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国:汉字与论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7 00:34:12

点击下载

作者:田舍之

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汉字中国:汉字与论语

汉字中国:汉字与论语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汉字与论语/田舍之著.—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18.12(汉字中国)

ISBN 978-7-5589-0498-1

Ⅰ.①汉… Ⅱ.①田… Ⅲ  ①汉字—少儿读物 Ⅳ.①H12-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62990号汉字中国汉字与论语田舍之 著简 山 绘图赵晓音 装帧责任编辑 韦敏丽 美术编辑 赵晓音责任校对 黄 岚 技术编辑 许 辉出版发行 少年儿童出版社地址200052 上海延安西路1538号易文网www.ewen.co 少儿网www.jcph.com电子邮件postmaster@jcph.com印刷 上海景条印刷有限公司开本787×1092 1/32 印张5.5 字数56千字2018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ISBN 978-7-5589-0498-1/I·4376定价27.00元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如发生质量问题,读者可向工厂调换田舍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舍之国学”创始人。近年来,他致力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与实践,创建了以汉字文化为切入点,以国学经典为主线,以生活养成为目标的“舍之国学”教学体系。著有《汉字可以这样画》《汉字可以这样写》《汉字可以这样解》《汉字智慧》《书法智慧》《国学与养成》等图书。汉字是一眼泉——写给小朋友的话

我看汉字,是一个个活泼泼的精灵。好多年了,这些古老的精灵常常在时空的缝隙里探出头来,俏皮地眨眨眼,像是与你捉迷藏的孩子。我找寻它们,于是慢慢走近古人,走进五千年文明,时时能捡拾到散落在历史长河边的五彩斑斓的智慧之贝。

初识这些精灵是二十几年前的事,不过那时只是猎奇,只是用它们来装点生活,如同路边采撷一枝不常见的野花,簪在发梢,添一分美艳。一件事物,被视作工具时,即便了解得再深刻、掌握得再熟练,都不过是一种技艺,没办法感知温度、触及灵魂,没办法润泽生命、滋养内心的安宁与欢悦。

将我唤回正途的是孩子们。十年前,教几个孩子写字,闲暇时,画些甲骨文让他们猜,没想到他们满眼的惊喜,没想到他们可以精准地说出那些符号的本义,甚至可以描述出一个个的故事。那一刻,忽然觉得讲授知识和技艺没那么重要了,那时起,决定和孩子们一起去亲近汉字,带他们探知汉字背后的故事和秘密。

我们先开了画字课:列一个主题,试着用最简单的符号表述,看谁画出的“字”最生动、准确。能把复杂的事物刻画得简单、准确,不容易。比如“人”,我们能画出正面直立的“大”的形状,没办法简约成侧身弯腰劳动的形象;比如“天”,我们会画一朵朵的云,会画日月星空,想不出在人的头顶标注出天的意象;比如“问”,我们可以想到一个人询问另一个人的场景,不会简化成一扇门、一张口……

比起画字,孩子们更喜欢看“字”讲故事。“月”,他们会说月牙中的点是玉兔、金蟾、嫦娥或吴刚;“安”,他们说是妈妈等他们回家吃饭;“习”,他们说是春天的清晨小鸟偷偷溜出温暖的窝迎着朝阳练习飞翔,甚至说是被后羿射落的三足金乌飞回来陪昔日的兄弟朝升夕落……

我从不点评,只告诉他们没有对错,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思维是否精炼合理,思想放飞得是否足够遥远。我喜欢看他们认真观察、努力思考的样子,喜欢他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畅想。我总觉得他们需要这样的抽象与想象,需要感悟那些汉字精灵的睿智,需要在这样漫无边际的遐想中与远古的智慧碰撞、汇通,继而开创自己美好的未来。

有一次,我给他们讲“学”:“子”是学生,“冖”是房子,“爻”是知识,上面那双大手是老师。有孩子问:“为什么老师的手在教室外面呢?”没想过这个问题,一下子语塞。后来有孩子说那是天神的双手,说神话故事里人都是和神仙学本事的,包括孙悟空,师父是菩提老祖,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上天入地、神通广大。这个说法倒是有趣,是否有神仙姑且不说,伏羲画卦、仓颉造字,确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来,而且“神”字的金文,中间是表示贯通天地的竖,两侧就是和“学”字一模一样的倒垂的大手。

孩子们的眼睛里,是干净得没有渣滓的世界,这种纯净,能清洗心霾。好多汉字,是他们启发了我的思考,甚至有些字,是他们教会我该如何认知。

汉字是一扇门,门外是知识,门里是智慧。汉字是一眼泉,汩汩而出的是清澈,濯净澄明的是心田。这十年,感恩那些陪我一起长大的孩子们,感恩那些精灵般的汉字,他们让我不泥陷于知识的海洋,让我窥见传统文化背后的精微与深邃,他们让我在红尘侵染中找回自己,让我在心底种下一抹柔软与清明。

这些年,我于汉字,如入山寻宝,每有所获,且生命越经历,所得越丰厚。那些汉字精灵,常常在我认知的一步之遥等着我,可当我迈进,伸手去触摸时,又倏地闪到更远处。我曲曲折折地追着它们走,穿越经典,穿越亘古,隐约遇见了光。有时我会想,或者它们不是与我捉迷藏,只是想带我去往它们生出的地方。那里,一定很美好。

写这套书,写这些文章,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若是孩子们能随我同去,该有多好。田舍之戊戌夏至于潮白河随寓遇见孔子些年读《论语》,越来越喜欢孔子,如邻家长者,慈祥和善、睿这智洞达。之前是不大喜欢的,小时候去孔庙,见高高大大的孔子像,只觉得陈旧遥远,不亲切。慢慢地,我能从《论语》中感知到一种温暖与性情,嬉笑怒骂间,孔子在我身边渐渐鲜活、真实起来。

孔子不古板。“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燕居是在家闲居;“申”字是闪电的象形,后来表示伸张、舒展;“夭”的甲骨文像是一个人挥动双臂奔走抑或是妖娆起舞,小篆时又强调了歪着头的姿态,很是俏皮。如此,孔子在家时和我们没什么两样,也是很放松自在的,也会四仰八叉地躺着,没准儿高兴了还会哼个小曲儿舞一段儿。

孔子很性情。他从来不觉得和学生在一起时要如何矜持稳重,他总是真实地表达着自己。颜回去世,他不顾形象地放声大哭,而且边哭边喊:“天丧予!天丧予!”意思是老天爷这是不让我活了啊!宰予白天睡觉,他直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烂木头也就罢了,骂弟子是大粪,不太像读书人该说的话。《论语》中还有这样一段记录: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仰慕孔子的才德,知道孔子居卫,请他去会见。“说”是“悦”的通假,孔子去见南子,他的学生子路很不高兴。“矢”的甲骨文是一支箭的形状,用箭矢来比喻所说的话,《论语》中好像只有这一次,应该是表示说出的话像箭一样射出去就收不回来了,很像是我们平时赌咒发誓的样子。“否”上面的“不”表示反对,下面的“口”表示唾弃,总之都是否定的意思。“厌”字最早的字形没有“厂”,左边像张着大嘴的猛兽,右边是“犬”,很像是凶猛的动物互相撕咬的情境,估计是没有谁会喜欢这样可怕的场面吧,所以有了厌烦、厌恶的含义。也有人说,这像是野兽饱食后对其余猎物不感兴趣的样子,所以后来加了表示山崖的“厂”,意思是将多余的兽肉弃之山崖。“予所否者”意思是我所唾弃、鄙视的事,“天厌之”是老天都会厌恶甚或是惩罚的。

据说南子生得美,不过名声不太好,但孔子在人家地盘,人家要见个面总不能硬顶着不去,子路不高兴,没道理。只是不高兴也就算了,估计还甩脸子给孔子,所以孔子才追在后面连连解释,甚至赌咒发誓说自己没做啥不好的事,不然就让老天爷惩罚我!

我读这段《论语》,常常会笑,子路很直率,孔子很可爱。包括编纂《论语》的弟子,把这样的事也认真记录下来,很有趣。《论语》是有温度的,不是道貌岸然地空谈说教,是一段段活泼泼的故事,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孔子好学,这是他唯一自诩的事。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丘是孔子的名,孔子说:“哪怕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必定有像我一样忠诚信实的人,但不一定有像我这么好学的。”孔子不认为自己是天才,他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只是勤奋努力,才有了渊博的学识。

孔子很谦虚。太宰曾问子贡:“孔子是圣人吧,不然怎么会懂那么多呢?”子贡说是老天要把夫子造就成圣人,所以才会赋予他强大的能力和丰富的学识。孔子知道这件事后说:“太宰哪里了解我啊,我少时贫贱,所以多能‘鄙事’。”《史记》里记载着几件关于孔子的“鄙事”:有一次他要出行,让弟子们带好雨具,当时天气大晴,弟子不解,可过了一阵子确实下起了暴雨。弟子商瞿年龄很大了还没有子嗣,他母亲很着急,孔子说不用担心,商瞿四十岁之后会有五个儿子,后来果然如此。有一群隼鸟落在陈国的宫廷里死了,身上有木石做的箭,陈湣公派使者向孔子请教,孔子说这些隼是从很远的地方飞来的,那种箭是肃慎部落的,陈湣公于是命人去收纳各方贡物的仓库里找,果然发现了这种箭。季桓子挖井时掘到一个陶罐,里面有一个怪兽模样的东西,对外谎称是狗,孔子说肯定不是,埋在泥土里的,应该是一种名叫“坟羊”的东西。

孔子乐学,小时候就自己摆一些瓶瓶罐罐模仿祭礼的动作,成年后曾问礼于老子、访乐于苌弘、学官制于郯子、习鼓琴于师襄……

孔子学琴时有这样一个故事:师襄子见孔子一个曲子都练了十天了还没进入下一首,于是说:“你可以学新的了。”孔子说:“我还没摸到其中的理法。”过了些天,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琴律之道了,练下一首吧。”孔子说:“还没体会到曲中的意境。”又过些天,师襄子说:“意境已经悟到了,学新的吧。”孔子说:“我还没感受到作曲人的情状。”有一天,孔子若有所悟,沉默良久,忽然起身,欢喜地望着远方说:“我终于遇见其人了!他皮肤黝黑,身材修长,目光高远,志在四方,除了周文王还会是谁呢?”师襄子听后马上站了起来,向孔子深行一礼,说道:“我老师也说过这首曲子很像是《文王操》啊!”

直到晚年,孔子仍学而不厌,以致读《易》“韦编三绝”。古时的书籍大都是用绳子编连起来的简册,“韦”是皮革,“绝”是断开,“三”表示多次,很难想象,需要怎样的研读、翻阅才会使坚韧的皮绳断裂啊!

孔子善学。他曾和子贡聊起:“你认为我是学了很多东西并且能记住吗?”子贡说:“当然,难道不是吗?”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贯”的甲骨文像是用绳子把中间有孔的物品穿起来,所以有贯穿、贯通的含义。孔子并非不博闻强记,他传授给子贡的,是他学习的秘籍——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有普遍的神秘的“一”,找到这个“一”,就可以贯通一切,甚至可以举一反三、推往知来了。这个“一”,就是我们常说的“道”。

孔子说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他还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如此看来,“学”和“道”便有关联之处了。“学”的甲骨文,下面是个房子,上面有一双倒垂的大手,捧着一个交叉的符号。后来这个符号变成了《易经》里常用的“爻”,表示天地万物交错变化的规律。最早的“道”字,两侧是表示四通八达的“行”,中间是表示头脑的“首”,下面是表示行走的“止”,整个字形很像是一个人行至十字路口,迅速判断、选择方向和路径,然后大步行进的样子。

两个字合起来看,“学”字中间的交叉符号很像是“道”里面十字路的缩写,“学”字上面的大手是传授规律和变通的师者,而“道”中间的“首”,该是得了“爻”的智慧才可以笃定、坚实地行走吧。

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看来那个“爻”不好学。“学”字中双手和“爻”都在屋外,有没有可能是来自远古先人的传授,或者是上天垂象呢?

传说上古伏羲便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发现天地万物变化之道的,他用阴阳交错的符号创演出八卦卦象,后经周文王推演成《易》。孔子晚年序《易》,作《彖》《象》《系》等阐明大义,终成《周易》一书。孔子从十五岁志于学,到七十岁“从心所欲不逾矩”,估计是悟了“学”中之“爻”吧。如此,他在《周易》书中记述的,便是毕生所学之心得了。

孔子善学,也善教。孔子的教学,不拘泥于知识,重在传“道”。

子路和冉求曾问了孔子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意思是:听闻了道理是不是要马上去施行呢?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听了便做呢?”对冉求说:“当然,立刻执行!”公西华问道:“同样的问题,您怎么会有不同的回答呢?”孔子说:“冉求容易退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进取;子路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而三思啊。”孔子因材施教的背后,我看到的是“爻”中极精极微的智慧和变通。

陈亢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在夫子那儿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说:“没有,不过有一次我经过父亲身边,他问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于是我就去学习《诗》。后来他又问过我学礼了吗?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所以我就开始学《礼》了。”陈亢高兴地说:“我问了一个问题,却得到三方面的收获!知道了《诗》《礼》的重要,还知道了君子并不偏爱儿子啊。”孔子一视同仁的背后,我看到的是“爻”中至简至纯的道理和规律。

孔子学而后教,教而后学,其间循环往复,日益精纯广大的,是“道”。

和悦率真、博学精进、洞明廓远,这就是孔子,可亲又可敬。喜欢这样的人,喜欢这样的学者和师者,用一个又一个的“子曰”告诉我们该怎样活着,怎样的生命才有尊严、有意义。

这些年没事儿就翻一翻《论语》,听他说说话,看着他和弟子们聊天,回味他们曾经的表情和故事,很幸福。翻着翻着,我隐约看见了“学”字上面的那双手,隐约遇见了孔子。勇猛践行的子路读《论语》,最喜欢子路,虽然他常被孔子骂。被骂不都是坏事我儿,有时候是因为亲近。

子路比颜回、子贡大二十多岁,比曾子、子夏大了近四十岁,是孔门弟子中绝对的老大,是前辈。子路二十几岁拜师,只比孔子小九岁,毕生追随孔子,前后近四十年。几十年相处,他俩是师生,是挚友,更是亲人。

孔子护犊子,子路只能他骂,不允许别人说不好。鲁国大夫孟武伯曾经问孔子:“子路仁乎?”孔子不高兴,懒得理他,只回了三个字——“不知道”。孟武伯还追着问,孔子说:“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意思是千乘的大国,子路都可以治理得井井有条,至于是不是“仁”,不知道。“乘”的甲骨文很有趣,像是一个人爬上大树,站在树杈上向远处眺望的样子。可能是后来人们驾驶或站在兵车上时,常有这种居高临下、视野宽阔的感受吧,所以“乘”有了驾乘、乘坐的含义,后来又引申为“一车四马为一乘”的量词含义了。再后来,“乘”的编制更庞大了: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三人,车下步卒七十二人,随行装备人员二十五人,共计一百人。这样算来,千乘之国,在春秋时期应该算是不小的诸侯国了。

子路能治理千乘之国,不是孔子吹牛。有一次孔子和几个弟子聊天,说你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吧。子路不假思索地抢答道:“一个千乘之国,夹在大国之间,外有别国侵犯,内有饥荒困扰,我去治理的话,只要三年的工夫,就可以让百姓有保家卫国的勇猛,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论语》中记载,孔子听到这句话后“哂之”,意思是讥笑。后来有弟子问孔子为什么笑话子路,孔子说:“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礼,你看子路说话,哪里有点儿谦让的意思?”由此可见,孔子不认为子路是说大话,只是不愿见他这种骄气的样子罢了。

不过一个人能如此骄气,往往是有些资本的。孔门十哲中,子路名列政事科。“政”的甲骨文由表示征伐的“正”和表示持械攻击的“攴”组成,意思是出兵讨伐,武力征服。《说文解字》对“政”的解读是“正”,有以强力施行正义的含义。“事”字的甲骨文,主体是表示权杖的“卜”和表示传达命令的“口”,下面是表示抓持的“又”,意思是传达朝廷指令并监督实施。这样看来,“政事”就是指治理国家了。孔子弟子众多,只有子路和冉求以“政事”著称,可见子路是很有些本事的。

孔子袒护子路,《论语》中还有一个故事。有一次,子路弹奏一种叫“瑟”的乐器,不知道是技法生疏还是曲调不和美,孔子骂他说:“这哪像是我的学生啊!”结果别的学生听到了,由此不敬重子路。孔子发现不对,赶紧替子路找面子,说子路已经算是“登堂”了,只是还没有达到“入室”的境界而已。“登堂入室”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堂”字上面的“尚”有高级、崇尚的含义,下面的“土”有平坛、宫殿的意思,所以《说文解字》说“堂,殿也”,意思是华丽、高雅的正殿。甲骨文的“室”字,“宀”是房屋,“至”很像是回到家倒头睡觉的样子,所以“室”有卧室、正屋的含义。如此,孔子说子路已经“登堂”,算是很高的赞赏了,至于表示孔子思想精髓的“室”,子路没达到,其他人也难说。

子路好勇。《史记》记载,他年轻时喜欢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腰佩公猪装饰的长剑招摇过市,以彰显自己的勇猛。子路最初看不起文质彬彬的孔子,甚至多次冒犯,孔子不计较,以礼相待。后来子路悔悟,身着儒服,带着拜师礼,请孔子学生引荐,拜孔子为师。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子路一直贴身跟随护卫。孔子曾感慨道:“自吾得由也,恶言不至于门,是非御侮乎!”由是子路的名,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有了子路,再没听到过别人说我的坏话,这是子路的功劳。

子路的勇猛,不是市井莽夫的好勇斗狠,其间多了几分侠气和忠诚。他曾经谈及自己的志向:“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裘”是皮衣,“敝”有破败的意思。子路的理想,是能够与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车马裘衣,即便是用坏了、穿破了也不觉得遗憾、懊悔。

对于子路的“勇”,孔子曾严厉地批评过几次。有一次,孔子感慨:“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意思是:“大道在如今世上是行不通了啊,回头我将去海上漂游,能跟随我的恐怕只有子路吧!”那时人们对大海的认知有限,更多的是恐惧,孔子觉得只有子路能追随他,一是深知子路对他的感情,二是了解子路的侠义与勇气。子路听了这话,当然高兴,孔子见了,又骂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意思是子路的“勇”虽然强过我,但除此之外没啥可取之处!

最早的“勇”字,左边是“用”,右边是“戈”,意思是英武之士持戈而用,无所畏惧。有的金文字形把“用”写成了“甬”,把“戈”写成了“力”,强调了勇武有力、敢作敢当的含义。子路好勇,没什么不好,只是孔子总担心他刚勇太过,容易折断、受挫。孔子对子路的爱,在责骂中都难以掩饰。

挫折的“折”,甲骨文字形是用斧子将一棵树砍为两段,所以有断的含义。关于“折”,《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狱”是两个表示狂吠的“犬”中间夹了表示诉辩的“言”,很形象地表示了案件中原告被告激辩的样子。“折狱”,就是断案。孔子说唯有子路有听取单方面供词或只言片语就能明断案情的本事。紧随其后的“无宿诺”的意思是子路不轻易许诺,言出必行。在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到子路勇猛背后的“智”与“信”。孔子心里,子路其实是个智勇双全、笃实守信的人。

汉代刘向的《说苑》中还记载了“子路负米”的故事,说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自己吃野菜,却不远百里背着米送去奉养父母。如此,子路刚勇的背后,也不乏仁孝的柔软了。

我很欣赏子路。但真正触动我的,是《论语》中的另一句话:“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行”是践行,甲骨文的“行”字很像是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后来引申出行走、行动的含义。子路是行动派,听闻一个道理,一定要去切身践习,如果没有真正理解、消化,融会成自己的思想以至行为,他很怕再听到另一个道理。

孔子常讲“学而时习”,子路之“行”,是“习”的代表。甲骨文的“习”字,上面是表示翅膀的“羽”,下面是“日”,很有些小鸟迎着朝阳练习飞翔的意思。《说文解字》中对“习”的注释是“数飞也”,意思是反复地、一次次地践习起飞。《说文解字》的释义,强调了践习的坚毅与勇猛,如同子路。

子路对学习新知识如此恐惧,很值得深思。孔子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多的是道德的内化,这样的学习和转化,没有勇猛精进、完善自我的践行和应用,是很难有真正收获的。子路重视学习,更注重知行合一。

孔子是懂子路的。他观察身边的弟子,说子路“行行如也”,一副刚勇的样子。孔子很担心,觉得子路不会善终。果然,子路晚年,卫国内乱,他孤身入城救主。战斗中,他的冠缨被击落,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整系帽缨,慷慨赴死。子路以死成就了自己的气节,终年六十三岁。

孔子听闻卫国内乱,连声说子路是活不成了。对于子路的死,孔子很悲伤,子路死后一年,孔子也去世了。真性情的子贡贡是孔子最亲近的弟子之一。孔子晚年,颜回、子路相继子离世,子贡几乎成了他唯一的寄托。孔子去世前,子贡前去探望,病中的孔子拄着拐杖在门口散步,见到子贡,哭着说:“你怎么这么晚才来啊,我将不久于世了啊!”只有对子贡,孔子才如此动情与期待。

子贡二十多岁时便师从孔子,追随孔子近二十年。孔子很器重子贡,说“赐也达”。子贡复姓端木,“赐”是子贡的名。“达”是通达的意思。甲骨文的“达”字,左边是“彳”,表示道路,右边是“大”,表示行走的人,有的甲骨文在“大”字下面加了“止”,表示行进,整个字的意思是畅通无阻地行走在大道上。人之处世,难免山高水长,能于险阻中通达无碍,是一种智慧。孔子对子贡的评价很高。

子贡善于经商,是孔门弟子中的首富。孔子说他“亿则屡中”。“亿”字金文的形状,上面是“言”,下面是“口”,表示言之不尽;篆书时省去了“口”,把“言”写成了“音”,还加了“人”和“心”,于是就有了人内心发出声音的主观意念的含义,后来引申为憧憬、推测。“屡”是常常、多次的意思,“中”有合乎、达成的含义,孔子说子贡预测市场行情每每都能说对。后世尊奉子贡为财神,估计就是崇拜他“亿则屡中”的本事。《史记》中司马迁专门写了一篇《仲尼弟子列传》,其中着墨最多的是子贡。我读《仲尼弟子列传》,最爱看的也是子贡,尤其是他“存鲁乱齐”的故事。

故事是说齐国大夫田常预谋叛乱,因忌惮反对者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后,问身边的弟子谁能去解救鲁国的危难。勇猛且有军事才干的子路说:“我去吧。”孔子没答应,其他弟子请缨,孔子也没允许,后来子贡说:“要不我走一趟吧?”孔子说好。

子贡去齐国见田常,游说他转而攻打兵力强大的吴国。子贡说:“您多次被授予封号而没能封成,就是因为有人反对,攻占弱小的鲁国算不上什么功劳,反对者的权势反而因此而强大,对您的地位没有好处,而攻打吴国会削弱权臣的势力,您到时就可以专权了啊。”田常觉得很有道理,不过他说齐军已经出兵,忽然改变路线好像有些不合常理。子贡说:“您暂且按兵不动,我去请吴王出兵援助鲁国,您趁机迎击就好了。”

子贡到了吴国,对吴王说:“齐国占领鲁国后,国力就与吴国不相上下了,我有些替您担心,您若能出兵援助鲁国,可以彰显正义,还可以镇服强大的晋国,可谓是一举多得。”吴王说:“好,可被我打败的越王正在伺机报复,等我攻打完越国后再去援助鲁国吧。”子贡说:“失掉树立道义、显示仁德、称霸诸侯的时机实在是太可惜了,要不我去见越王,让他派兵追随您,就可以不用担心了。”吴王很高兴,派子贡到越国去。

越王听说子贡要来,提前清扫道路,亲自驾车到郊外迎接。安排子贡下榻后,说:“您怎么屈尊到这蛮夷之地来了?”子贡说:“像你这样让吴王时刻觉得要报复他实在是很危险啊!”越王听罢倒地便拜,说:“我只想拼死复仇,您有什么好办法吗?”子贡说:“你若能出兵辅佐吴王,他便会攻打齐国,若是失败,那就是你的福气了,如果胜了,他一定会带兵进犯晋国,我会让晋国预先准备牵制吴军,你就可以出兵灭掉吴国了。”越王感激涕零,赠送子贡黄金百镒、宝物若干,子贡不要。

子贡之后前往晋国,对晋国国君晓以利害,让晋国准备迎战吴军。后来越王派军助吴,吴王发兵伐齐,大败齐军后转而攻晋,被早有准备的晋军打败,越王趁机突袭吴国,最终杀死吴王,东向称霸。《史记》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这次出行,改变了春秋五国的形势和格局,孔子说他“言语”出众,于此可见不虚。

子贡善于经商,还能如此强于言辞,应该和他勤于思考有关。他曾问孔子:“能做到贫穷却不谄媚,富贵却不骄横,是不是就很好了?”孔子说:“很不错了。不过不如贫穷却能安乐,富贵却能喜好礼法。”子贡说:“《诗经》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啊,以后我们可以谈论《诗经》了,告诉你过去你就能预知未来啊!”

能把“切磋琢磨”和探究事物的精益求精联系在一起,我读到的,是子贡的“思”。“思”字最早的字形,下面是“心”,上面是“囟”。“囟”是指婴儿头顶骨尚未闭合的地方,古人觉得囟门可以感知天地,所以“思”字便很有些用心思考事理、用灵魂感悟大道的意思了。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一个人的精进,不仅是学习的勤奋,还要有深入琢磨的能力,如此遇事才能不陷入怅惘和迷惑。子贡之“思”,是表率。

子贡也有缺点。《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贡方人。《说文解字》对“方”的解释是相并的两只船,所以有比较的含义。另外一种说法也很有意思:甲骨文的“方”像是剃发刺字的犯人,中间是锁颈的枷械,本义是披枷流放的罪人,后来有了批评、指责的意思。

子贡和人相处时,喜欢拿自己的长处与人相比或是指摘他人是非。孔子曾说:“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意思是说,比别人强就算是贤德了吗?要是我就没这闲工夫儿。孔子大概是劝他与人善处,多在自我精进上下功夫。孔子批评子贡,很婉转。《论语》中还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孔子“赐也何如”,孔子说“汝器也”。子贡问“何器也”,孔子答“瑚琏也”。“器”最早的字形像纵横交错的经脉血管连接着众多内脏,所以有脏器、器官的含义。有的金文字形将中间部分写成了“犬”字,表示有猎犬看护的贵重的器物。“瑚琏”是古代宴享、祭祀时使用的贵重的礼器。孔子说子贡是瑚琏之器,很像是在赞赏他有安邦之才。不过孔子还说过“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仅拥有超群的才能,还要追求高尚的道德。如此看来,孔子的话,更像是委婉地批评子贡了。

子贡不完美,但好像恰恰是这种不完美成就了他的真实。我喜欢这种真实,且由衷地敬佩子贡,不仅是因为才华,还有他与孔子的感情,对老师的尊重。孔子去世时,子贡在南方,听到孔子去世的消息,带了一株南方的楷树种植在孔子墓旁。他说如果这棵树能活,就是孔子原谅了他。我想他是认定了南方的树木不能在北方存活的,他认定了孔子不会原谅他不在身边,他很自责、伤心。可是,那株楷树,后来竟奇迹般地活了。

孔子死后,众弟子守墓三年,然后各自回了家乡。唯有子贡,在墓旁结庐,又陪了孔子三年。孔子死时,子贡四十二岁,六年的光阴,很宝贵。孔子的死,子贡很哀伤。

孔子逝后,子贡的名声越来越大。有人说他比孔子还优秀,甚至有人诋毁孔子,子贡很生气,说孔子如日月,不可比较,不可逾越,不可毁伤。子贡以余生宣扬孔子,司马迁认为孔子之所以名贯古今,大都是子贡的功劳。有问题的子张《论语》,子张很脸熟。他的名字在《论语》中出现了二十次,读仅少于子路、颜回、子贡。子路年长,追随孔子最久,《论语》中出现的次数多好理解;颜回、子贡近乎同龄,和孔子感情很深,出现多次也好理解;子张是孔子知名弟子中年龄最小的,甚至比子贡都小十七岁,《论语》中频频提及,不可思议。

更有意思的是,子张的名字在《论语》中出现,有四次是孔子和同门对他的评价,有两次是他自己的言语,有一次是子夏的弟子向他求教,其余十三次,都是问孔子问题。可以说,子张是《论语》中问题最多的人。

子张的问题,涉及面很广,包括问仁、问政、问行、问明、问崇德辨惑、问善人之道,甚至包括《尚书》中不解的句子和生活中遇见的人与事。

有一次,盲人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旁,孔子说:“这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到都坐定了,孔子又一一介绍在座的有哪些人。乐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向孔子问道:“这就是接待盲人的方式吗?”孔子说:“是啊,这本来就是相师之道啊。”“相”字甲骨文字形有两种,一种眼睛在“木”的右侧,一种在“木”的上方,前者像是观察树木的成长,后者很像是站在树上举目远眺、视察的样子,所以后来有了辅佐、帮助的含义。孔子说的“相师”,是帮助乐师。

子张这话,不像是请教,更像是觉得孔子太过繁琐啰嗦了。不过孔子好像也不烦他,耐心地跟他讲道理,说礼节的背后其实是待人之道,要学会“相”,要学会帮助和尊重,这样才能慢慢养成仁德。

子张问过“仁”,孔子说能做到“恭、宽、信、敏、惠”就算是“仁”了。

甲骨文中“恭”和“龚”是一个字,上面是一条龙的形状,下面是双手供奉,有肃敬的含义;“宽”字中的“苋”表声,“宀”是房屋,本义是宽敞、宽容;“信”最早的字形由“人”和“口”组成,表示开口许诺,有诚信的含义;“敏”的甲骨文很有趣,左边的“每”表示女子生育,右边是一只手的形状,整个字很像是用手去触摸孕妇,孕妇的反应很敏感、强烈,后来引申为迅速、敏捷的含义;“惠”字上面是纺织用的纱锤的形状,下面加了“心”,表示女子纺织时心地清净、善良的情境,所以后来有了仁厚、慈惠的意思。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