候者,不做病论。若每次延后三五天,或偶然延后一次,下次仍如期来潮,均不做月经后期论。明代新安医家吴崐《医方考·妇人门》论述“月经后期为寒,为郁,为气,为痰”。薛己、万全、张景岳等更提出了“脾经血虚,肝经血少,气血虚弱,气血虚少,气逆血少,脾胃虚损,痰湿壅滞,以及水亏血少,燥涩而然”等月经后期的发病机制。纵观脉证,张老认为本例属于气滞血瘀型的月经后期,多因气机不宣,血为气滞,运行不畅,冲任阻滞,血海不能按时溢满而经迟。故治疗上拟疏肝理气、活血调经之方。其中对于输卵管不通及附件炎等症,张老常擅用乌药一味,其曾介绍:峏山杨氏认为乌药有通络之效。临床中如有疑难之证,或需缓而调之者,张老亦喜用杨氏多种大丸药服用。该案治疗中配以疏肝养血丸调服,故获佳效。案2

叶某,女,33岁,肥东县人。1999年3月16日初诊。足月产三胎,一男两女。宫内节育器避孕已8年。月经后期10~20天。血量一般,历时4天而净。末次月经2月上旬来潮,现尚未来潮。现症见喉咙阻塞感,吞咽无痛楚(已有数年,曾治愈)。于今年2月又发现咽阻,经检未见异常。舌质红暗苔薄,脉细弦。拟方:春柴胡8克,杭白芍各14克,制香附15克,川郁金14克,秋桔梗14克,青陈皮12克,炒枳壳14克,海藻14克,昆布14克,川楝子12克,广木香7克,薏仁米20克,老苏梗12克,7剂。随诊,效佳,咽阻感消失,守上方稍增活血之品,继服3剂而经水来潮。

按:月经后期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其谓“至期不来”。《丹溪心法》根据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变化,提出了辨证要点和治疗方药。从其病机而言,不外血寒、虚寒、血虚、气滞4种。本患者喉咙阻塞感,月经后期而至,其实为肝气不疏、气机失调之梅核气之象。气滞则血瘀,故又导致患者血运不畅,冲任受阻,应至不至,发为月经后期。故拟方开郁行气,和血调经。观此案,张老组方乃由杨氏秘传“七方八法”之“无根虚气法”化裁而来。“无根虚气法”系杨氏所创、治疗产后杂证的代表方剂,病名“产后无根虚气”亦为杨氏首拟。在《峏山妇科》中曾记载:“产后无根虚气,产妇多有此患,因临盆之际,无有不挣产下胎,而少腹无有不空者,空则虚气自生,挣则逼气乱行。”杨氏认为此虚气可乱窜于脏腑、筋骨、血脉、诸窍,上下表里无处不到。如发现某种征象,表明无根之气已生根矣。虚气伏藏,若不用软坚理气之药,则病不能去,故常选海藻、昆布等软坚之品合理气之药同用,遂能愈病。本案患者足月产三胎,虚气已成,窜于咽窍。虽已避孕8年,然此虚气深伏于内而难化,故张老用海藻、昆布软坚散结,松解生根之虚气,再合柴胡、香附、木香、川楝子、青陈皮等理气疏肝,并佐苏梗、桔梗清肃肺气以平抑上逆之肝气,此实乃佐金平木之法,肺气一降而肝气亦随之条达疏畅。数年顽疾随手而愈,看似闲庭漫步,实则多法同用,可见张老在继承杨氏妇科学术思想的同时,常合己意,多有发挥,真正做到了“法随证变,方随法出”。三、月经过多案1

龚某,女,29岁,市供电局职工。1993年7月3日就诊。婚后足月产一胎,人工流产2次。末次人工流产时间为4月26日,恶露5天而净。5月23日来经,血量一般,历时5天而净;6月17日来潮,血量较多,至今淋漓不净,量尚属多,无块,鲜红色。症见头昏腰痛,神疲乏力,两腿发软,咳嗽气逆,甚则发喘,已二月有余。二便正常,夜寐尚可,心悸,纳谷一般。舌质红,苔薄腻、色白,脉沉细。拟予益肾补气,固冲任而摄血。拟方:炒杜仲15克,川断肉14克,金毛犬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仙鹤草20克,潞党参15克,秋桔梗12克,光杏仁10克,炒白术15克,侧柏炭12克,荆芥炭9克,乌贼骨20克,前胡12克,玉苏子12克,大熟地15克,7剂。

1993年12月29日复诊。药后诸症大减,然近3个月来月经又先期而潮,甚至每月两潮,血量中等,历时3天而净,腰痛,左少腹隐痛,末次月经于12月28日来潮,先期17天。舌质红暗,无苔,脉沉细。拟予益气固冲而治,拟方:生黄芪20克,潞党参15克,元参14克,炒杜仲20克,炒白术15克,菟丝子15克,何首乌15克,茯苓15克,红藤15克,桑寄生15克,甘草8克,白芍14克,川断肉15克,山药15各克,天麦冬15克,坤草15克,7剂。随访患者药后经水届期而行,量尚可。

按:月经过多是妇科常见病。《证治准绳》曰:“劳伤气血,冲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