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与横琴合作中的产业选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4 13:42:42

点击下载

作者:袁持平、刘洋(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澳门与横琴合作中的产业选择

澳门与横琴合作中的产业选择试读:

概要

探讨澳门产业多元化的问题由来已久,但对于微型经济体而言,产业多元化的目的是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集群,加强和保护支柱产业,提高支柱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横琴新区地处珠江口西岸、毗邻港澳,2009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把横琴建设成为带动珠三角、服务港澳、率先发展的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这片106.46 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国家层面上被赋予“‘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示范区”的定位,以及“创新通关制度和措施”、“特殊的税收优惠”和“支持粤澳合作产业园发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横琴开发是广东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和珠海科学发展最重要的引擎和突破口,是探索粤港澳合作的新路径、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本书首先立足于澳门与横琴的合作,充分借鉴欧盟经验,从一体化的视角分析了澳门与横琴通过合作,试图达到货币一体化、金融一体化、旅游一体化等从而达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条件、可行性、成本、机遇与挑战等。其次,本书还从产业角度分析了澳门与横琴合作中的产业选择问题。在分析澳门总体经济情况的基础上,本书从澳门产业结构现状、博彩业内部结构和澳门就业结构、产业多元化、产业转移等角度详细剖析澳门经济产业结构以及澳门与横琴合作中的产业选择问题。▶▶第一章澳门与横琴货币一体化一 货币合作的基础(一)欧元货币一体化过程的启示

货币整合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在20世纪60年代欧元刚刚建立的时候,欧洲国家先对不同的欧洲货币加权进行整合和分析,当时欧元的前身是“欧洲货币单位”(ECU),1999年欧元最终被定义为每一个ECU单位的值。从欧洲货币单位到欧元的转变共经历了三十年到四十年的时间。欧洲各国建立欧元体系的过程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9年1月开始,欧元区各成员国的货币逐步以固定汇率兑换成欧元;第二阶段,在1999~2002年三年内以非现金形式引进欧元,也就是在银行间的清算和新发行的债券及股票用欧元作计价单位,但是现金交易仍然以各国货币进行;第三阶段,自2002年开始发行欧元纸币并回收各成员国的货币。虽然欧元已经提前完成过渡,全面代替了12个国家的货币,但是为了避免平行货币流动情况下通常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欧洲中央银行采取了稳健的操作方法,因此在欧元产生过程中没有出现这个问题。直到2002年7月1日欧元才成为欧元区唯一的法定货币。

澳门币和人民币如要实行货币一体化,可以借鉴欧元的经验,此外,还要经过系统的研究,在时机和条件上谨慎选择,循序渐进地完成货币一体化的改革。(二)澳门与横琴货币合作的前提条件

理论界对于货币合作及建立最优货币区各种条件的论述,从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开始,都是较为理想化的充分条件。《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提到,加入欧元区的门槛条件,是在区内市场一体化达到较高程度条件下对成员国经济趋同要求的量化。

与欧元区相比,澳门元与港元的货币合作有着相似的条件背景,而澳门元与人民币的合作则既有相同处又有不同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独立经济体之间进行的基于市场一体化的货币逐步融合的发展过程;不同之处在于欧洲货币一体化是实行相同社会制度的多个主权国家间的货币统一,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间的货币统一。澳门与横琴是同一主权国中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两个独立经济体,要实现货币合作乃至货币统一,则是新兴工业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货币统一。基于以上具体情况,我们就不能照搬欧元区门槛性条件,而只能借鉴其经验和区域货币合作理论,得出适合澳门与横琴合作的前提条件。

1.要素市场一体化

要素市场一体化是指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自由流动,市场高度融合,互相依赖,且保持利益一致。在区域货币一体化理论中,要素市场一体化是组成最优货币区的重要前提。蒙代尔认为,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是组成最优货币区的基本条件,原因是它们可平抑共同货币区内的不对称冲击;英格拉姆曾提出,在金融高度一体化的时候,利率的任何微小波动都能造成充分的资本跨国间流动,以此调节各国货币数量,避免货币供求失衡引起的汇率大幅波动,从而保持货币区内部的汇率稳定。《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提出的目标是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其实早已把建立统一大市场作为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基础。同时通胀率和利率相近、相互间汇率稳定等指标实际上是市场一体化的体现。

澳门与横琴货币合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取两地共同利益,促进两地共同发展。而无论是从欧元区成功建立并运行的例子来看,还是从现有的理论来看,我们都可以看到经济联系密切以及要素市场一体化程度高的重要性。

从表1-1中可以看出,内地(横琴)与澳门的区内贸易额是逐年上升的,而且区内贸易额在各地区的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也是很大的,表明商品在内地(横琴)和澳门之间流动性是很高的,也表明了澳门与横琴合作的可能性。

其中澳门对内地(横琴)的出口在2008年之后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的,但笔者认为,从长期来看,这种冲击并不影响澳门与内地(横琴)的贸易合作。表1-1 内地横琴与澳门区内商品进出口统计

2.通货膨胀水平相似

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货币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也就是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也即是说,若要两种货币汇率保持稳定,就必须先保持两国物价同方向同比率地发生变化。那么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假设澳门与横琴不能先期做到通胀水平相似,必将导致两地经济主体对货币未来购买力的不同预期,使得具备较高通胀水平的地区本币汇率下浮,从而统一货币的稳定受到威胁。同样,澳门与横琴的通胀率高低有别,经济利益和货币政策就会不一致,高通胀地区会要求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低通胀地区则可能反之,从而最终影响共同货币区的正常运作。

3.汇率水平稳定

早在1979年,欧盟就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确立了成员国之间汇率固定、对外实行联合浮动的稳定汇率机制,为统一货币——欧元的顺利启动与运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积累的丰富经验说明汇率制度的一致或接近是共同货币区内汇率水平稳定的保障,而汇率水平的稳定则是实现统一货币目标的直接要求。如果共同货币区内成员国各自货币的汇率频繁波动,其对统一货币进行定价的价值基础和技术基础就会丧失,这样统一货币就很难正常运行。所以说,在澳门和横琴逐步建立相似的汇率机制是货币合作不可缺少的一个前提条件。

4.经济发展水平和一致性

世界上第一种区域货币——欧元首先在西北欧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产生,原因主要在于西北欧经济金融发展水平较为接近。理论界虽然没有论述经济发展水平接近是建立共同货币区的条件,但事实上欧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小既成事实。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或地区更容易实现生产要素相互流动、金融市场相互开放和经济金融政策一致,从而更适合组成共同货币区。基于澳门和横琴的具体情况,我们应该重视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接近这一条件,倘若强硬地将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还较为悬殊的澳门与横琴各自货币捆绑在一起,则不但不能带来两地的净收益而且会给两地的经济造成负面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比较接近不等于完全一致,也就是说澳门与横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差距悬殊。

5.财政政策的相似性

通过对欧盟所确定的加入欧元区的前提条件的分析,我们可知财政纪律不仅是启动货币联盟第三阶段和成员国进入欧元区的必要趋同条件,而且被列为货币联盟第三阶段正常运转的必要内容。原因是过高的财政赤字终究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货币扩张,引发通货膨胀。而在一种货币和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如果共同货币区中某一成员国(地区)存在大量的财政赤字,必将导致该国(地区)内利率上升,同时也引起其他成员国(地区)利率的上升,最终危及货币联盟的货币稳定和金融秩序。因此,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各项指标中,财政趋同是实现难度最大的指标。

如果能满足以上五个前提条件,那么在澳门与横琴之间建立共同货币区的可能性就较大,成本也较小。基于两地货币合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需要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积极创造条件,从而不断推进两地货币的逐渐融合。二 澳门与横琴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一)横琴建立单一货币的收益分析

一是节约货币交易费用。随着港澳台与内地之间的贸易、投融资等经济交流日趋频繁,货币的兑换量也会不断扩大,就会产生相当额度的兑换费用。只要内地与港澳台之间达成了货币互通业务,实现四种货币在内地与港澳台的完全流通,就能为贸易和其他业务节约一笔很大的货币交易费用。在节约交易费用的同时也能产生乘数效应,给成员之间带来更多的贸易和投资交流,降低或消除货币之间的兑换风险。

二是降低或消除货币之间的兑换风险。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一直保持着升值趋势并顶着升值压力。但是,港币仍然采取盯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人民币与港币之间的汇率矛盾已经开始凸显;澳门元一直采取的是盯住港币的汇率制度,澳门元与人民币之间的汇率矛盾也开始凸显。这三种货币之间的汇率风险直接影响其贸易往来。随着它们之间形成内部固定汇率的货币同盟,这一贸易风险将消除,同时也能推动贸易的增长。

三是产业结构互补的收益。澳门、内地和珠海的三次产业构成比较。从中可以发现,珠海有较大的农业地区,澳门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服务业。将澳门与珠海地区的产业结合起来,就能形成一定的产业互补。所以形成一体化区域之后,澳门与珠海均可以从产业结构的互补中获取收益。

当两地的货币一体化上升到建立共同货币区的程度,形成一个对外统一的货币体系时,还能产生如下两方面的收益。

一是节约外汇储备,降低储备成本。由成员组成的同一货币区域内,经济规模的扩大可以节省用于消极抵御风险的外汇储备。例如,欧盟在建立欧元区之前,各成员国的国际储备相当于2600亿欧元,而新成立的欧洲中央银行只集中了约500亿欧元的储备,外汇储备的节省可见一斑。如果澳门与内地实现了货币一体化,其外汇储备将大大减少。同时,澳门与内地之间的债务清偿和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的解决也变得简单得多,这方面的国际储备也可以减少。

二是外部效应带来的收益。澳门与内地实现货币一体化能带来很大的收益。中国的国际地位的上升、澳门博彩业的持续繁荣等都离不开一个强大的货币体系的支撑。除了经济方面的考虑,在政治、国防、外交等方面,一个强大的货币体系都是能带来长远的利益的。可见货币一体化给澳门和内地带来的收益不仅是巨大的而且是长远的。

另外,从欧盟的经验来看,经济一体化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政治一体化就会被提上日程。政治一体化其实远比经济一体化复杂,所以澳门与内地的货币一体化的成功实现对于澳门与内地的政治一体化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推动其政治融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契机。(二)横琴建立单一货币的成本分析

从理论上看,实现货币一体化的主要成本包括:货币转换、铸币税的丧失、货币主权的转让、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效应的丧失。但其实深入思考,可以发现,货币一体化的成本是随着货币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而不断变化的。从联盟内部形成固定汇率到完全统一货币是有一个层级关系的,所以其成本也要分层次来看。一开始货币区内部只是形成相互之间的固定汇率,那么上述的成本还是相对比较小的。而一旦形成统一货币,这些成本才真正应该慎重考虑。仔细分析来看,货币转换成本只是一次性的成本,其相对值较小;铸币税本质上也不是完全丧失,只是由下向上集中而已;而货币主权的向上集中使得各个经济体的中央银行不能独立扮演它们的角色,但是这些角色还是可以由统一的中央银行来分配,它们在其中能够拥有一定话语权。

总体来看,无论是完全的还是不完全的货币一体化,最大的成本还是来自用于调节内外经济平衡的货币政策效应的丧失。由于澳门与内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上存在差异,对经济冲击进行有效的政策协调以维持内外经济的稳定的确需要较高的成本。而且,在实行货币一体化之后,一个地区的经济波动也会迅速波及另外的地区,这样一来统一的经济政策协调就更难了。所以一直以来,经济冲击的相关性都被公认为货币一体化的最大成本。假如澳门与内地在面对经济冲击时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那么这种成本也会相应降低。三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研究(一)货币国际化所需要的条件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研究,一种货币要实现国际化需要具备如下条件:第一,经济的发展规模和经济开放达到一定程度;第二,要有充足的国际清偿手段;第三,政府有能力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第四,要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市场经济机制作用能够充分发挥;第五,要有合理的、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

从民间部门角度看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包括:国际贸易计价尺度、结算工具、国际支付手段和价值储存手段;从公共部门角度来看则包括:其他经济体汇率设定基准、外汇市场干预工具和官方外汇储备。满足上述功能的货币即为完全的国际货币。1920年以前的英镑和1945年以前的美元可称为完全的国际货币,而日元则是不完全的国际货币。日元的国际化就是试图从不完全的国际化向完全的国际化过渡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日元国际化不甚成功,就是因为其未能实现完全的功能,仍然充当着不完全的国际货币;而在欧元诞生之前,马克就几乎具备了完全货币的功能,因为在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存在着EMS(European Monetary System)的区域货币制度安排。马克就是通过首先成为区域性关键货币进而发展成为近乎完全的国际货币。

按照国际经验,一国货币实现国际化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1.足够规模的经济总量

这一观点几乎被各方所赞同。计量经济学已经证明,一国的经济规模对于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使用情况也即国际化进程非常重要,因为一国的经济规模与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以及其金融市场的规模直接相关。一国经济规模越大、越平稳,将会与其他国家产生更加紧密的贸易、金融往来联系,也越有可能成为本地区的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根据测算,主要货币发行国产值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例上升1个百分点,会使其货币在各国央行的货币储备的比例上升1.33个百分点。当然经济规模也并非实现货币国际化的充分条件,如日本在经济规模上一直是当之无愧的第二经济大国,但日元的地位却与之不相符,在日本的出口中,以日元计价的比例相对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

2.在国际官方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

这是指该国货币或以该国货币计价的金融资产在各国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当中所占的比例。国际储备是由黄金、外汇和特别提款权(SDR)所构成。因为一国外汇储备是稳定外汇市场和平衡国际收支的最重要也是最后的手段,选用的外汇储备货币必须是价值稳定的强势货币,也就决定了外汇储备是国际货币的一项重要功能。根据历史经验和经济计量学的研究结果,影响一国货币在各国央行外汇储备中比重的各种因素按照重要程度依次为:第一,该货币发行国的经济规模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比重;第二,以特别提款权为基准所计算的该货币平均的升值比重;第三,该货币的汇率稳定性;第四,货币发行国资产市场的规模及经济开放程度。

3.在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币种结构中占有一定分量

也就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以该国货币进行计价结算的贸易量占整个贸易量的比重。这一点和该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程度以及国际贸易地位有很大关系,这和第一个条件有关联。货币国际化进程其实是本国货币对外供应的过程,对外贸易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国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的贸易结算币种与该国的国际贸易结构以及结算货币的升值程度相关,趋向于升值的货币在国际贸易中将会被更多地赋予结算货币的功能。同时,出口企业对计价货币的选择还会考虑到货币发行国的通货膨胀率、经济的发达程度以及产业类型等宏观因素,也会考虑到贸易对象国出口市场份额、国际竞争压力以及产品差异化等微观因素。一般来说,国际贸易规模与货币国际化程度呈正相关。历史证明,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货币国际化的进程。

另外,与之相类似的条件还有该货币在国际支付中所占的比重,所占比重越大表明该货币的国际化程度越高。国际支付使货币在国际经贸往来中起最重要的作用。国际支付货币的选择取决于该货币的国际地位,最终取决于该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收支状况。

4.在国际金融交易中占有一定比重

也就是境外持有人持有的以该国货币表示的如有价证券等金融资产在整个金融市场上的比重。持有以某货币表示的金融资产需要对该货币具有极强的信心,不会担心由于货币贬值而带来的损失。这里比较重要的指标是国际债券,即在国际金融交易中,以该国货币计价的国际债券所占的比重,也就是国际债券币种结构。

5.完善、发达的金融市场

高效、完善、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降低货币等金融资产的交易成本,使得该货币或以其计价的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大幅提高,能够有效扩大货币的流通使用范围。国际货币发行国需要拥有稳定的不受管制的金融市场,并有广度(具有充足的金融工具)和深度(拥有发达的二级市场)。国际货币的调换渠道依赖于具有宽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国际货币的交易等职能需要通过发行国银行体系所提供的存贷款、结算和支付服务来完成。如果某国(地区)拥有发达的离岸金融交易机构,会便利其国际货币的存放和转换,促进以本币结算的国际贸易交易与投资,从而促进货币地位的提高。如果实现了金融市场开放,并建立了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和发达的金融机构体系,国内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就会实现有机的融合。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提供成本低、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的金融衍生工具,有助于外汇风险的控制。大量金融衍生工具为投资者提供了方便与低成本的避险选择,为持有者提供了安全保障机制。历史经验证明,世界货币地位的实现都是以金融中心的建立为基础的。

6.较高的货币信誉

货币信誉集中表现在货币的可兑换性与信心上。货币的可兑换性是指货币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上取消管制,实现可自由兑换。货币国际化与可兑换程度密切相关但不等同,货币的自由兑换是货币国际化的一个阶段。货币的信心则体现为世人对货币稳定及未来稳定的信心。这是一国货币被世界所认可的先决条件,也是国际交易对该货币的必然要求,以减少交易成本及汇率风险。人们对货币信心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货币发行国政府政策的稳定性及连续性,政府的声誉在这里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美元的霸权就是美元信心的一个重要基础。

7.对货币选择的路径依赖

根据新制度学的交易费用理论,一国对国际货币选择还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其产生的原因在于交易成本、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

交易成本在货币交易中具有重要作用,交易成本较低的货币更容易成为用作交易媒介的货币。规模经济或较低的交易成本有利于货币国际化产生,即某种货币的交易规模足够大,将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所需的转换成本就相对较低。货币国际化是一个合作的过程,促进了交易成本的节省。货币国际化会受到交易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的影响,一种货币接受的范围越广,该货币的价值就越高。货币创造了正的网络外部性。(二)进化博弈论的解释

进化博弈是把博弈理论分析和动态演化过程分析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理论,它从有限理性的个体出发,以群体行为为研究对象,合理解释了生物行为的进化过程,这意味着博弈各方并不一定具有完美的判断和预测能力,不一定能采用完全理性条件下的最优策略。现今的国际货币体系参与各方分属于不同群体,变迁的历史也验证了国际货币体系内各群体的有限理性。显然,这种在有限理性基础上展开的分析更加贴近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参与各方的现状。

进化博弈论认为博弈中的博弈者有学习进化能力,能根据经验,通过模仿、学习和突变等动态过程调整自己的行动,博弈者的学习和进化是可以导向均衡的。通过这种长期的模仿和改进,所有的博弈方会趋向于某个稳定的策略,即“进化稳定策略”(ESS)。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正是因为参与各方有学习能力,不断依据过往经验调整行动,其中欧元与日元的国际化,使得美元独大演变成目前“三足”鼎立的局面正说明了这一点。进化博弈理论的这一基本概念,较好地描绘出有限理性个体的群体行为变化趋势,由之得出的结论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个体的群体行为,从而能更加准确地解释群体中个体的行为,以及预测群体的个体行为,因而可用于解释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预测人民币国际化应采取的行动。

按照所研究的群体数目不同,进化博弈可分为两大类,单群体对称动态博弈与多群体非对称动态博弈。多群体非对称动态博弈所考察的对象含有多个群体,不同群体中的个体有不同的纯策略集、不同的群体平均收益及不同的演化速度,不同群体的个体之间进行的是非对称博弈。

以下将运用多群体非对称进化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假设人民币属于潜在成为国际货币的国家群体,以及成为国际货币的国家为另一群体,这两个群体显然具有不同性质。主要的分析框架首先分别讨论不同位置博弈方模拟者的动态,再将它们结合起来确定整个系统的进化稳定性和进化稳定策略。设X、Y来自两个不同的群体,这两群体中的成员随机配对博弈见图1-1。图1-1 非对称进化博弈示意图

其中,i为合作的收益,c为X所在的群体对抗失败的损失,c为12Y所在群体对抗失败的损失,其中c>c>i>0。若双方均采用对抗策l2略,则取胜和失败的概率为1/2,因此各自收益分别为、。若均为合作策略,则双方都能够分享利益或各有一半机会获得利益但没有损失,因此各有单位得益。如果合作策略遇到对抗策略,那么对抗策略方获得利益,合作策略方得不到任何利益。

在X所处的群体中,策略Q被选择的比例是p,策略Q被选择的12比例是1-p。

在Y所处的群体中,策略Q被选择的比例是q,策略Q被选择的12比例是1-q。

则X的动态方程:

Y的动态方程:

将两动态方程联立,形成一个非线性系数的动态方程,该系统有五个平衡点:

上述五个平衡点中第一个平衡点处的两个特征值分别为0,;第二个平衡点处的两个特征值分别为0,;第三个平衡点处的两个特征值分别为0,;第四个平衡点处的两个特征值分别为0,;第五个平衡点处的特征值分别为0,。由特征值可知:第一、第二个平衡点(纯策略纳什均衡)是不稳定的;第三、第四个平衡点(纯策略纳什均衡)是渐进稳定的;第五个平衡点因为是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因此针对不同情况予以讨论。***

从图1-2可知:最终收敛的均衡点有(p=0,q=1)、(p=1,*q=0)及(,)三点。经分析,如图1-3所示:点(,)也是不断变化移动的,因而真正实现收敛的点只有两个角点。

从实际出发,初始情况落于区域D中的可能性较大,因而双方最**终会收敛到进化稳定策略p=1,q=0,即博弈方X位置群体都采取合作策略,博弈方Y位置群体都采取反抗的策略。图1-2 两群体非对称进化博弈分析示意图图1-3 两群体非对称进化博弈动态分析示意图

联系到当前的国际化货币体系亦是如此:强势货币群体趋向于采取对抗策略,阻止其他货币成为国际货币;而弱势货币群体为突破阻力,趋向于采取合作策略。这一结论对于人民币而言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人民币若想成功实现国际化,应借鉴欧元成功与日元失败的经验。人民币的国际化应通过走“合作”的道路,建立起国际化的竞争基础。“一国四币”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所形成的局面,随着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合作的深化,尤其是2004年CEPA的推出,香港、澳门与内地间的经贸合作更加紧密。从经贸合作的发展趋势看,国家(地区)间,各个微、宏观经济主体间的经贸合作,必然导致相互间的货币合作,而货币合作的深入发展,必然走向货币一体化。完成国内货币的整合,建立“大中华经济圈”的货币一体化已经是大势所趋,也是人民币走向区域化直至国际化的关键一步。(三)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

1.总体思路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总的思路是:立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中国的国情,紧紧抓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战略历史机遇,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金融发展为支撑、以政府统筹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金融中心为依托、以区域合作为手段,采取跨境贸易与对外投资相结合、市场选择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增强经济实力与健全金融体系相结合、实现短期目标与谋划长远目标相结合的方式,按照“主动、审慎、稳妥、渐进”的要求,有层次、分阶段地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潘理权,2007)。

2.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阶段性预期目标

人民币国际化目标并不是要完全取代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而是通过建立健全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投融资和资本市场循环流通机制,解决人民币在国家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相匹配、不相协调的问题,打造出与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化货币,使人民币在国际货币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宗良、李建军,2010)。

按照货币国际化程度不同可以将货币国际化划分为四个层次,即国内化、周边化、区域化和全球化;根据人民币国际化渐进发展的内在要求,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性目标:周边化、区域化和全球化。为此,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将经历国内化→周边化、周边化→区域化、区域化→全球化三个阶段,不同发展阶段人民币国际化具有不同的预期目标,阶段性的总目标又包含三个分目标(见表1-2)。表1-2 人民币国际化不同发展阶段的预期目标

3.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路线图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实践性、前瞻性很强的课题,可供借鉴的理论和经验不多。目前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的设计只是初步的、方向性的,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新环境不断做出调整。本文提出的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主要立足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并结合货币国际化的一般规律做出了一些前瞻性的设计。(1)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三阶段”特征描述。

货币国际化发展进程有其内在的一般规律性,就地理顺序而言,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将遵循由近及远,由双边到多边,从周边至泛亚的路径(李若谷,2009)。总体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将分三个阶段:从国内化到周边化的初级阶段,从周边化到区域化的中级阶段,从区域化到全球化的高级阶段,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民币国际化在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化主导力量、国际化渠道和金融市场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见表1-3),体现了人民币国际化时间演进的阶段性与空间拓展的层次性的高度统一。表1-3 人民币国际化三阶段特征

①人民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起步期的人民币国际化源自市场需求、民间带动。由于中国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币在中国的边境贸易和居民境外旅游消费中被周边国家的居民所接受,不仅为周边贸易和人员流动提供了便利,还减少了交易成本。这一时期人民币的境外流通量只占国内货币供应量较小比例,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大。但伴随着人民币在实体经济中跨境流通规模的加大,境外人民币对回流境内市场获取投资收益的需求随之增加。这一阶段人民币在民间力量和市场需求作用下由国内向周边拓展,形成了人民币的周边化态势。当官方开始为跨境贸易结算提供政策支持时,人民币周边化格局就会加速形成并向区域扩展,此时,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交易就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主渠道。该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人民币国际化积累实践经验。

②人民币国际化的中级阶段。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不断扩大以及资本项目汇兑限制逐步放松,境外积累的人民币规模将越来越大,对我国的国内价格水平、货币供应量、人民币利率和汇率水平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与此同时,人民币境外借贷、投资需求会大幅度上升,并逐步成为区域国家的储备资产和区域性的货币锚。这一阶段要保证境外人民币市场的稳定和国内人民币供给需求的稳定。这是人民币国际化最关键、最具有实质意义的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推行人民币的区域化,使人民币成为区域性主导货币。这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起飞阶段,如能取得成功,以后人民币国际化就会形成自增强机制,出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强化效应。

③人民币国际化的高级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高级阶段是指人民币逐步成为世界的主要储备资产之一,并借助区域内所建立的亚洲货币体系和汇率机制甚至是统一货币单位,向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拓展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中国已成为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国际政治影响力强大;人民币成为完全可自由兑换货币,从亚洲国家和地区向全球的拓展能力明显增强,从而形成美元、欧元、人民币(或人民币为支点的亚洲统一货币)三寡头垄断的国际货币格局,人民币或以人民币为支点的亚洲统一货币(如亚元)将成为亚洲地区的主流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将进一步得到提升,不仅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拥有足够的话语权,而且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最重要的储备货币和市场干预货币。(2)人民币国际化三个维度“三步走”路径设计。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路径将在“货币管制”、“货币职能”和“地域范围”三个维度上一同展开。

①在货币管制放松上,人民币实行渐进开放的做法。人民币首先在1996年12月1日实行了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接着在资本项目开放上,按照先开放直接投资再开放金融投资、先开放资本流入再开放资本流出、先对机构开放再对个人开放的思路,实行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部分有条件可兑换,到最后实行人民币可完全自由兑换。

②在货币职能上,国际货币的职能可以界定为三个层次:在对外贸易中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在国际金融交易中用作金融投资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作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和市场干预手段。

对贸易结算货币的要求重在货币的价值稳定性;对金融投资货币除了要求货币价值稳定性外,还要求货币有着良好流动性;对国际储备和市场干预货币的要求除了价值稳定性、流动性外,还在于货币有良好的保值、增值性。人民币国际化首先发挥的是贸易计价结算功能,接下来是金融投资货币的功能,最后,随着货币国际化程度加深,发挥国际储备货币的功能。

③在地域扩展上,人民币在市场需求推动下率先实行了周边化,接着在政府政策推动下逐步实现人民币区域化,最后在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人民币成为全球化的货币。图1-4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三个维度“三步走”路径(3)人民币国际化三维耦合路径模型构建。

下面根据图1-4构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路径的三维耦合模型。在图1-5中,X轴代表人民币的地域扩张,Y轴代表人民币职能拓展,Z轴代表人民币管制放松,O点代表国内货币,G点代表国际货币。从O点到G点的过程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三维耦合路径。图1-5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三个维度“三步走”的耦合路径

由此可见,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就是人民币从国别货币经过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渐进成为国际货币的过程,是人民币“管制放松”、“职能拓展”和“地域扩张”三个维度“三步走”路径的耦合。货币职能的拓展体现了货币国际化的深度,货币地域范围的扩张体现了货币国际化的广度,货币管制的放松体现了货币兑换的自由度。货币管制放松的“三步走”为货币职能和空间国际化“三步走”创造了条件。

当然人民币国际化从国别货币到国际货币的演变过程并非如图1-5所标示的是一条直线,而是在曲折与波动中走向国际化目标的。

4.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资金循环路线图(1)人民币国际化经济与金融循环。

人民币国际化是在对外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货币现象,图1-6反映了人民币国际化经济循环与金融循环状况。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循环是指与实体经济活动有关的跨境贸易和投资等活动;而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循环则主要是指以该国货币为交易和投资手段(或目的)的跨境资金流入或流出活动,或者简单地说,就是与人民币跨境流出或流入有关的金融投资和金融交易等活动(高洪民,2010)。通过跨境贸易和投资形成资金的经济循环(区域Ⅰ),同时借助金融工具投资和资本项目开放形成货币的金融循环(区域Ⅱ)。当人民币在境外被非居民普遍接受后,沉积在境外的大量人民币就会形成境外非居民间货币的经济和金融循环(区域Ⅲ),当人民币在境外形成强大的货币循环时,人民币国际化就进入到了高级阶段。图1-6 人民币国际化—货币循环路线

①人民币跨境经济循环。区域Ⅰ体现的是人民币跨境经济循环,即发生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跨境贸易与直接投资,通过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实体经济交易产生了人民币跨境与投资流通循环。目前,这一循环路径已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主渠道。

②人民币跨境金融循环。当人民币跨境贸易和投资结算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累积形成滞留境外的大量人民币资金,持有这部分人民币的非居民就会产生强烈的保值、增值需求,在离岸人民币市场投资工具有限的情况下,境外人民币回流境内就成为必然趋势。区域Ⅱ体现的就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人民币跨境金融资金的循环。

③人民币境外经济与金融循环。随着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开放和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完善,人民币得到境外非居民的普遍接受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非居民之间不仅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采用人民币计价、支付和结算,出现境外人民币经济循环;而且在国际借贷、外汇、证券等金融市场上人民币金融交易工具创新不断,非居民之间产生对人民币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形成境外人民币金融循环(区域Ⅲ)。这种循环出现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高级阶段。

因人民币境外循环还需要漫长的过程,缺乏实践基础,本文暂不做讨论。下面主要就跨境经济和金融循环两方面探讨人民币国际化可能的路线图。(2)人民币国际化“三阶段”资金循环。

①人民币国际化初级阶段的资金循环。我国现阶段处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2010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10.2∶46.8∶43,反映了我国还处在工业化深入发展时期,外贸依存度高达60%;经济发展方式主要靠第二产业、投资和出口拉动,主要靠资源消耗和劳动力投入拉动,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国际收支呈现出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双顺差特征(见图1-7),且国际收支顺差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虚胖”。连续的双顺差导致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对人民币国际化也起到很大的支持作用,即借助美元强大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人民币跨境出海后支撑了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信心。

从图1-7可以看出,人民币国际化初级阶段的输出和输入具有以下特点:在经常账户下,一方面通过实体经济交易从欧美获得大量的贸易顺差,输入美元、欧元;另一方面通过对东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逆差输出人民币;在资本与金融账户下,借助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援助等形式对东盟、非洲等发展中国家输出人民币;在资本账户管制的条件下,为境外人民币提供一定的回流通道,如人民币对境内的直接投资,发行人民币熊猫债券,开通人民币QFII投资渠道(小QFII)。由此,我们可在维持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下,实现人民币一定程度和范围的输出和输入,推动人民币区域国际化。该阶段人民币通过跨境贸易结算流向境外。图1-7 人民币国际化初级阶段的资金循环

说明:箭头代表资金流向。

总体来看,在人民币国际化初级阶段,中国的国际收支将呈现出经常账户顺差、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并存的格局,这就决定了初级阶段的人民币国际化将以增加外汇储备为代价来扩大人民币的输出。

②人民币国际化中级阶段的资金循环。经过10~15年的时间,人民币国际化进入到中级阶段。此时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已取得成效,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出口的竞争力开始体现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资本账户已基本开放。同时,利用经常账户积累的顺差加大对外投资力度,成为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其间我国的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或适度顺差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经常账户继续保持顺差,但顺差规模缩小;国内过剩产能加快向境外转移,资本与金融账户呈现逆差;外汇储备增长势头得到控制。基于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适度顺差的特征,决定了人民币将形成以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对外直接投资和金融投资)为主渠道输出人民币的模式。图1-8反映了人民币国际化中级阶段的输出和输入特点:经常账户的顺差主要来自对外投资收益和服务贸易盈余,而货物贸易保持平衡或适度赤字;在资本与金融账户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以及国际借贷等形式加大人民币资本输出;境外人民币在资本项目基本开放的环境下投资国内金融产品和实业实现境外人民币资金的回流。由此,形成了以经常项目人民币顺差(输入)支撑资本与金融项目人民币逆差(输出)的资金循环格局。该阶段逐步扩大了人民币的双向投资和金融交易。图1-8 人民币国际化中级阶段的资金循环

说明:箭头代表资金流向,实线代表的资金流量大于虚线代表的资金流量。

③人民币国际化高级阶段的资金循环。再经过10~15年的时间,人民币国际化可进入到高级阶段。此时国内经济已处于后工业化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中国将成为产品的净进口国,出口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领域,人民币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官方储备资产,形成了高度发达的人民币离岸和在岸金融中心。由此将形成以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弥补经常账户逆差的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格局(见图1-9)。

基于国际收支平衡的这一特征,在人民币国际化高级阶段,国际收支将出现经常项目逆差、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并存的格局,决定了人民币国际化将主要依靠经常项目逆差(贸易进口)输出人民币。这一阶段,人民币资金循环具有如下特点:经常账户因收益账户和服务账户的盈余难以弥补货物贸易亏空而出现逆差,导致人民币经常账户下净输出;依托高度发达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人民币资本往来十分活跃;政府通过发行人民币国债吸收海外人民币资金投资,实现人民币资金回流,从而使资本与金融账户出现顺差。该阶段大量人民币资金将沉淀境外,逐步形成其他国家的官方储备。图1-9 人民币国际化高级阶段的资金循环

说明:箭头代表资金流向,实线代表的资金流量大于虚线代表的资金流量。(四)人民币国际化的实施步骤

人民币国际化首先实现人民币周边化、人民币区域化,最后是人民币国际化。事实上,人民币在周边地区已经基本上是硬通货、“第二美元”和储备货币,已经开始承担国际货币的功能。因此在人民币周边化基础上继续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是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人民币区域化,加快人民币区域化步伐。本文讨论的人民币国际化的实施步骤实际上也主要是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步骤。

1.推进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

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可以减少周边国家对美元结算的依赖性,为将来人民币成为区域主导货币打下基础。据统计,人民币贸易结算规模从2009年的36亿元,激增到2010年的4394亿元。比2009年激增了100倍以上。人民币将有望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结算货币。

2009年,中国在上海和广州、深圳、珠海、东莞5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标志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工作的正式展开。由于各国对人民币的需求情况和信赖程度不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市场对人民币结算的接受度,因此试点对于率先推行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境外区域的选取非常慎重。在试点取得成功的情况下,2010年6月将试点地区扩大至20个省份,境外区域则由香港、澳门、东盟扩展至全球,试点业务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为跨境货物与服务贸易,以及其他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鉴于人民币目前尚未完全自由兑换,为支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我国先后与韩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为外国贸易商提供额外的人民币资金来源,强化人民币的贸易结算地位。2008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宣布签署双向货币互换协议,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2009年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已与马来西亚国民银行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800亿元人民币。目前,鉴于欧美企业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意愿低,我国应将重点放在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的积极合作协调上。尤其是应在边境贸易中大力使用人民币结算,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推行全方位的人民币贸易结算,并进一步将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扩大到全境人民币结算。在此基础上,将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区域延伸到东南亚、南亚、中亚等亚洲国家,以及与我国经贸关系密切并接受我国经济援助的国家,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切实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我国还应在区域的双边贸易中避免对美元的依赖,尝试使用双方货币作为结算货币,采取措施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奠定基础。

为有效推进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必须同时采取相应的促进措施和出台配套方案。

一是建立通畅的人民币回流机制。在建立人民币回流机制方面,中国正在努力进行探索和尝试,并已取得一定进展,建立起了人民币现金在中国港澳地区的正式回流渠道。同时,中国内地主要商业银行在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与中国内地经贸合作关系密切的地区建立分行、子银行或合资银行等形式的营业机构,积极开办人民币业务,逐渐在特定的区域形成初具规模的境外服务网络。但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趋势下,推进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必须建立起更为通畅的人民币回流机制。在目前情况下,一个较为可行的方式是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使香港成为人民币流入和流出的枢纽。

二是提供人民币计算退税政策支持。目前,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不享受退税待遇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使用的规模。对此,税务部门应尽快把人民币结算视同外汇结算,给予与美元同等的退税待遇。

三是放宽人民币现金出入境限额。在推进人民币成为贸易结算货币的进程中,应取消贸易项下人民币现金出入境限额管理政策。遵循贸易真实性的管理原则,在操作层面上灵活处理,只要携带者能提供贸易真实性背景资料和资金合法来源,可不受限额制约携带出入境。海关根据申请给入境携带者开具携入凭证,为后续的出口结算退税提供资金来源与境外凭证依据,使结算资金流向与贸易物资流向保持对应关系,把管理的重点放在防范没有贸易背景的人民币现金非法跨境流动上。

2.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由于目前中国国内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金融管理部门对资金监管和控制能力较差,资本项目在短时间难以全面开放,导致在国际市场上人民币无法实现自由流通兑换,投资和价值储备功能也十分有限,金融发展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巨大阻力。在中国金融市场短时间内无法实现飞跃发展的情况下,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能够提高人民币在周边流通的规范化程度,是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区域影响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需要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基础上,尽量创造条件让人民币流通到境外,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和对象。鉴于目前我国人民币资本项目管制的现实情况,必须创造条件使境外流通的人民币能够享受到与其他可自由兑换货币一样的待遇,即可以用于存贷款、结算支付、资产管理、套利避险等全方位活动,并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另外,还应使境外各类机构和个人通过政府允许的通道进行人民币的交易活动,享受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好处,以便提高持有人民币的积极性。因此可见,将人民币离岸市场放入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路径,是与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对于当前是否应该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在学术界还存在广泛争议。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加快中国资本项目放开,规范人民币境外流通是十分必要的。

2010年5月末,全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达445.52亿元。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取得了成功。为满足市场对此项业务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银监会于2010年6月22日联合发布《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由上海、广州等5个城市扩大到包括北京市在内的20个省(直辖市),试点业务范围包括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不再限制境外地域,企业可以按市场原则性质使用人民币结算。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香港拥有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最为有利的各方面条件。

香港是境外人民币存量最多的城市,拥有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并有国家强大的经济发展作为后盾,是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最理想的选择。从而为人民币国际化、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结算及投资货币,创造有利的条件。然而,人民币只有具备良好的流通性,才会被广为接受和使用,人民币才会在跨境贸易中被更多企业作为结算货币,也只有这样,香港才能逐步具备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条件。因此,为改善人民币在香港的流通性,需要从增加人民币供给、促进人民币流动和增加人民币回流投资渠道三方面采取措施。(1)增加以人民币支付的货物和服务进口。

通过贸易渠道向香港输出人民币,既是增加香港市场上人民币供给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在香港推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对欧美等国贸易实行人民币结算难度较大,一方面这些国家对人民币的认同程度较低,另一方面我国对这些国家以贸易顺差为主,而且在国际贸易中定价能力也不足。相较而言,我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主要逆差对象国集中在东盟等国,而且人民币在这一区域有较高的认同程度。我国企业在进口这些地区和国家的货物、服务时,可力推使用人民币进行支付,这样在增加人民币境外流通量的同时,有利于在跨境贸易中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的地位确立。

对香港而言,人民币由于个人业务自2003年推行以来,在香港已有较好的市场基础,在与香港的企业进行跨境贸易时以人民币结算更容易推行。从货物贸易来看,虽然香港是内地最主要的贸易顺差对象之一,但相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从香港进口时采用人民币支付的难度较小;从服务贸易看,我国自1995年以来都保持逆差,香港又是内地最主要的服务贸易伙伴。所以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口中的人民币支付,可作为向香港输出人民币的重要渠道,以直接地增加香港的人民币供给量。(2)允许香港银行为香港企业提供人民币贸易融资。

从香港银行的角度看,允许其发放人民币贷款是既有人民币对私业务到对公业务的重大突破,香港银行因此可以真正形成人民币资产,形成多元化的资产负债结构,可通过人民币贷款业务而获取利润。为香港企业提供贸易融资,可看做向企业提供人民币贷款业务中的一种。目前银行开展这一项目的人民币资金的可能来源包括:香港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存款,人民币—港币货币互换额度,从清算行兑换人民币等。(3)逐步放松人民币和港元的兑换限制。

从2005年11月起,香港个人人民币现钞兑换的限额由每人每次不超过等值6000元人民币提高至20000元人民币。要提高人民币在香港的流通性,促使人民币成为跨境贸易的结算货币,重要的一点是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在目前我国资本项目没有彻底开放的条件下,可以渐进地放松人民币和港元的兑换限制。(4)支持香港银行通过同业拆借获取人民币。

如果说提高人民币兑换限额是通过“自由渗透”,来增加人民币在港流通量,那么更为需要的是通过银行间的同业拆借来建立大额人民币的“输入管道”。香港银行作为向香港企业提供人民币的主体,可分别通过跨境的和香港内部的银行间市场获取人民币。[1]

3.加入SDR是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关键选择

基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对美元储备的过度依赖及所产生的结构性缺陷,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目标是通过渐进式的增量变革逐步减少对“美元锚”的依赖,而且随着人民币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的逐步实施,这一过程将逐步加快。总之,加入SDR是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关键选择。

理论上,一国能否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国,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经济与贸易总量、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稳定的汇率、深度发展的金融市场以及可预期的政治稳定性(China and Frankel,2008)。

首先,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或有可能在2025年左右赶上甚至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从贸易总量上看,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未来几年,也将成为最大的贸易国(IMF,2009)。

其次,稳定的货币价值需要对内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对外保持稳定的汇率。虽然表面上,中国满足这项条件,但由于目前中国仍存在资本管制以及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按照IMF的定义,近似于一种盯住汇率制度),所以还不能通过这项检验。预计通过渐进式改革逐步引入中央银行独立性、通货膨胀目标制、人民币可兑换将有助于中国实现低通货膨胀率和汇率的相对稳定。但至于是否只有通过完全走向浮动汇率才能实现汇率稳定,学界仍存在较大的分歧,笔者倾向于认为实现汇率稳定的根本出路在于实施透明的货币规则(即为人民币选择一个合适的“锚”),稳定或者浮动本身只是结果。

最后,深度的金融市场和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这是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关键条件,但目前来看,中国的资本管制、人民币的不完全可兑换、规模较小的国内债券市场仍然是最大的障碍。

总体上评估,实现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目标中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无论在官方还是在私人领域,人民币的国际使用范围仍十分有限,甚至可以忽略,基本上没有一个国家把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价值储备工具),更没有其他货币盯住人民币。

仅仅从市场选择的角度来看,即使以上所有条件具备,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仍需要克服“网络外部性”效应。大致预测,如果2020年上海能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届时人民币实现完全可兑换,那么人民币或许将在未来10~20年逐步满足这些基础性条件。因此,从现实选择来看,纳入SDR货币篮子是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关键步骤。

人民币在一定条件下纳入SDR货币篮子,扩大SDR的货币覆盖范围和代表性,这既可以促进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减少对主要储备货币的过度依赖,也是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现实选择和关键步骤。

从现实途径上看,人民币纳入SDR并不一定要求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IMF协议第二修正案规定,SDR货币篮子必须是“可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