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去哪儿了:法医解剖刀下的真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2 07:06:52

点击下载

作者:王朕乂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证据去哪儿了:法医解剖刀下的真相

证据去哪儿了:法医解剖刀下的真相试读:

关于作者

王朕乂,北京科普作协会员,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长期进行各类题材的写作,曾从事过司法工作。文风不拘一格,从悬疑到幽默都能驾驭。作品涉及推理、科技、历史、幽默故事,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已出版侦探小说《朱公案》系列、《心理师探案》系列等作品。

关于本书

本书对法医、刑侦感兴趣的读者,打造了一个能够了解相关知识的“绿色通道”。自从人类犯罪诞生以来,法医便是对抗犯罪分子的重要力量。到今天,以相关学科的进步为基础,法医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精准的实验科学。法医也是正常的普通人,能冷酷,也能卖萌……请跟随法医的“脑回路”去看看另一个世界。序言任何接触都会留下痕迹

读着《证据去哪儿了:法医解剖刀下的真相》,不禁想到一个问题:破案和科学探索,有共通之处么?

2002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授予夏洛克·福尔摩斯为该学会特别荣誉会员,以表彰他将化学知识应用于侦探工作的业绩。在伦敦贝克街的福尔摩斯雕像前,学会还郑重其事地举行授予仪式,引发了人们特别的关注。

这无疑是柯南·道尔(1859—1930年)的《福尔摩斯探案集》问世一百多年来,一股福尔摩斯热在新时代的延续。

的确,福尔摩斯留给世人的印迹太深了。是作家笔下精致的描述和“真实”的幻境,成就了一位杰出且广受欢迎和喜爱的虚构人物。“在探案过程中,我是最后、最高的上诉法庭。”在《四签名》中,这个总是料事如神、多少也有点儿自恋的大侦探这样夸耀。在他看来,探案应当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而人们也应当以同样冷静和非情感的方式来对待探案。在《赖盖特之谜》中,他开导他的助手华生说:“侦探艺术中最重要的是,能够从一些事实中分辨出哪些是偶然的因素,哪些是重要的因素。”在《绿玉皇冠案》中,他提出:“当你已经排除了一切不可能之后,其余的情况无论多么的不可能,却必定是真的。”

柯南·道尔承认,福尔摩斯的原型来自于他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时的一位老师——约瑟夫·贝尔。贝尔借助其敏锐的观察总能迅速地鉴别出疾病并能猜出病人的既往生活史,常常令他的病人和学生感到非常惊讶。由此可见,《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案件和“想象”,是有一定的生活与科学基础的。晚年的柯南·道尔到埃及旅行时,惊讶地发现开罗警方居然把福尔摩斯的冒险故事当作侦探教材使用。长期以来,欧美一些警察学校也常常选用福尔摩斯的破案事例,让学生学习,并作为考题。看起来这些也都不足为奇。

甚至,有人还把并不真实存在的福尔摩斯视为“刑侦科学的先驱”,因为在破案过程中他不仅运用了逻辑推理,而且还应用了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他是以推理战胜武断和直觉,以证据排除谎言和伪证。据说,法国犯罪学家、法医科学的先驱艾德蒙德·洛卡尔(1877—1966年)就是根据福尔摩斯故事中所提倡的方法——对显微证据的检查,建立了司法证据科学。洛卡尔的那句名言——“任何接触都会留下痕迹”,适用于司法证据科学的所有领域。

其实,刑侦科学本身,就是在同犯罪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自18世纪中期起,科学第一次把兴趣投向犯罪现场勘查分析;19世纪中叶,法医学悄然诞生,科学又被一些杰出的法医接纳为侦破案件的手段;而人类随后取得的更大程度的科技进步,已促使刑事案件中“人证”这一司法证明的头把交椅,让位于“物证”(即今天我们所谓的“科学证据”),司法活动从此进入到“科学证明”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福尔摩斯就是一位通过仔细研究证据以及逻辑推理,来解决犯罪案件的侦探兼科学家。

在1887年发表的首篇福尔摩斯探案故事《血字的研究》中,福尔摩斯向华生吹嘘说:“只要瞧一眼烟灰,我就能够辨别出任何已知品牌的雪茄或者香烟。”这当然有点儿夸张。不过,如今借助精密的仪器和分析方法,刑侦专家已能了解越来越多的物质及其特性。例如,他们可以从一辆汽车的反光镜和油漆碎片中,辨别出汽车的牌子与生产年份;即便汽车的发动机号被磨光,也仍然能用化学方法将其还原。再如,刑侦专家还可以从头发中检测出多种药物和毒物。如果头发足够长的话,甚至可以检测出服用这些药物或毒物的时间;如果受试者是秃顶的话,也可以从他的汗毛中得到满意的结果。

一位犯罪学家曾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柯南·道尔发明的许多方法今天都在科学实验室中得到运用。夏洛克·福尔摩斯将研究烟灰作为业余爱好,这是一个新的想法,但是警察立刻认识到诸如此类的专业知识是多么重要。如今,每一个实验室都有这么一个工作台盛放多种烟灰……不同的泥浆、土壤也按照福尔摩斯所描述的方式进行分类……毒药、笔记、血迹、尘土、脚印、车辙、伤口形状和位置、密码理论,所有这些以及其他好方法——它们都是柯南·道尔想出来的——如今在刑事侦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前面提到的洛卡尔,是法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曾经担任过法国里昂大学的法医学教授,并在20世纪初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法医科学实验室,第一次应用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犯罪现场的物证(指纹、血液、尘土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其设备包括一台显微镜和一台用于分析样品化学组成的分光镜,这在当时未免失之简陋。有意思的是,洛卡尔打小就爱读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是个不折不扣的“福尔摩斯迷”,对福尔摩斯的景仰也正是他选择未来职业的源动力。

多少年来,犯罪与侦查,恰如“魔”与“道”斗法——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科学“福尔摩斯”有了法医学和其他诸多刑侦利器,可以检测到并获取越来越细微的犯罪证据,成功率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指纹自动辨别综合系统、中子活化分析、声纹鉴定法、DNA分子检测技术、电子扫描显微镜……都是福尔摩斯那个时代闻所未闻的科技手段。然而,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行窃、跨境洗钱、信用卡诈骗、借助核辐射杀人……这些所谓的“新型犯罪”也越来越多,犯罪手段中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断提升。《证据去哪儿了:法医解剖刀下的真相》一书所介绍的各种类型的案例,明显打下了鲜活的时代印记,而且提供了更详实、更丰富的科学阐释;辅以作者生动、幽默的笔触,全书读来饶有趣味,也令人回味。它在娓娓道来中提示我们,法医和侦探用于破案和查明真凶的主要方式——观察、实验和推理(思考),实际上跟各个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探索真理的手段并无二致。他们都是用“证据”说话,都是科学和理性的践行者。

今天,法医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精准的、以探究为基础的实验科学。它涵盖了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以及生理学和解剖学等多个门类的知识,而且,这些学科领域在具体的法医实践和案件侦破中往往彼此关联、相互依赖,具有很大的融通性。以此来看,对法医学和法医们的工作多一些了解,有助于增进我们对多学科融会贯通的理解,而对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之应用,亦会有更深的感悟。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证据去哪儿了:法医解剖刀下的真相》一书颇有科普价值和阅读品味,我乐于向读者朋友推荐。

是为序。尹传红2017年5月

注:作者系《科普时报》总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前言法医——犯罪证据鉴定科学家

刀,是许多行业从业者不可或缺的代表性工具,如屠刀代表屠夫、菜刀代表厨师、剃刀代表理发师、修脚刀代表足疗师、手术刀代表外科医生、刻刀代表雕刻家……那么解剖刀或许可以代表法医了。

法医学是近代刑侦当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法医的研究内容往往是充满了神秘而恐怖的气氛的,让人不由得望而却步。但是我坚持认为,知识本身是无善恶好坏的,如果你想对法医学有个初步的了解,不妨先看看这本书,我会用尽量搞笑的笔法来讲述一些严肃的故事。

法医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这本书中涉及的只有冰山一角,包含了死者表面的自然变化、身体上能区分身份的生理特征、各种伤痕的辨别方法、中毒的特点表现、不同死亡方式的特征,其他还有很多很多是本书中没有讲到的,如果这本书能受到大家的喜欢,我有可能写第二本,讲其他你不知道的知识。

阅读本书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在没有专家指导的情况下,禁止拿一切现实中的人或动物做实验!第二,别光顾着笑误解了知识点。好了,胆小的朋友请打开所有电灯,或者叫上你的朋友,来学习法医在解剖刀下的知识。一、法医的无声搭档——无语体师1.要不要带护身符?——先看僵尸都有什么样

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地球上所有的动物都是有寿命的,“灵龟虽寿犹有竟时”,更何况普通的人类?每天都有很多人死去,导致殡仪馆也成为一个非常忙碌的单位,甚至每天都要排队叫号。而人类的死亡方式,也不尽相同。什么叫死?接下来这段话我将细细说明这个重口味的问题。

死亡的定义主要有三种分类:临床死亡、生物学死亡和脑死亡。临床死亡,说白了就是“医生说你死了,你就死了”。我是很严肃地说的,因为临床死亡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世界各地都略有区别。一般情况下,医生根据机体停止心跳、脑电活动和呼吸停止,之后瞳孔扩大、体温变低、脑干脊髓等神经反射消失,就判断其死亡了。不过也有些国家的医学家对这种判断方法是拒绝的,例如爱较真的日本人就发现这些都停止后,脑垂体还能像是在加特技一般有些活动,这人还不算是完全死亡。生物学死亡很简单,就是所有细胞都停止活动了,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彻底没救了。脑死亡,就是通常说的“脑干失能+植物人”,这种人除了像植物人那样无法活动之外,脑电波也是一条线,没有任何反射活动,连自主呼吸都做不到,听上去和死透了的差别也不大了,脑死亡也是不可逆的。不过,不管是哪种死亡,反正死了就是死了,接下来请随我来到实验室。

死后,身体会变成什么样?木乃伊?丧尸还是僵尸?

人死后绝对不会变成任何还能自由活动的状态——幽灵、丧尸之类的东西目前还和尼斯湖怪一样存在于传说中,木乃伊和中国僵尸倒是可以在某些博物馆里见到,但很可惜不会动,更别说像参加真人秀一样追着人奔跑了。

大部分人在去世后身体会自然腐败,自然腐败的过程听上去比较惊悚,为了不吓跑刚打开书的朋友,我们决定先说一些不那么恐怖的尸体,它们就是个别还能保持一些人样的幸运者,不至于变成一个大号“羊蝎子”。为什么这些个体会这么幸运呢,想深入了解这些,这能借鉴你家里储存生肉的那些方法。这时候,如果你手里还拿着小小的解剖刀的话,唯一的作用就是壮胆。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那些能保持较低腐烂度的尸体,包括冻尸、干尸、泥人、标本……其实你家里都有。

首先来个口味清淡的,向大家介绍一下干尸。世界上最有名的人工干尸就是古埃及的木乃伊了,鉴于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对亲人的爱,古埃及人用复杂的方法制作木乃伊,以便安慰自己。古埃及人用于给尸体内部防腐的药物主要是碳酸钠,也就是我们常见的苏打粉,是天然碱矿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很多岩石表面都可以找到这种白色粉末。由于它有吸水的特性,所以可作为一种干燥剂。至于木乃伊的外部,会被涂上沥青,并且缠上布条,这就做成了我们常见的木乃伊。

这些人为加工过的尸体并不是法医同志们经常能遇到的,在大自然中,也会形成很多天然的不腐尸,具体原理和人类做各种不容易腐烂的肉食基本一样。自然界中存在“风干肉”“腌肉”“冻肉”等,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

干尸保持的原理和木乃伊类似,都是靠脱水来抑制细菌生长。在沙漠中死去的人,由于面对高温和剧烈的空气流动(狂风和沙尘暴等),很容易快速脱水,最后处于静止的平稳状态,使尸体保存下来。虽然根据研究,干尸体内的器官受到体内本来存在细菌活动的影响,会有不同程度破坏,但是也会由于环境恶劣而较早停止腐烂。在新疆和内蒙古的戈壁滩上,有时就能看见自然风干的古尸,著名的有楼兰古尸、吐鲁番古尸等,甚至还有疑似近代探险家彭加木的干尸。我也在戈壁滩上见过保存较为完整的干尸,不过是羊的。干尸至少体表还是相对干净的,和接下来几种比起来,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小清新了!

生活中除了风干肉之外,酱腌肉也是不容易腐烂的食物,大自然也有“酱腌”尸体。在一些温度较低、空气不流通的酸性泥沼中,腐败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腐败变慢或停止下来,容易形成一种被称为“泥美人”的尸体,又被称作“鞣尸”。这种尸体的皮肤变得致密,好像皮革,骨骼和牙齿的钙质被酸性泥沼溶解,骨骼变软如同软骨一样,非常奇特。除了酸酱之外,根据沼泽不同的化学成分,还有盐沼、碱性沼泽等,来保存一些沉没其中的尸体。由于需要特殊的沼泽环境,中国这类尸体较少,仅发现一例,即上海浦东东昌路明代古尸。地势低洼的欧洲却有不少沼泽中的不腐尸体,尤其是北欧,沼泽古尸更被当作魔鬼一类。

还有一种另类的“腌肉”是“蜂蜜腌肉”,具体做法可以借鉴广式叉烧,我在此文中不做过多描述。由于纯蜂蜜的糖度极高,不含任何水分,没有哪种细菌可以在其中生活,所以蜂蜜腌制的尸体也可以达到几百年不坏。在古代埃及等地,传说有一种把死囚泡进蜂蜜中淹死的刑罚,或者是让人临死前只吃蜂蜜,排泄干净之后,等待其死亡后将其放入盛满蜂蜜和树脂的棺材中,他们的尸体可以永远保存。在泡了上百年后,把尸体从棺材里拿出来!因为阿拉伯人把蜂蜜腌制的古尸宣传成是一种名贵的药材,不管是吃蜜渍人肉还是喝泡尸体的蜂蜜都有疗效,甚至18世纪还在欧洲贵族中流行过一段时间。看来古人也很接受某些看似重口味的推销啊。咱也别急着惊诧这思维独特脑洞奇葩,因为据说蜂蜜泡尸体的药方来自中国——因为中国的很多古典医术中,也记载过蜜渍尸体入药的方子。至于有没有疗效,那只能是谁吃谁知道。不过话说回来,比起上述的那些不腐古尸,蜜渍尸的数量非常少。

冻尸的出场率也很高,它们是在雪山上能时不时被发现的不腐尸体,最著名的就是阿尔卑斯山上的冰人奥兹——一具可能超过5000年的古代人类尸体。冻尸的基本原理和冰箱类似,就是用低温抑制细菌的繁殖。冻僵的尸体和活人是最接近的,甚至刚冻死的人还有机会复活,只是成功的机会微乎其微,因为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含有液体,这些液体结冰后会膨胀,很容易胀破细胞,形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尤其是脆弱而水分丰富的脑细胞,一旦胀破就无法恢复。所以我们看到解冻的尸体时经常会发现,虽然外形保存得非常完整,但是眼珠儿不见了,只剩下两个黑洞洞的窟窿。那是因为眼球中主要成分也是液体,胀破以后再解冻,就随着水流损失掉了。

古代中国人也希望死后尸体能达到不腐烂的效果,但是又对死者非常尊敬,无法做到古埃及人那样将本来已经安息的亲人来个大开膛,觉得那简直是太残忍了。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在棺材上想办法——有些树木质地非常好,不容易开裂,也不容易发霉,更像涂了牙膏的牙齿一样没有蛀虫。如果把尸体放到这样的棺材中,应该就没问题了。常见的优质棺木有梓木、柏木、杉木等,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金丝楠木,不过这些木材都挺贵,基本上已经到了有价无市的地步,古代的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的。

将尸体密封在一副好棺材里头,棺材内便会呈现一个与世隔绝的缺氧缺水状态,各种细菌和真菌很难繁殖,从而达到长期不腐烂的效果,形成一种叫做“湿尸”的特殊尸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水分会渗入棺材当中,形成棺液,这样会使尸体变软,更加有栩栩如生的“特效”。世界上首次被发现的古代湿尸,即马王堆出土的女尸——辛追,就是凭借这样的技术而保持不腐。关于辛追的具体研究足够写成一本书,在此只简要说明一点:辛追能达到这种效果的关键点是密封深埋导致的恒湿恒温、缺氧无菌。

至于中国古代是否会有专门的防腐棺液在下葬前注入棺材,以及棺液的具体配方,学术界还存在很大争议。棺材的效果如同罐头,也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新鲜”。如果你还是无法想象,那就看看你家有没有用蛇或者壁虎、海马泡的药酒,对了,那也是一种标本,马王堆的辛追女尸差不多就是那样。

判断尸体的类型,对于法医来说非常重要,如果发现一具疑似“一年前”的尸体,结果是一千年前的,那么警察叔叔们不是就白忙活了?那么,如果不做任何处理,也没有大自然的极端环境,让死者身上的“小生命”自由自在野蛮生长,会出现什么状况呢?2.失去了生命的身体如何变化

尸体腐败的过程让人想起来就会觉得很恐怖,不过别担心,我会尽量用欢脱的语句来描述这个过程。如果你这时候正身处法医实验室中,建议你把手里的解剖刀交给旁边的专家,免得一紧张扎到自己。

人体(当然也包括大部分动物)在失去生命活性之后,即使没有外界的昆虫和微生物入侵,自己的内部也在酝酿着造反了。由于心脏停止跳动,人体细胞失去供血,大脑作为耗氧量最大的器官,脑细胞会在几分钟之内死亡,其他的细胞有些会存活好几天,但是大脑死亡了,其他细胞也无力回天。人死后一分钟,皮肤颜色就会因为血液不流通而变化,全身的肌肉也呈现松弛状态。由于没有血流,自然也就没有血压,死后四五分钟,松弛的眼球会因此变得扁平,瞳孔扩大,眼睛会变成看上去像是玻璃的“晶体”。

古代中医经常会说某些疾病是由心火、肺火、胃火等引起,这些只有中国人才有的比喻很有意思,预算人死了之后,这些火也都一起灭了,人体无法像之前那样保持恒定体温了。根据相关统计,活人“口腔温度平均值为37.19℃,正常浮动范围为36.7℃~37.7℃ ;直肠(肛门)温度平均值为37.47℃,正常范围为36.9℃~37.9℃ ;腋窝温度平均值为36.79℃,正常范围为36℃~37.4℃。”一般测体温都测这三个地方,人去世后会用特殊的尸检温度计扎在肾脏等器官上测定。有耐心的研究者测定,人去世后,由于体温还能以传导、辐射、对流和水分蒸发等形式扩散到外界,人体会以平均每小时0.8℃(具体还要考虑当时的环境温度)的速度降温,直到与外界环境温度相等。同时,身体也开始僵硬(专业词汇称作出现“尸僵”),关节无法弯曲,整个体表变得像木头或者硬橡胶一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死人手指掰不开”的僵尸阶段。成为僵尸后,就算给他穿上钢铁侠的自动盔甲,他也没法做出正常人的动作了,更别说出现诈尸后跳着追人这类高难度动作。

一般来说,周围温度越高,尸体僵硬越早,之后僵硬消失得也越早,反之,僵硬出现得晚,消失得也会更晚。不同年龄的死者僵硬程度也会不一样,老弱病残幼的个体因为肌肉不发达,所以僵硬出现得早,消失得也早,这或许可以解释《植物大战僵尸》里头的看报老汉僵尸和小鬼僵尸为什么跑得快一些。至于那些从来没锻炼过的小婴儿,有时在死后10~30分钟即可发生尸僵。成熟婴儿的尸僵较明显,那些细嫩得如鸡蛋白一般的没成熟婴儿尸僵较弱,持续的时间也短,所以有时甚至不易察觉。而肌肉越发达,僵硬出现得就越慢,看来平时多锻炼身体还是有好处的呢。另外,如果是因为触电、重病、中毒等原因死亡,由于肌肉蛋白质变性,所以尸僵会出现得更晚也更弱,但是因为上述肌肉变性而突变为超级英雄是绝对不可能的。

尸体僵硬通常从咬肌开始,通常死者这时候颜值就开始降低了。僵硬现象然后会逐步往下蔓延,一直到腿部。不过在常温状态下,尸体的腐败还会继续,僵硬状态在24小时~48小时后会缓解,如果不加以处理,有些部位甚至会达到柔弱无骨的效果,这时候如果能动,那就可以当瑜伽大师了。三天到一周之后,尸体的僵硬现象会彻底消失了。写到这里,我真的很佩服发现这一现象的那位科学家,能让尸体在常温中放一周,也是“醉”了,我真心希望他只是在观察死老鼠。不过,其实这都是“小case”,专家更拼的行为还在后面。

真实情况是,自1971年起,为了研究尸体腐败的过程,美国3所大学(西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和得克萨斯大学圣马科斯分校)专门成立了所谓的“尸体农场”,以无人认领和捐助的尸体为研究对象,专门研究尸体的腐败过程等问题。在此,非常爱吐槽的我也不好意思吐槽了,只能为那些在这里工作的人们献上我的膝盖,感谢他们为法医学做出的贡献。

说了这么多,好像还没有提到尸体是怎么腐败的。坚实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打破,尸体腐败并不是从表皮开始,而是从内部。死亡两三天后,腐烂由腹部开始,而造成腐烂的元素,曾经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盟友。我们每个人胃里都存着大约一升的危险液体,这就是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只要你吃东西,这玩意儿就不断分泌,一旦胃酸罢工,你就会消化不良,胃酸连金属都能消化(为了生命安全请勿吞铁做实验),但是为什么不会消化自己的胃呢?答案就在胃黏膜,胃黏膜就像是胃里的卫兵,时刻保卫着胃囊的内壁,它们是不怕酸的,在它们的守卫下,胃酸们就只能乖乖地切菜(弄碎食物)了。

胃黏膜寿命很短,要经常更新,不断由胃的内壁细胞制造新的黏膜。可是一旦人去世后,胃黏膜当然不能再生成,没有了保安,这群危险的胃酸劳工就开始造反了,先冲破胃壁再说!

接下来的过程不用我多描述,冲破胃壁的胃酸仿佛一支超能力部队,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俺们连铁钉都能消化,还在乎几块不新鲜的肉吗?

肠道中的消化液也不甘示弱,本来用于分解食物的消化液此时此刻全都按捺不住,胃液和肠液以及其他所有消化液的造反过程,在法医学上有一个专业词汇,叫“自体消化”。肠道中的细菌种类也十分丰富,在人活着的时候,它们可以说和人是共生关系,在帮助人类消化吸收这方面功不可没,可是人一旦逝世,这些细菌也不再那么乖巧,反手就开始瓜分老朋友的肉体。因此,在死后数小时,细菌就能通过分解蛋白质等有机物,产生硫化氢(臭鸡蛋的气味)、氨气等有异味的气体。

人口腔里的细菌也是数量众多,常见的就有六百多种,总数则超过了地球人口。这些细菌当然也不甘寂寞,顺着口腔到鼻腔、咽鼓管,再和这里的细菌兵合一处将打一家,先攻下附近一个大软柿子再说!至于这个大软柿子,当然就是曾经担任司令部的柔软多汁的大脑。由于细菌通常分裂繁殖,一个变俩,俩变四个,四个变八个……,繁殖得非常快,尸体对于它们来说,是绝佳的食物来源,不疯狂扩张还等什么呢?所以世界上不存在“僵尸吃掉了你的脑子”这种情况,反而是被不起眼的细菌吃掉了脑子。

胃酸、肠液和细菌在没有免疫系统的人体内闹了个天翻地覆,此时身体的本质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此时就算请神仙也没有用了,所以说什么还魂仙丹让死人吃了能复活,请务必不要相信,迷信都是骗人的。

人体内的各种其他酶(也就是生物催化剂)也不会老实。在人活着的时候,催化酶是推动各个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东西,可是人死后,它依旧活跃,为尸体的腐败添柴加火。由于催化酶本来就是人体自己分泌的,无论有没有细菌都会存在,所以由于它们的作用而引起的细胞溶解,被称为尸体的“自溶现象”。在人去世后,人体的所有组织都逃不脱“自溶的魔咒”,即使是8周以上的胎儿,在无菌的羊水浸泡下也会发生改变,被称为浸软儿。有些脏器自溶较快,比如大脑、胰腺、肾上腺、胃黏膜等,甚至会完全破坏其组织细胞。另一些器官,比如肝、肾、脾脏等,自溶比较慢,也是先变得质地松软,最后细胞结构被破坏。新技能找到了有没有?下次买猪肝、羊腰子或者其他的生鲜肉制品的时候,那些松软的有些不正常的,肯定是不新鲜的!

从生态链的角度说,自溶现象的存在,给许多动物提供了更易于获取的食物来源(食肉昆虫对于死者的各种大不敬的行为咱们以后再说),听上去好像挺大公无私的。不过,尸体上的各种小动物,也是法医工作中需要用到的重要证据。

死亡三四天后,腐烂从腹部扩散,人的静脉变得较为褪色,五六天后,由于细菌分解产生了气体,人体会变得肿胀,皮肤会出现水泡,血沫子有可能从口鼻处流出来,让人误认为尸体还能“上火”;八到十天后,部分人的舌头会伸出来,这时候就算生前再可爱,也起不到卖萌的效果了。三周到一个月后,人的组织开始变得越来越软,甚至开始液化,渐渐“零落成泥碾作尘”,牙齿和指甲也开始脱落。几个月后,脂肪会变成绿色物质,有些像绿蜡,因此机智的专家们给它起了个专业名词叫“尸蜡”。最终尸体会完全看不出相貌,除了骨头和头发之外,其他的东西都回归了大自然,难以维持原状。3.任何诈尸都是骗人的

根据一些气氛诡异的都市传说,很多人在去世之后还会表现出一些类似活人的特点,会流泪、头发指甲会变长、身体上会出现特殊图案、会发生抽搐,甚至孕妇腹内的胎儿还会长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不是说新中国成立以后不许闹鬼吗?接下来就让我挨个辟谣。落泪不是有怨气,是自溶

我不得不说,上述这些诡异的现象都是真的,只不过真相一点都不灵异。比如死者流泪这件事,看上去挺唬人,可是如果你把书往前翻几页,就会看到一个划重点的词汇——自溶现象!

或许大家还记得之前讲冰人的时候提过,眼球是富含水分的,作为这么一个脆弱多水的器官,活着的时候就十分娇气,死后当然也是首先被催化酶溶解的器官之一。你可以把眼球理解为一个类似胶囊的东西,当外皮一破,眼球中的组织液就会流出来,如果角度合适,就会从眼眶中流出一些液体。当然,这些液体比水的密度要大一些,仔细看是可以看出来的,不过,谁会趴上去看啊!头发指甲变长,也是正常情况

很多人都说,某些尸体放得久了,就会发现它们的头发和指甲都变长了,好像根本没有死,只是睡着了一样。这当然也是无稽之谈,真相是人类在死后1小时~4小时后,头皮逐渐开始僵硬,所以头发会竖起来,看上去变长了。另外在形成干尸的过程中,由于人体脱水,皮肤变得干瘪——就像牙龈干瘪会显得牙齿变长一样,皮肤干瘪也导致头发和指甲显得更长。这给那些讲鬼故事的人提供了绝佳的素材,以至于大部分的鬼都是长头发长指甲,简直成了一种标配。尸斑不是特殊纹身

不管活着的时候人多么注意保养皮肤,死后皮肤上还是会出现一些类似伤痕的东西,有些传说或许会以为这些是天赐的“纹身”。其实专业上称这种东西为尸斑,形成原理也非常简单——受到重力作用,人的血液往低处流,堆积在身体较低的位置而形成。尸斑可以让法医断定尸体死时是在什么位置,是否被人挪动过。会哆嗦并不表示他还能活

某些古人认为,睡眠时是灵魂离开了躯体,那么睡觉时候猛地抖腿就是灵魂又回来了——根据这种逻辑,尸体如果抖动,就表示这位很有可能再缓过来。这绝对是危言耸听。切成两段的鱼,有时候也会在案板上跳一下,死人哆嗦几下也不是不可能。这就是所谓的“超生反应”,即人死后某些组织和细胞仍然能保持活性。有一个在生物课本经常会提到的实验,将青蛙的腿连着粗大的坐骨神经剥离出来,然后刺激神经,青蛙腿就能发生抖动,这是一种常见的应激现象。由于青蛙腿比较小,动起来很容易,可是人的尸体刺激到神经并发生抖动的概率就很低了。再加上人这种生物本来就喜欢想得太多,本来非常简单的“刺激—反射”过程竟然被神化了。

所以,这些痉挛现象只是正常的神经肌肉反射,并不代表死者还能站起来继续哆嗦,更不可能成为像亚洲舞王象牙山金牌教练尼古拉斯赵四那样伟大的抽筋舞艺术家。拳法再高,也怕火烧

不过,还有更玄乎的,有些在火堆里焚烧的尸体还会动,甚至是“垂死病中惊坐起”!

如果死者进入了火葬场的焚尸炉,由于受热均匀温度高(接近1000℃),身体的有机物部分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被焚烧殆尽,一小时左右就能被烧成煤渣一样的骨灰。可是有时候焚烧尸体,并没有非常高档的焚尸炉,而是架起柴火露天焚烧。这种火堆,通常温度在600℃~800℃,烤一个小小的羊肉串都要半天,更何况是要把那么大的人体烧成灰呢?所以,这种火堆要想把人烧成骨灰,就只能慢慢烧焦炭化,最后再烧成灰。请大家想象这个过程,皮下的油脂被烤得滋滋渗出来,皮肤肌肉都已经变形,再加上受热不均匀……见过烤虾是怎么变弯的吗?现在被放到火堆上的死者,不论他生前是多么刚烈的直男,这时候也要弯曲一下了。

但是人的个子太大,所以最容易弯曲的地方就是一些比较小的部分——如脖子、手指、胳膊等,这几个地方这么一弯,就会呈现出一种“拳击状”动作。所以很多消防员都会看到火灾现场的尸体都像是拳击手,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和火焰搏斗失败而亡了呢。

一般来说,在柴火上焚尸,周围会有很多亲戚朋友围观,有些还没有顾得上吃瓜的群众很容易发现火中尸体的小动作,当尸体弯曲,同时导致其他部分脱落的时候,看上去就更像是自己坐起来了。这时候千万别泼水,因为……这时候已经抢救不了了,一会儿还要点火。经过另外一些因为烟雾缭绕等原因没看清楚尸体小动作的吃瓜群众这么一传播,就变成尸体在火中能动这种奇闻了。

一般来讲,如果尸体死亡时间比较短,火焰温度又比较低,看到肌肉收缩的概率就比较大。不知道中国的古人是不是早就发现了这个秘密,干脆不提倡火葬,所以能看到这种奇观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除非是像武大郎那样死因被怀疑为有可能携带传染性病毒的,才进行火化。不仅能大肚子,而且还能……

网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惊悚新闻,某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由于长期精神压抑,对一个女木乃伊产生了感情,某次独自值夜班的时候,不顾世俗的眼光,越过道德的边境,大胆走过爱的禁区,对女木乃伊做出了不可描述的事情,没想到女木乃伊竟然怀!孕!了!那位大胆而喜当爹的工作人员还向媒体坦白,勇敢地承担了责任,表示“不是我不小心,只是真情难以抗拒”……在饭桌上听到此新闻的笔者此时早已发出杠铃般的笑声,手中筷子夹着的花枝丸险些掉到地上。

首先,木乃伊是干尸的一种,而且是挖去内脏的干尸,如果你能让木乃伊怀孕,那某天用整条蛇皮做成的蛇皮袋、整个牛皮做成的沙发,也能怀孕了。就算尸体没有摘除内脏,所有的细胞都停止了活动,也不可能怀孕生子。

上文提到尸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变化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的点一直没提,就是为了在这里放大招,其实死者去世后肚子变大,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现象。

之前我们提到,人去世后,体内的细菌开始造反,从内部消化人的肉体时,放出大量的气体……为了埋下这个伏笔,我狠心地在上文中没有说出如下事实:根据相关数据,在春秋季节于死后3天~7天,夏季于死后2天~3天,冬季于死后15天~30天,就可以明显地看到人的肚子变大了,就像一个气球。由于腐败气体使腹腔内压增高,人的心脏和肺部受到挤压出血,所以血液会混合着其他液体涌向喉头并经口鼻溢出;胃肠也会受压迫,使胃内没消化的东西溢出口腔之外,或者进入喉头、气管之内,这被称为死后呕吐;同理,盆腔受压迫,会使死者放屁,甚至使直肠内的消化完了的东西溢出,甚至使肛门脱出。女性的子宫也可能因受压而脱出;如果是怀孕女尸,子宫内的胎儿也可因受压而娩出,称为死后分娩、棺内分娩。死者的肚子会越来越大,甚至会胀破。当然,像电影《瑞士军刀男》那样,通过放出腐败气体变身为人肉汽艇的,就太夸张了。

最后,说完了这么多重口味的内容,再引用一句定义:高度腐败的尸体,由于其全身充满腐败气体,整个尸体肿胀膨大成巨人,根本看不出生前的容貌。这种现象称为腐败巨人观。在天气炎热的夏天,人从死亡到尸体液化,只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如果有苍蝇等昆虫帮助,这个时间会更短。彩蛋:虽说人已逝,但依然可以立旗帜

最后再说一点有些不可描述的事情,被称“天使的欲望”,就是一些男性在失去生命活性之后几小时,会出现生殖器官起立的状况。

在弄清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上一节普通的生物课:活人是如何“立旗帜”的?人类和大部分雄性动物的那个器官里头有一种名叫“海绵体”的组织,顾名思义如海绵宝宝一样多孔松软,当被注入血液时,它就会变硬。调节海绵体中血量的肌肉是收紧的状态,所以那里就像大象鼻子一样是软塌塌的,当到了发情期时(尤其是人这种成熟后一年四季都在发情期的动物,更容易达到如下效果),器官接收到相关信号,控制血流量的肌肉开始舒张,血液就会进入海绵体,使其内部压力增高,海绵体就变硬了。还不懂的朋友可以猛地给自家的橡胶水管充水试试,海绵体膨大之后,会压迫周围静脉,让血流只进不出,进一步增大体积,直到连根部的海绵体也变硬,使整个器官完全立起来。这时候如果男子突然死亡,这个状态也能保持下来。在《洗冤集录·男子作过篇》有过相关的论述,认为死在妇人身上的男子“阳不衰”,虽然有些迷信成分在其中,但是判断尸体生殖器官的状态,确实对收集破案线索非常重要。

当男性去世后,如果他是趴着的话,估计是立不起来了,因为通过某些重口味的灌水试验,让尸体阴茎勃起灌注压力起码要85毫米汞柱~100毫米汞柱,一些血压较低的活人收缩压也不过如此,而100毫米汞柱换算成水柱高度大约是1.4米,也就是说,除非此人趴下的高度可以达到1.4米,才能出现这种状况。但是,如果尸体的姿势很特殊,裆部正好处于最低的位置,那就可以达到“立旗帜”的效果了。

另外,很多尸体在去世一瞬间会发生勃起,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了损伤,如头部枪伤、绞刑等,这时候心脏还在工作,一片混乱的“指挥部”就有可能发送“让小弟弟立起”的信号。之后人马上就去世了,中枢系统却已经无法指挥那里消除起立状态,器官就能长期如死去的胡杨树一般立着。而那些吊死的人,由于脊髓和颈部大动脉突然受损,腰部的血液就会一下子涌入海绵体,让它发生变化。同理,腹部外伤以及手术也可能刺激到位于骶髓的低位勃起中枢,导致类似的现象。某些神经毒素(比如某些有“伟哥”作用的蜘蛛毒素,后边会提到)也能加快人体血流并刺激相关神经,导致死者出现这样的情况。

美国动画电影《精灵旅社》中,不论是死去的僵尸,还是没有一点肉的白骨架子,都能像正常人一样吃吃喝喝玩玩乐乐,这或许会让很多观众对死后的生活略微憧憬。很可惜,在太平间我们看到的这些“栩栩如生”的现象并不足以让这些死者拥有精灵旅社的邀请卡。下次再有同学绘声绘色地向大家描述这些灵异现象的时候,你可以用这些话来安抚他的心情,同时得到一个“消除灵异事件小能手”的称号。二、生物课开讲啦——鉴定人体身份的钥匙1.人体骨骼里的秘密信息

法医,面对一具很可能看不出外貌的遗体,知道它活着时候的身份非常重要。不过很多时候,当尸体变得只剩白骨,辨认难度非常大。但是!法医们是不会被这些困难打倒的,相貌还原这种看似很逆天的技能,只要联合解剖学家、古人类学家,想知道白骨原来的样子,这都不是事儿。

通过颅骨还原人的相貌,这种看似很新奇的技能早在大清国还没灭亡的时候就有。1877年,清朝光绪三年,贝尔成立电话公司,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左宗棠收复新疆,日本处于明治维新期间……就在这全世界都很努力的年头,德国一名不太出名的解剖学家沙夫哈森最早提出了根据头骨来还原生前容貌的想法,他认为,人脸上的软组织的厚度是有规律的,只要知道头部各处的软组织厚度,就可以推测出头骨所有者生前的容貌。可是这位名字本来就不顺嘴的老师竟然没有实际操作一番,或许这就是他不出名的原因。直到6年后的1883年,德国的另一名学者威尔克才对13具男尸的头面部软组织进行了厚度测量(看来13在欧洲果然是个不吉利的数字)。

头骨为什么能比较精确地还原人的相貌呢?根据该领域的大师格拉西莫夫的理论,头骨与面部之间的关系有四个特点。第一,每个人的头面部都是由皮肤、肌肉等软组织包着头骨形成的。头骨是容貌的构架,就像房子的四梁八柱,五官和头面部的软组织附着在头骨的相应部位上,形态受头骨各部位形态和结构关系的影响和制约。第二,人在变胖变瘦过程中,除面颊部变化较大以外,其余部位的软组织厚度,比较恒定。也就是说,胖子其实就是腮帮子胖,鼻梁、眼眶、额头、耳朵一般都不会堆积脂肪。所以朋友们还是尽量减肥吧,以免未来的人类学家无法复原出你的真实相貌,那可就真是“一胖毁所有”了。第三,通过研究,头骨可以反映出面貌随着年龄的变化和不同性别、不同种族的特征。第四,成年人的头骨个体形态比较恒定,很难发生变化。因此,根据这些固定的特点,用头骨来复原亡者的生前容貌是可行的。

不过,真正让颅骨还原技术大显身手的事件还要感谢欧洲近代音乐之父、西方音乐史之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巴赫是德国人,出身于一个不折不扣的音乐世家,这个家族从16世纪开始,300多年来出了52位音乐家,巴赫本人的20个孩子中也有4名音乐家。或许是这一家人都太沉迷于音乐了,对时间和空间的记忆都比较差,竟然没有人按时祭拜,以至于到了100多年后的1895年(巴赫仙逝于1750年),德国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要翻修,教堂附近的墓地也要扩建,巴赫的坟墓要迁移,这时候大家才发现巴赫坟墓的具体位置已经无法辨认。巴赫活着的时候知名度并不高,死后50年几乎就被粉丝们遗忘,可是死后100年左右又被大伙儿捧上神坛,成为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到了翻修墓地的时候,有些知情人士模糊地记得,巴赫埋在一号地块,棺材是橡木的,距离教堂南门非常近。人们费了很大力气,才找到一具貌似巴赫的老年男性尸骨,该尸骨的颅腔的脑容量为1479.5毫升(接近德国人的平均容量)。

于是,相关负责人教区长特兰泽尔博士跨越国籍的障碍,请来了瑞士的解剖学专家维尔黑姆·希斯(Wilhelm His),我猜测请他的原因是因为他名字的谐音是“where him(他在哪里)”,不过德国人或许不懂这个梗。

维尔黑姆·希斯使用了威尔克的方法,选取了24具自杀男子的尸体,甚至还测了4具女性的尸体,对其面部15个定位点的皮肉厚度进行测量之后,得到了一些平均数据。然后他把数据和疑似的巴赫头骨交给了一个名叫卡尔·塞弗内的雕刻家。虽然并未被希斯先生告知这颗头骨的疑似身份,可是雕刻家不负众望,根据这个头骨塑造出了一个半身像。这个雕像的脸和巴赫生前的画像十分接近(幸亏欧洲油画是十分写实的),所以维尔黑姆·希斯断定这具尸骨就是巴赫本人。现在看来,维尔黑姆·希斯的方法并非没有漏洞,巴赫的子女众多,家族还有其他不少成员,此事发生时他比较长寿的儿子们此时也死去了大约100年(有11个子女早于他去世),应该调查他们是否也埋在这块墓地,还应该判断棺材和其他陪葬衣物的年代是否符合。

维尔黑姆·希斯通过头骨复原了巴赫的相貌,并以此写了篇论文发表。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轰动性的新闻,以至于几乎所有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都拿它“刷屏”。3年后的1898年,在各国列强忙于和大清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时,严谨的德国人也不忘搞科研,德国学者卡尔曼和布基在人的头骨上选取18个观测点,通过解剖45具男尸和8具女尸测得了面部软组织的厚度,这一划时代的举措(因为统计学上超过30个样本才能称为有参考价值的“大样本”,默默为差俩样本就能够更上一层楼的希斯先生心疼一分钟),为各国的科研人员做出了榜样,各国都用这种方法来测本国人民的平均面部软组织厚度,那时候被送去研究的尸体估计都逃不脱“毁容”的命运了。

虽然德国一直在科技上走在世界前列,可是在这方面贡献最大的科学家却是来自苏联的M. M.格拉西莫夫。这位名字和彩色巧克力豆一样的大师考虑到苏联的民族众多,想到测量全国范围内不同民族的脸皮厚度,并且通过丰富的经验,总结并提出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理论。后来他出版了专著《从头骨复原面貌的原理》,1950年还获得了斯大林奖金。在书中他提出了很多到现今都非常有用的理论,如男女颌骨不同,通过牙齿磨损、头骨愈合的程度判断年龄等。这位忧国忧民的格拉西莫夫大师对颅骨复原的贡献显然是不可磨灭的,为后来苏联丰富的对内对外战争中辨认尸体是否是“自己人”非常有用……格拉西莫夫还是将颅骨复原运用到刑侦学当中的先驱,是不折不扣的祖师爷级人物。

格拉西莫夫的功绩远不止如此,他还成功地复原了很多博物馆里大量的古人类和历史人物的相貌,包括18世纪俄国杰出的军事天才、俄罗斯沙皇帝国海军第一个世界意义上的名将“海军保护神”费多尔·费多罗维奇·乌沙科夫。令人唏嘘的是,格拉西莫夫甚至还根据斯大林的最高指示,不顾广为流传的“谁打扰我谁倒霉”诅咒,在1941年6月19日跑到当时属于苏联的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城,突破老百姓们的重重阻止把来自蒙古黄金家族的优秀领导者、半人半神的国王帖木儿(这位在1370年建立过让整个欧洲都肝颤的帖木儿帝国)的坟墓给刨了,复原出帖木儿及其家人的容貌,不过两三天后苏德战争就爆发了,苏军被德军一顿暴揍,直到1943年1月斯大林还回帖木儿尸骨重新下葬,战争才因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大捷而扭转战局,堪称是“最下本儿”的一次科研。不知道格拉西莫夫在战火中顶着这种“灵异性巧合”的舆论压力做研究,是怎样一种体验。

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复原相貌的技术主要有四大方面:绘画、雕塑、计算机还原以及……口述相貌(很多古人在历史书上有相关的容貌记载,可以作为一定的参考)——不过像巴赫那样,出名时连儿子都死了一百年的人,估计没有活人见过他的相貌,当然也没有描述记载了。绘画是利用二维图形来表现三维的人脸,也常常有失偏颇,因为我就是那种从不同角度看完全不像同一人的脸型,在此我们要再次感谢巴赫的画像非常写实。目前,最靠谱的还是雕塑还原法和计算机还原法。

雕塑还原法常用的雕塑手法包括泥塑法、石膏像、蜡像等。早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泥塑法还原颅骨相貌就逐步替代了其他雕塑。这个方法需要先用石膏翻制一个颅骨模型(现代也有用玻璃钢的),在颅骨上的许多测定点上打孔,并插入牙签一样的小木条,木条突出的长度就是该处组织的厚度,然后用软泥在颅骨上逐渐塑造出皮肉,直到所有的木条都被覆盖,根据头骨的轮廓,可以判断其鼻梁形状(通过残存的鼻骨),根据颅骨表面是平滑还是粗糙推测发际线的位置。除此之外,还能推测眉毛的形状、嘴的大小,甚至还能判断出其眼皮是单还是双。复原工作者还会给头骨模型安上塑料或玻璃的眼珠,最后再进行修饰,就可以知道该人的大致容貌。这种技能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门艺术,公安机关中很多复原专家甚至是雕塑专业的硕士、博士。

颅骨容貌复原技术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才引入中国,但是中国在这方面可是非常下功夫,做出了让全世界刮目相看的成绩。颅骨容貌还原让许多古代名人的面目重见天日,包括马王堆汉墓的女尸辛追、魏武帝曹操、《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乾隆皇帝的妃子香妃、埃及法老图坦哈蒙、耶稣同时代的以色列人,甚至很多祖先级别的原始人类……虽然达不到完全符合,不过80%符合还是可以做到的。容貌复原之后人们会发现古人大多数的文字记载还是非常耿直的,香妃确实是个大美女,曹操确实是一副奸相,这让存世的后代们几家欢喜几家愁,真是“复原不可怕,谁丑谁尴尬”。

在颅骨不完整的情况下,现代的颅骨复原专家依然可以完成相貌还原的任务,如河北遵化清东陵的香妃幕就被人破坏过,只剩下缺损变形的头骨和近一米长的花白辫子。不过这也难不倒我们的复原专家:因为颅骨的形状基本对称,有一半左右的颅骨就能推测出另一半来。现代科技显神威

中国的颅骨容貌复原技术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这主要取决于中国的电脑技术,我国甚至还有“中国人三维颅面复原系统”,利用虚拟技术模拟人脸。当颅骨被敲碎时,刑侦专家就只好像玩拼图一样拼装颅骨,至少让一部分先保持完整,再继续进行还原。如1993年在南京江宁区汤山葫芦洞发现的早期南京直立人的女性头骨,就只发现了3个头骨残片,由于缺少下颌等重要部分(可能是野兽撕咬带来的损伤),这让中国首席颅骨复原专家赵成文都觉得很棘手。研究小组从上千个颅骨库中挑选出匹配的下颌反复试验比对,又经微调、缩放、修整后,最终才确定了整个头骨的最可能的样子。

过去用泥塑来还原颅骨,可能需要一两个星期,且每次重塑泥像还不可能完全一样;用计算机还原,只需要输入头骨的相关数据,就能分析出性别、年龄、形态特征等,有时候用一个小时就能重塑生前的相貌。软件还可以给复原的图加上合适的纹理、表情和毛发等,让复原图更加逼真。德国有一款复原软件,甚至模拟出了面部的24块表情肌,让复原出的人脸可以做出不同表情。

电脑的“脑补”能力非常强大,甚至在尸骨找不到时,利用画像或照片也能实现复原。中国第一位用计算机复原相貌的皇帝是康熙帝玄烨,就是通过特殊软件扫描他五十岁时的画像还原出来的。如果发现的是木乃伊之类的干尸,骨骼外部还附着着皮肤,复原软件也能在不破坏干尸表面的情况下,根据X光片、CT或核磁共振来分析干尸生前的长相。著名的3800年前的楼兰美女干尸就是利用我国的“警星cck-3型人像模拟组合系统”还原的。楼兰美女死亡年龄大概40岁,干尸出土于1980年,由著名考古学家穆舜英发现,因为常年被风沙覆盖,保存较为完整,到了2005年才开始用计算机对楼兰美女干尸复原。复原工作的首席专家赵成文教授,被称为“中国刑事相貌学的奠基人”,此前已经成功复原出多位古尸的相貌,甚至包括另一名楼兰小美女。由于楼兰美女的年代过于久远,且没有血统相近的同时代样本作为参考,复原的过程断断续续花了三年,还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有时候连眉毛都要换几百种才能找到合适的。“警星cck-3型人像模拟组合系统”是一款非常神奇的软件(在这里可不是打广告,而是国际上承认的,我其实也想绕过这个品牌,但是发现比较困难)。2002年,赵成文教授利用这套软件,复原了一具已经出土30年的女尸——古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这具出土于长沙市浏阳河旁马王堆1号墓的女尸,生前是西汉诸侯国长沙国的利苍丞相的夫人,生于公元前236年,死于公元前186年,享年50岁。虽然在出土时,辛追的遗体已经存放了2100年,可是皮肤尚有弹性,手指和脚趾的纹路清晰,部分关节甚至还能活动,简直是尸体防腐工程的奇迹,是世上当之无愧的保存最完整的古尸。学者们甚至根据辛追女尸创造了一个专业名词——“马王堆尸型”。

在复原辛追容貌的过程中,再次登场的赵成文教授没有拘泥于本门派的技术,巧妙地利用了美术学中的“三庭五眼”理论,简而言之“三庭”就是指“发际线到额头眉心的距离”等于“额头眉心到鼻底部的距离”等于“鼻底部到下巴的距离”,“五眼”就是指脸宽是眼睛长度的五倍,这是一般正常人脸的比例。在将辛追颅骨的X光片扫描进电脑中之后,赵教授发挥美术功底,在上面标出眼内侧线、眼外侧线、鼻翼线、鼻底线、发际线、眉弓线、口裂线和下腭线、中心线等主要特征线。根据他的理论,只要确定了这9条线,基本上就能确定五官的位置长度、宽度和大小,人的面部基本成型,至少画出来有了人的基本样子了。再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尸体的特征、解剖学结构理论和他多年积累的经验(没错,就是别人无法直接学来的经验),最终确定了辛追的面部特征:杏核眼、双眼皮、小尖鼻、薄嘴唇、狐尾眉和肥耳垂。再从资料库中选出合适的五官,辛追的容貌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有些古人类的头骨复原还会寻找到其后代,通过DNA来分析其可能的相貌,不过隔得代数太多,相似度能有多高?这只能是个“仅供参考”的线索。比如在曹操容貌复原过程中,寻找了7支曹操的后人作为比对,曹操活着的时候就有25个儿子和至少6个女儿,由至少13名妻妾生育,以曹操的身份恐怕不会找丑女为妻,所以这些孩子之间的相貌已经和不算好看的曹操相差很大了。再过2000年,后代容貌的相似度还有多高呢?唯一能保证的是Y染色体能够随着男性后代一直传递。不过,人体有46条染色体,加之基因会出现不定向的变异(这个变异完全是随机的),所以能有一两个面部特点遗传下来就很不错了(比如说曹操的很多后代眉毛的外侧是散开的,所以学者们也推测曹操很有可能也有这种面相)。唉,归根到底,就要怪中国古代的雕塑和画像都过于艺术化,要是像欧洲的雕像或绘画那样,或许辨别容貌就容易多了。

颅骨容貌复原并非什么黑科技一般的神奇技术,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56个民族的五官数据库,如果和照片对比,20分钟就能判断颅骨和照片是否属于同一个人,并在1小时内还原死者生前的头面部三维图形,不过我国的民族众多,不同地域人的容貌差别也较大,宋代的面相书《麻衣神相》提出:“蜀人相眼、闽人相骨、浙人相清、淮人相重、宋人相口、江西人相色、鲁人相轩昂、胡人相鼻、太原人相重厚”,就是注意到了不同地域的人面貌有不同的特点。而现在随着交通的发达,不同省份的人通婚更加普遍,有可能新疆人和浙江人结婚,生下来的孩子又和广东人繁育后代,人们的相貌就更加多样化了,但是相貌又不像黑种人或白种人那样差别显著。所以很多专家也认为,头骨复原容貌只是其中一个参考标准,当没有其他证据可以表明死者身份的时候才能考虑使用(比如骨骼被泡在某些强酸强碱性药水中导致DNA损坏,无法通过基因鉴定身份),可是万一碰见“撞脸”的人,造成误判,也是很可怕的。另外,其他无法从颅骨看出来的小细节也能影响人的容貌,如痣、伤疤、皱纹、纹身、胡须甚至饰物和眼镜等,都在阻止技术专家们完全复原出死者生前的相貌。这也是颅骨复原容貌的技术没有广泛推广的重要原因。2.人体骨骼能参与鉴定的部位

现在我们会继续学习有关骨头的那些事儿,如果此时开直播,我一定会摆满一桌子各种形状的骨头,并摆一个警告牌:狗狗不得入内。

首先我们需要学习一下人类的骨头:大多数人的骨骼总数为206块(大多中国人和日本人由于小脚趾只有两节,骨头总数是204块),儿童的骨骼一般是217块或者218块,因为他们的骶骨和尾骨还没有连在一起,成年后才会愈合成一块骨头。人的骨骼仅占体重的18%,并由650条肌肉和100多个关节控制,固定肌肉与骨骼的腱极为坚韧,6.45平方厘米就能承受8吨的压力。人骨骼的强度也非常大,每平方厘米的骨头能承受2100千克的压力,而坚硬的花岗岩也只能承受1350千克的压力。人的腿和脚在跑步时每平方厘米要承受350千克的压力,跳高时所承受的压力是跑步的4倍。当然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年轻人的骨骼韧性比较大,而老年人骨骼韧性则比较脆,更容易骨折。

骨骼是死者身体最容易保存下来的(第二容易保存的部分竟然是头发),如果一副完整的人体骨架呈现在你面前,你能看出什么?高矮是可以一眼看出来的,是否明显的畸形和损伤也可以看出来,但其实死者的骨头虽然不是“花千骨”,也爆发不出来洪荒之力,但是依旧能透露出大量的信息。

首先,我们要判断骨架的性别,性别不知道,其他都是瞎胡闹。一般而言,男性的骨骼比较粗大,表面粗糙,骨密质较厚;而女性骨骼比较细弱,表面光滑……这好像都是废话,如果骨架属于一个劳动人民的女孩子,坚持“谁说女子不如男”的理念,她的骨骼外表也不会和男性相差很大。好吧,为了更精确,还是让我们直接看骨盆!

如果是活人,你在没有结婚证或者诊断资格时要随便看他或她的骨盆部分,那肯定是容易产生纠纷的,但是看骨架的骨盆就非常必须了。男女骨盆从胚胎期就开始就有差别,在10岁之后逐渐明显。由于女性有生育功能,所以骨盆内部的尺寸要大一些,这种差异在胎儿期就可以观察到,性成熟后就更明显了。女性骨盆腔是浅而宽的圆柱形,骨盆上部的入口是横宽竖窄的椭圆形,下部的出口比较宽阔,形成一个非常明显的圆形,可以让胎儿头部通过;骶骨向后倾斜,呈等边三角形。而男性的骨盆则比较粗壮,入口呈现心形,骨盆腔高且窄,呈现漏斗形,骨盆出口狭小,附着坐骨的突起(坐骨棘)比较发达,骶骨呈等腰三角形。当然,男女骨盆还有很多其他细节上的差别。

骨盆是整个骨架中最能区分出性别的部分,如果没有找到骨盆的话,颅骨、胸骨、锁骨、四肢骨甚至肩胛骨也都可以作为判定的依据,但是准确度都不如骨盆高。以准确度排行第二的颅骨为例,在性成熟之前,男女的颅骨外形差别不大,但是青春期时就开始不同了,成年期时差别更大,可见活得久一些多么重要,至少能给法医减少很多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