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之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30 13:48:31

点击下载

作者:李莎,欧阳健舒

出版社:中国名家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潜意识之谜

潜意识之谜试读:

作者簡介

李莎

女作家

中國應用心理學學者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與傳播學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學研究生

香港大學整合行銷碩士

中歐國際商學院高級工商管理碩士

現攻讀於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課程

少年之時受家庭薰陶,喜讀經史子集,因家學淵源自幼喜好傳統文化及現代心理學探究,並且深研潛意識與意識之間的關係,由於博採眾長以及個人志趣的影響,其在傳統術數類學科以及心理學與環境學領域有著科學、獨特的見解。並致力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傳播。

其主要研究領域為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心理學相結合。2016初,李莎與眾友人共同組建了希達文化工作室,旨在以弘揚傳統文化精粹促進當代教育傳播。李莎學者目前已在《四川戲劇》《中國文藝家》《財經界》《出版廣角》《中國校外教育》《中國民族博覽》《發現》《新教育時代》《中華少年》等國家級專業核心期刊與國家級媒體刊登。

已出版個人獨著《1001天》,通過自敘式方法論將世界哲學、宗教學、心理學、文學以及傳統國學相糅合提出豐富的當代人生活狀態與多維思考模式。李莎學者還與歐陽健舒學者合著了《焦慮心理學》《靠譜的直覺》等著作以傳統文化精粹為核心,通過中學西用模式,將傳統文化與當代多重學科知識相融合,創新提出傳統文化的當代運用其創新提出中華傳統文化的當代心理學範疇運用,達到「以文塑人」、「以和修心」是李莎提出的當代人的身心調和和自我修正的發展觀。

作者簡介

歐陽健舒

作家

中國應用心理學學者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與傳播學者

中山大學環境學學士

中山大學經濟學碩士

現攻讀於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課程

其自幼跟隨族中長輩學習易經與中醫。擅長传统文化在心理學方向和環境學的應用。並致力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傳播。

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心理學與傳統文化傳播學等,在傳統國學文化的現代應用領域有著極大造詣。2016年與眾友人共同成立了希達文化工作室,以改善當代人身心健康不遺餘力。歐陽健舒學者目前已在《四川戲劇》《財經界》《出版廣角》《中國校外教育》《中國民族博覽》《發現》《新教育時代》《中華少年》等多個國家級期刊媒體發表數篇核心學術型論文,從現代心理學、當代文化學以及教育學視域提出了創造性積極發展策。

更在與李莎學者合著的《焦慮心理學》《靠譜的自覺》等著作更注重發掘人的精神潛力,以應用心理學為視域,不斷從生活與工作、婚姻與家庭等多維角度探析人的「潛能」,為塑造當代正確的心理觀念提供具體指導論斷。書中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基石,以科學化架構解析當代人的身心健康問題,獲得了廣大讀者與學者專家的一致認可。

歐陽健舒不斷致力於「人的健康全面發展」研究,利用多維心理學構建了當代國人身心健康尺規,創新提出以心理學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以此來促進國人身心健康之法。

作者序言

在人類的歷史之中,自我探索和認知一直是一個永恆的課題,特別是對意識和潛意識的探究。這本書就是帶領大家以更輕鬆和平實的方式瞭解潛意識。此書並沒有太艱深的詞彙和晦澀難懂的概念,儘量使用口語化平鋪式的表達方法,力求做到沒有任何心理學基礎的讀者,都可以一目了然。可以說就算你是「心理學小白」也不會影響你理解書中所傳遞的概念和方法,文中更是列舉了很多實際案例和操作方法,讓大家能更得心應手地去體會「潛意識」「自覺力」「覺知力」的存在,和其在自身運作的方式。

之所以寫一系列的自我認知與心理學應用類書籍,是因為有一個緣起,在2015年下半年,我莫名的陷入了很深的自我反思之中,並且思考到底怎麼樣的事業才是更幫助到更多人的?讓更多的人能發現更美好的自我?不久之後,在一個商業精英的聚會上,無意聽到一群外企高管在談論哪位心理醫生比較好,那一刻我忽然產生了一種抽離感,仿佛眼前的一切都幻像,很多人都帶著笑意的面具,在虛擬的談笑風生中,延續著疲憊壓抑的人生,就是那一刻的靈光一閃,讓我堅定了探索心靈平和的旅程。

因此2016年初我離開了世界500強的企業,離開了集團副總經理的職位,離開了深圳海邊,離開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辦公室。找到了幾位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成立了希達工作室,方向就是以心理學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探究與傳播,因為在看來國人有自己文化的根基,不應該一味西化,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實在我們無意識中已經根植在我們的DNA之中,我們可以中學西用,以現代人更容易接受與習慣的方式將傳統文化和心理學緊密結合,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之所以選擇心理學為應用基礎是因為家學淵源,家族之中有許多位醫生和大學教授們,都致力於人的身心健康工作,再加上兒時經常在我的父親單位(一家省級精神專科醫院)裡遊蕩,見到了很多受各種精神壓力困擾的人群,還有很多精神病患者,這些患者雖然痛苦,但是他們的親人朋友更加無助和悲痛。

長大之後發現身邊很多朋友,事業雖然很成功,但是經常陷入憂鬱、壓力、焦慮和沒有安全感的情緒困擾之中。因此從十多年前,我就開始學習和探索與心理學相關的知識。當決定成立工作室的那一刻,就決定把我兒時開始就感興趣的各種學科拿來學習和研究。決定從心理學和儒釋道文化入手,尋求精神的共鳴感。

同時以此書獻給我摯愛的家人與朋友們,因為你們的支持,才讓我可以盡情地學習與探索未知,體驗更加豐富的人生。

這裡送給大家一個,我特別喜歡的日本詩詞:《敦盛》

細細思量,此世非常棲之所,

浮生之迅疾微細。

尤勝草間白露、水中孤月。

金穀園詠花之人,為無常之風所誘,

榮華之夢早休。

南樓弄明月之輩,為有為之雲所蔽,

先于明月而逝。

人間五十年,比之於下天,

乃如夢幻之易渺。

一度享此浮生者,豈得長生不滅?

非欲識此菩提種,生滅逐流豈由心。

望每一位讀者都能通過此書,更加清晰的瞭解自我,讀懂自己的潛意識,學會覺知的觀照自我,收穫更完整的自己,認知自己、看清自己,並接納自己。

願諸位四時吉祥、平安喜樂。李莎2018年于廣州工作室前 言成熟的第一步是能深度瞭解自我

在我上學期間,一次心理學的課程上,我們的一位心理學老師講述了他在火車上的遭遇。她說,她返鄉的路程比較長,那時候還不興像現在這樣大家都各自拿著智慧手機玩,而是坐在一起閒聊打牌,於是,她也加入了眾人的聊天行列。大家一開始聊得都還不錯,可越聊到後面,他發現鄰座的幾個人就越少跟她說話了,似乎在有意無意地疏遠她。這樣的情況,她還碰到過不止一次。

她一直在思忖這個現象出現的原因,後來某次靈光乍現時,她忽然回憶起眾人疏離她的緣由,這些人拒絕和她交談,常常是從他報出自己的職業後開始的。

當她告訴他們自己的專業是心理學之後,立刻就引發了人們心底的恐懼。這些一開始與我這個心理學老師交談,但隨後緘口不言的原因,正是因為很多非心理學專業的局外人對心理學有一種帶著神秘色彩的想像力,他們認為,一旦繼續和他交談下去,他可能就會洞穿自己埋藏在心底的某些秘密。

在研究心理學多年以後,我漸漸瞭解到,其實很多人對心理學只有一些朦朧的、形而上的「想像認知」。大家傾向於接受自己在影視劇和書本中對心理學誇張而具象的表述,或是片面地把心理學這門學科與江湖術士們濫用的「批命」、「看相」掛鉤。

其實,身為一個心理學專業的人,我長久以來的諮詢內容裡大部分是偏科普性質的。據說古希臘德爾菲神廟大門前,刻著一句話:「認識你自己」;而我們之所以致力於心理學的傳播普及工作,是因為心理學中有很大一部分內容,就是讓人發現自我、認知自我和瞭解自我的。我們日常的行為習慣,大部分都是為我們的認知所驅動。而我們的自我認知,和我們的外部環境、家庭的影響和過去的經歷息息相關。一個人要真正改變自我,他必須對自己現狀的成因有足夠的瞭解;而造成現狀的原因,很有可能不僅僅是某些表像,還有我們更深層次的潛意識,真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著名的好萊塢電影《頭腦特工隊》裡有一處場景,小女孩夢見了自己在溜冰場上快樂地滑冰,掌管她頭腦中「快樂」這個情緒的小人樂樂在大螢幕上看著她,被她的情緒感染,兩人一同快樂地滑了起來。這裡其實是在向觀眾傳遞著一種微妙的情緒——這是一種身心合一的快樂。樂樂和小姑娘的潛意識在這個夢境裡相遇了,它們協同一致,享受遨遊的快樂。理智似乎意識到這一刻的珍貴,所以它顯得那麼莊重,因為它知道人生更多是錯位,這些錯位發生在內心與現實、精神與肉體,各種情緒之間。

這幾年,隨著「佛洛德熱」慢慢消退,各種關於潛意識的書也慢慢從台前轉到了幕後。這是因為很長一段時間內,潛意識都被拿來與精神分析法並用,它在很多地方被誤讀。誠然,每一個心理學的詞彙,仍然還在延伸和發展。當一個概念被人廣泛接受的時候,就會被不同的人解讀為不同的意義。

我想,這是因為潛意識對我們的影響,常常是我們的邏輯和理智尚未啟動時發生的。它更像是一種「直覺」,這種直覺目前只能算是一個朦朧的概念,要完全解釋它的定義,可能還很困難。它或許和我們與生俱來的危險意識有關,或許和我們的思維進化有關,但僅僅把它當成一種和「催眠術」「精神分析」相掛鉤,就顯得比較片面了,畢竟我們對潛意識和直覺的認知都還相當膚淺,既不能完全瞭解,更不能控制,只能說是偶爾地觸碰。真正意義上的認知,應該是幫我們探討人性的深層領域,找到人在面對自己的內心需求時的純粹和坦然。只有這樣,人才有可能從源頭上認識自我,找到和這個世界和解的方式。

在敘述這本書的內容之前,我必須強調的是,認知自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我像很多人一樣,允諾大家可以通過看完一本書,讀完一個故事,進行一次諮詢,參加一次療愈就能徹底改善你所有的人生困境,可能心理學就變成了一門宗教而不是一種學科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心理學不是萬能的,沒有任何一種學科是萬能的,這些學科是輔助我們認知這個世界和我們自己的工具。按照這套科學的、成型的、有理有據的方法,我們會對我們想法的成因、行為習慣有著更多的自我認知,而不是把一種東西簡單地概念化,奢望它能解決我們所有的現實問題。

如當下我們所看到的一樣,當人們把一些外化的「神跡表像」看成是潛意識帶來的結果時,就容易神話某個人、某件事。正是這樣渴望畢功於一役的粗暴態度,才有可能傷害心理學真正的科學定義。

真正有力量的認知,需要探索意識作用于我們行為的本身的規律。概念發展的過程中,沒有善惡,沒有價值導向,它是根據實際樣本總結出來的存在於我們自身的某種秉性,我們可以利用它來發展我們的智慧,指導我們的生活。

不光是潛意識,所有和心理學有關的概念,將來可能還會被那些真正的心理學研究者進一步深化,進一步瞭解。這種瞭解也許會推翻我們此前的某些既定的認識,也有可能會顛覆我們已經瞭解的某種「真相」。但這就是科學地認知一個概念的規律。

它不能像古老的「命理學」「面相學」一樣看到你的過去未來,也不能告知你什麼時候才會「好運」,它最大的作用是教我們「認識你自己」。當我們能充分自我認知時,我們才有可能會用更好的思考模式去驅動我們改進自己的語言、思想體系和行為習慣。認識的模式不同則行為模式也不同,行為不同則命運不同。從這個角度看,若我們能真正從客觀理性的角度去審視直覺幫我們做出的選擇,不斷去挖掘和訓練我們那種正確的「直覺」,直至將其變為我們的本能的話,有可能它真的會具備改變我們未來命運的效果。1我們沒有留意到的潛能1.1 認識我們的潛能1.2 影響我們行為的潛在因素1.3 心理學中的潛意識是怎麼回事1.4 潛意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呈現1.1 認識我們的潛能

英國廣播公司有一檔關於人的心理作用是如何影響我們日常行為的節目。

第一個故事和一群正在上高中的學生有關。美國的一所高中裡,有一群研究心理作用力的專家曾經把這個高中裡的一群孩子拉出來做過一項實驗。

在實驗之前,這個心理學專家並沒有告訴這些孩子,自己為什麼會選中他們。心理學專家只是告訴這些孩子們,因為他們有著和別人不一樣的獨特天賦,所以才會被選中。科學家告訴這些孩子們,他們希望通過這次實驗對這些「天賦異秉」的孩子進行追蹤觀察,以便在他們身上看一下他們的實驗效果。

專家們把實驗的時間定為半年。

兩個月以後,老師分別對這些孩子進行了第一次測試,比起兩個月前,老師發現這些被專家「欽點」有特殊能力的孩子,成績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這個結果,令我萬分訝異!因為,這些被專家欽點過的,所謂的有「特殊能力」的孩子,其實只是當時他們隨機抽取的,沒有任何參考依據。

心理學專家們告訴這些孩子的話,更多的只是起到了一點安慰劑的作用。專家們所用的唯一的一點點小的「手段」,就是分別與這些孩子單獨談話。在告知他們很有天賦時,並沒有第三個人在場。

這些孩子接受心理學專家的暗示並相信自己很有天賦之後,他們就會在潛意識裡認為自己真的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從而變得更積極、更有意志力,更能忍耐學習上的一些必須要克服的枯燥無趣。

我們大腦深處的潛意識驅動了我們積極的行為模式,這種意識裡的內驅力,用於我們的行動,促成了我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換句話說,我們的潛意識裡一旦真的認為我們是「天選之子」,它就會不自覺地驅動我們向這個方向靠攏,當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帶來積極的努力後,會產生良好的效果。這種由心理暗示帶來的效果,會更進一步成為促進我們努力的印證,久而久之,或許我們真的會成為一個「天賦異秉」的人。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能更多地認識我們的潛能,會有出乎意料的結果。1.2 影響我們行為的潛在因素

第二個故事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繫更加密切。

這是某個醫生所做的實驗。在實驗之前,他找來兩組病人,讓一組病人服用了真正有療效的藥物,但是另一組病人,他用事先準備的玉米麵膠囊代替了藥丸。在病人服藥一個週期之後,他經過體檢發現,服用藥丸和服用玉米麵膠囊的病人,在療效上居然沒有什麼差別,兩組病人的病情都有所好轉!

無獨有偶,美國卡羅拉多大學一個實驗室的研究者也研究過「心理安慰劑」的作用。他們在實驗者身體不同部位塗上麻藥A和麻藥B。麻藥A為真麻藥,麻藥B為假麻藥,其實是和真麻藥同樣顏色的潤膚露。

他們用同樣溫度的烙鐵,燙了這些實驗者們塗過麻藥的部位,從而讓實驗者打分,哪種「麻藥」的止疼效果好?

結果,大部分試驗者認為麻藥B(假麻藥)也有止痛功能。

實驗者被燙時,研究人員同時用核磁共振監控著他們的大腦。結果,掃描圖像顯示B麻藥部位挨燙時,試驗者的腦神經會釋放出人腦中的嗎啡對抗疼痛,從而使他們感覺不那麼疼。

研究人員指著圖像說:「其實人的潛意識能驅動人體自身的‘內生’藥性,這種人體自身的保護機制,能夠為人的潛意識所調動來保護我們的身體。」

相反,那些塗麻藥A的部位被燙時,因為麻藥本身有嗎啡,實驗者感受不到過分的疼痛,大腦就沒有釋放人體嗎啡。

有意思的是,當實驗者們被醫生告知塗的是潤膚露後,再進行實驗時,實驗者被燙的部位感到很痛時,這一次,他們的大腦卻並沒有釋放嗎啡。

為什麼?因為實驗者事先被研究人員告知,潤膚露沒有止痛作用。塗它,只是為了跟麻藥對比,看看麻藥是不是真的有效果。

病人在痛感是否真的會減輕這個問題上,他們的生理感受依賴於自己大腦接收到的前期資訊,並通過這種前期資訊,在潛意識裡對自己的感受進行心理暗示——這就是醫學界所說的「安慰藥」現象。有些病人吃了醫生給開的假藥(糖丸)後,病情也會減緩。

安慰藥起作用的前提是病人不知道他吃的是糖丸。

醫生為什麼要給病人開安慰藥?有些病人受不了藥的副作用,有些人自認為有病,總纏著醫生看病。

據某個統計網站說,以色列百分之六十的醫生,都曾給病人開過安慰藥。

安慰藥產生切切實實的療效,需要我們在潛意識裡完全相信我們接受到的治療和真正的療效藥無差別。它在我們不知道的情況下,驅動我們自身的保護機制,讓人體的內部運作機制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候啟動自愈機制。

事實上,是我們的潛意識決定了我們「是否真的有天賦」,或是「痛」或者「不痛」,並幫我們抉擇是否啟動身體內部的相關機制。

這兩個實驗,都相應地反映了潛意識是如何影響我們在無意識狀態下做出決定的,且有一定的資料樣本作為支撐。但是,如果我們所有的行為選擇都依賴於潛意識裡的決定,也是不科學的。

因為,潛意識只是在我們需要運用它的時候才會對我們有用。尤其在它作為積極暗示的前提下,對我們的行為會具備良好的指導作用。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潛意識並非是萬能的。如果要瞭解潛意識的正面引導的作用機制,我們還需要瞭解以下幾個方面:(1)潛意識的積極作用因人而異;(2)人的認知基礎不同,對潛意識積極暗示的接受程度,接受效率也有所不同;(3)潛意識的積極暗示作用,也會呈現出逐漸遞減的邊距效應。

比如美國的一個製藥廠,曾經橫掃了中國市場上的同類型產品。中國這款藥品,並非完全沒有療效。這種藥品,在中國市場上,同樣也曾經療愈過一部分人。但是,在市場受眾的接受度上,這款藥品最終還是敗給了美國公開配方的藥片。其實,真正的原因只有一個:這兩款藥,在樣本足夠大的範圍內,被統計學家和醫生的統計資料公開測試對比過。

公開配方的藥物,它的療效在剔除了對人潛意識中的暗示作用後,比中藥的療愈範圍更廣,治療的人數更多,效果也更好。

美國的公司在推出這款藥之前,曾在成千上萬年齡不同的病人身上做測試比對,然後才被美國的醫藥管理局批准上市。

因此,我們認識潛意識的根本目的,是瞭解潛意識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在哪些方面會積極地暗示和引導作用,在哪些方面它還有所欠缺,有所不足,而不是把它奉為萬金油。

如果我們真的需要認知我們的潛意識,並使它對我們的有正向的、積極的驅動作用,神話它和貶低它都不是好方法。我們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又玄又虛的東西,又不能把它過度拔高,認為它可以解釋一切。認識我們的潛意識,需要以客觀的態度,科學的方法,足夠的分析樣本,才能得出關於潛意識認知的正確結論。1.3 心理學中的潛意識是怎麼回事

在心理學中有幾個關鍵字:「認識你自己」和「心理投射」。

顧名思義,認識自己,就是了解自己心理活動和外在行為呈現之間的神秘聯繫,並解釋某些現象產生的原因。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有這樣的疑問,也就是迷惑於「我到底為什麼會成為今天的我」的原因。

心理學致力於尋找我們日常行為的根源,解釋我們這些行為產生的原因。而通常心理學上所說的積極或者消極的暗示作用,是可追溯的,是和我們現實生活有所關聯的人和事。它的側重點是告訴我們,那些參與到我們生命中的人對我們人格的形成起著什麼樣的作用,並與我們今天呈現出的人格特徵有什麼樣的交互影響。

關於這一點,有一個典型的案例。這個案例裡說的是有個在家庭中懂事,工作上上進的姑娘,總是忍不住會被有婦之夫吸引。這個姑娘出生後不久,家裡就又添了一個妹妹。父母在盡心盡力照顧妹妹的時候,常常會不自覺地忽略她的感受,令她有一種自己一點也不重要的感覺。最鬱悶的一次,是某天晚上她在衛生間裡沒有開燈,她爸爸抱著妹妹進來上廁所,竟然沒有看見她,妹妹差點把小便撒在了她頭上。

這件事情,在她成年後仍然烙印在她的記憶深處,所以她總是不自覺地會產生「缺愛」的感覺,並由此形成一種被他人拋棄和忽略的深度恐懼。而這種由童年生活帶來的心理感受,只有在和另一個女性爭奪一個男人的愛情時才能得到緩解。而當她成功地獲取這名有婦之夫的愛情,對方要離婚和她結婚時,她反而會因為害怕而想逃離。

因此,她一次次愛上有婦之夫的行為,實際上是對她童年生活的一種模擬。對方的妻子是她假像中和自己爭奪父母之愛的妹妹,而事件中的這個男性的愛情則是她渴望父母之愛的投射。

但因為親緣關係和道德感的約束,她的理性之中,並不是真的希望毀掉自己內心深處的「妹妹」,所以當她發現自己投射愛情的男性物件真的想要跟自己結婚時,她會因為雙重道德恐懼而飛速逃離。

因為她童年所受到的愛的創傷,所以造成了她成年之後的自我補償心理。她的愛情,本質上是對自己童年時期親情關係的再現與模仿。

與心理學中這種明確指向不同的是,潛意識對我們日常行為的影響,更多情況,可能是在本人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的。它屬於我們深度記憶的區域,有時候我們會模糊潛意識與清醒記憶的邊界,無法通過我們的認知明確界定這件事是否真的發生過。這個時候,這種潛意識仍然會驅動我們的某些行為,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所體現。

有一檔紀實類的節目曾經走訪過一個菲律賓的女孩,因為她某一天忽然聲稱自己上輩子是法國人,並說出了一些發音非常標準的法語單詞。但此前她並沒有任何學習法語的經歷,生活中也沒有跟任何法國人接觸過。節目組的成員們,後來通過追根溯源發現,這個女孩的「法國人轉世」之說,其實並沒有她自己描述的那麼玄幻,她之所以能說出一些瑣碎的法語詞彙,是因為她的父母在她小時候曾在一個法國家庭裡做過幫傭,她耳濡目染學會了一些法語單詞。而留存這些記憶的時候,因為她年齡實在太小,所以成年之後,幾乎完全記不起來。

心理學上對我們日常行為成因的解釋,有一部分是可追溯的、能分析和認知到的對我們人生造成了深遠影響的人和事。常見的重要他人包括但不限於,我們的父母、摯友、伴侶,等等。重要的事件節點,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都會令我們記憶深刻,我們通過這些人和事對我們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一個這段關係中的自我。每一段對我們而言重要的記憶,都參與了塑造我們的自我的過程。

但除此以外,那些潛藏在我們大腦深處的、已經模糊的某些資訊,並不會隨著我們成長而遺忘,只是我們無法在意識中重現。而這種與潛意識相關的認知和作用力,仍然潛藏在我們的身體裡,對我們的行為起著一定的作用。

他人和我們的關係,共同塑造了成為多面體的「我們」,不論這段關係是否已經結束,不論我們是否把這一面的自己都留在了我們的身上。我們深深愛過和恨過的人,都會以這種形式,成為我們的一部分。自此以後,只要有類似的情境或是人出現,這個「我」就會被啟動。1.4 潛意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呈現

在一篇文章裡,看到有個人寫了自己給孩子挑奶粉的過程。別人告訴她說,如果要網購奶粉的話,京東和天貓都行,現在這兩個網站打假都比較厲害,京東承諾會假一賠十,而天貓承諾七天無理由退貨。

於是她點開京東的網頁,輸入自己要買的奶粉的牌子之後,一點搜索鍵,居然彈出來幾十頁奶粉賣家。每一家奶粉網店的銷售廣告語和產品照片都差不多,她一下子就懵了,不知道在這幾百家中該如何選擇,也不知道這些不同的商家的產品到底有什麼不同。

她去問朋友,朋友告訴她說,現在不是都流行買國外的奶粉嗎,不如看看那種盒子上只有英語沒有中文的奶粉。

她聽了朋友的話,又重新把自己要買的奶粉的牌子的英文名輸入,這一次仍然還有幾十家商家在同時銷售。

但是這回工作量小了不少,她把那些奶粉商家一個個點開,看了它們詳情頁上對產品的介紹,發現這些奶粉產品都是同樣的牌子,同樣的包裝,同樣的產地。廣告語上,一個誇得比一個真。唯一的區別是標價不同,最高價和最低價的差距,竟然有一百多塊錢。

仔細一看,原來是幾十個不同名字的中間商一起在網上賣這個奶粉。

這等於在同一個超市貨架上,有幾十件款式、包裝、內容一模一樣的貨物,但每袋價錢不同。有的送貨,有的自提,有的有折扣,有的沒有。

更鬱悶的是,好幾個商家銷售的奶粉下面,都用小紅框圈出了一個醒目的位置,裡面寫了八個字:「京東自營,品質保證。」

這樣雖然達到了廣告效果,但是卻讓她在做選擇的時候犯嘀咕——難道沒有這個紅框的,就不是京東銷售的產品,沒有品質保證了嗎?

這樣一來,簡直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還有個別產品下面,有另外一種小紅框,標著另外的大字:「京東物流倉配,商家提供售後服務。」那是不是意味著,她選擇了別的物流,作為商家的京東就不提供售後服務?

其實,這是一個經濟心理學的典型案例。人的選擇越多,有時候反而越難決定自己應該怎麼選。

為什麼?

因為選擇越多,選錯的可能性就越大,不管選了什麼,都會覺得會留下遺憾。

銷售心理學上有個重要的指導原則就是,在即將完成一單生意的時候,我們不要說太多話,而是給客戶提供兩種選擇:你看看這個合同我們是現在簽,還是吃完飯再簽?

事實證明,當選擇越少的時候,客戶反而越容易買東西。這種銷售問句裡,看似有兩種選擇,其實只給客戶提供了一種選擇。

為什麼很多品牌一次只推出一款產品,而且還要限量呢?原因是讓顧客少對比。對比越少,糾結就越少,顧客就更容易掏錢買東西。

這類有資料、有樣本、有事例的綜合分析,總結消費心理學的特徵,更多地昭示了心理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運用範疇。通過對顧客在做選擇時消費心理的分析來引導他們做出消費的抉擇。

潛意識幫我們做出的決定,往往不是即時發生、明顯有跡可循的事件。精神分析學派解釋潛意識對我們日常決定的影響,包括但不限於我們過往的經驗,還有個人的認知背後。

有段時間,微博上出現過一個熱門話題: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夢到過的臉。講的是折射人類潛意識的夢境對我們的生活有著什麼樣的引導作用。

英國肯特大學的面部研究專家在這種說法的基礎上,曾用電腦合成過兩張大眾心中的「標準臉龐」。他們通過研究發現,當公眾人物需要獲得投票支援時,在被選舉人與選舉人完全陌生、之間沒有利益關聯時,人們會下意識地更傾向於選擇長相接近「標準臉龐」的那些參選人員。

這種下意識做出的投票選擇就是潛意識對我們決定的影響。

有時候,當我們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時,我們會毫無緣由地選擇主動和那些「看起來更熟悉」「第一眼就有親切感」的人交往。近兩年,很多初次投資專案的大佬會直接靠「直覺」去判斷哪個專案能投資,哪個專案不能投資。

財經網曾經發表過一篇報導《直覺是人類大腦的大資料》。綜合這篇報導中的關鍵資訊,潛意識能在短時間內幫很多人快速做出高品質的判斷和決策,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1)這群人大都介於四十歲到五十歲之間,冒險精神尚存,同時有一定的社會閱歷,在之前的生涯中參加過許多不同行業不同公司不同階段的會議,每天獲取的信息量非常龐大,在耗腦耗神的過程中,無意識地向腦海裡存儲了很多資訊;(2)這群人判斷一件事時的「瞬間直覺」,並不純粹只是毫無前提的「點兵點將」,而是大腦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自動對他們此前受到的各類資訊進行綜合關聯後,在短時間內自動做出的「決定」。

人的一生要做很多次選擇,正是這些選擇的疊加,決定了我們未來的走向。我們所謂的「靠譜的直覺」,如前文所述,我們陷入AB選項的兩難境地,並非是頭腦完全空白時胡亂做出的決定就「靠譜」,而是似乎每一次選擇,我們都有一個說服自己的理由。但真正影響我們做出選擇的,常常是我們的潛意識自動存儲、自動整合資訊碎片後,為我們提供了做判斷的「靈感」。

類似的例子可以說是充滿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領域,只是我們很少會留意到潛意識是那麼強大地控制著我們的行為和生活。2洞察潛意識本質擁有高級視角2.1 夢境2.2 體會我們身體對資訊的直觀反映2.3 重複行為模式與潛意識之間的內在聯繫2.4 可信的直覺2.1 夢境

榮格曾說:「夢無所遮蔽,我們只是不理解它的語言罷了。」

與精神分析相關的電影,有格裡高利·派克和英格麗·褒曼主演的《愛德華醫生》。派克扮演的角色約翰有非常嚴重的精神問題,因為他小的時候曾誤傷過自己的弟弟。而這次失誤後果非常嚴重,直接導致了弟弟意外死亡。

弟弟死亡的陰影,讓約翰受到了非常嚴重的心理創傷。也正是因為這次前科,當他冒充愛德華醫生身份時,大家一致懷疑約翰的冒充行為,是一場蓄意的謀殺案,而約翰就是這場謀殺案裡殺死真正愛德華醫生的兇手。

而根據電影的編劇定律,有時候看起來越像兇手的人,往往越不可能是兇手。但問題的關鍵在於用什麼樣的方式揭開謎底。

在影片中,導演希區柯克將佛洛德的理論作為電影的內核支撐,通過對約翰總是會夢見「橫條排列」「欄狀物體」等一系列意象,解析他的心理活動和夢境,讓觀眾瞭解到了夢境和現實縱橫交錯的關係。

夢的本質是現實的折射。在夢裡,我們沒有用主觀的理智去隱藏真實的自我,而是直白地展示出自己心底最隱秘的角落。因為夢常常不會受我們主觀意識的控制。

在影片中,約翰的夢境就是打開他人格深層的鑰匙,通過一連串夢中出現的意象,找到瞭解現實的密碼。既打開了他的心結,又洗脫了他的謀殺嫌疑。

在榮格的認知裡,夢給人們展示的是未加修飾的自然意識形態。夢是無意識的、心靈自發的、沒有被我們自我意識修飾過和自我意識扭曲過的產物。

從夢中找到啟迪,是人潛意識裡努力使整個心靈更趨於和諧、合理的做法。相對於潛意識,我們的語言、行為和日常表達,都或多或少地經過這個世界的規範和修飾。

現代心理學對夢的解釋大概有三個方面:

1.如果我們的意識也能分為兩種層次的話,夢境相當於我們意識中的原始素材,而意識相當於我們加工後的自我呈現。

我知道的一個案例剛好可以對這一點進行說明。我有個朋友經常會做一個夢。每隔一段時間他就夢見自己又重新回到高考的考場上,面對試卷上密密麻麻的題目,發現自己一題也不會做。

其實,他在現實中已經成為了一家企業的高管,資薪待遇非常不錯。他有一個習慣,他們部門招聘時,他特別喜歡招聘名牌大學的大學生。

綜合他的喜好和夢境,追溯原因,發現他的問題根源在於他的自卑心理。他是一名普通的專科生,但是因為住在高校附近,他經常會出入高校或是和高校的朋友們一起玩。剛參加工作時,每當別人問他畢業于什麼學校時,他都會告訴對方自己是某某高校的學生。

在這種虛榮的心態下,他泰然自若地接受著別人對自己學習的羡慕和誇讚。剛開始的時候,他還有點惶恐;到後來,他真的認為自己是這所學校的畢業生了。因為諮詢他的大部分都是陌生人,並沒有能力戳穿他的謊言,所以,即使在工作和能力上他已經完全和名牌學校的學生沒有差別了,但是他仍然過不了自己潛意識裡的坎。

他的夢境裡,總是一再呈現出他內心深處真實的自我。因此在面對真實的自我時,他總是感覺自己是面對試卷時大腦一片空白的「差生」。因為他心裡知道,經管自己和衣在陌生人面前偽裝,但是他心裡知道,自己並沒有獲得名牌高校的學歷,而是始終在為自己的專科學歷感到自卑。

如果他能真正坦然面對自我,從夢境的昭示裡,他就能看到自己內心深處的需求,工作上的成就始終不能完全令他自我肯定。他接納不了真實的自我,而只能接受那個他在日常中用理智和意識掩飾、美化後的自我。他心靈深處雖然更期待自己成為現在這個美化之後、沒有瑕疵的自我,但事實上,這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隱性攻擊。

他始終在攻擊那個不夠完美的自己,認為那不是他。真正地接納是通過我們的潛意識裡的畫面進行充分地自我認知,意識到我們是有殘缺的、不完美的,我們需要學會原諒自己的不完美。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候我們不完美的那一面,通過時間沖刷,或許我們也許我們自己也認為它慢慢淡去了。因為當我們清醒的時候,一直說服自己呈現給眾人A面,而我們潛意識裡知道我們自己的缺點,所以在夢境這種潛意識的呈現裡,我們時不時才會坦誠地呈現出我們的B面。

2.夢可以在我們需要做出判斷時給我們的提示,這種意識更容易和我們主觀隱藏的感受對接。

比如我們偶爾在一個公開場合中認識了一個外表光鮮亮麗的上位者。在別人的介紹中,這個人似乎能力很強,且說話的方式比較得體。在眾人中也比較能活躍氣氛,對那些和自己一起玩樂、應酬的眾人的心理,他照顧得面面俱到。除了表面上有點誇誇其談之外,沒有什麼別的毛病。但是你就是感覺與他「氣場不合」,而且也說不清楚是什麼原因。

某一天晚上,你突然毫無徵兆地夢見這個只有一面之緣的人,夢見他在追逐你,傷害你。

也許你第二天早上醒來,只是覺得自己不過是做了個奇怪的夢而已。但是又過了一段時間,你再聽到他的消息時,發現他已經因為某一次挪用公款而被有關部門「雙規」了。

這個夢,表面上和我們的生活並沒有什麼直接聯繫,但是它折射出來的是我們潛意識裡面對這個人的判斷。

我們在潛意識裡對一個人的判斷,沒有成條例的語言能總結,但是它是基於三百萬人類活動的經驗形成的資料來判斷的。在我們的睡夢中,它自動幫我們整合了很多我們在非刻意的情況下收集到的外界資訊,然後自動把這些資訊連綴成篇,用另一種形式向我們反映著我們對一個人或一件事的真實感覺。

很多談戀愛的情侶會夢見對方拋棄自己,然後沒過多久,就發現對方很有可能真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這些夢,其實是基於對方傳遞到我們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而形成的碎片化的、可能我們根本都沒有注意到的資訊。但有時候,因為我們情感上無法接受真相,我們就會在日常的語言、行為及外在表現上出於繼續維繫這段關係的需求而「說服」我們的大腦,讓我們相信我們自己需要這段關係,或是認為我們是真的「仍然還愛」對方。

所以,當我們在直覺中感受到對方不是那麼愛我們的時候,我們需要認真考慮一下我們和對方之間的關係了。

3.把很多人共同的夢境或是想像中的情境具象化,是對集體潛意識的呈現。

榮格在自己的書裡,提過一個「集體潛意識」的概念。也就是說,人有潛意識,一個民族所有人的潛意識合起來就是集體潛意識。

比如,神話、預言、圖騰、象徵這些,很多都是集體潛意識演化出來的東西。

再比如,在當下的時代裡,某些魔幻、科幻普及讀物裡的東西在電影中呈現時,電影的概念設計人員常常會預先設計一些概念圖,他們會從概念圖中選擇出一幅最接近於「大家共同想像」的畫面,然後依據這幅概念圖來設計實物。

很多讀過這些書的人,在影片中看到這個設計出來的實際圖景時,會有一種這樣的感覺:這幅畫面,就是我想像中的場景,它很貼合我內心的想法,如果真的有實景呈現,它就應該是電影畫面中呈現出的這種感覺。

有時候你甚至會發現,那些不同國別、不同地區、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經歷的人,他們的審美趣味和對原始圖騰的想像,都有著某些細緻微妙的共通之處。很多民族的起源,都是以洪水神話為基礎的。雖然這些和洪水有關的故事,大部分是基於後人的想像和加工,但是對洪水的原始恐懼,卻一直留存於人類的潛意識裡或是記憶深處,我們潛意識裡仍然保存著對這些殘存的畫面的記憶。

奇妙之處在於,這些我們腦海深處的某些想像被具象呈現時,形成了一個群體共同的記憶。我們都會為這些具備「共同想像」的畫面所嘆服,很多人內心深處都覺得這些東西就是匹配自己文字感覺的畫面。這就是因為我們在過去漫長的歲月裡,我們的潛意識裡獲取的資訊都被儲存下來,這些資訊攜帶在我們的身體基因裡,變成我們日常無法覺知的部分,只有被具象的畫面啟動時,它才會被喚醒。

因此,我們的潛意識,對於藝術創造和藝術想像,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前文所言,我們身邊的很多人,可能都做過同樣類型的夢。綜合很多人夢中的圖景,會發現這些碎片資訊中,有很多重疊的部分,比如水與火的記憶,人的原始欲望,誤會的場景,被人追殺,等等。

這些反復出現的意象,一方面是我們生活中某些日常狀態的反映和折射,另一方面,它忠實地記錄著我們遠古時代集體潛意識中的那些碎片資訊。當我們把這些似是而非的資訊用具體的圖案有序拼接呈現時,就會出現我們「腦海中一直存在但是沒有被呈現出的那種畫面」。而這些資訊碎片集中後,也許會呈現出抽象的圖騰、象徵等。

這些潛意識裡的文化符號,對我們研究和分析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集體性格,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

而圖騰和各種標準不停地轉化,就是因為我們潛意識裡所收集到的資訊也會越來越豐富。2.2 體會我們身體對資訊最直觀的反應

美國有個非常受歡迎的漫畫家。

他的本職工作是證券分析,並從事這項工作已經二十多年。在他上班期間,他畫了成千上萬幅漫畫,還開通了好幾個漫畫專欄。他創作的這些漫畫常常把讀者們逗得哈哈大笑,吸引了幾百萬讀者。

記者採訪他時,向他提問道,身為一個封閉在辦公室內的人員,他平時和外界接觸並不多,這些漫畫的靈感都是從何而來?他告訴記者,當下這個資訊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會接觸大量的資訊,這些資訊就是他最好的素材來源。

記者接著問他說,像他這樣每天接觸大量資訊的人很多,譬如現代都市里的大部分白領和辦公室職員,上班的第一件事可能就是打開電腦,但是並不一定每個人都知道如何從眾多資訊中篩選出自己需要的資訊。而他篩選自己需要資訊的秘訣就是,清空自己的意識,靠著自己身體的感覺去篩選這些資訊。

他告訴記者說,其實大部分人都是通過理智、意識和個人喜好去辨別資訊。但是最好的資訊,其實是令我們身體反應最大的資訊。

如果我們在放空、不去思考的前提下,找到那種能當成令我們哈哈大笑的新聞或是段子,那這裡面包含的資訊,就是他漫畫中的絕佳素材。因為大部分時間裡,作者的感受和讀者的感受是一樣的。令作者發笑的東西,往往也是讀者們喜歡閱讀的東西。

「是直覺幫我做出的決定。」他這樣告訴記者。我們每個人在看到一幅圖、一段新聞、一行字的時候,會本能地從心理上感覺到我們最直觀的情緒感受,有時候是憤怒,有時候是喜悅,有時候是恐懼。這些原始的情緒支配著我們的身體,傳遞給我們最直觀的感受,這些感覺是我們的潛意識在幫我們識別這些文字背後傳遞出來給我們身體的關鍵資訊。

就像莫拉維克悖論認為的那樣,在資訊識別中,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學者所發現的一個和常識相佐的現象。

和傳統假設不同,人類所獨有的高級智慧能力只需要非常少的計算能力,例如推理;但是無意識的技能和直覺卻需要極大的運算能力。

無意識和直覺可以直接支配我們身體的感受和我們內心深處的情緒,這些部分是機器永遠也無法類比的部分。

事實上,在我們的理智佔據上風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按照程式化的套路去篩選那些資訊。固有的認知,就像我們頭腦中後天被各類資訊累積出來的一套「資料獲取」程式。

有時候,我們會主動告訴自己「不要相信某些事情」,哪怕我們的情緒和身體都對這些事情做出了不好的反應;有時候,當我們對某些事情感到不滿意,或是因為這些感到傷害時,我們會用後天訓練出來的自我安撫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我們會去購物、逛街、下館子、看電影等。

在意識的認知裡,我們有自己的限制。因為後天所處的這個時代裡,媒體的宣傳和炒作,長輩和領導的教育和引導,都在我們的主觀意識裡添加了各種各樣的世俗色彩。

當我們面對一件事情時,我們意識裡「認為」這件事應該是這樣,但事實上,我們的潛意識裡「認為」的這件事應該是另一種樣子。

我們的身體,常常跟我們的潛意識聯繫得更加緊密。當我們在生病時,我們會莫名其妙地情緒低落;當我們身體好轉時,心情也會跟著身體狀況向晴朗的方向轉化。

記得我有一個朋友曾經說,當我們有了身體上的痛苦,心理上的感覺反而會被身體上的痛苦沖淡。因為身體上的痛苦,在某些時候會是心靈痛苦的具象轉化。有些能表述出來的情緒痛苦和心理感受,可能是我們為了逃避面對某些事實時的自我引導。我們要相信,大部分的時候,身體對我們心靈感受的反應是最忠誠、最直觀的。2.3 重 複的行為模式與潛意識之間的內在聯繫

有個姑娘說,她發現自己總是愛上同一種類型的男人。她的初戀男友是她同學,兩人在學校時感情還是挺好的。第一次跟男朋友回家的時候,她就覺得男友的父母有些不喜歡她。當她追問男友他的父母為什麼對她有意見時,男友矢口否認,並責備她不該瞎想。在男友的批評下,她也覺得可能是自己想多了。此時畢業在即,男友考了本地的公務員,她簽了一家外地的公司。上班後,她不得不承受著與男朋友分隔兩地的異地戀。她發現,工作以後,男友漸漸對她冷淡了很多。當她問男友為什麼不主動和她聯繫時,男友總是藉口說工作太忙,上班時不方便和她聯繫。

女人的直覺是敏感的。為了搞清楚男友冷落她的原因,她請了一天假偷偷去男友工作的城市,卻看到了他和另一個女生牽手過馬路的場景。她上前責問他時才知道,原來男友的父母知道她不願意考本地的公務員之後就開始勸男友跟她分手,而男友竟然懦弱地一句話也不敢反駁,乖乖接受了父母給自己安排的相親女。

兩人分手之後,時隔一年多,她又愛上了一個比她小幾歲的同事。她算是這個小男友的初戀,兩人如膠似漆地好了一年多。談戀愛的時候是數不盡的甜蜜,可分開的時候,全不是那麼回事。正當她滿懷希望憧憬著愛情和婚姻的幸福時,這個小男友突然告訴她,自己要出國了,因為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夠在國外留學,學點先進技術,以後也能找個稍微好點的工作。

在她追問對方他們之間的事情應該怎麼辦時,小男友一句正面回復的話也沒有,就一直囁嚅著對她說,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很大,他也沒有辦法,只能接受自己現在的命運。

她心灰意冷地和這個小男友分手後,心底有一種欲哭無淚的感覺:為什麼自己每次遇到的男朋友,都是這種懦弱的男人呢?

後來她實在受不了戀愛的打擊,加上父母不斷催婚,她在相親市場上找了一個看起來還算老實的人嫁了。嫁人之後不久,在一次家庭矛盾中,她和婆婆發生了一點爭吵,她老公非但沒有幫她說話,反而接連推搡了她好幾下。她雖然很生氣,但想著剛結婚,秉著息事寧人的態度,就沒有計較這件事。

這件事以後,不管她和家裡的誰發生矛盾,丈夫都是勸她忍讓,從來都沒為她出過頭。她一直都弄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到最後在相親市場上找到的老公,還是一個懦弱的男人。

在她向心理諮詢師諮詢的時候,心理諮詢師追溯她的心理問題,發現她有一個非常強勢的母親。母親在她年幼時,總是當面訓斥她的父親。她內心深處,對父親的懦弱抱著一種既同情又鄙視的態度。因為血緣的原因,她同情父親;因為對父親懦弱的不認同,所以她又對父親帶有一點鄙視。

當她成年後,她對男友的態度,常常是既溫柔又軟弱。因為她的潛意識裡有對男性的彌補心態,所以總是輕率地投入一段戀愛關係,扮演著一個奉獻者和犧牲者的角色;另外一方面,因為她對男性帶著一種潛意識中的鄙視,所以又會不自覺地挑剔他們,引導著他們的關係向著她母親和父親的相處模式發展。

其實,很多人也和她一樣。我們會發現:在學校裡被欺負的那些人,工作之後還是被欺負;被自己的貪心傷害了的人,還是會被自己的貪婪再次傷害;很容易就愛上別人的人,下多少次決心還是會輕易交付自己。

會出現這樣的結果,皆因我們每個人的行為模式裡,都藏著潛意識對我們行為的引導作用。這種引導是在非理性的狀態下悄悄進行的,就像很多講命運輪回的電影中所描述的那樣,人們好像總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踏入同一個怪圈,其實那並不是真正的無意識,而是我們被潛意識引導而不自知。從我們意識覺醒那一天開始,就如我們所認識到的那樣,我們的大腦裡每天要閃過無數的碎片資訊,這些碎片或許會被稱為「靈感」,儲藏在我們的大腦深處。它會在我們意識邏輯未被調動的狀態下,默默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習慣、性格愛好、行事方式等。

正如我們忍無可忍地對自己的伴侶呐喊著「我受夠了」,然後結束一段關係,找一個人重新過一遍,卻發現又出現了和原來同樣的問題。我們深陷這段相互消耗的關係中時,內心深處感到十分厭倦;但過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又重新陷入了對情感的幻想。我們的意識裡總覺得我們能把一件事「弄對」,或是覺得我們能理性對待一件事,找到一個契合我們理想的完美伴侶,但事實上我們總是為潛意識所指引,到最後發現吸引我們的一直都是同一類型的人,或是我們無意識地重複著上一段關係中的交互關係。2.4 可信的直覺

和傳統假設不同,莫拉維克悖論認為:人類所獨有的高級智慧能力,只需要非常少的計算能力,例如推理;但是無意識的技能和直覺,卻需要極大的運算能力。簡單點說,書上的所謂的複雜人性、機器所不能類比的部分,其實大部分都是我們人類靠直覺做出的選擇,依賴潛意識做出的判斷。

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我們日常生活其實並不取決於清醒的意圖和深思熟慮後做出的選擇,而是受我們內部心理過程的控制。換言之,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我們並沒有用到邏輯思維。

例如,我們開始走路時,不會考慮我先邁左腳還是右腳,也不會考慮步子大小,這個過程自動就運行了;我們學會開車後,變成多年的熟手時,幾乎我們一坐上車不需要怎麼思考,開車這件事就成為我們一種自然而然的反應。這類技能和條件特徵的記憶是內隱的、無意識的;或者說,是潛意識中存在的,無需調動意識就能憑藉本能判斷的: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這一點,在那些無法形成外顯記憶的腦損傷病人身上表現得更明顯。例如,一個腦損傷的病人的意識與潛意識剝離後,這位病人永遠無法認出自己的醫生,醫生不得不每天都與他們進行握手並重新認識。一天醫生在手上粘了枚針,當醫生和她握手時她痛得跳了起來。當醫生下次回來時她依然無法認出醫生,但是她本能地不願意再和這位醫生握手,因為她潛意識裡保存了握手時身體上那種痛苦的記憶。

而另外一些事物,如回憶某件事的事實、抽象學習、有意識地進行邏輯思考等,是我們的大腦進化出應對外部世界複雜性的另一個層面。當我們面對一個非常複雜、多重假設條件交織的問題時,直覺是得不到具體、準確、完備的結論的。比如我們依靠直覺可以得到一個故事的靈感,但卻無法靠直覺寫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因為我們的潛意識是基於一種貝葉斯神經網路的經驗積累。雖然開車的時候我們靠直覺,游泳的時候我們靠直覺,騎單車的時候我們靠直覺,打架的時候我們靠直覺,做高考題的時候我們靠直覺,但是這些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我們的經驗在長期的訓練中獲得了積累。

比如有些籃球隊員在剛開始打球時,雖然他們與普通人相比具有極高的運動天賦,但動作訓練必不可少。而當他們成為多年的老球員時,即使背對球筐,不需要視覺上對距離的判斷和頭腦中對動作的思考,在無人防守的情況下也能命中籃筐。當我們第一次做某些事情的時候,並不能靠直覺。一個人在某方面再有天賦,不經過刻意訓練,這種天賦也很難發揮到極致。

簡言之,積累是第一步,即訓練我們接收資訊是我們首先要做的。一旦我們在日常中學會了接收資訊,不管是刻意的還是非刻意的,大腦都已經自動幫我們分別存儲在了意識和潛意識裡面。

基於此,我們會發現,其實我們大腦深處知道的東西比我們自己有明確意識所知道的東西要多得多。我們的思維只有一部分受控制加工(反應性的、深思熟慮的和有意識的),還有一部分是被我們的潛意識裡自動加工的(衝動的、無需努力的、無意識的)。

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

1.情緒反應通常是即刻的,它在指揮我們躲避危險時不需要經過任何深思熟慮,我們的行動會在仔細考慮我們會產生什麼情緒之前就已經流露出來。比如當我們的手被燙傷時,我們會先下意識地縮回手,然後才會感覺到疼。與那些更偏向審慎思考的事情相比,應對這種突發危險的方式是潛意識為我們做出的決定,是我們的祖先對危險的認知,我們通過潛意識認知到。這樣的行為更有可能生存下來,並將這種潛意識通過基因傳遞給後代。

2.當一個人需要做出決定,但缺乏專業知識時,我們的無意識思維就會引導我們做出令我們滿意的選擇。有很多案例證明,那些第一眼看上去就令人不舒服的人,後面果然很難和我們成為朋友。當然這並不是絕對的。但當我們遇到需要抉擇的事情時,如果我們花很多時間來考慮這件事,甚至連睡覺時都在想這件事時,我們無意識的資訊加工,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

通過這兩個案例,我們來思考一下,為什麼人類的思維模式不是——至少不完全是由理性和邏輯構成的呢?

其實,人類並不是完全適合進行邏輯計算的生物體或者生命結構。我們的整個心理機能就像一個複雜運轉的大公司,主要控制意識就像首席執行官一樣,處理著最重要、最新異的事件,各個子系統就像公司的各個部門,處理著各類日常事情。和所有大公司的分層運作模式差不多,首席執行官——意識在設定目標和優先順序時,通常對基層部門的運營活動知之甚少。這種合作和分配方式下,就像公司依賴於基層才能運轉一樣,我們能對許多情況做出快速、有效的反應,同樣依賴於我們潛意識的運轉。

事實上,很多完備的決策即使我們能通過邏輯層面推理出來,在現實操作的層面上,我們也很難一項項試錯。邏輯作為理性的終極形式,只是我們思考世界的方法。如果我們從進化生物學的意義上來回答上面的問題,可以得到更為直接的答案。很多生物的存在意義,並非看它們能否客觀地認知世界,而是看它們能否在優勝劣汰的競爭中勝出,能否存活和繼續繁衍。所以,潛意識幫我們做出的決定和判斷,能直接幫我們判斷某個東西是否危險,會不會給我們接下來的行為造成損失。與之相反的是,如果我們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得到正確的判斷,可能會因為失掉了時效而給我們造成更大的損失。

這就是我們在某些決定上不採用邏輯判斷,而採用直覺判斷的原因。所謂正確的決策,不是指每時每刻都去探討符合客觀真理、揭秘事物運行標準的原理,而是看我們能不能以最快、最穩妥的方式去運行一個複雜的系統。潛意識中的自動化思維和邏輯處理相互補充,邏輯運營是我們思考的過程,而潛意識能構建我們對外部世界的本能信仰,也即是直覺。

所以,直覺決策不僅能讓我們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令自己損失最小的判斷,還暗藏著我們長期進化而來的經驗。正確認識潛意識,對我們做出有效決策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3成就高效決策的秘密3.1 做決定的前提3.2 怎樣讓自己做出更好的決定3.3 決定成為什麼樣子的自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裡3.4 完美主義的 「不完美3.5 找到你的 「最佳選項」3.1 做決定的前提

在很多人看來,決定往往只是一瞬間的某個選擇。

比如,今天早上吃包子還是吃麵條,喝牛奶還是喝開檸檬水,都是我們在意識裡瞬間做出的決定。

比如,我們在挑選自己要先看哪本書的時候,優先影響我們選擇的並不是書本本身的內容,而是標籤上的各類宣傳語和社會各界有影響力的人士對本書的評價。我們會選擇那種看起來更權威或者是大多數人都會買的暢銷書,是從眾的潛意識在影響我們的決定,可以讓我們在花錢的時候損失更小或是選擇失誤率降低。

比如,領導交給我們一個任務,我們決定把這件事做得中規中矩或是做到超出領導的預期,都是我們自己的意願。但是考慮到我們剛入職,表現太突出了我們容易遭人嫉妒,所以我們決定把這件事做得中規中矩就行。這也是潛意識中自我保護的本能在驅動我們的選擇。

這類決定,在日常生活中屢屢發生。

另外一些決定,可能是偶然發生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