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第二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2 09:23:29

点击下载

作者:李家成,赵福江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第二辑)

中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第二辑)试读:

主编简介

李家成,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终身教育,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班级建设与学生发展等。

赵福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班主任研究中心主任,《班主任》杂志社社长、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副主编,长期从事中小学班主任研究工作。

内容提要

本书围绕乡村班主任的专业发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出中国乡村班主任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包括利用乡村大自然作为教育资源开展实践研究、乡村学生发展现状调研与暑假生活的更新、乡村班主任的专业成长、乡村班主任发展的区域战略等。本书致力于引领乡村班主任研究领域的实践改革与理论建设,以期在国内外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书适合全国的一线班主任以及致力于班主任研究的学者参考阅读。中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第二辑)主   编:李家成 赵福江主编助理:吴陈兵 许 滢 蓝美琴编委会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朝晖 浙江省武义县教育局局长

白 芸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匡 瑛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孙玫璐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赵福江 《班主任》杂志社社长

李家成 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吴 青 《江苏教育》杂志社编辑

余玲华 《现代教学·思想理论教育》杂志主编

张 永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张 聪 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张祥兰 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杨光富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林进材 台湾台南大学教授

戚务念 江西省教科所研究员

雷国强 浙江省武义县教育局教科所所长

熊华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授序言乡村班主任可以发展到怎样的境界

乡村教育长久以来受人关注,但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迎来极好的发展机遇期。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城乡的关系定位迎来新变化,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是拉开了新发展的帷幕。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在呼唤高质量的乡村教育,在呼唤新型乡村教师了。

在乡村教育中,乡村校长很重要,乡村学科教师很重要,但绝不能替代乡村班主任的重要性——乡村班主任是乡村学生、家长的主心骨,是乡村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关键力量!

长久形成的城乡教育差异使许多乡村班主任感到自卑;各类城乡合作项目的实施过度强调城市教师到乡村的“传经送宝”“带教”,这极大消耗了乡村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精神力量,更形成了不利于乡村教育发展的社会舆论。而在新时代,乡村班主任需要在人格上独立,需要在精神上自强,需要摆脱对城市教育缺乏理性的崇拜,需要形成城乡教育合作、协同发展的全新格局——而这正是当前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

当前对乡村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相关宣传,更多突出了任劳任怨,更多突出了付出与风险,而极大忽视了乡村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

辛劳可以博得同情,但唯有专业才能赢得尊重!

乡村班主任能实现专业发展吗?

肯定可以!

我们在浙江省武义县召开的首届全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论坛,在北京市房山区召开的第二届全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论坛,2018年出版的《中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第一辑)》,2018年全年刊发乡村班主任专栏文章的《江苏教育》杂志,与我们一起合作的天南海北的乡村班主任,这些人、这些事、这些出版物,就真实地在我们的身边。

那么,乡村班主任可以发展到怎样的境界?

例如,乡村班主任可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吗?

当然可以!

创新的意识,全纳的追求,学生的立场,综合融通的取向,是可以真实存在于班主任的专业生活中的。在本书中,读者能读到来自浙江省武义县的经验总结,来自北京工商大学附属小学的系列论文,来自每一位乡村班主任作者对一系列教育思想与理念的直接践行。对于我们的乡村班主任合作者来说,理念不再高高在上,不是远在天边,而是就在自己的实践中,在自己的心中。

例如,乡村班主任可以有基于乡村资源、自主创生高品质教育的教育智慧吗?

当然可以!

我们有太多的乡村班主任合作者,在田野间,在乡村中,在班级内,在引导孩子与大自然、与乡村文化的互动中,创生了城市班主任难以做到的活动,实现并体现着自己的专业性。在本书中,来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焦忠宇老师,来自浙江省武义县的陶健美老师,来自广东省阳江市的施建珍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城市班主任几乎难以做到的教育创造的案例。

例如,乡村班主任可以有高度的反思与重建意识及能力吗?

当然可以!

我们组织的乡村班主任现场研讨活动,我们一起投入其中的阅读、对话活动,就极大地激发了乡村班主任的学习意识,突出了自我更新的生存方式。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来自乡村班主任对于自己实践的自觉反思,都包含着理性的力量,都有着专业的内涵。当我们一遍遍修改论文时,我们的乡村班主任就在学习,就在成长,就在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例如,乡村班主任可以有高品质的表达与对话吗?

当然可以!

我们的乡村班主任合作者会写作,会调研,会交流,甚至部分乡村班主任已经成为国家行政学院网络课程的主讲者。在本书中,您会读到乡村班主任如何运用问卷调查,如何采用案例分析,如何开展访谈研究,如何基于自己的教育实验而写作。与此同时,我们的乡村班主任在直接与上海的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交往,直接与中国台湾的教授、校长合作,直接与杂志社和出版社的编辑合作。这必然要求话语系统的对接、思维方式的呼应。而这些,我们的作者都做到了!

例如,乡村班主任可以有高品质的专业交往吗?

当然可以!

我们合作的乡村班主任在与华东师范大学的硕士生、博士生交往,在与相关专业期刊的编辑、主编交往,在和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西省教科所的教授、研究员交往,在和来自以色列、澳大利亚、智利、新西兰的国外教授交往。这一点没有问题!

例如,乡村班主任可以有尊严地享受在乡村的专业生活吗?

当然可以!

我们合作的乡村班主任在孜孜以求,在勤奋上进,在勇于变革,在不断创造学生、家长和自己的新生活!身在城市的班主任何尝没有自己的困惑与问题?冷暖自知,班主任的工作与发展都不易,但也都有自尊自信的可能,有着创生意义的可能,有着让具体个人自豪的可能。这些可能性已经在乡村班主任的创造性实践中变为现实了。

诚然,当前乡村班主任的发展,非常需要良好的教育政策,需要直面乡村、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研究,需要高品质的专业社群。让我们欣喜不已且充满信心的是已经有一批具有高度专业性的乡村班主任,在黑龙江、在安徽、在浙江、在广东、在河南、在北京了!

以《中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第二辑)》的出版,记录这段新生的历程,向这样的乡村班主任致敬,并继续发出我们的邀请……李家成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副院长大自然作为教育资源论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于丰盈乡村学生班级日常生活的目标(1)焦忠宇摘 要:“教育即生活”。如何构建一个学生乐于生活的班级空间,让他们在每天持续性的学习中感受到快乐?笔者开发、利用乡村学生身边的动物、植物等自然物质资源,融通各学科知识,发挥学生想象空间,引导学生探索生命成长,体验生活趣味。这样的教育实践,回归学生发展的立场,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充满情趣、积极主动的成长氛围,使他们的班级日常生活逐渐丰富多彩。关键词:乡村自然资源 班级日常生活 乡村学生

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即生活”。“学生不是为了学[1]习而学习,而是为了改进生活而学习。”每个孩子一天的在校时间为6~8小时,他们组成一个班集体,结成伙伴,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体验学校生活的乐趣。班级日常生活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是[2]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所经历的具有重复性特征的日常生活”。当前学生的班级日常生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单一、枯燥,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就是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然而学校活动也是依据上级指派,为了完成任务,并不都是孩子喜欢并主动参与的。孩子们每天重复着同样的生活,导致有些孩子不喜欢上学。特别是乡村学校组织开展的活动甚少,孩子们的班级日常生活十分乏味。

如何构建一个孩子们乐于生活的班级空间,让他们在枯燥的学习中感受班级日常生活的快乐?作为一名乡村班主任,笔者一直在努力探索、实践。一、乡村自然资源开发的基础与构成“自然性资源是指自然世界中较少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动物、植物、空间、环境等。在学校空间中,相关自然性因素通过绿化及其养护、环境布局、蔬菜种植、相关自然现象等而存在;在学校空间之[3]外,则无限的自然世界就长久存在着、发展着。”

相较于城市学校,乡村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电脑在乡村的普及,许多孩子沉浸在电子游戏的世界里,对身边司空见惯的自然景物,视若无睹。加之家长外出打工,缺少约束监管之人,孩子们更加肆无忌惮。为了能帮助孩子们脱离或尽量远离无休止的虚拟游戏生活,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帮助他们体悟自然世界的丰富与神奇,建立起对自然、对生活的亲近之情、探索之愿、体验之基,教师需要尽力去挖掘大自然所赋予的优势,摆脱课堂和书本的限制,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拓宽乡村学校的教育课程,引领孩子们走向自然,观察自然,感受来自自然生活与学习的美妙。

乡村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开放、天然、有趣的活动场所,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鸟一虫、一山一水,无不是孩子们发现和探索的对象,也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笔者对这些资源进行了大致梳理,主要由如下几类构成。

第一,植物资源。校内外的各种树木、各色鲜花、野草野菜,菜园里品种齐全的蔬菜瓜果等,这些都是能简单获取和利用的教育资源。

第二,动物资源。种类繁多的家畜、家禽,形态各异的昆虫,名不见经传的野生小动物……这些丰富的动物资源都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第三,其他自然物质资源。形状奇特的石头、晶莹剔透的雪、农作物的秸秆等都可成为学生创作的原材料,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二、乡村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路径

把乡村自然资源融进学生的班级日常生活中,可以融通各个学科知识,让孩子们拥有一个丰盈的生活空间,愉快的童年时光;可以让孩子的教育更贴近现实生活。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从如下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一)与植物相伴,探索生命成长

笔者所居区域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地方。春季,当小草开始发芽,树木抽出嫩绿枝条时,孩子们走出课堂,来到校园,认识各种树木,探寻草芽,体验春天;辨别树叶、菜叶、花叶,感受叶的美与异。夏季,孩子们走进树林,做着“过家家”“藏猫猫”的游戏。各种树叶、野草成了孩子们虚拟餐桌上的食材,粗壮的树干、矮矮的树丛成了孩子们躲藏的基地。在各种游戏中,对孩子们进行文明礼仪、规则教育,让他们在玩中学习。秋天,缤纷的树叶掉落,孩子们轻轻拾起,挑选其中最美的一片,夹在书里,做成书签。同时,孩子们利用树叶做起了粘贴画,一幅幅活灵活现的作品展现着大自然的美。冬季,各种植物在寒风、飘雪中枯萎,而室内的盆栽花,却在争奇斗艳,竞相绽放。孩子们通过对这些盆栽花的观察,学习记录花的姿态、生长变化,领略植物生长的奥秘。

一年四季,孩子们与植物相伴,绘制作品,分享快乐;观察记录,感受神奇;学习播种,体验辛苦。孩子们的生活变得丰富、有趣起来。

下面笔者以播种、管理、分享系列活动为例,阐明具体做法。1.活动目的(1)让孩子们参与植物成长的过程,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感受生命的美感;(2)锻炼孩子们动手操作、观察表达能力;(3)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们学会分享,懂得感恩。2.前期准备

由于孩子们当中年龄最大的只有7岁,他们是否愿意尝试,家长是否愿意配合,直接关系到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经过笔者多次与孩子、家长商议,大家都很支持,愿意与孩子共同参与本次活动。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蔬菜的种子。遥遥的姥姥还主动请缨走进班级课堂为孩子们做示范和讲解。3.内容与过程

活动一:“春季,我们来播种”。孩子们先认识种子,再按照家长讲解的步骤进行播种。在等待种子发芽的过程中,他们好奇地观察着;在种子慢慢生长的过程中,他们细心地照料着。当秧苗长出小小的叶子时,孩子们开始间苗,在取舍中,体验植物生长的区别。当秧苗不断长高,叶子逐渐长大,孩子们把秧苗带回自家小园里栽种,在家长的指导下,孩子们顺利地完成了栽种任务。

活动二:“夏季,我们来管理”。孩子们每天精心照看自家小园里的秧苗,每隔一段时间就在班里向小朋友们介绍自己所栽秧苗的生长情况。家长们协助管理,并录制视频,分享到班级微信群,大家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整个暑假,随着秧苗的不断生长,开花,结果,果实从小变大,从绿变红,孩子们也不断地体验着快乐,体验着生命成长的神奇。

活动三:“秋季,我们来分享”。孩子们付出的辛苦得到了回报,收获了三个月来的劳动果实,为了让他们懂得分享是一种快乐,笔者征得家长同意,开展了一次“快乐分享”活动。孩子们摘取自己培育的果实,在家长的帮助下做成美味佳肴,和小朋友们一起享用。大家坐在一起谈论自己做的菜,感谢父母的帮助,品尝所有人的劳动成果,从中体验着成功的喜悦。4.收获与设想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以及身边植物资源的利用,孩子们与植物进行了直接的对话,从中收获了课本中无法给予的情感与体验。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笔者将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开设自然主题课程,激活课堂教学,让孩子们的班级日常生活、学习不再枯燥。(二)观动物之态,体验生活趣味

乡村的动物资源极其丰富,随处可见。孩子们会捉来蚯蚓、蜻蜓、蝴蝶以及爬行在各个地方的小黑虫、小绿虫、小花虫……询问名字,观察它们的模样,探讨它们吃什么,住在哪里。于是我抓住孩子们乐于探索的契机,把动物资源与语文、综合实践、美术、科学等学科进行融通。孩子们观察动物时,会自觉地用画笔描绘,用语言描述,感受各种动物或蠕动行走,或憨态可爱,或翩翩起舞的动态美。1.探索蚯蚓

每当下雨时,笔者所在学校后面的空地就会有一些积水,地面变得很湿润,蚯蚓便成了这里的常客。孩子们指着蚯蚓问:“老师,蚯蚓会游泳吗?”“蚯蚓吃什么?它害怕什么?”针对孩子们的问题,笔者和孩子们开始了对蚯蚓的探索。

首先,孩子们走出教室,一边观察一边利用网络资源,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学习蚯蚓的“六喜六怕”。当笔者说到蚯蚓怕泡在水里时,达达有些伤心地说:“你们看,这条蚯蚓都被水泡粗了,是不是死了?刚才我不把它扔进水里就好了。”此时,孩子们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悔。当笔者讲到蚯蚓可以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生长时,琪琪兴奋地说:“我在我家的园子里看到过蚯蚓,原来它能让土变松。”当笔者讲到蚯蚓喜欢吃甜的食物时,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很多甜的食品,并且都想拿来给蚯蚓吃。当笔者讲到蚯蚓的再生功能时,孩子们都很惊讶。孜孜特别想尝试,可又觉得太残忍,最后还是禁不住好奇心的驱使做了实验,结果蚯蚓头部那半段真的活了。孩子们觉得很不可思议。

其次,孩子们把蚯蚓带进课堂进行细致观察。达达担心蚯蚓离开土壤会死掉,就连同土一起带进了教室。他发现蚯蚓钻进土里的速度很快。思思发现蚯蚓爬行时,前端总是比后端粗,通过这一特点能轻易判断蚯蚓的爬行方向。月月发现蚯蚓爬行时会形成多种弯曲的形态,有时像“6”,有时像“9”,有时两条纠缠在一起,像绳子一样。琪琪刚开始很怕蚯蚓,根本不敢碰。经过几次的观察后,她的胆子越来越大,甚至可以把蚯蚓放在手心里用肌肤感受它的蠕动。

最后,孩子们动笔画蚯蚓。粗粗细细,大大小小,各种形态的蚯蚓跃然纸上。这种边看实物,特别是活动中的物体,边画画的方式,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活动的目的并不是表现绘画技艺的高超,而是触动内心的那份愉悦,感受探索、体验的过程。孩子们结束绘画后,急急忙忙把蚯蚓带到教室外放生。此时,孩子们放掉的是蚯蚓,体现的是他们对自然界生灵的守护之情。2.观察兔子

孜孜家里养了一只小灰兔,每天他都会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自己对这只兔子的喜爱之情,无形中激起了孩子们观察兔子的欲望。于是大家互相讨论,确立了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可爱的兔子”。本次活动在李家成教授提出的“做、听、说、读、写”的启发下,由孩子、家长和我共同商讨制订了活动计划(见表1)。表1 “可爱的兔子”主题活动设计(续表)

动物世界千奇百怪,引导乡村的孩子对身边的动物进行观察与探索,并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中,就能让孩子们爱上学习,爱上生活。(三)利用其他自然物质,发挥学生想象力

乡村除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还存在很多其他自然物质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成为孩子们创作的原材料,培养他们的想象力。1.石子画创作

由于笔者所在学校正在施工,校园内存有大量的沙土,孩子们在课下总会捡取一些晶莹剔透或形状奇特的石子让笔者评价。看着这些石子,感受着孩子们的喜爱之情,我就想:为何不加以利用,让石子也成为丰富孩子们班级日常生活的资源呢?

首先,笔者利用网络搜集石子画资料,制作成PPT,让孩子们观赏。美丽的画面成功地激发了孩子们创作的热情。其次,让孩子们互相交流,自主选择石子画主题进行观察,看一看所需的石子形状、颜色以及其他辅助材料。再次,由孩子们或单独或合作寻找所需的石子,清洗,晒干。最后,由笔者提供纸张、胶水,孩子们开始创作。作品完成后,要注明主题,并向所有人做简要说明。

孩子们的作品雏形“千奇百怪”,但他们的创作热情是高涨的,在借鉴他人作品的基础上,把水彩笔、小木棍应用到了创作中。孩子们通过创作石子画,深刻感受到:自然界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只要善于发现,发挥想象,总能创造美。2.雪的世界

大自然赋予北方特有的冰雪世界,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独有的情怀。每当大雪纷飞时,就是孩子们最向往时刻的来临。伸出热乎乎的小手捧起雪花,体验雪的温度;瞪着圆溜溜的双眼看着雪花,感受雪的晶莹;鼓起粉嫩嫩的小嘴吹起雪花,欣赏雪的舞姿。在雪的世界里,孩子们尽情挥洒想象力。

活动一:雪地作画。雪刚刚铺满了地面,还未经过人们的踩踏,每每这时孩子们就会效仿“雪地里的小画家”,用自己的手、脚、身体作画笔,在雪地上画苹果、梨子、桃子等各种水果,画日月,画人物,画花草……各种简笔画栩栩如生。虽称不上大作,但却是快乐之作。

活动二:堆雪人。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一起合作堆个漂亮的雪人。先滚两个大小不一的雪球,当作身体和头,或者为了方便用一个小雪堆来做雪人的身体,再把一个大雪球放在上面,这样雪人就基本成型了。剩下的就是进行装饰,孩子们把手边的煤块或石子当作纽扣和眼睛,把笤帚当作手,把胡萝卜或玉米棒当作鼻子。有的孩子还把自己的围巾给雪人围上,把自己的帽子给雪人戴上。雪人初步完成后,孩子们还要不断地审视,修改再修改,直至达到完美,就如同大艺术家一样,追求精益求精。

活动三:雪雕。大雪过后,孩子们总爱爬上高高的雪堆,用小铲子和双手完成自己的雪雕作品。没有专业老师的示范讲解,仅凭借自己的兴致与审美来创作。一铲一铲,一捧一捧,挖挖补补,看起来有模有样。最后的作品虽然有些“四不像”,但孩子们并不在意,他们更喜欢这个过程中的欢愉。

冬天的雪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在雪的世界里,孩子们创造和享受着大自然馈赠的美。三、乡村自然资源开发的成效与思考

通过开发、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学生们的班级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也在发生着变化。(一)学生的变化1.学生更加喜欢课堂教学,更加喜欢班级的日常生活

由于自然资源融进我们的课堂,课堂趣味性增强了,孩子们开始喜欢写观察日记,喜欢学习《科学》课本里的动植物知识;喜欢自觉地动手播种植物,进行探索实践;喜欢绘画创作,揭示大自然的美。孩子们在日记中写道:“今天的科学课,我们发现了很多动物的秘密。”“今天我做的树叶书签漂亮极了,我还想再做一个,不想下课。”孩子们每天过着不同的学习生活,快乐多多,所以常常听到他们说:“我喜欢来学校上学,喜欢和老师一起上课。”2.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提高,探索自然意识逐步增强

在自然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初步的培养。从孩子们写的观察日记中,可以清晰地发现他们的成长变化。以莹莹的日记为例(见图1):刚开始记录树叶和蝴蝶时,只会以绘画的形式画出叶子的不同与蝴蝶的美;后来可以用一句完整的话写出花的生长变化;再后来可以用几句话描写兔子的样子,甚至会用一段话描写白鹅的特点了。同时,日记关注的范围变宽了,不仅会描述样子,还会描述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此外,日记中观察的角度更加细腻、深入,从整体到局部,颜色、形状、姿态都有所涉及。由此可见,孩子们的观察、表达、审美的能力在逐步提高。同时,孩子们在制作树叶、石子、种子粘贴画的过程中,想象力、创造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图1 莹莹的日记拼图

本班的孩子一年来一直与身边的自然资源近距离接触,从种植蔬菜,观察树木、鲜花到了解各种动物,创作各样作品。孩子们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探索自然事物的意识逐渐增强。他们经常主动观察身边的花草虫鸟,写进自己的观察日记中。达达观察猫头鹰后写道:“猫头鹰的眼睛是黄色的,白天的时候不发光,蹲在树上最隐蔽的地方,让人很难发现它的踪迹。”琪琪观察喜鹊后写道:“冬天来了,我发现喜鹊没有像燕子一样飞到南方去,就在学校的大榆树上做窝,每天都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喜鹊的羽毛有黑色的、白色的,看起来很漂亮,不像乌鸦全身黑黑的。”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对比,不断领悟着自然世界中的新奇和趣味,探索的兴趣也越发浓厚。3.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熏陶,更加热爱大自然

大自然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孩子们的心灵,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孩子们在种植蔬菜中体验了植物生长过程的神奇;在分享劳动果实中懂得了感恩;在放生蚯蚓、蝴蝶、蜻蜓时学会了爱护动物;在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中丰富了科学知识;在走进每个家庭时培养了文明礼貌意识;在利用自然物质动手创作作品中感受了自然之美;在制作叶脉书签中体会到失败并不可怕,还需继续努力;在与伙伴、家长合作交流开展活动中增进了彼此的情感;在书写日记中表达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二)家长的变化1.家长的角色有所转变“很多时候,在实际的班级工作中,家长缺乏主动性,没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很多家长配合得也不到位,敷衍了事者居多,这是我们[4]班主任面对的一大难题。”笔者在组织活动伊始,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面对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乡村家长,第一次组织孩子们开展“播种”活动时,多数人无动于衷,为孩子准备的种子品种单一,但主动请缨走进课堂讲解育苗方法的遥遥姥姥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于是笔者借此“东风”,大力鼓励其他家长参与,结果在“分享”活动时,月月家长主动提供活动场所、桌椅、水果,其他家长积极参与指导孩子做菜。其实只要我们给家长搭建好平台,站在孩子发展的角度,向家长说明活动目的,通情达理的家长定会全力配合我们工作的。

随后我们开展的观察动物活动,需要走进每个家庭,笔者发现家长们总是提前摆好桌椅,方便孩子们写日记,并认真做好评委工作,对孩子们的日记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家长的参与无形中激发了孩子们观察、写作的热情,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同时,家长们开始逐渐重视孩子参与活动的体验,由孩子学习的“监督者”转变为孩子发展的“协助者”“支持者”。更多的家长走进我们的课堂,我们也多次走进学生的家里,家校互动频繁起来。2.家长学习意识有所提高

各位家长在为孩子们介绍家畜、家禽时,会主动学习了解其生活习性,结合饲养经验科学地解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琪琪妈妈曾在班级微信群中感言:“今天孩子们来我家观察白鹅,问了我很多问题,有些问题幸好我提前上网学习了一下,要不然就被问住了。这‘老师’是真不好当呀,以后要多学习才行。”孜孜奶奶活动后对笔者说:“没有知识是真不行呀!今天给孩子们讲兔子,我也没讲明白,真是不好意思呀!”由此可见,家长们学习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三)教师的变化1.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在自然主题活动设计中,笔者不断学习、阅读相关资料、书籍和其他老师的实践经验,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提升了笔者的策划与专业阅读能力;在指导学生、家长利用美篇总结观察动植物活动中,笔者率先示范,学会了使用“美篇”“简书”等软件,提升了笔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在总结活动中,笔者尝试撰写相关论文、每月活动汇总、教育教学案例,提升了写作能力;在组织开展活动中,笔者积极指导家长,和家长建立平等合作关系,共同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努力,提升了家校合作能力。2.转变了教师的育人理念

作为一名乡村班主任,我从教17年,一直把学生成绩的好坏作为自己是不是好老师的标准。这一年多以来,我有幸参加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教授组建的全国“乡村班主任工作的发展与研究”微信群,主动学习他人,积极结合所居地域特点,开发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带领孩子们在自然中快乐成长。在此过程中,我的育人理念由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转变为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努力打造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生活。3.增强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在“第二届全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论坛”的讲台上,笔者把与孩子们开展的自然主题活动向来自全国的几百名教师做了汇报。以下是各位老师给笔者的评价。

浙江叶斐妃老师:来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焦老师班上只有5个孩子,焦老师带领孩子们走进自然,充分开发利用乡土资源,丰盈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浙江的董雪梅老师:您动情的讲诉,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乡村女教师的朴素情怀,您珍爱身边的孩子,您热爱脚下的土地,您执着于心中的梦想,您用生命演绎着《音乐之声》,您在给孩子们播撒爱和希望。

广东的林东梅老师:焦老师带领班级5个乡村孩子创造了生命成长的奇迹!

从各位教师的评价中,笔者体会到了孩子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健康快乐成长、教师所付出的努力得到回报的幸福感,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快乐。

针对乡村自然资源的探索,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应如何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地开发、整合、应用现存的自然资源?如何充分挖掘、剖析和提炼各学科教材中与自然主题相契合的内容,进行合理规划、精心选择、有效组织和匹配?如何构建更为系统、整体、全面的自然课程体系?这些尚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教育意识,回归学生发展的立场进行思考。努力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积极主动的成长氛围,不断地体现学生的生命价值,使班级日常生活无限丰富起来,这是笔者践行和追求的目标。参考文献[1] 杨小微,李家成.中国班主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69.[2][3] 李家成.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M].福州:福建教

育出版社,2015:2,207.[4] 李家成,赵福江.中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第一辑[M].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93.(1) 焦忠宇,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长青乡海格小学班主任,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乡村教育。在融通乡土资源中拓展学生学习方式——以熟溪小学二(1)班实践活动为例(1)(2)蓝美琴 张智武摘 要:乡土资源具有生活化、本土化的特征,更接近乡村学生的思维图式。合理地开发、利用独具特色的乡土资源,能使学生将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相融合,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交往能力。在终身学习视野下,学习的目的是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更是促进理解和对话;一切有益于人成长和发展的[1]活动都是学习。积极利用乡土资源,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资源的多维融通中拓展学习方式,促进合作、探究习惯的形成与综合素养的提高。关键词:乡土资源 学习方式 综合融通

学习的本质是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不断地通过多种途径、手段、方法获取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人的自我改造、发展、提高和完善的过程。在终身学习视野下,学习的外延与方式在不断拓展,如实践活动、思维活动、休闲活动、交往活动等都是属于学习方式的范畴。班级的综合实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一、武义的乡土资源概况

武义县位于浙江省中部。这里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田园肥美,物产丰饶,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雨量丰沛。武义素有“温泉之城、萤石之乡”的美誉,自然山水和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历经八百年风雨横跨母亲河的熟溪桥;有誉为“浙江第一、华东一流”的武义温泉;有堪称中华一绝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神秘村落俞源太极星象村;有被誉为“江南第一风水村”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郭洞古生态村,以及寿仙谷、刘秀垄、清风寨等10多处省市级景区。武川风情多姿多彩,斗牛、道情、龙灯、抬阁等民俗风情各具特色,引人入胜。

武义县森林等生态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全县森林面积达145.98万亩,覆盖率达到72%,是首批省级生态县和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县。全县分布有木本植物93科308属802种,其中列入国家保护珍稀树种的有17种,是金华市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县。二、基于乡土资源的学习路径设计

乡土资源以其亲切、熟悉的感官优势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与欲望,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引领学生感知美、审视美、创新美,以其广阔的地域场所提供广泛的实践活动,以其独有的文化增进学生的乡土意识[2]与爱乡情怀。我们把班级建设的愿景预设为生态班级建设,意味着班级内部各项工作、生活是相通的;与外部的自然、社会、家庭是有交往的;在时间意义上,学期与假期是连通在一起的(见图1)。图1 基于乡土资源的学习路径设计1.利用家庭、乡土资源,实现寒暑假与日常学期的连通

班级的发展路径设计是基于学生的年段特点、身边的资源优势,量身打造适合学生多重发展之需的班级假期生活与期初生活生态;打破空间界限,把学校、家庭、社会有效地融通在一起,形成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生态,更多地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与感受生活,引导孩子们在“成事中成人”。2.拓展家校合作资源,实现班级内部与家庭生活的融通

一方面,我们鼓励家长成为班主任的伙伴,通过网络与班主任交流学生的成长和班集体的发展情况,同时促进班集体的正向建设,加强家长与班集体的关联;另一方面,指导家长积极参与班集体的活动,如鼓励家长参与主题班会,邀请家长参加开放日、班级文化布置、亲子活动等,让家长成为班集体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和监督者。3.班级与自然、社会融通,实现学习方式的拓展

让师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中,体验三重生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存在,共同感受、领悟三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与功能。以三重生态和谐存在与互动体验为进路,反思和建构班集体,融通班级、家庭和乡情教育,整合班级与自然、社会资源,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实现学习方式的更优化。三、融通乡土资源的学习方式探索

学习是人类的一种生活实践活动,是人生活的一种根本需要。李家成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的班级建设研究》一文中指出,教育应该是多元发展、综合融通的。在班级建设中,应该重视对社会性资源与自然性资源的开发,通过对社会性资源与自然性资源的开发,拓展[3]班级日常生活的时空、资源,提升教育品质。(一)整合乡土资源与家庭资源,实现学习活动生活化

家庭资源与自然资源的融通,更典型的状态体现在寒假与暑假里。在生态视野下,家庭、自然、社会的资源都应是综合融通的,都可以成为学生发展的资源。班级与家庭的融通关系是最为直接的关系。假期里,学生回归家庭,学生在家庭中的参与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学习主要发生在家庭里,这样的学习与学校的学习相比,更加生活化。1.利用家庭资源,学做家务

寒假,孩子回到家里,家长却只顾忙着上班、做生意。孩子回归到家庭,应该以公民的眼光看待他们的成长,可以让孩子多多参与家务劳动。小徐同学在日记中写道:

最近由于妈妈小店刚开业,早出晚归,根本没时间管我,家里自然也是一塌糊涂。腊月二十九妈妈关了店门,回到家里我帮妈妈一起搞卫生。瞧,真够乱的……把我的玩具归位,不要的垃圾扔掉,再拿拖把来把地拖干净。嗯!这是客厅,整理得差不多了!我会帮妈妈叠衣服,我还会叠被子。看,经过一番战斗,有点样子了吧?我的小书桌也要收拾收拾。这样可以过个快乐年了!

这样的家务劳动无论对于家庭还是孩子个人,无疑都是意义重大的。图2、图3呈现的是2018年暑假结束时的问卷调查中家长对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所持的看法。

您觉得让孩子从小学会一些生活技能,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有必要,有意义吗?[单选题]图2 家长认为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必要性

在2018年“你好,暑假!”中,您的孩子有坚持做家务吗?[单选题]图3 孩子的家务参与度

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在孩子的家务劳动方面具有比较高的觉悟,100%持赞成的态度,但是每天坚持做的孩子只占了31.71%,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2.利用班级农场资源,参加生产劳动

乡村学校相对于城市学校,具有广阔的天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淳朴的乡土民情,这些为乡村学校的教育提供了很多便利与优势。我们班级的农场是由家长免费提供的一丘田,孩子们每半个月轮流去一次田间劳动。在田里种下了土豆、玉米、花生、四季豆、茄子。由此在这方土地上品尝了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快乐。假期里,孩子们走出房间,离开充斥于我们生活中的电子产品,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学习种菜的基本技能,认识更多的蔬菜,了解它们的营养价值,既学到了知识,又体验了劳动的快乐。3.利用网络资源,“小鬼”当家,带着妈妈去旅行

通过一系列活动积累下来的经验和培养出来的兴趣,雅彤约上她的好朋友逸伟,借助语音百度查询旅游线路,在国庆节当天带着妈妈们去金华动物园旅行。她们的活动方案很有特色:由她们当小大人来照顾两位大朋友妈妈;当天的所有开支,车票门票的购买以及餐点的安顿,都由她们负责。计划赶不上变化,百度查询的路线和实际路线相差甚远,于是她们又想到了通过向行人问路,来确定新路线的方法。她们的综合素质在活动中获得了全面提升。(二)融通班级资源与乡土资源,实现生活方式学习化

经验主义的、生态化的学习方式主张将学习者置于与真实世界相关的学习环境,在与生活相关、彼此连结的各种经验活动中进行意义[4]建构、主动学习和团队互动。实现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寒假生活是极其重要的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时空资源,是学生将学校教育、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综合融通的发展资源,是学生更自主更自由地生长的[5]生命。1.利用人文资源,开展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实践活动

2018年2月27日下午,熟溪小学一(1)班师生及家长齐聚双路亭环卫站,听傅麟茜阿姨和其同事为大家讲解垃圾分类的专业知识,包括垃圾如何分类及垃圾的属性等。图片和视频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掌握了垃圾分类的知识。

同学们在环卫站阿姨的带领下来到了垃圾分拣中心。王叔叔带领大家参观了各个分拣区,并向同学们解释了不同的标志代表的不同回收方式。作为可回收垃圾的纸板通过压缩技术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就可以变成新的可利用的纸张,由此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

下午,同学们来到履坦郊区的“垃圾填埋场”,感受武义每天产出的450吨垃圾是怎么在这里被“消化”处理的。同时,同学们还听到一个好消息,垃圾发电厂将于5个月后竣工并投入使用。这让同学们知道垃圾“变废为宝”将不是神话,而是用科技与智慧书写的事实!2.利用丰富的物质资源,体验挣钱的辛苦

新的学习范式主张,学习不应该与学校之外的真实世界实践相分[4]离,不应与解决真实问题的活动相分离。2018年的寒假,笔者认为,做《寒假活动手册》的经费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挣,这样更加有意义,于是就有了各种版本的赚钱故事。有的同学跟着家长上山挖野菜,把挖的野菜清洗干净拿到餐馆卖钱;有的同学去村里老爷爷家跟他们一起做手工,通过自己辛苦劳动换取报酬;有的同学去公园捡废品,通过捡废弃的牛奶瓶、纸板箱、矿泉水瓶卖钱获取收入;有的同学跟着奶奶去种菜,卖菜获得零花钱;也有的同学没有成功赚到20元钱,他们只得向父母写欠条借钱。其中小惠同学在寒假结束开学第一个休息日花一天时间去做手工,凭自己的努力成功地赎回了自己的借条。在撕借条的那一刻,她说心情无比愉悦,因为付出有了收获,同时,她感受到了在工厂上班的辛苦,体会到了赚钱的不容易,所以保证以后不再乱花钱。

图4是家长对孩子参加财经素养学习所持的看法。

在我们的一年级中,有过财经素养的知识学习、拍卖、义卖等的实践活动,有过“我是小小劳动者”的赚钱体验,您觉得这样的活动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吗?[单选题]图4 关于参加财经素养学习

根据以上问卷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家都认为这样的活动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其中54.55%的人觉得很有帮助,拓展了认知;34.09%的人觉得有帮助,对花钱有了更多的认识。3.利用社会资源,手绘草帽为环卫工人送清凉

赖爷爷会编织草帽,我们事先与他取得联系,为每个同学定制了一顶草帽。紧接着组长踩点,然后利用微信及时通知集合地点。同学们带上丙烯颜料,相约秋橙公园手绘草帽。每个人都很认真,短短的一个半小时,一顶顶美丽的草帽就画好了。完成后列队出发到垃圾回收站,同学们将手绘好的草帽送给勤劳的环卫工人,道上一句“环卫工人,你们辛苦了”,并送上我们为他们准备的矿泉水,感谢他们每天为了清洁和美化城市做出的贡献。

公益活动结束以后,我们开展了针对本次活动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反馈如下(见图5)。

在我们的一年级中,开展了不少的公益活动(如垃圾分类、走进雨花斋、给环卫工人送清凉等),您觉得这样的活动对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责任意识有作用吗?[单选题]图5 关于培养孩子社会意识、责任意识的作用

从图5的调查问卷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学习方式家长与孩子比较认同,觉得对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责任意识有帮助。97.93%的家长认为对孩子的责任意识的形成有帮助,还有2.27%的家长觉得看不出来。(三)融通班级与自然资源,实现学习方式“自然化”

一个人只有在童年时期充分地游戏、想象,愉快地与大自然对话交流,才能够获得一个健康、积极的人生。拉近儿童与自然的距离,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联结,让孩子在真实的世界中玩耍、学习、探索、思考,我们需要为孩子创造这样的机会。1.利用景区资源,感受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经典遗存

2018年7月15日,由两位学生带队,家长、孩子们一起走进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俞源。

通过活动同学们对俞源村的历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俞源是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按天体星象布局设计的村落,是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经典遗存,是罕见的地上天体星象奇观。俞氏宗祠无蜘蛛结网,无鸟鹊过夜,无白蚁啃咬,俗称三无奇屋。声远堂厅内桁条根根有浮雕,木雕鱼会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发生黑、黄、红的变化。看到这些,我们无不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建筑的巧夺天工。2.利用土地资源,双路亭种田

2018年7月29日,组长翊维发起了插秧活动。同学们走出空调房,远离游戏,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当了一回“小农民”。

本次活动先由邵爷爷和笔者给同学们讲述插秧的注意事项和手法,集中讲解完毕后,多数同学迫不及待地下田去体验,个别同学望着泥泞的水田,不敢把脚踩进去,好在有家长的鼓励,才勇敢地踏入稻田中尝试插秧。虽然要完成这项农活很不容易,但是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我们成功地拿下了这块田。只有亲身经历过这种活动,才能深刻意识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3.利用森林资源,爬山摄影

2018年8月5日早上六点半,在组长馨煜的带领下,大家一边爬壶山,一边欣赏山上的风景,顺便用手机拍下精彩的瞬间。用识花app“形色”现场认识花草树木,爬到山顶休息分享零食时,自觉地把垃圾清理干净,整个活动在大家欢乐的脚步声中圆满结束。活动结束后,组长在美篇中对本次活动情况进行了总结,大家也分享了自己的活动感悟。4.利用营地资源,开展第一次露营

2018年8月18日,组长小曦同学组织了露营活动。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搭帐篷、吃烧烤、看露天电影,与要好的同学一道分享美食,躲在帐篷里讲故事、聊天。同漫天繁星一道入梦,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一夜到天明,在小鸟的叽叽喳喳声中醒来,感受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一切都那么新鲜、有趣。活动结束后大家都觉得意犹未尽,期待再去一次。四、在融通乡土资源中拓展学生学习方式的价值实现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与发展,学习将作为“中轴”活动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从而真正做到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即实现人们的学习活动生活方式化、生活方式学习化。这意味着学习将成为人们生活的内在需求,学习的生活方式将成为主体内在需要的生活活动的典型形式。学习的生活化要求人们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彰显人的主体性,自觉地将学习作为“谋生”和“幸福生活”的方式。中国社会的“双重转型”使人们的生活即将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这既凸显了“学习方式”研究的时代价值,也对人们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过学习化的生活提出了挑战。为了迎接这一挑战,就要求未来的社会接班人——当前的中小学生——从现在开始做自己学习生活方式的主人,[6]自主地学习,为将来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1.加强日常班级活动与外部世界的关联

经过暑假的“浸润”、熏陶、实践,孩子们有了可喜的变化,他们更会思考、观察与实践了。杨同学在担任绿道游玩项目的组长后,对花花草草更感兴趣了。她与妈妈一起来到山野寻找她们心目中的天然植物染料,最后成功染出了黄色、紫色、蓝色等各色布料,做成了自己喜欢的包包、衣服。还有一些同学爱上了家里的花花草草,开始学着管理起来,窗台、阳台上多了自己喜欢的植物朋友。活动带来的效益正显现在日常的生活中,而这种好的开始需要学校及家长的不断引领与强化,使班级日常活动与自然世界有更多的关联与互动。“自然之维”的教育理念,需要贯穿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在家里可以参与力所能及的生态环保活动,如进行垃圾分类、承担花草管理等;在学校继续建设班级生物角、卫生角,引导更多同学参与到班级的菜园建设中来等。2.“在做中学”,形成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习惯

杜威指出:“如果实验科学的进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作为做的产物,否则就没有所谓真正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人们如果想发现某种东西,就必须对事物做一点什么事情;他们必须改变环境。”[7]这种方法论的重点不是对环境做出了多少改变,而是从中形成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习惯。洞察力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创新能力、创意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策略能力以及意志力、注意力的心理基础。在系列的“做”的实践中,学生的科学洞察力获得提升。在创客思维的引领下,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有效开发,创新思维、复杂性思维获得长效发展。把构建班级日常生活的丰富性与假期研究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实践的维度与深度,创生了精彩、丰富的童年,更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3.感知、发现世界,培养乡土意识、爱乡情怀

李家成教授指出:“在暑假里,学生的学习更需要追求综合性,将各学科综合在相关‘项目学习’中,促成学科知识的综合融通与实践表达。不仅是学科知识,还有更多的能力、素养,需要在暑假里继续发展。教师绝不能仅仅关注学科知识,而需要继续关注儿童作为一[8]名真实世界的生活者所需要的综合素养。”在成长过程中儿童不仅需要与大人建立稳定的关系,也需要与土、水、火、空气等自然元素接触。推而广之,即与动物、岩石、草地和树林建立联系,儿童通过主动接触社会和自然环境学会适应生活。他们首先会利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官去感知和发现世界。因此,对这些感知能力的学习和利用是他们个性发展中的重要步骤。大自然精彩纷呈、变化无穷,能带来难忘的官能体验。孩子们可以在自然季节交替中经历和学习到各种重要的生命过程。也就是在这样走进本土乡野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乡土意识,使他们开始有了身在武义,长在武义,热爱武义,感恩武义的情怀。

乡土资源的合理运用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参与各种实践,学习运用在课堂上形成的概念、规则,在现实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发展了批判性思维。学生通过活动学会了合作和自我调节,也在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乡土意识与爱乡情怀也在萌芽和成长。参考文献[1][5] 李家成.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M].福州:福建教

育出版社,2015:20,207.[2] 黄浩森.乡土课程资源的界定及其开发原则[J].中国教育学

刊,2009(1):82.[3] 李家成.学生暑期生活与学期初生活怎样过?[J].教育视界,

2016(9):4-5.[4] 杨向东.核心素养与学习方式变革[J].上海教育科研,

2018(7):1.[6] 郝永贞.自主与依附:社会转型期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

[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1.[7]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95.[8] 李家成.创生“第四教育世界”——“你好,暑假!”项目的价

值追求与教育实践[J].教育视界,2017(11):21.(1) 蓝美琴,浙江省武义县熟溪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假期学生生活变革、班级日常生活变革。(2) 张智武,浙江省武义县熟溪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课程改革。让自然成为滋养乡村学生的生命场(1)施建珍摘 要:大自然是儿童教育中可利用的重要乡土资源。结合当前乡村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实际发展需要,笔者尝试利用乡土资源,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激发乡村学生的积极情感,提升其学习能力,孕育其良善德行,拓宽其想象思维,唤醒其生命自觉,并在实践中提升其幸福指数,使大自然成为滋养乡村学生的生命场,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关键词:自然 乡土资源 滋养 乡村学生 终身教育

查尔斯·E.罗斯在《笔记大自然》的引言中描绘了自己童年时代对自然的感受:“我是家中的独子,童年是在一个乡土气息较浓的地方度过的,大自然恩赐了唾手可得的玩伴和玩具,在我性格成型的那[1]几年里,他们是我最亲密的伙伴。”然而随着乡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孩子日渐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对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美漠然视之,难免会失去原本属于乡村孩子的特质。《新课程评论》总编辑彭兆平女士在“2018中学校长公益论坛”上致辞时提道:“而今天,我们有怎样的路径,让留守乡村的孩子,在失去优质的教育资源[2]之后,不再失去那些滋养人格和心灵的精神资源?”乡村的教育资源相对于城市来说,确实显得匮乏。然而,我们却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乡土资源:绚丽多彩的颜色,丰富悦耳的声音,千姿百态的形象。这些能够使儿童在感官层面心旷神怡。“引导儿童走进大自然,使其在四季更替的景色变化中,在蓝天白云、青草绿林等自然美景中,舒展身心,感受万物的生机活力,对于儿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

笔者作为一名乡村小学班主任,尝试利用乡土资源,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地走出教室,去亲近自然、探索自然、感受自然,激发乡村学生的积极情感,提升其学习能力,拓宽其想象思维,唤醒其生命自觉,并在实践中提升其幸福指数,使自然成为滋养乡村学生的生命场,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一、观察自然,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学生的发展离不开那些人、那些物、那些事,离不开这个世[4]界。在教育的目标构成中,不能没有对儿童情感的培养。”自然中物种繁多,自然现象千变万化,令人叹为观止。“在班级日常生活中,教师需要激发孩子的积极情感,促成其融入创生性的思维和实践之[5]中,不断实现生命活力的激发。”因此,笔者试图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更多地亲近自然,与自然接触,充分地给他们创造观察的机会并抓住观察的契机,引导他们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习惯,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一)发现含羞草的与众不同,感受自然的真实性

学校的运动场周围长满茵茵的青草,这里是孩子们最向往的活动场所。我们来到操场上,发现草地上长着几棵含羞草。笔者突发奇想:这能不能触发孩子的好奇心呢?为了引起孩子们的注意,笔者轻轻用手一碰,含羞草的叶子就迅速合拢起来了。孩子们看着感到很惊讶,都跑过来围观,追着问:那是什么?叶子为什么会合起来?笔者先慢慢地给他们解释:这个叫含羞草,当碰到它时,它就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把叶子合拢上。然后鼓励他们亲自动手试一试,看看有什么变化。不一会儿,孩子们都带着惊喜来汇报:“含羞草的叶柄有小刺,会扎手的!”“含羞草的花是粉红色的。”“含羞草的花像把梳子!”

通过观察、触摸,不仅使孩子们了解了含羞草的特点“美中带刺”,还刺激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感官意识,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之心。从那以后,他们经常在校园周围寻找,企图发现自然中所有的奇异景象。(二)观察蜜蜂喝水的规律,体验自然的趣味性

有一次,上课铃响了,孩子们却迟迟没回教室。笔者四处张望,发现他们竟然都蹲在一滩水的旁边。看见笔者来了,连忙用恳求的语气小声地说:“老师,迟一点儿上课好吗?”笔者奇怪地问:“为什么?”他们小心翼翼地说:“我们在等小蜜蜂来喝水。”孩子们的举动也激发了笔者的好奇心。笔者带着疑惑问:“你们怎么知道蜜蜂会来?”只听见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它们每天都会来的。”然后,他们就继续蹲在原地,一动不动。笔者也只能跟着他们一起等,看看蜜蜂是不是如他们所说的会来喝水。果然不出孩子们所料,不一会儿,终于等到了两只!他们很仔细地观察着小蜜蜂喝水。从孩子们闪亮的眼睛中,流露出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二、探索自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我们的改革研究中,丰富的‘人—物—事—境’存在于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之教师的引导、同学间的互动,尤其是活动中大量的多元互动与动态生成会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形成学[6]生的学习敏感性。”大自然中有许多资源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去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养成探究的好习惯,培养良好的综合学习力。(一)借助互联网,探究青蛙

小青蛙成了孩子们的好朋友。他们有时和青蛙在大树下“捉迷藏”,有时跟青蛙学蹦跳:只见他们蹲下身子,往前一跃,后脚一蹬,就跳起来了。还有个小女孩索性整个身子趴在地上,四肢摆动,学青蛙游泳,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有一次,他们把一只青蛙放在手心上,这只青蛙可淡定了,就这样不慌也不逃地趴在那里。趁此机会,笔者让他们观察一下这只青蛙的外貌特征。大家都凑过来,把青蛙的前后左右瞧了个遍。“它有两只眼睛长在头顶上凸出来”“它有四只脚,前面两只短,后面两只长”“它的脚有四只脚趾”。最后,他们还发现“青蛙怎么没有耳朵和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