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家艺拳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9 18:01:52

点击下载

作者:张文鼎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巫家艺拳术

巫家艺拳术试读:

自序

巫家艺源于福建人巫必达所创之巫家拳。巫必达于不惑之年前后来到湖北,充分吸收了武当内家拳法之精义,约四十六、七岁离开湖北,将武当内家心法带往湖南,创巫家拳术。

其三传弟子孙元庭,依仗巫家拳江湖行侠、新疆建功。后出家当了道士,受武当道家内功之吸引,来到湖北,清修于武昌武当宫。其内家功夫臻于化境,晚年收弟子王重光,传毕生之武艺。

王重光从孙道人学艺五年,继承孙道人之宿愿,以博大精深之武当内家功法,创新巫家拳。孙道人仙逝后,王重光先后从姜殿臣先生学形意拳、岳氏连拳,从赵子虬先生学八卦掌,间接随其师兄王约深从崔毅士先生学杨式太极拳,吸收三大内家拳之精华,融会贯通于巫家拳中,使巫家拳之风格为之一变,定其名为巫家艺。

王重光老师十七岁开始结缘巫家拳,九十七岁离世,倾注八十年之心血研究创新,不计毁誉,远离名利,只求拳艺有得。题其笔记为《千金敝帚》,取成语“敝帚自珍”之义,一生为之追求,真可谓苦心孤诣。听师叔评价,王老师拳艺,十年一变,晚年之艺境,已不是当初之模样。王老师精书法,其风骨劲道与巫家艺同出一辙,拳艺与书艺融通互参。诗圣杜甫记述,大书法家张旭,因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功力大进。王老师武艺登临高峰之成就,当有鉴于书法之艺境也。

笔者追随王老师近四十年,未敢忘怀老师之心愿,沿着老师的足迹,欲多懂一点内家功法,一直未能如意,不觉年已迟暮。近年受同门师兄弟之敦促,应传承巫家艺薪火,上对已故师尊,责任岂能推卸。王老师生前早有将巫家艺整理成册之意,曾嘱咐再三,不容继续推延,为报答传授之恩,只得勉力为之,不知能否如老师之意。

从《巫家内诀》中可知,巫家拳法原有六路,内诀第十问中指明曰:“打有六桩”,其解答分为第一路、第二路、直到第六路止。王老师传授为四路,可能是在创新过程中有所精简而成。今为方便习练,大胆合并为两路,原来之精华妙要,绝不敢丢失,风格韵味,或差强仿佛。巫家艺还包括有巫家杆一路、名为七步连针,长缨行剑一路,缚龙刀一路。尤其是缚龙刀,融会了孙师爷与王老师两代人的心血,极为王老师所珍视,一再叮嘱定要精练。名为缚龙者,武林称枪是一条龙,技法精妙,极难应对。而缚龙刀法蕴藏有应对大枪之招术,充分体现了巫家艺之灵活精巧,寒雀步在这路刀法中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巫必达祖师留有《巫家内诀》一卷,其中之《金拳秘诀》,集中体现了巫祖的拳学思想,笔者试图予以浅释。关于巫家艺与原巫家拳之异同何在?笔者也试图予以述说。不知能否说清楚,当局者迷,唯尽力而已。本册以拳术为主,器械部分得留在此后续编。第一章巫家艺源流

巫必达是巫家拳的创始者,字有能,祖籍福建省汀州府连城,乾隆十六年(1751 年)出生,嘉庆十七年(1812 年)辞世,享年六十二岁。巫必达自幼爱好武术,拜在南少林寺明如禅师门下,学习南少林内家拳法。由于天资聪慧,练功刻苦,学业大有成就。既长,为深入探求武学之奥秘,远离家乡,四处游学,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来到湖北后,为武当内家功法所吸引,精心学习研究了武当拳术。因为生计,同时也在湖北教拳,据说留有巫家堰之拳。武当山地区,山势环抱,多以堰为地名,如著名的十堰市。巫必达于青年时开始游学,四十六岁去湖南,其间有二十年左右的时光,那么,在湖北的时段或许不少于五年之久。正当不惑之年,对武当内家功法必定有深入的了解,在巫必达所书的《巫家内诀》中,可以见到端倪。

因闻知湖南武风极盛,先后出现了许多武学大家,使巫必达向往。于嘉庆二年(1797 年)巫到达湖南,时年四十六、七岁,以教拳为业,一时名声大振。据向恺然在《拳术传薪录》中所述,巫必达到湘潭不足三年,湘潭原有的拳术全被淘汰,时湘潭人不练拳则已,若练拳必选巫家拳。传其衣钵者,在湘潭有冯姓一族,在株洲则有李姓一族。

当时巫必达之拳艺已达到一个高峰,声名显赫,因之而遭人忌恨,被阴谋陷害。向恺然的《拳术传薪录》中记,湘潭有授麒麟八卦拳的龙门家,嫉恨巫必达之技艺,又无能力胜过他,便设下毒计,宴请巫必达。巫住在河对岸,宴毕龙门家父子五人驾船送其过河,船到河心,龙门家五人发起攻击,因船窄小无法施展,巫又不善游水,被龙门父子伤残左腿。见巫脚已残,无力反抗,四人各抬一手足,准备将巫抛到岸上。刚上岸,巫手足齐发,抬手的两人当即毙命,抬好脚的一人受重伤,抬残腿者与另一人急忙逃走。从此巫必达成了瘸腿。

而王重光老师听孙元庭师爷所说,略有不同。言当地有某姓兄弟,习武而霸,忌巫必达拳艺,假意请至家中教拳,后以谢师为由,在船中设宴,用酒将巫灌醉,割断其左脚筋,巫剧痛惊醒,忍痛力斗,毙伤其兄弟数人后得脱。从此巫必达腿残而瘸。

以上两说,不知哪一更确实,但巫必达遭人暗算腿残是真。此后,巫总结经验教训,根据自身条件,创造了寒雀步法,发展了以吊卡挤为核心的巫家拳术。在湘潭、株洲一带,以冯、李两家为根基,教拳授徒。之后巫家拳成为湖南流行的四大拳种之一,出现了很多名家高手。相传,辛亥革命元勋黄兴精巫家拳,鉴湖女侠秋瑾也精巫家拳。又传,近代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也精巫家拳,不知实否。现在湖南已有巫家拳第七、第八代传人,这是确实的。

巫必达祖师辞世后,据说由冯、李两家料理后事,安葬在湘潭东郊之荷塘乡青山村。

第一代传人,其著名者应是冯南山与李大魁,在湖南有学者考证详实,当不有误。

而根据孙道人孙元庭所说,彭跃为第一代传人。在湖南所记载的传承系列中,道人孙明亮为冯植山所传。长沙巫家拳则记载有第二代传人彭植山之名,并说彭、冯二字有误。此彭植山是否就是彭跃,不得而知。如果就是一人,那么,孙道人应当是第三代传人了。孙明亮应该就是孙元庭,因记载其所传弟子是马道人马岳霖,这是不错的。

彭跃生平事迹不详。据孙道人所说,彭跃以行镖为业,行走于湘、川、黔、桂一带,拳艺精湛。

道人孙元庭,湖南醴陵人,出生于1846 年,1928 年去世,享年八十二岁。其经历颇有传奇色彩,一生不留照片,出家当道士,或有难言之隐。

据长沙文化馆薛加林先生说:“巫家第二代门人,当时正值太平天国时期,有的战死疆场”。如果是这样,孙元庭有可能是太平天国成员,太平天国失败,孙元庭当时约十八、九岁,流落到洞庭湖一带继续抗清。在一次截镖行动中,与彭跃狭路相逢,为彭跃武技折服,当场拜彭跃为师,从此随彭师走镖、学艺。

彭跃离世后,孙元庭约在二十四、五岁年龄,时左宗棠为平定新疆叛乱,在湖南招募湘军,孙元庭应招从军,因其武功高超而成为左宗棠侍卫。孙约在二十六岁时,随左宗棠入新疆平叛,在平定叛匪阿古柏的战斗中,叛匪以骑兵肆虐横行,孙元庭建议组成长杆队,用巫家杆法大破叛匪骑兵,屡建战功。诗人有“湖湘子弟满天山”之句,歌颂平叛的将士。叛匪平定后,孙元庭升为参将,留守新疆。后因与上司不和,单身返回湖南,这时孙元庭已年过而立。

在长沙孙元庭因仗义打抱不平,遭清政府通缉,红尘不能容身,跑到南岳衡山出家,当上了道士。从此孙元庭成了孙道人。

道士修行,诵读道家经典是规定的功课,丹道内功更是必修的作业,博大精深的道家养生功法,提升了他的武学水平,开拓了他的视野。在清修的同时,孙道人也教授巫家拳术,授业弟子中有道士马岳霖,马道士后来成为湖南长沙巫家拳的主要传人之一。

同祖师巫必达一样,习练内家拳,必然向往武当内家拳法,这种武当情结,先有巫必达在湖北数年之度留,后又促使孙元庭来到武当。在武当山孙道人如何修炼,没有记载,只知一个偶然机会,孙道人遇见了武昌长春观的主持侯道人。侯道人原来也是左宗棠的侍从,旧时同僚相逢,彼此又都出家为道士,自有一番别情离绪。受侯道人之邀,孙道人来到武昌长春观。

长春观是武汉著名的丛林,侯道人当时颇有名气,政要富商往来不绝,观内香火旺盛。孙道人为图清静,后移到武昌黄鹤楼下的武当宫修行。到现今,长春观得到保护,修缮一新,而武当宫随着黄鹤楼的搬迁,已荡然无存。当时孙道人在武当宫得到了一安定的修行环境,对巫家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整理,充分吸收了武当内家拳功法,使巫家拳风格为之一变,从而奠定了巫家艺拳法的基础。

孙道人在武汉传授了一些弟子,王重光是其主要的衣钵传人。

王重光,号展如,重光之名是赵子虬师爷来武昌后,按“天子重贤才”的辈分所定。王师是湖北武昌人,出生于1906 年,2002 年离世,享年九十七岁。由于家学渊源,自幼习练武术,其父曾在清朝武举考试中得弓箭第一。王重光在十七岁时拜孙元庭道人为师,学习巫家拳,其拜师过程,颇有戏剧色彩。

那年春节,王与街邻同学相邀去黄鹤楼玩耍,当时黄鹤楼已毁,人们称黄鹤楼旧址周围的建筑群为黄鹤楼。每年春节,在奥略楼、张公祠、吕祖阁以东的地段,举办庙会,武昌有名的商家都去设立商棚,各种民间曲艺杂耍也前往赶集,热闹非凡。王等看到有几摊玩拳卖艺的喝彩声不断,一时兴起,提议也围一圈练练。于是各献拳技,到王弟练九滚十八跌时,一下跌翻在地,这时引来了一洪钟般爽朗的笑声,大家一看,见是一道人正拈须对着他们大笑。同学中有见过的,说这道长是个高人,功夫非常了得,大家说我们就拜他为师学功夫。道人背手而去,大家尾随着来到武当宫,齐齐跪在道人房前。道人问:这是为何?答道:我们要拜师学拳。道人连说不会,直到天晚各各回家。之后这些同学每天都来跪求,日久来求的渐少,寒假过后开学了,只剩下王重光与其弟继续坚持跪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武当宫的当家主持张道人对孙道人说,观察了这么长时间,人品不错,可以收下了。孙道人要王重光练了一趟拳和大枪,点头应许,收王重光为门徒,还带上了王的弟弟。

王重光跟随孙道人练巫家拳,有五年之久,直到孙道人仙逝。王为其挂孝送葬。孙道人在武昌教授了一些学生,成绩最佳者,当数王重光。还有位叫苏皎如的师伯,也练得相当好,只是抗战以后,不知去向。

孙道人去世后,王重光秉承孙道人之遗愿,深入研究武当内家武术,将巫家拳发扬光大。王重光用毕生之精力,去完成这一心愿。

形意拳名家姜殿臣先生来到武昌,王重光同武昌抱冰堂一同练拳的朋友们,一齐拜在姜殿臣门下,向姜老师学习形意拳、岳氏连拳、六合大枪等北派武术,直到姜殿臣先生离开武昌前往南昌, 王重光得姜师传授,对形意拳颇有心得。其间耿继善之子耿霞光先生由南京来找姜殿臣,姜介绍耿霞光到汉口教授形意拳。在以后的岁月里,王与耿经常一起研究,一次耿霞光问形意拳如何应对,王重光曰,主动快攻。耿说极是,进亦攻,退亦攻。

约在1934年,赵子虬先生受南京国术馆委派,到武昌推广中央国术馆武术。王重光与姜殿臣门下的师兄弟,都拜在赵子虬门下,学习八卦掌、查拳等武术。赵子虬先生武学造诣很深,演练拳架身法特别英俊优美。

王重光深得赵师器重,赵在武汉凡有交涉,大都由王出面代理。一次,当时集青帮首领、军统特务、警察局局长于一身的杨庆山,命其义子带一帮人来找赵子虬的麻烦,由王重光出面,一记巫家拳铲腿将其撂倒,以后再也不敢来了。

王重光有一师兄王约深先生,在北京读书与工作期间,学过杨氏太极拳,回到武汉后朋友们都仰慕太极拳之名,要向他学习。王约深与大家商量,如真心要学可请北京老师来,于是去信请杨澄甫大师。杨澄甫大师回信说,已另有约定在先,无法来武汉,推荐崔毅士先生前来,大家欣然同意。崔毅士先生与汉口精武会订立了三年合同,教了一年太极拳,因与当时汉口精武会负责人意见相左,该负责人撕毁合同。王约深劝崔毅士先生曰:强龙难压地头蛇。如是崔退居在王约深家,王约深以师礼事之,承担一切费用。王约深当时住在武昌黄鹤楼下之乃园,崔毅士先生得以常在黄鹤楼与抱冰堂教拳,直到1938 年日寇进攻武汉,湖北省政府部门迁往鄂西恩施,崔毅士先生随王约深一同去到湖北恩施。我有一师兄,曾在武昌遇见过崔先生那时在恩施教授的学生,相互间因所练之太极拳架有崔先生之风格而相认。崔毅士先生在恩施不到一年,后经由四川万县返回北京。有近两年时间的朝夕相处,王约深得崔毅士先生之尽心传授,王重光也受益匪浅。王重光老师经常对我说,约深先生对他帮助很大,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抗战期间,王重光在湖北郧县从事军需后勤工作,郧县离武当山不远,同样是武当情结,王重光上武当山寻访张三丰遗迹,见到一尊张三丰身背草帽的铜像,仙风道骨令王师终生难忘。

郧县那时在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的防区内,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后,王重光随张将军部属到了四川重庆,国民党当局对从前线下来的人员并不优待,王老师凭一笔工整的书法弄到一文书抄写工作,月薪只够吃饭,王师娘还要靠提篮小卖来补贴生活。

抗战胜利后王老师携家返回武昌,昔日抱冰堂练拳的师兄弟中幸存者陆续相会,而有些却回不来了,如师伯苏皎如音讯全无,我的小舅则被日本飞机炸死,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每个人都经历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摧残。日寇攻占武汉时,王师娘带着两个小孩,逃难到簰州,生活无着,靠挑水卖度日,一个妇道人家,挑着沉重的江水,每挑一担都要翻越泞滑的大堤,艰难凄楚无法想象。留在武昌的朋友,听说其惨状,凑集了十多块钱,由刘信道师叔步行六十里送往,患难中见真情,刘师叔的高义令人钦佩。王师娘用之作为盘费,带着小孩,一路帮人打工,躲避日冦的搜查,找到陨县与王老师相会。沿途的艰辛,难以言表,许多年后,王老师同女儿一提及,都不忍相对泪流。八年的离难,国恨家仇,痛入骨髓,回到武昌,满目断壁残垣,世代居住的老家被毁了,全是日本飞机轰炸的恶果,蛇山抱冰堂的树木,也被日寇砍光,山上挖满了战壕,处处都留有日本侵略者的罪证。恶魔终究遭到恶报,天道至公,师兄弟间相互宽慰,化悲痛为力量,决心重振昔时之豪情,为中华武学的发扬光大作出贡献,在共同努力之下,有武昌派风格的武术问世,巫家艺便是其突出的代表之一,岳氏连拳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20 世纪50 年代,成立武汉体育学院,聘请王重光教授武术,曾代表湖北省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武术工作研讨会,同著名武术家郝家俊、李天骥一起,编写了太极拳教材。

王重光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在孙道人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巫家拳进行了再创新,充分吸收了武当内家拳的精华,使寒雀步法与探力吊手更加精妙,形成了别具内家风格的巫家艺拳术。

王老师退休后,到湖北省黄石市与女儿、外孙一起安度晚年,并以传授拳艺为乐,出版有《太极五星锤》一书。2002 年因病不治而去世,享年九十有七,黄石市体委为之追悼安葬,一代武坛俊杰离开了人间。第二章巫家内诀

按:巫家内诀,从文字内容可知,为巫必达祖师亲自论述。内诀指明了巫家拳之要义,以及练用之原则大纲,前辈视为圭宝,秘而不宣。此前所见到的文章著作,偶有零星披露。为便于巫家艺爱好者全面了解其内容,利于指导习练,斗胆将全文公之于众,请求前辈师尊宽恕。

内诀原是在门内传抄,笔者抄自于师兄处,师兄则得自师叔。辗转传抄,错误难免,故或见诀内有难解之文,疑为传抄所致。然仁者见仁,方家或更有智见,姑且存疑,原文照录。

内诀正文

盖闻文武两途,肇自三皇五帝,阴阳配偶,始分四象两仪。伏羲画八卦,初启文明;黄帝战蚩尤,始兴武备。由此,艺在人间,传高人之妙谛;技流天壤,助豪杰之真铨。上应奎璧之光,下吐山川之秀,分门别类,体验精微;秘点密传,长存衣钵。金仙演教,代代堪求;玄女留宗,历历可考。或本父教,或自师承,或度神人之奥诀,或受太祖之真传。若问短打长拳,刀剑枪杆之艺,始于越女袁公,传于武当少林。夙在大章少林寺,明如宗祖,巫家来由。若求此艺之精,须择贤明之俊。故曰,共相就正,学者久练成家,进可为朝廷之良将,退不失草野之英贤。隐此艺,则可防身保命;显此法,则可受度世人。君子不弃疏浅,请记芳名于左,心之一径,是云两分。

出手要论

三拳难当一肘,三肘难当一尖,三尖难当一指。快慢、长短、方圆、偏侧、高低、显奇、擒拿、封闭,虽然有远有近,学者变化无穷。

巫家十问必答

第一问曰:愚闻此家功夫,何以六肘为名,何以不名六拳,不名六掌,不名六脚,弟子愚昧不知,请师明示?

师曰:拳名六肘,大有意味,盖六肘乃打之祖,非别拳架可比。推其至要,打则先动其心,心则动其目,目则见于手足,而手足无方法,则不能贯运。此六肘者,一曰搁肘,二曰扁肘,三曰摇肘,四曰扽肘,五曰滚肘,六曰擂肘。均以身法为主,有前后左右,有高低长短,手足出进,唯身为主,故令名六肘。

第二问曰:人家掌子可以跌人,我家之掌,毫无显势,其故安在,请师传授?

师曰:掌子功夫,讲起最难,其中秘诀有上中下三盘,要子午确实,要方身藏身,要松肩放肩,要起肫、落肫、丢肫,要有边子劲,掌心劲,要有十指抓泥通背劲,方为掌法,口传秘授,总不外乎操习。

第三问曰:照拳出手,一曰耳后,一曰平肩,又曰从中,且曰方身扁身,请师示教?

师曰:照拳出手,先有吊、夯、关照,先必藏胸藏甲,无空无隙,如何指议得出,无论什么,先要顾孔闭门。或短打、或换脚、或洗手,或进步方身,凡一出手必如闪电,内藏特杀,方以助扁,扁以助方,通背用两劲贯串。在人拳头之意味,有子顾母,母抱子,到头夯其三盘,子午与掌子相同。

第四问曰:脚法进退,三门快切,大概人都知悉,唯有细末不得其详,请师一一指示?

师曰:脚上功夫,说起最难,如树之有根,如船之有舵,是讲此法,先明几层。盖出脚宜轻,缩脚如扯绳之勇猛,欲求稳当,须在丹田出力,脚背宜直,趾尖落地,有半脚、满脚、摆前脚、摆后脚,有跟脚、换脚,有欲出不出之脚。有心劲子午,有回风勾子,有内外圈子,有进退老嫩,有肫胯两风,有走门闭门,有消腰捻腿。所谓手打三分,脚进七分,则势稳如泰山矣。

第五问曰:指法有扣一指、扣二指、扣三指、扣四指、扣五指,一法一样,一样一劲,敬请告我?

师曰:扣一指出有吊手,担四指,小指助力,现边子劲。扣二指是夯手,运腕与肩平。扣三指阴手为二龙戏珠,阳手为月里偷桃,关照子午。扣四指为一指金刚钻,黄蜂进洞,仙鹤取血。扣五指是照拳,黑虎长拳、住手、回马鞭,连珠炮拳。

第六问曰:拳中掌法名色甚多,其数不一,请师指示?

师曰:有吊手掌子、三门掌子、双掌子、架手掌子、封面阳手掌子、满面胡椒掌子、偷漏掌子、分寸掌子、塞河掌子、步手掌子、准手掌子、设巧连环掌子,其数共十二样,谓之十二掌。

第七问曰:拳法不知有几多名色,又不知有几多数目,可得闻乎,请师述之?

师曰:有三门照拳、肘子攀拳、连珠炮拳、通背拳、太子金拳、黑虎长拳、龙心拳、定心拳,所谓八拳。

第八问曰:散手操习凡有几多,请师示之?

师曰:散手总在拳内出,不过拆散,便于操练,故名散打。平掌、连珠拳、青蛇赶蝎、马前斩草、连环阳咀、连升三响、连环扫手、短切手、关顾手、走门牵狮子、走门肩庄、走门脚法、吞吐出进、满面胡椒、单断手、上中下三盘、子午一扫太平手、抬上打进身、高桩连环、矮桩连环、鹞子翻身、挤手、连环翻天印、飞鹅下海、滚龙眯子、快刀削竹、霸王开弓、猛虎伸腰,此其大概也。

第九问曰:照拳、掌、吊手、夯、肘子,要在哪里得法用力,请师示明?

师曰:照拳、掌子指尖显神通,吊手肩背出奇功,夯手紧指催身力,肘子全在身法中。

第十问曰:打有六桩,其中各有秘诀,请将各路明示,以便操练?

师曰:

第一路脚上要内外上下以身为主,要上呼下应,身如柳絮,轻巧得力,以子午为主,变化无穷,出入进退,左右连环,神气贯串,身法相随,则艺精矣。

第二路他用照拳打来,我用吊手救解。他将设巧一掌,我用身法切开。他将滚肘忙来,我用擂搁肘提防。

第三路他用抢手打进,我用架手救解。他用掌法打进,我用双断手破开。他将身法跌进,我用连环手一推。

第四路势如迅雷烈风,起伏躲跌,左右先分阴阳,分寸不差。太子金拳第一功,目脸观上打神通。真武插剑身宜伏,洗手连环是有功。

第五路眯子进来真难破,样手打来果然高,满面胡椒兼单断,黑虎下山最难当,青蛇赶蝎随身进,三门掌子练得精,身如铁石宜端正,活似车轮快若风。

第六路有内五劲、外五劲、中五劲,三五一十五劲。有头关、二关、三关、四关、五关,八封八闭,无一不知,无一不晓,可受人手。朝朝用心学,时时记在心,功夫如此练,必成一智人。

君子学艺不要忙,三年功行出豪强,果然学到方圆地,用时何曾失主张。

精义竹枝词

其一

寒雀步子见奇功,手脚宜催势若风,比敌将袭明我治,身随脚法打神通。

其二

空长身儿如似弓,右来左接即明公,必然之势金拳出,飞手如龙大有功。

其三

吊手宜开似活龙,唯有掌子像旋风,英雄未见从无敌,应证随时哪遇逢。

其四

三门掌子练得精,谋自脚法打神通,比敌正来斜的破,猛勇愚夫不得明。

其五

照拳一出不谦和,先提后打快如梭,到外速回归耳面,惊眸一拍尔如何。

其六

搁肘分开杀咽喉,宜催身脚见机谋,金拳踴跃多难破,我以金拳不甚愁。

其七

狮子含雪走小门,担抢三四两关行,阴阳合掌端肩出,明公搭手一扫平。

其八

月里偷桃手中藏,埋头直肘尔悲伤,身儿宜伏浮高出,过峡如车是我强。

其九

白马踢蹄复翻身,膝弯宜直出伤人。鹞子翻身如闪电,玲珑活泼如传神。

其十

满面胡椒本最良,随风变化好行藏,宜灰一撮惊明目,武艺非凡大显扬。

十一

霸王开弓出阴阳,抓在三关踩下盘,身贴身来腿靠腿,擒龙捉虎抛大江。

十二

阴阳两就必然赢,侧身执打不认情,正中来了斜边破,防身跌子果神明。

十三

眯子一进果然高,肩桩脚法未能逃,身宜踊跃如闪电,神气精通大显豪。

十四

飞手弹战带过龙,催肩平胯两边分,机手关顾摆门出,回马一鞭应当中。

十五

设巧连环两个名,吊在三关要浮沉,一手接过一手力,双手同来共一宗。

十六

内外圈子圈套圈,子午卯酉在里边,若然三关轮回转,十二重楼一线穿。

十七

金猫捕鼠大扬名,擒封推挂便伤身,见隙必攻成妙诀,从空而进速回程。

十八

隔墙扳笋果然高,不怕长拳是把刀,一下打来成猛虎,擒封带手趁时抛。

十九

连珠炮在卦中藏,乾坤化作坎离方,点破离宫速应坎,细珠放炮两般详。

二十

快刀削竹快如飞,两手犹如两鹤飞,一下打来随势出,身儿宜伏杀喉归。

二十一

八门金锁一总名,八方八卦显神通,云盘踩过提拦手,八封八闭在其中。

二十二

飞鹅下海两手连,侧身一出到丹田,青龙赶蝎三门进,抓洗照拳一概全。

二十三

比敌金拳打得来,带手如云尔受灾,小门哪怕英雄汉,一足蹬桩远搭崖。

二十四

七十二跌大超群,身随脚法两边分,眯子躲进肩风出,好似乾茅把火焚。

二十五

黑虎长拳出手强,腰手搁肘最为良,抢手向前真霹雷,走门肩桩救慌忙。

二十六

怀中抱月法最灵,英雄驾到正当迎,两手夯定神仙诀,横身一摆八面风。

二十七

连环扫手法本灵,擒拿封闭两手平,抓手洗手当胸出,一点妙诀定他心。

二十八

连升三响法要明,催肩榨马两手擒,关照子午车轮出,阴阳分寸含乾坤。

二十九

明师有诀无人度,遇着愚夫莫做声,浅学少文休谈夸,此中生意满乾坤。

八卦

一盏明灯照青天,二九地狱管保寒,三关赐福无错乱,四海澄清永安然,五火不生调神气,六门紧闭锁心猿,七魔拒退劲转念,八卦阴阳妙通玄。

七步连针

七步连针棍家王,万法归一便成方,手对子午浮沉短,脚抱心径吞吐长,前后夯定神仙诀,左右门户佛祖关,圣师授受为秘密,学人更要替师传。

金拳秘诀

一体二用精气神,三足四身不须评,五指六肘君常记,七手八脚练得精,八法内加十二掌,三尖六合对得真。虚心实腹金仙诀,手中抱一老祖宗。眉尖原来鼎天星,足尖本是定海针,手尖出入如闪电,放出收回对三宫。一心二意坐中央,三神四气万法王,五首六甲他为主,七坤八轮镇家邦,九肩十胯天祥对,撑天立地艺非常。谷神不死真为贵,君子时时练桃康。

五讹混真论

第一论 胸甲

面前为胸,两旁为甲;又曰,印堂为胸,两肘肩为甲穴是也。

第二论 关照

关照者全在掌中仰侧,以前为关,以后为照。一曰打前顾后,便是关照。

第三论 八封

八封者头、肩、背同手足、肫胯与肘。头封重神,肩封重灵,背封重人,手封重擒,足封重行,肫封重平,胯封重明,肘封重赢是也。

第四论 八闭

八闭者,非是闭死性命之闭,乃是闭住门户之闭,使其不能出手,不能出脚,有如临崖乘马之势,岂不灾乎。

第五论 八卦

八卦者,盖午属离,子属坎,加以震、兑为四正,又加乾、坤、艮、巽为四隅。拳中有八卦,当细究之。

三尖

眉尖、手尖、足尖。

六合

头与肩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劲与心合,意与神合,气与力合。

八劲

吊、卡、缠、挤、掠、弹、抖、截。第三章金拳秘诀别解

秘法为诀,金拳秘诀是巫家拳紧要玄妙之机密,巫必达祖师根据道家学术思想,将巫家拳之机要,蕴藏于诀中,依凭此秘点密传而长存衣钵。道家内丹功法,为深藏奥秘,多用隐语暗喻,以掩藏天机不泄,其真实内涵,一般难于明了。如金拳秘诀之结尾句,要习者时时修炼桃康,何谓桃康?若不明其真意,如堕五里云烟。

在金拳秘诀中,有“虚心实腹金仙诀”之句,诀中又有诀,能不引人重视。“虚心实腹”原自老子道德经,心藏于胸,腹内有肾,道家内丹功法指明,心要虚,心虚则空灵明净;肾宜实,肾水饱满则生机勃发。此一虚一实,即一阴一阳,太极之象也。人身一太极,其中蕴蓄着无穷之机要,所谓“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取坎填离”等诸般秘功,尽在其中。“太极一动阴阳生”,“拳打一阴又一阳”,武术的秘中之秘,要中之要,也尽在其中。

胸如何虚空,秘诀中有“谷神不死”之句,要效法山谷之空灵,如有神在。腹如何得实,秘诀中有“抱一老祖”之句,神气相抱不离,凝聚于中土,相会于黄庭。

秘诀中还有“五首六甲他为主”,“七坤八轮镇家邦”之句,其中大有深意,若不明易理,不知乾坤主从之义,即不知拳道以神御形之纲要。

上述层层迷雾,有待拨开而见其真容。金拳秘诀之行文风格,由一顺写到十,诀中数字有实有虚,如果以为有九肩,有十胯,那就离谱太远。

巫必达祖师自幼在南少林寺修炼,拜在明如禅师门下,佛学造诣深厚。然而金拳秘诀通篇所引据的全是道家经典,在所书之内诀序言中,亦偏重道家色彩,如阴阳配偶,玄女留宗等文。这是在暗示着什么?隐藏着什么秘密?后学者当用心体悟。

既是秘诀,多有深奥不易窥视之精微,字面上或许明白了,却不一定得到了真谛,这就考验着习练者个人的悟性与机缘,更需要亲历实证,孙元庭师爷与王重光老师,为之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从这个角度来说,后面的解说,不过是表面文字而已。

王重光老师,为人小心谨慎,讳言黄老佛道,绝口不提秘诀之内容,若请教求解,每每顾盼言他。王老师至诚忠厚,远离是非,但求平安生活,享有九十七岁之高寿,应是巫家艺带给老人家的福祉。笔者缘浅,未能得到老师关于金拳秘诀的正解,深为遗憾。自认为这篇秘诀非常重要,对学者如何认识巫家艺,如何习练巫家艺大有帮助,故斗胆试加说明,因非老师明示之正义,故以别解名之。并诚求有缘得之于耳提面命之方家,不吝赐教。

金拳秘诀

一体二用精气神,三足四身不须评,

五指六肘君常记,七手八脚练得精,

八法内加十二掌,三尖六合对得真。

虚心实腹金仙诀,手中抱一老祖宗。

眉尖原来鼎天星,足尖本是定海针,

手尖出入如闪电,放出收回对三宫。

一心二意坐中央,三神四气万法王,

五首六甲他为主,七坤八轮镇家邦,

九肩十胯天祥对,撑天立地艺非常。

谷神不死真为贵,君子时时练桃康。一、一体二用精气神

精、气、神为人生三宝,道家内丹功称之为上药三品,是修心炼性之大药,其根本为元精、元气、元神,在此且从道家学说的宇宙生成论来认识。

关于宇宙之生成,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模式。与之对应,则有了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学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道”是代表宇宙万物的本体、本源,宇宙未生,道已存在,谓之无极、太虚,称之为真主,又名之为“元神”,无形、无象、无名、无为,却无处不在,元神在此就是代表了道本体。无极生太极,即道生一,鸿蒙初开,出现了元始祖气,《悟真篇》曰:“道自虚无生一气”,这个一就是先天一气,即是“元气”、或称之为真气,道书中写为“炁”,通天下一气,元气充满了宇宙,也充满了人身。有了一,又分为阴阳天地的二,天一生水,地二生火,这水就是“元精”,这个精是构成宇宙万物、也包括生命在内的基本物质,“其精甚真”,有形有质。宇宙始于元神,为万物之母,化生出元气、再生成元精,繁衍为大千世界。道家认为是精、气、神构成了茫无边际的宇宙,人身为一小宇宙,故称之为人生三宝。此三者的关系是,神为主宰,气为动力,精为基本物质。有人比喻之为光、热、力,神是宇宙的光能,化成一股力量就是气,气产生而发热,就是精。神化为气,气化成精,我们后天的生命,就是如此顺理而生成的。

人之初,太极一动,阴阳相交,先天之元神化气,积气以化精,生发化育,精、气、神三家聚集而产生生命能源,成此形体,生命由此诞生。这先天元始的元神、元气、元精,是生成生命的本源,是生命的本体。人既生之后,为了维持生命,进入后天生活,元神演变为识神,元气成为后天呼吸之气,元精则沦为凡精,随着生命之进程而日渐消耗枯竭。生命现象演绎着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轮回,物则有荣有枯,人则有生有死。

对于人来说,生命诚可贵,百年光阴,短暂而不可再得。普通凡人只有听天由命,徒叹其奈天命何。然而,有道家提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我人要参赞天地之化育,盗取天地之精华,掌控自己的生命的雄伟理念。道家认为,“顺则凡,逆则仙”,“反者道之动”,要逆反凡人之生命过程,重新修炼三宝,补亏为盈,再造乾坤,以求长生不老。提出了三宝之修炼法则,炼精以化气,炼气以化神,炼神以还归虚无之本体。道家用积极主动之修炼,求得返老还童、益寿延年,此乃精、气、神之大用也。

言一体二用,有内外两般作用。上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为内用,通过内修,固本培元,达到精满、气足、神旺,由清虚脱换,渐进至与道合真。而外用又有外运与外养,人生形体之生命活动,思想意念,志向情绪,饮食起居,行走坐卧等皆赖精,气,神为之主宰,此外运也;身体之血肉筋骨、五脏六腑,皮毛发肤都靠精、气、神为之滋养,此外养也,也就是因为精、气、神才有了生命。这人生三宝,上药三品,生此身、养此身、运化此身,是人生生命的本源,不可有一或缺。

就武术而言,“拳打一阴又一阳”。一阴即是形体,形体为精气凝聚而成,天一生水,血汗泪液皆为精,肌肉筋骨之主要成分原是精,故曰阴柔之精,凝为形体。一阳即是内气,在体内健运不息,气者体之充也,人体有气则生,无气则亡,此气至大至刚,充盈周身,无处不在。太极为阴阳之母,心为太极,故外形、内气统归心神统领,拳经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精、气、神虽名为三家,实则密不可分。神为主帅,气为传达,身为躯使。心神主宰一切,气在内传达命令,身在外具体执行。“意气君来骨肉臣”,心神主导内气,内气主导外形,一阴又一阳,内外之作用分明,这是内功拳法的总纲,这个总纲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不可改变的。二、三足四身不须评

尾闾又名三足金蟾,蟾蜍静定之时,尾椎落地,与两腿鼎足而立,故有三足金蟾之名。内家拳法,极度重视尾闾的作用,尾闾为脊椎的最下端,内丹功称为尾闾关,是督脉的第一关,与会阴相连的三角区,为人生生命发祥之地,当活子时到来,内气由此缘督脉上升,作周天运行。

拳谱有诀曰:“尾闾中正神贯顶”,从尾闾沿脊柱上至百会,为人身实中,要中正安舒,不偏不倚,上下一气贯串,如此内气能通畅流行,运化周身。如果修炼有素,全身达松散通空之境,当心神留意于尾闾的中正安舒,即有一股真气自自然然地向百会会聚。

拳谱《平准腰顶解》说:“腰之根株,即下尾闾至囟门为一垂线”,通过腰脊,尾闾至囟门上下一线贯串。用心意将这一垂线向下延伸,直到投影于地面,当身体移动时,这个投影点则随之移动,好像在擦地而行,这就是拳诀所说的:“尾闾擦地走”。有擦地而走的情态,相当类似于腿足之功能,故称之为第三只足。尾闾落地,中轴接土,有伏气安定的作用,故又有诀云:“伏气安定尾闾宫”,这第三只足在巫家艺拳术中有奇 特的功用。

尾闾落地之点,在两脚之中占定了中位,曰中定。这是中轴在地面的投影点,也是心意在地面设定之中心点,两腿的虚实转换、进退顾盼,皆不离此点,起到支持全身动变平衡的作用。内家拳万法由心,这第三只足唯心所造,是无中生有,在虚中求实,要通过反观内照,寻找到这一感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久之则炼假成真,如有依凭,正心诚意即是。巫家艺的寒雀步法,因有此第三只足的支持,所以运行特别灵活精巧。

所谓四身,即四体也。头为全身之总领,神经之海,马国兴先生说:“头为诸阳之首,为一体;上身由颈至尾闾、会阴,为二体;双腿足,如舟车,为三体;双手臂、腕、肘、肩为头、二、三门,是四体”。四体为阴,骨肉臣属之位,四体归于一气,意气为君主之位。

四身在巫家艺则为身形之四项基本原则:即“立身中正神贯顶”,“身成一家无散形”,“周身无处不松静”,“意气君来骨肉臣”。“立身中正神贯顶 ”:人身之正中大约在中脘穴以内的部位,名黄中、正位、真土,五行土处中央之位,故又有中土之名;因土为黄色,故又名之为黄中、黄庭等等,名目虽多,其意一也。以真土为中心,上伸展到百会穴,下延长到会阴穴,上下成一垂线,为人身之中轴,立身中正,即是此中轴应中正,不偏不倚。拳论规范身形的原则是:“立如平准,活似车轮”。身形要像天平那样平稳中正,只有中轴立柱正直,天平才灵敏准确,比如车轮在轴上灵活旋转,如轴不中正,车轮岂能灵活转动。中轴正直,一身皆中正,如此八面支撑稳定,八方转换灵活,拳论有“立身中正安舒”,“尾闾中正”之要求。宇宙天地大中至正,人为一小天地,效法宇宙大天地,人法地,地法天,应必中必正。

神贯顶即顶心虚无空灵,神气贯注,领起全身正阳之内气,曰“虚领顶为准,拳论云:顶劲”。头顶是立身中正的准星,“头容正直,一身正直”。心神虚灵领起头顶,则一身如悬,竖直垂吊,有三尺萝衣上挂无影树梢之说,所谓“顶上力空灵,身如绳吊系”。《授秘歌》有“西山悬磬”之句,空谷传音,悠扬漫远,无形无影,如有神在,神贯顶应有如此之空灵。“身成一家无散形”:李亦畲先生说:“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缺陷”。周身一家是指在神意指挥下的以腰脊为主宰的整体运动,形整劲才整。全身要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连,上下手足相随,如此才能“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拳谱曰:“周身无处不弹簧”,是说周身一家,处处都像同一根弹簧,周身如一处,一处即周身,如一同一。

散形即是散乱,凡有不得机得势之处,身便散乱,必致偏倚缺陷,为身形之大病。拳经曰:“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周身节节贯串,气势完整,才能无散乱之弊。拳谱曰:“总须完整一气,才能得机得势”,身成一家,完整一气,则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周身无处不松静”:松静自然是练功养生的根本大要,松则灵,静则专。松与静又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体松则心静,心静则体松。欲使全身气血顺畅流通,就应松散开全身之筋肉骨节,使其无有僵滞憋屈之处,李亦畲先生说:“松开我劲勿使屈”,达到全身通畅无阻,身形柔弱无 骨之境。

老子说:“复归于婴儿”,要回归到婴儿那样松和、柔软、单纯、圆润的自然天真状态。“归根曰静”,回归到起始点,纯净无欲,是真正的静。《清静经》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能坚守清静无为之道,天地间万事万物都自然归附,当然也包括了神形合一的武道。“意气君来骨肉臣”:这条原则最为重要,凡一动意气在先,拳谱中说:“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主从、先后之关系非常明确,对此前已有君臣、阴阳之论,后面还有专题讨论,故在此从简。

上述四项原则,规范了身形练用的纲要,依此原则修炼,坚定不移,假以时日,必能攀拳艺之巅峰。三、五指六肘君常记

巫家艺注重指法的运用,有三尖难当一指之说,用手指变化灵活,能显能隐,奇正相生,有出其不意之功效。巫家艺许多手法招式,皆由五指之变化而成。

出一食指,扣四指为一指金刚钻、枪吊等,用于点刺、钻穿。出食、中二指,扣三指,阳出为二龙戏珠,阴出为月里偷桃,食中二指并拢称为剑指。出三指,扣姆、食二指,称柳叶掌。出四指,扣拇指为吊手、机手,是巫家艺的基本手形;出四指,扣食指为猛虎擒羊招式,有封喉闭锁之功能。五指全扣,紧握则为拳,有八种拳法的运用;如只扣梢、中二节,根节同掌心一齐坦平,则为大卡、小卡,为巫家艺八法之一;还有照拳、定心拳之用。如果拇、食二指虚扣成圆,余三指屈扣留空,称为三爪手,或叫蟹子手,与醉拳端杯之式相当,多用在预发后援。

手之五指,分属五行,与五脏相应。拇指属土,应脾,主中定,称为按指,与余四指相对而合,方有抓、拿、扣、握诸法之用。食指属木,应肝,主左顾,因肝气在左,称沾指。中指属火,应心,主进,称点指,中指最长,有指点之功。无名指属金,应肺,主右盼,称扣指。小指属水,应肾,主退,称挂指。凡手法、身法、步法之进、退、顾、盼、定,与五行所属之手指配合运用,以手指领劲,或明或暗,能收奇效。

巫家艺以六肘八拳为名,肘法是巫家艺八法之一,以前有许多套路皆以六肘为名,如吊掐六肘、田字六肘、麒麟六肘等等。《巫家内诀》说:“肘乃打之祖,非别拳架可比”,因肘出劲猛烈,运用又直接便当。

上肢腕、肘、肩三节,肘为二门中节,其劲成之最速,出肘即是,有横竖二用。肘法虽多,皆不离横竖阴阳二法,都在屈小臂,亮肘尖而为用,拳谱曰“肘在曲使”,一屈则短,故贵在贴身近用。老谱还有“横肘开门竖肘用”之说,横肘者,横收手腕于胸前,手掌背贴胸,前臂平肩,亮出肘尖向前,如扁肘、滚肘、摇肘等,常用在滚转走化,直接进入对方胸膛,使人门户大开,故曰“横肘开门”。竖肘者,竖其手掌在耳旁,掌心贴脸,上臂平肩,肘尖向前挑起,如擂肘、栽肘等,多用于直接进攻,以竖劲上下为用,故曰“竖肘用”。

肘劲猛烈,极易造成伤害,有“宁挨十手,不挨一肘”之说,故应慎用,防身不必伤人。用横肘之滚转摇摆,化解来劲,使其落空失势,知难而退,是巫家艺用肘之首选。巫家艺六肘为:扁肘、滚肘、摇肘、搁肘、擂肘、扽肘等。四、七手八脚练得精

七手八脚者,有琳琅满目、精彩纷呈之意,说巫家艺为六肘、八拳、十二掌者,那只是一泛称,实则巫家艺有近三百个招式,堪称手法奇妙,脚法精巧,识者无不叹为观止。

巫家手法,重灵巧变化,重缠绵圆活,凡阳攻阴守,出入无形,变化无方,妙要在顺其势,随其动,“缩小绵软巧,借其力,乘其机。其要诀为:两手不离中,迅击归耳面,出入一阵风”。拳法之进攻,手为先锋;拳法之防守,手为门户,手法关系一身之安危,不可不细究精研。巫家艺手法之用有出手、领手、起手、接手等法。

出手,凡一出手,必由胸前中心而出,立中正之体,启中气之用。吊手必定是从中而出,王老师记孙祖之吊手是从嘴下胡须中出来的,所谓两手不离中。

起手,内劲由梢起,承接出手,手臂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以曲蓄而有余,进退均留有余地,无过无不及之意,所谓缩小绵软巧。

领手,就意来说,以意领气,以气运手,由内气引领,意动形随。就形来说,以手领劲,带领全身。巫家吊手在拳式中起领劲作用,而吊手又由食中二指领劲。

接手,凡一应对,必讲接手,关系成败大局,不可不慎之又慎。接手要不丢不顶,无过不及,应舍己从人,随屈就伸,在顺随中化解来劲,将对方之大力消化于无形。

巫家艺手法千变万化,其总则是轻灵机巧,顺随走化,绝非生拦硬截,对顶对抗。明出领起接之法,相机应变而用,即知手法之精义。

寒雀步是巫家艺的根本步法,老谱中有“被打欲跌须雀跃,巧挤逃时要合身”之诀,又有“手如刀锯身似猴,两脚跳跃不停留”之意。巫家步法在于灵活的虚实变换,如寒雀般不停地跳跃,或左实右虚,或左虚右实,出无声,动无形,人称巫家步法特灵动精巧。《巫家内诀》中指出,步法的应用原则是:“出脚宜轻,缩脚如扯绳之勇猛”。与手法的迅出速回同一旨意,构成一种关顾守中,常守心头的风格,以维护自身之安稳为总前提。拳谱有云:“活与不活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灵活精巧的步法,保证了整体手眼身法的善变无形又无穷。

由于巫必达祖师腿残,除有回身倒踢,侧身铲腿之外,少用腿法,重在保持身形的“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每一动,步不满出,脚不踩死,如猫之穿,如狗之晃,如兔之滚,如鹰之翻,轻巧灵便,出没无常,是巫家艺步法的特色。五、八法内加十二掌“巫家内诀”云:“拳中有八卦,当细究知”。八卦以八种现象,会通宇宙间万事万物错综复杂的变化。武术依八卦之理,以八种技法概括攻防动变之机势。太极拳有八法,对应八卦,有四正四隅之分,如坎掤、离捋、震挤、兑按、乾採、坤挒、艮肘、巽靠,按后天八卦之序,神意气劲形中一一密合。形意拳、八卦掌各有八法,表明本身的风格特性。巫家艺也有八法,吊、卡、缠、挤、惊、弹、抖、截是也,对应八卦之理,亦有四正四隅之分,习练巫家拳法,按内诀所示,当细究知。

吊劲:是巫家艺主要劲法,与太极拳掤劲,大致相当。太极拳谱云:“走掤劲,食指吊臂”,又云“食指为力,中指为意,两指吊着肘腕”。这两个吊字,在劲与形上与巫家艺之吊劲相恰合。巫家艺之吊劲,是以手指领劲,吊起腕、肘、臂,如有绳悬挂,心意在空灵的境界中领起吊手。内诀中说:“有内五劲,外五劲,中五劲”,也就是在横、直、竖三相虚拟之轴线上,有一浑圆之吊劲悬在空中。内诀又云:“吊在三关要浮沉”,三关在此应是指三度空间。浮沉者,空气之飘浮力与地心之吸引力互争,各种外力之影响,清晰感应在手,“如水负舟行”。

吊手重要作用还在于探力,探知对方的劲力走向、劲端、劲源,太极拳称为听劲、懂劲。“手的功能是侦察”,探力就是侦察,掌握准确的信息,做到知己知彼。

巫家艺吊手有单吊、正吊、比吊、枪吊、转吊、滚吊、翻吊、钻吊等。

卡劲,卡者,关卡也。手腕称为天门,是人身第一道防线,如果说吊劲在指掌,卡劲则在掌腕,其用在迎正接侧。人手正面攻来,我正面相迎,但让过人手,接上人腕,劲向斜上,使来力向上飘浮而走空。

缠劲,螺旋缠绕,如旋风,如卷浪。出手必内外旋转,自顶至足节节圆转,活似车轮,尤重出入顺逆之协调配合,如以顺缠出手,则用逆缠收回,出入顺逆,默契配合,少有直去直来之式。

挤劲,顺势乘虚而入,顺随人后退之势,寸寸推进,寸寸排挤,迫使对方势穷而力现。拳论说:“轻挤得虚实”,“挤他虚实现”,用挤法要轻灵柔顺,轻轻地跟随,粘依不离,不丢不顶,让对方暴露虚实。

惊劲,骤然爆发之震动,使人胆战心惊。惊劲之发,疾、快、猛,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随机而发,毫无预兆。内气是惊劲的根本,内气充盈浑厚,才有惊劲之骤发,前辈说:“此精神之至极”。

弹劲,弹簧劲也,弹劲是静以待动之上法,迎来则缩,就去则伸,全以顺随为法。彼力加于我身,力愈大则压愈紧,其蓄也愈足,物极必反,反弹之力必愈大。弹劲之得,在于炼成周身一家,处处匀称如一,“周身无处不弹簧”。

抖劲,如鞭之抖动,“拳打一挂鞭”,是一整体振动之劲。心意一发,内劲领动,全身由根至梢,逐节传递,无一节不动,根部之劲直达尖梢,整体贯串如一。抖劲之形在曲中求直,抖动之劲在蓄而后发,抖劲为主动上手,占得先机。

截劲,仍以顺随为法,接人之劲,顺起顺落,随进随退,而在顺随之间就其机势用领搓二法。领是顺着对方的劲,但意在人前,劲走在前面,引其走向背势,或引其落空;搓是以揉荡搓磨之法,将劲送入对方体内,动摇其中心。

以上八法,皆以内劲为主导,法可变而内劲不变,内劲即是心意,收发之机在心,“心一颤而内劲出也”,古拳论认为:由心动而生之颤劲,是真内劲,是所有拳劲的根本。

巫家艺有十二种掌法,如吊手掌、三门掌、架手掌、腰手掌、步手掌、准手掌、分寸掌、偷漏掌、塞河掌、抹面掌、双掌、正掌等,均能配合上述八门劲法,随机势而运用之。六、三尖六合对得真

三尖,巫家艺指眉尖、手尖、足尖,而《易筋经》中则为鼻尖、手尖、足尖。有眉尖、鼻尖之别,然眉尖与鼻尖都在人身中轴一线,三尖相对是要对正中轴一线,守中用中,如此才能“身成一家无散形”。苌乃周先生有三尖照、三尖到之论,曰:“三尖照,则无东歪西斜之患,三尖不照,则彼牵此扯,必有摇晃之失”。又曰:“三尖到者,动静一齐俱到,不此先彼后,不此速彼迟,互有牵扯而不到也。盖气之着人,落点虽只一尖,而唯一尖之气则在全体,一尖不到,即有牵扯,身气不入矣”。详论三尖不照,彼牵此扯;三尖不到,此先彼后,皆为散乱之病,唯三尖对得真,才能身成一家无散形。

六合,有内三合、外三合之分,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

心与意合:心为君主,意为号令,心有所动,意即将命令传递出去,准确迅速。所谓心动则意生,配合无间, 号令如一,心欲往则意为之领,心欲止则意为之收,意必随从于心。

意与气合:以意领气,气随意行,意欲往而气必至,意欲止则气必敛。其实意就是气,气就是意,意气本来就相合为一。

气与力合:力为士卒,是心意命令的具体执行者,号令一到,闻风而动。这力也就是形体,必顺从心君之主导,心有所思力随往;意即是气,气即是力,内气与外形合一,即是阴阳相济,内外如一。

手与足合:手足四肢应协调一致,手到足亦到,出拳招法妙;手到足不到,形散拳乱套。拳谚有“手足相合出巧步”之说,手不顺则足不随,步一乱则拳自慢。

肘与膝合:肘与膝皆为中节,有顺随转换之功,肘膝一合,全身动转灵活,变换敏捷。人身之劲气,变化在于中节,中节灵则一身灵。肘与膝合,肘沉而膝稳,全身灵而不浮,活而不散。

肩与胯合:肩与胯都是根节,相合则根基稳。四肢之劲,靠根节催动,肩胯相合,一身之拳法有根,稳如泰山。

所谓六合,其实总为一合,在内心神统领一切,在外周身一家无散形,上于两手相系,下于两腿相随,上下周身相合,如此则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无支离散乱之弊。七、虚心实腹金仙诀《道德经》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是在告诫人们,要远离引起欲望的事物,心不为嗜欲惑乱,寡欲清心之谓也。《清静经》说:“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要绝贪去欲,正心诚意。还说“欲既不生,即是真静”,无欲则刚,则能进入虚静无为之境界。应知虚则神凝,静则气敛,虚极静笃,复归于原始本根,老子曰“归根曰静”。养生修道贵在虚心,心虚则灵明,灵明则去“明心见性”不远矣。

心既虚静,心中明净透空不着一物,意气自然下沉于腹,曰“气沉丹田德润身”。此润身之德,由虚心无为所致,也就是通过静心修炼而得之内气。腹中丹田气海,是蓄养滋生内气之元窍,内气充盈饱满,则腹内充实,所谓“腹内松净气腾然”,在腹内养气蓄气也。

曰气沉丹田,即是神与气相守相抱于腹内丹田,所谓凝神敛气,敛气凝神。精、气、神三元相会于黄庭,归聚于正位,融和成一家,在规中安炉设鼎,进行三归二、二归一,返回元始无为之修炼。还有黄婆为媒,姹女郎君相配,结胎产婴儿之说,可见在腹中相当充实。神气聚集腹中,其心则更形空虚。腹中为中土所在之地,又名曰黄中真土,土能滋生万物,是培育生命的根本所在。道生之,德育之,尽在于此,培本固元,修身炼性之根基也尽在于此。

章乃器先生在《科学的内功拳》中论述说:满体弛松的静止是无极状态,腹实胸宽的状态是太极。无极生太极,就是由全体宽松的状态,过渡到腹实胸宽的状态。是有意识解除胸部的紧张,存神意于腹部。因为胸部的紧张是烦恼和愤怒的根源,所以要宽心,要虚心。而腹部充实,则肾水饱满,中土稳固。

心为离火,虚极静笃、一念不生则心火下降,心中之虚火下降为离中虚。肾属坎水,肾在腹,当清静无欲、一念不生之时,坎水清澈明净而充盈,为坎中满,其清轻之本性为向上升腾。坎水离火,一升一降,相会于黄庭,为坎离相交,水火既济,在此处安炉设鼎,经九炼而成丹。坎中满,离中虚,通过修炼,取出坎中之一阳,填入离体中爻,使之恢复为纯阳之乾体。同时离中之一阴,正好补入坎卦中爻,还复了坤卦的纯阴之体。这叫取坎填离,又名抽铅补汞,心肾相交,相聚在黄中真土,为人身之中心正位,中心之心既实,五行之心更虚。八、手中抱一老祖宗

老祖宗应是指元始祖气,就是道。手中抱定这元始祖气,也就是守中抱一。

老子说修身之至要至妙:“在于深根固蒂,守中抱一而已”。张三丰说:“大道从中字入门”。这个中就是无极,是道,是修身炼性所追求的终极究竟。张三丰还说:“所谓中者,一在身中,一不在身中,功夫须两层做。第一,寻身中之中,第二,求不在身中之中。”

中在身中,即是人身之中心,上下延伸则是人身之中轴。人身之中心,是蓄养内气,聚藏内气之秘窍,正处人身之中央,名黄中、正位、规中、真土,水火在此相济,坎离在此相交,先天一气在此凝聚。《参同契》说:“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真人指精气相结,浮游指水火调和,守此中土,是内功修炼的根本大法。

拳谱云:“立身中正安舒”,以真土为中心,向上伸展到百会穴,向下延长到会阴穴,三窍一线铅垂,此为人身动转之中轴,又名虚中,是理想中的中轴线。透过百会天门,上与天通;通过会阴地门,下与地接,打开天地之门,中轴能通天贯地,与天地精神往来。守中用中,即是守此中轴,用此中轴。

不在身中之中,在道心、真意,在先天本性,在元神之灵明觉知。道家说:“念头未起处为中”,佛家说:“不思善,不思恶为中”,儒家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三家之义说明,凡念头一动,即生偏倚,偏善偏恶,偏哀偏乐,都失却元始之真中。此失中之状,为后天之人心,灯红酒绿,七情六欲,不堪纷扰,最终由于精气耗竭而丧失生命。先天之道心不偏不倚,无思无为,大中至正,虚空灵明,谨守无极真中,抱神以静,为归根,是先天本性的回归。“道生一”,“道通为一”,这一就是太极,是宇宙刚现端倪、初有机兆时混沌的一团元气。太极一动阴阳生,产生了阴阳二气,道经中直接称为二气,此二气阳刚阴柔、阳清阴浊、阳动阴静、阳升阴降。其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沉为地,阴阳二气相交,二生三而三生万物,由此天地成,万物生。《悟真篇》曰:“道是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抱一就是将这个从虚无中来的先天一气,以真意为媒,用心神抱定在黄中正位,以神抱气,以气抱神,即是神气交,心肾交,坎离交。抱定在中土,不即不离,勿忘勿助,反观内照,一心静定。前人形容为如龙养珠,如鸡孵蛋,火候到则金丹成。《性命圭旨》中说:“常将真我安止其中,如如不动,寂寂惺惺,内外两忘,浑然无事,则神恋气而凝,命恋性而住,不归一而一自归,不守中而中自守。中心之心既实,五行之心自虚,此老子抱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