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继承创新心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9 16:34:32

点击下载

作者:李配富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继承创新心悟

中医继承创新心悟试读:

前言

回顾科学史,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科学在哲学的圈子里徘徊了两千多年之后,以伽利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家,把自然科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与数学相结合,揭开了科学史上光辉的一页。与此同时,现代西医学运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分析阶段,以无阴阳五行学说的西方文化为依托,以“解剖”为先导,以实验医学的面貌迅速成长并壮大起来,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然而,传统中医学却是在无现代科学技术的历史时期,以有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华文化为底蕴,以“外象”为先导,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医学理论。传统中医学虽然早已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但因未能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医学理论体系,故至今仍然徘徊在无现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局面,或日渐走向“西化”而被肢解的危机趋势。

既然如此,那么传统中医究竟有没有特色,有什么样的特色?传统中医到底要不要现代化,能不能现代化?中西医还要不要结合研究,彼此最终会不会被替代或融为一体?传统中医要不要、能不能、如何才能构建现代理论体系等重大课题,一直困扰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学术界。正是因为要解惑答疑的难度太大,欲立项研究都是很困难的。然而,若找不到正确的答案,发展中医在政策导向、学术引领、思维启迪等诸多方面,就会迷失方向。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者,亟盼能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对此,吾深感才疏学浅而望洋兴叹、笔拙肠枯而不敢问津,但作为振兴杏林医学的一名园丁,观其中医创新迷路、日渐衰落,令人忧心如焚、百感交集,于是情不自禁、不揣疏陋,尝试着持中西医两论,挂一漏万地采诸家有关实现中医理论现代化之萃论,择时贤有关动物实验和临床报道之明示,以亲自诊治的典型案例为佐证,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和临床经验,集思数载,渐有所悟,蚊负勉图,慨然提笔,直抒窥管之见,撰成拙书,以就正于贤达。

宇宙万物岂有亘古不变?传统中医必亦发展创新!全书以揭开传统中医神秘之面纱、走出解读中医错位的误区为前提,以开启传统中医现代之航程、演绎现代中医理论与临床为主线展开讨论,从而形成了现代中医理论体系萌芽期的雏形,其新思维、新内容、新格局、新阵容的现代理论,改变了传统中医在现代科学环境中,长期不能汲取营养的封闭状态。全书由上篇总论、下篇各论两大部分共二十四章组成,既有系统理论阐述,又有系列典型例证,并在每一章后附有思考题,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所提出的学术思想。黾勉成章,名为《中医继承创新心悟》。多年来,在重庆市中医药骨干医师提高班、中西医结合学习班、市级及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班,市级、全国性、国际性中医药相关学术会议,全国中医药现代化与科技创新高层论坛上,曾多次对书中的主要学术思想做专题学术讲座,每次都引起了许多与会同仁们的强烈反响和极大关注,并纷纷表示企盼是书早日出版,故冒昧闯入现代中医理论王国,仓促付梓使之问世以飨读者。

庄子曰:“始生之物,其形必丑。”本书虽经数年冬去春来、寒来暑往的不懈努力,力求立论正确、阐述有据,但因才学浅陋、经验匮乏,故拙著仍不过是在杏林地上长出的一株幼苗,书中一定存在着错谬与不足之处,一些疑问还悬而未决,需要不断修改补充;许多有争议的地方,有待进一步的实践验证。寄望海内外名贤不吝匡正,使之日臻完善是幸。此书若能抛砖引玉,对实现中医现代化有些许裨益,则幸甚矣!并企盼医界志士同仁,沿着坚持中医思维模式及科学内涵特色的发展方向,振奋精神、携手共进、奋发图强、与时俱进而大踏步前进,使初级阶段的现代中医不断迈向比现今科学更加先进的新领域,努力开拓祖国医学继承创新的光辉未来!我不敢说本书立论是如何的正确,更不敢企望每个学者都会赞同我的学术观点,但我只想说人类的健康事业离不开中医,发展中医必须现代化而不是西医化。

本书幸蒙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陈可冀教授,重庆市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马有度教授,在百忙中阅稿赐教、挥毫题词、撰文作序,顿使拙著减垢增辉。承蒙重庆市中医研究院文献检索中心副主任中医师李群堂主任,对文字做了细致的校对;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周天寒会长,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曹文富院长,重庆市肿瘤医院周琦院长、吴永忠副院长和中医科全体同志,以及学术界的许多同仁们的热情鼓励和积极支持;重庆市中医研究院胡陵静主任中医师、重庆市肿瘤医院李龙丽中医师、第三军医大学博士后及博士生导师李龙坤教授、博士生郝萍副教授等,协助查阅文献、整理资料。在此,谨致衷心的谢忱!感怀祖国医学千古传,济世活人多宝典,而今尊古人笑痴,屡辟新径陷谜团,回首百年坎与坷,国粹日衰痛心间,遥问中医何处去,沧海茫茫不见岸。橘井泉香早年承,后攻中西在校园,欲成事业犹未成,悬壶已过四十年,东驰西骛多迷茫,上下求索路漫漫,复兴国医责无贷,蚊负勉图悟真诠。科技差距文化异,中西特色之根源,思维模式各不同,科学内涵互赅难,结合研究取其长,互替或融皆谬言,并重发展中西医,天下黎庶翘首盼。曙光乍现一线天,杏林春暖风扑面,开辟中医现代路,不信今人逊古贤,千秋大业须合力,世代同仁莫等闲,岐黄仲景在天灵,含笑中医展新颜。上篇 总论第一章 导言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从秦汉时期理论体系的形成,至金元时期的学术争鸣,再到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兴盛,各家学说云次鳞集,各类著述汗牛充栋,无不凝聚着历代医家的聪明才智,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医药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同时也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事业,奉献了卓越智慧和宝贵经验,即使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仍如璀璨明珠,光耀医林。在人类健康事业的各个领域,在人类抗击SARS期间,中医药的神奇疗效一次又一次震惊世界。由此可见,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文化与科学领域中毋庸置疑的绚丽瑰宝,是世界医学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努力发掘,充分继承,加以提高。

然而,在世界上于1676年第一台光学显微镜诞生,于1895年发明X线照相术之前,传统中医药学就早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也就是说,传统中医药学因不具备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其诊察技术是落后的,这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随着医学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为实现中医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并用其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在一定范围内和程度上均取得了成效,展示了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可喜前景。然而,因传统中医未能构建现代理论体系,故在临床上仍然徘徊在“三根指头、一个枕头”和“膏、丹、丸、散、汤”的落后局面,形成了“中医治病往后看,查查古籍怎么办”与“西医治病向前盼,问问有何新进展”的明显反差。

任何科学都在不停地进步,都要创新发展,中医学自然也不能例外。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运用自然科学的能力,也总是在不断地提高。我们如果对中医学采取固步自封、画地为牢的态度,必然会在现代科学竞技中成为时代的落伍者,甚至会断送整个中医事业的前途。因此,传统中医学不仅要充分继承,而且还必须开拓创新,必须构建中医现代理论体系。第一节 构建现代中医理论的憧憬与迷惘一、质疑中医科学性使之不断走向西医化或边缘化

长期以来,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界的同仁们,为传统中医药学的发掘整理、传承提高,以及为实现中医现代化而进行的中西医结合研究,都不断地取得了许多令世人瞩目的科研成果,贡献巨大应当首肯,对构建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未来,始终魂牵梦绕,充满了美好憧憬。然而,同样是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界,对传统中医究竟该如何继承创新?所传承的“思维模式”是什么?创新的“科学内涵”又是什么?怎样才能构建起现代中医理论体系?这些方方面面的学术研讨,则是零思飘绪,学说纷呈,见仁见智,一无定谱,终究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如此等等,致使传统中医虽身处现代科学环境,却长期不能从中汲取营养,几乎是自我封闭状态,其理论与临床均难以跨入现代科学的发展轨道,完全陷入了一个难揭谜底的困局。

从民国时期的“中医存废之争”,到近年“中医西化”等学术思潮的出现,其争论的焦点,就是在开拓创新的光环下,罔顾传统中医药对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乃至良恶性肿瘤、危重疾病等,屡屡获得神奇疗效的事实,就盲目、武断地质疑其思维模式的科学性,使之不断走向西医化或边缘化,大有将传统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肢解,甚或灭绝之势。二、传统中医能不能构建现代理论体系至今无答案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现代科学环境中,并不是中医界同仁们不愿意中医现代化,也不是传统中医自己要保守、要封闭,而是因为找不到传统中医要不要、能不能、如何才能现代化的答案。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理论难以对接,没有表现出在理论和临床上的开放性,从而导致了难以从新的科学环境中汲取营养的窘境,表现出明显的惰性,结果只能在原有的水平上踏步不前,甚或萎缩、倒退,常常令后辈习医者因畏难而转寻他途。

是啊!西医诊病在视、触、叩、听的基础上,还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辅助检查,诊断依据大多具有活体内与体外的“客观信息”,防治疾病的极大优势是不言而喻的,确实先进;而传统中医诊病却只能依赖望、闻、问、切四诊,不能直窥活体内的“客观信息”,临床诊辨依据仅仅只有活体外的疾病“信息”,这的确显得落后。尽管如此,为什么在临床上很多时候,针对同一种疾病,中西医都可以收到满意疗效?有时中医比西医疗效还要好呢?甚至有时在西医毫无办法的情况下,中医还可以屡获奇效?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中西医防治疾病,在各自是否具有直窥活体内“信息”的不同条件下,其研究途径和思维方法是不同的。

例如,对一个“发热”病人,现代西医依据体温升高的“信息”,进一步综合其他相关“信息”,判断是否有感染或其他因素,若是感染所致,还要分清是细菌性或是病毒性,然后再分别给予抗细菌或抗病毒的药物治疗;而传统中医诊察到“发热”的“外象”之后,因不能直窥活体内的疾病“信息”,就根据“发热”所伴随的不同“信息”,在明辨寒、热、虚、实等之后,再分别投以散寒、清热、补虚、泻实等不同性能和功效的中药治疗,常可收到满意疗效。此类例证颇多,不胜枚举。这就不难看出,中西医将各自所获人体生命与疾病的不同“信息”,以不同思维方法应用于临床而形成的理论体系特色,就必然是迥然不同的。

既然如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中医如果始终不能直窥活体之内的“客观信息”,其理论特色最终会不会被先进的西医所替代,或两者融为一体呢?假若回答是肯定的,那就用不着谈什么中医现代化;反之,传统中医既然不能永远自甘落后,就必须主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而进行现代化研究。然而,对传统中医的现代研究(包括西医对中医的现代研究),似乎又不可避免地使中医走向西医化,使其理论特色日渐丧失,或最终被废弃。真是太为难中医人了!这大概就是长期以来,一部分学者质疑中医创新,埋头继承,甘愿落后,而另一部分学者忽视中医传承,昂首创新,全盘西化,两种力量拉锯与博弈的根本原因所在吧!

由此看来,要使中医药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必须首先解答传统中医究竟有没有特色,有什么样的特色?传统中医到底要不要现代化,能不能现代化?中西医还要不要结合研究,彼此最终是否会被替代或融为一体?传统中医要不要、能不能、如何才能构建现代理论体系等一系列疑问。否则,在政策导向、学术引领、思维启迪等诸多方面,中医的继承创新就会迷失方向;而要解惑答疑,是一个极其繁复而富有开拓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颇多争议而又十分敏感的热门话题,需要澄清和解决的问题太多,真是千头万绪,难挈纲领。为论证中医“思维模式”与“科学内涵”的特色,为探索构建现代中医的理论体系,使祖国医学再度辉煌,以不愧对岐黄,遗恨子孙,多少先哲精英奋发图强,呕心沥血,无数贤达明哲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众多学者见仁见智,著文立论,但终未突破其理论桎梏,未能诞生出具有现代科学水准的中医学,不能以此而正本清源,弘扬光大,进而陷入深深的迷惘。倘若中医最终真的消亡,实乃天下苍生之不幸!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者,亟盼找到一个正确的系统方案。

本书在文献篇幅重点之权衡、传统中医理论之继承、现代科学技术之应用、中医思维模式之辨析、中医科学内涵之论证、现代科研成果之汲取、中医反馈研究之提出、现代中医理论之构建等方面,以论证中西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不同的科技水平、文化底蕴,用不同思维方法而形成不同特色的“思维模式”与“科学内涵”为中心;以传统中医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为主旨;以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临床相结合、传统中医与现代研究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为立足点;以揭开传统中医神秘之面纱、走出解读中医错位的误区为前提、开启传统中医现代之航程、演绎现代中医理论与临床为主线,分上下篇两大部分,共二十四章,展开讨论中医的继承与创新。第二节 开启传统中医通往现代化的航程

上篇总论,以中医要不要、能不能、如何才能现代化为主线,通过实现中医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实现中医现代化必须充分继承、实现中医现代化必须进行现代研究、构建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思路与困惑、思维模式特色是构建现代中医的灵魂、科学内涵特色是构建现代中医的基石、构建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法与标准、图解中西医不同特色与构建现代中医等方面的分析探究,开启了传统中医现代化之航程。一、构建现代中医首要条件是充分继承与现代研究

中医界的同仁们普遍认为,要创新传统中医理论,首先必须以充分继承中医经典著作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为基础,而如何起步才能学好经典著作呢?又应当首先从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入手。这是因为“中医基础理论”所讨论的阴阳、五行、藏象、病因、病机、辨证等理论内容,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深入学习和研究其他各临床学科的基础。然而,就是“中医基础理论”这样一门必修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其部分理论内容应当如何解读,学术界的认识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或是尖锐对立的,如此怎么能学好传统中医,怎么能充分继承中医经典著作呢?

诸如此类,连传统中医对自己的许多理论的认识都不能统一,甚或说不清楚,西学中会怎样解读中医?单纯西医又会怎么看待中医?那么,许多学者认为传统中医理论不科学,恐怕就顺理成章了!这不仅对充分继承中医带来了困难,而且也给如何构建现代中医理论造成了极大的困惑!因此,要构建现代中医理论必须以充分继承传统中医为首要条件,而充分继承就必须纠误,必须统一认识,必须规范化地系统整理传统中医理论。

不仅如此,在当世界上第一台光学显微镜诞生,及发明X线照相术之前,传统中医早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理论,这说明了传统中医因无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其诊察技术是落后的。由此可见,在充分继承传统中医的基础上,必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西医学理论进行现代研究,以改变其落后的状态,这无疑也是构建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首要条件,是正确的道路。二、寻找构建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思维方法与困惑

实现中医现代化不仅要充分继承传统中医理论,而且还必须对传统中医进行现代研究,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正是沿着这条道路,在充分继承传统中医和进行现代研究两方面都取得了许多骄人成绩的历史时期,却至今也没有找到应当运用怎样的思维方法,才能构建现代中医理论!因而有学者就认为,构建现代中医理论体系必须以现代西医理论为标准,之所以现在不能实现,主要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中医理论奥秘没有完全揭示。可奇怪的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传统中医理论的现代研究不断深入,中西医之间在同等水平上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多之际,为什么他们之间的鸿沟不是越来越缩小,反而越来越增大了呢?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并无限接近绝对,但永远也不可能穷尽真理的过程。据此而论,在“人与天地相应、生物不断进化、物质无限层次、疾病不断变更、医学发展无限”等学术领域,都因存在着现代科技永无顶峰与难揭医学无限奥秘的客观性,故对其外延及内涵的研究都是难以穷尽的,因而研究的“客观信息”永远是有限的。由此说明,欲以现代科学技术全部揭示医学理论的奥秘是不可能的,因而以现代科学技术为背景而形成的现代西医,在这方面也永远是基于“有限信息”的理论。尽管如此,以现代科技研究的“有限信息”,就可以形成现代西医理论体系,但为什么以现代西医理论为标准而构建现代中医理论体系,会越来越陷入困惑呢?虽然对传统中医进行的现代研究,为构建现代中医不断地增加了众多的“客观信息”,走这条路子是正确的,但以现代西医理论为标准而构建现代中医理论体系是否正确,就值得商榷了!如果说以现代西医理论为标准是正确的,但为什么又难以或无法实现呢?如果以现代西医理论为标准不正确,那么又该以怎样的标准来构建现代中医理论体系呢?

在以现代西医理论为标准构建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尽管有学者具体提出了以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或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方式融为一体,又或者在中西医之间寻找结合点等多种方法,但却因仍然不能实现而陷入了深深的困惑!正因为如此,一部分学者为尽力不使传统中医理论被肢解并得以传承,就反对以现代西医理论为标准而构建现代中医理论体系,提出现在只要相信并积极继承学习就行了,不要讨论科学不科学,不谈什么创新不创新的主张,至于何时能构建现代中医理论体系,就不管它是哪一代人的事了;另有一部分学者,仍坚持以现代西医理论为标准而构建现代中医理论体系,企盼到了现代科技能全部揭示传统中医理论奥秘的那一天,中西医之间将会如同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样,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形成现代中医理论。至于传统中医理论有什么奥秘?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奥秘?何时、如何才能全部揭示这些奥秘?科学技术能不能全部揭示这些奥秘?应当以怎样的思维方法才能构建现代中医理论?何时才能构建现代中医理论?均难以探其本源及明确答复!三、构建现代中医必于中西医根本不同特色寻答案

什么是特色?特色就是用以区别你我的不同点,就是你有我无或你有我优,你无我有或我有你优,特色是在比较中被发现,并因比较而存在的。有西方的逻辑推理,就有东方的直觉领悟,中医是从认识外象起步,西医则以研究解剖开始。如果我们不能找到西医的根本特色,也就无法明确中医的根本特色,如果我们从来只知道一种医学理论体系,又哪里能分得清中西医各自的长短优劣。因此,社会要发展,科技要创新,医学要进步,都必须从各自的特色出发,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正确把握发展的规律,否则,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动上的错误,主观上越是努力,危害性也就越大,最后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无论是回顾历史还是考察现实,无论人类的疾病谱如何变迁,总是有一部分疾病,只需单纯运用中医或单纯运用西医即可治愈,有一部分疾病,中西医都有一定疗效,但有时中医的远期疗效更突出些,有时西医的疗效来得更快些,而另有一部分疾病,无论是中医或是西医,单独运用时疗效都不尽如人意,只有中西医结合才能大幅提高疗效;也仍有一部分疾病,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或是中西医结合,疗效都不理想,甚至是束手无策。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西医的理论与临床,都有各自的特色、有各自的优势。中医无法以西医理论标准将两者融为一体,更无法用中西医双重标准来揉合两种医学体系,即便中西医必须要进行结合研究,但想要通过结合点来融通中西医,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只能从研究中西医的根本特色入手了。四、中西医根本不同特色源于科技差距与文化差异

讨论特色,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辩证唯物主义一般认为,物质与精神、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人的精神、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对物质世界进行分析而形成的;物质决定精神,物质决定意识,反过来,精神、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形态,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程度,而社会形态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能动作用。

中西医都是以人体生命与疾病为共同研究对象,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古今中外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差距极大。传统中医在其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始终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土壤,而现代医学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并紧跟其发展,因而中西医诊察人体生命与疾病的“客观信息”,就具有极大的差异。

譬如,中西医虽然都具有活体之外的“客观信息”(简称活体“外象”),但现代西医还具有直窥活体之内的“客观信息”(简称活体“窥息”),传统中医却无。中西医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差距,类似于现代哲学思想所称生产力的差距,其所获“反差极大的客观信息”,类似于现代哲学思想所称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所以说“科技差距”是形成中西医理论根本不同特色的物质根源。

中西医为适应临床的需要,就必然要对各自所获得“反差极大的客观信息”进行分析与诠释,这种分析与诠释的思维方法就是一种文化,类似于现代哲学所称的“精神”、“意识”。然而,东西方因历史与地域的差异,其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如中华文化有阴阳五行学说,西方文化却无),中西医正是以各自具有差异的文化,来诠释这些“反差极大的客观信息”,因而就必然运用不同特色的思维方法。中医以有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华文化为底蕴,诠释活体“外象”无活体“窥息”的临床意义,西医则以无阴阳五行学说的西方文化为依托,诠释活体“窥息”及其活体“外象”的临床意义。这种以不同文化诠释“反差极大的客观信息”的思维,类似于现代哲学思想所称的“意识形态”。所以说,“文化差异”是形成中西医理论根本不同特色的意识根源。

中西医在诊察疾病的过程中,因科技差距所获信息反差极大,诠释反差极大信息的文化也有差异,故在临床上就有了不同特色的思维方法,并逐渐形成了彼此不同特色的“思维模式”。与此同时,中西医又以自身独具特色的“思维模式”为基础,选择性地吸收外界环境中的信息,按自身的规律进一步发展。这类似现代哲学思想所称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特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统一构成特定的社会形态,反过来社会形态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能动作用。由此说明,中西医根本不同特色的核心应当是“思维模式”,其不同特色的根源是科技差距与文化差异。

多少年来,关于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根本特色,虽然中医界已俗成定论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但与现代西医比较分析,并非如此。其实,现代西医同样有相似的思维方法,只不过是“分解息象思维”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不是“整体象揣思维”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而已。由此可见,虽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理论的精髓,且与西医理论确有不同的特色,但从构建现代中医的角度比对分析,却并非是整个理论体系根本不同的特色。五、构建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灵魂是思维模式特色

中西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科技水平、不同的文化底蕴,用不同思维方法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必然具有根本不同的“思维模式”特色。

传统中医理论体系在形成的过程中,虽然对人体进行了打开研究,但因无现代科学技术支撑,故无活体“窥息”应用于临床。然而,我国历代医家正是在没有活体“窥息”的条件下,为了说明并把握以活体“外象”认识体内变化情景,便以“有诸内,必形诸外”及“比类取象”的思维而联想,以“整体象揣融哲”自然观为指导,以“外象”为先导的“整体象揣研究”方法,将诊察到的活体“外象”与自然界相应变化的现象和规律紧密联系,与在活体上未见粗浅解剖的“剖息”相联想,以有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华文化“天人合一、以外应内”地诠释,描绘出与“外象”相应相等的“揣息”,并以阴阳五行为源头进行多系统的“整体功能分类”。在此基础上,再以“外象”与相应相等的“揣息”作为基本信息,驾驭中药、针灸等治疗措施,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总结,从而形成了以“整体象揣藏象”为中心之“整体象揣思维”为特色的理论体系。

现代西医理论体系在形成的过程中,因具备现代科学技术,故有活体“窥息”应用于临床。西方医家正是在具有“窥息”的条件下,以“分解息象用哲”自然观为指导,以“解剖”为先导的“分解息象研究”方法,将人体“剖息”与相应不相等的“窥息”及“外象”相印证,以无阴阳五行学说的西方文化“人天相关、以内应外”地诠释,并以八大及更多的系统进行“分解结构分类”。在此基础上,再以“窥息”与相应不相等的“外象”作为基本信息,指导西药、手术等治疗措施,经过不断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从而形成了以“分解息象脏器”为中心之“分解息象思维”为特色的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中西医各自以不同科技水平所获得的“反差极大的客观信息”为依据,以不同底蕴的文化进行诠释,在研究方向、临床诊察、辨识途径、特定概念、临床诊治、理论分类、判断标准等七个形成路径方面,形成了根本不同特色“思维模式”的理论体系。现代系统论认为,系统理论一旦形成,就将按其自身的理论特点运行,并将以自身的理论框架为基础,汲取来自外界环境中的信息。基于系统论这些理论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了“思维模式”是构建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六、构建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是科学内涵特色

在医学领域,为了深入研究人体生命与疾病,把人体如同机器一样进行了完全分解的“拆卸式”研究,这是必需的,因为人体与机器组成的科学内涵确有可类比之处。例如,人体与机器一样都具有部分与整体的结构,人体与机器的结构与功能均有无限多层次,人体与机器一样都具有分解与整体的物质。如在临床上对颅内肿瘤、胆囊结石的切除术,以及肝、肾移植术等,便是“拆卸式”完全分解研究应用的明证。

然而,人体与机器组成的科学内涵却不是完全一样的,机器是部分性能决定整体性能,是可以完全拆卸的,完全拆卸之后是可以完全复原的;人体生命是不可以完全拆卸的,完全拆卸之后是不可完全复原的。人体生命是先有“非混沌”的胚胎整体,后才有整体分化出相互关联的部分,存在着整体性能决定部分性能与部分性能决定整体性能的两个部分,存在着不可或可相对完全分解的两个部分,但总的趋势是以整体性能为主决定着部分性能的,人死之后的生命是不可能再复活的,因而对人体生命与疾病单以“拆卸式”的研究是不全面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在临床上看到,几乎所有做了稍微大一点外科手术后的病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或缺陷;即使如肝、肾移植术后,其排异反应也难以克服;其他如对上呼吸道感染、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治疗,手术切除就毫无用武之地了。故对人体生命与疾病进行“拆卸式”研究的同时,还应进行“非拆卸式”的研究。

依据系统论对“简化—还原论”的第一个反驳,即“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的这个命题,说明了以不打开、不干扰人体黑箱进行“非拆卸式”研究的活体“外象”,还原其所包括的物质内涵是等于活着整体的。活着的人体生命与疾病,无论一个或多个活体“外象”,都是活着人体无限多层次的物质共同产生的,都是活着人体已知或未知物质在整体层次的反映,因而活体“外象”代表了活着人体已知或未知物质的全部涵义。然而,打开则必然干扰人体无限个黑箱进行“拆卸式”研究的分解“窥息”,因所获得的“窥息”永远是有限的,故还原其所包括的物质内涵是小于活着整体的。

传统中医在其形成过程中,主要以“非拆卸式”的方式,对人体生命与疾病进行了不打开活体黑箱的研究,虽然也有以“拆卸式”的方式对人体黑箱进行过研究,但因不具备现代科技而无活体“窥息”,只能以活体“外象”为先导应用于临床,描绘出了与其相应相等的活体主观“揣息”,故基本上犹如没有进行打开活体研究,从而形成了以“整体象揣藏象”为中心,以“整体性能决定部分性能”之“整体象揣思维”为特色的理论体系。当活体“外象”发生异常变化之时,用以阐述活体“外象”异常变化的主观“揣息”,也随之发生相应相等的变化,故异常活体“外象”与体内变化的“揣息”,还原所代表的物质内涵也是相应相等的。

传统中医依据“整体象揣思维”的理论,以全身整体层次的活体“外象”为先导,并与相应相等的主观“揣息”共同应用于临床,在诊辨论治及理法方药的过程及结果中,主观“揣息”与“外象”一样,还原代表了活体所有的物质内涵,故称“外象”和“揣息”为“整体信息”。因而,传统中医以“外象”为先导的“整体象揣研究”方法,立足于以不打开、不干扰人体黑箱进行研究,无论以多少个活体“外象”为先导应用于临床,形成“整体象揣思维”的理论,其“客观信息”还原所蕴含物质的“科学内涵”特色,都应当是“部分象揣之和等于活着整体”。由此可见,传统中医具有“整体象揣思维”(但无“分解息象思维”)之全息学、系统论、控制论的特色,并以此而指导临床实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人体生命与疾病的现代研究,虽然不断地取得了日新月异的突破,但因存在着现代科技永无顶峰与难揭医学无限奥秘的客观性,故在任何特定的条件下对人体生命与疾病的研究,必然要跟当时已经打开或尚未能打开的多个层次打交道,故对人与天地相应、生物不断进化、物质无限层次、疾病不断变更、医学发展无限等领域的现代研究,所获得的活体“窥息”永远都是有限的。尽管这些活体“窥息”离不开人体无限多层次物质的共同作用,但却只能代表已知某分解层次的物质内涵,不能代表活着人体所有物质的内涵。由此可见,有限的活体“窥息”与整体层次的活体“外象”之间,还原所代表的物质内涵是相应而不相等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