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新《日本概况》(修订本)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0 10:32:17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张立新《日本概况》(修订本)课后习题详解

张立新《日本概况》(修订本)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地 理

1简述日本的气候特点。【答案】

日本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由于日本列岛南北方向延伸很长,横跨亚热带和亚寒带,所以南北气候差异极大。此外,复杂的地形和海流的影响,也加大了日本气候的地域性差异。(1)日本南北延伸约3000公里,各地气候存在明显差异,北纬35度以南属季风型亚热带森林气候;本州北部及北海道属季风型温带针叶林气候;其余广大地区属季风型温带阔叶林气候。每年8~10月间,日本西部和南部常常遭到台风袭击,造成严重灾害。(2)从地形的影响上来看,由于本州岛的中央由东到西绵延起伏的山脉将其纵断分割,因此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的气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太平洋一侧,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天气比较闷热,降水量较大;冬季则比较干燥。而日本海一侧,冬季受来自大陆的西北季风的影响,降雪量极大,是世界闻名的多雪地带。(3)海流对日本的气候也有很大的影响。除东北部沿岸以外,其他地区均被来自热带太平洋的暖流(黑潮)的环绕,气候受到海洋的调节,形成较为温暖湿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比大陆同纬度地区温和,降水也较丰富。夏季盛行东南风,东部沿海6~7月间阴雨连绵;冬季西北风由大陆经日本海吹来,天气寒冷,北部多降雪。

2简述日本的地形特点。【答案】(1)日本列岛被太平洋和日本海环绕,是与大陆相邻的浅大陆架。日本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日本海属于比较浅的海,但日本东侧的太平洋是世界上最深的海,那里有著名的日本海沟和伊豆小笠原海沟。(2)日本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76%。北海道和本州北部的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四国和本州南部的山脉成东西走向,两者相汇于本州中部。纵贯本州中部的飞騨、木曾、赤石三条山脉被称为北、中央、南阿尔卑斯山,也统称为日本阿尔卑斯山,是全国地势最高的地区,其中有著名的富士山。富士山海拔3776米,是一座休眠火山,也是全日本最高峰。其山体呈标准圆锥形,山顶终年积雪,有温泉、瀑布,北有富士五湖,风景优美,是日本的象征。(3)日本是一个多火山的国家。地震频繁,有“地震国”之称。由于火山活动的影响,日本地热资源极为丰富,温泉遍布全国。(4)平原仅占国土面积的24%,大多零星分布在大河的下游和沿海地区。全国最大的平原是东京附近的关东平原,其次是名古屋附近的浓美平原,大阪、京都附近的畿内平原等。(5)日本河流短小,水量充沛,落差大,水势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但不利于航行。其中最长的河流是信浓川;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是利根川。日本还有很多湖泊,但多为小而深的火山口湖,分布于高山上,滨海则有许多深度不大的泻湖。全国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最深的湖泊是田泽湖。

第二章 历 史

1试述日本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答案】(1)日本古代社会包括从绳纹时代到平安时代。(2)绳纹人过着原始共产制的生活。(3)弥生时代末期出现的邪马台国是日本最早的国家形态。其政治制度建立在严格的社会等级之上,政治权力在以女王卑弥呼为首的神巫中分配。邪马台国只是日本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的原始政治形态。这一时期是日本历史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变的过渡期。(4)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以奈良为中心,建立了“大和国”。大和国实行的是“部民制”和“氏姓制”。政治权力基本上按氏族血缘关系分配。(5)7世纪初,圣德太子制定“冠位十二阶”及“宪法”十七条,以加强天皇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冠位十二阶”推动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官僚体制的建立,加快了贵族的官僚化。“宪法”十七条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削弱了地方氏姓豪族的专权势力,对日本后来的历史发展及政治制度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6)公元645年,日本仿照中国定年号为“大化”。646年,公布《改新之诏》推行一系列带有封建特性的改革措施。①改“部民制”为“班田制”,同时实行“租庸调”制度。②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模仿唐朝创建了二官八省一台五府卫的中央政权以及按国、郡、里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并通过701年的《大宝律令》加以法律上的确认。二官指“神祇官”和“太政官”,太政官下设八省;一台指“弹正台”,具有监察机关的职能;“五府卫”属警卫、军事机构。在地方行政划分中,“国司”由中央派遣;“郡司、里长”在地方豪族和居民中选择。通过大化改新,日本开始进入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期。(7)奈良时代(710—794)是日本的“封建土地国家所有制(班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庄园制)过渡的时代”。庄园的产生动摇了律令制的基础。加之朝廷内部的斗争,中央集权体制逐渐衰弱。(8)平安时代(794—1192),日本的封建政治制度初步确立并向制度化过渡。①桓武天皇为重振律令政治,设勘解由使一职,以监督国司,推动班田收授法;废除征兵制和军团制,实行健儿制。②嵯峨天皇对律令制做了较大的调整,设置了“藏人头”和“检非违使”。制定了《弘仁格式》,格是对律令进行修改补充的部分,式是实施细则。后来又有《贞观格式》和《延喜格式》,并称为三代格式。③摄关政治:奈良末期僧侣政权垮台以后,贵族势力迅速恢复。藤原氏重新得到天皇的恩宠,势力越来越大。“摄政”官职以往通常由皇族担任,866年藤原良房正式就任摄政一职,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皇族以外的摄政。摄关政治指平安时代中期藤原氏以外戚地位实行寡头贵族统治的政治体制。外戚在天皇年幼时辅佐天皇叫摄政,天皇成年后辅佐天皇叫关白。“摄关”是摄政和关白的合称。④院政(1086—1179):白河天皇为了摆脱藤原氏势力的控制,于1086年退位,以太上皇的资格在自己居住的宫殿设立院厅,实行听政。从此又经鸟羽、后白河天皇两位太上皇,直至1179年,是日本史上的院政时期。这一时期,摄政、关白仍然存在,但有名无实。

2试述日本庄园的产生和武士团的形成。【答案】(1)庄园的产生:奈良时期,繁重的庸调和劳役使农民逃亡,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大量的土地荒芜。为鼓励垦殖,政府颁布《三世一身法》,规定凡是新开垦的沟渠、土地可泽及三代,不仅归自己所有,还可归子孙所有;利用原有的沟渠开垦的土地,开垦者可使用一生。后又颁布《垦田永年私财法》,规定根据身份,可以将一定数量的开垦土地私有化,永不归公。该法令颁布以后,寺院、神社以及中央的贵族与地方豪族相互勾结,招集附近的农民和离开原籍的流民进行大规模的开垦,并出租给他们,收取地租。这些开垦的土地就成为庄园。(2)武士团的形成:班田制崩溃后,一些农民逐步将租种的口分田和自己开垦的土地变成私有土地,并冠以自家名姓,称为“名田”,名田的所有者叫“名主”。有势力的名主成为“开发领主”。开发领主为了保护自己,防备盗贼,开始在自己土地的重要地方筑土垒,挖壕沟,并把自家的子弟以及周围的年轻人组织起来,进行弓马操练。这些练武之人称为武士,所组织的武士集团就是武士团。

3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成功,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答案】(1)明治维新成功原因: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府,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特征;另一方面,领土被分割为二百多个藩国,保留了由领主在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由于一些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②倒幕派掌握了较大实权,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幕府统治崩溃前,倒幕派已拥有较强的实力;反幕府的藩主还纷纷结成联盟;倒幕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别是民心所向,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高涨,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也间接支持了倒幕斗争。幕府处在内外交困、分崩离析、腐朽不堪的严重危机之中,不堪一击。③倒幕派建立政权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成立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把原来以将军为首的幕府领主阶级的封建政权改造为以天皇为首、维新派下级武士为核心、代 表资产阶级与地主联合专政的新政权,并通过一系列官制、机构的改革,使这个政权得到巩固和健全。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各项重大改革。④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2)戊戌变法失败原因:①守旧派势力强大,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维新派手中,而紧握在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手中。维新派只少数几个人,而且在朝中没有实权。②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在理论指导上的局限性。康有为的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仅守旧派、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③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策略错误侵犯了一些大官僚的利益,同时没有安排措施安抚,遭到他们的坚决反对。④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受封建思想影响严重,当时中国人民还未彻底地认识到改革的迫切性。⑤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帝国主义列强不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4试述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的形成。【答案】(1)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俄、德、法3国为了自身利益,要求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日本考虑到当时自己的实力,同意归还辽东半岛。但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刺激和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2)1902年,日本为了与俄国抗衡,与英国结成日英同盟。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取得胜利。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条约》。以日俄战争为转折点,战后日本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日本通过战争掠夺了广大的海外市场,成为拥有朝鲜、库页岛南部、中国台湾等地的殖民地国。在国内,到一战前,资本主义产业的垄断组织在各部门已普遍形成;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相融合,形成了金融资本;政府和垄断资产阶级开始了较大规模的资本输出。这表明日本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与其他帝国主义相比,日本帝国主义具有自己的特点:是一个既具军事性、又具封建性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

5谈谈我们应该如何以史为鉴来发展中日友好关系。【答案】(1)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同为东北亚、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国家,互为对方最重要的邻国。中日友好交往历史绵延两千多年,两大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也透过日本学习许多西方先进文明的重要成果。然而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军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同时也使日本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2)“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对中日两千多年交往历史的深刻概括。历史表明,中日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日本只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反思过去,面向未来,中日关系才能朝健康方向发展。对中国而言,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继续坚定地走和平崛起之路。)

第三章 社 会

1如何看待日本的“脱亚入欧”及其与日本现代化的关系?【答案】(1)日本选择“脱亚入欧”的道路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包括日本被迫开国,面临巨大社会危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及清政府的软弱无能等。日本人赞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文明,同时开始产生对中国及东方文明的蔑视。(2)日本的“脱亚入欧”包含文化上的欧化主义和军事外交上的侵略主义。

在“脱亚入欧”的指导下,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功实现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成为亚洲唯一一个资本主义现代化强国。但日本在资本主义产业发展的同时,又伴随着对亚洲国家的侵略,这给被侵略民族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同时也使日本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痛苦。(3)日本的现代化是在外国的影响和压力下开始的,通常被称为“外生性的现代化”或“西洋化”。这种模仿追赶模式的现代化包含着内在矛盾和弊端,对日本之后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2如何看待战后日本的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和阶级意识的变化?【答案】(1)战后日本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①战后日本阶级结构的最大变化是以农民为主的自营业者阶层的减少和工人阶级的增加。②以农民为主的自营业者阶层具有复杂多样的生活方式,而工人阶级的基本生活方式相同,即生活与劳动相分离,以劳动换取薪金,以薪金购买商品等生活手段,维持消费生活。即通常说的靠挣工资吃饭。具有相同性质的生活方式的人群急剧扩大,这一客观事实构成了后来“中流”意识的基础和薪金生活的大众化。③在工人阶级内部,脑力劳动者的比例明显增大,因行业和企业大小等因素形成的传统的阶层差别缩小或消失,各阶层趋于接近。(2)战后日本阶级意识的变化:①随着高度经济增长的实现,日本社会阶层意识显示出明显变化,出现“中流意识”的流行。②“中流意识”指认为自己的生活与别人相比属中档的意识。“中流意识”的扩大引发当时日本社会的“中流意识论争”。③这场论争最终达到了设计者的目的,即广泛宣传了高度经济增长的意义,扩大和加强了大众对高度经济增长和中流意识的认同,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在意识形态上的影响。阶级一词在日本照旧使用,但含义被置换,成为一个普通概念,是对人群的一种任意分类。④高度经济增长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国民的社会意识倾向发生根本变化,即关心的焦点从政治斗争转向获取经济利益,从国家、阶级、阶级斗争、政治和意识形态转向个人与家庭,转向提高物质生活水平。⑤社会富裕加上舆论导向,相当长时期,日本国内外形成一种共识,即日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平等社会”“无阶层社会”“同质社会”。虽然也有批判这一认识的观点,但现在日本划分阶级概念,流行的是西方社会学的分类方法,阶级这个用语不再是意识形态上的敏感点;按照这种社会学的定义分类,现在日本阶级阶层间的差别增大了,这种差别指的是纯粹经济上的贫富差别,即收入的多少、储财的多少、继承遗产的多少等。

3“战后”意识将对未来日本产生什么影响?【答案】(1)“战后”意识

战败而迎来了和平;被占领而实现了民主改革;失去了在国际事务上的发言权而取得了“高度增长”的成功;安保条约使美日关系一体化,却无法改变美日的主从地位结构;经济大国仍然需要为成为政治大国而努力等等。这些都是战后日本一直面临着的矛盾现实,也是使社会思潮和思想争论特别激烈复杂化的主要原因。“战后”意识成为长久缠绕于日本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2)进入21世纪,尽管“战后的终结”已经提出了半个世纪,但在日本“战后”仍然在继续。天皇、自卫队、北方四岛、宪法、安全保障、历史、战争、爱国心、教育基本法、道德教育等等一系列话题,都是在战后想解决却没能解决,问题依然存在。“战后”意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仍将继续影响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

第四章 政 治

1试述日本政治体制变迁的历史过程。【答案】(1)大化改新前的政治制度

弥生时代末期出现的邪马台国是日本最早的国家形态。其政治制度建立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之上,政治权力在以女王卑弥呼为首的神巫中分配。这一时期是日本历史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变的过渡期。

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以奈良为中心,建立了“大和国”。大和国实行的是“部民制”和“氏姓制”。政治权力基本上按氏族血缘关系分配。

7世纪初,圣德太子制定“冠位十二阶”及“宪法”十七条,以加强天皇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冠位十二阶”推动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官僚体制的建立,加快了贵族的官僚化。“宪法”十七条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削弱了地方氏姓豪族的专权势力,对日本后来的历史发展及政治制度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大化改新

①公元645年,日本仿照中国定年号为“大化”。646年,公布《改新之诏》推行一系列带有封建特性的改革措施。

a.改“部民制”为“班田制”,同时实行“租庸调”制度。

b.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模仿唐朝创建了二官八省一台五府卫的中央政权以及按国、郡、里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并通过701年的《大宝律令》加以法律上的确认。

通过大化改新,日本开始进入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期。

②奈良时代(710—794)是日本的“封建土地国家所有制(班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庄园制)过渡的时代”。经过平安时代(794—1192),日本的封建政治制度初步确立并向制度化过渡。

③自1192年起,日本政治改变了一直由皇亲贵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建立了军事政府“幕府”的中央统治。武士政权是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唯一力量。将军成为集军政权、审判权、征税权于一身的国家最高统治者。

④江户时代,德川幕府最终确立了“幕藩体制”。“德川幕府的统治是日本封建政治制度发展史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最完备的典型,也是日本封建专制统治走向崩溃的最后一种形式”。(3)明治维新

①明治维新结束了日本近700年的幕府统治,建立了天皇亲掌国家最高统治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②1885年,日本的现代内阁制正式诞生,伊藤博文任首届内阁总理大臣。日本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历经“行政官”——“太政官”——“右院”——“内阁”几个过程。

③1889年,日本政府以天皇亲授的形式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宪法规定,日本的国体为“天皇制”,政体为“立宪制”,这一宪法体制一直延续到1945年。(4)“55年体制”

①1945年日本战败后,在美国的控制下制定了新宪法。新宪法彻底否定了君主主权的封建专制君主制,强调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但同时也在形式上保留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君主制,天皇依然是日本民族的精神领袖。日本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并实行英国式的议会责任内阁制。

②政党政治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日本政党经过战后10年的分化组合与重建,至1955年形成了自民党与社会党对峙的局面,这种政治体制被称为“55年体制”,实际上是指“自民党一党执政体制”。(5)政界重组

①1993年,日本的政党政治发生历史性变革。自民党失去单独组阁执政的资格,“55年体制”即自民党与社会党对峙的基本政治格局发生变化。1994年,社会党委员长村山富市当选日本首相并组成自民党、社会党、先驱新党3党联合政权后,日本的政治结构发生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