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爱民(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2 21:27:32

点击下载

作者:于永玉,吴亚玲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爱国爱民(上)

爱国爱民(上)试读:

前 言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的进步代表人物的立志勤学、爱国爱民、惩恶扬善、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律己宽人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她不仅是一个流动的不断批判继承、不断改造创新的动态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同时,也是发展中的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中心与主轴。所以,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际是进行“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她不仅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传统与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传承、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世界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弘扬也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为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创造人类当代精神文明,推进世界伦理道德的发展与建设,树立新的荣辱观,我们编选了本丛书,本书共分三大部分,即:理论卷,故事卷和名言警句卷,并参考有关书籍做了分类。

各分册编排结构有综述,着重阐述本德目内涵、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然后,是所选取的内容集合。每个故事每条言论根据揭示德目的需要进行了再编写,力求以内容明伦理、明思想、明形象、明榜样,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本书编纂出版,得到许多领导同志和前辈的关怀支持。同时,我们在再编写过程中还程度不同地参阅吸收了有关方面提供的研究资料、历史资料。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领导、同志一并表示谢意。

本书在筛选编写、综述论证等方面,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可能有不足和错误,衷心希望各界及读者批评指正。编 者2006年6月

综 述

爱国主义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社会大发展的主要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最重要的传统美德。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热爱态度。

爱国爱民,包括热爱自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及各民族的优良传统,热爱创造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并建设和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人民。爱国爱民,是自国家产生以来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感情基础和道德规范。

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爱民的英雄。他们在处理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上,尊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重大义、识大体,公正廉洁,克己奉公”等信条,切实做到了“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有的在国家受到外来侵略时,挺身而出,救国救民,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或英勇杀敌,或为国捐躯,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留下了气壮山河的爱国诗篇;有的为官清廉正直,为国为民,对于最高统治者的贪婪残暴敢于犯颜直谏;有的为了挽救社会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除旧布新、实行改革,颁布利国利民新法。

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不同形势,其爱国爱民表现有:为国为民,忧国忧民;利国利民、富国富民;救国救民,报国报民。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代表人物尽管是统治阶级中的成员,有的甚至是重要成员,但他们从国家的利益出发,站在正义战争一边,反对民族压迫和军事掠夺,保卫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所作所为不仅符合本民族的利益,也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因此,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都是伟大祖国的爱国主义战士,都是爱国爱民的仁人志士。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从祖国的利益出发,力主改革楚国弊端,联齐抗秦,希望由楚来统一中国。尽管他因遭谗言被流放,但他并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始终眷恋祖国。当秦军攻破楚国郢都之后,他不愿作亡国奴,投汨罗江自杀。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是忧国忧民的一生。他始终不忘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直到临死前他还反复叮咛:“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受命于危难之际,力图挽救南宋王朝的颓势,终因无力回天而兵败被俘。在被押解着经过珠江口外零丁洋时,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诗句。

英勇抗击外国的侵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曾有过突出的表现。以戚继光为代表的一批爱国将领,在广大人民的积极支持和有力配合下,经过与倭寇十余年的反复较量,终于荡平了倭寇,使沿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明朝后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者开始东来,他们不断侵扰中国东南沿海,荷兰殖民者侵略台湾,实行武装统治,残酷掠夺奴役台湾人民。1661年,郑成功率舰数百艘,使沦陷38年的台湾宝岛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涌现出的自觉维护国家尊严的爱国志士,更是数不胜数。林则徐怒烧鸦片,勒令洋商“具结”认罪,武力抗击入侵者;吉鸿昌身佩写有“我是中国人”的牌子昂首阔步行进在欧美大地上,显示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各国列强依持船坚炮利,轰开古老的中国封闭的大门,瓜分中国,强加给中国政府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国家与民族危亡的数十年中,涌现出抗击侵略、浴血战斗的关天培、邓世昌、刘永福和无数的爱国官兵,以及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三元里、义和团等爱国民众。出现了大声疾呼“救亡图存”,保国保种,号召维新、变法图强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爱国志士。之后,为了恢复中华,争取民主,实现和平,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孙中山、黄兴、蔡锷等革命者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使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为了民族的生存和解放,为了祖国的独立、富强和进步,中国人民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进行了长期的英勇顽强的斗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走上了光明的社会主义道路。

杰出的华侨实业家陈嘉庚,深感祖国航运、渔业之不发达,文化教育之不发展。在海外经营海运获得成功之后,以大量的物力财力报国报民,先后投资兴办了水产及航海学校、集美学校,为国家振兴、民族奋起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从而表达了海外赤子报效祖国、造福桑梓的拳拳之心。

钱学森、童第周等一批批爱国学子,心怀报效祖国的宏愿,离别祖国,去海外探索科学技术知识,当他们学成之后,毅然舍弃国外的优厚待遇,个人的家资产业,冲破重重阻力,返回祖国,将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祖国母亲。

在长达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代爱国志士仁人砺志报国的嘉言懿行,尽管受到时代、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或将一姓王朝、一代君主的愚忠,视之为对国家、民族的大义而恪守;或受夷、夏之别的正统观念束缚,带有狭隘的地域色彩;甚至在实现志向与伟业的实践中,或多或少夹杂着“荣宗耀祖”、“光显门庭”等个人奋斗的欲念。但他们那种为国为民、爱国爱民的情操和救国救民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却随着中华民族发展前进的步伐而世代传扬,虽历尽摧残折磨,但仍能顽强奋起,展翅腾飞。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必须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万众一心,努力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伊尹为商汤开国创业立功劳

伊尹,大约出生于公元前18世纪,是商朝的奠基人之一。他出身卑微,关心人民疾苦,聪颖能干,帮助商朝第一代帝王汤开国创业,为商朝初期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公元前18世纪末,夏朝经过400多年,到桀(jié)当国王的时候,已经快崩溃了。夏桀昏庸傲慢,不得民心,那些受尽欺压的平民百姓指着太阳咒骂他:“你几时灭亡,我们情愿跟你一道灭亡!”这些都被汤看在眼里。汤,又叫作太乙,他是夏朝在黄河下游的一个属国:商国的首领。汤见夏桀腐败残暴,就决心与他争夺天下。平民百姓,包括夏桀的大臣们都盼望夏朝早点灭亡。

汤一天到晚总考虑怎样推翻桀的计划,一日三餐,马马虎虎,并不留心饭菜质量怎么样。这种情况,厨师伊尹看在眼里,想在心上,知道汤总是惦记着推翻桀的大事。但也不能不注意身体呀。伊尹总想找个机会接近汤,谈一谈自己对这事的看法。伊尹本是汤的妻子的一位陪嫁奴隶,后来做了厨师。他心疼汤整天忙着办大事,不认真吃饭,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吸引汤的注意,这一次故意把饭菜做得特别咸,下一次又故意不放盐。汤感到饭菜不顺口,不对味,就叫过伊尹,责备他说:“怎么回事?你最近做的菜,不是咸,就是淡……”不等汤说完,伊尹跪下说:“大王不必生气。这是我在试探您还知道滋味不知道。从今天起,我一定把饭菜做好。不然,大王杀我的头!”

从那以后,伊尹做的饭菜咸淡适度香甜可口,味道很合汤的胃口。汤非常满意,又把伊尹找来说:“看来,你的进步很大,做菜的本事果然不凡……”伊尹连忙借题发挥,有所指地说:“大王,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夸奖的。菜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只要把佐料搭配好,吃起来自然有味。这和您治理国家是一个道理,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急于求成。只有掌握好分寸关节,才能把事情办好。”汤听了连连点头,心想:“谁能知道,在我的厨房里竟有这样一位难得的人才!”于是,汤立即宣布解除伊尹的奴隶身份,让他做了大臣。后来,伊尹成了汤的主要助手。

不久以后,伊尹向汤建议,夏桀昏庸残暴,不要向夏朝送贡品了。同时,还控制了一些小国归附商汤。桀不甘心自己的势力范围缩小,就以商国没有进贡为借口,联合起九夷族的力量,气势汹汹地讨伐商国。

汤听到这个消息,对伊尹说:“现在桀找上门来打仗,我们打还是不打呢?”伊尹沉思了片刻,然后说:“桀这次集中了九夷族的兵力,说明他还有一些战斗力,我看不如避其锋芒,先恢复向夏朝进贡,等以后有机会再说。”汤立刻派人把贡品送到桀的军营。桀见了堆积如山的财宝,十分得意,笑着对手下人说:“看来,汤还是怕我的呀!”于是,桀带着贡品满载而归收兵回国了。

第二年,商国又不向夏朝进贡了。桀暴跳如雷,发号施令,集合本国一些军队,觉得不一定能打败商汤,于是想再次召集九夷族一起去讨伐商国。可是,一年来,九夷族看到了夏桀的种种昏庸表现,已经不愿意为夏朝出兵卖命了。

这时,夏桀的附属国中真正听桀调遣的只剩下一个昆吾国了。伊尹与商汤分析了这一形势。汤对大臣们说:“服从桀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只要打败他的最后一个帮手昆吾国,夏朝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

于是,汤和伊尹率领商国军队北上,迅速打败了昆吾国,消灭了桀讨伐的一支可靠力量。桀恼羞成怒,带兵倾巢出动与汤决战。商军以逸待劳,早已等候在现今山西省鸣条这个地方。伊尹和汤鼓励将士们奋勇杀敌,振奋精神,汤传下法令说:“桀做尽了坏事,我们要去讨伐他,大家要听从命令。对杀敌立功的,我要给予重赏,决不食言;对不服从命令的,我也决不客气!”

将士们下定了死战的决心。交战这一天,天刚亮,商军就冲了过去,势不可挡,将士们非常勇猛。夏桀的队伍有一部分赶紧逃命,大多数投降了商军。汤乘胜追击把夏桀赶进了安徽的南巢山中。后来,由于没有援兵,当地的百姓也痛恨夏桀,夏桀罪有应得饿死在南巢山里。

汤率领军队攻入了夏朝的国部,夏朝灭亡了,汤建立了商朝。商朝的国土比夏朝大了很多。

由于伊尹作战勇敢,智慧超群,为汤开国创业立下不少功劳,他由一名当厨师的奴隶,一直成为辅助国君的大臣,后来当上了右丞相,深受国王的赏识和人民的爱戴。

弦高犒师救国

公元前628年春天,驻在郑国的秦国使臣杞(qǐ)子给秦王一封密信,信上说郑国对秦国没有防备,建议秦王去偷偷袭击郑国。秦国见信很高兴,派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率领三百辆兵车去偷袭郑国。秦国军队出发了,一路上耀武扬威、骄横无礼,经过洛阳北门时,许多老百姓都知道郑国要大难临头了。可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郑国国王还蒙在鼓里呢。

当时,郑国的商人弦高,正好贩卖皮货和耕牛准备到洛阳。走着走着,迎面跑来一位从秦国回来的郑国人,他慌慌张张地对弦高说:“不好啦!秦王派军队来袭击咱们郑国了。”弦高吃了一惊,他想:“现在郑国没有任何打仗的准备,这有多么危险啊,我必须想办法拖住敌人,争取时间,让郑国早做准备。”于是,弦高当机立断,告诉老乡赶紧给郑王报信儿,自己扮作郑国的使臣。“假令犒秦师”。从货架上取出四张上等的牛皮,然后又从牛群中挑出12头体大肉肥的牛,挡住了秦军的去路,镇定自如地说:“请通报孟明视将军,说郑国使臣弦高求见。”

前哨士兵回去一通报,孟将军大吃一惊,催马走过来,见弦高衣冠整洁,神色坦然,知道来者不凡,他彬彬有礼地说:“贵国使臣找我有什么事吗?”

弦高镇定地施了一礼,说:“我们国君听说您要路经我国率领军队去远征,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特意让我带上几张皮革和几头肥牛慰劳您和与您同来的将士。咱们两国是互驻使臣的友好国家,我国虽然不太富足,但也特意为您及随从驻扎休息做好了准备,如果驻一天的话,给你们准备好了粮食柴草;如果你们不停留一天,仅驻一夜的话,为你们安排好了夜晚的守卫哨兵。”秦国军队一听郑国有防备,就收下了弦高的见面礼,在滑国驻了下来。弦高与秦国将士一边周旋,一边想办法找到在滑国的郑国使臣,通过传递信件事情的驿站,派人骑马飞速把情况报告给郑王。

郑国国王郑穆公接到驿站传来弦高犒师的情报,赶紧召集大臣商讨战事。军队将士为了迎战整理了行装,磨好了兵刃、喂饱了战马,备好了战车,全国上下,严阵以待。然后,穆王派人到秦国使臣居住的地方劝他们离开郑国。杞子知道事情不妙,仓惶奔向齐国。

再说,秦国军队一连在滑国住了几日,孟明视说:“郑国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偷偷袭击是不行了,正面进攻呢,也不一定取得胜利,如果用三百辆兵车围住郑国,距离秦国路太远,时间长了,粮草接济有困难,我们还是不要攻打郑国了吧!”

就这样,一场眼看要国亡家破的灾祸,被爱国商人弦高机智勇敢地挽救了。事后,郑国政府要奖赏弦高。他却说:“保卫国家,人人有责,我做了应该做的事情,有什么理由居功领赏呢。”弦高谢绝了奖赏。

晏子劝国君关心人民疾苦

晏子(?—前500)叫晏婴,又叫晏平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相当于现在国务院总理的职务。作为国王的主要助手,晏子节俭朴素,关心人民疾苦,敢于当面批评国王的错误。他学识丰富,思维敏捷,心地善良,爱国爱民,人们都很尊敬他。他在维护祖国尊严、关心人民疾苦、促进社会文明等多方面值得后人赞颂。

晏子,他个子矮,楚王看不起他,让他从小门进楚城,他说到狗国才开狗洞,看门人只好开大门迎接他。楚王在宴请时绑来齐人出身的罪犯来羞辱晏子,晏子说出了桔生淮南为桔,移到淮北变成酸枳(zhǐ)的名言,狠狠地回击了楚王,讽刺齐国人好而楚国社会风气不好,巧妙地维护了齐国尊严,楚王不得不刮目相看。

在齐国,晏子也时时处处为人民利益着想,劝齐国国王齐景公关心人民的疾苦。

有一年冬天,大雪下了三天三夜,天气冷极了。齐景公披着白狐狸皮斗篷,坐在宫殿里观赏雪景,还派人去叫晏子也来赏雪。不一会儿,晏子来了,齐景公让他坐在一旁,说:“没什么事吧,您难得有闲空,今天就和我一起赏雪吧!”

晏子没答话。过了一会儿,齐景公没话找话地说:“真奇怪,一连下了三天大雪,可是一丁点儿也觉不出冷来。”“天气真的不冷吗?”晏子追问了一句。

齐景公也觉得自己的话说得不对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晏子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在自己吃饱的时候,惦记着别人在挨饿;自己穿暖的时候,不忘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享乐,要想着劳苦的百姓。现在,您把这些全忘了。”

齐景公听着,脸不觉红了,忙说:“您说得对,我明白了。”

说完,齐景公下令,从仓库里取一些衣服和粮食,发放给穷人。

齐景公特别喜欢养鸟。有一次,他得到一只非常美丽的小鸟,派一个叫烛邹的人特意给他养这只鸟。可是,过了几天,那只鸟飞走了。齐景公气得直跺脚,大声喊到:“烛邹,我要杀了你!”站在一旁的晏子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再杀也不迟。”齐景公说:“可以。”

这时候,武士们把烛邹绑来了,晏子绷着脸,严厉地对他说:“烛邹,你犯了死罪,罪过有三条:一、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走了;第二条你使国君为一只心爱的鸟要动手杀人了;还有这件事让别人知道了,都会认为我们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百姓的生命,从而看不起齐国,这是第三条。所以国君要杀死你!”

说到这儿,晏子回过头来对景公说:“请您动手吧!”

齐王明白晏子是在责备自己,他干咳了两声,说:“算了,算了,把他放了吧!”

接着,齐王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说道:“若不是您及时开导,我险些犯了大错呀!”

过了些日子,春暖花开,齐景公亲自到山上捉鸟。他看见一只漂亮的鸟,刚要射箭,忽然传来一阵砍柴声,把鸟惊飞了。齐景公的坏脾气又上来了,立刻喊到:“把那个砍柴的抓起来,带回去找收拾他!”这时,一个随从跑过来告诉齐王:“那边有一个鸟窝,里面有响声。”

齐王走过去一看,鸟窝里有一只刚出生不会飞的小鸟,毛茸茸的,张着小嘴不停地望着生人叫,齐王觉得小鸟怪可怜的,就把它送回窝里了。

等齐王回宫,让晏子碰见了,晏子问:“大王今天捉了几只鸟?”“咳,费了老大劲,捉到一只小鸟,我看它不会飞怪可怜的,就又放回窝里去了。”

晏子听完,转身向北拜了几拜,然后高声说:“我们大王今天做了圣人做的事啊!”

齐景公不以为然地说:“您说到哪去了。我抓了小鸟,看它小放了它,这跟圣人有什么关系呢?”

晏子说:“这件事虽小,可我看得出,您对鸟兽都有仁爱之心,我想,今后您一定会更加关心百姓,所以,我说您是做了一件圣人做的事啊!”

齐景公听了这话,想起押回来的那位砍柴人,忙说:“快放了那个砍柴人吧,我要做一个好国君。”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齐景公心爱的小狗死了。他十分伤心,打算做一付上等的棺木厚葬爱犬,还决定让大臣们给狗举行隆重的葬礼。晏子阻拦他。齐王不耐烦地说:“这么件小事,您就不必管了。这是我想出来的办法,给大家取笑,耍着玩的。”

晏子郑重其事地说:“大王,您错了。现在有多少百姓冻死、饿死,死后无人埋葬,您不去管,反倒有心思和周围的人取乐。这明摆着是轻视百姓,只顾自己吗?百姓听了这件事,必定不拥护您做国君,各国诸侯听说了,必定看不起齐国。内有不满的百姓,外被诸侯小看,再加上大臣们跟你学开心取乐,齐国危亡不远了,这难道是小事吗?”

齐景公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说:“对呀!多亏您提醒了我。狗还是送厨房,炖了吃肉吧!”

晏子就是这样聪明机智,劝君爱民。百姓、大臣、诸侯、君王都敬重他的人品、才华。有一本叫《晏子春秋》的书,专门记录了晏子的一些动人故事,其中有许多至今还在人民当中流传着。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报国仇

勾践(?—前465),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国君。他在同吴国交战的时候,失败被俘,受尽了屈辱,仍然斗志昂扬。回国后,他卧薪尝胆,全力治理越国,终于打败了强大的吴国,维护了越国的尊严。

在一次战斗中,越国军队大败,吴国提出条件让越王勾践做吴王夫差(chɑi)的奴仆。为了不亡国,勾践带着妻子和大臣范蠡(lí)来到了吴国。夫差存心侮辱越王,叫他作为自己放马的奴仆,又让他住在夫差父亲坟墓旁边的石屋里。开始勾践受不了这种屈辱,几次想去死,可是一想到祖国的深仇大恨,就尽量装出忠诚和顺从吴王的样子。

勾践表面上对夫差十分敬重。夫差要乘车,他给牵马;连夫差上厕所,也是勾践去侍候。渐渐地,夫差对勾践有了好感。可他还是不放心,常派人去探听勾践的动静。这些人每次回来都说:“勾践一天到晚总是和范蠡一块打草、砍柴、喂马、赶车,他妻子生火、做饭、补衣服……”“他们说过什么抱怨的话吗?”“没听说过什么怪话。我们骂他、羞他,他都老老实实听着,一提起大王,他们都感谢不杀之恩,总说您是个仁义之主。”

夫差满意地点着头。他觉得勾践真够可怜的,心中十分不忍。

勾践一天天熬着,整整过了3年。夫差看勾践的志气早就消磨没了,就不再把他放在眼里。吴王不顾一些大臣反对,在勾践到吴国的第四个年头,答应放他回越国,只是让越国每年必须向吴国进贡粮食和财宝。

勾践饱尝侮辱,终于回到自己的国家。他回国后,没有贪图享受,还是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睡觉的时候不用被褥,躺在一堆柴草里(古语把柴草叫“薪”);又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抬头就能看见。每顿饭前,勾践都要尝尝苦胆的味道。他吃饭从来没有肉,穿的衣服也相当随便。勾践自找苦吃,为的是不忘过去的耻辱,激励自己发奋图强,报仇雪恨。

勾践把治理国家的事交给大臣文种,把练兵习武的事交给范蠡。自己拿起农具,跟老百姓一起下田耕耘。他妻子也带领妇女养蚕织布。很快越国恢复了生机,国力渐渐强大起来。连续几年大丰收,除去给吴国进贡的,越国的粮仓堆满了粮食,打造的兵器也装满了库房。

越国的百姓都想为打败吴国出力,所以不怕吃苦,上下一条心。而吴王夫差越来越专横。他不是用兵打仗,就是寻欢作乐,一天到晚喝酒听歌,花天酒地。勾践摸透了夫差的脾气,不断地派人给夫差送礼。夫差觉得勾践对自己这么好,丝毫没有想到,勾践时时刻刻都在盘算着消灭吴国呢!

越国一天天强盛起来,勾践暗地里作好了攻打吴国的准备。有一天,暗探向越王报告:吴王夫差杀了大将伍子胥,已经到中原讨伐去了,国内空虚,正是进攻吴国的好时机。勾践与范蠡率领四万精兵和六千卫兵,还有水兵两千人,急速行军,开到了吴国境内。留在吴国的都是老弱残兵,根本无法抵挡来势凶猛的越国将士。越军很快攻进了姑苏城,杀了吴国太子。吴王夫差当时还在北方,得知消息赶紧派人与勾践讲和。范蠡建议勾践暂时讲和不与夫差主力军队相碰,以免受损失。讲和后,越国再不向吴国进贡了,越王积蓄力量,等待战胜吴国的最好时机。

自从讲和后,夫差还是到别国连年征战,国力大大削弱,青壮年全上前线,农田连年歉收,老百姓怨声载道。这时,越王勾践把大臣将士召集在一起宣布伐吴。他说:“我们越国上上下下,苦熬岁月,盼的就是洗雪亡国的耻辱。现在吴王已经失去民心,报仇雪耻的日子到了!”

浩浩荡荡的越军出发了。隔着一条河扎下了营寨。几仗过后,越军连连取胜,最后攻破姑苏城,吴王夫差被围在附近的姑苏山上。夫差想到自己当初没杀勾践,勾践总会感恩的,就派大臣公孙雄去见越王。公孙雄脱光上衣跪着一步步走进越营,把夫差的话传给勾践听:“过去我得罪了您,现在您来讨伐我,我一定听您的命令。请您也像当初我放了您那样免我不死,饶了吴国吧!”

勾践听着也有点可怜夫差,就低下了头。范蠡走上前来悄声对他说:“这些年来,大王卧薪尝胆,立志报仇,不就是为了今天灭吴吗?您千万不要错过良机呀!”

公孙雄听了,放声大哭,流着眼泪跑回去了。勾践听那哭声实在凄惨,又忙派了一个使者去见夫差,对他说:“越王灭吴的决心已定,但是可以免您不死。越王给您一块地方住着,给您吃的用的。”

夫差觉得凑合着活着而眼睁睁看到自己国家的灭亡,还不如死了好,就对勾践的使臣说:“我老了,不能对越王称臣尽力!”

说完,他用布蒙住脸,拔剑自杀了。

勾践历尽艰难,奋发图强,终于报仇雪恨,给后人很大的教育;而吴王夫差骄傲自大,狂妄腐化,转胜为败,也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训。

蹶由不畏以血涂鼓

蹶由,春秋时吴国国君的弟弟,他是一个以国事为重、临危不惧的人。

那时,天下混乱,战祸连年。

楚国又派兵伐吴了。吴国国小力薄,怎能对付得了强大的楚国呢!吴王苦苦地思索着。最后,想出一个退兵之计:派弟弟蹶由去犒劳楚军。吴王想:这样,也许会幸免!

于是,赶着大批大批的牛羊,担着大坛大坛的酒,送往楚营。

哪知,楚灵王并没有被感动,反而不顾“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信义,把蹶由捆了起来,想杀死他,并以血涂鼓。楚灵王洋洋自得地取笑蹶由,说:“先生来时可问卜过?此次使楚是否吉利?”蹶由正色道:“吉利得很!卜兆说能预知未来!”楚灵王笑着说:“先生可知自己未来如何?”蹶由坦然答道:“知道!大王不是想杀了我,以血涂鼓吗!”楚王大笑道:“先生既知,何以言之大吉?”蹶由从容笑道:“大王想,此次出使楚国,如果大王能以礼相待,那我们的国家必然会放松警惕,松懈斗志,这岂不是亡国的征兆吗?今大王要杀我,以血涂鼓,这样的奇耻大辱,难道我们的国家会置之不理吗?必然会重修军队,加紧操练,戒备边防。这样,或许幸免于亡。故不杀我,对我个人来说是福,而对我们国家来说则是祸;杀了我,对我个人来说是祸,而对我们国家来说则是福。难道预卜大吉不对吗!此次使楚,我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请大王杀了我吧!”说完凛然而立。

楚王听了蹶由一席话,反倒不敢杀他了。

蹶由临危不惧,力驳楚王,维护国家的尊严,可谓大智大勇啊!

烛之武智退秦兵

鲁僖公三十年,秦穆公和晋文公要联合起来攻打郑国。他们的理由是因为郑国国君曾经对晋文公没有礼貌,并且违背了晋郑友好关系,却又和楚国亲近。

当时,秦、晋大军团团包围了郑国的国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城里的官员和老百姓都很恐慌,这个时候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现在国家很危险了,得想个解决办法呀!”“唉!”郑文公叹了一口气说:“目前情况这样危急,谁能有好办法解救呢?”

佚之狐回答说:“现在只有烛之武才能说服秦国退兵。”

郑文公采用这个建议,立刻就把烛之武请进宫来,讲述了这件事。可是烛之武却婉言拒绝说:“我年纪大了,不中用啦。我年轻的时候就不如别人,现在更无用啦。”

郑文公听出烛之武话中有牢骚,就抱歉地说:“过去我没有重用你,这是我的过错,可是现在我们郑国十分危急,恳求你帮帮忙。如果郑国真的灭亡了,对你也不利呀!”

烛之武看到郑文公诚恳的态度,又想到个人的切身利益,就答应去见秦穆公。

秦、晋大军紧紧围困着郑国国都,烛之武趁着黑夜,叫人用绳索把他吊下城去。

他到了秦国见到了秦穆公,说道:“你们秦国和晋国联合起来攻打我们郑国,城里的老百姓都知国家要灭亡了,本来不该再打扰您了。可是郑国灭亡了对你有什么好处。你们秦国在西方,我们郑国在东方,中间隔着个晋国。你们越过晋国来进攻郑国,而后把郑国土地收为已有,这是很难办到的呀!郑国灭亡后,好处实际上是晋国。晋国实力增强了,秦国的力量相对也就削弱了。”

这时秦穆公很耐心地听着,听着。

烛之武继续说:“如果你能留郑国,作为您东行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者来往于此,万一需要什么,郑国就可供应什么,这对您百利无一害。”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这番话,仔细盘算一下,觉得很有道理。

烛之武觉察到秦穆公有点动心,就接着说:“大王应该知道,晋国是个贪得无厌的国家,一向不讲信用。请您不忘掉历史的教训,当时晋国发生内乱,晋惠公逃到贵国避难,您帮助他获得君位。晋惠公亲口答应将焦、瑕两城送给秦国。可是结果怎样?他们还在焦、瑕修筑防御工事,把一切许诺都忘掉了。”

秦穆公听到这件事,非常恼火。

烛之武紧迫不放地说:“现在的晋国国君跟过去一样,贪得无厌,野心勃勃。如果他们获得了东面的郑国的一部分土地后,就会设法扩大西面的疆界。”烛之武歇了一口气又说:“请大王还是看到这一点吧!”“说得有理。”秦王听了烛之武讲话非常高兴。

几天后,秦穆公将大军调回国内,只派两员大将留守,并订立了盟约。

晋文公失去了同盟军,也灰溜溜的撤走军队。

烛之武用自己智慧和勇敢,保全了自己的国家。

商鞅变法促进秦国强盛

商鞅(yɑnɡ)(前390—前338)姓公孙,名鞅,卫国人。他到秦国执政20多年,被封为“商君”,人们又习惯地叫他商鞅。

商鞅小时候就喜欢读书,尤其爱读研究法令的书。长大以后,他先在卫国附近的魏国游学,后来,秦国21岁的孝公即位,下令招揽人才,商鞅便来到秦国。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一些大臣议论纷纷,表示不同意,闹得秦孝公又拿不定主意了。有一天,他把商鞅和大臣甘龙、杜挚叫到一起,商量变法的事。孝公先说:“我想制订新的法令来治国安民,可又怕全国上下的人议论我,反对我,所以总下不了决心。”

商鞅马上接着说:“做什么事,如果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功。您既然要变法就不要怕别人议论。自古以来,凡是圣贤的人,只要想富国强兵,都不会总按旧制度办事,也不会死守老规矩的。”“对呀!”秦孝公听了,连声称赞。“不然!”在一边的甘龙着急地说。“我知道圣贤的人治理天下,是从不改变原来制度的。按老规矩办事,费不了多大力气,还不会引起混乱。要强行变法,会引起全国混乱,大王千万不能轻举妄动啊!”

商鞅马上对甘龙说:“你说的这些话,实在是太俗气了。聪明的人从来都是根据情况的变化来制定新法令,改革旧制度的。只有愚蠢的人才只知道按老一套办事。这种人,根本不值得跟他们商量大计。我请大王不要再犹豫了。应该赶快下令变法!”

这时候,杜挚又摇头晃脑地说了起来:“没有百倍的好处,就不要变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要除旧换新。我以为遵守古代传下来的法令没有错,按过去的规矩办事,也不会出偏差。”

商鞅听了,很气愤,质问杜挚:“我问你:从古到今,历朝历代的法令很多,该遵守哪一个法令呢?当初商汤和周武王并没有死守古代那一套,结果兴盛起来;夏朝和商朝一直到最后也没有改变老一套,反而都亡了国。据我看,改变古代法令的未必要受到非议,死守老规矩的倒不值得怎么夸耀!”

甘龙和杜挚被驳得哑口无言。秦孝公听了,也拿定了主意。他对商鞅说:“你说得真好啊!那些守旧的议论,我再也不听了!”

不久,商鞅把变法内容想周全了,就来见秦孝公,说:“要变革的事很多首先办好几件主要的。”“最危险的事,要属打仗了。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用高官厚禄来赏赐有军功的战士;对那些无事生非的人,打架斗殴的,要严加处罚。”“最辛苦的活儿,要算种田了。农民起早贪黑干一年,得到的好处却很少,所以,要提高粮食价格,对耕田和织布超过一般人产量的要免除徭役;这是第二件事……”。秦孝公一边听一边点头,说:“对!粮食贵了,农夫们有利可图,就会好好种田了。”“这第三件事,是要统计人口,全国要按户籍把老百姓组织起来,每五家为“伍”,每十家为“什”,各家互相监督,上边管起来也方便多了……”

说着,商鞅站起来,打着手势说:“只要把这几条定为法令,官吏不敢为非作歹,普通人不敢犯法,将士不惜生命去打仗,百姓努力耕织。秦国富强的日子就不远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