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评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9 09:36:58

点击下载

作者:(清)王萌,张佳,点校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楚辞评注

楚辞评注试读:

東亞楚辭整理與研究叢書楚辭評注(清)王萌 撰張佳 點校南京大学出版社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楚辭評注/(清)王萌撰;張佳點校.—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12(東亞楚辭整理與研究叢書/周建忠主編)ISBN 978-7-305-19566-2Ⅰ.①楚… Ⅱ.①王…②張… Ⅲ.①古典詩歌-詩集-中國-戰國時代②楚辭-注釋 Ⅳ.①I222.3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7)第275908號出版發行 南京大學出版社社 址 南京市漢口路22號 郵 編 210093出版人 金鑫榮叢書名 東亞楚辭整理與研究叢書主 編 周建忠書 名 楚辭評注撰 者 [清] 王 萌點 校 張 佳責任編輯 沈宗宇 李 亭照 排 南京紫藤製版印務中心印 刷 江蘇蘇中印刷有限公司開 本 880×1230 1/32 印張 7.125 字數 171千版 次 2017年12月第1版 2017年12月第1次印刷ISBN 978-7-305-19566-2網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號:njupress銷售諮詢熱綫:(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繫調换東亞楚辭文獻研究的歷史和前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開題報告周建忠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很大作用。以屈原辭賦為傑出代表的楚辭,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一份極為豐厚、極其珍貴的遺產,對中國社會發展和世界的文明進步,產生過巨大影響。屈原是中國的,亦是世界的,其偉大的人格曾在東亞歷史上影響過一大批學者和仁人志士,成為人類崇高精神的符號。為了深入推進楚辭研究,在更高的學術平臺對其全面探索,同時積極回應國家新時期的文化戰略,充分體現“走出去”與“請進來”的學術思想,提升國際學術交流品質和水準,增強中國學術的國際影響力,我們將受到楚辭文化影響較深的整個東亞作為研究的新視閾,力求採用新的模式、新的方法,對東亞日本、韓國、朝鮮、越南、蒙古等國的楚辭文獻進行全面發掘、整理和研究,通過構建新的文獻基礎,進一步挖掘與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楚辭研究全面發展。一、楚辭文獻研究的學術史梳理

楚辭在古代就流傳到東亞的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在地緣文化相近的東亞國家甚為歷代學人所寶重,因此東亞的楚辭文獻也極其豐富。《楚辭》最遲在公元703年已經傳入日本,這在奈良時代正倉院文書《寫書雜用帳》中有明確記載。到九世紀末,藤原佐世奉召編纂《日本國見在書目錄》。這是日本現存最早的一部敕編漢籍目錄,著錄有關《楚辭》的著作共有六種,其中《楚辭集音》注明“新撰”,可見此時的日本學者在接受、傳播楚辭文本的同時,已經開始從事對楚辭的研究工作。據日本學者石川三佐男先生統計,江戶時期與《楚辭》相關的漢籍“重刊本”及“和刻本”達七十多種。

近代以來,日本也出現了為數頗多的譯注和論著。代表性的楚辭譯注有:橋本循《譯注楚辭》(東京岩波書店,1941),牧角悅子、福島吉彥《詩經·楚辭》(東京角川書店,1989),目加田誠《楚辭譯注》(東京龍溪書社,1983)等。相關論著有藤野岩友《巫系文學小考:楚辭を中心として》(1950)、赤塚忠《楚辭研究》(東京研文社,1986)。日本當代著名楚辭學者竹治貞夫不僅撰寫了《憂國詩人屈原》,編了《楚辭索引》,還出版了分量很重的論文集《楚辭研究》,集中闡述了他對楚辭的一系列精闢見解。

高麗王朝時期,騷體文學盛行一時。當時有很多文人模仿楚辭創作辭賦,圃隱鄭夢周《思美人辭》就是一首騷體詩歌。朝鮮王朝時期掀起了一股研讀楚辭的熱潮,當時著名詩人金時習曾模擬《離騷》寫了《擬離騷》《弔湘累》《汨羅淵》,以此來諷刺當朝的奸佞之臣。

韓國的代表性楚辭譯本有:宋贞姬《楚辞》(韩国自由敎养推进会,1969)、高银《楚辞》(:民音社,1975)等。相關論著有柳晟俊《楚辭選注》(螢雪出版社,1989)、《楚辭與巫術》(,2001)等。在論文方面,范善君博士論文《屈原研究》、宣釘奎博士論文《楚辭神話研究》、朴永煥《當代韓國楚辭學研究的狀況和展望》、朴承姬《15世紀朝鮮朝文人楚辭接受研究》影響較大。

據初步調查,東亞的越南和蒙古亦存有楚辭文獻,有待發掘與研究。

楚辭在東亞的廣泛傳播以及研究的興盛也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高度重視。建國後,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開始研究楚辭在東亞的傳播和研究情況。如,聞宥《屈原作品在國外》(《光明日報》,1953年6月13日)、馬茂元主編《楚辭資料海外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是對海外楚辭學術史綜合研究的著作。國內學者對日本楚辭學研究的主要成果有:崔富章論文《二十世紀以前的楚辭傳播》《大阪大學藏楚辭類稿本、稀見本經眼錄》《西村時彥對楚辭學的貢獻》,王海遠論文《論日本古代的楚辭研究》《日本近代楚辭研究述評》等。在韓國楚辭學研究方面,徐毅《楚辭在東國的傳播與接受》、鄭日男《楚辭與朝鮮文學之關聯研究》、琴知雅《歷代朝鮮士人對楚辭的接受及漢文學的展開》等都是比較有影響的學術論著。

近年來,南通大學楚辭研究中心將研究重點轉向東亞楚辭文獻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中心主任周建忠先後赴日本、韓國訪問調研,搜集到數百種楚辭文獻,並形成論文《大阪大學藏“楚辭百種”考論》《屈原的人格魅力與中國的端午情結》。中心特聘研究員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徐志嘯也數次赴日本考察,並於2003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日本楚辭研究論綱”,出版著作《日本楚辭研究論綱》(學苑出版社,2004),發表學術論文《中日文化交流背景與日本早期楚辭研究》《竹治貞夫對楚辭學的貢獻》《赤塚忠的楚辭研究》《星川清孝的楚辭研究》《竹治貞夫對楚辭學的貢獻》《中日現代楚辭研究之比較》等。中心特聘研究員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朴永煥現任韓國東國大學中文系教授,長期致力於韓國楚辭文獻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取得的代表性成果有:專著《文化韓流與中國、日本》(韓國東國大學出版社,2008)、《宋代楚辭學研究》(北京大學1996年博士學位論文),論文《洪興祖的屈騷觀研究》《當代韓國楚辭學研究的現況和展望》《韓國端午的特徵與韓中端午申遺後的文化反思》等。中心成員徐毅博士曾任韓國國際交流財團高麗大學訪問學者,千金梅博士先後獲得韓國延世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和文學博士學位,賈捷博士由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至韓國延世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們都曾長期在韓國從事東亞楚辭文獻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中心成員陳亮博士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攻讀聯合培養博士專案期間,調查了東亞楚辭文獻在歐美傳播的版本情況。

本課題組所調查的東亞楚辭文獻共包括以下五種情況:其一,中國出版,東亞國家收藏的楚辭學文獻;其二,中國出版,但在中國大陸及港臺地區均已失傳,東亞國家僅存的楚辭學珍本;其三,東亞國家的刻本、抄本;其四,東亞國家出版的該國學者楚辭研究著作;其五,中國出版的東亞國家楚辭學著作。

據初步調查統計,日本現存的楚辭學文獻共有313種,其中中國版本218種、中國版本僅存於日本者10種、日本和刻本47種、日本出版本國學者的研究著作38種;期刊論文291篇,學位論文18篇。韓國楚辭學文獻394種,其中中國版本204種、朝鮮版本166種(抄本117種、木刻版23種、木活字本19種、金屬活字本19種)、韓國—朝鮮出版楚辭學著作24種;期刊論文122篇,學位論文26篇。越南楚辭學文獻37種,蒙古楚辭學文獻12種。

總之,楚辭流傳兩千餘年,文獻研究與之相始終。兩千多年的楚辭文獻研究在文本的輯錄、校注、音義、論評、考證、圖繪、紹述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新時期的多學科綜合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學術積澱。這都為我們在東亞文化圈內對楚辭文獻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學術平臺,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就東亞楚辭文獻研究而言,已有的相關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以往的研究往往側重于楚辭文獻的某一個方面,呈現出零碎、分散、粗淺的狀態,缺乏全面性和系統性;(2)對東亞楚辭文獻發掘不夠深入,對一些楚辭文獻的孤本、善本和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的發掘亦嫌不足;(3)除中國外,東亞楚辭文獻整理和研究欠缺。日本、韓國、朝鮮有所涉及,越南、蒙古等國文獻研究幾乎還是空白。由此可見,東亞楚辭文獻有著廣闊的再研究空間。如對東亞楚辭文獻進一步的調查、搜集、挖掘、整理,並精選珍本重新點校,對重要批評資料的彙集和品評,對代表性楚辭著作進行統計、標引、著錄、提要,對楚辭文獻按類別進行學術史梳理,構建東亞楚辭文獻語料庫和注釋知識庫等等。因此,對整個東亞文化圈內的楚辭文獻進行系統全面的整理和研究有著更為重要的學術史和文化史意義。二、東亞楚辭文獻研究的意義(一)學術價值

第一,文本價值。本課題發掘、考釋中國散佚的留存在東亞的楚辭版本,彙集日、韓、朝、越、蒙等東亞國家的楚辭注本及批評資料等,所收作品不僅有楚辭文本,還有作家的注釋、研究、品評、鑒賞、考證等,所采版本涉及中國刻本、和刻本、朝鮮本、越南本、翻刻本以及稀見的抄本等。課題預期成果,較之已有的楚辭彙編類學術著作,規模更為宏大,搜羅更為廣泛,研究更為深入,具有集大成的價值。

第二,文化傳播學價值。收集整理東傳楚辭文獻,可以藉以瞭解古代東亞文化的交通,探尋文化交流可能的策略,增進相互理解,推進文化互信和繁榮。如,1972年中日恢復邦交,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毛澤東主席將《楚辭集注》作為國禮贈送。本選題作為一種全新的楚辭研究方法的嘗試,旨在整個漢文化圈大背景下對楚辭學進行重新審視與定位,以期客觀探索屈原及楚辭對世界文學的影響。同時,研究成果也為今後中華文化如何更為有效地推廣到世界提供一個經驗借鑒。

第三,闡釋學價值。東亞楚辭文獻的詮釋傳統和話語模式不斷強化了楚辭的經典地位。以文獻來源為架構梳理東亞歷代楚辭學文獻,揭示楚辭研究可能涵蓋的領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不同歷史階段知識、觀念狀況與經典的互動,理解文獻的構成、話語方式、體制特徵,進而準確地描述出經典生成的原理和發展脈絡。(二)應用價值

第一,為楚辭研究提供新材料、新思路、新方法,為以後的深入研究提供更高的學術平臺。正如傅斯年所言,海外學者“做學問不是去讀書,是動手動腳到處尋找新材料,隨時擴大舊範圍,所以這學問才有四方的發展,向上的增高。……我們很想借幾個不陳的工具,處治些新獲見的材料”。

第二,對楚辭教學亦有重要意義。楚辭研究的視閾超越了一鄉一國而擴大到整個漢文化圈,其所得出的結論自然不同凡響,這將有利於厘正以往的偏頗結論,更好地還原楚辭在東亞文化圈中的作用與影響,同時,亦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採用新鮮的學術方法與學術理念去觀照中國傳統文化。

第三,東亞楚辭資料庫的系統構建。一是基於資料的全面,二是充分利用現代資訊技術的優勢,從而有利於楚辭研究的深入,並極大地促進作為中華文化精華之一的楚辭的普及。(三)社會意義

第一,珍視人類文明重要遺產並擴大中華傳統文化的世界影響。屈原是中國的,亦是世界的,其偉大的人格曾在東亞歷史上影響過一大批學者和仁人志士,成為人類崇高精神的符號。因而,對於載錄其精神的文本文獻和研究文獻,我們應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去搶救性地發掘和整理,從而有利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流傳,並強有力地呈現屈原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第二,激發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增強國人的民族自信。東亞楚辭文獻不只是中國典籍的域外延伸,不只是本土文化在域外的局部性呈現,不只是“吾國之舊籍”的補充增益,它們是漢文化之林的獨特品種,是作為中國文化的對話者、比較者和批判者的“異域之眼”而存在的。本課題以東亞楚辭文獻為側重點,能夠更為客觀、詳實地展現屈原及楚辭在東亞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從而進一步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也期為中華民族在傳統文化基礎上實現“中國夢”培育更強有力的民族自信。

第三,增強中華文化的軟實力,掌握跨文化交流中的學術話語權。屈原及楚辭對東亞文化的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是不爭的事實,本課題作為集合性、綜合性、實證性的研究,以無可置疑、有理有據的成果,建立起與世界對話的平臺,從而掌握國際學術交流的主動權、主導性,實實在在推進中國學術的國際化進程。三、總體框架(一)總體問題、研究物件和主要內容

東亞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其範圍並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規定,本課題所說的東亞主要包括日本、韓國、朝鮮、蒙古與越南等——即古代以中國為中心的漢文化圈,不涉及中國(含港、澳、臺地區)。本課題研究的總體方向就是對東亞地區楚辭文獻做綜合性的搜集、整理與研究。研究物件就是東亞各國現有的與楚辭有關的文獻,如歷代楚辭的注本及其不同版本、楚辭圖譜、研究評論與學術劄記等。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在調查並摸清東亞各國現藏楚辭文獻的數量、藏地、版本特點的基礎上,對東亞地區的楚辭文獻做系統性的研究。內容涉及編纂書目、撰寫提要、點校影印等文獻整理工作,以專題形式對楚辭文獻在東亞的傳播與影響做系統的研究,進行東亞楚辭文獻的資料庫建設等應用性研究。(二)總體框架和子課題構成

課題的總體目標是對東亞地區的楚辭文獻做綜合性的整理與研究,子課題按照“文本”“研究”“應用”的原則對總課題進行分解:

子課題之一“東亞楚辭文獻總目提要”,將東亞地區各國所藏的楚辭文獻書目編成“東亞楚辭文獻知見書目”,內容包括:書名、卷數、撰者、撰作方式、版本、存佚、叢書項等基本資訊,爭取將東亞地區目前可見的所有的有關楚辭學的注釋、考證、評點、圖譜與研究等方面的著作全部收入,以“總書目”的面貌出現。以“知見書目”為基礎,選取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撰寫提要。

子課題之二“東亞楚辭文獻選刊”,主要針對東亞地區各國所藏重要的楚辭文獻的注本、音義、考證、圖譜、劄記等著作,對東亞楚辭文獻進行分類整理。精選東亞地區稀見的楚辭版本予以影印,對目前尚未有點校本的楚辭文獻予以點校,精選外文楚辭研究著作翻譯成中文。影印、點校、譯介形成系列成果。

子課題之三 “東亞楚辭學研究集萃”,擬對東亞漢籍中的楚辭批評資料以及東亞楚辭研究論文進行整理研究。一是對東亞各國的楚辭研究資料進行全面彙編。二是對楚辭研究的學術論文進行全面收集,編訂目錄索引。精選重要的楚辭研究論文撰寫提要,展現東亞楚辭研究的趨勢和流變。三是甄選有代表性的東亞楚辭研究論文,評騭得失,編訂出版。

子課題之四 “東亞楚辭學研究叢書”,研究楚辭在東亞地區的傳播及其對東亞文化的影響。對楚辭作家中的“專人”(屈原、宋玉、賈誼等)進行評價與研究;對東亞各國學者對楚辭作品的中“專篇”(如《離騷》《九歌》《天問》《九章》《九辯》等)進行翻譯、介紹與研究;對東亞各國藏楚辭注本中的“專書”(如《楚辭補注》《楚辭集注》《楚辭韻讀》等)收藏、翻刻與流傳等進行研究;對楚辭史上的熱點“專題”(屈原生平、端午風俗與韓國江陵端午祭等)等進行研究。

子課題之五“東亞楚辭文獻資料庫建設及應用研究”,利用現代資訊技術手段,將東亞楚辭文獻進行數位化加工處理,既有利於東亞楚辭文獻的永久保存,有利於楚辭文獻的便捷傳播,也有利於學者的深入研究與利用,有利於普通受眾學習楚辭、瞭解楚辭。開發東亞楚辭文獻系列資料庫、語料庫和注釋知識庫、智慧檢索系統,以滿足不同使用者的學習研究需求。這些研究成果將以東亞楚辭文獻網絡資料庫和智慧檢索平臺的形式展現。四、預期目標(一)本課題研究將達到“構建平臺,承前啟後”的學術目標。即構建一個包括東亞地區楚辭文獻的古籍整理、學術研究、語義化智慧檢索在內的研究平臺,這個研究平臺將發揮承前啟後的作用,既對此前東亞楚辭研究做一個系統的總結,也為後來的楚辭研究者以這個平臺為基礎將楚辭研究繼續推向深入。(二)學科建設發展上的預期目標。即為楚辭學研究建立一個全新的研究模式,這個模式就是包括中國文學,中國歷史,語言學,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等在內的跨學科的綜合研究模式。這個模式可以為詩經學、唐詩學等文學研究借鑒。(三)資料文獻發現利用上的預期目標。即調查並披露一批楚辭文獻的稀見版本,將結集出版系列點校本,系統推出楚辭各相關領域的研究史,公佈東亞楚辭文獻的資料庫和注釋知識庫。這些預期成果都將爲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礎文本與研究資料。五、研究思路、視角和路徑(一)總體思路

第一,在對國內楚辭研究充分把握,和對國內外楚辭文本全面比對的基礎上,對這些流傳在東亞地區的楚辭的珍本、稀見本等進行搶救性發掘和整理,以期更好地保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第二,對東亞的楚辭學成果進行全面調查和研究,探尋楚辭作為中華精華文化在東亞一直得以流傳的原因等,從而更為客觀地描述中華文化對東亞文明的貢獻,喚起國人更強的民族自豪感,進一步加強國人把優秀文化傳承下去的責任感。第三,對楚辭文獻進行深入的數位化工作,理論研究與社會應用並重。(二)研究視角

課題將以古代東亞漢文化圈為背景,賦予楚辭文獻研究一個整體意義。研究視野超越國別、語言、民族的限制,以中國現存的楚辭文本文獻、楚辭學研究為重要基礎和主要參照,以現存的日本、韓國、越南的楚辭文獻為側重點,形成不同于傳統文獻研究的新視野。因為東亞楚辭文獻是一個龐大而豐富的學術資源,它會提出許多新鮮的學術話題,與之相適應,必須用新鮮的學術方法和理念去解決楚辭在東亞流傳的實質原因、楚辭在漢文化圈的作用和影響等重要問題。(三)研究路徑

第一,利用多種途徑調查和搜集國內外楚辭文獻。(1)利用各種書目搜集現存東亞各國的楚辭文獻;(2)利用現代資訊技術進行搜索;(3)實地考察東亞各國的各大圖書館、著名文庫以及私人藏書樓等,進行發掘和搜集;(4)利用各種文集、詩話等古籍文獻,進行查閱、精選;(5)對發掘和搜索到的楚辭資料,採用購買、複印、拍照等方法收集。

第二,對收集到的楚辭文獻以編目、影印、點校等形式進行整理。(1)將搜集到的楚辭文獻編成詳細書目,以作為現存東亞楚辭文獻的統計和梳理;(2)精選東亞地區楚辭文獻的善本、孤本,以及有價值的抄本等予以影印,給學者提供真實的原始參考文獻;(3)對沒有整理過的典籍甄選並予以點校出版,為今後的楚辭研究提供便利。

第三,對收集整理的楚辭文獻及東亞學者的楚辭研究論著,進行系統的專題研究。如楚辭發生學研究,楚辭經典著作研究,東亞楚辭代表作家作品研究,楚辭在東亞的傳播時間、途徑、方式以及對東亞文學、文化的影響研究等。六、研究方法(一)整理與研究同步進行

進行編目、精選、點校等整理工作的同時,進行撰寫提要、發表專題學術論文、撰寫系列研究叢書等工作,形成“邊整理邊研究”的模式。涉及的研究路徑有目錄編制、版本考辨、輯錄散佚、影印點校、專題研究等。(二)以文獻為基礎的綜合研究

首先,立足載錄楚辭文獻的大量域外漢籍,有書目、史書、日記、文集、詩話、筆記、序跋、書信等,其中還包括課題組發掘的未曾公之於世的朝鮮文人出使的日記(燕行錄)、文集、詩牘帖等。 其次,重視中國典籍中關於楚辭文獻的記載,並與域外漢籍中的記載進行參證、互證、補證等。既重視域外文獻,也不忽略中國典籍,最大範圍地收集和整理東亞楚辭文獻,是本課題研究的一個基本原則。最後,在充分調研這些材料的基礎上,對東亞楚辭學的新現象、新問題、新特徵等展開分析和研究。綜合採用調查、統計、演繹、歸納等研究方法以及整理、例證、比較、闡述等多種分析方法。(三)涉及多學科領域的綜合研究

本課題研究涵蓋的學科領域有中國文學,外國文學,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考古學,語言學,世界歷史等。(四)以漢文化圈為背景的比較研究

本課題超越傳統的楚辭本體研究,放眼東亞,對楚辭在東亞的傳播、東亞古代學者對楚辭的批評與接受、近現代東亞楚辭學史、楚辭及楚文化對東亞各國文化的影響等進行研究。七、重點難點(一)資料的調查與獲得

本課題涉及龐大的資料調查工作,各地公私藏書的調查與獲得任務艱巨,尤其是域外楚辭文獻中的善本和稀見本的影印涉及智慧財產權,其複本獲取和得到允許影印有較大難度。此外,珍貴的稿本、抄本和孤本等,獲取複本的經濟成本也較高。課題組擬採用各種合理方法努力調查、獲取,與各大藏書機構建立密切合作關係,爭取得到已建立合作關係的海外研究機構以及中國駐外政府機構的大力幫助等。同時,加大文獻資料購買的經費投入。(二)東亞楚辭文獻的整理與校注

東亞楚辭文獻中的一些抄本、稿本雖然珍貴,但整理與校注有一定難度。首先,有些版本本身的源流系統,由於證據缺乏,其版本刊刻、流傳過程等難以考辨。其次,有些版本中的文字為草書,在辨識上有一定困難。再次,一些文本正文為漢字,疏解為韓語或日語等,多語種的文獻亦給整理帶來一定難度。最後,校注域外楚辭版本時,整理者亦需諳熟中國楚辭學、東亞漢文學、訓詁學等。子課題負責人均為一流的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專家。課題組成員大多受過域外漢籍研究的專業訓練,均為博士或正、副教授,熟悉東亞各國的歷史文化,通曉日語、韓語、英語等,完全有能力協助子課題負責人,共同完成整理與校注工作。(三)楚辭研究新模式的構建

以整個漢文化圈為背景,突破傳統楚辭研究的既有模式,利用多學科的研究力量,對東亞楚辭進行首次全面的調查、整理與研究。楚辭作品中的“專篇”、作家中的“專人”、注家中的“專家”、楚辭學史中的“專題”研究以及楚辭的東亞傳播與影響研究是楚辭研究新模式的重要標誌。本課題擬通過多層面的學術探索,為楚辭學的發展構建一個更高的學術起點。(四)資料庫建設和語義化平臺建設

多語種資料庫結構和規範的設計與建立,多語種語義標注和智慧檢索系統的開發是 “東亞楚辭文獻語義化”的重點難點問題。目前各種基於本體的語義檢索系統,多停留在理論研究和部分領域實驗階段,對於古漢語,尤其是先秦文學作品的語義檢索,尚無成熟案例。實現字詞的語義半自動切分,設計基於規則的語義標引系統是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本課題將利用現有的分詞技術結合楚辭作品語義語法規則,開發基於楚辭語義標引訓練集的楚辭語料庫,構建楚辭注釋知識庫,建成多語種楚辭文獻系統平臺,利用最新技術方法和手段推進楚辭研究領域的資訊技術應用。八、創新之處(一)在問題選擇上,具有東亞文化交流史的視閾。首次將楚辭研究置於東亞漢文化圈背景,以現有的楚辭文本和研究成果為基礎和參照,比較研究東亞其他國家楚辭文本的存在情況及價值,揭示楚辭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在漢文化圈的作用與影響。(二)在文獻收錄上,做到“全”與“新”的突破。對東亞各國所藏楚辭文獻做全面系統的收集整理,調查足跡遍佈東亞各國的大小藏書館所,同時,亦重視日、韓、越、蒙、朝鮮等國的私人藏書,如韓國的雅丹文庫、日本的藤田文庫等。目前,本課題組已經掌握韓國楚辭文本394種,日本楚辭文本313種,越南、蒙古等國楚辭文本49種。其中不乏一些珍本和稀見本,如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楚辭》光海君年間木活字本,日本京大人文研本館藏《楚辭》慶安四年刊本等。(三)在研究方法上,綜合運用多學科交叉的方法。研究方法涵蓋文獻學、考古學、歷史學、統計學、文藝學、美學、文化學、比較文學、圖書情報學、軟體工程學等諸多學科的理論方法。此外,因為本課題的研究理念是實證與研究,在具體操作上,注重將縝密的實證上升到綜合研究,在確定事實的基礎上,發現事實與事實之間,甚至事實以外、事實背後的因果或聯繫,做到出土文獻與傳統文獻互證,考據與義理並重,體現出綜合性、系統性與學理性。(四)在技術路綫上,建立“一體兩翼”的研究模式。即以文獻整理為“一體”,以研究與運用為“兩翼”。本課題的研究成果不僅是東亞楚辭文獻的整理彙編,而且是對東亞楚辭研究史進行分類研究,並開發東亞楚辭文獻資料庫,開創了文獻整理研究的新路徑。特別是東亞楚辭文獻資料庫建設,這是先賢整理和研究楚辭尚未涉及的全新領域,基於語義化上的資料庫建設,將對楚辭研究的深入與普及提供一個更為便捷的資訊平臺,亦有利於楚辭文本及研究資料的永久傳承。目录

東亞楚辭文獻研究的歷史和前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開題報告

整理説明

凡例

楚辭評注序

楚辭評注目錄

楚辭卷一 離騷

楚辭卷二 九歌 東皇太乙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

楚辭卷三 天問

楚辭卷四 九章 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

楚辭卷五 遠遊

楚辭卷六 招魂

楚辭卷七 卜居

楚辭卷八 漁父

楚辭卷九 九辯

楚辭卷十 大招

楚辭卷十一 惜誓

楚辭卷十二 弔屈原

楚辭卷十三 服賦

楚辭卷十四 招隱士

附錄 讀騷歌整理説明《楚辭評注》十卷,王萌撰。王萌(生卒年未詳),字遜直,號裝溪,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清人章鐖所纂《天門縣志》卷十七《隱逸列傳》載王萌事跡,云:王萌,字遜直。童年觸口成詩,機神天遂,譚元春早識之。

事親至性,不隨年疎。檢束笑言,不使志放。諧俗而自矩,不求

名而讀書。終其身貧窶,著身皆韻也。

童年時曾受譚元春(1586—1637)賞識,當生於明季。《楚辭評注》卷首作者自序題款“疆圉大荒落仲冬長至日,裝溪在叟王萌書於蠟梅花下”,“疆圉大荒落”爲康熙十六年(1677),可知王氏乃明末清初人。其人文才洋溢、少年成名,品行端平孝直,好學博雅,不求仕進而終身貧窘。王萌著述,除《楚辭評注》外,《天門縣志·藝文考》還著録有《易注解頤》六卷、《裝溪詩集》五卷和《石鼓音義》一卷,今皆不存。《楚辭評注》一書由王萌評注,其侄王遠考音。卷首爲王萌自序,次目錄,末附按語。各卷詳署校定人名字,各篇有小序,篇中間有王遠、朱軾(字可亭)、胡克寬(字檢菴)、朱琦(字柯亭)等人按語。其中尤以王遠按語出現次數最多、討論範圍最廣。

王遠,字帶存,王萌之侄。《天門縣志》卷十五有傳,稱其“學有操持,不爲威惕貨誘名動;博觀群書,必出其分際”。曾先後出任潛江知縣朱軾、松江知府胡克寬幕僚。朱、胡二氏參與《楚辭評注》的校訂注評,當得益於其入幕經歷。雍正年間,詔舉賢良方正,力辭不就。晚年名重,仍不爲貨使,“家居祀先,子弟肅肅。聞其告祖必自呼乳名,未嘗以老憊弛禮”。著有《家禮輯略》。爲人温厚淑良,好學博聞,無意仕進,與其伯父相類。故於《楚辭評注》考音外,王遠對字義文句多加按語,頗能體會王萌注解意圖,發揮原注深意。王遠“天機清妙”,“於古人可悲可喜,往往設身其間,自證所進,品詣超上”。故其按語或有糾前人之誤解者,或指出原注之未安者,或能體屈子之心,至真至敬,至情至性。伯侄二人皆可謂屈子之異代知音耳。《楚辭評注》的著述特點,洪湛侯《楚辭要籍解題》早有論及,(1)後亦多有闡述者。可參看,兹不贅述。葢《楚辭評注》一書,由王萌、王遠伯侄通力完成,評文中時引前人之説,另夾有同代諸家按語。合而觀之,此書特點除前已述者外,仍有一二處值得討論。考音部分,王遠已能打破朱熹“叶韻説”的局限,而以古音、方音考釋文字,開清代以古音研究《楚辭》的先河。如釋《遠遊》“指炎神而直馳兮,吾將往乎南疑。覽方外之荒忽兮,沛罔瀁而自浮”句,王遠既引吴棫、朱子之説:“浮,才老、晦翁俱叶就‘疑’。”又加按語詳考之:“古音‘牛’讀‘疑’,而‘疑’亦讀‘牛’,或方音之互轉也。《周書》逸詩‘取與不疑’與上‘柔’韻,《三略》‘謀可深而不可疑’與上‘憂’韻,《服賦》‘何足以疑’與上‘浮’‘休’‘舟’‘游’‘憂’韻,是‘疑’自有‘牛’音也。”王遠認識到古代聲韻是發展變化的,且能從方音、文獻考證古音讀法、校釋音義,見識非短。然其一字重出皆注音,不避重複,稍覺繁贅。如上引考“疑”“浮”韻例,於《服賦》篇中重出。其餘單字考音重複者亦不在少數,似可簡化。評注部分,王萌多依王逸、朱子之書注釋字詞句意,王遠按語在繼承發揮之餘,還擅於闡發章句義理,梳理段落結構,對解讀楚辭文脈有所裨益。如在向來難解的《天問》篇中,王遠每於某問之後出一按語,説明前者所問何事,問意之由及其與後文之關聯,讀者可依注索文,劃分層次,進而理解《天問》篇章大義。朱軾、胡克寬等人按語則更注重楚辭的藝術性,尤其能審視文意、體諒屈子深情,有千古同慨之感。如朱軾於《九歌·山鬼》末句“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出按語云:“讀一過,淒風苦雨入寒窗。”胡克寬在《九章·惜誦》有按語:“天下後世孤臣孽子,讀此同聲一哭。”可見千古之下,屈子之同心者夥矣。評注之文,合此諸家之力,從章句釋義、段落梳理到整體賞析,層層遞進;有注解,有寄託,有感知,特點鮮明。《楚辭評注》的版本問題較爲複雜,香港學者陳煒舜曾就此作過(2)考辨,可參閱。概言之,該書於清康熙、乾隆年間數度刊印。各家目録均有記載,又互相出入。其首次刊刻年代,據卷首作者自序題“疆圉大荒落”,當爲康熙十六年(1677),此本今未見。後王遠於康熙年間刊印,加入考音按語及朱軾、胡克寬、朱琦等人按語。乾隆二年(1737),姚培謙據此翻刻,扉頁撰“鱸香居士讀本”(下簡稱鱸香居士本)。北京出版社據以影印,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八輯十六冊,易見。另,上海圖書館所藏漢川周若鴻批注本(下簡稱上圖本),無扉頁。據陳煒舜考,乃康熙間王遠再刊本,其版式、頁碼及避聖祖名諱雖同於鱸香居士本,即王遠首刊本,但該本糾正了原本的一些訛誤,並將原有的墨丁、空格悉數補上,卷首序後錄《讀騷歌》一首,可以説是對首刊本進行了一次改訂。此次整理以鱸香居士本,即王遠首刊本爲底本,參校以上圖本。上圖本所録《讀騷歌》以附錄形式著於書後。限於整理者的水平和能力,不當之處,請讀者指正。(1) 見洪湛侯主編:《楚辭要籍解題》,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08~111頁;潘嘯龍、毛慶主編:《楚辭著作提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陳煒舜:《從〈楚辭評注〉看明末清初的學風轉變》,《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6期,2006年,第322~335頁;周建忠著,施仲貞補:《五百種楚辭著作提要》,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64頁。(2) 見陳煒舜:《從〈楚辭評注〉看明末清初的學風轉變》,《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6期,2006年,第318~320頁。凡例

一、原文以乾隆二年(1737)年刊鱸香居士本(《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八輯十六冊,北京出版社二〇〇〇年影印)爲底本。

二、所引注文參考版本爲:上海圖書館藏漢川周若鴻批注本,簡稱上圖本。上圖本原序後附《讀騷歌》一首,現錄於書末。

三、王氏所引屈原各作品文字與各本有不同者,保留原文,不作更改;原書目錄下多有注,且文後有不少說明文字,作爲目錄顯得比較雜亂,這裡重編了目錄,原目錄也予以保留。

四、《九歌》《九章》各篇標題原在文後,爲了便於閱讀現統一調整至各篇之前。

五、凡明顯誤字者,徑加改正,不出校記;有誤者,加以改正,出校記,校記放在該段文字之後。

六、各篇評注文字統一用魚尾號(【】)標注其評注者。原文序、記等均予保留,以保持原貌。楚辭評注序

窮老讀《騷》,終日不厭,一切注疏束而不觀,反覆吟詠,偶有所通即筆之於下,不敢以鑿説戾之,不敢以迂解滯之。雖未知於屈子之意何如,大約二者諒亦湘纍之所許也。已而取柳子《天對》與《天問》並讀,時有發明。又取叔師、晦翁及洪氏注錄,其安穩確然不可易者,時綴於各篇之下。惟是恢詭譎怪,卓塋駘蕩,天生異才,未易有兩。而宋玉又起而繼之,皆楚山川靈奇之所鍾。故其驚才風逸,壯志煙高,不謀而同,誠有如劉勰之所云者。自是以來,賈傅、小山而下,蓋亦曠世而難其人矣。然宋玉諸人,或才近之矣,而終爲言他人之愁;賈傅蓋情近之矣,而才又遜焉。則惟屈子一人而已。蓋其忠君愛國之懷、遺世拔俗之操,非輔以如是之文,懦夫頑士亦何由聞風感起於百代之下。揚雄謂其“過以浮”。夫以《騷》之命意摛辭憤悱迫切如此,而猶指爲“浮”,吾不知其具何眼以觀千古之文。班固又謂其“露才揚己”,顏之推至謂“陷輕薄而暴君過”。夫屈子宗臣,而值夏屋之將丘,己又爲讒臣壅蔽,以至於放逐,不得復見,寧能碌碌默默而茍以爲厚道也?然則甘視宗國之亡,不思一言以寤主乎?讒臣謂己不忠矣,忠孝無可假人之理,又能甘自居於不忠以長没乎?斯皆鄙陋之言,不足復道,然亦非所望於三子也。夫豈《騷》之難知哉?亦其性分大有不及者耳。賈生之弔原也,曰:“歷九州而相其君兮,何以懷此都也。”已非屈子之知己矣,而況《反離騷》之揚雄也哉?嗚呼!雄而既謂原賦之過浮矣,見爲浮,則亦安知鬱爲幽思,抒爲真怨者之不可以已?宜其反之而曰:“何必湘淵與濤瀨也!”李温陵謂其憤世嫉俗益甚,正爲屈子飜愁結耳。吾邑鍾退谷先生謂其深好屈原而悲其遇,當與《廣騷》同意,略其過浮之譏,而爲是相與護惜之詞,俱非篤論也,予未敢雷同焉。疆圉大荒落仲冬長至日裝溪在叟王萌書於蠟梅花下楚辭評注目錄竟陵 王萌 校定

卷一 離騷第一 近本诸家有“經”字。

卷二 九歌第二

卷三 天問第三

卷四 九章第四

卷五 遠遊第五

卷六 招魂第六

卷七 卜居第七

   漁父第八 以上俱屈原。

以上凡八題二十六篇

卷八 九辯第九 宋玉晁補之本此篇以下乃有“傳”字。

卷九 大招第十 景差

卷十 惜誓第十一 阙名

   弔屈原篇十二

   服賦第十三 二篇俱賈誼。

   招隱士第十四 淮南小山

以上凡六題十四篇

按,“離騷”下,《釋文》及《史記》俱無“經”字,當仍之。《九章》《遠遊》或謂辭人所擬,非是。《招魂》王逸諸本俱謂宋玉作,遷《史》以爲原作,劉勰論亦同。玩其氣調,良是。今以繫之屈原。《九辯》《大招》或謂俱原作,非是。《惜誓》王逸以來謂賈誼作,亦無明據。其不載《弔屈原》《鵩鳥》二賦,亦非。王本又有東方朔《七諫》、王褒《九懷》、劉向《九歎》及逸所作《九思》,晦翁謂詞氣平緩、無病呻吟,不當以累篇帙,俱刪去。

又按,莊忌《哀時命》填寫成語太多,余亦刪去。卷中共四十二(1)篇。(1) 諸本皆作“四十二篇”,然審目錄,明爲四十篇。云“四十二篇”,不知何據。楚辭卷一 離騷竟陵 王萌遜直 評注姪 遠帶存 考音高安 朱軾可亭 校訂《離騷》者,屈原見疏於懷王而作也。離,猶遭。騷,猶憂。幽愁憂思而作《離騷》,古詩之變也。其謂之“經”者,後人祖其辭而尊名之,非原本意也。

楚不列《風》,有《騷》而後可無遺憾。天生屈子以補此段闕略也。豈惟補此闕略,千古能爲騷辭者,皆得繫之於楚。蓋忠貞之性,發爲哀怨,天地正大之氣,固非方隅時代之所能限也。大哉楚聲乎!淮南云:“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離騷》可謂兼之。”太史公述淮南而謂“可與日月爭光”,少陵許爲英雄才,皆足明《離騷》之大,不但知其忠君愛國之懷與遺世拔俗之操也。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降,乎攻反。

楚,顓頊之後,自周成王封熊繹爲楚子,傳國至熊通,僣稱王,生子瑕,受屈爲卿,因以爲氏。苗,草之餘。裔,衣之餘。故以爲遠末子孫之稱。攝提,星名,隨斗柄以指十二辰。貞,正也。陬,隅也。正月爲陬,昏時斗柄指寅,在東北隅,故以爲名。【可亭曰】 先叙家世,遂爲千古紀傳之祖。

皇覽揆余於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名”與“均”韻本不通,然今楚音于真、文、庚、青、蒸、侵等韻都無分别。古人以方音爲詩,非如後世按譜而求也。

正則、靈均,釋“平”與“原”之義也。靈者秀慧之意,與“靈脩”之“靈”同。均,從勻土,亦“高平曰原”之義,訓“均”爲“平”當取此。【可亭曰】 于本名字外別創美稱,其今人别號之權輿乎?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脩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

紛,音墳。重,儲用反。能,古音奴來、奴代二反,此從“奴(1)代”。離,一作蘺。紉,女鄰反。

紛,盛貌。重,再也。扈,被也。離、芷、蘭,皆香草。辟,幽也。離,生于江中。芷,生于幽僻之處。蘭至秋益芳。故曰江離、辟芷、秋蘭也。紉,索也,續也。古人佩以象德,行清潔者佩芳。言己博采衆芳,以喻修德也。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洲之宿莽。

汩,于筆反。搴,音蹇,《説文》作攓。阰,音毗。,力敢反。莽,莫補反。

汩,水流去疾之貌。汩余,猶言余汩。搴,拔取也。阰,山名。,采也。宿莽,一名卷舒。木蘭去皮不死,宿莽至冬不枯,以喻不變所守之意。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以美人稱君,本《詩·簡兮》卒章,其曰:“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駘宕多姿,此《騷》胎也。親而媚之,故目以美人;尊而嘉之,故目以靈脩。【遠按】 君子進德脩業,惟日不足,我既自強不息,尤欲君之及時明政也。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椉騏驥以駝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椉,即乘字。駝,古馳字。道,一作導。先,去聲。

來,謂就我而商所行之路也。

昔三后之純粹兮,固衆芳之所在。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

菌,音窘。維,當作唯,古通用。茝,昌改反,一音止。在,亦音才禮反。古海、止韻本通用。

三后,禹、湯、文、武也。衆芳,喻群賢。篇中凡三言衆芳:曰“衆芳之所在”,小芳依大芳,以顯明穆之道也;曰“哀衆芳之蕪穢”,曰“茍得列乎衆芳”,大芳溷小芳,以没昏亂之道也。椒、菌桂,皆香木。蕙、茝,皆香草。【遠按】 三后當是三皇,在帝之上,其德純粹。下文“堯舜遵道”,遵三后之道也。申,作重解,非。《淮南子》:申椒、杜芷。可見非地名即是其美名。林西仲曰:“椒、桂帶辣氣,以其香猶用之,不特用純香之蕙、茝而已,喻逆耳之言亦能受也。”解頗佳。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紂之昌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

耿,光也。介,大也。堯舜之德盛矣,然亦只受用“耿介”二字。昌被,衣不帶之貌,言凌遽無序也。

惟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隘,吴才老讀伊昔反。按,古音績,去聲,音漬,入寘韻,寘、卦古韻通用。【遠按】 此三章緊承“道夫先路”,三后初闢此路者也,堯舜遵之而得,桀紂不遵之而窘。葢此道中正,别無岐途,而黨人偷爲逸樂,以爲迂濶,引其君以捷徑,不知捷徑乃幽昧險隘之地,必至馬躓車傾,反成窘步,豈惟子蘭、上官輩哉!商鞅以是亡秦,安石以是禍宋,皆昧夫此路者也。

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

先,去聲。荃,七全反,一作蓀。齌,祖西反。怒,古音暖五反,非叶也。師古《糾謬正俗》曰:“自古讀有二音,今山東、河北但知怒有去聲,失其真也。”

忽,疾貌。荃,香草,以喻君也。齌,炊餔疾也。【遠按】 正言我之“道夫先路”也。齌怒猶言釀怒,《抽思》所謂“造怒”也。

余固知謇謇之爲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爲正兮,夫唯靈脩之故也。

舍,古音暑,上去通韻。

謇謇,言其所難言也。舍,《説文》“釋也”,不必訓止。正,猶質也。【遠按】 王逸注:“謇謇,忠貞貌。靈,神也。脩,遠也。神明(2)遠見者,君德,故以喻君。”解是。此因其怒而自歎也。低徊俯仰,聲有餘痛。

曰黃昏以爲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黃昏,古人親迎以昏爲期。羌,楚人發語端之詞。一無此二句。洪以王逸不注此二句,後章始釋“羌”義,疑此後人所增。然詳其文氣,當有此二語。此下定脱二句,晦翁謂“安知非逸以前已脱二語耶”,得之。《文選》注羌“乃也”。

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難夫離别兮,傷靈脩之數化。

數,所角反。化,古音毀禾反。

數化,言志屢變易,無常操也。【遠按】 此追遡未怒之前,實有難忘也。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畮。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畹,於阮反。畮,滿以反。蘅,一作蘅。

滋,蒔也。畹,十二畝,或曰三十畝。畦,隴種也。留夷、揭車、杜蘅皆香草。【遠按】 種蒔衆香喻樹立賢才也。

冀枝葉之峻茂兮,願竢時乎吾將刈。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衆芳之蕪穢。

言使枝葉雖病而落,亦何能有所傷乎?但雜列于衆芳之中,其蕪穢爲可哀耳。計榮辱不計生死,是故萎絶可也,蕪穢不可也。【遠按】 萎絶猶不失其本質,蕪穢則且變其臭味矣。喻己見棄之後,恐衆賢變節也,叙其初志如此。

衆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妬。

索,本有素音,非叶也。量,力香反。

憑,滿也。厭,飽也。言貪婪之人雖滿,猶求索不知厭飽也。以心揆心爲恕,言因己貪婪而謂人亦如己,遂生嫉妬之心也。有以恕字作衛玠“人有不及,可以情恕”之“恕”解者,魏晉以來始有此説,古無是也。

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

冉冉,行貌。修名,修潔之名。千古聖賢貴立名耳,人無名根,無仁義忠孝矣。【遠按】 此二節言己招妬之故。衆以己之心度我,以爲我急于富貴,不知我自有其不容緩者,不在彼而在此也。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

英,古音央。姱,苦瓜反。要,於笑反。顑,虎感反。頷,戶感反。

信姱,言實好也。練要,心中簡練合乎道要。顑頷,食不飽而面黃之貌。【遠按】 此正言温飽非余心之所急也。

擥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蘂。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

擥,音覽,一作掔。蘂,如壘反,古音如我反。纚,所綺反,古音所禾反,平上通韻。

擥,持也。貫,累也。蕊,花鬚。薜荔,香草,緣木而生。矯,舉也。胡繩,亦香草。纚纚,素好貌。【遠按】 木根喻本,蕊喻末,言本末皆芳也。矯桂、紉蕙,以胡繩爲索,喻自約束也。此正言“恐脩名之不立”也。

謇吾法夫前脩兮,非世俗之所服。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咸之遺則。

謇,一作蹇。服,蒲北反。

謇,難詞也。前脩,前代脩德之人。周,合也。彭咸,殷賢大夫,諫君不聽,自投水死。【遠按】 以上十章因今日君之怒我,追遡自己生平行事,表白一番。至此始露欲死之意。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脩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誶,與訊同音信。艱、替相韻,古音無攷。吴才老《韻補》:“艱,音勤。替,才淫反。”殊未安。晦翁:“艱,居垠反。替,它因反。”于義爲協,從之。

脩姱,脩潔而美好。鞿羈,以馬自喻。韁在口曰鞿,革絡頭曰羈,言自約束不放縱也。誶,諫也。【遠按】 此又緊承“願依彭咸”,言吾始願不如此,而今不得不如此,不禁低徊掩涕也。篇中“民”字皆當作“人”字解。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纕,佩帶也。言我雖以脩姱見替,而猶攬芳以自結束,故曰“又申之”也。晦翁解未安。【遠按】 此二章又表白今日心事,既用自歎益用自信也。(3)

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衆女嫉余之蛾眉兮,謡諑謂余以善淫。

浩蕩,思慮放縱如水無津涯也。《九歌·河伯》章“心飛揚兮浩蕩”解同。民,謂衆人心有貞有淫,所當察者也。謡,謡言也。諑,愬也。【遠按】 終不察,言到底不察也。謡諑,非一人之言,毀謗布流也。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爲度。

偭,音面。錯,音措。追,古隨字。

偭,背也。周,合也。言爭以苟合求容爲常法也。

忳鬱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爲此態也。

忳,徒渾反。侘,敕駕反。傺,敕界反。溘,苦合反。時、態通韻。按,古韻平聲支、脂、之與灰、咍通用,去聲寘、至、志與隊、代、廢通用。此又平去通韻也。

忳,悶也。鬱邑,憂貌。侘傺,失志貌。溘,奄也。【遠按】 “此態”即時俗工巧之態。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鷙,脂利反。圜,一作圓。然、安本通韻,不必叶。

周,合也。【遠按】 言己與衆人不合,一定之理不足爲怪,以此自解,安之若素矣。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訽。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攘,而羊反。古音訽音古,厚音戶。

攘,除也。訽,恥也。言雖或見尤于人,亦當一切隱忍而不與校;雖所遭或有恥辱,亦當以理解遣,若攘卻之而不受于懷也。【遠按】 攘,當訓如“其父攘羊”之“攘”,言雖相詬病亦受之而不卻也。此上七章承“彭咸遺則”來,遂三言“死”字:脩姱之好,九死不悔;工巧之態,寧死不爲;清白之守,非死不安。熟思詳審于處死之道,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此豈小丈夫一往憤懣,悻悻見于其面者哉?【怍人曰】 五章文情流連反覆,極一唱三歎之致。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相道,相視道路也。不察,迷于趨避而輕犯世患也。復路,中道而反也。

步余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脩吾初服。

離,力智反。服,蒲北反。

步,徐行也。澤曲曰皋。回車復路,行息必依蘭椒,不忘芳香也。離,遭也。

製芰荷以爲衣兮,雧芙蓉以爲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此與下章所謂“脩吾初服”也。荷衣蓉裳,服之芳也。余情果芳,亦將終焉矣,二句文法倒裝。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岌,魚及反。糅,女救反,下同。離,古音羅。虧,古音去未反。

岌岌,高貌。佩,玉佩也。陸離,美好貌。芳,言衣裳之芳。澤,謂玉佩之潤。異色物相雜曰糅,唯,獨。昭,明也。言獨守其昭明之質猶未虧損也。

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繽,匹賓反。【遠按】 言己回車反服,忽然反顧吾身,將爲四荒之觀,佩愈盛而芳愈章,自喜困苦之中所樂自在也。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脩以爲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樂,五教反。好,去聲。懲,吴才老讀仲良反。【遠按】 “懲”字正應前“悔”字。悔者,悔其輕犯世患,反而欲隱也,果可以隱則可以無死。而反甚言之曰“雖體解猶未變”,死之可貴如此,豈相道之不察哉?設言悔而實自負也。結上不能去,起下“女嬃”一段。【可亭曰】 此六章於水窮山盡處,忽設悔之一想,志益堅、情益深、文字益暢,此即孔子浮海居夷之意。

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曰:鮌婞直以亡身兮,終然殀乎羽之野。

嬃,音須。嬋媛,音蟬爰。予,古音與,後同。鮌與鯀同,一作(4)。婞,胡頸反。殀,於嬌反。野,古音墅。

女嬃,屈原姊也。嬋媛,眷戀牽持之意。申申,當從王逸作“重”(5)解。婞,狠也。殀,殁也。

汝何博謇而好脩兮,紛獨有此姱節。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

薋,音甆,亦作茨。菉,音録。葹,商支反。

博謇,廣博而忠直也。紛,盛貌。姱節,姱美之節。薋、菉、葹三物皆惡草。言佩此惡草者盈室,以比爲讒佞之行者滿朝也。判,别也。詈辭止此,其意恐其過異以罹禍耳,非欲其茍同以變節也。姊豈閨閣庸懦人。

衆不可戶説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並舉而好朋兮,夫何煢獨而不予聽。

説,讀如字佳。聽本可韻情,不必叶。

以煢獨而見欺,故不予聽也。【遠按】 此亦女嬃之言。上余字,代原稱;下予字,嬃自予也。今人口頭時有此等稱謂,又《尚書·五字之歌》“萬姓仇予”,“予”指太康;“鬱陶乎予心”,“予”字乃自予,與此一例。姊詈原之詞皆原之所以自信,以此爲詈,實譽之矣。聶嫈爲弟顯名于既死之後,女嬃勸弟全身于未沈之先,皆其弟之真知己也。或謂原設爲姊言。然其詞纏綿篤摯,骨肉情深,何必作托詞解也。

依前聖以節中兮,喟憑心而歷兹。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敶詞:

喟,丘愧反。沅,音元。敶,古陳字。

節中,節其中道,猶云折衷也。喟,歎。憑,懣也。歷兹,逢此時也。舜葬九疑,在沅湘之南,其神獨近,故欲就之而陳詞也。【遠按】 一聞女嬃之言不合於己,遂欲折衷於古人也。

啓《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縱。 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衖。

難,去聲。【遠按】 讀平聲佳。衖,與巷同,古音胡貢反。《九辯》《九歌》,啓所得天帝之樂。五子,太康弟五人也。家衖,宮中之道,所謂永巷也。太康田於洛南,十旬弗反,有窮后羿距之于河。事見《尚書·五子之歌》。【遠按】 舊注謂夏康爲太康,然“康娱”二字下皆連用,“夏”字少住亦可。

羿淫遊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亂流其鮮終兮,浞又貪夫厥家。

羿,五計反。射,食亦反。鮮,一作尠,並先典反。浞,食角反。家,古音姑。

羿篡夏政,其臣寒浞與家衆殺之,貪取其家以爲己妻。言羿以亂得政,固應不克終,亦其遊畋不恤民事,以致爲浞所弒也。

澆身被服強圉兮,縱欲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顛隕。

澆,五弔反。一作奡,五耗反。

浞取羿妻,生澆,使之用師,澆強梁多力,滅殺夏后相,日作淫樂,卒爲相子少康所誅,遂滅浞。康,安也。自忘,即孔子云“桀紂忘身”之意,舊注“忘其過惡”似乎迂緩。【遠按】 不忍,不忍其嗜欲之性也。此言羿、澆,略其篡弒之罪,止言其淫遊康娱,葢言爲君之道以警悟楚王也。

夏桀之常違兮,乃遂焉而逢殃。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之不長。

藏菜曰菹,肉醬曰醢。言夏桀違背天道而見放,殷紂菹醢賢臣而覆宗也。

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舉賢才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差,初莎反。頗,滂波反。

儼,畏也。祗,亦敬也。差,過。頗,偏也。言三代受命之君皆畏天敬賢,論議道德,不敢差殊偏頗如此也。

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夫維聖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錯,七故反。行,下孟反。

錯,置也。言天無私阿,觀人之有德者輔助之,置以爲君。惟聖哲有甚盛之行,故使之奄有下土,此承上章言三代先王受命之事也。

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 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相,息亮反。服,蒲北反。【遠按】 瞻前顧後,總承上六章。相觀民之計極,言細推人事之極致。兩“孰非”妙,見得天道一定不爽。

阽余身而危死兮,覽余初其猶未悔。不量鑿而正枘兮,固前脩以菹醢。

阽,音簷,又都念反。悔,虎猥反。量,音良。鑿,音漕,去聲。枘,而鋭反。

阽,臨危近邊欲墮之意,猶言余身阽也。枘,刻木端所以入鑿者。【遠按】 承上言天道如此,我獨危死,非我之行有可悔也,止因鑿枘不相入,前脩固有以此而遭菹醢者,何況於我。

曾歔欷余鬱邑兮,哀朕時之不當。攬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

歔欷,音虚希。當,平聲。茹,音汝。浪,音郎。

曾,累也。歔欷,哀泣聲。不當,生不當舉賢之時也。茹,柔耎也。浪浪,流貌。【遠按】 歷陳徃古,方作自信之語,忽又自悲。節奏自然,文情絶妙。

跪敷衽以陳辭兮,耿吾既得此中正。駟玉虬以椉鷖兮,溘埃風余上征。

虬,一作虯,並渠幽反。鷖,烏計反。平去通韻,不必叶。

陳辭,陳如上之詞也。耿,明也。中正,中正之道。虬,龍類。鷖,鳳屬。駟虬乘鷖等説皆假托之詞,不必云上與天道無所間隔云云,反覺呆迂也。本不欲去,自此以下卻爲多方遠去之詞,又託于靈氛巫咸,教以遠去,上下周流,無境不歷,而卒歸于懷其故都。文字詰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