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年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8 11:39:35

点击下载

作者:殷伟,殷斐然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孝道年画

孝道年画试读:

1 孝感动天

原文孝感动天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系诗颂之。

诗曰:对对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下。大意

虞舜是瞽(gǔ)瞍(sǒu)的儿子,极其孝顺。瞽瞍顽劣,继母跋扈,同父异母的弟弟象性情傲慢、目中无人。虞舜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虞舜在历山耕耘种植时,天帝就派大象来替他耕地,飞鸟来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虞舜有如此至孝,又见他德才兼备,决定对他进行深入考察,命自己的九个儿子和虞舜在一起生活,又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以便观察虞舜对内对外的为人品行和能力。经过多年考察,帝尧选定了虞舜做他的继承人,把治理天下的大位禅让给虞舜。溯源

虞舜是传说中的远古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虞舜以道德为人本,开创了中华道德文化的先河,是历史上道德最完备的帝王,毕生推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而由此生发的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儒家伦理思想,渗透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意识之中。因此,被后人尊称为道德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源,深受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尊崇和敬仰,而“孝感动天”则是“德圣”最主要体现。

最早记载虞舜行孝故事的是《尚书·尧典》,四方部落首领向帝尧推荐虞舜时说:虞舜是瞎子瞽瞍的儿子。虞舜的父亲很愚蠢,母亲奸诈又荒谬,弟弟象狂傲骄纵,然而,虞舜却能够克制自己,调和矛盾,与他们和谐相处,并以孝行和美德感化他们,使他们改恶从善不去作奸犯科。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虞舜的事迹时突出了他的孝行,说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因为孝顺父母闻名乡里。虞舜生活在非常恶劣的家庭环境中,父亲瞽瞍生性顽劣不讲道理,继母又喜欢搬弄是非,弟弟象非常傲慢无礼。他们三个人不喜欢舜,都想杀虞舜。但虞舜依然做得顺应父母心意,对父母施以孝行,对狠毒狂傲的弟弟也很友善,每天都小心谨慎,没有一点点的懈怠,让父亲和弟弟找不到杀他的理由。瞽瞍和象想杀虞舜时,却找不到他;有事要找他帮忙的时候,虞舜却很快来到他们身边。

虞舜当上天子后,车上插着天子的旌旗去看望己的父亲瞽瞍,仍然恭恭敬敬的,行孝子之道,还封他的弟弟象为诸侯。山东杨家埠年画《二十四孝图》之“孝感动天”

由此可见,虞舜行孝达到了“至孝”的境界,舜的地位变了,却不记前怨,不念旧恶,依然恪守孝悌之道。虞舜这种“至孝”不但感动了帝尧,把大位禅让给了他;而且还感动了天帝,派大象、鸟儿来帮助他耕耘播种。

西汉大经学家刘向首辑《孝子传》载有虞舜孝行,称他至孝,但没有象、鸟助耕的内容。

唐代敦煌变文《舜子变》比较完整地表现了虞舜孝行的故事情节,其中说,虞舜至历山,“见百余顷空田,心中硬咽。种子犁牛,无处取之。天知至孝,自有群猪(象)与(以)嘴耕地开垄,百鸟衔子抛田,天雨浇溉”。

敦煌写本《孝子传》也有两则虞舜孝行的记载,一条后面注明出自《史记》,一条后面有诗赞曰:“瞽瞍填井自目盲,舜子从来历山耕。将来冀都逢父母,以舌舐眼再还明。”又赞曰:“孝顺父母感于天,舜子涛(淘)井得银钱。父母抛石压舜子,感得穿井东家连。”

宋代林同《舜》赞云:“孩提知所爱,妻子具而衰。大孝终身慕,予于舜见之。”元代郭居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列虞舜为二十四孝之首,树立了一个圣王至孝的典范,回应了《孝经》中的“五等”人之首“天子章”的孝的道理。画赞

民间年画因风俗节日而产生,寄托了老百姓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宅安泰、人马平安等祈福迎祥、驱灾避邪的愿望;民间年画的欣赏对象大都是城乡里文化水平较低的老百姓,故而,民间年画在表达老百姓祈福禳灾的心愿时,还要向他们传播一些历史文化之类的知识,从而使得民间年画成为广大百姓的重要精神食粮。从现存全国各地明清年间的民间年画来看,内容题材包罗万象,仿佛是一部民间生活百科图绘。民间年画中浓厚的道德教化意义的二十四孝图,宣传孝道故事,通俗易懂,很受欢迎。清代李光庭《乡言解颐》有“新年十事”一节,在“年画”一事里说:“帚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然如《孝顺图》《庄稼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他所见的年画《孝顺图》应是明代杨柳青年画作坊刻印的《二十四孝图》,具有“养正”的社会功能。清代杨柳青戴廉增画店年画《二十四孝》

清朝政府统一天下后,为图长治久安,康熙皇帝曾经颁布了六条“圣训”:“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六条“圣训”就是当时的施政纲领。因它在一定程度上切合了老百姓的愿望,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民间各地出现了大量《二十四孝图》,为大众启蒙读物,劝诫世人要孝敬父母。

虞舜被誉为大孝之首,《二十四孝图》中自然名列第一。

在民间年画中表现虞舜的孝图,基本上为三种构图:

一是以虞舜耕地为主的画面,由虞舜、象、鸟等元素构成,表现的是虞舜耕作,大象来替他耕地,飞鸟来代他锄草,如清代上海申披(上海旧校场年画铺出品的故事年画,四开大小,为横长方形构图的横披)《二十四孝图全图》中“第一孝感虞舜氏”、山东潍坊年画《大舜耕田在历山》等。清代上海申披《二十四孝图全图》中“第一孝感虞舜氏”山东潍坊年画《大舜耕田在历山》

二是帝尧闻知虞舜的贤明亲自到田间拜访虞舜,画面多是以帝尧和虞舜为主要人物,表现君臣在田间的首次见面,如首都博物馆藏清代彩绘年画《二十四孝条屏》之“孝感动天”、清代河北武强祥顺画店年画《二十四孝图》之“孝感动天”、清代彩绘年画《二十四孝图》之“大孝感天”等,图中将帝尧的雍和大度、虞舜的谦恭厚道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清代彩绘年画《二十四孝条屏》之“孝感动天”(首都博物馆藏)清代河北武强祥顺画店年画《二十四孝图》之“孝感动天”清代彩绘年画《二十四孝图》之“大孝感天”

三是前两者综合的画面,由帝尧、虞舜、象、鸟等元素组成,如民国年画《二十四孝图》之“孝感动天”、民国年画四条屏《二十四孝》之“孝感动天”、天津杨柳青年画《二十四孝》之“孝感动天”等。而清光绪十五年制版绵竹年画《二十四孝子》拓片之“孝感动天”,则是由虞舜和娥皇、女英、象、鸟等元素构成,虞舜赶着大象,娥皇、女英扛着锄头相随,这是一派农家的田园风光,更是多少人都向往的幸福生活。民国年画《二十四孝图》之“孝感动天”民国年画四条屏《二十四孝》之“孝感动天”天津杨柳青年画《二十四孝》之“孝感动天”清光绪十五年制版绵竹年画《二十四孝子》拓片之“孝感动天”

这些都是围绕《二十四孝图》中“孝感动天”的故事构思绘图的,有的图上还有清代大书法家、光绪年间工部尚书潘祖荫题写的“孝感动天”故事,名家的书法更为年画增添了艺术魅力。当时同朝二十四个翰林给年画《二十四孝图》重新题词,他们是潘祖荫、章鋆(状元)、孙如僅(状元)、卢士杰、黄锥(榜眼)、翁同龢、瑞联、张丙炎、洪昌燕、黄锡彤、李文田、徐郙(状元)、张家骧、孙毓汉、夏同善、温忠翰、朱逍然、张之洞(探花)、钟骏声(状元)、刘瑞祺、周兰、龚承钧、崇绮(状元)、黄体芳,个个都是当朝重臣。其中有五位状元,两位探花,一位榜眼。后来他们每人又写一首诗,合成二十四孝诗,配二十四孝图成书,这就是《翰苑重题二十四孝图》。新解

虞舜与帝尧一样,是儒墨两家推崇的远古圣王,舜历来与尧并称,人们常常以“尧天舜日”来比喻太平盛世,用舜尧之治作为后世德政的典范。中国远古的圣王都被描述为道德的典范,尤其是虞舜,对于儒家有着特别的意义。儒家学说重视孝道,虞舜的传说就是以孝著称,虞舜在“父顽,母嚚,弟象傲”的恶劣家庭环境下,能“克谐以孝”。所以,孟子极力推崇虞舜的孝行,倡导人们努力向虞舜看齐,做一个像虞舜那样的孝子,说:虞舜是人,我也是人,但虞舜已经成为天下人的楷模,而我还只是个太普通的人,这样的事情实在太让我担忧了。怎么才能让自己不担忧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向虞舜学习。正是由于儒家的大力推崇宣扬,有关虞舜的孝行传说事迹才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各类孝子传都推虞舜为大孝之首。

虞舜本是一介平民,一跃登上了帝王宝座,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孝与忠。被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的吕洞宾在《吕祖全书》中介绍了七十二位忠神,三十六位孝神,另五位忠孝神,合共一百一十三位,虞舜排在第一位。民国彩绘中英文对照本《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全图》的“孝感动天”记载虞舜孝行故事,配有赞诗曰:“儿童学古孝为先,父顽母嚚子道全。二十四人皆季子,须知开卷格苍天。”开宗明义,说明了彩绘中英文对照本《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全图》的出版意义,可见民国时十分重视对儿童进行二十四孝的传统教育。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从虞舜行孝故事中应该学习些什么?如果舍去故事中古人的一些原始思维,而汲取其合理的内核,那就是在种种不和睦的家庭中怎样去行孝。当今的社会似乎金钱主宰一切,导致不和谐的因素增多,于是离婚率大大增高,很多家庭顷刻间走向破裂,又复而组成新的家庭。处在这样的新家庭中风口浪尖上的大多是些孩子,要面对的是继父或继母以及新结识的兄弟姐妹这样复杂的家庭环境,很多的家庭都会像虞舜那样处在“父顽,母嚚,弟象傲”的恶劣家庭环境下,怎么办?按照孟子所说的向舜学习,像虞舜那样德行智慧博大,学会忍受、克制、宽容,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动家人。

历代圣贤都把宽恕容人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标准而大加倡导,虞舜就是一个最高典范,虞舜不计较家人的过错,对家人祸心的不记恨,体现的是一种宽容、宽恕的精神。这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有了这种品质、这种境界,做人就变得豁达,变得成熟。《尚书·周书·君陈》中说:“有容,德乃大。”是说一个人有包容的雅量,他的德行就伟大。做人只有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恕人之所不能恕,忘人之所不能忘,才能理人之所不能理,为人之所不能为,成人之所不能成,达人之所不能达。这些完全在于人的心态与智慧。

虞舜是百代推崇的圣王,能做到这些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求一个孩子去做到这些,就有些勉强了。这时不是说不去做,而是怎么做,关键是从小就要培养一颗宽容心,慢慢学会宽恕容人,一点一滴地去积累。人只要有宽容心,就一定会成为有智慧的人。尤其是在恶劣的家庭环境中,更能锻炼人的品质,培养人的宽容心。附1 商代甲骨文和殷周金文中“孝”字

孝,作为千百年来维系封建社会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自古以来就一直存留在人们的思想和日常行为中。中国很早就产生了明确的孝观念,早在商周时期,先人们就十分关注孝了,在商代甲骨文金文中,已经出现了“孝”字,目前只见到两例。西周金文中“孝”字更是多见,据学者统计,金文中“孝”出现了190次,这还不包括“考”“好”与“孝”通假的情况。“孝”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卜辞中,是作为地名出现的,《金璋所藏甲骨卜辞》476片中“孝”,是目前在甲骨文五期帝乙、帝辛时代发现的仅见一例,写作;在商代金文中“孝”字也仅见一例,即《孝祖丁卣》铭文中“赐孝”,用作器物的人名。尽管是作为地名人名各出现了一次,但字形字义非常清楚,字形是子驮一老人,字义为孝敬。因此,学者李裕民先生认为:“既有孝的事实和以孝作为地名、人名,商代统治者已经有了孝的思想,这是没有疑问的。”在金文“孝”字写作,是(老)和(子)的组合,也写作,也是(老)和(子)的合体,字形像上面长发佝偻老人倚扶下面的小孩,造字的本义是儿孙搀扶老人,表示奉养、服从父母、长辈;篆体“孝”字承续金文字形写作;隶书字,将篆文的“老”写成,将“子”写成。故而《说文解字》解释为“子承老”,由此可见,“孝”字大致反映的是晚辈同长辈之间的一种关系。附2 “孝”字的解释

关于“孝”字,中国最古老的词典西汉《尔雅·释训》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这一定义可谓极为精练到位,一直续用到今天。《辞海》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几乎与《尔雅》的解释完全一样。

西汉贾谊《新书·道术》说得更明白:“子爱利亲谓之孝。”说明孝就是孝顺,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愿。

东汉许慎《说文》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许慎认为:“孝”是个会意字,上半是老字的省写,下半是子,意思是子能承扶、负担年老的父母,表示上一代与下一代本为一体。故而,马如森先生《殷墟甲骨文常用字典》说:“孝字从老之省,从子,疑象小子侍奉老人之形。本意是孝顺。”由此可见“孝”的古体与“善事父母”的字义是吻合的。

唐代令狐德棻主编《周书·谥法》界定为:“慈惠爱亲为孝。”

清代《康熙字典》将“孝”列入“子部”,意思为孝是子女们应做的事。

文字学家康殷的《文字源流浅说》解释“孝”字说:“像‘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

这些解释都认为“孝”是尊敬长辈,侍老奉亲。因此,“孝”首先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也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2 亲尝汤药

原文亲尝汤药

西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尝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亲尝弗进,仁孝闻于天下。系诗颂之。

诗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大意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其实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而不是《二十四孝》文中所说的“三子”)。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八岁的刘恒被立为代王。他的母亲是薄姬,就是后来的薄太后。汉文帝奉养母亲丝毫不懈怠。身体虚弱的薄太后曾经患病,三年卧床不起。汉文帝每天下朝后,就来到母亲的病床前,整夜不解衣带,不合眼睡觉,通宵达旦地陪伴在母亲身边。汉文帝尽心侍奉母亲,给薄太后喝的汤药,他总是自己先亲口尝过,才放心地让母亲服用。没有亲自尝过的汤药,从不进献给母亲喝。汉文帝孝顺母亲的事迹,在朝野广为流传,世人无不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君。溯源

汉文帝刘恒的母亲是汉高祖刘邦的庶妻薄姬,公元前203年,薄姬生下了刘恒,在宫里,薄姬从来就没有被宠幸过,而且当年吃过很多苦,幸好她有一个十分孝顺的儿子。刘恒被封为代王时,薄姬跟随他住在一起,母子感情深厚。公元前179年,刘恒即位后,薄姬自然就封为皇太后,正是老来交运,母以子贵。

汉文帝刘恒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从小就奉行孝道。《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记载,汉文帝问:“我高于世人的行为是哪三种?”袁盎回答说:“陛下住在代国的时候,太后曾经患病,三年的时间,陛下倾心侍奉母亲,亲自陪伴在母亲床前,不曾合眼,也不脱下衣服睡觉,凡汤药不是陛下亲口所尝过的,就不准进奉给太后。曾参作为贫民尚且难以做到这样,现在陛下作为君主却实行了,比起曾参的孝来那是超过得很多了。……”袁盎概括了汉文帝“有高世之行者三”,非常简要地点出了汉文帝以孝道为核心的三方面品德。特别是第一方面,在袁盎看来,汉文帝孝敬薄夫人,“过曾参孝远矣”,是对文帝孝道的极高评价。至于二、三方面,则是汉文帝仁主的德行。这就是元代郭居敬《亲尝汤药》的蓝本。清代启蒙教育典籍《弟子规·入则孝》“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说的就是这件事。皇帝的孝行美名传遍全国,因此,整个西汉东汉的孝子层出不穷。《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说,公元前179年,刘姓宗室集团的齐王刘襄与功臣集团的周勃平定诸吕之乱后,谁来当皇帝,大臣意见不一。这时,周勃、陈平提出立代王刘恒,理由是:代王刘恒是现今高帝儿子中最大的,为人仁孝宽厚,太后薄夫人娘家谨慎善良。再说,拥立最大的儿子本来就名正言顺,而且代王又以仁爱孝顺闻名天下,立他为帝合适。正是这“仁孝”使代王刘恒赢得人心,从而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西汉之初,经过汉惠帝、汉文帝的身体力行和极力倡导,孝道作为一种儒家伦理已经深入人心,而作为一种治国方略也开始与国家政权产生密切的关联。汉文帝刘恒在位期间以孝道治国,除了孝顺母亲的孝行外,他还在学术上立《孝经》博士,更主要的是他把孝道与治国齐家二者融合在一起,具体表现有三方面:

一是汉文帝二年二月,汉文帝下诏令国家官员处理赈贷鳏寡孤独及养老之事。诏书表明,汉文帝意在通过国家的赐助,实现政府、子孙即公私两方面结合的方式有效地解决民间养老问题。他还特别强调了政府的抚恤对私人的辅佐功能,认为这是国家在倡行孝道方面应尽的公共义务。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汉文帝鲜明地表达了孝义首先在于“敬”这一突出内涵,也就是说,孝道如果离开或者失去了敬,也就沦丧了孝道之所以可以教化人心、可以端正民情的价值。《孝经·孝治章》说“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汉文帝对孝道的认识明显是接近并符合于儒家孝道要求的。汉文帝十二年三月又下诏,与前次诏书不同,这次是着重在置孝悌、力田常员,通过孝道的彰著者的道德模范、孝悌言行,引导人民重视孝道、践履孝道。

二是汉文帝体谅天下子女的孝心,废除肉刑。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冒死救父的孝行,深为后人称赞,汉文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于是废除了肉刑法。这一举措,连同元年十二月除收帑相坐律令,开创了汉代废除酷刑的先河,又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汉文帝推重孝道、持守仁慈的人君风范。《孝经·天子章第二》说:“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作为一代帝王,汉文帝的行动践行了《孝经》所规定的天子之孝,并在现实中给予了完美的诠释,这一点的确难得。

三是以孝道教育诸子,使他们在事亲、治国的小、大两方面能够恪守孝道,推广孝治。汉文帝临终前,教导长子刘启以孝道。汉文帝有四子,长子是太子刘启,即汉景帝;次子刘武,就是梁孝王。刘启、刘武都是窦太后所生。梁孝王比汉景帝刘启更深得汉文帝孝道的亲传。《史记·梁孝王世家》说:梁孝王孝敬母亲,每次听说太后生病,就吃不下东西,睡不好觉,常想留在长安侍候太后。

汉文帝在为人君、为人子、为人父三方面,都做到了儒家经典《大学》所说的“止于仁、止于孝、止于慈”,堪称有汉一代践行孝道、致力孝治的第一孝子皇帝。《大学》阐发“治国平天下”之道时,首先肯定以“孝道治天下”作为大经大法,由此推广,以“敬老尊贤”为“治平”的重点。以此来衡量汉文帝,足见汉代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略,汉文帝实则产生了最先、最大的作用。

清代汤谐《史记半解·孝文本纪》曾这样说:“孝文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汉文帝在位期间(前179—前157)是汉王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汉文帝不仅以仁孝传遍天下,而且治国有方。他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发展农业,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一派兴旺景象。他和他儿子——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被史家誉为“文景之治”。汉文帝是一位青史留名的孝子,他的仁孝远播天下,影响深远,也成为历代孝治天下的绝好榜样,这就是真正的孝子率先垂范的作用。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一直为母亲尽为子之道。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先于薄太后离开人世。临终前,他对于让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不孝”深为抱憾,反复嘱咐身边人一定要对薄太后尽孝。作为一个封建的帝王能如此对母亲尽孝,实属不易。画赞

汉文帝刘恒以开创文景之治的清明政绩名垂青史,又以仁爱孝顺的德行品德名闻天下,更因亲尝汤药而荣登《二十四孝》,成为后世人们实践孝道的典范。善事父母为孝,百善孝为先,在民间年画中汉文帝刘恒是一个慈孝和蔼的帝王形象。首都博物馆藏清代彩绘年画《二十四孝条屏》之“亲尝汤药”,刻画了孝子为生病的母亲熬制汤药并亲自品尝的场面。薄太后伏案而坐,一脸病容,由侍女双手搀扶,案桌前的火炉上放着药罐,旁边还有芭蕉扇,表明正在熬药。身着龙袍、五绺长须的汉文帝刘恒给太后煎好汤药,双手捧着一盏熬好的药汤,正奉献给薄太后。案桌上蜡烛燃烧,说明汉文帝刘恒是夜间侍奉母亲喝药汤,没有丝毫倦怠。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画上方有章鋆书写的《二十四孝》的“亲尝汤药”的故事。章鋆是咸丰壬子(1852)恩科进士,咸丰皇帝钦点第一甲一名状元及第,为清朝开国以来第九十名状元。有清一代著名书法家,书法存世不多,该年画颇具收藏价值。清代彩绘年画《二十四孝条屏》之“亲尝汤药”(首都博物馆藏)

清代年画《二十四孝图》之“亲尝汤药”,画面与前者基本上相似,只是更加突出了薄太后的久病倦容和汉文帝刘恒为母病担忧的焦急神态,画上方也有章鋆书写的《二十四孝》的“亲尝汤药”的故事。清代年画《二十四孝图》之“亲尝汤药”

清代上海申披《二十四孝图全图》中“第二仁孝汉文帝”,描绘薄太后手扶龙头拐杖端坐在案桌旁,汉文帝刘恒躬身双手捧汤药“亲自事亲”,表现了汉文帝刘恒对母亲薄太后倾心侍奉、尽力让她感到快乐和满足的场面,突出了汉文帝刘恒躬身倡行孝道。清代上海申披《二十四孝图全图》中“第二仁孝汉文帝”

类似的还有清光绪十五年制版绵竹年画《二十四孝子》拓片之“亲尝汤药”、四川绵竹年画《二十四孝》之“汉文帝侍疾尝药”。清光绪十五年制版绵竹年画《二十四孝子》拓片之“亲尝汤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