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优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5 23:28:13

点击下载

作者:(美)戴尔·卡耐基(Carnegie, D.)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性的优点

人性的优点试读:

第一章 拒绝忧虑

本章提要:如何远离忧虑● 生活在独立的今天。● 坦然面对要发生的事情,冷静分析。● 下决心改善自己的生活。

1. 改变你生命的一句话

要记住:最重要的不是去追逐远方模糊不清的事物,而是要切实做好手边清楚的事情。

现代临床医学之父、英国最有名的医学家威廉·奥斯勒爵士在1871年的时候,还是一个对未来充满困惑的年轻人,他为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担心,为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担心,为自己在蒙特瑞综合医学院毕业后的出路担心,更为自己以后的生活担心……当时的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以后会成为一代名医,不仅创立了后来世界闻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还成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并且被英王册封为爵士。这些都是英国医学界的学者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威廉·奥斯勒的生平已经无法用一本短短的传记来描述,厚厚的两卷书共一千四百六十六页的文字才能将他的一生记录清楚。

是什么力量将一个对未来充满困惑的年轻人转变成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呢?我们仍然要停留在1871年春季的某天,威廉·奥斯勒偶然间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的话:“最重要的不是去追逐远方模糊不清的事物,而是要切实做好手边清楚的事情。”奥斯勒猛然间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从此,他不再为模糊的未来担忧,转而认真做好今天的事情。

如果有人要说威廉·奥斯勒是个天才,那么这个人就大错特错了,奥斯勒教授本人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只不过就是一个平凡又普通的人。他曾经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说,在场的耶鲁学生们无不认为这个拥有四所大学教授头衔的人应该拥有和常人不一样的大脑,但是奥斯勒教授告诉大家,他没有特殊的头脑,和大家一样都是普通人。

但是学生们不满意他的这个回答,他们普遍认为,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拥有不同常人之处,如果奥斯勒没有特殊的智慧,那么他也应该有自己成功的秘诀。奥斯勒只好告诉大家自己年轻时在书上看到的那句话,他说自己从那以后,就一直“生活在独立的今天”里。“生活在独立的今天”?一个新鲜的说法,大家都表示难以理解,于是奥斯勒就把自己几个月前的经历讲给大家。

在奥斯勒的一次航海旅行中,他乘船横渡大西洋。出于好奇他到船长的工作间去参观,在那里,他发现船长只要按一个按钮,轮船的船舱就会分隔成几个完全独立,又绝对防水的小船舱。作为一个整体的船舱,可以容纳更多的物品和人;被分隔开的小船舱,也有自己的功用。他惊讶于轮船组织结构精密,他告诉耶鲁的大学生们说,在座的任何一个人,都是比轮船高级得多的生命,以后的旅程也会比轮船更远,所以大家都要学会把握好自己的每一个今天,学会控制自己的生活,学会“生活在独立的今天”里。就好像船舱一样,每个人都要学会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做一些这样的隔断,隔断已经逝去的昨天,不让自己继续为昨日之日烦忧;隔断尚未清晰的未来,不让自己提前就为明日之日忧虑。大家手中确实拥有的,只有今天。如果一个人同时将过去、未来以及今天都背负在身上,那么他无形中就比只对今天负责的人多承担了两个负担,这会成为跨越今天最大的障碍。人们要改变自己、成就自己,不要依靠过去,也不能寄托未来,一切都要从今天开始,效仿组织精密的船舱,把每个隔断都放下来,从现在开始,就“生活在独立的今天”里。

学生们不明白,一个成功的教授怎么能告诉他们不考虑过去、不为明天准备呢?教授当然不是这个意思,在接下来的演讲中,他这样向在场的同学解释,相对来说,虽然今天是独立的,但是谁都不能切断昨天、今天以及明天的联系,他要告诉大家的是,“生活在独立的今天”不是片面地强调今天,是说要认真过好今天,坚实地为明天打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今天的基础,就不会有明天的成就,所以大家要做的是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过一个完美的今天。对明天的未雨绸缪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变成杞人忧天,就大可不必了。

战争期间,将领果断地作出决策是赢得战争的条件之一,所以人们都会用“兵贵神速”来描述取得胜利的一方。美国海军上将厄耐斯特·金说:“军队中最优良的装备,就要装备给最优秀的士兵,然后再交给他们一些有挑战性的作战任务,这就是我作为指挥官能做的一切。”金继续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如果在战争中,一艘战船要沉没了,我要做的不是想办法将它打捞上来,因为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船的下沉。我要考虑的是,失去了这艘船的战争如何继续,明天的编队中由哪艘船来接替它的位置,这个问题比捶胸顿足地看着船下沉要有用、实际得多。如果我总是想办法挽救正在下沉的战船,那么我将会失去整个海军。”

不仅在战争中,工作、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好主意”和“坏主意”,对一个问题而言,如何区分“好主意”和“坏主意”呢?其实很简单,“好主意”充分考虑了问题的前因后果,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而“坏主意”则只会让人们更加一头雾水。“好主意”让人们果断地在今天作出决定,“坏主意”让人们想想昨天,又看看明天,就是没法在今天拿定主意。

最近我曾专程拜访了著名的《纽约时报》发行人亚瑟·苏兹伯格,他告诉我二战时他的一段经历。那时,世界大战的战火已经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并且很有蔓延到其他地方的趋势,对此,他总是感到无比忧虑,对战争、对世界未来的担心,已经成为他的精神负担。在失眠的折磨下,他辗转反侧,常常在午夜起来,面对外面的黑暗,他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后来他开始画画,不画别的什么,就画自己的肖像。虽然此前他并没有接受过关于绘画的任何教育,但是他为了不让自己再这样忧虑下去,坚持用画画来打发时间。直到有一天他看到赞美诗里的一句话,才终于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安宁,不再忧虑,那句话是:“只要一步就好了。”后来这句话还成为他的座右铭。原诗是这样的:让慈悲的灯光指引我让我停留在你的脚边我不迷恋远方的风景只要一步就好了……

这首诗还惠及了另一个人,马里兰州的泰德·本杰明。这个年轻人是行伍出身,在军队期间,他曾经一度患上忧郁症,差点就毁了自己。

泰德·本杰明后来这样向别人讲述自己当时的经历:“1945年时,‘二战’依然激烈,那时我就是个普通的士兵,每天都在枪炮声中度过,我根本看不到战争结束的信号,想象不出世界的明天是什么样子,接着我又患上了一种医生们称为‘结肠痉挛’的病。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痛苦,让我整个人都垮下去了。“其实我并不需要每天去打仗,我的工作是把每次战斗中牺牲、受伤和失踪的士兵姓名详细记录下来,具体说来,我要寻找那些牺牲士兵的尸体,收集他们散落在地上的私人物品,确定这些东西的主人,并把它们辗转交给牺牲者的亲人们。这样的工作让我每天都很担心,我担心由于自己的工作失误,错递了物品,造成不必要的尴尬;我还有一个从来没见过面的儿子,才十六个月大,我最担心的是我哪天也成为别人寻找的对象,永远看不到自己的儿子。就这样,我每天在担心中疲劳地工作着,不仅人消瘦了,而且也到了崩溃的边缘,我一想到自己没法平安回家,就会哭得像个孩子,根本停不下来。当德国军队反攻、盟军失利的时候,我简直不知道自己到底还是不是个正常人。“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只能住进医院,在那里接受治疗,但是很多医生都没有什么办法。后来有一位医生,可以说是我的救命恩人。在一次彻底检查后,这位医生告诉我,其实我身体上并没有什么疾病,我所有的问题都来自我的精神压力。他给我举了个例子:大家都见过沙漏吧,里面装着成千上万的沙粒,当你把沙漏掉转过来时,这些沙粒都以一个平均的速度有条不紊地流向另一端,一次只通过一粒沙子。我们每个人都仿佛是这个沙漏中的沙粒。每天起床后,我们就要面对很多事情,有简单的,也有烦琐的,都是我们必须完成的。要平稳度过这一天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我们像沙粒平稳地穿过沙漏最狭窄处一样,一次只做一件事情,那样就不会损害到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了。如果非要同时做很多事情,我们的精神就无法照顾周全,这样非但做不好事情,还会让我们自身也感到痛苦。“这一天,成为我生命中值得纪念的一天,从此我生命中就开始奉行这样的哲学:‘一次只过一粒沙,一次只做一件事。’当然,后来我终于好了起来,精神上没有了负担后,身体也不再疲惫。战争结束后,我在印刷公司的广告部找到了现在的工作,我做得很好。工作中和战场上有很多道理都是一样的,在工作中我们一样没有办法同时做很多件事情。新员工入职了、原料不够了、会议改期了、地址更改了,这些事情不会再让我紧张不安,因为我一直牢记着那句话:‘一次只过一粒沙,一次只做一件事。’慢慢地,我的工作越来越有效率,再也没有以前在战场上的那种慌乱、紧张的感觉。”

不过可悲的是,现实中的人总是忽略这些事情,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医院中的床位有一大半都被这样的人占据着。这些人其实并不是真的身体患有疾病,他们都是被日积月累的忧虑压垮的。医治身体,是治标不治本,只有祛除精神上的压力,才能使他们彻底康复。这样的病人,只要相信耶稣的“不要为明天担忧”,或者是奥斯勒教授的“生活在独立的今天”,他们离康复的日子就不远了。如果他们康复后,在生活和工作中继续坚持上面的信条,那么他们也能享受轻松又有意义的生活了。

每一个人,包括你我,我们都在一个交汇点上——过去和未来。虽然这个交汇点是永恒存在的,但是我们丝毫没有办法走到这两个永恒中去,所以,就为我们能够活在现在、活在当下而知足吧。每天清晨睁开双眼,直到夜晚又重新躺到床上,我们知道自己又过了一天,对此,罗勃·史蒂文森这样描述:“不管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每一个人都要坚持到夜幕降临,不管每天的工作有多么辛苦,每个人都要完成那一天的工作,并且在工作结束后,用安静、耐心来面对当天的夕阳,这其实就是生命的真谛。”

生命对于我们个人的要求其实一点儿都不多,可是有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生命的简单,他们总是将生命复杂化,密歇根州的希尔德太太就曾一度因为过于复杂的生命而自杀。下面我先简要介绍一下希尔德太太的生活。

希尔德太太的丈夫在1937年时去世了,从那时开始,她就感到极度沮丧,失去了心爱的伴侣、接踵而来的贫困生活,双重打击简直要压弯了她的腰。为了生活,希尔德太太不得不联系自己以前的老板,请求他给自己一个重新工作的机会。希尔德太太的工作主要是向各个学校推销《世界百科全书》,为了生活她卖掉了家用汽车,又东拼西凑、分期付款买了一辆旧车,方便每天出去推销。

在希尔德太太的设想中,每天忙碌的工作将驱散她对生活的失望和沮丧,但是她想错了,每天一个人孤独地在路上开车,饿了就随便找个地方独自吃饭,那些毫无进展的客户,按月寄来的账单,这些加起来让她简直无法承受。在第二年春天,当她从一个失败的客户那里出来后,希尔德太太已经产生了自杀的念头。那时她认为,生活中充满了阴霾,阳光、希望、成功对她来说,都是在她的字典里已经消失了的词语。她的生活中剩下的只有害怕,早上害怕起床面对工作、中午害怕没有钱支付午餐、月底害怕没有钱支付汽车的账单和房租……最终她没有选择自杀的原因听起来很可笑,她害怕唯一的姐姐没有足够的钱支付自己的丧葬费,并且她也担心姐姐会因此而悲伤。

生活就在这样阴暗的道路上继续着,直到有一天,希尔德太太在书上看到一句话,令她重新鼓起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对聪明人来说,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这句话对希尔德太太的触动很深,她甚至将这句话打印出来贴在汽车上,以便让它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然后,她试着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不沉湎于过去,不忧虑于未来,只想今天。

现在的希尔德太太生活得快乐、轻松,虽然不是什么成功人士,但是她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很满意,原来的沮丧和害怕也消失了。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她都明显感到自己心中的信心和勇气,她不再害怕未来的模糊,也不害怕过去的阴影,她只生活在崭新的今天中。

在基督来到世间的三十年前,古罗马诗人荷瑞斯就写过这样几行诗:这个人是快乐的,只有他是快乐的,因为他把今天称为自己的一天;他就在今天里感受到安全,不管明天如何,他已经过了今天。

人性的可悲,还在于所有人的思想中都有拖延的意识存在,人们总喜欢着眼于遥远的未来,忽视手边的现在。天边也许的确有一座美丽、芬芳的玫瑰园,但这不足以作为人们忽略窗前盛开的玫瑰的理由。自以为智慧的人们其实总在做着这样的傻事。

史蒂芬·里高克说:“生命的历程在一个人而言,短暂又奇怪。当我们还是小孩子时,我们常常说等长大了以后如何如何;等我们长大了,我们又说等成人了以后如何如何;当我们是一个成年人了,我们还会说等结婚了如何如何;真的结婚了,我们却说等退休后如何如何。当一个人真的年老后,回首以前所有的过往,心头难免会掠过阵阵凉风。人们就是在这无尽的等待中错过了许多精彩的事情,他们总是忘记生命只在今天开始。”

爱德华·伊文斯是一个出生于贫苦家庭的穷小子,很小的时候他就体会到养家糊口的艰辛,他卖过报纸,在杂货店当过店员,长大后在图书馆谋得了一个收入微薄的工作。虽然每月的收入才刚刚够一家人的花销,但是他不敢辞职,因为他害怕失去这个工作后,就连这点收入都没有了。这样一直过了八年,他终于鼓起勇气要改变现状,辞职后的他用借来的五十美元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出人意料的是,这一年,他竟然赚了两万美元。但是祸从天降,因为朋友的拖累,爱德华不仅损失了所有的钱,还背上了银行的债务。从那时起,爱德华的精神支柱崩溃了,他总是莫名地生病,没有原因地失眠,以至后来无法行走,昏倒在路边。长期卧床的结果就是他得了褥疮,全身溃烂,终于,医生给他下了死亡通知书,他的生命只剩下两周的时间。爱德华大吃一惊,他抓紧剩下的时间写好了遗嘱,在心理上放下了一切忧虑,出人意料的是,长久的失眠忽然好了,胃口也逐渐恢复了。

一段时间后,爱德华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回到原来的岗位工作了。虽然有以前一年赚两万美元的经历,但是如今每天赚三十美元,他一样感到心满意足。他不再为没有发生的事情操心,也不再为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捶胸顿足,他所有的精力、精神,都放在工作上。“生活在独立的今天”的爱德华,由于抛弃了生活的负担,短短几年时间,他的公司就已经发展成上市公司,还以自己的名字兴建了一个机场。如果不放下那些沉重的负担,爱德华恐怕早就在两周后悲哀辞世了。

法国哲学家蒙坦曾直言自己也犯过同样的错误,他告诉我,他的生活中充满了不幸,可是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些不幸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其实,很多都是他凭空想象并未实际发生的。不仅他的,你的、我的、我们的生活都是一样的。

但丁说:“今天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了。”时间在我们指间匆匆流过,生命就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浩渺的宇宙中,生命转瞬即逝,只有今天才是我们唯一可以真正把握的。

周末我在劳威尔·托马斯的农场度假,我在他的客厅里看到了一个镜框,里面裱了两句诗:这是耶和华选定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我们都要欢喜

约翰·罗斯金的书桌上放了一块石头,上面刻了两个字:“今天”。我的书桌上虽然没有放这样的石头,但是我每天清早刮胡子的时候,都能看到镜子上贴着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印度戏剧家卡里达沙的作品:向黎明致敬看这一天,它就是我们的生命。一天的时间虽短,但有你的变化与现实:成长的欣喜,行动的果断,成功的荣耀。昨天是个梦,明天是个影,但是美好的今天,能使昨天成为一个美梦,能使明天成为一个憧憬。认真对待这一天吧,这是我们迎接黎明的敬礼。

所以,当我们开始无谓地忧虑时,我们应该记住,如果你不打算让生活中充满了忧虑的阴影,就要记住奥斯勒教授教给我们的:用隔断将昨天、今天、明天分隔,生活在独立的今天。

看完这一小节后,请大家看看下面的问题,问问自己,写下答案:

一、我是否经常无缘无故地担忧未来?

二、我是否常常陷在对过去的懊悔中难以自拔?

三、每天我是否认真对待这转瞬即逝的二十四小时了?

四、记住“活在独立的今天”这句话,是不是能让我有一些受益?

五、我什么时候该这样做呢?现在?明天?下周……

2. 放之四海皆准的解忧公式

这个万能的解忧公式,曾经使一个已经预备好棺材的垂死之人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每天都被烦恼困扰的人们,无不想得到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解忧公式,尤其在这个讲求效率的时代,公式最好还能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公式的发明者是威利·卡瑞尔,是我亲自向他讨教得来的。

威利·卡瑞尔是一名工程师,开创了空气调节器制造行业。在我们见面的那天,卡瑞尔先生告诉我他发明这个万能公式的过程。

当他还年轻的时候,因为工作的关系,他必须去一个离家很遥远的地方调试机器,目的地是一个花费了好几百万美元建造的工厂。在那里,他要做的是安装瓦斯清洁机,以保护引擎。不过,这种清洁方法是新研制成功的,以前只应用过一次,这次是否还能成功,卡瑞尔心里并没有多大把握。在调试过程中,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克服了一个个困难之后,机器终于可以正常运行了。但是对卡瑞尔来说,并没有成功的喜悦,相反,当他面对不期而遇的困难时,他内心前所未有地产生了巨大的挫败感,仿佛被人当头棒喝。接着,身体的各个器官也跟着闹起了别扭,曾有那么一段日子,他为了解决调试过程中的困难,整夜整夜地失眠。

作为一名聪明的工程师,值得一提的是,卡瑞尔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他积极地调整状态,他告诉自己,这样忧虑下去,不仅于事无补,还会给自己以后的工作带来更大的困扰。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解决忧虑的办法,经过验证,是切实有效的,这个办法已经伴随他三十多年了,并且他还打算一直使用下去。办法一共有三步。

第一步:坦诚面对已经发生的困难,告诉自己不要害怕,要诚恳面对、认真分析,先设想出一旦失败可能会发生的最糟糕的情况。通过分析,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使瓦斯清洁机安装失败了,也不会有人因此将他投入监牢,或者枪毙他之类的。也许,这个失败会使他失去目前的工作,但是这算不了什么,他还可以在其他公司另谋职位。当然,他目前的老板会因为这次的事故损失几万块钱,不过,那关他什么事呢?

第二步:如果真出现了上面所设想的最坏的结果,卡瑞尔告诉自己要勇敢地面对,并接受它。这个失败不仅会让他丢掉工作,同时肯定还会在行业内、在同行中流传开来,不利于他重新找到一个新的工作。但是这也不要紧,他至少还能找到职位、待遇相对低一些的工作。至于花了钱的老板,他早就知道现在所做的事情还停留在试验阶段,区区几万块钱,他还是损失得起的。

这样暗示自己后,卡瑞尔发现,即使最坏的结果真出现了,自己也完全有能力承受并接受它。这时,他忽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一切负担都没有了,心里的平静是他这一段时间都不曾体会的。

第三步:全心全意集中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面,避免最坏结果出现。卡瑞尔再一次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努力寻找办法摆脱目前的窘境。他不停地作试验,终于发现,只要再投入一些设备,问题马上就会迎刃而解。于是他给公司传真了一个建议,按照他的办法,公司非但没有损失那几万块钱,反而多赚了不少。

卡瑞尔后来回忆说:“如果我当时不想办法让自己摆脱忧虑,而是一直沉沦下去,恐怕结果是完全相反的了。”通过这件事,卡瑞尔告诉我们,忧虑带给人最大的困扰,就在于忧虑会使人无法集中精神做自己要做的事情。忧虑时,我们的内心被情绪左右,无法控制脱缰的思想,失去了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我们告诉自己最坏的结局是什么,让自己先在精神上坦然接受这个结局,精神上的忧虑反而会逃得无影无踪,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精神集中在要面对的问题上,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它。采用了自己的公式后,卡瑞尔在以后的工作中再也没有体会过烦恼的感觉。

你可能会问,卡瑞尔的公式真有那么灵吗?真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吗?我的回答是,没错。在心理学角度上分析,卡瑞尔的公式首先承认了即将发生的最坏结果,仿佛一阵风驱散了眼前的迷雾,让我们不再盲目。驱散了迷雾,我们就可以坚实地站在脚下这片土地上,稳稳地、扎扎实实地向前走。

我敢保证,要是已经去世三十八年的应用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教授能活到现在的话,他也一定会对卡瑞尔的公式深表赞同的。你问我何以敢打这样的包票?因为詹姆斯教授曾经这样教育自己的学生:“如果你敢于承担即将发生的事,有勇气接受任何一个既成事实,那么你就在克服困难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不仅美国心理学家这样认为,中国著名学者林语堂在他的名著《生活的艺术》中也谈到过同样的概念。他采用中国道家学说,认为人内心的安宁平和可以使人在面对最坏的情况时也面不改色、泰然处之。

在心理学上讲,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一种表现,死地并非是真的死亡,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当一个人坦然接受了即将发生的所有事情后,他反而会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一切负担都将消失得无影无踪。恰恰是在这个时候,所有的办法、机会都会接踵而来了。卡瑞尔的经历告诉我们,当我们为最坏的结果作好准备后,我们才能重新感受内心的平静,我们的头脑才有能力去思考、去想。

话说明白了,才发现其中的道理也不是很复杂,但是我们留意一下身边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太多的人都是因为一点点的忧虑而毁掉了自己的生活。他们整天担忧,不敢面对、接受即将发生的事情,不肯在失败或者困难中总结经验,寻找机会。他们最终要成为牺牲者——患了忧郁症的颓废情绪的牺牲者。

可能你看了上面我说的卡瑞尔的经历后,对这个万能的解忧公式还有所怀疑,那么我再给你讲两个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故事,当然,故事的主人公也是解忧公式的信奉者和实践者。通过这些真实的事,我们来看看解忧公式是否真的万能。第一个主人公是我以前的学生,现在他是纽约成功的石油商人。有一天,他来找我,告诉我他被勒索了:“对于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真是难以置信,我发誓,我只相信会在电影里发生这样的事情,但是我不得不相信,我真的被勒索了。你知道,我自己拥有一个石油公司,公司有自己的卡车和司机。有一段时间,物价管理委员会对于石油价格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我们能配给每个客户的油量也有严格的限制。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我现在也说不明白,后来我了解到,好像公司里有的运货人员故意克扣客户的定额油量,然后他们再把克扣下来的油偷偷卖给别的客户。“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有一天,一个自称是政府石油方面调查员的人来我公司找我,说他手里已经掌握了公司运货员渎职舞弊的确凿证据,要把这些都呈送给当地的检察机关。不过,他暗示我,只要给他一个五千美元的红包,他就可以当做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样。“我知道我心里没有什么好担心的,犯错误的毕竟不是我。当然作为公司的负责人,任何一个员工的过失,我都是有责任的。另一方面让我顾虑的是,一旦证据呈递到了地方检察院,官司闹大了肯定会影响公司的生意和我个人的名誉。要知道,这个公司是我父亲传给我的,他在三十年前就为公司奠定好基础了。我很怕公司因为官司的事情受到丝毫影响,这样我会觉得对不起辛辛苦苦的父亲。“在这样的忧虑下,我自然病倒了,不想吃东西,也睡不着。我就像一个陀螺,陷在这件事里,明明已经很疲惫了,可就是停不下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想,我是该支付这笔钱呢,还是应该把这个人找来,直接说,你爱把材料给谁就给谁吧?我在两个选择之间犹豫不决,一睡着就会做噩梦,醒来后再也无法入睡。“有一个晚上,我实在难以入睡,就随手拿起一本叫《如何不再忧虑》的书看。就是在这本书里,我第一次看到威利·卡瑞尔的故事。卡瑞尔的经历和我当时简直就是一模一样,我们都面临困境,都忧虑不知所措。卡瑞尔告诉我,要直面最坏的结果,敢于正视眼前的困难。于是我按照卡瑞尔的方法问自己,如果我不支付那五千美元,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不言而喻,那个来勒索我的人会把所有的材料都邮递给地方检察院,我会陷入一场飞来的官司,名誉受损,公司生意受影响。当然,我不会坐牢的,因为我之前一点儿都不知情。最坏的结果也就是这样了。“想到这儿,我勇敢地对自己说,好了,我可以接受这样的结果。接下来,公司生意可能无法继续下去,我也需要另找工作,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由于我人缘还不错,应该会有几家大公司愿意接收我为雇员,我的生活会有保障。想到这儿,我心里就不那么难过了,我觉得舒服了很多。几天来我第一次可以冷静地、有条理地思考了。“接下来我验证了公式的第三步,用清醒的头脑想办法改善自己的困境。果然,一个全新的局面出现在我眼前,我打算让我的律师介入这件事情。说起来可笑,发生这么大的事,我竟然一点儿都没想起来要求助于他人,包括我的律师,一个人承担所有的困扰。你知道,不是我不愿意求助,而是我前几天头脑一点儿也不清楚,压根儿就忘记了还有律师的存在。想到这个办法,我心里忽然感到特别踏实,马上躺到床上睡了一个好觉。“第二天,当我把真实情况告诉给我的律师后,他坚决主张我应该马上去见地方检察官,告诉他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我照律师的话去做,出人意料的是,检察官说这样的勒索案子在本地区已经发生好几起了,那个向我勒索的政府人员其实是个冒牌货,现在正在被警方通缉。你可以想象我当时的心情吗?本来我以为我可能会身败名裂的,并为此担心了三天三夜,没想到竟然是这样的结果,我之前真是杞人忧天。这次的事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现在每当面对无法确定的忧虑时,我都会想起这件事,然后运用卡瑞尔的万能公式解决问题。”

下一个故事的主角艾尔·亨利虽然之前我并不认识,但他的经历是由他亲自告诉我的。

有一段时间,他经常发愁、担忧,以致得了胃溃疡,多方治疗都不见效果,一天晚上他甚至还因为胃出血被送进医院抢救。他的主治医生说他的病已经无药可救了。那个时候,他已经无法正常进食,只能每小时吃一点儿流食,还要忍受每天两次洗胃的痛苦。

他实在受不了了,就对自己说,等死吧,在这个世上,你已经没有任何希望和机会了,还是等死比较实际。但是他不甘心就这么白等,他打算利用剩下的时间去环游世界,游览一下自己从未去过的地方。当然,所有的医生都反对他的决定,他们警告他,他会虚弱得死在茫茫大海中,甚至葬身鱼腹的。

不过艾尔已经打定主意,他拒绝了所有人的好意规劝,带着一口棺材上路了。他已经提前和轮船公司签订了协议,一旦他死了,就由轮船公司派人将他的尸体送回内布拉斯加州的家族墓园。然后他背诵着奥玛开俨的诗上路了:在我们零落为泥前,岂能再辜负大好时光,寻欢作乐要趁早啊,莫待黄泉路上没酒、没笙歌、没明天……

艾尔将洛杉矶定为自己旅程的起点,当他在向东航行的船上时,他感到自己正在逐渐康复,可以不用再吃药了,也可以不用洗胃了,他还开始尝试各种食物——包括奇奇怪怪的各地特产。他们在大洋上碰到了台风、季风,这些原本会让他吓得要死的事情,没想到现在竟然让他从中感受到了冒险的乐趣。

在航行冒险中,艾尔还交到了很多新朋友,水手、当地民众,他和他们唱歌、跳舞,从天黑玩到天亮。艾尔越来越发现,原本困扰他的那些私事,和眼前在冒险中体会到的乐趣相比,简直微乎其微。于是,他不再为这些无聊的事担忧,心情一下子就轻松起来,体重增加了,胃溃疡也不治而愈了。

艾尔其实是下意识应用了卡瑞尔的万能解忧公式,按照卡瑞尔的公式,第一步艾尔坦然面对即将发生的最可怕的事情——他的死亡。第二步艾尔在心里作好了接受死亡的准备,所有的医生都已经束手无策,他也没有其他的选择。第三步艾尔开始想办法改善自己的尴尬处境,他开始全身心地享受自己剩下的那点时光,在轮船上,他忘记了忧虑,本来已经准备好棺材的他,没想到竟然会痊愈而归。挽救了他生命的其实不是航行,而是自身心理上的平衡和安宁,让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迅速恢复了体力,活了下来。

当你在生活中也为尚未到来或者莫名的事情感到忧虑时,就用一下卡瑞尔的万能解忧公式吧,按照下面三个步骤做,你会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你的忧虑其实是多余的:

第一步:坦然地告诉自己,即将发生的最坏的情况会是怎样的。

第二步:告诉自己要准备好接受这个情况。

第三步:保持头脑冷静,思路清晰,想办法改善自己的处境。

3. 忧虑令人折寿

日常烦人的工作只要用双手处理就好了,千万不要让它们跑到我们的五脏六腑里去。

纽约市是一个有八百万人口的大都市,最近因为有八个人得了天花,并有两个人因此丧命,于是天花就成了纽约市重点要防治的疾病。当时很多人都着实被吓着了,他们排了几个小时的队,就为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纽约市大概有好几千的医生和护士都在为此忙碌,甚至有一天晚上,一个邻居还来我家叫我和他一起去种痘预防天花。

我在纽约已经生活了将近四十年的时间,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人告诉我要预防精神忧郁症,虽然这种病夺取的生命比天花要多至少一万倍。也从来没有哪个防疫站告诉我要预防精神忧郁、防止精神崩溃。所以我打算写这样一章内容,就等于是来按响你家的门铃约你一起去预防精神忧郁。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亚力西斯·柯瑞尔博士曾说:“不会拒绝忧虑的商人,一定不会长寿的。”不只商人,主妇、车夫、工匠……各行各业的人也都如此。

我曾经在度假时和郭伯尔博士一起乘车,他是一家医院的主治医师。我们一路上愉快地聊天,话题很自然地就聊到了精神忧郁对人的影响,郭伯尔博士告诉我,去他那儿看病的患者中有70%都是由于恐惧、忧虑患病的,并不是真正生病,只要他们消除了精神上的压力,病就会自己好起来的。当然,郭伯尔博士承认,有一些病是确实存在的,但是诸如胃溃疡、失眠、头痛等,的的确确是由精神忧郁引发的。

郭伯尔博士从医学角度介绍说,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处于精神忧郁的状态,就会影响到身体各个器官,比如胃液分泌就会不正常,久而久之人就会患上胃溃疡。《神经性胃病》的作者约瑟夫·孟坦博士说:“胃溃疡不是因为你吃了什么而得病,而是因为你忧虑什么才得病。”亚发瑞苏博士对此有相同的看法,他说:“胃溃疡的发病频率是受人情绪紧张程度的高低影响的。”

亚发瑞苏博士所在的诊所已经医治了一万五千名胃病患者,其中80%都不是因为生理原因而患病的。对未来的恐惧、忧虑,对现实的失望,对过去的懊悔,工作中的自私、不适应,这些才是诱发他们得病的罪魁祸首。

我和该诊所的哈罗·海彬博士保持着通信联系。他曾在一篇论文中专门研究了一百七十六位平均年龄四十四岁的工商业负责人,根据他的研究显示,这一百七十六人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由于工作压力过大而患有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疾病。由此可见,成功的代价实在太高了!一个没有了健康的人,是不会真正拥有成功的,就算他一时掌握了财富、工厂,但是对他个人而言,又有什么用呢?没有了健康,他会比别人都更早地失去这些。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在遥远的亚拉巴马州做一个农夫,每天在日落的时候悠闲地弹琴歌唱,也不愿意在正值年富力强时就因为管理一家大型的公司,令自己失去了宝贵的健康。

一家世界著名的烟草公司老板最近在度假休息时,因心脏病突发辞世了。这个老板拥有几百万美元的资产和多家工厂,但是却在六十岁刚出头的时候就去世了,可以说,他牺牲了自己二十年的寿命换来了世人所谓的成功。但是在我眼中,我认为他的成功还不及我父亲的一半,虽然我父亲只不过是密苏里州的一个普通农夫,但是他身体健康,安享晚年,直到八十九岁高龄。

梅育诊所的创办人——梅育兄弟告诉我,他们有一半以上床位都由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占据。不过,即使你用当代最先进的器械、方法去检查,都会得出他们的神经系统其实很健康的结论。他们患上的神经系统问题,其实不是神经本身出了毛病,而是由于他们主观上悲观、忧虑、失望、恐惧等原因引发的。柏拉图说:“医生最大的失误是他们总想方设法去治疗病人的身体,忽略了病人思想上的焦虑。事实上,精神和肉体是联系在一起的,根本不可能各自独立开。”

医学界专业人士用了两千三百年的时间,终于明白、实践了柏拉图说的道理,于是一种新的医学领域被开发出来——心理生理医学。这门学科可以同时医治患者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疾病。目前正是做这件事情的大好时机,因为医学发展迅速,现在已经完全可以应对由细菌引起的肉体上的病痛,比如天花、霍乱,以及其他数以万计的传染病。对精神疾病的医治,医学界已经有了初步研究,只不过还没有广泛开展,这些由情绪原因诸如焦虑、烦躁、恐惧、忧愁引发的精神性疾病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的健康杀手,其波及面之广、发病率之高,都是令我们吃惊的。

据医生们保守地估计,每二十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或者正在患有精神性疾病。这个发病率在特殊人群中甚至还要再高些,比如二战中被征召入伍的士兵,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因为精神性疾病的原因而无法继续在军中服役。

精神性疾病为什么会频频发生?没有人知道确切原因。不过大家都承认,一般而言,精神性疾病是由人们情绪上的恐惧、烦忧引发的。这样的人大多无法适应现实社会,他们不愿意与周围的人和周围的环境接触,宁愿躲在自己营造的小环境中,试图给自己建造一个不存在的“理想国”。

我看过爱德华·波多尔斯基博士写的《除忧祛病》一书,对其中几章的题目我仍然记忆犹新:忧虑不利于心脏健康忧虑者易患高血压忧虑可能引发风湿忧虑导致消化不良忧虑带来感冒……

卡尔·明格尔博士写过另一本论述忧虑的成功著作《自找麻烦》,他在书中通过一个个可怕的事实,告诉人们各种负面情绪——焦躁、忧愁、烦恼、自私等——带来的种种后果,这些后果没有一个对我们的健康有好处。

有人也许认为自己一向身体强壮,不必担心忧虑带来的不良后果。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你就会明白忧虑危害之强大远远超出了你的意料。

南北战争时期,格兰特将军围攻瑞奇蒙长达九个月,对方的士兵衣衫不整,不堪一击。穷途末路之际,他们放火烧了瑞奇蒙的仓库、兵工厂,然后在浓浓的黑烟中绝尘而去。格兰特将军的部队乘胜直追,但是他本人由于疾病暂时在一个农户家里休息。对于这一晚,格兰特专门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把脚泡在冷水里,在手腕和脖颈上还贴了膏药,我想这样第二天自己应该就会清醒了。”没错,第二天他果真清醒了,不过真正让他清醒的,不是冷水,不是膏药,而是对手的降书。

显然,格兰特将军并不是由于身体上的疾病才觉得不舒服的,他的不舒服主要来源于精神上的忧虑。对手的投降搬走了他心头的大石头,成功和胜利已经稳稳在握了。

战争结束七十年后,罗斯福政府的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也发现忧虑是导致他头疼的重要原因。一次,罗斯福总统为了提高小麦价格,在一天之内大量购买小麦,在这件事结束之前,亨利简直可以说是头昏脑涨,以致他不得不中途跑回家睡了一觉才能继续工作下去。

如果你想去医院里求证一下到底有多少人因为忧虑而患病,那我觉得大可不必,你其实只要坐在家里就可以了解了。你向窗外随便看看,就能看见某一个路人满面愁容地走在路上;或者能看见一个因为股票下跌而唉声叹气的人。

法国著名哲学家蒙坦当选市长时,对拥戴他的市民们说:“日常烦人的工作只要用双手处理就好了,千万不要让它们跑到我们的五脏六腑里去。”不过我的邻居没有听过蒙坦这句话,他的全部身心已经和股票市场的走势合二为一了,还差点因此而送命。我现在住所的上一任主人也是因为过度忧虑提前走进了坟墓。

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的罗素·西基尔博士在关节炎领域是世界公认的权威,通过研究他发现有四种情况最容易导致关节炎的发病:

一、离婚;

二、破产;

三、孤独;

四、愤怒。

我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前一阵经济不景气时他遭受到重大损失,已经濒临破产的边缘,后来煤气公司切断了他的煤气,银行没收了他断供的房子。雪上加霜的是,他太太在这时患上了关节炎,一直到他们财务状况有了改善后,才得以痊愈。

忧虑还会使你患上很多意想不到的疾病,例如蛀牙。威廉·麦克格林博士在一次全美牙医学大会上说:“由于忧虑、恐惧等原因产生的负面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人体内部的钙平衡,从而使牙齿容易受到病菌的攻击。”麦克格林博士有这样一个病人,本来他有一口洁白、坚固的牙齿,后来他太太得了一种很难治疗的疾病,这位丈夫日渐忧虑,三周后,突然在他牙齿中出现了蛀牙。这就是完全由焦虑引起的蛀牙。

甲状腺反应过度的病人在发病时是非常可怕的,看起来就像吓得半死的人。患有这种病的人如果不及时手术治疗的话,就会有丧命的危险。前不久,我就和一个患有这种病的朋友一起去了一次费城。

在费城,我们见到了专业治疗甲状腺反应过度的布朗博士。在候诊室里,我看见一块挂在墙上的木板上面写着:放松和享受能使你感到愉快的事情有:虔诚的信仰、舒适的睡眠、优美的音乐和纯真的欢笑。全身心信仰你的神灵——告诉自己睡得安稳——沉浸在动听的音乐里——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原来健康和欢乐都属于你。

看完我问我的朋友:“有什么令你感到忧虑的事情吗?”我对他说,如果他不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很有可能会患上其他各种严重的疾病,例如心脏病、糖尿病等。布朗博士说:“各种病症之间是有亲属关系的,甚至有些还是关系很好的近亲。”没错,这些病症很多都是忧虑、焦躁的近亲。

女明星奥伯伦在一次接受我访问时告诉我,她决不允许自己忧虑,因为这是摧毁她舞台生命力——青春美丽——的最大杀手。奥伯伦说当她打定主意向影坛发展时,她也有过一段担心害怕的日子,她在伦敦一个熟人都没有,也没有人肯录用她,整整两个星期,她只能靠饼干和水充饥。当她对着镜子顾影自怜时,忽然发现这几周的忧虑生活已经严重影响到她的美貌,淡淡的皱纹隐隐出现在眼角。她当时大吃一惊,于是命令自己立即停止忧虑,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姣好的青春容貌,否则她的演艺事业永远都不会成功。

众所周知,忧虑会使人加速衰老,不仅会夺走我们的青春,还会改变我们的容貌,雀斑、粉刺等都会伴随忧虑而来。

也许没有人知道,二战期间全美国大约有三十多万人在战场上失去生命,但是在同样的时间里,却有将近一百万的平民因为心脏病去世,如今,心脏病已经成为威胁美国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正因如此,亚力西斯·柯瑞尔博士说:“不会拒绝忧虑的商人,一定不会长寿的。”在美国南部的黑人和中国人,患上这种疾病的概率相对比较低,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处事沉着,不轻易焦虑。在职业分布上,死于心脏病的医生比终日劳碌在农场的农夫要多,这是因为医生长期从事高强度紧张的工作。

威廉·詹姆斯说:“也许上帝会原谅我们的某些过失,可是我们的神经系统不会的。”说起来可能你都不会相信,但事实的确是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比死于各种传染病的人数要多得多。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忧虑。

在古代,胜利一方要折磨战败方的战俘时,就把战俘的手脚牢牢绑住,让他们坐在一个不停滴水的袋子下面,水一滴一滴落下来,日复一日,不停地落在战俘的头上,时间长了,就好像是锤子不断地敲打着他们,战俘常常由于无法忍受而精神错乱。这是一种很残忍的方法,西班牙教廷和希特勒都曾用过。

忧虑就好像是袋子里的水滴,一滴滴不停掉下来,往往会将人折磨得自杀而亡。

我小时候生活在密苏里州的一个乡下,常常被牧师口中的地狱之火吓得哭起来,可是现在我才知道,忧虑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地狱之火更加可怕。一个人如果长期在忧虑、恐惧的环境中生活下去,那么他早晚有一天会得一种叫狭心症的病。这种病发作起来,会令人痛苦得尖叫,其叫声之恐怖,会把地狱里的叫声都比下去。那时病人一定会对自己说:“上帝啊,只要能让我康复,我发誓永远不会再忧虑了。”

如果你热爱生命,如果你还想充分享受人间的欢乐,那么你就再一次记住亚力西斯·柯瑞尔博士的话:“在混乱的现代社会中,只有能维持自己内心平静的人,才不会变成精神病。”下面我要介绍的方法,你一定能做得到。

在平时工作、生活中,你是一个可以维持自己内心平衡的人吗?如果你回答“是”或者“绝对可以”,那么足以证明你是一个正常人。其实,我们的内心比外表要坚强得多,它所蕴涵的力量是你预想不到的。梭罗在他的著作中说:“一个人只要能下定决心改善他的生活,这就是最让人振奋的事情了……一个人,充满信心地朝着自己的理想奔去,他就一定会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欧嘉·贾薇就是这样一个发现了自己内心力量的人。八年前,著名的梅育兄弟给她下达了死亡通知书,他们告诉她,她已经罹患癌症,将不久于人世。欧嘉还很年轻,她热爱生命,不想这么年轻就死亡,当时她到处打电话找人诉说自己内心的绝望,她的主治医生不耐烦地训斥她,说她是一个没有斗志的人,与其这样一直哭哭啼啼,倒不如早点结束生命的好。医生告诉她要面对现实,想想自己还可以做点什么。从那一刻起,欧嘉暗暗发誓,不再哭泣,不再忧虑,她要继续活下去。

于是她积极接受治疗,每天按时照X光,一直坚持了四十九天。每次欧嘉都面带微笑,即使笑不出来,她也强迫自己微笑。当然,她也知道微笑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但是她相信,愉悦的精神状态有助于调动身体里的一切力量抵抗病魔。医生预言的死亡时间到了,可是欧嘉还活着,她知道自己战胜了病魔,这几年,她过得很快乐。内心蕴藏的巨大力量,我相信不只在欧嘉身上,在每一位读者的身上都同样蕴涵。

在本章就要结束的时候,我再重申一下亚力西斯·柯瑞尔博士的这句话:“不会拒绝忧虑的商人,一定不会长寿的。”

第二章 减轻忧虑

本章提要:如何减轻忧虑● 你在担心什么?● 你可以做什么?● 何时付诸行动?● 问题的起因是什么?● 你有什么解决办法?

1. 揭开忧虑的秘密

如果我们把花在忧虑上的时间用来寻找忧虑的起因,那么忧虑就会在我们智慧的光芒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你应该还记得,上一章里我介绍过威利·卡瑞尔的万能解忧公式,这个公式能不能解决令你忧虑的问题呢?当然不能。

那我们遇到问题时,该怎么办呢?我来告诉你答案,你一定要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步骤,来应对各种不同的问题。这个办法分为三个步骤:

一、看清事实

二、分析事实

三、作出决定

这三个步骤不是我独创的,是亚里士多德教给我们的,他自己也曾经用过。那些像地狱一样困扰我们的问题,一旦想要解决的话,我们就必须用到这个方法。

看清事实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事实都看不清楚,后面又怎么能谈得上妥善地解决问题呢?没有清晰的事实脉络,我们就好像“盲人摸象”一样,连走到悬崖边上还不知道脚下的危险。当然,这个也不是我研究出来的,这是已故的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学院院长赫伯特·赫基斯告诉我的。赫基斯院长生前曾协助过二十万名学生解决他们的忧虑问题,他说:“混乱必然导致忧虑。”他认为忧虑产生的原因,多半是由于人们没有足够的知识来应对他们所处的环境。他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如果有一个问题需要他在下周二之前解决,那么在这天到来之前,他完全不会试着作出决定,他要做的只是全力搜集有关这个问题的所有事实。等事实都搜集全了,事情的脉络自然也清晰了,到时他要解决问题,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赫基斯院长告诉我,他借此完全摒弃了忧虑。他说:“目前我的生活中,完全没有忧虑这个词的存在。一个人只要能够把他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寻找事情的真相上面,他的忧虑就会像暗夜中的影子一样在智慧的光芒下消失。”

我们大多数人又是怎么做的呢?爱迪生说:“人们不愿意花工夫去思想,简直无所不用其极。”即使我们真的去追求事情的真相了,我们也常常像猎狗那样,只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一面,忽略不感兴趣的一面。片面地追求,其结果就是令我们的判断中有很多是偏见。就像安德烈·马罗斯说的:“一旦和我们的欲望相符合了,我们就说它是真理;一旦相悖,我们就会特别愤怒。”

正因如此,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找到问题的答案是件非常令人困惑的事情。这就好比一个人非要证明2+2=5一样,不仅他自己的日子很不好过,就连他周围的人也跟着受连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赫基斯院长说:“我们应该、必须以一种超然、客观的态度来面对问题。”

诚然,当一个人开始忧虑的时候,头脑往往都会有些不清醒,情绪也容易激动,冷静地寻找事实真相对他而言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不过,我找到了两个好办法,有助于人们以客观的态度冷静分析问题。

第一个办法:在搜集事实资料时,假装不是在为自己,而是在为他人搜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一来,有助于我们保持一个冷静的头脑和超然的态度,同时还可以很好地控制情绪。

第二个办法:在搜集给我们造成忧虑的事实真相时,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假设自己是对方的律师,也搜集一些不利于自己的证据,换句话说,就是找一些对自己不利和自己不愿意面对的事实。然后把这两方面的事实都写在一张纸上,很多时候,真理就在这两个极端的中间出现了。

在这里我要特别申明的是,如果无法看清事实真相,你、我、爱因斯坦,甚至包括美国最高法院在内,都无法对任何一件事作出最明智的裁决。智者爱迪生十分明了这一点,他死后留下了几千本笔记,详尽地记录了他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真相。

当然,只是搜集资料对于解决忧虑也是于事无补的,我们必须要系统地对事情加以分析和诠释,否则一切仍将处于混乱之中。

下面介绍一下我个人的经验。我会把所有的事实都写下来,然后一一加以分析,这样事情解决起来就会容易得多。事实上,很多情况下当我把事实一一列举出来后,问题就已经开始变得很清楚了。查尔斯·吉特林告诉我们:“只要把问题讲清楚了,事情就已经解决了一半了。”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下面我就用我亲眼所见来告诉你这个方法有多么神奇,故事的主人公叫格兰·李欧菲,是一个我认识多年的朋友。

李欧菲在远东地区做生意,担任上海亚洲人寿保险公司的经理,直到1942年日本入侵上海前,他都可以说得上是一名非常成功的商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日本人占领了上海,还派驻了一个“军方清算员”,命令李欧菲先生协助他们清算保险公司的财产。“对于这件事,我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如果不跟他们合作,只有死路一条,”李欧菲说,“我无路可走,只好遵命行事。不过我藏起了一张大约七十五万美金的保险单,因为这张保单不是上海公司的资产,而是属于香港保险公司的。但是这没能逃过日本人的眼睛,他们最终还是发现了这件事。“当时我并不在办公室,我的会计主任后来告诉我,那个‘军方清算员’当时大发雷霆,又拍桌子又骂人,把我骂得一文不名,说我是个无耻的强盗。听了会计主任的转述,我知道我很有可能会被日本人抓走的。“我很担心自己会被日本人抓进宪兵队,因为我曾听朋友说过,他们是宁愿自杀也不愿意去那个地方的。我还有几个朋友在宪兵队受尽了酷刑的折磨后,还是死在了那里。如今我又要去了,我该怎么办呢?这么多年来,我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每当自己担心时,就坐在打字机前打下这样两个问题自问自答:第一,我担心什么呢?第二,我该怎么办呢?“以前,我都仅仅在心里回答这两个问题,不会写下来。但是这次我发现把问题和答案都写下来,能令我的头脑更清醒,思路更明确。“那天,我写的是:

第一,我担心什么?我害怕明天被送进宪兵队。

第二,我该怎么办?以往我回答这个问题顶多花三十分钟的时间,但是这次我花了好几个小时来想这个问题,还一一列举了自己可以采取的行动以及每一样的后果。简单说来,我可以去找那个日本‘军方清算员’解释清楚,可是如果翻译故意激怒他,我可能就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直接被处死了。其次,我还可以选择逃走,当然这条是最不可取的办法,因为日本人一直在监视我,如果我被他们抓住,会直接被枪毙的。第三个办法,我留在自己的房间里哪也不去,连公司也不去。不过这样的话,日本人会更加疑心,也许连说话的机会都不给我就直接把我带走了。最后一个办法我觉得比较可行,星期一早上我照常上班,就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也许日本人还会忘记这件事情,而且他们那时也比较冷静了,即使问起我来,也更容易听进去我的解释。而且离开住处去上班,还可以让我摆脱身边两个日本宪兵的监视。“想到这儿,我决定采取第四个办法,星期一一大早,我和往常一样来到公司。当我走进办公室时,日本的‘军方清算员’正坐在那里,谢天谢地,他只是看了我一眼,什么话都没有说。六周后,他奉命调回东京了,我的担忧就此结束。”

李欧菲将自己能活着从日本人手里逃脱归功于自己的镇定。他认为,要不是那个下午他能坐下来冷静分析自己当时的处境、采取合理的做法,他很可能就会陷入一片混乱,甚至还有性命之忧。如果他没有清晰地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那么接下来的日子他都可能如惊弓之鸟一样生活在对日本人的恐惧中。万一他周一上班见到日本人时满脸恐惧,肯定会引起他们的怀疑,进而追究那张保单。

李欧菲认为,如果我们因为不能达到目的、不能控制自己,总是在一个小圈子里团团转,那么我们离精神崩溃也就不远了。人一旦清楚、明确地作出一个决定之后,一半的忧虑都会随之消失。他介绍了可以减轻他90%忧虑的办法:

第一,明确写出自己担心的事情。

第二,冷静地分析对策。

第三,明确地作出决定。

第四,决定好就去做。

作为今天美国在亚洲地区最重要的几位商人之一,格兰·李欧菲先生诚恳地告诉我,他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对忧虑的冷静分析和正视。

威廉·詹姆斯说:“决定一旦作出,就要在当天付诸实现,不必担心因此产生的责任和后果。”他的意思是,只要我们经过深思熟虑作出了决定,就要马不停蹄地去做,如果到时再停下来左顾右盼的话,结果只能是再带来更多的困惑。

俄克拉何马州最成功的石油商人怀特·菲利浦用他的经验告诉我们如何将决心付诸行动,“我的经验告诉我,如果超过了一定限度后,还一味地考虑、思索,一定会造成新的困扰。当过多的调查和考虑束缚住我们行动的手脚时,就说明到了我们毫不迟疑去行动的时候了。”

在这一小节的结尾,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格兰·李欧菲的方法:

第一,我担心什么?

第二,我可以做什么?

第三,我的决定是什么?

第四,什么时候付诸行动?

2. 给生意中的忧虑打五折

我们常常花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开会讨论问题,但却从没人明白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是一个工作了很长时间的人,初次看到这个标题你一定会想:这是个多么荒谬的标题啊,我都工作十几年了,还能不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吗?现在竟然有人要告诉我可以减轻一半的压力,真是荒谬啊!

如果我在几年前看到这个标题,我也会有同样的感觉,这样的标题大而空,好像可以回答你任何问题,但是又什么都解决不了。的确,从我之前分析的结果来看,真正能帮助你的人只有你自己,我能做的,只是让你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给你提供一些参考,剩下就看你的了。

在这里我得再提一次亚力西斯·柯瑞尔博士的话:“不会拒绝忧虑的商人,一定不会长寿的。”

忧虑危害的严重性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了,如果我能帮你减轻其中的10%,你觉得满意吗?如果你觉得满意,下面我就给你介绍一位商人,看看我的办法是如何减轻了他50%的忧虑的。事先我要声明的是,我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我不会给大家讲那种没法查证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里昂·许孟津,他是西蒙出版社几位高级主管之一,现在在洛克菲勒中心担任袖珍图书公司董事长。他这样对我介绍他的经验:“十几年来,我每天都有至少一半的时间用来开会研究如何解决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我们时而紧张得走来走去、时而坐立不安、时而还会大声争吵和辩论。散会后,我总是感到精疲力竭,可是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当时如果有人告诉我可以找到办法减去开会时间的四分之三,我一定觉得那是个笑话。可是后来,我一直在想,肯定有一个更好的办法可以改变这种状况。果然被我找到了,这个办法我已经用了八年了,不仅提高了我的办事效率,还改善了我的健康,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我立即停止了原有的开会议程。以前我们开会时,总是由每个人将烦人的事情先报告一遍,然后再问我该怎么办。第二,破旧后,我立了一个新规矩,任何一位想问我该怎么办的同事,必须自己首先准备好一份报告,同时回答四个问题: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起因是什么?可行的解决方法有哪些?你觉得哪个最好?因为我们以前开会时,经常是大家争吵了半天后,才发现都没有明白到底为什么争吵。等有人提出解决方法时,又马上会遭到不同意见的围攻,甚至最后都跑题了还不知道。“新规矩实行后,我的下属很少再拿着那些问题来烦我了。因为他们发现,为了认真回答上面四个问题,他们必须搜集大量的事实材料,慎重考虑后才能想出最可行的解决方法。这样一来,他们至少有四分之三的问题不用再来问我,即使当他们来和我讨论剩下的四分之一问题时,耗费的时间也少了三分之二,因为他们事先已经有了一个大致清晰的思路,只不过在无法把握更大决定的时候征求我的意见罢了。”

经过里昂·许孟津的改革,如今袖珍图书公司的办公室再也看不到众人耗费大把的时间讨论一个谁都说不清楚的问题了,大家都把节省下的时间用在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上。

法兰克·毕吉尔是美国保险业巨子,他用类似的方法不仅减少了生意上的忧虑,更可喜的是还增加了公司收入。

法兰克·毕吉尔说:“在我刚开始推销保险时,我对工作充满了单纯的热情,可是后来在工作中发生了点儿事情,让我一下子很气馁,开始看不起自己的工作,甚至一度想要辞职。这时我想到另一件事,周六早上我坐了下来,开始寻找自己忧虑的根源。“我开始问自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有什么解决的好方法?答案又是什么呢?其实那段时间我一直被业绩不好所困扰,我拜访了那么多客户,和他们谈得也很好,可是每到要签约的时候,他们总是犹豫不决。为了找到解决的办法,我拿出自己这一段时间的工作记录本,发现我卖出的保单里,有70%是第一次见面就成功签约的,另外23%是在第二次见面敲定的,只有7%的保单是经过多次见面成交的。看到这,我真是很难过,原来我的沮丧只是为了这7%啊,换句话说,我工作中至少一半的时间都浪费在这上面了。想清楚这些后,我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我坚持每个客户最多拜访两次,把其余的时间用在开发新客户上面。结果真是难以置信,我的业绩是原来的两倍。”

法兰克·毕吉尔在美国人心目中是明星保险推销员,可是谁能想到他还曾打算放弃自己的工作呢!看了他的故事,我们可以说冷静地分析问题促使他迈出了事业上的一大步,并为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看书的你是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呢?这里我把这几个问题再列一下:

第一,问题到底是什么?

第二,问题的起因是什么?

第三,可行的解决方法有哪些?

第四,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可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