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孩子心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5 13:21:47

点击下载

作者:王承凯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如何把握孩子心理

如何把握孩子心理试读:

前言

我们都知道,家庭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些家长显得过于焦躁,孩子一旦出了些什么问题,就乱了方寸,甚至与孩子斗气,以为大声呵斥就能让孩子听话。而实际上,这些父母是否想过:你们要求孩子听话和了解你们的意思,但你们有没有了解过孩子的想法?

沟通,要求父母向孩子敞开心扉,要让孩子了解你的心理想法,同时也要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互相了解和沟通,才能知道孩子到底心里想什么,“对症下药”才能担任孩子成长路上的导师,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那么,什么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在考虑这一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反思一下:您是否唠叨?您与孩子的话题是否永远都是学习、听话?您是不是经常暗示孩子一定要考上大学?您是否发现,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和你交流?您的孩子是不是觉得你越来越“土”?之所以要求我们反思,是因为孩子在长大,或多或少会表现出逆反心理,我们越是要求他们,他们越不听。最好的做法是改变我们自己的做法,打开与孩子交流之门,缩短与孩子心灵的距离。

我们不能否认,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面对孩子的一些错误的行为,很多家长一直沿袭传统的教育方式——打压式,和孩子斗气,企图将孩子的错误行为和观念遏制住。然而,实际上,这种方式多半是无效或是适得其反的。因为如果我们总是运用严厉的方式教育孩子,或者苦口婆心地劝说,久而久之,孩子一定会排斥你,孩子也只会对我们的管教感到厌烦,除了躲着我们,他们还能怎样?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不少孩子身上出现的毛病,诸如顶撞父母、撒谎、自私等,都是父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带来的结果。如果我们不能摆正心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孩子势必也会气急败坏,最终,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但不能达到,反而激化了亲子间的矛盾,孩子也不愿意与你沟通了。

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有快乐,还有烦恼,他们不但面临各种学习压力,还要面对来自社会的各种诱惑,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作为父母,如果我们了解他们的成长困惑,不掌握一些打开孩子心门的方法的话,那么,我们便很容易陷入“孩子冲动叛逆,父母气急败坏”的教育困境。这些给父母的警示是,我们应该学会把握孩子的心理。

总之,家庭教育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需要认真对待。家庭教育的关键在家长,家长的方法和态度直接决定了能否和孩子融洽相处,能否使孩子顺利、健康、快乐地成长。编著者2016年1月

第一章 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解析孩子的怪异行为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有一些怪异行为,比如:为什么我的儿子现在就喜欢与我对着干?原本乖巧的孩子怎么学会了撒谎和偷窃?孩子总是调皮捣蛋怎么办?说到底,这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心理偏差导致的,我们父母要通过孩子表面的行为去分析其背后的心理,要了解孩子成长的特点和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才能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一、平静对待总是与父母对着干的孩子

在某中学的一次家长会上,很多家长纷纷提出,孩子上了小学之后脾气就变坏了,父母的话根本听不进去,甚至还公然和父母对抗。“女儿以前读幼儿园时很懂事乖巧,叫她做什么就做什么。自从上了小学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老说我唠叨,多说一句就厌烦我,摔门走开。我为她做了这么多,还不领情!”“儿子 13 岁,年前还是个很听话的孩子,过完春节就不行了,学习成绩急骤下降,偷着上网吧,作业也不做。我现在处处监督他,可是越管越不听,特逆反,老跟我顶嘴,和我对着干。我让他往东,他往西,吃饭时,我让他多吃蔬菜,他就是要吃肉,我让他买绿颜色的衣服,他就是要买黄颜色的,反正总是犯拧,求他也不是,骂他打他也不是。我没招了!”

心理导读

可能不少父母都和故事中的家长一样,为什么孩子小时候那么听话,一上了学好像就变得犯拧了,为什么现在的脾气这么大,为什么总是要与自己对着干?到底是什么原因?

教育心理学家称,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出现在3~4岁。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来说,孩子在3岁之前,是与父母处于一体的状态,但在3岁以后,他们的大脑皮层快速发育,语言、运动能力大大提高,渐渐能够区分自己与环境的不同,所以,此时他们开始希望自己能独立行动,如果家长处处管着他们,他们便开始反抗,从而事事与父母对着干。

其实,作为父母,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孩子成长的变化,来合理地引导孩子。好的教育是让自己的教育方式适应孩子,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你的教育方式。也不要认为在孩子小时候你所给予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毕竟那个时候的孩子很小,无法反抗和拒绝父母,而现在,长大的孩子已经懂得了如何说不,敢于违抗父母的意思了,而此时的家长突然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专家建议

的确,可怜天下父母心,所有的父母都认为自己爱孩子,但却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一味地训斥孩子只会让孩子更加逆反,其实我们要从孩子的成长特点和心理变化着手,如果孩子总是和我们对着干,我们最好这样做:

建议1 把命令改为商量

父母不要对孩子的事情做出武断性决策,要尊重他:“你是怎么认为的呢?你打算如何处理呢?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做呢?”当你知道他的观点、实施方法、实施时间后,进行判断,对不正确的部分要以研究探讨的语气和他交流:“我认为那样做可能会出现不理想的状况,比如……你认为妈妈的意见对吗?”

孩子是聪明的,有判断力的。如果你的话有道理,孩子也是会采纳你的建议的。同时,交流会越来越多,亲子关系更好。

再比如,孩子想周末去朋友家玩,你可以和孩子商量,让其和更多的孩子去交往,但一定要讲究原则,比如你去的地方要告知家长,你什么时候回,都有哪些人,玩多长时间。如果孩子要求在朋友家住,你要告诉孩子不行,如果晚了,爸爸妈妈可以去接你。那样爸爸妈妈不会担心。支持他,同时也告知不能破坏原则。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体验,去成长。家长永远是孩子的后盾,是支持者和帮助者,才不会让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才会让孩子幸福快乐地成长。

以商量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即使商量失败,但感情氛围会增强,有利于以后的沟通。家长经常的错误是,当前问题没解决,还破坏了感情气氛,阻断了感情沟通,失去今后解决问题的机会。

建议2 不妨让孩子吃点“苦头”

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小错肯定难免,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点亏,不要过分束缚孩子的手脚。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的儿子“要风度不要温度”,寒冬腊月坚决不穿毛衣,如果商谈没成功,不用着急,让他挨冻一次没关系,真感冒了,他会明白你的意图,至少以后会考虑你的意见。

总之,在教育孩子这一问题上,支持要比压制好,商量要比命令好,另外,只要孩子的想法合理,就要给予支持!

二、让诚实守信代替孩子的撒谎成“性”

小东一直是个乖巧的孩子,可是,升入初中后的他居然挨了爸爸的一次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那天下午,他的父母在观看画展时,巧遇小东的班主任江老师,和他谈起小东的学习,自然涉及刚刚考过的期中考试。江老师说:“小东这次成绩不太理想,只考了第九名。”他爸爸说:“听小东说,好像是第三名,从成绩上推算也应是第三名。”江老师肯定地说是第九名。

看完画展回家,他们问小东这是怎么回事,小东觉得纸包不住火,便把实情告诉了他父母。

原来,在上个学期小东成绩是班内第一。入初二后由于学习松懈,参加活动过多,成绩有些下滑,期中考试仅名列班内第九。可能是由于虚荣心太强,或者怕爸爸、妈妈责怪,于是涂改了物理、地理、生物三科成绩,使总分列班内第三。小东的爸爸由于当时心情激动,狠狠打了小东,对他说:“不管考第几名,爸爸、妈妈都不会责怪你,关键是你不诚实,用假成绩哄骗家长,实际上也是自欺欺人,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能有所成就?”

心理导读

涂改成绩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涉及他们的人格塑造。

在中国伦理的范畴中,诚,本义为诚实不欺,真实无妄,它包含着对己、对人都要忠诚的双重内涵。诚信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美德,历来为人们所崇尚。而通常我们认为影响孩子诚信品质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其中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当属家庭教育。可见,如何改变孩子撒谎的习惯,使之成为一个诚实的人,教育孩子做诚实的人,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专家建议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该怎样教育初中阶段的孩子诚实守信呢?

建议1 父母要以身作则,不要撒谎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爸爸教育孩子:“孩子,千万别撒谎,撒谎最可耻。”“好的,爸爸,我一定听您的。”“哎哟,有人敲门,快说爸爸不在家。”试想,这样教育孩子,孩子能诚实吗?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艾尔金德认为:要想让孩子有教养,守道德,父母首先必须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作为父母,不要以为在孩子面前说的是一套,自己做的又是另外一套,而没有被孩子识破,孩子就会表现出诚信的行为。孩子的眼睛是真实的,他们往往会以实际为取舍。因此,我们家长应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从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不要撒谎,只有这样,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才会有实效。

建议2 父母要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孩子诚信的表现

孩子虽然在成长,但毕竟还小,思想和品德都未定型,我们应该抓紧实施诚信教育,时时事事处处都不放过,让他们从小获得一张人生的通行证——诚信。

人人都渴望被肯定,孩子也是这样。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他们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一般都会勇于自我表现,善于自我表现,成人在这方面应该创造条件,给予他们积极的诱导。当孩子有了诚信表现之后,父母及时给予肯定,强化诚信的行为效果,不断加深诚信在孩子头脑的印象。日久天长,诚信习惯自然而然就会形成。

建议3 掌握批评的艺术,及时纠正孩子不诚实的行为

孩子说谎,家长往往非常生气:“小小年纪,怎么学会了说谎?长大成人后岂不成了骗子!”家长为孩子的不诚实担心是有道理的,但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是要讲究方法的。首先不要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家长要弄清楚孩子不讲诚信的深层次原因,千万不可盲目地批评。在此基础上,还要及时对他进行单独的批评以便抑制不诚信行为继续发生。其次,要让孩子心服口服。不要用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这无异于把他们推向不诚信的深渊,下次就会编出更大的谎言来骗你。

建议4 和孩子建立真诚和相互信任的关系

你要求孩子说话算数,你首先要说话算数。如果确实无法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一定要向孩子解释原因。这样在孩子心里才能对诚信的重要性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和理解,也才会信任家长,有什么事、有什么想法都愿意告诉家长。

三、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私心理

心理导读

这两幕实在让人悲哀!为什么他们这么极端自私、冷酷无情?完全是被家长骄纵坏的!问题源于极度关爱、过分溺爱和无限纵容。这已经成为当今一些家庭的通病。有的父母娇惯孩子已经到了违背人伦常理的地步。

我们发现,生活中不少孩子有自私心理,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别人。他们以为自己的欲望都应该得到满足,无需感恩和回报;如果不满足,是当家长的错;至于别人,包括最亲近的父母亲、老师的需要,与他无关,他无须考虑。其实,凡是这种孩子,在他们家里无一不是唯一“核心”。有些父母一直用错误的方式爱着孩子,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更加剧了这种趋势,于是,社会上出现一种奇怪却非常普遍的现象:孩子成了家里的所谓“小皇帝”“小太阳”,家人都宠着他惯着他,在他们心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是“家庭中心”的观念,这些自私的孩子都会有些人格的缺陷,甚至导致他人生的失败:他们因得不到某种满足而耿耿于怀,因此往往痛苦多于欢乐,怨恨多于感动;还可能因为极端自私和狭隘,而成为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危险人物。

专家建议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那么,家长具体应该怎样解决孩子的自私心理问题呢?

建议1 不要溺爱孩子

孩子吃独食,不愿与他人分享,是与爸爸妈妈的溺爱密切相关的。很多爸爸妈妈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让给孩子,孩子偶尔想让爸爸妈妈分享,爸爸妈妈在感动之余却常说:“我们不吃,你自己吃吧。”长此以往就强化了孩子的独享意识,他们理所当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据为己有。

建议2 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孩子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爸爸妈妈应该理解孩子这种难以割舍的“痛苦”,并让孩子明白,分享其实不是失去,它是一种互利。分享体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自己与别人分享了,别人也会回报自己同样的关心与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

建议3 不能让孩子搞特殊化

在家庭生活中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环境,这无疑对防止孩子滋长“独享”意识有积极的意义。爸爸妈妈还要教育孩子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知道自己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关系,自己有愿望,别人也一样有愿望,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建议4 给孩子分享的实践机会

经常让孩子与小朋友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孩子与小朋友们共同活动,共同分享活动的快乐。另外,应常创造孩子为爸爸妈妈服务的机会,如家里买了水果、糕点时,让孩子进行分配,如果孩子分配得合理,就及时表扬。

建议5 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

爸爸妈妈要做与人分享的模范,经常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人,如帮助孤寡老人、给灾区人民捐衣送物等。

无数事实说明:骄纵败子。不少人人生失败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全是因为娇惯溺爱他的父母,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经历生活的磨炼,懂得感恩,懂得爱别人,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这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四、如何让孩子改掉“贼”性

刘先生家境不错,儿子的零花钱也一直不缺,但最近,他却被叫到了警察局,原来是儿子偷东西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次,刘杰到好朋友小伟家去玩,发现小伟家有一架很逼真的玩具望远镜。刘杰想知道这架望远镜究竟能看多远,就向小伟请求借来玩玩,没想到小伟很小气,不答应。刘杰很生气,就想故意偷走这架望远镜,好让小伟着着急。果然,找不到望远镜的小伟像热锅上的蚂蚁,刘杰这下子得意了。

从那次之后,刘杰就产生了一种很奇怪的心理,他觉得偷别人的东西,能获得一种快感,班上很多同学的文具都被他偷过。而这次,他在逛超市时,因控制不住自己,从货架上偷拿一些并不贵重的物品,他刚准备把它们放在不易被发现的地方带回家,就被超市老板抓住了。

心理导读

像刘杰这样的青少年并不多,但却很有代表性。实际上,一些孩子偷别人的东西,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目的,有时纯粹是为了给别人造成困难而获得快感。如盗窃经济价值不大的物品,有的只是把窃得的东西扔掉、损毁或随便送人,这些行为让父母很是头疼。

心理学家对那些有过偷盗行为的孩子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这些孩子多半都有一些共同的经历:学习压力大,和父母、老师关系不好,没有可以交心的朋友,喜欢上了一个异性却被拒绝。这些都让他们产生了想偷东西的念头。

其实,每个孩子都想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成为爸妈、老师的骄傲,可事实上,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到,于是,他们感到自己被人忽视了,干脆沉沦堕落;也有一些孩子,成绩优秀,但每一次优秀成绩的取得,都是经历了心灵的煎熬,正因为他们备受瞩目,所以他们很累,于是,想放纵的想法就在心里蠢蠢欲动,他们更羡慕那些不用考试、不用面对老师和家长严肃面孔的男孩,很快,他们尝试着抛开一切,放松学习,放纵自己。

专家建议

孩子在进入学校学习后,都是聪慧的,但是他们也处于身心发展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叛逆等特点。因而,在他们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应当引起父母者的重视,对不良行为的孩子既不能生硬批评,引发他们的叛逆情绪,也不能任其发展,让他们走入歧途。如果你的孩子有偷盗行为,在教育的过程中,你需要注意:

建议1 孩子有偷窃行为,绝不能打骂

孩子偷了东西,并不代表孩子就是真的“坏孩子”,更不能给孩子贴标签,但是绝不能放任不管。

为此,如果你确定孩子真的偷了东西,那么,首先要帮助孩子将事情的影响化到最小。有的家长认为只有“打”才是改正“偷窃”行为的最好对策。其实错了,打得厉害,疏远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他会感到更孤独,得不到家庭的温暖,甚至不敢回家,流浪在外,与社会上的浪子交往,被他们所利用,最后走入歧途,甚至会触犯法律受到制裁。

建议2 细心观察,防患于未然

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随时观察孩子的思想动向,如果孩子的零花钱突然多了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因为这意味着你的孩子可能偷东西了。然后,我们要仔细排查可能出现的情况,不管运用什么方法,其目的只有一个:动之以情,承认错误,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如果事态的发展允许对他们的错误行为进行保密,那么,一定要坚守诺言。否则就失去了再一次教育他们的机会,他们再也不会相信你。

建议3 培养孩子的是非观点,让孩子知道偷东西可耻

也许你从前已经教育孩子要知道什么是是非,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极其容易受到影响甚至改变,因此,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经常对孩子进行一些是非观念的培养,要让孩子知道偷东西是可耻的,也不允许同样的事再次发生。对这类孩子进行矫治,必须先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开始。

总之,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偷了东西,切不可急躁,既要批评,又要耐心说服,使孩子受到教育,感到内疚,才会自觉改正!

五、如何培养出文明礼貌的“小绅士”

午休时间,爱听歌的王刚一边走路一边看手机上的歌词,耳朵里还塞着耳机,一边哼着歌一边摇着头,就这样,两人撞在一起。

姚亮斜睨了王刚一眼,怪声怪气地说:“好狗不挡道。”

王刚瞪大眼睛,气愤地回应:“你!没长眼啊?”

姚亮嗓门也很高:“你才没长眼呢!”

王刚更是扯着嗓子喊:“你眼瞎了啊!”

姚亮向前一步嚷:“你才瞎了呢!”

两个人脸红脖子粗,谁也不肯道歉,最终动起手来,姚亮把王刚打伤了。看着受伤的王刚,姚亮后悔不已,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老师还把他的父母请到学校来了,姚亮的爸爸妈妈很通情达理,并没有指责儿子,看着委屈的儿子,他们反倒安慰起来。“爸妈,我该怎么办呢?帮帮我吧!”

妈妈问姚亮:“孩子,你真的知道自己错了吗?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你知道该怎么做吗?”姚亮忙不迭地点头。“那你跟妈妈说说你该怎么做?”妈妈问姚亮。“要注意礼貌,撞到别人,要说‘对不起’,而不是出口成脏。”姚亮对妈妈说,妈妈听完,高兴地点点头。

心理导读

姚亮和王刚之间引起矛盾并且最终大打出手,主要就是因为几句脏话,可见,是否文明礼貌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人际关系。

也许,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嘱咐孩子要文明礼貌,不能讲脏话,但是随着孩子年纪的增长,转而把眼光都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而事实上,孩子是需要全面发展的,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要知道,一个满嘴脏话的人,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学习,是无法获得他人的尊重的,也不易获得友谊和自信,因此往往缺乏幸福感。要想使孩子成长为有所作为的人,父母就应教孩子从小懂礼貌、讲文明。

专家建议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说脏话,那么,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他:

建议1 分析脏话的内容,告诉孩子,说脏话是不对的

父母在听到自己的孩子说脏话时,不要显得惊慌失措,也不要气急败坏地责骂,更不能置之不理,要冷静,蹲下来,严肃而不凶悍,以和缓的语气和孩子说话。例如:“孩子,你刚才说的那句话,用的词汇很不好,你知道我说的是哪个词汇吗?”“你不能说这个词语,知道吗?”“你是孩子,你说了,别人会说你不懂说话,说你学习不好,看不起你!”“你愿意让别人看不起吗?”“那么,你应该怎么说?说给妈妈听。”“对啦!这样说才是好孩子。”

家长最难做到的就是“不生气”。你生气,孩子就听不进你说的话了。而另外一些家长则喜欢和孩子说大道理,让孩子不耐烦,反而失去教育的功效。

建议2 以身作则,杜绝孩子学习脏话的来源

生活中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大人有时也会语出不雅,但都习以为常,不会觉得有什么异常。而脏话从孩子嘴里说出来,就特别刺耳,要是他们在大庭广众冒出些脏话,父母更是想找个地洞钻下去,其实,家长也应该拒绝脏话,这样,在家里建立互相监督的制度,如果父母不小心在孩子面前说了不文明的词句时,一定要向孩子承认错误,以加深他不能说脏话的印象。

建议3 教孩子一些初步的礼仪知识

家长应该从小教导孩子学习一些礼仪知识,这也是文明行为,包括见面或分手时打招呼、握手,与人交谈时眼神、体态和表情要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识到说脏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就会努力改正。

总之,满嘴脏话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有失礼仪的表现,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在人际交往之中就会产生许多摩擦,也会失去许多朋友和机会,父母在关心孩子成绩的同时,绝不可忽视这一点。

六、纠正孩子的任性和蛮横

老刘有个女儿,今年十岁了,这周周末,她要出去郊游。晚上,老刘就对只顾看电视的女儿说:“女儿啊,先别看电视了,准备明天去郊游的东西吧,否则明天早晨又要手忙脚乱了。”女儿一边嗑瓜子,一边说:“爸爸你可真啰唆,不就出去玩嘛,大包小包的干啥,一两天就回来了。”老刘就没再说什么,可是发现女儿换洗的袜子没带,帽子也没装进包里。于是,老刘的妻子过来告诉女儿忘记带袜子和帽子了,但任性的女儿却说:“这么热的天,谁穿袜子,再说。戴个帽子好土,不带!”妻子还想帮女儿收拾,老刘却制止了她。

女儿郊游回来后,老刘问:“玩得怎么样啊?”女儿说:“很好啊。就是没袜子穿,脚老出汗,帽子也忘带了,我都晒黑了,下次可不能再这么丢三落四的了。”

老刘是位很聪明的父亲。他阻止了妻子的行为,就是要让女儿为自己的任性付出一点儿代价。

心理导读

很明显,故事中的家长所操心的问题是孩子太任性。所谓任性,是指一个人不顾客观环境和条件,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听从别人的劝告和阻拦,由着性子来。孩子的任性是一种不良性格特征的苗头,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而现代社会,很多父母误解了教育孩子就是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正是这种有求必应,让孩子形成了任性的坏毛病。

孩子为什么任性呢?是家长的教育使然,有多少父母和祖辈,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刚一哭闹耍性子,就心软了,就“投降”了,就百依百顺了。等到孩子已经“掌握”了任性这个要挟大人的“法宝”,知道任性可以“摆布”大人达到自己的目的,无休止地恶性发展下去,当父母想要克服孩子的仍性时,才发现自己已经教会了她任性。因此,克服孩子的任性,让孩子懂事乖巧,就必须从小开始。

专家建议

建议1 防患于未然

孩子的一些任性行为,是有规律可循的。父母可以在生活中多观察,看看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任性的行为,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前,就可以先跟孩子沟通,先订好规则。比如,长辈容易惯着孩子,孩子只要跟爷爷奶奶在一起时就更任性,下次带孩子去长辈家时,就可以先对孩打打“预防针”,避免孩子任性。

建议2 说理引导

孩子有些要求是无理的或不能满足的,您应赶紧利用童话、故事等方式,给孩子讲清道理,这常常可以避免孩子任性。但一定要及时。

建议3 激励夸奖

孩子都有好胜心,都喜欢被父母夸奖和赞美,如果你的孩子还处于任性初期的话,小孩子好胜,我们可以通过正面激励的方法来帮助孩子转变,也可以通过反面激将法,故意说他“不能……”,可能他就会说“我能……”,并努力证明给你看,这样,能帮助孩子改掉任性的毛病。

建议4 注意转移

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非常任性地要做不该做的事,大人非要阻拦不可,但说也不听打也不行,一个要干,一个要拦,僵持不下局面尴尬。若恰在这时推门进来一个生人或发生一件新奇的事,孩子立刻被吸引过去,就不再任性了。这是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是容易转移的。您可以在孩子出现任性行为时,利用当时的情境特点,设法把你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能吸引孩子的一些别的、新颖的事物上去。这一方法在任性初起时更灵。

建议5 不予理睬

在孩子任性地耍脾气时,您在料定没什么“安全问题”的情况下,就可以不去理睬他,听任他闹一阵子。等她不闹了再去说理。这种方法需要您一不要太性急,二不要心太软。

建议6 自我强化

比如,孩子不吃饭,拿不吃饭要挟大人。那么好,您就赶快收拾饭桌,让他好好饿一顿。这饿肚子的感觉就是最好的“惩罚”。又比如,没到穿裙子的季节孩子犯拧非穿不可,如果其他办法不管用了,那么就让孩子去穿,受凉挨冻就是最好的教育。采用这一方法,一是要确保后果对孩子身心没多大的伤害,二是大人要狠狠心。

总之,孩子的懂事并不是天生的,需要家长的长期引导,改掉孩子任性的坏毛病,对于孩子的任性,不能太过于迁就,不能让孩子得寸进尺。

七、充分利用孩子调皮好动的天性

5岁的小娟对于其他同龄的女孩来说,显得格外活泼好动。周末,妈妈带她到公园去玩。妈妈在前面走着,一边轻声和女儿交谈着,可是一回头却发现小家伙不见了,妈妈急忙四处寻找,发现在不远处的草地上,小娟正趴在地上,专注地玩什么东西。

妈妈悬着的一颗心落了下来,她悄悄地走到小娟背后,发现小家伙正专心致志地用一只草棍拨弄着一只小蚂蚁,翻来覆去,仔细观察蚂蚁的每个动作。“宝宝,你在干什么?”妈妈问。“妈妈,我正玩小蚂蚁。”小娟连头也没回,妈妈受到了启发,这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

回家后,妈妈给小娟买了一只玩具小鸟、它会叫、会飞。小娟高兴极了,爱不释手,她专心致志地观察小鸟的各种动作。第二天,当妈妈下班回家,却发现女儿正动手拆玩具鸟,桌子上已经有了几个小零件。见妈妈来了,小娟显得有些害怕。妈妈故意板着脸问:“你怎么把玩具给拆开了?”小娟怯生生地说:“我只是想看看它肚子里有什么,为啥会拍翅膀、会叫。”

妈妈很高兴,她相信:会玩的孩子才能会学,她必须抓住这个时机,培养孩子的智力。于是,她鼓励女儿说:“宝贝,你做的对,应该知道它为啥会拍翅膀。”听了妈妈的鼓励,小娟高兴极了。不一会儿就把玩具鸟给拆开了,并对里面的结构观察起来。

心理导读

小娟妈妈做的对,会玩的孩子才会学,活泼也是一种气质,每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总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考力,而这些是成才的关键。

生活中的不少父母可能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调皮,总是给你惹麻烦。有时他还很固执,不听你的话。其实,只要你合理引导,你很有可能会找到孩子的天赋所在。

有位母亲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当我女儿在桌上不断地用手指比划着想象在练琴时,如果我们真的向他提供一架钢琴,这到底是件好事还是件坏事?假如我们这样做了,孩子的想象力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了……”

这个母亲的担心的确有一定道理,然而还是应该为女孩提供真正的钢琴。因为孩子的这一想象中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他的想象力一样受到限制,就会在这一点上停留过久。如果他拥有了梦寐以求的东西,就会得到及时的训练,提高自己的能力,甚至想象自己已经成了一名伟大的音乐大师。很多音乐家就是这样成长的。永远不要担心孩子的想象力会穷尽,因为一个想象的满足,会激发更新更高的想象。

专家建议

对于孩子活泼好动的行为,我们父母可以这样引导:

建议1 理解孩子调皮好动的行为

很多孩子调皮捣蛋,父母带他出去玩,他总是喜欢做一些危险动作,比如登高、从高处往下跳。父母因为担心他的安全而制止他们的行为。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认为孩子好静更好,甚至总是约束孩子的一些行为。其实,孩子是需要自由空间的,需要有广阔的天地来让他们成长,因此,对于孩子那些活泼好动的行为,我们不必强加干涉,只需要做到保护他的安全,要知道,孩子在奔跑、跳跃、攀爬这些活动中,更易获得健康的身体,也更易活跃大脑。

建议2 尊重孩子的喜好

不少父母为了培养孩子,总是不停地为自己的孩子安排各种培训班,企图让孩子掌握各种技能,备战竞争激烈的未来。这样的做法似乎无可厚非。但是,所有的家长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埋没了孩子活泼的天性,孩子活泼的童年失去了,孩子天真的脸上没有了笑脸,取而代之的是,是厚厚的眼镜,是被紧张学习压迫的苦闷的脸。

其实,正确地培养孩子,就应该根据孩子的天性来培养。然而,不少情况下,父母的培养却是对孩子成长的阻碍:父母命令他去做这做那,把学习当作任务要他去完成,甚至为此去羞辱、责骂,让他战战兢兢地去做。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是既让孩子对学习感到厌倦,同时还毁掉了其实应有的气质,使他变得木呆呆、混混沌沌、行动迟缓。

所以,只有建立在尊重孩子天性基础上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才能挖掘出孩子的潜能,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八、如何让霸道的孩子收敛“霸性”

月月虽然是个女孩,但却不像别的女孩那样讨人喜欢,她在班上是个不受小朋友欢迎的孩子,她简直就是班上的“捣乱大王”:老师让小朋友们排队离开教室时,她在地板上爬来滚去地疯;小朋友们聚精会神听老师讲故事时,她推推左边的同伴、拍拍右边的同伴,不停地捣乱;游戏的时候,月月又很霸道,她喜欢的玩具就要独占,不让其他小朋友碰……

有一次,小朋友们在玩开火车的游戏,一个小朋友当火车头,由“火车头”邀请其他小朋友上火车,小朋友们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骑在小板凳上“咔嚓咔嚓”一起前进。开火车游戏是小朋友们都爱玩的游戏,但是每次玩的时候,不管谁当火车头,都不会邀请月月上车。看着其他小朋友兴高采烈地开着小火车,坐在一边的月月显得特别孤独……

心理导读

小朋友们都不愿把月月当成自己的好朋友,不邀请月月上自己的小火车,显然,月月成了班级团体里不受欢迎的人物。因为她捣乱、淘气、霸道,小朋友都躲开他,避免被她干扰或被别的小朋友认为是属于月月一类的人。其实,月月这样的孩子,在同伴群体里不受欢迎的地位一旦形成,几年时间内这种地位都难以改变。她属于性格外向、活动水平较高的一类孩子,也就是说,她比较喜欢动而很少对安静型的活动感兴趣。所以,在要求安静的活动中,她容易出现“捣乱”行为。而对于集体生活的一些规则,比如排队、保持安静等,月月接受起来有些困难,这就和他们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了。

其实,这样的状况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危险的,每个孩子都希望有一种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这是她们不断努力和奋进的动力,但周围同伴的隔离使得这些孩子变得内心孤单,长此以往,会阻碍孩子交到真心的朋友,也会阻碍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基本过着“一个中心”的生活,这容易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所以会给别人留下霸道的印象。

专家建议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改掉霸道的不良行为习惯呢?

建议1 为孩子营造和善、友爱的家庭氛围“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这是家庭冲突爆发时,家长对孩子常说的一句话,父母与子女双方都摆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久而久之,孩子也养成了霸道的个性,这更是孩子诸多坏心态的来源,消极、悲观、自卑、浮躁、骄傲、自大、贪婪、偏执、嫉妒、仇恨等,它们就恰似愁云惨雾的阴霾,浓烟滚滚的烈焰,消磨孩子们的意志,炙烤孩子们的心魂。

而相反,相互关爱的家庭,孩子会多一份责任感,会体会到家长的艰辛,这样的孩子往往是积极向上的,也更懂得体贴他人,自然不会霸道。

建议2 告诉孩子要懂得分享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大多数父母也都明白一个道理,即孩子最终要走向社会,要在群体中生活。与人分享,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支持和尊重,因此,父母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养成慷慨、大方、谦让的美德。

实际上,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尤其是父母的溺爱,很多孩子自私自利,不愿意与人分享,这对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是极为不利的。在现实生活中,自私、不愿意与人分享的孩子并不少见。这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如果是一个什么都不愿与他人分享,霸道的人,是很难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所以,从小克服孩子的自私,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的意识很重要。

建议3 鼓励孩子大胆交朋友

友谊是每个孩子童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来说,结交朋友似乎是这个世界上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在交朋友的过程中,孩子也能认识到自身的缺点,也能懂得从朋友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进而逐步克服霸道的缺点。

总之,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友谊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要获得友谊就要懂得从他人角度考虑,就不能霸道,这样,你的孩子会一生受益无穷!

第二章 关注孩子的不良情绪: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们知道,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激发人体的潜能,使其保持旺盛的体力和精力,维护心理健康;消极的情绪体验只能使人意志消沉,有害身心健康,甚至会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也是如此。然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很多父母知道为孩子增加丰富的食物营养,却不太注意这个时期的孩子内心世界的变化和需要,对于孩子多变的情绪,也无从理解,这导致的最终与自己的距离越来越远,也会很容易产生父母子女关系的对抗,很多孩子发出感叹:“为什么爸妈不理解我?”为此,我们父母要明白,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要帮助孩子认识并控制自己的情绪,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始终保持稳定的情绪!

一、帮助孩子疏通心里的烦恼

这天,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嚷:“妈,从明天开始,我不去学校了,你别劝我!”

如果平时孩子的爸爸在家,一定要严厉地训斥他。但妈妈却是个温和的人,她知道儿子肯定是受了什么委屈。“为什么不去呢?”“没什么,感觉不大舒服。”“不舒服,哪里不舒服?怎么不早点请假回来呢?”“不想耽误学习啊,你别问了,反正我不去。”其实,妈妈是聪明的,儿子说话这么有力气,怎么会身体不舒服,一定另有隐情。“可是,今天不舒服,明天不一定不舒服啊,要不,妈妈带你去医院吧。”妈妈在说这话的时候,故意露出一点笑容,儿子明白,妈妈看出端倪了,于是,他只好说:“妈,你儿子是不是很没用啊?”“怎么这么说,我儿子一直是最棒的,有最棒的体格,最棒的学习接受能力,待人温和,还疼妈妈。”

听到妈妈这么说,儿子笑了,主动招出了今天遇到的事:“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拼错了一个字,老师就嘲笑了我一番,结果同学们都笑我,真没面子!”

此时,妈妈没有说话,只是搂着伤心的儿子。儿子沉默了几分钟,从妈妈怀中站了起来,平静地说:“谢谢你听我说这些事,我要去公园了,同学们还等着我呢。”

心理导读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一对母子间的和谐关系。可见,亲子关系和谐的家庭,父母一定是懂得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的,当孩子出现了烦恼时,他们总是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作为父母,我们也知道,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孩子在小的时候是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进入学校学习后,他们有了学习任务,尤其是进入中学的孩子,学习任务急剧加重。并且,他们的身体在急剧地成长,他们的情绪、心理都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这都让他们产生很多的烦恼而如果不理解孩子,总是认为孩子封闭内心是孩子的错,或者用粗暴的方式干涉,那么,只能让孩子更疏离你。

专家建议

要帮助孩子疏解成长中的烦恼,我们一定要体谅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畅所欲言。具体来说,家长要做到:

建议1 理解、信任你的孩子,查找孩子烦恼产生的原因

可怜天下父母心,很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可是教育的结果却完全不同,为什么有的家长能跟孩子和谐相处,情同知己,有的却水火不容、形同陌路。这就是教育方法的不同所带来的,作为父母,首先就要了解你的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你要了解孩子烦恼产生的来源,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帮助孩子解决烦恼。

建议2 适当“讨好”一下你的孩子,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

当然,这里的“讨好”并不具备任何功利的目的,而是为了加强亲子关系,父母亲应该偶尔赞扬一下你的孩子,或者带孩子出去散散心等,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就拉近了。那么,孩子自然愿意向你倾诉了。

建议3 不要总是压制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任何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把自己当朋友,对自己倾吐成长中的烦恼与快乐,然而,孩子越大越难与他们沟通?这是很多父母共同的感受。这是由什么造成的呢?其实,孩子也想对父母说实话,只是很多父母总是端着家长的架子,甚至压制孩子的想法,孩子又怎么愿意与你沟通呢?因此,聪明的父母都会引导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孩子畅所欲言。

建议4 尊重孩子,平等交流

家长要学会跟孩子聊天,不要认为孩子的世界很幼稚,对孩子的话题不感兴趣,不论孩子说什么,最好表现出很感兴趣,这样孩子才有跟你交谈的欲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满脸愁容,那么你就要考虑下自己的孩子是否在为某件事烦心,此时,你要从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角度,做孩子的朋友,或许他会对你敞开心扉!

二、教孩子平息怒气

一天,欧太太正上着班,就被儿子老师的一个电话叫到学校,原来是儿子在学校闯祸了,可是令她不解的是,儿子一直很乖,连和人大声说句话都不敢,怎么会闯祸呢?

匆匆忙忙赶到学校,才问清楚情况:原来是班上有些男生挑事,说欧太太的儿子小强是“胆小鬼”。老师告诉欧太太,班上传言,小强喜欢某个女生,但一直不敢说,这些男生知道后,就拿这件事嘲笑小强。而小强则因为这件事很生气,于是大打出手,身材高大的他把这几个男生都打得鼻青脸肿。“我的孩子怎么了?”欧太太很是不解。

心理导读

一向乖巧的小强怎么会突然这么容易被激怒而向同学大打出手?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被人叫作“胆小鬼”,兴许我们会生气,但绝不会太过情绪激动而做出一些伤人害己的事。

当然,案例中,很明显,小强出手打人还因为其内心承受能力差,当同学嘲笑其是胆小鬼时,一时激动的他便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其实,心理承受能力关乎一个青春期孩子的成长状况,一个心理承受力强的孩子,情绪稳定,意志顽强,积极进取,他敢于冒险,乐于尝试新鲜陌生的领域,面对挫折和变化也能保持乐观,百折不挠,越战越勇。而一个心理承受力弱的孩子,会表现得退缩,耐性差,懦弱,焦虑和自卑,面对困难他缺乏坚持,面对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他宁可不做,因为不做就不会输。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其根源都与心理承受力有关。

我们的孩子将来会生活在一个更多变化的社会,他们将会面对职场的激烈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免不了一生中遭遇情场失意,事业困境,生意败北……总有一天,我们要先我们的孩子而去,不如早点把世界交到他们手中。他的心理承受能力,直接关系到他的人生是否幸福。

因此,帮助青春期孩子疏导情绪,强化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父母给予孩子受益一生的珍贵礼物。

专家建议

建议1 告诉男孩发火前长吁三口气

你要告诉孩子孩:“发火前长吁三口气。”事实上,很多事情都没有完美想象得那么严重。如果不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任着性子大发脾气,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伤了和气。

建议2 告诫孩子学会正确地宣泄自己的情绪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心理是脆弱的、敏感的、容易受伤的,他们也会悲伤沮丧,此时,你可以告诉他,不妨哭出声来。你要告诉他,一个坚强的人并不是始终不能哭,在过度痛苦和悲伤时,哭也不失为一种排解不良情绪的有效办法。哭不仅可以释放身体内的毒素,还能释放能量,调整机体平衡。在亲人和挚友面前痛哭,是一种真实感情的爆发,大哭一场,痛苦和悲伤的情绪就减少了许多,心情就会痛快多了。流眼泪并非懦弱的表示。所以你可以告诉男孩,你该哭当哭,该笑当笑,但要把握好一个度,否则会走向反面。

建议3“事件”结束后,帮助孩子正确梳理情绪

等“事件”结束,心情基本平定的后,再帮助孩子做自我反省,就能较理性,客观地看待分析;反省的另一层意义是,再一次经历当时的情绪波动,但脱离了“现场”,那么情绪压力再一次释放的同时也得到缓解。

总之,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与我们大人不同,一些小事都可能引起他们的过激行为。我们要在平时管教孩子时,多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让其保持稳定的心境!

三、别让挫折打垮孩子

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不仅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领袖,更是一位好母亲、好老师。在她教育儿子拉吉夫的过程中,曾有这样一次经历:

在拉吉夫12岁的时候,他生了一场大病,医生建议他做手术。手术前,医生和甘地夫人商量术前的一些事,医生认为可以通过说一些安慰的话来让拉吉夫轻松面对手术,比如,可以告诉拉吉夫“手术并不痛苦,也不用害怕”等。然而,甘地夫人却认为,拉吉夫已经12岁了,应该学会独立面对了。于是,当拉吉夫被推进手术室前,她告诉拉吉夫:“可爱的小拉吉夫,手术后你有几天会相当痛苦,这种痛苦是谁也不能代替的,哭泣或喊叫都不能减轻痛苦,可能还会引起头痛,所以,你必须勇敢地承受它。”

手术后,拉吉夫没有哭,也没有叫苦,他勇敢地忍受了这一切。

心理导读

关于孩子的教育,甘地夫人有自己的心得,她认为,生活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阳光就有阴霾,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快乐,也就会有坎坷。而一个个性健全的孩子就是要接受生活赐予的种种,这样,才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未来生活的各种变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甘地夫人法则。

同样,对于人格、品质都处于形成期的孩子来说,挫折教育也必不可少。我们对孩子的期望有多大,希望孩子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现下我们都应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而不应该一味地宠溺孩子,不让孩子经受一点风浪,这看似是爱孩子,实际上是害孩子,只能让他们长大后陷于平庸和无能。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在学习方面,过分注重自己的学习成绩,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使自己伤心很久,甚至出现厌学的倾向;在人际关系方面,害怕别人拒绝自己,不知道怎么与人相处,同学之间的一点小矛盾会感到束手无策,从而使自己心神不宁,学习退步;受到家长和老师的一点点批评就会使他们离家、离校出走等,以上的种种都是孩子输不起的表现。

然而,这些问题,“病”在儿女,“根”在父母。父母对孩子过多的照顾和过度的保护,使孩子无法得到磨炼,没有经受困难与挫折的心理准备和能力。表面上看,这些孩子个性十足,其实内心里十分脆弱,就像剥离的蛋壳,稍一用力,就成了碎片。

专家建议

为此,我们父母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很有必要,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建议1 父母的心态影响到孩子的心态

作为父母,我们也是孩子的老师。父母如何对待人生的挫折,首先是对父母人生态度的一个考验,其次是对孩子有何种影响。

如果我们在挫折面前积极乐观,把挫折看成一个人生的新契机,那么孩子在我们家长的影响下,也会直面人生的各种挫折,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各种挑战。反过来,如果我们在挫折面前消极悲观,回避现实,那么只能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更不利于教育孩子正视挫折。

建议2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经历挫折,而不是包办孩子的一切

人生之路,谁都不会事事顺心,有掌声也有挫折,有阳光明媚,也有风雨交加。人往往挫折坎坷比平坦之路更多。我们的孩子还小,将来还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所以,我们要从小让孩子学着面对逆境和挫折,绝不能替孩子包办一切,让其失去锻炼机会。

建议3 鼓励孩子勇敢面对

孩子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父母的支持,挫折发生时,鼓励孩子冷静分析,沉着应对,找到解决挫折的有效办法。平常和孩子一起探索战胜挫折、克服消极心理的有效方法,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排解,自我疏导,从而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增添战胜挫折的勇气。在父母鼓励下战胜挫折的女孩,定能学会抵抗挫折,她们就会成为一个在人生路上不断前行的勇者。

总之,作为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人生路上,免不了挫折着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在未来社会独当一面,能成为一个敢于面对逆境和挫折的人,就要让孩子从现在开始就从容面对,而不是无奈逃避。让孩子明白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会正确地看待挫折,孩子才能更快地成长、成熟,将来才会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四、别让消极占据孩子的内心

市里最近要举办一个青少年小提琴大赛,黄女士听到这个消息后,就给女儿报了名,她相信,女儿一定能拿到奖项,因为女儿从小拉琴,一直是学校最好的文艺生。但奇怪的是,就在比赛即将开始的前一天晚上,女儿对黄女士说:“妈妈,我不想参加了。”“为什么?”“因为我知道我肯定会让你丢脸,还不如不参加。”“你怎么这么不自信?”黄女士有点生气了。“因为你经常说我没用,如果这次没拿奖,你肯定又会这么说。”听完女儿的话,黄女士若有所思,难道都是我的错?

心理导读

很多人会问:“对人一生产生影响力的因素中,谁的作用最大?”毋庸置疑一定是父母。这个案例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为什么黄女士的女儿面对比赛十分消极?黄女士经常否定性的暗示让女儿认为自己“一定做不到”。有美国情感纪录片显示,一位父亲无意中的一句话,不仅影响了其女儿在青春期的审美观形成,还直接影响其婚姻质量。上海青少年心理研究所专家支招: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父母一定要选择得当的话语,其作用可能真的影响孩子一辈子。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会不自信、胆怯甚至自我否定,可以说,都和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联。常常听到家长说:“你看某某的学习多么自觉,从来不要父母操心的,你为什么就这么让人不省心。我想了好多办法,花了大价钱请了家教,你的成绩怎么还是上不去?”亲子关系研究者认为,即便是出于事实的抱怨,家长的态度会让孩子相当敏感。久而久之,他们便会认为自己“真的没用”,或者变得消极、胆怯等。

有少数孩子能在打击中越挫越勇,最后建立优秀品质,但是大部分孩子可能都达不到我们想要获得的目的,长期接受父母未过滤、筛选的直白抱怨,尤其是针对自己的这些消极评价,对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点强人所难。一位心理医生非常痛心地讲述他碰到的现象:“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问题来找我,当他们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孩子就站在旁边听着!”这就是很多孩子不自信的原因所在,家长也许可以尝试一下,别时刻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嘲笑或教训孩子,不要小看这些,自信的基石就是这样奠定的。

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变得勇敢积极呢?

专家建议

建议1 注意你的教育语言

绝对不能对孩子使用的措辞:“你太笨了。”这句话太伤害孩子自尊了,孩子会按照父母的语言来做自我评估,这样一句话很可能会让孩子变得敏感、自卑、孤僻。“你为什么就不能够像谁谁。”孩子最讨厌被对比,这是对他们的最大的否定。“你真不懂事。”本来还在做事就自信不足,需要你的鼓励,但这样一句话反而让孩子更加怯懦了。

……

建议2 可以将批评与肯定结合起来“你平时的作文写得还不错,可这次的作文却不怎么好。”或“如果你再写上几篇这么糟糕的作文,你的语文就别想得到‘良’。”虽然这两个批评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前者却比后者易于被人接受。

当孩子缺乏信心或失去信心时,父母可以适时对他说“嗯!做得不错。”或“想必你已用心去做了!”等表示支持的慰语,就是所谓前段的“感化”,最后再鼓励他:“如果能再稍微注意一点,相信下次可以做得更好。”这种积极有建设性的检讨态度,才能使孩子不断进步,更加有自信心去与父母沟通问题,重要的是目标具体明确。

建议3 帮助孩子找到长处

家长应该永远是孩子的坚强后盾,当孩子遭受失败时,我们有责任鼓励他,教会他怎么应付困难。告诉孩子,任何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只知道自己的短处而不懂发挥长处是极其不利的。

有些孩子有音乐天赋,有些孩子会绘画,有些孩子能言善辩。干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孩子喜欢,不妨鼓励他发展,谁说爱好不能成为技能呢?为什么这些会重要?因为专注或擅长一件事情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自信对于孩子智力发展影响很大,可是很多孩子在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下,在人生刚刚起步的阶段,就已经丧失了自信心。因此,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帮助重建信心,正视自己,如此孩子的智力与自信心才能完全的成长。

五、让孩子学会适当排解不良情绪

刘太太是个细心的人,她发现女儿最近好像有点不太一样。在一个周末,还和小时候一样,母女俩又来到公园跑步,累下来休息的时候,刘太太对小菲说:“能跟妈妈说说你最近怎么了吗?”“我们班那个同学,竟然在我背后说我坏话,说的很难听,我又没有对不起她。有一天,我去卫生间,结果她正和几个女生在里面嘀咕,恰好都被我听到了,我就跟她吵了一架,我实在忍无可忍了。”“那的确是她不对,但小菲,你想想,你这样一天闷闷不乐的,不仅影响学习,对自己身体也不好啊。不妨发泄一下,然后和那同学谈谈,只要她承认自己不对,你们还是朋友啊。”“那怎么发泄呢?”“当人际交往中遇到不顺的事时,你应该暂时停止学习,因为这时候学习是没有效率的,心事还会郁结。不妨放松一下,有一些小窍门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深呼吸、绷紧肌肉然后放松、回忆美好的经历、想象大自然美景等,还可以去上网、爬山、聊天、听广播、看电视甚至蒙头大睡,这样既可以暂时转移注意力,也可以缓解大脑的缺氧状态,提高记忆力。这些方法都可以释放内心的不快。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是绝对受欢迎的,你不必太在意的。”“谢谢妈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果然,小菲又和以前一样,脸上总挂着笑脸,学习也有劲儿了。

心理导读

的确,在孩子和周围人相处和交往的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不快,产生一些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一定要找一个发泄的出口,否则,很容易影响身心健康。

专家建议

人在精神压抑的时候,如果不寻找发泄机会宣泄情绪,会导致身心受到损害。所以,家长不妨引导孩子采取以下方法发泄自己的情绪:

建议1 宣泄法

比如,在孩子盛怒时,让他赶快跑到其他地方,或找个体力活来干,或者干脆让他跑一圈,这样就能把因盛怒激发出来的能量释放出来;

建议2 倾诉法

当你的孩子心情压抑时,你可以鼓励他倾诉出来。的确,从孩子的角度看,很多时候,让他们困扰的问题在别人看来,根本不是什么严重的事,而这就需要别人的指点,毕竟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情的看法是不同的,对亲近。你可以鼓励孩子向父母、向朋友或者像其他任何他可以信任的人倾诉。

建议3 转移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