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育硕士(Ed.M)333教育综合全国名校考研真题及模拟试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9 11:42:3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8年教育硕士(Ed.M)333教育综合全国名校考研真题及模拟试题详解

2018年教育硕士(Ed.M)333教育综合全国名校考研真题及模拟试题详解试读:

第一部分 考试分析与应试策略

一、考试介绍

《教育综合》是教育硕士(Ed.M)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教育综合》考试力求反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教育学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教育专业人才。

1.考试形式《教育综合》考试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内容共包含四大部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60分、中国教育史约30分、外国教育史约30分、教育心理学约30分。由各培养单位自行命题,全国统一考试。

2.题型与分值

以样卷为依据,《教育综合》考试的主要题型有三种,分别是:(1)名词解释题,一般有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2)简答题,一般有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3)分析论述题,一般有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由于《教育综合》科目是院校自主命题,没有统一规定的考试大纲,因此大多数院校在命题方面呈现出很强的灵活性,题型和分值与样卷可能有较大区别,这其中体现着命题者的独特思路。例如东北师范大学是参考命题指导将试卷按照科目分为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四部分,并曾在2013年将真题题型、题量和分值调整为:名词解释题(共5题,20分)、简答题(共5题,50分)、论述题(共4题,80分)。由此可见,考生在确定报考院校之后,要尽量了解该校历年真题的题型,针对不同的题型进行相应的练习。

3.考查目标(1)测试考生对于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的能力。(2)测试考生对于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基本线索和重大事件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教育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中外历史上的教育现象的能力。(3)测试考生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启示的了解程度,以及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说明和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依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专业课程考试的考查范围为: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1.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2.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历史发展

·教育概念的界定

3.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概述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4.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5.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我国的教育目的

6.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概述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7.课程

·课程概述

·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

8.教学(上)

·教学概述

·教学过程

·教学原则

9.教学(下)

·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评价

10.德育

·德育概述

·德育过程

·德育原则

·德育途径与方法

11.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集体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12.教师

·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教师的素养

·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13.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概述

·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

·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 中国教育史

1.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西周官学制度

·“六艺”

·家庭教育

2.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私人讲学的兴起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孟轲的教育思想

·荀况的教育思想

·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法家的教育思想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3.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4.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

·科举制度的建立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

5.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书院的发展

·私塾与蒙学教材

·朱熹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6.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倡导新的教育主张

·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

7.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

·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8.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严复的教育思想

·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9.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1922年“新学制”

·收回教育权运动

10.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教育制度改革

·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学校教育的发展

1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教育和学校教育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12.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第三部分 外国教育史

1.古希腊教育

·古风时代的教育

·古典时代的教育

2.古罗马教育

·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3.西欧中世纪教育

·基督教教育

·世俗教育

·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

4.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家

·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影响和贡献

5.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新教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天主教教育

6.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

·英国教育的发展

·法国教育的发展

·德国教育的发展

·俄国及苏联教育的发展

·美国教育的发展

·日本教育的发展

7.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洛克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斯宾塞论教育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杜威的教育思想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苏联教育思想

第四部分 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2.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3.学习及其理论

·学习的内涵与分类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4.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实质及作用

·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5.知识的学习

·知识及知识获得的机制

·知识的理解

·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6.技能的形成

·技能及其作用

·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

7.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

·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8.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及其培养

9.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

·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品德不良的矫正

10.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三、复习方法

1.指定教材课后习题练习

教育硕士(Ed.M)333教育综合考试只有一个命题指导意见(仅供各院校参考,各培养单位自行命题),没有指定统一的参考教材,但是根据各校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内容,结合历年真题命题范围以及各版本教材的优劣,教育硕士考试的参考教材为:(1)《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2)《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外国教育史》(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5)《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注意:由于教育硕士考试是由各院校自行命题,其参考教材多为各院校日常授课所采用的教材,但其考查内容大多依托于以上六本教材。此外,常用的教材还有十二校《教育学基础》、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等。建议考生在备考的时候,除了参考目标院校使用的考试大纲及命题指导意见,也要阅读上述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课后习题练习是考生第一轮复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对教材理解、掌握情况最好的检测。课后习题的优势在于:首先,课后习题具有针对性,与教材内容、思想的契合度最高,有利于加深考生对教材的理解;其次,课后习题具有典型性,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知识点,很多考研真题往往是教材课后练习题的原题或者是变形;最后,课后习题具有启发性,由一道题目可以引申出一系列问题,有助于知识点的串联与组合。因此,建议考生在复习备考时一定不要忽视对课后习题的练习。

2.名校考研真题练习

真题练习对任何一门考试来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这一点毋庸赘述。在强化和冲刺阶段,考生必须要认真研究考研真题,除报考院校的历年真题外,还应该尽可能收集其他名校的历年真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同级别的考研院校,尤其是指定教材相同的院校,其真题具有重大参考价值,因为各大高校的真题往往较为相似,部分考题甚至为重题,且考研真题代表着近期教育实践的热点,体现着学界近年来所侧重的研究方向,其即时性是其他练习方式无法取代的。本书正是针对上述情况,从各名校历年教育硕士考研真题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成套真题,并对所选的每道真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以帮助考生在强化冲刺阶段把握命题规律,锻炼答题技巧,增强信心。

另外,考研真题的答案,不能只是作为检验自己答题成果的参考。考生一定要学会分析真题答案,总结归纳出答案的解题思路,通过列表、画图等方式梳理出解题提纲,这种知识点的组合运用方式,才是参考答案的核心所在。同时,考生还要在理解知识点运用方式的基础上,培养个人化的答题方法和习惯,以此加快答题速度,提升考试效率。

四、应试技巧

1.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题的考查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人名。这一类题目要先对人物进行总体性评价,如“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再简述其人生经历,参与了哪些重要事件;之后谈成就与贡献,先谈理论,再谈实践,接着是代表作;最后用一到两句话概括人物的影响。(2)理论派别。这一类题目要先从起始时间、地点、命名、创始人入手,之后再谈及理论主张,接着列举代表人物和专著,最后用一到两句话概括其影响。(3)专有名词。这一类题目包括理论著作、教育实践等,一定是具体的物质,而非纯粹的概念。这种题目首先要从产生时间、创始人入手,然后介绍主要内容,接着指出其创造的目的或作用,最后描述其影响。(4)概念。与专有名词相比,概念是抽象的、具有概括性的名词,即使有实体,也不能去描述这种具体的实体,必须从抽象的角度进行概括,例如“班主任”等。这类题目首先要下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义,之后描述其性质和特点,接着简单描述其分类或发展历史,最后用一到两句话概括其意义。

2.简答题

简答题作答可大致分为三步:

第一步,对题中相关概念进行简要表述,并用过渡的语言引出答案;

第二步,就问题按要求作答;

第三步,就题目的问题做简要总结,完成作答。此部分也可省略,如果进行总结,切勿长篇大论。

需要注意的是,答题时不能胡乱分段,两个段落之间最好是并列或递进的关系,并且把每段的第一句话作为中心句,方便自己检查和老师阅卷。

3.论述题

论述题的答题步骤与简答题相同。但是相对于简答题,论述题一般需要对某一问题进行详细论述,要求有观点,有理论,有的题目要求结合实际,还需要有实例,篇幅较长,因此,更应该注意条理性和逻辑性。

对于需要表述自己观点的题目,不能主观臆断,要根据所学知识,给出正确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对于特殊形式的论述题,比如材料分析题,一定要注意结合材料作答,对于题干问题,首先要直接正面回答,再加以论述或论证。

第二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说明:本书凡批注“回忆版”的真题为考生根据记忆书录,部分题目的表述与原题可能稍有出入,但大体能够体现原题之意,极少数题目甚至可能因考生遗忘而佚失;另外,尽管查阅了大量专业资料文献,限于编者水平,所做答案仅为一家之言,望学员酌情参考并给予指正。以上事项敬请学员知悉。最后,本书答案详解参考并援引了大量相关的经典教材及期刊文献的学术成果,在此深表感谢!

北京师范大学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选择填空(15个共30分)

说明:题目缺失,请见谅!

该部分考查较为基础的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如理论思想,书名,人名(如赫尔巴特、陶行知、陈鹤琴等,都是中外教育史上相当重要的人物)。

二、名词解释

1.操作性条件反射

答: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其核心内容是:如果一个人做出组织所希望的行为,那么组织就与此相联系提供强化这种行为的因素;如果做出组织所不希望的行为,组织就应该给予惩罚,据此,就让组织成员学习组织所希望的行为并促使组织成员矫正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因此,也把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称为强化理论或行为学习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克服了桑代克、华生等人的联结派学说解释学习现象的局限,并对强化进行了严格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加深了人们对行为机制的理解,使人们能成功的预测、控制、塑造和矫正行为。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答: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在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长期实验与反复计算后,根据实验结果所描绘出的遗忘进程的一条曲线。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他用无意义音节(由若干音节字母组成、能够读出、但无内容意义即不是词的音节)作记忆材料,用节省法计算保持和遗忘的数量,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这条曲线。他发现,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一定规律的,遗忘一般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不仅很快,而且忘得很多,以后逐渐缓慢。即先快后慢。人们可以从遗忘曲线中掌握遗忘规律并加以利用,从而提升自我记忆能力。此外,遗忘曲线对人类记忆认知研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3.班级授课制

答: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是出于资产阶级普及教育,扩大教育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要求,从而批判、否定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封建隔绝状态下长期实行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结果。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其基本确定下来,之后,又经过赫尔巴特等教育家进行补充,使它进一步完善。其优点在于:有利于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教育的普及以及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缺陷在于:轻视个体的发展;重知识、轻实践以及忽视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等。因此,班级授课制仍需要不断改进,并与其他的教学辅助形式相结合,以发挥教学形式的整体功能。

4.双轨制

答:双轨制是指在18~19世纪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在学校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学制类型。19世纪的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于此类型。双轨制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平行的系列:一轨是自上而下发展起来的,从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到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是下延型学制,属于学术型,为资产阶级的子女设立;另一轨是从下而上发展起来的,从小学(后来是小学和中学)到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结的中等职业教育),是上延型学制,属于职业型,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两个轨道既不相通也不相接,体现了教育的等级性和阶级性。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民主化的进程,学术型学制逐步向劳动人民子女开放,两种学制也逐渐并轨,向单轨学制发展。

三、简答题

1.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答: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如下:(1)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

早期的迁移理论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强调了新旧学习的共同要素在学习迁移中的重要作用。只是不同的人所强调的共同要素不尽相同。桑代克强调简单内容的相似性;贾德强调了原理概括的相似性;格式塔学派强调情境关系的相似性;鲁宾斯坦强调反应发生条件的相似性。共同要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目标的相似性。(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研究表明,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是影响迁移发生的重要条件。概括水平越高,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就越深刻,可以迁移的范围也就越广,效果越好;而那些具体的、肤浅的、破碎的概括水平就比较低,对事物本质把握不够,知识迁移的范围更窄,效果更差。

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首先反映在其知识组织的水平上。从知识内在的本质特征入手组织认知结构,越清晰、稳定,其组织水平越高。

其次,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还反映在经验的丰富性上。许多实验和事实都证明,具体而丰富的经验对于迁移的产生是非常必要的,正迁移往往随着练习中所提供的具体事例的数量增加而增加。专家之所以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除了具有高水平的认知结构以外,拥有大量的具体经验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3)认知技能与策略

①分析概括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概括能力的高低是决定迁移能否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与概括能力高的学生,能有效地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概括出问题所隐含的原理、规则,运用新旧学习情境之间本质上相同或相似的条件,加强对新旧知识之间关系的识别,促进迁移的产生。

②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策略的运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者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元认知策略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以及自己已有的能力、知识水平、学习风格等影响学习的因素,体验到自己所拥有的可供选择的学习方法,以及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从而自觉地选择、安排、调整并使用最佳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果,并更好的实现迁移。(4)定势的作用

定势,又称心向,是指先于一种活动而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有实验表明,鼓励学生建立学习的心向,将有利于习得经验的迁移。当然,定势的作用也是双向的,如果新旧学习活动的思路是一致的,定势的作用就会促进正迁移的发生;反之,定势不但不会产生正迁移,而且会妨碍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对学习产生干扰,导致负迁移的发生。

2.简述赞科夫发展性教学原则。

答:赞科夫的“发展教学论”包括教学原则、教学大纲、教学法等各个方面的观点,其中以教学原则最为重要。他认为:“教学论原则决定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结构,决定教学法(教科书、教学指导书)的典型属性。”其发展性教学原则是在教育实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最终被确定为以下五条:(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这一原则在实验教学体系中起决定性的作用。难度的涵义是要求学生通过努力克服障碍。在教学内容上,它要求增加系统的理论知识的份量,使儿童“能认识现象的相互依赖性及其内在的本质联系”。在教学方法上,要尽力使学生过紧张的甚至是沸腾的精神生活,学会独立思考和推理,独立地探求问题的答案。高难度并不意味着越难越好,困难的程度要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教学的安排如果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就会使他“不由自主地走上机械记忆的道路”,以至于难以达到促进一般发展的目的。(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实质并不在于让儿童在一节课上做尽可能多的例题和练习,不是要匆忙行事,而是要求教学不断地向前运动,以备各方面内容丰富的知识来充实学生的头脑,为学生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要克服多余的重复和繁琐的讲解以及机械的练习,以节约时间、加快进度。要善于利用一切手段提高学习质量。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对高难度原则来说是在完成一种辅助的职能,但是同时它也起着重要的独立作用。(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教学原则

这一原则就是要让那些说明现象的相互依存性及其内在的实质联系的系统知识,在小学教学内容的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在以高难度、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中也都对此提出了要求。这一原则不是贬低学龄初期儿童掌握技巧的重大意义,而是要求学生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深入领会有关概念和规律性的知识。它也是根据科技发展条件下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已有提高这一事实提出的,同时,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本来就是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的,经验和理论处在不断地相互作用之中,因此不能只强调一面。实验教学体系在一年级就引进一些必要的定义和概念,要求懂得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并使用代数符号等,学生由此大大地加强了运算的可论证性,能够举一反三。(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教学原则

赞科夫指出,一般教学论的自觉性原则是指向外部的,即把应当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作为理解的对象。例如:学习乘法表,传统的做法是让学生背诵乘法表,实验教学不仅要求学生会背,而且要求学生了解这一部分教材编排的根据,教会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分析、比较、综合、归纳,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知道产生错误与克服错误的心理机制,等等。这样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会他们学习。(5)使班上所有的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教学原则

赞科夫指出,这一原则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人们往往把补课和布置大量的作业当作克服学习落后状况的必要手段,没有在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结果更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扩大了他们的落后状况。他认为要解决学习差的问题,首先必须设法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发展他们所缺乏的心理品质。只有通过这些工作,使差生在发展上取得较大的进步,才能使他们在掌握知识和技巧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这一原则也是针对传统教学将掌握知识与获得发展混同起来的错误而言的。他认为,有的学生“按学习成绩来说是属于优等生,但是在发展方面却处于中等甚至更低的水平”。因此,即使是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也一定要在发展上多下功夫。赞科夫还指出,这一原则的提出,使上述四条原则的作用范围更加明确了。

赞科夫认为以上每条原则都有自己的作用,同时又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贯彻上述发展性教学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增加和深化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而不是借助分数以及类似的外部手段对学生施加压力。此外,发展性教学原则是给学生个性以发挥作用的余地,也就是要求尊重学生个人的特点与愿望。

3.评述癸卯学制。

答: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并经法令正式公布在全国实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它是京师同文馆创办以来新式学堂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中国近代新教育发展演变的总结,是学习日本教育,借鉴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成果,也是以后新教育发展的总纲。(1)癸卯学制:

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重新拟订的一系列各级学堂章程,包括《初等小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大学堂章程》、《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等,统称《奏定学堂章程》。因公布于农历癸卯年,故又名“癸卯学制”。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衔接等关系。“癸卯学制”将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是初等教育,内分三级,即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第二阶段是中等教育,仅设中学堂一级;第三阶段是高等教育,内分三级,即高等学院或大学预科、分科大学和通儒院。在横向方面,与高等小学堂平行的是实业补习学堂、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和艺徒学堂;与中学堂平行的是初级师范学堂和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与高等学堂平行的是优级师范学堂、实业教员讲习所和高等农工商学堂。(2)对癸卯学制的评价:

①借鉴国外先进教育制度,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融入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该标志最突出的表现是癸卯学制确立了近代国民教育与人才教育的基调,教育开始与社会生产、国计民生相联系。在教育内容上,具有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癸卯学制在总体设计与各级各类学堂的课程设置上,表露出明显的国际参与意识。这种意识表现在师范教育上,便是要求各地积极筹资师范学堂,选送教员出洋进修。表现在实业教育上,则是要求初等商船学堂和各科中等实业学堂,加设外语课及相关的国际贸易知识和商务来往知识,有意识地进行世界市场专业人才的培养。高等实业学堂更明文规定,以培养参与世界贸易人才为宗旨。这些内容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学制制订者对国际市场的参与意识,与原来的封闭保守相比,显然有较大的进步。

②制订迅速,体系完备

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实业教育,从师范教育到留学教育,从学制体系到教育行政、学校管理,癸卯学制制订了一系列法规,尽管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法实现的,甚至成为一纸空文,但它毕竟形成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较为完备的教育法规体系。

③明确了新教育发展方向

中国近代新式学堂产生在洋务运动中,但真正迅速发展是在甲午战争之后,特别是戊戌变法期间。随着维新派的宣传提倡,以京师大学堂为代表的各类新式学堂相继出现,各种学校章程及区域性的学制章程也开始探讨、制订。湖北、直隶、山东在这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新学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如全国没有统一的学制,各学堂课程不一,年限不一,程度不一,衔接困难,制约了新学堂的发展。癸卯学制的施行,使业已存在的新式学堂有章可循,明确了发展方向,极大地促进了全国新式学堂的发展。

④改变了清末办学模式

学制实施后,普通教育及其相关的师范教育成为新教育发展的重点。新教育与旧教育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是新教育,在癸卯学制颁布前后也有明显不同。癸卯学制颁布前,洋务派开办的新式学堂以培养洋务人才为目的,重视专业技术教育。学制颁行后,对普通教育及其相关的师范教育特别重视。

癸卯学制的颁布,加速了科举制的灭亡,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框架和方向,是中国教育走上近代化轨道的里程碑,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述评我国基本学制。

答:(1)学制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学制的类型是由学制的结构决定的,由于划分的标准与方向的不同而表现出来不同的形式。学制主要包括三种类型:①单轨制,例如:美国的学制。②双轨制,例如:原来的西欧学制。③分支型学制,例如:苏联的学制。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并以单轨制为努力方向。(2)我国基本学制的历史演变及评价:

①近代学制

a.壬寅学制

壬寅学制是清政府的管学大臣张百熙于1902年主持拟定的,名曰《钦定学堂章程》。因是年为旧历壬寅年,故称壬寅学制,又称1902年学制。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校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付诸实施。

b.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是由张百熙、荣禄和张之洞三人于1904年主持拟定的,名曰《奏定学堂章程》。因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又称1904年学制。它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校系统,这个学制将学校教育从纵的方面分为三段六级:小学为9年,中学教育5年,高等教育6至7年;从横的方面分为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实业学堂,分别实施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

无论是壬寅学制还是癸卯学制,两者的制定都是取法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都是引进日本学制时所做的创新。壬寅学制、癸卯学制的建立是清朝末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被迫实行的最有影响的一项改革措施。它的颁布与实施加速了科举制度的灭亡与我国教育法制化的进程,对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c.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是辛亥革命胜利后的产物。壬子癸丑学制是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制定的中国近代第二部实施了的学制。1912年7月至8月,国民政府召开全国临时教育会议,邀请国内著名的教育专家开会讨论,最后于九月由教育部向全国颁布《学校系统令》,即为“壬子学制”。次年,又陆续颁布各级各类学校令,补充《学校系统令》,合称“壬子癸丑学制”。

该学制规定将小学教育缩短为7年,中学教育缩短为4年,废除了小学与师范学校的读经课程,实行男女教育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设置了专门学校,培养专科实用人才等内容。这些措施尤其是实行男女教育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的规定,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以及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这一学制的实施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的不足。如:过分强调整体划一,缺乏灵活性;各学段年限划分的不合理;太偏重于普通教育等等。

②现代学制

壬戌学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随着外国教育理论纷纷传入中国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而产生的现代学制。它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原名“学校系统改革方案”,因颁布之年是1922年,是旧历壬戌年,故称为壬戌学制或1922年学制。该学制是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学制。一直沿用到1932年。

壬戌学制的制定对于我国教育立法的实践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首先是在教育立法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分析与评价外来文化影响。其次,充分的吸收教育领域中工作人员尤其是专家的建议,这对于我国教育立法工作步入科学化与正规化的轨道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壬戌学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如对实用主义的教育影响缺乏辩证分析的态度,学制中某些方面的设置过于理想化等。

③现行学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从全面学习苏联教育,到独立探索中国特色学制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自195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结构的调整,学制亦有所变化与发展,并逐步的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比较完整的学校系统,即我国现行学制系统。《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在我国现行学制中,从纵向来看,划分了四个阶段: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其中初等教育阶段与初级中等教育阶段合称为义务教育阶段。从横向来看,到了中等教育阶段后,开始出现了类的区分。根据性质与目标的不同可以把我国的教育分为普通教育系统与职业教育系统。职业教育系统需要以普通教育系统为基础。初等教育阶段实施的是普通教育,中等教育阶段以上实施的既有普通教育也有职业教育;根据教育对象可以划分为:学龄期教育系统与成人教育系统;根据教育的普及程度以及强制性可以分为义务教育系统(普及教育系统)与非义务教育系统(非普及教育系统)。其中,为了促进义务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系统以及职业教育系统的快速发展,国家先后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对其进行了法律上的规定。

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在中央的统一指导下实行分级管理。国家教育委员会是国务院领导全国教育事业的综合部门;对学校的日常管理除教委直属36所高等学校以外,以地方为主,分别由地方(块块)和部门(条条)实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系责任分工:基础教育的责任在地方、高等教育由地方和部分分别管理、中等职业教育以业务部分管理为主。

我国现行学制充分吸收了以往学制的优点,注重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把幼儿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纳入学制系统中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现行学制中虽然有严格的学制年限的规定,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实践的变化,这种年龄的限制日趋淡化,从而表现了学制的严格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此外,也应看到这种学制必定是一种过渡性的学制,因为随着现代教育发展节奏的加快,尤其是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出现,那么在未来学制结构中在教育阶段与教育结构等方面也必然做出调整。任何一种学制,都是在不断的逐步适应实践变化的需要而发展的。

四、材料分析题

1.用自我效能感理论分析材料,材料大意为:小迪本来非常聪明,但后来因家庭不幸而学习成绩下降,并且认为自己没有希望了。后来,老师了解了他的情况,并给予了他很大鼓励。小迪受到鼓舞便发奋学习,终于有了很大成就。后来小迪感谢老师说,是老师的鼓励给了他自信,才有了现在的自己。

答:(1)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于1982年提出的,用以解释在特殊情景下动机产生的原因。

①班杜拉认为个体在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也知道了行为将会带来的结果之后,并不一定去从事某项活动或做出某种行为,因为它要受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例如,取得好成绩固然是每个学生的理想所在,但力不从心之感却会使学生对学习望而生畏。当学生确信自己有能力取得好成绩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认真学习,即学生不仅在认识到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真正认真听课。

②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a.行为的结果因素即通常所说的强化,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

第一,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奖励和惩罚就是学习中常用的两种强化形式;

第二,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第三,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b.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望”。“期望”包括结果期望与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是指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望是指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个体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

③自我效能感包含多种功能:

a.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b.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c.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d.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④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有:

a.直接经验。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

b.替代经验。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c.言语说服。言语说服是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法,依靠这种方法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不易持久。

d.情绪的唤起。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情绪易于唤起,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2)材料中的主人公小迪,原本是一个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也非常自信的孩子,换句话说,这个阶段小迪的自我效能感是很高的;后来,因家门不幸影响了他的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一直下滑,这种挫败感使得小迪对自己逐渐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已经没有前进的希望,可见,这一阶段小迪的自我效能感很低。结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可以看出,直接经验,即小迪的亲身经历以及悲伤情绪的唤起严重降低了他的自我效能感。但在经过其老师的鼓励之后,小迪的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提高,再次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让小迪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取得成功的。可见,老师言语上的鼓励以及培养学生因努力而导致成功的归因观对于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自我效能感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都是很重要的,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对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也日益凸显。(3)教师的言语说服对提高小迪的自我效能感总归是不能持久的,老师还可以结合以下措施提高小迪的自我效能感:

①创造条件,增加学生自身的成功体验

不断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它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去。例如,对于后进生的自我效能感建立,教师要从简单的容易成功的事情开始培养,逐渐增加训练的难度,通过一步步小的成功体验来慢慢增强他的自我效能感。

②选择合适的对象,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

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在自己身上会产生间接的强化作用,并对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当看见替代者(与自己相似的人)成功时,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相反,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替代者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受自我与替代者之间相似程度的影响,相似性越大,替代者成败的经验越具有说服力。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在学生中抓学习典型、树学习标兵。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为学生树立的学习榜样,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具有真实性、接近性、方向性和感染性。例如,当某个学生看到与自己能力差不多的同学取得学业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看到与自己的能力不相上下的榜样遭遇了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取得成功的希望。

③多在言语上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敢于面对困难,有高昂的斗志,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难;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困难面前害怕、退缩,不敢尝试,轻易放弃。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表扬,不断地言语鼓励,会使得学生受到积极的暗示,逐渐增强自身的自我效能感。

④培养因学生的努力而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教师应该关注和承认学生的努力。努力作为取得成功内部因素,是可以控制的,是可以有意增加或减少的。学生只有相信努力将带来成功,才会在学习中坚持不懈地努力。例如,有的学生学习不好的真正原因是他们的能力低一些,如实告诉这些学生只能使他们感到无能为力,根据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能力差的学生并非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只不过所需要的学习时间更长一些,更加努力一些而已。努力可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勤能补拙”,这在生活中已是屡见不鲜。对后进生,教师更应引导他们把成败归因到努力上,使学生能够重整旗鼓,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继续面对学习上的挑战。

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把个体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教师们可以借鉴和学习材料中这位老师的鼓励行为,关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并主动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或通过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提高自我效能感。

2.教育教学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还是尊重儿童需要和兴趣?二者冲突怎么协调?

答:我认为教育教学既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也要尊重儿童需要和兴趣。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教育教学应该优先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即在不阻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再适当地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1)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①顺序性

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其身心发展在整体上是具有一定顺序的,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这种顺序主要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关于身心发展顺序性的研究对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要求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逐渐地前进,因此,教育工作者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②阶段性

人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换言之,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如果千篇一律,不看对象的年龄特点,教育工作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因此,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就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如果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教育中搞“一刀切”、“一锅煮”,把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就是违反了教育工作的规律。

③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出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并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闲难,使身心得到发展。因此,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④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看,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要比成人低得多。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⑤个别差异性

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的学生身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性别差异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2)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只有喜欢,才能乐在其中,达到愉悦的境界。兴趣是儿童学习活动的推动器,有了兴趣和需要,再困难学习活动也会乐此不疲;少了兴趣,再重要的学习活动也会觉得索然无味。

因此,教育教学的关键是要了解儿童的爱好所在,并激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和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要带着爱,用心去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用鼓励的眼光、和蔼的微笑和温柔的语言引导孩子去动手、动脑;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孩子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3)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应当是教育教学的首要原则,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都应首先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以及互补性,一旦违背了这些规律,就会阻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应当以遵循这些规律为前提,教育教学应当在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再根据其兴趣和需要来引导和促进儿童的成长。换言之,等孩子身心各方面的发展符合要求时,再依据他的兴趣和需要给予其鼓励和帮助,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在孩子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仅依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教育教学,会导致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当两者不冲突时,要兼顾两者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当两者冲突时,要以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基础,再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3.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什么问题,选两个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思路或方法。

答:(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然而,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和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违背教育规律,甚至违法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教师虽然只属少数,但是,他们的行为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有损于人民教师的崇高形象,严重地损害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a.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

b.事业心、进取意识、敬业奉献精神不足和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较为突出。

c.不尊重学生和家长。许多教师都出现过或多或少的打骂体罚过学生的现象,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d.压抑学生的个性,歧视后进生。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依然只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以分数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只关心成绩好的学生,歧视后进生。

e.身教失范,商业化行为。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不能在课外班补习班或担任辅导班兼职老师,但是仍然有许多老师在利益的诱惑下,顶风作案。

②原因分析:

a.社会原因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的扩展,人们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社会环境中形成一种不良社会因素,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起着消极的影响。由于人们价值观的变化,现实生活中教师职业的自豪感、责任感大大降低,对教师的敬业意识和敬业精神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由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些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也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对教育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不仅降低了学校的教育效果,而且影响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人格的形成。

b.教育体制原因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应试教育的痕迹依然不可磨灭。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过分单方面的强调学生成绩,忽视学生德育和动手能力以及其它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这也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造成教师心理失衡,教的学生也是只会读书不会做事。

c.教师自身原因

教师自身的原因是教师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

第一,教育观念陈旧,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认为体罚和变相体罚是一种教育手段;

第二,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完善,缺少法律知识,缺少特殊教育的知识技能,对后进生、情绪有问题的学生缺少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缺少因材施教的能力;

第三,教师有心理障碍或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不善于调适自己的心境;

第四,家庭不和,迁怒学生;

第五,个别教师道德败坏,品格恶劣。

d.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及制度建设方面的原因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力,制度不健全,缺少有效的科学的师德评价体系和手段。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观念陈旧,内容狭窄,就事论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