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外贸与实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6 04:31:38

点击下载

作者:范福军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服装外贸与实务

服装外贸与实务试读:

出版者的话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教高[2007]1号文件“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明确了“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对高等教育教材的质量和立体化模式都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本科教育的主题。教材建设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适应新形势下我国教学改革要求,配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成为院校和出版人共同努力的目标。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协同中国纺织出版社,认真组织制订“十二五”部委级教材规划,组织专家对各院校上报的“十二五”规划教材选题进行认真评选,力求使教材出版与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发展相适应,充分体现教材的适用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新颖性,使教材内容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围绕一个核心——育人目标。根据教育规律和课程设置特点,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教材附有课程设置指导,并于章首介绍本章知识点、重点、难点及专业技能,增加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理论、研究热点或历史背景,章后附形式多样的思考题等,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2)突出一个环节——实践环节。教材出版突出应用性学科的特点,注重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有针对性地设置教材内容,增加实践、实验内容,并通过多媒体等形式,直观反映生产实践的最新成果。(3)实现一个立体——开发立体化教材体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开发教学课件、音像制品、素材库、试题库等多种立体化的配套教材,以直观的形式和丰富的表达充分展现教学内容。

教材出版是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出版高质量的教材,出版社严格甄选作者,组织专家评审,并对出版全过程进行跟踪,及时了解教材编写进度、编写质量,力求做到作者权威、编辑专业、审读严格、精品出版。我们愿与院校一起,共同探讨、完善教材出版,不断推出精品教材,以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中国纺织出版社教材出版中心前言

2011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十个年头,同年12月11日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高层论坛”上,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指出:“10年来,中国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显著提高。我们不断扩大农业、制造业、服装业市场准入,不断降低进口产品关税税率,取消所有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全面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大幅降低外资准入门槛。中国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9.8%,达到并超过了世界贸易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稳定性、透明度、可预见性不断提高。中国坚持实行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对外开放政策,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有力推动。中国全面享受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权利,经济发展获得了良好外部条件,同世界各国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积极承担应尽国际责任,努力推动各国共同发展。我们积极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同国际社会一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着力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纺织服装是我国最早融入世界贸易的产业,取得的成绩也是最显著的。有资料表明,我国有近1亿的人口是以满足人们服装消费而生存的。如此庞大的民生产业,集聚着数千万的产业劳动力,更需要数百万的专业人士来运筹帷幄。纺织服装早已是我国出口产品创取外汇的第一产业,为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民生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所以服装外贸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服装外贸与实务》较系统地介绍了服装对外贸易的基本理论与实务方法;分析了我国服装产业出口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介绍了世界上主要服装大国的服装进出口市场情况;针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服装出口形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国际贸易术语含义及应用;阐述了国际服装贸易方式、合同条款及其商订和履行;例举出大量服装外贸函电、合同与协议,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本书共分八章,包括绪论,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国际服装市场简介,国际贸易术语,服装贸易方式,服装外贸合同条款,服装外贸销售合同商订与履行,服装外贸函电、合同与协议等。

本书在原《服装外贸学》的基础上,结合这几年的使用经验,重新对我国服装外贸情况进行撰写,并采用《服装外贸与实务》为书名,作为“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来出版。本书特别减弱了理论知识,加强实务,突出了应用的特点。

本书可作为纺织服装类、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纺织服装行业有关人员学习使用。

本书由华南农业大学范福军、钟建英编著;参与编著人员有:范福军(除下述之外的所有内容)、钟建英(第二章第一节至第四节、第四章第二节)、华南农业大学王霄凌(第四章第三节及第四节、第六章第二节及第三节)、华南农业大学王芳(第七章第四节)、广东工业大学朱广舟(第二章第五节)、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吕明(第二章第六节)。全书由范福军统稿。

鉴于编著者能力及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恳请各位读者多多指教。

 编著者2013年1月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注 各院校可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计划对课程时数进行调整。第一章绪论本章学习要点

1.掌握服装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分类。

2.了解服装国际贸易与实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3.理解服装外贸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4.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第一节 国际贸易概述一、国际贸易概念

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规模空前扩大,并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活动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形式,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各国进出口贸易的商品内容极为广泛,从实物商品到劳务商品,从技术商品到知识商品,从生产要素的买卖到工业产权的转移。贸易方式也极其灵活多样,除了传统的货物买卖外,还出现了加工、易货、租赁贸易、合作、合资经营、国际承包等经济合作形式,使生产要素、流通要素、经济要素及科技要素相互渗透,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进一步丰富和扩大了国际贸易的内容和范围。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泛指国际的商品和劳务(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传统的商品交换活动,主要指具体有形商品的进出口贸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广义商品不仅包括有形商品,还包括无形商品。无形商品除了那些与进出口有直接联系的运输、保险、邮电及银行等业务外,还包括旅游、信息、知识和咨询服务等。这些劳务(Service)的提供与接受,被称为无形商品贸易。当代无形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其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也叫“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由进口和出口两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

人们常用“世界贸易”(World Trade)一词来代替国际贸易,但严格来讲两者之间仍有区别。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世界贸易则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的总和。二、国际贸易特征(1)产品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2)各国有不同的货币制度。(3)各国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4)各国实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5)各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但一般认为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同属流通领域,国际贸易只不过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和扩大,在它们之间划分一个界限,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是研究两个不同程度和范围的问题,而不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在国内经济活动中,各种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几乎是不存在的,而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资本和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却时常发生。

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更复杂、更困难、风险更大。三、国际贸易的优点(1)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获得成本比较差异所带来的差额利益。对外交易可充分利用世界资源,发展各国的商品生产及交换,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较低的优势,多开展加工贸易,以获取外汇,并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2)对外贸易可为本国多余闲置的产品提供广阔的国外市场,也可进口国内短缺和急需物资,以纠正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失衡现象,如可进口高技术、功能性、高品质服装材料及专用的高科技服装设备,以提高我国服装生产能力及服装品质,进而提高服装行业的经济效益。(3)通过对外贸易可进口廉价的原料和设备,降低工资及成本,获得高额利润。通过扩大出口,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提高相关行业的经济效益。四、国际贸易分类(1)按物流方向可分为:进口、出口与过境贸易。(2)按国境及关境不同可分为:总贸易与专门贸易。(3)按商品形态可分为:有形与无形贸易。(4)按是否有第三者参与可分为:直接、间接与转口贸易。(5)按清偿工具不同可分为:自由、结汇与易货贸易。(6)按商品要素构成可分为:劳动、资本、土地、技术与知识等贸易。(7)按国民经济综合国力不同可分为:水平与垂直贸易。五、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一)国际贸易的产生

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二是国家或政治实体的形成。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不便,致使国际商品交换只能在局部地区偶然发生,贸易规模、范围和商品种类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15世纪末期,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使航海事业把世界陆地逐渐联系起来,为国际贸易创造了基础条件。18世纪中叶,欧洲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产品的增加、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及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大了广阔的市场和原料来源需求,从而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加深了社会分工,彻底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制。资本主义企业跨国经营,使社会分工和商品市场突破国界,进而形成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由此产生了国际贸易。(二)国际贸易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过渡,垄断了多个行业的生产及市场。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一大经济特征,关税成为鼓励和限制进出口的重要手段。由于争夺市场,1914年、1939年相继爆发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引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各国纷纷采用关税壁垒、贸易大战、倾销措施、货币杠杆和集团经济等政策来保护各自的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生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人工合成材料、空间技术、遗传工程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革命。这次革命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引发了各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由此国际贸易呈现出新特点。1.国际贸易高速发展

2002年,世界贸易总额为6.2万亿美元,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中国为世界前五大出口国。到了2011年,世界贸易总额达到18.2万亿美元,中国出口额相继超过法国、日本、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产值和贸易出口国。

2010年中国对全球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额分别达到770亿美元和1298亿美元,均名列世界第一,出口领跑地位中短期内尚无任何国家或地区可以取代。但从市场份额角度来看,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优势面临空前挤压。2010年中国纺织品出口所占全球份额已经从2009年的28.3%下滑至26%。服装方面,虽然中国的全球市场份额2010年继续从2009年的34%上升至36.9%,但在美国市场,其2011年的市场份额却下滑近3个百分点,与之相对应的是,越南、孟加拉国等国的市场份额却节节攀升。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和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未来数年内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将继续被削弱,市场份额可能进一步下降。2.商品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20世纪50年代后,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超过初级产品的比重,此后二者差距逐步增大。3.集团贸易日益扩大

集团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这是战后国际贸易领域中的一个显著特征。集团贸易在协调利益、统一政策、共享措施的基础上,加强了集体的对外竞争能力,促进了外部贸易发展。而集团内部实行自由贸易,促进集团贸易内部化,推动了成员国之间贸易扩大。集团贸易对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世界三大经济集团组织(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发展中国家发展大量的经济贸易,形成了全球合作的重要经济形式。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格局变化过程中,欧洲、美洲和亚洲地区进一步控制了纺织品服装出口,地理位置因素对贸易格局影响日益凸显。4.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

工业发达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地位不断上升,其出口额占全球出口贸易额度的2/3以上,进口额占全球进口贸易额度的3/4,且贸易多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发展中国家贸易地位不断下降,并且主要贸易对象多是工业发达国家,这说明发展中国家对工业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依赖性。全球服装进口市场仍集中于欧盟、美国和日本,而纺织品进口市场则呈现多元化。2006~2010年,欧盟、美国和日本三大传统市场合计占全球服装进口的比重基本稳定在74%~78%,表明收入水平对服装消费需求仍具有决定性影响。截至2010年,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合计占全球纺织品出口额比重已经达到94.2%;而亚洲、欧洲和南美、中美洲地区合计占全球服装出口额比重则达到92.9%,出口向上述区域集中的趋势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尤为明显。5.全球纺织服装贸易与国际经济波动高度相关

自2005年配额取消以来,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发展呈现较大波动,与世界经济发展同步,并且对经济波动高度敏感。据世界贸易组织年度统计数据,2005~2011年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率和世界经济增速发展走势基本吻合。当世界经济处于较快增长阶段时(如2005~2007年),纺织品服装贸易也呈现稳步增长。在2008~2010年世界经济陷入金融危机时,贸易规模也随之一落千丈,其中2009年全球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额分别锐减15.5%和13.2%。2011年世界经济增幅从2010年的5.2%降低为3.9%,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则大幅缩减25.7%和30.4%。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一、国际贸易政策的性质和类型演变(一)国际贸易政策的性质

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体现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国家可采用各种措施鼓励或限制进出口,国际贸易政策又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组成部分之一,与该国政治及经济关系密切。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反映了这个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实力和地位以及同其他各国之间的关系和矛盾。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在世界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一般都要求减少或取消贸易限制,而落后国家则相反。各国从本国的利益出发,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国际贸易中既有斗争又有调和。

在一个国家中,各个集团有不同的利益,对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上也有不同倾向性。一般来说,主要供应国内市场而受到进口竞争的产业、供应这些产业所须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产业,倾向于国家采取限制进口的政策。各个集团之间经常有斗争,也有妥协和让步,关键看哪些集团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实力更强大,那么他们的倾向性更易被政府采用。(二)国际贸易政策的类型演变

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在国际关系上起着重要作用。各个国家国际贸易政策主要有两种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及保护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放宽或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对本国进出口商不给予特权和优惠,使商品能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限制进出口的措施,以保护本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商品自由竞争,并对本国的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即“限入奖出”。

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1.保护贸易政策时期

这是15~17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是重商主义所鼓吹的保护贸易政策时期。当时欧洲正处于原始资本积累时期,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土地转向金银货币。人们认为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国财富的增加应来源于商业,而国内商业不会影响一国财富的增减,对外贸易的出超才能增加一国金银货币,从而增加一国财富。鼓吹经济民族主义,主张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Zero-Sum Game),即你亏我盈,因此,国际贸易不可能是自愿自由的贸易,而需要用枪炮和军舰去打开他国的国门,占据更多的殖民地,通过宗主国与殖民地间不对等贸易来增加宗主国的财富。经济民族主义的传播使保护贸易政策在西欧得以普遍推行,从而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因此,重商主义者主张国家必须干预对外贸易,实行奖出限入的保护贸易政策,以保护本国的对外贸易出超,增加国民财富。2.自由与保护贸易政策时期

这是在18~19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背景下,以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所推行的自由贸易政策时期以及美国、德国所奉行的保护贸易政策时期。18世纪70年代在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开创了蒸汽机和大机器工业的时代,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确立。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需要有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以推销其工业产品。而重商主义的保护政策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形成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障碍。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亚当·斯密从哲学和经济理论上批判重商主义,宣扬自由贸易。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在当时占据统治地位,并维持了一百多年之久。

当时,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的经济还不发达,资本主义工业仍处于萌芽状态,这些国家要求保护他们的幼稚工业,为此形成了与自由贸易学说相对立的、以汉密尔顿和李斯特为代表的保护贸易学说。在这种学说的影响下,当时美国和德国采取了贸易保护政策,促进了本国工业的迅速发展。3.保护贸易盛行期(超保护贸易时期)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贸易保护政策盛行的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英国不得不放弃自由贸易政策,转向保护贸易政策。特别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市场矛盾进一步尖锐化,使得各国竞相采用保护贸易政策,高筑关税壁垒,以邻为壑。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推崇重商主义学说,为保护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很大不同,不仅是工业后进国奉行保护贸易政策,工业先进国也是如此;保护的对象不是新建幼稚工业,而是已发展成熟的垄断工业;保护的目的不是培育自由竞争能力,而是加强国际市场的垄断。这种保护贸易政策也被称为超保护贸易政策。4.自由贸易化时期

这是20世纪以来,特别是30年代经济大危机以后,面对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和金融关系紊乱,资本主义国家要求恢复实行自由贸易的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法、英力量被削弱,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贸易国家,它迫切要求扩大国外市场,实行“贸易自由化”。1947年由美国倡导,23个国家参加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承认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以逐步减免直至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为目标。以后,西欧成立了欧洲共同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逐步实现内部工业、农业产品的自由流通。5.自由贸易化后期

在贸易自由化的总趋势下,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贸易保护主义又有抬头。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现象,8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之间的贸易失衡,美国连年扩大的巨额贸易逆差和日本、德国的巨额贸易顺差,使贸易保护主义的势力日趋增强。第三世界则由于世界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长期下降,贸易条件恶化,加上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外汇收入减少,形成债务危机,迫使它们在对外贸易上进一步采取保护措施。二、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政策的关系

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政策,对国际国内贸易影响而言,虽截然不同,但二者并不绝对排斥,既可相容并存,也可互相转化。

从历史发展来看,两种政策往往同时存在。只是在不同时期,两种政策互为主流与支流。一般在经济繁荣、科技迅速发展时期,自由贸易为主流;而经济停滞,市场不景气的时期,则以保护贸易政策为主流。自由与保护贸易政策也是相互交替转化的政策,即使同一国家,何时需要自由与保护贸易政策,也因时间而异,随条件而变化。三、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中国家多采取了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两种发展战略,以加速经济的发展。(一)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Import Substitution)是指一个国家采取保护措施,发展本国工业,以国内生产的工业制成品代替进口产品,从而促进民族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一般他们在开始阶段所生产的替代产品主要是消费品,以后逐步发展到重、化工业品,实现对资本货物的替代。

亚洲四小龙、四小虎及其他发展中国家,20世纪50、60年代都曾一度推行进口替代政策,之后转而采取出口替代战略。(二)出口替代战略

出口替代(Export Promotion)或出口导向,是指一个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使国内工业生产的发展面向世界市场,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的出口,以出口为动力,带动工业体系的建立和经济的增长。(三)“两战略”比较

出口替代与进口替代相比,有以下优点:(1)企业面向国际市场,能够采取一切措施来降低成本,提高技术,增强竞争能力。(2)能够发挥本国资源禀赋的相对优势,更多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分工中去,更快地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3)能够以出口为导向,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利用进口原料,加工后出口,可提高产品的增值,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把原来用于进口替代的资源投入到出口部门以获得的外汇,一般比在高价保护下所节省的外汇更多。

但出口替代也有缺点,主要表现在对外经济关系的依赖性上。实行进口替代是以国内市场的需求为目标,国内工业发展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而出口替代要面向世界市场,易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且工业产品的市场很大一部分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对工业制品的进口,特别是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品设置种种关税和配额等限制,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困难有加。

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不再采用单一的发展战略,而是根据国内的市场情况和经济条件,以及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确定不同的发展战略重点,并与其他战略相结合,以取得最佳综合效果。(四)我国国际贸易战略和布局

总体来说,我国国际贸易战略和布局是:以广州作为我国货物贸易中心,上海作为我国服务贸易中心,北京作为我国技术贸易中心;南中北三点,三足鼎立,互为依托,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第三节 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简况一、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概况(一)生产方面

纺织品服装产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中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解决社会就业及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WTO的统计数据,中国2010年纺织服装业的出口额已占世界纺织出口额的30.7%,首次超过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而服装的出口额更是占有世界服装出口的36.9%,稳坐全球第一的宝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33384家,共创造28509亿元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吸纳的从业人口大约1800万,其中1200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1亿农业人口每年为纺织工业提供约700万吨天然纤维原料。

据初步统计,2010年我国现有服装工业企业接近5万家,在职职工约500万人。拥有各种设备255万台(套),年生产服装能力超过300亿件。有12个省市服装产量超过亿件,分别是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河北、安徽、四川、辽宁、福建、湖北和天津。从国内服装产业布局和结构来看,服装产业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山东、福建、浙江、江苏、广东五省的服装企业占全中国服装产业的80%;规模以上的1万多家企业占了全行业产值的70%,但出口只占30%,90%的中小服装企业承担了70%的服装出口。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额约占全球出口份额的16%,2010年这一数字被改写为33%。

我国服装生产发展仍以数量型增长为主,服装出口和大商场的服装销售数量增长较大,新增服装产量大多是常规产品。行业内以低价位竞争为主,技术创新的竞争明显不足。由于过多地依靠或模仿国外技术,因此,国内高档服装的设计、板型和面料生产水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在原材料供给方面,棉花价格、化纤价格经历了“过山车”般的上涨与下跌;在劳动力供给方面,用工荒现象普遍存在于珠三角、长三角、福建等纺织服装工业密集地,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开工;在贸易摩擦方面,在欧美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增大贸易摩擦成为美国的经济和政治需求,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召回通报等贸易保护现象极大增加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成本。(二)效益方面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3.6万户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4786.5亿元,同比增长26.8%;销售产值53601.7亿元,同比增长26.86%。服装产量达254.2亿件,同比增长8.1%。全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6799.1亿元,同比增长36.3%。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2956.42亿元,同比增长25.94%。但是,2011年下半年较之上半年,行业面临的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资金成本等压力越来越大,利润增速大幅度下降。在出口方面,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相关数据,剔除价格因素,2011年我国服装出口数量同比下降0.2%,行业利润增长持续减速。

今后5~10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率将放缓,在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同时,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将出口产品由中低档向中高档转变才是关键。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出口订单减少,原材料、劳动力和能源等生产要素成本大幅上升,人民币汇率升高以及环保方面约束等难题,以低档产品为主的生产加工型企业已没有出路,唯有提高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和原创品牌附加值,才能保持、发展和拥有市场。

相对来讲,服装在纺织行业中属于经济效益较好的行业,利润水平、资产运转率均高于纺织行业平均水平。但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增加,利润增幅降低,使服装行业的生产和效益增长不同步。两项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加大了对企业三项保险金的收缴力度;二是服装行业在产业升级中,品牌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知,而树立和延伸服装品牌的广告费用则明显增加了成本投入。(三)出口方面1.近年我国出口情况

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6420.6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22.5%,刷新了年度历史纪录。贸易顺差1551.4亿美元,比上年净减少263.7亿美元,收窄14.5%。在出口商品中,传统大宗商品出口稳定增长,其中服装出口1532.2亿美元,增长18.3%;纺织品出口946.7亿美元,增长22.9%;鞋类出口417.2亿美元,增长17.1%。虽然201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持续走低,但是贸易发展更趋平衡,进出口协调发展,外贸顺差逐年收窄。

我国海关2012年7月10日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出口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1864.7亿美元,增长7.7%,占出口总值的19.5%,同比降低0.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显示出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有所降低。据发改委网站消息,自2012年以来,在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下,国内外市场需求减弱,我国纺织工业经济增长的减速态势仍在延续,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较上年同期明显下降。2.近年我国出口特点(1)一般贸易出口占七成以上。2012年1~7月,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纺织品服装1049.4亿美元,同比增长28.1%,占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的76.2%;同期,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234.6亿美元,同比增长13.2%,占17%。(2)私营企业出口占据半壁江山,且增长较快。2012年1~7月,我国私营企业出口纺织服装701.8亿美元,同比增长33.9%,占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的51%;同期,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95.5亿美元,同比增长16.3%,占28.7%。此外,国有企业出口220.6亿美元,同比增长23.6%,占16%。(3)欧盟、美国和日本为我国前三大出口市场,同时我国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长较快。2012年1~7月,我国对欧盟出口纺织服装312.7亿美元,同比增长29.7%;同期,对美国出口204.7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对日本出口139.9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对上述3大市场出口合计占47.7%。此外,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明显,其中,对东盟出口110.7亿美元,同比增长41.2%;对拉丁美洲出口92.6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50.7%。(4)浙江、广东、江苏出口位居三甲。2012年1~7月,浙江出口纺织服装338.8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广东出口244.8亿美元,同比增长21.6%;江苏出口228.8亿美元,同比增长27.8%。上述3省市出口合计约占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的59%。此外,山东出口115.5亿美元,增长24.6%;上海出口115.1亿美元,同比增长21.9%;福建出口91亿美元,同比增长41.6%。(5)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抬高我国产品出口门槛。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一些国家政府和行业组织日益频繁地对我国出口产品和企业设置各种贸易和投资壁垒,保护其国内产业和市场。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7年共有20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81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涉案金额达36亿美元,同比增长95.1%。美国还对我出口产品发起17起“337”调查,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滥用知识产权保护等各类贸易壁垒措施,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产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

近年来,我国纺织品面临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样化,从最初的配额限制、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到目前的反补贴、技术壁垒、企业社会责任、召回等形式。据资料显示,2011年上半年,欧盟委员会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RAPEX)对全球共发布召回通报583起,其中对我国通报300起,高居榜首。对我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共发布召回通报56起,占对华通报总数的18.67%,占对全球纺织服装类通报产品的47.86%,涉及童装、成人T恤、牛仔服、运动服装和服饰以及鞋类产品等。与此同时,贸易保护发起国正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如土耳其近日决定对自国外进口的梭织面料和服装征收20%和30%的附加关税;墨西哥、阿根廷分别对原产于中国的牛仔布、男用或童用套装、夹克等商品开展反倾销调查。目前国际技术性壁垒越来越多,技术指标更新越来越快,认证费用越来越高,很大程度上抬高了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门槛。

目前,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总体评价是:一流原料、二流加工、三流品质、无流品牌、低档价格、低效增长。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衣着用、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三大应用领域是平分天下,而我国三大应用领域所占比例为70:20:10,不均衡现象显著。(四)国内服装市场方面

城市服装消费追求高品质、个性化的服装,市场上占有率高的品牌服装销售增幅较大,这些品牌在全国市场或区域市场的流动性不断增强。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服装消费群体。这个群体的消费水平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穿着品位较高,但价格承受能力低。农村服装消费正处于成长阶段,做工粗糙、款式陈旧的服装已逐渐不能适应农村市场的需求。(五)服装产业重点地区

2010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现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175个城镇为中国纺织产业特色城镇,其中有47个是以服装饰品为特色命名的城镇。诸如:中国休闲服装名镇(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中国女装名镇(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中国牛仔服装名镇(广东省增城市新塘镇)、中国内衣名镇(广东省南海市盐布区)、中国针织名镇(广东省佛山市张槎镇)、中国羊毛衫名镇(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中国休闲服装名城(江苏省常熟市)、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江苏省金坛市)、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山东省即墨市)、中国袜子名镇(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中国衬衫名镇(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和中国童装名镇(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等。二、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经济运行现状(一)产业集群优势明显

服装主产区专业市场的区域产业集群,由于其外部规模经济优势和集群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公共配套服务共用基础设施体现内部规模经济优势,使集群区具有极强的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并以特有的高产业效率、低成本,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内外的客户和订单。同时,产业集群地区良好的服装产业基础、快捷的信息、世界一流的生产厂房设备和政府的支持,也使这些地区成为海外投资的热点,产业集群地区服装生产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二)产业结构升级正在调整

为了适应市场国际化和产业升级,一些大企业把生产经营、资本运营结合起来,开始在国际投资上加大资本融资,逐步实现资本国际化,并聘请发达国家的设计师、工艺师、专业技术人员、营销专家、管理专家来工厂任职。(三)“品牌化”推动了市场发展“品牌多元化”在近年的服装行业内也悄然成风,这是我国国内大众衣着消费向高品质、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产品差异化的需求,有利于改变我国服装业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的局面,不仅给大企业创造品牌、提高竞争力带来了有利的时机,同时市场细分也为众多小企业争得一席之地。(四)设计队伍的作用不断发挥

服装企业在竞争中成长的大批优秀青年设计师逐步走向成熟,如今已成为中国时装业发展的骨干。这对摘掉以往中国服装只是“加工好”的帽子,从而提高附加值,将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五)企业制度改革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较早实现市场化的服装行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现已完成了改制工作。通过改制,企业普遍增强了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结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主动迅速,使一些原本已陷入困境的企业,逐渐步入良性循环。(六)服装行业的团队意识逐渐增强

集群区内企业间的内在联系和对团队意识的需求,已初步形成企业间的密切关系、组织意识与合力作用。同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较强的大局观念,能形成统一意识,便显得尤为重要。不少企业既珍惜自己的竞争力,又珍惜来自于群体的无形资产,团队意识是服装产业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

随着纺织、服装生产技术在高效化、自动化、智能化方面的进展,发达国家已实现了纺织、服装加工企业的全面升级。但是,我国目前纺织、服装的生产技术还相对滞后,仍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仍存在许多困难,纺织、服装的生产质量与国际标准相比差距较大,而人们对纺织品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消费更加注重个性化、舒适化、品牌化和时尚化。纺织、服装的生产质量已直接影响到纺织服装市场的生存和发展。三、国内服装品牌国际化运作特点

国内服装品牌国际化的步履维艰,国际化口号响、行动少,而且发展不平衡,江、浙、闽地区领先,粤随后,其他地区较落后。

目前,我国国内服装企业就品牌国际化方面都跃跃欲试,都把品牌国际化作为其未来发展的目标。他们为了使品牌更适应国际化的要求,纷纷请专门的品牌策划机构,进行品牌名称和品牌标识的重新设计和调整。

虽然国内服装企业的品牌国际化做得很努力,但在当今国际市场上,用我国自有品牌销售的服装品牌仍非常少。在2001年以前,我国还不是世界的成衣协会的成员国,也从未参加过世界成衣大会,在国际性的成衣统计中,找不到中国和中国品牌。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绝对不是没有产量,也不是产量不大,只是绝大部分在替国外的品牌作加工。

入世以来,一些企业在品牌国际化方面做了一些更扎实的工作,如品牌的国际化注册、图案的国际化、参加国内和国外的国际性服装展览、聘请国际的设计师和国际性的品牌形象代言人、个别企业采取了走出去的策略等,但这些工作对创立国际性品牌来讲是不够的。中国纺织服装品牌不仅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困难重重,即使是东欧和其他不很发达的国家,对中国纺织服装品牌的认可度也不高。在我国入世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品牌要想顺利进入这些市场同样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要逐步建立信誉,创立起真正的中国品牌。第四节 入世与我国服装业的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即WTO,简称世贸组织)。其前身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 and Trade,即GATT,简称关贸总协定),是一个规定国际贸易准则的国际多边协定,又是进行多边贸易谈判,消除贸易障碍,协调和处理国际贸易争端的场所,在国际贸易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当前世界国际贸易中对成员国最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的世界性组织。一、世界贸易组织概况(一)宗旨

WTO的宗旨是在贸易和经济事务方面,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步地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期望通过达成互惠互利安排,实质性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同时应依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佳利用,寻求既保护环境,又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和关注相一致的方式,加强国际贸易。需要做出积极努力,以保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最不发达的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当的份额;决定建立一个完整的、更可行的和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决心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基本原则,并促进该体制目标的实现。

WTO的职能有制订和规范国际多边贸易规则、组织谈判、解决争端、实施和管理协议、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等。(二)目标

根据《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WTO的目标是产生一个完整的、更具有活力的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系,以巩固原来关贸总协定为贸易自由化所作的努力和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所有成果。通过在互惠互利原则基础上的谈判,以协议、协定等形式,建立新的国际贸易秩序,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的歧视性待遇。(三)基本原则1.非歧视的贸易

这一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最惠国待遇(Most-Favoured-Nation Treatment),另一个是国民待遇(National Treatment)。成员一般不能在贸易伙伴之间实行歧视;给予一个成员的优惠,也应同样给予其他成员。这就是最惠国待遇。这个原则非常重要,它在管理货物贸易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位居第一条,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是第二条,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是第四条。因此,最惠国待遇适用于世贸组织所有贸易领域。国民待遇是指对外国的货物、服务以及知识产权应与本地的同等对待。2.更加自由的贸易

协议确认,减少贸易壁垒是最明显的鼓励贸易的方式。这些壁垒包括关税和配额等限制数量的措施。关贸总协定进行的八轮谈判主要就是为了减少贸易壁垒:起初致力于降低关税,后来又扩大到非关税措施,同时也从货物扩大到服务和知识产权。协议允许成员逐步减少贸易壁垒,发展中国家一般有更长的过渡期。3.可预见性

世贸组织成员在同意开放货物或服务市场时,必须约束关税,即未经与其他贸易伙伴进行补偿谈判(即可能要补偿贸易伙伴的贸易损失)不得提高关税。承诺不增加贸易壁垒有时与减少贸易壁垒一样重要,因为商业人士可以对未来的机会有一个明确的预期。除了对关税进行约束外,世贸组织还通过不鼓励配额和数量限制,以及要求成员保持各自规定的透明度(即公开各自的政策和做法)来增加可预见性。4.促进公平竞争

协议是一套鼓励公开和公平竞争的规则。非歧视原则就是为了创造公平的贸易环境。一些具体的规则,例如反倾销和反补贴规则,也是为了确定公平和不公平的准则。5.鼓励发展经济改革

世贸组织四分之三的成员是发展中国家和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世贸组织应致力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另外,最不发达国家在实施协议的时间方面需要灵活性,这已经成为共识。协议继承了关贸总协定中的规定,给予发展中国家以特别的援助和贸易减让。(四)基本性质

WTO是规范国际贸易行为准则的多国性契约,是世界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际多边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10月在日内瓦由23个国家发起成立,自1948年正式生效以来,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关贸总协定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更名为世界贸易组织,该组织所制定的各项协定,各成员国可在这个契约性质的框架下进行国际贸易,该组织的目的是为商界创造一个有保障和可预见的国际贸易环境,并使投资、创造就业和贸易繁荣的贸易自由化可持续发展,以促进全球经济增长。

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在法律上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处于平等地位。无论是过去的GATT,还是如今的WTO,它一直承担着国际贸易之间的互惠互利、削减关税、取消障碍、推行贸易自由化的职能,对降低关税税率、规范贸易行为、解决贸易纠纷、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起着广泛积极的作用。WTO提倡的非歧视待遇、稳定贸易发展、促进公平贸易、发展中国家可享受特殊优惠待遇、贸易政策法规统一与透明等11项原则及相关规则,一直是国际贸易的基本准则,并被世界各国公认。

中国是WTO第143个成员,中国台湾是第144位。另有30余个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申请或正在谈判,争取加入WTO。现在WTO成员已不限于主权国家,一些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同意后,也可以单独以关税区名义加入总协定。目前WTO缔约方之间的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90%以上,在国际经济关系上,被称为调节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他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WTO(GATT)范围除货物贸易外,还延伸到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其规则已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二、WTO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影响(一)入世后的机遇

服装行业是最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工业,我国又是世界头号服装产量及出口大国。我国服装业的比较优势很明显,服装工业的外向型特征极为显著。人们普遍认为,加入WTO后服装工业是最大的受益者,但也存在严峻的挑战,有利也有弊,当然是利大于弊。1.可加大服装出口

可使我国产品在所有缔约方享受多边的、无条件和稳定的最惠国待遇,扩大出口。

我国服装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从1994年开始,中国作为服装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比较稳固,随着中国服装行业在产品设计、工艺技术、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不断地提高,中国服装在世界市场上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国际竞争能力,其国际竞争力系数已达0.93。入世后,我国服装出口外部市场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不但可获得ATC“一体化比例”和“额外增长率”,拥有自由贸易的权利,而且在多边谈判中可获得普遍优惠待遇,特别是被动配额的取消,可使我国服装出口更加通畅。2.可享受特殊优惠待遇

根据透明度原则,可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料,便于分析形势,制定政策。享受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可适应保护幼稚工业在一定限度内出口补贴,保持贸易弹性。3.可保护我国利益

利用世贸组织多边争端解决程序,公正地解决争端,避免贸易中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保护自己利益。可享受世贸组织法规制订及修改的权利,使我国发挥更大的作用,维护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权益。为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较为稳定的环境。4.可提高就业能力及水平

按每出口1.5万美元可安排一个工人的就业来估算,我国良好的出口态势对解决国内就业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稳定社会安定、支援国家建设等,都会带来积极作用。5.有助于服装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服装产业呈现东盛南旺、西部淡的局面,占全国面积60%以上的西部地区服装工业还很落后,规模很小,而服装资源、劳动力资源、生产加工能力资源等,还有很大空间可供开发利用。

入世后,国内外两个巨大服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东部地区的服装产业优势在国家西部政策的引导下,势必会推动中西部地区服装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地域性服装产业结构不合理的调整。同时,国外先进服装生产管理技术的输入、国外资金的投入、服装产品信息的迅捷传入,必将使服装产业更加活跃,不断培育、刺激、推动服装市场走向成熟,促使服装消费者形成个性化、多样化、品牌化消费理念,使服装产品结构逐渐走向成熟并与国际接轨,进而迈向国际化发展之路。入世不但刺激、推动着企业家市场意识的增长,而且也培育了市场,促动了消费的成熟。为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服装需求,服装产品结构调整的速度一定会随之加快。6.可提高服装行业竞争力

入世后,我国经济趋于全球化,我国目前已拥有13多亿人口,国内也将成为世界服装消费大国,随着国内长期的稳定局面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服装的消费需求也必然随之变化,这是一个巨大的服装潜在市场。入世后,国外先进的服装生产管理技术、领先的加工设备、优异的经销手段、国外跨国公司的进入以及“三资企业”的渗透,将会强烈地激发我国服装行业的竞争意识,迫使他们在产品开发、技术提高、员工培训、科技投入、品牌建设等方面多下工夫,进而增强各自在服装市场中的竞争力。(二)入世后的挑战“入世”并不意味着我国服装出口能长期高速增长,原因有三,其一是发达国家市场是逐步开放的,短期内带来的出口贸易增长空间十分有限,同时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受国际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将加大;其二,我国对配额市场的出口只占全部出口额的20%,80%的产品是对非设限国家的出口;其三,我国也是一个纺织品服装进口大国,进一步降低关税和取消非关税措施的结果是纺织品服装一般贸易进口增加,国内市场压力增大。1.加剧国内服装出口企业的无序竞争

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目前我国服装行业仍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及机制,服装企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有限,有序竞争机制及意识薄弱,入世后可能会引起企业在服装出口方面激烈的无序竞争,导致进口国或地区采取反倾销措施,阻碍我国服装出口。2.服装中小企业将受严重冲击

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服装企业实力薄弱,与国际水平相比,相去甚远,其产业升级还需一个过程;自身实力不足,缺乏专业人才,更缺少能从事国际贸易的专业人才和经验;对我国入世行业优势思想过于乐观,与“狼”共“舞”,不知“狼”性,也不懂如何去“舞”。入世后,竞争力弱小的企业,不适应新经济规则的运作,势必会受到冲击以致被冲垮,国内服装企业将面临一次更大的“大浪淘沙”过程。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与缺乏竞争的环境下,我国现行经济外贸体制还不适应许多规章法令,人们的意识观念、价格体制、外汇机制有待改进,由于不适应新环境,某些企业将面临冲击,甚至可能倒闭。3.影响服装一般贸易

由于我国服装上游产品——服装材料档次不高,所以入世后对国外面料的进口会有所增加,将使服装一般贸易有所下降。目前,我国出口服装大多是“一大三低”产品(大路货、低档次、低质量、低价格);粗加工产品多,而精深加工产品少;“三来一补”(来料、来牌、来样及补偿贸易)加工产品多,而自我开发、自主品牌、高档产品少;纺织、印染、制衣衔接较差,国内高档优质服装材料不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仍需大量进口,入世后,在一定时期内将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而一般贸易会相对下降,造成服装产品进出口净创汇额不能令人满意。4.服装出口会受到环保问题的制约

入世只能解决关税壁垒问题,而对非关税壁垒,特别是服装环保这一我国薄弱环节,将是制约我国服装出口的最大困难。工业发达国家相继立法,对进入本国服装产品实行环保认证及有害物质检测认证制度,结合进口产品高技术含量作为屏障,通过非关税的技术壁垒限制我国服装出口,这是我国服装产品出口面临的新困难。(三)入世后我国服装出口主要障碍

乌拉圭回合后,随着《纺织品与服装协定》的实施,许多国家迫于国内服装企业的压力,多采取各种措施对本国服装企业进行保护。美国主要利用原产地规则或歧视性服装贸易政策,保护本国服装市场。欧盟主要采取技术指标限制,同时推行环保标准,如生态标准、废物管理与利用规则等,保护本地区服装生产企业。征收高额反垄断倾销税、区域贸易集团化趋势的加剧,也使WTO体制下的服装自由贸易大打折扣。具体如下:1.服装的国际生态标准

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一直不断充实服装的健康、安全和环保的规定,要求越来越高,涉及范围也越来越广。服装产品质量不仅在外观、质地和功能上有相应的要求,且更多地要求安全、卫生、无害和无污染,并限制生产过程中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对发展中国家的服装出口形成“绿色技术壁垒”。

国际生态学研究测试协会发布的纺织品服装生态标准如下:(1)服装原料的生产过程必须符合生态学标准。它包括两方面,一是要求植物纤维的栽培、施肥、植保、生长助剂的使用,以及提供动物纤维的动物饲养、保健、防病和生长剂的使用要尽量减少或消除纤维上的农药毒性残留,避免大剂量使用农药与化肥,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和破坏土地肥力;二是要求尽量使用生态良好的化学纤维。(2)服装的生产加工和保证必须符合生态学标准。一要做到清洁生产,避免或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二要保证最终产品pH值达到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