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排卵诱导法治疗不孕不育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30 18:15:04

点击下载

作者:程泾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西排卵诱导法治疗不孕不育症

中西排卵诱导法治疗不孕不育症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西排卵诱导法治疗不孕不育症/程泾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ISBN 978-7-117-25683-4

Ⅰ.①中… Ⅱ.①程… Ⅲ.①女性-不孕症-诱导排卵-中西医结合疗法 Ⅳ.①R711.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303895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中西排卵诱导法治疗不孕不育症

著  者:程 泾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3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5683-4

策划编辑:张科

责任编辑:李剑光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著者简介

程泾,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硕士、博士生导师,现任温州中山医院院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不孕不育研究所所长,“科学中国人”2012年年度人物、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首批“中西医结合贡献奖”及温州市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荣誉获得者。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妇科分会原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传统与现代生殖医学协会主席;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顾问(前主委)及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顾问(前副主委);温州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及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顾问(前副会长)等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协作专科中医妇科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学科带头人及多家医学杂志编委。

1968年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六年制中医本科专业,毕业后一直在青田县人民医院等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1981年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妇科硕士研究生,获医学硕士学位。1982年至1989年在温州医科大学任教,曾任中医教研室主任兼附属二院中医科主任、学校高级卫生技术职称评委会委员、温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委、民盟温州市委副主委、温州市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等职。1989年至1992年应邀赴西欧国家访问考察,任法国国家健康和医学研究院“人类生殖生理研究室”客座教授、荷兰国家自然医药学会特别会员。1993年回国创办了温州中山医院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不孕不育研究所。2000年获美国世界传统医学科学院世界传统医学Ph.D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于中西医结合妇科及生殖医学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创造性地运用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提出了月经失调与不孕不育症的“中医周期疗法”及“中西排卵及生精诱导法”,并开拓了某些新病种、新的学科领域,如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卵泡不破裂黄素化综合征、卵巢早衰及低反应等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和诊治方法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医学论文100余篇;著有或主编《月经失调与中医周期疗法》(浙江科技出版社)、《不孕不育(第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妇科临床用药指南》(河北科技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不孕不育诊疗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理论与实践新进展》(澳门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妇科疑难病现代中医诊断与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专著十七部。获“中国优秀科技图书奖”“第二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优秀成果大奖赛国际优秀成果奖”“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金杯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二等奖”“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二等奖”“浙江省中青年中医药优秀论文一等奖”及“温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国际、国家、省、市医学科技成果奖30余项。曾治愈不孕不育等疑难杂症上万例;多年承担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项目负责人,发起在荷兰海牙、意大利罗马、澳大利亚悉尼等主办国际传统与现代生殖医学学术研讨会,为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中医走向国际及创立自立于医学之林的中西医结合妇科新学派作出了努力和贡献,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曾被第二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授予“民族医药之星”称号,还被誉为“现代送子观音”。其业绩国内外新闻媒体如中央电视台、《欧洲时报》《人民日报》《中国中医药报》等相继作了专题报道,并被选入《中国当代名人大典》《世界优秀医学专家人才名典(中华卷)》《当代世界名人传(中国卷)》等书刊。黄 序

欣闻程泾教授力作《中西排卵诱导法治疗不孕不育症》即将问世,受邀作序,倍感荣幸!程泾教授长期从事于中西结合妇科医学,尤其是男女不孕不育及妇科疑难病症的临床及研究工作。创造性地运用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提出了月经失调“中医周期疗法”并于1984年出版《月经失调与中医周期疗法》、不孕不育症“中西排卵及生精诱导法”,以及免疫性不孕、高促性腺激素闭经、慢性输卵管炎性不孕等妇科慢性疑难病症中西医综合疗法等学术观点与治疗新法,并开拓了某些新病种、新的学科领域如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等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和诊疗方法的研究;研制了调经促排卵、生精嗣育、滋肾消抗、益冲抗衰、消瘀理冲、宫血安、速效痛经安及保胎养胎等系列方药。先后发表了医学论文100多篇,专著十七部。

不孕不育症是现代世界性的人类生殖健康的难题。据世界卫生组织在25个国家33个研究中心进行的标准化诊断不孕症调查,约有8%的夫妇在其生命中经历某种形式的不育。全世界的不孕症人数为5000万~8000万。发展中国家一些地区的不孕症患病率高达30%。在我国,不孕不育症患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中西医结合旨在以现代医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及手段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中西医学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诊治疾病。中医和西医的两种理论、两种方法,各扬其长,避其短,互相补充,互相印证,以加深对生理、病理、药理及诊治规律的认识。如把整体观念和局部定位结合起来,把功能研究和形态研究结合起来,把辨证与辨病结合起来,把组方配伍和特异治疗结合起来等。这种研究方法能够克服单纯的中医或单纯的西医的研究方法的某些局限性,有其独到的优势。日益成为群众乐于接受的普遍的综合治疗方法。在人类医学发展历程上,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尚在探索阶段,认识与做法尚未一致,在临床覆盖率和某些病的疗效稳定性方面尚待进一步提高。

程泾教授创造性地将中医的阴阳、脏腑、天癸、气血、经络等学说结合现代医学生殖内分泌周期调节理论,寻求中西医结合途径,提出了“中医周期疗法”,应用于内分泌失调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不育症尤其是疑难患者,而且还运用于辅助生殖技术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中西排卵诱导法治疗不孕不育症的提出得到了国内外中西医结合妇科界的广泛认可,堪称中西医完美结合的范本。

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此专著必将对广大从事不孕不育临床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和受不孕不育困扰的患者有所裨益!中国科学院院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黄荷凤2017年11月于上海肖 序

不孕症属于中医妇科“杂病”的范畴,它不是独立的一个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导致的一个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因素的改变,情志因素的影响,不孕症发病率不断提高,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已成为21世纪人类高发病之一,其病因复杂,其中排卵障碍占有很大的比重,引起了广大医者的关注。

程泾教授顺应时代,编著《中西排卵诱导法治疗不孕不育症》一书,承蒙他的信任,我阅览了此书,该书分上、中、下三篇,内容丰富,体例为中、西医的分述及合述,做到中、西医诊断明确,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正所谓“证病结合,辨析互参”。

早在1992年11月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在他主编的《中医临床妇科学(第一版)》序言中就言道:“当今中西医学并存,如何结合中西医学,学者们见仁见智,我意中医妇科必须汲取西医妇产科学之诊断、主要论法、重要的生理病理知识为我所用,使辨证论治深化,但临证治病时仍须运用中医理论和思维方法;根据阴阳八纲及脏腑虚实的辨证结果遣方用药,不可本末倒置,废医而存药。”程泾教授提出了“现代中医”的概念,他认为随着医学、尤其是生殖医学的迅猛发展,现代中医已不同于传统的中医,要吸纳现代医学知识、技能,衷中参西,与时俱进,才能提高疗效。本书中程泾教授与夏老前辈的观点何其相似。

程泾教授自1968年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六年制本科专业,至今已从医近50年。1978年我国首届中医妇科学硕士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其导师为浙江妇科名家,当年浙江中医学院妇科教研室主任宋光济教授。1979~1980年期间,我曾参加在杭州卫生部第一届妇科师资班的学习,班主任及主讲老师即是宋光济教授。浙江妇科出名师。学习期间我受益匪浅,对我之后的教学育人起到了转折的作用。那期间我认识了程泾教授,时光荏苒,已35年有余。后又得知他赴欧洲作访问学者3年,1993年回国创办温州中山医院,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症,同时笔耕不辍,时有大著问世,他在生殖医学方面有很高的建树。

本书体现出程泾教授有深厚的中西医理论基础,所举中医文献上至《易经》 《内经》,时跨战国、秦、汉、晋唐,涉及宋、元、明、清及近代名著,博而精当。书中尚有创新点,例如“四诊要点”,同时还提出了冲、任、督、带的具体辨证,所列名称术语均有详细的中英文对照等等。

该书在“四诊要点”中,打破了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顺序,而是把问诊放在第一位,这恰与近代京城四大名医之首、中医界首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我的祖父萧龙友先生的观点相同。萧龙友云:“余于医道并无发明,仍用四诊之法以治群病,无论男妇老幼皆然。至眼如何望,耳鼻如何闻,指如何切,依据病情结合理性、感性而作判断。辨人皮肉之色,闻人口鼻之气与声,切人左右手之脉,以别其异同。但此三项皆属于医之一方面,惟问乃能关于病人,故余诊病,问最留意。反复询究,每能使病者尽吐其情。盖五方之风气不同,天之寒暑湿燥不定,地之肥瘠高下燥湿有别,禀赋强弱习惯各殊,而病之新旧浅深隐显变化,又各人一状。例如南人初来北方一时水土不服,倘若患病仍当照南方治法,胃部方能受而转输各脏腑而不致有害。北人移到南方者治亦然。但病同状异者多,自非仍详问,不能得其致病之由。而于妇女幼孩之病,尤加慎焉。故有二、三次方即愈者,亦有用膏、丹、丸、散常服而愈者,误治尚少。”这在临证中是非常重要的,且也符合临床现实及病历书写。在我所阅的中医著作中,特别是各种版本的中医妇科学教材中,均无把问诊放在第一位的例子,我是首次看到此书中把问诊放到四诊的首位。基于上述,由此可见程泾教授,他的学问功底多么雄厚,思维多么宽阔,与老一辈的观点不谋而合,令人佩服。

本书内容翔实,层次清晰,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全文叙述流畅,文化底蕴深厚,甚至含有训诂学内容,如对“肥”的解释。本书很有条理地阐述从中西医对不孕不育的认识到常见排卵异常的疑难疾病的中西医治疗,以及西医诱导排卵的新技术和案例剖析。总之是一部很有实用价值,指导临床的著作。

程泾教授可谓是妇科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大家,其学术造诣高深。他孜孜不倦钻研学术、著书立说的精神值得我学习,他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病的观点令我赞赏。他热爱珍惜中西医结合妇科专业,契而不舍,持之以恒为之传承、发扬创新,不停耕耘,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鉴于此,乐为之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传承博士后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名誉主委、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肖(萧)承悰2017年2月8日(丁酉年春节)于北京前 言

不孕不育症是影响男女身心健康的世界性问题。由于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所共有的一个症状或者所致的一种后遗症或结果,病因复杂,发病率高,研究涉及面广,故又是世界性共同关注的疑难病症。不孕不育症的发病率,据欧美、日本等国家统计,约占已婚育龄夫妇的10%~25%,国内据中国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中国人口协会发起的“2009中国不孕不育现状调查”活动,结果显示全国有育龄夫妇约2.3亿人,不孕不育发生率大概在15%~20%,也就是说至少有1000万个家庭受生育难题的困扰,且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压力和过早的性行为、人工或药物流产次数的增加,以及性传播疾病、环境污染严重等因素,致使不孕不育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WHO认为如今不孕不育症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三大疾病(肿瘤、心血管疾病、不孕不育症)之一,已发展成为一种常见多发病。不孕不育的发生关系夫妇双方,根据国内一些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不孕(育)夫妇中女方因素占40%~55%,男方占25%~40%,男女双方占10%,原因不明占10%。导致女性不孕(育)的病因中排卵异常占30%~40%,输卵管及腹膜占30%~40%,其他各种因素占10%~15%,原因不明占10%~15%。

不孕不育症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存在,它影响着种族繁衍。在我国最早的文字殷商的甲骨文中,已有有关生育方面的记载,《易经》就有“妇三岁不孕”“妇孕不育”等记载。不孕症之病名,中医学首见于两千年前《素问·骨空论》:“督脉者……此生病……其女子不孕”。原发性不孕,中医古籍称“全不产”;继发性不孕,则称为“断绪”。历代医学对不孕不育症有不少精辟的论述,散见于医籍之“求嗣”“种子”等篇章中。先兆流产相当于中医学的“胎漏”“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相当于“滑胎”“数堕胎”。中医学几千年来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西医学也曾有悠久的历史而近世纪来发展飞速,由于中西医学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科学体系,她们的生殖医学理论及对不孕不育症的治疗各具特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中医走向现代化,中西医学相互取长补短且逐渐迈向结合,这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且会对人类的繁荣昌盛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不孕不育症尤其是对排卵异常即月经失调性不孕患者,传统中医采用辨证调经种子的方法,西医每用激素类药物或结合辅助生殖技术,二者各有所长,然疗效往往并不理想,特别是对一些疑难病症患者。笔者在中医妇科硕士生(1978年我国首届中医硕士研究生)期间,撷历代中医妇科调经理论之精华,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医的阴阳、脏腑、天癸、气血、经络等学说结合西医学生殖内分泌周期调节理论,寻求中西医结合途径,吸取中西医整体与局部、辨证(宏观加微观辨证)与辨病各自之长,于硕士毕业论文中在传统中医单纯辨证调经种子方法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了“中医周期疗法”,此疗法的提出即获得了当时国内中西医妇科界学术权威的高度评价:北京中医学院(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主任马龙伯教授认为:“可以说是中医妇科学中的一项旧技术的新课题,因为主题思想是为了改变历来以月经症状或中医病名为纲的那种辨证分型方法,而代之以传统的‘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固有技术,并突出了有理有据的中西医相结合,这种主意是新颖的……这种中西医结合科学的知识方法,可以提高中医的疗效,有助于中医的发展……对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工作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广州中医学院(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副院长罗元恺教授说:“能运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提出对妇女功能性月经失调的‘中医周期疗法’,并以之指导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项理论,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创见,且较完整和符合客观实际,是一篇较好的论文。”浙江省中医院(现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主任裘笑梅主任医师认为:“作者用‘中医周期疗法’治疗功能性月经失调的理想及其实践。试图使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新的调经方法,这种刻苦的研究、大胆的创新和认真的实践精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现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刘天香教授的评价为:“用中西医各种检查方法,分别订出诊断标准,并以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在387例功能性月经失调的病人中摸索出‘中医周期疗法’以调理月经失调,这是在中西医结合的工作中,对此病又提出了一新规律。”导师浙江中医学院(现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宁波宋氏妇科传人宋光济教授和知名学者徐荣斋教授及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评语认为此法“为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月经失调创造了新的路子”。1984年,笔者在进一步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专著《月经失调与中医周期疗法》,该专著曾获1986年浙江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及1989年中国优秀科技图书奖。随后“中医周期疗法”治疗月经失调及女性不孕症渐为国内中西医妇科同行采纳运用,甚至包括港台同道,医学期刊更屡见报道。

1989年笔者应邀作为访问学者赴荷兰、法国、意大利等欧盟国家,尤其是法国国家健康和医学研究院“人类生殖生理与心理学研究室”主任欧·勃塞勒·赫勒拉克博士的邀请,作为访问学者共同研究“中国传统医学调经促排卵方法和西方医学内分泌调节诱发排卵相结合治疗不孕(育)症”,而又在“中医周期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西排卵诱导法”,详见于笔者主编的《实用中西医结合不孕不育诊疗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该书2008年获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理论与实践新进展(全国首届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研讨会论文集)》(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以及《妇科疑难病现代中医诊断与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2010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二等奖)。“中西排卵诱导法”为笔者一直倡导并应用于内分泌失调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不育症尤其是疑难患者,而且还运用于AI、IVF-ET等需要促排、超促排卵的辅助生殖技术(ART)中,取得了较单纯西医西药或中医中药更好的疗效。故应人民卫生出版社之邀,撰写《中西排卵诱导法治疗不孕不育症》这一专著,以献给广大从事中西医妇科生殖医学的同道以及不孕不育症患者们,不当之处敬请不吝赐教。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程蕾传统医学博士、孙永忠主任医师、副教授赖毛华博士、朱晓芙副主任医师、卢莉莉医学硕士、朱长玲副主任医师和研究生沈一伟、郭深、程慧芳、杨树花以及周国栋、余露露同志的协助;并承蒙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黄荷凤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名誉主委、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级名老中医、博士生及传承博士后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肖承悰首席教授挥序,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程 泾温州中山医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不孕不育研究所2017年1月上篇 概 述第一章 正常妊娠的机制第一节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内、外生殖系统及其相关组织与邻近器官。内生殖器是生殖器的内脏部分,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和卵巢,后两者常被称为子宫附件。外生殖器指生殖器官的外露部分又称外阴,包括耻骨联合至会阴及两股内侧之间的组织。一、内生殖器

内生殖器见图1-1。图1-1 女性内生殖器(一)阴道

1.阴道的解剖结构

阴道位于真骨盆下部的中央,介于膀胱、尿道和直肠之间,由黏膜、肌层和外膜构成的肌性管道,富有伸展性。成年妇女阴道壁长7~9cm,后壁长10~12cm。阴道上端环绕子宫颈周围的部分称为阴道穹窿,可分为前后左右四部分。后穹窿较深,尤其在性交时更深,成为女性的“精子库”;其顶端与子宫直肠陷凹贴近,为盆腔的最低部分,临床上可由阴道后穹窿做穿刺或切开手术。阴道黏膜呈粉红色,表面为复层鳞状上皮覆盖,无腺体亦无角化层。阴道黏膜受性激素影响有周期性变化。阴道的正常分泌物系由黏膜毛细血管渗透的少量渗出液与脱落上皮、宫颈黏液混合而成。正常时量不多,呈蛋白样或乳状,能湿润阴道。在病理情况下,阴道分泌物的性状和酸碱度发生变化。临床上常取阴道分泌物作阴道清洁度、细胞学检查或细菌等检查。

2.阴道的生理功能

①阴道为肌性管道,富有伸展性,为性交器官及月经血排出与胎儿娩出的通道。②自净作用:青春期后,由于卵巢性激素的刺激,使黏膜上皮细胞内含有丰富的动物淀粉经阴道杆菌分解作用后变成乳酸,以致阴道内分泌物呈弱酸性(pH 4.5),可防止致病菌在阴道内繁殖,即所谓的自净作用。(二)子宫

1.子宫的解剖结构

子宫位于骨盆腔的中央,似一个前后略扁的倒置的梨形有腔器官(图1-2)。成年女子的子宫重约50g,长约7~8cm,宽4~5cm,厚2~3cm,子宫容量约5ml。可分为子宫体和子宫颈两部分(图1-3)。生育年龄子宫体和子宫颈的比例为2∶1。子宫体常呈前倾屈位。(1)子宫颈图1-2 子宫额状切面

1)子宫颈的解剖位置:

子宫颈位于子宫的最下面,长约2.5~3cm,分为阴道上段和阴道段。子宫颈内腔呈梭形,称为子宫颈管。子宫颈外口分为前后两唇。后唇略长,未产妇呈圆形,经产妇则因分娩时裂伤而呈横裂状。

子宫颈主要由纤维组织构成,其中含有平滑肌纤维、血管及弹力纤维。子宫颈阴道部为鳞状上皮覆盖,表面光滑。子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是子宫颈癌的好发部位。

2)子宫颈的生理功能:

子宫颈管黏膜上皮呈高柱状,有纤毛。黏膜层有许多腺体,分泌碱性黏液,形成子宫颈黏液栓,有防御作用。至排卵期则变稀薄,有利于精子通过。子宫颈黏液受性激素的影响,其上皮及腺体形态,分泌黏液的性状,酸碱度可有周期性变化,故临床上常以宫颈黏液检查作为测定卵巢内分泌功能的方法之一。图1-3 子宫矢状切面(2)子宫体:

子宫体的解剖结构:子宫体为一空腔器官,剖开子宫壁,即见子宫腔,以额状面来看,子宫腔为一上宽下窄的三角形。两侧子宫角与输卵管相通。输卵管入口以上的隆凸部分称为子宫底。子宫体下端与子宫颈之间有一狭窄的子宫峡部,在非孕期长约1cm,其上端为子宫颈内口,即所谓解剖学内口,下端与子宫颈内膜相连,其内膜移行为子宫颈内膜,故称为组织学内口。子宫体壁由三层组织构成,外层为浆膜层,即脏层腹膜;中层为肌层;内层为黏膜层,即子宫内膜。

1)子宫内膜层:

是一层薄的淡红色的膜,表层上皮是由高柱状具有纤毛、互相紧密排列的细胞组成,表层上皮内陷形成众多子宫内膜腺体,并邻近子宫肌层。上皮与肌层之间则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间质。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厚度可变动在0.5mm至3~5mm之间,一般为1.5~2mm。从青春期开始,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其表面的功能发生周期性变化成为功能层,下1/3靠近肌层无周期性变化称为基底层,该层与肌层紧贴,无内膜下层组织,故行刮宫术时不宜粗暴,以免损伤肌层。

2)子宫肌层:

为子宫壁最厚的一层,由平滑肌及弹性纤维束组成。非孕时厚0.8mm,妊娠时可增厚至2.5mm。肌层中含有血管,子宫收缩压迫可制止出血。

3)子宫浆膜层:

即覆盖在子宫底部及前后壁的腹膜。在子宫前面近子宫峡部与子宫壁结合较疏松并向前反转覆盖膀胱形成子宫膀胱凹陷,此处的腹膜称为膀胱子宫反折腹膜,在子宫后方与直肠之间形成直肠子宫陷凹,又称道格拉斯陷凹。

2.子宫的生理功能(1)产生和排出月经:

子宫内膜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出现周期的变化,排卵前正在发育的卵泡产生雌激素,使子宫内膜生长增厚;排卵后卵巢内出现黄体,黄体产生孕激素及少量雌激素,使增厚的子宫内膜变得松软,若此时未受孕,黄体就在它出现后的14天左右萎缩,变成白体,停止产生雌、孕激素,增厚的子宫内膜由于失去了女性激素的支持,就逐渐萎缩、坏死、脱落、出血。(2)孕育并分娩胎儿:

临产后子宫收缩力是主要的产力,能迫使宫体收缩,子宫颈口扩张、胎先露下降及胎盘娩出。(三)输卵管

1.输卵管的解剖结构

输卵管左右各一,为细长弯曲略呈圆柱形的管子。全长8~14cm,平均直径0.5cm,其近端与子宫角相连通,远端游离与卵巢接近,是卵子与精子相遇的场所。输卵管分为四部分(图1-4):①间质部:位于子宫角部的肌层内,短而狭窄长约1cm,开口处直径0.1cm。②峡部:为靠近子宫紧接间质部的一段长约1cm,管腔直径为0.2~0.3cm。行输卵管结扎时运用此部较为适宜。③壶腹部:由峡部向外延伸的膨大部分,壁薄而弯曲,长约5~8cm,管腔直径大小不一,约0.5~0.8cm,是精子和卵子的受精场所。④漏斗部:又称伞端,为输卵管末端的扩大部,开口于腹腔,游离端呈漏斗状有许多须状组织形如须状细伞故名伞端,其长度约1~1.5cm,管腔直径约0.2~0.3cm,有拾卵作用。输卵管由黏膜、肌层和浆膜三层构成。上皮细胞分纤毛细胞和无纤毛细胞,楔状细胞及未分化细胞四种。纤毛细胞的纤毛向子宫端蠕动,有助于卵的运送;无纤毛细胞有分泌作用故又称为分泌细胞;楔状细胞可能为无纤毛细胞的前身;未分化细胞亦称游走细胞,可能为上皮的储备细胞;其他上皮细胞可能由它产生或补充。黏膜层有许多纵形皱襞以壶腹部最多,输卵管黏膜受性激素的影响也有周期性变化。肌层为中层分为内环形,外纵形两层平滑肌纤维,当收缩时可引起输卵管由远端向近端蠕动协助卵子运行。浆膜层即外层,即阔韧带的上缘,此层与肌层结合很疏松,容易分开。图1-4 输卵管各部(横断面)

2.输卵管的生理功能(1)拾卵的功能:

当卵泡发育成熟从卵巢里排出后,输卵管伞端能把卵泡从腹腔内吸收过来。(2)运送卵和孕卵的功能:

输卵管的黏膜层上的纤毛细胞其纤毛向子宫端蠕动有助于卵的运行。输卵管壶腹部也是卵子与精子相遇的场所,并把受精后的孕卵从输卵管运送到子宫腔。(四)卵巢

1.卵巢的解剖结构

卵巢为一对扁圆形的性腺,是产生卵子和分泌性激素的内分泌器官。成熟的卵巢体积约为4cm × 3cm × 1cm,约5~6g,呈灰白色。卵巢的结构及周期性变化(图1-5)。绝经后卵巢萎缩变小变硬。图1-5 卵巢的结构及周期性变化(切面)

2.卵巢的生理功能(1)产卵和排卵的功能:

在妇女的一生中,卵巢组织常处于变化的过程。女婴刚出生时每个卵巢皮质中约有100万~200万个始基卵泡,青春期启动时有20万~40万个始基卵泡。妇女一生中只有400~500个始基卵泡发育成熟,排卵多发生在两次月经的中间,一般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天左右,卵泡可由两侧卵巢轮流排出,也可由一侧卵巢连续排出。随着卵泡的发育成熟,卵泡逐渐向卵巢表面移行并向外突出。当卵泡接近卵巢表面时,该处表层细胞变薄,最后破裂出现排卵。(2)内分泌功能:

卵巢主要合成及分泌两种女性激素,即雌激素和孕激素,同时亦合成和分泌少量雄激素。①雌激素:月经周期中,卵巢所产生的雌激素主要为 17-β 雌二醇(E),其次是雌酮(E),两者的代谢产物是21雌三醇(E)。三者活性的比例为E∶E∶E = 100∶30∶20。雌激3213素的合成可由两种促性腺激素和两种卵巢细胞的学说来阐明,即为LH、FSH两促性腺激素和卵泡内膜细胞、颗粒细胞两种卵巢细胞的共同产物。卵泡发育成熟过程中卵泡内膜细胞上有LH受体,能接受LH刺激后合成雄激素即雄烯二酮和睾酮。颗粒细胞不能合成雄激素,但细胞上有FSH受体,能接受FSH刺激后激活芳香化酶将周围卵泡内膜细胞所提供的雄激素经芳香化酶作用后合成E和E。②孕激21素:月经周期中卵巢所产生的孕激素主要为孕酮。由黄体细胞所产生,其代谢产物为孕二醇。③雄激素:卵巢能分泌少量雄激素——睾酮,主要有卵巢门细胞产生,其余为卵巢在合成雌激素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二、外生殖器

外生殖器见图1-6。图1-6 女性外生殖器(一)阴阜

为耻骨联合前面隆起的脂肪垫,青春期该部皮肤开始长阴毛,分布为倒置的三角形。阴毛为第二性征之一,阴毛的浓密、粗、细、色泽可因人或种族而异。少数女性体内雄激素水平过高,如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阴毛分布浓密甚至达脐周、腹白线及肛周。(二)大阴唇

为位于两大腿内侧的一对隆起的皮肤皱襞,前端起自阴阜,后端止于会阴。大阴唇的外侧与邻近皮肤相似,成人覆盖有阴毛,其内侧面皮肤湿润似黏膜,大阴唇内含有大量的皮下脂肪。皮下脂肪中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未婚或未生育妇女的两侧大阴唇遮盖阴道口及尿道口。经产妇的大阴唇由于分娩影响常常向两侧分开,绝经后妇女大阴唇明显萎缩,变平,阴毛稀少。(三)小阴唇

为位于大阴唇内侧的一对薄皱襞,表面湿润,色微红,有皮脂腺,无毛,皮下有血管,弹性纤维和少量平滑肌并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颇敏感。两侧小阴唇的前端分为两层内外包绕阴蒂,外层形成阴蒂包皮,内层形成阴蒂系带。小阴唇的后端与大阴唇的后端会合,在正中线形成一条横行皱襞称为阴唇系带。(四)阴蒂

位于两侧小阴唇之间的顶端,由阴蒂头、阴蒂体和两只阴蒂脚组成。阴蒂脚长约4cm,呈圆柱状,附于两侧的耻骨降支,表面被坐骨海绵体肌覆盖,仅阴蒂头露见,其大小为0.5~0.8cm直径,富含神经末梢,极为敏感。阴蒂体由一对阴蒂海绵体组成。当性欲冲动时,阴蒂可稍肿胀、充血勃起。(五)阴道前庭

系指两侧小阴唇之间处女膜以外的菱形区。前方为阴蒂,后方以小阴唇联合为界,前方有尿道口,后方有阴道口。在阴道前庭的后部,阴道口与阴唇系带之间有一浅窝,称为舟状窝。此外,尚有以下各部。

1.前庭球

又称球海绵体,位于前庭两侧,其前部与阴蒂相连,后部与前庭大腺相邻,表面为球海绵体肌覆盖由勃起性组织构成,并含有许多弯曲的静脉。

2.前庭大腺

又称巴氏腺,位于阴道口两侧,大阴唇的后部,前庭球后内侧并常常与其重叠在一起。表面为球海绵体肌覆盖,每侧腺体有很细的腺管,长约1.5~2.0cm,开口于前庭后部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在正常情况检查时不能触及。在性兴奋时能分泌淡黄色黏液,起润滑作用。

3.尿道口

位于阴蒂头的后方与阴道口之间为尿道的开口,呈椭圆形。在尿道口左右有尿道旁腺开口于前庭。其分泌物有湿润尿道口的作用,但亦常为细菌潜伏的场所。

4.阴道口和处女膜

阴道口位于尿道口后半部,为阴道的开口,其大小形状常不规则。阴道口覆有一层较薄的黏膜,称为处女膜。膜的两面均为鳞状上皮覆盖,其间含有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末梢。处女膜中间有孔,其形状、大小及膜的厚薄因人而异,处女膜多数是在第一次性交时被撕裂,伴有少量出血和感觉疼痛,但亦有例外,极个别不孕患者就诊时有发现处女膜孔过小或组织比较坚韧,妨碍性生活,需手术切开进一步破损。三、中医论女性生殖脏象(一)胞宫

亦称子宫,子脏,血室。子宫一词较“胞宫”一词出现早,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紫石英》条:“主女子风寒在子宫。”子宫的位置与形态:《类经附翼·三焦包络命门辨》指出:“子宫,一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其形态如张景岳《妇人规·子嗣类》引朱丹溪之所言曰:“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中分为二,形如合钵,一达于右,一达于左。”描述子宫是一个中空的器官,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

胞宫的生理功能:中医古籍对子宫的生理功能早有详尽论述,如张仲景所云:“女子之胞,子宫是也,亦以出纳精气而成胎孕者为奇。”近代有医家指出:“子宫形似脏,作用似腑,非脏非腑,亦脏亦腑。”以其中空而能排出月经,娩出胎儿似腑之“泻而不藏”的功能;月经间隙期以及妊娠期又似脏之“藏而不泻”的功能,故认为子宫生理功能的完成有赖于其他脏腑、经络、气血等密切配合,互相协调。(二)胞脉、胞络

指附于胞宫的经脉,其中包括冲、任二脉。《素问·评热病论》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又如《素问·奇病论》曰:“胞脉者系于肾。”说的胞脉是子宫与心、肾两脏间的要道。

胞脉、胞络的生理功能:主月经和妊娠,胞脉、胞络参与胞宫的藏泻调节。胞络损伤可致胞宫的病变。(三)子门

指子宫颈口,又有“子户”“胞门”之称,首见于《灵枢·水胀》篇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类经》注释曰:“子门,即子宫之门户也。”

子门的生理功能:主持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要道。(四)产道

又称阴道。上连子宫颈下至阴道口,平时前后壁紧贴呈扁形管道,《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记载:”五脏六腑津气流行阴道。”卷四十四记有“产后阴道肿痛”。

阴道的生理功能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五)阴门

亦称产门,即阴道口。(六)阴户

指外阴,亦有称“四边”“生户”者。妇科有“阴户肿痛”之证名。《外科正宗·卷九》云:“阴户忽然肿突作痛,因劳伤血分、湿火下流。”而“四边”一词使用较少。阴户概指妇女外阴而言。第二节 女性生殖生理一、月经生理

月经是女性生殖功能成熟的外在最重要标志,健康女性青春期后在生理生殖轴的规律性调控下,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脱落及出血,这种周期性变化约每月一行,故称之为月经。(一)月经的临床表现

1.初潮

月经第一次来潮称为初潮,初潮年龄一般发生于13~15岁之间,但可能早至11~12岁,晚至17~18岁,初潮的迟早受遗传、营养、气候等内外环境的影响。

2.月经周期

出血的第1日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称一个月经周期,周期长短因人而异,但每个妇女的月经周期有自己的规律性,正常月经周期为24~35日,平均为28日。

3.月经持续时间及出血量

月经持续时间称经期,为2~7日,多数为3~6日,第2~3日的出血量最多。每次月经的总出血量称经量,正常经量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均属于病态。

4.月经血的特征

经血为黯红色不凝血液,内含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经血的主要特点是不凝固,但在正常情况下偶尔有些小血凝块,无特殊气味。

5.月经期的症状

一般月经期无特殊症状,但部分妇女可有下腹部坠胀感、腰酸、乏力、轻微嗜睡、情绪改变、食欲不振、轻微腹泻以及鼻黏膜出血、皮肤痤疮等,这些情况与经期盆腔充血、前列腺素作用于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导致暂时性功能紊乱等有关,一般较轻微,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均可视为生理反应。(二)卵巢的生理周期性变化

1.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新生儿两侧卵巢内共有100万~200万个始基卵泡,青春期启动时有20万~40万个始基卵泡。性成熟期随着月经周期的建立,卵巢开始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每个周期中,均有一批卵泡逐渐发育,但其中只有1~2个卵泡成熟并排出,剩余的都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逐渐退化、闭锁,这1~2个卵泡的功能形态变化是卵巢的周期性变化的关键,称为主卵泡。女性一生中一般只有400~500个始基卵泡最终发育成成熟卵泡,仅占总数的0.1%左右。卵泡的发育始于始基卵泡到初级卵泡的转化,始基卵泡可以在卵巢内处于休眠状态数十年。始基卵泡发育远在月经周期起始之前,从始基卵泡至形成窦前卵泡需9个月以上时间(图1-7),从窦前卵泡发育到成熟卵泡经历持续生长期(1~4级卵泡)和指数生长期(5~8级卵泡),共需85日(图1-8),实际跨越了3个月经周期。一般卵泡生长的最后阶段正常约15日,是月经周期的卵泡期。卵巢的周期性变化根据卵泡变化阶段的不同又分为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1)卵泡期:

卵巢间质细胞分化增殖,开始分泌雄激素,同时卵泡细胞发育增生,合成雌激素增加,雌激素分泌量增加又促进各种激素的受体增加,于是促性腺激素的作用加强,卵巢的性激素分泌量又随之增加,在月经周期的前半周期,卵泡在卵泡刺激素(FSH)的作用下发育至成熟的阶段称卵泡期。卵泡中的颗粒细胞增生形成复层,并分泌黏多糖,形成了卵母细胞周围的透明带,其表面FSH受体逐渐增加。在FSH和雌激素的协同作用下,促进了内卵泡膜细胞和颗粒细胞的增生。图1-7 卵泡发育示意图

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以雌二醇为主,雌激素在月经周期早期,水平较低,随着颗粒细胞和内卵泡膜细胞发育和分泌功能的变化而逐渐升高,在卵泡后期分泌量迅速增加,在排卵前两天,形成一分泌高峰,雌激素水平不断提高,对垂体产生抑制性负反馈,于是FSH的血浓度不断下降,在此情况下,惟有雌激素合成和分泌的水平已经超过FSH下降所能产生的影响,才能保障主卵泡的继续发育,其余的卵泡发育和雌激素分泌量较逊者,将在FSH下降时被淘汰而萎缩、闭锁。雌激素可抑制下丘脑使GnRH分泌量减少,继而是外周血中FSH水平降低。大剂量雌激素的持续作用,可显著的抑制中枢,此称之为雌激素的负反馈,雌激素与孕激素的联合作用一般产生更明显的抑制。当卵泡不断发育,雌二醇分泌量也持续升高达734pmol/L以上,持续2天能导致GnRH作用骤然增强,血LH和FSH峰均升高,继而排卵,称雌激素的正反馈作用。雌激素所能产生貌似相反的两种现象,其实并不矛盾,雌激素对垂体的促性腺素分泌细胞产生促进其合成激素作用,但当我们测定外周血FSH、LH含量时,其水平甚低,其实雌激素不是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合成而是抑制其释放。雌激素还促进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合成更多GnRH受体,使这些细胞对GnRH的调节作用更敏感。因此,到一定饱和状态时,GnRH的释放作用引起所积聚的大量LH和FSH一起倾入血循环,血测定时即见峰形分泌现象。卵泡早、中期发育过程中并无孕酮的分泌,排卵前1~2日颗粒细胞已开始黄素化,故在血中出现黄体酮,孕酮少量地升高,能诱发中期FSH峰,而FSH导致LH受体的增加,从而加强了LH中期峰和健全黄体,由此可见,孕酮小峰也是促使排卵的关键因素之一。图1-8 卵泡生长速率示意图(2)排卵期:

当成熟卵泡的体积达到18mm时,卵泡壁破裂,卵母细胞和其周围的颗粒细胞(卵丘)从卵泡内缓慢的挤出称排卵。排卵前出现血LH/FSH峰,该峰使前列腺素和组胺增多,卵泡壁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容易破裂。该峰还促使卵泡壁生成纤溶酶原激活酶、激活纤溶酶、结缔组织胶原酶、蛋白溶解酶等,使卵泡壁变薄。排卵时,卵巢皮质及卵泡外膜层平滑肌纤维收缩,促使卵泡破裂及卵细胞的释放。排卵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14天左右。卵泡的募集、选择及排卵机制见图1-9、图1-10。卵子排出后,经输卵管伞部捡拾、输卵管蠕动以及输卵管黏膜纤毛摆动等协同作用沿输卵管向宫腔运行。(3)黄体期:

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腔内压下降,卵泡壁塌陷,形成许多皱襞,颗粒细胞在LH的作用下进一步肥大黄素化,细胞内积聚较多的黄色固醇脂类物质。卵泡周围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卵泡膜细胞间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亦增生,并向颗粒细胞层伸展,形成黄体。没有排卵的卵泡开始萎缩。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的量增多,排卵后9天渐达高峰。若在此期间内未受孕或未着床,黄体则开始萎缩。正常排卵周期黄体功能仅限于14天内,黄体衰退后月经来潮,卵巢中又有新的卵泡发育,开始新的周期。图1-9 卵泡募集和选择图1-10 卵巢机制

在黄体发育过程中FSH受雌激素、孕激素的负反馈作用,水平偏低。雌、孕激素对LH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因此在黄体初期血中黄体生成激素水平较卵泡期略高,当黄体进一步发育时,雌、孕激素进一步增加,雌激素水平明显升高,形成月经周期中第二次高峰。黄体后半期,黄体开始萎缩时,又逐渐下降,负反馈抑制逐渐增加,因而LH水平渐下降至黄体萎缩达最低值。孕激素在黄体开始萎缩时,其水平也逐日下降,月经前达最低水平。在整个月经周期中,催乳素无明显周期变化。但血内含量和卵泡内含量不一致,卵泡发育早期,卵泡液中催乳素浓度高于血清含量的5~6倍。而在黄体期,黄体内的含量与血清中的含量则相仿。

衰退的黄体逐渐萎缩变小,周围的结缔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侵入黄体,逐渐由结缔组织所代替,组织纤维化,外观色白称白体。

2.卵巢性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周期性变化

卵巢合成及分泌的性激素,主要为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等甾体激素,三者关系密切,孕酮是雄烯二酮及睾酮的前身,后者又是雌酮和雌二醇的前身。三者结构相似,但作用不同。

雌激素的生理作用:雌激素是维持第二性征的重要激素,可使子宫、输卵管、阴道壁、阴唇、乳腺发育;增强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力及对催产素的敏感性;使子宫内膜增生;宫颈口松弛,宫颈黏液分泌增加,含水量增加,呈稀薄透明样;促进卵泡发育,有助于卵巢积储胆固醇;雌激素通过对下丘脑的正负反馈作用,控制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促进水钠潴留;影响血脂比例,降低总胆固醇,减少β-脂蛋白,使胆固醇和磷脂比例降低,从而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影响钙、磷代谢,能促进钙盐及磷盐在骨质中的沉积,以维持正常骨质。青春期在雌激素影响下促进骨骼的发育,骨骺闭合,绝经后雌激素缺乏,易发生骨质疏松。雌激素与甲状旁腺素共同作用维持血中钙磷平衡。

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孕激素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为受精卵着床做好准备,并促进乳腺腺泡发育;降低子宫平滑肌收缩力及对催产素的敏感性;使宫颈口闭合,宫颈黏液含水量减少,呈黏稠状;抑制输卵管节律收缩的振幅;使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加快;通过对下丘脑产生负反馈作用影响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孕激素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上升;能促进水钠的排泄。

雄激素的生理作用:大部分睾酮主要来自肾上腺皮质,少量来自卵巢。雄激素是生殖器官发育完善的重要性激素,能促进阴毛、腋毛生长以及阴蒂、阴唇和阴阜的发育;拮抗雌激素作用,减缓子宫及其内膜的生长及增殖,抑制阴道上皮的增生和角化,因此,长期使用可致男性化;雄激素还可增加基础代谢率;促进蛋白合成;刺激骨髓中红细胞的增生;青春期促进长骨骨基质的生长;促进肾远曲小管重吸收。

雌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雌激素在卵泡开始发育时分泌的量极少,随卵泡渐趋成熟,雌激素分泌逐渐增加,于排卵前形成一高峰,排卵后分泌量稍减,约在排卵后7~8天黄体成熟时,形成又一高峰,但第二高峰较平坦,峰的均值低于第一高峰。黄体萎缩时,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在月经前达到最低水平。

孕激素于排卵后分泌量开始增加,在排卵后7~8天黄体成熟时,分泌量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在月经来潮时恢复到排卵前水平。

3.卵巢多肽激素

卵巢除分泌甾体激素外,还分泌一定量多肽激素。(1)松弛素:

卵巢分泌的松弛素是一种多肽类激素。在妊娠期主要起松弛骨盆韧带,并具有减少子宫收缩的作用。(2)抑制卵泡素:

其化学本质已确定为多肽。抑制卵泡素主要的生理作用是抑制腺垂体FSH的分泌,因此对卵泡的发育产生影响,并参与排卵过程。

此外,卵巢还分泌性腺分泌素、抑制素、卵巢的生长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三)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官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使女性生殖器发生一系列周期性变化,尤以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最显著。

1.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可从组织学与生物化学两方面来观察。(1)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变化:

子宫内膜在结构上分为基底层和功能层,基底层直接与子宫肌层相连,此层不受月经周期中激素变化的影响,在月经期不发生脱落。功能层靠近宫腔,它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呈周期性变化,此层月经期坏死脱落。正常一个月经周期以28天为例,其组织形态的周期性改变可分为3期:

1)增生期:

在卵巢周期的卵泡期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上皮与间质细胞呈增生状态称增生期。

2)分泌期:

黄体形成后,在孕激素作用下,使子宫内膜呈分泌反应称分泌期。

3)月经期:

在月经周期第1~4日。此时雌、孕激素水平下降,使内膜中前列腺素的合成活化。前列腺素能刺激子宫肌层收缩而引起内膜功能层的螺旋小动脉持续痉挛,内膜血流减少。受损缺血的坏死组织面积渐扩大。组织变性、坏死,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血管破裂导致内膜底部血肿形成,促使组织坏死剥脱、变性。坏死的内膜与血液相混而排出,形成月经血。(2)子宫内膜的生物化学研究:

子宫内膜在雌激素的作用下,间质细胞能产生一种和蛋白质结合的碳水化合物,称酸性黏多糖AMPS。雌激素不但能促使AMPS的产生,还能使之浓缩及聚合,形成间质中的基础物质。AMPS有一定的黏稠性,对增生期子宫内膜的成长起支持作用。排卵后,孕激素能阻止AMPS的合成,促使其降解,还能使之去聚合,致使间质中的基础物质失去其黏稠性,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在细胞和血管之间自由交换,内膜更能获得充足营养,为受精卵的着床和发育做准备。

在子宫内膜中有一类特殊的细胞颗粒称溶酶体。溶酶体中含各种水解酶如酸性磷酸酶、β-葡萄糖醛酸酶等,能使蛋白质、核酸和黏多糖分解。雌、孕激素能促使这些水解酶的合成。这些水解酶平时保留在溶酶体内,由脂蛋白酶与外界隔开,故不具活性。排卵后若卵子未受精,黄体经一定时间后萎缩,此时雌、孕激素水平下降,溶酶体膜的通透性增加,水解酶进入组织,影响子宫内膜的代谢,对组织有破坏作用,因而造成内膜的剥脱和出血。

2.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1)阴道黏膜的周期性变化:

在月经周期中,随着雌、孕激素的消长,可以引起阴道黏膜周期性改变,这种改变在阴道上段更明显。排卵前阴道上皮在雌激素的影响下,底层细胞增生,逐渐演变为中层与表层细胞,使阴道上皮增厚;表层细胞出现角化,其程度在排卵期最明显。细胞内富有糖原,糖原经寄生在阴道内的阴道杆菌分解成乳酸,使阴道内保持一定酸度,可以防止致病菌的繁殖。排卵后在孕激素的作用下,主要为表层细胞脱落。临床上常借助阴道脱落细胞的变化了解体内雌激素水平和有无排卵。(2)宫颈黏液的周期性变化:

在卵巢激素的影响下,宫颈腺细胞分泌的黏液,其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分泌量均有明显的周期性改变。月经净后,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宫颈管分泌的黏液量很少。雌激素可刺激分泌细胞的分泌功能,随着雌激素水平不断提高,至排卵期黏液分泌量增加,黏液稀薄透明,拉丝度可达10cm以上。若将黏液做涂片检查,干燥后可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这种结晶在月经周期第6~7天开始出现,到排卵期最为清晰而典型。排卵后,受孕激素影响,黏液分泌量逐渐减少,质地变黏稠而浑浊,拉丝度差,易断裂。涂片检查时结晶逐步模糊,至月经周期第22日左右完全消失,而代之以排列成行的椭圆体。依据宫颈黏液的周期性变化,可反映当时的卵巢功能。

宫颈黏液中的氯化钠含量,其重量在排卵期为黏液干重的40%~70%,而在月经前后,仅占黏液干重的2%~20%。由于黏液是等渗的,氯化钠比例的增加势必导致水分亦相应增加,故排卵期的宫颈黏液稀薄而量多。黏液中还含有糖蛋白,在电镜下见糖蛋白结构排列成网状。近排卵时,在雌激素影响下网眼变大。根据上述变化,可见排卵期宫颈黏液最适宜精子通过。(3)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

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包括形态和功能两方面,均受到激素调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输卵管黏膜上皮纤毛细胞生长,体积增大;非纤毛细胞分泌增加,为卵子提供运输和受精前的营养物质。雌激素还促进输卵管发育及输卵管肌层的节律性收缩振幅。孕激素则能抑制输卵管的节律性收缩振幅。孕激素与雌激素间有许多制约的作用,孕激素可抑制输卵管黏膜上皮纤毛细胞的生长,减低分泌细胞分泌黏液的功能。雌、孕激素的协同作用,保证受精卵在输卵管内的正常运行。二、生殖内分泌调节(一)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神经内分泌调节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A)是一个完整而协调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它的每个环节均有其独特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并且互相调节、互相影响。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控制女性发育、正常月经和性功能,因此又称性腺轴。HPOA的神经内分泌活动还受到大脑高级中枢调控。在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控制下,腺垂体分泌FSH和LH,卵巢性腺激素依赖于FSH和LH的作用,而子宫内膜的周期变化又受卵巢分泌的性激素调控。月经周期中垂体促性腺激素、卵巢性激素的周期变化,性器官等的相应周期变化见图1-11。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释放激素(FSH-RH)与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二者可通过下丘脑与脑垂体之间的门静脉系统进入腺垂体,垂体在下丘脑所产生的激素控制下分泌FSH与LH。能刺激成熟卵泡排卵,促使排卵后的卵泡变成黄体,并产生孕激素与雌激素。

此外,腺垂体嗜酸性粒细胞能分泌一种纯蛋白质称催乳激素(PRL),其功能与刺激泌乳有关;其分泌的调节与下丘脑有关:下丘脑分泌的催乳激素抑制激素(PIH)能抑制催乳激素的分泌,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除能促使垂体分泌甲状腺激素外,还能刺激催乳激素的分泌。由于PIH与GnRH对同一刺激或抑制作用常同时发生效应,因此,当GnRH受到抑制时,可出现促性腺激素水平下降,而催乳激素水平上升。临床上所见闭经泌乳综合征,其原因可能即在于此。而某些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妇女,由于TRH升高也可能出现乳汁分泌现象。

性腺轴的功能调节是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反馈调节实现(图1-12)。卵巢性激素对下丘脑-垂体分泌活动的调节作用称为反馈性调节作用。使下丘脑兴奋,分泌性激素增多者称为正反馈;反之,使下丘脑抑制,分泌性激素减少者称负反馈。排卵发生在卵泡晚期,此时E水平迅速上升并达到峰值,该峰值水平可达到350Pg/ml以上,高2水平的E对下丘脑-垂体产生正反馈,诱发垂体LH峰性分泌,形成LH2峰而诱发排卵,在LH峰出现36小时后发生排卵。当下丘脑因受卵巢性激素负反馈作用的影响而使卵巢释放激素分泌减少时,垂体的促性腺激素(Gn)释放也相应减少,黄体失去Gn的支持而萎缩,由其产生的两种卵巢激素也随之减少。子宫内膜因失去卵巢性激素的支持而萎缩、坏死、出血、剥脱,促成月经来潮。在卵巢性激素减少的同时,解除了对下丘脑的抑制,下丘脑得以再度分泌有关释放激素,于是又开始下一个新的周期,如此反复循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