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浅话(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9 01:45:08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书法浅话(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

中国书法浅话(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试读:

前言

中国的汉字是有灵魂与情感的,它就藏在书法当中!

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图腾,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这句话充分展现出书法之所以令古往今来无数世人着迷的多样风貌。篆书的曲折、隶书的朴素、草书的简约、行书的率性、楷书的端庄——不同的书体,更是表现出中国人不同的生命哲学与做人处世态度。而黑白分明、错落有致、能屈能伸、刚柔兼济等这些书法的特征和神韵,不仅显现在汉字里,也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与生命里。

写字的过程,是技巧,更是心性的磨砺。在起笔、运笔、落笔之间,要做到凝神专注、懂得掌控全局,更要懂得平衡和协调。于是有人学得端庄厚重,有人学得奔放潇洒;有人学得形象思维,有人学得高雅品位……至于看字的时刻,是欣赏,更是享受——享受流转在字里行间的种种体悟。

在中国古代,书法是历代知识分子必备的技能,掌握一手好书法能够增光添彩,甚至能使仕途顺畅。反之,因为字写得不好而被人看不起,甚至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者,亦大有人在。

笔尖上的中国,等待你去探索。现在,就请你跟着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的殿堂,去发掘这些璀璨的珍宝吧!第一章走近中国书法一、书法就在我们身边

亲爱的朋友,当提到“书法”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呢?

可能你对“书法”还不太了解,觉得那是中国一种独特的、很不好懂又不好学的艺术,就像博物馆玻璃柜中展示的字画一样,离我们的生活十万八千里,遥不可及。其实不然,只要你多留意身边的事物,便会发现,书法和我们的生活是那样密不可分。老照片中的上海街道招牌

当你走在大街上,可以看到那些五花八门的招牌、广告;当你走进公园、庙堂,可以欣赏到纪念碑、匾额;当你阅读、学习时,接触到的报纸、图书名;甚至还有张贴在你家门口的春联,那都是书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它的风貌多姿多彩,不一而足。曲阜孔庙内慈禧所书的寿字碑曲阜孔庙大成殿内的匾额清代皇子书画扇页二、书法与生活春联报喜

春节贴春联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春联又叫“楹联”或“对联”,是由桃符演化而来的。最初,人们在桃木上刻上神将画像以驱邪避害,后来人们将神将的名字写在桃木板上,这就是“桃符”了。五代蜀帝孟昶在桃木板上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第一副对句春联。到了宋代,大概觉得年年在桃木板上刻画字句太麻烦了,纸质春联应运而生。不过这时,春节挂桃符的人家还是比较多的,纸质春联只在少数人家流传。纸质春联的真正流行,始于明太祖朱元璋颁布的政令。

明太祖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的统治之后,为了宣传自己平定天下的丰功伟绩,下令在除夕日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为什么明太祖要百姓张贴春联呢?因为他觉得颁布的圣旨、张贴的告示,老百姓不一定都去看,但是贴在门口的春联一定可以入眼入心,于是就要求家家户户张贴春联。春联在明代就盛行起来了。

孟昶(919—965),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最后一位国君。他在位前期励精图治,改革政事;后期则日渐荒淫,直至亡国。

朱元璋(1328—1398),明王朝的缔造者,1368—1398年在位,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幼年时曾名重八、兴宗,因为家境贫穷,曾给地主放过牛,后加入抗元大军,屡立战功。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结束了元朝的统治,最终统一全国。春联摊

春节将近,家家户户给大门换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金)字,稳重又鲜艳。春联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的描写春天的景象,有的抒发自己的志向、心愿,还有的讽刺社会现实。当然,春联更多地是用来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传统春联是用毛笔写就的,然而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现在也有印刷而成的春联。印刷的春联虽然花样繁多,似乎更美观实用,可却失去了以往每副春联的独具匠心和特色。证明身份的印章

印章是一种凭信工具,所以也叫“印信”。早期印章上的字是用篆文来书写的,于是又叫“篆刻”。

印章的起源很早,根据文物考证和史书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战国时期,主张合纵的名相苏秦就佩戴过六国相印衣锦还乡,所以印章的功用之一是作为政治权力的表征。从早期印章的内容来看,大多是肖形印,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随着文字的发展,印章的内容有了变化,可以说印章和文字密切相关。“宛朐(qú)侯埶(zhí)”印“合纵”:和“连横”相对应,是战国时期的一种外交策略,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的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

苏秦(?—公元前284),字季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谋略家。他游说列国,提出“合纵六国”来抗击秦国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了合纵联盟,佩六国相印。

好的书法作品讲究优美的文字线条、展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以及整体的章法平衡。印章也是书法的一种表现形式,好印章的要求和优秀书法作品的要求一样,甚至更讲究文字在印面上的巧妙布局和合宜的刀法,它的艺术价值可不比纸质书法作品低呢!刊头艺术

如果你常看报纸,一定会注意到刊头上的那几个大字,它们通常都是由知名的书法家或老一辈革命家所书写的。毛泽东题·《人民日报》周恩来题·《健康报》叶剑英题·《羊城晚报》郭沫若题·《乌鲁木齐晚报》

世界上有很多的报刊,其中中国报刊的刊头书法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堪称中国近现代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由老一辈革命家题写的众多报头中,各有各的特点,像周恩来总理题写的《健康报》端正稳健,陈毅将军题写的《福建侨乡报》清丽秀雅,叶剑英将军题写的《羊城晚报》浑然天成。还有现代文学家郭沫若题写的《乌鲁木齐晚报》、著名作家茅盾题写的《合肥晚报》、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中国电视报》……可谓异彩纷呈。为中国报刊题写报头最多的,还要数革命领袖毛泽东,他亲笔题写的报头有八十多种,被书报界誉为“毛体报头”。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还有全国各省、区党的机关报头,大多都是毛主席的墨宝。书画合一的艺术

因为毛笔的独特性,中国人创造了两种特有的艺术——国画与书法。我们在欣赏一幅国画时,不仅可以欣赏到画家的绘画艺术,还可以欣赏到画家的书法艺术,这二者缺一不可,除非画家没有在画上落款。清·恽寿平《花卉册》之一

那什么是落款呢?落款,就是画家对自己绘画的内容和绘画时心境的表述或题字。有的只题字,有的还题诗词;有的横写,有的竖写,全凭整幅画的布局和构图而定。落款也属于国画的一部分,得体的落款可以让整幅画更显完美!装饰门面、传递心声的匾额

匾额常见于大门、客厅、书房、亭台楼阁。悬挂在客厅的匾额比较多,如果是名流雅士、达官贵人题的字,可以显示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有时新居落成,屋主也会请当地的书法家来代写堂号匾额,题写上一些代表家族起源、称颂祖先功德懿(yì)行和展现家族传统风尚的词句。一些略表主人志向、心意的经典佳句如“宁静致远”“紫气东来”“家和万事兴”等,都常见于厅堂匾额。北京四合院大门上常见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还有一些悬挂在工作场合的匾额,如挂在商场中的“宏基永固”“生意兴隆”“前途锦绣”,挂在医院、诊室的“悬壶济世”“妙手回春”……风景名胜区的匾额更是数不胜数了,如南京曾经的总统府中至今仍然悬挂着孙中山先生亲笔手书的“天下为公”的匾额,向世人昭示着孙先生的治世情怀。南京总统府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匾额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号逸仙,因化名中山樵,所以常以“中山”为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青年时期高举反封建的旗帜,最终缔造了中华民国,被国民政府尊称为“国父”。生活指示看牌楼

大家一定在公园里、街道上或是一些风景名胜区中看到过一些彰显贞节、义行的牌坊。对你来说,那些人的名字和故事可能有些陌生,但他们本着至高无上的善性,在人生历程中创下了一些光辉举动,这些光荣的事迹,不仅是他们个人及其后代子孙的荣誉,而且能或多或少地使看到这些牌坊的人“见贤思齐”,产生一些思考。安徽棠樾牌坊:乐善好施

牌坊又称牌楼,最早见于周朝,是用来旌(jīng)表节孝的纪念物。比如皖南牌坊中著名的棠樾(yuè)牌坊群,七座牌坊逶(wēi)迤(yí)成群、古朴典雅,无论从前看还是从后看,都以“忠、孝、节、义”为顺序,且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驻足欣赏之余,我们不妨也反省一番:是否能学他们至今回荡在天地间的竭力尽孝、竭诚为公的精神?书法与宗教

中国书法的形成、发展和宗教的发展息息相关,这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宗教利用书法艺术的各种形式进行普及和传播,而书法也利用宗教这个平台发挥了更大的实用价值。宗教文化还促进了书法艺术审美的发展。

如佛教的传入,使得书法形式产生了变化。在汉朝,隶书是主要的字体,唐朝则盛行楷书。在这七八百年的时间里,佛教的传入和兴盛,对汉字主要字体的变化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最早的佛教书法遗物就是佛经抄本和造像题记,从中可见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在这段时间里,各种石刻碑文也开始由汉隶过渡为唐楷。

再拿道教来说,道教令符就是从书法文字中脱胎而出的一种奇异图案,现在我们还可以在一些道观中见到呢!王羲之《佛遗教经》(局部)道教的令符文学中的书法

文学和书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但这二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优秀的文学内容和优秀的书法形式相配合,更能相得益彰、流传千古。

我们常说“文人墨客”“先文而后墨”,可见,文和墨是分不开的。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大多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家,如李斯、王羲之、贺知章、张旭、苏轼、文征明、唐伯虎、郑板桥……他们文、字俱佳,那些诗作、词作、好文章经由他们手中的生花妙笔写就而为后代所传诵、临摹。

人们称书法是“凝固的音乐”,“笔迹流出万象之美”,这些都是书法独具的艺术魅力。但现在,由于印刷术的发展、普及,很多优美的文学作品由印刷体所展现,刻板的印刷字体很难表现出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作家的个人性格,实在是一件可惜的事情。书法与个人涵养

我们常说:“字如其人。”像颜真卿、柳公权的端正楷书,就展现了他们刚直不阿的个性;张旭、怀素、朱耷(dā)的狂草,表现出他们的狂放性情;苏轼的浓墨重字,则映射出他的豪放旷达……任何一件书法作品呈现出来的都不只是文字的造型美而已,还将作者无形的精神、心境、性情、神韵和品节等表现出来。“心境”,是将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意念通过笔端来表达。像颜真卿在写《争坐位帖》时,满膺(yīng)怒气,下笔的时候自然就势不可遏了。“性情”,就是人的性格、习性和脾气。王羲之年老的时候,思虑畅通、心平气和,但运笔的时候仍是刚硬。至于“神韵”,就在于书法家自身的得失心。王羲之早期东床袒腹的坦荡风度,体现了一种自由自在、不计得失的心胸,所以其书法作品自然就是潇洒飘逸的。

至于“品节”嘛,它可以使书法作品的价值更显高贵。众所周知,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虽然他是一名武将,但不乏文学才华,一曲《满江红》传唱至今。除诗词之外,令人称道的还有他的书法。相传,一次岳飞路过武侯祠,一心想要收复失地、抗击金国的他竟在那一刻与一心匡扶汉室、一统天下的诸葛亮跨越时空产生了共鸣,他快意恣肆地抄下了诸葛亮的《前出师表》。这幅《前出师表》刚劲挺拔、恣意流畅,流传下来成为书法精品。又因岳飞精忠报国的气节,他的书法作品更为后人所珍视。宋·岳飞《前出师表》(局部)

将岳飞陷害致死的奸臣秦桧,其实他的书法也相当不错。不过,在我国历代的书法评价中,书品和人品是密不可分的,甚至视人品高于书品,品格低劣的人写出的书法再怎么精妙也不受人重视。因为人们认为,如果将这些书法作品收藏家中,相当于收藏了邪恶之气,不仅玷污了家风的清白,还有损自己的品格。于是,像秦桧这样的奸佞之人的书法作品,流传下来的就比较少了。宋·秦桧《偈语》(局部)

我们通过了解书法家的历史背景、经历和人品等,可以更深刻地领会他们的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个人涵养。当我们为他们的书法作品所倾心的时候,我们浮躁、虚荣的情绪自然而然就消失了。所以,学习、临摹、创作书法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修身养性、磨练意志、提高个人涵养的过程。书法与文化传播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的出现,既具有传递思想的作用,更是开辟了文化传播、交流的新天地。书法也承载着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任。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认为,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最高代表,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在书法史上流传千古的书法作品,必然也是蕴含着深刻思想的,它传递出书法家所秉承的文化。比如王羲之的字潇洒俊逸,有道家文化仙风道骨的风采;颜真卿的楷书端庄中正,则是儒家文化的体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的文化依靠文字来传承,我们的生活也因为书法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书法中,我们不仅能欣赏到艺术之美,还能领悟到中国文化的精髓。

总之,中国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的一门艺术和学问。毛笔是书写工具,汉字是书写对象。书法就在我们身边,有文字的地方就有它。三、中国字的双重功能

中国汉字具有双重功能,一种以实用性为主,主要用于日常生活中传达信息、沟通思想等,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书信往来;另一种则以艺术性为主,主要为了表现字的形神之美。梁启超家书

或许中国字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此吧,它不是像英文那样的表音文字,由“a,b,c,d……x,y,z”26个字母组合而成,不同的组合有不同的读音,代表不同的事物和概念;它也不是像埃及文字那样的表意文字,一个字只有一个独立的外形和独立的读音。中国字有形象、有读音、有意义,是集形、音、义于一体的特殊文字。

另外,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它弥补了语言上的时空局限。说一句话可能会被错误记忆或被忘却,但若把一句话、一件事情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确定下来,就可以让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人们都认识它、了解它,这样就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无碍沟通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字的实用功能实在是太强大了。而中国文字的造字原则多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也就是以人的身体和自然界的物体为对象进行造字。既然如此,中国字就具有了特定的形态美,每个字都有它独特的姿态,虽然中国字的形态曾不断演变,但它这种美的形式被保留了下来,这也就是我们称它具有艺术性的主要原因。

例如“牛”与“门”这两个字的字形演变:“牛”的字形演变“门”的字形演变四、中国字外形的特色

前面我们说中国字有独特的姿态,这种特定的形态是一种线条美,在这些线条之中蕴藏着无数的奥秘。

从中国字的演变过程来看,自秦始皇统一文字开始,大体经历了这样的书体演变: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不同的书体,都有自己基本的形态和特征。了解每一种书体的特色,对我们欣赏和学习书法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我们看一下篆书。篆书有大篆、小篆之分。“篆”在这里是个动词,意思是拿着毛笔写字。而“篆书”这个名字是后来人为了区分不同的书体而设定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全国文字以官方名义进行统一规范,整理出来的文字就命名为“小篆”,而把之前的文字名之为“大篆”。其中小篆书体用笔多圆润,“藏头护尾”;字形以长形为主,显得秀美高雅。秦·李斯篆书《会稽刻石》(局部)

其次是隶书。隶书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起笔藏锋,一个字里边必有一横画的尾巴是翘起的,使笔画呈现出一种波势的韵味。因为它以横画为主,所以整个字比较扁平,总体上给人一种活泼又稳重的特殊感觉。

下面来看看草书。它简省结构,快写而成,笔意连绵,讲求流畅的线条组合,墨色浓淡相宜,在“狂乱”之中呈现优美是草书最大的特点。汉·隶书《曹全碑》(局部)

再来看行书。“行”是行走的意思,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既不像草书那样狂乱而难以辨认,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给人的感觉是轻松活泼。唐·怀素大草《千字文》(局部)东晋·王羲之行书《快雪时晴帖》(局部)

最后我们谈谈楷书。“楷”可以理解为楷模、楷则,也就是规矩、工整之意。楷书是可以作为规范、法则的一类书体。它是文字的成熟体,其特色是有明显的起笔、行笔、收笔,其特点是字形规范、笔画标准、结构谨严。

通过对这五种书体特征的介绍,想必能使你对书法欣赏和学习更加感兴趣吧。唐·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局部)五、蕴藏在书法里的不同风格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自然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种个性和风格与众不同。这种独特的差异性表现在艺术创作上,就成为了艺术作品中独一无二的宝贵之处。

就书法而言,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写法,同样的一个字,你写的和你的朋友、父母写的都不一样。这是因为我们的性格、涵养、学识基础以及艺术天分有差别,因而每个人写的字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即使是同一个人写的字,也会随着时间、年龄、环境、习惯、生理状况等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格调,这一点你只要将自己现在写的字和以前写的字进行对比就会明白。

例如唐朝诗人贺知章,有“饮中八仙”之一的称号。他每次喝醉酒就喜欢写诗文,常常随手抓起一堆纸,问别人一共有多少张,有多少张他就写多少张,一口气把纸张写完。纸张写完了,贺知章的文思也就没有了,再让他写,就写不出来了。这些醉中写成的诗文,不曾删改和修饰,但都很值得观赏。贺知章酒醒之后都会对自己醉中高雅的笔调、洒脱率性的文字感到非常讶异,因为他在平时都没有这种文思和笔力。

贺知章(659—744),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唐朝著名诗人、书法家。年少时就以诗文出名,《咏柳》《回乡偶书》最为脍炙人口。唐·贺知章《草书孝经》(局部)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

当然啦,书法的格调涉及个人的性格、际遇、学习和修养等多方面,所以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拥有这些才华。但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书法家的生平事迹来体会书法中蕴藏的奥妙和风格。下边我们就将走近历代最为著名的书法家,去了解他们以及他们作品的奇闻轶事。第二章妙人妙事谈历代书法家一、倡导文字统一的先锋——周宣王

我们的祖国土地面积辽阔,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各诸侯国都用自己惯用的文字来进行记录和沟通。我们把春秋战国时期及其以前的文字都称为“古文”。

古文的种类有很多。北方有刻在龟壳或者兽骨上的“甲骨文”,它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一种文字形式,被称为“最早的汉字”;有铸刻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金文”,也叫“钟鼎文”。南方的楚国则把文字写在竹片、木板上,称为“竹简”或“木简”;西方的秦国有写在石头上的“石鼓文”,因为石头的外形像一面鼓而得名。

甲骨文,主要指公元前1300多年的殷商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这些文字诞生于上古时期,字体尚未成型,所以字的形状、大小都没有规定,但它已经形成体系,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了。甲骨文形状、大小的不严谨,反而给它增添了不少变化,充满了质朴自然的古趣。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居延汉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