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心论(修订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30 23:14:44

点击下载

作者:刘健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诸病源心论(修订版)

诸病源心论(修订版)试读:

作者简介

刘健,字三川,号三川翁、清风轩主、云隐山庐主、南山月等,国家注册执业医师。1943年7月生于陕西长安一个书香门第。自幼酷爱诗、书、画、艺术。弱冠始自修中医至今。著有《诸病源心论》《濒湖脉学方药对阐释》《三川中医临床处方真迹》《增补诸病源心论·心病证治》《三川医辙》《刘氏家藏秘方》《癌瘤辨证论治秘录》《三川医案医话集》《中国书画艺术名家·刘健作品选》《艺术大师三人行·欧阳中石·刘大为·刘健》等。

临床擅长中医内科、妇科疑难杂症的治疗,尤对因“心”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治疗有较深的研究和造诣,其“望切知病机,画图析症情”中医诊断法享誉海内外。首创“诸病源心论”学说。完成国家科学技术成果3项。论文《诸病源心论》荣获在德国汉堡召开的首届国际中西医结合防治老年疑难杂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金奖、《科学中国人·十年论文集》优秀奖。在国内外医学报刊发表论文30余篇。

现任中华中医学会会员,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医药文化分会主任委员,陕西孙思邈研究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汉文化研究会书画协会常务副会长,政协陕西省联谊会理事,中国(香港)书画院院士等职务。业绩收载于《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名医大辞典》《中国书画艺术家大典》。

序一

五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其论述人体五脏之生理、病理、诊疗,常与社会之君主、官职等结合进行认识,并形容其生理、病理功能;其论述经脉则联系到大地之江河等等,故谓之为天人相应。

以《辞海》为例,以“心”为字、词头者,收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词目多达125条,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我们主持编纂的《中医大辞典》收录以“心”字为词头的中医学名词、术语、病名、证名、诊疗名者多达165条,可能是字头系列之最多者。无疑说明了“心”在中医学的重要性是多么令人关注。

长安老中医刘健先生编著的《诸病源心论》,内容新颖,在《内经》关于“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纲领性思想指导下继承、发扬,对临床上诸般疾病进行辨证论治,据悉每获良效。在《诸病源心论》将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推出其修订本之际,刘健先生约我为其大作撰序。我感其论述之新颖,以“心”为纲要论述诸病之诊疗确有其独到之处,故不揣浅陋,欣然为之。

据刘健先生所述,《诸病源心论》(修订本)系采用孙思邈“大医精诚”之意分四篇论述。其《大篇》以诸病源心的根据、图解、修心养性为主进行论述;《医篇》以疗心百药谱为主题;《精篇》是该书之精华篇章,阐述诸多疾病皆自心生的辨证论治;《诚篇》则收录作者临床用药有关心病的论文等。其临证关注“心”,用药关注“心”,确是值得重视的一个理论问题。我佩服刘健先生诊疗、继承、发扬,用“心”的开拓性成就,甚是不易,其研究、总结必有重要收获,他的专著必会得到同行的重视,或能有所启迪。

难得,先生身在民间,以扁鹊秦越人、药王孙思邈均出身于民间鞭策自己,鼓舞自己。的确,古代名医多出于民间,而出于历代医学校者则十分稀少。政府或将给予民间医生以有力的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民间医生的积极作用。祝贺《诸病源心论》(修订本)大作面世。2016年元旦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序二

从《诸病源心论》到《增补诸病源心论·心病证治》,再到《诸病源心论》(修订本),刘健先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自我超越,他的中医临证思想也不断趋于成熟。心病三部曲见证了他的探索精神和心路历程。

如果说《诸病源心论》标志着刘健先生独树一帜的具有个人特色的临证思想的形成,那么《增补诸病源心论·心病证治》则标志着先生中医临证思想的整体成熟与对整体中医的必然回归,而《诸病源心论》(修订本)则体现了他对自己学术思想的坚持追求和他的临证特色业务专长。

中医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典籍的问世,就已标志着其理论体系的确立。后世医家不断发展补充,丰富完善。金元时代,李杲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创立了补土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创立了攻邪派。还有刘完素的寒凉派、朱震亨的养阴派。另外还有明清时代的命门学说、戾气说、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理论。在不同的时代、地域背景下,各种理论学说的创立都很好地指导了中医临床实践,受到大家的推崇。

刘健先生在《内经》理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的指导下,感悟到心病乃百病之源。这当然也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与现实写照,心因性疾病多发、常见。归根结底,中医的魅力与价值仍在于养生治病的效果,临床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最好标准,刘健先生众多的患者与追随者、良好的声誉口碑,都证明着他的医学成就和人格魅力。

先生是个纯朴的人,先生是个有雅趣的人。医学是专业,书画是爱好,但都颇具成就与影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数十年来持之以恒,矢志不渝,也正是由于对传统国学的整体深厚探索与学习,才能结下事业丰硕的果实。

中医的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不论哪一种理论学说,都是在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原点,建立一个坐标,从而认识问题,把握问题,再解决问题,都构成了中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刘健先生的心病三部曲,标志了他个人学术思想的确立,对中医整体理论清醒的回归定位认识,以及在临证实践中对自己学术思想的坚持和医疗特长的定位。毕竟,术业有专攻,这是一个医家成熟的表现。

中医难,继承传统精髓难,发展创新更难。

研究中医,投身中医事业,必得沉下心来,一门心思琢磨数十年,而后才有所得。不断临证,认真思索,体悟通达,日积月累,而后有心得,而后能应手。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半日临证,半日读书;一边读书,一边临证,这是中医人的基本素养。

社会在发展,医学在进步,中西医都面临更高的要求。中医,有危机,也有机遇。刘健先生让我们看到希望,产生信心。中医需要更多的刘健先生。刘健先生堪为中医人之楷模!陕西孙思邈研究会 胡克禹2015年11月

自序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余自立“诸病皆源于心”之说以来,撰有《诸病源心论》论文,出版《诸病源心论》《增补诸病源心论·心病证治》二书。回首往事,曾经历了多少个寒来暑往,月落日出,旦诊夕参,朝思暮撰,归纳总结,《诸病源心论》二书先后于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曾经数十名专家教授研究讨论,得到医界及社会各界专家教授的一致认可与肯定,亦荣获了国家科技成果证书。

有瑞士籍华人回国以后,在西安书店购买了两本中医学著作,爱不释手,一本是《濒湖脉学方药对阐释》,一本是《诸病源心论》,并专门来陕西省中医药研究会中医门诊部造访于余。他文质彬彬,自我介绍后,对余曰:“大作《诸病源心论》写出了当今国内外人们的疾病要害处,您以心病调治,可谓上人。”余答曰:“这不过是余从临床中摸索出来的治心方论,余认为,心是七情之父,七情犹如其子,父子和谐则家道兴昌;反之,子侮其父,伦常乖舛,心病自然形诸外。故曰‘心为诸病之罪魁祸首’。在治疗时,除了治因心引起的各种疾病外,还要让人们知道如何养心正心,不使七情致伤于心。”

然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不时可能遇到一些会令自己高兴的事,或不顺心的事,不顺心可使人发怒,久而可使人忧、思、悲伤或惊恐,惊恐则由正不胜邪而引起,诸如此类,皆是人日常所见的;若情有所欲,则病由此而生;如遇喜则神惮散而薄厥,遇怒则肝气上冲而眩晕,遇忧则脾伤而不思食,遇悲则伤肺而息贲,遇恐、遇惊则使人精神逸离。

在近五十年的临床工作中,余总结出“六淫为病首犯于肺,七情作疾先责于心”的宗旨,认为气候渐暖,思虑喜怒不节则伤心气,重视人体心、脾、肾功能之调节,也就是治病必求于本的具体疗法。凡人体五脏六腑之发病,皆与“心”有直接关系;再则便是后天脾之运化问题和先天肾之盛衰起主导作用。相应地再考虑其他脏腑因心为病的临床治疗心法。在对有关心病进行治疗时,提出心病的治疗八法,皆按易理及五行之生克关系论名。余在此书中提及的二十四种疾病,皆是由此产生的。再则,这实际上亦就是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五脏、五行、五气在不断相互资生与克制,并乘其心的阴、阳、气、血之不足或气滞血瘀之体而导致。然世间任何事理都不是绝对的。心病的起因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归根结底是主观的。为了防止诸如此类疾病的发生,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心情调整,保持一个平和心态,不要过激、过亢,以防疾病发生,达到心安体健之目的。这就是余编著本书的宗旨所在。

今次出版的《诸病源心论》(修订本)是在以前二书的基础上增订,分为大、医、精、诚等4篇论述。《大篇》阐述《“诸病源于心”概说》《疗心八法》《诸病源心论图浅解》及《五脏有五郁血瘀证》等;《

医篇

》主要介绍《疗心百药谱》等;《精篇》是本书之核心,分30个部分进行论述,附名医经验64例(古今名家验案),三川验案(笔者个人医案)132例。病案中所用方药可能方名相同,但在具体药量及用法上均是与相应病情结合,有所变化,而并非重复应用,读者可细酌之。在每节及病案后多有按语;在《素问》病机十九条基础上增加了十条病机,并附证治,名曰《增补病机二十九条证治》,以便学者参考。

余以为,岐黄医学博大精深,凡有成就之医家无一不从中吸取精华,继而无休止地探索。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余应用有限的生命不断研习,探索、创新,吸取西医学的特长,挖掘中医药之临床妙用,彰显岐黄医学之威力,来完成上天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造福于人类社会。

一位先生在读完《增补诸病源心论·心病证治》之后,发来短信曰:“无病不愈,秘之秘之,匪人勿传,汝却示之天下,无奈孙真人知之不怒乎?”余答曰:“此乃天下万民养生医心之书,何不公示于天下,使万民尽知,以达心正体安,环宇皆春矣!”余愿世人以“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养心养生明训,以乔松可凌霜雪,美玉能犯烈火,冬御风而不寒,夏御火而不热,从而守心、炼心、正心、养心,蓄精气神于全身,除妄思为于心外,顺应自然,以酬养寿长生。

此亦为“穷人心之际,究七情之变,立一家之言,谋万户之福之事矣。”是故孟子又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是为序!三川 刘健时在乙未冬月初三,公元2015年12月13日,凌晨3点于精进书屋灯下

编写说明

《诸病源心论》出版后,得到医界,特别是中医学界人士的关注。有医界读者按此书之治疗心法治病,均获得较好的疗效。可喜的是,在2012年11月30日上午,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暨中医药文化分会召开了“刘健先生《诸病源心论》学术研讨会”,数十名学者、教授肯定了该思想理论的成就和再版建议。在此之前,余又在诸多专家教授的建议下,增添了不少的内容,朝思夕考后,将新编及原来出版时遗漏的书稿集为一册,名为《增补诸病源心论·心病证治》。

此次再予增修,在原书内容基础上增添了《心为妇女百病之源的辨证论治》《心为小儿多发病之源的辨证论治》《心为癫狂痫发病之源的辨证论治》《心为癌瘤发病之源的辨证论治》。《诚篇》中,于原论文外又增添了《肝胆常有余、心肾常不足论》《增补病机二十九条证治》等。在《

大篇

》增添了《

五神藏

》等图文并茂的内容,意在使读者容易领会、贯通。共附笔者个人验案132条,以作佐证心病之依据。另对原书中之错别字、漏字做了校正。

在本书修订过程中,志丹县丰泰医院医务科科长亢小龙先生、西安长安强森医院田楠护士、陕西省中医研究会会员侯伟先生在百忙中抽时打印书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李经纬教授与陕西孙思邈研究会胡克禹先生为本书赐序;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钱超尘教授为本书题辞;陕西森工医院主任医师吴迺民先生、传统医学博士郑怀林先生、饶振旸先生为本书作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张伏震、李昆老师对本书提出修改意见,值此付梓之际,谨表衷心感谢;另外,对慷慨解囊资助该书出版的陕西迅达饮食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鲁兵先生、陕西省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恣豪先生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作者2015年10月13日晚 于药王山大篇

修订增补“诸病源于心”概说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谓:“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这里的“君主”意为统治人体一切思维、行动的最高指挥官。人的精神活动均通过这个“君主”之官表现出来。心统率着人体的五脏六腑,并借助五行生克关系使之相互资生和制约(图1)。由于人的内在主观思维和意识从不同角度上接受不同的外界客观存在与相互对应的条件反射,其表现的意识形态亦有不同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形成的痕迹就是人体不同脏腑所表现出的疾病及不同病因与症状。图1 心与四脏相生相克

心位居人体胸廓内左侧,《类经图翼·经络》载:“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是经常少血多气。其合脉也,其荣色也,开窍于耳,又曰舌。《难经》曰: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张介宾曰:“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其中有窍,多寡不同,以导引天真之气,下无透窍,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是为心包络,心下有膈膜,与脊胁周回相着,遮蔽浊气,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谓膻中也。”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说明五脏六腑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又互相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而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故人体有了生命之后,其一切思维、智慧皆由心主宰,五脏六腑皆靠它而生息。

人体内科疾病的发生,都与心这个主要脏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外界信息、客观条件反射经过心这个高级主宰脏器产生相对应的主观表现,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正如自然界的晴、阴、风、雨、雷、电、雪等现象。

自古以来,无论在战乱、饥荒之岁月,还是安居乐业的时代,人之内心总是不平静的,忧郁、暴躁、哀伤、惊恐与忌妒不时发生。现代人在商业经济的大潮中,浮躁的心理、紧张的生活和繁重的工作压力,以及由古老传统的中国式的生活习性向西方的生活方式转型,造成大多数人的心理不太安稳;生活形式的不固定,工资收入的不稳定,爱情的复杂化,造成对人生的美好憧憬转化为悲观失望;畏惧现实的忧郁及狂躁现象导致人的内心不平衡与创伤,形成贪、嗔、疑惑的心理。如此这般,不一而足。

余以为,心主神明是表现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总司,这七种情绪皆由心而产生,一切内科疾病皆由心的阴阳气血失调而导致。

喜生于心:外界信息符合主观愿望与向往,人的精神面貌自然喜悦,人体自然健康无恙,营卫气血自然通畅。故《素问·举痛论》曰:“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人体对社会、自然界等客观条件的反射顺利与不顺利、太过与不及,都会影响人的心态平衡,如夜有所思,日有所慕,加之客观事态的意外吻合,心主神明的功能过亢,则使人喜笑不止,神惮散而不藏;主观思维对客观事理出现求之不得的不及状态时,心主神明的功能不及,则使人容易发生忧愁、思虑、恐惧之状态。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愁忧恐惧则伤心。”充分说明心是表现忧愁、思虑、恐惧的主要之源。

怒生于心:人体内心境界不平和,或嗜好,或厌恶,或随遇不安,或慕心不已,或崇拜他人,或忌妒名利,妄思妄为,忧乐无常,追求奔波,无有宁时;或屡受欺凌,压抑情怀,内心煎熬,以致忧郁积虑。郁久成火,夜里难眠,日间心烦,“烦”字从火,躁急伤肝,怒借肝生,此怒源于心。心属火,肝属木,母令子行,故怒。

忧生于心:或贤达,或商贾,争分夺秒,案牍劳形,处心积虑,追逐名利,日诵夜读,忧思过度,以致劳心成疾,食少事烦而伤脾,遂致心悸、怔忡、健忘、盗汗、寤而不寐,心因经营之久而伤,脾因意虑之郁而败,则母病必传其子,子又能令母虚,所以互为因果,母病子亦病,故致成忧思为疾的心病脾亦病的现象。故《素问·阴阳别论》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

悲生于心:大凡人心,贪图财务,急功近利,慕高恶下,日无宁时,夜无息歇,肺气受损,故凡事欲速则不达,不达则愈贪,愈贪而愈不达,悲从心而生,化而为火,肺属金,火来刑金,形成心肺阴虚、虚损劳伤、咳嗽咳血之症。

惊生于心:凡人在宇宙,处事接物,皆以平安稳重为宜。偶遇意外,如风雷电闪,异色异物,奇人奇事,虫兽突袭,海沸山摇,房舍崩塌,车飞马腾,皆使人惊恐异常,防不胜防,遂致心神惊悸、神不守舍、心烦志狂、失眠恶梦等症。心藏神,神受挫则志弱,心虚不能下济于肾,水火不济,故见心虚易惊之症。

心畏劳,劳则伤神:心主血,因心情郁滞,气滞则血瘀,血瘀则出现消瘦、腹满不能食、肌肤甲错、两目暗黑、内热烦闷、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呃逆干呕、急躁易怒等症;或瘀阻膈下,肝气不舒,见胸腹有痞块、腹痛有定处、卧则腹坠痛等症。心脑相通,如瘀阻头面的头昏晕、脱发、面色青紫、脑震荡后遗症、腹大青筋、潮热等症皆源于心劳血瘀所致。

心为诸痛痒疮之源:心火过胜,又遇外界火毒之邪,以致人体营卫不和,气血凝结,经络阻隔而痛痒、痈疽自生,俗谓怒气生疮。心主血,肝藏血,心事郁积,借肝气而怒,气滞血瘀,怒而化火,火性炎上喜外,阻滞于何处,则疮生于何处。

心为坎离不济之源:凡梦遗滑精、女子梦与人交,皆因眼观邪色,耳听淫声,正值年少青春、花蕾初绽之时,精满欲溢、血旺思媾之际,心有所思,事有不遂,心使神驰,引动水波上沸,故而男子梦遗、女子梦交之症见矣。

一切眼疾,皆源于心:心开窍于眼。《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主血”,眼受血而能视,俗谓心眼,心通过目的视觉,其思维意识即能反映出来。心主火,目不因火不病,所以五轮变赤。心火乘肝,风轮黑眼赤;心火乘肾,木轮瞳人赤;心火自甚,血轮两眦赤。故能以“火”治之。心虚则神不足,神者火也,火内暗而外明,故而不能外鉴而失其光明,治眼必须养心治心。

诸妇女病,皆源于心:心为妇女百病之源。月经病的起源,据文献记载,其因不外有三: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余以为,其内因由于七情之说,不如说由心情之变化引起为佳。薛己(薛立斋)之“心脾平和,则经候如常,苟或七情内伤,则月经不调矣”,不如说成“心平气和,则月经准确而无病。或七情有伤,亦属心病致成。心主血,月经即血矣,心有病,故月经不调”。《内经》又有“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之说,言心为君主之官,主血,心命脾而统摄血,命肝而储藏血。故妇女之经带胎产,皆为心主之为病。

诸小儿病,皆源于心:小儿为稚阳之体。稚阳者,心火也。心易惊,惊可生风,生痫;心阳不足,则脾土虚寒而腹泻。心属火,火能生痰……如心火过盛,或现口舌生疮等症。

诸癫狂痫,皆源于心:余睹每有聪敏之人,卒发癫狂,形若木鸡,哭笑无常,或弃衣登高而歌而面无愧色,实感心伤痛绝矣!《难经·二十难》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人与天时,密切呼应,天时和则十日一雨,五日一风,国泰民安,万类盛荣。若阴盛则烟雨绵绵,阳极则风旋干旱。在人则或情志抑郁,呆若木鸡;或志意飞扬,喜笑若狂,以致淫轶离脏,精神飞散。

诸癫狂痫,皆源于心。因心可引起七情之喜、怒、忧、思、悲、恐、惊,与痰火也有着不可分离之关系。余对此病之归属当无错矣。

癫狂病的发作原因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灵枢》有得之于饥饿忧愁,或大惊大恐,或正气衰少,或喜乐过度者。后贤亦有认为得之于痰火者,或气血凝滞及血瘀者等。在治疗方面,《灵枢》早有用针灸疗法治疗此病的记载。

诸病癌瘤,皆源于心:心气郁结,气血双亏,气滞血瘀、痰、毒为致癌之主要原因。

心气郁结,久思、久忧、久怒、久悲形成气积不化,不化则血难以运行而凝结成癌或瘤,因此气滞血瘀是致癌瘤之主要原因。从字面分析便可昭然可见,思、忧、悲、怒,皆从心而生。《内经》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癌肿之形成与正气不足有着密不可分之关系。

人类癌瘤分布于头、舌、扁桃体、鼻咽、食管、肺、乳腺、胃、肝、胆、胰腺、大肠、小肠、血液、淋巴、骨髓、膀胱、子宫颈、子宫、卵巢、皮肤等部位较为多见。

癌瘤多由心气郁积,气滞血瘀,以及外在之毒、痰、郁所引起。

诸小肠病,皆源于心:人体十二经脉中,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为表里关系,心为脏、为里、为阴,小肠为腑、为表、为阳,心有病可及小肠而无疑。

耳病皆由心火所引起:《内经》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结合临床验证,凡耳聋、耳鸣、旋耳疮、耳疳、耳根毒、耳衄等病,皆源于心之为病。

总归起来,不外一个“心”字,任何一种事物、疾病,都有其正反、好坏、高低、优劣、快慢之分,有其两重性,亦可谓具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脏、腑,上、下之殊。心主阴、阳、气、血,平和协调程度不同,或致病,或从容,皆与人体健康或疾病有着一定之关系。

心主血,心情舒畅愉悦则血脉流畅,脏腑、肌肉皆健康无疾,若血结凝聚则诸脏腑出现癥瘕积聚、肿瘤癌症,久治不愈。

有人说,过去好像没听过什么癌症,而今为什么这么多的怪病。其实在2000年前就有这样的病,名为癥瘕积聚。我国清代医书《医宗金鉴》里载有妇女乳癌一例,这可能是最早有“癌”字记载之中医文献。

总之,心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可千、可万,无穷尽矣,全在乎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机圆法活,临证总结,方为上矣。

诸病源于心的理论根据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包括心主即心包络在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人体脏腑的功能,是在既矛盾而又统一的关系中建立的,是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的关系,是不可割裂的,必须在统一领导下进行分工协作。这个论点,具体表现在“十二官相使”中。例如将“心”比拟为一个国家的君主,主宰人身的一切,包括神志思维、智慧行动的变化等;将“肺”比作一国宰相,辅佐君主,调治全身功能;将“肝”比作将军,主持谋虑;“胆”好比执法之官,主持决断;“心包”护卫在君主之旁;“脾胃”好比管理国家仓库之官;“大肠”是传道之官,主传递化物糟粕;“小肠”则承受饮食物而发生“转化”;“肾”主持运动与技巧;“三焦”好比疏通河道之官,畅通全身的水道;膀胱主汇集水液,犹如水库一般。这是按“天人合一”的思想学说将人体的脏器功能按社会政体制度,以及某些人事现象作为譬喻,来说明脏腑之各自职责和统一的整体观念。如果一个国家的君主在治理社会方面有失和谐、偏差的话,其他的地方区域也就一错再错,一差再差了。心若失去正常的功能,或“气盛”,或“气虚”,都可使身体其他各部发生疾病。心如果失职,停止跳动,那么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余认为,任何一件东西都要有一个中心点,一篇文章需要有一个主题思想。做一件事,更要用心准备。一部机器的转动必须有一个主轴,一个完整的家庭肯定要有一个主事的家长,一个国家务必要有一个贤明的君主作领导,在众多文臣武将之拥戴下,各部门齐心协力,荣辱与共,肝胆相照,方能百战百胜,使这个国家富强、民主、昌盛。

从一个人的身体来说,有一个最重要的生理活动中心,这个中心就是《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所讲的“心者,君主之官”。

余在临床实践时,常留神因“心”这个君主之官的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所形成的各种疾病。在治疗时,试图抓住“心”这个主题,经过治疗,其他各脏腑疾病亦相应得到好的转归。如遇到小便色赤而短少、口舌糜烂的症状,按脉象,往往左寸关数象明显,用黄连导赤散清热利小便,则口糜溲赤得愈;又如遇口舌生疮、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大便干燥、舌苔黄厚、舌尖赤红之人,多由心阴不足所致,故用天王补心丹以滋阴养血、补心安神,则口舌生疮、大便干燥、心烦失眠渐去而获奇效;见到各种疼痛、疮疡、瘙痒等外科疾病时,便以“诸痛疮痒,皆属于心”立论以施药,常以三黄泻心汤、真人活命饮、黄连解毒汤治疗,取得明显效果。

古云: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阳虚,可致一身内外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症见胸痹心痛、咳嗽气喘,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则愈;心阳虚形成脾肾不足的命门火衰,症见饮食无味、腰膝冷痛、阳微宫寒、夜尿频多,常以温通心阳之桂心、附子伍用,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生七情,若心有过激,则大喜、大怒、久忧、久思、大悲、大恐、大惊现诸于外的癫、狂、痫病,亦是屡见不鲜的。常见妇人多思、多忧形成的二阳病,其因皆归于心脾。有些二三十岁的青年女性患经闭者,其脉多是沉弦细涩,多性格好强,多思多忧,性情乖逆,喜食冷物。在生理上,女子以血为主,和冲、任二脉有直接关系。然,心主血,其心气郁结,肝气郁结,缘由多怒,遇事略有不遂其心者,适逢经来,外受风寒二气之侵袭,则气滞血凝而成经闭血结。

曾治一黑龙江女大学生李某,于2011年8月4日来诊。痤疮满面,燥痒难忍,心烦急躁,大便秘结,小便赤涩,月经周期超前十余日,色暗红,质稠、量多,舌边尖红赤,苔略黄,脉来沉数。余诊为心火暴盛,又兼外受风热湿毒引起,故重在清泻心火,宜清热解毒利湿为治,用防风通圣散化裁,加黄连解毒汤,获满意效果。这就是《内经》病机十九条中“诸痛疮痒,皆属于心”的实际体现。

古云“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此三条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妇科病虽以血论,但心才是血的生身之母。所以,“七情为病,当责于心”是无疑的。又如,1976年春,好友之妻在去秦镇的路边见一坟墓处有两条花蛇互相缠绕,顿时吓得不知所措,从此两条蛇始终出现在她的心中,惊恐万分,白天晚上喊个不停,时而昏昏蒙蒙,不吃不喝,他医除了打镇静针之外,别无良法可施。数周过去,病情愈来愈重,其姐邀余至其家诊治,余用“惊者平之”之法,用彩笔画了两条蛇,在患者时昏时醒之际烧掉,患者看到蛇被烧死遂逐渐入睡而愈。这是一则明显的“心为神怯惊恐之源”的案例。

2016年7月11日,诊治一例男青年杨某,神志痴呆,默默无言,满脸愁容,食不思,夜不寐,终日坐在房中,自言自语,喜笑若狂,时又默不作声,已半年余。家人代诉患者因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爱慕一女青年,后因对方嫌其工资低,提出分手,遂渐成此疾,良由心气内郁,久忧伤其心脾,郁怒难化而成。余用养心安神、解郁疏肝之品,如黄芪、党参、炒酸枣仁、朱茯神、珍珠母、龙眼肉、当归、黄连、铁落、磁石、阿胶、麦冬、生地黄、佛手等共26剂,同时予以安慰而得痊愈。此因失恋,久而心气内郁造成之久癫欲狂病,经用以上诸药,又兼“开其心锁”之良言相劝,使其久郁之心气得以化解而愈。

1990年8月16日,诊治山西省河津县樊村镇6组村民任某。因在陕西经商遇事失利,遂患右胁胀痛一年余,诸药无效,经某医院确诊为肝癌,诸医束手无策。问其日饮牛乳一杯,别无他食,骨瘦如柴,势若难支,右胁处不能触及,腹胀痛难忍,便秘溲赤如血,五心烦热,舌紫苔黄厚,脉沉弦细涩。属心气郁结,忧怒之气伤及肝脾,以致食血相结。余思之再三,处六郁汤加大柴胡汤,服药三剂后,自觉有一物由痛处下移至腹部,如厕遂下鸡卵大粉色肉囊一枚,其痛顿觉若失,且有饥饿感,当日遂进稀粥一碗,蒸馍一块,后以小柴胡汤加味调理得愈。

细思此症,缘于西安经商遇挫,心受刺激,郁怒难解而患此肝胃血积食郁之疾。故用六郁汤解心郁,加大柴胡汤荡涤肠胃之积而获奇效。

以上诸多病类之起因,皆由心的阴、阳、气、血失调导致各脏腑为病的案例,是余所著《诸病源心论》的理论根据,也是诸病为何源于心的问题解答。

与心相关经脉的循行及病候

手少阴心经

1.循行

起自心中,外出直属于心系,会任脉(膻中),从膻中穴的外侧,向下穿过横膈膜,到任脉所过下脘附近,与小肠相联络。

它的支脉,在深部的路线,从心系出发,并行于食道的两旁而上,连接于眼睛,合于目内眦。

它的直行干线,重复从心系膻中之处,还出来到胸部,走出到腋窝(极泉),向下沿着上膊内后方,走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后面(青灵),下行于肘的内后方(少海),沿着前臂的内后方(灵道—阴郄),到达腕关节尺侧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到靠近手掌小指的一侧(少府),沿着小指的内侧走出于尖端爪甲旁(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相连接。

循行路线示意:

起于心中→属“心系”→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

直行:从心系→上肺→出腋下→循臑、肘、臂内侧后→掌内后→小指内侧端(交于手太阳)。

2.病候

是动则病:咽干、心窝部作痛、口渴等症,是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眼睛黄,胁部疼痛,上臂内后侧缘疼痛或冷厥,手掌中心发热而有痛感。

气盛:眼睛黄,胁部疼痛,上臂内侧缘疼痛或冷厥,手掌中心发热而有痛感。

气虚:咽干、心窝部作痛、口渴等症。手厥阴心包经

1.循行

起自胸中,出来属于心包络,在任脉的膻中附近向下穿过膈膜,循序下行,络于三焦(中脘—阴交附近)。

它的第一条支脉,从膻中附近分支,沿着胸部走出于胁肋,到腋下三寸之处(天池),向上经过腋窝到腋下,沿着上膊内侧(天泉),走行于手太阴经与手少阴经的中间,进入肘窝中央(曲泽),向下到前臂(郄门),走行于两根肌腱当中(间使→大陵),进入手掌中央(劳宫),沿着中指,走出于中指的尖端(中冲)。

它的第二条支脉,从手掌中央(劳宫)分出,沿着无名指靠小指一侧,走到尖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连接。

循行路线示意:

起于胸中→属心包络→历络三焦。

分支:循胸出胁→腋下→臑肘、臂内侧中→掌中→中指端。

分支:掌中→无名指(交于手少阳)。

2.病候

是动则病:手心发热,臂和肘有挛急现象,腋下肿胀,严重的则有胸胁撑满感,病人自觉有怔忡不安的情状,面部发红,眼睛发黄,以及喜笑不停的症状。

是主脉所生病:心烦、心痛、手心发热等症。

气盛则喜笑不停、狂言怒骂。

气虚则心悸怔忡、气短、健忘、失眠。

心的功能及解剖

余所谓之“心”除了心的有关藏象学说之外,主要是叙述心包络这一“神奇”的脏器,因为它在人体内是“心脏”发病所累及的主要脏器,而心包络有病则必然影响到心而发病的。《藏象学说的理论及运用》就引用《内经》中诸多理论,如《灵枢·经脉》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而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所说的“膻中”,实包括心包络在内,从《灵枢·脉论》中所说的“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又证明心主是位于膻中范围之内的。因此,心包络的作用,也就是护卫心脏的宫城。心脏譬之于君主,而心包络包围于外,犹如君主身边的臣使。故《素问·灵兰秘典论》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综上所述,“心”居中,心包络包括在膻中之内,如真君帝王在位“膻中”之内,受膻中、心包络之保护,而膻中与心包络既是“心”的左右大臣,又有受命君主向其他脏腑传递信息的主要作用。在发病时,心病可累及膻中、心包络;心包络也可牵连君主——心而为病。因此,余将心脏比为桃仁,而将心包络比为紧贴在桃仁外之薄膜,膻中便是桃仁与薄膜之中严密保护其二者之桃仁硬壳了。

心包络是心之外围,代心行事,所以临床往往把心所发生的疾病归属于心包络为病。如热伤于营的神昏、谵语、妄言等症,便认为是邪犯心包的病了。因心主宰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心一旦受病,神即消失而死。故《灵枢·邪客》有谓:“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这就是所谓“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的道理了,也就是“心”主导五脏六腑,多脏腑之发病大都离不开“心”的功能失调(图2)。《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图2 心之天人合一

此条是谓手厥阴心包经内通心主,心主外出循属心包络,上下属历于上、中、下三焦络之意。

疗心八法

四诊之后,知犯何因,导慰为先,针药次之,释儒道语,因人予之。补南益北法

南为离、为火、为心、为阳、为气;北为坎、为水、为肾、为阴、为血(精);补益一理,即心肾双补法。适用于心、脾、肾三阳虚证。【症状】头晕,心悸,气短,梦多,纳差,腹泻,腰酸腿软,梦遗滑精,舌苔淡白,脉沉细者。【方药】自拟十九味英雄丸(三补汤)。黄芪30g,党参20g,炒白术12g,云苓12g,当归10g,川芎10g,杭白芍10g,熟地黄15g,升麻3g,柴胡3g,陈皮10g,炒酸枣仁15g,远志12g,龙眼肉12g,木香6g,炙甘草6g,山茱萸12g,山药12g,枸杞子10g,水煎服。【方解】黄芪补气升阳;党参、炒白术、云苓、陈皮、炙甘草为五味异功散,补脾健胃;当归、川芎、杭白芍、熟地黄为四物汤,补血、养血、活血;龙眼肉、炒酸枣仁、远志、云苓养血安神,补脾宁心;枸杞子、山茱萸、山药、熟地黄、云苓补肾;木香、陈皮理气,使诸药补而不腻。升麻、柴胡助黄芪提升阳气于上。共奏补气升阳、气血双补、补心养血、健脾益肾之功。【加减】易感冒者于原方再加黄芪20g,葛根15g;风温感冒者,加金银花30g,牛蒡子15g;心悸、气短、健忘、梦多、失眠者,在原方基础上加重龙眼肉10g,远志6g,炒酸枣仁18g,珍珠母30g;男子梦遗滑精者,加煅龙骨、煅牡蛎各20g,金樱子20g;女子月经不调,先后无定期者,于原方加党参4g,当归5g;冲任损伤、赤白带下者,加鹿角霜30g,鸡冠花20g;肾虚,腰酸腿软者,加杜仲、续断各30g;脾虚腹泻者,于原方加重炒白术为20g,丁香10g,藿香15g。阳痿者加肉苁蓉(大云)30g,锁阳24g,淫羊藿20g。补火生土法

火即心,土即脾,心阳充足,即火可生土,心君无病,脾自康复,心火中和,则脾之运化自健。【症见】中焦虚衰,阴寒内盛,脘腹剧痛,呕吐不食,口不渴,畏冷或肠鸣有声,舌淡苔白腻,脉弦迟或沉细。【方药】大建中汤。人参12g,蜀椒10g,干姜15g,饴糖10g,水煎服。【方解】心阳虚则寒气凝。滞则为积,积则为痛,故现脾寒之症。人参、饴糖入心脾二经,干姜、蜀椒辛温助阳,辅佐人参、饴糖以补心脾之阳而祛寒。则母子安康无恙。补离益震法

离为南、为火、为心;震为东、为木、为肝,心气充盈,则肝木之气自然条达而无病。【症见】神志不安,如人将捕,心惊怔忡,神不守舍。【方药】自拟加味磁朱丸。磁石20g,龙骨18g,牡蛎18g,琥珀15g,珍珠母15g,六神曲12g,鸡内金12g,朱砂6g,黄连10g,麦冬10g,共研细末,蜜丸。【方解】磁石平肝安神、明目聪耳,龙骨平肝潜阳、镇惊固涩,琥珀安神、散瘀,珍珠母安神定志,朱砂清镇心神,黄连清心除烦,麦冬养阴润燥、清热除烦,鸡内金、六神曲化方中磁石、珍珠母、朱砂、龙骨、牡蛎等难以消化之药,共奏安神定志、清心除烦之效。泻火平木法

适用于心肾阴虚的肝阳上亢证。【症见】头晕目眩,心悸心烦,急躁易怒,五心烦热,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沉弦而数。【方药】生脉柴四汤。玄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5g,柴胡18g,黄芩12g,代赭石30g,天麻15g,牛膝10g,甘草6g,龙骨、牡蛎各15g,水煎服。【方解】余拟此方,源于张锡纯先生之镇肝熄风汤意,肝风内动源于心阴不足,故取滋阴养心的生脉汤,将小柴胡汤中之半夏易以代赭石,意在去半夏之辛燥,取赭石之重镇;人参易以玄参,意在去其人参之温补,以玄参滋阴清火;合牛膝、龙骨、牡蛎之引药下行,柴胡之理肝气,偕诸药共达滋养心阴、泻火、增水涵木之功。补火助金法

适用于因心阳不足导致的肺阳虚弱,亦可称补土生金法。【症见】头晕、四肢乏力、饮食不思、气短、精神萎靡,腹泻、咳嗽、痰多欲呕,舌苔淡白,脉沉弱无力者。六君子汤为其代表方。【方药】人参15g,白术12g,云苓12g,半夏10g,陈皮10g,炙甘草6g,水煎服。【方解】脾阳不足,则健运失常,而脾阳充裕,全凭心阳心气之旺盛。故用健脾之白术、云苓、半夏、陈皮、炙甘草以健脾利湿、祛痰;人参养心补气,以加强脾胃运化之作用。滋阴清金法

阴者,水也。适用于心火过盛,阴血不足,以致肺(金)被火灼烧,形成上消之症。【症见】头晕、心烦、口干舌燥、易饥、好食,大便秘结,腰酸、小便频数,舌红少苔,脉沉细而数者,泻心滋阴汤为其代表方。【方药】生地黄24g,五味子15g,麦冬20g,牡丹皮12g,枸杞子15g,人参10g,黄芪30g,云苓12g,黄连10g,石膏15g,天花粉15g,石斛15g。水煎服。【方解】此方是余为心火旺盛、肝肾阴虚引起的津液不足而设,屡用屡验。方中生地黄、五味子、麦冬、石斛、天花粉滋阴生津;黄连、石膏清心胃之火;人参、黄芪、生地黄、五味子、麦冬等滋补心阳心阴之气,待心火下降,则阴津得升;枸杞子、五味子滋补肾水以养肝。共奏滋补肝肾、泻心清肺止渴之功。降南升北法

南者,心也;北者,肾也;心火旺,肾水亏,水火不济,心肾不交。心火得降,肾水得升,则上下既济无病矣。【症见】头目眩晕,梦多失眠,自汗盗汗,男子梦遗,女子梦与人交,舌苔淡白、尖边红赤,脉沉细涩者。【方药】桂枝龙牡汤。桂枝30g,白芍30g,龙骨20g,牡蛎2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10枚,水煎服。【方解】桂枝、生姜通心阳,白芍、大枣滋肝肾之阴,阴阳既济,水火得交,则男子、女子诸病自愈。化瘀活血法

气血周流,灌注内外四肢百骸,气滞血瘀,瘀而不通,则诸症丛生。(1)瘀在上焦者,化瘀通脑汤为代表方。【症见】头眩,头痛如刺,颜面有淤血丝或斑,神志不清,口眼斜,说话咬字不真,或失语。左瘫右痪,舌质紫,苔薄黄或腻,脉沉弦细涩者。【方药】黄芪3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生姜3片,老葱1节,冰片3g,丹参10g,磁石15g,水蛭15g,蜈蚣2条,水煎服。【方解】此方为余根据王清任先生通窍活血汤化裁而成。方中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水蛭、蜈蚣等活血化瘀之药,以黄芪补气为先,引领诸药上行巅顶;生姜、老葱辛散发表;丹参既具当归养血之妙用,又有川芎活血之力;磁石明目平肝安神;冰片芳香开窍,以代麝香贵而难得之弊。共奏补气养血、活血化瘀之妙。(2)瘀在中焦者,疏肝活血汤为其代表方。【症见】肝脾大,胸腹有肿块,腹痛有定处,久泻不止,以及肝癌兼有心悸等症。法宜活血化瘀、疏肝散结、顺气止痛。【方药】赤芍10g,乌药6g,枳壳10g,香附15g,延胡索10g,五灵脂10g,当归尾10g,牡丹皮10g,桃仁10g,红花10g,乳香10g,没药10g,三棱10g,莪术10g,佛手15g,水蛭15g,土鳖虫12g,鳖甲18g。水煎服。【方解】血瘀肝脾,二脏失于条达运化之能,自当肿大如癥如积,痛有定处,或久泻不止。血本属心,故心悸之症现,是心、肝、脾相互制约之象。方中佛手、香附、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三棱、莪术、鳖甲疏肝解郁,以散结除癥;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没药活血行气止痛;乌药辛温,寒冰得之能化能行。诸药一心,共奏活血化瘀、疏肝散结、理气止痛之效。(3)瘀在下焦者,加味少腹逐瘀汤为代表方。【症见】女子月经涩少,每月二三天。经来腹痛,血色紫暗,有大小不等之血块,或红中有黑、紫色小黑点,颜面眼胞略青,急躁易怒,或乳房有结块,或子宫有囊肿块,舌质略紫,苔薄白,脉沉细涩。【方药】黄芪30g,赤芍10g,当归尾10g,川芎10g,小茴香12g,炮姜12g,延胡索12g,五灵脂12g,生蒲黄12g,桂心10g,没药10g,桃仁12g,红花12g,水蛭15g,土鳖虫15g,山楂12g。水煎服。【方解】本方为余用王清任先生之少腹逐瘀汤加黄芪、水蛭、土鳖虫、桃仁、红花、山楂而成。主治少腹瘀血、气滞不舒、少腹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块,或少腹胀满,或月经不调,色紫有块,或经期腰痛、小腹胀痛等症。五神藏

五神藏主要论述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五神、五官相使,四时气候、五行属性、解剖等现象,及所病虚实使人发病发梦的不同概说。学中医务必先明此五神藏的不同功能、属性和生理、病理的虚实所出现的不同病象。下面引用《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相关论述予以说明。心藏神《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三·心脏》论曰:心主神。神者,五脏专精之本也,为帝王,监领四方,夏王七十二日,位在南方,离宫火也。有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所以任物谓之心。神者,心之藏也。舌者,心之官。故心气通于舌,舌和则能审五味矣。心在窍为耳。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心气通于舌,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左耳丙,右耳丁,循环炎宫,上出唇,口知味,荣华于耳,外主血,内主五音,心重十二两,中有三毛七孔,盛精汁三合,神名呴呴,主藏神,号五神居,随节应会,故云心藏脉,脉舍神。在气为吞,在液为汗。心气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厥气客于心,则梦丘山烟火。

凡心藏象火,与小肠合为腑。其经手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其脉洪,相于春,王于夏。

按:此节言心藏神之生理功能,虚实病象。脾藏神

论曰:脾主意。脾脏者,意之舍。意者,存意之志也。为谏议大夫,并四脏之所受。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意者,脾之藏也。口唇者,脾之官,脾气通于口,口和则能别五谷味矣。故云:口为戊,舌唇为己,循环中宫,上出颐颊,次候于唇,下回脾中,荣华于舌。外主内,内主味。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神名俾俾,主藏营,一作意,号为意脏,随节应会,故曰脾藏营,营舍意,在气为噫,在液为涎。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脾气虚,则梦食饮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脾气盛,则梦歌乐,体重,手足不举。厥气克于脾,则梦丘陵大泽,坏屋风雨。

凡脾藏象土,与胃合为腑,其经足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其脉缓,相于夏,王于季夏。

按:此节言脾藏神的生理、病理及虚实之象。肺藏神

论曰:肺主魄,魄藏者,任物之精也,为上将军使,在上行,所以肺为五脏之华盖。并精出入谓之魄,魄者,肺之藏也。鼻者,肺之官,肺气通于鼻,鼻和则能知香臭矣,循环紫宫,上出于颊,候于鼻下,回肺中,荣华于发,外主气,内主胸,与乳相当,左乳庚,右乳辛。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有十四童子、七女子守之。神名鸟鸿。主藏魄,号为魄脏,随节应会,故云肺藏气,气舍魄,在气为咳,在液为涕。肺气虚则鼻息利,少气;实则喘喝,胸凭仰息。肺气虚则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厥气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器奇物。

凡肺藏象金,与大肠合为腑,其经手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其脉浮,相于夏季,王于秋。

按:此节言肺藏神之生理、病理及虚实之象。-肾藏神

论曰:肾主精。肾者,生来精灵之本也。为后宫内宫,则为女主。所以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精者,肾之藏也。耳者,肾之官,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能闻五音矣。肾在窍为耳。然则肾气上通于耳,下通于阴也。左肾壬,右肾癸,循环玄宫,上出耳门,候闻四远,下回玉海,夹脊左右,与脐相当,经于上焦。荣于中焦,卫于下焦,外主骨,内主膀胱。肾重一斤一两,有两枚。神名,主藏精,号为精脏,随节应会,故云肾藏精,精舍志。在气为欠,在液为唾。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胀满,四肢正黑。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则伏水中,若有畏怖。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相属;厥气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

凡肾藏象水,与膀胱合为腑,其经足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其脉沉,相于秋,王于冬。

按:此节言肾藏神之生理、病理及虚实之象。肝藏神

论曰:肝之魂,为郎官。随神往来谓之魂。魂者,肝之藏也,目者,肝之官,肝气通于目。目和则能辨五色矣。左目甲,右目乙,循环紫宫,荣华于爪,外主筋,内主血。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有六童子、三玉女守之,神名蓝蓝,主藏魂,号为魂脏,随节应会,故云肝藏血,血舍魂,在气为语,在液为泪。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肝气虚则梦见园苑生草得其时,梦伏树下不敢起;肝气盛则梦怒;厥气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

凡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凡肝藏象木,与胆合为腑,其经足厥阴,与少阳为表里,其脉弦,相于冬,王于春。

按:此节言肝藏神之生理、病理现象。五神藏总论

论曰:夫人禀天地而生,故内有五脏、六腑、精气、骨髓、经脉,外有四肢、皮毛、爪齿、咽喉、唇舌、肛门、胞囊,以次总而成躯。故将息得理,则百脉安和;役用非宜,即为五劳七伤六极之患。有方可救,虽病无他;无法可凭,奄然永往。所以此之中帙,卷卷皆备述五脏六腑等血脉根源,循环流注,与九窍应合处所,并论五脏六腑等轻重大小,长短阔狭,受盛多少,仍列对治方法,丸、散、酒、煎、汤、膏、摩、熨及灸针孔穴,并穷于此矣。其能留心于医术者,可考而行之,其冷热虚实风气,准药性而用之,则内外百疴无所逃矣。凡五脏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约时为五行,在人为五脏。五脏者,精、神、魂、魄、意也。论阴阳,察虚实,知病源,用补泻,应禀三百六十五节,终会通十二经焉。

按:此为调和五脏神之心法,五脏神和,则百疾不发是也。心与五神藏之关系

心与其他四神藏之关系是牢不可破的,是缺一不可的。

心之神呴呴,随节应会于其他四神藏。脾之神俾俾,肺之神鸟鸿,肾之神,肝之神蓝蓝,是一个整体,谁也离不开谁,像一架机器,由心神作主轴,带动着其他四藏神来正常运转,不疾不徐,不偏不斜,发挥着各自应起的作用来维持人体内外四肢百骸、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及上、中、下三焦的正常活动。

这和宇宙万物之生、长、化、收、藏,及春、夏、季夏、秋、冬时序更迭之如环无端是一个道理。古人将宇宙中自然中之各种因素高度概括为火、土、金、水、木,其运动的形式是相互克制、相互资生着的。上面说过,它们之间的关系好像一个国家的领导机关,执行着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如心主神明、主血脉,像帝王一样领导着其他四藏神。肺之神鸟鸿,在人体任华盖之职,布护着周身上下内外之气流;肝之神蓝蓝,勇猛刚正,在极力执行着将军之职而镇守着周边及四藏神管辖的器官,不使外敌侵入;脾之神俾俾,担当着整个周身的营养来源,使五谷入胃,经其输布之功能将食物之精华变化成卫、气、营、血,敷布于上下、内外、脏腑、经络;肾之神,属北方之真武,管辖着水液之流通和灌溉,使万物不受干旱而枝叶茂盛,在人则肌肤滋润,精神、智慧、伎巧倍增。

人体内科疾病的发生都与心这个主要藏象有着不可分开的关系。外界信息、客观条件反射经过心这个高级主宰藏象所对应的主观表现,产生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种情绪。“怒由心生”“惊生于心”“忧生于心”“喜生于心”等皆是因心主神明,通过神明对外界客观原理的迅速鉴定而产生喜恶心绪表情的。

这是因为“心眼”与“心神”寄见于耳,左耳丙,右耳丁,两耳循环炎宫的原因。“脾主意”“心有所忆谓之意”“肺气……循环紫宫”。紫宫即紫微宫,皇帝所住之处,实为心神之所居处。“耳者,肾之官,肾气通于耳”,而“心在窍为耳”的诸多相互连接与交叉的关系犹如当今之网络,铸就了心为五脏之主的重要位置。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五神藏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更不用说,五脏六腑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相互联系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心藏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故人体有了生命之后,其一切思维、智慧均由心来主宰,五脏六腑皆靠它而生息,执行着“政令”。养五脏法

已知五神藏的基本功能、属性,就必须知道为何要调养五脏,使其不偏不倚,不过亢、过及,始终保持平和的状态,以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养心法

1.心为万法之宗

心为一身之主宰,生息死亡之根本,万病之源头。天人合一,人与天地之气相通,是人精神内在的活动之动力与主轴,决定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生病与健康的关键。人的思维活动与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转归进行认识、鉴别、归纳、总结皆靠心对外界的反应。思维意识不合乎情理便会出现神识紊乱,与常规格格不入的结果,从而逆于自然之规律,百病缠身。只要心地通达,即时觉悟,反观自己的所作所为,则心安体康,百疾不生。

老子谓:“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尘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此言人的精神境界喜好清静,但心却经常被诸欲打扰而不安,有些妄欲妄想常能引动心、肝,使其不安,致心猿意马,朝秦暮楚,日夜思绪杂乱,不能静心。如果能够经常排除非分的欲望,则精神自然安逸而无疾。澄清尘世俗情,则精神自然康泰。妄思妄为之事自然消失。孟子谓:“养心莫善于寡欲。”所以妄想一病,神仙莫医,正心之人,神鬼亦惮,养与不养故也。此言告诫人们,胡思乱想之人则妄作妄为,心烦意乱,得意则喜,失意则悲,隐曲原委,其疾缠身,是谁也不能治愈的。这就是养心与不养心的区别之处。自古以来,道家有“目无妄视,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动,贪嗔痴爱,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宜过扰,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怒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心之法也”。

心为身之主宰,是一个好静而不好动的器官。清静时,精神与气血相融而不偏离,则精、气、神、血四大宝俱充沛而无疾,其身体自然康健,躁动时则四大宝自然精神涣散,情绪过激或惮离,气血炎上而癫狂,使五脏相搏,六腑不宁。《内经》讲天人合一,言人体五脏皆应随四时气候的自然规律进行调养生息,则身体自然康泰无恙,而心这一重要器官也不例外。心在四时属夏,夏时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是精气神容易散发于外的季节,此时节,应注意精神气血的外耗,尤忌精气的外泄为首务,以防心火炎上,水不制火之患。夏三月,《内经》谓之“蕃秀”,为天地阴阳二气相交之时,故而水火既济,坎离平衡,人与自然中之万物亦自然华秀蓬勃。此时之人在调养生息方面自然应该夜睡早起,不怕日晒,使其心意平衡,无忧无怒,心平气和。其身体之四肢百骸、毛发肌肤、精神面貌亦自然光泽活润。这些皆是夏季之养生方法。顺此者昌,逆此者心伤。所以有道性之人,经常静处安坐,养心调息,喜吃热餐而不食生冷,双目垂闭,反观内照,三省己身,使自己合于生养之规律,不作与心违背的事,静志沉气,使心火将至丹田,达到精气神血相融为目的。所以《太玄养初》中说:“藏心于渊,美厥灵根,神不外也。”渊者,深也、静也,与太虚无二意也。也就说心静而不外图,与俗尘之事远离,以出世之心处静却烦,澄心净虑,消除杂念。厥者,隔也,不通也。

内心少想外界自己办不到之事,使精神不妄耗。故而凡遇魂牵梦绕之琐事牵缠于心之人,必火动于中,到夏三月可使心火大旺,此等人晚宜少吃,睡眠时不要睡在过风道之处。余在《养生要言》一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有关调理心的故事:昔日邝子元有心病,或云有僧不用服药,能治心病,子元造访于僧问时,僧云:该病起于烦恼,烦恼生于妄想;妄想之来,其因有三:谓或追忆几十年前荣辱恩仇,悲欢离合,及种种闲情,此是过去妄想;或事到眼前可以顺其自然,得到解决,但又前怕老虎后怕狼,三番四复,犹豫不定,此为现在妄想;或期望日后荣华富贵,或期望自己事业功成名就,解甲告老归田回乡;或希望子孙登荣,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此为未来妄想,皆可导致心病之发生。世间多少事情,所以一切不可必成、不可必得之事,要强求之而不遂,必病无疑。

在人的意识中,有些事物,忽然而生,忽然而灭。其人之心能看见所要见到或办到之人事和物,谓之幻想。这种虚妄之现象,只要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