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圣地遗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3 00:17:05

点击下载

作者:孔德平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踏寻圣地遗珍

踏寻圣地遗珍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踏寻圣地遗珍作者:孔德平排版:KingStar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4-01ISBN:9787551602952本书由北京欣博友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踏鲁寻风在曲阜□ 曲阜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侧记

曲阜地处黄河下游,洙、泗之滨,古称东夷之地,这里是周鲁故都,历史积淀非常厚重,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是远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是典籍志书中的天子王侯、文化名人,在本地域的历史空间中都留下了足迹。随着曲阜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我们走进了历史的时空隧道,触摸到了曲阜历史的真实印迹。

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后,曲阜市作为文物大市、强市,市委、市政府给予高度重视,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纳入了市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根据国务院、山东省、济宁市关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统一部署,经过一系列紧张有序的前期筹备,曲阜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于2008年3月正式启动,在全体普查队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年的辛勤工作,圆满完成了曲阜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阶段的工作,共登录各类文物点825处,复查121处,新发现704处,其中古遗址90处,古墓葬41处,古建筑290处,石窟寺及石刻5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2处。一大批文物点的发现,大大丰富了曲阜市不可移动文物的资源,为研究曲阜悠久的历史增添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曲阜市文物局为顺利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在古泮池设置了曲阜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从全局抽调了十余名考古、历史、计算机、摄影等专业的专业人才充实到普查办公室,增强了普查队伍的人员配备。按照上级文物主管部门的要求,先后派出八名骨干人员参加了山东省、济宁市举办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积极争取、筹措资金十万余元,为普查办公室配备了普查必需的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数码照相机、GPS定位仪、投影仪等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尽最大可能地从人、财、物等各个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优先保障文物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所有参加文物普查工作的队员进行了全面的业务培训,内容包括关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各种文件、通知、讲话和普查登录所要遵循的五个标准、六个规范、GPS定位技术和照片拍摄技术等。

曲阜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在完成文物普查第一阶段的各项准备工作之后,首先进行了田野普查的试点与实习工作。选择了四个典型文物点,即一处古建筑、一处古遗址和两处古墓葬,进行实地操作培训试点。其后从2008年3月10起,曲阜市文物普查队开始转入野外文物普查实习阶段,所有参与田野文物普查的普查队员,积极主动,振奋精神,团结一致,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野外工作当中。普查队员们走村串户,访问当地群众,不放过任何文物线索。在认真做好田野文物普查工作的同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完成了各项普查数据的采集与登录工作,对新发现的文物点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确认和登录。在调查过程中,队员们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工作中尽量做到“五勤”(嘴勤多问、眼勤多看、手勤多动、腿勤多跑、脑勤多思),本着“不重不漏、能保尽保”的原则,初步完成了实习试点工作。

实习试点阶段结束后,曲阜市文物普查队集中二十余人,兵分三队,在各乡镇、各村街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对曲阜境内889平方公里土地进行了拉网式、地毯式的普查。田野普查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必须做到多跑、多问,才能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在普查过程中,普查队员不畏艰苦,不辞辛劳,在车辆不能到达的情况下,凭着自己的双腿,每天行程二十多里,走街串户,多方打听。每到一处,队员们都积极和村干部沟通协调,询问村中老人,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逐一落实,绝不遗漏。有的村庄干部群众不予配合,普查队员就耐心地给他们讲解国家政策,讲解文物普查的目的、意义,使他们感到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并积极配合到普查工作中来。进行田野普查免不了在田间地头行走,普查队员们常常是双脚泥泞、满脸汗水。为完成一个村庄发现的所有文物点的调查,吃饭经常要延迟,中午一点钟吃午饭是十分平常的事情,而且大家都是简单吃过以后,又马上投入工作。虽然很苦、很累,但普查队员没有一人抱怨,都以巨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普查中来。普查过程中还有多名队员曾经身患感冒,但无一人请假,依然带病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整个田野普查过程中,普查队员锻炼了身体、磨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拓宽了知识,为曲阜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曲阜的田野普查工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得到了上级文物部门的高度肯定,其他县市区的文物同行多次来曲阜考察学习。田野普查期间,山东省文物局、济宁市文物局领导及有关专家多次到曲阜实地检查督导曲阜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进展情况。督导组实地察看了曲阜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详细询问了文物普查队员的工作、生活情况,充分肯定了曲阜市前期的文物普查工作,并指出,曲阜是文物大市,文物古迹众多,曲阜在文物保护管理方面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这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也绝不能落后,要以此为契机,继续发扬以往的工作作风,争取在全省取得较好成绩。督导组要求,在普查过程中,要重视普查队伍建设,把握好野外调查的进度,注重文物普查的质量,要做到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相结合,在普查的基础上,确定保护一批有文物价值的文化资源。同时,要加强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与指导下,曲阜市全体文物普查队员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普查工作中来。进入盛夏以后,普查队员们每天冒着酷暑,早出晚归,顶烈日、战高温、踏泥泞,加班延时,不辞辛劳。有的同志感冒、腹泻,好多同志磨破了手、脚,大家还时常被野外蚊虫叮咬,不少同志出现了皮肤过敏,但是人员到岗率一直是100%,无一人因此而中止工作和退却。工作中,队员们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测量、拍摄,记录文物现状,并根据现场迹象、地面采集标本做出科学的判断。文物普查高标准的工作要求无时不在考验着队员们的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大家都在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来没有人因为苦、累而影响文物普查的质量。普查队中的几位女同志也和男同志一样跑野外收集资料,不怕脏和累,克服各种困难,为完成文物普查工作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冬季来临,夜长昼短,为完成局领导提出的在2009年元旦之前完成全市田野文物普查的工作目标,普查队员们马不停蹄,就如何在确保普查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普查进度召开动员会议。经过大家一致同意,全体普查人员决定放弃星期六、星期天的休息时间,非特殊情况不得请假,每天早7:45分必须到位,8:00准时出发,争分夺秒,利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大干50天,争取按领导要求的时间节点顺利完成田野普查工作任务。队员们克服天气寒冷、路途偏远、夜长昼短等各种不利因素,继续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加班延时,努力工作。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一大批有重大价值的文物点被发现。曲阜市董庄乡的文物普查,就是在大干50天的口号下顺利完成的,队员们仅用9天的时间就跑完了董庄乡35个行政村、51个自然村,登录文物点75处,新发现文物点68处。

对曲阜古遗址的调查,是此次文物普查的一项重点工作,此次普查共新发现古遗址90处。泗河是一古河道,自古以来,人类就依泗河两岸而居。以前的田野普查在泗河南岸发现了一批古遗址,但在北岸却发现较少。此次普查,通过不懈努力,普查队发现了一批有价值的商周及两汉时期的古遗址,且地表遗存物比较丰富,具有典型的商周及两汉时期的聚落遗址特征。这些遗址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商周及两汉时期此地就有大量人口居住,有力地佐证了曲阜作为商奄故国、周汉鲁都的历史地位,为研究曲阜在商周及两汉时期的聚落分布、文化特征提供了重要资料。

碑刻、石刻是曲阜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当时的历史事件、价值观念和民俗风情等信息,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一大批碑刻、石刻的发现也是此次文物普查的重大收获。此次普查共新发现碑刻、石刻51处。如“重修曲阜县廨碑记”的发现就是一个重大发现,该碑刻的发现为研究曲阜仙源旧城的发展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能填补曲阜地方史研究的历史空白,是考证曲阜仙源旧城的历史发展脉落的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散存在民间的一大批古民居、祠堂、庙宇等古建筑的发现,为了解曲阜地区传统建筑风格与民居特色提供了直观的实物资料。此次普查共新发现古建筑290处。在防山乡双山口发现的一座玉皇庙,始建于清代,全石质结构,庙为正方形,叠涩起顶,呈金字塔形。庙东有碑刻两通,详细记述了乡人共同捐资重修玉皇庙的经过。该庙受宗教信仰和当地建筑风格影响,造型独特,较为罕见,真实地反映了当地原生态的宗教信仰和纯朴的民风民俗,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历史文化价值。

此次普查发现了232处新中国成立后和“文革”期间兴建的大型水利、交通设施和公共建筑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这些建筑设施规模宏大,工程浩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的聪明才智和不畏艰险、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群众力量。而且这些水利设施大部分仍在使用,为当地农田的水利灌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相关标准要求把“文革”期间修建的大型公共设施纳入本次普查范围之列,因此,普查队员们对这些设施进行了登录,以期望使它们能够得到有效合理的保护。

除此之外,队员们还整理收集了一批民间传说,如防山罴狐精、二郎担山撵太阳、坐缸坟、乌龙潭、防山五鼠洞、芦山炼丹炉、茄山金店等。这些传说,故事生动,寓意深刻,大大丰富了曲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资料。

通过田野文物普查和复查,也发现个别文物点的保存状况不容乐观。如小南庄遗址保护标志碑已找不到,只剩碑座一个,且村民在耕种时对遗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地表随处可见散落的新石器时期大汶口文化的陶片。田野文物是曲阜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村民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对个别古遗址、古墓葬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加强田野文物的巡查力度和密度,及时制止各种危害田野文物安全的行为,确保田野文物的安全已迫在眉捷。

为推动山东省田野文物普查工作,结合曲阜的田野普查工作实际,省三普办决定在曲阜召开山东省县域文物普查经验交流会。为开好此次会议,普查队员们做了精心的筹备工作。在大门口、办公区院内悬挂了宣传横幅,张贴了宣传标语,制作了反映“三普”工作的宣传展板。为满足会议的需要,队员们加班加点,连夜制作修改了反映文物普查过程的幻灯片。研究制订、精心选择并实地考察了与会代表将要考察的田野文物普查现场线路,使考察所选文物点涵盖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和其他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六大类文物单位。抽调六名普查队长做会务讲解员,在会议期间和实地考察时,向与会代表们详细介绍了曲阜市文物普查经验和收获以及在普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交流,大家互相学习了各自的工作经验,并意识到各自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曲阜的文物普查从办公条件、人员配备、经费到位情况、普查成果等方面,都远远领先于全省大部分地区,工作做得精、做得细,堪称全省楷模。代表们纷纷表示,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多方面学习曲阜的“三普”经验,把曲阜在“三普”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带回到本地的文物普查中去,以提高本地的文物普查质量。

2009年新春伊始,寒意犹存,当人民还沉浸在爆竹声声、狮舞欢腾的节日气氛中时,曲阜市文物普查队员又已经打起背包,奔赴文物普查的第一线,开始了2009年的各项文物普查工作。普查队首先展开了对曲阜城区的文物调查工作,随后对普查过程中因各种客观原因遗漏的文物线索进行了查漏补缺,对新发现的古文化遗址进行了复核。其间,按照济宁市文物局统一要求,抽调了部分业务骨干,前往济宁市中区、金乡县协助开展当地的文物普查工作。

曲阜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田野普查阶段的工作圆满结束以后,全体普查队员团结一致,振奋精神,立即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室内资料登录整理工作中。进入室内资料整理阶段后,普查队员继续发扬田野普查工作中的优良传统,全面、系统、高标准、高质量地汇总、整理、筛选、登录田野普查采集的相关数据及收集的所有信息资料。室内资料登录整理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制订的“五个标准、六个规范”要求,对田野普查采集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并登录进入信息采集软件系统。历时两年,全面完成了曲阜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普查所采集的八百余处文物点信息资料的登录整理工作,完成了曲阜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图、普查档案的建档立卷等系列工作,并顺利通过了国家三普办电子数据的审核验收。曲阜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曲阜市文物旅游局(曲阜市三普办)先后被授予“济宁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先进集体”、“全省三普工作先进集体”、曲阜市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2009年文化遗产重点工作突出贡献奖、济宁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特殊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几多拼搏,几多奋斗,当时间进入2011年岁尾,曲阜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也已落下帷幕。通过此次文物普查,全体文物普查队员对田野文物保护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对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有了新的思路、新的感受,衷心地感谢此次文物普查,是它使普查队员们增长了才干、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是它使普查队员们充分领略到了我市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它使普查队员们深刻感受到田野文物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普查队员们将一如既往地发扬文物普查的工作精神,不辞辛劳,勇于奉献,以身作则,为曲阜市的文物保护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三普”工作纪实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利用好祖国的文化遗产,对于维系中华民族血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维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国家开展文物普查的重要意义

开展文物普查,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没有普查,就无法掌握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现状,就无从开展保护,所以普查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开展普查工作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开展文物普查是全面了解国情国力的重要途径。当代,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开展文物普查,是国家获取重大国情国力情况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文物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只有通过普查才能够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文物资源的状况和变化,了解文物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正确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发挥文物自身价值、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开展文物普查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和国家的重要资源。不可再生是文化遗产非常重要的特性,文化遗产如果遭受破坏就很难恢复,所以要加强保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深化,文化遗产的内容不断丰富发展,乡土建筑、工业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文化空间、老字号等都已列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文化生态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新的挑战,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面临着新的情况和问题。一是我国正处于面向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深刻的社会变革使文物消失的速度加快,文物保护的紧迫性更加突出。而有些地方没有处理好大规模建设和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有些干部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够强。二是过去一些没有认识到的宝贵资源现在逐步凸显出其重要性,应当及时纳入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面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国先后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对做好新形势下的文物普查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贯彻落实上述要求的重要工作。(3)开展文物普查是加快文物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我国先后开展了两次全国文物普查,对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所限,包括观念、认识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漏查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地区由于条件所限还没有开展普查。这20多年间,在大规模基本建设、城乡建设和文物调查中新发现了大量不可移动文物,另有许多文物因人为或自然原因遭到损毁甚至消失,前两次文物普查成果已不能准确反映文物现在的实际状况。文物底数不清、保护状况不清,已成为制约文物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开展文物普查,不仅可以掌握第一手文物数据和资料,摸清文物家底,为科学制定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重要依据。通过普查,还可以深入宣传文物保护事业和国家文物保护政策,提高广大干部和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提高文物保护水平,培养和锻炼文物保护队伍。

总之,文物普查工作事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事关国家文化安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对国家和民族、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确保这次文物普查工作顺利开展。曲阜市历次文物普查的情况对比

新中国成立以后,曲阜市文物管理部门共进行了五次文物普查,这五次分别是1956年、1964年2月、1973年、1980年、1987年9月至1988年12月,全国性的文物普查共进行过2次。

1956年,山东省文化局组织曲阜县进行了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至1957年结束,普查结果逐级上报。1958年夏,山东省博物馆对此次文物普查成果进行了复查,采集了一批文物,并确定了曲阜县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古遗址有尼山、东魏庄、西夏侯、白村、韩家铺、店北头等21处,两周文化遗址有孔府花园、李官庄、孔家村、盛果寺4处,汉代文化遗址有凫村、昌平山、西白村3处。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曲阜孔庙及孔府、孔林、鲁国故城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济宁地区组织曲阜开展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1985年4月17日,济宁市公布梁公林等10处文物古迹为济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前两次普查由于受资金、人员、设备缺乏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充分运用信息网络、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文物普查的时效性和相关标本、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完整性,普查的范围比前两次也有了扩展。不仅有地上、地下,还包括内河和领海的水下不可移动文物。类别上,乡土建筑、工业遗产、文化线路等过去被忽略的项目都在普查之列。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大大地弥补了前两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足,做到了全面、科学、准确、完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与前两次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社会背景上的不同: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国家有能力进行这样一次高规格、大规模的文物普查。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尤其是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一大批文物点正在面临着迅速毁坏或消失的严峻局面。正是基于这个可能性和必要性,政府下大力气,投入大量资金,拿出大精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这次文物普查。

2.普查力度上的不同:本次普查是组织工作在先,工作计划在先,标准规范在先,培训试点在先,准备充分。参与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以前也有了很大提高。由于本次普查具有以前两次普查不可比拟的资金、人员、技术优势,因此有更多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被发现,同时还纠正了前两次文物普查结果的谬误,填补了前两次文物普查的空白。

此次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在国家强盛富饶的大背景下,对我国文物资源的一次大规模的彻底的摸底活动。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都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通过此次文物普查,让我们认识到了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开展文物普查是为了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将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

3.方法手段上的进步:前两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方法手段都是很落后的。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操作相当草率,基本上没进行什么实地勘探或调查,就是通过文献资料进行了一次整理。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技术手段新,运用了大量科学的、规范的、前沿的科技手段以及档案录入方法,将会对我国的文物家底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梳理和摸底。工作方法上,随着考古学自身的学科发展以及向动物学、植物学、体质人类学、核物理学等学科的渗透和借鉴,随着对GPS卫星定位系统等高科技技术的引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将是在范围上、技术上、力度上、成果上前所未有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大型文物普查活动。

4.普查范围的扩大:相比于前两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涉及领域广、对象品类多、覆盖要求高,增加了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包括工业厂房遗址、民间老字号、“文革”遗存、历史人物遗迹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等,通过这点也可以看出我们对文化遗产认识的发展与深入。曲阜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情况筹备工作

2007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后,曲阜市作为文物大市、强市,市委、市政府给予高度重视,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纳入了市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国家、省、济宁市等各级政府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各项要求,为顺利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曲阜市文物局以文物科为基础,从全局抽调了十余名考古、历史、计算机、摄影等专业的专门人才充实到普查办公室,增强了普查队伍的人员配备。为使普查队员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古泮池单独设置了曲阜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普查办公室共有房屋30余间,设工作室、会议室、标本室、资料室等。这些措施从硬件上保证了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根据普查工作的需要,本着实用节俭的原则,我们编定了详细的设备清单,购置文物普查必需的设备,统一配发给各普查小组使用。为确保文物普查工作的如期进行,曲阜市政府一次性拨付普查经费50万元(以后每年拨付30万元用于文物普查工作),为普查办公室配备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GPS定位仪、多功能扫描复印机、数码照相机、传真机、投影仪、数码录音棒、保险柜、会议室桌椅等。在车辆紧张的情况下,配备了两辆田野普查专用车。

为保证文物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了《田野文物普查工作制度》和《文物普查资料整理工作制度》。对参加普查的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强化培训,并先后选派8名骨干人员参加了山东省、济宁市举办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通过集中授课、座谈讨论等方式,对全体普查队员进行了文物普查的各类文件以及普查登录的标准、规范、GPS定位、照片拍摄、电脑操作等知识的业务培训。为增加普查队员对器物器形的辨识,组织普查队员参观考察多处正在发掘的考古工地,利用曲阜市文物局档案馆对库房文物进行现场观摩,实地考察了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山东工作队的标本室。邀请省考古所、省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对参加普查的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培训涉及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文物遗存的调查、仪器的使用、档案及记录表填写等内容。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普查队员的业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保证了田野文物普查工作的高质量开展。试点与启动

从2008年3月10日起,曲阜市文物普查试点工作正式开始。所有参与田野文物普查的普查队员,积极主动,振奋精神,团结一致,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普查工作当中。他们走村串户,访问各村干部和当地群众,不放过任何文物线索。队员们结合培训所学知识,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会的知识向专家请教,向书本请教,并阶段性地召开总结会,总结工作经验,交流学习心得,全体普查队员的业务素质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田野工作的独立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认真做好田野文物普查工作的同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完成了各项普查数据的采集与登录工作,对新发现的文物点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确认和登录。在调查过程中,普查队员们本着“不重不漏、能保尽保”的原则,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工作中尽量做到“五勤”(嘴勤多问、眼勤多看、手勤多动、腿勤多跑、脑勤多思),初步完成了实习试点工作任务。

2008年6月13日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森同志任组长,各乡镇乡镇长、各街道办事处主任、市直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曲阜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曲阜市文物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一名副局长和一名副局级干部任副主任,具体负责协调、处理普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为进一步推动普查工作的开展,曲阜市政府于2008年6月14日在明故城万仞宫墙前隆重举行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仪式。曲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庆安,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森,市政协主席马书轩,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炳新,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市文化遗产管委会主任李维生等领导出席,曲阜市文化遗产管委会、文物局、旅游局等有关人员参加了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曲阜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森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了开展此次文物普查的目的、意义、重要性及必要性,要求各部门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参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确保高质量地完成文物普查工作。曲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庆安同志亲自向普查队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曲阜工作队”队旗。启动仪式的举行,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极大地提高了文物普查的影响力,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果概述

根据曲阜市文物分布的特点,在普查前,普查队员查找相关文献,对各乡镇的地形、地貌进行了详细了解,全面了解各村街的历史文化、现有文物遗存等,心中带着疑问和线索去调查。普查队与当地政府积极沟通协调,当地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专门派出文化站站长或管区书记全程陪同,负责与各村街的联系工作。队员们每到一村,该村村支部书记就邀请几位对村情村史比较了解、有文化的老人与普查队员座谈。在和村民的座谈中,尽量启发、引导他们多谈多讲,多提供一些文物线索。根据村民提供的线索,普查队员逐一访查,极大地提高了各类文物点的发现率。根据天气状况和车辆交通情况,合理安排田野调查和室内资料整理的进度。采取田野普查与室内资料整理登录同期进行的方式,及时、准确、完整地应用和保存好采集到的资料,并把所采集的数据信息与有关历史文献资料紧密结合,逐一对照。通过集体探讨、商议、请教专家等多种方式,运用互动、互查、互补、互正等方法,科学有效地解决了普查工作中存在的疑点、难点和一些技术难题,确保了各文物点的登录质量。

在全体普查队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年的辛勤工作,圆满完成了曲阜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阶段的工作,新发现文物点704处,其中古遗址90处、古墓葬41处、古建筑290处、石窟寺石刻5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2处、复查文物点121处。一大批文物点的发现,大大丰富了曲阜市不可移动文物的资源,为研究曲阜悠久的历史增添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曲阜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各乡镇文物点统计表全省县域文物普查经验交流会

为推动全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开展,2008年12月26日至28日,全省县域经验交流会在曲阜市阙里宾舍隆重召开,会议由省普查办副主任、省文物局副局长由少平主持,济宁市委常委、副市长、市政府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组长侯端敏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省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文化厅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做了重要讲话。会议认真总结了一年来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交流了县域普查工作经验。济宁市、青岛市、济南市历城区、青岛市崂山区、淄博市周村区、曲阜市、泰安市宁阳县、山东省文物普查工作队等7个市、县(区)做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情况汇报。与会人员现场参观了曲阜市“三普办”现场,以及古民居、古村寨、古碑刻、九龙山汉墓群、古遗址、古墓葬和小雪镇影剧院、北雪主席台等文物点。全省17个地区的文物普查办主任、业务负责人、县域普查办负责人,济宁市12个县(市、区)的文物部门负责人以及新闻单位记者等15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为确保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市委、市政府及市遗产委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协调市文物局、市公安局、市防疫站、市卫生局、鲁城街道、小雪镇、市建设局、市环卫处、市城市综合执法大队、市广电局、市信息中心等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团结一致,积极配合,认真做好各项筹备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森出席了欢迎宴会。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市文化遗产党工委书记、主任李维生亲自勘察文物普查成果观摩路线并全程陪同。市文物局成立了会务工作小组,保证会议会场、住宿、餐饮、参观考察、会务材料发放等方面服务到位。

为开好此次会议,普查办也做了精心的筹备工作:对办公室区域的卫生进行了打扫,清除了院内杂草和杂物,将门窗、墙壁、地面全部擦拭一新。在大门口、办公区院内悬挂了宣传横幅,张贴了宣传标语,制作了反映“三普”工作的宣传展板。为满足会议的需要,连夜制作了反映文物普查过程的幻灯片。研究制定、精心选择并实地考察了与会代表将要考察的田野文物普查现场线路,使考察所选文物点涵盖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碑刻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六大类文物单位。抽调6名普查队长做会务讲解员,在会议期间和实地考察时,向与会代表们详细介绍了曲阜市文物普查的经验和收获以及在普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交流,大家互相学习了对方的工作经验,并意识到各自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曲阜的文物普查从办公条件、人员配备到经费到位情况、普查成果等方面,都远远领先于全省大部分地区,工作做得精、做得细,堪称全省楷模。代表们纷纷表示,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多方面学习曲阜的“三普”经验,把曲阜在“三普”过程中成功的做法带回到本地的文物普查中去,以提高本地的文物普查质量。

此次会议得到了省文化厅领导和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极大地宣传、促进了曲阜市的“三普”工作,为我市文物普查工作争取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宣传报道工作

加大对文物普查的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加强曲阜市“三普”工作的宣传力度,依照国家文物局制订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工作方案》,普查办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文物普查社会氛围。利用“5·18”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节日,通过悬挂宣传标语、展出展板的形式对广大游客和人民群众进行“三普”知识宣传。在普查过程中,积极向群众散发“三普”宣传材料和编制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相关文件汇编》。在《中国文物报》、《济宁日报》、济宁电视台、曲阜电视台、曲阜电台等媒体上多次宣传报道“三普”过程中的重要发现。充分利用网络,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网、山东文博网、曲阜孔子故里网编发普查工作动态60余条。及时编印《曲阜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简报》,向领导小组汇报普查动态,使其及时了解“三普”进展情况,其间共编印《工作简报》50余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