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管理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0 01:40:49

点击下载

作者:赵瑞申,李素水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管理手册

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管理手册试读:

前言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加,由此导致各种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临床实践证实,患者家属在精神障碍的发现、诊治和康复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属对精神卫生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和康复。在临床诊疗中我们发现,患者家属对相关精神卫生知识的了解较少,而且存在很多误区,由此严重影响到疾病的科学诊治和预后,尤其当患者家属面对精神障碍时所表现出的不知所措和左右为难,常常延误患者的治疗与康复,使患者失去宝贵的最佳治疗时机。因此,编写一本高质量的、通俗易懂的、适合于精神障碍患者家属阅读的书籍十分必要。鉴于上述情况,我们组织长期从事精神障碍疾病诊治工作的专家、临床医师编写了这本《精神障碍患者家属手册》。

本书介绍的精神障碍主要指严重精神障碍。严重精神障碍是一组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损害、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认识,或者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学者们通常认为有六种疾病可以称为严重精神障碍,即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的精神障碍。由于这六种精神障碍多数病因未明,患者无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对自己的疾病无正确的认识和批判能力),所以治疗难度大,依从性差,预后也较差,常常导致意外事件甚至无法挽回的惨剧,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此外,由于患者的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社会适应能力差,大部分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料,所以患者的康复对家庭与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本书主要介绍和普及严重精神障碍的相关知识,重点包括严重精神障碍的早期识别、科学诊治、预后、康复和重要注意事项,适合于普通大众人群尤其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属阅读学习。

通过阅读本书,希望家属能够在遇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时,采取及时、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法,使患者早日获得标准化的诊断与治疗,这对预后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促进精神健康,造福于人类。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石家庄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希望读者不吝指正。编者第一章严重精神障碍概述“严重精神障碍”这一术语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以下简称《精神卫生法》)的问世,为了区别于轻型精神障碍而提出的。它是指对人类精神健康影响严重的一组精神疾病,患者社会功能受损严重,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发生意外事件的概率大,给患者本人以及他人均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第一节严重精神障碍的相关概念一、正常的精神活动与精神健康

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是大脑各部分功能的整合,概括起来讲精神活动包括思维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等过程,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过程。正常的精神活动具备以下三个特征:①与客观现实的和谐一致性。②精神活动本身的协调性。③个性心理特征的相对稳定性。三个特征有机地结合,形成了人的完整精神面貌,并以一种相对合理、正确的应对方式处理着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各种事情,体验着人生的丰富多彩和绚丽多姿,也体验着人生的艰辛与不易。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提出,健康的定义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1990年,WHO关于健康的定义又有了新的发展,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健康不仅涉及人的体能方面,也涉及人的精神方面,即将道德修养作为精神健康的内涵,内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够按照社会行为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目前认为,健康的概念包括躯体的、心理的、社会的及道德的四个方面完全安宁幸福的状态。

精神健康不仅仅是无精神障碍,而是指一种健康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潜力,能够有效地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地从事工作,并能够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精神健康是每个人体验幸福的基础,保持精神健康是每个人追求的理想目标。二、精神疾病与精神障碍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引起大脑功能失调或紊乱,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一组疾病。在现代精神病学的研究和发展中,许多学者认为应以“精神障碍”这一术语来取代“精神疾病”更为合适,目的是为了避免使用像“疾病”和“疾患”这样的俗语所带来的问题,例如,说患者有“精神病”就好像带有讽刺意味、庸俗感、歧视和偏见;若用“障碍”就更具现代感或先进性。我国《精神卫生法》中也明确规定使用“精神障碍”这一术语。所谓精神障碍是指一系列轻重不一的、具有临床意义的精神症状群或行为异常,这些症状群可能会给个体带来痛苦和烦恼体验,也可能伴有社会功能的受损,如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以及遵守社会行为准则的能力。因此,精神障碍代表的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问题。三、严重精神障碍的概念

医学上,广义的“精神障碍”是指各种精神活动异常的总称,如果个体出现了任何的精神活动(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异常,均可认为是患了精神障碍。举例说明,一个人的时候能凭空听到有说话声,或无端猜疑议论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或遇到高兴的事情反而觉得悲伤或无动于衷,或原本性格外向的特点,却不明原因地变得长时间内向起来等状态,我们就基本可以认定此人精神活动可能出现了异常,即患了某种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根据有无所谓的器质性因素分为“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脑炎所致精神障碍)和“功能性”精神障碍,后者又分为重性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等)和轻性精神障碍(焦虑症、强迫症等)。一般来说,人的精神活动是通过其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如言语、表情、动作和举止等,反过来说外显行为反映的是内心的心理活动变化。

狭义来讲,严重精神障碍是指重性精神障碍(即精神病性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型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严重抑郁症、癫痫性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重性精神疾病。这类患者具有以下特点:①一般患病时都没有自知力(抑郁症除外),他们认为自己“很正常”“我没病”,拒绝求助医生和治疗,病情越重对治疗越反感,甚至因看病与家属、亲友发生冲突。②精神症状严重(有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的心理活动、言行与现实环境脱节,给人“怪异”“离奇”的感觉,也无法通过讲道理、摆事实来说服,如幻觉、妄想、行为紊乱、伤人或自伤自杀行为等。③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的能力明显下降,甚至个人生活都不能自理而需要他人照料。④病情多不会自然缓解且反复发作,需要到精神专科医院住院综合治疗,急性期以药物治疗为主,急性期过后还需巩固和维持治疗,同时辅以心理治疗、生活支持、技能训练及健康教育等。

严重精神障碍的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均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据统计,中国目前有各种重性精神疾病约1600万,精神障碍所造成的负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因此,精神障碍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严重精神障碍对我们人类所造成的严重影响,正在加大力度进行各方面的研究和财政投入,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找到战胜强大疾病的方法,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类。第二节严重精神障碍常见的病因学危险因素

精神障碍的研究依然是发展最快的临床医学学科之一。从基础科学到临床医学对精神障碍进行了各个方面的探讨,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发现了一些精神障碍的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假说,促进了精神医学的发展,对精神障碍的康复和预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使精神科医生能更加有效地、有针对性地为全民精神健康提供服务。但总体来说,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的极其复杂性,神经精神科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对严重精神障碍的认识和理解还很不够,这类疾病还在严重影响着我们人类的身心健康。因此,除了有效的综合治疗外,需要全社会给予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无私的奉献与真诚的理解,力争在现有的认知水平及医疗条件下产生最大的康复效应。现将与严重精神障碍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介绍如下。一、生物学因素

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感染、化学物质、脑和内脏器官异常、年龄、性别等因素,其中遗传因素是决定个体生物学特征的主要因素。生物学因素在某些精神障碍的病因学中起重要作用,但遗传方式还不清楚,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并有家族聚集现象。有些严重精神障碍是由于脑部结构改变和躯体疾病所致,如病毒性脑炎经常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躯体疾病出现意识障碍时也常伴有精神症状,癫痫反复发作多出现人格改变和精神症状。因此,与严重精神障碍有关的生物学因素很多,病理学机制也十分复杂,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多系统紊乱,需进一步研究。由于理论深奥,不易理解,也不是本书的重点,不在这里详细介绍。二、心理应激因素

心理应激因素对精神障碍的发生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例如抑郁症与生活事件尤其是丧偶关系密切。另外重大应激事件还能引起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适应性障碍等。同时,很多专家意识到,心理应激因素作用于不同的个体,将产生不同的应激反应:对于强者来说,心理应激事件是健康成长的基石,是前进道路上必然面对和克服的不可或缺的成长经历;对于弱者来说,心理应激事件则是万丈深渊,甚至出现万劫不复的惨剧。因此,心理应激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大小与心理素质(也可以说是性格特征)密切相关,提高心理素质能有效地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也有学者提出心理素质是产生精神障碍的条件,而心理应激则为致病诱因,与上述观点相吻合。人格是个体心理素质的体现,据报道,如果埃森克人格测验(一种测验人格特征的心理测验方法)结果为神经质特征突出的人群容易患各种神经症性障碍,而精神质特征突出者容易发生严重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等。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社会经济、社会变迁、社会压力及社会支持。毫无疑问,社会因素与精神障碍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社会因素在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预防和康复中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能促进精神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据报道,社会经济水平与精神疾病有关,1953年美国学者对2000例正在接受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了分析,将患者的社会经济水平分成由高到低的5个等级,发现社会经济水平最低的两个等级中精神分裂症的比例最高,从而认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可能与社会地位低有关。以后许多研究又重复证实了这一结论,通过分析1972—1989年间世界各国60项有关社会地位和精神疾病患病率关系的资料,46项研究都肯定了社会地位低者患病率较高,因此精神疾病在人口中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低社会地位、低收入、低教育程度和低职业水平可能是精神疾病的社会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可能与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有关。社会支持是人们从社会(如家庭、亲友、社会团体等方面)中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被看做是决定心理应激与健康关系的重要中介因素之一。在遭遇了生活事件,尤其是严重生活事件后,如能获得社会支持的援助,则有利于减轻或消除生活事件对当事人的负面刺激作用,有助于纠正当事人对生活事件的不正确认知评价和不妥当的应对方式,从而使不良情绪、行为及生理反应减轻甚至消除,有效地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社会支持系统健全对精神和身体健康均能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保护效应,对精神压力提供类似缓冲器或者充气垫的作用,尤其对精神障碍患者有一个治疗效应,能减轻症状或防止复发。因此,社会因素在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均能产生重要影响,国家的富裕、文明、和平、民主等能有效地缓解大众心理压力,是人民群众精神健康的强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类的健康水平,其中精神健康更是如此。第三节严重精神障碍对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众所周知,社会环境因素与精神障碍关系密切,但是反过来精神障碍也会产生各种社会后果,对患者自身、家庭和社会均有重要影响。一、严重精神障碍对患者的影响

精神障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水平和生活质量,尤其是严重精神障碍,若治疗不及时后果更为惨痛,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人际交往能力

这是检验一个人社会功能水平的重要内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由于受其精神病性症状的支配,判断和检验现实的能力下降,表现为敏感多疑、担惊受怕、冲动、易激惹等,严重影响到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包括语言交往能力和非语言交往能力)。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区,也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娱乐场所,由于与他人的正常交往能力受到严重影响,时常出现情绪失控而发生意外事件。(二)生活自理能力

一些病程较长的慢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由于孤独、退缩或与外界环境隔绝,躯体和行为长期缺乏环境刺激,丧失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如自我照顾、家务技能、简单购物等,甚至失去了对自己安全与健康的保护技能,也不会遵守社会行为准则,结果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生活需由他人照料。(三)社会适应能力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会对自己或他人产生严重的精神和躯体威胁,如自伤或冲动攻击行为;自我孤立,不与外界交往;喜怒无常,尖叫,辱骂,卫生差等。另外,工作、学习的效率受到严重影响,自我约束能力(自律性)下降。这些现象均可导致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或丧失,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四)生活质量

由于严重精神障碍导致患者的人际关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受损,因此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也无从谈起,经常是惨不忍睹,让人心痛。二、严重精神障碍对家庭的影响(一)对家庭整体的影响

首先是精神障碍病耻感文化产生的影响。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精神异常的患者,他们一直受到人们的排斥、歧视、唾弃甚至遗弃,认为与其他躯体疾病不同,精神障碍患者是道德品质低下和个体行为不良、恶魔附身或灵魂邪恶所致,直至现在仍有一些落后地区的人持上述观点。因此,家庭中任何人一旦患了某种精神障碍,家庭成员就会觉得丢人,害怕受到歧视,对外不敢公开信息,也不敢求助亲戚朋友,整个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家庭失去了往日的快乐和幸福,也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康复。虽然现代医学已经意识到精神障碍会给其亲人造成精神压力甚至严重的社会后果,但是很少有人关注如何帮助其家庭成员,甚至还有很多家庭由于病耻感而拒绝社会帮助和心理援救,可见精神障碍对家庭的影响难以想象,无法估计。有学者想方设法地寻找一些家属可以接受的方式给予帮助,来缓解家属的精神负担,如为有严重精神障碍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提供家庭指南,告诉家属如何同精神障碍患者相处,怎样帮助患者以及如何保护他们自己的精神健康等,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国家“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也将“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纳入重要改革措施,精神障碍患者有获得精神卫生服务的权利,禁止歧视、侮辱、虐待、遗弃精神障碍患者。因此,随着各项社会心理服务体制的建设,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将会大大减轻。

其次,精神障碍患者治疗周期较长,患者无经济收入,家庭其他成员的劳动能力也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源于经济压力导致的家庭负担也不容小视。

再次,大多数精神障碍患者都不认为自己有病,拒绝服药,不配合治疗很常见,对疾病也不重视,由此导致疾病反复发作,严重者产生肇事肇祸行为,时常给家庭带来沉重打击。(二)对子女的影响

父母患精神障碍是其子女是否罹患精神障碍的一个高危因素。有研究发现,当父母一方有精神障碍时,子女患精神障碍的概率增加,当然子女患病危险性增加的原因可能是通过多种途径传递的,如遗传传递、胎儿期的生物学和药物学影响或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的影响,这里不再一一说明。需要提醒的是,精神障碍的病因还不十分明确,机制也很复杂,目前还是一个谜,千万不要对号入座。(三)对父母的影响

如果一个家庭中有患精神障碍的儿童或青少年,父母产生的压力很大,这种影响来自很多方面,如精神障碍本身、由此引起的家庭生活的紊乱以及家庭成员的社会关系等。许多临床医生都能明显地感觉到精神障碍患者的父母承受着极大的精神压力,表现为内疚、焦虑、抱怨甚至绝望。因此,必要时父母应求助心理医生,学会心理调适,有效地缓解精神压力。(四)对配偶的影响

目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对配偶的影响研究较少。但是,由于需要长期生活在一起,加上严重精神障碍的特殊性,推测势必会对配偶产生严重的心理阴影,影响其心理健康,需给予特别关注和理解。三、严重精神障碍对社会的影响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一般无自知力,检验现实的能力受损,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常出现意外事件或肇事肇祸行为,给社会造成严重影响,有理由相信严重精神障碍给家庭和国家带来的财政负担和社会影响,将远远超出我们的估计。现以精神分裂症为例说明其经济损失,20世纪末,精神分裂症在美国全年直接花费为200亿美元左右,较低的估计值也超过了当时全国生产总值的2%,每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花费是208万美金。另外,因精神分裂症所造成的间接损失还无法准确统计。

根据1993年WHO公布的数字,全球疾病负担中,精神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1/5。中国精神疾病负担已接近或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其中最重的精神疾病负担是抑郁症和自杀产生的,精神分裂症、癫痫、精神发育迟滞和痴呆也在疾病负担中排名靠前,这一现象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严重精神障碍对社会最严重的影响可能是突然发生威胁人身安全或破坏性的行为,绝大多数为精神症状支配,对社会治安有重要影响,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之一,常见的有离家出走、流浪街头、伤人毁物或自残自杀等行为。特别提醒

与其他疾病一样,精神障碍也是一种疾病,给人带来痛苦体验。任何人都需要健康,都不愿患病,然而疾病来临之时无人能够阻挡,作为家属虽然难以接受,不愿承认,但必须面对现实。为了亲人的健康,只有早期发现,早期正规、合理、科学地治疗,给予患者各个方面的支持,在医生、家属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早日康复,回归社会。切忌回避或相信封建迷信。第二章常见严重精神障碍的识别严重精神障碍的识别非常重要,尤其早期识别更为关键,早期识别的目的是尽可能早地实施有效干预,这与预后有密切关系。在本书后面的内容中,还会反复强调这个概念。原因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患者得不到及时诊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预后受到严重影响,导致无法再治愈,结果令人惋惜。因此,在这里,我们希望家属吸取教训,提高认识,减少损失,我们对于健康决不允许有任何失误。第一节精神分裂症的识别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并能导致功能残疾的严重精神障碍,多发病于青壮年,主要表现为思维、情感和意志活动等多方面的紊乱以及与环境的不协调,多慢性病程,预后较差,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智能受损。目前被认为是影响人类健康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一旦发病,社会功能受损严重,常需住院综合治疗,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非常重要,密切影响预后。一、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病因与相关危险因素

目前,精神分裂症的确切病因还不清楚,很多证据表明该病是一种脑结构与脑功能异常的疾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孕期宫内环境紊乱以及生长发育期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等。(一)遗传因素

大量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多基因复杂性遗传性疾病,据推算该病的遗传度达80%,但遗传模式很复杂,目前依然不清楚。

精神分裂症有家族遗传性,且有多种表现型。确定精神分裂症的致病基因非常困难,目前正在进行大量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发现精神分裂症的致病基因。(二)社会心理因素

目前没有证据证明社会心理因素是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但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可能起到了诱发作用,对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也有重要的诱发作用。因此,在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因素。(三)神经生化病理假说和神经发育假说

神经生化病理假说和神经发育假说均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假说。

总之,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是多基因复杂性遗传疾病,是复杂遗传和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在病因和发病机制方面还需大量的研究补充证据。二、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

大量研究证实,对诊断正确者干预愈早,预后愈佳。一般来说,在症状明朗化之前,患者已经出现性格、情绪、行为、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改变,甚至在感知觉、思维、认知功能、意志活动等方面出现诸多“蛛丝马迹”,这个阶段称为前驱期,有些专家称其为早期症状,虽无特异性,但这个时期若给予合理、准确的干预,将有利于预后。(一)性格改变

原来活泼开朗、爱说爱笑的人,变得沉默少语,不与人交往;原来待人和气,现在变得不明原因易怒,易发脾气,敏感;以前爱整洁,仔细认真,现在变得懒散、粗心和注意力不集中等,且上述性格改变已持续6个月以上者,应高度警惕。(二)情感变化

无明原因的焦虑、烦躁、抑郁和易发脾气,或为一些小事出现情绪激动,与以前判若两人。有时变得对家人、亲戚和朋友疏远,缺乏应有的关心和体贴,越来越不懂得人情世故。而且,这些变化与其年龄、个性特征以及文化水平不相对称。(三)语言表达异常

与患者谈话不如以前回答问题准确,交谈费劲,语言减少,语句简单,内容单调,谈话内容缺乏中心或说一些无关的内容,使人无法理解和莫名其妙,有时出现自言自语或多次重复同一内容等现象。虽然出现了这些改变,但患者还能给出看似合理的简单解释,时常不会引起家属的重视。(四)行为异常

患者行为脱离现实,沉湎于幻想之中,类似白日做梦;有时整日呆坐,不吃家人做的饭,无故独自外出;有时夜间不睡或睡眠较浅,醒后有一些异常的、古怪的行为,让人难以理解。(五)社会功能下降

一向干净利索的人变得生活懒散、纪律松懈、不修边幅、生活邋遢;学生表现为经常无故迟到、早退;工作人员表现为上班马虎,对批评无动于衷,无改过之心,工作学习能力下降。

上述早期症状持续时间越长,风险越大。应该说,如果患者的言语、情绪和行为给人以“古怪”“离奇”“无法理解”的感觉时,并持续了一段时间,这时即使还能给出看似合理的解释,家属也应提高警惕,最好到精神专科医院进行咨询诊断。三、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常见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期症状表现极其复杂,因人而异,有的表现为语言杂乱无章、情感反应不协调和行为幼稚紊乱;有的表现为敏感多疑,凭空听到有人议论自己;有的认为有人用“高科技”手段来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等。(一)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思维联想障碍、思维逻辑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思维障碍必须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才有诊断意义。

1.思维联想障碍:这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也是对诊断有重要意义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出现交谈缺乏主题,回答问题抓不住重点,使人感觉交流困难,称为思维散漫。严重时语言支离破碎,前言不搭后语,感觉是一些词或语句堆积在了一起,称为思维破裂。

2.思维逻辑障碍:患者推理过程十分荒谬古怪,既无前因,也无合理的推理结果,甚至本末倒置,让人费解,称为逻辑倒错性思维。有的以一些很普通的具体概念和动作来表示特殊的含义,常人不能理解,称为病理性象征思维。还有的患者编造出让人难以理解的单词或“新语”,称为语词新作。

3.思维内容障碍(指各种妄想):精神分裂症中最多见的症状是出现各种妄想。妄想是个人的错误信念,且坚信不疑,无法说服。常见的是随着病情的发展,涉及的妄想内容不断扩大,如开始认为几个人欺骗、骚扰、毒害、监视或暗算自己,以后逐渐扩展到无处不在,无论是家里、街上,还是工作单位都有人与自己过不去。患者经常不愿暴露这种想法,包括自己的家人,因此家属要学会善于发现这些症状。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妄想。(1)被害妄想:这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常见的妄想,表现为无端怀疑自己被迫害,多认为是熟人所为。与患者接触越密切,越容易成为怀疑对象。迫害的内容一般是摧残自己的身体,如认为邻居一直用敲地板的方式来折磨自己,或有人在饭里、水里放毒暗害自己,或追杀自己等,严重时会携带刀具等进行自我防卫,易出现肇事肇祸行为,风险很大,需加强防护。部分患者认为自己家人将受到迫害,如认为有人通过“电磁波”来辐射家人,为此大白天拉上窗帘进行防护,以此来保护家人。具有被害妄想的患者轻者表现为易发脾气、摔东西等异常情绪和行为,重者则可能攻击他人,酿成严重后果。(2)关系妄想:患者无端地认为周围环境中的人与事都与自己有关,如患者将他人说的话、报纸上写的东西、电视上演的情节、不相识的人的举动都与自己有联系,也常与被害妄想交织在一起。(3)监视妄想:患者无端认为自己被监视和被跟踪,多认为是熟人所为。如家里被安装了监视器、窃听器等,或通过步行、汽车来跟踪和监视,“我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看书时听到隔壁有动静就认为隔壁有人在监视自己。如果认为家中安装了监视器,患者则来回寻找甚至砸墙找监视器;如果感觉浴室有监视器,则不敢去洗澡;如感觉隔壁有人偷听,则不敢说话,看电视也不敢开声音等。(4)影响妄想:患者认为外力控制了自己的精神活动,并常伴有疼痛和其他躯体不适感。如“只要坏人一扎纸人,我身上就痛,脑子就乱”“坏人通过发射无线电来控制我的脑子”等。因此,患者常无条件地接受这些外来指令,出现自伤或伤人行为,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风险。(5)内心被揭露感:患者认为自己的心事、秘密没说出来,别人就知道了。多数患者能表达出他人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知道自己的想法的,经常是高科技如“无线电”“雷达”等;有的则认为是通过脑与脑之间的联系知道的;有的是通过别人的言行举止知道的,如“我刚想到行人要遵守交通规则,政府就在电视里讲这些内容”“别人一眨眼,就表示知道我在想一个明星”等。少部分患者则说不出具体的原因,也不愿意暴露出这种特殊感觉。

还有许多类型的妄想,不再列举。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具有以下特点:①妄想内容荒谬、离奇,让人一听就能基本判断是不可能的,但患者却坚信不疑,无法用语言来说服。②不系统,经常是几个妄想交织在一起,常见的是被害妄想与关系妄想联系在一起。③容易泛化,即病情开始时是几个人议论自己、害自己,以后逐渐发展到很多人。(二)感知觉障碍

在这里主要介绍幻觉。幻觉只有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才对精神分裂症有诊断意义,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触、幻味。下面重点介绍幻听。

幻听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幻觉形式,是在没有声音刺激的情况下却能听到声音的存在,其中最有意义、也最常见的幻听是听到有人议论自己。有的声音较模糊,有的则非常清晰,可来自于室内、窗外甚至很远的地方,有时是耳朵听到,有时是脑子里或肚子里发出的声音(假性幻听)。患者有时听到的声音是噪声或音乐,但多数是一些说话的声音,如评论自己的行为、命令自己做事、警告即将发生危险或听到自己的想法变成声音向外播放等。不管亲属怎样解释,患者都信以为真,并常受这些声音的支配,如与声音长时间对话,或因声音而发怒、大骂、大笑、恐惧,或侧耳倾听,或沉湎于幻听中自语自笑。发病急性期这些声音的影响十分严重,甚至出现冲动攻击、自伤自杀行为等意外事件,而慢性期可置之不理。

幻视和其他幻觉也不少见,这里不再介绍。(三)情感症状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感变化主要是情感淡漠和不协调。情感淡漠主要表现为情感反应的平淡与迟钝,首先是细腻的感情(如对亲人的关心与体贴)及高级的情感(实现理想和目标的感情表达、爱国情怀、荣誉感和自豪感等)受损,对亲情和友情疏离,对生活失去兴趣,对周围事情漠不关心,缺乏相应的情感和表情变化以及眼神接触,甚至无动于衷。情感不协调是指情感反应与患者的想法及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不协调,甚至情感倒错,如遇到非常痛苦的事情却表现出相反的情绪反应——愉悦体验。另外,还常出现其他情感异常,如易冲动、易激惹,为一点小事而大发脾气,情绪控制能力下降。有时还出现对一件事情产生两种对立的情感体验,既恨又爱,让人难以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也很常见。(四)认知功能症状

认知功能症状已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一般来说,精神分裂症的前驱期、急性期和慢性期均存在认知功能的受损,与功能预后联系密切。认知功能障碍包括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抽象思维障碍(指概念分类与概括障碍、联想障碍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障碍)和信息整合障碍。由于这些概念非常抽象,非专业人员不易明白,不再具体介绍。但是,认知功能的受损也越来越受到专业人员的高度重视,与功能预后关系密切(这里的“功能”是指工作学习效率、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五)意志及行为症状

意志减退是精神分裂症常见的意志障碍,初期表现为缺乏意愿或动力,做事不能贯穿始终,对未来缺乏计划,对生活、学习、社会交往缺乏兴趣,常被人认为变懒了。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表现进一步加重,对未来更无想法,对前途毫不关心,整日闭门不出,发呆愣神,蓬头垢面甚至缺乏公共道德。

有些患者则表现为病理性意志增强,认为对方钟情自己而反复纠缠;有的表现为反复告状,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还有的吃不该吃的东西(如大便或脏水),或伤害自己身体(如用烟头或热水烫自己),这是意向倒错。

有些患者出现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抑制、表现为木僵或亚木僵状态,在意识清醒的状况下不能说话,身体较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不变,面部表情呆板固定,不进食,不解大小便,对周围刺激缺乏反应,目前这种表现已少见。有的还出现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冲动、攻击行为或怪异、幼稚行为等。四、精神分裂症的识别

如果患者出现典型的幻觉和妄想,一般较容易识别。但是,识别需注意以下事项:

1.所有的精神症状必须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才对精神分裂症有诊断价值。

2.患者无智力障碍。

3.排除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或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精神症状;排除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4.精神症状必须持续1个月以上,并且在大部分时间内存在。但是,精神分裂症单纯型的患者病程需要2年以上才能诊断。

5.多数患者无自知力,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不能有效地坚持工作和学习,也不能有效地保持人际交往的能力。特别提醒

一旦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必须积极治疗,最好是住院综合治疗,千万不要掉以轻心。本疾病预后与时间关系十分密切,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展成典型的精神分裂症之前往往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前驱期,可能持续1~5年,甚至更长,如果能在这个时期进行早期识别和科学干预,对预后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正规治疗时间开始越晚,效果越差,预后越不理想。因此,早期识别并进行早期治疗是目前防治精神分裂症的最有效方法。第二节双相情感障碍的识别

双相情感障碍病因未明,多数学者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遗传因素更为重要。其发病年龄较早,平均发病年龄为19岁,临床特点是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多数患者为发作性病程,缓解期基本正常,也有部分患者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病程;躁狂发作一般持续数周到数月,平均3个月;抑郁发作通常6个月到1年,平均9个月。该病具有高复发率、高自杀率和高致残率,给患者造成严重危害。一、双相情感障碍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一)遗传因素

遗传倾向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度高达80%,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增高越明显。如果父母一方患病,其子女有25%的机会患病;如果父母双方均有病,其子女有50%~75%的机会患病。因此,双相障碍的家系传递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二)社会心理因素

应激生活事件与心境障碍关系密切,尤其是抑郁症,而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关系不大。一般来说,社会心理因素仅是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的诱发因素,但良好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延缓疾病的发生,减少复发次数。(三)发病危险因素

1.发病年龄: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年龄较早,躁狂症的平均发病年龄为19岁。

2.季节:有研究显示,不同的季节双相情感障碍的发作形式有一定的差异,在秋冬季节抑郁发作明显增加,而在春末夏初多为躁狂发作。但是,季节和双相情感障碍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

3.婚姻、家庭因素:与普通人群相比,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离婚或独居更为常见,其离婚率是普通人群的3倍多。一般认为,良好的婚姻关系、和谐的家庭环境对疾病的发生、症状的演变以及疾病的复发都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4.人格特征:情感旺盛型人格(病前明显的外向性格,精力旺盛,言语行为活动多,睡眠少)更容易患双相情感障碍;环型人格(在高涨夸大和抑郁悲观之间波动,且两者之间的变化有一定的节律性)的患病率也明显增加。

5.物质滥用:物质滥用往往与双相情感障碍共病,如酒精滥用、毒品滥用者罹患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明显增加,且共病物质障碍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复发的风险也明显增加,间歇期缩短,影响疾病的预后,降低生活质量。二、双相情感障碍的早期症状和临床特点

与精神分裂症一样,双相情感障碍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对预后有重要影响,因此识别早期症状很关键。

1.首次是抑郁发作的患者,如果存在以下情况,需高度警惕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性。(1)抑郁发作时,如果抑郁症状缓解过快,甚至不到2周时间大部分症状就缓解或消失了,应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单相抑郁症一般需要4~6周才缓解,为逐渐缓解的过程,约12周才能完全恢复到病前程度,所以缓解过快意味着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性大。(2)患者有明确的家族史,即直系亲属中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即使首次是抑郁发作,将来演变成双相情感障碍的概率也很大,需高度警惕。(3)在患者的反复回忆中,如果在青春期或青年早期(14~25岁之间)曾有过无明显原因的心情过于兴奋,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头脑较以前变得灵活、机敏,对人对事过于热情,爱交朋友,爱说话,爱活动,性格变得开朗了,行为有些鲁莽冲动,这种情况即使持续时间极短,少于4天,对自己日常生活和工作无明显影响,也应警惕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性。(4)性格特征:如果患者病前为外向、爱说爱笑、喜欢结交朋友、乐于助人、精力旺盛、待人热情而又易发脾气的性格特征易患双相情感障碍。(5)抑郁发作时伴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比如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故意针对自己甚至要害自己,凭空听见有人说自己坏话,侮辱自己,有明显的自责自罪感等,应高度怀疑双相情感障碍。(6)如果抑郁发作时伴有物质滥用,双相情感障碍可能性更大。(7)应引起医生、患者和家属关注的是难治性抑郁,也就是虽然经过足剂量、足疗程的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症状仍难以缓解或缓解不明显者,也应警惕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

2.若首次发作为躁狂发作或轻躁狂,都应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但需注意以下事项。(1)在躁狂发作中,常容易被忽视的是轻躁狂发作,因为轻躁狂发作症状轻,可能仅仅表现为言语活动增多,持续时间短,仅有2~3天,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很小或几乎没有影响,一般不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注意,所以需要仔细观察。一旦发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咨询,并进行相关量表的检查和测试,警惕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2)在躁狂发作时,患者及家属要仔细回忆患者以前是否有过抑郁发作,是否有过一段时间心情不好,闷闷不乐或悲痛欲绝,觉得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动力,不爱说话,不爱交往,没有以前开朗,觉得身体不舒服以及乏力感,消极自卑,脑子反应迟钝,睡眠、饮食不好等。这些症状未经治疗或治疗后很快消失,此时也应考虑双相情感障碍。(3)患者躁狂发作表现为烦闷性躁狂,如烦躁不安,紧张焦虑,沮丧,易激惹,冲动行为较多,缺乏理智,活动量多,自感大脑聪明了、转得快了等,这些表现也曾在既往的抑郁发作中出现,应考虑为双相情感障碍。(4)在躁狂发作时,有部分患者常伴有敏感多疑,幻觉妄想,如听见别人夸自己,给自己讲笑话逗自己开心或告诉自己一些积极向上的事情等;也有的认为别人羡慕自己能力大而故意针对自己,甚至加害自己,易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5)躁狂发作同时伴有其他疾病,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物质滥用等,这时会增加识别的难度。

3.双相情感障碍伴有非典型症状,这些症状易干扰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应引起重视。(1)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出现于多种精神疾病中,因此一旦出现要仔细考虑,查找原因。当患者睡眠时间减少时,白天的精神状态几乎不受影响,且已持续较长时间,此时需怀疑是否为躁狂症状;相反,睡眠减少时患者出现精神萎靡、疲劳感、心情不好,此时应考虑是否为情绪导致的睡眠问题,是否为抑郁症。(2)强迫症状:也见于多种精神障碍,有些双相情感障碍首发症状为强迫症状,可伴有焦虑症状、抑郁症状,但不突出,常被掩盖,在治疗过程中转为躁狂发作,因此对伴有明显焦虑症状、兴奋激越以及较突出的自杀观念和自杀企图的患者,一定要警惕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3)单纯幻觉症状:部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也可首发幻觉症状,以听幻觉多见,但情感症状控制后幻觉多消失,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力,缓解期基本正常,这时应高度怀疑双相情感障碍。(4)多动-注意障碍:这种情况多见于未成年人,由于身体及心理发育不成熟,疾病的临床表现也不突出,需要鉴别诊断。三、双相情感障碍的识别

典型的双相情感障碍容易识别,既有典型的抑郁发作又有典型的躁狂发作,躁狂相和抑郁相交替出现。一般来说,只有单相的抑郁,没有单相的躁狂,出现躁狂相就是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分为轻躁狂和躁狂发作,介绍如下。(一)轻躁狂

心境高涨或易激惹,对个体来讲已达到肯定异常程度,且持续至少4天。必须具备以下3条,且对个人日常的工作及生活有一定的影响:①活动增加或坐卧不宁。②语量增多。③注意力集中困难或随境转移。④睡眠需要减少。⑤性功能增强。⑥轻度挥霍或行为轻率、不负责任。⑦社交活动增多或过分亲昵。(二)躁狂发作

心境明显高涨,易激惹,与个体所处环境不协调。至少具有以下3条(若仅为易激惹,需4条):①活动增加,丧失社会约束力以致行为出格。②言语增多。③意念飘忽或思维奔逸(语速增快)。④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⑤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⑥睡眠需要减少。⑦鲁莽行为(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行为等)。⑧性欲亢进。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严重损害社会功能,或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病程至少已经持续1周。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三)抑郁发作

详见抑郁症部分。第三节抑郁症的识别

抑郁症患病率高、自杀率高(约2/3的抑郁症患者表现出自杀倾向,10%~15%的抑郁症患者自杀成功),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影响巨大,也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据统计,全球共有超过35亿人患抑郁症,有报道中国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7%,约有8000万抑郁症患者。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疾病负担,因此抑郁症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非常重要。一、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一)遗传因素在抑郁症中的作用

抑郁症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很多患者及家属会问:“为何患抑郁症?是遗传性疾病吗?自己患了抑郁症,孩子是不是也会患病呀?患了抑郁症还能要孩子吗?”。到目前为止,抑郁症的确切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抑郁症是多因素造成的,是遗传易感性和复杂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证实,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据报道,严重抑郁症的遗传度为40%,也就是说,如果父母一方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后代遗传抑郁症特质的风险为40%,患病的风险为10%~15%,是否发病取决于复杂的环境因素与遗传素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但遗传因素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二)环境因素在抑郁症中的作用

各种复杂的环境因素也与抑郁症有着密切的联系,负性生活事件如失业、丧偶、夫妻关系不和、离异、家庭成员重病或突然身亡、经济负担过重(包括财产损失)等,其中丧偶与抑郁症关系最为密切。如果患有慢性躯体疾病(如癌症、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等),发生抑郁症的风险也远远高于普通人群。从性别上来说,成年女性抑郁症的患病率高于男性,大约为2∶1,可能与性激素、男女心理社会应激以及应对应激的行为模式不同有关。二、抑郁症的常见症状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心境障碍,抑郁发作时的典型表现(核心症状)是“三低”症状:即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一)情绪低落

可以形象地用“三无”“三有”和“三低”来描述情绪低落,使家属容易识别。

1.“三无”:即无希望、无快感、无兴趣。(1)无希望:患者认为自己未来的希望被抽走了,所以感到绝望,想要自杀。绝望表现为三方面:①对自己绝望。患者说:“既往的努力都白费了,自己没工作、没收入,孩子小,生活压力大,生活灰暗,有轻生念头,想从18楼跳下。”②对世界绝望。患者说:“对生活失去信心,觉得活着没有意思,世界太灰暗了。”③对治疗绝望。患者说:“服用过很多种药物,都没有根治我的病,又复发了。”(2)无快感:患者感觉自己的愉快感被抽走了,说:“别人开玩笑,大家都在笑,只有我无动于衷,像个呆子。”“同学认为好看的电视,都大笑,我笑不出来。”“朋友带我去梅花山,山上到处是梅花,但我没感觉。”Robit(1896,法国心理学家)提出“快感缺失”这一术语,用来描述无快感。(3)无兴趣:患者觉得自己的兴趣被抽走了,感到无聊、空虚,生活失去了目标。①无聊:即无意思,生活无情趣,表现为什么都不想干,不想打牌、不想看电视、不想谈对象、更不想接触人,整日无精打采。②空虚:心里空虚,非常无意义感。③失去目标:因为没有兴趣,生活失去目标,甚至度日如年,从起床开始就不知道干什么好,就算去上班也像行尸走肉一样。有患者说:“感到自己游离、麻木,没有感觉,觉得要是哪天死了该多好呀,就解脱了。”

2.“三有”:即有共鸣、有自责、有苦脸。(1)有共鸣:病情较轻者对一些伤感的文化、人物或事件容易产生共鸣,也不易从悲伤的情绪中摆脱出来,如喜欢听一些低沉、痛苦、哀伤的音乐,崇拜一些自杀成功的人物,喜欢看自杀的事件;若病情加重则情感丧失、麻木,对悲伤的事缺乏共鸣。(2)有自责:一般情绪严重者易产生内疚、自责,认为自己给亲人带来了很多麻烦,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等。(3)有苦脸:患者整日愁眉苦脸、垂头丧气、郁郁寡欢,即使参加非常喜欢的活动(如打牌等)也无笑脸,也不能减轻患者的忧虑和压抑体验。

3.“三低”:即低自信、低价值、低承受。(1)低自信:患者诉自己的自信心被抽走,自感平时很好处理的事情现在没有信心了。如一个中青年女性自感无力照顾好自己心爱的孩子,对日常生活也感到十分吃力;退休教师无力辅导孙子的小学功课,即自信心下降。(2)低价值:患者的自我价值感被抽走,自我评价过低引起自卑,甚至无价值感,如感觉别人都比自己好,贬低自己;感觉别人看不起自己,轻视自己,为此谨小慎微,战战兢兢,觉得一无是处。(3)低承受:患者的情绪变得敏感,心理承受能力下降,不能生一点儿气,也不能受到一点儿批评,经常哭泣甚至有不想活的念头。(二)思维迟缓

患者表现为话少,语调低沉,语速慢,回答问题很吃力,自觉“脑子像生了锈一样,像糊了一层糨糊”。患者遇事也变得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甚至连一些日常生活小事都难以思考并做出最后决定。(三)意志活动减退

患者的意志活动呈现显著持久的抑制,表现为行动缓慢,日常生活被动,不愿参加任何有意义的活动,不接触他人,闭门不出,回避社会交往。严重时个人卫生极差,蓬头垢面,甚至发展到不语、不食、不动的木僵状态,称为“抑郁性木僵”,但此时若详细进行精神科检查,仍能发现患者流露出抑郁情绪。严重抑郁症常伴有消极自杀观念,或自杀行为,这是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抑郁症患者有时还出现激越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紧张激动,甚至不能控制自己的动作,变得异常暴躁,冲动伤人,又称为激越性抑郁症。(四)一些躯体症状及生理症状

躯体症状包括睡眠紊乱、性功能减退、食欲紊乱、精力减退,还有非特异性躯体症状如躯体疼痛、周身不适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1.睡眠紊乱:是抑郁症患者最常伴随的症状之一,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睡眠浅或出现早醒,严重时比平时早醒2~3小时。早醒对抑郁症有诊断价值。

2.性功能减退:抑郁症常出现性欲减退甚至丧失,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很多患者不愿谈论此问题。

3.食欲改变:多数患者表现为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患者常说“我每顿饭都是勉强吃,为的是完成任务,没有任何食欲”。患者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体重变化不明显,严重时丧失进食的欲望,体重明显下降,甚至引起严重的营养不良;少数患者也可出现贪食。

4.精力减退:整天无精打采,乏力,不愿见人,懒惰,什么都不愿干。

5.情绪呈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即情绪低落在早晨时最为严重,患者自诉:“早上一睁开眼就感觉难受,这一天该怎么过?”午后会有所减轻,晚上情绪更好些,情绪的晨重夜轻是“内源性抑郁症”的典型表现之一,而心因性抑郁多无此变化。

6.非特异性的躯体症状:有些患者为隐匿性抑郁,表现为躯体疼痛、胃肠道不适、心慌、气短等,常被诊断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实际上是抑郁症,多是在综合性医院治疗效果不佳后转诊到精神科才确诊。需要提醒的是,老年抑郁症多以躯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五)自知力

相当一部分抑郁症患者自知力完整,积极要求治疗,但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多自知力不完整或无自知力,完全没有求治愿望并常伴有明显自杀倾向,需要到精神专科医院住院综合治疗,否则危险性很高。一般来说,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发作患者自知力往往不如单相抑郁症更完整。三、抑郁症的识别

若下列情况至少出现两条,时间持续2周以上,提示有抑郁症的可能,尤其是第一条最为重要,应去精神专科医院诊治,防止自杀等意外事件发生,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望患者和家属切记。

1.情绪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精力不济或疲劳感等。

2.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

3.自我评价降低。

4.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

5.认为前途暗淡悲观。

6.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7.睡眠障碍。

8.食欲下降。第四节其他常见严重精神障碍的识别

其他严重精神障碍主要包括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和癫痫性精神障碍。一、偏执性精神障碍的识别

偏执性精神障碍也称持久的妄想性障碍,主要表现为持续存在一种以系统性妄想为突出临床症状的精神障碍。这种妄想内容比较固定,且长期存在,多发生于偏执性人格障碍的基础上。起病多在30岁以后,缓慢发展,一般不会出现精神衰退。妄想内容及出现时间常与患者的生活处境有关,除了与妄想相关的行为和态度外,情感、言语和行为均正常。(一)偏执性精神障碍的主要特点

1.偏执性精神障碍有以下特点:①病程缓慢持久,妄想内容持续存在至少3个月。②妄想持久不可动摇,一般涉及一种或一套妄想。妄想所涉及的内容因人变异很大,常为被害、疑病或夸大内容,但也可与诉讼或嫉妒有关;或坚信其身体畸形;或确信他人认为自己有异味或是同性恋。可间断出现抑郁,有时伴有一过性的幻觉。③患者思维条理性强、有逻辑,情感和行为与妄想内容一致。④无精神分裂症性症状(被控制妄想、思维被广播等)的病史;无脑器质性疾病病史。(二)特殊的偏执状态

特殊的偏执状态主要有诉讼狂、色情狂和嫉妒狂。

1.诉讼狂:在妄想性障碍中较常见。患者在生活经历中可能遭受到委屈和不公正待遇等,逐渐认为自己受到了排挤,名誉受损、权利被侵和人身迫害,从而采用不断上访、信访、诉诸法院等方式维权,即使内容被查明,诉讼被驳回,依然不肯罢休,坚信真理在自己这边,不听别人劝说。需要指出的是这与正常行为的上访有本质的区别,这里不再详细解释。

2.色情狂:多以女性居多,患者认为自己被某人所爱,多为知名人物或地位较高的人物,这些人物碍于各种情况不好公开透露,通过眉目传情或其他语言暗示,患者常试图通过电话、邮件与其联系,甚至跟踪,遭到多次拒绝后但仍固执地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毫无后悔之心。

3.嫉妒狂:患者坚信配偶不忠,想尽办法寻找配偶不忠的证据,并从这些不可靠的证据中证实自己的想法。常常跟踪、监视配偶,查看手机信件,甚至限制人身自由,严重者可有暴力行为。二、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识别

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组以精神分裂症症状与情感障碍症状同时存在又都比较突出的一组疾病,为一种发作性的疾病。分裂症症状与情感症状在同一次发作中都很明显,多为同时出现或相差几天。分裂症状主要为幻觉和妄想等阳性症状,情感障碍多为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

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分为三种亚型:躁狂型,抑郁型,混合型。(一)分裂情感障碍躁狂型

在一次疾病发作中,精神分裂症症状与躁狂症状均突出。躁狂症状主要表现为总是兴高采烈,面部表情丰富,感觉心情特别好,说话比平时增多,甚至滔滔不绝,不让别人说话,总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能听到反对意见;感觉脑子转得特别快,自我评价过高,要干大事,随境转移;身体特别强壮或精力充沛,活动增多(包括工作、日常活动、社交及性行为方面);轻率任性,不顾后果等。而精神分裂症性症状表现与精神分裂症相似,详见精神分裂症章节。(二)分裂情感障碍抑郁型

在一次疾病发作中,精神分裂症症状与抑郁症状均表现突出。抑郁症状为情绪低落、失眠、没有精力、内疚、无望感,甚至有悲观想法,而分裂症症状表现为怀疑有人害自己、试图控制自己,或确信被别人跟踪,或陷入一些阴谋之中,或坚信自己的想法别人都知道,听到有人要杀死自己或议论自己的行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