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安全管理概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1 11:54:27

点击下载

作者:林幼槐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安全管理概要

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安全管理概要试读:

前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被列为我国“十二五”规划中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是我国未来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方向。而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涉及的下一代通信网络和三网融合建设,必将拉开信息通信网络工程大建设、大发展的大幕。

安全工作作为信息通信网络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通过有效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对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使各项生产要素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不断减少和消除,从而预防和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确保人身安全、网络安全、设备及财产安全。

这些年来,通信行业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是借鉴建筑、市政等行业经验,没有形成行业内系统、完善的适应信息网络建设安全管理需要的安全管理理论。安全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为了打造“高品质、高效率、高效益”的信息网络通信工程项目,必须将现代项目管理中的安全生产管理理论体系和科学技术方法与信息网络工程项目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通信行业自身的安全管理理论。本书顺应行业工程建设发展要求,结合通信行业的特点,借鉴其他行业成熟的安全管理理论,介绍了信息网络项目建设安全管理理论、管理流程和制度、生产技术等全维度、全员、全过程安全管理知识,对规范和提高通信行业项目安全管理水平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是通信行业各级领导、项目经理以及一线作业施工人员全过程安全生产工作的良师益友。

本书第1、2章介绍了安全生产管理概论和法律法规;第3章介绍了项目安全全过程管理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第4章介绍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措施;第5章介绍了通信机房及在网作业安全管理;第6章介绍了通用安全生产技术;第7、8、9章摘录了管线及设备安全生产技术、工器具仪表使用和储运安全等国家相关技术规范,以供大家学习;第10章结合以往海(境)外工程施工经验,介绍了出境前安全准备及境外安全管理措施。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切实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细、抓实、抓好。温家宝总理强调搞好安全生产,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因此,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生产天天讲、时时讲,必须防微杜渐、有预则立;否则蚁穴能溃堤、积羽可沉船,安全事故就会不期而至。在此,衷心祝愿信息网络建设行业所有管理者、建设者,能够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切实掌握安全技能,提高安全意识,确保“十二五”期间信息网络工程建设安全、优质、高效完成。

第1章 信息通信安全生产管理概论

通信安全生产管理是工程建设管理者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零事故不是安全生产,零风险才是安全生产。安全的对立面不是事故,安全的对立面是风险;零事故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零风险才是我们的永远目标。章节内容

>>

1.1 安全生产的基本概念

>>

1.2 安全生产科学的发展

>>

1.3 安全系统与控制理论

>>

1.4 安全生产的方针、目标和意义

>>1.5 安全生产的基本原理和要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生产组织和实施,离不开科学化、系统化的安全生产管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信息网络建设项目而言,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生产安全不仅关系到建设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投资效果,更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通信网络设备的安全和运行。

随着现代社会对信息通信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信息网络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日益增多,作为建设项目的组织管理者和实施者的中心工作之一,就是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通过有效地组织、协调和管理,对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不断减少和消除各项生产要素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从而预防和杜绝各类安全事故,保证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如何将现代项目管理中的安全生产管理理论体系和科学技术方法运用到工程建设实践中,实现信息网络工程项目建设“人员无伤害、设备无损毁、网络无事故”的安全生产管理目标,是每一位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者需要认真思索探讨和不断学习实践的重要课题。1.1 安全生产的基本概念

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永恒的主题。安全生产管理作为生产经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社会经济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些基本概念。1.1.1 安全与安全生产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和不出事故的状态。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是指不发生工伤事故、职业病,未造成人员伤亡、资产设施损害和环境危害,也就是指人不受伤害、物不受损失、环境不被破坏。对于通信建设领域来说,安全不但包括人身安全,还包括通信设备安全和信息网络安全。

安全生产是指生产过程处于避免人身伤害、设备损坏及其他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危险)的状态。

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危险)通常是指:超出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超出了方针、目标和企业规定的其他要求;超出了人们普遍接受(通常是隐含的)的要求。

因此,安全与否要对照风险接受程度来判定,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

根据现代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安全生产是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发生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等事故,消除或控制有害、危险、因素,保障人身安全和健康,使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安全生产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每一个员工息息相关。安全生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它与企业生产经营同等重要,没有安全生产,企业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只有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踏踏实实做人做事,强化安全意识,增强责任心,生产的安全才不会受到威胁。作为一名员工,要对自己的生命安全和生产安全负责。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企业生产活动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安全都与我们息息相关。1.1.2 危险、危险源与风险

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的程度,如下:R=F·C

R——危险度;

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从安全生产角度来说,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它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以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

风险就是指活动或事件存在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的可能性。1.1.3 事故与事故隐患

事故多指生产、工作上发生的意外损失或灾祸。国务院令第493号《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将“生产安全事故”定义为: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事故是指造成人员伤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从这个解释可以看出,事故是意外事件,该事件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同时该事件产生了违背人们意愿的后果。如果事件的后果是人员伤亡或身体的损害就称为人员伤亡事故,如果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就是非人员伤亡事故。

事故隐患泛指生产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国家安监总局颁布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将“事故隐患”定义为: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按危害和整改难度分,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通过事故与事故隐患的关系可以看出,所有的事故都是事故隐患在特定条件下而发生的意外事件,所有事故,都是人祸,任何事故,都是管理失误,都是在一个个细小的隐患中发展而来的。古人云:“明者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安全生产追求的正是细节的本质安全,正是零隐患、零安全风险的细节管理。弘扬细节精神,就是要在安全管理实践中强化“用心工作、完美执行”的理念,通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精细管理、标准管理、程序管理,兢兢业业地做好、做细每一项安全工作,使管理不存在死角,不留任何漏洞,把那些看似简单的、容易做的日常工作真正做到位。

事故源于疏忽,安全始于细节。安全是无站的车,无点的钟,无间歇,永无止境。“企业兴衰,成在安全,败在事故”;“安全是生产力,安全出效益”。这一串串富含哲理的安全话语应该深刻地烙在每个员工的脑海中,扎根于每个员工的工作中,渗透于安全工作的每个细节中。1.1.4 安全生产管理与本质安全

1.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管理者和劳动者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其目的是保证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人身安全与健康,以及财产安全,促进生产的发展,保持社会的稳定。

安全生产管理有宏观和微观两种。宏观安全生产管理是大安全概念,即能体现安全管理的一切管理措施和活动都属于安全生产管理的范畴。

微观安全生产管理是小安全的概念,主要指从事经济和生产管理部门以及企业、事业单位所进行的具体安全管理活动。

安全生产管理作为经济生活的一部分,是管理范畴的一个分支,也遵循管理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

2.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源于GB3836.1—2000标准。专供煤矿井下使用的防爆电器设备分为隔爆型、增安型、本质安全型等种类。本质安全型电器设备的特征是其全部电路均为本质安全电路,即在正常工作或规定的故障状态下,产生的电火花和热效应均不能点燃规定的爆炸性混合物的电路。也就是说,该类电器不是靠外壳防爆和充填物防爆,而是其电路在正常使用或出现故障时产生的电火花或热效应的能量小于0.28mJ,即瓦斯浓度为8.5%(最易爆炸的浓度)最小点燃能量。

本质安全,就是通过追求企业生产流程中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安全目标。

本质安全是珍爱生命的实现形式,本质安全致力于系统追问、本质改进。强调以系统为平台,透过繁复的现象,把握影响安全目标实现的本质因素,找准可牵动全身的那“一发”所在,纲举目张;通过思想无懈怠、管理无空档、设备无隐患、系统无阻塞,实现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

人的本质安全相对于物、系统、制度三方面的本质安全而言,具有先决性、引导性、基础性地位。

人的本质安全包括两方面基础性含义:一是人在本质上有着对安全的需要;二是人通过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可以实现系统及个人岗位的安全生产无事故。

人的本质安全是一个可以不断趋近的目标,同时又是有具体小目标组成的过程。人的本质安全既是过程中的目标,也是诸多目标构成的过程。

本质安全型的员工可通俗地解释为: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即具备自主安全理念,具备充分的安全技能,在可靠的安全环境系统保障之下,具有安全结果的生产管理者和作业者。

本质安全型企业指在存在安全隐患的环境条件下,能够依靠内部系统和组织保证长效地实现安全生产。该模型建立在对事故致因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系统的、主动的、超前的、全面的事故预防安全工程体系。

不论是对施工项目的管理者,还是对广大员工而言,“本质安全”都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原则上是指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就实现安全化,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本质安全化原则,不仅可以应用于设备设施,还可以应用于建设项目。我们所说的“本质安全”,其实是指安全管理理念的变化。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建设项目施工属于高危险行业,发生事故是必然的,不发生事故是偶然的。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处处按照标准、规程作业,把事故降低到最低甚至实现零事故,从而得出结论:建设施工项目发生事故是偶然的,不发生事故是必然的,这就是“本质安全”。其基本特征:一是人的安全可靠性,不论在何种作业环境和条件下,都能按照规程操作,杜绝“三违”,实现个体安全;二是物的安全可靠性,不论是在动态过程中还是在静态过程中,物始终处于能够安全运行的状态;三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在日常安全生产中,不因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况而发生重大事故,形成“人机互补,人机制约”的安全系统;四是制度规范、管理科学,杜绝管理失误,施工现场中实现零缺陷、零事故,从而基本形成无灾可救、无险可抢、无事故发生的格局。

本质安全是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境界。实际上由于技术、资金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等原因,到目前为止还很难做到本质安全,但应作为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1.1.5 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

文明施工是指保持施工现场良好的作业环境、卫生环境和工作秩序。文明施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规范施工现场的场容,保持作业环境的整洁卫生;(2)科学组织施工,使生产有序进行;(3)减少施工对周围居民和环境的影响;(4)保证员工的安全和身体健康。

文明施工是适应现代化施工的客观要求,它能促进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企业的形象;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也有利于保证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

环境保护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各级主管部门和企业的要求,保护和改善作业现场的环境,控制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同时建设工程的环境保护也要考虑节约能源和避免破坏资源。环境保护也是文明施工的重要内容之一。1.1.6 劳动保护与职业安全卫生

劳动保护是依靠科学技术和管理,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消除生产过程中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不良环境、不安全设备和设施、不安全环境、不安全场所和不安全行为,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病危害,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的总称。

职业安全卫生是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职业卫生的统称,它是以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为目的,在法律法规、技术、设备与设施、组织制度、管理机制、宣传教育等方面采取所有相关措施。1.2 安全生产科学的发展

管理,就是人们为了实现预定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通过科学地组织、指挥和协调群体的活动,以达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而开展的各项活动。安全管理就是企业经营者、生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按照一定的安全管理原则,科学地组织、指挥和协调全体员工安全生产的活动。

实现现代企业的安全科学管理,需要研究安全管理科学,研究安全管理的理论、原理、原则、模式、方法、手段、技术等。

安全管理原理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为了有助于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安全管理原理,首先要对安全科学的理论发展,以及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和体系做基本的了解。1.2.1 安全科学理论的发展

人类对于防范意外事故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宿命论到经验论,从经验论到系统论,从系统论到本质论;从无意识地被动承受到主动寻找对策,从事后型的“亡羊补牢”到预防型的本质安全;从单因素的就事论事到安全系统工程;从事故致因理论到安全科学原理,工业安全科学的理论体系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追溯安全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轨迹,探讨其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于系统、完整和前瞻性地认识安全科学理论,以指导现代安全管理科学实践和事故预防工程具有现实的意义。

安全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经历了具有代表性的3个阶段:从工业社会到20世纪50年代主要发展了事故学理论;20世纪50~80年代发展了危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理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的安全科学原理初见端倪,目前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从基本的认识论、理论系统和方法特征三个方面可以总结出各阶段理论体系的发展内涵。

1.事故学理论

认识论:事故学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事故,以事故为研究的对象和认识的目标,在认识论上主要是经验论与事后型的安全哲学,是建立在事故与灾难的经历上认识安全,是一种逆式思路(从事故后果到原因事件)。方法论的主要特征在于被动与滞后,是“亡羊补牢”的模式,突出表现为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的对策方式。

理论系统:基于以事故为研究对象的认识,形成和发展了事故学的理论体系。

事故分类学——按管理要求的分类法,如加害物分类法、事故程度分类法、损失工日分类法、伤害程度与部位分类法等;按预防需要的分类法:如致因物分类法、原因体系分类法、时间规律分类法、空间特征分类法等。

事故模型论——因果连锁模型(多米诺骨牌模型)、综合模型、轨迹交叉模型、人为失误模型、生物节律模型、事故突变模型等。

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论、能量意外释放论、能量转移理论、两类危险源理论。

事故预测理论——线性回归理论、趋势外推理论、规范反馈理论、灾变预测法、灰色预测法等。

事故预防理论——三E对策理论、事后型对策等。

方法与特征:在上述思想认识的基础上,事故学理论的主要导出方法是事故分析(调查、处理、报告等)、事故规律的研究、事后型管理模式、四不放过的原则(发生事故后原因不明不放过、事故责任人不处理放过、事故责任人和周围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建立在事故统计学上致因理论研究;事后整改对策;事故赔偿机制与事故保险制度等。

事故学的理论对于研究事故规律,认识事故的本质,从而对指导预防事故有重要的意义,在长期的事故预防与保障人类安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安全活动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仅停留在事故学的研究上,一方面由于现代工业固有的安全性在不断提高,事故频率逐步降低,建立在统计学上的事故理论随着样本的局限使理论本身的发展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现代工业对系统安全性要求不断提高,直接从事故本身出发的研究思路和对策,其理论效果不能满足新的要求。

2.危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理论

认识论:以危险和隐患作为研究对象,其理论的基础是对事故因果性的认识,以及对危险和隐患事件链过程的确认。建立了事件链的概念,有了事故系统的超前意识流和动态认识论。确认了人、机、环境、管理事故综合要素,主张工程技术硬手段与教育、管理软手段综合措施,提出超前防范和预先评价的概念和思路。

理论系统:研究对象和目标体系的转变,使危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如下理论体系。

系统分析理论——FTA故障树分析理论、ETA事件枝分析理论、SCL安全检查表技术、FMFA故障及类型影响分析理论等。

安全评价理论——安全系统综合评价、安全模糊综合评价、安全灰色系统评价理论等。

风险分析理论——风险辨识理论、风险评价理论、风险控制理论。

系统可靠性理论——人机可靠性理论、系统可靠性理论等。

隐患控制理论——重大危险源理论、重大隐患控制理论、无隐患管理理论等。

方法和特征:由于有了对事故的超前认识,这一理论体系导致了比早期事故学理论更为有效的方法和对策,如预期型管理模式;危险分析、危险评价、危险控制的基本方法过程;推行安全预评价的系统安全工程;四负责的综合责任体制;管理中的“五同时”原则;企业安全生产的动态“四查工程”等科学检查制度等。危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理论指导下的方法,其特征体现了超前预防、系统综合、主动对策等。

危险分析及隐患控制理论从事故的因果性出发,着眼于事故的前期事件的控制,对实现超前和预期型的安全对策,提高事故预防的效果有着显著的意义和作用。但是,这一层次的理论在安全科学理论体系上还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综合性。

3.安全科学原理

认识论:以安全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人—物—能量—信息的安全系统要素体系,提出系统自组织的思路,确立了系统本质安全的目标。通过安全系统论、安全控制论、安全信息论、安全协同学、安全行为科学、安全环境学、安全文化建设等科学理论研究,提出在本质安全化认识论基础上全面、系统、综合地发展安全科学理论。

理论系统:安全原理的理论系统还在发展和完善之中,目前已有的初步体系有安全的哲学原理、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法学原理、安全经济学原理、安全组织学原理、安全教育学原理、安全工程技术原理等,目前还在发展中的安全理论还有安全仿真理论、安全专家系统、系统灾变理论、本质安全化理论、安全文化理论等。

方法与特征:基于自组织思想和本质安全化的认识,从系统的本质入手,要求主动、协调、综合、全面的方法论。具体表现为:从人与机器和环境的本质安全入手,人的本质安全指不但要解决人的知识、技能、意识素质,还要从人的观念、伦理、情感、态度、认知、品德等人文素质入手,从而提出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路;物和环境的本质安全化就是要采用先进的安全科学技术,推广自组织、自适应、自动控制与闭锁的安全技术;研究人、物、能量、信息的安全系统论、安全控制论和安全信息论等现代工业安全原理;技术项目中要遵循安全措施与技术设施同时设计、施工、投产的“三同时”原则;企业在考虑经济发展,进行机制转换和技术改造时,在安全生产方面要同时规划、发展、实施,即所谓“三同步”的原则;还有“三点控制工程”、“定置管理”、“四全管理”、“三治工程”等超前预防型安全活动;推行安全目标管理、无隐患管理、安全经济分析、危险预知活动、事故判定技术等系统化的安全管理科学方法。1.2.2 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

1.安全科学与安全管理学

安全管理学是安全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和实用的二级学科,它包括安全信息系统、劳动保护管理、风险分析、事故管理、工业灾害控制等分支学科。安全管理工程是企业安全生产中最基本的安全手段,其理论和方法得到了职业安全卫生和减灾防灾领域的普遍重视。

通过人类长期的安全生产活动实践,以及安全科学与事故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要有效地预防生产与生活中的事故,保障人类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有三大安全对策:一是安全工程技术对策,这是技术系统本质安全化的重要手段;二是安全教育对策,这是提高人的安全素质的重要保障措施;三是安全管理对策,这一对策既涉及物的因素,即对生产过程中的设备、设施、工具和生产环境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也涉及人的因素,即作业人员的行为科学管理等。因此,安全管理科学是安全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的分支学科,是预防事故“三大对策”的重要方面。

2.安全管理技术的发展

管理也是一种技术。安全管理的方法得当,是保证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早期,人们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仅仅围绕事故本身做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强化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21世纪,隐患管理将得到推行和普及。

从管理过程的角度:早期是事故后管理,进展到20世纪60年代强化超前和预防型管理(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标志)。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环境诸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

从管理理论的角度:从建立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的管理,发展到现代的科学管理。20世纪30年代,飞机涡轮发动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起轻微事故和5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这就是有名的“海恩法则”,它告诉我们,要避免一起严重事故,就必须消除这1000起事故隐患。它同时说明任何一起事故都是有原因的,是有征兆的;安全生产是可以控制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他为近代工业安全做出了非凡贡献。到了20世纪后期,现代的安全管理理论有了全面的发展,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行为科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等。21世纪,安全管理科学园地将更是百花争艳。

从管理技法的角度: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21世纪,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安全评价、风险管理、预期型管理、目标管理、无隐患管理、行为抽样技术、重大危险源评估与监控等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将会大显身手,安全文化的手段将成为重要的安全管理方法。1.3 安全系统与控制理论

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一般规律、系统的结构和系统优化的科学,它对于管理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因此,系统科学最基本的理论,即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对现代企业的安全管理也具有基本的理论指导意义。从系统科学基本原理出发,用系统论来指导认识安全管理的要素、关系和方向;用控制论来论证安全管理的对象、本质、目标和方法;用信息论来指导安全管理的过程、方式和策略。对安全系统理论和原理的认识和研究,将能提高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层次和水平。1.3.1 安全系统理论原理

系统原理就是运用系统理论对管理进行系统分析,以达到科学管理的优化目标。系统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对提高管理效能有重大作用。掌握和运用系统原理必须把握系统理论和系统分析。

1.系统基本理论

系统理论是指把对象视为系统进行研究的一般理论。其基本概念是系统和要素。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有特定功能与目的的有机整体。系统按其组成性质,分为自然系统、社会系统、思维系统、人工系统、复合系统等,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系统具有6个方面的特性。

●整体性。是指充分发挥系统与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制约作用,以达到系统的整体效应。

●稳定性。系统内部子系统或要素的运动,总是使整个系统趋向某一个稳定状态,其表现是在外界相对微小的干扰下,系统的输出和输入之间的关系、系统的状态和系统的内部秩序(即结构)保持不变,或经过调节控制而保持不变的性质。

●有机联系性。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目的性。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必然具有的达到最终状态的特性,它贯穿于系统发展的全过程。

●动态性。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关系及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是时间的函数,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变。

●结构决定功能的特性。系统的结构指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系统的整体功能是由各要素的组合方式决定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础,但一个系统的属性并不只由要素决定,它还依赖于系统的结构。

2.系统基本分析

系统分析是就如何确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使系统达到最优化而对系统进行的研究。它包括6个方面:了解系统的要素,分析系统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分析系统的结构,研究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什么;弄清系统的功能;研究系统的联系;把握系统历史;探讨系统的改进。

3.安全系统的构成

从安全系统的动态特性出发,人类的安全系统是人、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等因素构成的大协调系统。无论从社会的局部还是整体来看,人类的安全生产与生存需要多因素的协调与组织才能实现。安全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任务是满足人类安全的生产与生存,以及保障社会经济生产发展,因此安全活动要以保障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降低事故和灾害对人类自身生命和健康的影响为目的的。为此,安全活动首先应与社会发展基础、科学技术背景和经济条件相适应和相协调。安全活动的进行需要经济和科学技术等资源的支持,安全活动既是一种消费活动(以生命与健康安全为目的),也是一种投资活动(以保障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为目的)。

从安全系统的静态特性看,安全系统论原理要研究两个系统对象:一是事故系统;二是安全系统。

事故系统涉及4个要素,通常称“4M”要素,即:

人(Men)——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最直接的因素;

机(Machine)——机的不安全状态也是事故的最直接因素;

环境(Medium)——生产环境的不良会影响人的行为,也会对机械设备产生不良的作用,因此是构成事故的重要因素;

管理(Management)——管理的欠缺是事故发生的间接因素,但是是重要的因素,因为管理对人、机、环境都会产生作用和影响。

认识事故系统因素,使我们对防范事故有了基本的目标和对象。

重要和更具现实意义的系统对象是安全系统,其要素是:人—人的安全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物—设备与环境的安全可靠性(设计安全性,制造安全性,使用安全性);能量—生产过程能的安全作用(能的有效控制);信息—充分可靠的安全信息流(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是安全的基础保障。认识事故系统要素,对指导我们从打破事故系统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但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动、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具有理性的意义,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4.安全系统的优化

可以说,安全科学、安全工程技术学科的任务就是为了实现安全系统的优化。特别是安全管理,更是控制人、机、环境三要素,以及协调人、物、能量、信息四元素的重要工具。

其中一个重要的认识是,不仅要从要素个别出发,研究和分析系统的元素,如安全教育、安全行为科学研究和分析人的要素;安全技术、工业卫生研究物的要素。更有意义的是要从整体出发研究安全系统的结构、关系和运行过程等。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科学管理等则能实现这一要求和目标。1.3.2 安全信息论原理

1.安全信息的概念

安全信息是安全活动所依赖的资源,安全信息是反映人类安全事物和安全活动之间的差异及其变化的一种形式。安全科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安全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安全管理就是借助于大量的安全信息进行管理,其现代化水平决定于信息科学技术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程度。只有充分地利用信息科学技术,才能使安全管理工作贯穿在社会生产现代化的进程中。

在日常生产活动中,各种安全标志、安全信号就是信息,各种伤亡事故的统计分析也是信息。掌握了准确的信息,才能进行正确的决策,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服务。

安全信息原理研究安全信息的定义、类型,研究安全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等技术。安全信息分为一次安全信息和二次安全信息。一次安全信息指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人、机、环境等客观安全性以及事故现场;二次安全信息包括安全法规、条例、政策、标准,安全科学理论,技术文献,企业安全规划、总结、分析报告等。安全信息流技术首先要认识生产和生活中的人—人信息流,人—机信息流,人—环境信息流,机—环境信息流等。安全信息动力技术涉及系统管理网络、检验工程技术,监督、检查、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科学管理等。

2.安全信息的功能(1)安全信息是企业编制安全管理方案的依据。企业在编制安全管理方案、确定目标值和保证措施时,需要有大量可靠的信息作为依据。例如,既要有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上级安全指示、要求等指令性信息,又要有历年来安全工作经验教训、各项安全目标实现的数据,以及通过事故预测获知的生产安危等信息,作为安全决策的依据,这样才能编制出符合实际的安全目标和保证措施。(2)安全信息具有间接预防事故的功能。安全生产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不仅同静态的人、机、环境有联系,而且同动态中人、机、环境结合的生产实践活动有联系,同时又与安全管理效果有关。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安全组织、协调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安全指令性信息(如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安全工作计划和领导指示、要求),统一生产现场员工的安全操作和安全生产行为,以此预防事故的发生,这样安全信息就具有了间接预防事故的功能。(3)安全信息具有间接控制事故的功能。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员工的各种异常行为,工具、设备等设施的各种异常状态等均是导致事故的因素。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安全信息的管理方式,获知了不利于安全生产的异常信息之后,通过采取安全教育、安全工程技术、安全管理手段等,可以改变人的异常行为、物的异常状态,使之达到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这样安全信息就具有了间接控制事故的功能。

3.安全信息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方式和原则,安全信息可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从信息的形态来划分,安全信息划分为:一次信息,即原始的安全信息,如事故现场,生产现场的人、机器、环境的客观安全性等;二次信息,即经过加工处理过的安全信息,如法规、规程、标准、文献、经验、报告、规划、总结等。

从应用的角度,安全信息可划分为如下三种类型。(1)生产安危信息。包括:①生产安全信息,如从事生产活动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技术水平,以及遵章守纪等安全行为;投产使用工具、设备(包括安全技术装备)的完好程度,以及在使用中的安全状态;生产能源、材料及生产环境等,符合安全生产客观要求的各种良好状态;各生产单位、生产人员及主要生产设备连续安全生产的时间;安全生产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数量,以及安全生产的经验等。②生产异常信息,如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员,出现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等违背生产规律的各种异常行为;投产使用的非标准、超载运行的设备,以及有其他缺陷的各种工具、设备的异常状态;生产能源、生产用料和生产环境中的物质,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各种异常状态;没有制定安全技术措施的生产工程、生产项目等无章可循的生产活动;违章人员、生产隐患及安全工作问题的数量等。③生产事故信息,如发生事故的单位和事故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工种、工级等情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以及事故造成的危害;参加事故抢救的人员、经过以及采取的应急措施;事故调查、讨论分析经过和事故原因、责任、处理情况以及防范措施;事故类别、性质、等级以及各类事故的数量等。(2)安全活动信息。安全活动信息来源于安全管理实践,具有反映安全工作情况的作用。具体包括:①安全组织领导信息。主要有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上级安全指示、贯彻落实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健全及贯彻执行情况;安全会议制度的建立及实际活动情况;安全组织保证体系的建立,安全机构人员的配备及其作用发挥的情况;安全工作计划的编制、执行,以及安全竞赛、评比、总结表彰情况等。②安全教育信息。主要有各级领导干部、各类人员的思想动向及存在的问题;安全宣传形式的确立及应用情况;安全教育的方法、内容,受教育的人数、时间;安全教育的成果,考试人员的数量、成绩;安全档案、卡片的建立及时性应用情况等。③安全检查信息。主要有安全检查的组织领导,检查的时间、方法、内容;查出的安全工作问题和生产隐患的数量、内容;隐患整改的数量、内容和违章等问题的处理;没有整改和限期整改的隐患及待处理的其他问题等。④安全指标信息。主要有各类事故的预计控制率、实际发生率及查处率;职工安全教育率、合格率、违章率及查处率;隐患检出率、整改率,安措项目完成率;安全技术装备率、尘毒危害治理率;设备定试率、定检率、完好率等。(3)安全指令性信息。具有指导安全工作和安全生产的作用。其主要内容如下:①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及领导的安全指示、要求。②安全工作计划的各项指标。③安全措施计划。④企业现行的各种安全法规。⑤隐患整改通知书、违章处理通知书等。

4.安全信息应用的方式、方法

依据安全信息所具有的反映安全事物和活动差异及其变化的功能,从中获知人们对物的本质安全程度、人的安全素质、管理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安全教育与安全检查的效果、安全法规的执行和安全技术装备使用情况,以及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隐患、发生事故的情况等,用于指导安全管理,消除隐患,改进安全生产状况,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事故的目的。(1)安全信息应用方式。指依据安全管理的需求,运用安全管理规律和安全管理技术确立的对安全信息进行应用管理的形式。有如下9种:安全管理记录(安全会议记录、安全调度记录、安全教育记录、安全检查记录、违章登记、隐患登记、事故登记、事故调查记录、事故讨论分析记录等);安全管理报表(事故速报表、事故月报表、安全管理工作月报表等);安全管理登记表(伤亡事故登记表、非伤亡事故登记书、重大隐患整改表、违安人员控制表等);安全管理台账(事故统计台账、职工安全管理统计台账、隐患统计台账、安全天数管理台账等);安全管理图表(安全组织体系、事故动态图和安全工作周期表等);安全管理卡片(职工安全卡片、安检人员卡片、尘毒危害人员卡片、工伤职工卡、新工人卡片等);安全管理档案(职工安全档案、事故档案、安全法规档案、计划总结档案、隐患管理档案、违安人员管理档案、安全文件档案、安全宣传教育档案、尘毒危害治理档案、安措工程档案、安技设备档案等);安全管理通知书(如隐患整改通知书、违章处理通知书等);安全宣传信息(如安全简报、板报、安全广播、安全标志、安全天数显示板、安全宣传教育室等)。(2)安全信息应用的方法。安全信息既来源于安全工作和生产实践活动,又反作用于安全工作和生产实践活动,促进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对安全信息的应用管理,要抓住安全信息在安全工作和生产实践中流动这个中心环节,使之成为沟通安全管理的信息流。安全信息的应用方法,是以收集、加工、储存和反馈这4个有序联系的环节,促使安全信息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应用。(3)安全信息的收集方法。①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和上级的安全指示、要求等。②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国内外安全管理情报,如安全管理、安全技术方面的著作、论文,安全生产的经验、教训等方面的资料。③通过安全工作汇报、安全工作计划、总结,安检人员、职工群众反映情况等形式,收集安全信息。④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安全检查和利用安全检查记录,收集安全检查信息。⑤利用安全技术装备,收集设备在运行中的安全运行、异常运行及事故信息。⑥利用安全会议记录、安全调度记录和安全教育记录,收集日常安全工作和安全生产信息。⑦利用事故登记、事故调查记录和事故讨论分析记录,收集事故信息。⑧利用违章登记、违安人员控制表,收集与掌握人的异常信息。⑨利用安全管理月报表、事故月报表,定期综合收集安全工作和安全生产信息。(4)安全信息的加工。安全信息的加工,是提供规律信息,指导安全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就是把大量的原始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排列、比较和计算,聚同分异、去伪存真,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以便储存和使用。①利用事故统计台账,对事故的类别、等级、数量、频率、危害等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掌握事故的动向。②利用隐患统计台账,对隐患的数量、等级、整改率、转化率进行综合统计分析,进而掌握隐患的发现、整改及导致事故的情况。③利用职工安全统计台账,对职工的结构、安全培训、违安人员、发生事故等情况进行综合统计分析,进而掌握职工的安全动态。④利用安全天数管理台账,对事故改变了安全局面,影响安全天数的事故单位、事故时间、类别、等级,以及过去连续安全天数等进行定期累计,从中掌握企业的安全动态。(5)安全信息的储存。安全信息储存的方法,除可利用各种安全管理记录、各种报表进行临时简易储存外,还可以利用如下信息管理形式进行定项、定期储存。①利用安全管理台账,既可以对安全信息进行处理,又可以对安全信息进行积累储存待用。②利用安全管理卡片,可以对安全管理人员、工伤职工、特种作业人员、新工人、尘毒危害人员的自然情况和动态变化,进行简易储存待用。③利用安全管理档案,可以对安全信息进行综合、分类储存。④也可以运用电子计算机,对安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储存。(6)安全信息的反馈。具有指导安全管理,改进安全工作和改变生产异常的作用。反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向信息源反馈;二是加工处理后集中反馈。①通过领导讲话、指示、要求和安全工作计划、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安全法规的贯彻执行,对安全信息进行集中反馈。②利用各种安全宣传教育形式,对安全信息进行间接反馈。③利用各种管理图表,反映安全管理规律、安全工作进度和事故动态。④发现人的异常行为、物的异常状态等生产异常信息,当即提出处理意见,直接向信息源进行反馈。⑤利用违章处理通知书和隐患整改通知书,对违章人员和隐患提出处理意见,也是对安全信息的一种反馈。

5.安全信息的质量与价值

信息质量是指信息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信息的使用价值,是由收集信息的及时性,掌握信息的准确性和使用信息的适用性所构成的。信息的价值取决于如下因素。(1)信息的及时性。指收集和使用信息的时间,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如果不能及时地收集、使用应收集、使用的信息,错过了收集和使用的时间,信息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这是因为,生产实践活动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生产中的安全与事故不仅同生产活动方式连在一起,而且同人们对其管理也连在一起。例如,人们在进行安全管理中,如果能够做到及时地发现并及时纠正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异常行为,消除设备的异常状态,这样就能有效地控制事故的发生。反之,不能及时发现劳动者的异常行为和设备的异常状态,不能及时地纠正劳动者的异常行为和消除设备的异常状态,迟早要导致事故的发生。由此可见,安全信息的使用价值与及时收集和及时使用连在一起,因此安全信息的及时性,属于信息管理的质量范畴。(2)信息的准确性。是指真实的、完整的安全信息所具有的全部使用价值。收集到的安全信息如果不真实或不完整,会影响信息的使用效果,有的可能失去应用的使用价值,有的可能失去部分使用价值,甚至导致做出不符合实际的使用决策,贻误了安全管理工作。例如,有一名高空作业人员没有按规定系安全带,原因是没有安全带,领导就决定他上高空作业的。在收集此件信息中,如果只收集到高空作业人员没有系安全带的违章作业行为,没有掌握到领导违章指挥的全部事实。这样在使用高空作业人员没有系安全带这个信息时,就会导致由于对信息掌握的不全面而影响信息使用的全部价值。其结果只解决了高空作业人员的违章作业问题,而没有解决领导者的违章指挥问题。(3)信息的适用性。是指适用的安全信息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在应用安全信息加强安全管理中,收集掌握的安全信息,有的是储存的是直接加以使用的,有的是需加工后使用的,有的是储存待用的,也有的是无用的。其中,由于人们的需求和使用的时间、使用的方式、使用的对象不同,安全信息的适用性也就决定信息的不同的使用价值。只有适用的安全信息才有使用价值。因此,在应用安全信息中,除要注意收集、选择直接能应用的信息外,还要学会加工处理信息,使它具有使用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的作用。(4)安全信息流。保证安全信息流的合理、高效状态是信息发挥其价值的前提。安全生产过程的信息流形态有人—人信息流(作业过程员工间的有效、可靠配合);人—机信息流(机器、设备、工具的有效控制和操作);人—环境信息流(人对环境的感知),机—环境信息流(高效的自动控制等)。1.3.3 安全控制论原理

1.一般控制论原理

管理学的控制原理认为,一项管理活动由4个方面的要素构成:一是控制者,即管理者和领导者。前者执行的主要是程序性控制、例行(常规)控制,后者执行的是职权性控制、例外(非常规)控制。二是控制对象,包括管理要素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及其结构系统。三是控制手段和工具,主要包括管理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法规、计算机、信息等。组织机构和管理法规保证控制活动的顺利进行,计算机可以提高控制效率,信息是管理活动沟通情况的桥梁。四是控制成果。管理学上的控制分为前馈控制和后馈控制、目标控制、行为控制、资源使用控制、结果控制等。

在安全管理领域,安全控制论要研究组织合理的安全生产的管理人员和领导者;明确事故防范的控制对象,对人员、安全投资、安全设备和设施、安全计划、安全信息和事故数据等要有合理的组织和运行;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设置有效的安全专业机构,制定实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开发基于计算机管理的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安全评价、审核、检查以及成果总结等。

运用控制原理对安全生产进行科学管理,其过程包括三个基本步骤:一是建立安全生产的判断准则(指安全评价的内容)和标准(确定的对优良程度的要求);二是衡量安全生产实际管理活动与预定目标的偏差(通过获取、处理、解释事故、风险、隐患等安全管理信息,确定如何采取纠正上述偏差状态的措施);三是采取相应安全管理、安全教育以及安全工程技术等纠正不良偏差或隐患的措施。

安全控制是最终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根本。如何实现安全控制?怎样才能实现高效的安全控制?安全控制论原理为我们解答了上述问题。

2.安全管理的一般性控制原则

从控制论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安全管理的一般控制原则。

闭环控制原则:要求安全管理要讲求目的性和效果性,要有评价;

分层控制原则:安全的管理和技术的实现的设计要讲阶梯性和协调性;

分级控制原则:管理和控制要有主次,要讲求单项解决的原则;

动态控制性原则:无论技术上或管理上都要有自组织、自适应的功能;

等同原则:无论是从人的角度还是物的角度必须是控制因素的功能大于和高于被控制因素的功能;

反馈原则:对于计划或系统的输入要有自检、评价、修正的功能。

3.安全管理策略的一般控制原理(1)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的整体性由六大属性确定:目标性、边界性、集合性、在机性、层次性、调节性和适应性。安全管理的整体性要体现出有明确的工作目标,综合地考虑问题的原因;要动态地认识安全;落实措施要有主次,要抓住各个一切,能适应变化的要求。(2)计划性原理。安全对策要有计划和规划,要有近期的和长远的目标。工作方案、人财物的使用要按规划进行,并有最终的评价,形成闭环的管理模式。(3)效果性原理。安全对策效果的好坏,要通过最终的成果的指标来衡量。由于安全问题的特殊性,安全工作的成果既要考虑经济资产,又要考虑社会效益。正确认识和理解安全的效果性,是落实职业安全卫生措施的重要前提。(4)单项解决的原理。在制定具体事故预防措施时,问题与措施要一一对应,有主次、有轻重缓急,使事故隐患的消除落在实处。对于老大难的问题,应逐步地考虑整治,一年一步,不能急于求成。(5)等同原理。根据控制论原理,为了实现有效地控制,控制系统的复杂性与可靠性不应低于被控制系统。在安全上,安全系统或装置的可靠性必须高于被监控的机器和设备系统。要实现安全管理上监察、审查及否决权制度,安全职能部门的理论、技术方法、安全人员的素质水平和层次等不应低于其他职能部门,因此,安全从技术上和组织职能上都充当管理对象的角色,而非被管理的对象。(6)全面管理的原理。工业企业的安全管理,要进行全面管理,即党、政、工、团、职能部门一起抓。只有调动起全员的安全积极性和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事故的防范才可能有更高的保证。(7)责任制原理。规定全体劳动人员的权利和职责细则是直接关系到各级机构的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安全的问题。各级部门和企业应实行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首先部门和企业的第一把手应负主要责任,所有的其他业务部门也同样负有责任,对违反职业安全法规和不负责的人员应追究刑事责任。只有将责任落到实处,安全管理效果才能得以保证。(8)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理。应该激励理论,对于期望的安全行为给予正强化,即采用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激发职业安全卫生积极性,促进工业职业安全卫生。(9)批评教育和惩罚原理。同样是利用行为科学中的强化理论,对不安全的行为进行负强化,即进行批评教育和经济与职务上的处罚。应用这一方法时,需要注意时效和客观的问题。(10)优化干部素质原理。改进和搞好工业职业安全卫生工作,专职人员的素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传统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更新安全队伍的人员专业素质,要求懂得技术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掌握经济学、系统学、心理学、教育学、人机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选择安全干部要重视德才兼备。

4.预防事故的能量控制原理

其理论的立论依据是对事故的本质定义,即事故的本质是能量的不正常转移。这样,研究事故的控制的理论则从事故的能量作用类型出发,研究机械能(动能、势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声能、辐射能的转移规律;研究能量转移作用的规律,即从能级的控制技术,研究能转移的时间和空间规律;预防事故的本质是能量控制,可通过对系统能量的消除、限值、疏导、屏蔽、隔离、转移、距离控制、时间控制、局部弱化、局部强化、系统闭锁等技术措施来控制能量的不正常转移。

5.事故预防与控制的工程技术原理

在具体的事故预防工程技术对策中,一般要遵循如下技术性原理。(1)消除潜在危险的原理。即在本质上消除事故隐患,是理想的、积极的、进步的事故预防措施。其基本的做法是以新的系统、新的技术和工艺代替旧的不安全系统和工艺,从根本上消除发生事故隐患。例如,用不可烯材料代替可烯材料;以导爆管技术代替导致火绳起爆方法;改进机器设备,消除人体操作对象和作业环境的危险因素,排除噪声、尘毒对人体的影响等,从本质上实现职业安全卫生。(2)降低潜在危险因素数值的原理。即在系统危险不能根除的情况下,尽量地降低系统的危险程度,使系统一旦发生事故,所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最小。如手电钻工具采用双层绝缘措施;利用变压器降低回路电压;在高压容器中安装安全阀、泄压阀抑制危险发生等。(3)冗余性原理。就是通过多重保险、后援系统等措施,提高系统的安全系数,增加安全余量。如在工业生产中降低额定功率;增加钢丝绳强度;飞机系统的双引擎;系统中增加备用装置或设备等措施。(4)闭锁原理。在系统中通过一些原器件的机器联锁或电气互锁,作为保证安全的条件。如冲压机械的安全互锁器,金属剪切机室安装出入门互锁装置,电路中的自动保安器等。(5)能量屏障原理。在人、物与危险之间设置屏障,防止意外能量作用到人体和物体上,以保证人和设备的安全。如建筑高空作业的安全网、反应堆的安全壳等,都起到了屏障作用。(6)距离防护原理。当危险和有害因素的伤害作用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弱时,应尽量使人与危险源距离远一些。噪声源、辐射源等危险因素可采用这一原则减小其危害。化工厂建在远离居民区、爆破作业时的危险距离控制,均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7)时间防护原理。是使人暴露于危险、有害因素的时间缩短到安全程度之内。如开采放射性矿物或进行有放射性物质的工作时,缩短工作时间;粉尘、毒气、噪声的安全指标,随工作接触时间的增加而减少。(8)薄弱环节原理。即在系统中设置薄弱环节,以最小的、局部的损失换取系统的总体安全。如电路中的保险丝、锅炉的熔栓、煤气发生炉的防爆膜、压力容器的泄压阀等。它们在危险情况出现之前就发生破坏,从而释放或阻断能量,以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性。(9)坚固性原理。这是与薄弱环节原则相反的一种对策,即通过增加系统强度来保证其安全性。如加大安全系数,提高结构强度等措施。(10)个体防护原理。根据不同作业性质和条件配备相应的保护用品及用具。采取被动的措施,以减轻事故和灾害造成的伤害或损失。(11)代替作业人员的原理。在不可能消除和控制危险、有害因素的条件下,以机器、机械手、自动控制器或机器人代替人或人体的某些操作,摆脱危险和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12)警告和禁止信息原理。采用光、声、色或其他标志等作为传递组织和技术信息的目标,以保证安全。如宣传画、安全标志、板报警告等。1.3.4 安全协调学原理

从协调理论出发,安全管理要遵循如下最基本的协调学原理。

1.组织协调学原理

组织协调学原理要求安全的组织机构要进行合理的设置;安全机构职能要有科学的分工,事故、隐患要分类管理,要有分级管理的思想;安全管理的体制要协调高效,管理能力自组织发展、安全决策和事故预防决策的要有效和高效;事故应急管理指挥系统应具有的功能和效率要有总体的要求和协调。

2.专业人员保障系统的协调原理

要建立安全专业人员的资格保证机制,通过发展学历教育和设置安全工程师职称系列,对安全专业人员进出要有具体严格的任职要求;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要建立兼职人员网络系统:企业内部从上到下(班组)要设置全面、系统、有效安全的管理组织和人员网络等。

3.安全经济投资保障协调合理机制

这一原理要求研究安全投资结构的关系,如在企业的各种安全投资项目中,要掌握如下安全投资结构的比例协调关系:安措经费:个人防护品费用从目前不合理的1:2投资比例结构逐步过度到合理的工业发达国家2:1的结构;安技费用:工业卫生费用从现行的1.5:1的比例结构逐步过度到1:1结构。正确认识预防性投入与事后整改投入的等价关系,即要懂得预防性投资1元相当于事故整改投资5元的效果,这一安全经济的基本定量规律是指导安全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安全效益金字塔的关系是:设计时考虑1分的安全性,相当于加工和制造时的10分安全性效果,而能达到运行或投产时的1000分安全性效果,这一规律指导我们考虑安全问题要尽量地超前。要研究和掌握安全措施投资政策和立法,讲求谁需要、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协调的投资保障系统。要进行科学的安全技术经济评价,进行有效的风险辨识及控制,事故损失测算,保险与事故预防的机制,推行安全经济奖励与惩罚,安全经济(风险)抵押等方法。1.4 安全生产的方针、目标和意义

从“山顶洞人”到“现代人”,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代工业文明,人类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19世纪起,人类不断发明和开发利用了各种科学技术,使生产与生活的方式、内容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种状况将在21世纪把人类现代生存环境和条件的改善和变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显然,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利益、效率、舒适、便利,但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来自于人为的意外事故与灾难的极度频繁和遭受损害的高度敏感,技术的风险时时对我们的生存发出警告和威胁。迫使人们警醒: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要以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为前提,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推动人类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求对人的生命与健康、家庭幸福与安宁、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1.4.1 安全生产的基本形势与特点

从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到日本的地铁毒气事件;从韩国的豪华三丰百货大楼坍塌到中国克拉玛依友谊宫火灾和最近的山西矿难事故;每年全球范围内有约400万人死于意外事故的“无形战争”,其中由于劳动工伤和职业病导致的死亡有200多万人,交通事故导致死亡有120余万人,每分钟有10个家庭饱尝事故灾难带来的悲痛,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GDP的2.5%。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20世纪80~90年代,全国每年发生各类安全事故百万余起,死亡人数近14万人,每年因各类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约占GDP的2%),珍贵的生命与健康损害及财产巨大损失的深刻教训,迫使我们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各企事业单位,加大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管理。2002年11月1日,我国的《安全生产法》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国安全生产法制化建设的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和管理工作进入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2003年开始,我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和事故死亡人数连续5年实现“双下降”。2009年与2002年相比,亿元GDP事故死亡率由1.33降到0.3以下,工矿商贸10万就业人员事故死亡率由4.05降到2.8以下,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由13.7降到4.0以下,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4.94降到1.0以下。2009年特别重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50%和56.1%。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交通运输、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工作成效明显;事故总量和事故死亡人数以及反映安全生产水平的一些综合性指标明显下降,标志着全国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

但是这些数字并不能让人松口气,安全生产的形势依然严峻,事故总量仍然较大。2009年全国发生38万起事故,平均每天1000起,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83196人,大体一天要死亡220人。

另外,反映我国安全生产水平的相对指标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很大。我国目前的亿元GDP事故死亡率,约为发达国家的10倍;工矿商贸10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约为发达国家的4倍;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约为世界发达国家的3倍: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严峻的背后是无情的现实。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较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为数众多的小矿、小厂、小作坊、小包工队等,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混乱,隐患四伏,全国事故总量约80%以上发生在小企业。同时,粗放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与安全生产要求不适应。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一些地方和行业非法建设、非法生产、非法经营以及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现象屡禁不止,增大了安全生产的压力。

更令人痛心的是,安全生产工作“落实不下去,严格不起来”的问题仍然突出。一些法律法令、政策措施,有的仍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上、文件上,没有真正落实到基层和企业,存在“上紧下松、上热下冷”的现象。另外,影响制约安全生产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目前在安全监管体制机制、行业管理、科技进步、安全文化、教育培训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落实。因此,要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明显好转,尚需进行长期的艰苦努力。1.4.2 安全生产的目标、意义和价值

1.安全生产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安全生产的目的,从宏观上说就是要保护广大劳动者在生产工作中的安全健康,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安全生产法》的第一条,开宗明义地确立了通过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以实现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保护国家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三大基本目标。安全生产目标从微观上说就是要实现安全零风险。零事故不是安全生产,零风险才是安全生产。安全的对立面不是事故,安全的对立面是风险;零事故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零风险才是我们的永远目标。因为零事故仅仅证明没发生事故,但并未证明消除了发生事故的风险。

有风险就有隐患,就有可能发生事故。安全管理的对象是风险,管理的结果要么是安全,要么是事故。所有的事故都是有原因的。事故是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后果。这些事件是一系列的,是一件接一件发生的,是一连串的。只要这一系列和一连串事件中有一件不发生,事故就不会发生。要想截断这一连锁反应,就要从中间抽取任意一张骨牌,形成豁口,就能避免后面的骨牌倒下。制止一连串事件中的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而不仅仅是最后一个导致事故的行为,就能截断“事故链”,最终实现安全零风险。

2.安全生产的效益

做好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安全稳定,除了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效益外,对于企业来说,重要的是还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发生了安全事故不但有直接的经济损失,还大量地体现在工效、劳动者心理、企业声誉、资源无益耗费等间接的损失。因此,从安全经济学的角度看,通常有这样的指标:1元的直接损失伴随着4元的间接损失;安全上有1元的合理投入,能够有6元的经济产出。安全的“全效益”应该包括: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直接关系到社会效益及间接的企业经济效益;避免环境危害的直接社会效益;减少事故损失造成的企业直接经济效益;保护企业正常生产的间接经济效益;促进生产作用的直接经济效益等。

3.安全生产工作的社会价值和企业价值

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督职能的基本任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安全生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要求;是宪法及国家性质的要求;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标志;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涵;是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的基石;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证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体现。

对于企业来说,安全生产同时也是国家和政府赋予企业的责任;是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和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的工作要求;是企业经营的准入条件;是市场竞争的要素;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经营利润和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4.安全是生产力

安全的生产力作用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职工的安全素质就是生产力。由于劳动力是生产力,劳动力安全素质的提高,使劳动力直接和间接的生产潜力得到保障和提高,因此,围绕职工安全素质提高的安全活动(安全教育、安全管理等)具有生产力的意义。第二,安全装置和设施是生产资料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安全装置和设施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安全环境和条件保护生产力作用的发挥,从而体现安全间接的生产力作用。

5.安全生产是个人、家庭、企业和国家的基本需要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人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人们对健康的投资也越来越大。既然如此重视健康,那么如何保障自己在劳动中的安全,就应该成为每个员工在工作中的自觉行动。

安全为了家庭。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保障每一个员工的生命安全,让我们的每一个员工能够快快乐乐地上班、平平安安地回家,是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愿望。也是创建和维系一个和谐幸福家庭的重要保证。

安全为了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预防和杜绝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可以减少和降低企业的风险和损失,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安全为了国家。认真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也是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了财富,保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使我们的祖国不断地走向繁荣富强。1.4.3 安全生产的方针

我国现行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必须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是安全生产方针的基础;“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方针的核心和具体体现,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筑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法律形式确立的这个方针,是整个安全生产活动的指导原则。

1.安全生产方针的提出

在建国初期,国家建立了新型劳动力制度,明确提出了劳动保护政策。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重生产轻安全的观念在私营和国营企业都较普遍,工伤事故较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1952年毛泽东主席在劳动部的工作报告中批示“在实施生产节约的同时,必须注意职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业,如果只注意到前一方面,忘记或稍加忽视后一方面,那是错误的”。1952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经过认真讨论,提出了劳动保护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生产”的方针,明确提出了“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这是安全生产方针最初的产生背景。

2.安全生产方针的发展

1958~1976年,安全生产工作经历了滑坡、恢复和调整,以及文革期间遭受到严重破坏几个发展阶段。文革以后,随着思想上、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工作方针重点转移到建设四个现代化上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也进入了全面整顿和恢复发展时期,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开始逐步走向正轨。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了“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的方针。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劳动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7年,在全国劳动安全监察工作会议上,经过认真讨论,决定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我国劳动保护的基本方针。

安全生产方针正确地反映了安全与生产的辩证关系,也反映了安全与效益的辩证关系。安全生产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加产值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增加对安全的投入,实际也是对生产的直接投入,因为安全与生产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第一”的基础;要做到安全第一,首先要搞好预防措施。预防工作做好了,就可以保证安全生产,实现安全第一,否则安全第一就是一句空话,这也是在实践中所证明的一条重要经验。“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这是对安全与生产辩证关系准确地概括,各级管理人员只有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才能真正贯彻好安全生产方针。

3.安全生产方针的内容

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经历了一个从“安全生产”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且强调在生产中要做好预防工作,尽可能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因此,对于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含义,应从这一方针的产生和发展去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是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是现代化生产,更不允许有所忽视,必须强化安全生产,在生产活动中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尤其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服从安全,这是安全第一的含义。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安全生产又有其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决定了它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高度关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党的宗旨,是“三个代表”精神的重要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决贯彻安全生产方针,就是关心人民群众的安全与健康,把国家对人民群众利益的关怀体现到具体工作中。(2)安全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在生产建设中,必须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这就是说,项目领导者必须善于安排好安全工作与生产工作,特别是在生产任务繁忙的情况下,安全工作与生产工作发生矛盾时,更应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1.5 安全生产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在通信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安全生产与项目建设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一个整体。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因此,在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中,必须尽一切可能为作业人员创造安全的生产环境和条件,积极消除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使作业人员在安全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其次,安全工作应紧紧围绕着生产活动进行,不仅要保障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还要促进生产的发展。离开生产,安全工作就毫无实际意义。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决定了安全生产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1.5.1 安全生产的原则

在通信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中,应严格遵循以下几项主要基本原则。(1)“安全生产第一”的原则。“安全第一”最早是由美国人提出的。1906年,美国U.S.钢铁公司生产事故频发,濒临破产。公司董事长在查找原因过程中,通过全面计算事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发现是“产量第一、质量第二、安全第三”传统的经营方针导致事故频发,是事故拖垮了企业。因此,他将经营方针改成“安全第一、质量第二、产量第三”,本来打算不惜投入抓安全,却没料到事故少了后,质量提高了,成本反而降低了,最后带领企业走出了困境。他的“安全第一”的管理思想迅速得到了全球企业界的认可,并迅速在全球传播。在二战前后,全世界开始倡导“安全第一”。(2)“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是指参与通信工程项目建设各相关单位的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在抓生产的同时抓好安全工作。它体现了安全和生产权力与责任的统一,必须实行齐抓共管、协调发展。生产和安全,两者不能分割,更不能对立起来。(3)“安全具有否决权”的原则。“安全具有否决权”的原则是指安全生产工作是衡量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项基本内容,它要求在对项目各项指标考核、评优创先时,首先必须考虑安全指标的完成情况。安全指标没有实现,其他指标顺利完成,仍无法实现项目的最优化,安全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4)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卫生“三同时”的原则。“三同时”原则是指一切生产性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的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职业安全卫生技术措施及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以确保工程项目投产后符合职业安全卫生要求。(5)事故处理“四不放过”的原则。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在处理事故时必须坚持和实施“四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整改预防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责任领导不处理不放过。(6)安全管理与生产经营工作“五同时”原则。安全与生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安全寓生产之中,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在生产工作中必须做到“五同时”,即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要同步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1.5.2 安全生产必须处理好5种关系并做到5个坚持

1.安全生产处理好5种关系(1)安全与危险的并存。安全与危险在同一事物的运动中是相互对立、相互依赖存在的。因为有危险,才要进行安全管理,以防止危险。安全与危险并非是等量并存、平静相处。随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安全与危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进行着此消彼长的斗争。可见,在事物的运动中,都不会存在绝对的安全和绝对的危险。

危险因素客观地存在于事物运动之中,自然是可知的,也是可控的。

保持生产的安全状态,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以预防为主,危险因素是完全可以控制的。(2)安全与生产的统一。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如果生产中人、物、环境都处于危险状态,则生产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安全是生产的客观要求。自然地,当生产完全停止,安全也就失去意义。就生产的目的性来说,组织好安全生产就是对国家、人民和社会最大的负责。

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必须停下来整顿,消除危险因素,这样生产形势才会变得更好。(3)安全与质量的同步。从广义上看,质量包涵安全工作质量,安全概念也包涵着质量,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两个第一并不矛盾。安全第一是从保护生产因素的角度提出的,而质量第一则是人关心产品成果的角度来强调的。安全为质量服务,质量需要安全保证。生产过程舍掉哪一头,都要陷于失控状态。(4)安全与速度的互促。生产的蛮干、乱干,在侥幸中求得的快,缺乏真实与可靠,一旦酿成不幸,非但没有速度可言,反而会延误时间。速度应以安全做保障,安全是速度,应该追求安全加速度,竭力避免安全减速度。

安全与速度成正比例关系。当速度与安全发生矛盾时,暂时减缓速度,保证安全才是正确的做法。(5)安全与效益的兼顾。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会改善劳动条件,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焕发劳动热情,带来经济效益,足以使原投入得以补偿。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全促进了效益的增长,安全与效益是一致的。

在安全管理中,投入要适度,统筹安排,既要保证安全生产,又要经济合理,还要考虑力所能及。单纯为了省钱而忽视安全生产,或单纯追求安全生产而不惜资金盲目高标准,都是不可取的。

2.安全生产要做到5个坚持(1)坚持管生产的同时管安全。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和保证作用。从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目的来看,安全与生产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和完全的统一性。

安全管理是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安全与生产的实施过程中,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进行共同管理的基础。

管生产的同时管安全,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中明确指出:“各级领导人员在管理生产的同时,必须负责管理安全工作”,“企业中有关专职机构,都应该在各自业务范围内,对实现安全生产的要求负责”,不仅是对各级领导人员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同时,也向一切与生产有关的机构、人员,明确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管理责任。可见,一切与生产有关的机构、人员,都必须参与安全管理并在管理中承担责任。认为安全管理只是安全部门的事,是一种片面的、错误的认识。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建立,管理责任的落实,体现了管生产的同时管理安全这一原则。(2)坚持目标管理。安全管理的内容是对生产的人、物、环境因素状态的管理,有效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或避免事故,达到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的目的。

没有明确的目标的安全管理是一种盲目行为。盲目的安全管理,只能劳民伤财,危险因素依然存在,而且,只能纵容威胁人的安全与健康的状态,向更为严重的方向发展或转化。(3)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是从保护生产力的角度和高度,表明在生产范围内,安全生产的关系,肯定安全在生产活动中的位置和重要性。进行安全管理是针对生产的特点,对生产因素采取管理措施,有效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发展与扩大,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以保护生产活动中,人的安全与健康。

贯彻“预防为主”,首先要端正对生产中不安全因素的认识,端正消除不安全因素采取的态度,选准消除不安全因素的时机。在安排与布置生产内容的时候,针对施工生产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予以消除是最佳选择。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经常检查、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采取措施,明确责任,尽快地、坚决地予以消除。(4)坚持“三全”动态管理。安全生产活动中必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管理。

2009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各行各业都要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和安全管理。进一步强化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温总理的一席话,既抓住了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全生产的主要矛盾,又指出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安全管理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人共同的事。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机,不会出好的管理效果。当然,这并非否定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和安全机构的作用。生产组织者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固然重要,全员性参与管理也十分重要,因为企业安全决定权完全掌握在员工的手中。员工安全意识的加强,安全技术的提高、安全责任的落实、安全规定的执行以及在每一个细节中每一件小事上的细心和认真,才是企业安全的真正所在,因此安全管理必须全员参与。

坚持全过程控制。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安全管理涉及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涉及从开工到竣工交付的全部生产过程,涉及全部的生产时间,涉及一切变化着的生产因素。

在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全方位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对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必须以全方位的动态安全管理为重点。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运动轨迹与物的不安全状态运动轨迹的交叉。从事故发生的原理,也说明了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应该作为安全管理的重点,而不能把约束当作安全管理的重点。(5)坚持持续改进。既然安全管理是在变化着的生产活动中的管理,是一种动态,其管理就意味着是不断变化的,以适应变化的生产活动,消除新的危险因素,更重要的是不间断地摸索新规律,总结管理、控制的办法与经验,持续改进,指导新变化后的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第2章 信息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事故都会发生,只有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得力的措施,才能实现既定安全生产目标。在信息通信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目标的组织保证。章节内容

>>

2.1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

2.2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与制度建设

>>

2.3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与运行

>>

2.4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

2.5 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

2.1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安全生产法规是国家法律规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其主要任务是调整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发展。2.1.1 法律的概念及本质

法律有两种含义。广义的法律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所有规范性文体的总和,包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基本法律,如宪法、刑法等,也包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最高行政机关及其所属部门、各级地方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从属于法律的规范性文体。狭义上说,法律专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体。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属于广义范畴。

一般来说,法律、法规具有如下特征。

权力性。首先,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由国家权力形成的特征。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表明法律是一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强制性。法律是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的后盾是国家,国家是法律的实施机关。法律对国家内的所有人均具有约束力,必须实行,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例外。

规范性。法律是一种社会规范。所谓社会规范指的是模式、规则的意思,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规范,法律规范便是其中之一。但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不同于一般的社会规范。它的特殊性是指它具有规范性、概括性、可预测性的特点。规范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也就是为人们的行为规定了模式、标准和方向;概括性是指法律规范的对象是一般的人,抽象的人,而且在同样的情况下是可以反复使用的;可预测性是说,人们有可能预测到国家对自己的行为持什么态度,会产生怎样的法律后果,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法律的作用:法律通过自身的力量保证人们能够具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这是基本的作用之一。法律的这种作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体制下,表现的程序有所不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法律的这一职能将会逐渐扩大和加强。

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安全生产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运用法治的力量,发挥法治的作用,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安全生产是国家的重要职责。

法律与经济的关系:经济依赖于法律。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特别是现代的商品经济活动中,经济的正常活动依赖于法律的维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①正常的经济利益必须要用法律来保护;②经济活动中的矛盾和纠纷需要法律来裁决;③违法的经济活动必须靠法律来惩治;④社会的经济秩序必须靠法律来维护。因此,现实中的经济活动不仅离不开法律,而且依赖于法律。为广泛适应现实的经济生活,也必须建立和健全法律。2.1.2 安全生产法规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1.安全生产法规的定义

安全生产法规是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安全与健康,以及生产财产安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安全生产法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安全生产法律是指我国保护劳动者和保障生产资料及财产的全部法律规范。因为,这些法律规范都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和劳动人民的利益而制定的,如有关安全技术、安全工程、劳动合同、工伤保险、职业技术培训、组织工会和民主管理等方面的法规。狭义的安全生产法律是指国家为了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以及保障生产安全所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法律规范,如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对女工和末成年工安全生产的特别规定;关于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和休假制度的规定;关于安全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制度的规定,等等。安全生产法规的表现形式是国家制定的关于安全生产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它可以表现为享有国家立法权的机关制定的法律,也可以表现为国务院及其所属的部、委员会发布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指示、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等,还可以表现为各种安全卫生技术规程、规范和标准。

安全生产法规是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的集中表现,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一种行为准则。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行为规则,规定什么是合法的,可以去做,什么是非法的,禁止去做;在什么情况下必须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等等,用国家强制力来维护企业安全生产的正常秩序。因此,有了各种安全生产法规,就可以使安全生产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谁违反了这些法规,无论是单位或个人,都要负法律上的责任。

2.安全生产法规的特征

安全生产法规是整个国家法规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它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征。

我国安全生产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与党的安全生产政策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政策是法规的依据,法规政策的定型化、条文化。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已逐步完善,用法制的手段来维护企业的安全生产秩序,保证国家安全生产的目的,已成为现实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安全生产法规保护的对象是劳动生产人员、生产资料和国家财产,安全生产法规具有强制性的特征。

安全生产法规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因此具有政策性特点,又有科学技术性特点。

3.安全生产法规的作用

安全生产法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健康提供法律保障

我国的安全生产法规是以搞好安全生产、工业卫生、保障职工在生产中的安全、健康为前提的。它不仅从管理上规定了人们的安全行为规范,也从生产技术上、设备上规定了实现安全生产和保障职工安全健康所需的物质条件。多年安全生产工作实践表明,切实维护劳动者安全健康的合法权益,单靠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不行,不仅要制定出各种保证安全生产的措施,而且要强制人人都必须遵守规章,要用国家强制力来迫使人们按照科学办事,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生产规律,尊重群众,保证劳动者得到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的劳动条件。(2)加强安全生产的法制化管理

安全生产法规是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化管理的章程,很多重要的安全生产法规都明确规定了各个方面加强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管理的职责,推动了各级领导特别是企业领导对劳动保护工作的重视,把这项工作摆上领导和管理的议事日程。(3)指导和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的发展,促进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法规反映了保护生产正常进行、保护劳动者劳动中安全健康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对企业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由于它是一种法律规范,具有法律约束力,要求人人都要遵守,这样,它对整个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具有用国家强制力推行的作用。(4)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安全生产是职工十分关心的问题,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通过安全生产立法,劳动者的安全卫生有了保障。职工能够在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的条件下从事劳动生产,必然会激发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使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提高。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对生产的安全卫生条件提出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强制性要求,这就迫使企业领导在生产经营决策上,以及在技术、装备上采取相应措施,以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安全生产为出发点,加速技术改造的步伐,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1.3 安全生产法规的层次体系和主要内容

1.安全生产法规体系

我国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具有以下5个层次结构。(按法规法力特性划分)

●国家一般法:《宪法》、《刑法》、《民法通则》、《治安管理条例》等。

●国家安全专业综合法规:《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工会法》、《矿山安全法》、《消防法》、《建筑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

●国家安全技术标准:约400余种。

●国务院行政法规及行业、地方法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仓库防火安全管理条例以及省(市)劳动保护条例等。

●企业规章制度、企业安全操作规程、企业安全责任制度等。

2002年颁布的《安全生产法》是全面规范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部综合性大法。《安全生产法》与先后颁布的《劳动法》、《矿山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煤炭法》、《海上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消防法》、《铁路法》、《民用航空法》、《电力法》、《建筑法》等十余部法律,国务院颁布的近百部有关安全生产的行政法规,国务院有关部门颁布的规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布的地方性法规以及安全生产标准,构成了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2.劳动保护法规内容

我国现行的劳动保护法规,其内容大体可概括为安全技术法规、劳动卫生技术法规和安全管理法规3个方面。(1)安全技术法规

安全技术法规,是指国家为搞好安全生产,防止和消除生产中的灾害事故,保障职工人身安全而制定的法律规范,主要涵盖以下6个方面。

1)设计、建筑工程安全方面

1996年10月,原劳动部颁发的《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中明确要求,“在组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时,应有劳动安全卫生的论证内容,并将论证内容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专门章节编入可行性报告”;“在编制(或审批)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时,应编制(或审批)劳动安全卫生设施所需投资,并纳入投资控制数额内”。

2)机器设备安全装置方面《劳动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对于机器设备的安全装置,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设施标准中有明确要求,如传动带、明齿轮、砂轮、电锯、联轴节、转轴、皮带轮等危险部位和压力机旋转部位有安全防护装置。机器转动部分设自动加油装置。起重机应标明吨位,使用时不准超速、超负荷,不准斜吊,禁止任何人在吊运物品上或者在下面停留或行走等。

3)特种设备安全措施方面

电气设备、锅炉和压力容器等都属于使用普遍且安全问题突出的特种设备。《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对电气设备安全使用做了详细、具体的规定。《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规定:“锅炉、压力容器制造单位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原材料制度、工艺管理制度和产品质量检验制度,保证产品质量,不合格产品不准出厂”。

4)防火防爆安全规则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煤矿和其他有瓦斯爆炸可能性的矿井,应当严格执行瓦斯检查制度,任何人不得携带烟草和点火用具下井”。《消防法》中规定:“生产、使用、储存、运输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单位,必须执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关于易燃、易爆化学品的安全管理规定。”“不了解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性能和安全操作的人员,不得从事操作和保管工作”。1987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对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生产和使用、储存、经营以及运输等过程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提出了具体要求。

5)工作环境安全条件方面《工厂安全卫生规程》中,对工作场所的通道、照明、安全标志、机器和工作台等设备的布置等做了比较全面的规定。《建筑安装安全技术规程》规定:“施工现场应合乎安全卫生要求;工地内的沟、坑应填平,或设围栏、盖板;施工现场内一般不许架设高压线”。

6)个体安全防护方面

个体防护用品按其制造目的和传递给人的能量来区分,有防止造成急性伤害和慢性伤害两种。《工厂安全卫生规程》规定:“电气操作人员应该由工厂按照需要分别供给绝缘靴、绝缘手套等;高空作业应由企业供给安全帽、安全带;产生大量有毒气体的工厂、车间应备有防毒救护用具”。《劳动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也都对企事业单位对劳动者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提出了明确要求。(2)劳动卫生法规

劳动卫生法规,是指国家为了改善劳动条件,保护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健康,预防和消除职业病和职业中毒而制定的各种法规规范。这里既包括劳动卫生工程技术措施的规定,也包括有关预防医疗保健措施的规定。我国现行劳动卫生方面的法规主要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等,国务院颁布的《工厂安全卫生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条例》等,有关部门颁布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微波辐射暂行卫生标准》、《防暑降温暂行办法》、《化工系统健康监护管理办法》、《乡镇企业劳动卫生管理办法》、《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等。

与安全法规一样,国家劳动卫生法规也是对具有共性的劳动卫生问题提出具体要求。(3)安全管理法规

安全管理法规,是指国家为了搞好安全生产,加强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保护职工的安全健康所制定的管理规范。从广义来讲,国家的立法、监督检查和教育等方面都属于管理范畴。

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宪法》规定,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是国家和企业管理劳动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劳动保护管理制度是各类工矿企业为了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根据生产实践的客观规律总结和制定的各种规章。概括地讲,这些规章制度一方面是属于生产行政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是属于生产技术管理制度。这两类规章制度经常是密切联系、互相补充的。

3.建设部、工信部颁发的关于安全生产的主要行业标准和规定

根据建筑领域工程建设施工的特点,国家和建设部、工信部等相关部委颁发了关于安全生产的系列规范、标准,其主要行业标准和规定文件有:《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以及相应的通信行业安全生产技术规范、标准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等。2.2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与制度建设

重视和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是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法制的重要内容。《劳动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企业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企业必须贯彻安全生产制度,改善劳动条件,做好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工作,做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2.2.1 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安全生产管理体制问题涉及今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体制改革方向。1993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也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是符合国际惯例的。1996年1月22日召开的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确立了“安全生产工作体制”,即“企业负责、行政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的体制”,加重了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对劳动者遵章守纪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企业负责

企业要负起搞好安全生产的重任。企业在经营自主权扩大的同时,安全生产的主体地位也相应确立,责任也就相应加重了。在政府转变职能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过程中,要继续强调“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这个原则。企业负责就是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必须对本企业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企业法定代表人应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各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在管生产的同时,必须搞好安全工作。这样才能达到责、权、利的相互统一。安全生产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极大的保障作用。不能将安全生产与企业效益对立起来,片面理解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具体地说,企业应自觉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必须遵守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必须设置安全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对安全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必须提供符合国家安全生产要求的工作场所、生产设施,加强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的管理;必须对特种作业进行安全资格考核,持证上岗等。

2.行业管理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指出,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适应这种要求,政府在管理安全生产工作时,也要按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配备精干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行业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对行业的安全工作进行管理和检查,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加强对行业所属企业以及归口管理的企业安全工作的管理,防止和控制伤亡事故和职业病。行业的安全管理不能放松。

3.国家监察

国家监察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安全监察部门对企业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和监督检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执行情况,对不遵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的企业,要下达监察通知书,做出限期整改和停产整顿的决定,必要时,可提请当地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关闭企业。劳动行政主管部门配有安全监察员,要经常深入企业检查其对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的执行落实情况;检查事故隐患;检查劳动条件和安全状况;检查企业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参加事故调查和处理;帮助和指导企业做好安全生产。《矿山安全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主管部门对矿山安全工作行使监督职责。

4.群众监督

群众监督是安全生产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群众监督不仅是各级工会,而且社会团体、新闻单位等也应对安全生产起监督作用。这是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职工生命安全与健康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的重要保证。

工会监督是群众监督的主要方面,是依据《工会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安全生产进行的监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要加大群众监督检查的力度,全心全意依靠群众搞好安全生产,依法维护工人的安全与健康,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工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履行群众监督职能,发动职工群众检查事故隐患,确保安全;教育职工遵章守纪,使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落实到企业,落实到每一个职工。

5.劳动者遵章守纪

劳动者的遵章守纪与安全生产有着直接的关系,遵章守纪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劳动者应当在生产过程中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做到不违章操作并制止他人违章操作,从而实现全员的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中,企业负责是管理体制的基础,也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负责是对其本身的安全负责,是一种自我约束。企业内部自我管理机制,主要由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安全管理机构、企业生产、经营机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工会以及职工组成。企业内部本身形成一个自我约束的闭环反馈系统,但企业法定代表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有直接的关系。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管理是内因,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是外因。也就是说,企业建立内部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并定期进行检查,还要接受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劳动部门的国家监察、工会及其他组织的群众监督,形成一个互相作用、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

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安全生产工作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不断推陈出新,建立最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2.2.2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间开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一定会做糟。”这句话迅速流传,并扩散到世界各地。在流传扩散的过程中,这句笑话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局限性,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一个最通行的形式是: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这就是有名的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说凡有可能搞错的地方,一定会有人搞错,而且以最坏的方式发生在最不利的时机。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好的开始,未必就有好结果;坏的开始,结果往往会更糟。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么发达,事故都会发生。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得力的措施,要通过安全管理制度这个防火墙,实现零安全风险。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根据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及有关政策和法规制定的,是企业和职工在生产活动中共同遵守的安全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它是在无数次安全生产事故后用血来书写的,它的制度为的就是让这些血的事件不再重演,保证生产者安全无恙,企业平安顺利。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企业规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可以更加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教育和约束员工自觉遵章守纪、安全生产,围绕企业安全目标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有些是国家制定的,有些是企业制定的。1963年3月由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中规定了企业必须建立5项基本制度,即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安全生产教育、安全生产检查、伤亡事故调查处理,这5项基本制度是我国企业必须建立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生产的发展,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近年来,在安全生产5项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新的制度,如安全卫生“三同时”制度、工伤保险制度、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等。

1.安全生产责任制

企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责任,只有那些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的员工,才能更好地落实责任。有些安全事故的发生,就是因为员工不清楚自己的责任而造成的。只有员工认清了自己的责任,知道哪些是自己分内必须做好的,哪些是在做好分内工作的基础上才可以做的,他们才不会顾此失彼,才会主次兼顾,才会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责任才能落实到位。

在《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中,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内容及实施方法做了比较全面的规定。经过多年的劳动保护工作实践,这一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在国家相继颁布的《企业法》、《环境保护法》、《矿山安全法》、《煤炭法》、《尘肺病防治条例》等多项法律法规中,安全生产责任制都被列为重要条款,成为国家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2.安全教育制度

建国以来,各级人民政府和各产业部门为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工作陆续颁发了一些法规和规定。《劳动法》不仅规定了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培训的义务和职责,同时规定了“从事技术工种的劳动者,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企业法》把“企业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术业务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作为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

3.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在企业安全管理中,许多员工对安全的意识和认知参差不齐,因此安全防范仍处于被动状态,员工的安全行为在安全管理人员的监视和监督下才能够得以实现。很多员工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安全对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无法实现员工个人和生产班组对安全的自觉承诺和遵守,这是非常可怕的。因此建立健全的安全检查制度十分必要。

多年的安全生产工作实践,使群众性的安全生产检查逐步成为劳动保护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在《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中,对安全生产检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198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把每年6月份定为“安全月”,以推动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

4.伤亡事故报告处理制度

1956年,国务院发布了《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1991年2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处理规定》的第75号令,对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的报告、调查、处理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保证特别重大事故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1989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原劳动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对职工伤亡事故的统计、报告、调查和处理等程序进行了规定。为履行安全生产群众监督检查职责,全国总工会对各级工会组织的职工伤亡事故的统计、报告、调查和处理等也做出了规定。

5.安全生产技术措施计划制度

1978年,国务院重申的《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中明确要求:企业单位必须在编制生产、技术、财务计划的同时,必须编制安全生产技术措施计划。1979年,国家计委、经委、建委又联合发出了《关于安排落实劳动保护措施经费的通知》,同年,国务院发出了第100号文件,重申“每年在固定资产更新和技术改造资金中提取10%~20%用于改善劳动条件,不得挪用”。

6.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劳动法》第五十三条中提出,生产性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中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条文要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三同时”是保证建设工程项目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方针的最有力措施。

7.工伤保险制度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普遍建立企业工伤保险制度”的要求。1996年10月,原劳动部颁发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标志着我国探索建立符合社会保险通行原则的工伤保险工作进入了新阶段。1996年,国家发布了《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GB/T16180—1996),为工伤的鉴定提供了技术规范。

目前,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贯彻了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和改革思路,把过去企业自管的、被动的工伤补偿制度改革成社会化管理的工伤预防、工伤补偿、职业康复三项任务有机结合的新型工伤保险制度。2.3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与运行

岗位是企业中安全责任的主体。个人服从于岗位,在岗位上履行职务,在岗位上承担责任,在岗位上享受利益。企业成员个人对安全负责,就是指对岗位负责,而不是对某一个人负责。因此,企业是岗位相互关联的责权机构,企业的安全责任是对相互关联的安全负责,对岗位的上下工序负责,对岗位的前后流程负责,对岗位的上下结构负责。因此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生产经营单位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核心,是生产经营单位行政岗位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本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方针和“管生产的同时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将各级负责人员、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和各岗位生产工人在职业安全健康方面应做的事情和应负的责任加以明确规定的一种制度。

安全管理中责权一致非常重要,对每个岗位都要实行职权与职责一致的原则。有责无权,想安全做不到安全,主动负责意识就会受到抑制。有权无责,有可能导致滥用权力、官僚主义。2.3.1 安全生产责任制概述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核心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五同时”,就是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生产工作的时候,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生产工作。其内容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纵向方面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二是横向方面各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是关系到生产经营单位全员、全层次、全过程的大事,因此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从制度上固定下来,从而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使安全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明确、协调配合,共同努力把安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1.建立安全生产责任的要求

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需要达到如下要求。

①建立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的要求,并应适时修订;

②建立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要与生产经营单位管理体制协调一致;

③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根据本单位、部门、班组、岗位的实际情况,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防止形式主义;

④制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有专门的人员与机构来保障;

⑤在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同时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监督、检查等制度,特别要注意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以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真正落实。

2.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内容(1)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对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其职责为:

①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②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③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④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⑤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⑥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2)生产经营单位其他负责人

生产经营单位其他负责人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主要负责人搞好安全生产工作。(3)生产经营单位职能管理机构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

职能管理机构负责人按照本机构的职责,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做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对本机构职责范围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职能机构工作人员在本人职责范围内做好有关安全生产工作。(4)项目部

项目部是直接从事工程项目建设的作业层,项目部的安全生产管理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项目经理全面负责工程项目建设中本项目部的安全生产,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直接执行者。应认真贯彻执行本单位对安全生产的规定和要求,督促本项目部成员和各施工队(班组)的员工遵守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切实做到不违章指挥,不违章作业,遵守劳动纪律。(5)岗位工人

岗位工人对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岗位工人要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遵守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和安全操作规程,遵守劳动纪律,不违章作业。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门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安全工作无小事。将安全责任一点一滴、毫无遗漏地落实到位,才能够真正保证安全。遗憾的是,许多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养成了“抓大放小”的习惯,久而久之,小习惯变成了大隐患,甚至酿成了大事故。一个微小的差错、一次责任的疏忽,就可能酿成安全生产中的大祸。2.3.2 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的安全责任

我国在1998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就规定了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2003年,国务院通过并在2004年开始实施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对各级部门和建设工程有关单位的安全责任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主要规定如下。

1.建设单位的安全责任

建设单位应当向施工单位提供施工现场及毗邻区域内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广播电视等地下管线资料,气象和水文观测资料,相邻建筑物和构筑物、地下工程的有关资料,并保证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

建设单位不得对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提出不符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要求,不得压缩合同约定的工期。

建设单位在编制工程概算时,应当确定建设工程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建设单位不得明示或者暗示施工单位购买、租赁、使用不符合安全施工要求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消防设施和器材。

建设单位在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时,应当提供建设工程有关安全施工措施的资料。

依法批准开工报告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自开工报告批准之日起15日内,将保证安全施工的措施报送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备案。

2.勘察单位的安全责任

勘察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提供的勘察文件应当真实、准确,满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需要。

勘察单位在勘察作业时,应当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采取措施保证各类管线、设施和周边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

3.设计单位的安全责任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防止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设计单位和注册建筑师等注册执业人员应当对其设计负责。

设计单位应当考虑施工安全操作和防护的需要,对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在设计文件中应注明,并对防范生产安全事故提出指导意见。

对于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建设工程和特殊结构的建设工程,设计单位应当在设计中提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措施建议。

4.工程监理单位的安全责任

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并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承担监理责任。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工程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5.施工单位的安全责任(1)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

1)施工单位从事建设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等活动,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安全生产等条件,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工程。

2)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依法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对所承担的建设工程进行定期和专项安全检查,并做好安全检查记录。要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条件所需资金的投入,对于列入建设工程概算的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应当用于施工安全防护用具及设施的采购和更新、安全施工措施的落实、安全生产条件的改善,不得挪作他用。

3)施工单位应当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4)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附具安全验算结果,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实施,由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

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入口处、施工起重机机械、临时用电设施、脚手架、出入通道口、楼梯口、电梯井口、孔洞口、桥梁口、道路交通、隧道口、基坑边沿、爆破物及有害危险气体和液体存放处等危险部位,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安全警示标志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施工单位应当根据不同施工阶段和周围环境及季节、气候的变化,在施工现场采取相应的安全施工措施。施工现场暂停止施工的,施工单位应当做好现场防护,所需费用由责任方承担,或者按照合同约定执行。

施工单位对因建设工程施工可能造成损害的毗邻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应当采取专项防护措施。

施工单位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施工现场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震动和施工照明对人和环境的危害和污染。

在城市市区内的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对施工现场实行封闭围挡。

施工单位应当向作业人员提供安全防护用具和安全防护服装,并书面告知危险岗位的操作规程和违章操作的危害。

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必须由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建立相应的资料档案,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报废。

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施工单位应当对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其教育培训情况记入个人工作档案。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

施工单位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时,应当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施工单位应当为施工现场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施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者配备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操练。

施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伤亡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规定,及时、如实地向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施工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保护事故现场。需要移动现场物品时,应当做出标记和书面记录,妥善保管有关证物。(2)总包与分包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建设工程,由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负总责。

总承包单位的安全责任如下。

1)总承包单位应当自行完成建设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

2)总承包单位依法将建设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总包单位要统一领导和管理分包单位的安全生产,负责审查分包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和安全生产保障条件、设施,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分包工程;总包单位对分包工程要向分包单位做详细的安全交底,提出明确的安全要求,并认真监督检查。

3)总承包单位依法将建设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要依法与分包单位签订分包合同。分包合同中应当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对分包工程的安全生产承担连带责任。

4)建设工程实行总承包的,如发生事故,由总承包单位负责上报事故。

分包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如下。

1)分包单位行政领导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认真履行承包合同规定的安全生产责任。

2)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规定。

3)分包单位应当服从总包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和总包单位关于安全生产的指挥,执行总包单位的有关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分包单位不服从管理,冒险蛮干的,总包单位应勒令停产整顿。

4)分包单位不服从管理,违章作业发生安全生产伤亡事故的,由分包单位对安全事故负主要责任,同时应及时向总包单位报告伤亡事故,并按承包合同的规定调查处理伤亡事故。2.3.3 施工企业内部的安全生产组织体系

任何要完成一定功能目标的活动,都必须有相应的组织作为保障。建立合理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是有效地进行安全生产指挥、检查、监督的组织保证。企业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是否健全,管理组织中各级人员的职责与权限界定是否明确与落实,直接关系到企业安全工作的全面开展和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1.企业安全工作组织的基本要求

事故预防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为了实现安全生产,必须制定安全生产安全工作计划,确定安全工作目标,并组织企业员工为实现确定的安全工作目标努力。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而安全管理体系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安全工作组织。

组织是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若干人分工合作,建立起来的具有不同层次的责任和职权制度而形成的一个系统。组织是管理的一项重要基本职能。组织是在特定环境中,为了有效地实现预定共同目标和任务,合理科学地确定组织的成员、任务和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并对组织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

由于企业安全工作涉及面广,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工作,因此合理的安全管理组织应形成网络结构,其纵向要形成一个从上而下指挥自如的全企业统一的安全生产指挥系统;横向要使企业的各平行专业部门分系统归口管理,层层展开,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并互相保证。

2.企业安全工作组织的形式和结构

在实际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中,企业的实际条件不同,组织网络的形式也大不相同。下面以某通信施工企业为例,制订该企业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图,如图2-1所示。图2-1 某企业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示意

图2-1中,该通信施工企业由公司负责人牵头,在公司层面成立了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是公司层面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是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其成员包括公司领导、各职能部门和分公司负责人。安全生产委员会下设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指定具有国家安全管理资格人员为专职安全主管,负责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日常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检查、实施与管理。

各分公司设立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其成员包括分公司领导、安全主管、项目经理,主要负责分公司层级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和监督。项目部作为最基层作业机构,设置专职安全员,也可根据工程实际管理需要设立安全生产管理小组。通过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分公司安全管理领导小组、项目部安全员形成了公司、分公司、项目部(班组)三级安全管理组织体系,为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奠定了组织的基础。

3.安全生产队伍建设

安全管理人员队伍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打造一支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管理能力,同时还具备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积极性的安全管理人员队伍对企业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如何加强安全生产队伍建设,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

健全体系,就是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形成自上而下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使企业整体安全管理基本处于受控状态。

完善制度,就是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量化责任目标,逐级签订责任状,使各级管理者和职能人员的责任目标更加明确。

落实培训,就是切实抓好各个层面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工作,具体做法就是:抓住主要领导重点培训;抓住关键领导长期培训;抓住特种作业人员进学校培训;抓住安全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上岗培训。按照“三统一,一建立”的原则(即统一教材、统一试卷、统一培训、建立培训档案),重点加强对新员工的岗前培训。

坚持服务,就是监督与服务并重,坚持改变安全管理人员挑完毛病就走的作风,没有后续跟踪整改,也没有制定相应改进意见,因此要求安全管理人员不仅要挑“毛病”,还要分析原因,找到对策,督促进行整改。2.3.4 施工企业内部的安全生产职责和分工《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重点是规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之间的责任划分,对于单位的内部安全职责分工应按照该条例的要求进行职责划分。各企业应按照该条例要求,结合通信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组织结构特点,在“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所确定的目标和方针,将各级管理责任人、各职能部门和各岗位员工所应做的工作及应负的责任加以明确规定。要求通过合理分工,明确责任,达到增强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共同协调配合,努力实现既定的目标。

职责分工应包括纵向各级人员,即包括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领导、技术负责人、财务负责人、人力资源负责人、党政工团、项目经理以及员工的责任制和横向各专业部门,即安全、质量、设备、技术、生产、人力、保卫、采购、行政、财务等部门的责任。

1.施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的职责

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规范;

②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承担本单位安全生产的最终责任;

③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④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⑤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安全事故隐患;

⑥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⑦及时、如实报告安全事故。

2.分管安全领导、技术负责人的职责

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有关规范、标准,并组织落实;

②组织编制和审批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组织设计;

③对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负责审核其实施过程中的安全性,提出预防措施,组织编制相应的操作规程和交底工作;

④领导安全生产技术改进和研究项目;

⑤参与重大安全事故的调查,分析原因,提出纠正措施,并检查措施的落实,做到持续改进。

3.财务负责人的职责

保证安全生产的资金能做到专项专用,并检查资金的使用是否正确。

4.工会的职责

①工会有权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侵犯员工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纠正;

②发现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或者发现事故隐患时,有权提出解决的建议,单位应当及时研究答复;

③发现危及员工生命的情况时,有权建议组织员工撤离危险场所,单位必须立即处理;

④工会有权依法参加事故调查,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并要求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5.安全部门的职责

①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的有关法规、标准和规定,做好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工作;

②参与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并组织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生产检查。对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③制止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遇有紧急情况有权暂停生产,并报告有关部门;

④推广总结先进经验,积极提出预防和纠正措施,使安全生产工作能持续改进;

⑤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档案,定期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安全生产的规律。

6.生产技术部门的职责

合理组织生产,遵守施工顺序,将安全所需的工序和资源排入计划。按照有关标准和安全征税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提出相应的措施,进行安全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研究工作。

7.财务部门的职责

按照规定提供安全生产措施,安全教育培训、宣传的经费,并监督其合理使用。

8.劳务管理部门的职责

做好新员工上岗前培训、换岗培训,并考核培训的效果,组织特殊工种的取证工作。

9.卫生部门的职责

定期对员工进行体格检查,发现有不适合现岗的员工要立即提出。要指导组织监测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的有害程度,提出职业病防治和改善卫生条件的措施。

10.项目经理部的安全生产职责

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部应根据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要求,由项目经理主持,把安全生产责任目标分解到岗,落实到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规定项目经理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内容如下。(1)项目经理应当由取得相应执业资格的人员担任,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负责,其安全职责应包括: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安全考核指标和安全生产奖惩办法,确保安全生产措施费用的有效使用,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措施审批和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交底制度;建设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负责项目管理的技术人员应当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做出详细说明,并由双方签字确认。施工中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和分析,针对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当施工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时,项目经理必须及时、如实,按照安全事故处理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及时上报和处置,并制定防止同类事故再次发生的措施。(2)施工单位安全员的安全职责应包括:对安全生产进行现场监督检查,组织安全生产教育和安全检查活动;发现安全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向项目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报告;对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的,应当立即制止。(3)施工作业队长安全职责应包括:向本工种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措施交底,严格执行本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拒绝违章指挥;组织实施安全技术措施;作业前应对本次作业所使用的机具、设备、防护用具、设施及作业环境进行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检查安全标牌是否按规定设置,标识方法和内容是否正确完整;组织班组开展安全活动,对企业人员进行安全操作规程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召开上岗前安全生产会;每周应进行安全讲评,当发生重大或恶性工伤事故时,应保护现场,立即上报并参与事故调查处理。(4)施工从业人员安全职责应包括: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具和机械设备;严格执行安全技术交底和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不违章作业;服从安全监督人员的指导,积极参加安全活动;爱护安全设施。

施工作业人员对施工生产中的不安全行为应及时制止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权对施工现场的作业条件、作业程序和方式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在施工中发生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作业人员有权立即停止施工作业或者在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后撤离危险区域。(5)施工作业人员应当努力学习安全技术,自觉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作业人员上岗前应当接受安全培训教育,考核合格才能上岗作业。特种作业人员上岗前,必须按相关规定经过专门的安全生产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上岗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2.4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实现企业宗旨、履行企业使命而进行的长期管理活动和生产实践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全员性的安全价值观或安全理念、员工职业行为中所体现的安全性特征,以及构成和影响社会、自然、企业环境、生产秩序的企业安全氛围等的总和。2.4.1 安全文化理念对企业的重要性

我国安全专家罗云指出:“没有安全文化的理念,事故就会一个接一个,永远纠缠于事故处理中。”安全天天在讲,安全知识一看就明白,一讲就通,但一做就难,甚至有些人明知故犯,主要原因在于安全文化的理念没有深入人心,没有变成职工的自觉行动。

企业要实现安全生产,离不开两个要素,一个是人的安全,另一个是物的安全。高效的防护物质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而要实现人的安全,首先要转变的是观念,从安全哲学、安全伦理学观点出发,生命是无价的,企业应该从人权观、发展观、人本观的高度,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改变国家、企业财产第一的观念,树立生命第一的观念。我国传统文化中从来就没有个体权利、个体生命神圣的观念,由于缺乏安全文化的理念,人的安全权、生命权、健康权等基本的人权没有得到真正重视;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没有把安全放到第一的位置,由此导致企业制度不健全、职工行为不规范、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企业要做到零事故,要实现安全生产,首先就要实现人的安全,而树立安全文化理念,对于实现人的安全至关重要。企业安全文化能够将员工的安全意识做到一个很好的统一,培养员工统一自己,使自己能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进行生产,实现员工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很好地从员工自身出发实现生产的安全,而且人们都保持一种安全文化,便于企业进行安全管理的实施,便于企业安全政策的制定,使管理更完善、系统。2.4.2 安全文化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作用与影响

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

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的问题主要是依靠安全科学技术和安全管理来实现。但是,科学技术是有其局限性的,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科技水平发展不够或经济上不合算,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和安全管理也是由人完成的。因此,控制、改善人的不安全行为尤为重要。企业在安全管理上,时时、事事、处处监督每一个员工被动地遵章守纪,是一件困难的工作,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安全文化则能弥补安全管理上的不足,因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引导、奖惩、激励、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员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照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规程规范的要求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即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为我应“遵章守纪”,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理念的提升,从而大大提高安全生产的意识行为和执行力,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每一项具体环节之中。

安全文化对于一个企业发展来说,看起来好像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却是最根本、最持久的决定因素。安全文化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企业安全文化的建立和氛围的形成必然推动安全生产工作持久健康有序的发展。

杜邦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历史最悠久的企业,已经存在了200多年。杜邦最初是靠生产黑火药起家的。开始的时候,也是事故频发,并在1818年的事故中,全公司100多名员工,有40多人死伤,剩下的员工全部辞职。杜邦之所以最后没有倒闭,且能够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其首席执行官贺利得总结企业基业常青的核心原因是永不动摇的4个承诺:安全、职业道德、环保与健康、对人的尊重。4个因素中的第1位因素就是他们建立了先进的企业安全文化理念,即杜邦安全管理理念:所有事故都可以防止。我们简称为杜邦理念。

所谓杜邦理念的核心就是“所有事故都可以防止”。而提出这个理念的基础,就是这个公司从1912年开始的安全数据的统计工作。大量的统计数据,所有的事故分析,都支持了这个结论。因此,杜邦公司把所有的安全目标都定为零,包括零伤害、零职业病和零事故。他们有严密的安全原则和必胜的安全信念,尽力斩断“事故链”的每一个环节,达到工作时比在家里还要安全10倍的理想境界。所以最近的几十年中,杜邦公司几乎所有的工厂实现了零伤害率。至今,在企业界,提起“杜邦”,人们就会想到“安全”。各大公司制定安全技术标准时,杜邦是最好的参照物,甚至许多航空公司都在引进杜邦的管理系统,因此其先进的安全生产文化理念奠定了其在世界企业界中的地位。2.5 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

在当今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要倡导安全文化,离不开安全教育,安全生产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样,安全生产的教育与培训,对提高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安全文化素质及防范各种灾害的侵袭,增强自我保护能力,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5.1 安全教育培训的意义和作用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企业员工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社会生产力,使之能正常生产,保护生产关系,使股东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这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的长期安全生产为企业员工带来了幸福、企业内部和谐稳定、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但企业员工也可能萌生轻视、忽视、藐视安全生产的思想现象。因此,企业应正确认识和掌握安全生产的规律,必须养成“安全生产管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长远安全管理目标。

企业要搞好安全生产,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切实加强对企业各级员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是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增强职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思想,是搞好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安全生产法》实施后,企业普遍加强了安全生产的管理力度,也开展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但部分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仍不理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前企业安全生产培训工作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对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当成一劳永逸的工作;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没有规划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内容不能适应企业扩张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发展需要;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对象的覆盖面不足,容易出现“重在对现场生产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轻对安全管理人员及企业经营主要负责人的教育培训”的局面;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投入不足,安全教育培训资质不强,培训装备不足,企业各级人员得不到更高水平的安全知识技术的培训;企业安全生产培训效果后评估管理不力,各级员工安全学习的动力不足,员工安全素质没有得到真正提高。这些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都将极大地弱化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效果。

由此可见,从长远安全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要搞好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前提条件是把培训的对象涵盖到企业的全体员工,使企业现场生产作业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及企业经营主要负责人达到更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水平、更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全体员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2.5.2 安全教育培训的类别和要点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人是最宝贵、最活跃的生产力,由于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职责的影响,企业的员工容易被区分成现场作业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企业生产经营主要负责人等不同层次,由此,带来了企业安全生产职责的多层次、多样性。

1.安全教育培训的类别

如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一样,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也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与健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保障机制,采取“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分类指导、严格考核”的管理模式,优化一切可供利用的培训资源,加大安全培训工作力度,全面加强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一般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培训。

企业经营主要负责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这就迫切要求主要负责人掌握与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安全生产知识。对一个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来讲,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是企业专门负责安全生产管理的人员,是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在本单位的具体贯彻执行者,是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具体落实者,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保护神”。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知识水平的高低、工作责任心的强弱,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知识和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因此,企业必须要重视对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安全知识水平和安全管理能力,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保障企业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职工人身安全和健康。

企业的员工组成中,现场作业人员通常又分为特种作业人员和一般从业人员,这是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最直接的劳动者,是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权利和义务的承担者,又是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受害者或责任者。现场作业人员能否安全、熟练地操作各种生产经营工具或者作业,能否得到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切实保障,能否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现场作业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才能把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患降到最低限度,预防事故。因此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重点应放在生产现场,就是要通过抓好生产作业人员的安全作业行为及现场安全隐患整治工作,以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秩序。

2.安全教育培训的要点

为了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全员安全教育培训,保证教育培训质量,取得好的教育培训效果,真正有助于提高企业全体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素质,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应抓好以下工作。(1)编制符合实际、合乎规律的企业中长期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大纲,执行企业各级人员的阶梯式教育培训计划,每个年度应当有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确保每一期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时间和教学质量,教育培训计划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并随企业安全生产的特点,适时修改计划。(2)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全员安全教育制度及特种作业人员专项安全教育制度,明确本单位各级人员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中所应当承担的职责,严格按照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进行各级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登记、培训、考核、发证、资料存档等工作,环环相扣,层层把关,规范企业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对象必须涵盖到企业每一级的员工,真正做到全员培训取证上岗,定期培训的教育培训管理目标。(3)编制企业各级安全教育培训教材,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断发展,及时变更或修正培训教材的内容,不断提高企业各级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技能,提高企业安全技术水平。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受客观经济发展的制约,我国国民的安全文化素质相对比较落后,大多数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淡薄,安全知识和事故防范和应急能力严重不足。因此,企业每一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内容一般都应包括安全生产思想教育、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和安全管理理论及方法教育,但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侧重于不同的教育内容,提出不同的教育培训要求。(4)建立形成相对稳定的教育培训师资结构,且须采取内外培训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及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方法,力求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提高教育效果。对于现场生产作业等的基层人员,开展培训时应多采用互动式的“双向沟通”,就是在培训过程中,给职工一定的发言权,将他们的疑惑提出来,大家共同分析,授课者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地加以引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效果。(5)树立“安全第一”的教育培训观念,企业要定期开展各种专业技术技能的教育培训工作,而每一项次的专业教育培训教材都必须含有相应的安全培训的内容,每一项次的专业教育培训活动都必须同时进行相应的安全知识技能教育培训,并进行相应的严格考核管理,在企业中形成“安全活动融合在每一位员工的每一项行为”的安全文化理念。专业技术知识培训结合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内容,更容易提高安全教育培训的效果,教育培训的技能也与日俱增,容易落实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