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思考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8 14:18:33

点击下载

作者:张忠林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习与思考文集

学习与思考文集试读:

前言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实践证明,课题组研究式教学是党校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法,对于学员深入领悟党的创新理论、提高研究现实问题的能力起到积极作用。2012年,我校在主体班次中大力开展课题组研究式教学,采取比较研究的方式,对江门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在调研、比较、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多个课题研究报告。另外,我校教研人员重视江门市情研究和自身教育规律的研究,完成了多个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社会主义学院系统规划课题和江门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报告。在此,我们选取了学员和教师的部分研究成果,汇编成《学习与思考文集》。这些成果大部分紧密围绕江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对江门发展中的诸多重大问题作了有针对性的探讨,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具有可操作性,对我市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侨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编者2012年12月

新时期地方思想武装工作研究

中共江门市委党校课题组

注重思想上建党,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建党90年的历史深刻启示我们,“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强调“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必须武装思想,坚定信念”。“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实践每推进一步,干部的思想武装必须跟进一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地方各级党委必须从工作全局出发,切实提高思想武装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我们认为,地方思想武装工作,是指在中央既定的大政方针下,以地方各级党委为主体,将干部队伍的思想统一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中来的各项思想工作的统称,是为全面推进地方中心工作而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的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为此,深刻认识地方思想武装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准确理解其核心内容和目标要求,进一步提高新时期地方思想武装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对于发挥地方党委的引领作用、服务地方工作大局意义重大,本文拟就相关问题作初步探讨。一、思想武装是地方党委工作的战略点与作业面

地方思想武装工作是理论延展,即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深度把握与实际应用程度的开掘,构筑思想建设的战略点,意在寻求一种持久的改变,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与生命力;同时地方思想武装工作具有实践特质,“关键是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我们应该从其所发挥的社会功能角度谈论其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实践的层面,或称之为“作业面”,即把它作为基础工作中的基础不断推进,“深入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鲜活经验,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新的思想观点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新贡献。”真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理论殿堂走到心灵,使之自觉成为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一)思想武装是地方党委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客观需要

地方党委作为一个“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 在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中,理应把思想武装作为基础工作中的基础,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从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全局高度来研究、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来谋划。

思想决定行动,是个管总的东西。“总阀门”不打开,讨论问题难免就事论事。思想上搞通了,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我们多年来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得益于思想的解放和统一;完成新阶段的各项目标任务,更需要在思想上有新境界。我们目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虽然表现在工作上、作风上、体制上,但根源还在于思想上有差距。例如前两年,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确实存在“一些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还不高,对科学发展观理解还不够深入……这些问题反映了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和思想作风方面的真实情况。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我们就无法应对新形势下党所面临的新挑战,就难以肩负起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崇高使命”。2009年江门市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市委领导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干部队伍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存在的不合时宜论、吃亏论、无所适从论、无关论等思想认识偏差,由市委党校撰写了“对实践科学发展观若干问题的几点思考”的文章,并在《江门日报》整版刊发,很快就解除了人们思想疑惑,杂音止于智者。

探索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凝聚思想共识与信心力量,引导干部辩证全面地分析“怎么看”,科学求实地阐明“怎么办”,为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供指导,在解决现实问题中释放巨大力量、升华价值意蕴,这就是地方思想武装最显著的意义所在。“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一切都不能到达境地。”歌德曾经这样说过。但是有些人一提到思想武装就挠头,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对所在地区思想武装工作的了解情况,只有8.2%的人选择“非常了解”,选择“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比例达到29.2%。毛泽东同志早在1955年就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我们应该根据新的历史情况,向前发展和推进这一重要思想,使之不断完善、代代相传。但面对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过于强调经济建设中心,过于关心财政和收入增长,不重视思想武装,甚至不太关心思想武装,已经成为一些领导干部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越到基层,问题越严重。对此地方党委不可不察。(二)思想武装是应对“四大考验”、防止“四大危险 ”的迫切需要

由于“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一些干部的思想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客观的角度有考验,主观的角度有危险,客观考验主观,给思想上建党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为取得的巨大成就,可能会使一些人满足于现状,精神懈怠,不思进取,甚至追求享乐,生活奢靡。更为麻烦的是时间长了,少数影响多数,形成风气就无药可救了。因为环境与任务发生的新变化,可能会使一些人无所适从,无能为力,不会处理面临的新问题。因为掌了权,做了官,有了地位,可能会使一些人拉开了和群众之间的距离,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因为巨大的利益诱惑和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可能会使一些人滥用权力,腐败变质。

外部的环境我们无法改变,只能改变内因。这些危险说到底是思想层面出现了问题,要化解现在的危险,对干部进行思想武装就是必由之路,干部思想的进步是一切工作进步的枢纽,只有在干部思想有了进步之后,工作进步才是真正可靠的进步。(三)思想武装是贯彻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现实需要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的思想又是决定因素中的因素。有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才能对工作充满热忱,而对工作的热忱是执行力的原动力,有了充沛的动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才能拥有力量和勇气去克服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高者必以下为基”,思想基础打牢了,一通百通,人心齐泰山移。例如恩平市2011年村级换届工作不仅完成得早,而且成效上完全符合江门市提出的“达标、稳定”的要求,各村、社区群众参选率高,建议人选当选率高,一次选举成功率高,交叉任职比例高,双直选比例高,群众满意度高,许多问题村变成了先进村,自换届工作启动以来,没有接到一个群众上访或来信投诉,实现了“双零”换届,受到广东省和江门市的充分肯定和表扬。2012年3月,广东省委组织部公布了全省市级换届风气考评结果,江门市更以96.57分名列全省第一,被评为换届风气先进市。为什么江门市、恩平市的换届成绩如此突出?答案是当地党委通过严肃换届纪律专题辅导、与干部普遍开展一次谈心谈话等形式,引导领导干部自觉遵守换届纪律。以思想问题破解实际问题,把干部的思想工作做通了,干部理解了,换届工作的顺理成章就是题中应有之义。这就是思想武装的巨大威力之所在。

思想出了障碍,必然是热在上头,冷在中间,死在下头。再宏伟的蓝图也实现不了,到手的机遇也会溜走。“我们经常面临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从中央到地方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好思路、好政策、好措施不少,但很多事情往往提出来后只是热闹了一阵,并没有真正落实,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必须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贯彻执行、确保党和国家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高度,把抓落实问题十分严肃地提到全党面前”。

管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工作进行和工作结果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分别是知识、技能和态度,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基础,态度是关键。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劳动质量的优劣、工作效率的高低,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执行者的态度。在人的诸多因素中,精神状态占据基础和主导的位置,思想是总开关。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在共同价值的基础上产生一致性的行为至关重要。它有利于减少人与人之间或组织与成员间的沟通成本,减少摩擦,降低交易成本,防止中间梗塞。

一个地方的稳定和发展,既要靠坚强的政治领导,靠雄厚的经济基础,靠完备的制度和法治,同时干部思想上的统一和稳定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人心齐,泰山移”,统一思想才能行动一致,坚定信心才能明确方向,激发动力才能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才能再创佳绩。二、地方思想武装工作的目标指向

由于地方思想武装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地方党委必须根据形势和发展要求,做好思想武装工作,统一干部思想,为地方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水平

胡锦涛指出:“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着眼于推进党和国家工作,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工夫,不断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不断夯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因此,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头脑,是地方党组织始终保持先进性、不断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也是思想武装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坚定理想信念是迎接考验的思想基础。对理想信念的坚贞不渝是我们党的强大政治优势。现实中,我们一些干部在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前,理想信念出现了动摇。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认识模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同不够;作风飘浮,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淡忘了党的宗旨,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传统,贪图安逸享受,甚至以权谋私,等等。在新形势下,每个干部有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决不是一个可有可无或个人问题,而是一个严肃、重大的政治问题。理想信念既是力量之源又是立身之本,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当前干部队伍迎接各种考验的思想基础。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的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金钱美色面前,守得住清廉,耐得住艰苦,抗得住诱惑;在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面前,不为浮云遮望眼,保持清醒头脑, 不迷失方向。

2.深入学习理论,加强干部队伍党性修养。理论学习是不断提高党性修养的基本途径之一。无数事实证明,一些干部之所以缺乏拒腐防变能力,走上腐化堕落之路,与平时忽视学习理论、放松思想改造不无关系。不认真学习理论,精神境界不高,道德水平低下,就会追求低级庸俗的东西,就难以抵挡利欲的诱惑。因此,深入学习理论,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学习中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学习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对每一名干部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3.践行核心价值观,强化干部队伍行为规范。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随着社会的开放、进步,人们利益诉求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我们不能强求所有人的思想整齐划一,但需要有主流的价值观来认识社会、指导工作、思考人生。干部身份特殊,地位重要,地方党委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干部思想, 强化干部队伍行为规范。一是要求干部在行动上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我们的干部大部分都是党员,党的纪律是统一党的思想和行动、规范党组织和党员行为的规范,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纪律、群众纪律,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保证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二是要求干部在人品修养和道德情操上率先垂范。地方党委要以比一般社会成员更高更严的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标准来约束和规范干部的行为,使其在人品修养和道德情操上更具先进性和模范性。(二)用知识武装头脑,提高干部队伍的履职能力

知识就是力量。列宁曾经说过:“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用知识武装头脑,是提高干部履职能力的必然要求。

1.加强学习培训是解决当前干部队伍存在的本领恐慌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难以做好领导工作,就会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我们一些干部由于种种原因平时疏于学习,结果在工作中存在知识不足、本领恐慌。具体表现就是发展没有新思路,工作方式方法简单,因循守旧,缺乏从容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驾驭各种局面和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各级干部承担着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重要职责,新形势新任务对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能力建设,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干部谋划、统筹、优化、推动本地区本单位科学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是当务之急。近年来,江门市在村“两委”换届工作结束后,立即举办全市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培训班,重点针对农村基层党建、集体经济发展等工作进行培训,着力提高村“两委”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效果十分显著,也证明了学习培训确实是解决当前干部队伍本领恐慌的重要途径。

2.加强政策法规学习培训,提高依法行政、依规办事的能力。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劳动关系等日益分化和多元,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社会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和危害公共安全事件呈多发态势。这些都对地方干部的政策水平、依法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仍然存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不深不透,贯彻执行走样;法律意识淡薄,不能依法行政等现象。地方党委应重视和加强对干部的政策法规学习培训,用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武装干部头脑,不断提高干部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政策水平,增强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律己的意识和能力。

3.加快知识结构更新,提高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的能力。2010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指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必须改进领导干部的学习,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首先必须促进领导干部知识结构的转型升级”。就广东而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任务艰巨,刻不容缓。加快知识结构更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摆在各级干部的面前。而我们一些干部显然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有些同志自持学历高,现有的知识已经够用了,有一种满足感;有些同志自持有一定工作经验,对知识结构更新满不在乎。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频率不断加快,不及时吸纳新知识、不主动拓宽新视野,最终将会导致无法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在工作上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因此,地方党委要按照立足新起点、把握新趋势、建立新机制、增创新优势的要求,通过学习培训,加快干部队伍知识结构更新,使干部成为各自岗位的行家里手,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开创新局面的能力。(三)用决策部署统一思想,提升干部队伍的执行力

把干部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提升干部队伍的执行力,是地方思想武装的核心工作。我们对处级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显示,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的关键因素,50.7%的人选择了“统一干部思想”,而选择“严格干部考核”、“实施倒逼机制”、“改善知识结构”的只有25.3%、17.1%和6.9%。可见,领导干部大都认同“统一干部思想”对提高干部队伍的执行力有着重要影响。

1.统一思想是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的关键。干部既是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制定者,也是贯彻者和执行者。科学的决策为执行打下基础。科学的决策部署作出后,进行思想动员,做好思想统一工作是实施执行关键。为了目标实现,地方党委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途径对干部进行思想动员,迅速把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传达到广大干部中去,迅速把广大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决策部署上来,最大限度激发广大干部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同心同德,众志成城的浓厚氛围;形成协调一致的步伐和合力,确保各项决策部署得到不折不扣地执行。实践证明,统一干部队伍思想,是推进党委工作坚定执行的思想基础。以江门市为例,从2007年开始,江门市委每年年初举办县处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围绕市委全会精神及当年中心工作,由市领导和著名专家学者讲授相关专题,用党委决策部署统一干部思想。由于县处级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的关键,领导干部思想统一了,执行中就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大大提升整个干部队伍的执行力。

2.目标认同是执行的前提。管理学理论认为,高效的执行力要通过统一思想,让所有成员理解、接受并按照上级战略意图开展工作来实现。地方党委的决策部署,都是根据目前形势与任务作出的,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实践性。全面、深刻地理解党委的战略意图,理解决策部署制订的发展背景、体制背景及其实施环境,才能思想上与上级保持一致;才能产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自觉、努力和高效地执行决策部署。

3.目标明确才能产生驱动力。执行就是实现既定目标的具体过程。明确的目标是执行的方向,同时也对执行力起到牵引和驱动作用。地方党委应在执行前强化培训,让干部明确目标执行的远景和方向。只有这样,干部才能准确判断发展大势,不断把自己的工作与目标加以对照,从而能随时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进程、方向以及是否符合目标的要求,工作的驱动力得到维持和加强;才能在地方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更好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推动地方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 直至目标实现。江门市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下简称《纲要》)的实践,充分说明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对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起着关键的作用。《纲要》出台后,江门市委高度重视,逐级对干部进行思想动员,让全市干部明确工作目标。市委宣传部组织各新闻媒体加大对《纲要》的宣传报道力度。市委党校把《纲要》列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组织党政领导干部和机关公务员开展系统学习,等等。由于目标明确,思想统一,措施有力,《纲要》在工作中实施执行到位,在2010年度实施《纲要》评估考核中,与珠三角一线中心城市同台竞技的江门市崭露头角,最终以92.74分的总分名列珠三角九市第一名,获得“优秀”等次。三、提高新时期地方思想武装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思想武装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新时期的地方思想武装工作,必须在继承优良传统、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适应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改革创新,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真正成为地方党委统领思想,规范行为,凝心聚力,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一)明确角色定位,强化工作领导

早在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就针对党委在思想武装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提出“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党委应该把思想问题抓起来。……现在许多地方的党委还没有抓思想问题,或者抓得很少。这主要是因为忙。但是一定要抓。所谓‘抓’,就是要把这个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要研究。……思想问题现在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各地党委的第一书记应该亲自出马来抓思想问题,只有重视了和研究了这个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各级党委是思想武装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思想武装工作,始终把思想武装工作置于首要位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统筹安排、健全机制,稳步推进。

1.强化主业意识。思想武装工作的先导性、全局性、长远性,决定了它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完成党委中心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党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保证。一个地方的党委,如果思想武装工作有力有效,党委中心工作就会完成的又快又好,一旦思想武装工作薄弱滞后,党委中心工作的推进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要始终把思想武装工作作为各级党委的主业来抓,牢固树立不抓思想武装工作是失职,抓不好思想武装工作是不称职的观念,真正把思想武装工作放在首位,经常研究,常抓不懈,抓出成效。当前,各级党委要尽可能从大量的日常行政工作、业务工作中解脱出来,除了掌握方针政策和决定重要干部的任用以外,要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好思想武装工作。

2.精心规划安排。实践证明,思想武装工作一定要有战略考虑,长计划、短安排、分步骤、分阶段推进,这样才能深入持久取得实效。党委工作部署和工作总结,第一位的应是思想武装工作;党委每年的工作主线,应与思想武装工作直接关联;党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考量的是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制定落实党的思想建设计划,首要的是搞好思想武装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前后,工作实施过程的主要环节,一定要有思想武装,如工作部署要有思想动员,工作实施要有思想分析,工作总结要有思想评价。真正做到思想武装工作与党委的整体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使思想武装工作与党委的其他工作同步进行,有机结合、常抓不懈,相得益彰。另外,加强思想武装工作,硬件建设和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各级党委应不断加大对思想武装工作的投入,为思想武装提供人、财、物支持和科技、信息支撑,确保其稳定正常运转。

3.狠抓责任落实。在思想武装工作的领导体制中,党委负总责,宣传部门、组织部门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其中,宣传部门负责学习计划的安排、学习的组织协调和督查指导,组织部门负责干部学习档案的建立、学习考核考试的组织和结果的运用,党校、行政学院等培训部门负责脱产培训的教学及管理工作。各部门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思想武装工作的整体合力。

一般来说,凡是发展比较好的地方,都是由于党委工作思路清晰,思想武装坚强有力,因而党委重大决策、战略部署得到广大干部高度认同和全力支持,干部思想统一、同心同德,进而有力推动各项工作的进步,这可以说是一个普遍规律。因此,党委书记作为党委的“一把手”,在思想武装工作中要切实履行决策、指挥、协调、控制的职责,要始终扮演好总导演、总策划的角色,要带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造性地提出推动全局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增强思想武装的自觉性、敏锐性。党委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也要带头参加学习讨论,带头作报告,带头做调研,带头做思想动员。(二)探索内在规律,提升工作水平

思想武装工作既是政治任务、工作任务,也是一门学问。思想武装工作做的是干部队伍的思想工作,只有准确把握这项工作的特点,遵循其内在规律,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1.把握重要时机。思想武装是经常性的工作,需要贯穿于党委和政府工作的全过程。但从思想武装的条件和有效性来说,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当党的理论创新取得新进展、党制定重要纲领和政策、党委中心任务发生变化、干部队伍结构素质发生变化、干部队伍不良自发倾向抬头、专项工作部署的时候,都是思想武装的重要时机。根据我们的实践体会,每年春节过后是贯彻落实党委决策部署的重要时机,适宜举办专题研讨班统一干部思想;集中换届后,要及时开展任职培训,强化干部的观念、能力、纪律,提高岗位适应能力;专项工作部署之前,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思想动员,提高思想认识。

2.开展思想调研。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建立党员干部思想状况的调研分析制度,提高武装思想的针对性。开展思想调研,把握干部思想动态,是思想武装的首要环节,也是牢牢把握思想武装工作主动权的关键。地方党委要借助党校等专业机构和问卷调查、座谈会、谈心谈话、明查暗访等科学手段,做好干部队伍的思想调研,科学分析和准确掌握本地干部队伍的思想动态和思想问题,包括对待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态度,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及时发现带有不良倾向性的问题和苗头,为开展思想武装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分层分类推进。地方思想武装工作要提高干部贯彻党委决策部署、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坚定性,但是,地方干部队伍具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别,每个层次和类别具有不同特点,承担不同任务,思想武装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因此,推进思想武装工作不能搞“一刀切”,而应根据不同情况,把思想武装的普遍性要求与干部的特殊性需要结合起来。关键是抓住领导干部这个重点。领导干部担负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任,是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抓好领导干部的思想武装,就抓住了龙头和关键。应着力解决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问题,让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成为其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根本指南。当前要着力解决领导干部的科学理念问题,让“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成为其干事创业的根本理念,切实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对于非领导职务干部,主要是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加强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解决执行力不强的问题。(三)注重改革创新,提高工作实效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干部获得信息和接受理论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发展很快,迫切要求进一步改革创新思想武装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实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和亲和力,提高工作实效。

1.拓展工作阵地。发挥党校、行政学院等培训机构的作用,抓好干部培训工作。党校作为干部培训的主渠道、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历来是我们党思想武装的重要阵地。在新的历史阶段,党校对党的理论、政策的把握能力,对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熟悉程度,对干部思想实际的了解水平,都是其他培训机构所不能比拟的。党校在思想武装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完全可以大有可为。各级党委要充分利用好党校,把党校办成干部思想武装的大学校。

此外,还要发挥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重要作用,办好理论专栏、理论频道平台,抓好面向干部的理论宣传;发挥网络学习平台的特殊作用,抓好干部的自主选学等。以江门市为例,近年来,江门市委积极拓展干部思想武装阵地,除抓好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外,还在《江门日报》开辟“侨乡新论”专栏,刊登新理论、新信息、新知识、新经验,为各级干部提供学习参考;精心办好《侨乡论坛》、《学习与创新》等社科杂志,着力打造社科理论普及品牌;在江门新闻网开设理论频道,把网页办成全市各级党委中心组理论探索、思想交流的平台。还设立“高端论坛”,邀请知名学者专家讲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解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讲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各方面知识,满足干部知识转型的需要。

2.创新工作载体。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宣讲,学习论坛,外出学习考察,解放思想大讨论,党委政府专题会议等都是思想武装的有效载体,应根据思想武装的实际需要合理运用。党委中心组学习主要适用于学习掌握理论;专题研讨班主要适用于专题培训学习,起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汲取智慧、总结经验、减少阻力的重要作用;宣讲主要面向基层干部;学习论坛主要适用于知识更新;外出学习考察主要是为了学习经验,找出差距,取长补短,启发思路,震撼思想;解放思想大讨论适用于大规模的干部思想教育,通过动员学习、对照查摆、整改落实、总结提高等环节,着力解决发展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服务效能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党委政府专题会议主要集中解决某一个专项工作中的思想认识问题。

3.改进工作方法。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68.5%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地方干部思想武装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展思想武装的方式方法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思想武装工作的方法要与时俱进,在坚持学文件、听报告、看录像、搞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积极采用知识测试、主题演讲、发短信、手机报、谈心、建言献策、博客、微博、大屏幕显示等方法,做到方法多样,灵活多变。在干部培训中,综合采用研究式、比较式、案例式、情景模拟式的教学培训方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四)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工作落实

地方思想武装工作要由“虚”变“实”,由“软”变“硬”,保证工作目标和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加强制度建设。必须建立健全既能立足当前、有效解决突出问题,又能着眼长远、保证工作不断推进的长效机制。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需要进一步完善思想武装工作的有关制度。认真总结我党思想武装工作的做法经验,现阶段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健全思想武装工作的长效机制。

1.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考核评价机制解决的是思想武装的压力问题。要通过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相互配套的制度,使思想武装的组织者和接受者对于组织或接受思想武装,能够外有推力,内有压力。一是对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支持思想武装工作的实际效果进行考核评价。要加大科学发展观综合考评中思想武装工作的权重,把主要领导干部支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干部亲自动员和讲课等作为考评要素。二是对干部接受思想武装的实际效果进行考核评价。要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述职要“述学”、民主评议要“评学”、考核干部要“考学”等措施,强化干部理论学习情况在干部考察中的份量,真正使理论学习考核结果与评先树优挂钩,与年度考核挂钩,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可以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新拟任的干部实施理论和政策水平任职资格测试制度,测试结果作为任职的依据之一;对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实践证明对促进思想武装行之有效的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要加大推进力度,健全公平竞争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

2.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制度。鼓励创新制度解决的是思想武装的动力问题,使思想武装内有动力,外有引力。一是通过评选优秀学习范例、优秀调研文章、优秀中心组,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干部自觉进行思想武装的积极性。二是大力宣传表彰通过理论学习促进工作创新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重视理论学习、自觉学好理论的良好氛围,创造有利于思想武装的工作环境、体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建立健全成果转化制度。成果转化制度解决的是学以致用的问题。检验思想武装工作的成效如何,要看干部在用科学理论、科学知识武装头脑上是否下了真功夫,看对党委决策部署的理解和执行是否达到了新高度,看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是否有了新提高。因此,各级党委要及时把思想武装形成的成果凝聚、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办法、领导工作的本领、推动工作的举措,让干部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思想武装在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中的巨大威力,进一步激发他们接受思想武装的热情和兴趣。一是把思想武装与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结合起来。比如,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要与本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形成“学习一个专题,调研一个课题,解决一个问题,推动一项工作”的路子,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二是把思想武装和干事创业结合起来。努力为干部服务广大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舞台,为他们加强党性锻炼创造条件,这样就能促进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信念和能力,使干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觉悟、增长才干、取得成绩,切实尝到接受思想武装的甜头。(课题组负责人:张忠林 课题组成员:陈健恒、邝兆霖、刘庄、袁上起、李向军)

党校教育中“教学相长”问题研究

中共江门市委党校课题组

我们党办党校已有80多年历史,但对于党校教育规律的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积极探索和准确把握党校教育规律,才能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党校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真正发挥党校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培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我们课题组结合党校教学培训实践,对党校教育中的重要规律之一——“教学相长”规律做了专题研究。一、党校教育“教学相长”的理论分析

我们希望通过对教学相长的解构与认识,达到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并寻求到一种方法论上的意义,最大限度发挥这一规律在党校教育中的作用,以指导党校的教学工作。(一)教学相长的内涵“教学相长”一词源自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学记》写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而知困。知不足能自反也,知困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这段话以朴素简洁的语言,提示了教学相长的客观规律。其字面意思是: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我们要准确解构教学相长的内涵,必须与时俱进。从《学记》原文来看,“教学相长”是指教师本身既要教,也要学,它们相互推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作者虽然看到了教与学的紧密联系,但是,把教与学,看作为两种活动,两个实践,陷入了二元论的对立。教与学,是同一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活动,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今天我们考察“教学相长”思想,既要看到它本初的意义,又要体会到时代进步赋予它的新的内涵,以期古为今用。

对于“教”,我们一般习惯于围绕着“教什么、怎样教”来做文章。“教什么”是内容,“怎么教”是方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的本质乃是一种运思的能力,是一种由“知”推向未知的思维过程,是给学生一种点拨,一种启迪,学生在“教”的点拨和启迪下,达到一种解惑,达到一种自我构建。

对于“学”,我们一般是谈论“学什么?怎么学”,追求的是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方法。现代建构理论认为,“学”是一种自主建构,学生的发展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而是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动生成构建的。

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离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相”字,准确地揭示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互联互动互促的联系,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辩证唯物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通过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有机联系,构成了教学的统一体。而这种统一性必须具有有效性和协调性。所谓“有效性”是指教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以最优化的教的行为取得最优化的学的效果,从而现实教学的目的。所谓“协调性”,是指教与学的目标必须一致,人际和谐,配合统一,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一个整体的两个层面,缺一不可。“长”字,科学地阐述了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运动发展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向前发展。教学相长的“长”,应该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教的“长”;二是学的“长”,三是教学的“长”。教的 “长”,主要内涵是教师的教学知识的丰富,教学技能的提高以及教师自我的发展;学的“长”,主要内涵是学生的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自我的成长;教学的“长”,主要指“教”与“学”在“相”的作用下,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活动的一种自组织,自我演化,自我提高。

纵观古今中外教学理论,对教学相长主要存在三种研究范式。一是“教”或者“学”的研究范式,把教和学作为两种活动,分门别类地研究,优点是有利于深入研究教与学,不足是撕裂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二是“教与学”的研究范式,优点是这种范式弥补了第一种范式的不足,缺点是仍然把教与学,看为两种活动;三是“教学”研究范式。我们考察教学相长的内涵,追寻它的哲学基础或者哲学意义,就是为了找到以最优化的教与最优化的学的和谐统一的路径,从而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相长。

我们要全面准确理解教学相长,必须对我国传统教育优秀思想的继承,必须对当代西方哲学中注重交往沟通,注重主体间性,注重建构生成,注重生活世界等观点的吸收,必须对当代合作教育理论等等加以吸收。

1.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体。教学其实质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它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是生命价值体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2.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平行体。教师教的过程涵盖了他自身的学习,学生学习的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教授。因为双主体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通过同一的教学过程,不但使学生得到进步,而且使得教师也得到提高。的确,教学是由师生双方组成的双边共同活动,师生之间借助于反馈互通实现一种独特的交流,从而使师生双方获益。在教学相长的引申义中,它指代的是教育不仅使学生获益,也使教师有所收益。教学相长所隐含的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与学生成长相伴、教师发展要与学生相伴发展的思想,仍然具有鲜活旺盛的生命力量。(二)教学相长的哲学基础

1.联系的观点。唯物主义认为,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通过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有机联系,构成了教学的统一体。一个“相”字,准确地揭示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互联互动互促的联系。

2.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运动发展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向前发展。教学相长的 “长”,科学地阐述了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

3.对立统一的观点。教与学,它们是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既同一又斗争,构成了教学的统一体,推动教学的发展。

4.内因与外因的观点。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情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学生的主观努力是内因,是学习的成功的根本动力。教育者是客体,教师的教则是外因,是学生学好的客观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是一条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它不仅提供学生自身学习的根本动力,而且规定着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和方向,最终决定着成长道路上的成功和失败。难怪人们常说:“师傅领进门,成就在个人”。应该说这是符合内因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是很有见地的。

5.矛盾的观点。从学校的教学过程来说,虽然存在诸多矛盾,但教与学的矛盾是主要矛盾,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教学的性质。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学校的教育目的、内容和性质,人才培养的素质、特征和方向,进而教育的过程、手段和效果,学生学习的兴趣、愿望和习惯,都是由教师决定的,或者说是由教师教育的。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如同其他任何矛盾一样,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6.非线性观点。教与学,并不是一种必然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非线性关系,教并不一定必然促进学,学也非必然促进教,教与学经常发生矛盾,产生冲突,只有当两者和谐统一的时候,才能产生教学相长。(三)党校教学相长的方法论探寻

1.系统方法论探寻。一是党校必须是个开放系统。如果系统与外界或它所处的外部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那么这个系统就是一个开放系统,否则就是一个封闭系统。开放系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任何一个开放系统,都在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也就是说,物质、能量和信息可以流进,也可流出,因此外因与内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仅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且是外因转化为内因而起作用。党校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要实现教学相长,达到功能的有序状态,必须要实现与环境之间的有效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也就是说,党校要发展,就必须走出去,引进来,不能闭门造车。二是外界输入达到一定阈值。一个开放系统,当它与外界不断地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当外界条件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可能从原有的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我们把所形成这种新的有序结构,称作"耗散结构"。党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关注与帮助,而且只有外界的关注与帮助达到足够值的时候,才可能实现其教学的有序相长。比如说优秀教师的输入,良好信息的输入,积极政策的扶持等等软件和硬件的优化。三是整体综合研究。系统具有“整体性”,就是说,不能把系统割裂成要素孤立地去研究,应该注意研究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党校本身作为一个系统,还含盖行政、后勤等多种要素,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研究教学单个要素,而应该把教学这个要素,置身于党校系统里去研究。党校的多个要素之间必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时甚至牵一发而动全身。做好行政、后勤工作,对教学相长有极大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2.协同学方法论探寻。协同学方法论认为,自组织系统演化的动力来自系统内部的两种相互作用:竞争和协同。从其本质而言,竞争是一种自催化、自激励,合作是一种交叉催化。竞争和合作构成自组织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竞争与合作是相辅相成的。竞争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加剧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需要合作。协同学方法论主要意义是:要推动系统的良性发展,必须十分重视竞争和协同。竞争和协同是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从竞争而言,党校要现实教学相长,就必须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机制,必须重视提拔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否则就会扼杀党校教学的生命力。令“亲”为贤,按资排辈,是不可能促进党校教学良性发展的。从合作而言,个人的力量总是很渺小的,单枪匹马、单打独斗的年代已经过去,以合作求生存,以合作求发展,无论是个人,还是学校,都必须展开丰富多彩的合作,实现合作双赢的局面。“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集体备课,集体合作,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最优化。

3.超循环方法论探寻。超循环既是一种形式上的循环系统的整合,又是一种功能上的综合。超循环使得能量汇集起来,被系统多次利用,充分利用。它意味着物质、能量和信息其自身的自复制、自适应和自进化的功能。党校学员年龄大,素质高,阅历丰富,是最有能力,最有可能实现教与学的循环,促进教与学的相长。党校要实现教学相长,必须充分利用学生这一优势资源,他们社会实践丰富,让师生充分交流,让学员走上讲堂,对于教学反馈、教学相长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党校教育“教学相长”的特点分析

党校教学相长的方法是群众路线在党校教育中的体现,是教学民主的体现,是调动学员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措施。(一)党校教育“教学相长”的资源优势分析

在“教学相长”方面,党校有着明显的资源优势。

1.教师资源优势。党校拥有一批优秀的教研人员,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党的建设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党校教员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将各个方面的问题汇集整理,将现实问题予以理论思考与提升及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较为透彻的理论分析来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使学员对问题的认识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实践深度和时代新意,对处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获得有益的启迪。

2.学员资源优势。党校学员是一座宝贵的人才资源库,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政策水平,一定的理论水平和专门知识,有的还是某一方面工作的专家。这些人集合在一起,就成为一笔巨大的教学资源。他们既是学员,从一定意义上说又是我们的老师。党校应当充分发挥他们在党校教学中的作用。学员把自己的知识、智慧、经验、能力带进党校课堂,进行展现、交流,有利于弥补党校教员的诸多不足,促进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党校应当把教员的理论优势和学员的实践优势结合起来,各展其长,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这两方面的优势,开展教员与学员之间的双向互动,实行教学相长,这既是党校教育的优势,也是党校教育的一大特色。(二)党校教育“教学相长”的目标分析

党校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党政领导干部,基本职能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党性。这种特定的教育定位,决定了党校教育在教学相长方面有着和国民教育不一样的目标。

1.党校教育“教学相长”中,学员“长”什么?在党校教育“教学相长”过程中,学员学有所获,在知识、素质、能力、党性得到了全面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学习理论,增长知识。通过党校听课,教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对一些理论有了基本的认识,对这些理论的建立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党校组织的互动式教学以及一些专题研讨活动,师生互相学习交流,大家积极探讨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思想上的碰撞,开阔了思路,大家通过交流互相解决问题,最终把思想融合在一起,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是提高素质,锻炼能力。党校实施研究式的教学模式,其意义不仅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不仅是追求课堂教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本身也是学员能力训练的一种有效载体。做活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员在互动的教学模式中,学习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比如课题调研,一方面让学员研究实际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有目的有指导的调研活动,认识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情况的重要性,训练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利用规律的能力。例如下社区下乡村的实践教学,可以引导干部学习做群众工作,增强宣传群众、引导群众的能力,培养关心群众的感情。而且,由研讨引发的思考,也利于学员提升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

三是引发思考,指导实践。在突出理论专题的基础上,加大对现实问题研讨的教学份量。围绕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学员运用所学的理论去思考,去探索,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干部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等,由于这些问题都是经济社会中现实存在的,但又亟待解决,因此,研究的空间大、思考的深度深,学员研究的积极性将得到充分调动。学员通过研讨,把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指导实际工作的决策参考。

四是学会做官,增强党性。党校是党性锻炼的熔炉,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坚持党性原则,始终把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放在首位。通过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通过党性教育专题和现场体验,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永葆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

2.党校教育“教学相长”中,教师“长”什么?经验告诉我们,凡是在党校的讲台上普遍受欢迎的教师,都非常重视向学员学习。教师善于利用、吸收和调动学员资源来丰富、充实和加强自己,就如同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对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是很有帮助的。

一是提升教学理念。在突出能力训练的干部培训中,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实现教师从讲课者到培训者的角色转换。随着各级干部队伍学历水平的提高,知识结构的改善,自主意识的增强,教师与学员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面临极大的挑战。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做一个中央精神的阐述者,还要成为问题的研究者,教学的组织者。通过教学相长,促进教师深入研究实际问题,提升教学理念。教师不仅要有扎实深厚的本专业的理论和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熟悉党和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不仅要懂得一般的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而且要了解和把握党校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方法,特别是了解和把握培训对象的特点和需求。

二是提高教学能力。要做到教学相长,就需要党校教师长期地刻苦地学习、实践、总结、提高,尤其要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能力。教师在指导学员调查研究过程中,掌握大量的经验材料,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功夫,逐步地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教师通过亲身体验、积极参与、现场观摩等教学手段使学员对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与学员开展座谈、讨论,一起分享、交流教学经验和思想,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感受到了多种新式教学方法的魅力,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自觉实践,引导学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同时也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三是发展教学方法。党校学员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他们经验不同,岗位不同,关注点不同,原有的理论基础也不同。差异性大,“众口难调”是党校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正是由于学员的层次和水平不一样,教师授课必须充分考虑学员的接受程度,努力使程度高的能受到启发,程度低的能听得懂。总的原则是,照顾多数,兼顾少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以往那些适用于知识传授、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再适应于能力培养和行为训练。因此,学习、掌握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客观地、迫切地摆在党校教师的面前。教师应当根据学员特点,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三、党校教育“教学相长”的途径建立

建立党校教育“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目的是要解决“怎样长”的问题。在党校长达80多年的干部教育实践中,关于教学相长,各级党校曾经探索和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富有党校特色的做法。近年来,在干部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形势下,在中央党校的带动下,各级党校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并积极探索研究式教学的具体实现形式,调动了教员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增强了教学效果。(一)研究式教学是新时期党校教育实现“教学相长”的科学路径

所谓研究式教学,是以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为基础,以提高学员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采用师生共同研究的方式进行的互动式教学活动。研究式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教学思想和理念的更新,是全新的现代教学模式。

研究式教学作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它有着鲜明而突出的特点:一是以问题为出发点。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从原则到原则、从理论到理论。而研究式教学强调问题意识和导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满堂灌”、“一言堂”,也不能仅仅传授知识或简单回答问题,而应该对当前国内外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以及学员关心和提出的问题,从理论高度作出有一定深度和新意的阐发与解答,达到让学员“掌握理论”和“提高能力”的双重目的。二是以提高学员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党校教育不是学历教育,学员到党校学习培训,不是为了拿学历,更不是“镀金”,而是要“充电”、“加油”。研究式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教学的设计、组织和管理,让学员完成教学内容的内化,实现理论、知识等向素质、能力的转化。三是以教师为主导。研究式教学是研究式地“教”,教师从单纯的讲授者、灌输者的角色定位向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主持人的角色定位转变,为学员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空间,营造教学之间交流互动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和激发学员参与教学活动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实施方案的制定、案例的选择、研讨主题和调研课题的确定、分析理论框架的设计、案例等教学材料的编写、教学的组织和点评总结等。在研究式教学中,教师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专业能力的发展也得到了最大的提高。教师会不断的对自己的专业生活现状、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审视自己的思想观念,剖析自己的行为方式,突破已有的思维模式,激发对教学生命和生活意义的追寻与感悟,从而获得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创新与超越。四是以学员为主体。研究式教学是研究式地“学”,十分注重学员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使学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员主动、独立地开展思维的过程。学员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收集和分析资料、课题申报和选择、研讨交流发言、参观调研、撰写报告、课题答辩等方面。在研究式教学中,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得到充分的调动,学员的潜能得到了有效的挖掘和发挥。五是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如课堂研讨式教学、课题研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研究式教学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基本理论类课程的教学,应更多地采用课堂研讨式的教学方法;管理类、法律类的课程则应采用案例式、情景模拟式等教学方法;行为训练类的课程则应采用角色扮演式、拓展训练式、现场体验式等教学方法等等。

实践证明,研究式教学体现了党校教学的特点,符合干部学习规律,符合干部成长规律,符合党校教育规律,是党校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载体,是实现教学相长的科学路径。近几年来,各级党校大力倡导和推进研究式教学,主要是因为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干部学理论的特点,能够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作用比较好地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相长和学学相长。(二)建立和完善党校教育“教学相长”的有效机制

不容否认,由于开展研究式教学的时间不长,目前许多党校开展研究式教学还流于形式,教学目标体现不够充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员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充分,对教学相长的促进作用还不够明显。要把研究式教学真正建成党校教育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基本模式,还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配套机制。

1.建立健全“教学相长”的激励约束机制。目前,多数党校教师对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存在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对研究式教学了解不够,甚至有怀疑、逆反甚至恐惧心理;学员虽然对研究式教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对其思想上重视不够,心理上准备不足,行为上应付了事,对其效果和作用心存疑虑,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激情,主要表现为对参与教学活动比较消极,阅读、查找资料等课前准备不够,不愿承担课题执笔人,不愿当学员代表发言,调研报告写作粗糙等等。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相长”的激励约束机制的缺失,教师和学员缺乏足够的参与研究式教学的动力和压力。

建立教学相长的激励约束机制,首先要激励约束学员,激发他们在研究式教学中的合作意识、主动精神和钻研精神。如何激发?一是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精”、“新”、“实”、“近”,特别是把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作为教学内容,增强学员在教学中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二是学校、教师对在教学中表现突出的学员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及时肯定和支持学员中有代表性、创新性的观点,对有价值的学习成果要加大应用力度,使其有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调动学员参与研究式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调训部门要把培训情况与干部选拔任用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差一个样的问题,切实增强学员学习动力。其次要激励约束教师,激发他们在研究式教学中的改革意识、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要加大对教师开展研究式教学培训的力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使教师尽快把握研究式教学的理念、组织方式和实施过程;适当规定教师开设研究式教学课程的比例,并逐步提高;对开展实践研究式教学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激励,设立“教学创新奖”,使其有自豪感和成就感;学校对研究式教学要大力提供资料、经费、教室安排等必要条件;在教学评估上实行特殊政策,考评标准向研究式教学倾斜,鼓励探索,支持创新。

2.建立健全教学双方的沟通协调机制。党校教育的效果与培训对象学习需求满足的程度相联系。领导干部需求的差异越大,满足的难度就越大,满足需求的程度就越低。党校培训对象需求的差异是各种教育培训对象需求差异最大的群体,学员来自各个行业,知识结构各异,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差异很大,因此党校教育是难度最大的教育之一。目前,党校对培训需求的了解途径不畅、办法不多,教学双方的沟通了解太少,调训部门、党校教务部门提供给教师的学员信息数量不多、质量不高,无法全面准确地把握各班次的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导致课题研究的选题、专题的设置、案例的选择都缺乏科学依据,无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加强培训过程的有效沟通迫在眉睫。

教学双方的沟通协调,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一是贯穿于教学的起点。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和教学计划前,教管部门要会同调训部门开展学员培训需求调研,并以此为基本依据,确定各班次的培养目标,编制教学计划和设置教学单元、教学模块、教学专题。开班前,教管部门要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为教师提供足够的背景资料,如学员名册及其他背景材料等,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的班次性质、学员特点,分析学员需求。二是贯穿于教学的实施过程。如开展学员讲坛、课题研究时,要事先征求学员意见,实行讲题、课题申报制度;开展菜单式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内容设计,它以各级各类干部的需求为导向,尊重学员对课程选择的自主性、开放性,满足学员“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要求,从而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建立健全教学过程的互动机制。研究式教学,是一种实质性的师生互动行为,是一种自学—质疑—讨论—交流—归纳指导的教学过程。无论是研讨式教学、课题研究教学、案例教学还是现场教学,都必须通过教与学双向互动交流才能使双方收益,共同提高。因此,互动对话是教学相长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方式,离开互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教或单方面传授的思想、做法越突出,教学的效果越差;导或双方互动的理念、方式越充分,教学的成效就越大。

建立互动机制,一是在师生关系上,建立民主、宽松、平等的新型关系。这是教学互动的前提。有了师生之间的民主、宽松、平等,才会有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结成的学习共同体,才会有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会有教学相长、学学相长。适应研究式教学中教师角色变化的要求,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员平等的地位上,尊重、信任学员,虚心向学员学习,倾听学员的意见,要与学员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学员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在教师宽容态度的影响下感受着心理安全, 倾向于愿意更多地接受或承担学习犯错误的风险,把错误看作是纠正原有假设或结论的信息,借助教师所提供的中介信息找到证伪或证实的答案, 在不断地产生异质想法并借助手段去解决的过程中,使大脑神经处于激发态势,为下一步创新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心理、知识和技术上的准备。二是在班次设置上,逐步实现分类别、分层次。一般而言,开展研究式教学,学员背景相近的班比背景差异大的班效果要好很多,专题培训的班效果比一般性轮训的班效果要好很多。因此,党校开展研究式教学,在班次设置要考虑按干部所在岗位、所从事工作、任职级别和年龄特点,对班次设置进行相应改革,由按级别设置为主到按类别设置为主、由一般性轮训为主向专题培训为主。三是在班次设置上,大力实施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在教学相长中有着明显的优势,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员的自主合作,也有利于把课堂大部分时间和空间交给学员。因此,应逐步扩大小班化教学的比例,适当划小班次,小班人数控制在50人以内。人数超过50人的,要分成2个小班上课,或实行“大班集中上大课,小班分类研修”的两段式教学。四是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互动的份量。教师要下决心摒弃“满堂灌”式的教学,有关教学资料可提前引发给学员阅读,尽量少讲、精讲,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研讨、案例分析或情景模拟,让学员有提问、发言、观摩、质疑、感悟的时间,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做到心动、脑动、嘴动、脚动和手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4.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估机制。通过党校的教育培训,教员、学员是否真正相长?长什么,长多少,应有恰当有效的考核评估。恰当有效的教学考核评估,可使师生互惠,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一方面,考核评估能够使学员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反映学员学习的成就和潜能,有助于学员发展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心和正确认识自己。另一方面,考核评估又可以正确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有利于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积极开展教学质量考核评估,充分利用考评的导向、激励作用,对促进党校教学相长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党校对教学质量考核评估重视不够,缺乏一个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重过程管理,轻考核评估;二是重评“教”,轻评“学”;三是重校内教师的教学考评,轻校外教师的教学考评;四是重定性分析,轻定量分析,如教学质量评价表设计简单、学员座谈会反映意见笼统不具体,并不能准确反映教学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教师难以从学员评价中找出问题和不足。这种状况不利于党校教学的科学性、规范性,也难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围绕教学相长,构建动态的、全面的、科学的教学考核评估体系,需要解决四个基本问题:一是创新完善考评主体,解决好考评的公正性问题。考评主体应多元化,可以是教师(教师小组),可以是学员(学员小组),可以邀请校外的专家评,根据需要还可以是与开展研究式教学内容相关的部门(如案例单位、课题调研对象)。学员参加教学的全过程,对授课教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最有发言权。因此,教学质量评估应以学员(学员小组)评估为主。教师(教师小组)主要对教员教学内容从专业理论的角度进行评估,专家主要从教学方法和授课艺术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估,可以弥补学员评估的不足。因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最终结果应以学员评估为主,专家、教师评估为辅,把三个层面上的评估结果加权计算,得出教员教学质量评估的最终结果。各层面评估的具体权重如何设置,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二是创新完善考评指标,解决好考评的全面性问题。考评指标是考评体系的核心,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要根据研究式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合理设置考评指标,全面反映教学双方的教、学质量。其中,对教师的考核,一般来说,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为了体现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以上指标还要进行细化,赋予较为详细具体的内容。对学员的考核评估,可以采取基础理论问答、综合素质测试、工作建议书和调研报告等方式,主要考核学员的学习态度和表现、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创新考评手段,解决好考评的准确性问题。可以建立数据库,运用计算机进行自动统计分析,做到方便、快捷、准确、高效。四是创新完善考评结果应用,解决好考评的有效性问题。对教师的教学考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形成社会舆论氛围,激励教员自觉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把评估结果与教员的福利挂钩,把评估结果作为奖励教员的基本依据。如对评估前几名的,可以颁发教学质量优秀奖和授予校级优秀教师称号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等。学员的学习考核结果要与评选优秀学员挂钩,要以书面形式及时反馈给组织部门和学员单位,作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只有充分运用评估结果来激励和约束,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此外,今后党校应建立毕业学员跟踪考察制度,作为对学员培训学习考核的延伸。在学员培训结束后,定期对学员访问,了解学员把党校培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的情况,把考察结果作为掌握培训效果的依据,检测和评估学习效果。

5.建立健全“教学相长”的反馈机制。教学反馈,是一个教师进一步了解学员、进而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过程,是总结经验教训、做到教学相长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教学中若能很好地把握反馈环节,就能实现教学相长,达到师生共同提高的目的。就反馈的内容而言,不仅包括学员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还包括教员了解自己的教学评价,及时调节教学内容、方法和时间。目前,党校教学反馈的途径和方法比较单一,效果很不明显。一是教师不坐班,不当班主任,一上完课就走,跟学员的接触时间相对少;二是现有的反馈方式不够及时。

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应该实现反馈的及时性、全面性、具体性和准确性。一是教师讲课后要深入学员,零距离听取学员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具体了解学员的感受和体验,第一时间发现和收集学员在学习后还感到困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价值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思考,并且可以对某些把握不准的问题进一步征求意见,为改进今后的教学提供第一手材料;二是改进和完善反馈方式、方法,学员座谈会记录、教学质量评价表、教师听课记录表、教学质量分析评估报告等教学考评信息,教务部门要第一时间让授课教师看到,及时了解教学意见和建议。(三)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现代培训需要的的师资队伍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决定着教学相长的广度和深度。开展研究式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教师既是研究式教学的授课人,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研究式教学能不能开展起来,首先要看教师对所讲内容是不是真正有研究,对学员的所思所想把握得是不是准确,对研究式教学方法运用得是不是得当。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学术素养、良好的沟通技巧和灵活的教学方法,还要有较强的反思批判能力、合作能力和行动研究能力。

从教师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教师素质和能力要完成逐步提高的过程,首先要做到刻苦钻研,诲人不倦。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刻苦钻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宽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提高调查研究、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掌握现代培训方法,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说,建设一支适应研究式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当前党校最基本的建设。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层次的新教师,积极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大力提高现有师资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采取在职培训、进修学习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通过基层或机关实践锻炼、承担课题和社会调研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认知水平、社会经验和科研能力。四、结语

党校教育实行教学相长,是对干部教育规律的正确理解,是“以学员为中心、以研究问题为重点”的现代培训的理念和方法的借鉴和运用,更是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改革创新党校教学的现实要求和正确选择。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师生互惠、共同进步的过程,对学员, 是知识与智力、智慧与心灵的成长;对教师, 是教学经验与能力、理论与艺术的提升。我们相信,“教学相长”这一中国古老的教学思想和原则,在党校教育中必将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转化为党校教育无穷的魅力和吸引力。(课题组负责人:张忠林 课题组成员:陈健恒、梁锋、罗金保)

台山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的经验与启示

中共江门市委党校课题组

台山的发展,历史上曾一度处于配角和跟随的角色,在江门市内无法与新会、蓬江、鹤山甚至开平相比,在省内也处于相对落后地位。总量不大,产业不强,发展不温不火,是台山过去的形象。自20世纪90年代初,台山县委根据台山的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提出了实施大交通、大港口、大项目的发展思路以来,台山历届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以大项目促发展,以大项目增后劲的“大项目带动战略”理念,稳步推进环境建设,扎实开展产业招商。“十年磨一剑,锋从砺中出”,近年来,随着台山核电、国华台电、富华重工、伟富机电、清洁能源(核电)装备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优质项目相继落户台山,台山的经济地位已发生了根本变化。2010年10月,广东省委党校省情研究中心、广东县域经济研究与发展促进会联合发布了《2010广东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台山首次进入全省县域综合发展力的十五强,位列14,与2008年相比,短短两年提升了4位。台山脱胎换骨,成为江门市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被刘海市长称为“江门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一、台山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的成效

过去五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区域间竞争更趋激烈,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重创并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国内经济进入“调结构,促转型”科学发展时期。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台山市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成功吸引了台山核电、国华台电、富华重工、伟富机电、清洁能源(核电)装备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优质项目相继落户台山,焕发了台山的蓬勃生机,带动了经济、社会、文化、民生各项事务的全面发展。(一)“大项目带动战略”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大项目带动战略”极大地发挥了台山自身的资源禀赋潜力,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为台山的经济总量规模、产业内部结构、发展动力、产业集聚水平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实现了台山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大项目带动经济总量上规模。“十一五”期间,是台山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的起步和快速成长阶段,先后引进了包括国华台电、台山核电、富华重工、清洁能源(核电)装备产业园等一批优质项目。在大项目的带动下,台山经济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5年实现翻一番。2010年台山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9.97亿元,5年年均增长15.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61亿元,5年年均增长22.27%,其中约60%来源于国华台电的贡献;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0.45亿元,5年年均增长27%,远远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14亿元,5年累计达482亿元,5年年均增长34.3%,其中台山核电一期、国华台电二期、川岛风电、富华重工等四个重大工程项目占总投资的70%以上。

2.大项目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项目的引进,不仅扩大了台山的经济规模,同时也促进了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发展水平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速度明显加快。一是三次产业比重向工业倾斜:2005—2010年期间,以台山核电、风电、富华重工等为代表的大项目相继投产,改变了台山市原有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加快。2010年台山市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至60.57%,较2005年的46.1%提高近15个百分点,工业成为全市的主导产业。二是工业产业内部,以电力工业为代表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和以清洁能源产业为代表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在加大,2009年国华台电的产值达72.7亿元,税收总额达10.9亿元,电能源产业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3. 大项目带动自主创新成经济发展新动力。大项目提高了当地产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台山市积极把握大项目引进后带来的发展契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市工作的重要位置。2009年台山市用于科技三项的费用达1050万元,同比增长12.4%,带动全社会技术研发投入达9250万元。2010年,台山市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全市获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共167项,其中省级17项,位于全省各县级市前列。大项目龙头代表——台山EPR核电站一号核岛,开创了国内核岛钢衬里模块化吊装的纪录,技术机组达到了世界领先地位,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机组。富华重工,凭借着其在全球半挂车车轴生产上的领先地位,在引进后的短短一年中,通过本地采购和技术扶持,改变了原有汽配产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模仿加工的低端经营状态,大大促进了台山原有汽配产业的技术水平。自主创新渐成风气,成为台山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4.大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协同发展。台山市委市政府在坚持抓好大项目建设和引进的同时,兼顾多元化发展,以大项目为龙头,用小项目做配套,“抓大带小,以小促大”,带动大项目与中小企业的融合,实现了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的局面。在大项目的带动下,一批产业基地正加速形成。台山市各镇(街)的产业优势和园区优势凸显,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出现不少较大规模的产业和园区,包括在“龙头”富华重工带动下台城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在金桥、台澳、富诚等骨干企业辐射下的铝型材产业基地,以及清洁能源(核电)装备产业园、海宴新财富环保集中区、广海大沙皮革环保工业集中区、大江传统家具生产基地等“六大产业基地”。大项目的投资,一方面凭借着其自身项目的带动作用,吸引了小项目的加盟,催生了新的产业园区;另一方面,有效激活和整合了原有产业实体,更好地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的良性循环。(二)“大项目带动战略”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大项目带动战略”的成功实施,带来了台山地方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增强了地方政府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实力。“十一五”期间,既是台山经济飞速发展的五年,同时也是台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五年。

1.大项目带动居民收入不断提高。2010年台山市城镇在岗职工年人平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8832元和7341元,比2009年分别增长17.8%和8.2 %,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4.8%和7.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46.59亿元,比“十五”期末增加89.02亿元。一些大项目的投产,还直接有效地带动了边远贫困乡镇脱贫致富。台山电厂使昔日的欠发达地区赤溪,蜕变成为台山东南部新兴的工业明星镇;大型风电项目改善了川岛的生产生活环境,大大加快了川岛人民用电与内陆同网同价的步伐,为川岛旅游项目摆脱低水平运作实行高端开发,为岛内居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大项目带动居民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大项目为台山当地居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扩大了就业面。国华台电、富华重工等大型企业实施的人才本土化政策,使得大量台山适龄劳动力人口无需离乡别井便能找到工作。台山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加强就业培训,五年安置城镇人员就业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09%;免费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4.2万人,转移就业3.4万人。

3.大项目带动人民福利水平不断提高。注重民生建设,把经济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民众是台山市各级领导班子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2010年市财政用于各项民生支出达8.38亿元,比2009年增长27.2%,五年累计投入31亿元,年均增长12.8%。全市社会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6%。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人均达15元,农村卫生站覆盖率达100%。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落实教师福利待遇“两相当”,稳妥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全市有11个镇(街、场)顺利通过省教育强镇的督导验收。在民生工程建设方面,台山市委市政府坚持每年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几件实事,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实惠。2010年,坚持高质量完成17项民生工程,2011年,再次确定加大投入,重点解决交通建设、水利整治、市政设施、扶贫济困、新农村建设、环境绿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强市、文化建设等十大重点民生工程合计40多个具体事项。(三)“大项目带动战略”改善了企业的营商环境

大项目招商竞争激烈,对投资环境要求高。对于财政收入尚不富裕,缺乏资金搞好配套基础建设的县级政府来说,无疑是个难题。台山市确立“大项目带动战略”以来,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分步推进硬件环境建设。2009年全市交通、水利、电力建设完成投资5.41亿元,行政村及老区农村公路硬底化率达100%;主动出击,积极联系,顺利实现把新台高速公路南连接线项目列入省建设计划,为台山加快与珠三角先进地区的融合奠定了基础;加强广海湾交通区位条件建设,为下一轮的大开发创造条件。

在建设硬环境的同时,搞好政务软环境的建设,着力打造优质高效的行政服务体系。一是深化政府体制机制改革,理顺职责关系,提升行政服务效率,五年来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5项,调整并下放了12项行政审批事项。二是建立健全首办责任、明察暗访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大督办事项落实力度,把审批事项提前办结率提升至99%。三是强调对大项目的主动服务,抓好督察督办,引入倒逼机制,为大项目顺利推进创造有利条件。

二、台山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的主要经验

台山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的成绩,归功于当地政府赋予了该战略科学发展的内涵。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一)政府主导的长期战略行动“大项目带动战略”是台山市历届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的一种符合台山发展的模式,是多届市委集体智慧的结晶。多年来,台山市政府一直坚持把“大项目带动战略”作为全市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根本战略和有效途径。

在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中,全市各级政府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上下统一思想,把抓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变成自觉行动,合力推进。在建设良好投资环境的同时,锲而不舍进行大项目的引进和招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心和决心,不为短期变化所动,坚持不懈,直到成功。(二)科学选择大项目,注重本地可持续发展

台山市位于珠三角核心区的边缘,拥有港口、深水岸线、相对充裕的土地资源,环境容量大,开发程度低。台山在客观分析优劣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优势,结合自身特色,优先选择符合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方向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领性产业,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能带动结构优化的大项目,尤其是高端制造、高新技术和节能环保型的大项目。

在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中,台山始终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污染控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注重提升大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从项目论证、筛选到立项、审批、建设全过程,都坚持科学谋划、科学投资、科学管理,把科技进步、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等要素贯穿始终。二是对落户的大企业采取集中布局,清洁生产。如国华台山电厂采用了国内外领先的环保技术,实现了“烟囱不冒烟、厂房不漏气、废水零排放、噪声不扰民、灰渣再利用”的环保目标,在国内燃煤电站建设中率先走出了一条绿色开发之路。三是大力推动风电、核电等清洁、高效、安全能源项目的发展,全力打造全国“清洁能源基地”,以低碳经济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以园区为载体、大项目为核心,带动产业集聚

台山把大项目建设与产业规划布局结合起来,按照土地集约化经营、产业链条式延伸、企业集群式组合、资源循环式利用的要求,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园区开发水平,吸引项目向工业园集中。一是科学制定园区整体规划。根据园区布局,以产业发展定位和功能配套为重点,加强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各园区的区位优势,实现园区间的错位发展。二是加强园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强道路管网、通信网络、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建设;提高园区配套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增强园区对项目的承载力、竞争力和吸引力;完善园区招商推介、项目落地建设、管理服务等内部运行机制。三是大力盘活土地资源。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产业项目,按“一事一议”政策给予扶持。实行差别用地政策,对于一些投入强度大、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充分保证土地供给,增强园区对大项目的吸引力。

按照“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实行产业招商,完善产业链。一是着力引进能够有效拉伸产业链的大项目。如广东(台山)富华重工制造有限公司的成功引入,带动了一批相关汽配企业进驻,使台山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实现了以轻工业为主向轻重工业并举的转变。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富华重工、伟富机电、富诚铝业、国际交通器材等企业为骨干的汽车配件制造产业集群,2010年整个汽配产业总产值达到了100亿元。二是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的同时,以完善产业链为抓手,培育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有效支持推动大项目建设。结合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着力发展能够弥补产业集群在核心部件生产、配套生产等环节的企业和项目,打造完整产业链,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四)创造区域竞争优势,优化完善投资环境

打造良好的区域形象,以诚信理念、服务意识、优惠政策来吸引大项目、留住大项目、发展大项目。主要措施在于:一是提高政府执行力。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服务联系会议制度和重大项目领导分工责任制,做好重大项目的跟踪协调、服务、督办、落实工作。建立倒逼机制推动重大项目落实,对重点项目建设定目标和进度,实施“限时办结制”。二是优化行政服务环境。大力简政放权,精简审批环节,为企业提供“一条龙”、“一站式”审批服务,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投资经营成本;针对大项目建立绿色通道,从项目的前期调研、洽谈、落地投产、生产及营销进行全程跟踪服务,设身处地解决企业难题。三是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以“全覆盖、零缺陷、高效率”的服务,全力营造“亲商、敬商、安商、富商”的良好发展环境,形成合力推进大项目建设的浓厚氛围。(五)促进大项目发展带动本地发展

台山通过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形成发展合力,带动本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以大项目带动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大项目带动政府服务职能转变,打造高水平的服务型政府;以大项目带动为民办实事,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持续提升;以大项目带动文化建设,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将大项目发展带来的成果惠及于民。多年来,台山市政府一直注重民生建设,致力解决群众所需所盼。从2010年开始,每年初都会公布一批交通建设、水利整治、市政建设、扶贫济困、新农场建设、环境绿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强市、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点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真真正正得到了“大项目带动战略”带来的实惠。三、台山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的启示

近年来,台山市通过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提升,财政收入快速增加、区域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大项目带动经济和社会实现了跨越发展。对台山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的经验进行总结,不仅是台山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而且对江门市乃至广东省内其它县域经济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总体来说,台山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大项目带动战略是县域经济和社会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

台山市的成功实践表明,“大项目带动战略”是带动区域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大项目带动战略”与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发展模式相适应。我国多数县(市)由于受区位偏僻、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等条件制约,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发展主要靠外部力量的推动,属“外源型”发展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大项目将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大项目的进驻能够带动产业集群和与之相配套的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内生型”演变,从而增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大项目带动战略”能够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一般都是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内部结构矛盾比较突出,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能引起区域产业结构发生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大项目带动能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二是大项目带动能引起技术要素的积累和更新,促进传统产业不断改造升级;三是大项目带动必然会促进区域内企业扩大对外贸易的规模,从而加快生产资源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转移,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大项目带动促进区域与外部发生经济往来,有效地解决资源配置方面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引起区域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另外,大项目的进入还能够加速现有生产资源的重新组合,提高生产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再次,“大项目带动战略”能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中小企业相比,大项目对地方的带动作用更能体现出综合效应,即在带动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利于建设和谐城乡。一是大项目的引进能够加快城镇化进程。一个或几个大项目往往能够支撑起一座城镇甚至一座小型城市。大项目除了本身能够带来大量就业岗位外,还可以通过带动产业集聚和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间接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使区域内更多的农民因为就业而转为城镇人口。二是大项目通过人口聚集效应,能够带动金融、物流、商贸、零售、医疗、餐饮、文化创意、娱乐等服务业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大项目通过对人才及知识的聚集和溢出效应,能够促进区域内整体人口素质的提高,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最后,“大项目带动战略”能够发挥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这种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的后发优势。在借鉴发达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对大项目进行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实现经济的错位发展;二是技术引进的后发优势。从发达地区引进大项目的同时,引进成熟的技术,能在较高的起点上推动经济发展;三是产业园区建设和管理的后发优势。产业园区是大项目发展的必要载体,欠发达地区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产业园区建设和管理经验,为大项目营造优良的区域发展环境。(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是“大项目带动战略”成功的关键

大项目由于其自身规模大、占地面积大、技术含量高、资源需求量大、从业人数多等特点,地方政府需要从土地、产业园区、交通、能源、资源、劳动力等多方面为其进驻创造条件。地方政府在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过程中应发挥以下主导作用。

首先,营造优良的区域投资环境。一般来说,应从六个方面来优化区域投资环境,为大项目进驻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转变政府服务职能,优化政务环境,为大项目的引进提供效率保障;二是完善管理机制,制定相关宏观政策,为“大项目带动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充分发挥和创造比较资源优势,为大项目的进驻提供资源保障;四是加强道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大项目提供物流运输保障。五是完善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园区管理服务效率和水平,为大项目提供载体保障;六是打造人才“洼地”,加强人才引进和劳动力技能培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为大项目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其次,严把项目选择关。大项目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长期和深远的影响,选择不当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将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消除。因此,地方政府在引进项目时,应结合地方比较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定位,坚持择商选资,不仅注重眼前利益,更要注重长远发展,在科学规划和严密论证的基础上严把项目准入关。

再次,创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市场秩序进行监管和维护,纠正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及时有效地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政府还应支持引导工商联、民间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发展和完善,充分发挥它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最后,就是要加强区域创新文化培育和创新体系建设。大项目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可持续发展,而创新需要一定的文化土壤和体系保障。地方政府应加强以价值观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文化建设,为企业不断创新提供优良的软环境。同时,还应加强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产业园区、企业等在内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企业创新提供机制保障。(三)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需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惠及民生之间的关系。将大项目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是实施“大项目战略”成功的关键。一方面应依托大项目尽可能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通过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提高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应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把大项目带来的财政收入更多的投入到教育、医疗、文化事业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民生工程中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是处理好大项目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中小企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的活力所在,是促进区域市场发展的内生动力。利用大项目带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是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应围绕大项目进行产业招商,培育形成若干专业性的中小企业集群,以集中促进集约,以集群带动规模扩张。同时,还应发挥大项目在管理机制、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示范效应,不断增强中小企业集群自身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三是处理好当前的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台山的发展经验表明,大项目对县域经济的增长具有显著提升作用。如何将当前的经济增长转化为区域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大项目带动战略”的挑战。为此,一方面,在选择引进大项目时,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应利用大项目的创新优势和溢出效应,带动区域内企业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课题组负责人:刘述萍 课题组成员:熊薇、黎彩眉、卫中旗)

社会主义学院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中共江门市委党校课题组

社会主义学院作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是提高党外干部能力和素质的重要培训基地。随着执政党能力建设的加强,也要求与之合作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加强能力建设,确保多党合作事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实行教学改革,通过探索教学改革思路,提高党外干部综合素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从传统教学向现代培训转变,是提高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实效的关键。一、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的主要特点(一)社院教育培训是党的干部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暂行条例》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是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部门”。社会主义学院姓“社”名“院”,它既是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部门,又是培养党外人士和党外领导干部的学校,所以,社院既是机关又是学校。教育培训工作是社会主义学院的主业,一切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教学工作。当然,社院也不是一般的学校,而是共产党创办的政治学院,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党校,是培养党外人士的干部学校,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方针政策的宣传基地。(二)以政治理论教学为主

建国初期,党外知名人士向中央提出:“党有党校、团有团校,各界民主人士也应有一所学习政治理论的学校”。党中央及毛泽东主席同意创办这样一所学院,亲自取名“社会主义学院”。可见,社会主义学院成立的初衷,就已决定了以政治理论教学为主。2006年中央颁发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提出:“结合岗位职责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等为基本内容,并以政治理论培训为重点”。中央的要求,决定了社院教育以政治理论教学为主。具体来说,社院理论教学的内容是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党的重要方针、路线为主。当前,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政治理论教学的中心内容,把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作为政治理论教学的特色课程。(三)以素质提高和能力建设为核心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第20次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从实现统一战线持续发展的高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大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使用工作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参政议政能力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这是中央对党外人士素质与能力的最根本要求。《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暂行条例》对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统一战线其他方面的代表人士以及统战干部的能力培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素质提高和能力建设是社会主义学院对党外人士教育培训的核心内容,能力培养成为了社院教育培训的迫切要求。(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早在1941年,毛泽东就提出:“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止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在社院教学中,学员绝大多数为各级领导干部,他们不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学员到社院学习,必须通过培训,增强学员学习理论的兴趣,获取理论的本领,运用理论的习惯,宣传理论的水平, 创新理论的品质。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社院教学的灵魂,没有实践则空,没有理论则浅。理论教学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员的思想;要将学员比较零碎的理论知识进行疏导和概括,使之系统化,将他们心中的疑惑和问题摸准,把道理讲清讲透,将他们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并用以指导今后的实际工作。(五)培训对象个体差异较明显

社院培训是成人教育,个体差异相当大,即使与党校相比,也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社院培训的对象,从政治面貌看,有中共党员、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以及民族、宗教、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等; 从文化程度看,同一个班的学员从中专生到博士后都有; 从职称看,既有初级者,也有高级者,也常有博士生导师; 从职业性质看,有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私营企业主、宗教教职人员等,党外人士队伍构成越来越复杂,可以说即使是同一个党派的班, 学员彼此之间的差异也很大,既有党派领导干部,也有一般成员,既有体制内的也有体制外的,既有唯物主义者也有唯心主义者,年龄、文化层次等也有很大差异。不同的人群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有较大差异,这给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尺度、决定取舍等带来诸多困难。这就要求在社院的教育培训中应更加注重合作共事能力的培养。(六)培训时间短且不确定

虽然《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暂行条例》对各类班次的学制作了明确的规定,但从多年实践看,由于诸多原因,这些规定很难得到落实。从实际情况看,一个班的培训时间一般在一周左右,长的也只有近一个月,其中包括外出考察时间,实际在院培训的时间也只在10天左右。同时,社院培训办班时间不确定。虽然在头一年末有来年的培训计划,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难以落实。而更突出的问题是,社院培训的对象不仅有政府部门实职安排的党外领导干部,而且还有许多工作在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以及民族、宗教界等多个方面的党外代表人士。这些党外干部,他们在社会上虽然有较大影响,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但在所在单位,担任行政工作的较少,大多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形势下,把党外干部从这些岗位上抽到社院学习,工学矛盾比较突出,规定的学习时间难以保证。二、社会主义学院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还存在很多不完全适应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一)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传统的社院教学,教师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很少让学员参与教学活动,学员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有效体现,使学员成为单向接受理论知识的“容器”,从而抑制了学员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影响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二)教学内容针对性不足

在党外干部培训班的课程设置中,所设置的课程基本上是必修课程,理论培训在所有课程设置当中所占比重较大,由于理论培训注重大而全,按照体系系统讲述,加之绝大多数干部以前都不同程度地进行过多次的理论研究和学习,较多科目的学习是重复性的和复习性的,学期结束后又没有比较科学的评价标准,培训效果难以准确估量。(三)“教”与“学”的脱节

社会主义学院培训的对象是来自各个不同的行业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学识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由于大多数人身处生产、技术岗位的第一线,实践经验丰富,掌握、了解实际情况多。而教师则在这些方面与学员存在明显差距,教师理论或实践教学,学员已经掌握或与其实际掌握了解的情况存在明显不同,使学员失去了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度,教与学之间脱节,失去了社院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本身意义。三、社会主义学院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与设想(一)确立教育与现代培训相结合的理念

传统教育强调的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主要特点是:教育有广泛的人生指向——面向未来,打好基础,以知识储备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主体,以教师单兵作战,以规模、批量集中的课堂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形式。而现代培训则以学习的发生为前提,针对现实、面对现实、解决问题,即学即用;培训者协同配合(兵团)作战;以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发现学习为主;要求学员以个性、个别、各种形式参与、交流。培训以学员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多样化学习为特征。由教育与培训的区别可知,社院对干部的教育培训是在学员已经完成系统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属于成人继续教育,其培训的核心是全面培养党外干部的政治素质(理论上的清醒、政治上的坚定)和能力。体现在教学上,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政治理论教学的中心内容;把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作为政治理论教学的特色课程。这就要求社院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运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外,还要运用现代成人的培训方法。社院教师必须更新教育培训的理念,积极推进研究式教学,这是社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也是社院科学发展的保障。(二)积极推进研究式教学

研究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组织形式,即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团队为形式,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在探索和解决工作难题的同时,帮助学员获取新知识,提高相关技能,转变观念的教学过程。“研究”是它的内核,“提高能力”是它的目标,研究式教学是以“研究”贯穿教学的始终,以培养学员能力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研究式的“教”和研究式的“学”的有机统一,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群。它不是指具体单一的教学方法,凡是符合以上特征的教学方法都属于研究式教学,如互动式、案例式、研讨式、课题式教学都属于这一范畴。具有研究性、主体性、互动性、开放性等特点。研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它与《社院工作暂行条例》所规定的“社会主义学院实行以自学为主、阅读原著为主,注重研讨的教学方法”,“认真贯彻‘三自’‘三不’方针,即由学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是相吻合的。

要真正做到以学员为本,搞好研究式教学,首先在教学实施前,教师必须认真分析了解培训的目的及学员所需,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学员也应在培训前充分了解培训目标,并能根据培训计划的安排,开展一定的自学及调研,做到带着问题来培训。同时,在培训班的开学初始,需要积极采用“破冰”、“拓展”等现代培训方法,为学员与教师、学员与学员之间建立一个快速结识、沟通交流、参与分享的平台,使广大学员完成由干部到社院学员的角色转换,由不熟悉的个体到学习型团队的构建,以此调动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于全过程,体现教师的引导性。一是在课题制定、案例收集过程中要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把握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联系当前国际国内的实际,使理论阐述“有血有肉”,分析问题要用事实说话。二是通过教学专题化、专题科研化、科研成果化,教研一体化,提高教学的科研含量。否则,再好的课堂表达也代替不了知识的陈旧。三是教师要根据学员对象的实际,确定内容的取舍、讲授的重点和时间的分配,适时引导学员就教学主题发表看法、提出见解,避免学员在研讨中“冷场”和“跑题”现象,要善于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维,合理协调教学各个环节。

再次,要把学员的主体作用贯穿于研究式教学的全过程,调动学员的主动性。研究式教学要求学员学习理论、联系实际,主要是联系本单位、本系统的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党外干部来社院学习,主要是进行理论学习,同时带来了实际工作中的诸多热点、难点问题,而且许多问题是深层次的。即使是研究水平很高的教师,也不可能对所有重大问题都做出令学员满意的回答,更不可能给学员提供现成的标准答案,因为教师不是万能的。这就要求学员发挥主体作用、认真学习,勤于思考。学员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与学员和学员与学员之间平等交流、讨论、研究,去发现和探索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理论学习,能力培养的目标。(三)引入现代培训方式

近些年,研讨式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新的培训方法也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逐步走进地方各级社院干部培训的课堂,为提高社院干部培训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运用这些培训方法的效果尤其是在地市级社院更多地表现为“老师讲得比过去好了”。有的社院老师试着进行内容的改革,也只是在知识的介绍上有些新内容,但远远没有形成一个开放的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还处在“有形无神”阶段。这需要社院教师实现角色转换,在教学中扮演需求分析师、培训设计师、培训项目经理、培训讲师、研讨助理、培训评估师六种角色,掌握和运用现代培训的方式方法。

如何引入现代培训方式?一是要广泛开展案例式教学法。要搞好案例式教学,必须结合当前国情及统一战线形势,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和个体的差异,精心设计和选择典型案例,并将案例教学融入到提高党外干部“四种能力”的教学中去。也可以请学员入学时将自己在行政管理、参政议政、合作共事工作实践中的最成功案例带来,并力争建立整个社院系统的案例教学资源库,以期实现系统内的资源共享。二是要进一步深化体验式教学。目前,许多社院都已建立了自己的体验式教学基地,但尚需进一步深化。社院应充分利用统一战线的资源优势,根据教学专题的需求,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开辟多主题的体验式教学法点。三是要积极推广菜单式教学,通过开设选修课,扩大学员的选择余地,满足学员培训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由于目前社院在单一时间段内的办班规模不大,菜单式教学的推行存在一定的难度。但社院可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在线课程,形成内容丰富的课程目录单提供给学员,扩大学员的选择余地。特别是随着中央社院远程教学体系的建立,丰富的直播课程和点播课程必将给菜单式教学的推行带来一定便利,也给学员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四是积极探索情景模拟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通过对事件的发展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受训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教学的内容,激发学员的潜能,进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社院应将情景模拟式教学作为主体班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举措,结合实际,广泛开展应对突发事件、应对媒体、参政议政、合作共事、演讲及会谈模拟,从而培养党外干部的综合领导能力及合作共事水平。(四)引入“顶层设计”和“叠加教学”

社院的“顶层设计”是指党外干部的主管部门、调训部门和社院共同研究,根据组织要求和形势发展,在班次设置上,坚持讲实际、求实效,努力实现由按级别设置为主到按类别设置为主、由一般性轮训为主向专题培训为主、由中长期学制为主向短期学制为主的转变。进一步明确党外干部的培训目的,学制长短和素质能力培训的具体要求,实行差别化、个性化培训。科学组班,打破以往按干部层级分班的传统做法,实现按岗位需求和学员追求,分专题组班,集中授课。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从“通用型”向“应用型”转变来综合设置培训内容,围绕学员最想学到的知识、最想知道的情况、最想解决的问题,把政治理论武装、知识教育和能力训练有机统一起来,根据当地实际完善“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而作为培训机构的社院则应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试行“叠加教学”,根据各班次的具体培训目的设定集中导学与自主选学的比重。在集中导学方面,坚持围绕以统战理论为主导的政治类课程、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任务,开设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的专题。根据确定的教学内容,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品味的基础上设定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拓展和整合现场教学资源,适应现代教育培训的发展趋势,满足党外干部学员的学习意愿和需求,优化和完善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营造平等讨论、共同探讨的氛围,构建问题大家摆、是非大家辩、道理大家讲、答案大家找的课堂模式,产生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互动共振效应”。在切实做到学用结合、学有所用、学有所为上下功夫。

在自主选学方面,积极探索“菜单式”选学,实现课程体系的新完善。“菜单式选学”就是根据中央、省委和市委要求以及党外干部培训需求,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现课程开发由计划配置向满足组织需求、岗位职责和个人能力需求三者结合的转变。实施“菜单式选学”的前提是解放思想,更新理念。牢固树立“能力本位”和“需求主导”的理念,把教育培训的重点,由知识的学习更新转到能力素质的提升上;在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社院教育培训对象的特点上下功夫,把了解学员的实际需求当作培训工作的第一程序,把提高学员的满意度当作教育培训的第一追求,想学员之所想,解学员之所需。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班次具有不同重点的教学方式方法来体现培训的主题特色,围绕学员最想学到的知识、最想了解的情况、最想解决的问题进行确定筛选主题;立足于学员关心的问题和他们的工作实际,注重培训内容的超前性、实用性和应急性,把干部教育培训推到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前沿,与各个方面的需求相符合,从而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培训内容与参训对象的合理对接,就使组织要求与干部的现实需要实现了有机统一。实施“菜单式选学”的方式可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在线学习”。(五)教学管理引入ISO制度

教学管理是连接教与学的纽带,是提高办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要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就必须明确教学管理的基本目标,不是要把人管死,而是要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在实际管理中努力把管理团队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党外干部学员的特点、需求结合起来,切实强化以学员为本的管理,改进学风、促进教风,强化制度约束,实现严格管理与优化学习生活条件的良性互动。在对学员的管理上,从学员入学教育开始,就把学员在校期间自律的情况作为重点教育内容,确立学员管理工作的学习管理、学籍管理、政治教育、生活管理四个重点,坚持上课考勤、课后考核。社院应与调训部门密切配合,围绕培训目标,以量化考核为手段,以激励为主导,以激发学员的主体意识为目的,试行对学员“学分制”考学的探索,实现从“要我学”到“我想学”、“我要学”、“我能学”、“我好学”的转变和学员管理的新突破。并随时吸收学员的合理化建议改进教学管理工作,坚持在规范工作流程上下功夫,把对学员的单纯管理改进为学校与学员的和谐共进。因此,有必要在社会主义学院教学管理中引入ISO10015标准,ISO10015标准是国际上专门有关培训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10015标准中所包含的定义与2000版的ISO9000族标准具有很高的兼容性。ISO10015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强调过程管理,是以过程管理为主导的质量管理模式,把影响质量的诸因素在过程中加以控制。

在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就是通过规范社会主义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采用“过程方法”对影响社院教育质量的诸因素加以控制,杜绝任何环节出现不规范行为,从而确保社院的教学质量和培训效果,增强社院的核心竞争力。在社院教学管理中引入并推行ISO10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可以树立全新的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观,有利于规范社院教育培训的管理与评估,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部门的竞争力,对实现社院教育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课题组负责人:刘述萍 课题组成员:熊薇、赵昆鹏)

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工作规律性研究

中共江门市委党校课题组

从事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工作,要着重把握教学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尽管社会主义学院办校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对于其教学工作的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必须积极探索其教学工作规律,深刻认识教学工作的特殊性,正确把握教学工作的普遍规律,才能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发挥好社会主义学院作为培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一、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工作规律的内涵及特点(一)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工作规律的内涵

教学规律(objective law of teaching)是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它对教学活动具有规约作用,是制订教学原则的重要依据。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工作规律是指以提高党外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基本目标,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中心,以学员为主体,以教学管理人员为主导,把学习理论知识与研究问题结合起来,调动学员学习理论、应用理论的主动性,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习方式,支配整个教学领域的根本规律。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工作规律至少具有以下内涵:一是实行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有机结合;二是发挥学员的主动性,让学员有机会参与研究工作,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三是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在教学科研结合的氛围中,教师和学员间相互交流,师生互动;四是提供教师、学员研究问题的条件,激发创新的欲望;五是教学的目标不在于必须得出一定的结果,而在于其研究、探讨的过程,培养学员多方面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二)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工作规律的特点

1.开放系统性。如果系统与外界或它所处的外部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那么这个系统就是一个开放系统,否则就是一个封闭系统。社会主义学院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要实现教学相长,达到功能的有序状态,必须要实现与环境之间的有效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2.整体综合性。系统具有“整体性”,就是说,不能把系统割裂成要素孤立地去研究,应该注意研究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社会主义学院作为一个系统,还涵盖行政、后勤等多种要素,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研究教学单个要素,而应该把教学这个要素置身于社会主义学院系统里去研究,因为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3.培训政治性。统战培训与行业、专业培训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综合宽泛性、理论实践性、时事针对性、政治规定性。培训不在于提高学员的专业技能和水平,而在于提高学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如民主党派不是群众团体或学术组织,而是政治党派。政治党派必须讲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4.探求规律性。面向问题是社会主义学院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双方要共同研究、共同探索一个必然的王国、一个未知的世界。但探求规律才是社会主义学院教学的落脚点。教学活动如果只是停留在问题层面,从问题到问题,所谓研究只能陷于空谈或清议。所以,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必须把教学活动的目的定位在探求规律上。二、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工作规律的整体分析(一)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工作规律的优劣势分析

1.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工作规律的优势分析。社会主义学院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学员资源和素质优良的教师资源。将学员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起来,就形成社会主义学院独特的教学优势。

一是教师资源优势。社会主义学院是轮训、培训党外领导干部的学校,自成立以来就吸引和汇集着大批优秀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在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法、中共党史、党的建设、文史和国际战略研究等多个领域都具有其他科研机构、高校无可比拟的优势。各级领导、各个相关专业领域的学者和专家也是社会主义学院不可多得的教师资源,他们参与党和国家重要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对国家政策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对于政策有很高的解读能力。社会主义学院教师的优势是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将各个方面的问题汇集整理,将现实问题予以理论思考与提升及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较为透彻的理论说理来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使学员对问题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实践深度和时代新意,对处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产生有益的启迪。

二是学员资源优势。随着中央对党外干部要求的贯彻和落实,学员的学历水平越来越高,具有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成为进修班的主要群体,平均年龄越来越低,他们使得班内思想氛围越来越活跃,研讨思路越来越开阔。学员们来自各行各业的工作一线,具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实践经验,同时又肯吃苦,肯钻研,并了解掌握和业务相关的基层情况,这些优秀学员是推进社会主义学院教学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来自各单位、各部门的学员构成了一个丰富的领导干部样本库,他们年龄、学历、岗位、阅历不尽相同,做好对他们的观察和总结,有利于探索干部成长规律,总结干部成长经验,更好地增强社会主义学院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教学资源优势。与其他短期干部教育培训方式不同,社会主义学院教育教学模式相对固定并自成体系。历年优秀的教学管理、组织经验可以累积、总结和共享,所形成的学习氛围、文化氛围经过不断继承发扬,日益浓厚,成为具有社会主义学院特色的教学管理传统。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学院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重要特色,也是社会主义学院独有的宝贵资源。围绕增强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实效性。

2.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工作规律的劣势分析。与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相比,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工作规律有一定的劣势,表现为:

一是行业的差异性。行业的差异性致使各级社会主义学院的工作、时间各有不同,难以形成一致的工作步调,增加了资源整合的行业阻力。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岗位对干部教育的侧重点是不同的,金融业、工商管理业、交通运输业、农林水业等,在培训时间、培训方法的选择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二是地域的差异性。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办学模式使得其难以形成集中的、规模的培训优势,增加了资源整合的地缘阻力。很难统筹协调办学方向和社会主义学院工作大局,很难抓住调训计划、学制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师资调配和教学考评等教学方面的重点环节。

三是自有师资缺乏。自有师资缺乏,软资源难以充分协调利用,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增加了整合资源的条件阻力。另外,现代教育理念的采用,现代培训手段的丰富,使当前社会主义学院教师难以跟上培训要求。教学方式比较传统,教师习惯于单向灌输,学员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对教学方式如何与培养目标、教学单元相匹配缺乏研究;教学手段比较单调,教学设施落后或不配套;教学组织理念陈旧,难以应用现代培训方法。(二) 对地级市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工作规律的基本分析

回顾过去几年的工作探索和实践,地级市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工作已经形成了一些自己的鲜明特色,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面对统一战线事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统战干部教育培训的新任务和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新要求,地级市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目前,全国“大教育、大培训”的干部教育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干部培训市场也日趋多元化。这些变化和竞争的态势,对地级市社会主义学院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普遍是高学历、高职称、高层次,很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或领头人,思维活跃,有些学员对某些问题的了解比教师透,思考比教师深,实际经验比教师丰富,相比之下,地级市社会主义学院教师无论是理论优势、知识储备还是实践经验,都与学员有较大差距。三、完善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工作规律的对策建议(一)加强教学规律研究,深化教学改革

1.科学规划教学布局,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社会主义学院教学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授,而是政治培训、理论培训、素质培训和能力培训。做好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要突出核心内容,不断强化政治共识教育。即丰富和完善“一个主题、四个内容”的新布局,把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作为主题,开展理论基础、政治素养、能力建设、传统继承的教学内容体系,深化对这一主题的学习研究实践,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不仅要加强理论教育,使学员知道学什么、怎样学,而且要加强实践成果的经验的教育,使学员知道做什么、怎样做、怎样做得更好,帮助学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真正弄清楚、搞明白,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怎样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2.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进研究式教学,是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学院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过去课堂教学对学员吸引力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对所讲的专题理论上缺乏研究,对实际了解不多,不讲究方法,用“满堂灌”。根据能力教学的要求,要重点推进研究式、互动式教学。研究式、互动式教学以研究问题为核心,以提高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以教与学双向互动交流为特征,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及教学相长和统一过程。开展研究式教学必须树立三个理念:一是要以学员为本,突出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三要发挥好教学管理人员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研究式、互动式教学,是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实践中一项崭新的课题,需要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创新。针对新一代党外人士的思维特点和接受习惯,注重方式方法改进,在改进课堂讲授的同时,推广运用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体验式、模拟式等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组织学员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统一战线基地考察学习;积极探索联合培训、异地培训等方式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

3.坚持素质培训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做好新形势下党外人士教育培训工作,要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不断提升党外人士素质。要把提高非中共代表人士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合作共事能力,贯穿于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实现由素质培训向素质培训和能力培训有机结合的转变。围绕提高党外干部的能力,在了解和分析学员培训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党外干部能力培训板块框架,配套开发相应的教学内容。本着按需施教的原则,密切联系本院教学科研的实际,将统战培训、教材建设和学科建设统一规划,同步实施。重点加强统战基础理论、中国政党制度、党外干部素质能力、新社会阶层、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研究,使之成为具有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特点的优势课程。试行“菜单式”教学课程培训,供培训单位和学员选择,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实践锻炼是加强教育培训的重要方面,是弥补党外人士缺乏行政领导岗位锻炼的有效方法。强化岗位实践,通过推荐任用、挂职锻炼、交流轮岗,不断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工作的有效机制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三个基地”作用,是社会主义学院的重要职责。社会主义学院决心把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作为推动教育培训工作的强大动力,同时推动社会主义学院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学院要紧密结合统一战线特点,按照统一战线人才培养要求,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政治培训为重点,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贯穿培训始终,以自我学习教育为基础,以培养使用相结合为方针,不断探索统一战线人才培养规律,真正把社会主义学院建成统一战线的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方针政策宣传基地,为巩固和发展我市统一战线事业做出新贡献。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系统的评估制度体系,定期对培训项目、课程设计、师资水平、教学管理等进行评价,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培训信息化水平。要建立健全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重大问题,实现统一战线资源的有效聚集、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三)要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

教学管理是社会主义学院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从教的角度来说,要安排组织好整个教学过程,协调教学部门与其他部门、教师与学员等关系。首先要抓好学习管理。教学任务要通过学员的理解支持和直接参与才能完成。要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员真正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还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化建设。从学的角度来看,学员管理是一项特殊的思想政治工作。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学员情况的多样化和需求个性化越来越明显,在管理指导思想、任务方法上都有待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实践。要不断提高联络员的素质和能力,既要做好日常管理,也要加强思想引导工作。要把思想引导与真诚服务结合起来,在与学员交流过程中体现出话语权和引导权。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发挥学员和班委的主体作用,增强学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体现出社会主义学院学员管理的特色。(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学院教学运作模式

社会主义学院还没有建立起与干部教育培训特点相适应的运行模式,最主要是还没有建立最基本的教学形式的最佳运作模式。因此必须寻找到一种好的教学运作模式,通过一种适当的载体,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模块式”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形式。“模块式”教学是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根据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和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干部教育培训效果最佳化的有效形式。根据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对象和教学要求,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可按“四五模块”的形式运作,即四种对象(四种组合形式):统战系统干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民族宗教代表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五个模块:即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历史和相关的现代科学知识、综合素质理论、时政讲座。这五个方面,以全国统一战线干部培训教材和相关的干部培训教材为基础,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需要将教材内容编制组合成四种“模块式”的教学大纲,成为整个教学工作的指导和遵循的蓝本。(五)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暂行条例》指出:“社会主义学院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实行专兼结合。”在实际的教学培训工作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才能与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科研任务相适应。社会主义学院教师队伍的实际状况是专少兼多,要完成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一批包括党政领导、民主党派领导和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参与教学和科研活动,才能保证教学培训任务的完成。(课题组负责人:罗会明 课题组成员:易俊、梁锋)

江门市生产性服务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研究

中共江门市委党校课题组一、江门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一)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增长较快

2010年,江门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58.62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是2005年的1.86倍,年均增长13.2%,年均增速分别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和全部服务业增加值0.2和3.2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由2005年的14.7%和38.8%提高到2010年的16.5%和44.5%,年均分别提高0.36和1.14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稳占服务业“半壁江山”,内部行业结构不断优化。金融、科技研发等附加值、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增长较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行业占比呈下降态势。2006—2010年金融业年均增长39.1%,比生产性服务业平均增速高25.9个百分点;此外,现代物流业和房地产业增速超过服务业平均增速,分别高3.7和2.6个百分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最慢,低于服务业平均增速。(二)分行业增速发展各异,房地产、金融业发展较快

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内部构成看,“十一五”期间,江门房地产业所占比重最大,2010年比重达24.1%,比2005年提高5.7个百分点。而比重上升最快的为金融业,从2005年的6.6%上升到2010年的17.3%,提高了10.7个百分点。其他行业中,除现代物流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比重略有上升外,其他行业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分行业增速看,金融业发展迅猛,2006-2010年其增加值年均增长39.1%;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五年增加值年均增幅均在15.5%以上,高于同期GDP的增速,其他行业则低于GDP增速。(三)单位数及从业人员数不断增加,劳动生产率较高

根据基本单位年报资料显示,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法人单位数达到6043家,比2005年增加1563家,增长34.9%;占全部法人单位的21.1%。2010年末,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4.72万人,比2005年增加3.05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5.9%,比2005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为180412元/人,是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1.9倍,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2.8倍。江门市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较高,表明其行业平均竞争力较强。(四)江门市生产性服务业在珠三角九市中排位较后“十一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在全省的地位逐步下降,2010年占全省服务业比重为2.8%。在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比较中,“十一五”期间服务业的年均增长率和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两项重要指标,与珠三角兄弟城市相比,我市都位居末位,充分说明目前我市在服务业区域竞争格局中已处于明显劣势地位。

2010年江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258.62亿元,仅为广州的6.57%,比江门GDP占比低8.04个百分点(江门GDP占广州的14.61%),在珠三角九市中排第八位。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为16.5%,比最高的广州低20.1个百分点,在珠三角九市中排末位。2010年江门市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57.26亿元,在珠三角九市排末位;占全部投资的24.9%,在珠三角九市也排末位,比最高的中山低24.2个百分点。二、江门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后缓慢复苏,服务业成为了国际产业竞争的主力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服务业的发展主体从传统服务业向新型服务业转变。这对我国、我省直至我市的服务业的发展都构成了一定的挑战。(一)资金投入不足

2010年江门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投资总额的24.6%,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利用外资总额的15.7%,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3.2和10个百分点。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不足势必影响全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整个经济增长的后劲。从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来看,情况也不容乐观。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效果系数为0.3206,大大低于服务业的投资效果系数0.5035,也低于全社会0.3633的平均水平。(二)企业服务外包程度不高、生产性服务有效需求不足

多数工业企业,在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加工、产品销售网络上自成体系,“大而全”、“小而全”,大量本应通过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务活动在企业内部消化完成,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市场需求的有效拓展,致使制造业成本很高,效益降低。如很多企业拥有自己的运输队伍,有自己的原材料储备仓库等。?(三)土地、人才和资金等要素制约

生产性服务业用地大都属于商业用地,取得项目用地格外困难,且用地价格相对较高。专业人才短缺,特别是领军型、管理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极为缺乏。如会计事务所行业一般会计过剩,注册会计师稀缺。目前,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专业人才短缺问题严重,突出表现为“三难”:一是用人难,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文化创意、高端商务服务、中介服务等知识密集型行业人才尤为匮乏;二是育人难,由于长期以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专业重视不够,培育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加上我市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协同机制尚未形成,造成实际应用性专业人才稀缺;三是留人难,目前江门市尚缺乏留住人才的政策环境和激励机制,一些人才引进政策尚未贯彻落实。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生产性服务企业以无形服务为主,缺少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较难获得银行贷款,且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面向工业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受益较少。(四)外部市场挤压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广州、深圳甚至香港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向中小城市覆盖,极大制约了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高智力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如我市的集装箱运输业务基本上被深圳、广州等主要港口垄断;周边先发地区挤压,如广州、佛山等地日益形成的批发市场群和物流市场也吸引了周边地区很大的市场份额。我市近几年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金融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五年,这些行业仍将是推动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在后危机时代,我市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方式必须加快转变,以适应服务业转型和竞争加剧的发展环境。三、江门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建议(一)江门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路径

1.规划引导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1)具备资源优势,有很大发展空间的行业。如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业(包括会计、科研、人力资源)、批发业等,这些行业发展势头良好,空间很大,但是市场竞争秩序比较混乱,需要抓住目前的良好发展机遇加以规范,并制订一定的扶持政策,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民营资本进入,辐射范围从珠中江区域尽量覆盖到广东西部及广西东部地区。(2)具备一定资源优势,但面临强大竞争压力的行业。如金融、广告、会展等,这些行业虽然现在发展状况还可以,但是由于国家对城市的定位和行业管制的问题,加上江门自身环境上的差距,市场受到较大冲击。如金融业面临珠三角其它地市的竞争,内部需求不旺。广告业受内容审查的约束,发展受限。会展业受场馆等硬件条件的限制,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对于这些行业,江门需要抓住约束发展的核心问题加以解决,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力争在区域竞争中不至于落伍。

2.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1)依托制造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利用江门制造业所具备的品牌、技术、内容开发、全球化、人力资源、财务实力等关键能力,积极发展商务金融、信息技术、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链进行纵向整合,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2)从销售产品发展成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是此领域的典型代表。20世纪90年代中期,IBM公司在硬件业务上陷入了困境。在此背景下,IBM成立了全球服务部,在前总裁郭士纳的带领下启动从硬件向软件和服务的战略转型。江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已具有一定制造优势,未来可以大胆尝试IBM的转型路径,进行产业链的拓展。(3)从制造企业转型为服务提供商。随着营商成本的逐渐增加,江门具有技术优势的制造业企业,如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企业可以考虑将生产制造环节向具有成本优势的内地转移甚至剥离,而专注于高端的技术研发,转型为服务提供商。

3.创新产业组合模式。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服务业与新技术相融合而产生的一些新兴服务业态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一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些市场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态,如软件外包、互联网信息服务、通信增值服务、动漫等;二是随着产业链重组和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以科技和管理为支撑的一些生产性服务业独立出来,实现了快速发展,如研发服务、工业设计、市场调查、工程咨询、管理咨询等;三是新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在一起,促进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远程教育、网上银行等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未来江门可以加快发展互联网、软件与系统集成、信息技术、数字与网络增值、电信与广电运营等服务业,加快推进电子信息技术与软件服务业的融合;利用江门内河及海港的交通优势及发达的制造业集群优势,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的融合,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率先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先入优势。

4.促进服务专业化发展。(1)鼓励制造企业进行合理定位,保留和发展制造业部分的核心价值创造环节,将混合在制造企业中的服务支持服务活动分离出来,如物流、会计等非核心价值环节,鼓励其让渡给专业的第三方服务业,或内部设立服务业专业公司,大力推进制造业企业主辅业分离。(2)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社会化、专业化发展。针对政府部门、大中型国有企业承担社会服务的弊端,把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中应该社会化的服务剥离出去,形成一批专业化、社会化运作的服务企业。(3)支持提升现有各类生产性服务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水平。通过专业化、规模化运作,降低服务企业的运行成本,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帮助被剥离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4)通过税收杠杆的调节和政府引导,如明确分离后的税负若高于原税额,高出部分由各地财政对该企业予以扶持补助,鼓励主辅业分离等政策措施。(二)促进江门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1.加大对服务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生产性服务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型、微型企业,由于固定资产少,融资抵押品不足,普遍面临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目前,应重点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协商解决信息产品折旧、无形资产所占比例等问题,增强科研服务、软件、IT服务、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领域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融资能力,解决产业发展所面对的资金瓶颈。积极组建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落实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提高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对中小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公平准入条件等举措吸引民间资本投入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创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鼓励风险投资公司进入生产性服务业,有效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融资渠道。

2.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环境。与制造企业在土地使用、税收、用水和用电等方面的优惠相比,服务业企业面临着经营成本压力较大的问题。有效降低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经营成本,将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对符合产业政策的生产性服务企业用地实行与工业项目用地同等的供地方式,对需要重点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在用水用电用气用地价格等方面给予生产性服务企业公平待遇,制定对服务外包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切实按照“营业税转为增值税”的要求消除物流等行业重复纳税现象,对新创办企业和中小生产性服务企业,在工商登记注册、税收等方面采取扶持政策。清理并减少涉及生产性服务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坚决制止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的不正当行为,切实维护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合法经营权益。

3.积极鼓励制造企业流程再造。推进业务外包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业务外包。在专业化分工相当精细的今天,业务外包已成为制造业与服务业整合的添加剂,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越来越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最具潜力的主导行业。制造企业能否将制造业产品价值链形成过程中的某些业务外包,主要取决于成本、收益和需求。当然,这需要生产服务业企业积极探索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服务需求,利用专业知识或专业技术嵌入企业的“功能链”中去,对企业所必需而其自身又难以满足的某些功能给予满足,使企业对其产生专业依赖性。

引导生产性服务企业进行产业链重组,增强市场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涉及领域广,各行业性质差异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应按照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政府的导向作用,推动制造企业增加产品的服务价值,引导企业进行产业链重组,改变“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组织结构,通过服务外包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服务业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组织形式以及服务品种的创新,促进先进服务技术和标准的引进,带动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扩大服务标准的覆盖范围,重点推动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行业的标准化工作,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加强产业体系建设,提高生产性服务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加服务的技术含量,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4.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发展。产业集群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产业持续发展。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而言,不仅是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必备配套,而且本身可采取集群式的发展模式。为了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建议:一是要政府通过科学的政策导向,因地制宜重点培育与制造业产业集群相配套的主题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各具特色、各有优势、主业突出的服务业集聚区,构建合理的、多层次的布局体系。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加大基础设施、土地供应、政策措施、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的配置力度,引导生产性服务业有序的集聚,培育形成一批集聚区品牌。二是要培育形成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示范项目。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强自主创新、促进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为重点,体现战略性、导向性和效益性。要突出重点企业品牌扩张,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实施一批品牌扩张项目,以项目带动企业的快速发展。三是要以物流园区为重点,同时兼顾多种生产性服务功能的多功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该类集聚区可在现有的物流园区之中,选择其中已形成规模优势并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大辐射与影响力的园区,以园区现有功能派生的各类生产性服务需求为基本依托,引进科技研发、设计创意、市场营销等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单一的物流园区向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升级,从而进一步增强与完善园区对周边产业的辐射带动功能。

5.积极引进生产性服务外商投资企业。总体来看,服务业已经成为珠三角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重要领域,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对江门今后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服务外包;二是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三是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2009年,江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只有5056万美元,仅占全年实际利用外资的5%。江门应积极主动为国内外高端服务业企业的进入创造发展条件,以更加和谐开放的环境,吸引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的顶尖企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的总体水平。

支持新兴业态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支持工业设计、广告、会展、互联网信息服务、研发服务、电子商务、法律服务等发展潜力巨大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要通过政策引导推动生产性服务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培育知名品牌。要注重发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产业链条的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要积极改善产业配套条件,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发展,主要举措有:将适合开展产业集群的生产性服务行业实现集群化发展,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效率;积极发展园区经济,形成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重点产业的上游、下游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打造有区域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发挥龙头服务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作用。

6.加强与港澳服务业合作。香港服务业已超过其GDP的90%,香港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优势在于:地理位置优越,集世界金融、信息、商业、贸易等服务业中心地位于一身的大都会经济体系;积累了市场经济运作的丰富经验,已经形成“内适应,外协调”的经济运行机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