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百科知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4 20:12:34

点击下载

作者:《微经典》编委会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历史百科知识

世界历史百科知识试读:

前言

日升月落,斗转星移,从埃及人在尼罗河畔建立起第一个古王国开始,到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走过了漫长的五千年岁月。回望这风云变幻的五千年,人类社会经历了多少的兴衰与荣辱,壮丽与凄凉;发生了多少惊心动魄的大事件;出现了多少叱咤风云的非凡人物;创造了多少为人称道的科技和艺术成果……这些无不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历史中有我们的根,我们的过去,我们的现在,甚至还有我们的未来。然而,历史之海浩瀚无垠,文明之花纷繁复杂,我们要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吸取足够多的历史养料呢?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难题。

为了能使普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轻松了解世界历史,编者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分为古代、中古、近代、现代四个阶段,用简明扼要、生动轻松的叙述方式,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解读世界历史,编成了这本《世界历史百科知识》。本书起笔自

古代文明

,止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收录了近200个历史词条。这一个个历史词条串联起来,再现了世界历史的基本框架,讲述了历史上风云人物的功过是非、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各项制度的发展历程。全书脉络清晰,思维严密,力求使读者在阅读之后,对世界历史脉络了然于胸,并从中挖掘有用的精华。如果能使读者从中受益,编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的赠礼”

尼罗河是埃及的生命之河,整个埃及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它。尼罗河发源于非洲赤道附近的维多利亚湖西部的群山之间,总长为6671千米左右,纵贯埃及全境,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谷地区常年炎热干燥,几乎没有雨水,因此人们的生产生活全都要依赖尼罗河,这条生命之河把埃及的河谷地区变成了绿洲。

尼罗河每年在7至11月之间定时泛滥。当河水退却后,河谷两岸便积累下一层厚厚的含有丰富的腐殖质和矿物质的淤泥,为埃及人民种植农作物、发展农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地和养料。古埃及人就在这肥沃的土地上耕作,等到来年的3至6月间,他们就能从这片土地上得到丰厚的回报。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埃及,更没有埃及灿烂的古代文明。古希腊先贤希罗多德曾说过:埃及的丰腴之地,是“尼罗河的赠礼”。

埃及国家的诞生

埃及文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开始萌芽,那时候尼罗河谷地已经有人类居住生活了。约在公元前12000至前4500年,古埃及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并在其后开创了铜石并用文化。到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埃及国家也已经诞生。

埃及最早形成的国家不是奴隶制国家,而是以农村公社为基础、以城市为中心的联合体,这样的国家土地面积不广,人口数量也有限,埃及人称之为“斯帕特”,古希腊人则称其为“诺姆”,也就是“州”的意思。在象形文字中,其符号是一块被灌溉渠道切割成很多部分的土地。这种国家大都是从部落联盟演变而来的,占地少,人口少,遍布埃及全境,总数不少于几十个。每个国家都供奉着自己的守护神,并建有都城、政权和军队。而国与国之间由于河流和土地以及信仰方面的矛盾,时常爆发战争。长时间的混战结束后,独立的小国被大型王国所取代。在南、北方各自形成了一个大王国,分别称上、下埃及王国。上埃及王国的王冠是白色的,守护神是神鹰,国徽为蜜蜂。下埃及王国的王冠是红色的,守护神是眼镜蛇,国徽为纸莎草。

早王朝时期

在古代学者及历史学家的记载中,埃及第一王朝的建立者为美尼斯,他是上埃及提斯的国王,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他征服了北方三角洲,使整个南北埃及趋于统一,从此埃及人进入了早王朝时期。美尼斯不仅统一了埃及,而且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南端(今埃及开罗附近)建造了一座新的都城——白城(后被称为孟斐斯城),将其设为埃及的首都。

但是这种记载仅在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和古埃及学者曼涅托的著述中看到过,现代考古学则没有发现任何有关美尼斯存在过的线索或证据。真实的情况是,埃及的统一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直到第二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哈谢海姆威统治时期,埃及人才完成了他们的统一事业,而历时约400年的早王朝时期也随之终结,埃及人进入

古王国时期

。古王国时期

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又被称作金字塔时期,因为金字塔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修建的,并且最大的金字塔也建造于这一时期。古王国时期的存在时间大约是从公元前2686至前2181年,包括第三到第六王朝,这些王朝的都城都建在孟斐斯。宏伟的埃及金字塔

古王国时期,埃及的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各种行业及行业从业者,生产技术的水平也大大提高。埃及的统一,为灌溉农业的发展和管理提供了便利。这一时期,法老们经常主持兴修水利工程。畜牧业在古王国时期也发展到了一定水平,这时人们已经开始重视繁育良种的工作,牲畜的种类增多,且品种优良。古王国的手工业亦发展迅速,许多行业都有了明确的分工,行业技术也有了较大提高。此时期,上下埃及安定繁荣,与周边邻近地区的贸易往来也相当频繁。

但从第五王朝开始,王权逐渐衰微,地方贵族势力和僧侣势力不断增长。到第六王朝时期,王权的衰落加剧。

第七王朝时期,埃及彻底陷入分裂状态,地方贵族割据一方,小国林立,上、下埃及先后建立了5个小王朝,相互讨伐,征战不断。从第七王朝彻底分裂开始,到第十一王朝重新统一的这段时期在埃及历史上被称作是第一中间期,第一中间期大约持续了一个半世纪(约前2181—前2040)。

中王国时期

第一中间期时,南方的底比斯趁乱崛起,在第十一王朝中期,底比斯重新统一了埃及,埃及从此进入了中王国时期。中王国时期包括第十一、第十二王朝,起于约公元前2040年,结束于约公元前1786年。

中王国时期,埃及人走出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地区,开始了新的领土扩张之路。中王国的鼎盛时期出现在第十二王朝时期,但是第十二王朝后,埃及又开始陷入动荡和混乱,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地方割据势力日益膨胀,埃及再次陷入了分裂状态。从第十三王朝时期起,埃及进入了第二中间期。

第二中间期包括第十三王朝至第十七王朝,起于约公元前1786年,结束于约公元前1567年。第二中间期时,埃及长期处于分裂和混乱的状态,还曾爆发过大规模的贫民和奴隶大起义,外来民族喜克索斯人趁机侵略埃及,建立了埃及历史上的第十五和第十六两个王朝,统治埃及的大半国土达一百多年,这是埃及在历史上第一次处于外族的长期统治之下。

喜克索斯人粗暴地奴役埃及人,大肆焚烧城市,捣毁神庙,残杀人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喜克索斯人在埃及的种种暴行,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强烈反抗。埃及第十七王朝国王雅赫摩斯一世领导埃及人民奋起抗争,最终将喜克索斯人赶出了埃及。雅赫摩斯建立了埃及历史上的第十八王朝,定都底比斯,从此埃及进入了

新王国时期

。新王国时期

埃及的新王国时期包括第十八至第二十王朝,起于约公元前1570年,结束于公元前1085年,是埃及古文明发展的巅峰时期。

将喜克索斯人逐出埃及后,埃及的统治者立即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雅赫摩斯一世以及他的继任者将埃及的势力扩展至周边的努比亚、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甚至北进至幼发拉底河流域。埃及的对外征服,至图特摩斯三世在位时(约前1504—前1450)达到了巅峰。他先是将兵锋直指西亚,打败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反抗军,之后将幼发拉底河流域的部分地区划入埃及的版图;在南方,他将埃及的国土延伸到了尼罗河第四瀑布以外的区域。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埃及的版图极大扩展,成为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北非和西亚的军事大帝国。

第十八王朝的统一局面随着外族的入侵被打破了。第十九王朝的国王麦尔涅普塔赫统治时期,利比亚人从西方入侵埃及,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居住在迦南南部海岸的航海民族,也译作非利士人)从爱琴海和小亚细亚而来,不断侵扰埃及。埃及的内部矛盾也逐渐激化,第十九王朝的末期,叙利亚人伊尔苏领导奴隶发动大规模的起义,一举推翻了第十九王朝的统治。法老塞特那赫特镇压了起义,建立了第二十王朝。拉美西斯十一世在位时期(前1113—前1085),埃及的实际统治者是卡尔纳克神庙的最高祭司赫利霍尔,王权旁落,标志着埃及第二十王朝的结束,也标志着埃及新王国时期的结束。

后期埃及时代

新王国终结后,埃及重新陷入分裂状态,进入后期埃及时代。后期埃及包括第二十一王朝至第三十一王朝,起于约公元前1085年,结束于约公元前332年。

整个后期埃及时代,是古埃及文明的衰落期和外族不断入侵的时期。第二十五王朝末期,亚述帝国侵入埃及,第二十五王朝衰落,第二十六王朝建立,埃及进入了短暂的“复兴时代”。第二十六王朝末期,波斯王居鲁士之子冈比西斯出兵灭亡了埃及,波斯人在埃及建立了第二十七王朝(也称“波斯王朝”)。但是,波斯人在埃及的残暴统治,激起了埃及人强烈的反抗。公元前404年,埃及人推翻了波斯人的统治,获得了自由。公元前404至前343年期间,埃及法老倚靠祭祀集团和希腊的雇佣军集团不断与波斯人抗争,相继建立了短暂的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和第三十王朝。直到第三十王朝末期,波斯阿塔薛西斯三世大败埃及军队,建立第三十一王朝,埃及再次被波斯人占领。

希腊·马其顿统治时期

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打败了波斯人,占领了埃及,结束了由波斯人建立的第三十一王朝,从此埃及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希腊·马其顿统治时期。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他过去的部下托勒密成为埃及的王,史称“托勒密一世”,开启了埃及历史上的托勒密王朝时期(前305—前30)。托勒密统治时期,埃及仍然延续着君主专制统治,垄断包括粮油盐在内的一切重要经济部门,把土地收归国家所有并重新分配。希腊的奴隶主们统治着埃及,对埃及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反抗,民众不断举行起义,再加上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愈演愈烈,最终托勒密王朝在人民反抗和权力斗争的双重夹击下快速地走向了灭亡。

古埃及的终结

公元前30年,罗马强大起来,其统治者屋大维打败了托勒密王朝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七世,终结了托勒密王朝在埃及的统治,从此埃及一直被罗马人统治。但是罗马人的暴虐统治导致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埃及人最初只是放弃土地潜逃出国,发展到后来开始公开组织起义武装反抗。从公元前2世纪晚期,尼罗河三角洲爆发布科里人起义开始,反抗斗争一直持续到5世纪晚期的拜占庭统治时期。后来,到了7世纪,阿拉伯帝国崛起,并开始对外扩张,侵占了拜占庭帝国。到了640年,阿拉伯帝国征服埃及,从此埃及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宏伟的金字塔

金字塔其实是国王的陵墓,因其外形像汉字“金”而得名。早王朝时期,贵族们的坟墓是“马斯塔巴(阿拉伯语,意为凳子)式”的。后来到第三王朝时期,法老乔赛尔命令当时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伊蒙霍特普为他建造一座更加雄伟壮丽的坟墓。一开始伊蒙霍特普设计了一个石造的巨大的马斯塔巴,但是法老很不满意,伊蒙霍特普本人也不太满意。此后,伊蒙霍特普别出心裁,在大马斯塔巴上又逐级加上了越来越小的五层马斯塔巴,这就是现在著名的乔赛尔层级金字塔。到第四王朝时期,金字塔的修建蔚然成风,法老们纷纷通过修建金字塔来彰显财富和权力。真正的角锥金字塔正是出现于此时。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也是修建于第四王朝。胡夫金字塔刚建成时的高度为146.59米,曾长期保持着世界建筑物的最高纪录。然而第四王朝以后,金字塔的修建逐渐衰落。

事实上,古埃及法老之所以将坟墓修成高耸的金字塔形状,也与古王国时期的宗教崇拜有关。埃及出土的陵墓铭文中曾提到,金字塔是“为他(法老)建造登天的天梯,以便他踏阶上天”。因为法老是神灵派遣到人间的使者,死后是要回归天上的。金字塔修建成角锥体,则是源于古埃及人对太阳神拉的崇拜,象征金字塔如同冲破九天的太阳光芒。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文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古埃及是人类最早发明和使用文字的地区之一,也是人类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之一。早在涅伽达文化Ⅱ时期,埃及人就创造出了埃及象形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的符号根据所起作用可分为表意、表音和部首三类。表意符号是一些用来表示事物的概念或意义的图形。表音符号则是表示字的发音的图形,包括24个单子音,以及大量由单子音组成的双子音和三子音。如口是单子音,发音为“Y”;燕子是双字音,#发音为“Wr”;甲虫是三子音,发音为“hpr”。部首符号的作用近似于中国汉字中的偏旁部首,由于每一个子音都表示两种以上的意思,为了防止文字产生歧义,就要用部首符号进行区分,而几乎所有的象形文字都带有部首符号。

埃及象形文字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曾发生过数次演变。中王国时期兴起了祭司体,后期埃及时期通行的是民书体,罗马人入主埃及后,又出现了用改造后的希腊字母书写的科普特文字。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古埃及文字没有往字母文字的方向发展,但它在腓尼基字母文字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而现代欧洲各国使用的拼音字母大多都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古代西亚文明

上古西亚

在数千年的古代史中,上古西亚一直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其地理界限东起伊朗高原,西到地中海东岸,包括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等广大地区,周围被里海、黑海、地中海、阿拉伯海和波斯湾所包围,相对孤立于周边地区。

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两河流域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由南部的巴比伦尼亚和北部的亚述组成,其故址即现在的伊拉克及附近地区。而巴比伦尼亚又分为南部的苏美尔和北部的阿卡德。两河流域南北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北部多为丘陵地区,出产矿砂、石料和木材等资源,南部地区广泛分布着低洼湿地,盛产黏土、芦苇、大麦和椰枣等产品。这里物产丰富,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两河流域文明。

两河流域最早的文明

苏美尔人是最早定居于两河流域的居民,早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他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创造了两河流域最早的文明。苏美尔人雕像

苏美尔地区从公元前3100到前2700年之间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数量众多的奴隶制城邦国家。从幼发拉底河最南端起沿河而上,城邦有埃利都、乌尔(曾建立乌尔第一王朝和乌尔第二王朝)、拉尔萨、乌鲁克;沿底格里斯河有拉伽什城邦;在两河之间有苏鲁帕克、乌玛,在北边有巴比伦、基什、西帕尔等城邦。城邦之间为了争夺人口、土地和霸权,经常发生战争。先是基什称霸,之后是拉伽什崛起,后来拉伽什被乌玛的卢伽尔萨吉打败,卢伽尔萨吉乘胜追击,又战胜了其他一些城邦,眼看着将要统一苏美尔地区。但是此时,北方的阿卡德已经兴起并逐渐壮大了起来,开始不断向外扩张。最终,苏美尔地区的各个城邦被阿卡德王国征服,阿卡德成为巴比伦尼亚地区的统治者。

阿卡德王国对被征服的地区实行残暴的统治,激起了被统治人民的强烈反抗。约公元前2191年,阿卡德王国被来自东北山区的游牧民族古提人所灭亡。古提人在苏美尔地区的统治持续了一个世纪。公元前2150年,乌鲁克人打败古提人,建立了乌鲁克王国。不久后,乌鲁克王国就被乌尔王乌尔纳木推翻了。乌尔纳木统一了两河流域的南部地区,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在乌尔第三王朝的晚期,王朝还面临着外部侵略的威胁:阿摩利人从西北来犯,埃兰人从东南入侵。约公元前2006年,埃兰人俘虏了王朝的末帝伊比新,乌尔第三王朝就此灭亡。

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

随着乌尔第三王朝的衰败和灭亡,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的统治彻底瓦解,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处于分裂状态。最终,阿摩利人异军突起,统一了巴比伦尼亚,大约在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的一支在苏姆阿布门的带领下进攻巴比伦城,并成功占领了巴比伦,建立了历史上的古巴比伦王国。

初建之时,古巴比伦只是个经常依附于别国的小国家。到了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约前1792—前1750年在位),这个小国却跃升为当时最显赫的大国。据泥版书记载,汉谟拉比继承王位后,对内,建立了稳固的中央集权制度,组建了强大的军队,还大力发展经济;对外,发动了一系列的兼并战争,基本扫平了两河流域的敌对势力,只有北方的亚述尚能与之抗衡。汉谟拉比最为人熟知的事迹莫过于制定了古代奴隶制社会第一部较完整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法典》原文刻在一根椭圆形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它由序、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其内容之全,条文之严谨,实为上古社会所罕见。

汉谟拉比死后,古巴比伦渐渐走向衰落。约在公元前1595年,位于巴比伦王国北方的赫梯人大举入侵,占领了巴比伦城,古巴比伦宣告灭亡。在劫掠了巴比伦城之后,赫梯人很快离开了这里,加喜特人趁势而入,占领了巴比伦城,建立了加喜特王朝。

亚述帝国的兴衰

两河流域的北部地区(今伊拉克的摩苏尔地区)是亚述人的主要活动区域。然而直到公元前3000年代晚期至公元前2000年代早期,亚述人才建立起国家。亚述的历史可以分为早期亚述、中期亚述和亚述帝国(又称新亚述)三个时期。

亚述人在两河流域的活跃时期持续了大约1000年,然而直到亚述帝国时期,即新亚述时期,亚述人才发展到最强盛的阶段。在逐步强大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对外扩张。公元前8世纪晚期,他们陆续征服了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伦尼亚和埃及等广大的地区,建立起了强大的亚述帝国。亚述人勇敢而又残暴,但也不乏艺术创造力,他们建造了许多巨大的建筑工程。亚述帝国大名鼎鼎的都城“血腥的狮穴”——尼尼微,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繁华都市。随着内部统治矛盾的激化和外部日益明显的威胁,亚述帝国不断走向衰落。

公元前612年,亚述帝国的都城尼尼微被新巴比伦和米底组成的联合军攻破,亚述帝国灭亡。

新巴比伦王国的兴衰

迦勒底人原本居住于波斯湾沿海地区,之后他们迁入两河流域南部地区,并逐渐与那里的巴比伦人融合。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首领那波帕拉沙尔来到巴比伦,建立起新巴比伦王国。

亚述帝国灭亡后,新巴比伦和米底瓜分了亚述的国土,新巴比伦人得到了南部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叙利亚、巴勒斯坦以及阿拉伯北部地区。那波帕拉沙尔之子尼布甲尼撒二世即位后,用强有力的手段巩固了王国的统一局面。公元前586年,他又出兵灭亡了投靠埃及的犹太王国,并将犹太王国的绝大多数居民掳至巴比伦,这就是著名的“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67年,尼布甲尼撒二世趁埃及内乱之机,出兵远征埃及。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期间,新巴比伦王国臻于鼎盛。然而,在尼布甲尼撒二世死后不久,王国的统治阶级就开始内讧,六年之间竟换了三个国王。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大举入侵新巴比伦,而巴比伦城内的祭司竟然将城门打开,波斯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将新巴比伦灭亡了。

新巴比伦王国的覆灭,标志着两河流域文明的独立发展就此终结。此后,一个又一个外来民族相继入侵并统治这里,直到7世纪阿拉伯人占领此地。

巴勒斯坦的希伯来人国家

巴勒斯坦位于地中海东南岸,公元前3000年左右,迦南人便在这里定居生活。大约公元前1600年,生活在两河流域的希伯来人因为无法忍受古巴比伦国的欺压,便在首领亚伯拉罕的带领下迁徙到巴勒斯坦。希伯来人的到来遭到原住民迦南人的抵制,两方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不断挑起战争。最后希伯来人战胜了迦南人,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新生活。后来,希伯来人分化成两个部落联盟,即北方的以色列人和南方的犹太人。

之后在犹太部落首领大卫王的领导下,希伯来人夺取了耶路撒冷,建立起了统一的以色列—犹太王国。到所罗门王统治期间,南北方矛盾激化。所罗门王死后,统一的希伯来人王国被分裂,南方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称犹太王国;北方以撒马利亚为中心,称以色列王国。两国长期争战,致使两败俱伤,双双失去了强国的地位。公元前722年,亚述军队攻占以色列,把大批以色列人迁往亚述,以色列亡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耶路撒冷,将幸存的希伯来人尽数掳至巴比伦城,犹太王国灭亡。

波斯帝国的兴亡

伊朗高原是世界上较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之一,从公元前3000年代起,这里相继出现过埃兰王国、米底王国。

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西南部靠近波斯湾的地方。历史上,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波斯人曾被米底王国统治过。公元前553年,波斯国王居鲁士二世带领波斯人民反抗米底的统治。经过三年的艰苦战斗,波斯人终于彻底打败并推翻了米底王国,取得了独立,进而又征服了希腊各城邦,灭亡了新巴比伦王国,占领了中亚的部分地区,建立起了波斯王国。居鲁士二世之子冈比西斯即位之后,更加积极地对外扩张。公元前525年,冈比西斯打败埃及人,在埃及建立起波斯王朝。此时的波斯已经成为了横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大帝国。

波斯帝国在其统治地区内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靠暴力和恐怖手段来维系统治,帝国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公元前5世纪,由波斯国王大流士挑起的希波战争以波斯人的失败而告终,希腊各城邦重获自由,巴比伦、埃及等国也相继独立,波斯帝国逐渐由盛转衰。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4年率军攻打波斯帝国,波斯帝国在内外交困下节节败退。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末代国王大流士三世战败逃亡时被杀,盛极一时的波斯帝国就此灭亡。

古代西亚的楔形文字

在公元前40世纪的乌鲁克时代,苏美尔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以芦管为书写工具,刻写在泥块上,写完后晒干成为泥版。因为芦管刻出的笔画呈楔状,所以得名“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曾经是古代西亚各国的通用文字。

楔形文字的构成较为复杂,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在苏美尔时代,楔形符号有600多个,其中常用的有300多个,并且每个符号都至少有一到两个字义。

楔形文字因其构造复杂,难以掌握,逐渐被人们所抛弃,大约在公元前75年,楔形文字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尽管这种文字最终没有发展成为拼音文字,但它在人类早期文字中,要算是相对完备的一种了。

宗教的发展

古代西亚文明早期信仰为多神教,直到波斯帝国统治时期才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二元论宗教——琐罗亚斯德教。

希伯来人艰辛、悲惨的经历,催生了一个新宗教,即以崇拜耶和华(上帝)为内容的一神教——犹太教。犹太教宣称希伯来人是被上帝选中的人,与神定有契约,以此作为维系自身民族意识的手段,脱离了对图腾和自然的崇拜。犹太教的经典是《圣经》,该书大约成文于公元前1440至前400年,全文共39卷,全部是用希伯来文写成的。后来的基督教就是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犹太教的《圣经》也成为基督教《圣经》的一部分,被称作“旧约”。

古印度文明

古印度文明的曙光——哈拉巴文化

古老的印度河流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印度”的名称即取自印度河。古印度的土地上很早就有人类的足迹,大约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在此定居。

距今5000多年前,以印度河流域为中心,方圆50万平方千米的地域内,曾出现过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它就是为印度学专家所称道的印度文明的“第一道曙光”——哈拉巴文化。20世纪20年代,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的发掘活动证明,在公元前3000至前2000年之间,这里就存在着独立的文明。迄今为止,在印度河流域,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大小村落和城镇遗址共200多处。

哈拉巴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是在信德和旁遮普地区发现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城。这两个城市都由两部分组成,即作为行政、宗教中心及防御据点的卫城和作为居民区的下城。哈拉巴的卫城区域划分十分清晰,整个卫城是由砖墙围绕修建而成的,城北是谷仓、作坊和劳动者的住宿区。除此之外,城中还有集中在一起的大型行政建筑物,由此推断,当时哈拉巴城已经进入了早期的国家阶段。而摩亨佐·达罗城的规模比哈拉巴更宏大壮观,它是印度河文明的典型城市,展示了古代印度高度发达的城市建设状况。卫城不仅有砖墙围筑,而且四周还有防御塔楼,城内还有完整的供水和排污系统。

雅利安人统治印度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原本居住在中亚高原、属于印欧语系的游牧部落侵入印度河上游的五河流域。这些部落自称“雅利安”(意思是“高贵的人”),而称土著人为“达萨”或“达休”(意思是“敌人”),还蔑称其为“黑皮肤、没鼻子的人”。后来雅利安人打败了土著人,称霸整个南亚次大陆。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的早期社会状况,在他们最古老的文献《吠陀》(“吠陀”原意是知识或学问,后来指祭神用的颂歌、经文、咒语等的汇编)中有所反映。公元前15至前10世纪被称为“早期吠陀时代”。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还处在原始的氏族部落阶段,在进入印度之初,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后来,他们从土著人那里学会了农耕技术,开始了定居生活。这一时期战争频发,雅利安人和土著人之间、雅利安人和雅利安人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并且规模逐渐扩大。在长期的战争中,雅利安人的权力与地位凌驾于被征服的土著人之上,雅利安人的统治地位也逐步确立。

公元前10世纪初至前7世纪这段时间是雅利安人统治的“后期吠陀时代”。此时期,南亚次大陆已进入铁器时代。铁的应用使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等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

孔雀帝国的兴衰

公元前6到前4世纪是印度大陆的“列国时代”,在这一时期里,列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和霸权相互征战不已。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于公元前4世纪晚期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并留下总督和驻军进行统治,造成这一地区持续动荡。公元前324年,孔雀家族的旃陀罗芨多带领印度河流域的人民发动起义,用武力把马其顿人赶出了印度。之后,他自立为王(即“护月王”)。公元前305年,旃陀罗芨多击败了入侵的塞琉古人,并将印度西北部的广大区域划入自己的版图,建立起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孔雀帝国。阿育王石柱柱头

孔雀帝国最为人熟知的统治者便是孔雀帝国的第三任君主——伟大的阿育王(又译作“无忧王”)。在阿育王统治时期,孔雀帝国达到了鼎盛阶段,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海外贸易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然而阿育王死后,孔雀帝国便逐步分崩离析。约公元前187年,帝国将军普士亚密多罗杀死了帝国的末代君主布利哈德罗陀,建立了巽伽王朝,孔雀帝国不复存在。巽伽王朝以及之后的甘婆王朝的统治都很短暂。甘婆王朝灭亡后,北印度地区一直处于混乱和动荡的状态之中。虽然南印度地区的安度罗和羯陵伽曾经强盛一时,但是他们也没能统一北印度地区。

贵霜帝国的统治

孔雀帝国灭亡后的200年间,外族人如希腊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相继侵入印度,而这些外族人中,只有大月氏人在印度建立起了比较稳定的政权。

大月氏人原本居住于中国敦煌和祁连山一带,后来受匈奴人所迫迁至中亚地区。约1世纪初,贵霜翕侯(大月氏人分为五部,每部首领称为翕侯,贵霜为五部之一)丘就却击败其他翕侯,建立贵霜帝国。贵霜帝国建立后,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至第三代国王迦腻色迦统治时期(78—101),贵霜帝国已成为东达恒河中游、南至印度纳巴达河、西接伊朗东部、北起帕米尔高原的大帝国,其首都也从中亚移至富楼沙城(今巴基斯坦白沙瓦)。1至2世纪,贵霜帝国繁荣一时,与罗马、安息、东汉并列为当时世界的四大帝国。

然而贵霜帝国的统治并不稳固,迦腻色迦国王死后,帝国便开始衰落。3世纪,贵霜帝国分裂成若干个小国家。4世纪,位于印度东部的笈多王朝兴起,其势力逐渐侵入到印度北部,贵霜诸小国遂被笈多王朝控制。5世纪,哒人(白匈奴)侵入印度,贵霜的残余势力彻底被消灭。

瓦尔那制度

瓦尔那制度(又称种姓制度)是在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之初产生的一种等级制度,其原本是“颜色”“品质”的意思。当时瓦尔那只有两个等级,即“雅利安瓦尔那”和“达萨瓦尔那”。但是随着雅利安人国家的逐渐形成,到了后期吠陀时代,瓦尔那制度彻底形成,并最终成为一种等级森严的阶级统治工具。

瓦尔那制度将人分为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地位最高的是婆罗门,他们是僧侣贵族,以神的代言人自居,拥有祭祀神祇的特权,并独占教育和文化特权。其次是刹帝利,他们是军事贵族,包括国王和各级官吏,拥有行政和军事大权等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刹帝利与婆罗门都是统治阶级,不事生产,向低级种姓征收赋税。再次是吠舍,他们是自由平民,包括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等,对高级种姓承担赋税义务。最后是首陀罗,他们基本上都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其地位几乎等同于奴隶,备受奴役和压迫。各等级之间界限森严,各等级的身份世代相承,不可更改。瓦尔那制度在印度延续了数千年,至今仍是阻碍印度社会发展的顽石。

辉煌的文学成就

印度最古老、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吠陀》,一共有四部,其中以《梨俱吠陀》的文学成就最高,它是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诗歌1028首,其中大多数是歌颂神的诗歌,也有少部分是世俗诗歌。《吠陀》之后,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最为著名。人们称《罗摩衍那》为“最初的诗”,称《摩诃婆罗多》为“历史传说”。两者均取材于公元前1000至前900年之间的历史事件,在诞生之初都以口头文学的方式传承。这两部长篇史诗,不仅记载了大量的神话和颂扬英雄的诗作,还包含哲学、宗教、法学以及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极高的价值。古印度的其他文学作品,大都收录在《五卷书》《益言佳言集》和《佛本生经》中,其中又以记述释迦牟尼生前故事的《佛本生经》最为流行。

佛教的诞生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其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是他的姓氏或者说是家族名,乔达摩是他的名字。他的家族位于迦毗罗卫城,他的父亲是释迦族的首领净饭王,因此他出身王族。乔达摩得道后获得了“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的称号,他的门人则奉他为“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

佛教教义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主张“众生平等”。佛教信徒不局限于高级种姓的人,低级种姓的人也可以加入佛教,信徒不需要花费大量钱财进行祭祀活动,也不要求以苦行来修炼。1世纪,佛教分裂成两个教派,即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它们最主要的区别在是否承认神的存在。小乘佛教认为没有神的存在,不主张偶像崇拜,而主张自修、自救,但是不一定每个人都能修成佛。大乘佛教则承认神是存在的,主张偶像崇拜,并把释迦牟尼也尊奉为神。大乘佛教认为修行不仅需要个人努力,还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于是就有了菩萨来人间普度众生。大乘佛教还提出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口号。

古希腊文明

爱琴文明

爱琴海区域是古希腊文明的发祥地,这个区域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和爱琴海诸岛。其中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爱琴海西岸、爱奥尼亚海东岸的希腊半岛是爱琴海区域的主要部分。

爱琴文明指的是公元前3000年代末至公元前2000年代末存在于南希腊和爱琴海岛屿上的文明,因为其中心位于克里特岛和迈锡尼地区,所以又被称作是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希腊文明就发源于爱琴文明。那个时候,在克里特岛和迈锡尼等地定居的原始氏族,逐渐走出氏族社会,建立起奴隶制国家,并开创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克里特文明

克里特岛气候宜人,树木茂密,东西长250千米,南北宽12至60千米不等,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克里特岛上就有人类居住。公元前2000年左右,克里特岛上开始形成国家。

公元前1700至前1450年,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朝统治克里特岛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繁荣期。米诺斯王朝的势力范围以克里特岛为中心,东到罗得岛,西到伯罗奔尼撒半岛,形成了一个环形带,由此得以利用亚洲、欧洲、非洲三大洲丰富的资源。克里特文明最突出的特点是王宫的修筑,王宫不仅是城市国家的建筑中心,也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为克里特岛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常常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天灾人祸的侵袭,使各地王宫不断被破坏,又不断被重建。

克里特文明的衰落源自于外族的入侵。约公元前1450年,来自南希腊的迈锡尼人占领了克里特岛,从此克里特岛便一直处于

迈锡尼文明

的影响之下,克里特文明逐渐衰落,并退出了历史舞台。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文明是以迈锡尼为主要代表的文明,它还包括太林斯、派罗斯等早期奴隶制城邦文明。迈锡尼人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从欧洲内陆由北向南进入希腊,定居在伯罗奔尼撒半岛。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迈锡尼人受克里特文明的影响,建立起了自己的奴隶制国家。考古学家将这时的王朝称为竖井墓王朝,竖井墓王朝持续了100多年。公元前1500年后,圆顶墓王朝取代了竖井墓王朝,迈锡尼文明也就此开始。迈锡尼文明虽然深受克里特文明的影响,但仍然保留了自己的一些特色,尤以其修筑城堡、圆顶墓和制作精美的金银工艺品而为世人所熟知。

公元前13世纪是迈锡尼文明的鼎盛期。这一时期,迈锡尼人的势力扩展到整个爱琴海地区。到公元前1200年之后,迈锡尼文明便逐渐衰落,国家政权不稳,王朝之间更迭不断,各城邦还面临着海上民族的侵扰。公元前13世纪后期,以迈锡尼为首的希腊各城邦联合发起了对小亚细亚特洛伊城的侵略战争,战争持续了10年,虽然迈锡尼一方最终获得了胜利,但各城邦的势力受到重创,直接影响到其日后抵御多利亚人入侵的成败。多利亚人是希腊语人的一支,他们从希腊半岛的北部侵入迈锡尼诸城邦,并最终灭亡了这些城邦,希腊由此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也就是希腊历史上的荷马时代。

《荷马史诗》与荷马时代

对古希腊公元前11世纪至前9世纪这段历史的记载主要存在于《荷马史诗》中,因此这一时期又被称作是古希腊的“荷马时代”。《荷马史诗》据说是由盲诗人荷马所作。《荷马史诗》分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古希腊公元前11世纪至前9世纪迈锡尼文明时期的社会状况,既是杰出的文学巨著,也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荷马雕像

公元前12世纪,多利亚人灭亡了迈锡尼诸城邦,导致迈锡尼文明的衰落和消亡。从此以后,希腊半岛经济发展缓慢,在迈锡尼文明时期形成的国家、中心城市、宏伟壮丽的王宫、兴盛的手工业和发达的商业贸易荡然无存;希腊半岛人口大减;之后的300年里,墓葬贫乏单调;迈锡尼时期精致的金石骨器雕刻制品和首饰停产了,彩绘陶器被朴实的、绘有几何图案的陶器所取代;对外贸易活动全部终止,希腊半岛进入了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时代。但是铁器从这一时期开始传入希腊,并成为制作劳动工具和武器的主要原料,这就为希腊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

斯巴达国家的形成

公元前8至前6世纪,希腊地区重新出现了城邦国家,这些城邦国家以城市或市镇为中心,囊括周围的农村地区,一城一邦,互不隶属。希腊城邦众多,而最重要的城邦有两个:一个是斯巴达,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另一个是雅典,位于中希腊东南部的阿提卡半岛。

斯巴达人是多利亚人的一支,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斯巴达人进入拉哥尼亚平原定居。公元前800至前730年,斯巴达人逐渐控制了整个拉哥尼亚地区。斯巴达人将当地土著人称为皮里阿西人,意为“边民”“居住在周围地区的人”,并对其实行高压统治。斯巴达人的高压统治,使阿卡尼亚人不断反抗。希洛的阿卡尼亚人率先发动起义,但起义因遭到了斯巴达人的残酷镇压而失败,希洛人被降为奴隶。从此,斯巴达人把奴隶统称为希洛人,将剥削耕奴的制度称为希洛制。公元前8世纪后期到公元前7世纪后期,斯巴达人又征服了西部的美塞尼亚,并把多数美塞尼亚人也变成了奴隶。公元前7世纪末期,斯巴达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

公元前546年,除了阿戈斯、阿卡狄亚和阿卡亚等城邦外,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各个城邦都处于斯巴达的领导和控制之下。在此基础上,斯巴达与被其控制的各个城邦组成了伯罗奔尼撒同盟。至此,斯巴达人的对外征服活动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希腊人把伯罗奔尼撒同盟称为“斯巴达人及其同盟者”。借用同盟的力量,斯巴达人大肆干预希腊各城邦的内政,维护希腊贵族的利益。

雅典国家的产生

阿提卡半岛位于希腊中部,其最早的居民并不是雅典人,而是皮拉斯基人。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爱奥尼亚人迁入此地,他们与皮拉斯基人混居在一起。在荷马时代,阿提卡居民分别属于4个独立部落,每个部落都由若干个不同的胞族组成,而每个胞族又由若干个不同的父系氏族组成,这些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

然而到了荷马时代末期,因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加深,社会内部出现了严重的阶级分化,不同氏族、胞族和部落成员之间开始了混居生活。为了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出现了提修斯改革。据说提修斯以雅典为中心建立了中央议事会,对社会进行了改革,把社会成员分为三个等级,即贵族、农民和手工业者,并规定国家的首脑是国王,社会公职只能由贵族担任等。提修斯的这次改革,是雅典国家开始产生的标志。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贵族权力大增,王权不断被弱化。到公元前8世纪,城邦的实际管理者是执政官,国王不再是城邦的实际首脑。执政官成为城邦最高行政长官,并且只能从贵族中选举产生,卸任后的执政官会进入贵族会议。贵族会议的成员全部是贵族,一经选出就终身任职。贵族会议的权力很大,不仅可以推荐和制裁执政官,而且有审理刑事案件的权力,是雅典最高的监察和审判机关。

希波战争

公元前6世纪中叶,波斯帝国不断向外扩张,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沿岸的希腊各城邦。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地区的米利都发生了爱奥尼亚人反对波斯帝国统治的大起义,在这次起义活动中,雅典曾派兵援助爱奥尼亚人,引起波斯帝国的不满。爱奥尼亚人的起义被镇压后,波斯帝国便以此为理由,入侵雅典,希波战争正式爆发。希腊也由此进入新的时代——古典时代。

公元前491年,波斯皇帝大流士要求希腊各城邦纳贡称臣。雅典和斯巴达断然拒绝。公元前490年,波斯10万大军进驻雅典东北部的马拉松平原,企图征服雅典。希腊人奋起反抗,最终以少胜多,赢得了战役的胜利。

公元前480年,大流士的继承者薛西斯统率波斯军队卷土重来,他们从爱琴海北岸进入希腊北部地区。希腊各城邦联合起来,组成“希腊人同盟”来抗击共同的敌人。然而敌我兵力悬殊,波斯军队节节胜利,并于当年攻占雅典。在雅典被波斯人攻占前,雅典将军米斯托克利成功说服雅典人撤出了雅典城,青壮年人登上战船,老弱妇孺则前往邻邦避难。之后,联军海军与波斯海军在阿提卡附近的萨拉米斯湾展开殊死战斗。这是古代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决战,这场海战以希腊军队获胜而告终。

为了彻底打败波斯人,公元前478年年底,小亚细亚西海岸诸邦、爱琴海诸岛与雅典在提洛岛正式结盟,历史上称这次结盟为“提洛同盟”。提洛同盟与波斯人进行着长期的战斗。直至公元前449年,波斯才与雅典正式签署了停战协定。波斯承认小亚细亚各希腊城邦的独立,承诺不再争夺爱琴海的控制权,且不在该海域部署军舰;雅典则不干预波斯在希腊半岛其他属地的统治权,不干预埃及事务。希波战争至此终于结束。

希波战争对波斯帝国和雅典来说都是转折点。波斯经过这次战争失去了在欧洲的扩张机会,并逐渐由盛转衰;而雅典的政治和经济却加速发展,走向极盛,雅典城邦空前繁荣,为西方文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希波战争也彻底改变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格局,东西方并立之势由此开启,并一直延续至今。

伯罗奔尼撒战争

希腊在希波战争中的胜利,为各城邦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但也出现了冲突与矛盾,一方面,各城邦之间贸易往来频繁的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经济摩擦,伯罗奔尼撒同盟和提洛同盟时常因为抢夺奴隶、原料和商品市场而起冲突。另一方面,雅典的民主政体与斯巴达的贵族寡头政体互相敌视,两邦都依仗兵强马壮而肆意插手别邦内政。

经济冲突和政治矛盾这两根导火索,最终点燃了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战争从公元前431年开始,于公元前404年结束,伯罗奔尼撒同盟取得了胜利。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希腊的奴隶制度很快瓦解,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斯巴达虽然实现了霸主梦想,但它在希腊世界用暴力绞杀民主政治,扶植贵族寡头政治(“三十僭主”),招致各邦激烈抵抗,国力消耗殆尽。希腊其他城邦也渐渐衰落。可以说,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城邦历史的转折点。

马其顿的兴衰

马其顿地处希腊半岛北部,人口大多属于西北希腊语人。马其顿社会发展较希腊各城邦晚,大约在公元前5至前4世纪,才初步形成自己的国家。腓力二世(前382—前336)即位之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马其顿因此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338年,马其顿控制了整个希腊。希腊古典时代就此宣告结束。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被刺杀身亡,其子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在肃清国内反对力量后,亚历山大开始了大规模向外扩张的征程。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领一支强大的军队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东侵战争。强大的马其顿人先后攻占小亚细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和埃及等地,并于公元前331年进入两河流域北部,在高加米拉大败波斯军队,波斯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率军占领波斯全境,盛极一时的波斯帝国宣告灭亡。之后,马其顿人翻过兴都库什山,到达了中亚锡尔河一带,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到达印度河的上游地区。此时士兵的厌战情绪和热带疾病在军中的蔓延打消了他继续征战的念头。公元前326年,马其顿军队开始撤退,并于第二年回到了巴比伦。亚历山大持续十年的东征就此宣告终结。这时的马其顿帝国已经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奴隶制大帝国。

亚历山大回到巴比伦后,依然雄心勃勃,想要征服更多的地方,然而一场大病击倒了他。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因病去世,终年33岁。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帝国分裂成了马其顿王国、叙利亚王国(又名塞琉古王国)、埃及王国(又名托勒密王国)三个国家。三个国家中,马其顿王国的王位几经转手,最终安提柯·贡那特夺取了王位,于公元前276年建立起了安提柯王朝。公元前2世纪中叶,处于内忧外患中的安提柯王朝被新兴的罗马征服。

闪耀智慧光芒的哲学

希腊哲学从自然哲学肇始。其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也是一位自然哲学家,他创立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因此被西方社会称作“哲学之父”。世界上目前所知的第一个使用“哲学”一词的人是毕达哥拉斯,他创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其代表观点是和谐统一。苏格拉底是希腊划时代的思想家,他开辟了希腊哲学研究的崭新方向,他是第一个提出普遍道德的人,并且提出要人们用理性和思维来寻找普遍道德。柏拉图是古希腊时期最有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家,创立了以理念论为中心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认为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构成的。理念世界是客观真实而永恒的存在,它是独立存在于具体事物和人的意识之外的实体。哲学到了亚里士多德手里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确立了形而上学的原因论,是希腊科学文化知识的集大成者。

古希腊哲学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不仅探究宇宙的来源,探索万物的真实,而且诘问人生的目的,为人类理论思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也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基础。

建筑和雕刻

古希腊的建筑和雕刻艺术水平很高,对后来西方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神庙是最能体现古希腊艺术成就的建筑,圆柱柱廊、三角形的山墙和装饰性雕刻是神庙建筑最显著的特征。古希腊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为雅典卫城的建筑群。

古希腊的雕刻以人物题材为主,早期的神像和人像雕刻还未摆脱东方的影响,一般都体态匀称,神态安详平和。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雕刻艺术进入发展高峰时期,艺坛涌现了米隆、菲狄亚斯和波利克里托斯三位大名鼎鼎的雕刻家。其中,米隆以创作青铜雕像而闻名于世,他尤其擅长表现运动着的人体,其代表作品为《掷铁饼者》。菲狄亚斯堪称古希腊古典兴盛期成就最高的雕刻家,代表作有《雅典娜像》和奥林匹亚神庙中的《宙斯像》。波利克里托斯提出了描绘人体身高、年龄等的一系列基本雕刻规则,他的代表作是雕塑《执矛者》。

古罗马文明

罗马城的起源

拉丁姆平原位于意大利半岛(又称“亚平宁半岛”)的中西部,其最北部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附近居民获取海盐的必经之地,罗马城就建在这里。公元前2000年代左右,属于维兰诺瓦文化的一支拉丁部落移民到了罗马,与半岛当地的亚平宁文化居民混居、融合,不断发展,后来他们在台伯河畔帕拉丁等山冈定居下来。

公元前8世纪,罗马居民组成许多公社,散居在罗马一带的山冈上。他们普遍使用铁器,从事农业和牧业,村落之间彼此互不隶属,互不往来。

到了公元前7世纪,这种罗马村落之间开始由隔离走向联合,最先建立的是“七丘联盟”,由帕拉丁附近的拉丁部落组成;后来七丘联盟又和奎里那尔等山村的萨宾部落联合,组建“四区之城”,但是仍旧没有出现城市,当时所谓的罗马只是氏族部落的聚居地。到了公元前7世纪晚期,伊达拉里亚人大规模迁入罗马地区,受其影响,罗马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迅速,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为城市产生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世纪,罗马开始了建城的行动,修建水道、开辟广场、铺平街道、修筑神庙、建造民居等,整个罗马面貌大为改观,成为真正的城市,过去那种山村公社的联合活动也发展成了以罗马城为核心的统一运动,从而为罗马城市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王政时代的罗马

王政时代(约前753—前510)是罗马历史上的第一个时代。这一时代,罗马的管理机构主要由勒克斯(即王)、元老院和库里亚大会构成。此时,铁器工具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手工业部门分工更加细致,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社会经济有了十分可观的发展。

据说在公元前7世纪末,伊达拉里亚人统治了罗马,这激化了伊达拉里亚人与罗马人、罗马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为缓和矛盾,王政时代的第六代王塞尔维乌斯·土里乌斯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有:根据地域建立4个新部落;根据财产的多寡将公民划分成不同等级;创设新的公民大会“森都利亚大会”。这次改革也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

罗马王政时代最后一个国王是高傲者塔克文。据史料记载,塔克文为人独断专横,对内实行暴政,横征暴敛,导致民怨沸腾;对外则不断进行扩张战争。公元前509年,罗马人发动起义,用武力驱逐了塔克文及其家族。塔克文王朝就此被推翻。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罗马的王政时代结束了,罗马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罗马奴隶制共和国时代。

罗马统一意大利

罗马初建之时,势力弱小,四周强敌环伺。罗马人用了200年左右的时间与这些强敌作战,最后征服了他们,并将波河以南、罗马以北的广大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后,罗马人的扩张行动受到了居于波河流域的高卢人的阻碍。罗马人用了约50年的时间打败了萨莫奈人和高卢人,征服了意大利的中部地区。在控制了意大利的北部和中部之后,罗马人又将目光投向了意大利的南部。罗马人在意大利南部的主要对手是希腊殖民城市他林敦,罗马人用了近10年时间降服了他林敦。至此,罗马人征服了除波河流域以外的意大利领土。

在征服了几乎整个意大利后,罗马人并未组建统一的国家,而是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以及各地人民对罗马人的态度,实行“分而治之”的统治策略,这样就出现了具有罗马公民权的自治市、无投票权的公社等统治形式。而罗马人则依靠控制这些地区的上层社会来实现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布匿战争

征服意大利后,罗马人的下一个目标是地中海地区。但他们遇到了强有力的对手——迦太基人。迦太基(位于今突尼斯)地处地中海商路的中心点,公元前6世纪时,它已经发展为地中海西岸最强盛的国家,是占据北非西部沿海地区、西班牙南部以及巴利阿里群岛、撒丁尼亚岛、科西嘉岛和西西里岛等岛屿的庞大帝国。罗马人的扩张行动不可避免地损害了迦太基的利益,两个强国之间的战争已成必然。由于罗马人把腓尼基人叫做布匿人,所以他们之间的战争就被称作“布匿战争”。

历史上先后发生过三次布匿战争,从公元前264年开始,至公元前146年结束。第一、第二次布匿战争是罗马和迦太基为争夺地中海西部地区的霸权而进行的扩张战争,而第三次布匿战争则是罗马斩草除根的侵略战争。三次布匿战争使罗马人彻底毁灭了迦太基,迦太基人沦为奴隶,迦太基的领土被划入罗马的阿非利加省。赢得布匿战争之后,罗马一跃成为地中海区域最强大的国家。

恺撒独裁

恺撒是古罗马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出生于贵族家庭,学识广博,有雄辩之才,是一位激进的民主派人士。公元前60年,恺撒与另外两个实力雄厚的贵族——庞培和克拉苏订立秘密协定,正式结为同盟,约定三人共治罗马,史称“前三头同盟”。

公元前59年,在庞培和克拉苏的推动下,恺撒被选为罗马执政官。次年任期结束后,恺撒谋得了山南高卢总督职位,他用了3年时间领兵统一了整个高卢地区。之后恺撒又打败了莱茵河畔的日耳曼人,并渡过英吉利海峡征服了不列颠岛。通过这一系列征战,恺撒实力大增,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此时,克拉苏已经死去,恺撒的迅猛扩张让元老院和庞培深感不安。元老院对恺撒下了死命令,让他立即解散军队,返回罗马,不然就宣布他为罗马的“公敌”。公元前49年初,恺撒率领军队渡过卢比康河,闪电般进军罗马,顺利地控制罗马城,并打败了庞培的军队。公元前45年,恺撒当选为终身独裁官、终身保民官,还获得了“祖国之父”和“大元帅”的尊号。此时,罗马的共和制只剩下一个虚名。

恺撒统治罗马时期,在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然而独揽大权的恺撒遭到元老院共和派的敌视,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被刺身亡。

罗马共和国的灭亡

恺撒死后,为争夺对罗马的统治权,罗马政坛陷入了斗争之中。公元前43年,恺撒旧部、时任罗马执政官的安敦尼,恺撒的骑兵长雷必达,以及恺撒的养子屋大维公开结盟,即“后三头同盟”。“后三头”获得了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的认可,取得联合统治国家5年的权力。经过协商,“后三头”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东方是安敦尼的势力范围,西方归屋大维统治,雷必达则统治非洲地区。

一取得国家的统治权,“后三头”就为争夺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屋大维夺取了雷必达的军权,并于公元前30年打败了逃亡埃及的安敦尼,灭亡了埃及托勒密王朝,将埃及划入罗马版图。至此,罗马被重新统一起来。之后,屋大维获得终身保民官、大元帅、元首、“奥古斯都”(意为“庄严、神圣”)、大祭司长、“祖国之父”等称号,此时的屋大维已经集罗马的行政、军事、司法、财政和宗教等权利于一身,成为罗马的实际统治者,这标志着罗马共和国已经不复存在,罗马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帝国时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