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国学:中庸(君子之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3 06:21:08

点击下载

作者:刘强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典国学:中庸(君子之道)

经典国学:中庸(君子之道)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庸(君子之道)作者:刘强排版:咪奥出版时间:2017-05-01本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 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中庸(君子之道)  第一章   君子之道广大而深微

题解 在细微处下工夫

在细微处养成我们的风格,于细微处成就我们的品牌。

体贴入微,体现的是我们心灵中的人性;纤毫毕现,暗示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蚁穴之兆,昭示的是变化发展的规律。

细小之处不忽视,专注之处见精神。只有从细微之事做起,从最基层入手,才有可能取得大的成功。有人说:“把大事留给上帝吧,我们只注重细节。这世间所有伟大的壮举都不如生活中一个真实的细节更有意义。”

谁能将细节做得完美,谁就掌握了成就人生的秘诀。

君子之道,费而隐。

[费而隐] 广大无涯而又深微精妙。费:本作“拂”。隐:精微,奥妙。

君子之道,广大深微。

郑玄说:“做出隐退的决定时,所必然依据的迹象。道不费则仕。”

孔颖达说:“君子之人,遭值乱世,道德违费则隐而不仕。若道之不费,则当仕也。”每一枚叶子上都充满阳光

我们可以长久依赖的是什么?

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只有用心灵才能感知得到。大自然的呼吸,深藏于我们的心灵。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事物,所得的体悟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他们的心灵不同。有些人看得多些,所感知的比较深刻,有些人看得少些,感知的便肤浅,很少有人能够看全方方面面。

将我们视线所及的每件事物都收藏于心中,让岁月像溪水一样流过我们的指缝,让新的快乐进入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有价值。面对生活,我们应该试着让每一片叶子都洒满阳光。面对生活,我们应当选择怎样的姿态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他的父亲是县里的小吏,因为得罪了县令而被拘禁。乐恢当时仅十一岁,俯伏在官署门前昼夜悲哭。县令为他的行为所感动,就放了他的父亲。

乐恢拜博士焦永为师,学习经术。焦永出任河东太守,乐恢亦跟随到官府,但他闭门精心读书,不与官场人士交往。后来,焦永因事牵连被弹劾审查,其他弟子都因为参与政事被拘禁,只有乐恢身家清白没有做过一件违法之事。他也因笃守节操志向而成了知名的儒生。

后来乐恢在本郡任职,太守犯法被诛杀,亲戚故人中没有一个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为太守送葬后,他仍然担任功曹,推选、举荐人才坚持标准,从不阿附于权势。同郡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乐恢,乐恢仍然秉公举荐杨政的儿子为孝廉。乡里人人称赞他公正廉直。

无论我们身处何种位置,都要有自己的精神天地,在蓝天和旷野的背景中,让我们的德行就像一个标杆,高高挺立。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语] 说。

[莫能破] 不能再做出分解。

凡夫俗子虽然愚昧,也能够理解;至于它高深神妙的境界,即便是圣人也不可能彻底精通。普通的人虽然不够贤明,也能够奉行,但它高深精微的境界,即便是圣人也不可能做到。大地是如此的广大,人们仍然觉得有所缺憾。因此,君子论及“大”,整个天下都无法承载其广大;君子谈论“小”,其微小的程度就达到了不可再分解的程度。

郑玄说:“匹夫匹妇愚耳,亦可以其与有所知,可以其能有所行者。以其知行之极也,圣人有不能,如此舜好察迩言,由此故与。天地至大,无不覆载,人尚有所恨焉,况于圣人能尽备之乎。所说大事,谓先王之道也。所说小事,谓若愚、不肖夫妇之知行也。圣人尽兼行。”

孔颖达说:“天下之事,千端万绪,或细小之事,虽夫妇之愚,偶然与知其善恶,若萏荛之言有可听用。道之至极,如造化之理,虽圣人不知其所由。天地至大,无物不养,无物不覆,载于冬寒夏暑,人犹有怨恨之,犹如圣人之德,无善不包,人犹怨之,是不可备也。中庸之道,于理为难,大小兼包,始可以备也。君子语说先王之道,其事既大,天下之人无能胜载之者。若说细碎小事,谓愚不肖,事既纤细,天下之人无能分破之者。言事似秋毫,不可分破也。”

朱子说:“君子之道,近自夫妇居室之间,远而至于圣人天地之所不能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谓费矣。然其理之所以然,则隐而莫之见也。盖可知可能者,道中之一事,及其至而圣人不知不能。则举全体而言,圣人固有所不能尽也。”

侯氏曰:“圣人所不知,如孔子问礼问官之类;所不能,如孔子不得位、尧舜病博施之类。”

朱子说:“人所憾于天地,如覆载生成之偏,及寒暑灾祥之不得其正者。”以真挚与热忱去迎接生活

在通向中庸的道路上,我们所经过的正如我们去灵山朝拜的路途一样,有陡峭险峻绵延不断的高山,也有平缓坦荡一望无垠的平原,有波涛奔涌的大河,也有肥沃美丽的田野,还有郁郁葱葱的树木,充满着美妙诱人的神韵。它们令我们的心灵跃跃欲飞,从而忽视了脚踏实地的努力。我们生存的空间是无限广大的,谁也不可能一眼望到天涯。在人生的旅途上,唯有切切实实地行走,踏踏实实地迈步,扎扎实实地奋斗,才能有所收获。

离我们最近的邻居,不是别的,正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万物的气息,大门外的那棵大树和从远处飞来的小鸟,还有风中吹送的花朵的芬芳。天地间那最远的精灵总是最先造访,而离我们最近的人,却总是隔着什么,有时很久也难以见面,更别说与我们同心。每天早晨,我们最先接受的是太阳的光芒,而不是他人的祝福。

无论我们的目光投向哪个方向,总会看到太阳的照耀。保留零状态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今河北省衡水县)人,隋唐时期著名经学家。八岁就学,每天背诵经典千余言。及至长成,深通《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等经典,并擅长算术历法。

唐太宗曾问孔颖达:“《论语》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是什么意思?”孔颖达回答说:“圣人施行教化,目的是使人们谦虚谨慎。就是说虽然自己很有能力,但也不应骄傲自满,仍然虚心向那些能力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他们的长处。自己的才艺虽然很多,但是总感觉太少,仍向才艺不多的人求教,以期有所收益。自己虽然‘有’,但是表现在外的却给人以‘无’的感觉;自己虽然很‘充实’,但却表现出很‘虚空’的状态。不仅平民百姓,帝王的品德也同样应该如此。帝王内心蕴藏着神妙的玄机智慧,但是神态上却显得沉默平静,让人感到深不可测,正如《易经》说的‘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如果所处地位尊贵至极,但却爱炫耀自己聪明,以自己的才华凌侮别人,又刻意掩饰自己的过失,听不进别人的劝告,那么,必然造成上下之间感情隔阂,情意乖离。这样君臣的情意不能相通,心意各不相同,不能同心同德,那么必将导致上下离心。古往今来,身死国灭的朝代无不是因为这个才分崩离析的。”

太宗认为孔颖达的回答非常得体,对他非常赞赏。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引自《诗•大雅•旱麓》,意在赞美周文王。“鸢飞戾天”,比喻恶人远去。“鱼跃于渊”,比喻善人晋用,如鱼之得水。鸢:鸱类,老鹰。戾:到达。

[察] 明察,昭著,明显。《诗经》说:“鸢鸟在天空飞翔,鱼儿遨游在深水里。”这是说天性不同。

郑玄说:“圣人之德至于天,则‘鸢飞戾天’;至于地,则‘鱼跃于渊’,是其着明于天地也。”

孔颖达说:“圣人之德上至于天,则‘鸢飞戾天’,是翱翔得所。圣人之德下至于地,则‘鱼跃于渊’,是游泳得所。言圣人之德,上下明察。”

朱子说:“子思引此诗以明化育流行,上下昭著,莫非此理之用,所谓费也。然其所以然者,则非见闻所及,所谓隐也。”

程子曰:此一节,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读者其致思焉。地球的居民

在这个星球上居住的不只是人类,还有其他各种动物、植物以及诸多的微生物。

我们虽然有很多的邻居,但是我们却永远无法摆脱心灵的寂寞。

我们距离我们的邻居,就像我们的家距离南极一样遥远。

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在这个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小天地里,我们应该朝气蓬勃,从容优雅地生活,努力理解生命的意义,努力实践它永恒的精神价值。

每个黎明都是千姿百态、变幻无穷的美。从初升的旭日中,我们会发现每天新的快乐,找到最甜蜜、最柔和、最纯真、最让人心灵震撼的美好。垂钓是一种生活的情致

当年,垂暮之年的姜子牙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垂钓于渭水。他耐心地等待着命运中那个时机的到来。最终,他钓到了文王,成就了不朽的功勋和千古佳话。

庄子垂钓于濮水,楚王请他去做官。他却说:“我宁可做自由爬行在污泥中的拖尾龟,也不愿意被人宰割而成为庙堂上的供品。”作为哲人,他垂钓的是生命的真谛!

可见,垂钓是有层次的,对于真正的垂钓者来说,垂钓不仅仅是生活的意义,更是一种心情的传导,一种修养的境界。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造端] 发端,开始。

[察乎] 明察。

君子之道,是从最普通的人中开始孕育,而其最高的境界,昭著于天地。

郑玄说:“夫妇,谓匹夫匹妇之所知、所行。”

孔颖达说:“君子行道,初始造立端绪,起于匹夫匹妇之所知所行者。虽起于匹夫匹妇所知所行,及其至极之时,明察于上下天地也。”美满的婚姻是成就人生的基础

无论个人成就大小,重要的是生活是否称心。生活能够称心如意,那么一切就会显得很美好。否则,总会有各种的危机,令人穷于应付,焦头烂额。

对于普通人来说,无论他们怎么努力,心与心之间总是隔着一段距离。只有相爱相亲的人,无论物理上隔着怎样遥远的空间和时间,心意都是相通的。

我们相聚的时间是如此短暂,我们的人生也仅仅有几十年,我们的缘分更是短浅,匆匆一瞥就将离去,一切都来不及做太多的驻足。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呢?还是让我们使曾经的苦涩,在岁月的酿制下,变成甜美的佳酿吧!风雨沧桑,我心依旧

刘庭式,字得之,宋代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人,举进士,通判密州,后监太平观,老于庐山,为人忠厚质朴,诚实守信。

刘庭式未考中进士之时,家人商议为他订娶同乡农家女为妻,双方家庭已经同意婚约,只是还未送纳聘礼。后来,刘庭式进士及第。正在欢喜之时,姑娘却因为罹患疾病双目失明。女方一家世代躬耕,十分贫苦,自感门第不配,不敢再提婚约,怕受冷遇。这时,有人劝说刘庭式另娶他人之女。刘庭式说:“我当初在心里已经同意了,现在怎能因为对方失明就违背自己原来的心意呢?”最终他们结为夫妻。婚后夫妻感情真挚,家庭和睦,生育了几个子女后,妻子不幸病故。刘庭式内心伤痛,不愿续娶。当时,刘庭式任密州通判,苏轼为太守。苏轼对他说:“哀生于爱,爱生于色。现在你的爱缘于何处产生,哀痛又以什么为寄托呢?”刘庭式说:“我只是知道失去了爱妻。如果因为美色而滥情示爱,因为相爱而心怀伤感,那么人老色衰,爱就会失去依据而消失,哀伤之情也就淡忘无迹。由此说来,那些忸怩卖俏、秋波暗送、轻佻风流的女子都可以娶为妻室吗?”苏东坡听后对他的为人十分敬重,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称颂他。  第二章    道,深含在我们的生活之中题解  道,小至无极,大则无际“大事”是由很多具体的“小节”在不知不觉的积累中浇铸而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个人的人生之路,每一步所留下的脚印,都记录着一个个细节的艰辛与奋斗,是不可抹去的历程。只有一步一步地迈进,才会使自己走向远方的目标。

从大处着眼,从小事着手,是我们处世的基本态度。任何轰轰烈烈的事业都是从隐微处着手的。我们总是慨叹历史转折的微妙,正是这些具体的细节,使历史的走向发生着质的变化,成为无法更改的必然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以真实的自我面对着生活。

这个世界由各种喧嚣的声音组成,不论赞成还是反对,都有自己的理由。真理并不只是一个,任何一个方向都有其必然的结论。《礼记正义》说:“中庸之道去人不远,但行于己则外能及物。”每一座山都有顶峰,每一条路都有终点,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付诸切实的努力,扎扎实实地从小事和小节做起,向着既定的目标义无反顾地前进。

不事功利,方可成就人生极致。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人之为道而远人] 因为修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避世独居。

夫子说:“中庸之道并不是远离人们而修行的。只是那些浅薄之人自以为修行中庸之道就比别人都高明,不能听取包容他人的见解,从而使自己远离并孤立于人群之外。这种人是不可能达到中庸之道的。”

郑玄说:“道即不远于人,人不能行也。”

孔颖达说:“中庸之道不远离于人身,但人能行之于己,则中庸也。人为中庸之道,当附近于人,谓人所能行,则己所行可以为道。若违理离远,则不可施于己,又不可行于人,则非道也。”

朱子说:“道者,率性而已,固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远于人。若为道者,厌其卑近以为不足为,而反务为高远难行之事,则非所以为道矣。”热爱生活“道”就在我们的内心。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维护家庭的友爱,邻里的和睦,只有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才能够帮助我们修养心性,使我们的德行辐射向远方。如同阳光燃烧自己温暖大地一样,若不能让自己周围亲近的人悦服,又如何能让自己的德行影响深远呢?

大道就在我们的眼前,就在我们的身边。践行大道,就是以仁爱之心过平凡的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尊人以礼,也是自我尊重

陆慧晓,字叔明,南齐吴郡吴县人。清介正立,不随意交游,曾担任尚书殿中郎,累官至南兖州刺史。

陆慧晓历辅五政,治身清肃,即使是与下属相见议事,临别他都会起身送行。有人对他说:“你的职务是很高贵威严的,不应过分自谦。”陆慧晓回答说:“我生性讨厌那些不守礼仪规范之人,所以,我也不允许自己不以礼待人。”“礼”是重要的,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自尊自信。《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引自《诗经•豳风•伐柯》,赞美周公的诗。伐柯:砍伐木料,制作斧柄。柯:斧柄。则:样式,标准,规定,法则,这里指斧柄的形式样板。

[以人治人] 树立楷模,引导并约束他人,遵循既定的做人规范,治理众人。

[改而止] 改正错误就行。《诗经》说:“砍削木材,制作斧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削制斧柄,按理不会有什么大的差距,但是如果你斜眼端详,就会发现存在着很大不同。所以,君子因人而异,依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只要能改正错误就行。

郑玄说:“持柯以伐木,将以为柯近,以柯为尺寸之法,此法不远人,人尚远之,明为道不可以远。人有罪过,君子以人道治之,其人改则止赦之,不责以人所不能。”

孔颖达说:“欲行其道于人,其法亦不远,但近取法于身,何异持柯以伐柯?人犹以为远,明为道之法亦不可以远。即所不原于上,无以交于下;所不原于下,无以事上。况是在身外,于他人之处,欲以为道,何可得乎?明行道在于身而求道也。”

朱子说:“人执柯伐木以为柯者,彼柯长短之法,在此柯耳。然犹有彼此之别,故伐者视之犹以为远也。若以人治人,则所以为人之道,各在当人之身,初无彼此之别。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人能改,即止不治。盖责之以其所能知能行,非欲其远人以为道也。”

张子说:“以众人望人则易从。”明确前进的方向

人生需要一个很好的规划,没有方向的人生是盲目的,也不会有什么成就。人生的规划必须立足于每天切实的奋斗与积累,空想是没有用的。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都会找到最适当的方向。无论你做什么,都要确定自己的方向,寻找一个可资参照的坐标,然后在自己的方向上努力不懈。

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情,就请脚踏实地地做起,并力求每一个细节尽善尽美。在志节与财贿的天平上

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人,东汉文学家。他年少好学,有节操,性耿介,因为出身微末,又不苟同于世俗,因而饱受歧视和压制,不获升迁,愤而隐居,终生不仕。著有《潜夫论》三十余篇,以讥当世得失。

王符耕读隐居,不随世俗俯仰,不攀附引荐,不欲章显其名。据说将军皇甫规退休后回归乡里,同乡中很多父老前来看望叙欢。有位曾经用钱行贿而得到雁门太守职务的同乡,也离职回家。他来到皇甫规家拜见,递进名片,皇甫规躺着并不让坐。太守受到冷遇,感到十分不安。这时皇甫规突然开口说:“你在雁门当太守时,日子过得很滋润吧?”太守半晌无语。

这时,家僮进来通报说,有个叫王符的人来拜访将军。皇甫规对王符早有耳闻,一直很佩服他的志操品节。听到他来访,立即从床上坐起,来不及系扣衣带,穿着拖鞋就急忙出外迎接。见面拉着王符的手回到屋里,两人同坐,语意投契,引为知己。太守尴尬地站在一边,手足无措,无人理睬,似乎被忘记了。

于是,坊间传言:“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忠恕违道不远] 能够以忠恕处世,那么距离中庸之道就不远了。忠:尽己之心。恕:推己及人。违:离开,违背。

能够以忠恕处世,那么距离中庸之道就不远了。所谓忠恕,就是说自己都不愿意承受的事,也就不要施加给别人了。

孔颖达说:“忠者,内尽于心。恕者,外不欺物。身行忠恕,则去道不远也。他人有一不善之事施之于己,己所不愿,亦勿施于人,人亦不愿故也。”

朱子说:“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自此至彼,相去不远,非背而去之之谓也。道,即其不远人者是也。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尝不同,则道之不远于人者可见。故己之所不欲,则勿以施之于人,亦不远人以为道之事。”

张子说:“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谁也不能给予我们什么

谁也无权规定别人怎样生活。硬塞在我们手中的,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需要的,也没有人愿意给予我们。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修养自己。

我们无权将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别人,同样也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对他人的依赖上,更不能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尤其不能将自己的痛苦转嫁到别人的身上。

谁也不能代替我们来生活,因此,不要抱怨命运,也不要忌妒他人,人生的成败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不必奢求得到什么报答,只要诚心去做就行了。为了得到回报而去做事,那是一种交易,根本就不具备诚的本义。只有心地透明,为应该做而去做,无所妄求,才是诚的体现,才是真正的德行。良知的审判

顾雍,字元叹,三国时吴郡吴县人。他年少时曾向蔡伯喈学习弹琴和书法,“专一清静,敏而易教”。二十岁时,经州郡举荐,被任命为合肥县令。孙权被委任为会稽太守时,未赴任,以顾雍为郡丞,代行太守职责,处理政治、经济、军事等要务。任事期间,郡内大治,边界安定,百姓乐业。孙权自立为吴王,顾雍升为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

吕壹、秦博为中书,掌管各地官府及州郡报送来的文书,位高权重。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恣意妄为,作威作福,谋取私利,更利用手中掌握的文书,给他人肆意罗织罪名,使耿介忠直之人受害。以至于丞相顾雍也被诬陷,其他大臣更是受到严厉责罚。后来,吕壹罪行被揭发,关押在廷尉,顾雍亲自审理。吕壹以罪犯的身份被带到审判席上,顾雍态度平和,以事实为依据对他进行审问。审理结束时,顾雍又问吕壹:“你的心里难道没有什么要说的吗?”吕壹只是叩头,无话可说。当时尚书郎怀叙当庭厉声辱骂吕壹,顾雍责备他说:“官有正法,何至于此!”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君子之道四] 指孝、忠、弟、信四个方面的行为。

[庸德] 中庸笃诚的道德。

[庸言] 中庸平实的言语。

[不足] 不圆满、不完美的地方。

[有馀不敢尽] 有能力做到的也不敢随便夸耀。

[慥慥] 忠厚诚笃,言行一致。

君子之道就表现在孝、忠、弟、信四个方面。孔丘我至今仍没能做到其中的一项:作为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一切,我没有做好;作为臣民,应该对君王尽到的责任,我没有做好;作为弟弟,应该对兄长做到敬重,我没有做好;作为朋友,应该先做到的事情,我没有做好。在我们庸常的生活中,应当努力实践我们的德行,日常的言行举止应当做到谨慎;对于我们的德行中欠缺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即使我们有把握做好的事情,也不敢无所顾忌地说大话。言语要努力与自己的行为相符,行为应当努力实践自己说过的话。能够做到这样,君子怎么会认为他不忠厚诚笃呢?

郑玄说:“圣人而曰我未能,明人当勉之无已。”

孔颖达说:“此四者,欲明求之于他人,必先行之于己,欲求其子以孝道事己,己须以孝道事父母。恐人未能行之。夫子,圣人,圣人犹曰我未能行,凡人当勉之无己。譬如己是诸侯,欲求于臣以忠事己,己当先行忠于天子及庙中事尸,是全臣道也。欲求朋友以恩惠施己,则己当先施恩惠于朋友也。自修己身,常以德而行,常以言而谨也。己之才行有所不足之处,不敢不勉而行之。己之才行有余,于人常持谦退,不敢尽其才行以过于人。使言不过行,恒顾视于行。使行副于言,谓恒顾视于言也。既顾言行相副,君子何得不慥慥然守实言行相应之道也。”

朱子说:“子、臣、弟、友,四字绝句。道不远人,凡己之所以责人者,皆道之所当然也,故反之以自责而自修焉。行者,践其实。谨者,择其可。德不足而勉,则行益力;言有余而讱,则谨益至。谨之至则言顾行矣;行之力则行顾言矣。君子之言行如此,岂不慥慥乎,赞美之也。凡此皆不远人以为道之事。”

张子说:“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人在社会中生存,总是处在各种关系网之中。你在社会生活中是否顺利,也是你所编织的关系网的密度和广度的反映。而在这种关系网中的人,我们互相称之为朋友。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的命运,是由朋友决定的。换言之,人活在朋友之中。

朋友,就是陪着你走过或长或短一段路的人。他可以是与我们一起共事的人,也可能是与我们有过一面之缘的人,还可能是与我们道义相知的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朋友是体现我们个人价值的重要依据。没有朋友,就会寸步难行。没有朋友的人,其人生也是失败的。因而,在我们的身边,会不断地有朋友来,也不断地会有朋友离去,无论是怎样的朋友,毕竟我们相识了,无论我们原本的观点如何,只要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关照,就是真朋友,就是值得信赖的。朋友的信任,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必要条件。

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太多的时光是与朋友一起度过的。因此,我们应当彼此珍惜。走在未知的路途上

阮籍,字嗣宗,三国魏陈留尉氏(今属河南省)人,魏晋名士、诗人,与嵇康、刘伶等人为友,为“竹林七贤”之一。史载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立,任性不羁,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读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曾任散骑常侍、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他率意而为,常常独自驾着车子,不由径路,漫无方向,直到车子行到尽头,然后恸哭而返。当他登临广武楼,瞭望楚汉战场遗迹时,喟然叹道:“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听说有人杀了自己的母亲,阮籍叹道:“唉,杀父还可以说得过去,何至于杀母呢!”在一起坐着的人都奇怪他怎么能说出这样有违人伦大道的话来,于是问他:“弑杀父亲,这是大逆不道,是天下极端不容的恶行,你怎么认为是说得通的呢?”阮籍说:“禽兽只知认母而不知有父,杀父,正如禽兽同类;杀母,实在是连禽兽都不如了。”众人听了,觉得他的话有道理。  第三章    君子之行,安然守正题解 活出真实的自己

生活建立在自己的奋斗之上,谁也不能替代我们生活。凡事在于自己的努力,不要幻想着天降馅饼的美事,也不必苛责他人应该如何,更不要乞求他人恩赐。

生活的一切烦恼,尽皆源于心存奢望。我们不要存有非分之想,不要到处伸手,也不要无原则地退缩。

让繁星缀满夜空,让灵魂回归心灵,愿德行使我们得以永生。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其位而行] 安于现实,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处事。素:通“乡”,平素,向来,平时。

[不愿乎其外] 安守本分,坦然中正,不存非分之想,无分外之妄求。愿:倾慕,羡慕。其外:指本位之外的东西。

君子安于现状,认真做好本职分内的事,不做职权以外的事,不存非分之想。

孔颖达说:“乡其所居之位,而行其所行之事,不愿行在位外之事。《论语》云:‘君子思不出其位也。’”

朱子说:“君子但因见在所居之位而为其所当为,无慕乎其外之心也。”恪尽职守

既不擅自越权,又不推诿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

当你是A时,你应当考虑的就是A所应负的责任。如果你是B或C,你就应当根据A的思想,以A确定的方向为方向,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当然可以在A委托的情况下,代行A的部分事务,但切记自己绝不是A。当A出面时,B或C就应当清楚自己的位置。但是,当你是远无声息的X时,你的命运就像牌局中最小的那一张,只有被扣为底牌,或者被垫付,没有发言的机会。当然也许有时会作为主牌,有一次发言的重任,但不会很多。所以一定要先清楚自己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不作非分之想,安分守己地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务。

安分守己就是对现状的积极适应,是自信,是自重,是对自己命运的积极承担。庄子不相楚

庄子淡泊名利,超脱世俗,不为欲望所羁绊,心念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楚威王想拜庄子为相,就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和很多的金钱去迎接庄子。

庄子笑着对楚国使者说:“千金之礼,这是厚重的礼物;卿相,是尊贵的地位。只是你难道看不见郊庙仪式上所献祭的牲畜吗?养育多年,给它披着精美的饰物,送到太庙。这时,它虽然想做一只普通的自由生活的小猪,又怎么可能呢?你还是赶紧回去吧,不要污辱我的人格!我宁愿自由地在这平庸的尘世中艰辛自在地生活,也不愿意被国家的权势所驱使。我终身不愿做官,只想保持自己的天性。”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素夷狄] 生在教化未及的边远偏僻的地方。夷:指东方的部族;狄:指西方的部族,此处泛指少数民族。

[无入] 无论处境如何。入:处在。

出身富贵,就以富贵人的方式处事;生于贫贱,就做贫贱人的事情;处于边远落后的地区,就安心在边远之地做事;身处艰难困苦之中,就从中努力。君子无论处境如何,都能够安然而处,自得其乐。

孔颖达说:“乡富贵之中,行道于富贵,谓不骄、不淫也。乡贫贱之中,则行道于贫贱,谓不谄、不慑也。乡夷狄之中,行道于夷狄,夷狄虽陋,随其俗而守道不改。乡难患之中,行道于患难,而临危不倾,守死于善道也。”

朱子说:“素其位而行也。”安分守己

不要强求自己去做力所不及或职责之外的事情,只注重自己该做什么,并努力做好就可以了。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情,不该得到的就不要强求。一切烦恼与痛苦都来自于我们内心的虚妄之想,而修养就是滤出我们心中的私念与杂质,使我们内心回归透明纯净。

通过自己正当的劳动,获得自己应该得到的报酬,从而养护自己的生命,心安而理得,安适而惬意。不要羡慕别人,别人的长处可以借鉴,但不可无端地攫取。我们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把自己该做的做好。

现实中的人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迷失了方向。他们不甘寂寞,“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肯安于现状,却又不想踏踏实实的努力,于是经不得诱惑,轻率冒险,结果不但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幸福,反而使一切变得更糟。任何巧取或是强夺,对于获得幸福生活都是没有用的。要成就事业,必须首先认清并适应自己的境况,然后做恰如其分的努力。惠施之忧

惠施任梁国宰相,庄子想到梁国去拜访他。惠施自认为学识与才能都不及庄子,担心庄子来了,自己的地位会被动摇,心中十分焦虑,于是就派人在京城中寻找庄子。

庄子得知惠施的心态后,便主动去见他。庄子说:“你知道南方有一种大鸟叫鹓雏吗?它从南海起飞,到达北海,中途如果没有遇到梧桐树,决不栖息;如果看不见甘泉,决不饮水;如果找不到竹实,决不啄食。然而,当它飞经一株古树上空时,树上的一只老鸱口里衔着一只死老鼠,看见鹓雏远远地飞来,以为要来抢它的死老鼠,紧张得张牙舞爪,大声呵斥‘去’,试图阻止鹓雏接近;其实鹓雏哪有兴致去抢它的死老鼠呢,它只是沿着路途飞过。可笑的是,鸱雏竟把这只死鼠当做唯一的宝贝,以为谁都想抢呢。”

无论我们得到多少,拥有什么,都不必存患得患失的心理,更不要臆度别人。只要安于自己的信念,得也正当,失也平常。得到是暂时的寄放,失去是永远的解脱,只有心灵平静才是永远美好的状态。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陵] 通“凌”,欺侮。

[援] 攀附,巴结,本指抓着东西往上爬,引申为为了向上爬而投靠有势力的人。

[正己] 端正自己的品行。

[尤] 怨恨,抱怨。

处在高位,不欺凌下属;地位低微,也不处心积虑地攀附。静心修行自己的品德而不必刻意求助他人,那么也就没有怨怼之心。上不怨愤苍天,下不怨恨他人。

孔颖达说:“若身处富贵,依我常正之性,不使富贵以陵人。若以富贵陵人,是不行富贵之道。若身处贫贱则安之,宜令自乐,不得援牵富贵。若以援牵富贵,是不行贫贱之道。若身入夷狄,夷狄无礼义,当自正己而行,不得求于彼人,则被人无怨己者。《论语》云:‘言忠信,行笃敬,虽之夷狄,不可弃。’苟皆应之患难,则亦甘为,不得上怨天下尤人,故《论语》云‘不怨天,不尤人’是也。”

朱子说:“不愿乎其外也。”站在与我们自己相应的位置上

人生在世,所处的位置很重要,站立的位置往往决定着你行为的原则。

工作是快乐的,因而我们应当快乐地工作。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谁也不是天下第一。能够做到尽心、尽力、尽责,就是很好的同事,就能够合作。不论你所处的位置如何,只要心怀坦诚,将自己同他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以爱己之心爱人,以恕己之心恕人,那么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好呢?

多一些淡泊,少一点世俗。不管你的人生多么卑微,都应当坦然面对,勇敢地把生活进行下去。不逃避,也无须羞愧,更不报以恶言。

给别人一架梯子,也让自己脚下有了台阶,我们的人生旅程即因之有了同行的伴。鱼之乐

惠施在家接待他的老朋友庄子,两人到花园散步,曲径通幽,小桥流水,回廊亭榭,颇有雅趣。他们漫步于桥上,庄子看见桥下流水潺潺,鱼儿自在地游来游去,心里怡然而乐,由衷地说:“这里的鱼儿真快乐,自由自在地畅游,是真正的美景呀!”

惠施反问道:“你又不是这水里的鱼儿,怎么知道鱼儿们是快乐的呢?”

庄子说:“你也不是我,怎么会知道我不知道鱼儿们的快乐?”

大自然给一切生命自由生长的环境,不偏好,也不刻意扼杀。人类作为万物之一,更当善体天道,让一切生物都能和谐生存。

面对无垠的宇宙,我们总会发出由衷的感叹:我们无限渺小,个人的生命与业绩较之宇宙的浩渺永远是无足轻重的!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以快乐的心境,与万物自在相处呢?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君子居易以俟命] 君子修身守正,怡然自处,等待时机,实现自身的使命。居易:安居现状。易:平安,安然无妄。俟命:等待天命。俟:等待。命:天命,即万物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

[行险] 做出冒险的行为。

[徼幸] 企图靠偶然因素获得成功或意外地免除不幸。徼:谋求。幸:指所得不当。

因此,君子安居现状以等待天命降临,小人急功近利、铤而走险,妄图攫取非分之想。

孔颖达说:“君子以道自处,恒居平安之中,以听待天命也。小人以恶自居,恒行险难倾危之事以徼求荣幸之道,《论语》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是也。”把握时机

人生之路如何才能走好,这是每个人都想探询的问题,也需要人们以毕生的实践来求证。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道路,从而将自己引入不同的人群:君子或小人。

任何人都祈求完美的生活,谁也不愿困守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但是如何获取则体现了一个人的人品。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们都想得到的。但是,如果是不择手段获得的,那么心里是不能安然而处的;贫与贱同样是人们都不愿承受的,但是如果采取了不正当的途径摆脱,那么也是不堪接受的。”

面对富贵与贫贱所做的取舍,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点。君子处穷仍然固守道义,“居易以养其德,穷通不变其志”。小人则不择手段,为所欲为。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所取得的酬报,是合乎道义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坚持应该坚持的

韦贯之,名纯,唐代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贞元初,登贤良科,授校书郎,后调任礼部侍郎,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侍郎。

韦贯之曾与户部侍郎杨於陵、左司郎中郑敬、都官郎中李益同为考策官。韦贯之选取三人奏为最佳之选,其文辞所论,恳切深刻,切中时弊,无所顾忌。其他几位考策官员一致以文辞激切介直,有失温婉敦厚为由,都不认同。韦贯之坚持自己的意见,独自署名呈报皇上。因此触动了权贵,不久被借故贬出京城,放为巴州刺史。史书上说:“贯之为相,严身律下,以清流品为先,故门无杂宾……性沉厚寡言,与人交,终岁无款曲,未曾伪词以悦人。”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射有似乎君子] 用射箭比喻君子“正己而不求于人”的道理。射:射箭。

[失诸正鹄] 失去射中靶子的机会。正鹄:箭靶中心的圆圈,画在布上的叫“正”,画在皮上的叫“鹄”;大射则张皮侯而栖鹄,宾射张布侯而设正。

[反求诸其身] 反躬自省,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夫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而不中,并不怨箭靶不正,只是反省自己,寻找改进的方向。”

郑玄说:“反求于其身,不以怨人。”《礼记正义》说:“以上虽行道在于己身,故此覆明行道在身之事,以射譬之。”

孔颖达说:“凡人之射,有似乎君子之道。射者失于正鹄,谓矢不中正鹄。不责他人,反乡自责其身,言君子之人,失道于外,亦反自责于己。”

朱子说:“画布曰正,栖皮曰鹄,皆侯之中,射之的也。”竞争的本义《射义》说:“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意思为:射是指绎,也有人说是舍;绎,就是根据自己的志向,瞄准目标,不断校正自己的方向,努力取得成功。因此,孔子说:“发而不失正鹄者,其惟贤者乎!”

据《礼记•射义》记载,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孔子和他的学生在矍相的园圃中举行射礼,前来围观的人层层叠叠,密集如墙,盛况空前。确定裁判时,子路手执弓矢邀请围观的人参加,说:“败军之将,对国家灭亡负有责任的大夫,以及为了某种利益而卖身成为别人后嗣的人不能入内,其他人请进。”于是,大约有一半人惭愧地退开。比赛结束后,进行旅酬仪式,公罔之裘和序点邀请众人入席就座。公罔之裘举起酒杯说:“凡是青壮年中有孝悌之行的人,六七十岁崇尚奉行礼仪的人,不受世俗影响,静心修身不懈的人,请就座。”只有一半的人留下。接着,序点又举杯说:“好学不倦,守礼不变,八九十岁甚至一百岁仍然言行合于道义的,请就座。”于是,只有很少的几个人留下。由此可见,只有德行超群的人,才配参加射礼,才有资格担任评判之职。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境界,强调修身是根本。射礼作为正心修身、反躬自省的一种方式,在于陶冶情操,培养品格。《谷梁传•昭公八年》范宁注说“射以不争为仁,揖让为义”,这是对乡射礼的妙义的深刻注解。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得意之日,也就会有逆境之时。有竞争,就必有胜败。如何正确面对,是成就人生的必备素质。《射义》说:“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可见,面对竞争关键在于确立自己良好的心态。发而不中,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应当“反而求诸己”,寻找自身的不足,努力修正自己。修身正己,是成就一切功业的出发点

李法,字伯度,汉中南郑(今属陕西)人。博览群书,精通经史,性情刚直有节操。汉和帝永元九年,参加贤良方正对策考试,被任命为博士,很快又升任侍中、光禄大夫。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李法一直上疏议论政略得失,认为政令苛刻琐细,不便百姓执行,有的也违背了永平、建初时期所确立的制度。他还直言宦官权力太重,势力炽盛,干预朝政,后妃们太受宠爱,影响到社会风俗,并指责史官失职,记载不能尊重真相,将致后世有识之士在考证历史时,寻功计德得不到确实的依据。

汉和帝十分生气,以言论失据的罪名,诏令惩治李法,最终将其贬为平民。李法默然承受,回到家乡,谢绝一切交游,闭门读书,固守节操。从前交情深厚的老朋友和学生来看望,言谈之间,很想知道他拂逆皇帝心意的原因,李法总是避而不谈。朋友们坚持询问,他才说:“我这个见识短浅的老百姓,哪里有资格侍奉君主呢,忧虑有误,因而行为失措不当。孟子曾经说过:‘仁德的人处世就像射箭,首先站正自己的身体,然后再发射,如果没有射中箭靶,也决不抱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只是反省自己罢了。’”

在家八年后,李法又被拜为议郎、谏议大夫。他仍然正言无隐,不改往日风格。后来李法出任汝南太守,政绩卓著,深为百姓称颂。  第四章    从最基本处做起题解 在起始与终结之间

道德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达成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砥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天下之事,制之在始;始不可制,制之在末。”(苏洵《上文丞相书》)万物发展的过程都是天意,并非人力所能改变。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改变自己,从自己做起,从最切近处用力,使自己顺应天地的规律,适应自然,顺其自然。

不经历过程而只注重结果,不经历播种与成长而只要收获,只是空想,更是强迫,必然什么也不会得到。

一切的成功,都离不开过程,都是脚踏实地努力的结果。

努力就是务实,就是过程,只有经历了过程,才会有丰美的收获。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辟] 通“譬”。

君子之道,就像要去远方,必须先从脚下迈步;又比如要登上高山,必定先从低处开始。

郑玄说:“行之以近者、卑者,始以渐致之高远。”

孔颖达说:“行之以远者近之始,升之以高者卑之始,言以渐至高远。不云近者远始,卑者高始,但勤行其道于身,然后能被于物,而可谓之高远耳。”我想抵达的地方

在某个夏日,当我们登上最远的山冈,从山顶遥望远处陌生的地域,远眺着船舶离岸远去。此时,夏日的天空澄澈,阳光灿烂,云朵变幻莫测。我们会发现,我们所居住的大地是如此辽阔,我们会惊叹于自身的微不足道。

我们在大路上走来走去,却总不知道要去哪里,从何处做起。我们平庸,因而我们对于美好的道,总是仰望,而不知如何接近。

事要一件一件地办,路需一步一步地走。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类是天地间孤独的旅行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我们要从最微小的事做起,为最平凡的人服务。

中庸,就是我们努力想抵达的境界。伟大孕于平凡,成功在于积累

费祎,字文伟,江夏黾(今属河南)人,少孤,依族父伯仁。刘备创立蜀国,费祎留守益川,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费祎与董允俱为太子舍人,后官至黄门侍郎、侍中、尚书令等,为三国时蜀国名臣。

许靖不幸丧子,董允与费祎准备同赴许靖家吊唁。董允请求父亲派车,董和就派了一辆又窄又小的车子给他们。董允觉得难堪,心里很不舒服。费祎并不在意车子的新旧,自己先从前面上车。到了吊唁的葬所,诸葛亮等高级官员都前来吊唁慰问,他们乘坐的车子都十分豪华漂亮。董允的神色更加不自然,感到很失体面。然而费祎却泰然自若,礼仪得当。回到家后,董和向驾车人询问董允和费祎的表现,知道了他们各自的神情心态后,就对董允说:“你和费祎哪个更优秀过去我难以确定,从今以后,我心里有数了。”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诗曰……] 引自《诗经•小雅•常棣》,本意是赞美文王。

[妻子] 妻子与儿女。

[好合] 和睦,和谐。

[鼓] 弹奏,演奏。

[瑟] 春秋时流行的弹拨乐器,共有二十五根弦,每弦一柱,形状与琴相似。

[琴] 共有七弦,又称“七弦琴”或“古琴”,始于周代,至汉代定型。

[翕] 和顺,融洽,聚合。

[耽] 《诗经》原作“湛”,安乐。

[宜] 美满。

[妻帑] 妻子和儿女的统称。帑:通“孥”,指子孙。《诗经》说:“家庭和睦,就像弹奏琴瑟,和谐美好。兄弟关系融洽,和顺致祥又快乐。让你的家庭美满幸福,使你的妻子儿女幸福如意。”

郑玄说:“此《诗》言和室家之道,自近者始。”

孔颖达说:“行道之法自近始,犹如诗人之所云,欲和远人,先和其妻子兄弟,故云妻子好合,情意相得,如似鼓弹瑟与琴,音声相和也。兄弟尽皆翕合,情意和乐且复耽之。耽之者,是相好之甚也。宜善尔之室家,爱乐尔之妻帑。”重建心灵的家园

我们生活在各种关系之中,很多的关系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但是,真挚的友谊却来自于与他人的分享,来自于诚实,来自于宽容,来自于帮助别人而不是支配别人。

在人生的旅程上,有太多的坎坷和艰辛,但同样也有着看不尽的春花秋月。每一朵小花,都给大地带来芳馨,也带给我们美感和启迪。

世间最好和最美的东西只能被我们的心灵所感知。

爱我们的亲人,爱我们的朋友,爱一切美好的东西,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富贵未必可重,贫贱未必可轻

宋弘,字仲子,东汉京兆长安人,历任侍中、太中大夫、大司空,家无资产,以清行著称。其性情温顺,善于识人,曾举荐桓谭、冯翊等贤能之士三十多人,后来多为朝廷重臣,有的官至相位。光武帝刘秀对他十分信任倚重,封他为宣平侯。

光武帝建武二年,宋弘升任大司空。当时,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丧夫新寡。光武帝同姐姐谈论群臣事迹德能,意在观察她的心意。湖阳公主说:“宋弘持重威严,仪容倜傥,品德高尚,器度弘达,其他大臣远远不及他。”光武帝说:“那么,就由我设法去办吧。”稍后,光武帝召见宋弘,让湖阳公主坐在屏风后。光武帝对宋弘说:“民间谚语中有句话说,‘贵易交,富易妻’,这是人之常情吧?”宋弘说:“我也听说有句话叫: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光武帝回头对屏风后的湖阳公主说:“看来这件事不好办了。”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夫子感叹说:“家庭美满幸福,兄弟和顺,父母就感到称心如意啊!”

郑玄说:“谓其教令行,使室家顺。”

孔颖达说:“父母能以教令行乎室家,其和顺矣乎。言中庸之道,先使室家和顺,乃能和顺于外,即上云道不远、施诸己。”《礼记正义》说:“因上和于远人,先和室家。”

朱子说:“夫子诵此诗而赞之曰:人能和于妻子,宜于兄弟如此,则父母其安乐之矣。子思引诗及此语,以明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意。”愿你的心中永远没有忧伤

不论我们生活得贫穷还是富裕,也不论我们的地位平庸还是显赫,更无论我们是耕种着祖传的土地,还是手握权柄、占据高位,这都不是生活的真实意义。只有爱,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我们生活幸福,只有我们兄弟姐妹和睦互爱,才是对我们父母最大的安慰。

这世间任何东西都是易逝的,只有亲情流淌于我们的血液之中,融汇在我们生命的每一个空间里,陪伴我们走向永远。让爱铸成我们的人生

鲍宣,字子都,西汉渤海高城(今河北省盐山县)人。直言敢谏,指出百姓有七亡七死而无一生,忧国忧民之心昭然。王莽执政后,他被迫自杀。

鲍宣的妻子是富豪桓氏的女儿少君。当初,鲍宣曾拜少君的父亲为师,少君的父亲惊异于鲍宣能在贫苦的条件下坚持学习,非常感动,认为鲍宣是一个有志有为的人,便把女儿嫁给了他。少君出嫁时,嫁妆十分丰厚,这让鲍宣的心里很不安,他对妻子说:“少君,你从出生就生活在富裕骄奢的环境中,习惯了用精美的妆饰打扮,可是我出身贫寒,地位低下,没有能力拿出相当的彩礼,也不敢收下这样的厚礼。”少君说:“我的父亲就是因为您品德高尚,遵守法度礼仪,才把我嫁过来侍奉您。现在我是您的妻子,自当听从您的意愿。”鲍宣高兴地说:“能够得到你的理解,这实在是我的心愿。”于是少君把娘家陪送的物品等全部送还,自己穿上平民的衣裳,同鲍宣坐着鹿车回到了家。拜见过婆母家人后,就提着水桶出门挑水。从此,她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恪守作为妻子应具备的品德,被乡邻宗族称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