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4 08:20:13

点击下载

作者:黄相怀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

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试读:

导言

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

2015年6月30日,习近平同志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的讲话中指出,县委书记要做政治的明白人,要做发展的开路人,要做群众的贴心人,要做班子的带头人。其中,要做政治的明白人,具体来说就是要对党绝对忠诚,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同志这一要求是面向全国的县委书记提出来的,但是这一要求也可以认为是面向广大党员干部提出来的。再进一步,还可以认为是面向全社会的大多数人提出来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是因为“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普通人接触媒体,要有媒体素养;欣赏音乐,要有音乐素养;观察、认知、评判、参与政治,就一定要有政治素养。具备了一定的政治见识和政治判断,我们才能够正确地看待各方面的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所以,“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对每一个人来讲,都具有迫切而现实的意义。

一、什么是“政治上的明白人”

什么是“政治上的明白人”?怎样才能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回答这些问题之前,要先弄清“什么是政治”。

政治是什么?首先,按照一般的学理解释,政治是公共权力现象。具体来说,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变化。我们通常说的政治权力、政治发展、政治参与等概念,都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政治”这个词的。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看,政治还是统帅、是灵魂、是大局。关于这点,可以从理论家和革命家那里找到一些判断和答案。

列宁说,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起码的常识。毛泽东同志说:“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

由此可见,在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中,凡属根本、重大、原则和方向性的问题,都是政治;凡是关系到这些方面的事务,也可以被上升到政治高度。一方面,政治是公共权力现象,是公共权力的运用;另一方面,政治具有内在的规则、要求和策略。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政治,就是公共权力有规则、有要求、有策略的运用。根据这个说法,“政治上的明白人”就是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应该根据什么样的规则、具备什么样的素养、运用什么样的策略去从事公共权力活动的人。

二、政治上的明白人是行为规矩的人

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他指出,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都要讲政治、讲原则、讲规矩,不能搞假大空,不能随意化、平淡化,更不能娱乐化、庸俗化。

政治规矩为什么重要?这是因为现代政党都是为了共同的政治目标而组成的政治组织,必须由政治上的规矩来维护本党目标的实现。一个政党如果没有政治纪律约束,就会成为乌合之众,很快就会分崩离析。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如果党的政治纪律成了摆设,就会形成‘破窗效应’,使党的章程、原则、制度、部署丧失严肃性和权威性,党就会沦为各取所需、自行其是的‘私人俱乐部’。”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他还作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腐败问题是腐败问题,政治问题是政治问题,不能只讲腐败问题、不讲政治问题。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3]更严重。”“共产党不讲政治还叫共产党吗?”严格来说,破坏财经纪律的,是腐败问题;败坏政治纪律的,是政治问题。二者不能简单混淆,或者以前者掩盖后者。

2015年9月11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践行“三严三实”进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三严三实”是我们天天要面对的要求,大家要时时铭记、事事坚持、处处上心。这就是要求我们从细微之处防患于未然,提高我们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认识。

三、政治上的明白人是头脑清醒的人

做头脑清醒的人,就是要充分认识到科学理论和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

习近平同志曾经深刻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哪天在我们眼前发生‘颜色革命’那样的复杂局面,我们的干部是不是都能毅然决然站出来捍卫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他观察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错综复杂;国内深化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难啃的“硬骨头”不少,社会上也有一些“杂音”和“噪音”,在全民共筑中国梦的路途上,还有许多难关需要攻克。因此,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务必立足本职,胸怀全局,头脑清醒,认清形势。无论国际形势多么复杂,无论深化改革有多少“难关”,都要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地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尤其是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我们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和带头人,更要懂得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人民的嘱托,绝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诚然,做一个头脑清醒的共产党人,并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做得到的。人们常说,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头脑清醒,行动才自觉。所以,要做到头脑清醒,就要学懂弄通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理论,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洞察事物本质,具有明辨是非的“火眼金睛”,不人云亦云,不当墙头草,坚定不移跟党走。

四、政治上的明白人是策略灵活的人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千人大会。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各项建设困难重重,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七千人大会是一个反思的大会,是一个总结经验、统一认识的大会,是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贯彻调整国民经济方针的大会。

在这样一个反思检讨会上,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了“五个好”:第一,有好的指导思想;第二,有好的党中央;第三,有大批好的骨干;第四,有好的传统、好的作风;第五,有好的人民,人民对我们党有最大的信赖。邓小平同志的“五个好”一下子就把积极向上的一面给展示出来了。他说,这样一个党,既然能够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也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

接下来,邓小平同志从“五个好”的视角再去审视这些年工作上出现的挫折。总结其主要原因是这“五个好”的优良传统受到了削弱,在有些方面还受到了很大的削弱。指出,必须恢复“五个好”,如此工作才能够做得更好。要“坚持党的优良传统,除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联系群众、及时纠正错误等等以外,必须注意健全党的生活。这是坚持党的优良传统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邓小平同志巧妙地从政治的高度来解释和解读党在工作指导思想上所犯的错误,并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既符合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又总结了应有的经验教训。由此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在政治上是一个策略上灵活的人。

怎样成为一个策略上灵活的人?

第一,要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列宁曾说,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费力是掌握不了的。说“政治是一门科学”,就意味着政治具有内在的必须遵守和掌握的规律、规定、规则,要求“政治人”必须具有高度的原则性。说“政治是一种艺术”,就意味着政治具有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一面,要求“政治人”还必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只有那些在心智上能够同时驾驭高度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在实践中能够善于把高度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的人,才是高明的“政治人”,才具备了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基本条件。

第二,要具有很高的政治悟性。1954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中共中央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35人,中央各部委、中央人民政府党组、军委各部门和人民团体的主要负责同志共52人。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揭露和批判高岗、饶漱石的反党分裂活动,明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会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的决议》和《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邓小平同志在发言中认为,我们党在过渡时期提出这样一个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是完全适时和完全必要的,这不只是因为整个过渡时期的革命内容比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更为深刻、更为广泛,斗争也极其复杂、极其尖锐,更是因为在我们党的高级干部中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邓小平同志不把这种分裂行为归结为简单的夺权,而是归结为一种骄傲自满的滋生,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政治考虑。

邓小平同志说:“这个决议草案,正如少奇同志的报告所说,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所指的,是根据具体事实、指了具体对象的。所谓具体事实、具体对象,能不能解释为只是针对个别的人呢?不能这样来认识。”这是邓小平同志非常高明的地方。他还指出:“我以为它主要是指的在现阶段党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防止和克服的一种倾向;不能解释为这个决议只是针对个别的人,对于我们、对[2]于我自己无关,因而可以疏于检查和防范。”邓小平同志说这个决议是从某个人、某些人引发出来的,但是绝对不能仅仅理解为针对个别人、个别现象,它是针对一种倾向而来的,针对所有人而来的,他既点到了问题,做了一个很好的发言,同时又在政治上启发和引导了大家,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具有非常高的政治悟性。

第三,要讲究策略与艺术。毛泽东同志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作为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既要认真宣传贯彻和执行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又要勇谋相济,善于在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中,讲究斗争策略和领导艺术。须知,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也不是身居“桃花源”“君子国”。平日里各种各样的诱惑不断向我们“招手”;工作上坚持原则,唱“黑脸”,当“包公”,很可能得罪一些人,那就有可能被人算计,甚至诬告陷害。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一些县政治生态很庸俗,形成派系势力,如果不入伙就打掉你,所以很难清流。在这样的地方工作,既要坚持原则,出淤泥而不染,有莲花精神,也要有足够的智慧,要能对付。

行君子之道,防小人之奸,不负英雄真气概;修马列之学,谋民众之利,人生为一大事来。一个成熟老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一个政治上坚定而又清醒的明白人,一定是一个能够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生存下来、干成事而又不失掉原则的人,因为他既能够行仁者之道,又能够防小人之奸,还能成智者之功,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政治上的高明人。黄相怀2018年8月1日第一章独特的政治优势: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强国必强党,兴国必兴党。中国由大国而为强国,必须以中国共产党由大党成为强党为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走向胜利的政治保证、领导保证和组织保证。第一节党的领导是独特政治优势

中国的优势有很多,但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政治优势,是中国最独特最核心的优势。这一点,可以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成功发展实践中领悟。

从外部看,发展中国家发展面临“后发劣势”。从内部看,发展中国家发展面临诸多两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发展”与“稳定”的两难。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但是,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政治社会动荡,政治社会动荡又反过来制约了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这种“发展”与“稳定”难以兼容的局面,源于现代化所引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系统性变化对原有社会阶层结构、利益关系和思想文化造成强大冲击,而国家又缺乏足够的制度性和组织化力量来缓和与解决这些冲击。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频频遭遇宗教冲突、社会动荡,现代化进程被严重干扰或打断,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二是“开放”与“自主”的两难。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对外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封闭的代价是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状态,而开放的代价往往可能是丧失独立自主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权利。某些西方国家以巨额投资、经济援助为诱饵,使众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向西方资本敞开大门,按照西方游戏规则行事,成为资本主义链条上的被动一环,从而导致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政策上难以自主决定,事实上丧失了经济主权。拉美国家经济长期依赖外资,一旦外资撤走,本国经济就面临崩溃,就是典型的例证。

三是“助推”与“攫取”的两难。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是希望本国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也都会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助推经济尽快发展起来。但是,在国家和社会的财富快速增加起来的过程中,政府这只曾经的“助推之手”很难禁绝不正当的获取利益行为,从而导致成为伸向财富领域的一只“掠夺之手”。而“助推之手”一旦退化为“掠夺之手”,经济发展就会遭到严重扭曲,出现畸形的经济增长,从而导致发展难以健康长久。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些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难,不啻世界级的难题。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化经验弥足珍贵。

中国道路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两难命题。破解这些两难,中国的方案如下:

从制度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重视宏观调控,强调发挥政府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从政治上看,与诸多发展中国家党派林立、攻讦不止,以及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纷繁芜杂相比,中国的现代化是以政党为中心,由政党领导和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制度支撑,它能够把各个政党和各界人士紧密团结起来,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模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为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目标而奋斗,因而催生出巨大的制度绩效。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作为“中国之治”“中国奇迹”的重要制度力源,它推动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推动中国实现了连续40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中国快速实现超大规模现代化,彰显出巨大的制度优越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制度绩效。反观一些发展禀赋条件并不比中国差的国家,由于简单移植某些旧式政党制度,非但没有取得预期的发展成果,反倒激化了民族矛盾、引发宗教纷争等,使其陷入长期动荡不安中。这在一些被西方国家用刺刀强加实施“西式民主”的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可叹,一些国家陷于迷途而不知返;可恨,一些国家自视过高而不知悔,人类政治文明之发展进步由此蒙尘落垢。

从经济上看,中国强大的国有经济和宏观调控能力,能够有效防止发达国家控制本国经济命脉,保持政治经济发展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一方面有利于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防止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资本优势控制本国经济的要害部门。有学者指出,中国是一个任何跨国公司都难以搞定的庞大经济体,且有强大的公有制经济,在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领域和制度方面牢牢掌握着控制权,并且秉持让多家外资企业展开竞争以推动国内产业经济发展的理念,能够坚定不移实行开放,其结果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吸收如此之多的跨国公司并迅速有效地融入世界。

从领导核心上看,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因此始终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有无一个强大的执政党及其组织体系,是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的根本政治特征之区别。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视阈下的领导力,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制度运行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或全面领导力,归根到底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行力。二是战略决策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或全面领导力,从根本上说,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决策力。三是社会动员力。社会动员力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或全面领导力的重要特点。四是资源配置力。中国共产党不仅擅长社会动员,而且擅长资源配置。五是统筹协调力。中国共产党通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种新的领导方式,形成了一个民主集中型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六是组织保障力。健全的组织力,从来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组织力既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领导力的基本保证,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党的领导是中国的核心竞争力。第二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命题和任务。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指出:“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十九大向全党提出的一个深刻命题。在党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仅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和前途命运,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如期实现,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实践意义和历史意义。一、对自身建设规律和长期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体现党对自身建设规律和长期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有着深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一般进程时,强调必须发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作用,把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为推翻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关键。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显然,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和途径,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理论渊源。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全面领导问题。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同志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说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习近平同志同样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因应国内外时势变化的必然选择。

从世情变化来看,当今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在增多,逆全球化势头有所抬头,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国际上“中国威胁论”和捧杀中国的声音不同程度地存在,党要确保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世界潮流,为创建全球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持久和平共同发展作出中国贡献,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领导。

从国情变化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从呈现形式上发生了新变化,但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都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从党情变化来看,我们党是有着8900多万名党员、在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依然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党的领导虚化弱化空泛化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一度比较突出,部分党员干部蜕化变质、贪污腐化接连落马,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等,迫切需要破解党的建设难题,提高党长期执政能力和领导本领,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

在国际共运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忽视甚至放弃党的全面领导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剧烈震动,红旗落地的背后,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东欧国家和苏联共产党自身出了大问题,党的领导被一再削弱,全面领导便无从谈起,从而犯了“颠覆性错误”,导致事业失败。

反观当今国际上一些执政党,之所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难有建树,跟缺少核心政党的强有力领导有很大关系,有的重经济轻民生,有的重政治轻党建,或多或少都存在顾此失彼、畸重畸轻的通病,造成的后果是经济失速、民主失范、社会失衡,发展弊病丛生。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应保持清醒,在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根本问题上不能有丝毫犹豫,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总纲,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这是民心民意的具体体现,更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之举。在新时代,必须坚持宪法确认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进一步强化党的全面领导意识,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二、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有着丰富内涵和鲜明导向;理解党的全面领导,应从原则要求、内涵实质、现实针对性等维度进行把握。

从原则要求上看,党的全面领导是明确、具体的,体现在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等多个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当作首要原则。为此,就要把管党治党当作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明确定位、统筹推进,其中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主线,政治建设是统领,坚定理想信念是根基,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着力点,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并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是总布局。这些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原则要求。

从内涵实质上看,党的全面领导是党作为执政党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也是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应有之义和本质体现。这是对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政治界定,是基本政治原则。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国家、领导社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也就是说,不允许有妄议中央、挑战党的领导地位的错误主张,更不允许有颠覆党的执政地位的危险行动。西方所谓多党选举、轮流坐庄那一套在中国不适合中国国情,也是不允许的。“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和“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之间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前者规定了党的最高政治地位,为后者提供了根本前提;后者为前者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从现实针对性上看,党的全面领导是对全局工作的所有领导。这就是说,党的全面领导不仅要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各领域,而且要体现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还要体现到党和国家机构、体制、制度等的设计、安排、运行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针对一个时期以来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重拳出击、标本兼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这从政治上界定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表明党的领导是体现在党对国家和社会的一切地方一切领域一切方面的领导,不允许有弱化、虚化、空转化,必须做到全覆盖、无死角、零漏洞。

当然,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并不意味着党要包揽包办一切,替代一切组织、机构去直接领导、直接管理社会的具体事务。党的领导体现在党的领导机关和工作部门上,体现在领导其他机关单位的党组织及其党员上,体现在宣传贯彻党的科学理论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上,体现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强大执政能力上。党既要坚持和加强对一切国家机关工作的领导,同时也要保证国家的立法、行政、监察、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保证党的各级组织依照党章规定行使权力。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具体要求

第一,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首要前提。

党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之所以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构筑伟大梦想,使中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些成就和变革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一思想的科学指引。实践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是指引我们完成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理论灯塔。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深刻领会这个思想的历史地位、丰富内涵、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领悟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获得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思想伟力和行动自觉。

第二,树立“看齐”和“核心”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核心原则。

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政治原则,是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根本政治要求,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和权威,自觉、主动地向习近平同志看齐,向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看齐,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各项决策部署看齐。

第三,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抓紧抓好,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中心环节。

政治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政治建设是政党建设的根本性建设,决定着政党建设的方向和效果。政治建设抓得牢抓得好,政治方向对头、政治原则坚定、政治路线正确,就能统一全党意志、凝聚全党力量。

第四,健全并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建设,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基本保障。

制度带有全局性、稳定性,管根本、管长远,党的领导制度依然如此。要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发挥纲举目张的统领作用,加强党对涉及全局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比如优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就是加强党对重大工作领导的行之有效的制度设计。要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及其具体制度,学好用好《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使党章规定的基本原则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要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理顺党的组织同其他组织的关系,实现党的领导全覆盖,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规范性,切实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体现到各级各类组织中。

第五,强化政治定力,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政治原则和底线,增强敏锐性、提高协同性,有效发现和及时处置改革发展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决不能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要立足本国、放眼世界,着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增强党对全局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第三节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因此始终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形势新任务向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保障。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特别是国际国内形势进入新的复杂阶段,各种发展任务多样交织,各种斗争形式混合复杂,各种愿望诉求交错纵横,这就更加需要强化党的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加需要党中央担负起对于全党的领导核心职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和向着纵深发展,使得党的领导地位和主导作用进一步彰显。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成就作了总结和概括:“五年来,我们勇于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何要以如此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呢?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深刻阐述:“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党自身始终过硬呢?习近平同志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中国共产党必须实现自我革新驱动,否则就会僵化、停滞、落后。

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看,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党的生命力和行动力来自严密的组织性、严肃的纪律性和广泛的群众性这三大特性的始终保持而不丧失。

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难点在于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日益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工作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而这些矛盾和问题,才真正是党的建设的难点所在。比如,在工作作风上,表面上的行为规范了、收敛了,但深层次的内在的思想问题和态度问题不能说已经很好地被解决了。在党风廉政建设上,一些人畏惧了、收手了,但同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也不同程度下降了。党的十九大之后,这些矛盾和问题正在进一步得到有效解决。

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重点在于把握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中国共产党人既是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伟大的实践主义者,他们既强调真抓实干,又强调尊重规律,并且认为实干只有遵循工作规律才有意义,才能够取得长期持续的绩效。巩固扩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需要在党建工作中更加注重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增强创造性。

如何在一个新的全球化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如何在一个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如何在“严格管人”的基础上“大胆用人”,如何在搞好“支部建在村上”工作的同时也同步搞好“支部建在楼上”工作、“支部建在网上”工作等,这些都不仅需要更大的勇气,也需要更大的智慧。因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全党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要做到三个“不能有”:不能有差不多了,该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不能有初见成效就见好就收的想法。必须持之以恒、善作善成,把管党治党的螺丝拧得更紧,把全面从严治党这一带有全局意义的中心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使之取得新成就,开拓新局面。第二章庄严的政治承诺:始终坚持不忘初心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理解这句话的根本之点,就是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和坚定恪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庄严的政治承诺、铮铮的政治誓言。第一节深刻理解“初心”,知其本源

2015年7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给国测一大队老队员老党员的回信中,首次提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在2016年“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再次使用了“不忘初心”,并赋予其更加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到了党的十九大,不忘初心更是在更高的层次上被使用。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它为人类社会发展 进步指明了方向,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在2016年“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指出:“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忘初心,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共产主义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七一”重要讲话中还指出:“95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不忘初心,就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一精神旗帜,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共产党,就在于她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方向,以共产主义为理想追求,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所在。不忘初心,就是不忘本质。对全党而言,就是要始终不忘建党的初衷,始终不忘党因何而立,因何而兴;对全体党员而言,就是要始终不忘入党的初衷,始终不忘入党为了什么、入党追求什么。第二节准确把握“初心”,履道坦坦

习近平同志提出“不忘初心”有着深刻的政治考虑,是基于历史和时代的时空方位而提出来的。

当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出发?为了解放全中国、夺取政权而出发,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而出发,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出发。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程,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宗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拼搏奋斗的历程。先进的理论指导、崇高的理想信念,在革命年代激励着成千上万共产党人浴血奋战,九死不悔;在建设年代,激励着无数共产党人激情似火、无私奉献。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共产党总体上依然坚守信仰信念,但随着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日渐深入,世俗化、功利化和物质化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渐渐侵蚀了一些共产党人,使得他们忘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出发,丧失了理想信念,有的甚至沦为金钱的奴仆、美色的俘虏,成了阶下囚。习近平同志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强调不忘初心,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不能忘记出发原点,要坚守“精神家园”,炼就“金刚不坏之身”。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路?一条曲折坎坷而又成就辉煌的路。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卓越成就,从理论上说,根本原因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成为指导实践、治国理政的科学理论;从实践上说,根本原因在于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指引,开创了符合国情和实际的中国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一条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然而,随着社会思想观念的日益多样化,全球范围思想文化的较量交锋日益激烈,“历史虚无主义”、西方“普世价值”等使得一些党员干部忘记了为什么入党,也忘记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路,丧失了理想信念和前进的勇气,丧失了政治品格和坚守的自信。强调不忘初心,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在新时代更要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三节坚定恪守“初心”,任重道远

201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西柏坡指出,“考试”仍在继续。

在2016年“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不忘初心,就是不忘品格。中国共产党这个“考生”,始终保持初学者心态、初创者精神,才能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坚定恪守初心,要求全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牢牢占据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制高点。要求全党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坚定恪守初心,要求全党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人不能忘本。我们党是从苦日子里过来的,尽管今天的生活与工作条件都大大改善了了,但吃苦的内涵变了,对吃苦的要求更高了,因此艰苦奋斗的传统要永远发扬下去。我们党要始终和人民群众在一起,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向前推进。

坚定恪守初心,要求全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些重大论断,通过扎实有效的党的自身建设,把不忘初心切实转化为目标要求、制度机制和现实行动,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前推进。第四节牢牢守望“初心”,永志不忘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追根溯源,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初心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初心。守望马克思主义者的初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也是基本路径和根本方法。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但马克思主义者自出现以来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就是无产阶级的利益和全人类的解放。因此,只有守望马克思主义者的初心坚定不移,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才能永志不忘。一、坚守辩证唯物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者是无畏的,因为他们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给了中国共产党人守望初心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智慧。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3]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者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巨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马克思主义者面对各种矛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并坚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马克思主义者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同时,马克思主义者还会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正是这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会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自己的初心要充满信心、充满力量,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二、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牢牢站稳人民群众立场

马克思主义者是无私的,因为他们是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立场上的。这给了中国共产党人守望初心以巨大的真理力量和道义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不仅是一个承诺,也是所有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的初心。习近平同志说:“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为了实现人民利益,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者并不否认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但也十分重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巨大反作用,甚至认为有时候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必须把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意见,拿到群众中去实践和验证,使正确的意见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际行动。正是这些根本理论判断和根本立场,教会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自己的初心要坚守人间正道、坚定宗旨意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上做到天下为公。三、坚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勇立时代潮头,因为他们掌握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维方式。这给了中国共产党人守望初心以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理论能量和思想财富。马克思主义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确立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所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共有的思维特质。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特别是社会主义运动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都离不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党达成共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重新确立。正是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导下,我们党能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对基本国情的认识能够不断深化,逐渐明确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导下,我们党能够破除一切干扰,既反对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又摒弃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既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又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点和政策措施,从而能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本色。正是这样的思想路线和思维方式,教会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开拓创新,不断与时俱进,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上百折不挠。四、坚守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判断,坚定必然胜利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者是批判者、革命者,对资本主义总体上持批判态度,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对资本主义根本弊病深刻反思的产物。这给了中国共产党人守望初心以在批判中借鉴、在反思中超越的治国理政智慧。早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预言:“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一百多年来,无论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的命运的判断却没有过时,因为资本主义的本性和本质是不会改变的。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暴露出越来越多的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如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复苏进程依然十分缓慢,经济增速处于低迷状态;人力资源匮乏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失业率依然较高;经济发展的成果没有被广泛分享,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由去工业化导致的产业危机使经济衰退,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失灵;等等。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内在的难以克服的矛盾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所表现出的病症。这在总体上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的诊断并没有过时,也对当今世界重新审视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提供了新的契机。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其新特征新表现以及发展趋势和未来命运,恰恰强化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初心。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呈现勃勃生机和美好前景,社会主义旗帜在全球上空高高飘扬。正是这样一种马克思主义者审视资本主义的姿态和判断,教会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上更加坚定清醒。五、坚守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对一个政党来说,“姓什么”同样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严肃的问题。共产党,顾名思义,就是姓“马”、姓“共”,姓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者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为了理想而奋斗不息、百折不挠。这给了中国共产党人守望初心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和思想力量。能否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判断马克思主义者的最终标准,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最终奋斗目标。

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从未停止过对美好社会的憧憬与追求,在传统中国有圣王之世、大同社会等,在西方有理想国、乌托邦、太阳城等。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以往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基础上,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这样的描述:“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只有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无产阶级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自由地发挥和发展他们的全部才能和力量,人类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马克思主义者的初心才能最终实现。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坚定明确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或者丧失了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无论时代环境条件怎样变化,理想始终如一;无论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航向始终不偏。认准了的,就要坚持到底。正是这样一种对理想的执着和在实践中体现理想的检验,教会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胸怀大志、脚踏实地,永远保持建党时的奋斗精神,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上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表露了自己的“初心”——“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息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可以说,马克思的这个初心经由理论的升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初心;而马克思主义者的初心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吾道一以贯之”,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的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最忠实、最聪慧的学生的中国共产党人,必将不断谱写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新时代华章。第三章明晰的政治大势:科学把握新的历史方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就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政治大势。第一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从历史比较的角度看,当年邓小平同志领导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没有历史先例的情况下开辟一条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新路,而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领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