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精选考题训练”名师精讲【20小时高清视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1 05:42:1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精选考题训练”名师精讲【20小时高清视频】

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精选考题训练”名师精讲【20小时高清视频】试读:

视频讲解教师简介

冯亮,中央党校政治经济学博士,一直从事《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研究和教学,主要讲授《政治经济学》等,其授课注重知识的条例性,重点突出,启发学生思考,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又注重专业理论的传授,深受学员的欢迎。

授课特点:授课针对性强、逻辑性强、生动风趣。

郑炳,资深经济学考研辅导名师,圣才教育独家授课老师,讲述经济学考研等相关课程,对经济学考研有深入研究,《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微观部分、宏观部分)、经济学考研强化班内部讲义——要点精编、考题透析及名师点评(微观部分、宏观部分)等多部经济学考研类辅导教材主编。

授课特点:理论功底雄厚,授课经验丰富,讲课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善于结合实际讲解理论问题,其娓娓道来的授课风格深受学生好评和追捧。

第一部分 政治经济学[视频讲解]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试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人大2007年考研真题]

答: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曾做过不止一次的论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马克思也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得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在服务领域提供服务。政治经济学研究以生产为出发点,反映这样的事实: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现在服务领域因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而进入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范围。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领域中经济关系分析的逻辑和方法同样可以用于服务领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是生产的社会属性。但对生产的社会属性的分析不能脱离生产的自然属性,原因是反映自然属性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生产的社会属性。(2)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任何物质资料的生产都是连续不断的社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它们就如马克思所说,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因此,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3)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也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的生产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总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当然,政治经济学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力,而是要研究影响和制约生产关系发展的生产力,特别注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目前学术界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哪几种主要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人大2003年考研真题]

答:(1)目前学术界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研究生产关系,而且应扩张为“经济利益”。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突出研究生产关系的,因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用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其任务是要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客观规律,揭示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榨取剩余价值的本质关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要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这方面研究的不够。但目前的任务是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服务,可以把研究对象扩展为“经济利益”。经济利益不仅包括生产关系,也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与客观规律等。

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这两类经济学理论在研究对象上是统一的,都要研究市场经济关系。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未必不研究经济运行;西方经济学也并非没有制度分析。所以,两类经济学理论在研究对象上是统一的,前者研究的制度可以说是经济运行的制度,后者研究的运行可以说是经济制度的运行,区别仅在于立场和观点不同,从而得出的结论不同。

第三种观点认为,广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各种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生产方式及相应地进行分配和交换与消费的条件,形式固有规律的科学。它既不像古典经济学那样研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也不像《资本论》那样主要研究生产关系,同样也不像西方经济学那样之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它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更加宽泛的生产方式。

第四种观点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应从过去以物为中心转变以人为中心注重研究人,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才是当代经济学的发展方向。经济学的研究应该以消费需要作为起点范畴。

第五种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随着任务的改变而改变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加强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研究,应将经济分析的领域由经济领域扩张到政治领域;重视基本理论的研究;由于现代社会生产中“财富的材料”区分为物质本身和为形式关系改变了的物质内容,后者构成现代生产系统的要素,应纳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第六种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应该回到研究“社会财富的增进”上,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2)个人的看法是: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马克思也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①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在服务领域提供服务。②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③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

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

1.简要说明劳动二重性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人大2010年考研真题]

答:(1)劳动二重性理论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从一方面看它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它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关系如下:

①联系: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②区别:第一,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某种特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来考察的,而抽象劳动是抽掉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第二,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从具体劳动来看在性质上是不相同的,从抽象劳动来看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第三,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2)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却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新价值中,包含着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2.运用劳动价值论说明高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人大2003年考研真题]

答:(1)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

①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商品具有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②活劳动创造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表明,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凝结到商品中形成商品的新价值。可见,经过生产过程生产出的商品,其价值构成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商品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它是过去的劳动即物化劳动所形成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来的;二是商品生产过程中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

③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某个商品生产者所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高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抽象劳动是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知识、信息、科学技术是人类劳动的结晶或劳动成果,而不是人类劳动本身,它自身不创造价值,而是为创造价值提供有利条件。但是,人们对于知识、信息和高科技的运用过程形成了高科技劳动,这种高科技劳动作为生产劳动不但参与价值的创造,而且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商品交换是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的,价值量则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非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这对商品生产者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如果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劳动耗费不但能够得到全部补偿,而且还能得到超额利润,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极其重视降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而降低个别劳动时间,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则要通过提高劳动的科技含量来实现。由此可见,高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和市场竞争中具有决定盈亏的重要作用。

根据劳动价值论,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又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可能完全分离,简单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主,复杂劳动以脑力劳动为主。复杂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效率及其实践,是简单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及其时间的倍加。相对于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和一般简单劳动来说,高科技劳动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要少于简单劳动和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在同等时间内,高科技劳动能够制造出更多的商品,即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一般来说,率先使用高科技劳动的商品生产者,其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要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高科技劳动对于商品生产者取得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总之,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成为创造和增进财富的决定性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其目的就是提高人们对科学、知识、技术和高科技劳动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在发展经济的实践中走出一条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增强全体公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使“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从而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复杂劳动为什么是简单劳动的倍加。[人大2002年考研真题]

答:(1)简单劳动是指简单劳动力的支出,即任何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头脑和肌体平均具有的劳动力的耗费。(2)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知识的复杂劳动力的支出。(3)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是不相同的,复杂的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这是因为,复杂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价值也就高些。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的简单劳动时间。从质与量的统一来理解价值,它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的简单的抽象劳动。在商品经济中,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比例是在千万次的交换过程中自发形成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发展时代是不相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运用,随着文化教育的普及,过去的复杂劳动会变成或正在变成简单劳动。

4.说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不同部门产品比价关系的影响。[人大2004年考研真题]

答:产品比价是指国民经济不同部门所生产的不同种商品的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实质是不同种商品的价值对比关系。

在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各个商品不是按照价值出卖,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出卖,也就是说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但是并没有排除各个企业之间的利润率的差别。商品是按照部门平均生产条件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卖的,因此在各部门利润率趋同的情况下,不同部门产品比价关系取决于部门的平均生产条件,而部门的平均生产条件又受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影响。

具体来说,当一个部门由于技术进步、管理优化等原因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时,该部门生产一种产品平均所需要的时间减少,部门的平均生产条件也得到优化,从而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在平均利润率一定的条件下,产品销售价格降低。因此一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该部门的产品价格相对于其他部门下降。相反,当一个部门劳动生产率降低时,该部门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升高,在平均利润率一定的条件下,产品的销售价格上升,因此一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下降,会导致该部门产品价格的相对下降。

前面所分析的是其他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一个部门劳动生产率变化对产品比价关系的影响。事实上,随着技术的进步,国民经济的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都有提高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不同部门产品比价关系的变化取决于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快慢,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部门的产品价格相对下降较快,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的部门的产品价格相对下降较慢,如果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相同,则这种劳动生产率变化对部门间的产品比价关系不会造成影响。

5.试论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的基本内容。[财政部财科所2007年考研真题]

答:(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①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商品具有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②活劳动创造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表明,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凝结到商品中形成商品的新价值。可见,经过生产过程生产出的商品,其价值构成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商品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它是过去的劳动即物化劳动所形成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来的;二是商品生产过程中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

③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某个商品生产者所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基本内容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指社会总产品在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有效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制度。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来分配社会财富。一般地说,投入资本得到利润,投入土地得到地租,投入劳动得到工资,投入资金得到利息。(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

①现阶段,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应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是与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相适应的。

②正确认识劳动的质与量。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正确认识劳动的质与量,不能把按劳分配等同于按劳动的自然时间进行分配。在收入分配中,应充分体现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劳动价值,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使同一单位的职工收入差别与他们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的差别结合对应起来。

③按要素分配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研究价值创造的理论,不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按要素分配是属于分配的范畴。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虽然不创造价值,但却是价值形成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应该参与分配。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不能混淆,按要素分配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

6.说明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理论与西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异同。[人大2004年考研真题]

答:(1)马克思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数量是由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间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

如果考虑支付手段职能,货币流通量公式应修正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支付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2)西方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西方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等于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与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的乘积,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数量,即MV=PT或P=MV/T。传统货币数量论认为,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数量具有稳定性,所以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化。(3)二者异同点比较

从对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和西方传统的货币数量论的描述可以看出,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其共同点主要体现在:①两者都从货币流通的领域分析了货币需求的决定,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本身就是货币流通理论,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也从流通角度给出了货币数量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②两者对货币数量的决定具有相似之处,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认为,货币需求量决定于商品价格总额和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其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数量论中的PT相似,其货币的流通次数和货币数量论中的货币流通速度相似。

二者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马克思货币流通理论侧重于对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的考察,因此其公式为: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货币数量论侧重于对物价水平的分析,其公式为P=MV/T,它认为物价主要取决于货币数量,两者分析的侧重点不同。②传统货币数量论除了从流通角度分析了货币数量决定之外,还从微观主体对货币需求角度,也即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进而分析了货币数量的决定。

第二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1.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角度,谈谈如何认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人大2012年考研真题]

答:(1)资本总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这一公式既适应于商业资本,也适用于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因此称为资本总公式。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相矛盾。其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等价交换。在等价交换情况下,无论是G—W,还是W—,商品的价值量都不会变化,不会发生价值增殖。但是资本总公式表现出来的却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2)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说明价值增殖从哪里产生和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首先分析价值增殖产生与流通的关系:

①剩余价值的产生不在流通中。等价交换不可能产生价值增殖;不等价交换中,一方之所得正是另一方之所失,也不可能产生价值增殖。

②剩余价值产生又离不开流通。离开流通,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发生关系,劳动产品是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用来交换,资本也就无从实现价值增殖。

进一步分析价值增殖产生的条件:

①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这个价值规律的要求,又必须满足资本价值增殖的要求。

②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根本(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上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及价值增殖的能力,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谋生。

③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更大价值的源泉,这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区别于其它商品使用价值的最本质的特点,是资本家通过购买、消费劳动力商品而得到价值增殖的秘密。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并使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得到解决。

2.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人大1999、2006年考研真题]

答:(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这包括: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这用于再生产劳动力;②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价值,这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③劳动力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这用于提供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与其他商品比较,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具有特殊性,它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在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历史传统习惯以及自然条件等。(2)与其他商品相比,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更具有特殊性。一般商品被消费或使用,随着它的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随之丧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增殖。而劳动力这种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工人的劳动过程。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其超出原有价值的那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有什么区别?资本有机构成对一般利润率有什么影响?[人大2012年考研真题]

答:(1)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区别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其表示方法有两种:①物化劳动表示法:。该公式表示在雇佣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额。②活劳动表示法:。该公式表明,在工人的一个工作日的全部劳动时间中,有多大部分用于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多大部分用于无偿地给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表示利润率,C表示全部预付资本,利润率为:。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区别体现为:①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无酬劳动与有酬劳动的比率。剩余价值率越高,工人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越多,受剥削程度越深;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的自我增殖程度,一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自我增殖,使资本关系神秘化了,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②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不断地采用新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利润率会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果。(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将导致平均利润率下降。原因如下: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目的。在现实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表现为利润率。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这必然会导致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4.货币与资本有什么区别?货币是如何转化为资本的?[人大2005年考研真题]

答: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资本是指能够在运动中自行增殖的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自行增殖表现为获取剩余价值,它是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首先,货币和资本是通过不同的流通方式表现出来的。货币是商品流通方式,即商品—货币—商品,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获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资本是通过资本流通方式表现出来的,即货币—商品—货币。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商品。然后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

其次,货币和资本的流通内容和目的不同,货币流通的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目的是获得特定商品以满足商品生产者自己的需要,而资本流通的内容在于终点的货币大于初始投入的货币,目的是为了获得比预付价值更多的价值。(2)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转化为资本与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有着密切的联系,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拥有劳动力商品以后,资本家通过货币与劳动力的结合,从而生产出商品,资本家获得比初始预付货币价值更多的价值,这就形成了资本增殖。因此正是由于拥有劳动力这种商品,货币与其结合才转化成为资本。

5.简述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及其关系。

答:(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为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

超额剩余价值是单个企业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2)二者的联系。从个别资本家来看,出于对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他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是,首先采用先进技术的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短暂的现象,当所有的资本家都仿效这一做法,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时,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消失了,超额剩余价值也就不存在了。但是,这时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劳动力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从而所有的资本家都普遍地得到了相对剩余价值。所以,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超额剩余价值消失了,但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也就是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可以说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另一方面,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也提高了资本家扩大生产,提高技术水平的积极性,促使资本家进一步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争取获得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由于从产生过程来说,二者都是生产效率提高的结果(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超额剩余价值是属于相对剩余价值范畴的概念。(3)二者的区别。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后者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前者是个别企业获得的,后者是所有企业都能获得的;前者是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后者是各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6.某制鞋厂拥有平均生产条件,资本家雇佣工人50人,工作日为8小时,工人人均4小时生产1双鞋,消耗生产资料价值为22元,每个工人1小时创造新价值2元,劳动力价值8元。(1)该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2)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其中c和v各为多少?(3)资本家一天共获得的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4)每双鞋的价值量。

解:(1)必要劳动时间是指补偿劳动力价值需要的工作时间。工人劳动力价值是8元,工人每小时创造新价值2元,所以必要劳动时间是:8÷2=4(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以外的工作时间。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必要劳动时间是4小时,所以,剩余劳动时间是:8-4=4(小时)。(2)c是指不变资本,即生产中耗费的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一个工人一小时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为:22÷4=5.5(元)。

50个工人8小时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为:5.5×50×8=2200(元)。

所以,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中c是2200元。

v是指可变资本,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该资本家一天需要支付的工人工资为:8×50=400(元)。所以,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中v是400元。(3)一个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是4个小时,工人每小时创造新价值2元,50个工人总共创造的剩余劳动价值为:2×4×50=400(元)。剩余价值即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所以该资本家一天共获得的剩余价值是400元。

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该资本家一天共获得的剩余价值是400元,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中v(可变资本)也是400元,所以剩余价值率是:400÷400×100%=100%,该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率是100%。(4)该资本家一天总共生产的鞋数是:8÷4×50=100(双)。

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中c是2200元,v是400元,获得的剩余价值m是400元,所以资本家一天生产的鞋的总价值是:c+v+m=2200+400+400=3000(元)。

每双鞋的价值量是:3000÷100=30(元)。

第三章 资本积累

1.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人大2010年考研真题]

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生产相对过剩。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的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另一方面,工人的有效需求却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一个原因是因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使得工人所得工资部分的比例缩小,另一个原因是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使得工人获得的收入被压低在劳动力价值以下,这也限制了有效需求的增加。(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时,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可通过这个矛盾的具体表现反映出来。

①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从一个企业来看,企业内部的生产是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监督之下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但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却处于一种盲目的无政府状态,这种盲目的生产,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生产的比例失调,并导致经济危机。

②另一个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就必然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但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劳动人民购买力较之于生产的增长相对缩小了,因此,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2.论资本有机构成变化对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的影响。[人大2009年考研真题]

答:(1)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物质形式来看,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它们所需的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就是资本技术构成。就价值形式来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就是资本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两者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故称资本有机构成。

在不同部门、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资本有机构成是不相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愈高,则不变资本的比重愈大,可变资本的比重愈小,从而对雇佣劳动的需要就相对减少,并导致利润率下降的趋势。(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较原有基础有所扩大的再生产。以剩余产品不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把其中的一部分用于积累,作为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为前提条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就是,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这就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所必须保持的两大部类之间的基本比例关系。(3)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必然会对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产生影响。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不变资本比重逐渐增大,可变资本比重不断减小,则用于扩大再生产而追加的可变资本的增长速度慢于不变资本的增长速度,由此导致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构成失衡,影响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的进行。

3.怎样理解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必要条件?

答:(1)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理解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必要条件,就需要分析相对过剩人口的成因,这可以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来分析。

①从劳动力的需求方面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大,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在总资本中不变资本部分便逐渐扩大,可变资本部分则相对减少。也就是说,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地减少,尽管所需雇佣的工人绝对量可能会减少,也可能会增加。

②再从劳动力的供给方面看,由于某些因素会导致雇佣工人的总数增加。例如,随着各种先进机器的广泛使用,减轻了体力劳动的繁重程度,简化了操作,便于大量使用女工和童工及非技术熟练工人;竞争和两极分化会使大批农民和小商品生产者、甚至一些中小资本家破产,加入到雇佣劳动者的队伍;总人口的增加、退休后再就业及某些产业结构的调整等,也会加大劳动力的实际供给。

可见,随着资本主义积累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会造成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另一方面又会造成劳动力供给的不断增加,这就使得劳动力的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必然造成大量的劳动者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所以,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2)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同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制和条件。这是因为:

①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是繁荣、危机、萧条和复苏等阶段组成的周期性的波动过程,资本增殖对于劳动力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在不断发生变化,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从而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

②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不仅可以随时为资本增殖的需要提供劳动力资源,而且通过劳动市场的竞争,对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形成施加压力,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之内。(3)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可能也不会真正愿意消灭失业人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还出现“结构性”失业,即由于新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而不能适应要求的失业。

第四章 资本的运动

1.为什么说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人大2011年考研真题]

答:(1)产业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2)货币资本循环最具有片面性。因为,在这个循环中,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形式,两者只有数量上的差别,而作为产业资本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阶段成了两个流通阶段的中间环节,这就造成一种假象,仿佛货币本身能够生产出更多的货币,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而,货币资本循环最具有片面性。(3)生产资本循环也具有片面性。因为,生产资本的循环造成另一种假象,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不是为了剩余价值,而是为了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是为生产而生产,这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4)商品资本循环也具有片面性。因为,商品资本循环产生另一种片面性,仿佛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而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2.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人大2012年考研真题]

答: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再生产。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相应的,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Ⅰ)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Ⅱ)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称为社会总产值,它划分为包含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c),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按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形态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和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成三个部分,是马克思研究社会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是科学的研究社会资本运动的重要理论钥匙。

3.论述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人大2000年考研真题]

答:(1)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为了便于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马克思对社会总产品的构成进行了划分:

对社会总产品的划分。按照使用价值的最终用途,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资料是用于生产消费的物质资料;消费资料是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物质资料。按照价值形式,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划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

对社会生产的划分。以对社会总产品的划分为依托,马克思将整个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Ⅰ)和第二部类(Ⅱ)。第一部类是指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的总和;第二部类是指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的总和。

②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与流通的核心问题。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实现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社会资本再生产若想顺利进行,必须实现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首先,社会总产品只有实现其价值补偿,资本家才能有货币资本去重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并进而开始新的生产过程。其次,社会总产品只有实现其实物补偿,资本家才能买得到进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资本家和工人才能买得到进行再生产所需要的消费资料。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经常无法顺利实现,从而使社会资本再生产遇到困难。(2)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现实意义:

①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上的划分,对社会主义经济仍然适用。

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仍然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实现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从价值与物质两个方面考虑,注意二者的协调与统一。

③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与各部门内部,生产与消费之间,也应该保持合理的比例。

4.假设社会两大部类预付资本情况是:Ⅰ.24000C+3000V;Ⅱ.6000C+1500V。两大部类C中固定资本都各占50%,使用年限均为5年,当年更新1/5;剩余价值率为100%。试计算:(1)当年两大部类生产产品价值各为多少?(2)为实现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积累率为60%,第Ⅰ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为11:1,其他条件不变,则第Ⅱ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比例应是多少?(3)根据第二年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结果,请计算两大部类生产的发展速度各为多少?[人大2011年考研真题]

解:(1)因为,固定资本当年更新1/5且剩余价值率为100%,所以第Ⅰ部类生产的产品价值,第Ⅰ部类生产的产品价值

。(2)两大部类积累率为60%,所以两大部类的消费率为40%。先求第Ⅰ部类的原有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Ⅰ(v+△v)+m/x=3000+3000×60%×1/(11+1)+3000×(1-60%)=4350。

因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为Ⅰ(v+△v+m/x)=Ⅱc+Ⅱ△c,所以Ⅱ△c=4350-Ⅱ3600c=750。

又因为m-m/x=△c+△v,所以Ⅱ△v=1500m×60/100-750c=150,Ⅱ△c:△v=750:150=5:1。(3)先求Ⅰc和Ⅰm,Ⅱc和Ⅱm

Ⅰc=[(24000c+1650△c)×50%]×(1+1/5)=12825×6/5=15390

Ⅱc=[(6000c+750△c)×50%]+(1+1/5)=3375×6/5=4050

Ⅰm=Ⅰ(3000v+150△v)×100%=3150

Ⅱm=Ⅱ(1500v+150△v)×100%)=165

所以,Ⅰ发展速度=(15390c+3150v+3150m)/(14400c+3000v+3000m)=106.32%

Ⅱ发展速度=(4050c+1650v+1650m)/(3600c+1500v+1500m)=111.36%

第五章 剩余价值的转化及其分配

1.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变化的因素是什么?[人大2009年考研真题]

答:平均利润率就是社会利润(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预付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率的计算公式是:平均利润率=全社会利润/总量社会预付资本总量×100%

平均利润率不能被理解为各部门不同利润率的简单算术平均数,也不意味着各部门所得到的绝对利润量相等,更不能认为它会成为一个不变的量。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1)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如果各个部门的利润率水平比较高,则平均利润率也比较高;反之则比较低。(2)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即投在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如果投入利润率高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较高;反之则较低。

2.说明资本主义经济中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及阻碍这种下降的因素。[人大2004年考研真题]

答: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和商品的供求关系以及价格的变动,结果使各部门不同的利润率转化成全社会一般的利润率,即平均利润率。(1)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

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引起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不仅意味着一定量劳动推动了比过去更多的生产资料,而且意味着在增加的资本总量中,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的更快,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下降了,因而剩余价值与总资本的比率即利润率也随之下降。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固定资本比重的迅速增大,由于固定资本的周转远远慢于流动资本的周转,因此固定资本比重的增大,就会使全部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放慢,从而也会促使平均利润率的下降。(2)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只是一种趋势,并不是直线式下降,它不仅不排除利润量的增加,同时也不排除有时会出现的利润率的提高。以下因素阻碍利润率下降:

①剥削程度的提高。这包括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特别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方法,不断提高剩余价值率,从而延缓利润率的下降。

②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使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生产资料的价值不断降低,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放慢,这也可以阻碍利润率的下降。

③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和增加。这就造成了劳动力商品经常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从而使资本家可以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同时,工资的下降又给资本家利用更多的廉价劳动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某些部门的可变资本所占比重提高,从而可以增加剩余价值量,这也会阻碍利润率的下降。

④对外贸易的发展。资本家可以利用对外贸易,廉价输入原材料,高价输出制成品,以增大剩余价值。同时,资本家还可以向外国进行直接投资,以取得高额利润。所有这些,都可以阻碍本国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⑤股份资本的增加。因为股份资本并不要求获得平均利润,它只是凭股票取得一定的股息,而股息一般是小于平均利润的。这种股份资本只取得较小的利润率的情况,对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过程,能起到某种延缓的作用。

总之,以上这些因素,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延缓或部分抵消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过程,因而使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只是一种趋势。但是,上述的各种因素都不能取消这一规律。

3.简述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竞争及其经济影响。[人大2007年考研真题]

答:(1)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2)部门之间竞争的经济影响

①同生产部门之间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许多部门的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就不一致了。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似乎利润的多少只和资本量有关,这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②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这种由商品的成本价格(K)和平均利润(p)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K+p。

生产价格形成之后,商品不再按照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因此,价值规律就以生产价格规律的形式发生作用。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基础、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就是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作为价值规律的转化形式的生产价格规律。

4.资本主义部门内竞争和部门之间竞争的区别和联系。[人大2005年考研真题]

答: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竞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部门内的竞争,它使个别劳动时间折算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种是部门之间的竞争,指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争夺最有利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的竞争,哪个部门或行业的利润率高,其他部门的资本就会向这里转移,其结果必须导致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趋向于平均化。(1)部门内部竞争与部门之间竞争的区别

部门内部竞争与部门之间竞争的主要区别在于:部门内部的竞争导致社会价值的形成,而部门之间的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部门内部竞争,是同一部门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资本主义企业,为争夺有利的生产,销售条件和获得超额利润而进行的竞争。竞争的结果,使商品不同的个别价值,均衡为相同的市场价值,即社会价值。市场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市场价格,它是商品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部门内部竞争刺激了资本主义生产技术的发展和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部门之间的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各部门之间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投入等量的预付资本,在不同部门获得不同的利润,这与利润作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这一规定相矛盾,也是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中,各部门的资本家不论从事哪一种商品的生产和经营,都要求大体上比例于他们的预付资本量而获得相应的利润,否则就必然引起资本在不同部门自由移动。(2)部门内部竞争和部门之间竞争的联系

部门内部竞争和部门之间竞争的联系在于,两者都使利润率在各个企业或部门之间平均化。部门内部竞争使得部门内的企业的利润平均化,而部门间竞争使得各部门的利润平均化,最终结果是行业所有企业的利润平均化。这两种竞争促使了资源在不同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刺激了资源配置和资本主义生产技术的提高。

5.如何理解“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改变信用,特别是银行信用本身”?试述虚拟资本的作用。

答: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改变信用,特别是银行信用本身。(1)货币的虚拟化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银行券也不再承诺可以兑换黄金,银行券事实上变成了纸币——纯粹的货币符号。这表明货币本身也在逐渐虚拟化。货币的虚拟化表明,社会经济是靠庞大的信用体系来支撑的,在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的货币虚拟化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2)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虚拟资本产生的根据。借贷资本是通过资本使用权的有期转让,凭借资本所有权来获取利息的。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果实,借贷资本成为独立的收入来源,任何源于资本所有权的确定性收入,都可以视为利息,并且把收入资本化,即任何一笔收入都可以幻想成一定资本带来的利息。(3)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基础。股票、债券对购买者而言当然是一种投资行为,是存在风险的。因此,股票、债券必须能够进行交易,赋予证券持有人做出调整的权利。于是,证券交易市场应运而生,虚拟资本最终得以形成。(4)虚拟资本也对信用,特别是银行信用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首先,银行资本本身的虚拟化。随着股票、企业债券、公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有价证券独立运动的发展以及有价证券高收益的性质,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逐渐同意债务人用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来担保获得贷款。

其次,虚拟资本还导致大量金融衍生品的产生和发展,如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股票期权等。这些金融衍生品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实物资产价值在传统金融工具上的虚拟,如股票、债券等;另一方面是已虚拟的传统金融工具在金融衍生证券的进一步虚拟。(5)虚拟资本的作用

虚拟资本不等于虚无资本。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产物,对商品经济已经并正在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首先,虚拟资本的存在和发展使经济发展中的资本约束被缓解。信用,特别是银行信用虽然可以充当借贷中介,把闲置的货币资本集中起来供给需要货币资本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使用,因而具有“资本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