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的检验诊断(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8 15:15:24

点击下载

作者:吕建新,郑景晨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的检验诊断(第2版)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的检验诊断(第2版)试读: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却导致了营养过剩或营养失平衡的人群日益增多,也使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内分泌与代谢疾病患病率急剧增加,尤其是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两大疾病已呈流行态势,并成为我国公共健康卫生问题,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2007—2008年对全国14个省市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成年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9.7%,成人糖尿病患者总数达9240万,我国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由此可见,预防控制和临床诊疗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的任务十分艰巨。《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的检验诊断》第1版自2007年出版以来,深受广大临床医师、检验医师和技师及在校医学生的喜爱。编写本书的初衷是为低年制临床医师和临床检验医师提供一本便携式专业化的案头参考书,因此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始终本着“经典、前沿、实用,兼顾理论与技术”的原则,力求全面、系统地概括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的临床重点,从庞杂繁复中梳理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的相关检验项目;力求以循证医学的角度审视检验项目对临床诊疗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力求以转化医学的理念阐述检验项目对临床诊疗的指导性和示范性。

近年来,我国对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已有了自己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并对其防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能及时反映内分泌及代谢疾病诊疗中的新观点和新技术,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和温州医科大学的支持下,《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的检验诊断》进行了修订并得以出版。本书在检验技术方面,一是强调先进性:除了系统说明常用和经典检验项目外,还特别介绍了当前该领域检验手段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发展,以起到借鉴和引导作用;二是强调可操作性:对于每一个检验项目系统介绍其方法、临床价值评估和方法学评价,让读者明了检验的目的、方案设计及检验结果的比较判断,以期为临床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检验诊断提供参考作用。

本书能够顺利再版,要感谢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的悉心指教和鼎力帮助;感谢长期以来一直培养和指导我们的老师;感谢温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的全体工作人员;感谢所有参加编写的作者,同时感谢被引用的参考书的作者,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辛勤汗水成就了本书。

由于时间紧迫,加之编者水平所限,书中存在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吕建新 郑景晨2016年2月第一章 下丘脑-垂体疾病第一节 垂体瘤一、疾病概述

垂体瘤是一组来自腺垂体和神经垂体及胚胎期颅咽管囊残余鳞状上皮细胞发生的肿瘤。其中以来自腺垂体的垂体腺瘤占大多数,来自神经垂体的星形细胞瘤或神经节神经瘤等以及垂体转移癌罕见。【流行病学】

垂体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50岁居多。根据北京协和医院的统计,男女两性比例为1.2∶1,81.2%的患者为30~50岁。

根据肿瘤细胞有无合成和分泌激素的功能将垂体肿瘤分为功能性垂体瘤和无功能性垂体瘤。前者可按其分泌的激素命名,如催(泌)乳素(PRL)瘤、生长激素(GH)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瘤、促甲状腺素(TSH)瘤、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瘤及混合瘤等。在一般人群中,以PRL瘤最常见(50%~55%),其次为无功能腺瘤(20%~35%),再次为GH瘤(20%~23%)和ACTH瘤(5%~8%),TSH瘤与LH/FSH瘤少见。【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垂体瘤的病因未明。垂体瘤的病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遗传性因素,如MEN-1突变、垂体瘤转录因子prop-1过量等;②下丘脑因素,如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过量、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素(CRH)过多、某些下丘脑激素受体的活化性突变等;③垂体因素,如某些信号转导分子(gsp、CREB)突变,或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表皮生长因子(EGF)、神经生长因子(NGF)等生长因子过多,癌基因激活、GHRH、TRH等;④环境因素,如放疗;⑤靶腺(甲状腺、性腺、肾上腺)器官衰竭。

2.发病机制

有关垂体瘤的发病机制曾提出过两种学说,即垂体细胞自身缺陷学说和下丘脑调控失常学说。现基本统一起来,认为垂体瘤的发展可分为起始阶段和促进阶段。在起始阶段,垂体细胞自身缺陷是起病的主要原因。在促进阶段,下丘脑调控失常等因素发挥了主要作用,即某一垂体细胞发生突变,导致癌基因激活和(或)抑癌基因的失活,然后在内外因素的促进下单克隆的突变细胞不断增生,逐渐发展为垂体瘤。【临床表现与并发症】

分泌激素的垂体瘤除肿瘤自身引起的局部浸润和压迫症状外,还可有相应激素分泌过多的各种临床综合征。无功能腺瘤一般不出现激素分泌过多的临床症状,但当肿瘤体积生长到一定大小时,可因压迫垂体或脑组织而出现相应症状,如视觉损害及腺垂体功能减退。

1.肿瘤压迫症状

头痛见于1/3~2/3的患者,初期不甚剧烈,以胀痛为主,可有间歇性加重。头痛部位多在两颞部、额部、眼球后或鼻根部。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是鞍膈与周围硬脑膜因肿瘤向上生长而受到牵拉。当肿瘤穿破鞍膈后,疼痛可减轻或消失。如鞍膈孔较大,肿瘤生长受到的阻力较小,头痛可不明显。垂体腺瘤向鞍上扩展,压迫视交叉可引起视野缺损,伴或不伴视力减退。这是由于肿瘤生长方向不同和(或)视交叉与脑垂体解剖关系变异所致。

2.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1)垂体激素分泌减少:

垂体瘤患者垂体激素分泌减少的表现一般较轻,进展较慢,直到腺体有3/4被毁坏后,临床上才出现明显的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状。即使肿瘤体积较大,激素缺乏的症状也很少能达到垂体切除术后的严重程度。故垂体瘤患者较少出现垂体激素分泌减少的症状。有时垂体激素分泌减少也可成为本病的突出表现(儿童期尤为明显),表现为身材矮小和性发育不全。有时肿瘤还可影响下丘脑及神经垂体,引起尿崩症。(2)垂体激素分泌增多:

由于不同腺瘤分泌的垂体激素不同,临床表现各异。相应的垂体激素分泌增多的表现详见各有关章节。(3)并发症:

大的腺瘤可引起颅内高压、视神经通路受压和失明、腺垂体功能减退症、脑脊液鼻漏或尿崩症等。垂体瘤出血、梗死引起的垂体卒中为垂体瘤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垂体激素分泌增多的各种垂体瘤可导致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精氨酸升压素分泌不适当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Gushing综合征、性早熟、男性乳腺发育症、闭经溢乳综合征等。【诊断与鉴别诊断】

垂体瘤的诊断主要依赖病史、体格检查、内分泌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当无功能垂体瘤局限于鞍内或轻度向鞍上发展但未影响视交叉及视神经前,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当腺瘤向鞍上发展压迫视交叉及视神经后,诊断并不困难。对于不明原因的头痛、肥胖、视力下降,应考虑垂体瘤的可能,CT扫描、MRI检查或脑血管造影可进一步明确诊断。诊断早期病变,全面的内分泌学检查是必要的,这一方面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内分泌功能,发现垂体功能低下,另一方面对于激素分泌功能细胞腺瘤与无功能细胞腺瘤的鉴别诊断也有重要的意义。

垂体瘤需与其他一些引起颅内压迫、损害视交叉的疾病相鉴别,如颅咽管瘤、鞍区脑膜瘤、Rathke囊肿、皮样囊肿、上皮样囊肿、畸胎瘤、蛛网膜囊肿、异位松果体瘤、胶质瘤、转移瘤、脊索瘤等鞍区非垂体病变。二、检验诊断

实验室检查对于垂体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不可或缺的。在多数情况下,除了垂体激素的常规检测外,还需进行激素分泌的功能试验,以全面评估垂体功能及与相关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检验项目】

1.催(泌)乳素(prolactin,PRL)(1)检测方法:

放射免疫分析(RIA)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2)标本:

血清或血浆。(3)参考范围:

男性:4.0~14.4μg/L;女性:卵泡期6.0~18.5μg/L,排卵期8.0~25.7μg/L,黄体期5.9~20.9μg/L。(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

分析结果要考虑有无生理性、药物性因素的影响。如血PRL在20μg/L以下可排除高催乳素血症;大于200μg/L时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即可确诊为PRL瘤;如果达到300~500μg/L,在排除生理妊娠及药物影响后,即使影像检查无异常,也可诊断为PRL瘤。血清PRL在200μg/L以下者,既往应用各种兴奋或抑制试验来鉴别是否为PRL瘤。但是,由于这些动态试验并无特异性,且稳定性差,因而现在临床上更多依赖于高分辨率CT和MRI进行鉴别诊断。

1)对于闭经、不孕及月经失调患者,无论有否溢乳,均应做PRL测定,以除外高催乳素血症。

2)对于PRL异常增高的垂体肿瘤患者,应考虑垂体PRL瘤。

3)PRL兴奋或抑制试验可以区别PRL水平增高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功能失调还是由于垂体肿瘤导致的。

4)PRL主要由垂体PRL细胞分泌,其主要功能为生乳。免疫测定的PRL水平是各种PRL结构变异体水平的总和,因此应注意,PRL的免疫测定水平与其生物学作用不一定平行,如PRL正常者有溢乳而高PRL者可无溢乳。(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

1)待测标本严重溶血应重新采集标本;标本在室温下放置不应超过8小时;血清在4℃可保存7天,置-20℃可保存2个月;标本应避免反复冻融。

2)PRL的水平在睡眠、进食、哺乳、性交、应激等情况下升高,也受某些药物的影响,测定时应尽量避免上述因素的影响,以上午10时取血测定的结果较稳定。

2.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1)检测方法:

放射免疫分析(RIA)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2)标本:

血清或尿液。(3)参考范围:

成人未激发的血GH浓度应<4μg/L;尿液GH浓度极低,这是因为血液循环中的GH仅有0.01%会出现在尿液中。(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

无功能腺瘤患者GH水平下降。(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

1)血清标本在室温下放置不应超过8小时,在-20℃可保存1个月。样品避免反复冻融。

2)GH与胎盘催乳素有交叉反应,因此,妊娠时测定GH结果不可靠。

3)由于健康人基础GH水平值较低,有时在可测范围以下,甚至为0。此时必须进行生长激素-L-多巴兴奋试验,如试验结果提示血清GH仍不升高,则表示GH分泌不足。

4)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差异。原因通常是由于不清楚检测的是游离GH、或是与生长激素结合蛋白(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GHBP)结合的GH、还是总GH;另外一个原因是许多分子异构体包括单体、单聚体,在多种GH免疫检测法中具有多种不同的交叉反应性。若采用多克隆抗体,检测结果相似;而若采用单克隆抗体,则检测结果差异较大。单克隆抗体法测定值比多克隆抗体法低。

3.促甲状腺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1)检测方法:

放射免疫分析(RI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免疫放射分析(IRMA)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IFA)。(2)标本:

血清或血浆。(3)参考范围:

0.4~4.0mU/L(IRMA)。(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

TSH测定是甲状腺功能评估的重要手段。若TSH浓度在参考范围内,临床上没有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或其他类型甲状腺功能紊乱存在,无需再进行其他检查。无功能腺瘤患者TSH水平下降。(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

腺垂体每天产生50~200μg的TSH,其半衰期为53.4分钟。以往用RIA检测技术仅能区分TSH的正常上限和高水平的TSH。由于血清TSH正常下限值很低,RIA难以检测到;IRMA可以区分TSH下降和正常下限。IRMA的最低检测限为0.04mU/L,其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较RIA明显增高,检测出的结果称为 “高敏”TSH(sensitive TSH,sTSH)。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TSH的灵敏度可达0.01mU/L,不但敏感度进一步提高,且方法简便,快速可靠,无放射污染。TRIFA克服了酶标记物不稳定、化学发光标记仅能一次发光及荧光标记受干扰因素多等缺点,将非特异性信号降低到了可以忽视的程度,其分析检测限和功能检测限分别为0.001mU/L和0.016mU/L。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和TRIFA较IRMA的灵敏度又提高了很多倍,故又将其检测结果称为“超敏”TSH(ultrasensitive TSH,uTSH)。

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1)检测方法:

放射免疫分析(RI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IFA)。(2)标本:

血清或血浆。血浆采用塑料试管而不应用玻璃试管分装,2~8℃冷藏不应超过48小时。-20℃以下可长期保存。样品避免反复冻融。(3)参考范围:

0~18.9pmol/L。(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

血清ACTH含量减少;血清ACTH含量呈昼夜节律性变化,一般早晨最高,午夜最低。与皮质醇同步测定时意义更大。(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

1)影响因素:

①血浆ACTH的半衰期仅为8分钟左右,在室温下不稳定,可被血细胞和血小板的酶降解,并黏附于玻璃和某些塑料表面使测定值偏低;②血样本采集、处理和贮存方式不当也会影响测定结果,不同检测试剂盒所用的抗体不同也会导致结果的偏差;③患者处于如发热、疼痛、外伤等应激状态及终末期疾病时,ACTH分泌会增加;④老年患者体内ACTH水平高于健康人。

2)注意事项:

①患者住院第一夜不宜采血(新的环境对有些患者可能也是一种应激);②用静脉置管采血,采血后迅速送检,在标本运送过程中注意低温保存;③采血时间不宜太长,如超过2~3分钟则可能影响结果的可靠性;④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处于急性应激状态、是否患有精神疾病及近期是否服用皮质激素类药物。

5.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和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1)检测方法:

放射免疫分析(RI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IFA)。(2)标本:

血清或血浆。(3)参考范围

1)FSH:

①男性:1.4~18.2mU/ml;②女性:卵泡期2.5~10.4mU/ml;排卵期3.4~33.4mU/ml;黄体期1.5~9.1mU/ml;绝经期23~116.3mU/ml。

2)LH:

①男性:1.5~9.3mU/ml;②女性:卵泡期1.9~12.5mU/ml;排卵期8.7~76.3mU/ml;黄体期1.5~16.9mU/ml;绝经期5.0~52.3mU/ml。(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

1)LH和FSH是鉴别卵巢性闭经与垂体及下丘脑性闭经的最有效方法。

2)高FSH提示卵巢功能减退。

3)LH异常低下而FSH在正常下限可以诊断为垂体或下丘脑性闭经。

4)FSH、LH和睾酮(T)均低,提示下丘脑-垂体功能减退继发睾丸功能衰竭。(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

FSH和LH测定均存在一定的方法学问题。例如不论应用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还是相同标准品进行定标,若采用不同厂家提供的试剂进行检测,同一患者标本都可产生不同的结果。免疫测定法采用的是多克隆抗体,其测定值较高;而采用单克隆抗体则较低。由于抗体的多样化,其中有些抗体会与游离的β链反应,有些抗体还能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交叉反应,影响检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以至于对其基因变异引起抗原位点改变没有反应,可能出现假阴性。

6.靶腺激素水平

各靶腺激素水平的检测对腺垂体功能的全面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内容参考各章节。【功能试验】

全垂体功能兴奋试验。(1)检查指征:

任何疑为部分或完全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患者。(2)试验方法

1)试验前须静息2小时,使皮质醇反应更加显著。患者仰卧位进行试验最佳。

2)上午8时,进食少量早餐后,静脉导管留置。

3)上午10时,静脉注射下列激素:人CHR(100μg)、GHRH(100μg)、TRH(200μg)、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HRH)(女性:25μg,男性:100μg);上述激素以任何顺序每间隔30秒注射一种。

4)标本采集:分别在下述时间点采集血样:-120、-60、0、15、30、45和60分钟;测定ACTH(通常不是必须的)、皮质醇、LH、TSH、FSH、PRL和GH。(3)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

在全垂体兴奋试验中观察到的激素反应与用每种释放激素进行的个别兴奋试验不同。因此,在全垂体兴奋试验中TSH的升高明显高于单个TRH试验。显然,各种释放激素的相互作用需要进一步阐明。

全垂体兴奋试验在诊断垂体功能亢进时没有价值,因为会出现个别释放激素的非特异效应。TRH易导致肢端肥大症患者GH分泌兴奋,也可引起下丘脑-垂体性库欣综合征(Cushing syndrome)患者ACTH-皮质醇分泌的兴奋。

在任何情况下,最终评价垂体前叶功能都必须考虑到外周激素水平。例如,低T3、T4水平伴TSH正常符合继发性甲减;更年期LH和FSH正常表示促性腺激素分泌受损。【应用建议】

在垂体分泌的激素中,GH、ACTH和PRL的分泌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并且都是应激激素。其中GH和 ACTH的临床取血时间应该为上午8时(空腹),并且在取血前应该在安静状态下休息半小时以上;而血清PRL的取血时间应该在上午10时至下午2时之间,测定结果为PRL谷值,这样的测定值可以反映患者非应激状态下的血清PRL水平。第二节 催乳素瘤一、疾病概述【流行病学】

催(泌)乳素(prolactin,PRL)瘤和高PRL血症是常见的下丘脑-垂体疾病。催乳素瘤(prolactinoma)是高PRL血症最常见的病因,其在垂体腺瘤中占50%~55%。几组大系列的非选择性连续尸检证实,垂体腺瘤的发病率非常高,20世纪70年代后的报道为8.5%~27.0%,一般认为在20%左右。这些垂体腺瘤患者生前无临床垂体疾病症状,经免疫组化分析表明其中约40%为PRL瘤患者。过去认为,在无功能的垂体大腺瘤中,40%~70%为PRL瘤。临床上有症状的PRL微腺瘤一般不会长成大腺瘤。【病因与发病机制】

PRL是由198个氨基酸组成的单个多肽链,PRL分泌细胞占腺垂体细胞总数的15%~20%。PRL的分泌受下丘脑PRL分泌释放因子(PRF)和PRL分泌释放抑制因子(PIF)的双重调节。正常情况下,以PIF发挥的抑制性影响为主。现认为,垂体的自身缺陷是PRL瘤形成的起始原因,下丘脑调节功能紊乱起着允许和促进作用。在人类腺垂体肿瘤中已找到一些候选基因,其中与PRL瘤有关的肿瘤基因有肝素结合分泌性转型基因、垂体瘤转型基因等。由于这些基因的变异,导致PRL分泌细胞发生单克隆增生。在下丘脑-垂体激素调节紊乱等因素作用下,最终形成肿瘤。【临床表现与并发症】

PRL瘤所致高PRL血症的临床表现因年龄、性别、高PRL血症持续时间及肿瘤大小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肿瘤越大,PRL水平越高,症状越明显。虽然尸检所发现的PRL微腺瘤在流行病学上无性别差异,但临床PRL瘤多见于女性且多为微腺瘤,多发生于20~40岁患者,而在男性多为大腺瘤。女性高PRL血症患者的溢乳发生率为30%~80%。有些育龄女性即使血清PRL水平正常也可出现溢乳,故溢乳不是高PRL血症的特有症状。但溢乳和闭经一起出现时,常可检测出高PRL血症。溢乳一般表现为乳腺触摸性泌乳,单侧或双侧、持续或间断。性腺功能减退几乎是慢性高PRL血症患者的必有症状,也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女性患者以继发性闭经最常见,常因和溢乳一起出现而被称为溢乳-闭经综合征。其他性腺功能减退的症状有经期缩短、经量稀少或过多、月经延迟及不孕。男性患者溢乳的发生率为14%~33%,一般表现为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男性不育症及精子数量减少。因发现时肿瘤往往已较大,多压迫正常垂体组织而有甲状腺、肾上腺、性腺功能减退;大腺瘤还可以压迫邻近组织而有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眼外肌麻痹等,甚至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头痛、呕吐等。有些PRL微腺瘤虽然占位病变不明显,但患者也可出现头痛,原因不明。

PRL瘤可以是混合性垂体腺瘤的一部分与其他腺瘤一起发生,临床常见的是GH与PRL混合瘤。20%~40%肢端肥大症病例的血清PRL水平升高,轻微PRL水平升高是否为GH与PRL混合瘤,临床不易诊断。【诊断与鉴别诊断】

PRL瘤诊断主要依赖血清PRL水平及蝶鞍区影像学检查。此外,还须做垂体激素及靶腺功能检查、视功能检查等,以了解PRL瘤对垂体周围组织的影响。视野缺损和脑神经损害提示垂体大腺瘤已向鞍上和鞍旁发展,肿瘤的定位则依赖蝶鞍区CT或MRI影像学检查。

鉴别诊断:

1.特发性高PRL血症

病因不明,这是长期困扰临床医生、需要与PRL瘤鉴别的问题。诊断特发性高PRL血症必须先排除生理性、药物性、病理性高PRL血症。一般血清PRL仅轻度升高(<100μg/L),CT或MRI无异常发现,这些特发性高PRL血症患者中可能有个别潜隐、未发现的微小PRL瘤或将来会演变成PRL瘤,应定期随访。

2.药物所致高PRL血症

许多药物会引起PRL升高。较常见的如一些镇静药、H受体阻断2剂及口服避孕药。一般药物引起的PRL升高均<100μg/L,但长期服用甲氧氯普胺、氯丙嗪的患者血清PRL水平可达200~500μg/L。已知服用可能引起PRL增高的患者,应停药后检查。

3.垂体非PRL瘤

为肿瘤压迫垂体柄,干扰多巴胺向垂体输送,减弱PIF的张力性抑制,产生高PRL血症,多数患者PRL水平<200μg/L,蝶鞍区CT或MRI检查发现腺垂体内有占位病变。腺垂体激素检测发现除PRL增高外,还有另一种激素增高(无功能腺瘤则无),但其他腺垂体激素多减少。用溴隐亭治疗血PRL水平可迅速降至正常,但垂体瘤的大小很少变化。这时要考虑垂体非PRL瘤的可能。

4.下丘脑肿瘤或鞍区垂体外肿瘤

共同点是血清PRL一般<100μg/L,PRL水平与肿瘤大小及肿瘤所致脑神经压迫、尿崩症、头痛等较严重的症状不相符,这些肿瘤在CT或MRI检查时常有自身特点,多数不难鉴别。

5.原发性甲减

在少数情况下,原发性甲减不但可引起高PRL血症,还可导致腺垂体增大,使CT等检查误诊为存在垂体肿瘤。甲状腺功能检查可明确诊断。二、检验诊断

所有病理性高PRL血症患者在怀疑为PRL瘤之前,必须先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常规肝、肾功能检查以逐一排除药物性、应激性、神经源性及系统性疾病,其中尤其要排除原发性甲减的可能。【检验项目】

1.基础PRL测定

具体方法见第一节。

健康人清晨基础值<20μg/L,非PRL瘤的高PRL血症,PRL很少>200μg/L。如>200μg/L则提示PRL瘤的可能性大。为避免应激,可连续3天采血或同一天3次采血(每次相隔20分钟),如此3次测定可排除脉冲峰值,有利于对高PRL分泌的判断。

血清PRL>100μg/L者高度考虑PRL瘤;PRL>200 μg/L绝大多数为PRL瘤;PRL<100μg/L者多考虑高PRL血症。

2.PRL动态试验

当临床上考虑高PRL血症可能,如血PRL不升高或升高不明显时,应做PRL动态试验以进一步明确诊断。(1)TRH兴奋试验:

静脉注射TRH。健康人注射后15~30分钟血中PRL达峰值,为基础值2倍以上;PRL瘤患者注射TRH无明显进一步升高,或峰值延迟,升高在基础值1.5倍以下。(2)氯丙嗪兴奋试验:

氯丙嗪(chlorpromazine)经受体转导,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吸收和转化多巴胺功能,促进PRL分泌。正常女性肌内注射25~50mg后60~90分钟血PRL水平比药物注射前升高1~2倍,持续3小时,而在垂体肿瘤时不升高。(3)左旋多巴抑制试验:

左旋多巴(L-Dopa)为多巴胺前体物,经脱羟酶作用生成多巴胺而抑制PRL分泌。正常女性口服500mg后2~3小时PRL明显降低,垂体肿瘤时不降低。(4)溴隐亭抑制试验:

溴隐亭(Bromocriptine)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强力抑制PRL合成和释放。正常女性口服2.5~5.0mg后2~4小时PRL降低50%以上,持续20~30小时。功能性高PRL血症和PRL腺瘤时下降明显,而GH、ACTH下降幅度低于前两者。

3.其他检验

临床怀疑PRL瘤者除测定PRL外,还应检测LH、FSH、TSH、GH、ACTH、睾酮及雌激素。PRL瘤患者长期高PRL血症导致LH、FSH下降,睾酮及雌激素水平降低。有些混合性腺瘤除PRL增高外,尚有其他腺垂体激素增多。大的PRL瘤可压迫周围腺垂体组织引起一种或几种腺垂体激素分泌减少。【应用建议】

临床症状常是本病的线索,患者往往有典型的溢乳与性腺功能减退症状。检测血清PRL可以确诊有无高PRL血症,但由于PRL为脉冲式分泌,为避免峰值出现对结果的影响,可在同一天连续采3次血,每次间隔20分钟,取其平均值。PRL<20μg/L时,排除高PRL血症;PRL>200μg/L结合垂体影像学检查,即可肯定为PRL瘤;PRL>300μg/L时,即使影像检查无异常,亦诊断PRL瘤。值得注意的是,在确诊高PRL血症时,需行相关辅助检查,进一步明确引起高PRL血症的病因。由于垂体PRL瘤是引起高PRL血症的常见病因,因此有必要常规行脑垂体MRI明确诊断。第三节 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一、疾病概述【流行病学】

巨人症(gigantism)和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是由于生长激素(GH)的持久过度分泌所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发病年龄以20~29岁者为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在激素分泌性垂体腺瘤中占20%~30%。1960—1971年,Alexander等调查了英国New Castle-Upon-6Tyne地区3 ×10人群中肢端肥大症患者的人数,计算出此病的发病率-6-6为每年2.8×10,患病率为38×10。1990年,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统计该院的755例垂体GH分泌瘤患者的年龄及性别,结果显示81.2%的患者在30~50岁时就诊,男性和女性的比例为1.2∶1。临床表现为巨人症者35例,占总人数的4.6%,其中男性及女性垂体GH分泌瘤中分别有6.3%及2.6%为巨人症。香港地区肢端肥大症的发病率约为每年3.8/10万。【病因与发病机制】

GH过度分泌的原因主要为垂体GH瘤或垂体GH细胞增生。肢端肥大症也可以是内分泌多发腺瘤Ⅰ型或Albright综合征的一部分。垂体腺瘤形成的分子机制至今仍不明确。很多证据支持垂体腺瘤为单克隆来源。35%~40%的GH瘤与体细胞的G蛋白(G)兴奋性突变有sα关,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为G蛋白的Arg201和Glu227位点。GH分泌sα受下丘脑激素的双重调节,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刺激GH分泌,而生长抑素(SS)抑制其分泌。下丘脑或异源性GHRH分泌过多不但能引起垂体GH细胞增生,还可以引起GH瘤,故GHRH也是产生垂体肿瘤的病因之一。分泌GH的肿瘤常常分泌不止一种激素。当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来鉴别时,大多数GH细胞腺瘤同时分泌催乳素,催乳素水平增高的情况可见于25%的病例。分泌催乳素的特点更可能预示了对溴隐亭药物治疗的反应。分泌GH的肿瘤也可能共同分泌糖蛋白激素,最为常见的是α-亚单位(10%~30%),但很少见分泌促甲状腺素(TSH)。【临床表现与并发症】

垂体GH分泌瘤患者起病一般甚为缓慢,疾病可发生多年而患者的一般情况未受严重影响。半数患者病程在5年以上,最长者可达30余年。最早的临床表现常为肢端逐渐增大,手、足、头的体积渐增,患者的鞋、帽常需调换。在出现此种特征的变化之前,患者可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感觉乏力、易累、全身酸痛、大量出汗,并出现一些神经症状。发生在青春期后、骨骼已融合者表现为肢端肥大症,其发展慢,以骨骼、软组织、内脏的增生肥大为主要特征,无明显性别差异,发病年龄以20~29岁者为多见。发生在青春期前、骨骼未融合者表现为巨人症,男性多于女性,较少见。一般认为,男性身高大于2.0米,女性身高大于1.85米者可称为巨人症。据记载,目前最高的男性巨人症患者身高达3.0米,女性身高达2.47米。

在疾病完全形成时,由于骨骼及软组织的肥大、增生,患者外貌非常特殊,表现为眶上嵴、颧骨及颧弓增大突出,额部显得低平。有时,患者额窦特别增大,在眶上区形成一凸出。由于下颌骨增大,下颌突出在上颌之前,当嘴闭合时,下门齿往往与上门齿并列,齿缘相接。至疾病的后期,由于下颌骨继续增大,使下门齿处于上门齿之前。面部软组织增厚使面容的变形加重,额部皮肤增厚,皱褶特别显著。正常的皮肤线条加深。眼睑及耳增厚,鼻厚而阔,嘴唇增厚。舌肥厚,舌刺肥大,语言含糊不清。患者的发音可由于鼻内组织增生引起阻塞而呈鼻音。喉音变得低沉,耳聋及耳鸣亦甚常见,嗅觉可因鼻内组织的增厚而丧失。手、足呈特征性的改变,手指、手掌皆增厚、变宽;足部亦增厚和变宽,足横弓及纵弓皆变得扁平。关节的病变可甚为显著,引起全身关节特别是背部和四肢的酸痛。

肢端肥大症患者往往会出现甲状腺肿大,而甲状腺功能多为正常,少数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此类患者亦常伴有糖代谢异常,伴发糖尿病的发生率为9%~23%,糖耐量减退的发生率可达35%~50%。肢端肥大症患者高血压发生率较健康人高(30%~63%),高血压症状一般较轻,并发症少。然而,此类患者即使血压正常,也多有心脏肥大。在临床上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38%~80%有心肌肥厚(主要是左心室肥厚)。患者可有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少数患者可发展为心力衰竭。肢端肥大症患者往往过早有动脉粥样硬化,病期10年以上的患者可发生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心电图异常发生率约为50%以上。月经失调、闭经为女性肢端肥大症患者早期的常见症状。男性患者在疾病早期可呈性欲亢进,不过经一短暂时期后,性欲逐渐减退,以至完全消失。

垂体GH瘤多为大腺瘤,生长迅速,较多发生出血、梗死或坏死。垂体卒中可自动发生,也可以有诱因,最常见的诱因是垂体放射治疗。垂体GH瘤还可引起局部的压迫症状,如头痛、视功能障碍及下丘脑综合征。垂体大GH瘤压迫正常垂体组织,患者可发生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大约有20%患者可同时发生高泌乳素血症。在肢端肥大症中,肿瘤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其中,结肠息肉及腺癌与肢端肥大症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患病率分别达54%及6.9%。【诊断与鉴别诊断】

从患者的特殊面貌及肢端逐渐增大进行诊断,一般并无困难。临床怀疑或诊断肢端肥大症后,应做生化检查以确诊,最后做影像学检查为肿瘤定位。

鉴别诊断:需与肢端肥大症鉴别的有以下一些情况,应做相应的生化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1.体质性巨人

常有家族史,可能与遗传有关。身高虽然远远高于健康人,但身体各部发育较匀称。性发育无异常,骨龄无延迟。

2.垂体肿瘤

较难鉴别的是分泌催乳素的垂体肿瘤,这些患者有闭经、持续性泌乳。有时也可呈轻度肢端肥大的表现。

3.特发性骨关节肥大病

本病患者也可出现面部、肢端软组织增厚及骨关节增大。本病主要见于男性,约1/4的病例有家族史,其遗传方式可能是由隐性或不完全显性突变基因所决定的。通常在青春期起病,手、足迅速增大,并逐渐进展。

4.Marfan综合征

为先天性结缔组织疾病,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变主要累及骨骼、眼和心血管系统。患者身材高,四肢细长,缺少皮下脂肪,常有高度近视、晶状体脱位和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等。

5.单纯性凸颌症

这种患者常被怀疑为早期肢端肥大症。血清GH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正常。

6.妊娠期女性

有些妊娠期女性面容变得粗陋,也可有垂体体积增大、视野改变、糖尿病等,但这些现象于分娩数周后消失。二、检验诊断

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的诊断并不困难,临床怀疑或诊断后,应做实验室检查以确诊。【检验项目】

1.生长激素

具体方法见第一节。

肢端肥大症患者血GH基础值比健康人升高数倍至数十倍,一般>15μg/L,活动期高达100μg/L以上,其水平可反映肿瘤分泌活动,但与病程及临床表现的严重性不一致。GH的分泌呈脉冲式,须多次测定,受多种因素影响。GH测定还有助于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病情长期处于活动状态或肿瘤分泌大量GH者死亡率高,生活质量差。

尿GH的测定能反映一段时间内的GH分泌量,而且与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呈正相关。肢端肥大症患者24小时或12小时尿GH排泄量常较健康人高50~100倍。

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Ⅰ)(1)检测方法:

高效液相层析法(HPLC)、R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放射分析(IRMA)。因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掩盖了IGF-Ⅰ的抗原表位或具有竞争作用,采用免疫法测定IGF-Ⅰ前必须先去除IGFBP。(2)标本:

血清(浆)或尿液。(3)参考范围:

成人(21~30岁)165~434μg/L;(31~40岁)155~329μg/L;(41~50岁)115~286μg/L;(61~72岁)69~262μg/L。儿童(6~8岁)50~250μg/L;(11~16岁)180~800μg/L。参考范围因不同检测试剂盒而不同,因此不同实验室应制订相应的参考值。(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

若无严重疾病共存,肢端肥大症患者活动期的血清IGF-Ⅰ水平通常是升高的。在GH升高不显著者IGF-Ⅰ测定更有助诊断。

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1)检测方法:

R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2)标本:

血清或血浆。(3)参考范围:(成人)2~5mg/L;(儿童)新生儿0.4~1.4mg/L。(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

与其他IGFBP相比,IGFBP-3的产生与IGF-Ⅰ一样,依赖于GH的分泌。与IGF-Ⅰ不同的是,IGFBP-3的变化不依赖于营养状况,所以IGFBP-3是初步诊断GH所致儿童生长异常的重要参数。

4.钙、磷测定

少数患者血清钙、磷增高,尿钙增高,尿磷降低。如持续或明显高血钙可能合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其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功能试验】

1.口服葡萄糖抑制试验(1)试验原理:

健康人摄入葡萄糖后,GH浓度常下降至无法测出或在血糖升高的开始60分钟内低于1μg/L。随着血糖水平的下降GH将再次升高。肢端肥大症患者缺乏这种对GH的完全抑制,尽管可能观察到GH浓度部分下降,但GH水平不会低于1μg/L,而且约有20%的病例的GH水平反而升高。(2)试验方案:

口服75g葡萄糖,并分别在0、30、60、90和120分钟时采血测定GH水平。(3)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

GH对口服葡萄糖反应的测定是诊断肢端肥大症最可靠的试验。

2.剧烈运动(1)试验原理:

在剧烈运动期间,碳水化合物和糖原迅速动员消耗;20~30分钟后,由于GH大量分泌介导脂肪分解,脂肪酸也可被利用。(2)试验方案:

采空腹血样作为基础值。患者骑自行车或爬楼梯10分钟并休息20分钟后再次采血。GH浓度应升高至20μg/L。(3)评价:

在体质性发育迟缓的儿童中,约30%的病例GH不恰当地升高。70%~90%的病例中,该刺激性试验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

3.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rowth factor releasing hormone,GHRH)试验(1)试验原理:

注射GHRH可以刺激GH的释放。(2)试验方案:

刺激物可选用是GHRH 1-44、1-40或1-29。静脉注射1~2μg/kg,分别在0、15、30、45、60和90分钟采血测定GH。GH升高最大值>10μg/L为正常。如果达到最大值,则表明不存在GH缺乏(若GH>40μg/L,更不可能有GH缺乏),或GH缺乏可能由下丘脑缺陷所引起。(3)评价:

GHRH试验可鉴别下丘脑或垂体自身病变。另据报道,20%试验者可出现不良反应,如一过性面色潮红,多见于大龄儿童。GH的兴奋比其他试验显著。

4.精氨酸氯化物试验(1)试验原理:

在75%~100%的对照者中,精氨酸和其他一些氨基酸可引起GH的显著升高。(2)试验方案:

精氨酸氯化物与生理盐水以1∶10的比例稀释,在30分钟内注射完毕。分别分别在0、30、60和90分钟时采血测定GH。(3)评价:

该试验无任何不良反应。

5.胰岛素兴奋试验(1)试验原理:

胰岛素注射可引起血糖明显下降,从而刺激GH的分泌以释放脂肪酸作为能量来源。作为另一个反馈调节步骤,皮质醇由ACTH刺激而释放增加。所以,该试验也可用于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检查。像精氨酸试验一样,该试验敏感性在健康人群的范围为75%~100%。(2)试验方案:

胰岛素0.1U/kg静脉注射。在注射前及以后2小时内每30分钟采血测定GH。同时测定血糖值。只有当血糖值比基础值下降超过50%或<2.22mmol/L时,该试验才有意义。(3)评价:

因为血糖经常不适当地下降,可将胰岛素剂量减半而不必限制于前面推荐的剂量。

6.左旋多巴兴奋试验(1)试验原理:

左旋多巴是大脑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在接受治疗的帕金森疾病患者中,已观察到了它对GH的促进效应。脱羧酶阻滞剂甲基多巴肼和普萘洛尔可增强这种促进作用。(2)试验方案:

在试验开始前2小时服药,普萘洛尔1mg/kg(最大剂量40mg),左旋多巴250mg,甲基多巴肼25mg。分别在0、45和90分钟采血测定GH。(3)评价:

该试验不良反应少,结果可信,但试验时间较长。【应用建议】

由于GH的分泌呈脉冲式,也需要多次测定,一般>20ng/ml。另外,在做GHRH试验时,如果长时间缺少GHRH刺激,仅给予一次GHRH剂量,功能完好的垂体也可能不能分泌恰当剂量的GH。因此建议在5天内每天给予GHRH 1μg/kg,并在给药前和给药后进行该试验,以确保试验的可靠性。

再者,在进行胰岛素试验时,在胰岛素注射的最初5~30分钟内,受试者常出现轻度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甚至轻度嗜睡;特别是在存在垂体功能不全时,由于缺少反馈调节,将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在试验的第1小时内或最好是试验全程应该有一位有经验的医生在场,并备好胰高血糖素和20%的葡萄糖溶液,以便在患者出现严重低血糖时终止试验。第四节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一、疾病概述

垂体或下丘脑的多种病损可累及垂体的内分泌功能,当垂体的全部或绝大部分被毁坏后,可产生一系列内分泌腺功能减退的表现,主要累及的腺体为性腺、甲状腺及肾上腺皮质,临床上称为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最常见的病因为产后垂体缺血性坏死及垂体腺瘤。【流行病学】

本病较多见于女性,与产后出血所致垂体缺血性坏死有关。本病多发生于成人,发病年龄以21~40岁最为多见。【病因与发病机制】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的病变可发生在下丘脑,也可发生在垂体前叶。前者可认为是继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后者则属原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各种原因导致垂体柄损伤,使下丘脑的促前叶释放激素不能经门脉系统下达至垂体,也可引起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总的来说,最常见的病因,于女性为产后垂体缺血性坏死,于男性为垂体大腺瘤,于儿童为颅咽管瘤。

1.产后垂体出血性坏死

产后垂体坏死为引起女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最常见的病因,也称为希恩(Sheehan)综合征。妊娠期女性垂体增生肥大,代谢旺盛,因而对缺氧特别敏感,一旦发生休克,垂体血供不足,肥大的细胞就容易发生坏死。此外,垂体前叶血液供应主要依靠门脉系统,而在分娩后,血中胎盘所分泌激素的浓度骤然降低,兴奋垂体增生、肥大的因素突然消失,使分娩时垂体迅速复旧,垂体前叶的血流量减少。在此情况下,如果发生循环衰竭,垂体前叶的血流量更低,就易于发生缺血性坏死。另外,少数患者产后垂体前叶坏死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有关。其他如产褥期严重感染及某些伴高凝状态的疾病都可导致产后垂体坏死。由于垂体后叶的血液供应不依赖门脉系统,产后垂体坏死一般不累及后叶,不过也有少数患者同时累及后叶而并发尿崩症。

2.垂体及下丘脑肿瘤

下丘脑发生的颅咽管瘤、松果体瘤、神经节瘤等在儿童较多见,此种肿瘤可压迫下丘脑,也可因手术切除肿瘤损伤下丘脑,引起前叶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导致前叶分泌功能减退。垂体无功能腺瘤可能因激素分泌量太少,或是分泌的物质仅属糖蛋白激素的α亚基,不具生物活性。这类无功能的肿瘤若发现过晚,肿瘤体积过大,少数病例可因其压迫其他垂体分泌细胞导致前叶功能有一定程度低下。但无分泌功能的微腺瘤患者,一般不出现前叶功能减退。

3.放疗损伤

鞍外照射剂量通常为50Gy,随访观察中发现有下丘脑及垂体功能减退者较多;重粒子照射后发生前叶功能低下者可达20%。另外,头颈部肿瘤如脑瘤、鼻咽癌、上颌窦癌等患者可因照射过度使垂体前叶功能受到影响。儿童患者对放疗照射尤为敏感,需要引起重视。

4.颅脑创伤

严重颅脑创伤由于垂体柄的折断或垂体门脉血管的中断,部分患者可引起急性垂体前叶大片梗死,可同时并发尿崩症。这些患者大多有颅骨骨折,累及颅底或垂体窝。垂体坏死使预后更差。颅脑创伤后如有多尿、持久昏迷、全身情况特别严重者,即应考虑并发垂体坏死的可能。

5.自身免疫性疾病

此类最常见的是淋巴细胞性垂体炎。多发生在妊娠期或产后,临床表现类似垂体肿瘤,往往伴发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肾上腺炎、卵巢炎等。垂体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垂体细胞破坏的原因可能和自身免疫有关。临床可表现为甲减、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性腺功能减退。50%的淋巴细胞性垂体炎患者有其他内分泌腺的自身免疫疾病。

6.感染

垂体脓肿、结核、梅毒等都可直接损坏垂体;脑炎、脑膜炎影响下丘脑促前叶激素释放激素,间接引起前叶功能减退。

7.浸润性病变

白血病、淋巴瘤、黄色瘤、结节病、血色病等也可并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结节病可有广泛的下丘脑浸润,引起垂体功能减退,而垂体本身可并无明显损害。

8.垂体切除

垂体肿瘤一般使用选择性肿瘤切除术,但有时会因手术不当损及腺瘤旁其他组织,从而导致前叶功能部分性减退。

9.营养不良

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营养不良可引起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如神经性厌食可引起功能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胃切除术后的一部分病例也可出现此种情况。

10.神经系功能性紊乱

垂体前叶功能状态受神经系活动的密切调节。除了神经系器质性损害可导致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外,神经系功能紊乱如严重的神经衰弱日久也可伴有轻度的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11.特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

一部分患者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原因不明,称为特发性,有的是单一激素不足,有的可有两种甚至多种激素不足。其中一部分有遗传特点,可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较多见的为单一生长激素缺乏或同时有促性腺激素缺乏。【临床表现与并发症】

1.与病因有关的病史及临床表现

如为产后垂体坏死引起者,可询问患者分娩时有无难产、大出血、昏迷、休克、感染等病史。患者在产后极度虚弱,乳房不胀,无乳汁分泌。可有低血糖症状,脉细速,可并发肺炎等感染。产后全身情况一直不能恢复,月经不再来潮,逐渐出现性功能减退及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症状。如为下丘脑-垂体肿瘤引起者,可有肿瘤压迫邻近组织出现的症状,如头痛、视神经受压迫、眼球运动神经受损害。当肿瘤侵入下丘脑时可出现嗜睡、肥胖、多食或厌食、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性发育迟缓或早熟等症状。此外,如由于照射过度、颅脑损伤、脑膜炎等引起者,都可询及各种相应的特殊病史。

2.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表现

垂体储备功能甚强,在细胞破坏达75%时才会出现前叶功能减退症状,坏死达90%时会出现明显的前叶功能减退症状。破坏不到50%时,一般不会出现前叶功能减退的症状。垂体前叶多种激素分泌不足的现象大多逐渐出现,一般先出现催乳素、促性腺激素、生长激素不足的症状,继而为促甲状腺激素不足表现,最后表现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不足。(1)催乳素分泌减少:

产后垂体毁坏者表现为乳房不胀,无乳汁分泌。若病原为下丘脑和垂体柄损伤,下丘脑分泌的催乳素抑制因子不能抵达垂体,则催乳素可增多,出现高催乳素血症。(2)生长激素分泌减少:

于儿童可影响正常生长,引起侏儒症;成年起病者,生长不会受影响。但因为生长激素有升血糖作用,所以不论儿童或成人都可有低血糖倾向。(3)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

女性患者表现为闭经、性欲减退或消失、乳房及生殖器明显萎缩,丧失生育能力。本病患者的闭经和一般经绝期女性的区别是没有血管舒缩紊乱,如阵发性面部潮红等。男性患者表现为第二性征退化,如阴毛稀少、声音变得柔和、肌肉不发达、皮下脂肪增多,以及睾丸萎缩、精子发育停止、阴囊色素减退、外生殖器和前列腺缩小、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等。(4)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主要表现为怕冷、少汗、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皮肤干燥或粗糙、眉毛稀疏、食欲减退、嗜睡、水肿、面色苍白、贫血、记忆力减退、心率缓慢。有的可出现幻觉、狂躁等精神失常症状。心率缓慢,心电图示低电压,可出现T波平坦、倒置。心脏多不扩大,往往反而缩小,此与原发性甲减有别。(5)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

主要影响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氢皮质素减少,患者虚弱、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上腹痛、体重降低、心音微弱、心率缓慢、血压降低、不耐饥饿,易发生低血糖,机体抵抗力差,易发生感染,感染后容易发生休克、昏迷。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时,氢皮质素所受影响最严重,分泌明显减少,而醛固酮所受影响较氢皮质素轻。在基础状态下,尚有一定量的醛固酮分泌,还可保存钠;在钠摄入减少时,肾上腺皮质尚能作出增加醛固酮分泌的反应,但反应不如健康人迅速,且达不到正常程度。储钠作用较健康人稍差,但仍有一定的储钠能力,因而对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患者,不像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那样容易发生严重失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