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火:社会动机与我们的生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30 18:40:13

点击下载

作者:陈为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心火:社会动机与我们的生活

心火:社会动机与我们的生活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心火:社会动机与我们的生活作者:陈为设计:李洪达排版:李洪达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2-01ISBN:9787111618669本书由北京华章图文信息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谨以此书向大卫·麦克利兰博士(Dr. David McClelland)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前言 |社会动机:搅动生活的无形之手

微博开始大热时,在朋友的鼓动下,我也开了一个账号。为了吸引人气,我抛出了一个有些无聊的话题:为什么好女孩总是被坏小子糟蹋?结果引来不少网友加入讨论,着实热闹了一阵。失意者现身说法,讲述自己掏心窝子地对她好,人家却连正眼都不看一下的经历。旁观者从利益得失、容貌般配、门当户对等各方面分析,觉得这种情况不应该发生。身在其中者有快乐、有得意,可是也觉得这样不好。虽然大部分网友认为这种情况不应该发生,却都感觉有一股说不清的无形力量,就是要把好女孩推向坏小子。

创业是当下一个挺热门的话题。在谈论这个话题时,有一点人们没有疑问: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但是什么样的人适合呢?有背景、有独门绝技、敢冒险、想赚大钱,或是渴望出人头地的人?直观地判断这些条件,每一点都有道理。只是很多创业者的经历表明,只有这些还不够。现实中,一些被热捧的创业明星最后的结局令人唏嘘,而许多不入众人法眼的边缘人物,却能够取得惊艳的创业成就。除了那些直白的原因之外,成功的创业者背后往往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创业者艰难前行。

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各种各样的故事不断地发生。每个人有意无意之间,都需要对关系到自己的事情进行分析、判断,寻找故事背后的原因,从而决定自己的应对行动。行动的结果直接影响个人在生活中的身心体验,或者也叫生活质量。不过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穷尽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解释后,依然有一些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却十分要紧的线索,游离在人们的关注之外。无法掌握这些隐性线索的结果,常常是人们觉得应该发生也希望发生的事情,却望穿双眼也不见踪影,而那些经过反复盘算后确定不应该发生也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却一次次地不请自来,说不清楚是惊喜还是尴尬。这些隐性的线索,就像冥冥中一只只无形的手,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把人们引向一堵又一堵坚硬的石墙。只是人们在碰壁之余,依旧迷茫于背后的原因。

被无形之手戏弄的情况,不仅出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宏观层面上也是如此。为自身幸福考虑,老百姓希望生活在太平盛世;以民族福祉为重,国家希望保持繁荣昌盛;从人类命运出发,文明需要不断进步。然而,社会进入盛世繁荣,文明崛起复兴,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要想判断一个社会、一种文明的发展前景,仅仅依靠盘点明面上的存货是不能够得到答案的。良好的周边环境、丰富的资源、时髦的政治经济体制等,并不能保证社会的繁荣。曾几何时,貌似强大的帝国、受众人热捧的骄子,可以在转眼间崩溃,而公认的积贫积弱、不值得关注的国家,却在不经意中成长为文明竞技场上无法忽视的力量。正所谓“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潮起潮落,沧海桑田,背后的力量却不能够被一眼看穿。

还有,一个企业的兴衰,不仅仅是经营者所关注的问题,也关系到企业中每一个人的福祉。活力四射下的兴高采烈,与度日维艰中的愁眉苦脸,是无法遮盖的反差。所以,人们都希望百年老店基业长青。不过,表面上的光鲜或黯淡,并不决定企业的兴衰。巍峨的办公大楼、体面的衣装、宏大的厂房、堆积如山的现代装备,可以令人们兴奋,却不是企业命运的根本。在企业上升与下降的背后,同样是无形之手在舞动。不能把握无形之手的脉搏,企业就如同随风飘荡的树叶,把自己的命运交付给苍天。

生活中还有许多令人叹息的事情。例如富不过三代现象,前辈辛苦打拼取得的成就,传不过几代就烟消云散。职场中,埋头实干得不到欣赏,做表面文章的却春风得意。虽然舞台上的结局总是实干家不吃亏,但现实往往不是如此。人们之所以叹息,是因为从明面上的道理分析,觉得不应该如此。无奈现实中,一只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故事情节向人们不认同的结局发展。

介绍这些内容迥异、反差突出的话题,目的是为本书的主角登台做铺垫。社会动机,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是前文反复提到的“无形之手”的重要一员,也是本书重点讨论的对象。前面列举的各种生活和社会现象,都与社会动机的作用有关。人们按照常理决定行动方向,却常常在不知不觉中碰壁,与自己的心愿隔空相望,可望而不可即。这样的情况往往与不了解社会动机的作用,没有把社会动机包括在判断过程中有直接关系。

社会动机是心理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大卫·麦克利兰博士(Dr.David McClelland)是该领域中的杰出人物。作为一位睿智、开明,充满人文精神、关注社会发展的学者,他以务实进取的心态,通过对社会动机的研究,将心理学的应用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他所引领的社会动机研究,直接触及心灵深处的无形之手,将隐藏在背后的故事展现在人们面前。本书以社会动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介绍如何超越表面现象,深入内心世界的活动,理解社会动机是怎样影响人们的经历和体验的。

在分析前面列举的各种话题时,如果有对社会动机的认识,就不会迷茫于人世的不可捉摸,而是在直观的表象之外,能够把握隐藏的线索,了解背后的原因。除了已经列举的问题以外,还有许多工作和生活中的现象,例如代表着一个企业步入衰退轨迹的公司病问题,以及为人诟病的家族企业弊端,也需要从社会动机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这些问题将逐一涉及。

引入社会动机,将开辟一种新的分析、判断问题的角度。读者从后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到,结合对社会动机的认识,即使如武松打虎、岳飞报国这样的经典故事,都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进行诠释。新的分析角度自然会导致新的认识,得出不同于以往的判断。借助社会动机的知识,人们可以更接近事物的真相,选择正确的行动方向,并采取有效的行动。好的行动产生好的结果,好的结果自然会带来好的生活质量。| 序曲 |什么是社会动机1.燃烧的心火

在众多心理学概念中,社会动机相对比较复杂、难以把握。从普及的角度出发,本书将借助熟悉的用语,希望比较通俗地剖析社会动机。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了解它的内涵、用途和作用机理,有助于建立对社会动机的认识。

当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各种问题时,人们会很自然地采取应对的行动。但是,一个人的行动是否有益,能否得到认可,往往要受到各方面的评判。这时,行动过程中是否体现出“心”的作用,会成为衡量行动质量、判断行动价值和预测行动结果的标准,成为立决高下的试金石。俗话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意思是如果不用心,念经再多,道行也难有长进。心不在焉,则难有作为。要想真正地把行动落到实处,收获扎实的效果,就必须用心做、用心爱、用心想、用心听、用心观察、用心体验。但是即便做到了用心,也不能够达到最高境界,还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如果三心二意、心猿意马,则自然做不好事情。

用心做的事,相比其他因素引发的行动,有本质的区别。它有别于口头宣示,甚至可以与外在的行动相分离。话说得再漂亮,也未必可信。所谓的口是心非,是人们用无数次沉痛的教训换来的经验。要获得人们的信赖和认同,就一定要发自内心。如果感觉仍然不够强烈,就要强调发自内心深处。反过来,即使一个人做了一些不好的事,只要真心向善,仍然可以得到谅解甚至赞赏,关云长“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抗战期间,不少汉奸也试图以此来美化他们的投敌行径,最后却是徒劳。心如此重要,如果用了心却得不到认可,自然是一种令人哀伤的感受。所以有诗人写道:“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

心对人们的生活很重要,而让心发挥作用的条件之一,是心中必须有一把火在燃烧。所谓“哀莫大于心死”,心若死了,与心相关的一切都将消失。心死是什么样子?老祖宗说得很明白:心如死灰。心中的火灭了,心就化成了灰。灰心则丧气,做什么都不再有热情。心灰则意冷,什么都不想做了。如果心中有火燃烧,就是另外一种景象。中烧是心火的极端状态,例如欲火中烧、妒火中烧、怒火中烧等。心火中烧时,一个人会不管不顾,拉都拉不住地行动起来,直奔引燃心火的目标,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常因为心劲过大、用力过猛,造成不好的结果。所以要保持平常心,要收心,要给心火加个盖,不要烧过头。心若止水,就是通过自我修为来管控心火的境界。

之所以花篇幅讨论心,是因为社会动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与心的作用有相通之处。人们通常说要用心做事情,换一种说法,就是社会动机在发挥作用。直截了当地说,社会动机就如同在心中燃烧的一把火。这把心火的作用,首先是照亮个人的行动方向,心明则眼亮,就能够感知目标的召唤;其次是心火熊熊、心潮澎湃,心中的能量需要释放。心火的燃烧能够激发个人行动的勇气,并且保持行动的热情。只要心火在燃烧,前行就有动力。

另外心火有一个特点,人们虽然能感受到它的存在,见证它的作用和效果,心火本身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法直观地观察、判断。社会动机也是如此,它的影响无处不在,它的身形却无从把握,所以称之为搅动人们生活的无形之手。如同心火一样,社会动机没有可以被直接观察到的具体形象,却在人们看得见的范围内发挥作用。2.动机与社会动机

为了更直观地认识社会动机,在这里我们后退一步,先去掉“社会”两字,关注更为基础的概念:动机。下面通过一个例子,说明动机的特点和具体作用。

养猫的朋友大概会有这样的经历:一只趴在角落闭目养神的胖猫,给人的印象是懒散惬意到了极点,好像天塌下来都不能够让它挪一下窝。可是,如果这时突然有一条小活鱼落在它面前两三米远的地方,胖猫会闪电般地转换出完全不同的状态。仿佛被一把无名火烧了屁股,猫从懒散中瞬间警醒,两眼猛然圆睁,发出凶光,直勾勾地盯着小鱼,两只前爪用力撑起,两腿直立,双肩上耸,一副威风凛凛、精神焕发的猎手雄姿。然后它一下子扑出两三米远,用爪子紧紧按住可怜的小鱼。整个转换过程非常迅速,往往几秒钟的工夫,一切就结束了。

这个例子展现了动机的几个最主要的特征。

动机的第一个特点,即它的核心是需求。心火之所以会燃烧,是因为有渴望,有发自内心的渴望。猫喜欢鱼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发自本能的喜欢,是基于遗传、生理等特点所决定的,对特定种类食物的需求所产生的喜欢。而且动机的需求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针对特定的目标物。所以一条小鱼出现在猫面前,马上会引起它的注意。如果我们扔一根胡萝卜在胖猫的面前,肯定不会引发它的强烈反应,最多是把它吓一跳,它换个地方接着睡。因为胡萝卜不在猫的需求范围内,不是能够触发其定向反应的目标物。需求的指向性决定了由动机引发的行动的方向。

动机的第二个特点是与需求的强弱相关的心理能量,这是支持心火燃烧的燃料储备。它决定了个体在目标物出现时定向反应的强度和持久度。需求越强,所蓄积的心理能量也越大,心火就可以烧得越旺、越持久,导致对应的定向反应也就会更为激烈、持久。猫特别喜欢鱼,所以胖猫面对小活鱼时表现出非常兴奋的反应。如果这时小鱼在小水塘里到处乱窜,胖猫也会盯着不停地追,直到抓住小鱼或者小鱼逃进深水看不见为止。猫坐在鱼缸旁一动不动地盯着小鱼看半天的场景,养猫的朋友一定很熟悉。足够的需求强度和恰当的目标物,是产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的最佳组合。

动机的第三个特点是它对个体行动的影响作用存在两种状态:潜伏期和唤醒期。在没有小活鱼出现时,胖猫睡得很自在。小活鱼的出现则改变了一切。它触发了胖猫“不假思索”的反应机制,心理能量瞬间释放,心火骤然发光,胖猫一下子从懒鬼转变成充满活力的猎手。所以心火并不是长明灯,动机对个体的作用也不是让其时刻都保持兴奋状态。只有在目标物出现的时候,动机才会触发个体释放出与需求相关的心理能量,从而唤醒个体的定向反应,这是心火的点火机制。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个人的行动出现戏剧性转变的情况。戏剧性转变的背后,往往是被特定目标物的出现而激活的动机在发挥作用。

动机的定义:动机是固化在个体的心理反射机制中对特定目标物的需求,它决定了个体在特定目标物出现时将产生的定向反应的强度和持久度。目标物的出现是触发动机发生作用的必要条件。

有了对动机的了解,就比较容易解释社会动机。社会动机与动机的区别在于,社会动机需求的目标物必须依附于人类社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才需要社会动机。如果脱离了人类社会,这些目标物就无从谈起。在地球上,对水、性、生命安全的需求,可以说所有生物体都是高度一致的。而对食物的需求则出现了比较大的分化,例如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的目标物有明显的差别,并由此形成了食物链的现象。对水、性、生命安全、食物的需求都可以归类为基础的生理性动机,是所有生命体都有的。而与社会动机相关的需求,只属于人类社会的成员。

经常有演员在舞台上见到观众后说:“见到你们我就像打了鸡血似的那么兴奋”,或者“我想死你们了”,等等。这些说法实际上反映出一种关联,即演员所面对的观众,是切合他们的某种内在需求的目标物。由此,观众的出现才会激发他们的兴奋和相应的后继行动。当面对一群牛、一群鹅时,演员通常不会产生这类情况,当然由食欲引发的生理性反应除外。因此激发演员热情的应该是他们的某一种社会动机。在社会环境中,人与人的互动过程是社会动机展现作用的舞台。

社会动机的定义:社会动机是固化在个体的心理反射机制中对特定社会目标物的需求,它决定了个体在特定社会目标物出现时将产生的定向反应的强度和持久度。社会目标物的出现是触发社会动机发生作用的必要条件。3.三大社会动机:成就、亲和、权力

如同生理性需求的目标物有水、肉食、素食等不同类型,社会动机的目标物也有多种类型。根据目标物的不同,可以区分出各种不同的社会动机。麦克利兰重点关注三种社会动机:成就动机、亲和动机、权力动机。从它们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这三种社会动机组成一个精妙的概念体系,涵盖了人类社会环境中绝大部分的社会性动机问题。

处于社会环境中的每个人所面临的社会性问题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做事和做人。做事是指作为社会一员独自完成的各种事务性工作,例如制作工具器物、编程序、生产粮食、加工食物、推销商品等。做人则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的各类事务。做人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平等做人与不平等做人两类。平等做人是以双方地位平等的心态参与交流互动,而不平等做人则是以认同双方地位差距的心态进行互动。地位的平等或不平等可以有多种形式的表现,例如权力、年龄、财富、资历、体力、容貌等。

以上的分析过程说明,应对做事、平等做人、不平等做人这三种类型的社会性问题,覆盖了社会成员的绝大部分社会性活动。而三种社会动机与三种类型的社会活动之间分别有各自的对应关系。具体地讲,做事是成就动机发挥作用的领域,亲和动机与平等做人相关,而权力动机与不平等做人相关。因此关注三种社会动机,基本上就涵盖了社会环境中所有与动机相关的问题。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e):核心需求是个人要亲自动手把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率,而且是可以用明确的、刚性的客观标准进行衡量。不能用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或者可以随主观意愿改变的标准,来判断优秀与否。可以作为判断标准的例子包括是否超越自己以前的水平,是否超越大家公认的优秀水平或拉近与先进标准的差距,是否采用创新的方法、概念、产品等。受成就动机推动的个人,追求在阶段性和最终的结果上,能够以明确的、以物质化形态表现的标记,显示自己的贡献和成绩,希望摆脱限制个人发挥效率的规章制度、社会习俗等条条框框的约束。

成就动机所涉及的活动针对的目标是各类具体的事务,不包括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流互动。在社会环境中,能够满足上面这些需求的活动,就成为触发和释放个人成就动机的目标物。从事创业工作和销售工作是公认的与成就动机相关的目标物。对于高成就动机的个人来说,这些工作有很强的吸引力。从事发明、革新、改进方法流程的活动,也是触发成就动机的有效目标物。各行各业中的改革家的改革行动通常与成就动机有关。

亲和动机(affiliative motive):这个动机的核心需求比较单纯,反映了一个人要与他人保持一种温情、和谐、友好的关系的愿望,希望被他人接受和喜欢,希望回避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分离的环境。

亲和动机是一种影响人与人之间交流活动的社会动机。在与亲和动机相关的交流活动中,参与者以双方地位平等的心态进行互动。建立温情、和谐的关系,需要地位平等的心态条件。如果是一方企图压制另一方的争斗心态,则无法维持和谐。研究结果没有显示出适合亲和动机比较强的个人的特定职业类型。对亲和动机比较强的个人有吸引力的活动,包括不计较个人角色地位地参与各种社交性的聚会,如聚餐、结伴逛商店、聊天喝茶等。他们往往选择妥协以避免冲突,与朋友分离会让他们感到伤感。

权力动机(power motive):权力动机也称为影响动机(influence motive)。其核心需求是个人有对他人的感情、思维、行动产生影响的欲望,希望自己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会使他人的言谈举止、情绪反应出现自己所期望的变化,希望抗拒来自外部的,改变自己的感情、思维、行动的企图。

权力动机也是与人际互动相关的社会动机。对权力动机的描述,表现出互动的一方要控制或制约另一方的企图,体现出在人与人的交流中,参与者以双方地位不平等的心态进行互动。政治家、演员、教师、传教士等职业对具有比较强的权力动机的个人有吸引力。其他典型的吸引高权力动机的活动包括不请自来地帮助他人,有幽默感的就讲笑话,没有幽默感的也可以说些让人心堵的话,以及搜集、掌控可以制约他人选择自由的资源等。4.社会动机的再认知

前面提到过,社会动机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方式,往往与人们按照常理的感知不一致。如果从熟悉的常理出发,人们处理与社会动机相关的问题会感到不易捉摸、难以把握。为了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时,能够有效地应用社会动机的知识,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社会动机的几个重要特征。

第一,社会动机被称为无形之手,因为它是一种在潜意识层面发挥作用的心理因素。潜意识层面的活动不经过大脑,所以人们无法对活动过程形成清晰的认知。由于没有大脑意识的参与,社会动机所导致的个人行动就不是经过盘算斟酌后形成的反应。往往行动已经发生,人们依然说不清为什么要做这一行动。用通俗的说法就是,社会动机发挥作用的方式是说话、做事不过脑,是不假思索的反应。但是特定社会动机的核心是对特定目标物的欲望和需求,由目标物引发的反应有明确的指向性,与动机有关的行动的方向性很强。心中的火不仅激发行动的勇气和热情,更重要的是照亮前进的方向。所以不过脑并不等于像无头苍蝇似的茫无目标、瞎打瞎撞。

不过脑,加上由目标物触发并维持,用心理学的术语描述,动机的作用过程是一种反射活动。反射代表不经过思维过程,直接由神经系统的反射回路控制的反应过程。在前面胖猫的例子中,小鱼一出现,猫就像触电一样马上发生反应。对比经过大脑思维分析、判断后有意识地采取的行动,反射活动的应对速度更快,目标更专注。反射活动的特性说明,当动机发挥作用时,既不是面对突发情况的手忙脚乱、惊慌失措,也不是泰山崩于前而不惊、来回斟酌研究后的行动方案。动机的作用更类似于通常所说的行动预案。行动预案的特点是针对可能发生的具体问题,事先规划细致的行动方案,同时反复演练,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要求。这样一旦发生问题,无须经过请示、报告、研究,马上启动预案,按照事先计划好的方案执行。救灾救难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动机的作用方式就如同预先保存在心理机制中、针对不同目标物的行动方案。一旦特定目标物出现,无须经过大脑的分析、判断,对应的行动机制立即启动,推动个人按照设定的反应方式行动。由于反射活动不经过大脑,社会动机就如同一只意识不到的无形之手,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第二,与社会动机相关的社会性需求有一个特点:没有阶段性的满足感。受肠胃容量或精力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个体的生理性需求会产生阶段性的满足感。当生命体不渴的时候,再多的水放在面前,也是无动于衷;吃撑了的猛兽,不会再主动伤害其他动物或人类。而社会性需求比较强的个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没有吃饱喝足、筋疲力尽的情况。贪得无厌一词,非常精确地刻画出了社会性需求的本质。当财富已经成为数字概念的时候,企业家挣钱的冲动仍然看不见消退的迹象。在办公室政治中,喜欢捉弄下属的经理永远是那样乐此不疲。受虐者也许会巴巴地等待,虐够了吧?现实却令人遗憾,他们不会够。美国军人在海外的虐囚丑闻中的那些执行者,也是没有止境的。

在劝人要知足时,我们常常会说:“广厦千幢,不过眠一席之地;钟鸣鼎食,无非食一日三餐。”这些话语很有哲理,用词也很生动,却只适用于生理性需求。在社会性需求的领域,这样的说理并不好使。见好就收、急流勇退,其实很难做到。更多的是知难而进,永远在路上。现实中,那些超越生理性需求、无休无止的行为,只能通过社会性需求解释。

第三,社会动机的核心需求具有终极性,或者说它的作用是有界限的。这是在分析社会动机的作用时必须注意的一点。社会动机的作用范围,仅限于对需求目标物的追求,没有附加延伸的功能。也就是说,成就动机就是要亲自把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解释相关行动的价值时,如果出现诸如为人类做贡献、关爱自然、回馈社会的描述,则都是人们按照主观意愿人为添加的含义,与成就动机的作用无关。亲和动机就是要,也只是要和他人保持一种和谐、温暖的关系,这就是终极目的,没有其他的意图,例如宽慰他人、利用他人等。权力动机也只是要引发他人情感、思维、行动的变化。至于变化的后果是否造成伤害、引起浪费、产生破坏等,不属于权力动机的关注范围。

了解社会性需求的终极性,清楚什么是到此为止,对有效应用社会动机的知识很重要。成就、亲和、权力,都是内涵非常丰富的词语,容易引发人们的浮想联翩。人们很容易按照逻辑推断或者个人喜好添油加醋,把脑子里想象的、与社会动机无关的内容拉进来,使情况复杂化、混淆化。概念模糊,无限制地延伸需求内涵会在应用中造成混淆,让人们感到不知所云、无从下手。实际上,心火很神秘,也很单纯。行动预案的目标非常明确,应用的范围也非常明确,不能无限扩展。面对处于危险中的病人,救人就是单纯的救人,区分恶人、善人、强者、弱者不是医生需要考虑的事情。只有清晰地了解社会动机的作用对象和作用范围,才能有效地应用社会动机的知识。第1章飘着酒香的权力动机

权力是人类社会的基础色调。无论是人在庙堂还是身在江湖,褪去各种浪漫与理想的外衣,控制与反控制、支配与反支配,是社会活动的永恒主题。离开权力,就无所谓江湖和庙堂。人们身边发生的种种故事,很难找出与权力无关的例子,而权力动机则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我们来看看权力动机是如何搅动人们的生活的。 1.权力动机的酒味从何而来

形容一种心理学概念飘着酒香,估计人们的直观反应是觉得有些无厘头。不过这样的用语,不是在哗众取宠,而是有科学研究的依据。说权力动机飘着酒香有两个原因。首先,这与麦克利兰主持的系列研究有关;其次,研究结果表明,权力动机影响行为的方式,与酒精的作用确有神似之处。

让权力动机沾上酒香的,是麦克利兰与其合作者历时十年完成的系列研究:饮酒行为与权力动机之间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他们从跨文化、跨行业、跨行为情境的角度出发,设计、实施了一系列的研究项目,采集了大量数据。最终的研究成果集结成一本学术著作:《饮酒的男人》(The Drinking Man,1972)。它揭示了权力动机与酒精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影响人们行为的作用特征。以该系列研究的成果为指导,本书将通过对酒后行为和饮酒行为的分析,帮助读者比较鲜活地了解权力动机的特性及其影响人们生活的具体表现。

系列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男人饮用烈酒或过量饮酒、酗酒的原因。通过对研究数据的分析总结,麦克利兰和合作者对问题给出的答案是:男人饮酒主要是为了让自己感到更加强大有力(Men drink primarily to feel stronger)。根据研究数据的分析结果,这个结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饮酒能提高权力动机的唤醒程度和体验强度。数据显示,在一定范围内(不要处于烂醉或基本丧失生理机能的状态),随着饮酒量的增加,反映权力动机强度的测量值也随之升高。权力动机的强度上升,令人产生更为强大有力的感受,并强化展现力量的冲动。同时,饮酒量的增加也使个人的自我约束感降低,对行为后果和责任的关注度降低,与恐惧相关的紧张、焦虑程度减弱,逐步进入一种置身虚幻境界、行为不受制约的任性状态。因此饮酒后人们的行动变得更加鲁莽,或以正面的用词表达,更加勇敢。饮酒之后,在酒精的影响下,随着自我力量感受的提高、自我展示冲动的加强、自我约束意识的淡化,人们会变得更容易表现出权力动机驱动的侵犯性行为。他们往往会通过各种超乎寻常的举动,引发目标物的强烈反应,来满足被酒精烧烤的躁动不息的权力需求。酒精推高权力动机强度所产生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经典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后面的讨论将具体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2)饮酒可以帮助权力动机被高度激活的个人,体验到权力需求得到满足的感受。数据表明,对于参加研究的人群,通过人为的措施激活他们的权力动机并提升强度后,对比没有采取人为激活措施的人群,前者酒精的平均消耗量明显增多。另外,即使不采取人工干预措施,相同条件下,权力动机得分高的人群对酒精的平均消耗量也明显高于得分较低的人群。通过对各种类型人群的调查,麦克利兰与合作者总结发现:喝酒可以令个人感到更加强大有力、胆量更大,从而使处于高度激活的权力动机影响之下的个人,产生权力需求正在得到满足的感受。同时,对于进入权力动机亢奋状态的个人,其内心积累的心理能量亟待释放。若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无法通过直接的目标物释放能量,酒精就可以作为一种替代目标物。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酒精的出现都能够吸引权力动机被高度激活的个人,通过饮酒获得权力需求得到满足的体验。喝得越多,满足的体验就越强烈,以至于进入过量饮酒的状态。酒精的这种作用,也可以借用中国文化的常用语描述——“借酒消愁”。当然完整的说法应该是“借酒消愁愁更愁”。(3)根据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结论,我们还可以推导出第三点认识:当权力动机被目标物激活,并在后续刺激的作用下进入亢奋状态,其所激发产生的个人行动,往往与酒精诱导的行为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被强烈的权力动机所支配的个人,对自身力量的感受非常强烈,释放能量的冲动也非常强烈。同时,潜意识层面的冲动对理性层面的思维活动产生压制作用,弱化个人对行为后果和责任的关注与考量、对负面影响的顾虑和畏惧、对符合道德约束的警醒。从而使个人的行动方式脱离现实情境,进入类似酒精作用所产生的虚幻情境中的任性冲动。因此,在这种状态下的行动往往显得鲁莽或者勇猛,追求惊天动地或痛入骨髓的效果,引发目标物的强烈反应,从而使被亢奋的权力动机支配的个人得到满足的感受。在极端情况下,强烈的权力动机所激发的行为与醉汉相去不远。套用一句经典用语,所谓的“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境界,正是透射出了权力动机的这种影响效果。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就体现了民间智慧在这方面的认识。

麦克利兰他们研究的初始目标是针对饮用烈性酒与权力动机之间的关系。但是人们在分析大量的研究数据后,他们认识到葡萄酒、啤酒之类的饮料,虽然酒精含量相对较低,但是人们饮用后所产生的体验,与烈酒的作用在本质上相同。它们同样能够提高权力动机的强度和提供权力需求得到满足的感受。所以说权力动机飘着洒香,并不区分酒精饮料的种类,而是反映了权力动机与酒精本身的关联作用。

接下来的讨论将通过对各种案例的分析,展示飘着酒香的权力动机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也帮助读者了解,在考虑权力动机的影响后,可以怎样认识生活中各种相关的现象。本书采用真实案例与文学典故交替使用的方法选择参与分析的案例。引入人们广泛了解的文学典故作为分析案例,有助于使用熟悉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让人们了解比较陌生且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另外,在社会动机研究领域,著名的文学典故是重要的数据来源。民间长期传颂的文学典故,之所以生命力旺盛,是因为切合事物的本质规律,其关键性要素高度凝练、合情合理。文学典故是人们内心活动的精华沉淀,是了解心理活动规律的一个重要窗口。在麦克利兰与合作者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数据来源就是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民间故事。 2.武松打虎的奥妙:感受被美酒燃爆的权力动机

饮酒和谈论饮酒行为引发的各类趣事奇事,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作品中,与饮酒相关的情节,如同满天星辰,数不胜数。很多关键性的转折,都必须依靠酒精的作用才能完成。不夸张地讲,离开了酒精的润滑作用,很多故事就编不下去。了解权力动机与酒精的关联之后,再来讨论与饮酒有关的问题,分析的角度会发生变化,产生的认识也会不同。我们先以“武松打虎”的故事为例,根据酒精能够推高权力动机强度的研究结果,解读武松的酒后行为。美酒与打虎传奇“武松打虎”的故事在中国广为传诵。景阳冈前,店家说“三碗不过冈”,显示自家的酒很烈。可是武松偏偏要喝十五碗再过冈,结果产生了酒后打老虎的传奇。这个故事被渲染得很神奇,因为从常识出发,人们认为喝了许多酒以后,武松的注意力、灵活性,还有反应速度等都不如没喝酒的时候。在不能使出十分本事的情况下一顿拳打死老虎,实在是了不起。民间老百姓对武松的崇拜就缘于这样的认识。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人们其实被武松骗了。当然武松不是有意要骗大家,因为他自己也不清楚,潜意识中的无形之手是如何成就了这一传奇。

我们首先分析造成故事结果的原因。武松的武功和力量都非常出色,这是打虎的基础,否则只有被老虎吃的命。还有,武松的酒量大,喝十五碗美酒虽然让他有些感觉,却不能使他进入醉酒状态,丧失生理机能。因此,按照麦克利兰的研究结果分析,打虎时这十五碗酒是帮了武松忙,而不是让他的本事打折扣。被十五碗酒刺激后的权力动机达到了一个亢奋的状态,从而使武松在面对老虎时,感到自己的本事比平时更大。同时,酒精使其自我约束感变弱,对行动后果的思虑和顾忌降低,武松能够更加放开手脚与老虎搏斗。这样相互叠加,武松平常时候的十分本事,喝十五碗酒后,在老虎面前变成了十二分,一顿拳脚把老虎打死了。

如果希望个人能力超常发挥,那么减少行动的顾虑和畏惧,通常比强大有力的自我感受更重要。若是前怕虎后怕狼,束手束脚,自己吓唬自己,那么本事再大,也得不到发挥。当人被恐惧笼罩时,会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无能表现。例如清军入关后大屠杀,杀人之多与区区十万的清军人数不成比例。王秀楚依据亲身经历所写的《扬州十日记》就记载:“遇一卒至,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匍匐,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正是因为百姓连逃命的勇气都没有,清军才有可能杀那么多人。不过三百年后,风水轮流转。在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战士刘光子只身一人,俘虏63名全副武装的英军,无一人敢反抗。这一次,英军成为被恐惧笼罩的对象。可见在打虎传奇中,酒精降低行动顾虑,帮助武松充分施展自己的武功和力量,功不可没。

酒精对权力动机和酒后行为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打虎的高潮上,故事的其他方面对此同样有合乎情理的描写。喝了十五碗酒后,店家劝武松酒后不要过冈,留宿一晚,因为山上有老虎,还拿出抄录的衙门告示证明所言不虚。武松一听,却说店家是想谋财害命。这是好心当作驴肝肺,胡搅蛮缠,冤枉人!武松是好汉,做事通情达理,不喝酒时应该不会这样。正是因为武松的权力动机被酒精高度激活,对来自外界的控制企图变得过度敏感,因此容易引发强烈的抵触反应。这时店家任何劝解的话,都会被武松认为是居心不良。抵抗控制企图的冲动,促使他和店家对着干,偏要马上过冈。

然后到了冈上,武松见到山神庙门上贴的衙门告示,才明白店家没有骗他。这个细节很重要,说明武松虽然喝了不少酒,但是没有真醉,意识依然清醒。如果他是真醉,生理机能失去控制,那再去打老虎那就是神话了。同样在《水浒传》中,武松在孔太公的地盘上喝得烂醉,瘫倒在小溪里。这时候,武松本事再大也是一点抵抗力都没有,任凭毛头星孔明把自己绑了起来。若不是正好让宋江撞见,武松就会被孔家兄弟用鞭子抽死。只是这段故事有损武松的英雄形象,所以很少有人渲染,大家也不注意。

由于意识清醒,武松还动了要下山回酒家的念头。这一点说明他对老虎还是有敬畏心的,并不是一点担心都没有。这种担心,让酒精降低行动顾虑,帮助武松放开手脚施展本事的作用,有了具体的对象。若放在平时,他很有可能就下山了。不过,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好汉,其权力动机本来就高,酒精又把火烧得更旺,加上前面说过的那些话,他无法忍受下山丢脸的刺激。书中接下来的描写,完美诠释了权力动机的作用方式。虽然在意识层面,武松明白独自上山的危险,也产生了理智行动的想法,但那只潜意识中的无形之手却轻松推翻了其理性思考的结论,不仅打消了武松想下山的念头,还激发出了偏要上山去看看的冲动。按照麦克利兰的发现判断,本来就胆大的英雄,喝了酒自然越发胆大。武松不仅继续上山,而且由于无所顾忌,到山顶后也没有赶紧离开是非之地的意思,还躺在大青石上歇息,最终成就了打虎的传奇。

虽然武松打虎的故事是文学创作,但以上的分析表明,它的情节构思和发展与心理活动的规律高度吻合,完全不是瞎编乱造。研究发现的酒精影响权力动机和酒后行为的关键特征,在故事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应该是经典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醉打蒋门神”是《水浒传》中与武松和酒精有关的另外一个故事,也可以按照上面的思路进行分析,作为一个练习留给感兴趣的读者。这个故事在大众心中进一步强化了武松本领高强的形象。因为从常理出发,人们会很自然地认为,喝了酒都能够这么厉害,如果不喝酒的话,武松一定更加厉害。但是结合权力动机和酒精的关联作用分析,这样的想法是一个误解。其实蒋门神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以为武松喝了酒之后是个好欺负的对象,但没想到那些酒反而让武松变得更厉害,结果吃了大亏。“酒壮怂人胆”,这句话是民间智慧的结晶,精辟地总结了酒精可以激发勇气的作用,麦克利兰的研究则验证了民间智慧的科学性。用学术的语言表达,酒精激发勇气实际上就是激活并提高权力动机强度的表现。在生活中,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常见。在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上,有男嘉宾喝二两白酒再上台,为的就是在女孩子面前鼓足勇气,这样的做法也可以看成另类的打虎行为。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电视上解放军出征前饮壮行酒的场面令人激动,结合酒精对权力动机的影响来看,壮行酒实际上符合心理学的规律。生活中还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现象,例如“酒后吐真言”同样与被酒精燃爆的权力动机有关。不许武松酒后开车:禁止酒驾与权力动机的关系

从武松的打虎传奇,我们很容易联系到一个现代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酒后驾车和醉酒驾车。酒驾会显著增加行车事故的发生概率,对这一点学界、公众都没有疑问,所以要禁止酒驾。问题是为什么酒驾容易导致事故?从公开的资料看,人们对酒后驾车造成危害的原因,主要是从生理机能的角度进行分析,鲜见以心理活动为重心的研究。但是缺失对心理因素的认识,研究得出的结论与现实情况相差甚远。

对人体生理机能的研究表明,酒精在人体血液内达到一定浓度时,人对外界的反应能力及控制能力就会下降,尤其是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下降。具体地说,酒精对驾驶者至少有两大重要影响:①酒精会分散驾驶者的凝视力和视线焦点,直接影响驾驶者的视力。酒后的视觉角度将会缩减,喝得越多,就越无法看清旁边的景物。②酒精会导致驾驶者的运动神经迟钝,从而降低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当前方突然出现障碍物,或需要及时应对的情况时,驾驶者就会来不及反应。从生理机能的角度分析酒驾危险的原因,得出的结论与饮酒后反应迟钝、看不清周围环境、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现象有关。

但是从各种反对酒驾的宣传资料中列举的实例、酒驾事故的新闻报道和周围人谈到的与饮酒有关的车祸故事看,情况并不完全如此。很多与酒驾有关的车祸,是由于司机反应过猛、过于大胆造成的,是反应过快而不是反应过慢引起的。在新闻报道中有大量这样的实例:酒驾司机远远地发现交警拦路查验,就立即掉头逃跑,或马上与车上其他人换座位,乃至弃车逃离。他们所表现出的警惕性和反应速度都非常出色,一点也没有酒后迟钝,警察站在眼前都不知晓,呆头呆脑、自投罗网的迹象。所以,生理机能的解释不完全靠谱。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关于酒驾危害的资料,在罗列酒精对生理机能的影响后,往往附加这么一句:“酒后飘飘欲仙的感觉又容易使驾驶者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这说明研究者也注意到了,酒驾引起的车祸与司机高估自己的能力有关。但是,对于司机在酒后会高估自己能力的原因,从生理机能的角度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读到这里,估计读者也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了。没错,根据麦克利兰的研究结果,这是酒精刺激推高权力动机强度所产生的效果。

酒精能够增强个人对权力动机的感受。所以饮酒后,个人会感到自己比平常更加强大有力。同时,酒精也会降低自我约束感和对行为后果的关注。综合起来,喝酒会使人变得比平常更富有侵犯性和更鲁莽,更容易做出逞强斗勇的行为。酒后的司机,由于权力动机处于高强度的兴奋状态,容易将前行路上遇见的各种事物,感知为要阻拦自己、要和自己作对的一只只老虎,从而引发搏斗征服的冲动。自我约束感的下降,也使得其行动更加任性、更加无所顾忌。因此酒驾司机与打虎武松的心理状态非常相似。他们的区别在于,武松打虎除害,酒驾司机惹是生非。所以他们出现以下行为:红灯拦,偏要过;比我开得快,没门;挡道的,撞开,等等。而且动机驱动行为不经过思维过程,由反射机制决定,反应速度比冷静思考后的行动更快、更猛。按照这样的分析,很多酒后驾车造成的事故,不是因为司机处理突发事件时过于迟缓,反应不及时,而是由于在酒精的影响下,其权力动机亢奋,自我感觉更加强大有力,更加无所顾忌、无事生非、没事找事、冲动惹祸所引起的;不是由于意识控制下的有形之手变弱,而是潜意识中的无形之手变得更强大所导致的结果。现实中的情况,也更符合这样的分析结果。

关于酒后驾车的表现,我自己有一个鲜活的亲身经历:

1995年年初,我在当时还属于四川省的大足县做调查。有一次,到了下面的一个乡,中午吃饭时由当地的一家企业负责招待。食物很丰盛,白酒是一定不会少的。我没有喝酒,但是陪同的人员,包括司机都喝了,而且还不少。回县城时,我担心司机酒后开车会有问题,但司机毫不在乎地回答:“放心,那么一点点酒,根本不算什么。”其他人也说没问题,这个司机的技术很好。

于是汽车上路了,开始时一切都还平稳,我想应该没问题吧。车开了一段时间后开始下盘山路,到了一个转弯路段,司机突然开着车朝路边冲去。一次不够,没等我反应过来,又冲了第二次,嘴里还不停地喊:“竹鸡!竹鸡!看!竹鸡!”我朝路边的草丛看去,也发现有两只灰灰的半大小鸡那么大的鸟跑进树林里去了。这可是在下盘山路的过程中,还是在转弯路段,他疯了!我马上说:“不要命了?!”其他人也说:“好好开车,别乱来。”安静下来后,陪同的人员告诉我,竹鸡是当地的一种野味,很好吃。当时我就觉得好笑,用车轮去压鸟,可能吗?就算压到也变成了一团泥,怎么吃啊?而且在盘山路上,一不小心车就会翻下去。

在这个实例中,司机的视野非常宽阔,反应极其敏锐,与武松在老虎突然出现时的反应非常相似。灰灰的竹鸡在草丛中,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他一边开车,居然还能注意到路边草丛中的鸟,而且看到后立即行动,直接扑了过去,一点也没有喝酒后反应迟钝的迹象。因此,酒精使个人的视野变窄、运动神经迟钝的解释,无法用于酒后开车压鸟的行为。生理角度的解释不能成立,但是从心理的角度解释这个例子很简单。被酒精刺激变得亢奋的权力动机,使司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从而产生了要做一些征服性举动的冲动感。当竹鸡出现在他的视野中时,获取美味的冲动瞬间压制了安全驾驶的理性意识,他情不自禁地开车向竹鸡压过去,造就了一部搞笑版的当代武松打虎。幸亏没有出事,但是他的鲁莽举动显然大大增加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如果生理机能的解释成立,武松喝了十五碗美酒后,看又看不见,反应也来不及,只能像木头那样呆呆地站着,等着被老虎吃掉。纯粹从生理机能的角度研究酒后行为的科学家就可以非常肯定地宣布,严格的科学研究证明,打虎传奇完全不现实,只能是神话,纯属文学创作的产物。但是大量酒驾司机勇猛、敏捷的表现,说明纯粹的生理机能解释并不全面。从心理活动的角度看,在一定范围内,酒精使人更加勇猛,更加敢于放手发挥自己的能力。因此武松打虎有扎实的科学基础,并不是子虚乌有的瞎编。

其实从酒驾的标准也可以看出,生理原因的解释有明显的缺陷。按规定,酒后驾车是指驾驶人员血液中每100毫升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毫克,并小于80毫克;如每100毫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或超过80毫克则被定性为醉酒驾车。而每100毫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20毫克相当于喝1杯啤酒;每100毫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80毫克相当于喝两瓶啤酒。也就是说,只要喝1杯啤酒就是酒驾;喝的啤酒超过两瓶即为醉驾。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酒不至于让他们的生理机能严重下降,无法正常驾驶。但是清华大学汽车碰撞实验室的实验显示,即使在少量饮酒的状态下,发生交通事故的危险度也可以达到未饮酒状态的两倍左右。可以推断,除去烂醉的状态,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酒驾提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更合理的解释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换一种角度看“借酒闹事”

在与酒后行为有关的文学作品中,相声大师侯宝林的《醉酒》是一个经典,其中爬手电筒光柱的情节令大家记忆深刻。不过开始部分的一个情节,对于我们了解酒后行为更有帮助。

一个人喝了几杯酒后借着酒劲惹事。他躺在路上阻拦来往车辆,自行车不让,三轮车不让,汽车不让。然后救火车来了,他赶紧爬起来躲到一旁去,因为压死白压。

这个情节的作用是与后面的情节对比,说明真醉与假醉的区别,同时谴责那个人是在借酒闹事。所谓借酒,就是以喝酒为借口掩盖真相。救火车来了知道要躲,说明这个人没有真醉,脑子明白。脑子明白还捣乱,就是故意。所以真相就是故意闹事,喝酒不过是借口。故意做坏事,必须受到谴责。这个观点反映了生活中大家普遍接受的认识:只要没有真醉,做事都是有意的行为。所以在酒桌上,烂醉的人可以不受打扰。但只要你没有真醉,无论说什么为自己辩白,往往都会被认为是在找借口,没有人相信。

不过人们在形成这种观点的过程中,没有考虑权力动机的影响。如果结合麦克利兰的研究结果来分析,那么对于“借酒闹事”的判断,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在这个情节里有一个事实:那个人的确是喝了几杯白酒,而不是几杯白开水。在烈酒的作用下,他的权力动机水平被推到一个亢奋的高度,同时自我约束感减弱,变得既富于侵犯性又很鲁莽。于是在权力动机之火的烧灼下,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他情不自禁地做出了也许在非饮酒状态下不会做的行为:用身体阻碍交通。

注意这里的用词是情不自禁,而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前文强调过,动机驱动的行为是面对目标物时的反射性行动,而不是经过思维过程有意识地思考后再采取的行动。在动机发挥作用的时候,意识层面的理智判断让位于潜意识层面的冲动反应。这个结论对权力动机驱动的行为一样适用。因此酒后阻拦交通的行为,并不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有意为之,而是在权力动机的驱动下难以自制的冲动结果。侯宝林说他故意闹事,是有意识的行动,其实冤枉他了,这就是酒精惹的祸。而他避让救火车的行动,不过是更原始的保命需求制约权力需求的结果。

把权力动机的影响引入分析过程,我们还可以注意到这个情节的缺失部分:围观起哄的人群。权力动机要发挥作用就一定要有施加影响的对象,一个巴掌拍不响,没有自己演给自己看的权力动机。除了像酒驾司机那样,把过路车辆当作和自己作对的老虎外,围观人群同样是借酒闹事者的目标物。喝了酒躺在马路中间拦车,用官方语言说,叫作当众闹事或者在公共场合闹事。作为这类事件的组成部分,围观起哄的人群一定不会缺席。相声中,旁边的人只是告诉饮酒者说什么样的车来了;现实中,起哄的、叫好的、谴责的、劝解的、恳求的,各种各样的反应都会出现。权力动机的定义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言语、行动引发他人情绪、思想、行为的变化。围观人群对拦车行为的各种反应,强化了当事者对权力动机满足感的体验。对于贪得无厌的社会动机来说,这样的感受会让人更兴奋、更放肆,越发停不下来。

这种只是略微提及围观人群的做法,除了文学创作方面的考虑以外,也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普遍认识。因为“借酒闹事”被认为是有意识的行动,闹事者具备完全的自主能力,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全部责任。所以作者没有把围观人群看作“借酒闹事”的必要组成部分,他们不需要为闹剧负责,不是谴责的对象。但是,引入权力动机后的分析表明,若“借酒闹事”导致不好的结果,从理论上讲,追责的对象会出现变化。在相声里,只有闹事的人被谴责。但对权力动机影响行为的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围观者是整个事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事件也负有责任。没有他们的推波助澜,闹剧很难持续下去。所以要谴责这样的行为,不仅仅是闹事的人需要担责,围观的人群也有责任。

公平地判断,完全用权力动机解释“借酒闹事”过于片面,其他因素同样需要考虑,例如个人的道德修为。道德修为比较低的人,其约束行为的篱笆本来就不高,只要酒精把权力动机往上推一把,再加上旁人一起哄,就收不住了,很容易失去控制。而道德修为高的人,由于其对行为的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强,即使喝了酒,权力动机被激发到新的高度,也不容易发生出格的行为。但是麦克利兰的研究说明,无论个人的道德修为是高是低,喝了酒以后,权力动机被推高,若再有人起哄帮腔,发生出格行为的可能性都会大大增加。

2018年春节期间,互联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引发了公众的激烈反应,可以说是群情激愤。在山东一家公司的年会上,一位高管在舞台上把男扮女装的演员抱起来,像扔麻袋包那样摔在了地上,演员落地后痛苦不堪。

公众的反应都集中在谴责缺德的有钱人、缺德的高管、没教养的土老板的丑恶行为上。不可否认,道德修为低下是造成这类出格行为的重要原因。但是,麦克利兰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事情不是那么单纯。因为高管抱摔演员不仅是出格行为,也是失控行为。出格行为与道德修为有关,失控行为则包含身不由己的成分,需要考虑权力动机的影响。视频中显示,高管站在台上,下面起哄的声音此起彼伏,估计有人在激他抱演员。后续报道也说明,他已经喝了不少酒。因此,用于解释喝酒后躺在马路中间拦车的原因,同样可以用来解释高管抱摔演员的行为。除了道德修为的原因外,首先,他不是有意作恶,而是与权力动机有关的酒后冲动行为;其次,造成演员受伤害,台下起哄的人群也有责任;最后,营造出年会氛围的公司,同样要分担一部分责任。

公众面对“借酒闹事”这类问题时,由于不考虑权力动机与酒精的关系,通常都是以道德谴责闹事者为主,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是以加强闹事者的道德修为作为重点。但是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如果少喝几杯酒,不要把权力动机刺激得那么高,同时周围人少起哄,权力动机没有作用对象,发生失控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不容易失控,自然就不容易出格,这类问题的发生概率也会大大降低。

回到相声《醉酒》,侯宝林有一点是对的,就是拦车的那个人并没有到真正醉酒的地步。这意味着,控制他的心理活动的一些关键性机制还能正常运转。当救火车开过来时,出自本能的保命动机更加强烈,能够抑制权力动机的冲动,从而中断阻碍交通的行为。而真正醉酒时,人的生理机能失去作用,进入彻底的失控状态。所以酒精激发勇气,降低行动顾虑的作用也是有限度的,越过界限,则是另外一种景象。 3.借酒消愁的真谛:听从权力动机召唤的美酒

这一节的关注点是麦克利兰与合作者的系列研究的第二个方面的结果。他们发现,饮酒可以帮助释放内心积累的、与权力动机有关的心理能量,从而使人体验到需求正在得到满足的愉快感觉。所以,酒精能够刺激并提升权力动机的强度,激活的权力动机也会召唤酒精的帮助。酒精的这种功效,使得权力动机被目标物高度唤醒,而实际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甚至是被亏欠的个人,容易进入过量饮酒的状态。结合这方面的研究结果,本节将讨论“借酒消愁”的原理和其他相关的饮酒行为。

系列研究中有这样的实验:在几个由清一色的男性大学生参加的聚会上,有意识地引入一位非常性感、漂亮的女孩参加,而另外几个聚会则没有漂亮女孩参加,是纯男性的聚会。通过对比不同聚会的数据发现,有漂亮女孩出现的聚会,男性对烈酒的消耗量要显著高于没有漂亮女孩参加的聚会。

漂亮女孩对男性的权力动机有非常强烈的触发和提升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在面对漂亮、性感的女性时,在内心不由自主的思维活动中,占有、征服、侵犯念头的出现频率会显著增加。因此漂亮女性的出现,能够有效地提高在场男性的权力动机强度。由于实验的其他方面都得到严格的控制,所以女孩的出现,以及因此提高的权力动机的整体水平,与烈酒消耗量增加有直接的关系。

漂亮女孩使得男性与权力动机相关的、希望施展个人影响的心理能量迅速聚集,如果条件合适,就会引发权力动机驱动的特定行为。尽管男性大学生心中可能会产生对漂亮女孩的种种想法,但是研究环境的条件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采取实质性的举动。被触发的权力动机无法直接在目标物上发生作用,他们就会下意识地寻找其他的替代途径来释放内心的冲动。在这个研究中,替代途径的具体表现,就是饮酒量的增加。

人们形成“借酒消愁”的印象,其实有一定道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独自喝闷酒的事例往往与各种各样的烦心事联系在一起。一般是先有了烦心事,然后去大量饮酒。这种时间上的前后顺序,很自然地形成了烦心事导致非正常饮酒的因果联系。结合饮酒能够帮助人们释放心中积累的与权力动机相关的心理能量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对这个“愁”字进行分析,到底为什么愁?愁什么?失恋之火与愁

写到这里,我第一个想起来的例子发生在我还比较年轻的时候:

一天,我与一个相识很久的朋友见面,她告诉我,前一天晚上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