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世界著名教堂(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8 02:53:18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走进世界著名教堂

走进世界著名教堂试读:

前言

“教堂”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主的居所”,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建筑物与专用场所。在基督教流传的最初阶段,教会主要是利用犹太教会堂或信徒的家来举行宗教聚会和礼仪的。到4世纪初期,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开始建筑教堂。最早的教堂多由宫殿改建或仿照宫殿式样建造。教堂建筑的演变经历了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等阶段,其中统治时间最长的是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1.巴西利卡式教堂。“巴西利卡”意为古罗马的公共议事堂或进行商业交易的场所。从平面图上看如字母“T”形。入口到顶端的“横县”出可划为3个活动区。进门后的活动区仅占很少面积。再往前走便是进行正式宗教活动的正厅,所占面积最大。最后“T”形的顶部,是神职人员的活动场所,墙上开有凹进去的半圆形供奉耶稣的壁龛。整个内容用2排列柱分隔成3个区域:正中最宽处为主要活动区,两侧狭窄处为陈列圣物或其他活动的偏殿,正中的高达屋顶为“人”字坡;偏殿则较低,为中坡流水的屋顶。建于公元380年的意大利圣保罗大教堂,便是具有代表性的巴西利卡式教堂。2.罗马式教堂。欧洲进入10世纪之后,封建势力割据,战乱频繁,国力和财力均不及古代的罗马帝国。基督教和封建主义企图借建筑之壮阔雄伟显示其威严,如厚实沉重的墙壁、半圆形的拱门、窗孔和圆形的穹隆形屋顶。这种受古罗马建筑影响而又不及古罗马建筑的教堂,被称为罗马式教堂。罗马式教堂最早见于古罗马首都意大利,直到公元11~12世纪才逐渐传到欧洲的其他地区,如法国、英国和北欧诸国。3.哥特式教堂。中世纪的欧洲,继仿罗马式的教堂之后,兴起哥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的产生与西欧11世纪后期繁荣的城市经济有关。在西欧的许多城市中,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城市之间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竞争,也带来教堂建筑的竞争,每一城市都以能建立美丽雄伟的教堂为荣。基于这一背景,这一时期的哥特式教堂从外到内都十分瑰丽华美,极尽奢华之能事,使之成为城市经济繁荣的象征。4.巴洛克式。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5.洛可可式。洛可可一词由法语ro-caille(贝壳工艺)演化而来,原意为建筑装饰中一种贝壳形图案。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它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追求华美和闲适。1699年建筑师、装饰艺术家马尔列在金氏府邸的装饰设计中大量采用这种曲线形的贝壳纹样,由此而得名。随着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播,美洲、亚洲,甚至非洲也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教堂。20世纪中期,一些新独立的国家也建起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堂。现在欧美国家摆脱传统教堂格局的束缚,采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出许多新颖、别致的教堂。本书精选了近80座世界著名教堂,介绍其主要特点,有的还介绍了一些有关教堂历史的资料,并附精美图片供读者欣赏,希望对爱好者有所帮助。

本篇简介因为太长时间的建造,让这座华丽的教堂呈现了不同的风格。如果你是一个鉴赏家,那么这是一座令你陶醉的艺术殿堂。

威尔士大教堂(英国)

由于威尔斯大教堂是在较长时期内分期建造的,所以各个部分的风格有一定区别,大体上说,西立面、外墙和交叉廊部位的塔具有较明显的早期英国哥特式风格,而室内的拱券等具有盛期和晚期英国哥特式特征。教堂平面与索尔兹伯里大教堂类似,具有典型英国特征。横厅的西侧中堂为比较常见的肋拱形式的顶棚,中廊的拱廊以强调楼层的手法水平划分为重点,形成了高20.4米,长度超过100米的水平纵深空间。横厅东侧的圣堂以多威尔士大教堂枝的扇形肋拱从集束柱上生出,作为室内空间的主要构成方式。虽然“飞券+扶壁”的结构系统基本上没有得到采用,但为了加强交叉廊部位(塔楼的下部)的结构强度而设置的X形尖券,则是将结构、室内空间和想象力融为一体的成功壮举。教堂西立面上的构成元素基本上与索尔兹伯里大教堂相同,具有典型的早期英国哥特式风格,但西立面的体形结构和尺度对比(例如门洞大小和立面整体的尺度对比等)则反映了罗马风格和中世纪建筑的深厚传统。威尔士大教堂

本篇简介征服了英格兰的威廉一世看中了这个易守难攻的小半岛,下令在连接陆地的咽喉处修筑一座城堡。达勒姆就这样出现了。

达勒姆大教堂(英国)

达勒姆位于英格兰东北部,北距纽卡斯尔不到30千米。这一带山丘广布,韦尔河在山丘之间冲出一道U形急转弯,留下一个三面环河的小半岛。这座小小的山城只有3万人口,而大学生却有6000多。它是牛津、剑桥之外的又一座大学城。

征服了英格兰的威廉一世看中了这个易守难攻的小半岛,下令在连接陆地的咽喉处修筑一座城堡。后来,半岛上渐形成街市,达勒姆就这样出现了。达勒姆大教堂

中世纪以来,达勒姆曾长期作为主教驻地。那时,达勒姆主教身兼诸侯,宗教和世俗大权一把抓,甚至还统帅军队,这在英国是绝无仅有的一例。不过,主教们对该城的教育事业倒也出力不少。早在15世纪时这里就办起了第一所文法学校,即今天的达勒姆学校。1832年,达勒姆创办了一所大学。论资格,这所大学在英格兰仅晚于牛津、剑桥,比著名的伦敦大学要早4年。达勒姆大学有12个学院,校舍分布在全城各处,甚至已发展到郊达勒姆大教堂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所大学东方学院的中文系,它在英国众多的大学中文系中,颇有声望。就是这个中文系的学生,曾用汉语演出过中国著名作家曹禺先生的话剧《雷雨》。东方学院还拥有一座对外开放的东方艺术博物馆。它是英国唯一的一座专门收藏东方艺术品的博物馆。

城中的名胜首推大教堂。它建于1093~1130年,是英国最典型的诺曼底式教堂,具有窗高壁厚、柱粗拱圆的特点。西面屹立着2座对称的四方高塔,中间又耸起1座,造型既雄浑又壮观。教堂北大门上,装饰着一个鬼脸,口中含着被磨拭得很光亮的铜环。这是12世纪的遗物。中世纪时,不知有多少无辜的罪人,历经艰辛,来到门前,为的是握住这道门环,以求神的赦免。走进教堂可以看到当年主教诸侯的宝座和棺柩。英国最早的历史学家比德(673~735)的遗骨就藏在这里。

古城堡(Castle)是达勒姆的又一处名胜。中世纪时,它是防御苏格兰人南下的要塞,也是主教诸侯的官邸。堡内诺曼底时代的小礼拜堂等古建筑仍完好如初。19世纪古城堡改为大学校舍,大厅成了学生食堂。古城堡功能的变化,也正是达勒姆从中世纪的军事要地和宗教中心转变为现代大学城的一个缩影。

本篇简介大教堂高大狭长的中厅和高耸的中塔楼表现出向上飞拔飞腾的气势。

坎特伯雷大教堂(英国)

声名远扬的坎特伯雷大教堂(圣马丁教堂)从公元597年就在基督教传教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传教士奥古斯丁受教皇的委派,从罗马赴英国传教。他在40名修士的伴随下,来到当时肯特王国都城坎特伯雷。当时的国王是一个异教徒,但王后却信仰基督教。在王后的支持下,奥古斯丁在这里站稳了脚跟,成为第一位坎特伯雷大主教,并把基督教传播到整个英格兰。因此,坎特伯雷被人们喻为基督教信仰的摇篮。12世纪时,英王享利二世任命他的臣僚和好友托马斯·贝克特为大主教,但贝克特就任后宣称:他不再是国王的奴仆,而只听命于罗马教皇。享利二世的四名骑士将贝克特杀死于教堂。事后,亨利二世很后悔,到教堂忏悔,并皈依基督教。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难以数计的“香客”络绎不绝地涌入坎特伯雷,朝拜这位“殉教者”。坎特伯雷也就因此成为英国的“圣城”。坎特伯雷大教堂

大教堂规模恢宏,长约156米,宽50米,中塔高达78米。早期的教堂毁于战火,1070年这座大教堂动工重建,后来又经历了几次续建和扩建,才形成现在这个规模。大教堂高大狭长的中厅和高耸的中塔楼表现出向上飞拔飞腾的气势,而其他建筑则表现出雄浑厚重的风格。教堂的几个大厅都非常宽阔,每个大厅可容纳上千人,里面的每根大石柱拔地而起,在房顶交织成精美的图案。目之所及,到处都是精美绝伦的石雕,有的粗犷,有的坎特伯雷大教堂细腻,令人折服。墙四周是高大的玻璃窗,彩色玻璃画也是这里的艺术特色之一。教堂的东端,是个巨大的地下室,用以纪念圣托马斯。享利四世、爱德华三世之子以及百年战争中的许多名人也安葬在教堂里。这里还陈列着古代骑士用过的盔甲、盾牌和其他兵器。

每天傍晚5点20分,教堂里庄严、肃穆、神秘的气氛会让每个人心驰神往。唱诗班分列两边,在风琴的伴奏下,一个个乐章唱响。在教堂特有的回响中,每唱一段,都有一位教士上去念一番圣经。

英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教堂有2座,坎特伯雷名列其中,但没有得到政府的资助,主要靠旅游者的捐赠维持。坎特伯雷大教堂每年要接待100万参观者。

本篇简介伦敦有很多教堂,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坐落在伦敦城西首的圣保罗大教堂。它以悠久的历史和壮观的圆形屋顶而闻名于世。

圣保罗大教堂(英国)

伦敦有很多教堂,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坐落在伦敦城西首的圣保罗大教堂(St.Paul’s Cathedral)。它以悠久的历史和壮观的圆形屋顶而闻名于世,是游客们必去参观的一个地方。

圣保罗大教堂建造在伦敦城西部的漫坡小山上。原来那里是当年伦敦城的西大门——卢德门,因此把这座小山改称为卢德门山。很久以前,那里就是一个繁华的市区。公元604年,东撒克逊王埃塞尔伯特在卢德门山顶上,建造了初期的圣保罗大教堂。此后13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伦敦最重要的教堂之一。

圣保罗大教堂曾经几度重建。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教堂,是在1666年的大火烧毁后,由建筑大师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重新设计建造的。从1675年开始兴建,直到1710年才最后完工,工程费达75万英镑,全由政府支出。1940年底,圣保罗大教堂在空袭中遭到局部破坏,战后重新修复。

圣保罗大教堂的建筑别具一格,既继承了传统的教堂建筑艺术,又突破了普通教堂的设计。其主体建筑是两座长150米、宽39米的2层十字形大楼。十字楼的中间,拱托着一座高达111.4米的穹窿圆顶建筑。圆顶底下高出十字楼的部分,是一个2层圆楼。底层四周的走廊外面,建有一圈圆形的石柱。顶层则有一圈石栏围拢的阳台,人们可以站在这里欣赏伦敦的市景。穹窿顶盖的上端,安放着一个镀金的大十字架。教堂正门面西,门前有一道由6对高大的圆形石柱组成的走廊。正门上部的人字墙上,雕刻着圣保罗到大马士革传教的图画。人字墙顶上,立着圣保罗的石雕像。教堂正面建筑的两端,有1对互相对称的钟楼。西北角的钟楼里,挂着一组和谐音调的教堂用钟;西南角的钟楼里,吊着一具重达17吨的大铜钟。这具英格兰最大的铜钟,在每天半夜1点,由教堂人员敲打5分钟。圣保罗大教堂一角

教堂的正门前面,有22级台阶。台阶下面的小广场上,有一座于1712年建立的女王安妮的石雕像,以歌颂在她的“太平盛世”里,这座圣保罗大教堂得以落成。安妮女王以嗜酒著称。正巧大教堂的前面原来是一排酒馆。不晓得当时哪一位俏皮的诗人,曾留下了两句著名的打油诗,来描述这座雕像。诗云:“白兰地安妮,被遗弃路旁;

面对酒馆,背靠教堂。”

圣保罗大教堂的里面,是用方形石柱支撑起来的拱形大厅,里面放着一排排的长条木椅,正面是牧师传教的讲坛。伦敦教区的主教就在这里讲经。大厅的墙壁和天花板,有各种精美的雕刻和豪华的装饰。大厅周围,有许多厅室,是陈列教堂文物和教士们办公的地方。

同其他有名的教堂一样,这里也有一些王公达官们的坟墓和纪念碑。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海军上将纳尔逊(1758~1805年)和英国首相惠灵顿将军(1769~1852年)的墓室,就在这里。这两位将军都是19世纪初期同拿破仑作战的英雄。纳尔逊在1805年10月21日指挥的特拉法尔加地角大海战,曾以少胜多,击败了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打破了拿破仑登陆英国的企图。惠灵顿在1815年6月18日指挥的滑铁卢战役,曾使拿破仑圣保罗大教堂遭到了毁灭性的惨败。英国人对这两场反侵略战役的胜利,至今还引以为荣。

在圣保罗大教堂里,还埋着2名11世纪的撒克逊国王。盎格鲁-撒克逊人是英国人的祖先。公元410年,罗马占领军开始从不列颠境内撤退,居住在北欧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庇特人开始大举侵入不列颠境内。不列颠岛上的克尔特居民对侵入的抗争到7世纪初才基本上结束。大约6世纪末到7世纪初,在盎格鲁-撒克逊人所征服的不列颠领土上出现了许多各自为政的小王国。伦敦属于东撒克逊王国,所以东撒克逊国王于7世纪初在这里兴建了第一座圣保罗大教堂。经过长期的分裂和混战,终于在10世纪初形成了统一的英吉利王国。统治这个国家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把他们的国王习惯地称为撒克逊王。圣保罗大教堂里埋葬着的这两名撒克逊王,已经是撒克逊王朝末期的国王了。后来,教堂虽经几次重建,但他们的墓室一直被保存下来。

英国的宗教信仰以国教基督教为主,其次是天主教。居民中还有少量的伊斯兰和犹太教徒。宗教势力现在虽然不像过去那么大,但在社会上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教会除了进行宗教活动以外,还主办一些学校、医院和慈善事业。其经费来源除了依靠教会和教堂的财产外,主要来自教徒们的捐款。

本篇简介威斯敏斯特教堂为英国著名的新教教堂。位于英国伦敦市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历史就是伦敦乃至英国历史的缩影。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英国)

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为英国著名的新教教堂,位于英国伦敦市。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历史就是伦敦乃至英国历史的缩影。

伦敦市位于泰晤士河畔。英国人常说:“没有泰晤士河,也就没有伦敦。”波光粼粼的泰晤士河从伦敦市中心穿过,把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泰晤士河发源于英格兰西南部的科茨沃尔德山,全长338千米。由于河流水位落差不大,水流缓慢,加之流域地区雨量均匀充足,水位稳定,航行便利,因此,泰晤士河流域成为英国历史上发展最早的地区。

早在3000多年前,伦敦地区已是有英国人口聚居的一个地方。但伦敦建城却是在古罗马统治大不列颠的时代。早在公元前54年,罗马帝国派恺撒率兵入侵大不列颠岛。公元43年,罗马军队再度征服大不列颠岛,从海上而来的罗马侵略军,经过泰晤士河进入英格兰的内地。就在这次入侵的头一年,罗马人就把伦敦作为他们的主要兵站,在这里修建了第一座横跨泰晤士河的木桥。因此,伦敦市的建立,也就从这一年算起。当时的罗马人把他们建立的这座军事要塞,称之为“伦甸涅姆”。伦敦这个名字,就是由此衍化而来的。

据史料记载,罗马人占领时期的伦甸涅姆,已经成为大不列颠最大的一座商港。当时欧洲大陆的商船,经过莱茵河和北海,把欧洲内地盛产的橄榄油、酒类、玻璃和金属器皿等农业和手工业品,运往伦敦;而将英国出产的毛织品、皮革、白银和钻石等商品,运回欧洲大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宏伟、壮观,是英国哥特式建筑的杰作,也是英国历史文物的集萃之地。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前身是隐修院。相传616年由撒克逊国王塞培特创建。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959~975年在位)时期改建成了正式教堂。1050年英国国王爱德华(1042~1066年在位)下令扩建。1065年建立耳堂,1163年中殿建成后,爱德华的遗骸被移葬于此。13世纪英国国王亨利三世(1216~1272年在位)下令采用当时的哥特式风格对教堂进行改建。1245年动工,1517年基本完工。期间因火灾和疫病停建近1个世纪。16世纪初,教堂增建了一个英国“垂直式”小礼拜堂,伊丽莎白一世死后就埋葬于此。西面的尖塔是最后建成的部分,于1745年完工。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总长156米,宽22米;大穹窿顶高31米,钟楼高68.5米。教堂的柱廊宏伟凝重,双塔高耸挺拔。堂内装饰精致华丽,玻璃窗五彩缤纷。整座教堂既有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又给人以神圣肃穆的感受。

威斯敏斯特教堂不仅是宗教胜地,而且是英国王室的活动场所。从11世纪胜利王威廉开始,除爱德华五世和爱德华八世外,其他英国国王都在此加冕登基。王室的婚礼、葬礼等仪式也在这里举行。威斯敏斯特教堂不仅是20多位英国国王的墓地,也是一些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家的墓地,其中有丘吉尔、牛顿、达尔文、狄更斯、白朗宁等人之墓。英国的无名英雄墓也设在这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本篇简介特里尔相继建成了许多历史性建筑。这里的建筑具有浓厚的罗马式风格,极富古朴典雅的气息。这些教堂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圣玛利亚大教堂(德国)

圣玛利亚大教堂位于德国西部的特里尔。特里尔城南可到法国里昂,北可至科隆,西可通法国巴黎,东可达美茵茨。特里尔城约建于公元前15年(另一资料为公元前16年)奥古斯都(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统治时期。由于特里尔城地处具有战略意义的交叉点(距离最初的凯尔特人圣所不远),因此,古时它被作为军事要地。罗马帝国时代的统治者把这里作为抗击游牧民族的重要据点。公元2世纪中叶,这里修建了长6500米的城墙以及47座碉堡。公元3世纪末,古罗马皇帝戴克里先(284~305年)将它作为其宫廷所在地和罗马帝国西部地区的首府,因此又有“北方的罗马”和“第二罗马”之美誉。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特里尔相继建成了许多历史性建筑。这里的建筑具有浓厚的罗马式风格,极富古朴典雅的气息。这些教堂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罗马帝国历史上,君士坦丁大帝是最重要的皇帝之一。他于公元315年左右命令将其母亲曾经住过的特里尔宫殿改造成巨大的双梁教堂,北侧一幢作为供奉圣彼得的主教教堂;南侧一座为教区教堂。11世纪,南侧的教堂成为圣玛利亚教堂,北侧的教堂则变成了大教堂。

圣玛利亚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早期复式基督教建筑之一,被认为是哥特式中心建筑最早、最重要的代表作。顶部的画描述了圣母玛利亚领受天使向她传递上帝的旨意,告知她将由圣灵感召而生耶稣的故事。

圣玛利亚大教堂是按照当时欧洲流行的哥特式风格建造的。教堂的大门朝西,面对着洗礼堂,旁边有一个高高的钟塔,前面是开阔的广场,衬托着色彩富丽的石建筑,显得非常庄严气派。

1365年这座辉煌的大教堂基本上完成了它的主体工程,但是剩下的中央歌坛上的八角形屋顶未能完工,由于它的跨度太大,整整搁置了半个世纪。1420年,教会最终采用了著名建筑师伯鲁乃列斯基的设计。他为了要使这个用骨架构成的大穹窿顶能够在全城到处都能看到,所以在顶的下面加上了一个12米高的八角形基座。穹窿顶本身高30多米,从外面看去,像是半个椭圆,以长轴向上。穹窿的结构采用了骨架券的做法,一共有8个大肋和16个小肋,肋架之圣玛丽亚大教堂间有横向联系。穹窿的外壳做成2层,在两层之间是空的,并可容人上下。在穹窿顶的尖顶上,建造了一个很精致的八角形亭子,这亭子采用了古典的形式。小亭子与穹窿顶的总高有60米,亭子顶距地面达115米,成为全城的重要标志。全部工程于1434年完成,这在当时是非常惊人的技术成就。

中世纪时,天主教的教堂从来不允许用穹窿顶作为建筑构图的主题,因为教会认为这是罗马异教徒庙宇的手法。而伯鲁乃列斯基不顾教会的那些禁忌,他的建筑设计渗透了人文主义的思想与古典的手法,因此这个大穹窿顶的建成被认为是意人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第一朵报春花。

由于年代久远,大教堂经反复修整,建筑风格十分复杂,有古罗马时代的围墙,有中世纪时期的城堡,还有巴洛克风格的屋顶和19世纪建造的光塔。走进教堂,里面黑暗又神秘,大礼拜堂内只见烛光闪烁,好听的和声在里面回响。坐在教堂的木凳上,静静地聆听那美妙的音乐,仿佛自己也被融于其中。

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圣玛利亚大教堂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圣玛利亚大教堂

本篇简介乌尔姆大教堂共有3座塔楼,超过科特迪瓦的亚穆苏克罗大教堂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是当今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塔楼。

乌尔姆大教堂(德国)

乌尔姆大教堂共有3座塔楼,西侧的主塔楼高161.53米,超过科特迪瓦的亚穆苏克罗大教堂(158米)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157.4米),是当今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塔楼;东侧的双塔楼高86米。教堂建筑长123.56米,宽48.8米,面积约8260平方米,是德国的第二大哥特式教堂。

登上主塔楼的768级台阶可以到达143米高的平台,俯瞰乌尔姆城和周边,天气状况良好时甚至可以望见阿尔卑斯山。

14世纪,乌尔姆处于战乱之下,政局不稳。由于乌尔姆的教堂远在城门外1千米,市民们决定自己筹资在城墙内建造一个新的教堂。此时的乌尔姆人口不超过1万。乌尔姆大教堂

1377年6月30日,乌尔姆市长路德维希·克拉福特(Ludwig Krafft)和建筑师海因里希二世·帕尔勒(Heinrich II.Parler)一同为大教堂埋下第一块基石。帕尔勒家族是建筑世家,他们给14世纪的欧洲留下了很多重要的哥特式艺术和建筑。海因里希二世·帕尔勒为乌尔姆大教堂建造了唱诗台和侧面塔楼的下半部分,他先前在施瓦本格敏德的城市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381年,米歇尔·帕尔勒(Michael Parler)接替海因里希二世·帕尔勒,他曾参与过布拉乌尔姆大教堂的马丁·路德的雕像格大教堂的建造。1387~1391年,由海因里希三世·帕尔勒(Meister Heinrich III.Parler)接管。但是他们祖孙三代的接力努力未能实现设计者起初要求主塔楼高156米的愿望。

1392年起,乌尔姆大教堂的建设任务转移到同是哥特式建筑世家的恩辛格家族手上。先由建造过布拉格大教堂和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乌尔里希·恩辛格(Ulrich Ensinger)建造,他梦想修建一个超过150米的主塔楼。此后他的儿子马特豪斯·恩辛格(Mattha··us Ensinger)在1446年接替他继续建造。

1543年,出于政治压力、宗教改革和资金缺乏等原因,乌尔姆大教堂停止修建,当时的教堂主塔楼高约100米。

1844年时局稳定下来的乌尔姆继续修建大教堂,1885年主塔楼和西塔楼分别完工。1890年5月31日,塔楼十字架安放完毕,标志着经历500多年建设的乌尔姆大教堂正式完工。当时的建筑师是奥古斯特·冯·拜尔(August von Beyer)。

1944年12月17日乌尔姆遭到盟军空袭,教堂广场上几乎所有的其他建筑被严重损坏,而乌尔姆大教堂却幸免遇难,并且毫发未伤,反倒是因为担心受损而及时转移出教堂的中世纪窗画被炸毁了。

现在,大教堂每年需要花费数十万欧元进行维修。

本篇简介圣米盖尔大教堂的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的盲目崇拜,同时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制定的清规戒律。

圣米盖尔大教堂(德国)

圣米盖尔教堂建于1001~1033年前后,在德国教堂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堂东西两部分接近对称,侧廊宽敞,两端为突出的楼梯塔,墙龛和圣坛很大,教堂入口设在北侧厅。

在两个横厅与中堂交叉处有2座方塔,东塔东侧为圣堂,西塔西侧为圣绩堂(下面为埋葬圣者或者遗物的密室)。中堂为三廊式(单侧廊式),入口在正西和中堂的南北两侧。在横厅端头共有4座圆塔(底部为多边形),内有楼梯。中廊两侧为拱廊,拱廊至顶棚之间有大面积无装饰的墙面,顶棚附近有高窗,顶棚有彩绘。整个建筑布局清晰,装饰洗练,是早期罗马风建筑中的杰作。圣米盖尔大教堂

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2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处理为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圣米盖尔教堂内景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做了2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本篇简介柏林大教堂原为霍亨索伦王室的宫廷大教堂,作为新教教堂同罗马天主教教堂彼得大教堂相应。

柏林大教堂(德国)

柏林大教堂原为霍亨索伦王室的宫廷大教堂,作为新教教堂同罗马天主教教堂彼得大教堂相应。

1894~1905年威廉皇帝二世时期,由Julius Carl Raschdorff设计所建。柏林大教堂是在旧的大教堂拆除之后,为霍亨索伦王族所建的宫廷及纪念教堂。柏林大教堂上在设计上按照威廉二世的愿望,不顾当时人们的反对,建起了一座装饰华丽、带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圆顶。二次大战期间,教堂毁坏严重,1975~1993年间得到了重新修复,但其原有装饰进行了简化。柏林大教堂

教堂内部修饰富丽豪华,于同一时期由同样的建筑家Raschdorff设计。其中最创珍贵的是大选帝侯及夫人Dorothea、弗里德里希国王一世及王后索菲·夏洛滕的棺材,价值连城。主圣坛是1850年F.A.Stüler的作品。

柏林大教堂巍然耸立在菩提树下大街东头。教堂的拱顶不仅仅是对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简单模仿,它使教堂的内部显得明亮而宽敞,这与教堂阴森冷峻的外表形成鲜明的对比。内有霍恩索雷伦王室墓葬,大天井高达114米。

这是霍亨索伦王朝的纪念碑,在它的穹顶下长眠着霍亨索伦家族的90多名成员。

本篇简介威廉二世皇帝为纪念他去世的祖父——德意志帝国首位皇帝威廉一世而下令建造的,建筑风格属于新罗马式教堂。

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德国)

威廉皇帝纪念教堂位于柏林繁华地段布赖特沙伊德广场,建于1891~1895年,是威廉二世皇帝为纪念他去世的祖父——德意志帝国首位皇帝威廉一世而下令建造的。建筑风格属于新罗马式,历时三载完工。该教堂中间有一座大钟塔,四面4座小尖塔,内部装修富丽堂皇,以表示皇位与圣坛的一致性。

1943年11月22日夜晚,教堂在柏林大轰炸中被炸成废墟,只剩下这座遍体伤痕,塔尖被削掉一半的塔楼。原来高113米的塔楼只剩下68米。镶在教堂外的时钟至今还停留在被炸时的瞬间。

柏林重建时期,市政府曾经考虑过重建威廉皇帝纪念教堂,恢复它昔日的原貌。这个设想却遭到柏林市民的反对。经过一番争论,建筑家埃贡·艾尔曼教授提出了一个折衷的设计方案。他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在废墟上加建了一座现代风格的新教堂和一座六角形的新塔楼。新教堂于1959年动工修建,1961年完成。新建的教堂是灰色的,不太起眼,只有在夜晚灯光映衬下才变成蓝色,显得无比美丽。原教堂的废墟被保留下来作为反战的标志,成了真正的“纪念教堂”。因为教堂尖顶被炸,人们也把它叫做“断头教堂”。

大塔楼底部的大厅现在是个陈列室。天花板上仍然保留着精美的壁画,但是壁画上横七竖八地布着几道宽宽的裂痕。大厅的北墙上挂着16幅大照片,这些照片展示了教堂的历史,从它昔年的壮美直到1943年11月22日夜晚留下的废墟。威廉皇帝纪念教堂

本篇简介弗莱堡是德国最温暖、阳光最灿烂的城市。大约1200年,弗莱堡开始建设自己的大教堂。于是一座漂亮雄伟的教堂诞生了。

弗莱堡大教堂(德国)

弗莱堡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Breisgau地区的一座城市,位于黑森林南部的最西端,人口约20万。很多人认为,弗莱堡是德国最温暖、阳光最灿烂的城市。

费莱堡大教堂是这座城市最有名的建筑和象征。塔楼高116米,做工精湛,称得上哥特式建筑艺术的杰作。据说,巴斯勒的作家卡尔·雅各布·布克哈德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把这个座教堂称为“基督教界最美的塔楼”。

大约在公元1200年,弗莱堡就开始在市中心建造大教堂了。起初的建筑还是罗马式的基础,但后来因为流行的哥特式传到弗莱堡,人们就立刻改变了计划,造起哥特式教堂来了。1613年教堂完工,历时约300年。

教堂用德国南部特有的红色砂岩建成,这种石材当时象征着尊贵地位。教堂的主塔和科隆大教堂的主塔同高,都是116米。下面的70米有楼梯可入,上面的46米就是镂空的塔尖。

弗莱堡大教堂是少有的在中世纪就完工的哥特式大教堂。它的幸运在于,为教堂修建出资的不是王侯,也非富有的主教,而是弗莱堡市民。主要资金来自于几个方面:银矿业的收入、富裕市民的捐助、出售赎罪卷,还有行会和个别市民的捐献。矿业主和捐助者组成了专门机构,监督教堂的建造,所以工程进度来得快。1330年主体建筑和高塔已经建成,接下来150多年做了内装修,1513年落成。从此日升月落,教堂的镂空高塔传诵着上帝的光芒,庇护着这个城市。

教堂从不忘本,在大门一侧的墙壁上刻上了历代市场必须遵循的度量尺寸标准,有线段、方框,还有椭圆和圆,表示面包的直径大小等,谁敢弄虚作假就拉到教堂前面来对照尺寸。这其实应该就是现在菜市场里公平秤的先祖。

1944年11月27日,当盟军的飞机轰炸弗莱堡时,整个老城几乎全部被毁,但是大教堂却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好像有在天之灵保佑似的。弗莱堡大教堂

本篇简介施派尔大教堂是天主教施派尔教区的主教座堂,用红色砂岩建造,是施派尔市的著名标志。

施派尔大教堂(德国)

施派尔大教堂,即“施派尔皇帝教堂”,位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莱茵河畔的城市施派尔,是天主教施派尔教区的主教座堂,用红色砂岩建造,是施派尔市的著名标志。在法国的克鲁尼修道院损毀之后,施派尔大教堂成为目前世界上存留最大的罗马式教堂建筑。198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法兰克尼亚王朝(萨利安王朝)的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二世在1030年下令建造施派尔大教堂,目标是建立一座欧洲最大的教堂。但是他甚至是他的儿子亨利三世都没能亲眼目睹大教堂的完工,直到他的孙子亨利四世时的1061年大教堂才得以交付使用。传说康拉德二世先是为Bad Dürkheim的Limburg修道院奠基,然后带着他的妻子和儿子骑马来到施派尔为大教堂和圣约翰教堂奠基。为施派尔大教堂了将建造大教堂所需的石料和木材运送到施派尔,还特意挖凿了一条从普法尔茨森林通往莱茵河的运河。

大教堂动工将近20年后,亨利四世下令推倒了其中一半的建筑,为的是能够实现比原先设计更大的规模:教堂的西楼楼顶被拆除,建筑增高了5米,并根据当时的罗马式建筑风格,将木质平顶换成了浅色的十字形穹窿。教堂的东楼则被完全拆除,重新铺设了8米深的地基,东楼的钟楼穹窿是当时典型的罗马样式。在亨利四世去世的1106年新教堂终于竣工,大教堂长444罗马尺(1罗马尺约合31~34厘米),宽111罗马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建筑。

施派尔大教堂在罗马式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继承和发展了卡洛林和奥托的建筑风格。教堂的侧冀使用十字形的窟窿,中殿使用圆形的窟窿,给人一种全新的空间感受。而教堂的外部则采用了独特的罗马样式装饰。

施派尔大教堂曾是德国国王埋葬的地方,持续有近300年。大教堂的地下墓室建造于1041年,是欧洲最大的罗马式柱廊,施派尔大教堂42个十字形穹窿简单地架在立方柱子上。

本篇简介整座建筑物为加洛林式的八角形建筑,装饰华丽,整个内部结构以圆拱顶为主要特色,是中世纪拱顶建筑的最著名杰作。

亚琛大教堂(德国)

亚琛大教堂(Aschen Cathedral)位于德国最西部的历史古城亚琛,邻近比利时、荷兰边境,是著名的朝圣地。这座八角形的建筑物融合了拜占庭式和法兰克式的建筑风格的精髓,是加洛林时代的代表性建筑。

公元796年查理曼大帝与教皇结盟,征服萨克森人,灭伦巴第王国,并巴伐利亚,远征比利牛斯山以南的阿拉伯人,并设立潘诺尼亚边区和西班牙边区,由罗马教皇加冕称帝,号为“罗马人的皇帝”。当时帝国版图几与昔日西罗马帝国等同,势力臻于强盛。785年,查理曼大帝下令著名建筑师奥多建造宫廷教堂,建成后成为王宫建筑群的中心,即遗留至今的亚琛大教堂。805年亚琛大教堂定为主教教堂。15世纪又增建了哥特式祭坛。近150年来又多次进行大规模修复,但教堂外表的砖石在长期的大气污染下受到损害,教堂中世纪的基础结构也出现了某些风化现象。

奥多建造这座教堂时,把欧洲晚期古典主义建筑艺术和拜古庭建筑艺术糅合在一起,使教堂成为一座风格独特的伟大建筑。

整座建筑物为加洛林式的八角形建筑,装饰华丽,整个内部结构以圆拱顶为主要特色,是中世纪拱顶建筑最著名的杰作。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西部的“加洛林王朝”和东部的“拜占庭帝国”属于两种类型。加洛林艺术更为粗扩、简洁,煊赫一时并号称崇尚文化的查理曼大帝虽只能读懂日尔曼文和拉丁文,但他较为通情达理,在“破坏圣像运动”波及西部时,查理曼大帝虽也反对“偶像礼拜”,却鼓励用艺术形象进行装饰,包括教堂中的壁画也同样对待,这对于基督教文化的发展无疑提供了契机。殿内陈列着罗马帝国菲特烈一世赠送的烛台。走廊里放着查理大帝的大理石宝座。唱诗班席里存放着查理大帝的金圣物箱,里面有他的遗物。1215年建成的查理曼教堂内的石墓置有查理大帝之遗骸。此外,教堂内还藏有不少名家制作的宗教艺术品,它们都是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其中有8世纪福音书手抄本上的画像《圣·路加》和9世纪一部手抄本上的《圣·马可写经图》等,这些画像反映出中世纪早期绘画在人物刻画上的幼稚状态,但也显示了独有的(与拜占庭不同的)民族、民间的特色。按照图案装饰需要而造型的人物,类似原始部落中的偶像,但用了很均齐的圆线求得高度的平衡和对称,不逊色于希腊古典的瓶画和敦煌壁画,创造出想象中的“人”(神)代表物而非生活中的人物,表达出基督教的“神圣激情”。亚琛大教堂

亚琛大教堂建成后,就被人们视为奇迹而加以膜拜,同时也表达了西方皇帝试图与东方罗马帝国的皇帝平起平坐、分庭抗礼的愿望。大教堂是一件艺术杰作,对古典主义之后形成并繁荣起来的新文化之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直到中世纪晚期,许多皇家建筑都采用了它的模式,在宫廷内建造教堂,成为宗教与政治合一的权力象征。亚琛大教堂197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亚琛大教堂内部

本篇简介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为德国最大的天主教堂,世界著名的教堂之一,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科隆大教堂(德国)

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为德国最大的天主教堂,是世界著名的教堂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之一。位于德国科隆市中心。科隆大教堂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成为科隆城的象征。科隆市坐落在美丽的莱茵河畔,公元前38年在这里建立了古罗马要塞,11世纪归属日尔曼帝国。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此创办《新莱茵报》。其位居欧洲东西和南北交通要冲,是巨大的水陆交通枢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科隆市作为盟军反攻的重要目标在大轰炸中受到严重破坏,但科隆大教堂却幸存于世。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中,高楼鳞次,宏塔栉比,多么宏伟的建筑也难引人驻足,但在硝烟依稀的一片瓦砾场上,猛然望见一座高大的完整无损的教堂,人们只会惊诧于自己的感官,对自己的眼睛表示怀疑,是不是横飞的弹片和隆隆的轰鸣使神经受到了损伤,是海市蜃楼还是心灵幻影,但一切都是事实,战神似乎是对人间圣物也有所偏爱,或许是要昭示世人。

科隆大教堂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世界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1248年在卡罗林王朝希尔德博尔德大堂的遗址上开始兴建,1560年堂内大厅基本竣工。德国宗教改革后停建。1842年在德国建筑师弗里德里希·茨维尔纳主持下继续修建,直到1880年最后建成,历时632年。大教堂占地达8000平方米,其中有效面积约6100平方米。教堂中央是2座与门墙砌在一起的双尖塔,高161米,是欧洲最高的尖塔。教堂中殿长135米,宽86米(包括耳堂),高62米。内分5个礼拜堂,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43米,堂内设有整齐的席位,供神职人员所用的座位就有100多个。教堂内四壁上方安装了10000多平方米的窗子,全部用彩色玻璃镶嵌出《圣经》故事图案。在阳光照射下,图案绚丽多彩,故事引人入胜。教堂内有以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的故事为题材的石刻浮雕,使厅堂分外肃穆。唱诗班回廊的宗教画,是15世纪早期科隆画派杰出画家斯蒂芬·洛赫纳的作品。在科隆大教堂中,11世纪德国(日尔曼)奥托王朝时期的木雕《十字架上的基督》作为哥特艺术的先导对后世的雕刻产生了重大影响。木雕真实而感人,表现的不是一个庄严的神王,而是一个真正的受难者的形象:耶稣消瘦的面容表现出经过挣扎之后,他的生命濒于衰竭;胸肌和腹部下垂的沉重之感,更强调了悬钉在十字架上的难于忍受的痛苦。这一杰作也由于科隆大教堂的幸存而传世。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里收藏着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其中包括成千上万张当时大教堂的设计图纸,成为研究中世纪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宝贵资料,还有从东方去朝拜初生耶稣的“东方三圣王”的尸骨,这里还有最古老的巨型圣经以及教堂内外无数的精美石雕。

大教堂的双尖塔直插云天。在月光里,淡蓝的天光洁如镜,只有2条细长的影子映在上面,如同人间与天堂之间仅有的通路,又似人类在祈祷的一双手臂。宽大的教堂里矗立着一行行的大石柱,高的148英尺(1英尺=0.3048米),低的也60英尺,可双臂合抱。人走在其中,有如走在石化的大森林里,与凡尘世界相隔绝,顿生渺茫之感。塔下回廊曲折,从廊中向下看,教堂中来回走动的人有如蚁虫,小得可怜,反觉自身高得可怪,种种暇思联翩。教堂四周林立着无数座小尖塔,与双尖高塔相呼应。教堂的钟楼上,安装着5座响钟,其中24吨的圣彼得钟最大。响钟齐鸣时,洪亮深沉。大教堂前现建有“教堂平台”,成为举行礼拜仪式和各种聚会的场所。每到夜晚,安装在四周各建筑物的聚光灯向教堂射出一束束光柱,使得科隆大教堂显得既雄伟壮观,又神奇莫测。科隆大教堂的雕塑

1996年,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本篇简介绘有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修道院,这是一幅标志着文艺复兴时代来临的伟大作品。

圣玛利亚修道院(意大利)

圣玛利亚修道院位于意大利伦巴底大区米兰市圣玛利感恩广场内。由米兰建筑师索拉里兄弟于1463年开始修建。后来米兰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札想在教堂安置自己和妻子之墓,准备扩建修道院。公爵找来了当时28岁的画家达·芬奇与另一位米兰建筑师布拉曼特一同设计。建筑师布拉曼特将修道院后部的半圆顶窟窿拆除,改建为一个高大的圣坛,另建有餐厅、圣器室和方形回廊。而达·芬奇则在1495~1497年间在餐厅在北墙绘制了圣玛利亚修道院《最后的晚餐》。这幅画,达·芬奇至少用了20年的时间起草,真正开始绘画到完成,则只用了3年时间。它成为整个建筑群体中的极品,画面长8.85米,高4.97米,上方有3个半圆天窗,中间一个最大天窗由卢多维科的王徽装饰,因为这幅画是他委托达·芬奇画的。《最后的晚餐》描绘的是耶稣被钉于十字架的前一晚,与12名门徒共进晚餐的情景。画的颜料是达·芬奇自己发明的,是一种油彩与蛋彩的混合颜料,而非中世纪时期广被运用的湿壁画颜料。此颜料因混合了有机物,据知是鸡蛋与牛奶,而且达·芬奇涂的很薄,导致《最后的晚餐》在50年后就因湿气而开始严重剥落,修道院费尽心力修补此画多次。

1652年,修道院在墙上开了一道小门,因此将画中耶稣与3个门徒的脚给截去了。

1796年,拿破仑占领米兰,修道院被军方占用,据记载该厅被用来当做马房。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米兰遭受猛烈的轰炸,所幸修道院并没有被完全摧毁。为保护画作,军方与人民以沙包、钢架、木板将整面墙做了严密的保护。战后修复了倾倒的其他屋体之后,才重新公开此画。圣玛利亚修道院

1982年,意大利成立修复小组,并在奥利外提公司的资助下,开始用科学仪器辅助清洗并修补《最后的晚餐》,直到1999年3月才重新公开展示此画。《最后的晚餐》内容取自《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在达·芬奇之前,已有许多画家描绘过这一题材,但是都存在着某些不足,如对人物刻画缺乏心理冲突、故事的戏剧性展开不够生动等。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与以往同类题材的作品最大的不同是:画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一个宗教故事,而是借用这一宗教题材来提示善与恶的斗争,暗喻当时社会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具有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

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相对的一幅壁画是同时代的意大利画家蒙都凡诺作于1495年的《耶稣受难》。它置于餐厅的另一端。

圣玛利亚修建院于198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本篇简介最能代表早期拜占庭风格的教堂,在这一建筑上我们可以看到王权和宗教权的相互制衡。

圣维塔尔教堂(意大利)

圣维塔尔教堂位于意大利腊文纳,于公元526年开始兴建,547年建成。公元540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占领腊文纳这个东哥特王国的首都,试图把腊文纳建成东罗马帝国在西方的中心,因而圣维塔尔教堂也就成了查士丁尼的皇家教堂。

圣维塔尔教堂是拜占庭建筑圣维塔尔教堂早期作品的典型,是以内部宽广而著称的,可是从外表上看并不出众:一个八面形的主体建筑被普通的垂直与水平的拉刮线脚所划分。主体建筑是一个经过雕琢的鼓座。教堂的内部设计也较复杂,其穹顶由中央的8个墩支撑着。圆厅周围有2层绕道,绕道的第二层有上敞廊。在半圆室与通道相连,绕道则被切断,而通道也围绕2层连续券。半圆室开有3个窗子,在圆厅的8个墩子间和所有空隙都有2层连续券。这些连续券的平面布局有一个特点,即连续券是按照突出到教堂外墙的弧线相配的。这就取得了一种惊人的空间效果,当参观者一进入教堂,立刻就看到突出到圆厅外面的高耸的连续券所形成的广阔空间。从教堂的中心看去,连续券好像是处在墩与外墙之间的又一个支撑圈,从而扩大了室内的视域。墩的造形也加强了空间效果,观众感觉不到墩的体积。墩向外墙部分的宽面被分割成3个部分,向圆厅的窄的一面形成三角形的凹面。因此观众看不到每一面的透视角度。每一角落都进行了装饰,篮状柱头上刻着精细的透孔花纹,极富装饰美,面料为大理石,加上镶嵌画和各种装饰,内部显得极其华贵,给教堂带来了神奇氛围。《查士丁尼和群臣》

在教堂的主祭坛上方是镶嵌画《荣耀基督》,两旁是表现皇室参拜的镶嵌画,一边是《查士丁尼和群臣》,一边是《皇后多拉和女官》。这些画都有很强的装饰性,人物被不成比例地拉长,但显得非常肃穆、庄严,色彩和明暗变化被提炼到最纯粹、最简洁的程度,丝毫不强调气体感,仿佛面对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抽象的精神符号,被后世认为是拜占庭艺术中镶嵌画的代表。

本篇简介一个宗教建筑的典范,一个宣扬和平与忍隐的信仰之所。整座教堂展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辉煌艺术成就。

圣弗朗西斯科大教堂(意大利)

圣弗朗西斯科教堂位于意大利的阿西西古城,是中世纪时期意大利的著名建筑。这是一座用大理石造的美丽宏伟教堂,也是阿西西第一座平民教堂。教堂依山而建,规模很大,有开阔的庭院和气派的长廊,结构也非常精巧复杂。它实际上是上下2个教堂组成的,一个盖在另一个上面。下层建于1228~1230年,下堂为圣徒弗徒弗朗西斯科下葬的地方,为罗马式穹棱风格;上堂具有肋状穹隆及尖状穹隆,并带有花格窗饰。上层教堂建于1230~1253年。复杂的结构让这座教堂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每个角度看感觉都不同。圣弗朗西斯科大教堂

上下堂均有乔托、洛伦米、皮萨诺等著名画家绘制的许多宗教壁画。其中乔托等绘制的有关于圣弗朗西斯科生平故事系列和《圣经》故事系列的壁画尤为珍贵。

中世纪意大利的圣徒圣弗朗西斯科(意大利文“San Francesco di Assisi”,英文“Saint Francis of Assisi”),也译作圣方济各,又称阿西西的圣方济各,生于1182年意大利阿西西,卒于1226年10月3日。他创建了天主教圣方济会(又称“小兄弟会”),是动物、商人、天主教教会运动以及自然环境的守护圣人。

圣弗朗西斯科去世之后,阿西西的人为尊崇他,到各地募集捐款,在他死后两年的1228年开始建造圣弗西斯科教堂,1253年才全部完工。

圣弗朗西斯科教堂曾经遭到两次地震的严重破坏。为了能让教堂恢复往日的容貌,当地人不仅在地震发生后耐心地清理出成千上万块瓦砾,而且后来还请来了建筑修复专家,并结合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解决工作中的难题。为了保证对艺术作品的真实再现,意大利文化遗产部还对参与教堂修葺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意大利文化遗产部部长罗科·布蒂廖内表示:“在重建受损部分时,你不能莽撞行事,必须忠实原艺术作品,唯有如此,它才能保持那种‘氛围’,那种精神上的饱满。”

2000年,圣弗朗西斯科教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它的入选评语是:“阿西西古城的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及其他的圣方济各遗迹是人类非凡创作力的艺术结晶,为欧洲乃至世界艺术奠定了基础。”“阿西西的圣弗朗西斯科教堂是宗教建筑的杰出典范,对建筑艺术发展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篇简介佛罗伦萨教堂建筑群由大教堂、钟塔与洗礼堂构成,1982年作为佛罗伦萨历史中心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大教堂(意大利)

佛罗伦萨大教堂又名圣母百花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城中。教堂建筑群由大教堂、钟塔与洗礼堂构成。登上教堂北侧1463级台阶到达圆屋顶,可以俯瞰佛罗伦萨老城区的街景。

洗礼堂位于大教堂西边数米,7世纪即已建成,11世纪改建成现在的模样。为白色八角形罗曼式建筑。佛罗伦萨的孩童均在此受洗,包括但丁、马基雅弗利等名人。洗礼堂3扇铜门上刻有《旧约》故事的青铜浮雕,其中2扇为吉伯提所作,被米开朗基罗赞为“天国之门”。

钟塔高85米,最初于1334年由大画家乔托(吉奥陀)设计并监工,因此俗称“乔托钟塔(吉奥陀钟楼)”。属哥特式建筑,由6层方型结构向上堆叠成柱形,外墙铺白色大理石,纯净乔托钟塔优雅。

大教堂于1296年奠基,1347年秋天爆发黑死病迫使工程中断。1367年由全民投票决定在教堂中殿十字交叉点上建造直径43.7米,高52米的八角形圆顶。1418年佛罗伦萨市政府公开征集能够设计并建造大圆顶的方案。精通罗马古建筑的工匠菲利波·布鲁涅内斯基胜出,成为总建筑师。在建造拱顶时,布鲁涅内斯基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拱鹰架”圆拱木架,而是采用了新颖的“鱼刺式”的建造方式,从下往上逐次砌成。大教堂于1436年3月25日举行献堂典礼,当教皇看到这座教堂那个古典艺术与当时科学完美结合的圆顶时,也不由得惊叹为“神话一般”。百年之后,米开朗基罗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也建了一座类似的大圆顶,却自叹不如:“我可以建一个比它大的圆顶,却不可能比它的美。”花之圣母大教堂

大穹顶内部为16世纪佛罗伦萨画家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所绘巨幅天顶画《末日审判》。

中殿北墙上有乌切利(Paolo Uccello)所绘《乔凡尼·阿古托纪念碑》和为纪念但丁诞辰200年所绘的《但丁与神曲》(1465年)。

这座使用白、红、绿三色花岗贴面的美丽教堂将文艺复兴时代所推崇的古典、优雅、自由诠释得淋漓尽致,难怪会命名为“花之圣母”。

1982年,大教堂作为佛罗伦萨历史中心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本篇简介圣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的骄傲,圣马可大教堂是基督教世界最负盛名的大教堂之一,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出发地。

圣马可大教堂(意大利)

圣马可大教堂矗立于威尼斯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上,因其中埋藏了圣徒马可而得名。始建于公元829年,重建于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它同时也是一座收藏丰富艺术品的宝库。教堂建筑整合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特色。它原是一座拜占庭式建筑,15世纪加入哥特式的装饰,如尖拱门;17世纪又加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如栏杆;5座圆顶来自土耳其的圣索菲亚教堂;正面华丽的装饰源自拜占庭风格;而整体建筑结构又呈希腊式的十字形设计。可以说,教堂为融拜占庭式、哥特式、伊斯兰式、文艺复兴式各种流派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杰作。

圣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的骄傲,是基督教世界最负盛名的大教堂之一,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出发地。威尼斯的荣耀、威尼斯的富足,当然,还有威尼斯的历史和信仰,尽在于此。大教堂重建于11世纪,以后时有增修。今天,大教堂是东方拜占庭艺术、古罗马艺术、中世纪哥德式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多种艺术式样的结合体,结合得和谐,结合得协调,美不胜收,无与伦比。大教堂有5个圆圆的大屋顶,这是典型的东方拜占庭艺术,但供奉的却是一个西方的圣人。大教堂内外有400根大理石柱子,内外有4000平方米面积的马赛克镶嵌画。每天从世界各地来瞻仰和欣赏大教堂的人成千上万。

圣马可教堂不仅是一座教堂而已,它也是一座非常优秀的建筑,同时是一座收藏丰富艺术品的宝库。它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特色。从外观上,它的五座圆顶据说是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圣索菲亚教堂;正面的华丽装饰是源自拜占庭的风格;而整座教堂的结构又呈现出希腊式的十字形设计,这些建筑上的特色让人惊叹不已。圣马可大教堂

教堂的正面长51.8米,5个入口及其华丽的罗马拱门是陆续完成于17世纪,在入口的拱门上方则是5幅描述圣马可事绩的镶嵌画,分别是“从君士坦丁堡运回圣马可遗体”、“遗体到达威尼斯”、“最后的审判”、“圣马可神话礼赞”、“圣马可进入圣马可教堂”等五个设计师主题,金碧辉煌非常的耀眼。

教堂的内部,从地板、墙壁到天花板上,都是细致的镶嵌画作,其主题涵盖了十二使徒的布道、基督受难、基督与先知以及圣人的肖像等,这些画作都覆盖着一层闪闪发亮的金箔,使得整座教堂都笼罩在金色的光芒里,教堂又被称为“金色大教堂”。

中间大门的穹顶阳台上,耸立着手持《马可福音》的圣马可雕像,6尊飞翔的天使簇拥在雕像下。入口处的上部有4座青铜马像(复制品),真品现在收藏在教堂内,这是公元前4世纪的青铜驷马,威尼斯人在1204年掠夺自君士坦丁堡,虽然曾被拿破仑带回巴黎,但后来又回到了威尼斯。圆形天花板上的镶嵌画是从圣经旧约全书中取题的。

教堂内殿中间最后方是黄金祭坛,祭坛之下是圣徒马可的坟墓。祭坛后方置有高1.4米、宽3.48米的金色围屏,屏面上有80多幅描绘耶稣、圣母、门徒马可行事的瓷片,在这个画面上共有2500多颗钻石、红绿宝石、珍珠、黄玉、祖母绿和紫水晶等珠宝来装饰;中央的圆顶是一幅耶稣升天的庞大镶嵌画,是由一群威尼斯非常优秀的工匠在13世纪完成的。这座伟大的教堂在1807年之前一直是威尼斯总督的私人礼拜堂。

教堂右端的珍宝馆陈列着120年十字军东征时带回来的东方战利品。为了丰富这间“圣马可之家”,从1075年起,所有从海外返回威尼斯的船只都必须向这里交纳一件的艺术珍品。所以,这间珍宝馆收藏了丰富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珍品,圣马可大教堂也因此而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博物馆。

本篇简介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为梵蒂冈的教廷教堂,世界天主教会的中心,世界最大教堂之一。

圣彼得大教堂(意大利)

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为梵蒂冈的教廷教堂,世界天主教会的中心,是世界最大的教堂。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郊的梵蒂冈城。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承认基督教,为纪念使徒圣彼得,于326年在圣彼得墓地上建造了一座小教堂,即老圣彼得教堂。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于1506年将老教堂拆毁,在原址上重新建造圣彼得大教堂。大教堂于1626年完工,历时120年。重建后的大堂长212米,宽137米,中殿高46米,圆顶直径42米,其上十字架顶尖离地137米,面积为15000平方米,可容纳数万人。教堂平面呈纵长十字形,横向3跨,于十字形交叉处上覆穹窿圆顶,其下为高圣坛,地下保存着圣彼得的圣骨匣。

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和建造正值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当时许多著名建筑师和艺术家参加了这项工程。勃拉芒特、拉斐尔、小桑迦洛、米开朗基罗和贝尔尼尼等大师先后主持过建造。最初由勃拉芒特负责设计大堂主体,其设计为正十字形,正中覆盖大穹窿圆顶,四角各有1个小穹窿圆顶;大圆顶的鼓形座上部围筑一围柱廊。勃拉芒特死后,由拉斐尔、乔康和桑迦洛等负责继续建造。他们将教堂平面改为纵长十字形,其横向由柱墩分隔为3跨。此后,小桑迦洛和米开朗基罗又先后任总建筑师。小桑迦洛恢复了勃拉芒特的平面设计,在新教堂和当时仍在使用的老教堂之间建了隔墙。米开朗基罗基本完成了大穹窿顶的鼓座。米开朗基罗去世后,由波尔塔和丰塔纳主持修建。教皇西克斯图斯五世(1585~1590年在位)时,穹窿圆顶得以完成。教皇格里高利十四世(1590~1605年在位)时,老教堂被拆除,建成了新的高圣坛。教皇保罗五世(1605~1621年在位)采纳了马代尔诺的设计方案,将教堂平面向东伸展为纵长十字形,基本完成教堂主体。大教堂主体完工后,贝尔厄尼设计并兴建了巨大的巴洛克式椭圆形圣彼得广场。

圣彼得大教堂的正门两侧,立有拿着钥匙的圣彼得雕像和手持宝剑的圣保罗雕像。大教堂内有众多的著名雕刻和绘画作品,其中有文艺复兴初期著名画家乔托的作品《小帆》,画面是耶稣门徒乘坐小船,与风浪搏斗、颠簸前进的情景。米开朗基罗的名作《圣母哀悼基督》,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圣母玛利亚右手怀抱着受难后的耶稣,垂首凝目,悲痛至极。《圣母哀悼基督》是米开朗基罗雕刻风格和艺术成就的代表作。贝尔尼尼创作的雕塑《圣水钵》,表现了两个可爱的小天使各捧贝壳状钵体的生动形象。贝尔尼尼的雕刻代表作《圣德烈萨的祭坛》,以被天主教会封为圣女的16世纪西班牙修女德烈萨为人物原型。圣女德烈萨面对一个小爱神模样的天使,天使手持金箭刺来,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灵与爱结合的精神。坎比欧创作的《彼得》青铜雕像栩栩如生,其光滑的右脚任凭信徒们亲吻。教堂大厅中央有一座金色华盖,由贝尔尼尼设计建造。华盖高29米,由4根螺旋形金色铜柱支撑,铜柱饰以金色葡萄枝和桂枝,枝叶间有无数小天使在攀援。华盖内是一只展翅翱翔的金鸽。华盖之下是耶稣门徒彼得的陵墓。梵蒂冈教廷的许多重要活动曾在这时举行,如教皇加冕仪式、会议、颁发通谕等。圣彼得大教堂

大教堂前的圣彼得广场略呈椭圆形,路面由黑色小方石块铺砌而成。广场的环形回廊由4排共284根古希腊式圆形大石柱组成,石柱顶部立有人物雕像。广场中央为一座顶端立有十字架的方尖石碑,两侧各有喷泉水池加以点缀。石碑原是罗马皇帝卡利古拉为装饰皇宫旁的圆形广场,远从埃及运来的,后教皇西克斯图斯五世下令将石碑移至圣彼得广场。整个广场以方尖石碑为中心呈向外辐射之状,更显出圣彼得广场宏大、豪放的气势。

本篇简介米兰大教堂是世界第二大教堂,在这个伟大建筑物中供奉着钉死耶稣的钉子,伟大的艺术家达·芬达也在这里发明了升降机。

米兰大教堂(意大利)

米兰大教堂(Church of Duomo)为意大利著名的天主教堂,又称“杜莫主教堂”,位于意大利米兰市中心,规模居世界第二。

米兰位于阿尔卑斯山南麓奥隆那河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名城,是意大利的第二大城市。它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到公元395年,成为西罗马帝国的教城。米兰是中世纪早期意大利境内兴起的独立的城市共和国之一,公元1158年和1162年在同神圣罗马帝国的两次战争中,整个米兰城几乎全部毁坏,断垣残壁,满目疮痍。到了14世纪后半叶,米兰又成了米兰国的首都。公元1796年,米兰城被拿破仑占领,次年被建为米兰共和国的都城,一直到公元1861年并入意大利王国。

米兰大教堂亦称圣母降生教堂,是意大利最大的哥特式主教堂,有“米兰的象征”之美称。主教堂始建于1386年,由米兰公爵吉安·维斯孔蒂主持奠基。1813年教堂的大部分建筑完工。至1965年教堂正面最后一座铜门被安装,才算全部竣工。主教堂呈拉丁十字形,长150米,宽55米,是哥特式建筑的典范。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建筑师先后参与主教堂设计,汇集了多种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德意志风格影响尤为显著。主教堂用白色大理石砌成,是欧洲最大的大理石建筑之一,有“大理石山”之称。主教堂正面有6组大方石柱和5座大铜门,铜门重达37吨。每座铜门上分有许多方格,每个方格内雕刻着教堂历史、神话与圣经故事。方石柱上刻有几十幅大型浮雕和上百个人物像。教堂顶部建有135座哥特式大理石尖塔,中央尖塔高108米,塔顶上有一座高4.2米的圣母玛利亚铜像,铜像身裹金页片,闪闪发光。尖塔之林直立挺拔,给人以飞腾升华、超脱尘世之感。整座教堂共有白石雕像6000多座,其他各种雕像6000多座,各种雕像千姿百态。教堂大厅内,4根巨大圆柱和62根较小圆柱支撑着重达1.4万吨重的拱形屋顶。传说屋顶藏有一枚钉死耶稣的钉子,教徒们为纪念耶稣,每年要取下钉子朝拜3天。当时著名的科学家和画家达·芬奇为取送这枚钉子而发明了升降机。教堂大门内的日晷建于1786年,每天中午阳光由屋顶上的小洞射入,正好落在地面上固定着的金属嵌条上,随着地球的旋转,阳光的移动,一年四季均可准确指每天的中午时刻,被称为“太阳钟”。大厅两侧有26扇大玻璃窗,全部用五彩玻璃拼缀,绘有圣经故事。主教堂面积1.17万平方米,可容纳数万人。1805年拿破仑宣布他兼任意大利国王时,曾在这里加冕。主教堂内藏有许多艺术珍品,还有米兰名人的陵墓。米兰大教堂

教堂前是著名的大教堂广场,这是米兰市的中心。广场中间有埃曼纽尔骑马雕像。雕像四周有无数的鸽子在悠闲踱步,任人喂食、观赏。由于这座教堂十分著名,除教徒之外,每天游客比肩接踵。为了方便参观,这座古建筑进门处设有许多部电子解说装置,有荧光屏幕显示,只要投入少量硬币,便可观看彩色幻灯,意、英、法、德、西班牙五种语言随意选择,为不同国家的访游者提供良好服务。在教堂不远,有一个全部用彩色玻璃顶棚覆盖的十字街口,称作爱玛努埃莱二世夜廊,建造于公元1865~1877年间,全长196米、宽105米、高47米,是米兰的商业中心之一,这里有各种商店、书店、餐馆,出售很多民间工艺品、美术画片等,到大教堂来的游客们可以顺便到此休憩、进餐和购物,十分方便。

本篇简介比萨大教堂(Pisa Cathedral)是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

比萨大教堂(意大利)

比萨大教堂(Pisa Cathedral)是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位于意大利比萨。大教堂始建于1063年,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谨主持设计。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长95米,纵向4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纵深的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屋顶。大教堂正立面高约32米,底层入口处有3扇大铜门,上有描写圣母和耶稣生平事迹的各种雕像。大门上方是几层连列券柱廊,以带细长圆柱的精美拱圈为标准逐层堆叠为长方形、梯形和三角形,布满整个正面。教堂外墙是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色彩鲜明,具有独特的效果。教堂前约60米处是一座洗礼堂,始建于12世纪,其布道坛可追溯到1260年。洗礼堂为圆形,直径为39米,总高54米,建筑风格仍为罗马式;圆顶上立有3.3米高的施洗约翰铜像。洗礼堂内有雕刻家尼古拉皮沙诺创作的雕塑《诞生》,其主题是耶稣降生时的情景。画面中圣母玛利亚侧卧其间,下面的羊群喻意着耶稣降生是来救赎民众——迷途的羔羊的。比萨大教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